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设计论文范文

2023-11-15

英语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将建构主义语言学习理论、多元评价体系、基于任务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及系统化课程设计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演讲课教学实践,并借鉴西方国家演讲课程的成功教学模式,从设计与实施大学英语演讲课程的必要性,课程内容与课程模式等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英语演讲课程任务型教学模式建构主义语言学习理论

西方国家重视公共演讲(public speaking)艺术的传统由来已久。在美国,公共演讲课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将此课程设为必修课。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在求职及工作领域,能否有效地使用英语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已成为衡量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我国,大学英语演讲课程的开设与普及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一、开设大学英语演讲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英语演讲课,学生可以走近著名演说家,感受经典演说的魅力,交际能力也会得到系统的训练和发展。演讲课还有助于其他各项语言技能的培养(如写作和口语)。演讲稿的写作训练是演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有助于学生写作技能的训练。“有效的写作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写作贯穿所有课程”,“专业写作”在任何领域中都是极其重要的。英语演讲课程有助于所有学科领域的学生提高在各自专业方向的英语写作水平。如医科院校核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针对《什么是核医学》做一次说明性演讲,课程中将写作指导和专题写作任务相结合对学生大有裨益。此外,演讲课程还有助于学生提高英语综合能力。传统的语法翻译和应试教学手段忽视听说技能的培养,导致多年来的大学英语应试教学,这阻碍了学生综合技能和交际能力的发展。大学英语演讲课程的开设可以避免传统教学中的弊端,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有效运用可以找出学生口语方面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二、英语演讲课程的教学内容

演讲课程的授课内容围绕以下方面展开:演讲的相关常识、如何准备演讲以及演讲的艺术呈现形式。

(一)演讲的相关常识

在公共场合当众发表演讲,一般称之为公众演讲(public speaking)。这是一个人以听众为对象,针对某一主题或某一事件发表谈话,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的语言交际沟通行为。公共演讲按方式可分为四种:照稿宣读、背诵演讲、即兴演讲、即席演讲。按演讲目的可分为:说明性演讲、说服性演讲、特殊场合演讲(如介绍、授奖、受奖、祝词、祝酒辞、颂文、悼词等,功用常为娱乐、庆祝、纪念、激励等)。演讲成功与否在于是否能以最恰当有效的形式准确地向既定的交际对象传达所要表达的内容和信息,达到交际的目的,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如何准备演讲

演讲者在准备演讲阶段要认清三个相关要素,即题目、听众和目的。在撰写演讲稿之前,演讲者一般要进行资料搜集工作。获得的资料除观点、立场、态度、价值观、逻辑分析之外,还包括事例、事实、证词和数据等。讲稿的撰写是教学中的重点,这也是英语教学中写作训练的补充和提高。演讲的语言特色要求选用的词汇准确、恰当、生动得体。采用一些能够增强表现力的句式结构,如排比、重复、递进、对偶等句式;将长短句有机结合,使句式多样化;并且积极使用一些能够诉诸听众感官和想象力的修辞手段(如明喻、暗喻和夸张等)以调动听众的情绪与情感。

(三)演讲的艺术呈现形式

欲将精心准备好的演讲呈现给听众,学习者还需要了解演讲的艺术。成功的演讲者要做到热情、自信、自然,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力、感召力和沟通能力;声调要抑扬顿挫、收放自如,声音运用恰到好处,注意根据现场情况灵活调节音量、语调、音调和语速;要认识到体态语的重要作用,如面部表情、手势、身体位移、容貌和服饰等,这些要素的得体运用有助于语言表达、获取听众的反馈、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在实践演练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对体态语的适当把握。演讲练习时尽量脱离讲稿(可以使用提纲),并辅以面部表情和手势;合理安排和调整时间,确保不超时;找机会请同学或老师提供反馈意见,以求全面提高。若想在演讲台上达到纯熟的境界、体现独特的台风与个性,持之以恒的苦练与巧练是必不可少的。

三、英语演讲课程的教学模式

演讲课程的教学模式围绕如下环节展开:课内教学(赏析与练习)、反馈与评估及记录动态的学习过程。

(一)课内教学(赏析与练习)

建构主义应用语言学理论主张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互动式学习模式和知识的构建。我们借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总校(UW-Madison)英语演讲教学的成功经验,结合建构主义应用语言学理论,设置系列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辅助的课内教学活动,内容以赏析与练习为主。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了解演讲的相关论理论、赏析经典演讲范例并提供相应的练习。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必须参与各项课堂活动(如即兴演讲,互动练习及讲台示范等)。活动设计注重多样化,组员协作完成任务。在互动协作的氛围中完成课堂任务,有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及有效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下课前教师布置基于演讲任务的调研作业,为下一次课做好充分准

