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疗保险工作总结范文

2023-09-19

社区医疗保险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一)研究背景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后,基层社区治理模式面临新的变化,原来由单位包办一切的福利模式不复存在,各类转移出来的职能落在了社区和社会组织的肩上,政府将部分管理职能交给社区来做,与此同时社区的发展为社会组织的培育,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提供了有力条件。鉴于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利益需求逐渐多元化,以往传统的公共服务着重社会经济方面,忽略了民众的需求。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多,传统的公共服务已经难以满足社区居民需求。社区内迫切的需要一些专业社工人才,为居民提供专业化服务。近年来,各类社会组织在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这些都为“三社联动”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2015年10月,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全国社区社会工作暨“三社联动”推进会上明确提出:力争到2020年,绝大部分城市社区和多数农村社区都能形成及时回应居民需求的社区服务体系,每个城市社区至少有10个以上、农村社区至少有 5 个以上社区社会组织,有专兼职专业社工或接纳民办社工机构从事社会服务活动,达到社区社会组织更加活跃、专业社工作用更加明显、城乡社区更加富有活力。可以预见的是,5年之后,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将会焕然一新,特别是社会服务方面将会有质的提升。从2015年开始,内蒙古自治区尝试在社区治理中运用“三社联动”模式。

(二)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将基于笔者在社工机构实习时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参与项目实施的经验,具有较强的直接性、实践性和经验性。除了自身经历之外,还将总结国内不同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三社联动”模式。巴彦淖尔市“三社联动”虽然已经开始探索,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结合巴彦淖尔市“三社联动”在金川社区的实践,总结“三社联动”在社区治理中的成效,找到社会工作专业发挥专业的空间以及在社区中如何调动社区、社工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来促进社区发展,期待这一社区治理的模式能够运用到其他社区的治理中。

二、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创新社会治理的变革,社区、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工作者成为创新治理的重要着力点。巴彦淖尔市“三社联动”是政府牵头购买服务,社区提供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为专业支撑,最终满足居民需求,在社会组织引入外部资源和社会力量之后,社工提供专业化、有针对性服务,把矛盾化解在社区、把多元服务供给实现在社区的一种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社会服务供给方式和全新的社会动员机制。金川社区的实践覆盖丽水社区、丽景社区、锦绣社区、今日尊府、江南华府、明珠城、北欧印象、河套书院等8个社区,社工机构深入社区,以地区发展模式为理论基础,培育社区自治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建立项目运行机制以及社区照顾体系,为之后社区治理提供可持续的运行模式,达到社区治理可持续的效果,以便将模式推广到其他的社区治理中。

其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三社联动”模式的选择上面,而不同地区的“三社联动”运行机制并不相同,如何根据地区情况,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和策略才是关键所在。“三社联动”机制作为一种探索社区治理的新路径,是创新民政工作,提升社会治理的一种新举措。本文以金川社区“三社联动”的实践为例,将参与社区治理的各个主体看成是在一个社会系统之中,总结“三社联动”各方在参与社区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建议,提升服务管理水平。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深入研究与“三社联动”和社区治理相关的国内外文献,总结社区治理经验,研究“三社联动”机制推进社区治理是建立在对国内外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之上。

(三)比较研究法

通过比较国内典型城市社区中的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治理模式的优缺点,试图为巴彦淖尔市社区治理提供有意义的启示和借鉴。

(四)访谈法

笔者通过参与巴彦淖尔市金川社区“三社联动”社区服务的实践,直接与三社联动中的各个主体进行对话,通过访谈的方法获得第一手资料。

四、文献综述

(一)关于社区治理的文献研究 1.国外关于社区治理的文献研究

治理理论已成为理解当代社会现实的一种重要而有益的方法工具与分析框架。西方是社区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发源地,西方社区治理研究主要涉及从公民治理视角研究社区治理的内涵和社区治理的应用方面。

社会学大师安东尼·吉登斯(2000)曾认为社区这一主题是新型政治的根本所在[1]。

胡钦森(2010)则认为社区治理是治理的灵魂工作[2]。海伦·苏利文(2001)提出了社区治理的三大核心主题,即社区领导力、促进公共服务的供给与管理、培育社会资本[3]。

青木昌彦(2002)认为社区中产生的自愿组织,最主要的意义不在于提供公共产品本身,而是社会资本[4](P.35)。

在社区治理的应用方面,盖茨(1999)在《社区治理》中提及,城市社区治理作为一个复杂的治理结构,政府和社区之间的关系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政府、社会团体和公民要团结合作、平等协商,共同承担职责和分享权力[5]。

博克斯(2005)在《公民治理:引领世纪的美国社区》一书中把美国社区治理模式称之为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结构,并认为社区治理和公民治理是等同的,其目的就在于给美国社区治理打上民主化的烙印[6](P.7-9)。

L.M.Mantel 和J.D.David(2006) 则认为社区听证会为居民提供交流的场所和相互了解机会,听证内容主要是关于社区公共利益、社区居民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消除分歧,达成共识,推动社区治理方面发挥巨大作用[7]。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关于社区治理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治理结构、管理模式及构成要素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这与百年以来他们长期开展社区研究所形成的学术积淀是有很大关联性。从中可以看出,国外的社区治理的研究有着良好的基础,拥有特定的机制和环境,所以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且与社区治理联系紧密。其研究方向围绕具体的社区公共事务的处理方式展开研究,密切注意社区的发展变化,同时社区发展中的资源挖掘也是他们关注的问题。

2.国内关于社区治理的文献研究 国内关于社区治理的研究经历了从引入到本土化并实践发展的过程。夏建中(2012)认为社区治理的定义是在接近居民生活的多层次复合的社区内,依托于政府组织、民营组织、社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以及个人等各种网络体系,应对社区内的公共问题,共同完成和实现社区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过程[8](p.100)。王敬尧(2006)提出了在社区建设中的参与式治理方式[9];吴群刚(2011)等以北京的社区治理为例,探讨了基层社区服务管理的创新和实践[10](P.1-3)。

我国学者潘小娟(2004)认为“在社区建设中非常主要的是政府、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需要各自找好自己的位置,合理分工,有序互动,从而将越位、错位、缺位等问题的出现的概率降到最低,避免造成制度性缺陷和矛盾”[11]。

