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调控论文题目范文

2024-07-20

宏观经济调控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摘要:近年来,国际收支持续不平衡,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持续双顺差现象呈现强化趋势,纠正国际收支失衡和妥善处理大量外汇储备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宏观经济问题。但是,妥善处理这一问题与实现宏观调控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从多种角度、综合多种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并使这些措施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关键词:双顺差;宏观调控目标;外汇储备

中国分类号:FO15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四大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近年来,双顺差现象呈现强化趋势,纠正国际收支失衡和妥善处理随之而来的大量外汇储备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宏观经济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及措施将可能对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增长、增加就业、物价稳定以及货币政策效果等诸多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带来负面影响。

2 内外目标冲突的现状

2.1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均衡的冲突

自1994年以来,中国连续出现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格局,国际收支呈现大量盈余。同时人民银行承担了无条件买卖外汇、平衡外汇市场日常供求义务,导致了外汇储备大幅增加,由此引发的外汇占款对基础货币投放的影响使我国的金融经济的发展受到很大冲击。一方面,外汇储备过高,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另一方面,巨额外汇占款引发基础货币投放增大,导致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扩张,为了对冲外汇占款引起的基础货币投放,央行采取了一系列货币冲销手段,但这些手段不论在市场基础上还是操作技术上,都是不可持久的,其效果稳定性也将是难以预期的。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使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很难实施。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两大目标的冲突加大。

2.2 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均衡的冲突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双顺差的产生对充分就业带来了好处。其一,经常项目的顺差是由外贸出口导致的,而外贸出口的增加势必会增加国内人员的就业,提高就业水平。其二,资本项目的顺差是由资本的大量流人造成的,而大量流人的资本大部分构成投资,由外商投资企业主导的加工贸易的制造环节在境内主要采取劳动密集型生产,对扩大就业的效果十分显著。如果出口急剧下降,或外商直接投资出现大幅下滑,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的就业状况,不利于社会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可见,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一定要权衡利弊,采取适当的措施。

2.3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均衡的冲突

国民收入的构成要素包括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它们的增长对国民收入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当前中国消费疲软,人们偏向于储蓄,所以消费对国民收入的增长贡献有限。因此,当前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是投资和净出口。目前中国人们的储蓄并没有顺利地转化为国内投资,即对国民收入起到主要作用的投资来自外资的流入。这也是双顺差中资本项目顺差的功劳。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净出口一直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当然这支主力军导致了双顺差中经常项目的顺差。

3 解决措施

双顺差对我国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有利也有弊。要充分利用双顺差的利同时减少它的弊需要政府充分利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等多项综合措施。

3.1 减少双顺差

3.1.1 经常项目

经常项目顺差的根源就是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这部分资源国内居民消费不了,所以只能出口到国外,向国外寻求销售途径。

(1)抑制国内通货膨胀,然后扩大内需。

当前国内出现的困境是通货膨胀和内需不足并存。这两个矛盾可以并存的原因是它们产生的原因和渠道不同。通货膨胀是结构性,它是由猪肉和石油的短期供不应求引起的,进而引起粮价和其他物品的涨价,而内需不足是由于我国国民偏爱储蓄引起的。所以,我们应该针对通货膨胀的起因采取措施控制物价上涨。而扩大内需可以通过降低储蓄率,稳定人们的支出预期,减少预防性储蓄,央行也要降低利率;也可以通过增发国债,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调整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减少出口。

今年来,我国一直奉行“出口至上”的贸易战略,如出口退税等,忽视了进口和国内市场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这一措施没有及时得到修改,致使中国内需不足和外汇储备的过度增加。为了减少双顺差,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出口对经济健康平稳增长的作用。当前,政府应该实行出口、进口和内需并重的平衡贸易战略。取消过度激励出口的措施,降低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激励出口商品提高国内增值程度,增加高附加值、高技术、低能耗、低污染商品的生产和出口。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来看,这样做带动了服务贸易进口、更有助于国际收支平衡。

