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流程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16

企业流程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20世纪80年代始,战略管理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成长实质、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问题进行探讨,新的观点和理论层出不穷,现将其归纳为五个理论体系:一是以波特的产业分析理论为代表的企业竞争优势外生论;二是建立在企业内在成长论基础上的企业资源基础论;三是建立在企业内在成长论基础上的企业能力理论;四是企业知识理论;五是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一、竞争优势理论

20世纪80年代,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通过其著名的竞争三部曲,建立了竞争优势理论体系。波特在《竞争战略》中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成为研究企业竞争优势之源的主流。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认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有三种基本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标歧立异战略、目标集聚战略。波特《竞争优势》中创立了价值链理论,建立了分析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架构,并探讨了如何提升企业竞争优势。波特认为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是价值链的不同。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将国内竞争优势理论运用到国际贸易与国际竞争领域,通过对竞争的动态化分析,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四因素”钻石理论,指出企业在创造国家竞争优势中发挥关键的作用,企业行为也成为国家优势理论的组成部分。

从波特的三部著作和系列文章中可以看出:(1)其产业结构分析过分强调企业的外部环境,强调“定位”,即通过选择一个好的行业或行业细分来获得竞争优势,忽略了竞争优势的企业内在来源,不能突破把企业视为“黑箱”的局限,导致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而频繁地“转行”。(2)该理论是以产业作为研究基础的,其作用力对于行业内所有企业的影响强度基本是一致的,它并未很好地解释同一行业中,具有超额利润率的企业其竞争优势之源是什么?“很明显,最重要的超额利润的源泉是企业具有的特殊性,而非产业间的相互关系。”

在上述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将探索竞争优势的着眼点转移到了企业内部,由此产生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的流派:资源基础论和企业能力学派。这两个流派都建立在企业内在成长论的基础上并为企业内在成长论的深入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

二、企业资源基础理论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集中探讨企业成长的实质,研究了企业资源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把资源看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源泉。

经济学家张伯伦(Chamber lin)与罗宾逊(Robinson)对企业拥有的特定资源的重要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特殊的资源或匹配的能力是保证企业在非完全垄断竞争状态下获取经济回报的关键要素。他们认为这些要素是企业异质。性的体。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提出了公司内部资源对公司获取经济利益并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意义。他认为企业内部的组织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与外部环境相比,公司内部资源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并对企业创造市场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是“异质”的。Dierickx和Cool认为企业这种异质资源是不能流动和不可交易性的。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拥有独特、价值性、稀缺性和非流动的资源自然而然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源泉,而且这种资源难以被其他资源替代。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内部的组织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公司及其竞争优势是建立在公司所拥有的独特资源及它在特定的竞争环境中配置这些资源的方式的基础之上的;公司的边界由其面临的环境机会及其所拥有的资源决定;把知识和能力作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培育和发展企业独特的战略资源以及优化配置这种战略资源的独特的管理能力。增强企业知识管理能力成为企业成长与再生的关键。

资源基础理论的不断演化引起企业理论分析范式的重要转变,对企业成长的剖析由此开始从企业资源水平、结构构成、结构多样化及结构改变、外部资源结构构成及其变动出发,企业成长不再仅是经济学框架下受市场供求关系变动的结果,而是将企业置于市场环境中内外部资源积累的相互作用、相应协调的过程。企业成长转向Penrose式演进与Demsetz式互动相结合的过程,不断主动或被动的吸收、消化、共享、分配、过剩和再收回内外部各种资源的循环过程,同时也是创造、稳定和再造竞争优势的过程。企业资源理论主要强调从企业自身的资源出发而不是从市场角度来研究企业的成长与竞争力,企业拥有的资源状况决定了它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成长途径,保持优势的关键是获取并利用好企业难以复制和模仿的独特性资源。

三、企业能力理论

(一)核心能力理论

企业能力理论对企业资源理论作了引申。企业能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菲利普·萨尔尼科(PhilipseInick)的论述中,他认为:能够使一个组织比其他组织做得更好的特殊物质就是企业的能力或特殊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开创者潘汉尔德(Prahalad,C.K)和哈默(Hame I,G)认为,“就短期而言,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并指出,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知识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核心能力理论是企业内在成长理论,它将经济学和管理学有机结合起来,打破了“企业黑箱论”,对现代企业理论提出了挑战。但是,①这一理论至今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和统一的企业核心能力概念。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缺少代表人物,缺少一组严密的概念和基本命题和定理,有关研究人员对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尚不统一。②核心能力理论在解释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的同时,没有给出可行的用以识别核心能力的方法,也没有对如何对核心能力的积累和使用进行有效管理提出有效的操作性强的途径。③核心竞争力理论未能回答企业各方面能力的相互作用与匹配问题以及企业核心能力如何转化为现实竞争优势。④核心竞争力理论强调企业的内在成长,忽略了或者说淡化了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及外部成长机制问题。⑤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虽然需要经过长期而专注的积累过程,当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被发展到极至,就形成了深深的刚性。核心竞争力刚性形成后,阻碍企业的变革,束缚企业核心能力的更新与重建。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后,企业的经营业绩将大受影响。于是,在核心竞争力理论之后,提斯等人提出了强调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动态

能力理论。

(二)动态能力理论

核心能力理论对复杂动态环境下企业如何获取和持续化竞争优势缺乏有力的解释。动态能力概念正是要克服核心能力理论存在的不足,是基础能力理论关于能力动力性思想的延伸。从理论渊源和理论基础来分析,属于核心能力理论的范畴。

提斯、皮萨诺和舒恩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实证分析表明,对外部环境的反应能力是解释企业成功发展的关键。优胜者是那些能够根据技术和市场环境变化,适时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进行产品创新的企业。并把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称为企业的动态能力。提斯将动态能力定义为公司的集成、开发和重构内外部能力的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建立了动态能力的3P分析框架:流程(Processes)、位势(Positions)年口路径(Paths)。提斯认为由于能力包含有隐性知识从而具备内部结构的模糊性、多种能力之间互相牵动,以及能力形成的历史特殊性等原因,导致能力是难以复制的。除了上述原因会导致能力的难模仿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例如知识产权保护、商业秘密、商标和企业风格等方面的限制,也会阻碍竞争对手的模仿。因此,根据动态能力的3P分析框架, 企业的竞争优势是通过构建既能适应环境变化、又与组织路径和现有资产相契合的流程和惯例来实现的。

