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论文范文

2023-09-16

中国音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现代社会,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使之得以保护和发扬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关键词:民间音乐 传承 发展

一、民间音乐概念综述

民间音乐是最具有民族文化性、社群参与性、乡土本色性的文化艺术总成,其韧发于民间、取材于民间、成长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可谓中华民族音乐之滥觞。几千年来。民间音乐在漫长的社会历史沿革中。始终保持以口头的传承方式在民间艺人之间薪火相传。并在传播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流变。民间音乐表达了基层社群的心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基层社群的基本生活原态。成为人们精神生活领域所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中国民歌的形式丰富多样,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之间各有区别、各有特色。例如,汉族民歌多以四句一段为主,但陕北、晋西北以及内蒙古地区也有以两句一段的民歌,藏族的“谐”体歌亦多四句一段。汉族民歌除七言体以外,又有五言、六言、八言甚至以上的诗句,与之对比。纳西民歌则多为五言。在韵脚方面,汉族民歌强调尾韵押韵。蒙古民歌则多押头韵。侗族民歌则多押腰韵,不一而足。从风格来看,傣族民歌尚明丽清新。汉族民歌因南北地域环境不同而有所区别。南方较为含蓄婉约,北方则较为粗犷豪放。

尽管民间音乐因其自身起源与发展环境不同。存在种种不足。但作为劳动人民心声的反应,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内在的、积极向上的、昂扬奋斗的精神面貌。受历史条件和传承方式的影响,民间音乐在技校拓展方面表现的较为缓慢,但经过千百年来人民群众的加工与锤炼。其艺术水准和表现力却日臻完美,很好的展现出一个前进发展的过程。不可否认,民间音乐已经成为全人类文化艺术成果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其在净化心灵、涵养情操、提升品位、塑造人格等方面展现出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二、民间音乐的本源与特征

正如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反映了人类物质生产的客观需求一样。民间音乐从产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产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同时也伴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得以传承和发展,民间音乐反映了基层社群的集体智慧。是人类社会物质实践所衍生的精神产品。实践具有永恒性,因而民间音乐也内在的承继了物质实践的永恒性与发展性。由于民间音乐的传承主要以口头为主。因而又具有流变性和应时性等特点。正因其这种流变性和应时性,是民间音乐更加真实客观的反映出各时代、各地域、各民族、各群体的生活实际。

民间音乐具有鲜明性与自然性的特点,其含义有二,其一真实,其二浑然天成,民间音乐这一特色的形成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因素:其一。创作模板与传播方式本身即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其二。民间音乐所要表达的意思或思想感情乃是基层社群自然且真实的流露:其三。表现载体亦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表达方式率真自然:第四,作为表现兴师动众额语言来源于自然生动的口语。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三、民间音乐的发展状况评述

(一)“现成思路”、“现成格局”现象表现突出。民间音乐唱词中,相同的词语、相同的艺术处理手法。往往会被反复运用:戏曲剧种、说唱曲种中普遍存在唱腔的雷同与结构音乐表现手法单一等特征:一个地区内部旋律运动的模式、乐段结构以及润腔方式的也存在同一性。

(二)表达技巧缺乏系统性或统一性。民间音乐不乏高超的表现技巧,但受历史背景与传承方式的影响。这些技巧的探讨与改进亦仅存在于口头中,始终未形成系统性的理论,使这种技巧本身传承受阻。

(三)发展进度较慢。民间音乐起源远远早于专业音乐。但其发展进度却远远慢于专业音乐。专业音乐不仅有书面的词曲书谱,而且其传播和交流与民间音乐相比更具有开放性和交互性。更具有可操作性空间。而这恰恰是民间音乐自身所欠缺的。

民间音乐因得不到及时的总结、整理。发轫于基层社群的民间艺人亦如流星般一闪而过,而留不下成熟的作品。有些民间音乐品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便过早地衰败了。再加上民间音乐缺乏充足资力、物力、人力的支持,其在历史流变中始终呈现出一种自生自灭的消极状态。

四、如何传承和发展民间音乐

(一)加强对民间音乐传承的教育和研究

民族的才是世界。民间的才是普适的,我国是一个有着多种民族、广阔地域的历史文明古国,民间音乐承继了中华民族的新鲜血液乃国之瑰宝。因而如何把我国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民族音乐传承下去。是每一个中国人共同的责任。也是国家教育所肩负的重要的责任和义务。要保护和拯救民间音乐。需从学校教育入手。大力加强各级学校中的民间音乐教育,使其成为收集和传承民间音乐的重要载体和通道。同时,要加强对民间音乐拓展教育。重视民间音乐理论研究,积极通过各种类型的培训教育和各个级层的理论研究。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和民族音乐基础理论薄弱的问题,

(二)加强民间音乐宣传、推广和普及力度,提升其综合影响力

我国民间音乐的品类和构成内容都是极其丰富的。它有赖以自豪的音色特质、混响特质、语言特质和结构特质,同时又起源于人民的现实生活之中。因而与劳动人民具有根深蒂固的感情基础,要使国人普遍了解民间音乐丰厚的文化蕴含和艺术功底,提高艺术审美欣赏能力。除了通过媒体的积极宣传与大力引导外。还需国民普遍参与和共同支持。例如,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由普及到提高、由专业到非专业、由学校到社会团体等模式广泛开展民间音乐的推广与普及活动。在普及中实现民间音乐精华的传承。此外,通过媒体和文体活动传播民间音乐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渠道,社区和学校都可以开展。例如通过校园的广播、文艺汇演等活动,让更多的社区居民、老师学生等接受民间音乐的熏陶。形成参与面更广,教育效果更显著的整体氛围。时间长了,机会多了,孩子们、老师们的兴趣、能力也就培养起来了。

我国的民间音乐文化丰富多彩。构成我国文化艺术的独特景观。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容不得我们沉浸在丰富多彩、涵养深刻的文化景观中,我们已然进入了一个对民间音乐的文化进行发掘整合的时代。这种发掘整合工作必将有利于拯救濒危的民间音乐文化、音乐现象,有利于他们的进一步传承。应当指出,对于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文艺工作者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正是由于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各方面的考察与研讨等工作。我们才能依然听得到那些历史已经很遥远的音乐。比如纳西古乐。福建南音,潮州音乐等等。在突飞猛进的崭新的时代面前,我们觉得欣慰。因为我们有些古老的民间音乐文化被发掘与保护了起来,并且在世界上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当然我们的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而不能因为有了一点点成绩而固步自封。只要我们每一个国人都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我们的民间音乐文化也就多一些艺术生命力!讓我们共同期待与努力!