3.1.2 资本项目

(1)稳定汇率,减少人民币升值压力。

一直以来,人民币汇率未能反映外汇市场供求关系,不利于均衡价格的形成。并且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较窄,缺乏足够的弹性。所以,外汇管理改革应重在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适当增加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以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具体地说,首先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增加外汇市场交易币种,让更多的金融和非金融机构参与进来,使人民币汇率能真实的反映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其次要逐步放松资本外流的限制,放宽个人外汇业务、促进海外投资等,采取更加弹性的汇率制度方法,不断扩大汇率变动的区间;最后要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因为有效的利率形成机制是形成有效汇率的基础。我国应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从而促进汇率市场化的实现,以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

(2)减少外资流入,引导并合理利用外商投资。

近年来,我国引进外资的主要目的是补充国内储蓄的不足和引进先进的技术。而如今,中国居民自己的储蓄率已经很高,只要合理地把它转化为投资,中国就没必要去引进外资。所以,引进外资应重在引进先进技术、提高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具体来说,首先要取消地方政府把对外资的引入状况作为政绩考核标准的做法,同时取消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做到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其次要适当转变外资政策,引导外资流向高技术含量的行业,使其有利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节约能源。真正把利用外资和提高国内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3.2 妥善处理大量外汇储备

外汇占款的增加改变了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结构。降低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推动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发展。

3.2.1 纠正外汇管理观念

管理层对于外汇储备的管理存在观念上的误区必然会导致管理方式产生失误,如人们普遍认为外汇储备是国家经济地位的象征。但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来源于经常项目的顺差。产品大量出口被外国使用。对于我们这个资源相对缺乏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是个资源的浪费。所以我们应该出口高质量、高附加值和有高新技术的产品,而不应注重顺差的“量”,更不能简单地把外汇储备看作是国家实力的显示。另外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本资源发展经济。我们可以用这些钱还外债,也可以去国外投资,或者购买外国物品投放到国内经济发展中等等。

3.2.2 建立国家外汇储备管理的动态目标系统

目前,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力正在加强,而我国对外汇储备的管理却相对滞后。处于被动状态。建立国家外汇储备管理的动态目标系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需要慎重选择多项指标,比如外汇储备最优量、外汇持有币种和外汇储备的调节手段等。

宏观经济调控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宏观经济景气波动对我国农产品价格的影响

摘要:我国农产品价格与宏观经济之间的联动性日益明显,宏观经济景气波动通过农产品产出、农产品需求和政府宏观调控等三种途径影响农产品价格,经济波动与农产品价格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在农产品产出传导路径上,经济波动刺激了农产品产出,影响了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在农产品需求传导路径上,经济增长促进了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购买力的加强,刺激了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在政府宏观调控传导路径上,经济增长使得国家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的超发刺激了经济波动对农产品价格的冲击。

宏观经济调控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摘 要: 班级建设是一个较为系统的建设项目,就是指师生共同创建好的学习环境,包括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环境建设。在班级的管理中引入了我国的经济方针: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通过小岗位的设置,让每一个学生各司其职,在一个共同的管理准则下生活、学习;通过小岗位的设置,逐步增设“班币”、“班级银行”和定期的班级市场,让学生在流动的市场经济下加强自我管理,以促进班级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 班级小岗位 班级银行 班级市场 激励评价

班级建设就是指师生共同创建好的学习环境,包括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环境建设。那么怎样才能拿捏班级管理中的“宽”与“松”的尺度呢?于是,就联想到了我国的经济形势“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岂不可以用于班级管理?

一、班级建设中的“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概念

所谓“市场经济”,就是指由学生来自主管理班级事务,即通过“班币”、“班级银行”和班级市场对班级中学生的各种行为进行协调和约束,使全体学生在班集体中和谐共生。

加强班主任和班级制度的宏观调控,是促进班级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

二、班级建设中的加强“宏观调控”、提高“市场经济”的有效性

(一)加强“宏观调控”有利于班级和谐发展。

1.宏观调控的首要原则就是制定相应的班级公约和准则,以及班币制度的流通。这些是无形的力量在约束着学生,比起条条框框的班规来说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小学学生喜欢新鲜、新奇的事物,班币背后的班级公约自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只是班级管理背后的一双手,渐渐“退居”班级管理的二线,有利于师生和谐关系的发展。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处于无形的调控中,使班级朝着既定的班级准则向好的方向发展。