我国学者冯玲、李志远(2012)认为“资源配置是影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因素,提倡要多元主体参与资源配置,提倡多个主体参与社区治理,全方面参与社区服务”[12]。

魏娜(2003)认为“社区治理是通过政府与社区组织、社区公民的共同努力实现社区三个层面的转变,即改善社区环境、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将促进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13]。

从国内学者的文献梳理来看,一方面国内关于社区治理的研究在理论视角方面仍有可拓之处,另一方面国内关于“三社联动”推进社区治理的研究已经悄然成为学术界的新热点。我国学者文献研究的背景材料、调查证据和学术观点,对于深化“三社联动”推进社区建设与治理问题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文献研究的梳理来看,社区治理理论具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在社区发展和配置资源方面,社区治理的参与主体应该多元化已成为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同的观点。而参与社区治理的主体多元化的方式和发展“三社联动”机制是分不开的。

(二)关于三社联动的文献研究 1.“三社联动”的概念界定

杨贵华、徐选国(2016)认为“三社联动是在政社分工与合作的内在机制下,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外在化机制,激发社会活力参与社会建设,促进政府与社会力量(社区主体、社会组织及社会工作者)分工协作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创新的双重目标过程及其实践逻辑”。其中社区包括街道和社区居委会以及社区层面的党组织;社会组织包括具有合法性资质的法人社会组织和法定意义以外的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指专业社工和社区工作人员[14]。

王思斌、徐永祥、曹国会(2015)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三社’是指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在社区服务、社区建设、社区治理方面联合行动、互相促进,实践各自职能和获得共同发展的过程。‘三社联动’就是在三方理性基础上的联合行动,是在寻求共同目标和最大共识基础上的协作与合作”[15]。

叶南客(2010)将“三社联动”定义为:三社联动是指通过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培育和社会工作现代化体制建立的“三社联动”,形成“三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并提出内需驱动型、政府主导型、项目引导性、理念践行型、体制创新型,5种“三社联动”类型;并在相应理论支撑下,提出了推进“三社联动”的发展战略[16]。

“三社联动”在民族社会工作的应用中,汪东东、王华(2014)认为“三社联动”是指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者之间的互动,其中社区是社会组织与社工活动的场域,社会组织是承载项目运行和提供服务的主要机构,而社工则是从事一线服务的主要职业人员,三者联动有益于整合社区资源,形成合力服务于民族地区”[17]。

介于对“三社”概念界定的不同,“三社联动”目前有三层含义:第一将“三社”均视为工作主体。社区是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应该是独立注册的服务机构,社工则是社工机构及其工作者。基于此解读,社会治理背景下的“三社联动”就应该是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社工机构(及其工作者)基于平等原则的互动,在应对集体事务的过程中,三个主体相互依赖、各依优势、加强对话、伙伴合作,促使公共利益最大化。二是将“三社”视为多维概念。社区是由若干具体议题组成的实践场域,社会组织是具体服务的载体,社工则指社会工作方法。基于此解读。“三社联动”就应该是社会组织尤其是社工机构针对社区民众的具体问题和需求,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提供相应服务。三是整合前述两者的内涵。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社工机构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基于平等原则进行伙伴式互动,疏解社区民众的具体问题,满足其需求,以促使公共利益最大化[18]。 2.“三社联动”的模式

崔光胜、耿静(2015)通过分析在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人才(简称“三社”)的基础作用日益凸显,政府开展的公益创投推进了“三社联动”,社区、社会组织及专业社工能够形成较好的协作关系,不仅共同推进了公益项目的良性运作,还进一步丰富了“三社联动”工作机制的内涵[19]。

陈丽、冯新转(2012)在研究江苏个案后总结认为,在政府的领导下,专业社工介入社区建设和发展,社会组织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社区居委会带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从而构建社区管理的新形式[20]。

叶南客、陈金城(2010)通过对地方实践的经验总结,归纳出“三社联动”的五大元素,分别是:当地政府的规范引导、社区居民的动员参与、社会组织的服务管理、专业社工的指导带动以及社区体制的创新变革,同时,由于对社区、社会组织化及社工的不同解读,“三社联动” 围绕以上五个元素,结合地区特色,因地制宜的发展出不同的模式,将其归纳为以下五种模式[21]:内需驱动型、政府主导型、项目引领型、理念践行型、体制创新型。

李文静、时立荣(2016)对“三社联动”社区治理的实践模式进行了总结归纳,将其分为一是社会组织委托型,二是社工机构服务型,三是项目指导型[22]。

郎晓波(2012)阐述了江干地区“三社联动”推进社区工作的具体模式:江干区按照“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分类建设、整体推进”的思路,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重点,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着力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的“三社联动”服务管理模式,逐步形成政府与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互联、互动、互补”大服务工作格局[23]。

卢文刚(2016)对三社联动优化路径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对比得出:上海以社工专业化推动“三社联动”新格局;南京市通过街区体制改革,推动“三社联动”机制发展,需求驱动,强调创新,强调自治,项目运作,紧贴实际;广州是135“三社联动模式”;北京通过“四项机制”+“三个平台”驱动“三社联动” [24]。

3.“三社联动”的机制建构 叶海波(2013)在“三社联动”与社区社会组织的关系上,以泰州市“三社联动”的实践为例指出健全“三社联动”机制,搭建四位一体社区社会组织平台、探索三级管理的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模式、在“双工”联动基础上提升社区社会组织服务水平、最后完善相关的工作机制助推社区社会组织健康发展[25]。

陈跃(2012)在研究了美国社会工作服务领域运作机制后,提出了如何创新张家港市社会服务的建议。他认为,发挥社区自治,提供社区服务;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壮大社工人才队伍,关注介入社会问题,是创新开发社会服务领域的总体方向[26]。

李梦娇(2015)在研究了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国泰花园社区服务中心“三社联动”的探索性运行机制后,总结出 “政府主导,社区监管,民间运作”的模式,为社区居民尤其是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多领域、综合性的专业服务。国泰花园社区服务中心采用匹配社区资源与需求,社会组织“绑定”项目促发展,找准社工定位,开发特色项目[27]。