参考文献:

[1]邓光华.中国民族音乐欣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郭小刚.民间音乐发展现状与大众社会心理初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06).

[3]邓薇.民间音乐传承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08,(04).

[4]杨光东.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定位及特征新解[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04).

[5]武敏.谈湖南茶陵本土民歌的保护与传承[J].艺术教育,2011,(09).

[6]刘畅.论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传承[D].东北师范大学,2007.

[7]丁宁.探究中国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0,(05).

[8]方光耀.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当代意义[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5).

作者简介:

杨硕雅(1956—1),男,壮族,广西省南宁市上林县人,广西上林县文化馆,大专,中级职称,从事民间音乐艺术创作及研究。

中国音乐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西方古典音乐;历史;未来;研究

引言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各民族文化的不同使得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十分困难。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也就使得在面对一些外来文化时,往往不能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特别是对于西方古典音乐而言,随着世界一体化格局的不断形成,西方古典音乐最为一项世界级文化被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国,而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得这项优秀文化未能很到的与我国传统文化进行融合,从而导致这一財富的“浪费”。如何将西方古典音乐与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有效融合,便成为当下我国相关领域研究工作人员需要考虑的首要难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对此,文章深入分析了西方古典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体现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业内人士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从而推动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古典文化的有机结合。

一、西方古典音乐概述

(一)西方古典音乐介绍

在西方音乐史中对古典音乐并没有固定的概念,由于解释的不同,使得其概念也多种多样。而本文所提到的西方古典音乐采用“维也纳古典音乐”的观点,其中以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为代表。

(二)西方古典音乐的创作背景及特点

西方古典音乐最早出现在启蒙运动时期,当时人们刚从传统的思想中解放出来,一些音乐家们将时代精神融入到音乐作品中,从而形成了西方古典音乐。在音乐创作过程中,以贝多芬、莫扎特为代表的音乐家,利用自身独特的音乐天赋,将时代的主旋律穿插到音乐作品中,使得听众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体会到音乐所流露出来的时代情感。通过音乐中情感的交流,使得音乐被赋予了典型的文化特征,使得文化与艺术得到有机融合。

二、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的历史

(一)利用中国文化理解西方古典音乐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诗歌作品是最具代表性之一。诗歌中所流露出的情感是其艺术形式的体现,这与西方古典音乐相类似。而对西方古典音乐的理解可以借助中国文化中的诗歌作品进行表达,通过二者在情感表达方面的共同点,将西方古典音乐与具体的诗歌作品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西方古典音乐的理解。例如,唐朝王勃的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为送别诗它表现了诗人在送别朋友时的一种惆怅情怀,并对朋友给予了深深的祝福。此外,该诗还表现了一种相聚必散的情怀,体现了人们在追求事业以及前程时的一种高尚胸襟。尽管作者在送别朋友时很难舍,但是想到朋友是为了自己的前程而离开,便抛下惆怅,给予祝福。而在西方古典音乐中,莫扎特的音乐作品风格与王勃的诗歌具有相同的基调,这是由于他们在仕途上具有相类似的遭遇,便使得作品所流露出相同的情怀。莫扎特作品《简易奏鸣曲》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情感表达上极其类似,这为我们在理解西方古典音乐方面奠定了基础。正是由于两位伟人具有共同的情感遭遇,使得他们避开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创作出相同的情感的作品,从而为艺术与文化的结合铺平了道路。

(二)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方古典音乐联系

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方古典音乐具有重要的联系,《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文学代表作之一,与西方古典音乐的联系最为密切。《红楼梦》主要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描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极度不满。该作品迄今为止仍然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且由此催生了“红学”和“红迷”。而随着后世对《红楼梦》作品的不断深化研究,一些音乐领域的“红迷”们发现该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在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中有所体现,例如《红楼梦》中刻画的史湘云是一个豪情的角色,在《莫扎特书信集》中具有同样的人物性格,莫扎特作品所表达的漠视权威、豪放不羁这些性格正是史湘云所包含的。由此可见,史湘云人物形象是莫扎特思想的真实写照,二者虽然身处不同时期,没有任何本质上的联系。但是他们所具有共同的性格特点,那就是对社会的不满、对权威的漠视,这使得中国古典文化与西方古典音乐建立了相应的联系。

三、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的未来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格局的形成,西方古典音乐必将在我国实现全面的发展。但是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我们需要将其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并且在我国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有效创新,从而促进文化与艺术的有机结合。总体而言,西方古典音乐在我国未来的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它对我国文化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西方古典音乐的引入,会给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使得一些音乐创作家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进行大胆创新,以突破传统文化的制约,促进我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对那些以保持统文化者而言,也能从中寻找到新的活力、新的启迪点[1],从而达到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西方古典文化引入我国时间虽然较长,但是其发展效果不容乐观。对此,如何正确的看待这一优秀的文化,并将其有效融入到我国传统文化之中,值得相关人员思索。通过文章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西方古典音乐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联系,并且可以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西方古典文化的学习和引入。因此,在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的当下,要想更高的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就需要将其与西方古典文化进行结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打造出更加优秀的文化形式,从而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海德里希·盖格,曾金寿.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的历史与未来[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03):164-169.

[2]田笛.浅谈古典音乐与西方文化之关系[J].中华少年,2015(13):98,92.