(二)促进“市场经济”有利于学生多元发展。

1.有助于培养理财能力。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丰厚的经济条件下生活,可以说是衣食无忧,对于金钱毫无概念。但是通过班币的引入,无形中锻炼了他们的理财能力,知道如何配置每一笔钱的流通。

2.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这样的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想要获得更多的收益和财富,那么必须有付出。这无形中调动了学生学习和求知的积极性。

3.树立环保意识。每周五教室都会开放班级市场,将孩子们带来的小东西、零卖拍卖或者是采购。这样的开放市场让学生的班币得以所用,并且教室里没人要的铅笔有了新的家。

三、班级建设中的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市场经济”的策略

(一)初探:班级小岗位,人人参与。

刚进一年级的学生个性鲜明,还保留着许多幼儿园时留下的习惯,没有纪律和自主管理意识。这时就想到:为什么不专注孩子们的天性该放手让他们学着自己管理自己呢?

从班级事务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了班级小管家:晨间小百灵5名,负责一周的早读;白猫卫士4名,负责每天中午和课间教室的卫生和桌椅情况;小书虫管理员2名,负责整理书包柜;课间小巡警3名,其中2人负责课间10分钟教室的纪律和秩序,1人负责走廊上的秩序;勤劳蜜蜂岗2人,专门负责教室的点灯及投影的使用和开关。另外,根据就餐和值日的需要,安排了6名餐桌管理员和7名值日太阳花,这样班级的一半学生都有了自己的小岗位。

一开始,小管家的聘用由班主任选择自律能力较强的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孩子。当孩子们彼此渐渐熟悉起来,就开始采用民主的方式推选。孩子们也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方式,觉得很新鲜同样也很郑重地对待每一次的聘用和表决权。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间接地让孩子们意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二)摸索:引入班币,完善评价机制。

在了解了雷夫先生大胆在课堂上引入经济课程后,学经济的我也有了新的想法,为什么不把小管家的工作及平时孩子们的表现与“班币”挂钩呢?我开始在班级的岗位建设中引入班币制度。

常规方面:课间被课间小巡警表扬,能够文明活动的可以得到1元奖励;因为大声喧哗或者追逐被批评的则要扣除1元,午间的活动也是一样。出操被表扬的都可以得到1元。通过这样的评价机制,班级里孩子们的课间和出操效率和秩序大大提高,不需要再有老师大声提醒甚至是一遍遍地反复操练。

小管家每月可以领取20元工作,被大家一直认可的优秀小管家还可以得到5元的奖金。小管家们的工作更是热火朝天。

(三)创新:班级银行,助力班级建设。

这个班级的孩子已经进入三年级,对于一二年级时实行的小岗位制度和班币流通已经运转得非常顺手了。三年级的学生开始慢慢进入自我审视和“叛逆初期”,他们更喜欢接受新鲜、刺激的事物,对于老套的东西开始产生排斥的情绪,在班级制度建设上,又开创了“班级银行”,退出了班级开放市场。

1.流动市场促进经济竞争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开放的班级市场,只有货币进行流通,才能体现其价值所在。为了促进市场更快、更好地发展,发挥班级开放市场对学生的积极作用,每学期举办两次“拍卖会”,拍卖会不仅可以拍卖商品,更可以与学习相关联。例如,订购或者拍卖复习资料,让学生明白在无形的市场竞争中融入了学习的竞争。

2.网络市场加速经济增长

随着网络在学生身边的普及和学生年龄的不断增大,对网络先进技术的掌握,结合市场经济的运作,开发了股票运作机制。学生手中所持股票与学校对班级的评比,如“最美班级”、“文明班级”等方面挂钩,一旦班级获得荣誉,那么学生手中的股票就会如牛市一样利润飞涨。但是一旦被通报批评了,那么学生手中所持的股票就会下跌。在班级市场中,注入了新鲜元素,致使学生体验市场经济的波动和体会市场经济下的“博弈论”。

班级,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在班级制度和队伍的建设中,需要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及一定的规章制度、公约的约束和指引方向,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一系列措施调动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我追求的积极性。通过“宏观调控”的双手,有效促进班级开放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是一种有趣又有效的班级管理。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2]付勋华.巧用“班币”管理班级[J].有效德育,2015-7.