“三社联动”需要通过政策制定、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建设来推动形成由下而上、内外互动的联动形势[28]。“三社联动”机制的构建,要在明确“三社”的角色和各自职能的基础上,在地区和社区两个层面构建起社区、社区组织以及社会工作者有效的合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社区在“三社联动”中角色是资源配置平台,支持和整合配置社会组织及社工专业服务;社区社会组织是社区参与的动员者,是社区服务的组织载体,也是社工专业服务的组织载体,反应社区需求,在社工协助下,设计和实施相关服务;专业社会工作者则是专业需求的评估者和专业服务的引领者,在政府资源的支持下,因地制宜地评估需求,设计服务方案,通过培训、督导、评估等技术支持手段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与此同时,推动社工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29]。在"“三社联动”机制的探索路径上要着力探索“三社联动”中“三社”联合项目运作机制,项目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政社合作培育社区治理组织; 二是政府购买服务连接各类联动主体,形成联动服务模式;三是采取项目化的运行方式[30]。通过对需求量大且专业化服务要求高的社区服务采用项目化运作,在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同时,培育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服务,探索“三社联动”机制。 综上所述,学者们关于“三社联动”的研究或者是在探索“三社联动”的模式选择,或者是针对不同地区的“三社联动”机制对改善社区治理的成效进行说明,大多数改善社区治理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培养社区社会组织,提升社会组织服务水平,完善社区工作机制。很少有学者研究“三社联动”机制在改善社区治理模式的同时,为社区居民具体带来了哪些实际效益,可以为社区带来哪些可供借鉴的方式方法。

“三社联动”为社区治理开创了新模式,但是社区是否能够在模式框架下开展工作这是个问题,本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社联动”机制如何参与社区治理以及取得的成效,重点是为社区提供可供复制和循环利用的工作模式,这才是支撑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的重要保证。

四、文献综述

(一)关于社区治理的文献研究

1.国外关于社区治理的相关文献研究

社区治理是现代化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治理理论已成为理解当代社会现实的一种重要而有益的方法工具与分析框架。由于西方研究起步相对较早,因而西方社区治理研究相对比较成熟,而且理论运用也相对较多,从运用情况来分析,西方国家的社区治理比较成熟。

社会学大师安东尼·吉登斯(2000)曾认为社区这一主题是新型政治的根本所在[1]。

胡钦森(2010)则认为社区治理是公共治理的关键性工作[2]。学者海伦(2001)通过对社区治理进行研究,针对于其提出了司考,针对于社区治理提出了主题思想 [3]。

学者青木昌彦(2002)通过研究指出,社区最重要的意义体现在社区可以提供相应的社会资本,与公共产品并没有什么多大的关系 [4](P.35)。

在社区治理的应用方面,学者盖茨(1999)通过研究指出社区是一个复杂的结合体,尤其是城市社区,对其进行治理往往需要涉及非常多的内容,其中政府和社区的关系是社区治理的关键性内容,对社区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协调好政府与社区的关系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5]。

学者博克斯(2005)通过研究指出社区治理模式体现了社区发展方向,其在其著述《公民治理》中对美国社区治理问题进行分析,其指出这是最适合社区的发展方向,其指出社区治理就是民主化的发展过程[6](P.7-9)。

学者L.Manntel(2006)通过研究指出社区是居民聚集的重要场所,社区听证可以为社区的居民表达意向提供机会,一般意义上来讲,社区听证的内容是出于公共利益,是涉及社区治理方面的内容,需要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并发挥相应的作用 [7]。

综合来分析,西方国家社区治理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相对比较丰富,可以为我国社区治理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国外社区治理偏向注重社区治理结构、社区管理等内容,注重为社区治理提供相应的联系机制,推动社区进一步发展。

2.国内关于社区治理方面的文献研究

国内关于社区治理的研究经历了从引入到本土化并实践发展的过程。学者夏建中(2012)通过研究指出社区治理是指在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复合地区,出于维护地区公共利益的目的,通过完成社区事务管理为目标来推动社区发展的过程 [8](p.100)。

学者王敬尧(2006)通过研究指出社区的建设离不开公共投入发展,社区管理模式是地区发展的具体治理方式 [9];学者吴群刚(2011)通过结合具体的案例展开研究,其指出基层社区治理离不开地方管理进一步发展,对基层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10](P.1-3)。

潘小娟(2004)通过研究指出社区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政府,政府在社区管理过程中居于最重要的地方,对此社区要积极通过加强与政府的联系提升社区的管理水平,进而促进社区管理进一步完善,避免产生相应的矛盾[11]。

冯玲(2012)通过研究指出资源配置对地区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区也不例外,资源配置对社区的治理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12]。

学者魏娜(2004)通过研究指出社区治理集中体现在积极提高社区的生活质量,通过相应的措施促进社区的生活质量改进,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总量。优秀的社区治理模式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带动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提升,进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发展[13]。

从国内学者的文献梳理来看,一方面国内关于社区治理的研究在理论视角方面仍有可拓之处,另一方面国内关于“三社联动”推进社区治理的研究已经悄然成为学术界的新热点。我国学者文献研究的背景材料、调查证据和学术观点,对于深化社区与政府关系变动,促进社区发展的内容来分析,相关研究文献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指导作用,价值与意义不言而喻。

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社区治理理论研究具有较成熟的基础,而且可以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相应的基础。在社区发展和配置资源方面,社区治理的参与主体应该多元化已成为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同的观点,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而这与社区联动是存在着密切关系的,因而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二)这对于三社联动方面的文献研究

1.关于“三社联动”的概念

杨贵华、徐选国(2016)认为“三社联动是在政社分工与合作的内在机制下,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外在化机制,激发社会活力参与社会建设,促进政府与社会力量(社区主体、社会组织及社会工作者)分工协作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创新的双重目标过程及其实践逻辑”。其中社区包括街道和社区居委会以及社区层面的党组织;社会组织包括具有合法性资质的法人社会组织和法定意义以外的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指专业社工和社区工作人员[14]。

王思斌、徐永祥、曹国会(2015)为代表的学者通过研究指出三社就是社区组织活动中的社区居住委员会、社区组织委员会以及政府组织三社联动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三个社区组织通过一定的机制联系起来,进而推动社区正常发展[15]。

叶南客(2010)通过研究指出,社区的三社联动是指社区建设、社区教育以及社区的现代化发展建设联系起来的内容,从这三个方面对社区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进而促进社区进一步发展完善[16]。