中国音乐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二胡今天的成就,体现了民族器乐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结和。二胡是传统乐器,在创新发展的同时,必须扎根在传统的土壤中。我在教学中经常强调,在学习、演奏过程中既要注重技巧也要注重本质,民族乐器的民族气质仍是最重要的。鲁迅先生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推动文化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只有立足于传统,吸收外来有益成果,民族文化才能彰显其独特魅力,更加欣欣向荣。我们也更应该重视和保护以中国民间音乐、地方戏曲音乐为主的二胡音乐作品的创作,对中国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音乐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因为它们特有的韵味、板式、结构乃至音律的运用,都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根”,没有了它们,二胡音乐就没有了生存的土壤,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关键词:二胡;民间音乐;民族文化;

在二胡作品中,有很多都是在中国民间音乐、地方戏曲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追梦京华》就是一个具有浓郁京剧韵味儿的传统味道的现代作品。本文通过对《追梦京华》演奏技法和艺术表现的分析,结合自己学习该曲的体会加以理解,以求对此曲的强大而细腻的艺术表现得以全面掌握。

一、作品创作背景

作者对北京的印象最深的记忆是童年的记忆。那时的北京,老北京味儿十足,前门的大碗茶,胡同儿里的叫卖声,方方正正的四合院,金瓦红墙的紫禁城,清秀美丽的北海,有着浓浓书香气息的琉璃厂,这些儿时的记忆在现实中越来越难找了,也许随着年华的老去,渐渐忘记那些“京城风物、市井街巷、京腔京韵、古都风华”,回忆如梦。

《追梦京华》是标题性的乐曲,每一乐章表达的内容都与标题紧紧相扣。第一乐章《闹春》描画了春意盎然,草长莺飞的景色。第二乐章《夏夜》表达了宁静的夜,泛舟湖上的感觉。第三乐章《金秋》顾名思义描写金秋时节五谷丰登的热闹场面。《除夕》自然描写大年夜一家人围在饭桌旁,吃着年夜饭,惬意地唠家常儿的幸福场面,最后爆竹声声辞旧岁,迎接新的一年到来,满满都是希望。

这首作品用作者的话说是“发黄了的老照片儿”,其演奏要把老照片儿变的彩色起来,更鲜活更丰富。

二、作品演奏技法和与艺术表现的分析

(一)第一乐章《闹春》

引子1-5小节。开头第一句的开头四个音像是演奏者在对弦,看看每个把位准不准。艺术形象更像是街头流浪艺人在对弦。演奏需松弛。最后一个音像是河水开始化了,万物悄然复苏的景象。拉的感觉是铺开来,河水开始流动。

第一段6-23小节,音色非常的二胡化,有人情味。春的序幕一拉开,演奏者和听众仿佛置身于浓浓的春意中。这句中的艺术形象是,刚顶出来的小芽看看这儿看看那儿,再看看周围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然后勇敢的长出来。所以和拉的时候要小心翼翼,放松了拉。

第二段的艺术形象是,去南方过冬的鸟儿回来了,飞来飞去,若隐若现,花儿竞相开放,37-51小节的艺术形象是花朵逐渐开放。

是蓄势待发,

40(加前一小节356)-45小节是各种花一朵两朵的开放,45-51小节是各种花一簇一簇地越开越多,52小节的长音7开始表现的是花的海洋。73小节表现鸟儿叫,更像布谷鸟叫。(见谱例一)

(谱例一)

(二)第二乐章《夏夜》

开头4个音不揉弦,像是夏夜在北海泛舟,在荷叶中穿行,荷叶的香气,叶片上的水珠,点点的萤火虫,这样宁静的感觉,音乐是流出来的,无痕换弓。伴奏像是波光粼粼的湖面,二胡音是湖上的小船随波荡。(见谱例二)

10小节的7之后进入正文。20小节进入到感情里了。25小节做空弦揉弦,使空弦音不会单调。 34小节后是非常温暖的声音。41-44小节拉的要有京胡味儿,是西皮素材音型。 (谱例二)

58小节7有大的回滑音,模仿京腔。61-69小节每个弱起渐强减弱为一句,四个排比句是起承转合的感觉。62小节的向上滑揉,做京剧吊嗓子的感觉。这一乐章有多处空弦揉弦的地方如:64小节,,66小节,揉弦幅度大,模仿京剧长音的拖腔。 (见谱例三)

(谱例三)

119-125小节的艺术形象是,人们正在院子里乘凉,远处飘来圆熟的京胡声,刹那间出现,又消失,然后回到原来的意境中了,模仿京胡的手音。(见谱例四)

(谱例四)

拉这一乐章是需要沉淀的,需要在平时多积累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积累京胡的音乐感觉,熟悉谱子的时候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有内涵的曲子,随着自己不同时期的经历会有不同的理解,拉出来的感觉和味道都会不同。

(三)第三乐章《金秋》

这一乐章为典型的单三部曲式,第一段、第三段的快板运用了单弦曲艺里的三弦这一素材,开头展示动机,而这一动机贯穿始末,节奏轻松跳跃,体现老北京轻松的感觉。(见谱例五 6-11小节)

乐曲模仿三弦技法如单弹、滚奏、扫弦、双音等。例如谱例一第13-19小节模仿了三弦的弹挑

(谱例五)

演奏这一乐章的要点仅为一个字,即“喜”。人们看到收成那么好,心里抑制不住的喜悦洋溢在脸上。要拉的轻松,一乱喜劲儿就没有了,焦躁出来了。例如谱例六 第44-50小节,一定弱渐强,不然就有“闹”的感觉。

(谱例六)

中间段的音乐形象是人们仿佛在交流收成的好,整体很“甜”的感觉。二胡柔美的音色尽情展现。(见谱例七)

(谱例七)

70-71小节和72-73,枣核状的旋律,相似的节奏型铺垫了74-77这一句,这三句为一整句。这句重点是74小节的京味儿,也是最强音,76小节的第一个5要亮出来,与呼应。下来78-85小节为一句,节奏型与第一句相似。弱奏的这两句的艺术形象是,在盘算收成这么好,给家人买点什么,分享喜悦的感觉。83小节要拉的灵巧、有味儿,第二个5有回滑,滑的要小,不能肉。2321收住,要弱,612渐强。放开了拉,2最强,这到了中间慢板段的第一个高潮。70到85小节为一乐段。

86-102为第二乐段,分两句,86-94小节和95-102小节。86小节接85小节的强弱,枣核状的旋律线条。是一句,是一句,基本是以后起切分音为头音,每句的最后一个音要揉到最后,不要任其发展。切分节奏的层层推动使感情自然而然地一波一波的涌出来。95-102小节与86-94小节旋律相同,比前一句弱,更有内涵,内心感更强。仿佛是第一句的时候人们庆丰收唱起了歌,第二句的时候美到心里去了。

