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信息化管理范文

2023-09-18

金融信息化管理范文第1篇

摘要:零售业务已成为银行业的主要盈利来源,是中资、外资银行竞争的一个重要领域。在信用卡、网上银行、私人银行、理财等零售银行业务领域,外资银行在产品创新、产品营销等方面占据优势,中资银行则拥有网点、地缘上的优势,而且中资银行的模仿速度较快。

关键词:外资银行;零售业务;理财;信用卡;网上银行;私人银行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境内的外资银行机构逐渐增多,其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都给中资银行以启迪和借鉴。通过对中外资银行在业务领域各自的优势进行比较后,一般认为,中资商业银行的盈利重心主要以存贷款利差为主,而外资银行的盈利则主要来自于中小企业业务、投资银行业务、零售银行业务领域。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中外资银行在银行零售业务方面创新发展的不同,探寻外资银行在银行零售业务经营中值得中资银行学习借鉴的经验。

二、中外资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简述

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优质企业更多地从资本市场上融资,如美国银行资产占全国金融资产总额的比重由20世纪50年代为75%,到1998年下降为25%;商业银行从传统的银行批发业务中获取收益的能力下降,开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对象广泛、风险分散、利润稳定的零售业务成为银行开拓的重要领域。银行的零售业务与公司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的联动大大提高了银行配置资源的效率,降低了零售业务成本,零售业务已逐渐成为银行业的主要盈利来源。2006年,国际性大银行零售业务的利润贡献普遍在40%至55%之间。近年来,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中国目前至少有30万人具有千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可投资资产,拥有数百万元可投资资产的人更加可观,为他们提供个人理财和财富管理的私人银行业务潜力很大。随着中国人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零售银行业务正在成为中资、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

三、中外资银行零售业务的异同

(一)信用卡业务

在银行对个人的金融服务中,银行卡成为一个主要载体。信用卡利润是国际大银行在银行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核心业务和主要利润来源,如,花旗银行的信用卡利润收益占其利润总额的1/3以上。

从发达国家的规律来看,当人均年收入达到3000美元至5000美元时,信用卡业务将进入大幅增长阶段。2002年,北京市人均年收入已达4000美元,中国的沿海地区和一部分社会群体也已进入这一收入区间。近几年,我国以房贷、车贷为代表的个人消费越来越热,作为个人消费操作平台的信用卡业务也越来越成为各银行利润的一个重要来源。

2002年底,花旗银行与浦发银行结成战略合作伙伴,随后两家合建信用卡中心。信用卡业务已经成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首选业务。中国工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等中资商业银行,也都在2007年外资银行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之前扩充其银行卡业务,到2008年,以招商银行、工商银行为代表的大中型商业银行,宣布其信用卡业务达到盈亏平衡点,并正在或已经走向盈利。工作刚性强,人员思想意识易懈怠。部分会计人员工作主动性差,满足于做好录入复核等基础操作,缺乏积极进取的意识,对会计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缺少敏感性,风险防范意识淡薄。二是由于会计工作量的减少、会计表层风险的降低,会计人员的警惕性减弱,工作差错屡纠屡犯。三是由于会计工作奖惩不对称、会计人员流动性差、获得发展的机会相对少,加之会计工作相对单调,风险责任又大,部分会计人员认为工作地位不高,对风险隐患熟视无睹。

(二)系统因素风险

系统因素风险是指会计核算系统在数据控制、存储控制、应用控制、系统维护等方面出现某些漏洞而形成风险。

1.程序设置风险。

(1)自动入账功能缺乏风险控制。大额支付系统来账自动入账控制不严谨,自动入账的标准是收款人账号,并不审核收款人户名是否与账号一致,与会计规定明显不符。

(2)重要业务处理无复核功能。如对重要空白凭证的出售、作废,金融机构信息管理(如准备金户利率设置等)、查询查复等重要操作模块无相应的复核功能,存在着“一手清”的风险隐患。

(3)来账进程退出无显示功能。ABS系统日常运行过程中,若支付来账进程退出,动态显示屏不显示(只显示支付往账进程退出)。一旦系统发生故障又不能及时发现,极易造成账务积压,尤其是发生在业务截止之前,会严重影响账务处理的及时性。

(4)操作员登录次数、签退时间无限制。操作员登录系统后,系统无法对操作员登录的次数进行限制,多屏操作开启存在风险隐患。若未能及时签退,系统既没任何提示,也无超时强制签退功能,而是长时间处于待机状态,其他人可以利用该操作员代码随意进行业务处理,产生资金风险。

2.运行维护风险。

(1)前置机整合风险集中化、危害扩大化。根据银办发[2010]62号文件要求,人行郑州中支营业部于2010年3月底对ABS系统前置机进行了集中整合。集中整合后,各网点业务处理时间相对集中,文件服务进程不稳定,造成操作员登录失败、重复打印报单、后台提取数据出错等一系列问题频繁发生。

(2)CCPC升级打补丁,对ABS系统带来冲击。2010年8月根据清算总中心安排CCPC升级打补丁之后,ABS系统极度不稳定,经常出现“调用CCPC失败”、“往来账进程退出”等问题。大小额进程的退出使得支付系统账务处理不稳定,容易造成往账不能及时发出、来账卡入系统等问题,解决方法复杂,账务处理不及时,带来了一定的资金风险。