“三社联动”在民族社会工作的应用中,汪东东以及学者王华(2014)对社区的三社联动持有不同的观念其指出三社联动是指社区、社区组织者以及社区工作者三个方面联动起来的活动,从这个角度出发,三社联动更加强调通过社区的能动机制来发挥其相应的主体作用,进而推动民族社会工作发展,其理论更加强调从民族社会的角度通过整合社区的资源来推动社区发展,进而推动社区发展

[17]。

不同的学者对“三社”的认识不同,因而有着不同的概念,对此,本文经过分析认为三社是参与社区活动的重要主题,其对社区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前面对“三社”相关概念的分析,本文综合分析认为三社的概念可以从社区的组织者、社区的工作者、社区的服务者三个角度出发,通过三个社区机构多方联动带动社区正常运转,促使社区在科学的运作环境下取得长远的发展成就,这也是促进社区公共利益发展的重要措施,能够有效地带动社区进一步发展,进而促使公共利益最大化 [18]。

2.三社联动模式方面的研究文献

崔光胜、耿静(2015)通过分析在当前社会情况的分析,对我国基层社会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围绕着三社联动活动及相应的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对三社联动产生的积极活动进行分析,从三社联动产生的公益积极性进行分析,旨在更大程度上推动三社联动朝着更高层次水平发展[19]。

陈丽、冯新转(2012)在研究江苏个案后总结认为,社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社区在政府的引领下会对社区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而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参与其中则能够更好地带动社区发展,有利于带动社区积极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社区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也是社区发展的新模式 [20]。

叶南客、陈金城(2010)通过结合具体的实践经验展开分析,对三社联动的活动形式以及活动进行分析,对三社联动的参与情况进行分析,并对三社联动的组织形式进行了分析总结,其通过研究总结出三社联动的活动模式主要包括五个类别,分别如下:

(1) 内需带动型 (2) 政府引导型 (3) 项目引导型 (4) 理念实践型 (5) 体制创新型

可以说这五种模式是当前三社联动的主要模式,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三社联动的发展水平[22]。

郎晓波(2012)阐述了江干地区“三社联动”推进社区工作的具体模式。其从阐述地区发展的具体模式入手,通过结合地区的具体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将这种联动方式进一步发展,促使三社联动模式进一步转化运用[23]。

卢文刚(2016)对三社联动优化路径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对比得出:上海以社工专业化推动“三社联动”新格局;南京市通过街区体制改革,推动“三社联动”机制发展,需求驱动,强调创新,强调自治,项目运作,紧贴实际;广州是135“三社联动模式”;北京通过“四项机制”+“三个平台”驱动“三社联动” [24]。 3.“三社联动”的机制建构

学者叶海波(2013)针对于三社联动与社区组织活动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其通过结合地区性案例展开分析,对三社联动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以泰州市为案例展开分析,通过对三社联动过程中面临着的问题及问题解决机制进行分析,从三社联动的角度对社区组织建设工作进行分析,强调通过双动来提升社区的发展水平,进而推动社区进一步发展[25]。

学者陈跃(2012)通过对美国的社会工作问题进行研究,对其社会工作模式情况进行分析,在了解美国社区运作服务的基础上对美国社区治理模式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地区特征展开分析,主要结合张家港市的情况来展开分析,通过结合张家港地区的社会服务现状,对其服务发展情况提出相应的思考,旨在提升张家港市社区服务质量,推动社区服务朝向新的发展方向[26]。

李梦娇(2015)在研究了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国泰花园社区服务中心“三社联动”的探索性运行机制后,总结出 “政府主导,社区监管,民间运作”的模式,为社区居民尤其是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多领域、综合性的专业服务。国泰花园社区服务中心采用匹配社区资源与需求,社会组织“绑定”项目促发展,找准社工定位,开发特色项目[27]。

通过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三社联动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社区工作者以及社区组织者参与其中,通过以政府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工作者为主力军,社区组织者积极参与的情况下对社区的发展机制进行完善地分析,探索社区治理参与者在发挥各自只能的情况下对三社联动机制。在探索的过程中,要注重积极探索联合机制,通过加强政府与社区组织者之间的联系,推动社区组织与政府紧密结合,进而积极培育社区的治理组织,通过与政府合作带动社区治理模式走向专业化,同时,积极鼓励社区采取项目化的管理方式,对社区的治理模式走向专业化的道路,一方面可以提高社区的服务效率,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地提升社区的服务质量,对于社区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方向。

社区医疗保险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对我国药学服务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转变传统的高职药学教育模式,以药学服务为导向,培养基础药学服务型人才,建立高职教育统一的药学服务型人才的培养标准,转变传统的课程设置,构建以药学服务为核心的专业能力模块课程体系。

高职药学教育药学服务型人才模块课程体系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药学服务工作已成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对药学人员的要求也发生着转变,以合理用药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成为就业发展趋势。高等医药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医药卫生服务岗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加强高职药学专业在校生药学服务知识和业务能力培训,优化药学服务团队的构成,使毕业生既能满足药学类职业岗位的需求又能适应未来药学服务职业演变的趋势。

为主动适应药学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专业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契合度。而与这种转变模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高职药学专业培养的服务型人才数量和素质还达不到发展的要求,成为限制各高校药学专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一、传统高职药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当前,高职药学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材都是本科教育的缩小版,仍是以药物为中心、以单纯的理论知识教育为主导,技能性培训在药学教育的中心地位没有得到体现。

在这种药学教育思想指导下,培养出的人才往往存在明显的结构缺陷,如对药品知识缺乏实践技能,对选择和评价药品能力低下,缺乏人文精神,只注重对药物生产和营销,忽视了药学人员对广大患者的人文关怀;不能达到与职业技能的对接。

2.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调研分析报告。为了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高职药学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我们以医药行业药学服务人才岗位需求和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在河北省内进行了调研,调查内容包括:(1)受访单位对药学服务概念的认识;(2)受访单位对药学服务人才的需求状况(3)受访单位近三年药学人才录用状况;(4)受访单位未来药学人才需求展望;(5)受访单位对高职药学毕业生服务能力的要求。