102-114小节为第三乐段。102小节开始连续用了两个反复的句子推动情绪,之后旋律线条展开到最高音,情绪宣泄之后又回来,娓娓道来。看这一句,为一句,为一句,为一句,为一句。这一大句的艺术形象是人们在思考明年怎么能像今年这么美好,最后长者做了总结性的发言。

115-122小节一目了然是连接,引起快板运用了三弦弹挑的元素。(见谱例八)

(谱例八)

结尾结束感很强。(见谱例九)

(谱例九)

(四)第四乐章《除夕》

第一个音,像划破了宁静的夜。引子的艺术形象是雪景中几间房子,炊烟袅袅,镜头一点点拉近,原来是一家人围在火炉旁边守岁。(见谱例十)

(谱例十.1)

(谱例十.2)

这句,像是炊烟飘上去,像是雪花飘下来。

表现京腔京韵,音尤其不能都是实音,同样弓子不能都拉满弓,松弛的状态出现的余音,则是戏曲的韵味了。如:最后要出现余音后再换把出下一个音。同样19小节的3到1换把的小滑音就是余音。

第一段要运用许多揉弦技法,迟到揉弦,回滑,上滑,下滑,使这段唱腔化的旋律表现得惟妙惟肖。1用了回滑,2用了迟到打音。京剧的腔调,有腔头、拖腔和尾腔。里面是腔头是尾腔。

第一段主题的呈现是第15-23小节,是第一乐段。第二乐段是24-35小节,这乐段前半段要拉的平和温柔,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24-31小节为一乐句,32-35小节为一乐句。32、33小节是两个小的起伏,有递进,但情绪没有大变化。34小节开始渐强,到音型抻开,渐慢将强,6是最强音,是本乐章第一个高潮。

62-79小节是再现部分,我用外弦开始,使再现的感觉是明亮的。第一次主题呈现的时候则用的是承接引子最后一个音的里弦,使音乐感觉更加连贯。71小节开始换音色,艺术形象是,镜头慢慢摇到窗外。(见谱例十一)

(谱例十一)

快板的艺术形象是:新年的到来,万象更新,人们怀着对未来的憧憬燃放起了烟花爆竹。演奏方法是怎么拉着像过年就怎么拉。(见谱例十二)

(谱例十二)

这里有鞭炮声,有笑声(96、97小节第二个1要有大回滑,,甚至滑到降7,拟笑声),有锣鼓声(140-144小节像小鼓小镲的合奏效果)。

105-110小节连续的切分,节奏有了动感,渲染喜庆的气氛。

116小节后紧打慢唱.

146、148、150、152小节的大滑音夸张地表现了音乐中喜庆的气氛。(见谱例十三)

(谱例十三)

218-225小节的艺术形象是所有的鞭炮礼花同时燃放,气氛到了最浓烈的时刻。(见谱例十四)

(谱例十四)

随后乐曲在热闹的鞭炮声中结束。

三、教学研究心得及演奏体会

(一)教学研究心得

近年来,由于西方文化的愈加深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民族乐器的曲目出现大量的移植作品和代表新民乐风格的作品。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作品的出现给民乐带来了新气象。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对人们耳熟能详的乐曲加以改编,使新民乐更加深入人心。但是我总觉得新民乐缺少了民族乐器的气质和内涵。

二胡今天的成就,移植曲目做出了巨大贡献。移植作品的出现让熟悉西洋乐的人们了解了二胡,同时把小提琴等乐器的高难度演奏技法运用到二胡的演奏中,增强了二胡的表现力,这使人们的视线倾向了二胡的技巧性。我们不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重视技巧性的同时,是否有些忽视了音乐性呢?随着移植作品的大量出现,人们开始对高难度技巧偏重,忽视了二胡的传统味道。二胡是传统乐器,在创新发展的同时,必须扎根在传统的土壤中,我在教学中经常强调,在学习、演奏过程中既要注重技巧也要注重本质,民族乐器的民族气质仍是最重要的。鲁迅先生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推动文化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只有立足于传统,吸收外来有益成果,民族文化才能彰显其独特魅力,更加欣欣向荣。我们也更应该传承和发展并重,重视和保护以中国民间音乐、地方戏曲音乐为主的二胡音乐创作发展趋势,对中国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音乐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因为它们特有的韵味、板式、结构乃至音律的运用,都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根”,没有了它们,二胡音乐就没有了生存的土壤,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演奏体会

学习《追梦京华》前,一些必须的功课是要做的。多听京剧,京胡,熟悉了韵味才能够熟练地运用到乐曲当中。京剧味儿要做,但要避免只强调音的味道,把被修饰的旋律线条打散。表现京腔京韵,音尤其不能都是实音,同样弓子不能都拉满弓,松弛的状态出现的余音,则是戏曲的韵味了。研读乐谱,发现音乐线条走向的规律,在遵循音乐发展规律的同时加入自己的手法、处理和感受,使音乐更具有自己的个性,音乐本身的个性和作曲家的个性。完成作品的过程是用自己的心去尊重音乐,尊重作曲家,同时把作曲家的音乐与自己对音乐的认识和演奏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徐建﹒戏曲风格的二胡作品教学﹒戏曲艺术 2008,4

[2]鸿明﹒论京剧唱腔中的行腔、甩腔手法﹒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1983、3

[3]许讲德﹒许讲德谈二胡的特点与演奏之五 我学习京剧的体会 小演奏家 2005、5

[4]王方亮﹒二胡“味儿” —— 再谈风格

[5]宋飞﹒二胡协奏曲宋飞精讲示范教学(追梦京华)﹒VCD,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

中国音乐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五四”运动新文化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中国民族音乐得到发展,民间艺人阿炳坎坷的一生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对黑暗的抗争、对人生的感慨,他的音乐创作立足于深厚的江南民间音乐,作品表露出民主、进步、爱国的倾向。

【关键词】阿炳

音乐创作

民族音乐

《二泉映月》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出现了众多爱国忧民的民族音乐家。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弓弦乐器在经历了上千年的流变之后,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二胡的独奏艺术,在“五四”运动新文化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卓越的民族音乐革新家和天才音乐家、民间艺人阿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试图通过阿炳音乐创作和音乐思想的论述,探讨他在中国民族音乐发展中的成就。