动态能力理论秉承了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Creative Destruction)思想,认为企业只有通过对核心能力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获取持续性竞争优势。尽管许多学者对动态能力的研究做出了有益探索,但是到目前为止动态能力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一些抽象空泛的概念和框架的讨论上,缺乏对动态能力进行系统深入的可操作化研究,无法有效指导企业实践,这最终会制约动态能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四、企业知识理论

构成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什么决定的?进一步要探究的问题是:隐藏在能力背后的又是什么?对资源理论和能力理论的进一步深化研究发现,无论是能力理论还是企业理论都强调企业的能力来源于企业的“独特资源”,是企业所拥有的难以交易和模仿的知识。企业知识理论认为,隐藏在企业能力背后并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企业掌握的知识,尤其是很难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隐性知识以及与知识密切相关的认知学习。

贝克尔(Becker)定义了三种类型的知识:一般知识或通用知识、企业特有知识和产业特有知识。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从企业成长的相关性来看,企业特有知识是企业成长的最基本动因,而其获取源自一般知识和产业特定知识,三者处于不断交换补充的循环之中。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在《知识创新型企业》中提出了知识创新模型。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机制是理解企业成长的关键。“当原有的市场开始衰落、新技术突飞猛进、竞争对手成倍增长、产品淘汰飞快的时候,只有那些持续创造新知识、将新知识传遍整个组织,并迅速开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企业才能成功。而这种企业就是知识创新型企业,其核心任务是持续创新。”真正构成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不是正式的系统化知识,而是组织中的超文本化的默认知识;企业竞争优势源泉是建立在知识资源基础上的特异。性知识创新能力。

企业知识理论认为,企业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生产性知识积累和创新过程。而外部知识的学习,导致企业生产性知识的多元化,生产性知识的多元化进而导致企业生产活动的多元化。同样,国际化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学习的演进的过程,企业在国内多元化之后,随着企业活动的扩张,逐渐接触到国外的生产性知识和经验,经过学习和积累,企业逐步实现国际化成长。企业知识理论是近年来企业理论最新的研究和发展方向之一。它强调了知识对企业成长的作用,但就知识对企业成长的经济学逻辑没能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该理论尚处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完整的体系和分析框架。

五、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主要从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分析了企业成长与老化的本质及特征,该理论较适于企业诊断的运用。这种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企业像生物有机体一样也有一个从生到死、由盛到衰的过程。企业的生命周期遵循大致相同的规律,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和问题。该领域主要的学者及其观点如下:

①葛瑞纳(Larry E.Gre iner)在《组织成长的演变和变革》中第一次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的概念。他提出了一个五阶段模型。该模型突出了创业者或经营者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决策方式和管理机制构建的变化过程,认为企业的每个成长阶段都由前期的演进和后期的变革或危机组成,每个阶段的演进期都有其独特的管理方式,变革由企业面临的居于支配地位的管理问题所导致,而这些变革能否顺利进行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持续成长问题。②伊查克·爱迪思(Adizes)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对企业生命周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在《企业生命周期》中从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分析企业成长与老化的本质及特征,并提出了预测、分析及诊断企业文化的工具,以及改变企业文化的爱迪思诊疗法。他把企业成长过程分为十个阶段,认为企业成长的每个阶段都可以通过灵活性和可控性两个指标来体现。③邱吉尔和刘易斯(ChurchiIl N.C 和Lewis V.L)从企业规模和管理因素两个维度描述了企业各成长阶段的特征,提出了一个更为细化的五阶段成长模型,为判别企业成长阶段提供了十分具体的判断标难。根据这个模型,企业成长一般呈现“暂时或永久维持现状”、“持续增长”、“战略性转变”和“出售或破产歇业”四种典型特征。在每个成长阶段,企业都会面临健康成长和经营失败两种选择,而很少有企业能够长期维持现状,有不少企业会在生存阶段、发展阶段和起飞阶段之间发生战略性转变。④陈佳贵教授提出的成长模型考虑了企业规模在企业生命周期中所起的作用,他将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孕育期、求生存期、高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蜕变期。他认为企业进入衰退期后,存在两种前途:衰亡和蜕变。分析了衰亡和蜕变的本质区别,并重点对处于衰退期之后的企业的各种蜕变进行了深入分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价值。⑤周三多、邹统钎按照企业的经营战略将企业成长历程总结为专业化、多元化和归核化三个阶段。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是在承认企业具有生命属性的前提下进行的仿生研究。它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成长、发展的经历,寻求其规律性的:强调了企业发展的阶段性和作为整体(法人)的生命有限性。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随着环境的变化进行变革和进化。但是常用的有限增长曲线来描述企业生命周期模式,不能解释和说明企业发展过程的复杂现象和产生的新问题;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能预测企业成长各个阶段的特征,能识别企业成长的关键转折点,但它没有从根本上寻求产生生命周期特征的原因,没有指出企业与生命体的本质差异,所以不能很好的解释企业生命周期的机理;不同学者对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阶段的依据不同,生命周期模型从三阶段到十阶段,现有的理论没有回答究竟哪种划分最恰当。

六、结论与发展

综上所述,企业成长的战略理论是管理学的角度来讲的,忽视对企业系统的内在非线性运行机制所产生的复杂行为的研究,对企业成长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涉及的较少,用他们研究企业成长存在着很多局限性。所以利用自然科学新的研究成果——复杂性理论来重新审视企业的成长过程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原载《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9月下旬刊)

企业流程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4.1生产计划的确定

4.1.1产品开发部、营销部按《产品要求评审管理程序,《订单评审管理办法》组织对客户订单评审。

4.1.2生产部对通过评审的《订单评审生产单》制定《月份滚动生产进度计划》及《T+2日生产计划》,并下发各部门、车间。

4.2生产计划的实施

4.2.1生产部根据生产计划组织生产,并负责检查执行情况,解决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重点完成如下工作:

a)组织生产前的准备;

b)控制生产进度,衔接在制品的储备,抓好产品配置,均衡生产,保证生产顺畅,确保生产计划的完成。

4.2.2车间生产物料准备依据《生产过程物资控制程序》及《仓储管理控制程序》进行领料作业。

4.2.3生产过程中,各作业车间按照《工艺管理程序》《工序质量控制管理程序》进行生产。

4.2.4如因客观原因(如供应中断、劳动力短缺、关键设备故障等原因)影响生产计划完成时,生产车间必须马上到仓库检查库存情况,当库存不能保证及时供应时,须及时向生产部与物控部、营销部进行报告,营销部及时与顾客进行沟通、协商,并通知生产部是否需要调整生产计划。生产部在《T+2日生产计划》及《月度生产滚动计划》中体现。