根据问卷调查,我们得到如下的结论:(1)药学服务不仅限于医疗机构,社会药房,而社区医疗卫生单位是未来提供药学服务的主体。(2)公众对药学服务有广泛的需求,但社会缺乏药学服务人才就业平台。(3)药学专业人员学历结构还需完善,工作在一线的高职药学专业工作人员,缺乏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药学教育的课程需做相应调整。(4)对职业素质要求有了明显变化,更注重个人能力,88%用人单位希望学校能开展更为实用的技能性课程。比如,电子识别码的培训,OTC药品、常用处方药、抗生素类药品的专项培训。(5)受访单位普遍认为应该强化高职学生对“药”的掌握和了解,提高学生对药品使用的指导能力。

3.药学服务型人才严重紧缺。随着人们医药保健需求的日益旺盛,掌握药物应用知识的药学服务型人才正成为社会的紧缺人才。按照2011年3月1日起施行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医疗机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不得少于本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8%;《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提出“新开办零售药店均配备执业药师,实现2015年零售药店和医院药房全部实现营业时有执业药师指导合理用药”的明确目标。目前,全国取得执业药师资格的药学技术人员约有40万余人,预计2020年执业药师需求数量达到100余万人,所以执业药师数量和执业药师的药学服务水平,都与规划的要求还有一定距差。药学人才培养和药师队伍建设工作显得非常紧迫。

4.高职药学人才培养定位不合理。通过前期做的人才培养调研分析报告数据统计,可以看出,现行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存在很大矛盾,主要原因还是目前高职药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药学教育只是培养药品供应者,而不是提供药学服务的人才。因此,造成高职药学工作者正面对患者提供药学服务时力不从心。显然,以往的理论型的药学教育已不再适合如今高职药学技能服务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二、我国高职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的趋势

1.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等特点;这一举措反映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转变,即高职层次的教育“从以培养专业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转变”。

2.高职学校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卫生部公布的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显示,随着我国社会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提供用药咨询的药学服务型人才的需求日渐增加,药学服务进社区,培养药学服务人才,提高药学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意识成为职业药学教育的改革必然选择。

同时,随着我国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深入与社区服务体系,社区医疗卫生服务需要明显增加,药物保健和慢性疾病患者用药咨询服务日益增加。居民平均每年新增患病人次和新增慢性病成比例增加。另外,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快速发展,社区药学服务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减少药害、降低治疗费用方面所发挥重要作用,并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进入医药企业中从事药学服务的药学本科毕业生不足0.5%,高职毕业生成为服务岗位的中间力量。2013新版GSP规定零售药房必需配备至少一名执业药师。由于社会药店酬劳低,很难吸收本科以上人才成为驻店药师,因而药学服务人力资源要从高职毕业人员发展成为必然趋势。药学技术人才缺乏是制约社会药房推广药学服务的关键因素。

三、构建以药学服务为核心的专业能力模块课程体系

1.高职药学服务的理论教学课程,以培养基础药学服务人才为目的,即培养能够辅助药师工作,并能在疾病的预防、治疗过程中为患者提供基础药学服务的应用型人才。一名高职药学服务型人才,除了拥有丰富的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掌握一定的与患者的沟通技能,才能更容易说服患者,提供全面的药学服务。因此,笔者建议在高职药学课程设置中构建以药学服务为核心的几大模块:基础医学、药学科学、社会行为学。基础医学主要包括解剖生理学、生化、病理等课程;药学科学包括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药学服务综合技能,特殊人群药学服务、药品资讯(OTC、处方药、常用抗生素)患者评估、药学服务技巧等课程。社会行为学类包括药事管理学、人际交流与沟通、伦理学、心理学等课程。

2.高职药学服务的实践教学。药学服务实践技能课程三阶段渐进式进行:(1)药学服务技能初级模拟阶段,培养学生在校期间的基础药学服务实践技能(如配发药品、用药咨询、处方合理性讨论),达到辅助药师工作能力。(2)校内外结合实践阶段,課程中进入社区和医院药房进行现场学习,使学生熟悉初级模拟中的技能、并对药学服务的日常工作有基本的了解。(3)高级实训模拟阶段,强化药学服务水平的操作,如慢性病患者用药指导,家庭药箱合理储备等,为高级药学服务实践作准备。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而采用更为灵活的实践教学方法。包括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保健现场教学;模拟

患者与服务者的关系做用药决策过程以及药物相关问题的设计;对案例处方进行整合实验。

通过分析市场对药学人才类型需求的转变,这些非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模式和灵活的教育方法要适时地调整,从而适应市场对服务型人才所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的要求,真正地使高职药学教育成为技能教育和应用型教育。

3.高职药学教育要脱离执业资格考试的模版。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课改中过分注重执业资格考试,开设的课程已变态为执业资格考试培训。脱离了高职药学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因此很难真正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我国药学服务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瓶颈,一是药学服务的社会需求人才短缺,二是提供药学服务的岗位没有社会化,三是药学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把药学服务能力教育纳入课程设置,一来可以提高高职药学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认同度,二来也可以加快弥补我国执业药师服务群的严重缺口。但是,我想说明的是,高职药学培养的是药学服务的基础人才,是对药学服务人才群体的补充和融合。按照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要求,高职药学生毕业3年后才可以参加执业药师考试,在校期间应该以保障专业教育质量,培养能力教育为主,从而使在校教育与社会从业教育提前对接。

参考文献:

[1]吴春福.关于药学服务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药学教育,2004,20(02):1-2.

[2]徐蓉.我国药学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医药导报,2013,32(01):130-132.

[3]于静之,孙元曦.药学类技能型人才需求及课程体系调查与分析.中国成人教育,2010,(12):113-114.

[4]高振宇,向敏.基础药学服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08):83-84.

课题来源: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SZ123146。

社区医疗保险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满意度调查

1、您对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态度满意吗?

(1) 满意(2)基本满意(3) 不满意

2、您请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或护士到家里出过诊吗,如请过,医生或护士是否能及时到达,服务是否满意(未请过不填)

(1)能及时到达,服务满意(2)能及时到达,但服务不行

3、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没有为您及您的家庭建立过健康档案?

(1)有(2)没有(3)不知道有该项服务

4、有该社区医生对您或您的家人进行过随访或健康检查吗?