[3]廖东华.成长银行给力班级管理[J].育人艺术,2011-10A.

宏观经济调控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摘 要:我国坚持以社会主义建立市场经济机制,同时契合市场经济变化的规律,在不同时期根据市场经济变化做出宏观调控,但是仍会由于宏观调控的原因,导致市场调节出现盲目性以及滞后性等问题。为解决市场经济运行出现的问题,以宏观调控为角度,在政府职能的控制下,建立完善的法律机制,针对市场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实施解决措施,从而稳定市场经济的同时,还能避免违法行为破坏市场发展。本文围绕宏观调控的经济法问题展开讨论,为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宏观调控;经济法;问题分析

在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基本职能中管理经济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职能管理有助于促进市场经济平稳发展。在传统的单一经济体制下,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我国政府作为经济发展和建设的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面对市场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时,应及时进行宏观调控,实施必要的管制措施,尤其是充分利用法律手段,有效解决存在的经济问题。

1.经济法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地位

我国以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制定的经济发展,一方面是保证市场经济在良好的环境中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是在正规操作的过程中,满足各领域经济发展需求。进入到新形势下的市场经济,围绕市场经济机制构建宏观调控运行机制,同时出台约束和控制宏观调控机制的法律,不仅有效规范宏观调控机制,还能针对市场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如恶意竞争、垄断经营等,依照经济法相关法律实施制裁措施,为市场经济营造健康和谐的发展空间的同时,充分发挥国家对宏观调控的职能作用。

2.经济法与宏观调控间的联系

2.1 经济法概述

国家在统一管理和协调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制定经济法主要用于稳定市场经济发展,并且依托经济法构建用于管理市场经济的综合型法律部门,该部门既要承担促进市场经济整体性发展职责,还要处理经济发展中蕴含的关系。现阶段经济法突显出三个特征:首先,在经济范围内,经济法用于规范经济行为;其次,经济法发挥调节经济关系作用;第三,在一定范围内保证经济关系处于稳定的状态。

此外经济法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会适当做出干预,通过调整经济发展,避免市场经济出现波动,影响到国家经济建设。所以经济法作为综合型法律,将促进经济稳定发展作为前提,并在调节经济过程中,处理不同组织间的关系,包括企业、市场运行、监管以及宏观调控等,其中还会涉及到与国外经济组织间的关系。经济法运用在市场经济中,应依照三个原则:一,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运用经济法维护市场经济环境,保证参与市场经济建设的主体利益不受损害;二,充分优化和完善资源配置,突显经济法的公平和公正;三,在推动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经济法可以提升社会经济总体发展能力。

2.2 二者间的联系

以国家角度运用宏观调控,要保证社会经济每个组织的利益的同时,实施具有整体性功能的调控措施,使社会经济保持稳定发展的状态,为使宏观调控突显法律效益,将经济法作为规范宏观调控的工具,不仅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对经济的调控作用,还能优化和完善经济法律,二者既表现出相辅相成的关系,还蕴含更加深层的关系:首先,在经济法环境中运用宏观调控调节市场经济,国家职能部门会依照法律,对市场经济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安排,从经济关系的角度可以看出,经济法成为规范宏观调控的工具,规范内容涉及计划性调控、产业调控等;其次,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时,对经济中产生的关系、形成的经济活动等,通过法律进行监督和规范,避免市场经济中出现破坏组织以及个人利益等问题。

以法律角度分析宏观调控与经济法间的关系,经济法中包含经济司法和经济立法,经济司法依照法律,对市场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司法程序进行审理和检查,保证市场秩序不受影响,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对违法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经济立法是通过立法机关制定的,并且集中精力運于保护市场经济主体利益,避免受到违法行为的破坏。