阿炳,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出生于1893年,父亲是无锡道教洞虚宫雷尊殿当家主持华清和。阿炳出生后不久,被送到老家无锡东亭小泗房村托亲戚哺养。东亭是一个民间音乐非常丰富的地方,四句头吴地小山歌、长篇叙事歌、滩簧、说因果、丝竹乐广为流传,阿炳自幼被这些鲜活又多彩的乡土音乐耳濡目染。8岁被父亲接回无锡,在雷尊殿当一名小道士。从他跨人道院起,道教就伴随了他的一生。雷尊殿是一所规模很小的道院,然而华清和在无锡道乐界颇有名气,他精通正一道梵音、锣鼓、笛、笙、胡琴、三弦等,尤以琵琶最精,素有“铁手琵琶”之美称。华清和对阿炳的管教非常严格,阿炳以他的勤奋、灵气,在他17岁时就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结构复杂、技巧多变的梵音、锣鼓、以及吹、拉、弹、打、唱、念、做等,父亲常请众多道乐名师点拨阿炳,很快他成为闻名全城的“小天师”。18岁时,因其技艺超群已为道教音乐界所公认。20岁时,父亲去世,他继承了父业做了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他30岁离开道门,以卖唱、奏乐为生,被人们称为“瞎子阿炳”。

阿炳学习音乐起步于道教,源自家传,但是他并不拘泥于此,他曾向杨荫浏先生学习琵琶曲《将军令》中“撒鼓”的弹奏方法;向无锡华光国乐会的李永诚、马少初学习广东音乐,了解《三潭映月》的换把姿势;向滩簧的伴奏琴师学习唱腔中过门的演奏知识;曾求教过北方丝弦大王王殿玉演奏擂琴的琴艺;曾求教于评弹艺人张步赡的琵琶弹奏等。

阿炳的一生正处于我国近代史上最大历史变革时期,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错综复杂,此起彼伏,激烈地交织在一起,阿炳处于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身受残酷的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他耳闻目睹了统治者们的凶狠残暴和被奴役者的悲惨遭遇,亲身体验到了社会的黑暗和前途的渺茫。面对黑暗的现实,阿炳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鲜明的爱憎感情坚决站在被剥削被压迫的穷苦人民一边。由于生活的流动性,为他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的音乐素材。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穷苦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他的音乐并没有因为生活的潦倒而低俗,反而透露出一种来自社会低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作品表露如民主、进步、爱国的倾向。从阿炳作品所反映的意境内容来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感慨,对黑暗的抗争,对未来的向往

这类器乐作品有著名的《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大浪淘沙》三首。《二泉映月》是对这一思想的高度集中和概括。乐曲主题委婉动人,柔美、静之中潜在着哀伤悲愤之情。随着主题的不断变奏发展,这一乐思被表达得淋漓尽致。乐曲深刻地揭示了阿炳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者的沉重呻吟和倔强的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用心灵体验生命的律动,阿炳的作品里不是悲观、懦弱、颓丧、消沉,而是深邃的思索、愤怒的反抗、热情的探求和超然的洒脱,这正是阿炳音乐中最积极最可贵之处。

二、对民族英雄的讴歌,充满强烈爱国热情

作为这一思想的代表作品就是二胡曲《听松》,阿炳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借古喻今,用岳飞击败金兀术的历史故事表达了他的抗日爱国思想。乐曲结构短小。构思新颖,以铿锵有力的音调,磅礴的气势表现出坚定的意志和民族气概。它是人民群众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思想在艺术创造中的生动体现,再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气节。阿炳才艺出众,他奏乐、说唱、特别是自己编唱各类新闻,“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编唱了《抗日名将马占山》,十九路军在上海孤军奋战,他编唱了《十九路军大刀队杀东洋鬼子像切西瓜》。抗日期间他又编唱了《汉奸没有好下场》,落魄贫困的阿炳虽然靠卖唱奏乐为生,从不随便收取施舍,得到报酬也不道谢。阿炳的音乐作品是他一生经历的概括,但又不是单纯个人意志的表露,阿炳爱憎分明,面对社会形形色色的邪恶势力,他通过奏乐说唱,敢于揭露抨击。

三、音乐作品中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民间音乐形式和表现手段是我国音乐创作中现实主义的源泉之一。如果说民主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是阿炳音乐创作的思想基础,那么深厚的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则是阿炳创作的艺术来源。他自幼按照道教沿袭的习艺方式。不但熟炼的掌握了吹、拉、弹、打各种技艺,还广泛的学习了当地民间音乐的演奏、演唱艺术。他从常锡滩簧、吴地山歌、小曲、丝竹乐、苏南吹打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且能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如,阿炳在演奏琵琶曲《龙船》时,用琵琶模仿敲锣击鼓。一般三通鼓后,抬头做出朝前看的姿势,高声喊道:“看啊,第一条龙船来啦!”所谓的一条龙船其实就是他在锣鼓段后夹插的一首小曲。小曲则完,又一通锣鼓,他再抬头高喊:看啊,又一条龙船来了,边喊边忘情的弹奏,情景生动。阿炳器乐曲的创作是扎根于江南民间音乐土壤之中的,他的器乐作品在艺术形式上太都沿用了民间的创作手法和原则。如在结构上多采用了民间的变奏特点、段落连缀的特点;在旋律上运用即兴式的变奏发展手段以及民间调式、调性转换方法等。在他创作的音乐旋律中,人们可以享受到丝竹乐旋律的柔美丰满;曲调流畅、顿挫有致的道曲音乐;感受到锡剧音乐的明快风趣;体验到十番锣鼓节奏的抑扬顿挫;以及江南音乐柔情明媚的旋律和健朗的气质。这一切都十分协调的融于一体,使人亲切地感受到江南艺术的泥土芬芳。

