学校法制教育问题分析论文范文

2024-07-26

学校法制教育问题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主要从现阶段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现状及问题背后的原因出发,就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对策提出了具体建议和意见,希望对于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中职学校 德育教育 现状 对策

德育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对学生的思想状态以及情感进行有效教育,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综合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形成的重点内容。就中职学校教育工作开展目的而言,主要是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进行有效教学,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技能型人才。

1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与普通院校相比,中职学生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学习群体。他们的特殊性,除了表现在教学体系以及教学内容方面之外,还体现在具体发展阶段以及发展特点上。对中职学生来说,由于学习基础较为薄弱,极易产生厌学情绪;生源来源渠道较多,学生性格以及成长环境差距大,交流过程中容易发生冲突,易怒;性格冲动,信心不足,对未来缺少规划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但是就目前的实际开展状况来看,似乎效果不太理想。

1.1 重视程度不足

中职学校教育主要是对学生的技能进行培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学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可能。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中职教育除了专业技能方面教学的有效开展之外,同样离不开德育教育对学生思想素质以及思维涵养的有效培养。在新课程教育改革条件下,对中职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综合素养的必然措施,同时也是对中职教育体系进行优化,提高中职学校教育水平以及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1.2 目标与实际效果不一致

目前,就德育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而言,除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之外,在具体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目标与实际效果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出入和差距。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目标而言,主要是辅助中职学校的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从而为学生今后个人发展创造条件,奠定思想基础。但是许多德育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只图在形式上完成任务,对于德育教育的效果,并没有采取任何形式进行跟进;对于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只是点到为止,没有采取相应的辅助措施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帮助和引导;在教育形式上,一直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并没有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和设计,不仅没有发挥德育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引起了学生逆反心理。

2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对策

就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对现阶段中职教育体系的完善和辅助,是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寻求教育方式方法的转变。结合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现状以及教学环境的特殊性,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2.1 调查工作的有效开展

中职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取决于学生对德育教学内容的吸收程度,因此,就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而言,调查工作显得极为必要。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相关部门在具体教育工作开展之前,首先应对现下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生活状况进行详尽的了解,通过多种渠道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从而掌握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对具体德育教育工作内容及开展步骤进行有效设计。

2.2 德育教育方法的有效改进

除了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了解之外,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还应从学生的接受层次出发,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倾向,对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具体方法进行有效的转变。在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可以通过电影渗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工作者们应针对当期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影片的呈现内容进行过滤,组织学生观看体现德育教育主题的电影,潜移默化起到德育教育的目的;结合中职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就其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来说,也可以对实践进行合理的应用。

2.3 评价机制的有效确立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对于德育教育的成果和效果并没有统一的评定标准。这样不仅无法有效督促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还难以调动德育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工作热情。针对这一情况,在德育教育工作中,除了教育方式方法的有效改进之外,同时还应确立一套有效的评价机制,对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效果以及开展过程中需要改进的系列的问题进行有效总结,从而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3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是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优化中职教学体系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课程教育改革条件下对中职学校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作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始终扮演着重要的引导和组织者的角色。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中职学校教学的特殊性,对德育教育方法进行改进和转变,确立有效评价机制,不仅是德育教育工作者神圣的教育使命,同时也是转变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延琪.中职学校“人本德育”实施方案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2]丁汀.中职生思想道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文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品德现状与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4]杨利军.中职学校“问题学生”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5]孙爱军.论当前中职生德育现状及教育对策[D].鲁东大学,2013.

作者简介:张婷婷,青海水电高级技工学校,青海西宁 810000

学校法制教育问题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民办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江西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江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江西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从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的机遇入手,结合内外驱动力,提出完善外部环境,优化结构,加大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规范管理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 民办职业教育 SWOT分析 外部环境

一、江西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民办职业教育是指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等社会力量,利用国家非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民办职业院校和民办培训机构的总称。民办职业教育是民办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江西民办职业教育发展速度很快,办学格局呈现出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特点。2013年,江西有民办高等职业院校29所,招生28456人,在校生数80945人,毕业生数27529人;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56所,招生数28653人,在校生数92994人,毕业生数33650人;各类民办职业技术培训学校31所,教学班(点)171个。江西民办职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江西经济技术进步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二、江西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优势分析

(一)办学基础增强,经验丰富。

经过多年的努力,江西民办职业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办学基础显著增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运行机制,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使民办职业教育更有效地面向市场需求,民办职业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得到加强。江西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全省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南昌、新余、赣州三大职业教育和培训基地,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及示范性民办职业院校成长起来。

(二)办学方式灵活,适应性强。

一是灵活的管理运行机制。在管理体制上,大多数民办院校实行的是参照企业化运作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民办职业院校在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等制度上比公办院校拥有更大的自主权,更具有灵活性,工作效率更高。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办学导向。江西民办职业院校拥有独立经营,自主办学,以及与市场联系紧密的天然优势,能在办学过程中结合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教育改革,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专业设置等方面能充分考虑市场需要,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三)办学主体多元,充满活力。

江西鼓励各种社会力量通过各种个人独资、股份合作、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形式参与职业教育,在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同时,对职业教育资源进行了扩大和补充,增强了江西民办职业教育的活力。同时,在民办职业教育理念及管理机制等方面也进行了有益探索,如新余市把发展民办职业教育作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办学,使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处在全国前列,被誉为“新余现象”。

三、江西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劣势分析

(一)从规模来看,发展还不够充分。

江西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速度较快,但整体规模与江西省的庞大的人口基数、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市场需求并不相称,其规模与社会需求仍相差甚远。2013年,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数只占高等职业院校总数的30.5%,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分别占高等职业教育总数的20.9%、21.3%、19.8%;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数占中等职业学校总数的36.4%,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分别占中等职业教育总数的17.1%、19.2%、21.1%。