(包括老人、孕产妇、慢性病患者、儿童)

(1)有(2)没有(3)不知道有该项服务

5、您在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加过健康知识讲座?

(1)参加过(2)没参加过(3)不知道有该项服务

6、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过流感、手足口病等传染病、妇幼保健等防病咨询、宣传活动或发放过相关宣传材料吗?

(1)有()次(2)没有(3)不知道有该项服务

7、为了提高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质量,您认为最需要加强的是哪些方面?

(1)扩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用房面积(2)添加医疗设备

社区医疗保险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新农合现状研究调查组2011年11月1日 填写说明:本问卷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

是正式调查内容部分。请您根据你的情况选出你的答案,并在所选项的序号上打“√”。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

A

1、您目前所在省市______________

A

2、您的性别:①男②女

A

3、您的年龄:①20岁以下②20~25③36~50④51~65⑤66岁以上A

4、您的文化程度:①小学及以下②初中

③高中④大专及以上

A

5、您的家庭年收入大约:

①3000元以下(含3000元)②3000~6000

③6000~9000④9000~12000

⑤12000~15000⑥15000以上

第二部分 (除特别注明为多选的外,其余为单选)

B

1、您对自我健康的评价是

①很好②较好③一般④较差

B

2、你是否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①是(若已参保,请直接跳至B4)

② 否

B

3、如果没有参加新农合,原因是

①要缴纳的费用过高②客观上不符合参合条件

③身体状况好,不会生大病④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_

B

4、如果现在有机会,你愿意参合吗?

①愿意②不愿意

B

5、您参加新农合是以什么方式?

① 主动找相关部门要求参合②村干部动员后参合

③被村干部强制要求参合④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

B

6、在参加新农合之前,您的家庭每年在医疗卫生方面的花费大概是

①100以内②100~300元③300~500元④500元以上

B

7、您家人通常是在什么医疗机构看病(多选)

①村诊所②村卫生所③乡镇卫生院④县级及以上医院

B

8、关于新农合的报销程序你清楚吗?

① 十分清楚②清楚

③了解一点④不清楚

B

9、您了解新农合的费用补偿比例吗?

①了解②不了解③不关心

B

10、参加新农合在现实生活中给你(家)的经济负担带来什么影响?

①参合费用加重了经济负担②和原来一样

③减轻经济负担,但效果不明显④明显减轻了经济负担

B

11、除新农合外,您的家庭还购买其他商业保险吗?

①没有②有 (请注明)_______________

B

12、您认为参加新农合农民个人缴费标准每人每年()较为合适

①10~20元(含20元)②20~30元

③30~40元④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而定

B

13、您对新农合实施情况的总体评价

①很满意②基本满意③不满意

B

14、明年您家(还)要参加新农合吗?

①参加②不参加(跳至B16)③不确定

B

15、您家明年参加新农合的原因是(多选)(跳至B17)

① 参加新农合费用不高,买个平安

② 家庭成员身体状况不好,容易得病

③ 有政府的财政补贴

④ 缓解看病贵

⑤ 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_____

B

16、您家明年不参加新农合的原因是(多选)

① 家人身体很健康,没有必要

② 参合费用过高,不能承担

③ 报销比例过低,享受不到优惠

④ 报销程序麻烦

⑤ 一般医疗费用达不到报销的最低线,没必要参加

⑥ 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______

B

17、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满意度调查

B

17、你觉得新农合开展情况怎么样,你想对新农合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问卷完

社区医疗保险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这个暑假我们体科院团委1支队到北亭村开展维持五天的下乡活动。在这五天里,我们全体队员以一颗赤诚的心胜利地完成了本次活动的任务。我们此行的主要任务有五个:一是宣传,宣传内容涉及,亚运知识普及,建国六十周年等主题宣传活动;二是调研,调查居民对广州将举办的2010年的亚运会的关注度;三是探访五保户、老党员、老教师;四是举行“健康一条街”免费体制测量活动,为居民服务;五是举行主题文艺晚会,丰富当地居民的业余生活,促进双方的文化交流。根据实际情况,为村民送上最好的服务。

根据我院的专业特点开展相关的益民服务活动,在这短短的五天中,我们开展如下几项工作,现总结这五天活动开展的情况:

一、专业知识过硬,无私奉献,诚心诚意服务至上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关键。

7月20—21号是我们社区服务开展活动的前两天,队员们热情高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们这一天的任务是开展对“居民对广州亚运关注程度”的调研活动。试席卷中国沿海地区的“莫拉菲”刚离开,天气马上恢复夏天应有的炎热。顶着炎炎夏日,华南师范大学体科院社区服务队在北亭村开展了主题为“居民对广州亚运关注程度”的调研活动并为村民送上惠民好消息。

7月22号,是我们社区服务第三天。被誉为“500年一遇”的罕见日全食今日(7月22日)8时至11时在全国范围陆续登场,同日,华南师范大学体科院社区服务队携带夏日佳果探访北亭村老党员、老教师、五保户以表心意。为了响应本次大学生三下乡的“践行科学发展观,青春献北亭,服务新农村”主题,服务队特意带上夏日佳果探访北亭村的老党员和五保户人家。14点30分左右,服务队队员开始了探访的步伐。首先探访的是行动不便的五保户人家,接下来是五位年纪都76岁的老党员以及老教师。亲手送上表达服务队心意的佳果后,通讯员开始了对老党员的访问。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到已经进行了三十年有余的改革开放,到去年的奥运,近几年大家都关注的台湾问题,小康社会的水平问题……从老党员昨天的点滴到眼前的现状,如此的详谈,既让通讯员加深对历史的了解——由老一辈的口中体会到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还有改革开放为社会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又让队员们认识到建国60周年以来,国家都在不断探索着复兴中华民族的道路。

我们暑期下乡服务队针对自己学院的专业特色, 7月23号于北亭村市场旁边举办了体质测量和“缤纷7月,放飞青春激情”主题晚会两大特色服务。惠民信息落到实处,三下乡服务名副其实。