(三)操作因素风险

操作因素风险是指会计人员执行规章制度不力,违背操作规程或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会计业务处理而形成的风险。

1.终端机更换为计算机增加操作风险。ABS终端机在业务处理时只可单屏操作,同一台终端机一名操作员签退后另一人方可登录使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业务操作的风险。网点柜更换ABS终端机为计算机后,可切屏使用,造成一机可多人同时登录使用的情况。假设录入员登录后未能及时退出,复核员切屏使用可直接进入录入员操作界面,形成风险。

2.预留印鉴手工加盖,人工判断存在误差。开户单位工作人员在凭证上加盖印章粗细不一、印油不匀,给会计人员肉眼核对造成障碍。尤其现金支票折角核对时遮盖一部分,更增加了肉眼识别印章、核对印章的难度,带来一定的资金风险。

3.重大会计事项审批变事后审核。相关会计核算制度严格要求对重大会计事项进行事前审批,但在系统中未能提供相应的控制功能,审批事项停留在人工操作的层面。由于资金汇划的时效性、业务主管坐班的不连续性使得实时审批存在一定的难度,事后审核发现问题不能弥补,造成资金风险。

4.系统双讫记账功能与单式记账凭证会计反映存在差异。ABS系统提供双讫记账功能,依据的是使用复式记账凭证,但一些重要业务凭证仍使用原设计的单式凭证。如办理再贴现业务,ABS系统提供账户关联功能,把再贴现行户、再贴现户、利息收入户、表外再贴现户等账户进行关联。记账操作时,系统可实现一记多讫(在1个记账画面记入相关4个账户),提高记账效率和准确率。但记账时所依据的记账凭证为多联单式凭证(共5联其中3联单式记账凭证),前期凭证处理手续繁琐,填写会计分录等容易造成人为差错,且与复式记账要求不符。

(四)网络因素风险

网络因素风险是指网络传输载体本身的不安全性或使用网络不当而发生的风险。目前网络安全管理法规制度不健全,特别是内联网的安全防范措施不够完善,以及网络传输载体本身安全性能和通讯不够稳定,致使网络安全存在隐患,网络风险发生的概率加大,进而影响会计核算业务正常开展,甚至危及资金安全。

(五)管理因素风险

管理因素风险是指面对新业务的发展、人员的频繁变动,会计管理方式不能及时与变化同步调整所带来的风险。一是面对市场需求变化,作为营业部门所面临的业务也在发生变动,若不能迅速制定相关业务操作流程、风险防范制度、配备业务操作人员等将严重影响新业务的开展,并带来资金风险;二是未根据制度和办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岗位设置、人员安排、职责划分等,使得重大业务差错发生时人员责任推诿,存在责任主体不明的风险。

(六)制度因素风险

制度因素风险是指现行ABS系统核算体系的变更、系统的不断升级与配套制度的不同步形成的风险。原有的会计核算与管理办法是以会计分级核算为基础的,与现行的会计集中核算体制不匹配,尚未建立一套与会计集中核算相配套的科学、完整、系统的操作规程和内控制度。比如县支行网点发起业务没有出台职责界限,而联行柜对县支行网点传来的影像进行账务处理(不能确保影像账务信息的安全性),制度未能明确此核算模式下职责的承担问题以及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未能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形成会计制度盲点。尤其面临县支行会计核算业务全面上收,对会计制度的执行带来新的挑战。

三、ABS系统业务风险防范

(一)增强人员责任,提升防范意识

会计风险的防范关键在于人的管理。一是建立人员道德约束机制,提升会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确保会计核算业务的安全运行;二是加强全员培训,尤其加强新系统新业务的培训,形式要灵活多样,如集中授课、岗位能手技能传授、专家教授理论讲座等,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三是引入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营业部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会计人员工作有指标、追求有目标,完成各项业务。

(二)注重完善系统,确保平稳运行

注重建立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秩序,确保系统升级中遇到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一是在运行过程中发现系统功能缺陷后,及时反馈到科技部门,形成特定的业务需求意见书。并及时反馈至相关系统研发部门,尤其在新系统研发涉及阶段可根据反馈意见解决系统运行缺陷。如完善系统自动入账功能风险控制;增加联行柜查询查复的复核功能和网点柜查询查复画面等。二是面对运行维护过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数据库备份、服务器调试等工作,确保系统及时恢复正常运转,减少资金风险。三是注重对备用机的维护和运用,使备用机随时处于可用状态。

(三)严格落实制度,规范业务操作

现行业务核算体系存在“重制度、轻操作”的困境,各项规章制度得不到操作上的严格执行,在风险防范上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一是严格规范岗位操作。定期轮换岗位,促进人员学习了解其他岗位的业务处理流程,认识到岗位轮换的重要性。二是严格管理业务用机,明确业务用机责任主体,防范一机多用造成的风险。三是必须严守格道重大会计事项审批制度,确保资金安全。四是按照会计制度要求改进有关凭证格式,减少操作差错。

(四)确保网络顺畅,有效控制损失

网络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应被界定为不可控风险,在面临巨大灾难、事故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将各项损失降至最低。日常工作中实时监控网络运行问题,及时与科技部门沟通解决,以防重大网络灾难的发生。业务处理人员应严格执行计算机安全规定,防止外来病毒破坏网络,造成损失。