(二)从结构来看,发展不够平衡。

一方面,地区分布结构不平衡。以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为例,2013年,南昌、新余、赣州三地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数为23所,而江西全省总数才29所,三地院校数占据江西总数的79.3%。另一方面,各民办院校之间发展不平衡。一批民办院校通过不断创新改革发展思路,最后发展为办学规模较大,教育质量较高,社会效益较好的院校,如江西科技学院。而那些规模小,办学条件差,毫无特色的民办院校,加上经费不足、师资缺乏和生源不够等因素,在激烈的教育服务市场竞争中逐渐被淘汰。

(三)从条件来看,发展基础薄弱。

首先,师资力量薄弱。江西很多民办职业院校的专任教师大部分是公办学校的离退休教师,这些教师年龄偏大,所教授的知识容易与时代步伐脱节,投入到教学中的精力也很有限,这就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还有些院校通过外聘教师解决师资问题,但这些外聘教师质量良莠不齐,又缺乏有效管理,增加了很多不确定因素。其次,办学资金短缺,硬件设施不足。民办教育的资金是来源是企业、团体或个人出资,国家给民办职业院校的拨款非常有限,民办院校的运转经费主要是学生的学费,经费来源比较单一。资金的短缺,造成基本设施规模小、仪器设备数量少、档次低,图书资料、信息化资源更是匮乏,这些因素都制约着江西民办职业院校的发展。

(四)从目标来看,发展定位不够明确。

一方面,江西很多民辦职业院校的创办者没有将学校发展目标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特点结合起来,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影响民办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在办学过程中,以营利为目的,采取纯“资本化”、“产业化”的运作方式,把出资创办的院校仅仅当成一种为其赢利的投资手段和“创收”的工具,偏离了教育应有的内涵。

(五)从内部来看,管理不够规范。

江西很多民办职业院校存在内部管理不够规范的问题,表现在:(1)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办学行为不规范。有些民办职业院校还是实行“谁投资、谁当家、谁管理”的办学模式,“家族式”的管理方式非常明显;(2)招生行为不规范。如虚假招生宣传、招生代理、招生回扣等行为。这些不规范的行为会对民办职业院校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有损其办学形象,最终影响到民办职业院校的发展。

四、江西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分析

(一)坚实的立法保障。

200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规定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在法律上具有同等的地位,国家保障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这部法律的颁布标志着国家以立法的形式支持、保障民办教育的发展。江西省通过颁布《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规定》和《江西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等条例,为江西民办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良好的政策环境。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要求落实促进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政策。2014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要求完善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环境,在职业院校的设置标准、民办职业教育的准入和审批制度等方面为社会力量创造宽松的环境,激发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江西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如2014年出台的《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引导社会力量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同时指出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在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方面与公办职业院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

(三)旺盛的社会需求。

一方面,江西省为加快工业发展和加速工业崛起,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势在必行,各行各业势必需要数以百万计的高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为江西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机遇。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间投资民办职业教育事业的热情越来越高涨,特别是那些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他们希望发挥自身或企业的优势来参与教育行业。

(四)广阔的上升空间。

未来几年,职业教育发展将从以政府为主体逐步向民办为主体转型,这种转型给民办职业院校扩大其在招生市场中的份额带来了机遇。江西教育主管部门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大,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民办职业院校的实力,使得民办职业院校与综合类大学无法竞争的局面得以改善,给江西民办职业教育发展造就了更高的平台,创造了广阔的上升空间。

五、江西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威胁分析

(一)外部环境还不够完善。

主要表现在:一是民办教育的性质在法律上界定不清。《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民办学校、民办学校教师和受教育者在法律上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地位。但在具体的法律、政策执行阶段,公办学校的性质是事业单位法人,而民办学校则被定性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这种模糊不清、前后矛盾的定性是很多不公平问题产生的根源。二是对民办和公办院校教师的人事管理不同。民办学校的教师在录用时大多是签订劳动部门的劳动合同,人事关系由劳动人事部门管理,而公办院校的教师在签订劳动合同时,签订的是人事代理合同,人事关系则由教育部门管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制度,导致民办职业学校的教师管理难度大,有时会严重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三是服务市场不完善,增大办学风险。在生源市场上,因为缺乏有效管理,恶性竞争时有发生,影响了民办职业院校的声誉,损害了学校的发展利益。

(二)观念上,社会接受程度低。

一方面,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接受度低。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培养工人、“打工仔”的低层次教育。另一方面,人们对民办教育的接受度低。江西民办教育虽然发展较快,但整体实力不强,办学质量不高,加之有些民办院校的管理不规范,不注重自身社会声誉,使得社会对民办教育存在错误的、片面的、不公正的看法。这两方面的合力,导致江西民办职业教育的社会接受程度低,影响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就业压力大。

随着江西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自主创新等一系列战略要求的提出,对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江西民办职业教育质量不高,毕业生竞争力不强,就业压力增大,无形中给民办职业教育带来不小的挑战。

(四)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江西目前的办学格局中,多种办学主体、多种教育模式在有限的教育資源中激烈竞争。民办职业教育在这场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特别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随着高校的扩招,不断扩大,一定程度上挤占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同时,这种“挤占”还会纵向延伸,因为学生进入普通的高校的机会更大,更多的学生将会选择进入普通高中学习,而不是中等职业学校,这会影响中等职业教育资源。

六、江西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

根据江西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SWOT分析,我们可以分析得出江西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

(一)完善外部环境,保障民办职业教育发展。

政府各级部门要进一步落实有关政策,优化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首先,完善法规体系建设。必须结合江西省情制定符合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对发展过程中更具体的细节问题进行规范,为江西民办职业教育提供保障。其次,相关部门和社会应充分认识到民办职业教育对江西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改变传统观念。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改善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扩大民办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人们应该逐步转变传统的人才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在法律上具有同等地位,民办职业教育只是一种非公办的职业教育类型。

(二)优化结构,进行民办职业教育规划整合。

一方面,政府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结合当地发展实际,促进民办职业教育平衡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的地区,采取各种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到这些地区办教育,逐步改变各个地区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失衡的现象。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对民办职业院校进行规划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对那些办学实力较强的骨干职业院校建设予以重点支持,对办学不规范、办学规模不足、办学条件不达标的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调减和整合办学。