由于活动前两天充足的宣传工作,以及服务队队员的实践经验,还要得益于北亭村村民的支持,体质测量在早上8点钟正式开始。不少获知活动消息的村民携带一家老小前来活动现场,为自己的身体情况做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了让更多的村民得到服务队的义务服务,体质测量活动的同时,宣传工作也继续进行,使通知时遗漏的群众也参与到这次的社区服务中来。村民积极参与,服务队员热情服务,可见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暑期下乡服务队组织的体质测量活动取得完满成功。接受通讯员采访的梁大姐说:“这样的活动好啊,不用交钱都能做检查。现在的大学生服务态度好,希望以后多组织这样的活动。”体质测量活动持续到早上约11点才真正结束。参与这次的体质测量的村民主要是中老年人,其中老年人对血压的测量最关注。为了方便老年人排队,服务队特意借用村委会的椅子供他们排队休息。

晚上8点,服务队精心准备的 “缤纷7月,放飞青春激情”主题晚会拉开帷幕。结束早上体质测量活动后,服务队马上投入到主题晚会的会场布置工作。从下午3点多到晚上7点多,服务队不做任何休息的利用幕布、彩带、气球、彩绳等装饰到会场、8点正晚会正式开始。傍晚时分村民陆续进场,到晚会开始时已聚集两百多人,可见晚会吸引村里很多群众的眼光。晚会首先以歌曲《美丽心情》祝愿村民以后的日子都能拥有美好的心情,然后精彩的搏击操、运动走秀、魔术表演、动感啦啦操等精彩的节目陆续登场,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高潮。晚会期间的有奖问答环节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最后,晚会以及这次到北亭村调研服务以《同一首歌》划上完美的句号。会后村民对节目的内容赞不绝口,纷纷表示对服务队的感谢还有对下次的下乡服务的期待。

随着体质测量和主题晚会的结束,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暑期下乡服务已经接近尾声。看着村民满意的笑脸,身上的汗水似乎也就有了他们的价值,特色服务,情动北亭!真切希望这次的服务能让多数村民得到帮助和快乐。

7月24号队员们一并来到北亭村委办公室,汇报下乡工作,听取了梁村长对我们活动的反馈和评价,并赠送了锦旗,感谢北亭村委的大力支持。

二各司其职,实践中成长

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队伍在团委书记陈璐老师的指导的带领下,精诚团结,分工协作,与队员们一起在食堂同桌吃饭,一起开会,一起工作,并亲自带队参与各项工作。队员们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如何去和村民沟通,以及怎样结合本专业特点开展相关的活动。在整个下乡过程中队员们受益匪浅,获益良多。既可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又可以更好的为村民服务。

三、重视宣传,丰富手段,树立我院下乡服务队形象

本队实践活动虽是因原定下乡地点有甲流而临时调整在北亭村,但队员们并没有气馁。从与北亭村委商讨到修改活动内容只有一天的时间,活动得以成功离不开北亭村委和村民的大力支持。三下乡作为一个团队,一个组织,宣传工作是重中之重。在准备前期,由于时间紧迫,我们对宣传工作进行了分配。大家都各司其职,很好的完成了工作。为我们接下来的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宣传过程中大家都发挥了很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各施绝活。

社区医疗保险工作总结范文第6篇

鉴于商业保险公司的资金期限长、规模大, 多类产品与养老联系紧密、服务网点覆盖面广泛等多方面的特殊优势, 结合目前我国保险公司保险资金投资方式比较单一等因素, 传统保险业与养老服务业结合的新型产业形态, 可以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在自身资源优势和利好政策的背景下, 保险业投资养老社区未来将成为中国养老社区发展的重要支柱, 也是增加养老资源供给的重要途径。

一、保险养老社区的含义和模式

(一) 保险养老社区的含义

根据中国银保监会《保险养老社区统计制度》规定, 保险养老社区是指由保险集团 (控股) 公司、保险公司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并具有实际控制权,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建立起来的集居住、养老和护理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社区。

(二) 保险养老社区的主要模式

根据中国保险养老社区的参与机构、费用承担和收入获取等因素划分, 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常见模式。

1. 自营模式

自营模式是指由保险机构直接参与保险养老社区的各项工作, 包括投资规划、运营和管理, 保险公司可对资金进行直接有效的监管, 其弊端在于部分小型保险公司的投资水平有限, 自营模式容易产生内部经营风险。

2. 委托模式

委托模式中, 保险公司不直接参与运营, 委托运营商进行管理, 运营商定期收取管理费用, 保险机构承担运营的成本和费用, 并且获得全部运营收入。委托模式不会转移保险公司的主业, 有利于实现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多样化, 但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委托风险。

3. 出租模式

出租模式是指保险机构投资构建或直接购买养老社区, 并出租给运营商, 保险机构在此模式中仅收取租金, 养老机构的运营成本和费用由运营商承担, 同时获取营业收入。

基于中国保险资金进行投资的相关规定和商业保险公司获取利润的目标, 现行的保险养老社区以自营模式和委托管理模式为主。

二、保险养老机构在中国发展历程和现状

(一) 发展历程

自2007年开始起, 中国以泰康人寿为首的数家保险公司, 先后分别通过“重资产投资”“轻资产服务”或二者结合的方式介入养老社区领域。中国保险养老社区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 探索调研期

自2007年至2012年, 该阶段工作重心是通过国外典型保险养老社区的案例, 挖掘符合中国国情的模式, 主要进行考察有美国的养老品质社区模式, 典型案例是美国太阳城老年社区, 以及日本的养老家属社区模式, 典型案例是日本港北新城“嵌入式”养老住宅。与此同时, 泰康人寿、合众人寿等多家公司基于对国内养老市场的深入调查, 开始在投资养老社区方面进行尝试。

2. 初步建设期

自2012年6月至2015年5月, 国内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的思路逐渐明晰, 泰康人寿、新华保险、中国太平等多家保险公司先后获批保险养老社区试点。

3. 加快布局期

2015年6月至今, 该阶段的工作重心在于, 各家保险公司将保险产品与养老社区结合, 将虚拟保险产品与实际养老服务结合, 加快保险养老社区的建设和推广。此外, 多家保险公司开始联手打造产业链, 2016年10月, 太平人寿、新华养老等11家保险公司联手签约加入了“中国养老保险社区联盟”。