(五)防范控制风险,做到管理严谨

首先要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及思想教育,从思想上对会计人员形成约束,教育引导员工牢固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真正从内心深处提高警惕。其次根据业务发展状况和内控管理要求,出台相应制度,合理配置人员。如人行郑州中支营业部顺应市场需求开办再贴现业务,营业网点随之业务量增加、人员紧缺。在遵守相关岗位职责设定的基础上,该部实现部门内部跨专业兼岗——合理安排综合科人员兼岗,既准确高效地完成了业务处理,又全面有效地防范了资金风险。

(六)努力适应系统,不断完善制度

ABS系统的相关制度是进行业务处理的规范。明确责任主体、不断完善制度,有利于会计人员的工作更具依据性、责任意识的提升更具约束性,从而减少业务处理中因制度依据不一而造成的不同理解。完善制度有效引导业务行为,是在面临新系统、新业务情况下处理工作的指示牌。

从以上分析来看,影响ABS系统正常稳定运行的六要素从各个方面冲击ABS系统并带来新的风险。建议营业部门定期组织本部门人员讨论系统运行状况,分析各岗位、各环节的潜在风险点,制定合理的应对方案,确保会计核算系统正常推进。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课题组,对央行会计核算风险评估的实证分析[J]华北金融,2008,(12)

[2]钱素芹ABS系统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J1l金融纵横,2009,(5).

(责任编辑:贾伟)

金融信息化管理范文第2篇

【摘 要】通过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状况和培养计划进行分析,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知识体系出发,分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设置;实践教育;分析研究

在全球经济化的大趋势下,不管是科技创新、教育传播、商业贸易、文化媒体等都已经不可能离开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了。故而,社会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专业提出诸多要求,这也要求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要得到相应地提高,也进而直接对高校在这个专业的教学方面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状况

其实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些科技发达的国家就已经开始重视信息管理,故而在国外的一些高校也相继开办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专业。之前这个专业的名字并非叫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而是称为“电子数据处理”。信息系统这一个词语则是诞生于1968年发表的一篇有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文章。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我国并非是一下就建立起来的,而是先从中国人民大学建立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再到清华大学建立管理信息系统专业慢慢演变而来的。最后,在1998年7月6日,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要求,把以前的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学、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和林业信息系统等五个专业整合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从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也是正式出现在中国本科专业目录当中。随后,全国相继有234个高校先后建立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也正是如此,这个专业也开始在我国全面发展起来。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计划与目标

每一个专业都是建立在现实社会的需求基础之上的。想要研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现状,那就必须对它的培养目标进行分析。而学生的知识体系、能力培养、教学计划与整体课程都是围绕培养目标来开展的。

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当中,已经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规定为: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拥有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以及应用能力的高级人才,他们也要能够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面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可以胜任国家各级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工商部门和科研单位等部门的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管理等职位。

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知识体系

由于单一的知识结构难以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也很难满足社会对多类型人才的需求,所以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知识体系必须进行合理地科学地设置。主要分为三个知识体系,即:基础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

基础教育:它的内容包括高数、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操作系统原理、管理学、运筹学、经济学基础知识等。

通识教育:包括大学英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政策、计算机基础等。

专业教育:包括信息系统开发、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管理知识、信息分析与预测等。

由于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且要求也是越来越多。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就需要具有多个能力,最基本的要求便是三个能力,即系统设计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和管理能力。

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研究重点

每一个专业课程的设计都是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来制定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也不例外。从一些大学对该专业的教学大纲和培养体系来看,目前各高校在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当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1.一些高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体系不够完善,培养目标不准确,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所以就容易导致毕业生在就业时出现了大量的问题。

2.在一些高校当中,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没有明确给出,故而对于实践教学就没有得到强化与重视。

3.虽然有一些高校虽然也看到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可没有对此重视起来,所以没有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也缺乏实践教学的成绩评定。

4.还有一些高校重理论轻实践,故而没有按照培养目标来制定相应的教育体系,没有对毕业设计的选题和答辩进行严格要求。

许多专业的实践教育都非常重要,故而实践教育在教学计划当中所占的比重也会越来越大。只有重视实践教育,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才可以增强他们自身的竞争力,以便他们在毕业就职当中抢占先机。

五、结语

通过对许多相关文献和一些教学大纲进行分析,我们也是可以得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方面以及有了一定的成绩。在以后的教学与研究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研究方向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来进行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培养目标的更新,不过却是有必要给出核心课程的具体教学大纲。

参考文献:

[1]赖文俊,欧阳庆,张建桃.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研究现状分析[A].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6).

[2]张秀萍.信息管理与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研究[A].现代情报,2005(05).

[3]覃发兵.《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方法与对策探讨——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08(10).