四、对民问音乐有继承更有发展

没有丰富多彩的江南民间音乐,也就不会有阿炳的艺术创造。阿炳的音乐创作立足于深厚的民间音乐,但并不是民间音乐素材粗糙简单的堆积和翻版。他对民间音乐有继承更有发展。由于在创作中时代情感和乐曲意境的需要,他并不是呆板地墨守师承和技术上的单纯模仿,而是发挥了自己在创作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旋律个性,走出了自己的艺术道路。特别是在他的二胡作品中扩展了其传统表达思想感情的幅度和音乐意境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境地。在旋律创作上,《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在保持江南民间音乐波浪式旋律线进行的基础上,恰当地交替运用二胡各个把位音色、音量的对比色彩,丰富了民间音乐旋律线的变化,为情感的表达和逐步深化开掘了层次的阶梯,配合多样节奏型的变化,构成了一幅完整旋律线图案。如在二胡曲《听松》中,阿炳运用了小鼓的节奏型,创造性地应用了民间音乐中罕见的曲首高音,并使之与传统五声音阶很自然地柔和在一起,使二胡这一古老的民间乐器奏出雄劲有力的号角声,赋予旋律鲜明的时代气息。特别在《昕松》第二段,旋律进行的突出特点是不断应用各种切分节奏音型,形成推动旋律向前发展的动力,音调挺拔,气势逼人,扣人心弦。

五、在演奏技巧上具有较深的艺术修养

阿炳特别注重“功夫与神韵”的结合,强调演奏技巧要为乐曲的意境和情绪服务。他在演奏技巧方面有深厚的功底和修养。阿炳不仅能用二胡惟妙惟俏地模仿鸟叫鸡鸣、男女的苦笑声、叹息声和用无锡土白讲话,而他却从不看好这些。在二胡演奏方面他突破了江南民间音乐传统多用一个把位内音域的习惯,发展了江南民间音乐的演奏。不断在演奏、创作上发展变革,为我国现代音乐史开辟了新的篇章,他为人类留下了二胡曲三首:《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听松》,琵琶曲三首:《大浪陶沙》、《龙船》、《昭君出塞》。这些优秀的作品不愧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最有生气,最富于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阿炳立足于本土文化为主的创作,在民族民间音乐领域内不断地向前伸延,特别是他的传世之作《二泉映月》,乐曲以其委婉流畅的曲调,无限深邃的情感深深打动了千万听众。二胡曲《二泉映月》已被改编成小提琴协奏曲、钢琴独奏、民族管弦乐、弦乐合奏、大合唱、舞剧等多种表演形式。也是当今世界著名交响乐团经常演奏的曲目。获“23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51阿炳的身世是不幸的,但是他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奉献给人类音乐珍品的艺术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中国音乐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自2000年以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在史料建设、教材与理论建设等方面较20世纪获得了新的发展,取得了新的进步。本文根据2000年至2019年这20年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研究,对21世纪以来这特定时期内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所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进行展示,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音乐理论;近代音乐家;重写音乐史

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事业蓬勃发展,作为中国音乐史学研究中的重要分支学科——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也随之获得了发展。2000年至2019年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的发展相对于本学科在20世纪的发展而言渐趋成熟。20世纪末以及本世纪初,不少学者撰文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在20世纪的发展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提出了构想与展望。然而,对于近年来学科发展综述此前较少。本文针对2000年至2019年这20年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2000-2019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史料建设

关于史料建设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的重要性,陈聆群曾表示,应该以文、谱、音、像、图、物齐全,构成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完备史料。近20年,本学科史料建设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20世纪末的轨迹。学科研究重点依旧为对新史料的发掘与考证,并对史料进行阐微与史评。

(一)史料的挖掘与考证

富有价值的史料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的重要基础。2000年至2019年,本学科研究重点依然为对新的史料的挖掘与考证。

对音乐家进行研究,对音乐作品进行解读是进行本学科研究的重要途径。关于流行音乐肇始者黎锦晖的相关研究文献有彭丽《黎派音乐再认识——关于黎锦晖的十本歌集》,文章将黎锦晖在1933年出版发行的十本流行歌集分为6大类从歌词、旋律、创作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应该以客观、公正态度评价黎锦晖以及黎锦晖的流行音乐作品。此为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对黎锦晖及其作品的客观评价。

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外籍音乐家在华的音乐活动以及中西音乐交流史的考察向来是学科研究的薄弱环节。21世纪初的这20年间,该方面的文献增多,挖掘出了一批新的史料。刘欣欣对20世纪20年代由驻华俄侨创办的3所音乐学校做了史料调查与介绍,发表了论文《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哈尔滨音乐学校》,对于了解当时哈尔滨的音乐教育以及近现代中外音乐交流的研究具有参考意义。关于西洋乐器的传人,张娟对管风琴在中国近7个世纪的传播历史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撰写发表了相关文章,就13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各个阶段的管风琴的名称、形制构造、传播媒介以及有影响的人、事、物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此为近代西洋乐器传播的重要文献。宫宏宇的研究着重于近代中西音乐文化交流,以及对中国音乐史留存在海外的史料进行挖掘。其相关文献有如《王光祈初到德国》,该文对王光祈旅德近16年的主要学术活动进行了梳理,并认为王光祈提倡礼乐复兴是由于其对儒家學说的内在认同以及他在德国的外在经历。该文通过挖掘到的新史料对王光祈的音乐思想进行了新的审视。宫宏宇关于晚清中外音乐交流的文献还有如晚清上海租界外侨音乐活动的系列述略等。孙海于2018年发表的《萧友梅留德史料再探》是文章作者通过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期间搜寻到的史料,以《萧友梅留德史料新探》为题进行释读及考证。这些新史料填补、完善了萧友梅在1912年至1919年间的史料。作者对其间存在的未解问题,如萧友梅在1916年7月26日成功答辩后,哪些报章进行了报道?为什么萧友梅在1916年7月通过答辩而1919年10月才拿到博士证书?作者对这些问题均进行了解读与补充。这些中国音乐史对域外研究文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欧美资料库的开放度以及表明了以文化视角审视史料的重要性。

(二)史评与史料的阐微

对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的研究和评价,应当抛开个人成见,以客观的态度进行评价其在历史上的成就和地位。以我国近代音乐家黄自为例,21世纪初,冯长春等学者发表了相关论文对黄自先生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探微。

刘晨认为音乐期刊是最原始形式的史料。音乐期刊是音乐文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音乐期刊为载体,是音乐研究领域的全新视角。作者指出,中国近现代的音乐期刊研究弱于其他领域,而对音乐期刊的史料整理研究开展得较早,成果也较丰富。对于音乐期刊进行研究的相关问题为后续研究较弱。近年来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领域,对于音乐文献学的关注逐年得到提升,关于中国近现代音乐文献的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