备。

(二)反馈与评估

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学生对教师的反馈与评估有较强的依赖性,来自教师的评价对个体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很大的影响。心理学研究也已经证明,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教师和同学对其评价的外在影响,这既是学习者心理上对教师评价的外在表现,也是学习者对他人,尤其是教师指导性评价的需求反映。因此,为了使学习效果最大化,教师必须针对不同的学习者个体给予及时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并且提供同学之间互评的机会,让学生得到客观全面的反馈信息。教师的反馈在学习和指导中对学生起到核心作用,学生期待来自教师的评价并且对评价的内容极为敏感。因此,教师的评价语要讲究艺术性,注意关照学生情绪和情感,给予每个学生积极的评价,尊重他们的努力并且给予鼓励。学生在完成每一个学习任务过程中都能得到来自教师的及时有效的建设性的反馈信息,从中得到积极的鼓励性的指导,这对于修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教学方面的专家提倡在评估体系中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这也是演讲教学的重要评估手段之一。来自同伴的评价相对来说比较客观。学生亲自做评委为同伴打分会成为学生愉快而难忘的学习经历。

(三)建立学生数据包

建立学生数据包目的在于记录学生动态的学习过程,即通过记录大量真实生动的学生学习过程的资料静态的演讲稿及动态的音频、视频资料来评估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动态的记录能够充分、真实、有效地进行学生成绩评定。跟踪记录会提醒学生更关注自己的努力程度,激励每一个学习环节,通过和教师的交流及同伴的比较不断总结并制定努力方向。真正实现教师指导下的互动学习和知识构建,使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学习和自主成绩评定。

每一名学生都必须在每个学习阶段建立个人学习数据包,在各阶段规定时间上交老师作为成绩评定的辅助手段,包括所有的讲稿的初稿、终稿、提纲及自评总结,还包括动态资料即个人演讲录音(像)。教师也可随时抽检学生个人数据包作为日常辅助评估手段和直观的个人学习过程反馈资料,选用其中有代表性的资料在课堂使用,用来修正和完善课程设置与教学。此方法通过创建清晰的可记载的动态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更明确发展语言交际技能的方向;增强课堂互动效果提供了类似研讨班的氛围,有助于师生对话及同学间的互动;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及同伴的阶段性学习成果,提高和完善每个学习阶段的表现。并且数据包中的内容还可以作为学生日后即兴或即席演讲中使用的素材。

四、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已经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由培养语言能力转向交际能力,教学模式从单一的技能培养到综合能力的训练。毋庸置疑,公共演讲课程的设计理念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尤其适合基于任务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和多元评价体系。课程的实施侧重于培养学生英语综合技能和发展交际能力,是中国高校英语教学的必要补充,对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将起到重要作用和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Lucas,Stephen E.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2]殷苏娅,英语演讲课教学:中国高校英语课程的重要补充,中国英语教学,2005(4):4-9.

[3]江庆心,论教师介入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外语界,2006(2):12-13.

英语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对外贸英语函电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在两个维度、三种工作情境下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情境的设计依次递进,融入了不同工作平台对技能的差异化要求,并选取了进出口行业中的主流产品类别作为教学做的样例。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外贸英语函电;教学改革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1.076

1传统《外贸英语函电》教学存在的不足

《外贸英语函电》是一门将英语知识与外贸实务相结合的、具有较强实用性的课程,是高职国际商务或商务英语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在英语运用能力和商务业务能力两大能力的培养上,外贸英语函电都起到核心作用。

此课程主要通过对外贸业务磋商过程中各个环节往来函电实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外贸业务书信的一般格式和写作技巧。它既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又要求学生掌握外经贸业务流程,从而提高在日常外贸工作中使用英语的能力。一直以来,《外贸英语函电》的教学上存在如下问题。

1.1教学设计基于工作过程,但脱离新的贸易方式

传统教学主要是通过业务流程及外贸业务中所涉及的主要工作任务来设计教学内容。包括建交、询盘、发盘、还盘及接受、签订合同、包装和装运、保险、支付、检验和索赔等内容。这都是按照传统贸易流程进行的,没有考虑新的贸易方式,如跨境电商平台贸易。