(三)加大投入,增强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基础。

在办学过程中,民办职业院校应充分认识到民办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征,然后认真地进行改革和調整,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和课程设置改革、实习实训条件改善、校企合作实践等的投入。政府应在民办职业院校投资、筹资和融资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对民办职业院校的奖励经费和补助标准应适度提高。同时,政府可以设立民办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专门用于促进民办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政府还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流向职业教育领域,发挥民办职业教育的优势,激发活力,不断夯实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教学质量。

一方面,政府和学校要加强对民办职业院校教师合法权益的保护。政府应在这方面出台相关政策;加强教师聘任制度建设,消除教师在民、公办院校的任用障碍和人事管理方面的不平等。民办职业院校应当加强合同制度管理,以合同来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鼓励、支持教师参加相关的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另一方面,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从学历、资历、年龄等方面优化民办职业院校的师资结构,扩大青年教师的比重;提高教师入职标准,保障师资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加强教师师德建设,保障师资队伍的稳定。

(五)加强规范管理,准确定位办学目标。

一方面,学校应在现有的有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日常管理运行。完善董事会制度,实行决策与执行分离的制度,逐步实现学校管理向现代学校法人制度的转变;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监事会等制度,完善民主决策、财务重大事项报告和校务公开制度,形成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有效机制,促进学校管理体系规范化。另一方面,明确政府对民办职业教育的管理职能。从宏观上加强对民办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引导,使民办职业院校能认清自身的长处和短处,引导其准确定位。

参考文献:

[1]马金强.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机遇及对策[J].职教论坛,2007,(9):40-43.

[2]江西省教育厅.2013年江西省教育事业统计年鉴[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14:122.

[3]朱虹.论民办教育的改革发展[J].教育学术月刊,2014,(7):37-43.

[4]教育部等.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J].职业技术教育,2014,(18):50-59.

[5]江西省政府.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J].江西省人民政府公报,2014,(15):4-16.

[6]任平.民办职业教育困境探析[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3,(10):53-55.

[7]徐琴.浅析中部地区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以江西省为例[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6):92-95.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体系和发展模式研究”(DJA100324),课题负责人:柳军。

学校法制教育问题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探索着眼于当代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结合高校大学生的实际,强调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被动地适应,而应积极主动地去建构,在合作与和谐的氛围中,开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局面。提出解决高校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有效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途径,帮助高校大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水平。

[关键词]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高校创新人才;实践探索

[基金项目] 2013年度安徽理工大学青年教师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QN201319)。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创新人才培养对于高校来说,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高校改革的重要战略任务。目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效果有待提高,为此,高校需要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体系,努力培养一批适应学校和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

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意义

创新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创新型人才摆在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许多知名大学都建立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创新人才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高校培养的学生需要注重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仅仅要求学生学习成绩好,更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受到社会的青睐。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建构思维

(一)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概述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social constructionist psychology)是社会建构论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在心理学中的反映。格根1985年发表于《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 Psychologist)杂志上的《现代心理学中的社会建构论运动》一文被视为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正式开始的标志,也是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宣言书。在该文中,格根将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基本立场从元理论层面概括为四个基本假设,这四个假设在格根此后的许多论文和著作中不断复现,可视为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基本纲领。

(二)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建构思维

第一,社会建构论主要阐释人类(如何)描述、解释、说明他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包括他们自己)的过程。

第二,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主张放弃对个体内在心理结构或心理过程的研究,转向人与人之间沟通、互动、对话、协商、冲突、修辞等社会性过程。

第三,社会建构论认为,被人们作为反映工具使用的语言,其意义受社会、文化、历史的制约。正因为此,一切用语言表述出来的都是建构的。

三、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建构思维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一)大学生自身创新意识的实践探索

第一,构建创新愿景

高校大学生要想培养创新能力,首先需要的是在他们生活的世界中构建创新愿景。高校大学生一般年龄在17-23岁之间,处于思维活跃、精力旺盛、容易接受新事物的阶段,具有创新潜力,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敢于打破定势思维。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高校大学生若是能够具有创新的强烈欲望,能够在头脑中构建美好的创新愿景,将对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培养创新意识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强调创新知识主要在于学生自身与外界互动中主动建构而生成,学习是一种主动的知识建构的过程。在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指导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强调学生对于创新知识的主动建构,强调个人在创新中的作用,要主动培养创新意识。在创新意识不断丰富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创新素养。

(二)高校创新环境的实践探索

第一,营造创新氛围,促进团队优势互补,培养高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经过专门学习培训后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能力结构,指一个人所具备的能力类型及各类能力的有机组合。

在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下,高校营造浓郁的创新氛围,促进团队间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互补,帮助大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

第二,通过资源共享,达到团队协作共赢,培养高校学生的个性品质。

在心理学中,个性是指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独特的、整体的特性。人们常把那些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心理持征称作良好的个性品质。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正是要建构资源共享的氛围中重点培养高校大学生合作、共赢的个性品质。

(三)社会创新环境的实践探索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认为,创新受到社会、文化、历史的制约。由此,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结合社会实践。

学生虽然在学校接受教育,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却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范围之中,高校更应该进行开放式的教育,让大学生接触社会,拓宽视野,了解自身专业的社会需求,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学校也可以多与企业联系,争取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环境,提供研发需要,学校和企业一起进行符合社会需要的研发工作等。在社会激励科研创新的氛围中,不断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前进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杨莉萍,叶浩生.后现代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初探[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9).

[2]霍涌泉.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理论张力[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11).

[3]魏圆圆.全球化视野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规律的理论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分析[J].三江学院学报,2010,(9).

[4]崔成学.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文教资料,2011,(11).