田可文撰文回顾了中国音乐史著作撰写的百年历程,在文章中厘清了相关概念性问题,如“音乐史料学”与“音乐史学”概念的区分等。作者认为,这百年来,中国音乐史著作的撰写与出版从无到有,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近年来一系列中国音乐史学著作得到出版,这些著作对本学科的发展及其本学科的传播与教学有重要的理论基础意义。我们应该审视这百年历程中的中国音乐史学著作撰写,审视其不足而取得进步,夯实中国音乐史学的理论基础,加大其传播与影响力。

(三)回忆性、纪念性文献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史料建设在21世纪前20年的特点之一是有众多回忆性、纪念性文章的发表。这些回忆性、纪念性文献对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

关于音乐家的回忆性、纪念性文献颇多,2005年为冼星海诞辰100周年,逝世60周年。何平从作曲家、音乐家、音乐理论家三个方面对冼星海及其音乐创作进行了多视角较为全面的论述,发表了文章《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2009年为黄自先生诞辰105周年,学界举办了黄自先生诞辰纪念音乐会,乐佾真等人撰写发表了相关纪念性文章。同年,近代钢琴家贺绿汀逝世10周年,学界举办了纪念活动,陆小璐等人撰写发表了相关纪念性文章。

2017年为我国第一所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国立音乐院成立90周年,上海音乐学院开展了一系列院庆活动。此次活动关于国立音乐院的相关文献有陈聆群《论“海派音乐文化”与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专》,戴嘉枋《图文并茂地反映先贤的艰难足迹——评(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图鉴(1927-1931))》等。肖阳对国立音乐院和国立音专1927-1937年间的奖惩制度、教授治校制度等进行研究,发表了系列文献,这文献些为国立音乐院和国立音专在1927-1937年的发展提供了一份翔实可靠的资料。

由于近20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回忆性、纪念性文章数量颇多,笔者在此便不再一一赘述。

二、2000-2019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教材、理论建设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的教材建设与理论建设对于本学科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对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教学与普及,对本学科研究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近20年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重要的理论教材与学术论著主要有夏艳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刘再生《中国音乐史简明教程》(上、下),梁茂春、明言《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949-2000)》,冯长春《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刘靖之《论中国新音乐》等。这些理论教材与学术论著体例各有其写作特点,且史料翔实。2019年来,中国音乐史学教学在高校中得以重视,以上教材与论著常被用于音乐专业院校、系教材。关于本学科理论建设的相关文选有李西安《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现代音乐争鸣文选(1982-2003)》(上、下)、《搜索历史——中国近现代音乐文论选编》、冯长春《“重写音乐史”争鸣集》等。这些文选或为争鸣中激起的学术“火花”,促使学科进步与发展。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建设的相关文献有如洛秦从研究属性、观念、范畴和范式对中国音乐史学史研究的意义思考,文章作者论述了音乐史学史的研究意义,以期促进和提升中国音乐史研究的学术品质。陈荃有关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未刊著述的发掘与整理,认为应该采取多维度的考察和思考近现代历史中的音乐史著,对其发掘、整理,从而客观、公正地认识这一历史时期的史学成就。相关文献还有陈永《中国近代音乐“传记史学”述论》,郑锦扬《中国音乐史学发展的四种重要视野》等。

三、2000-2019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的学术会议与学术争鸣

关于2000-2019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的学术会议,主题多集中在对于中国音乐史学科建设与相关教学的探讨、对于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写作的关注、对于本学科热点话题的关注等。这些学术会议主要为每两年召开一次的中国音乐史学会年会暨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活动以及本学科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如2009年5月于中国音乐学院召开的文化视野中的音乐历史分期研讨会、2011年10月于中国音乐学院召开的首届中国音乐教育史学术研讨会、2011年12月于浙江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音乐史学高层论坛、2017年3月于武汉召开的中国音乐史学会理事工作暨学科发展研讨会、2017年9月于上海音乐学院召开的学科高层论坛以及2019年4月于青岛大学召开的中国音乐史教学专题研讨会等。中国音乐史学的每一次学术会议都是研究学者们学术思想的交流與碰撞,激发出对学科的沉淀与新的思考认识。

近20年的学术争鸣主要为“重写音乐史”争鸣。此次学术争鸣是受到20世纪80年代的重写文学史观念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学界对于重写音乐史的呼声越来越大。戴鹏海曾发表论文对“重写音乐史”进行了解释,作者认为,在不存在史料匮乏等写作困难的前提下,对应该成为人史对象却只字不提,是典型的回避历史。洛秦发表文章,通过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与音乐人类学两门学科知识交叉下的有关“重写音乐史”的文章,提出了挑战性的重写音乐史的研究范式。汪毓和、陈聆群、余峰、梁茂春等学者均就“重写音乐史”史学思潮发表了对于“重写”的看法与见解。

冯长春主编的《“重写音乐史”争鸣集》于2015年在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该文集收录了近30年来有关此次史学思潮争鸣文章38篇。刘再生所著《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以“专题史”形式呈现,对以往被忽略的“边缘”音乐家进行补充,此为“重写音乐史”争鸣思潮影响下的很好的尝试。

四、2000-2019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的回顾与反思

近20年对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的回顾与反思大多为各学科对近一世纪的思考与总结。20世纪末陈聆群发表了论文《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在20世纪》,回顾了本学科在20世纪的发展,展示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在20世纪取得的学术成果,展望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进入21世纪的发展前景。

从1958年学科的创立算起,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走过了60年的学术历程,冯长春表示,中国近代音乐史学的学科起步是出于当时政治斗争需要、以官方指示向音乐界发出的任务,而非以往所谓借着“大跃进”的东风跃进上马。论及学科的起步不能忽视“反右”背景和刘芝明的讲话精神。作者对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史的巡礼主要集中在教科书编写、专题史研究、史料建设等六个方面展开,此为近60年学科发展的梳理与总结。