1.2缺乏具体的行业/产品背景

传统教学虽然也是以工作实例为导向实行教学任务驱动,但通常案例是割裂的,前一个任务是以服装产品为例,下一个任务可能就变成食品贸易了。学生学习过程中,产品类别频繁变换,没有一以贯之的具体行业作背景,因而难于深刻理解一笔业务从始至终的全部过程,与此同时,对于具体行业或产品的了解也近乎为零。

1.3教材较为落后,实训内容不能紧跟时代步伐

教材主要是基于传统外贸流程编写,实训也通常围绕传统流程开展。如传统外贸业务中,物流方式海运为主。样信主要围绕催促装运、延迟装运等展开,而跨境电子商务的兴起,跨境物流中出现了邮政小包、E邮宝,国际快递(EMS、DHL、FEDEX)、专线国际物流及海外仓等等,这些专业术语没有被涵盖,样信内容更是鲜有涉及。

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2.1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含义

所谓工作过程的概念,是指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近年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设计已不鲜见。

而工作过程系统化与工作过程导向的区别在于:后者只是把实际的工作过程经过一次性的教学化的处理后即用于教学,往往复制了一个具体的工作过程。前者则要把实际的工作过程,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学习规律,经过三次以上的教学化处理,演绎为三个以上的有逻辑关系的、用于教学的工作过程。它强调通过比较学习的方式,实现迁移、内化,进而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2.2课程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需先将工作任务分析归纳为行动领域,再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随后再将学习领域(课程)进一步演绎为学习情境,即对每个课程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设计学习情境。具体的学习情境开发方法是:每一学习领域(课程)由3个以上的、同一个范畴的并有逻辑关系的工作过程——学习情境构成。

首先,分析外贸工作的全过程,将其概括为三部曲:贸易磋商——订立合同——履行合同,如图1。

然后,基于工作过程,依托两个维度的载体,载体1:工作平台,包括代理型贸易企业,生产型外贸企业,以及电商平台(如阿里国际站)。载体2:产品,选取我国出口有代表性的纺织服装、品牌家电以及3C产品。

最后,形成三个学习情境:情境一:代理型纺织服装企业函电,情境二品牌家电企业函电;情境三阿里巴巴国际站3C产品函电。每一个学习情境都是一個完整的工作过程,即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需要把流程完整操作一遍,但这三个情境不是简单重复三次,而是递进关系。情境一为基础阶段,目标是熟悉基本环节;情境二为提高阶段,重点是提升品牌形象,着眼营销推广,情境三为升级阶段,将异军突起的跨境电商纳入,旨在使学生了解电商平台函电与传统函电的异同,并掌握新的格式,术语,缩略词、关键环节的变化等等。三个情境比较,不变的是工作过程,变化的是工作平台和产品,这样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流程,并适应不同企业类型的工作需要、熟悉主流出口产品,做到举一反三,增强其职业的适应性。情境设计的逻辑关系如图2。

3教学内容安排

根据前述设计,以整门课程54学时为例,三个情境分配学时如表1。第一个情境需要熟悉整个函电往来的每个环节,因此分配学时较多。第二、三个情境要注意把握重难点,对于与情境一相似的部分不必再详细重复,以让学生独立操作为主,因此分配学时依次递减。

4教学模式设计

教学模式设计为四步走:第一步,任务引导,由教师主讲,分析任务需求、理论依据等。第二步,操作指导,手把手教,学会技术要点、难点的操作,是教学互动的过程。第三步,模仿练习,由学生操作,教师指导;第四步,项目设计与创新,由学生独立完成,将所学技术进行运用并创新。

以情境一的询盘回复单元为例,教学开展如下:

第一步,任务导引。任务是针对某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收到的一封询盘信进行回复。

由教师主讲,分析案例背景和任务需求。在此过程中,学生要消化询盘信的内容,就需要掌握询盘常用句式,询盘信一般写作要点,也要能识读和理解服装行业的尺寸、面料、吊牌等专业词汇和术语的表达。

第二步,操作指导,手把手教,带领学生搜索查找,主要利用现有主流外贸平台,如阿里国际站、中国制造网、环球资源等,让学生认知案例中服装产品的專有名词,并通过启发讨论等方式,搜集询盘回复信函的写作资料及句型。

第三步,模仿练习,由学生操作,教师指导。在前两步的基础上,由学生通过模仿样信来撰写询盘回复信函,翻译关键句型等,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技能。