3.经济法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作用

3.1 对宏观经济起到监控作用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与世界其它国家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尤其是与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经济关系更加紧密。我国保持健康稳定的经济发展状态,才能与其它国家建立长久的经济关系。在预防市场经济出现的问题过程中,制定完善的经济法,既能规范和监控宏观调控,若市场经济中出现安全隐患,运用经济法可及时处理,保证市场经济不受潜在的威胁影响。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尽管我国经济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在经济法监控下,宏观调控成为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稳定发展重要的工具。

3.2 保证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总体经济发展趋于平稳,但是在市场变化过程中,仍会出现许多问题。由于市场经济内有许多组织参与建设,为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部分商家会通过恶意竞争等方式,破坏市场经济环境同时,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此时充分利用经济法,在国家宏观调控管理下,对市场经济中出现的破坏消费利益、损害市场环境的行为予以压力的惩处,有效保护不同主体的经济利益。

3.3 促进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

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以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通过经济法规范宏观调控的同时,还能促进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设,使我国正在有能力与实际经济构建稳定的关系,使我国在健康稳定的环境建立经济体系以及政治体系。经济法已经成为法律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经济法的监控作用,促进宏观调控对于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

3.4 保障政府计划顺利实现

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制定的计划增强宏观调控的作用,并作为经济规范行为,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保证市场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政府应全面掌握市场经济发展动向,运用宏观调控制定可执行的计划,并且围绕计划建立管理、决策以及调控机制,保证每个环节都能有法可依,强化计划的规范性和法律性等特征。通过经济法增强宏观调控功能,充分给予市场经济客观的发展规律,同时引入竞争机制,由市场经济主导,增强市场经济的发展活力。

经济法作为宏观调控的基础,一方面体现出宏观调控的经济性特征,另一方面保证政府制定的经济计划,可以促进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增强经济法在宏观调控中的规范价值。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通过宏观调控,不仅满足市场经济中不同主体的利益需求,还能在规范化、法律化的计划中,保证社会的经济用于基础设施、科学领域以及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发展。我国在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积极探寻创新发展道路,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3.5 改善市场失灵的问题

在宏观调控体系中,借助经济法可有效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充分利用资源挖掘市场经济蕴含的创新潜力,以便优化市场经济结构,增强市场经济运行能力。运用经济法完善市场运行机制的同时,还应避免市場机制出现的盲目性问题,尤其是市场经济机制出现的信息,会受到机制的影响体现出滞后性特征,而正是滞后性的特征,成为经济环境中不同组织以及个人,为谋求利益采用不正当的手段,严重破坏市场经济正常的发展,致使多数的个体的利益的受到损失。

在市场环境中,由于市场出现失灵或者不正当竞争,许多大型企业为获得更多的利益,采用恶意竞争的方式,垄断行业导致市场经济出现波动,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我国政府在充分宏观调控作用的同时,利用经济法既要规范宏观调控,还要严厉打击恶性竞争引发的垄断等问题。

4.充分发展经济法作用的有效策略

在我国宏观调控中,经济法成为完善法律体系重要的途径,借助经济法规范宏观调控,同时推动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根据市场变化以及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经济法,使经济法更加全面,在面对各种宏观调控以及经济问题时,经济司法部门会依照经济法,对任何扰乱市场经济的行为予以压力的惩处。

5.解决宏观调控经济法问题的意义

为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运用经济法解决宏观调控出现的问题,使二者致力于服务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提升市场经济整体发展能力。在市场主体的基础上,避免宏观调控出现问题,使财政、税收等各个方面都能获得良好的效益,突显我国对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的要求,在每个领域借助宏观调控,既能使资源优化配置,还能有效降低经济成本。

6.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利用经济法对宏观调控实施有效的监控措施,保证宏观调控的规范性和法律性,有助于促进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在市场经济发展和建设过程中,针对存在的经济问题,依照经济法对违法行为进行惩处,同时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对经济法进行不断的完善优化,突显经济法的公正公平的同时,还能成为营造健康稳定的市场经济环境重要的工具,保护参与经济建设的主体利益不受损失。

参考文献:

[1]王浩. 关于宏观调控的经济法问题[J]. 商(32):262.