4.3品管部依据《检验和试验管理程序》进行首件确认、过程巡查。

4.4生产过程中不合格品依照《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进行处理。

4.5生产设备依照《设施管理程序》进行管理。

4.6生产中测量与监控设备依照《监视与测量装置管理程序》进行管理。

4.7生产作业员及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依照《员工培训管理程序》进行。

4.8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标识依照《产品标识和与可追溯性控制程序》进行处理。

4.9生产过程中的搬运,包装及防护依照《搬运、储存、防护、交付管理程序》进行控制。

4.10产品入库前,由品管部检验员按照《检验和试验管理程序》进行检验;检验合格的产品依照《仓储管理控制程序》进行入库。

企业流程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2、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

3、根据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账。

4、产品成本核算:

(1 )核算间接部门费用(制造费用) 直接部门的投入(生产成本)

(2 )制造费用在间接部门之间分摊,然后结转入生产成本。

(3 )计算当期材料收发存。

(4 )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

5、月末作相关的提取、摊销、结转凭证。

6、根据记账凭证、结转凭证编制科目汇总表。

7、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帐。

8、月末结帐、对帐,做到帐证相符、帐帐相符、帐实相符。

9、编制会计报表。

10、装订凭证。

11、每月的纳税申报一定要及时。

会计处理流程:

如果企业的规模小,业务量不多,可以不设置明细分类账,直接将逐笔业务登记总账。实际会计实务要求会计人员每发生一笔业务就要登记入明细分类账中。而总账中的数额是直接将科目汇总表的数额抄过去。企业可以根据业务量每隔五天,十天,十五天,或是一个月编制一次科目汇总表。如果业务相当大。也可以一天一编的。

二、具体内容:

1、每个月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根据原始凭证登记记账凭证(做记账凭证时一定要有财务(经理)有签字权的人签字后你在做),然后月末或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之所以月末登记就是因为要通过科目汇总表试算平衡,保证记录记算不出错),每发生一笔业务就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

2、月末还要注意提取折旧,待摊费用的摊销等,若是新的企业开办费在第一个月全部转入费用 。计提折旧的分录是借管理费用或是制造费用贷累计折旧,这个折旧额是根据固定资产原值,净值和使用年限计算出来的。月末还要提取税金及附加,实际是地税这一块。就是提取税金及附加,有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有税务决定 。

3、月末编制完科目汇总表之后,编制两个分录。第一个分录:将损益类科目的总发生额转入本年利润,借主营业务收入(投资收益,其他业务收入等)贷本年利润。第二个分录:借本年利润贷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成本等)。转入后如果差额在借方则为亏损不需要交所得税,如果在贷方则说明盈利需交所得税,计算方法,所得税=贷方差额*所得税税率,然后做记账凭证,借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借本年利润贷所得税( 所得税虽然和利润有关,但并不是亏损一定不交纳所得税,主要是看调整后的应纳税所得额是否是正数,如果是正数就要计算所得税,同时还要注意所得税核算方法,采用应付税款法时,所得税科目和应交税金科目金额是相等的,采用纳税影响法时,存在时间性差异时所得税科目和应交税金科目金额是不相等的)。

4、最后根据总账的资产(货币资金,固定资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短期投资等)负债(应付票据,应附账款等)所有者权益(实收资料,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科目的余额(是指总账科目上的最后一天上面所登记的数额)编制资产负债表,根据总账或科目汇总表的损益类科目(如管理费用,主营业务成本,投资收益,主营业务附加等)的发生额(发生额是指本月的发生额)编制利润 1

表。

(关于主营业务收入及应交税金,应该根据每一个月在国税所抄税的数额来确定。因为税控机会打印一份表格上面会有具体的数字)

5、其余的就是装订凭证,写报表附注,分析情况表之类

6、注意问题:

a、以上除编制记账凭证和登记明细账之外,均在月末进行。

b、月末结现金,银行账,一定要账证相符,账实相符。每月月初根据银行对账单调银行账余额调节表,注意分析未达款项。月初报税时注意时间,不要逾期报税。另外,当月开出的发票当月入账。每月分析往来的账龄和金额,包括:应收,应付,其他应收。

三、报表问题:

企业会计报表包括四个报表,除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之外还利润分配表和现金流量表。而利润分配表只需要在年末编制,因为只有在年末企业才会对所盈利的利润进行分配。而现金流量表只是根据税务部门的要求而进行编制,不同地区不同省要求不同。在四月年检时税务部门会要求对你提出要求的。(管理,财务,营业,制造等费用月末没有余额 ,结帐方法采用表结法下,损益科目月末可留余额;制造费用如果有余额,是属于在产品的待分配费用,在负债表上视同存货。钟书补充)你要看你在利润表有的东西,只要你的账上有你就结转利润,这样不容易错 ,利润表的本年利润要和资产表的相吻合。

细节补充:

1、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在国税报(2002年1月1日以后注册的企业才在国税办理;个人所得税和其他税在地税报)

2、月末认证(进项税);月初抄税(销项税)

3、以工资为基数100%,福利费为14%,工会经费2%,职工教育费2.5%,(税法规定: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按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2%向工会缴拨的经费,凭工会组织开具的《工会经费拨缴款专用收据》在税前扣除。凡不能出具《工会经费拨缴款专用收据》的,其提取的职工工会经费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4、三险一金: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

5、流通企业运输费,装卸费,合理损耗,检验费均计入营业费用,工业企业计入成本

6、单位无工会组织的,不能计提工会经费,更不必计提后再调整。所得税只须每季提一次就可,不需每月计提。

7、现金一般从“基本存款户”中提取,一般规定结算帐户不能提取现金。

8、差旅费的开支范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邮电费,行李运费,杂费

9、出纳日记账保存5年

12、会计档案保管工作。

13、财务分析,给老板当好理财参谋。

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

一、成本核算的要求

在成本核算工作中,应遵循以下各项要求。

(一)算管结合,算为管用。算管结合,算为管用就是成本核算应当与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相结合,所提供的成本信息应当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需要。

(二)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界限

为了正确地进行成本核算,正确地计算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必须正确划分以下五个方面的费用界限。