作者简介:郑孝莲(1979-),女,汉族,安徽淮南人,硕士,安徽理工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法制教育问题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现实背景下,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是必然趋势,开展高职生职业生涯教育是其中重要一环。笔者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四点策略:开设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专门课程,促进职业生涯教育专业化;依托学校德育教育创新,实现职业生涯教育全程化;加强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指导,落实职业生涯教育具体化;重视职业生涯教育的专、兼职教师的培养,体现职业生涯教育科学化。

【关键词】职业生涯教育 高职生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得到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实行,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职业指导工作得到了加强。从数据显示上看,似乎保持了高就业率,但我们的学生就业以后收入水平怎么样?保障怎么样?初期离职率如何?职业发展的空间如何?专业对口程度怎么样?在进一步考量的之后,情况显然并不那么乐观。那么,高职生到底该如何应对目前就业形势呢?反思后笔者认为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很关键。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有利于帮助高职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专业和职业发展需求;有利于培养高职生创业能力与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职业生涯教育实质上是满足高职生追求高质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措施。它不是简单地传授一些就业信息、就业知识、就业策略与专业技能,而是使受教育者获得自我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素养。从学校层面可以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开设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专门课程,促进职业生涯教育专业化

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就是为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认知、确立职业生涯目标、选择职业生涯角色、寻求最佳生涯发展途径的课程,一般包括专门课程、渗透课程、活动课程、网络课程和潜在课程等几类,专门课程又称实体课程,主要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面向社会职业生活的普遍要求,为学生系统地认识自我与人生、职业与社会、就业与创业等学习内容所开设的独立课程,如“职业生涯规划”课等。目前,高等职业学校开设这样的专门性课程还很少,多数学校则是以学科教学渗透形式或者是以就业指导的形式进行。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专门课程的重要性,结合学校实际,建设与开发职业生涯规划专门课程。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规划中,设立相应的专业教研组,保证教育经费、教学力量的配给,在方向上予以倾斜。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高职学生的必修课程,列入专业的教学计划,与学生的学业成绩真正挂钩,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作用。

二、加强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指导,落实职业生涯教育具体化

高职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客观分析自我现状和发展潜力与社会所提供职业机会的基础上,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设计职业生涯的发展目标,设计发展方案,选择达标措施,制订学习与培训方案等,并积极对学生开展职业道德、职业能力、承受职业挫折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是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是面向所有专业学生的,重点是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以及指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优势、劣势和兴趣、特长等,了解客观环境对自身实现职业目标提供的机会,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做出自己初步的、有实践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高职生也是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有一套系统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相信每个人都能获得成功。学校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制订职业生涯规划,从而最终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三、重视职业生涯教育的专、兼职教师的培养,体现职业生涯教育科学化

目前我国各高等职业院校缺乏专职的职业指导教师,有关工作人员对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还缺乏比较系统的了解,缺乏有效的评价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难以成为学生职业教育的主要指导者。因此,要提高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质量,必须重视职业生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可通过如下途径来完成:

一是引进学校外部的师资。学校可以到相关高等院校选择专业水平较高、有志于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到高职学校实习而后担任实习指导教师。经过一段实践,他们将很快成为既有专业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职业生涯教育教师。

二是挖掘本校潜力,培养职业生涯指导教师。学校根据长远规划选派现有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心理咨询教师或青年教师参加有关专业部门组织的为期半年到一年的针对性进修学习,进行专业培训, 同时,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证,从而提高业务水平。让他们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组织者、决策者、管理者和研究者。

三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对辅导员队伍进行常规培训,使之成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直接指导者和督促者。辅导员队伍中主要包括:班主任、团委、德育处。

四是对学校所有教师进行“通识教育”,使之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心者和支持者,为职业生涯教育全员全程化奠定基础。

五是通过兼职、聘请等多种形式吸引校外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人力资源管理专门人员,不定期开展活动,提供咨询和辅导服务。

六是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的力度,开展校内外各种研习活动,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网站,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网站上与他人交流职业生涯教育实施的心得,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教学观摩比赛,让教师一起参与设计评鉴提高职业生涯教育的能力与水平。

学校法制教育问题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对广东省政府划定的“13个省级重点扶贫特困县”之中的11个县的66所中小学学校体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得到改善,但区域不平衡,浪费与紧缺现象并存;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困难,体育课教学质量不高;体育教师紧缺的问题得到局部缓解,但城乡结构性缺编严重,职称结构不合理与晋升难并存、职业前景悲观造成体育教师队伍不稳定;喜欢体育课、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例均高于全国和广东省非贫困县学生。广东省贫困县或非贫困县学生睡眠时间小于教育部的规定值及全国学生平均值。在广东省开展精准扶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厘清贫困县学校体育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广东省贫困县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精准定位、精准识别及采取精准措施的关键。

关  键  词:学校体育;精准扶贫;贫困县;广东省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poverty county;Guangdong province

習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现阶段“攻坚脱贫”成为新时代国家和党中央的主要任务、决胜期。教育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和彻底摆脱贫困的有效路径,已成为政府、学界的共识,对“教育扶贫”等问题的研究成为教育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采取有效措施,到2020年贫困地区教育总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全面提升贫困地区教育水平,提升贫困地区人才素质,彻底阻断贫困根源,实现“扶贫”可持续发展。学校体育不仅是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广东省经济强省、教育强省、人力资源强省”战略目标的需要[1]。为此,本研究关注贫困地区学校体育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方案,望为“教育扶贫”提供针对性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问卷调查对象:按分层抽样原则抽取广东省政府划定的“13个省级重点扶贫特困县”的清远(清新、连南、连山)、梅州(五华、丰顺、大埔)、河源(紫金、和平、龙川)、揭阳(揭西)、韶关(新丰)11个特困县(河源有5个特困县,本研究选取了其中的3个县)共66所学校的小学5、6年级及初中、高中共8个年级的学生、体育教师、体育科组长。

2)访谈调研对象:对广东省教育厅、市、县教育局分管学校体育工作的负责人7人,学校体育教育领域专家6人,学校体育科组长(负责人)36人。

1.2  问卷制作

1)问卷制作。分为体育教师A问卷、学生B1-3问卷、体育科组长(负责人)C问卷3个层面。通过查阅文献和专家访谈分别从如下方面制定问卷的最初条目:(1)学校体育教育、体育课教学执行、政策实施、教师基本情况与稳定性、资源的利用;(2)学生对体育教育的手段、内容、条件、效果、家庭、社区;(3)学校体育硬件与软件、课程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以下简称《标准》)等现状与体验程度。条目的回答和计分采用里克特5级评分方式,从“非常符合”到“很不符合”依次计5、4、3、2、1分。