[2]王浩. 关于宏观调控的经济法问题[J]. 商(32):262.

宏观经济调控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每年岁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外界研判下一年中国经济的“风向标”。2004年底的会议已经表明:中国政府2005年将以更多市场手段继续宏观调控。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2005年中国GDP的增长目标为8%,有着丰富的政策含义。一方面,从经济的惯性考虑,2005年经济增长不可能回落到更低的7%左右,与持续快速经济增长形势并不太协调,与预期相差太大的经济增长目标会变得没有意义,且有人为压低经济增长率之嫌;另一方面,目标也不宜过高,设定为8%是向外界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宏观调控的政策仍然趋紧,当局将继续推动从追求增长速度到追求增长质量的转型。

因为要大规模推进多项改革,所以,高层将2005年定位为“改革之年”。

每年岁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外界研判下一年中国经济的“风向标”。2004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使中国很多学者为之欢欣鼓舞。他们认为,中国向着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又迈进了一大步。从这次会议中,很多人看到了中国政府的转变。

为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中国政府更强调平稳地推进市场化改革,以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取代过去行政色彩相对要强的积极财政政策。

宏观调控转向市场

持续了一年多的宏观调控将如何走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通过对会议公报的仔细阅读、逐条分析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袁钢明说:“在当前宏观经济大幅度波动因素仍然存在,围绕过去和未来一段时期宏观调控问题而展开的争论尚未结束之时,会议公报的论述,给认识和展望宏观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走向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和理论启示。我认为,未来中国的宏观调控方式将转向重视市场手段。”

这一点成为了学界的共识。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说,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宣布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对于稳定人们对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的预期、减少不确定性是大有好处的。同时表明,2005年的宏观经济调控将更多地采用适合于市场经济的总量手段,这也是非常好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谢伏瞻也认为,在调控的方式上,中央政府将注重使用经济手段,减少行政干预,运用经济杠杆,提高政策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回顾一年多来的宏观调控,袁钢明以2004年4月底为界分为两个阶段: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4月底前,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2004年4月底以后一段时期主要采用行政手段。

袁钢明认为,经济手段调控与行政措施不同,两者对投资及经济运行状态产生了差别很大的影响。2004年初未采取行政措施前,投资增速猛然上涨,采用行政措施后投资增速顿然下降,很多人认为由此可以看到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的失灵及行政措施的有效。但从另一视角看,投资增速突然高涨,既可能是行政措施临近出台所引发的投资逆向选择,也可能是经济调控不到位,未及时上调利率抑制需求所致,如果充分采用经济调控手段而不是行政措施,有可能不会出现投资的大起大落。2004年10月底央行上调利率,终于表现出重视经济手段的宏观调控新动向。

公报在论述此次宏观调控所运用的手段时,没有提及前一段时期很多论述极力主张的行政手段,指出此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深了对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关系的认识,增长了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领。袁钢明说:“中国政府对重视运用经济手段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认识深化,远比宏观调控取得的当前成果意义更为重要和深远。”

财政货币走向稳健

在2004年10月底的加息之后,就不断有消息透出,中国的财政政策要转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这样的政策指向:2005年将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为了应对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自1998年起中央政府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多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形成了中国经济对财政支出扩张的依赖,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局部经济过热现象。况且如果继续大量发行建设国债,会使财政风险进一步积聚。应该承认,在过去的经济过热中,对原材料的强烈需求及煤电油运出现的供应紧张,政府投资的大项目难辞其咎;而稳健财政政策正是为了抑制投资需求,防止过热。

实际上,从2002年~2004年,长期国债发行量就呈现依次递减的趋势,分别是1500亿元人民币、1400亿元人民币和1100亿元人民币。这可以视为中央政府为财政政策转向所释放出的明显信号,亦是官方为积极财政政策有步骤淡出悉心铺路的表现。