1.正确划分应否计入生产费用、期间费用的界限

2.正确划分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的界限

3.正确划分各月份的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界限

4.正确划分各种产品的生产费用界限

5.正确划分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生产费用界限

以上五个方面费用界限的划分过程,也就是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和各项期间费用的归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贯彻受益原则,即何者受益何者负担费用,何时受益何时负担费用;负担费用的多少应与受益程度的大小成正比。

(三)正确确定财产物资的计价和价值结转方法

企业财产物资计价和价值结转方法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原值的计算方法、折旧方法、折旧率的种类和高低,固定资产修理费用是否采用待摊或预提方法以及摊提期限的长短;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的划分标准;材料成本的组成内容、材料按实际成本进行核算时发出材料单位成本的计算方法、材料按计划成本进行核算时材料成本差异率的种类、采用分类差异时材料类距的大小等;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价值的摊销方法、摊销率的高低及摊销期限的长短等。为了正确计算成本,对于各种财产物资的计价和价值的结转,应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各种方法一经确定,应保持相对稳定,不能随意改变,以保证成本信息的可比性。

(四)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1.做好定额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2.建立和健全材料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制度

3.建立和健全原始记录工作

4.做好厂内计划价格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五)适应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采用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

二、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的分类

生产费用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其中最基本的是按生产费用的经济内容和经济用途的分类。

(一)生产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

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是物化劳动(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和活劳动的耗费过程。因而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费用,按其经济内容分类,可划归为劳动对象方面的费用、劳动手段方面的费用和活劳动方面的费用三大类。生产费用按照经济内容分类,就是在这一划分的基础上,将生产费用划分为若干要素费用。

1.材料费用。

2.燃料费用。

3.外购动力费用。

4.工资费用。

5.提取的职工福利费。

6.折旧费。

7.其他生产费用。

(二)生产费用按经济用途分类

工业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发生的费用,首先可以分为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和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期间费用两类。

1.生产费用按经济用途的分类

为具体反映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的各种用途,提供产品成本构成情

况的资料,还应将其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项目,即产品生产成本项目(简称产品成本项目或成本项目)。工业企业一般应设置以下几个成本项目:

(1)原材料,也称直接材料。

(2)燃料及动力,也称直接燃料及动力。

(3)工资及福利费,也称直接人工。

(4)制造费用。

企业可根据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对上述成本项目做适当调整。对于管理上需要单独反映、控制和考核的费用,以及产品成本中比重较大的费用,应专设成本项目;否则,为了简化核算,不必专设成本项目。

2.期间费用按经济用途的分类

工业企业的期间费用按照经济用途可分为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三)生产费用按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分类

计入产品成本的各项生产费用,按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可以分为直接计入费用和间接计入费用。直接计入费用是指可以分清哪种产品所耗用、可以直接计入某种产品成本的费用。间接计入费用,是指不能分清哪种产品所耗用、不能直接计入某种产品成本,而必须按照一定标准分配计入有关的各种产品成本的费用。

三、 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和主要会计科目

(一)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

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是指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按照成本核算的要求,逐步进行归集和分配,最后计算出各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各项期间费用的基本过程。根据前述的成本核算要求和生产费用、期间费用的分类,可将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归纳如下:

1.对企业的各项支出、费用进行严格地审核和控制,并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确定其应否计入生产费用、期间费用,以及应计入生产费用还是期间费用。

2.正确处理支出、费用的跨期摊提工作。

3.将应计入本月产品的各项生产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按照成本项目进行分配和归集,计算出按成本项目反映的各种产品的成本。

4.对于月末既有完工产品又有在产品的产品,将该种产品的生产费用(月初在产品生产费用与本月生产费用之和),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出该种产品的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二)成本核算的主要会计账户

企业流程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一、改进生产流程管理 精益生产利用传统的工业工程技术来消除浪费,着眼于整个生产流程,而不只是个别或几个工序。 (1) 消除质量检测环节和返工现象。如果产品质量从产品的设计方案开始,一直到整个产品从流水线 上制造出来,其中每一个环节的质量都能做到百分百的保证,那么质 量检测和返工的现象自然而然就成了多 余之举。因此,必须把“出错保护”的思想贯穿到整个生产过程,也就是说,从产品的设计开始,质量问题 就已经考虑进去, 保证每一种产品只能严格地按照正确的方式加工和安装,从而避免生产流程中可能发生的 错误。(2) 消除零件不必要的移动。生产布局不合理是造成 零件往返搬动的根源。在按工艺专业化形式组织 的车间里,零件往往需要在几个车间中搬来搬去,使得生产线路长,生产周期长,并且占用很多在制品库存, 导致生 产成本很高。通过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布局,把生产产品所要求的设备按照加工顺序安排,并且做到尽 可能的紧凑,这样有利于缩短运输路线,消除零件不必要的搬 动,节约生产时间。 (3)消灭库存。把库存当作解决生产和销售之急的做法犹如饮鸩止渴。因为库存会掩盖许多生产中的问 题,还会滋长工人的惰 性,更糟糕的是要占用大量的资金。在精益企业里,库存被认为是最大的浪费,必须 消灭。减少库存的有力措施是变“批量生产、排队供应”为单件生产流程 。在单件生产流程中,基本上只有 一个生产件在各道工序之间流动,整个生产过程随单件生产流程管理 thldl.org.cn 的进行而永远保持流动。 理想的情况是,在相邻工序之间没有在制品库存。实现单件生产流程和保持生产过程的流动性还必须做到以 下两点: 同步------在不间断的连续生产流程里,必须平衡生产单元内每一道工序,要求完成每一项操作花费大 致相同的时间。 平衡------合理安排工作计划和工作人员,避免一道工序的工作荷载一会儿过高,一会儿又过低。但是, 在某些情况下,还必须保留一定数量的在制品库存,而这个数量就取决于相邻两道工序的交接时间。 实施单件生产流程、同步和平衡这些措施,其目标是要使每项操作或一组操作与生产线的单件产品生产 时间相匹配。单件产品生产时间是满 足用户需求所需的生产时间,也可以认为市场的节拍或韵律。在严格的 按照 Tact time 组织生产的情况下生产,成品的库存会降低到最低限度。 在不断加剧的全球化竞争中,中国制造除了面临贸易壁垒和国际信任危机以外,还面临着供货周期缩短、 利润空间减少、市场变化迅速、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升等一系列的生存压力。中国的制造企业不得不加速实 施管理的全面升级和技术革新,以寻求更好的发展。 制造企业的管理升级必须从内部管理模式的完善开始,包括生产流程、绩效、薪酬以及班组建设等各方 面的内容。形成良好的内部管理模式,实现流程化、标准化和高效能的作业秩序,是生产企业提升市场竞争 力、进行市场扩张的基础。 “制造业管理模式设计丛书”对制造业各个板块的工作内容、架构、标准和流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 供了建设与完善制造业管理模式的执行方案。丛书对制造业管理者了解相应的管理内容、系统的管理方法、 科学的管理流程等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能促使生产管理工作实现岗位有职责、作业有流程、品质 有标准,绩效可量化,从而切切实实地提高制造业管理效能。 《生产流程管理模式设计》是“制造业管理模式设计丛书”中的一本,它以生产流程管理为主线,从生 产流程管理概述、生产流程设计与优化、生产流程分解与信息共享、生产任务管理流程系统、生产现场管理 流程系统、生产品质管理流程系统、生产辅助管理流程系统七个方