金融信息化管理范文第3篇

(深圳市陆基建材技术有限公司)

摘 要:金融会计风险是企业风险的关键组成部分,金融会计风险是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金融会计领域发生的风险。从企业金融财务管理角度来分析,金融会计风险是企业的利益不能及时回收而使企业蒙受损失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甚至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带来不同程度的阻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导致企业出现金融会计风险的因素非常多,只有及时采取防控和化解措施,才能降低企业的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金融会计;风险防控;化解

1 金融会计风险主要表现形式

1.1 业务核算风险

企业金融会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金融会计未及时对企业账务进行核对处理,二是金融会计对会计凭证和报表的填写不认真,而且后期审查也不够严谨,导致会计凭证和报表中存在很多错误,三是金融会计管理存在漏洞,企业金融会计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体系也不完善,四是金融会计业务核算所选用的方法不科学。这些因素导致企业资金被肆意挪用,骗取等,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资金应用情况等等,财务人员把财务信息传达给企业管理者,可以让企业管理者了解企业运营中存在的风险,增强风险控制意识,提高风险控制水平,进而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可以保证企业筹资方案的合理性,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如果企业会计凭证和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无法保障,会计凭证和财务报表的作用就无法发挥。在企业运营发展过程中,对企业的资金账目进行核算,保证资金账目的准确性是金融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

1.2 资金结算风险

企业金融会计结算工作的内容有:一是向企业和客户提供资金支付服务,二是向企业和客户提供资金转移服务,这两种服务需要通过不同的手段实现。但是,从企业金融会计结算工作开展现状可以看出,企业金融会计结算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必定会增加企业的会计风险,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目前,很多企业都没有建立健全的金融会计管理制度,也没有设置金融会计监督管理部门,导致金融会计私自更改会计凭证,进而挪用公司资金,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相对企业的运营风险来说,企业的金融会计风险具有隐蔽性的特点,不容易被察觉。

1.3 监督管理风险

要想保证金融会计数据的真实性,企业就必须认识到加强金融会计监督管理的重要性,设置独立的金融会计监督管理部门。在企业运营发展过程中,出现金融会计风险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对会计监督管理工作不重视,金融会计监督管理的力度非常小,导致企业出现不科学的行为,无法对企业的金融会计起到监督和管理的作用,使企业产生资金风险。

2 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从业人员素质低

企业金融会计是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会计功能的发挥有很大影响。目前,很多企业的金融会计人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较低,数据整理和分析的能力也比较差,无法满足企业经济工作的需求。除此之外,企业现有的金融会计人员金融风险防控和化解的意识较差,面对金融风险束手无策,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2.2 工作积极性较低

金融会计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工作内容多,而且工作压力较大,需要承担企业的会计风险。但是,很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金融会计工作的重要性,金融会计人员的薪资待遇和其他员工并无差别,这样不仅会严重打击金融会计人员的自信心,也会影响到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很多企业的金融会计以静态方式工作,企业忽略了金融会计监督和管理的重要性。在企业传统金融会计工作开展过程中,企业的金融会计部门没有真正发挥出作用,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下,企业金融会计部门必须结合企业的发展规律恰当的选择金融经营管理模式,金融管理必须在企业中树立动态观念,科学的运用金融会计管理手段,让金融会计真正发挥出作用,推动企业的发展。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企业通常把金融会计管理的权限交给行政人员,企业管理者不参与企业的金融会计管理,也没有认识到金融会计管理的重要性。企业要想充分发挥出金融会计的作用,增强金融会计人员的风险防控和化解意识,提高会计人员防控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就必须在会计人员内部设置奖惩机制,对表现优秀的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表现差的给予一定的处罚,以提高金融会计人员工作的纪律性和积极性,进而提高风险防控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2.3 利益驱使

很多企业金融会计存在造假现象,导致金融会计造假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利益。很多企业会向社会提供虚假的金融会计信息,这样就可以获取更多的社会资金,企业管理人员的社会地位也会得到提升。还有一部分企业为了完成固定的生产任务,突显业绩,避免企业倒闭,而让金融会计造假。面对这样的情况,金融会计人员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只能听从企业管理者的意愿,在会计凭证和报表上造假。

2.4 造假行为处罚过轻

针对金融会计造假行为的处罚过轻,无法让企业认识到会计造假的严重性。国家对的处罚形式主要表现为:一是注重经济处罚,忽视法律处罚,二是注重对企业的处罚,忽视了对金融会计个人的处罚,三是注重内部处罚,忽视公开处罚。现有的处罚不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不会损害个人利益。因此,很多企业对国家处罰不在意,造假行为依旧很严重。

2.5 制度不健全

国家和行业金融会计制度不健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权责发生制出现了严重的漏洞。我国金融会计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管理,进而产生了应付款、预付款、预提款和待摊费用项目,这为金融会计人员造假提供了便利,金融会计人员可以提前确认企业的应收账款,也可以延后待摊费用的入账时间,以此在金融会计凭证和财务报表上造假。二是国家金融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就增加了风险防控和化解的难度。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业务活动不断增多,原有的金融会计制度已经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新的会计制度还不够健全,金融会计人员无法把新的会计制度和原有的会计制度结合在一起,也就无法正确把控金融会计风险,进行防控和化解。三是很多外部金融会计机构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为企业出具虛假的财务审查报告,纵容企业金融会计的造假行为。

3 金融会计风险防控和化解对策分析

3.1 建立金融会计工作秩序和监管体系

在企业防控和化解金融会计风险时,要想充分发挥出金融会计的作用,就需要改变传统的金融会计核算方法,对企业的业务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管控,积极参与到企业业务活动的决策中,创新金融会计管理体系。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合理整顿金融会计的工作秩序,杜绝造假现象,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企业的经营风险和金融会计造假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就必须从根源上杜绝造假现象。