2)问卷的效度与信度检验。邀请体育教育专业领域内5名专家分别对3个层面的问卷进行评价和修订,删除不合理条目,并根据专家意见修订相关条目,最后A问卷保留53个条目,B问卷保留50个条目,C问卷保留23个条目。其中,A问卷与教师个体相关的16条,与学校教育相关的26条,与个人认知、工作环境相关的11条;B问卷与家庭教育相关的10条,与学校教育相关的20条,与学生个体认知相关的11条,行动实践5条,社区4条。C问卷与学校体育教学场地资源相关的7条,与师资结构、学生情况相关的3条,与工作任务与待遇相关的4条,与《标准》实施相关的4条,与体育课教学相关的5条。对学生问卷、教师问卷、科组长(负责人)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克隆巴赫系数分别为0.754、0.866、0.872,通过检验。

3)为了使问卷的文字表述能够符合小學5、6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由两位小学语文老师对问卷进行文字上的修改,建立小学5、6年级学生专用的问卷复本。

4)增加4个反向条目作为诚实度检测,这4个反向条目与问卷中另4个条目一一对应,内容一致,提问方式相反。

1.3  问卷发放

1)现场对调研的66所小学、初中、高中学校各3名共198名一线体育教师,发放问卷调查表198份,回收198份;

2)现场对22所小学、22所初中、22所高中学校以班为单位:(1)小学5、6年级各随机抽取男、女各15名,现场填写问卷调查表,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 320份,回收1 163份;(2)初中3个年级各随机抽取男、女各15名,现场填写问卷调查表,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 980份,回收1 556份;(3)高中3个年级各随机抽取男、女各10名,现场填写问卷调查表,共发放问卷调查表901份(因部分学校没有高中2年级或高中3年级),回收868份;

3)现场对调研的66所学校的66名体育科组长(负责人),发放问卷调查表66份,回收66份;

4)访谈调研:针对相关贫困县学校体育教育现状、政策实施、场地资源利用等内容开展个体访谈、交流、专题论证。

1.4  问卷的筛选

在回收的问卷中,对超过5题未回答的问卷做废卷处理。另外,根据诚实度条目的测试,4道反向题与相应正向题的得分相差超过4分的问卷也做废卷处理。最终获得A有效问卷185份(小学59份、初中62份、高中64份),有效率93.43%;B1有效问卷926份,有效率79.62%;B2有效问卷1 272份,有效率81.75%;B3有效问卷655份,有效率75.46%。C有效问卷66份,有效率100%。

1.5  统计分析

采用常规统计和多元统计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广东省贫困县学校体育现状

1)体育教学场地资源现状与使用情况。

通过调研发现,粤府[2013]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我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意见[2]、粤教基[2013]17号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标准》的通知[3]、粤教基[2014]14号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指引(试行)》的通知[4]把体育场馆“达标”作为考核项目之一,为此各市、县(区)财政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修建体育场地设施,87.88%的贫困县学校修建了田径场,缓解了部分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紧缺的问题,但体育场地仍然严重不足。中心城区(镇)小学1 000~1 500学生(20~30个班),初、高级中学1 000~2 000学生(20~40个班)的学校仅拥有一块200米田径场、一块篮球场地的学校的比例高达40%,与教体艺[2008]5号《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要求的“小学20~30个班体育场地配备300~400米田径场1块、篮球场3块、排球场2块;初、高级中学20~40个班体育场地配备300~400米田径场1块、篮球场3块、排球场3块”[5]差距较大。仅9.09%学校有室内(风雨)运动场地,且主要集中在县城重点高中学校,广东地处亚热带地区,降雨频繁,室内(风雨)运动场地缺乏成为制约开齐开足体育课的重要因素。

在对贫困县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使用情况的调研中,78.38%的教师认为学校体育教学场地资源使用率高,20.27%的体育教师认为本区域内学校体育场地存在资源闲置现象。造成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闲置的主要原因,91.87%的教师认为“并校、撤销学校是造成场地资源闲置(使用率不高)、过剩”的主要原因,2010—2018年,11个贫困县每个县并校、撤校约3~5所;在对省、地、县(区)分管学校体育教育的负责人,学校体育科组长(负责人)的访谈、座谈调研中,近90%受访者对粤府[2013]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我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意见 、粤教基[2014]14号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指引(试行)》的通知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贫困县学校体育运动场地设施的增加(改善)主要得益于上述政策文件的达标考核推动,因政策文件提出的“学校教育均衡化发展” 补短板目标考核需要,当地政府在体育运动场地建设上主要把经费投入在体育基础设施较薄弱的乡村学校中,近5年,乡村学校体育运动场地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90%以上的乡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仅能够满足体育课教学需要,而且还有富裕。但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1)经费投向缺乏精准预判,近8年中心城区(镇)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投入严重不足,近70%中心城区(镇)学校的体育课教学受到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影响;(2)对城镇化进程加快的精准研判不足,造成约20%的新建、新修运动场地设施因部分乡村学校合并、撤销,学生萎缩等原因造成闲置、浪费;(3)地方政府缺乏对城镇化进程(户籍政策)加快而带来大量学生流向中心城区(镇)学校的精准预判,给体育运动场地设施本已紧缺的中心城区(镇)学校体育课教学带来更大的困难。因此,在贫困县的乡村学校合并、撤销已成趋势的情况下,部分闲置、过剩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如何科学利用?中心城区(镇)学校在体育场地设施已十分紧缺而又承接了大量流入学生的情况下,如何解决体育场地设施问题?政府已规划的乡村学校体育运动场地设施是否需要继续建设?这些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体育课开展情况。

66所贫困县学校均执行国家要求开设体育课,93.35%的教师认为无法按照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实施体育课教学,影响实施的原因(限选3项,多选),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体育场地设施(94.19%)、区域环境条件(37.79%)、体育教师专业技术(33.72%)。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难是贫困县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66所学校中具有年度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教案)的分别为66.49%、71.35%、54.59%、84.86%,教学计划拥有率不高;72.73%的学校体育课是以行政班为教学单位,其他学校体育课是采取跨年级或跨不同班级的“走班制”。