面,全方位阐述了生产流程管理模式设计 中的核心工作。

二、ERP 系统在制造企业生产流程管理中的研究 企业生产流程管理从分析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加工过程入手,系统地介绍了 ERP 项目实施过程中生产系 统的总体设计思路和设计要点。 ERP 作为企业资源管理系统,最初在以进销存为主的流通企业和专门的财务公司应用较多,企业各种物 资的进出通过系统整合起来,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经济效应。 随着 ERP 系统的优越性逐步被认识,ERP 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许多生产制造性企业也纷纷将 ERP 作为 企业的一个管理工具来引进。由于生产制造性企业的数据结构及信息与流通型企业不尽相同,因此 ERP 功能 的设定和流程的编制也不一样。本文从分析生产加工过程人手,介绍 ERP 在生产管理流程中的设计思路及设 计要点。

1、生产流程管理过程的分析 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流程内容很多,它涉及到企业的各个要素,要安排生产,必须要知道生产任务、 该产品各个零件的库存情况、该产品的总装 BOM、每一个零件的加工工序、企业的产能。在生产过程中还要 能够及时了解各车间、部门的生产统计报表情况,知道配套的外购件的组织情况等,其中,各个物品的状态 不能出现差错,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情况必须如实反映。 生产管理流程必须与采购模块、销售模块无缝对接。在 ERP 系统中,要能够及时、实时地反映出生产的 各个环节,具体到某个零件来讲,要知道它的材质、价格、该零件每一个加工环节的费用,知道它的成品数 量及在企业各环节中的半成品数量和损耗数量。

2、 生产流程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通过对生产过程以及生产流程的研究,定出了 ERP 系统中生产系统的总体流程框图。它包括主生产计划、 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车间加工和装配任务以及外协加工单等模块。 2.1 主生产计划 生产部门根据市场和销售的定单情况,首先编制企业总的生产计划,该计划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产品的 装配计划,包括企业最终交给用户的产品数量和保证仓库的库存量;二是零件的加工计划。零件的库存量和 待装配量是确保装配计划完成的保证。 装配计划编制好后,还需进行物料需求(MPR)计划的运算,通过产品装配 BOM 表的精确计算,得出所需 要的零件、外购件和标准件。外购件和标准件由系统自动转入采购模块,需求的零件转入仓储模块,分别进 行比对,最终确定生产和采购的数量。 零件加工计划可按零件加工工序的 BOM 进行展开,确定加工单位和加工工序,并按该零件的加工工序将 具体的生产任务下达到各个车间或有关的外协单位。零件的加工工序既要可以引用系统内的 BOM,也要能够 进行手工编辑。 2.2 JIT 组装 装配车间根据 ERP 系统内车间装配任务的要求组织生产。车间用生产部下达的装配任务清单,确认需要 进行生产后,系统自动生成不同仓库的领料单。车间根据系统所生成的领料单到相应的仓库领取材料,同时, 车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生产任务下达到它的各个班组或个人。新产品没有 BOM,系统要允许车间 进行手工编辑领料。 装配车间完成装配任务后,用生产任务清单办理入库手续。仓库在收到车间办理的入库单后,进行清查 核对,如果入库的数量与生产单号的数量不符,那么系统将按实际入库的数量进行计算,不足的部分仍然挂 在系统任务清单中,除非系统管理员强制对其进行作加工完毕的处理。 在车间的生产系统中,要可以查阅到装配车间完成任务的情况、领用材料的情况以及超定额领用物资的 情况。 2.3 零件加工 零件加工车间根据生产任务的需要,到各相关的部门、仓库去领用相应的毛坯、半成品以及其它材料。 所有这些领料既可以由系统根据生产任务的情况自动生成,也可以手工开具,由系统自动生成的车间领料将 自动计入车间的生产成本。 由于零件加工非常复杂,零件的多道工序不能在一个车间完成,因此车间需要进行工序入库。车间按照 生产任务领料,根据生产任务办理入库,若产生废品,车间只要按照加工的实际情况如实记入系统,系统就 会自动识别车间任务的完成情况,系统将车间内部工序周转作为一个生产任务。 2.4 外协加工 外协加工的情况,首先由生产部按照零件的加工进度情况开具零件委托加工单,外协单位根据委托加工 单到相应的仓库或部门去领料或交货,仓库根据加工和检验的实际情况办理有关的出、入库手续。所有未经 审核的数据都不得添加到系统中,

只有经过仓库保管员审核的单据才会发生作用。 流程图一旦确定后,就可以根据企业的个性要求定制各种不同需求、不同风格的 ERP 工作界面。一个带 有生产流程系统的主工作界面。

3、 生产流程管理系统设计的要点 总的流程和方案确定后,在进行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3.1 设计原理的选择 在 ERP 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原理非常重要。在目前比较流行的几个版本的 EfuP 软件中,采用财务上 帐套原理的占绝大多数。由于生产过程中的环节和工序非常多,各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也特别复杂,采用 帐套原理设计生产流程的 ERP 软件不很理想,而采用基因链接工程是比较先进的一个方法。所谓基因链接工 程,就是将企业管理过程中必须的要素作为程序的基本元素,企业根据自身管理需要,利用 ERP 将一系列的 管理要素联接成为管理流程,如:采购申请单-采购订单-采购收货单-采购质检单-入库单,这样可以最 大限度地提高效率,降低系统运行的成本。同时采用基因链接工程使每个要素既可以通过各自的逻辑关系取 值,又可直接运算,将纷繁复杂的生产过程与数据处理联系起来,为后续的报表设计提供更大的方便,如: 采购订单-采购收货情况;采购订单-采购质检情况;采购订单-入库情况。 3.2 数据库选择 ERP 系统对数据库没有特殊要求。Microsoft Access 数据库在数据量 20 万条内,性能非常好,但多于 50 万条数据,数据处理速度就会明显受到影响。MSSQL 数据库在数据量 200 万条内性能较好;DB