为防止收油过猛,2005年会继续保持一定的赤字规模和长期建设国债规模。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解释道,这样做的必要性是:第一,政策需要保持相对的连续性,国债项目的投资建设有个周期,在建、未完工程尚需后续投入。第二,保持一定的赤字规模,有利于集中一些资源,用于增加农业、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公共领域的投入。第三,保持一定的调控能力,有利于主动地应对国际国内各种复杂的形势。

针对当前宏观经济走势,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范剑平认为,2005年国债发行量在800亿元人民币左右为合理数字。

同时有专家认为,2005年长期建设国债资金的投向将有所调整,由过去主要用于重点项目建设,扩展至在建重点工程的后续投入、公共项目的欠账填补、以及支持亟待进行的重大改革举措,国债资金很可能承担起一部分税制改革的成本。

改革开放多年,市场化配置资源已是共识,而不宜过多强调政府配置资源。财政政策走向稳健是大势所趋。

全面推进改革

在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后,中国经济中的深层次矛盾依然没有解决,所以在面临全面开放的WTO后过渡期和中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改革成为了最响的声音。高层已将2005年定位为“改革之年”,致力于改善中国经济运行环境的各项深层次改革将在2005年全力推进。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陈东琪认为,双稳健的宏观政策为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2005年改革会获得更多的机遇,改革的机遇会大于改革的挑战。

在2005年,中国将加快实施中央政府直属的国有企业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诸多行业的改革也要加速推进。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厉以宁教授认为,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现在已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除了通过政策按部门、按地区地细化,可以做到“有保有压”之外,同样会给人们一种信号,即结构调整今后将通过经济手段来进行,由利益趋向来引导,并将在市场经济框架内实现。随着人们信心的增强,对结构调整的有利影响是可以预料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谢伏瞻表示,2004年已经开始的投融资体制改革,2005年将会出台一系列配套的融资措施;此外的改革重点还将包括:集中在资金、土地以及能源的价格改革,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加快财政体制改革,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以及继续推进农村费税改革等。

另外,2005年是中国第十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最后汇总的一年,为同2006年开始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顺利衔接,各种重要的经济项目等有必要看到相应的结果。

宏观经济调控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宏观调控,是宏观经济调控的简称。一般而言,在宏观经济学中,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被视为宏观调控的宗旨。

我国经济法学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了两个阶段:1979~1992年,这一时期被称为探索经济转型时期的经济法;1993年至今,称为市场经济的经济法。与此相对应的,宏观调控法的理论研究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经济转型时期的宏观调控法理论研究与市场经济时期的宏观调控法理论研究。

1.经济转型时期的宏观调控法理论研究(1979~1992年)

观点:“纵向经济关系调整论”

2.市场经济时期的宏观调控法理论研究(1993年至今)

1993年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经济调控”写入了国家根本大法。此阶段的研究特点:①对宏观调控法的地位基本达成共识:宏观经济法作为经济法的基本构成部分;②对宏观调控法的理论研究十分活跃:草拟“宏观调控法”的尝试;2000年12月“中国宏观经济法理论研讨会”召开;宏观调控法的研究面临重大的挑战与历史机遇;③涌现了一大批研究宏观调控法的论著;④实践部门的重视和积极参与。

二、研究阶段现存的争议的问题的探究

我国学界关于宏观调控法的研究误区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宏观调控法是国家调控市场经济的法。

(2)经济法中已经有相对独立的宏观调控法。

(3)宏观调控法是“经济政策法”。

(4)宏观调控的目标就是宏观调控法的目标。

关于以上的几个误区,我们可以做出如下的更正:①宏观调控法不是政府通知市场的工具,而是制约政府统治市场权利的武器,是调控宏观调控行为的法。②经济生活中的宏观调控大行其道,真正意义上的宏观调控法体系并未形成。③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是引起宏观调控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法律事实,是宏观调控法的规制对象,宏观调控有其自身的特点,适时性、多变性和灵活性。④宏观调控法以防止宏观调控中的主观恣意、政府失灵和调控失败为宗旨,以保障宏观调控关系规范、科学和高效运行为目标,它本身不能替代具体的宏观调控行为而直接克服市场失灵,不能直接促成市场的安全、效率与可持续发展。