66所学校没有一所学校能够开齐开足体育课;81.82%的学校每学期体育课教学时间在11周,90.91%的学校存在体育课被其他学科占用的现象。在对体育教师“体育课停课(占用)的主要原因”调研中,68.10%认为下雨无法上课,10.81%认为文化课需要占用,5.95%认为学校重要活动占用、7.57%认为没有老师(请假)停课。体育课停课或被占用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没有室内运动场,下雨不能上课。这一调研结果与目前学界部分学者认为“体育课经常被其他学科占用是因为体育课不重要、学校不重视”[6]的观点存在差异。

通过看课、座谈、问卷调查等发现,贫困县学校体育运动场地设施紧缺的问题,不同程度地造成体育课开课困难、体育课流于形式的现象。77.27%的学校,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以趣味性体育游戏、田径(跑、跳)、学生自由练习为主;在对学校体育课教学质量的评价调研中,52.97%的教师认为“本学校的体育课教学质量需要提高”,分别有62.16%的体育教师认为“体育场地、器材缺乏”、37.84%的体育教师认为“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存在问题”、33.51%的体育教师认为“教学学时得不到保障”是造成体育课教学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另外,“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的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也是造成体育课教学质量差的原因。在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多选项调研中,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解决体育教学场地不足”占68.65%、“开展教学检查与教学督导”占50.27%、“开展公开课教学评比或交流”占38.92%。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工作实施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72.73%的贫困县学校已开展了《标准》测试工作,大多数学校是从2016年开始实施。在已开展《标准》测试的学校中,有近50%的学校没有上报学生《标准》测试数据。在对您是否了解《标准》的测试要求与方法的调研中,66.49%的教师认为了解,21.62%的教师认为基本了解。几乎所有已开展了《标准》测试的学校均采用电子测试(需人工抄成绩)的方法完成《标准》测试与数据上报工作。

学校体育课执行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困难、课程教学质量和《标准》实施与上报率不高,主要与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紧缺、基础教学文件不健全、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缺失、课程缺乏多样性、体育教师职业素养有待提升相关。

2.2  广东省贫困县体育教师队伍现状

1)体育教师学历与专业结构。

在被调查的185位体育教师中,研究生学历为零,61.62%的教师为本科学历、26.49%为大专学历,11.88%为其他学历,与广东省非贫困县中小学体育教师研究生6.00%、本科65.32%、大专18.95%、大专以下9.7%的学历结构[7]比较,在高学历教师数量上存在较大差距,与粤发[2018]25号《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的“小学、初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分别达到80%和95%,高中阶段学校教师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例达到20%”[8]存在巨大差距;体育教师的专业结构中,体育专业的占83.24%、非体育专业的占16.76%。

2)体育教师教龄结构。

广东省贫困县体育教师以中青年为主,其中,10年以下教龄的42.16%,11~20年教龄的30.27%,21~25年教龄的11.89%,25年以上教龄占15.68%,从教龄结构看,广东省贫困县近10年不会出现因体育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而出现断层的现象。广东省在贯彻落实教发[2016]18号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9]政策中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有一部分青年教师充实到贫困县学校体育教学中。

3)体育教师职称结构。

体育教师中,高级职称为3.78%,中级职称、初级职称分别为47.57%、45.41%,其他为3.24%。从贫困县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可以看出:(1)贫困县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高级职称教师比例极低,初级及初级以下职称的教师比例近50%,与粤发[2018]25号《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高中小学教师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幼儿园达到8%、小学达到15%、初中达到30%、高中达到40%”的实施意见差距巨大;(2)教龄结构与职称结构存在极不合理现象,高级职称7人占25年以上教龄的教师不到25%,仅占21~25年教龄教师的13.7%,与粤人社规[2016]5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10]提出的“本科学历在二级教师岗位任教4年以上可申报一级;在一级教师岗位任教5年以上可申报高级教师”的实施方案同样存在差距。由此可见,贫困县学校体育教师职称既存在结构不合理,更存在晋升难的问题。

4)体育教师工作状况。

贫困县中心城区(镇)小学、初中、高中体育教师每周担任18节体育课教学、4节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以上教学任务的分别为59.32%、53.22%、46.87%,乡村小学、初中体育教师每周担任12节体育课教学、2节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以上教学任务的分别为40.07%、34.72%。在调研中还发现,乡村小学、初中体育教师中有近20%的教师除担任体育教学任务外,每周还需担任4~6节其他學科的教学。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贫困县学校体育教师城乡结构性缺编问题十分突出,中心城区(镇)学校与教体艺[2008]5号《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中的“体育教师配备基本标准:3-6年级每6~7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初中每6~7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高中(含中等职业学校)每8~9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农村200名学生以上的中小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体育教师”的要求存在差距。

5)体育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广东省政府从2013年起实施了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学校教师生活补助政策,2016年有33万农村教师享受人均每月815元的生活补助,2018年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到人均不低于每月1 000元。但是,城乡教师福利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差距明显,这对教师队伍的稳定性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在对66所学校体育科组长(负责人)问卷调查发现,几乎每所学校都存在体育教师因各种原因辞职、调离、“改行”的现象,近5年累计离开学校2人(含2人以下)的占22.72%,3人(含3人以上的)占10.60%。在对体育教师的职业前景调研中,57.30%的教师认为对职业前景悲观;在对“职业前景悲观”的原因多选项调研中,73.51%的教师认为是职称晋升难,48.10%的教师认为是工作环境差,25.41%的教师认为是夫妻两地分居,24.86%的教师认为是找对象困难,30.27%的教师认为对职业发展看不到希望。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稳定、留住贫困县体育教师队伍,提高工资待遇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要解决贫、富地区差距,提高贫困县体育教师的地位,解决他们的实际生活困难[11],特别是在职称评审、夫妻两地分居、子女受教育、评优、住房等的政策激励上。不可否认贫困县学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职称晋升难,教师队伍思想不稳定有政策落实的问题,但也存在体育教师素质不高和知识更新慢所造成“等、靠、要”的消极思想。