2、SYBASE、 ORACLE、MYSQL 等大型数据库,都可以处理上亿条的记录。对于一般的中小型生产制造企业,由于数据量不 太大,可以选择小型数据库,但对于生产过程相对复杂的企业,在经济许可的情况下,最好选择 DB

企业流程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大二学期末我们进行了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的专业实习,在吴刚老师筹备下,邀请了嘉妮诗股份公司的总经理和三问集团的人力资源总监来到学校给我们举办了专业的讲座,并且带我们亲临青浦枇杷园进行实地的参观和实践。让我们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在重要的大二升大三这个承前启后的时期除了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通过邀请人力资源资深的企业经理举行专业讲座的形式让我们熟悉实践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基本流程,让我们对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录用、培训与开发、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和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的八大模块的基本理论、原则、及相关职业技能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启发了我们通过实习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经过这次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的专业实习增强了我们对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流程以及相关的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的理解;激发了我们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热情,在这次的实习中我们受益匪浅,为以后更好的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实践与理论基础。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流程 科学合理性 职业规划 效益最大化

一、 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中的职业规划

(一)人力资源专业的课程分析

第一场专业实习来自于嘉妮诗股份公司的总经理,她用她的职业视角给我们接下来的学生生涯以及接下来的工作生涯提出了很多的建设意见。对于我们的大学生涯的规划给出了很多有效的建议,这也给我带来了思考。按照我们人力资源专业课程的安排,我们的专业课大多安排在大三的学习阶段,所以说大三的暑假和大四的这个阶段是对于我们从学生阶段过渡到职场的一个重要的时期和阶段。联系到大二下学期我和我们班同学做的一个课题研究的结论上看,我们大学的课程设计的模式是大一主要是学习微积分大学英语管理学概论等学科基础课,主要是给我们专业学习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大二的课程主要是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升更加细致的专业知识铺垫,例如运筹学劳动经济学劳动合同法等。到大三的阶段我们学习的主要是围绕人力资源六大模块,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劳动关系管理这6个模块进行专业的课程和实习,到大四的时候主要是校外实习与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所以说我们现在位于大二升大三这个阶段,从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的时期,所以在这个时期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的实习是很有意义的。是对我们以往两年的学习的一个总结,更是对我们进行大三的专业课学习的一个预热和基础。我们只有宏观地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才能对自己专业和课程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于以后的职业规划有一个更加具体的目标。

对于人力资源流程的理解,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起点,主要通过规划帮助组织预测预计未来的人员需求数量及基本素质构成;招聘与配置,以人力资源规划为输入之一,解决组织人员配置、人员与岗位匹配的问题;培训与开发,其主题是"育人";绩效管理是六大模块的核心,是其他各模块的主要输入,主旨在于帮助人、提高人,解决组织如何用人的问题;薪酬福利,旨在激励人,解决企业留人的问题;最终,劳动关系管理,旨在管理人、裁人,帮助企业形成合理化人力资源配置的有效循环。人力资源流程是以人为核心的一个有效的循环系统,能使企业保持内在的人员的稳定,是企业发展的最根本的基础。

(二)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通过嘉妮诗股份公司的总经理的讲座,我们了解了一个合理的职业规划是很有必要相当重要的,相对的盲目的学习毕业就业,职业规划可以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了解自己的不足和企业的基本要求,让我们在学校接下去的学习中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改变。我可以举一下自己的例子,大二暑假我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份人力资源专业的实习,在一家转型的地产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工作了两个月。在两个月的工作中我了解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工作体系和内容。我所在的人力资源部在招聘组主要负责招聘新员工,因为公司正值从传统行业到互联网OTO模式的转型时期,而且房地产行业本身流动性大的特点,所以对招聘的需求量相对其它公司大很多,一天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在招聘网站发布招聘信息,对于收到的简历进行审核,对于满足标准的简历进行初步的电话面试,最终邀约到公司进行正规的面试,经过两个月的工作和学习,了解到人力资源部们实际中工作的内容,在工业化发达的现在社会,为了提高工作的效率对每一项的工作内容已经做出了细分,就像我所在的招聘组,大家的职能也有所不同。具体的流程是具体的流程,主要是在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这两个网络端口发布招聘信息,等求职者回馈投简历后再审核简历,满足公司对销售人员的要求后就打电话进行初步的电话面试,了解求职者的基本信息并且介绍公司,最终确定好面试时间,邀约求职者前往公司总部进行面试,面试通过后进行复试最后办理入职手续,这个中间要和求职者处在一个保持沟通的一个状态,直到求职者办理入职,在实际工作我联系了嘉妮诗股份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的指导,感觉对人力资源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离职分析

(一)HR需要掌握的其他技能

而三问集团的人力资源总监的专业讲座则侧重另一方面,做一名合格的HR除了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其他的能力。要保持对公司的战略有深刻的认识,对公司各个部门的职能有了解,而且着重讲到了员工离职的手续的合理性以及对公司的影响,给我们补充了离职管理的内容,离职管理从收到辞职申请报告开始,人力资源经理需要马上安排与辞职员工进行深入的面谈,了解员工的离职原因,并将原因归类,启动相应的员工离职管理程序。

离职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离职面谈的目的,一方面是希望通过谈话挽留优秀的核心人才;另一方面是与那些无法挽留的离职员工了解离职的最真实原因,通过对员工的离职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揭示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行动解决问题,防止流失现有的员工和不断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减少人事变动和减低员工的离职成本。当然离职管里的流程先要选择面谈人,在进行离职面谈前选定面谈人。

(二)离职管理的流程和细节

一般而言,一般员工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实施离职面谈。对于核心员工,由于其所处地位在企业举足轻重,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离职人员重要程度来选择面谈人,必要时候由管理人力资源业务的副总甚至公司总经理来进行。具体的安排需由人力资源部经理向最高管理者汇报后决定。公司另有规定的除外。在进行面谈前先要收集员工相关信息选定面谈人后,就需人力资源部收集离职员工的相关信息作为面谈前的准备。信息收集分为三类,根据这三类信息对员工有一定的了解。第一类为离职员工的个人信息,包括职位信息、心理状况信息、阅历与经验信息、家庭背景信息、生活状况信息,这类信息可以通过员工档案、上级以及员工本人获得。第二类是指与员工有关的绩效和薪酬信息,包括所获得的荣誉和奖励信息、薪酬福利信息、绩效表现等内容,这类信息人力资源部有记录以及从上级主管那里获得;第三类是指员工离职信息,包括离职原因、离职后的目标单位、目标岗位,这类信息通过询问员工本人获得。当信息收集完毕后,整理交给面谈人,让面谈人在面谈前对离职员工有个全面了解,为挽留员工做准备。