3.2 创建诚信金融会计环境

要想杜绝会计造假现象的出现,首先就要增强企业管理者的诚信意识,政府部门应起到指导和引导作用,通过制定规章制度约束企业,打击不诚信的行为,创建诚信的金融会计环境。除此之外,国家还应该不断出台金融会计造假惩处的法律法规,对造假行为人和企业给予严厉的处罚,这样才能让企业管理人员和金融会计工作人员认识到造假的严重性,才能从源头上杜绝造假行为。

3.3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企业的金融会计信息一旦丢失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要想保证金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企业还应该加快金融会计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会计电算化的账务核算系统,完善金融会计管理体系,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金融会计工作的质量。企业一定要加强会计信息化管理,金融会计人员应该定期对金融信息进行存档备份,保证金融信息都是一式两份,并且分别存放在不同的计算机储存空间内,这样就可以降低企业会计信息丢失的机率。例如:某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金融会计的信息化建设,希望通过信息化建设来提高金融会计的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目前,该企业自行设计开发金融会计核算系统,并购买了OA办公室软件,实现了公司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的一体化管理,第二年该企业财务信息化软件再次升级换代,原来需要2天才能处理审批完成的财务信息,目前仅需要5分钟就可以完成,大大提高了金融会计的工作效率。

3.4 加强金融会计队伍建设

企业应定期对金融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进行考核,制定完善的考核体系,将薪酬与业务素养挂钩,提金融会计工作人员抗风险能力。同时,企业要认识到金融会计人员学习培训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加强人員培训,不断掌握新的知识,才能提高金融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才能提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限度规避风险,化解风险。

结束语

在企业运营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会计风险主要体现在业务核算风险,资金结算风险和监督管理风险。导致企业出现金融会计风险的因素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企业的金融会计人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较低,数据整理和分析的能力比较差。金融会计造假的主要原因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国家金融会计制度不健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等等。要想合理防控和化解金融会计风险,企业需要创新金融会计体系,重视金融会计信息化建设。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注重金融会计队伍建设,提高金融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玉廷.对我国高级会计人才职业能力与评价机制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4(06).

[2]聶华丽.当前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与化解措施探讨[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12).

[3]何新飞.谈谈当前形势下金融会计风险及防范措施[J].青年时代,2017(3):248-248.

[4]唐笑炯.浅谈金融企业会计风险防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2):93-96.

[5]兰国昌.防范风险规范行为:浅谈新出台的《证券公司财务制度》[J].黑龙江省财会,2000(4):22-23.

金融信息化管理范文第4篇

金融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 (如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 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 从而引起金融理论与实务发生根本性、革命性变革的过程。是一个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新模式的全新的系统工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 深刻影响了国际竞争格局和人类生存方式。在这一巨大的经济发展变革下, 中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金融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 与居民、企业的信息化密切相关, 相辅相成。从更广阔的视角研究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中国金融信息化的总体战略, 全面提升金融竞争力,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应是当务之急。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金融服务与金融创新构成了现代经济的核心。

1 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20多年来, 中国的金融信息化建设, 是从无到有, 从单一业务向综合业务发展的过程, 取得的成绩是鲜明的。如今已彻底地改变了传统金融业务的处理模式, 建立了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清算系统和金融管理系统, 中国的金融数据通信网络框架基本形成。“八五”期间, 初步建成全国范围的电子清算系统。人民银行建成了金融卫星专用网络和电子联行系统, 当时已开1409个电子联行收发站, 覆盖了全国所有地级城市和1000多个发达县。“九五”时期, 全国性的商业银行基本都完成了各自的电子汇兑系统, 客户的异地转帐业务24小时内就可到帐。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实现了通过银证转帐系统进行证券帐务信息的交换。

2000年后, 我国电子支付工具尤其是银行卡业务发展迅猛, 中国银行卡发卡数量增长十分惊人,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目前大约已超过20亿张, 并且还在迅速增长。相应的ATM机, 截至到2010年第一季度末, 我国拥有的ATM机已达22.16万台, 较2009年第四季度末增加0.67万台。据统计, 中国最近几年ATM机增长速度维持在10%以上, 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3%的增长率。而中国用户对于ATM机的期待和需求依旧强劲, 使国内ATM机市场增长空间仍然十分巨大。国家建立了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及几十个城市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为银行卡飞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此外,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 (CFCA) 和支付网关已经开通, 大大支持了网上银行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已经在多数城市投入生产运行, 它极大地提高我国银行间清算效率, 加速资金流动, 促进了经济发展。

保险业电子化建设近年来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迄今为止, 全国近万个保险机构安装了高效运行的计算机系统, 各类保险业务已实现上机处理, 日处理量达到数十万笔。在全国5000多个保险独立核算单位部署了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 实现了财务处理的高度集中。此外, 随着全国保险三级网络的建立与完善, 各类网上保险应用也将有一个实质进展。证券业电子化建设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现已进入到全程电子化交易模式。无纸化电子交易已在全国各地的证券营业部推广使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开放的金融信息化体系, 这为我国金融业实现由“电子化”向“信息化”转变, 全面实现金融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金融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虽然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 先进技术的应用基本与国外持平, 但国内银行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仅仅限于局部应用和内部集成两个层次, 仍然处于信息化的初级阶段, 其运行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薄弱, 对金融科技迎新体系、金融信息服务体系以及金融信息化支持环境等都没有形成研究体系。

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未能形成统一体系, 自然不能满足与国际接轨的要求, 各金融机构自身的业务联机处理系统也存在接口和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这些不仅给信息交换、系统整合带来了困难, 而且也极易形成各种安全隐患。