(二) 发展现状

在相关政策的鼓励下, 以泰康人寿为首的多家保险公司先后获批进行养老社区试点。布局地点也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逐渐推广至武汉、沈阳等二三线城市。根据中国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 截至2018年初, 全国共有11家保险机构投资29个养老社区项目, 投资金额超过237亿元, 占地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米, 现有床位数超过4万个, 部分养老社区项目已投入运营。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中国保险养老社区推行中存在的问题

保险养老社区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高度契合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需求。目前中国养老社区建设正处于加快布局阶段, 从各地试点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 相关政策和产业规范尚未落实

在政府层面, 虽然国家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保险养老社区统计制度》等条款, 在宏观层面支持保险企业投资养老服务业, 但在实务操作层面仍面临很多困难。

一方面, 政府对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的用地性质、融资渠道、财税政策等方面支持力度不足, 另一方面, 保险公司养老地产准入制度、社会保障等配套政策不全面, 养老社区建设规划标准相对空缺。以上问题, 都是目前需要突破的障碍。

(二) 投资周期长, 投资风险较大, 险企投入意愿不高

在保险公司层面, 一方面, 投资建设养老社区所需资金量大, 投资周期长, 将导致保险公司资金流动性降低, 投资风险发生的概率显著增加。另一方面, 由于保险公司接触养老社区时间短, 在养老社区的运营、管理、布局方面缺乏专业性, 在投入地区、运营理念能否因地制宜等方面, 一旦出现偏差或失误, 将导致保险企业资金受损, 甚至影响到保险公司的主营业务。目前从各养老社区运行的情况来看, 保险企业对于投资保险养老社区的投入意愿不高。

(三) 缺乏配套服务的专业人才和医疗设施

在专业人才方面, 一方面, 目前市场上养老服务业的专业人才非常匮乏, 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 符合资质条件的护理人员稀缺。另一方面, 大部分养老社区未对老年人体弱多病、需要长期看护、护理的特殊行为特征, 特殊培养专业的服务人员, 尚未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在医疗设施方面, 由于商业保险公司投资养老机构需要考虑成本、风险及利用率, 部分养老机构配套的医疗设备严重不足, 只能提供简单的疾病救助, 缺乏慢性病护理方面的硬性设备, 因此保险养老社区的下一步工作计划应该是, 积极推进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 为入住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管理、康复理疗等服务, 统筹推进医养结合。

(四) 农村地区保险养老机构发展薄弱

目前, 中国以泰康人寿、众合人寿为首的8家保险公司, 目前试点地点布局大多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 部分分布在海南、沈阳、苏州等二三线城市, 下一部的工作计划应该是将重心转移到农村地区的保险养老机构, 解决城乡差异大, 资源不均衡的问题。要根据在发达城市的试点经验, 结合农村养老现状, 加快向其他城市与地区辐射扩散, 形成定位明确、覆盖地区广的养老社区服务供给。

四、保险养老社区在中国的未来发展建议

(一) 政策扶持及行业规范

政策扶持层面, 一方面, 由于中国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严格, 投资其他产业易触及法律的警戒线, 因此政府应该给开展养老保险业务的保险企业更多的扶持政策和更宽松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 由于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面临投资金额大、投资期限长、面临风险大, 目前保险公司的投资意愿并不高涨, 因此政府应当增大对保险养老社区的扶持力度, 在养老社区土地和税收减免等方面提供支持, 例如减免保险养老社区房产税, 政府给予企业特许经营权, 解决企业的成本和税收问题。

行业规范层面, 目前保险养老社区行业还未能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 因此政府应当结合我国保险业、养老服务业的相关规定, 制定明确的行业规范, 规范引导保险养老社区的发展。

(二) 培养相关配套专业人才

养老社区层面, 一方面, 在高端、正规护理行业的人才稀缺的大环境下, 保险企业可以与相关职业学校合作, 根据老年人护理、服务的相关特点, 联合培养护理人才。另一方面, 由于养老产业与保险业务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应该加强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 由专业人员完成保险养老社区中的医疗、长期护理工作, 推动“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

此外, 保险公司可以运用在灾害勘测、风险预测中的高科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 用技术驱动来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 提供高品质的养老服务。

(三) 实现保险产品与养老社区对接

保险产品与养老社区对接是指在消费者购买了一定种类及金额的保险产品后, 取得将来入住养老社区的资格。该模式可以实现保险业务与养老社区业务的相互促进与协同, 同时还有助于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养老服务。

在保险保障方面, 争取实现传统的单一“保单”保障向“有形+无形”双保障的形式转变, 有利于提高保险产品吸引力, 加快保险养老社区在全国范围内的布局。

在理赔服务方面, 养老服务与保险产品深度对接, 以养老社区服务给付替代现金给付, 有助于降低理赔成本实现差异化竞争。

(四) 加强农村保险养老服务社区的建设

保险业在“三农”保险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养老保险作为保险业的传统业务领域, 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可以充分利用该方面资源。

在网络体系方面, 保险公司可以发挥其机构网点覆盖面广的优势, 为农村养老社区的运营提供日常管理工作, 这对于农村保险养老社区的保障体系意义重大。

在信息技术方面, 保险业可以充分发挥风险测度和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优势, 积极保险养老社区在农村地区试点提供经办管理服务。

摘要:自从进入21世纪, 我国人口结构占转变迅速。在此背景下, 传统家庭养老和专业机构养老已无法满足中国的养老需求, 在此背景下, 保险社区养老为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中国目前的保险业投资养老社区助力养老事业发展的社会趋势为切入点, 对当前中国保险养老社区发展中存在的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不足和可实现性低、保险公司投资和管理难度大、地区间保险养老社区发展不均衡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 分别从政府、险企和养老社区三个层面提出政府增强扶持力度、培养相关配套专业人才、实现保险产品对接等具有实际意义的应对措施, 完善中国保险养老社区体制, 加快保险业助力养老服务业发展。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保险业,社区养老

参考文献

[1] 中国保险学会、梅山[中国]保险养老社区联盟联合课题组, 姚庆海, 李钢, 冯占军, 李连芬.中国保险养老社区发展研究报告[J].保险理论与实践, 2017

[2] 凌秀丽.浅谈保险机构投资养老社区[J].上海保险, 2014 (05) :24-26+41.

[3] 崔浩雄.保险公司发展养老社区的策略研究[J].上海保险, 2013 (03) :12-14.

上一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范文下一篇:辩论的认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