2.3  广东省贫困县学生体育兴趣与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1)学生体育课学习与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贫困县学校学生,不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兴趣均比较高,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分别为70.41%、71.49%、65.65%,且该比例高于全国同龄学生[6-12]。

周一至周五,除上体育课外每天1小时课外体育锻炼的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分别为70.62%、65.09%、41.53%,明显高于广东省非贫困县学生58.57%、42.69%、28.52%[7]和全国学生[6-12],与学者提出的“体育锻炼积极性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致[12]”的结论存在差异。其中原因一是广东省贫困县寄宿制学校比例高,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住宿为4.64%、73.82%、77.86%,学校封闭管理,课余时间便于组织课外体育锻炼;二是贫困县学生父母管教约束不如城镇学生严,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和城镇学生放学后进托管班(兴趣班)学习有一定关系。

在对学生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多选项调查中,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认同度较一致,羽毛球、游泳、长跑、篮球位列前4位,近几年推广的“校园足球”运动项目受冷遇,喜欢足球运动的学生十分少,在13个被选运动项目中位列第5、6位;而长跑入选第3位出乎预料,其中原因:一是近几年塑胶田径场的修建(87.88%的学校拥有)不仅改善了学校的场地设施条件,同时高质量的田径场也提高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积极性;二是贫困县学校寄宿制学生多,在运动场地不足的情况下,长跑作为各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便于组织。

2)贫困县学生家庭对体育锻炼支持情况。

在对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你的父母在经济上是否支持你购买体育锻炼用品”的调研发现,“不清楚(没有问过)”的分别为68.14%、70.68%、64.42%,“不支持”的分别为19.64%、26.49%、27.18%;在对初中、高中学生“是否参加过中考体育考试项目培训”的调查中,仅6.79%的请过家教,与广东省非贫困县学校学生的23.90%的比例存在较大差距[13];在对“父母是否希望(鼓励)你参加体育锻炼”的调查发现,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60.80%、66.19%、56.34%,与广东省非贫困县初中71.39%、高中59.78%的比例存在差异[13],说明家庭经济条件越好,父母对孩子参加体育锻炼的支持越高[12]。

3)学生课余时间安排与睡眠状况。

贫困县学生周一至周五课余时间的安排选项(多选项),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用在体育锻炼上的时间排位均较低,位居前3位的均为学习、电脑(网络游戏)、玩手机,与广东省非贫困县学生课余时间安排选项前3位的学习、上网(网络游戏)、看电视稍有不同[13]。

在被调研的2 853名学生中,普遍存在睡眠不足的问题,周一至周五,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平均睡眠时间8小时以上的分别为59.08%、32.63%、14.06%,与广东省非贫困县初中生29.39%、高中生13.55%的比例差别不大[13],与教育部规定的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学生9小时、高中学生8小时的规定值[14]及全国同龄学生小学77.5%、初中学生50.7%、高中学生15.7%[15]的比例存较大差异。其中原因:一是教育部门出台的减负举措在广东省学校并未取得明显成效,学生课业负担仍然繁重,与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16]中发布的“四年级学生达到规定的10小时睡眠时间比例为15.7%,八年级学生达到规定的9小时睡眠时间比例为14.6%”、“30%以上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大、负担重”的结论基本一致;二是受学校开展体育大课间早锻炼(晨跑)的影响,近70%的学校早锻炼(晨跑)时间为早上7:30左右开始,学生起床早参加学校早锻炼影响学生的睡眠;三是受广东省生活(晚睡)习惯以及气候(夏季时间长)的影响,在睡眠时间上相对其他省(市)存差异;四是广东省学生升学竞争压力大,名校与普通学校存在较大差异,为了上好学校以牺牲孩子的睡眠时间为代价换取更多的学习时间是家长的无奈之举。

3  结论与建议

(1)贫困县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得到改善,但区域發展不平衡,浪费与紧缺现象并存。如何解决中心城区(镇)学校因学生大量流入,给本已十分紧缺的体育场地设施造成更大的冲击,是目前贫困县学校体育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建立以省级财政投入为主,市、县(区)财政投入为辅的基础教育经费统筹与分配机制。通过建立贫困县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项目库管理、项目评估等办法,提高经费使用绩效,避免产生新的发展不均衡与经费浪费。

(2)贫困县学校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困难,体育课教学质量不高,开齐开足体育课存在问题,主要受到师资、场地设施、教学管理、城乡区域环境、课程标准缺乏多样性等影响。建议探索多元适合本地的贫困县学校体育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因地方特色、民俗特点开发与制定适合本地区贫困县的体育课程大纲、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案,摆脱贫困县學校体育教学质量不高、教学内容单一、资源缺乏的困境。

(3)体育教师紧缺的问题在广东省有关政策的影响下得到局部改善,教师的教龄结构趋于年青化,但体育教师城乡结构性缺编十分突出。从精准施策的角度看,相对于提高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生活补助标准而言,目前更急需要的是职称晋升特殊政策。建议建立贫困县学校教师“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职称评审制度。制定“广东省普通中小学教师工作量指导标准”,通过中小学教师工作量标准解决学科结构性缺编的问题。加强对贫困县学校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促进中、小学教师人力资源多元化发展。

(4)贫困县学校喜欢体育课、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例均高于全国和广东省非贫困县学生。应引起重视的是广东省贫困县或非贫困县学生睡眠时间与教育部的规定值及全国学生平均值存在较大差异。建议落实中小学学生减负政策,改善学生睡眠状况,加强地市、学校对《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等政策落实的问责与责任追究机制。

参考文献:

[1] 徐焰,徐荥,蒲毕文. 广东省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调研[J]. 体育学刊,2015,22(4):95-98.

[2]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我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意见[Z]. 2013-02-21.

[3]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标准》的通知[Z]. 2013-08-19.

[4]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指引(试行)》的通知[Z]. 2014-06-09.