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由于长期以来发展的无序和不规范, 以及绝大多数硬件和软件产品采用国外技术, 因此我国现有的金融信息系统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提高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才能保证国家经济命脉的正常运行。

极发展跨行业、跨部门的金融网络, 使金融信息共享和金融服务水平加速提高。银行信息网与财税、海关、保险等网络也没有完全实现互联互通, 阻碍着不同经济部门、不同行业之间实现信息共享, 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和社会发展的动向不能得到快速反映, 这直接影响了国家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有效实施。

息技术是金融业变革和创新的主要推动力, 然而我国的金融创新能力极其不足, 严重影响信息技术潜能的释放和发挥。

金融信息化的法律、政策环境有待完善法律、政策环境是金融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随着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一些与金融信息化相关的技术 (如电子签名、电子证书等) 的合法性、有效性, 急需国家立法界定。同时, 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还要依赖于国家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3 对中国金融信息化未来的展望

提高我国金融竞争实力, 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是应对国际金融业挑战, 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金融体系的战略需要。金融信息化又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必须认真谋划金融信息化的未来。而下述几个方面应该是来金融信息化的重点。

3.1 风险控制

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风险控制, 提高金融监管和服务水平,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促进金融的改革和创新, 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是当前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3.2 继续完善金融信息化标准体系

“十二五”期间金融工作将加大金融标准化的工作力度, 掌握了行业标准, 就是掌握了先机。标准化已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工具。目前我国金融业正逐步进入国际竞争的大环境, 提高信息化标准化手段来提高参与竞争的能力, 是促进国内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3.3 加强金融信息安全保障

现代金融业高度依赖信息技术, 信息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整个金融业的安全, 特别是网络安全、网民安全、银行卡安全, 各级银行要充分认识到金融信息的安全对整体业务和金融体系, 乃至经济体系的影响, 要牢固的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把信息科技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同时, 加强我国金融信息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和金融科技队伍的培养。

3.4 金融信息化提供对公、对企业用户全新的服务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模式的不断发展, 传统商业银行的服务职能和资金运用, 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对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需求, 企业经营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企业集团化经营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流。如何能帮助企业集团加强现金流量管理, 有效巩固资金链;加强投资管理, 控制投资风险;已成为推动商业银行发展对公现金管理金融服务的动力。通过金融信息化, 商业银行要将资金管理金融服务咨询服务提供给企业客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帮助企业解决现金管理实际问题:利用商业银行在经营资金管理方面经验, 提出适合客户业务管理模式和业务操作规范的建议。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现金管理金融服务能够直接针对客户实际业务问题进行体系配置, 真正帮助客户解决实际管理问题。

引导企业客户创造新的资金价值:作为现金管理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要帮助企业客户分析资金价值产生的空间, 依靠现金管理金融服务先进管理手段实现。因此现金管理金融服务的好处可以使企业客户实现将“高存款、高贷款、高经营成本费用”变为“低存款、低贷款、低经营成本费用”。

带给企业客户更高的服务价值:根据客户的业务情况和发展目标, 对现金管理金融服务进行客户化配置。服务品种的多元化, 系统功能的不断优化, 都将使之真正为企业客户带来更高的服务价值。

金融信息化, 在整个经济领域信息化建设里起着龙头的作用。金融信息化让我们对它寄予厚望!

摘要: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金融信息化从十分落后的局面到迎头赶上的整体进程。同时也试图分析我国金融信息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并对未来给予前瞻性展望。

金融信息化管理范文第5篇

摘 要: 高职院校信息安全教育是填补我国信息安全人才不足的一个重要途径,高职院 校信息安全的人才培养与传统高校信息安全专业教育模式应有所区别。高职院校信息安全专 业人才培养应着眼社会发展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技能为本位原则,注重课程内容结构科学 性,实现课程结构模式的宽基础、活模块。

关键词:高职院校 信息安全专业 教学模式

信息安全是一门新兴学科,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随着社会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增加 而发展起来的。在很多高职院校,该专业的教学都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大多是照搬一些普通 高校教学模式,违背了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这一总体目标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地照 搬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而应认真地开展市场调研,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就业状况 以及本校的实际来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并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围绕培养信息安 全能力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作相应调整。作为以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办学 宗旨的高等职业院校,要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培养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创 新能力和扎实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建立以基本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特征的 教学新体系。而信息安全专业教学在这一基础上,应建立起更加细化和有特色的教学模式。

一、高职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信息安全专业以培养学生工作能力、技能为核心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文化基础和计算机专业理论基础,掌握计算机网络侦查与 信息安全管理等相关技能和一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胜任行政机关和 各级企事业单位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该专业学生主要 面向行政机关、各类经济管理部门及工商企业、网络公司、金融、保险、海关等单位的网络 管理中心、计算机信息中心和其它计算机信息安全部门,从事计算机信息管理与维护、网络 和网站建设与维护、信息安全设备维护和数据库系统的维护等技术工作和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

二、 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确定培养目标和任务后,首先应在该专业课程设置上,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即要遵循 高等教育共同的教育规律,又必须体现高职的特点,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办学之路。