三问集团的人力资源总监还对离职管理面谈沟通过程进行了讲解,离职面谈对于不同的员工、时间以及原因要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正确的沟通方式对面谈的成功有很大的作用。离职面谈都是以挽留为主,如何离职态度坚决也要找出离职的真实原因。 可以从宏观上将主动离职原因分为两种,一种是突然受到某种不公正对待或者刺激产生的离职意愿,另外一种是思考已久的离职想法。针对突然决定的离职,应该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地点和员工一起共同冷静地权衡离职的得失,从而尽量使员工能够放弃原先的离职决定。另外,对于这类员工离职沟通的时机选择应该恰到好处。如果沟通过于急迫,可能加剧员工的抵触心理,从而使沟通功亏一篑;而过分拖延,也不利于提高沟通效果,可能沟通尚未启动,员工离职已经木已成舟,无可挽回。针对第二种,在面谈时对其离职动机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来分析、判断员工离职是否与企业管理或者政策有关,从而排除未来员工管理的隐患;如果通过离职面谈发现了企业存在的问题,应及时补漏,避免诸如多米诺骨牌情况的产生。这类员工离职的决心很大,离职面谈最重要的是给员工留下良好的印象,体现公司对于其离职的重视程度。

三问集团人力资源总监强调了细节的重要性,给我们讲了面谈过程注意事项。第一,离职访谈最好以面对面的形式进行,如果无法进行面对面的离职访谈,也可以通过邮寄离职调查问卷或者电子邮件进行;第二,在离职面谈的过程中,面谈人应多听少说。应给予离职人员合适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放松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三,面谈人应多问一些类似“什么”、“如何”和“为什么”等开放式的问题,而不是用“是”或“否”就可以回答的封闭式的问题,除非你需要对某个观点加以确认。第四,为了面谈有更好的效果,面谈人应准备好面谈的问题和主题,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想要的信息。第五,离职人员有权自行决定是否参加离职面谈,公司不要强迫他们参加。如果有人拒绝参加离职面谈,可以提供离职调查问卷,但对方同样有权自行决定是否接受。

三、人力资源在生态园经济体系中的应用

(一)青浦枇杷园的经营情况及特点

青浦枇杷园进行实地的参观和实践让我们结合理论参加实际的实践,通过对青浦枇杷园的实地参观,在枇杷园的党委书记的讲解下,我们对这种结合养殖业观光业服务业加工业的体系有了全方位的认识和体会。他们这种生产经营模式将人力资源发挥到了极致,在人员的配置上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体系。生态园可规划集自种、自乐、观光、采摘、垂钓、特色餐饮、健身娱乐等活动于一体,吃、住、玩一条龙服务的度假、旅游、观光、休闲的绿色生态园区。整个园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以沙壤土为主,适合种植、养殖、加工等多种经营项目。交通便利,水、电、通讯设施配套,路、林、沟、渠布局合理,完全适应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采用城郊农业、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集特色农业种植、养殖、加工为一体进行综合开发,又有机地与观光、休闲、旅游功能相结合,力求充分利用、挖掘、开发现有的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和再造资源有机结合,提高整个绿色生态园园的品位,建成结构清晰,功能合理,环境优美,高科技、高效益的生态旅游休闲农业园,充分体现绿色生态园综合开发的主题,以发展绿色生态园、观光农业和都市农业为主体,延伸农业产业链,创造地方品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生态园收入,使生态园建设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使游客不仅能感受到离开城市去回归自然的惬意,还能饱览现在科学技术,进行现代农业的教育。

(二)枇杷园中体系的科学合理性

生态旅游,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观光旅游,它更是一种注重保护自然的高层次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观光农业作为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其实质是具有休闲、娱乐和求知功能的生态、文化科普旅游。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普存在很大的市场空白,这一空白与我们现代农业发展新方向—观光农业形成了完美的互补,旅游科普就理所当然成了观光农业和农业科普发展的新方向。大多数生态园都没有设立专门的科普教育中心和环保教育宣传基地,无法为当地大中专院校提供课外实习基地和小学环保教育基地。再加上导游素质较低,所以生态园很难发挥相应的教育功能,对周边地区推广和示范现代农业技术的效用性不强,无法为我国农业和科普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而青浦的枇杷园吸收了优点,对缺点进行了改良。依托上海市对上海生态园支持的政策,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逐渐形成了自特色的经营模式。枇杷园通过种植枇杷,围绕枇杷种植为核心,养成绿色健康的生态系统,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开发商业价值,开发农业旅游业,农产品商业,对枇杷进行二次加工和处理,做成枇杷糕和饮料。将有限度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和人员配置的最优化。

结 论

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的实习,我对自己所学的人力资源专业的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在重要的大二升大三这个承前启后的时期除了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通过邀请人力资源资深的企业经理举行专业讲座的形式让我们熟悉实践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基本流程,让我们对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录用、培训与开发、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和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的八大模块的基本理论、原则、及相关职业技能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启发了我们通过实习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的学习是我们踏入HR职场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

参考文献

[1]赵耀主编.组织中的招聘管理[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2):32-35. [2]多米尼克·库伯著.组织人员选聘心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6):13-17.

[3]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56-62. [4]余凯成主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52-67. [5]韩淑娟,赵风鸣.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1):37-46.