[5] 广东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关于印发《广东省贯彻落实〈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Z]. 2017-07-25.

[6] 章建成,张绍礼,罗炯,等. 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报告[J]. 体育科学,2012,32(11):3-18.

[7] 徐荥,蒲毕文,徐焰. 广东省学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调查研究[J]. 安徽体育科技,2016,37(5):80-83.

[8] 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Z]. 2018-08-26.

[9] 广东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关于印发《广东省贯彻落实〈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Z]. 2017-07-25.

[10] 广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 2016-04-22.

[11] 刘正萍,江婷婷. 贵州贫困地区学校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6(6):102-105.

[12] 宋逸,张芯,杨土保,等. 2010年全国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及原因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4(3):347-354.

[13] 徐焰. 基于学校体育教育视野下的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 安徽体育科技,2018,39(5):71-76.

[14]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通知》[Z]. 2017-12-05.

[15] 章建成,平杰,任杰,等. 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干预策略分析[J]. 体育科学,2012,32(12):15-23.

[16] 广东省首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发布[Z]. 2019-05-08.

学校法制教育问题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1 中职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德育目标大而泛

长期以来, 与传统计划体制和产品经济相适应, 我国德育目标有两大特点一是模式化, 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德育目标过于单一, 缺乏针对性二是理想化, 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道德认知水平, 对所有学生都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 即成为“又红又专”, “大公无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新人。

1.2 德育内容相对滞后

当前德育投入与收效的明显反差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中职德育在内容上已滞后于社会的变革。具体表现要求过高, 内容空泛, 一般化号召多, 笼统说教多, 严重混淆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之间的质的差别, 甚至把过去的一些道德现实作为道德理想固定在学校的德育中。

1.3 德育方法陈旧单一

从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特点、时代特征以及道德内化过程看, 存在着重道德理论灌输轻道德选择能力培养重道德规范约束, 忽视人格培养重道德榜样示范, 轻个体自觉的倾向。导致学校德育在社会面前苍白无力, 也使学生盲目接受道德信条而不能形成高尚的道德信念, 接受一些“高而大”的道德规范而连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都没有掌握, 个人道德选择和实践能力大为削弱。

1.4 德育工作队伍比较薄弱

德育队伍是完成中职培养人才任务, 实现德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目前中职德育教育者不仅数量不足, 而且结构不合理, 队伍不稳定, 水平需要提高, 观念需要更新。

2 中职德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职德育之所以存在各种问题, 一方面是来自于时代发展、社会变迁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当前中职德育自身存在缺陷和不足的原因所造成的。

2.1 中职院校德育面临的社会挑战

2.1.1 市场经济的挑战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青少年, 其思想道德状况:一方面在总体上呈现出与两个文明建设相协调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 在相当一部分青少年中存在着种种道德困惑, 而且出现了道德素质下降的问题。首先是价值观念多样化使青年学生面临多元选择的困惑。一些学生道德标准混乱, 知行难以统一。

2.1.2 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现代科技的发展必然会使人的价值取向不再局限于过去所接受、理解和追求的东西, 人们将会有更多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多样的价值取舍。价值取向复杂化很容易导致追逐物质利益, 弱化、淡化人格精神需要的倾向。

2.1.3 信息网络化的挑战

信息网络创造了新的德育文化环境, 为丰富德育内容、培养人的现代文化精神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2.2 中职德育工作自身的原因

2.2.1 忽视了德育的特殊性

一方面, 德育与智育和体育不同, 德育有着自身的教育规律。另一方面, 德育虽然包含政治思想和法纪教育等, 但毕竟不能把政治、法纪和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划上等号。在德育的各个范畴中,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 但它们毕竟又是不同的范畴, 各有特定的教育内容、目标和任务, 要遵循不同的教育规律和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2.2.2 德育内容缺乏现实性

道德教育应该超越现实、高于现实, 引导激励学生去追求可能实现的高尚的道德生活, 还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批判现实中残存的陈旧的道德观念, 用符合历史发展需要的新的伦理思想武装学生。道德教育对现实具有“超越的必然性和现实性”。但是, 这种超越应当是相对的、适度的, 应控制在合适的幅度之内。

2.2.3 教育目标缺乏针对性

当前,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们的社会利益和道德状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职学生的来源复杂, 求学动机多种多样, 价值观呈现多元化, 道德素质参差不齐。他们对道德教育的吸纳欲求是有差别的, 对教育的内容是有选择地接受的。因此, 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就不能整齐划一, 要区分层次性, 增加针对性。

2.2.4 德育制度存在不合理性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道德建设的前提, 这种完善, 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 即通常所说的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更重要的是质的提升, 即从不道德的制度到道德的制度, 制度本身要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也就是增强制度德性。所谓制度德性, 指的是制度是否合道德性以及合道德性的程度个人德性指的是个人行为是否符合道德, 以及合符道德性的程度。

2.2.5 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 不少中职院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而对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则远远低于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 大部分德育工作者都是兼职的, 对德育工作者的要求不高, 投入不足, 德育工作者进修学习的机会很少。德育工作队伍建设上还远远没有达到专业化、专家化的要求。而德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是着眼长远和促进德育工作向高层次发展的必然选择。

3 结语

重视学校及学生德育工作是我国教育的良好传统。改革开放以来, 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德育工作不断得到改进和加强。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 学校德育工作也面临着重大挑战, 存在着各种必须解决的问题。针对当前德育工作的形势, 中共中央先后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 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学校及中职生德育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近十年来中职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对中职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技术教育方面, 对中职德育的特殊规律的研究和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 准确把握当前中职德育的现状和问题, 分析中职德育问题的成因, 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对于提高中职教育的质量, 完善中职教育体系, 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明确了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中职德育本身存在的问题, 分析了中职德育问题形成的社会因素和中职德育自身的因素, 为解决中职德育问题的对策提供基础。

关键词:中职教育,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制度

参考文献

[1] 叶肇芳.职业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职教论坛, 2005 (5) .

上一篇:民办高校网络远程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德育教育渗透信息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