1.高职信息安全专业课程设置要求。(1)根据高职教育以工作能力、技能为核心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必须与岗位群的 工作任务相匹配,以典型应用技术为主线(打破按学科边界设置课程的传统技术路径);整 个课程体系应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顺序编排课程,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 组织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课程理论与工作实 践的统一,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 换。(2)高职信息安全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正确处理好专业与职 业的关系、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关系、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关系,要让学生获得更 加宽广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并为学生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成 功不在于多少学生考上了大学,或成为研究生、博士,而在于培养了多少技术专家、企业家 。

2.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原则。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以“必知、技能”为度,体 现职业针对性,真正使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专业课包括必修课 和选修课,必修课应根据岗位的能力要求设置,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某一种职业技能。选修课 可以使学生拓宽专业知识视野,并了解高新技术。

专业课的设置必须与职业特性相结合,使学生真正掌握某一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 职业能力。

所以专业课的设置必须充分体现职业特点,突出职业技能,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反 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同时还要根据市场职业需求变化,不断更新专业知识,调整教 学方向,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本质上应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和实施性,属于实用技术, 教学内容要注意把握知识经济社会的时代特征,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并 不断更新和补充,保持其先进性。专业课要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组合课程内容或教 学模块,对内容相互关联而又有交叉的课程,应进行适当综合。

3.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方法。根据课程设置的总体原则和要求,采用模块化方法,可将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大致可分为 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模块。这里主要探讨后面两个模块。作为专业课的前 继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是最难把握的,信息安全专业是在计算机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门学科,它的知识体系也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所谓的专业基础课实质上就是与计 算机和网络相关课程,但作为高职学生,到底要掌握多少专业基础课程才算适度呢?不能像 普通高校那样开设得太多太广,那样既不符合高职强调技能为主的目标,也不符合高职学生 的实际情况。也不能开设得太少,一则后继专业课无法开展,二则违背了高职信息安全专业 课程设置应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并不是只有实践技能,也还 要有 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因此还要为学生毕业以后的继续教育提供知识储备。尤其是我国经济 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将不断发生变化,我们要为高职生的今后职业转 型提供一定的基础,虽然核心能力并不是高职院校的主要培养方向,但它决定着一个人的可 持续发展方向,所以高职院校应开设适当的专业基础课,同时,考虑到部分学生在专业方面 的进一步深造,必须注重专业基础课的学习。

基于以上因素,笔者认为高职教育中的的信息安全专业基础课首先要设置计算机专业中 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有:高等数学、离散数学、计算机导论、计算机专业英语。最重要是 计算机专业中与信息处理和安全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大多由所必须掌握的后继专业课决定 ,它们是:C语言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Photoshop图形处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機 网络与通信、数据原理与应用、操作系统、网站建设与维护;专业课程可设置为:信息安全 概论、信息监听与隐藏、黑客攻击与防范、网络安全、计算机病毒防治、加密与解密等。

以上模块又分别包括理论课和技能课子模块。重点是技能课子模块,它包括实验技能训 练子模块和综合技能训练子模块。实验技能训练子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中的实验及专业 课中的实验。综合技能训练模块主要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实训,使学生能够得到上岗 前的训练,更好地胜任多种岗位的工作。

三、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建设

1.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握重点。根据信息安全课程在培养方案与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任务来设计它们的教学内容。由于 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发展极其迅速,因而在教学中一方面专业基础课应有其成熟和相对稳 定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更新其内容和技术。

2.课程建设的其它方面。对一门课程,除了教学内容之外,应在师资队伍、教学硬件、教学规章制度、实验室等 方面进行综合建设,才有可能把一门课程建设好。能否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毕业生,教师起 着重要的作用。信息安全专业要求教师更新观念、更新专业知识结构,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 验,因此,学院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进修培训,并聘请校外有实践经验的人士到校兼课、 讲座,教师与他们加强交流,取长补短。还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建立校内实验、实习和技能 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健全各类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以此探索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

有了好的课程体系,还必须有好的教学方法予以实现,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按 照现代教育思想组织教学,强调一些共同的方法原则,鼓励各科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创造出 好的教学方法,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全面推行“问题式”教学法。现代教育思想强调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首先是发现问 题,这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起点,所以“问题式”教学法是许多现代教育家所提倡、推崇的 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的正确使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自觉思考、 主动探索,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 性思维。

按照“问题式”教学法的思想,我们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组织多种方式、多种目 的、多种层次的问题,反对将课堂教学视为一个封闭的体系。例如:教师可以采取任务式教 学法,将任务直接引入课堂或实验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实际中的问题,教师再给予解答。

2.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信息安全专业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要以“ 必需、够用”为度,淡化理论的推导过 程,注重培养学生对理论成果的应用能力,注意教学内容的精选和更新。在努力提高课堂教 学的同时,必须加强了对实践的教学和管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层次的方式来加强实践教学 :

(1)强化基础实验指导、提高实践技能。上机实践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课 程知识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编程、上机操作、程序调试与正确性验证等基本技能方面受到 严格训练。为此,应对实践环节的过程进行管理,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强化:

一个方面是规范实践内容。可以专门设计一套完整的实验大纲,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指导 。同时,对实验报告进行规范,这种规范对于学生基本程序设计素质和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 的培养,以及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的训练能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另一个方面是采取“实践—查漏—再实践”的方式进行上机实践。在平常实验过程中, 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相关课程精心设计了几组不同类型的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作为实习题 。不仅抓实验过程中的辅导,同时还抓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和实验后的总结工作。要求学生每 次实验前熟知本次实验目的,认真编写程序,保证在实验时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杜 绝学生在上机时临时编写程序。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调试程序,一周后给出一个示范程 序(示范程序基本上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和思想来设计),要求学生对照示范程序发现自己 程序设计中的漏洞或不足之处、改进或完善示范程序,然后再修改、调试自己的程序。最后 要求学生写出完整的实习报告,实习报告批改后,对学生的上机实习情况做及时总结,指出 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通过这种“实践—查漏—再实践”的方法训练,对实习问题的深入分 析、剖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强化课程设计、提升学生综合解题能力。课程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基础实验,着眼 于全课程,是对学生的一种全面的综合训练,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掌握 全课程的主要内容,并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软件开发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文档 写作能力,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规范课程设计报告,按照软 件工程的要求,从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调试分析、用户使用说明、测试结果等 几个方面组织文档,要求学生尽量采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如:模块化、信息隐蔽、局部化和 模块独立等来实现程序。选择一些简化的实际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题目,将学生分组(每组 3~5人),给两周的时间去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要求同组学生在问题分析阶段和模块设计阶 段分工合作、集体讨论,但最后的编码独立编写。最后每个学生都要进行答辩,提交课程设 计报告,学生必须能够清楚地介绍设计思路、主要技术手段并回答与题目相关的问题才能算 完成了课程设计。

3.项目教学,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项目小组,深入实际,在解 决问题的同时,学习和应用已有的知 识,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是指采取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方式,通 过“项目工程”,以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通过完成项目任务,应用已有知识掌握新知识 ,达到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根本是改变与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改革中采 用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在实践中应用旧知识、发现新知识、解决问题 、提高技能。采用项目教学法,首先要求学校硬件设备要跟得上,使学生有足够的上机时间 ;其次要寻找或教师自己补充编写教材,保证每门课有大量的实例、习题;项目教学法要求 课程单元与任务设计必须达到的前提指标是:(1)实践的同时,注重理论的渗透;(2)项目有 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的因子;(3)项目完成过程突出独立完成与合作完成的能力;(4)有明 确的评分标准,可以对完成的项目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进行评价。

4.构建“双主”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认知能力。 网络的平台作用、教学资源、教师、学生都是关系到互动式网络教学的因素。我们的教 师在基本保留传统课堂教学环境的前提下,创设多元化的软硬件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利用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去主动地发现、探索和思考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认知能力,即“双主”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利用计算 机友好的交互界面、生动活泼的BBS、实时互动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 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研究、探索、解决问题,采用任务驱动,围绕问题、项目 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5.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路子。 对信息安全专业教学来说,学生对计算机相关知识掌握得如何,特别是综合能力的提 高是教学的关键。为此,我们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地掌握更多的案例,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 。例如,在网络专业学习中,在给学生讲授网络工程设计与维护时,拿出一个公司或部门的 组网案例,从需求分析到框架形成,技术解决,后臺管理及维护等一步一步讲授给学生。当 一个局域网搭建成功的时候,课程内容也就讲完了。在教学过程中,同时让学生及时了解计 算机在各行各业的最新应用状况和发展水平,使之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学校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逐步推行订单式培养,由学校提供管理、场地和部分教师 ;企业提供需求、设备、技术、实习实训基地、兼职教师和就业机会。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 开发项目,承接单位、公司的软件开发、网站组建项目,使教师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了 很大的提高。这样,就更能体现以就业为导向,更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 场。

总之,高职信息安全专业教学改革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在定位、模式、 环境三个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也很有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挫折, 但我 们相信,只要真诚地面对市场和接受挑战,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认真抓好自身 建设,我们就一定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信息安全人才。

参考文献:

1.姚方元,单 虹.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思考.计算机教育,2006(11)

2.李庆红.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构想与实践探讨.株洲职业技术学院校报,20 06-9-28

3.贾少华.试论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J].义乌工商学院学报,2005(1)

(作者单位: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131)

(责编:纪毅)

金融信息化管理范文第6篇

一、组织管理

成立以XX为组长,XX、XX为成员的自查工作小组。

二、自查情况

自查工作小组首先就个人进行信息保护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在全司进行了宣导,让大家对保护个人金融信息的重要性有了一个充分的认识。同时对我机构涉及到个人金融信息相关部门进行了检查,重点对涉及到财会部、信贷部两个部门进行了检查,进一步完善了内控制度建设,明确了各部门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

在检查过程中,我小组对客户个人金融信息收集、使用和保管情况,涉及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投诉案件的处理情况等情况进行了摸排,未发现有违规操作现象,并且未发生过与个人金融信息泄露有关的金融案件。

通过此次自查工作的开展,我行充分认识到了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切实做好个人金融信息的保护工作,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维护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市场环境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一、 检查本行是否强化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和银行业金融机构法制意识,是否依法收集、使用和对外提供个人金融信息。其中所指的金融信息是指个人身份信息、财产信息、账户信息、信用信息、金融交易信息和其中衍生的一些信息等。

二、 检查本行在收集、使用、保存、对外提供个人金融信息时,是否严格遵守法律规定,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是否有信息泄露和信息滥用的现象。

三、 检查我行是否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查易发生个人金融信息泄露的环节是否充分排查。

上一篇:个人扶贫汇报材料范文下一篇:小学音乐教学业务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