宏观调控法主要是一种规范法、程序法(宏观调控程序)和权力制约法。

三、宏观调控法的基本理论的研究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理论是指统率和指导宏观调控立法和执法的基本范畴、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它不同于宏观调控法中的具体调控行为理论和具体制度理论,宏观调控法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调控的正当性

宏观调控的正当性存在的原因是由于市场存在天然的、众所周知的缺陷(或失灵),使得克服这种失灵的宏观调控有了现实的必要性;但宏观调控是一种公共物品,是市场自身不能提供的,需要国家来供给。“从这个意义上说,宏观调控首先是国家的一项义务,其次才是国家的一种权利。”

2.宏观调控法治化的必要性

我们需要宏观调控的法治化的原因:①现代民主政治与法治理念的精髓在于公共权力的制衡与政府行为的法治化,宏观调控作为国家干预市场经济的最重要手段,理应纳入法治的轨道;②宏观调控自身隐含的风险要求宏观调控应当法制化。

3.宏观调控法在我国的可行性和价值取向

宏观调控至今基本上仍然处于非法制化运行状态。

宏观调控的可行性的分析:①一国的法制水平、政府的法制意识和立法者的决心;②宏观调控理论的深化与完善;③立法的技术(科学的内容与条文设计)。

宏观调控法的价值取向:宏观调控法的理性价值和实践价值。

(1)宏观调控法的理性价值——宏观调控的科学、安全和效率。宏观调控的科学是指立法必须保障宏观调控的适度,保障宏观调控与市场的协调,保障宏观调控决策的客观性、正确性,建立严格的宏观调控的决策机制和程序。除了需要科学决策,还应当结合相关的安全保障措施和制度,如糾偏制度、抗辩制度、损害赔偿制度等来实现宏观调控法的理性价值。

(2)宏观调控法的实践价值——宏观调控法的适用性和效果性。宏观调控法的适用性包含可操作性和权威性;宏观调控法的效果性是指通过宏观调控的实施,必须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用),效果性价值的基本依据是国家机器所拥有的强制力。

4.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是宏观调控法本质属性在法律技术要求方面的体现,是宏观调控法价值的具体反映,是指导宏观调控立法的基本思想。

我认为,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决策集权原则、权利制约原则、维护受控者权利原则、保障宏观调控理性化运行的原则和调控手段法治化的原则。

5.宏观调控法的基本法律关系、法律体系

宏观调控法律关系就是经过宏观调控法调整后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思想社会关系,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对于宏观调控法的基本法律关系来说,现阶段还没有全面统一的观点,在此不作详述。

宏观调控法的法律体系应当分为宏观调控基本法(形式意义上的宏观调控法)和宏观调控相关法。宏观调控基本法,在目前尚未有明确的规定,在经济学界也没有确定的观点;宏观调控相关法,主要是其他确立或涉及宏观调控具体法律制度的法律中的宏观调控法律规范,如产业调整法、计划法、财税法、金融法、价格法、固定资产投资法、国有资产管理法、资源和环保法。

6.宏观调控法的国际化

在面临世界性金融或经济危机时,各国的宏观调控可能会发生强烈的冲突,同时应对整个危机也迫切需要国际间统一协调宏观调控措施。

宏观调控法国际化问题是一个全新的问题,应当关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宏观经济与国际宏观经济的关系;一国宏观经济调控对他国经济的影响;宏观调控法律制度与WTO的关系;国家间宏观经济调控冲突与协调;国际宏观经济调控机制的建立与运行等。

7.对宏观调控法的展望

首先,研究观念的转变。第一,区分经济法学与法学的不同视角,牢牢把握宏观调控法研究中的法学视野;第二,注意区分法与法的对象之间的界限,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其次,研究内容的更新。一是在继续研究已有的宏观调控具体制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宏观调控法基本理论的研究;二是要从全面、系统的角度来研究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既要看到调控者,也要看到受控者等;

最后,研究路径的拓展。比如用实证事例分析的方法来解剖宏观调控的本质和宏观调控立法的必然性。

上一篇:关于水利电气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同心同行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