企业流程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以下简称“武汉协和医院”)创建于1866年,系卫生计生委直属大型综合性医院,内设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亚洲紧急救援中心、湖北省急救中心,湖北省远程医学中心。武汉协和医院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开展多年,已经逐步建成了以电子病历系统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系统,以及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院级医疗影像系统,并且建立了移动查房、移动护理和快捷的病理信息系统。武汉协和医院在数字化医院的建设过程中也非常重视药品管理和监控的信息化建设。医院的自动化药品管理系统在药品的物流环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药品管理系统的基础是药品的基本信息、药品编码、药品属性、使用限制,以及它的存储条件、包装类别、价格等等,其主要功能有药品的盘点、入库、出库、综合查询等功能,实现了医院用药物流的全流程管理。在临床用药的监控与管理方面,医院成立了专门的合理用药信息化管理平台,并配备专职药师,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实现了对全院医生及患者的临床药学服务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武汉协和医院药学部主任陈东生教授在规划管理思路时,“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参与,转变为用信息技术科学管理”的指导思想成为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解决库存管理难题

武汉协和医院在药品管理方面的良好效果体现在了对医院整体用药的管理和干预。药学部主任陈东生教授表示,医院对每一个品种都设置了最低储存线和最高存储量,即每个药品必须至少够医院使用5天的量;而最高是半个月的储存量。通过信息系统对每一个药品品种设置的存储量进行预警设置。一旦到了低储线系统就会自动列出采购计划,以阿司匹林为例,全院所有存库量只够5天使用时,自动化采购计划就出来了。“以前这些工作都是人工完成的,库房把给库存定期给到药学部。我们医院门诊部有三个药房,住院部有四个药房,肿瘤中心有一个药房,西院区还有两个药房。这么多药房,管理起来确实有一定难度,用人工来计算药品的进出数量非常耗时耗力。一般来讲,对于那些能够经常接触到或者在明显位置摆放的药品的管理相对好做一些,而那些不常用的药品,库管员很难做到了如指掌。这就难以保证药品采购的及时,甚至影响到全院的医疗用药。没有的药品哪个药房都找不到,而多采购的药品出现不同程度的积压,这是药品管理中最令人头疼的问题之一。医院利用了信息系统之后,不用库管员一盒一盒地数药,也不用为了一种药品到底还有多少库存而到处打电话询问、统计,利用信息系统的进出库管理功能调出相关数据,所有进出项目一目了然。如果出现库存不足的情况,系统自动生成采购订单,进入采购流程。可以说用信息系统管理之后,医院的药品供应管理走上了精细化管理的道路。”陈东生教授对于信息系统改变药品库存和采购管理模式所起到的作用极为认可。

用条码管理供应商

武汉协和医院每个月的药品采购将近2亿元人民币,如何做好药品保质保量的采购工作成为了摆在药学部面前的一大难题。陈东生教授在医院西区的药房中使用了药品条码信息系统管理药品,“信息管理系统为每个药厂、种类、药品、规格都生成了药品唯一信息条码。条码管理好处是采购计划编制出来以后,不用像原来一样,要给每个医药公司供货商打电话,叫他们来取计划,或者是在电话中告诉供应商相关计划。不用信息系统管理这么庞大纷繁的数据是难以想象的,光靠人工打电话订货需要多少人才能完成这项工作,而清查到底应该采购哪些药品、采购量是多少这样的工作量就可想而知是多么难以完成。医院发展到现在,规模越来越大,此类问题从原来的可以解决到了要么寻找新的办法解决,要么听之任之无法解决。但不解决肯定是不行的,医院发展了,药学部的管理一定要跟上才能起到推动作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是必然的方式,是现实的迫切要求,利用信息系统管理以后,我们医院的药品采购只有一个人来负责,而且还井井有条。”与此同时,陈东生教授还强调,药品一旦出现问题就是大问题,如何在药品管理上把握好对供药厂商的管理非常关键。医院的药品采购量非常大,如果有有意贴牌的药品进入后果不堪设想,利用条码系统管理之后,有效杜绝了此类问题的发生,对供应商的管理做到了严谨、严格、全面。

与此同时,陈东生教授正在规划的医院“智慧药房”正在一步步的推进当中,目前已经有半自动发药机应用在了药房当中,未来还将引入全自动发药机,这一系列新技术的尝试和探索都需要药品管理的信息化作为支撑。

为临床用药站好最后一班岗

对于医务工作者而言,合理用药并非是一个新名词了,在我国合理用药的监测工作已经开展多年,早在2009年卫生部就发布了《关于加强全国合理用药监测工作的通知》。要实现合理用药就必须从用药的四个环节:诊断、处方、调剂、执行入手,再加上后期的一个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反馈,从而才能实现最终的长效管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处方的环节,医务工作者面临着信息庞大、多学科交叉,以及患者多时间紧张等诸多的问题,因此必须要借信息化手段管理。为此武汉协和医院建立了合理用药监测信息平台,并特意引入了在管理和行政干预方面功能突出的HYGEA系统与已有的HIS管理信息系统对接,在经过了初期的基础数据配对以及维护之后,监测平台在门诊部分科室试运行,并经过一段时间逐步覆盖了全院各个科室。在此过程中平台专职药师对系统的功能做了很多的改进及维护,在后台可针对不合理用药的危害等级,采取提示、干预和拦截等不同的监控措施。普通情况仅作提示,严重危害直接拦截,需权衡利弊的进行干预,特殊情况开通特殊通道、后台备案。另外,药学部定期对系统中统计到的问题医嘱进行分析总结,并针对这些问题在每周例会上对医生进行培训。

谈到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合理用药进行管理时,陈东生教授说:“我们的合理用药管理是全方位的,信息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实现临床用药的事前管理,我们自主研发了创新的事前‘干预’提示框,若系统判为不合理用药,则医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填写用药理由才能通过。另外,通过功能强大的HYGEA系统对筛选的重点管制内容直接进行拦截。该系统还可实现医生、科室用药限制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统计分析。同时,我们并没有完全依赖系统审查,而是安排三名专职药师负责相关工作,不仅能够有效弥补系统‘审方’的不足,及时解决医生对审方结果的疑惑,还能根据系统的统计分析功能对单个医生的用药习惯和问题进行掌握,以便为临床科室提供专业的指导。软件公司开发的系统是普适性的,对特定的医院肯定有其不适用的地方,因此不能简单地‘拿来’。系统初期运行过程中,我们针对本院的实际需求对系统的提供商提出了个性化开发要求。目前监测平台的每一个管理环节都充分体现了医院的整体管理思路,不仅为医生及患者提供更全面更快捷的药学服务,也让药师的专业性和重要性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对于我的工作而言,我可以实时看到各科室的用药情况,还可以按照想法自由设定条件生成需要的统计表单,快速和直观地掌握全院的用药情况,为医院的决策提供科学、可靠、全面、详实的数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这个系统药师与医生之间建立起了友好的互动机制,利用信息系统这一桥梁提高了双方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上一篇:安全技术概论论文范文下一篇:和谐人际关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