纵观2000年至2019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的研究,是一个逐渐进步和完善的过程。研究方向更加多维,研究深度不断增加。这20年来,音乐学者更加重视我国现当代音乐的研究。随着新的史料的不断发掘和音乐学者们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国现当代音乐史的研究逐渐建立起体系。相对于其他音乐学科,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是一个相对比较年轻的学科,我们能够清晰地看见这个年轻的学科在短短20年里所取得的显著进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视野更加开阔,“史实第一性”的史实以及史料意识得以增强,理论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并且,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相关研究学者的学理规范意识有逐年增强的趋势,批评与争鸣日渐活跃。

对待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的未来发展,研究学者们要进一步拓宽学术视野,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更新观念,增强学科意识与问题意识。同时也要关注历史音乐本体,中国近代音乐史学研究不能只有“文本”,而没有“音乐”。应共同致力于建设好学科的理论基础,不断发掘新的史料。

中国音乐论文范文第6篇

钢琴音乐源于欧洲, 已经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 在钢琴音乐发展过程中, 不仅积累了大量的经典曲目, 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虽然钢琴音乐传入中国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但是, 也积累了大量钢琴音乐作品经典曲目, 如:《夕阳萧鼓》、《牧童短笛》、《百鸟朝凤》《翻身的日子》等, 然而, 在教学过程中, 受西洋音乐文化的影响, 一些教师只注重西洋钢琴音乐作品教学, 在思想中排斥民族的文化审美观, 外来审美观念占主要地位。我们都知道,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我们不仅要学习借鉴外来钢琴音乐文化, 还要弘扬和发展中国钢琴音乐, 加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教学, 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成果。在钢琴音乐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外钢琴音乐的文化特色, 了解在演奏技术和音乐表现上, 中外钢琴音乐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以便于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有一个理性认识。由于学生自幼接受民族文化, 对民族音乐比较熟悉, 具有天然的亲和力, 中国著名钢琴音乐作品, 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 因此, 加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教学,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乐感, 增强学生对钢琴音乐的热爱。提高学生民族意识, 增强民族精神, 所以, 在钢琴教学中, 要尽量选择中国钢琴音乐作品, 让学生了解更多中国钢琴音乐作品, 以便于能够立足本土, 走民族化钢琴音乐发展之路。

二、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教学现状

目前, 在钢琴教学中, 许多教师对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重视程度不够, 在带领学生进行钢琴练习的时候, 很少演奏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同时, 钢琴音乐作品教材的选用, 在范围和比例上,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也是数量较少, 在一些高等院校钢琴基础教程中, 中国钢琴作品数量仅仅占总数的三分之一, 很少有学校规定, 学生在学习钢琴期间, 需要学习多少中国钢琴音乐作品, 在一些钢琴等级考试, 或者举办钢琴比赛的过程中, 也没有规定需要弹奏中国钢琴作品等。可见, 在钢琴教育教学中, 民族音乐文化意识淡薄, 对于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钢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中缺乏历史责任感。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 是因为在钢琴音乐教学中, 对于中国钢琴作品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近年来, 虽然一些音乐院校也都开始强调传承中国音乐文化, 但是, 也仅仅停留在口号上, 没有将传承与发展真正落到实处。作为钢琴教师, 我们有义务弘扬我国民族音乐, 传承与发展中国钢琴音乐作品, 将我国钢琴音乐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三、弘扬和发展中国钢琴音乐有效策略

1、树立民族音乐文化审美观, 让学生熟悉更多中国钢琴音乐作品

在钢琴音乐教育教学中, 教师应该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树立民族音乐文化审美观, 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在钢琴音乐教材的选择与制定过程中, 要更多的倾向中国钢琴音乐作品, 加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教学, 让学生熟悉更多中国钢琴音乐作品, 热爱中国钢琴音乐作品, 并能够将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传承与发展。近些年,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然而, 在钢琴音乐的教育教学中,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仍处于劣势地位, 没有纲领性的文件来规范, 在学生钢琴音乐学习过程中, 还没有明确要求所需学习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数量和具体内容, 对于学习和弹奏中国钢琴作品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够。所以, 就想让学生熟悉更多中国钢琴音乐作品, 在钢琴音乐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规定必听曲目, 还要向学生推荐中国钢琴音乐声像资料, 或者定期举办小型中国钢琴音乐观摩会, 加大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推广力度, 促进中国钢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民族音乐审美能力

作为钢琴教师, 不仅要热爱中国钢琴音乐文化, 还要不断提高自身钢琴音乐作品教学能力, 坚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 用心钻研中国钢琴音乐作品, 并能够将中国钢琴音乐作品融入钢琴音乐的教育教学中, 以激发学生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热爱。在钢琴音乐教学中, 有些学生对钢琴音乐有一种错误认识, 一些学生觉得钢琴音乐源于西方, 不了解中国钢琴音乐作品风格, 因此, 喜欢弹奏西方钢琴音乐作品, 作为钢琴音乐教师, 不仅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理念, 还要引导学生对中国钢琴作品产生兴趣, 在教学中, 教师要从学生易于接受处入手, 有意识地帮助学生, 在教学中, 要多给学生介绍中国钢琴音乐所表达的意境, 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钢琴音乐作品相结合, 激发学生音乐想象力、理解力, 培养学生民族音乐审美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时倍感亲切, 能够主动地欣赏中国钢琴音乐作品, 投入到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学习中, 增强自身民族音乐审美能力, 能够热爱中国钢琴音乐, 感受中国钢琴作品艺术魅力。

四、结语

近些年, 随着音乐事业的发展, 在国民音乐教育中, 钢琴艺术的普及率越来越高, 钢琴音乐在音乐艺术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钢琴音乐作品教学中, 作为钢琴教师, 要注重突出民族特色, 弘扬和发展中国钢琴音乐, 让学生接触更多中国钢琴音乐作品, 深刻理解民族文化精髓, 要充分的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加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教学, 立足本土, 走民族化发展之路, 是每位钢琴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摘要:尽管钢琴是一件舶来艺术, 但是, 在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中, 钢琴艺术却占据重要位置。因此, 我们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钢琴艺术教育培养, 还要加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教学, 注重在艺术院校中弘扬和发展中国钢琴音乐, 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钢琴音乐, 立足本土, 走民族化发展之路。

关键词:钢琴教学,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弘扬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红颖.谈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高师钢琴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 (01)

上一篇:审计市场论文范文下一篇:隧道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