第四步,项目设计与创新。在掌握基本技能之后,教师抛出新的案例背景,新的案例背景在产品或内容上发生了些许变化,需要学生把所学技能经过调整变化运用到新案例中,由学生独立完成,考察其应用及创新能力。比如,新案例中的产品仍属服装大类,但小品类发生了变化,具体的产品参数都要相应改变,需要学生发挥主动性,查找搜索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不知不觉知识面和词汇量也得以拓宽。

5实训条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当今世界外贸业务函电来往全部实现无纸化,即通过网络收发E-mail为主,配以传真等。以上情境的实训也依不同特征,分别开展为两点。

5.1模拟实训(情境一、情境二)

利用校内配有上网装置的实训室,由学生模拟扮演各情境中的进口商、出口商角色,来演练外贸业务中的函电往来过程。学生利用搜索引擎寻找资料,解决难题,每位同学均注册一个邮箱,所有的邮件收发都模拟买卖双方的邮件往来,既贴合了无纸化办公的真实情境,又有助于学生学习邮箱中的工具和功能,如抄送、转发、撤回、自动回复等,为将来的实际工作服务,这种实训模式基本可满足情境一、情境三的需要。

5.2实操实战(情景三)

情景三是电商平台的函电往来,此实训可通过校企合作来实现。目前一些电商平台为培养跨境电商人才后备力量,为合作院校的师生提供免费账号供实习实践之用。学生获得试用账号,设置关键词、发布产品,询盘、报价这些功能都可以一一实现,只是屏蔽了真实交易这一环节,这些训练对于学生来讲,是真刀真枪的实战,在真实平台上的摸爬滚打,有助于日后与职业零距离的对接。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2]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3]谢丽云.基于跨境电商的高职外贸英语函电教学改革研究[J].才智,2016,(16).

英语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为加快高等教育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我国在2019年提出了“四新”的学科建设思路,其中新文科的理念以及内涵特征对我国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引发了深刻的思考:将新文科发展性、融合性、创新性、战略性的核心理念与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深度结合,从而谋求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出路。

关键词:新文科;外国语大学;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一、新文科理念起源以及内涵特征

新文科的理念发源于美国,在2017年10月,美国希拉姆学院(Hiram College)率先提出了新文科的教育理念,颠覆了传统的文科思维,以跨学科整合的思想重组学科专业,把新技术,如信息科学、网络教育、工程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诸如此类课程中,让学生体会跨学科的学习体验,培养拥有跨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我国2019年由教育部、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等12个部门参与制定新文科建设,并开展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1],还进一步实施了双万计划。作为“四新”之一的新文科建设是时代发展的新趋势,也是全球文科建设的共同责任、共同追求、共同奋斗的理想路径[2]。我国对新文科的理念赋予了符合时代发展的新的内涵特征:一是发展性。这是新文科的生态特征,其理念致力于解决社会上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并且新文科作为新兴学科,其学科特征也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仍需要在实践基础上进行摸索和推进。二是融合性。这是新文科最突出的特征,也是学科拓展新领域的表现。交叉学科的研究与建立也是世界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新文科的理念刚好与这一发展趋势不谋而合,为了研究交叉领域来解决新时期发展的问题,新文科背景下各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三是创新性。这是新文科的存在特征。首先,利用新文科理念建立的新兴交叉学科为传统学科注入了新的生命与活力。其次,利用科学技术,打造信息化的教育教学以丰富传统教育手段。四是战略性。这是新文科的时代特征。由于我国学科体系的质量和数量与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的身份不相符合,新文科强调要以本国学科发展为基础,发展中国特色,发扬中国风格,重塑中国在世界上的学术地位和话语权[3]。借鉴和融合新文科建设的思路和理念的前提下,分析我国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的现状与不足,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信息化的要求,充分应对来自国内外环境的挑战,以构建我国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二、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思考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取得规模上的成就,但却尚未取得高水平的质量效益。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高校办学的直接指标,而我国外国语大学人才的培养现状同样不容乐观,从国内外迅猛的发展趋势来分析:由于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社会需要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外语型人才。随着国内信息技术的发展,5G网络时代的到来,大规模的线上教育平台的开创,外国语大学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充分融合现代的信息技术。与此同时,我国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对交叉学科、综合素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2],我国外国语大学只重视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出来的人才发展潜力与时代发展趋势显得格格不入,由此可知我国外国语大学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时代的发展脱节。

从国内外世界发展的潮流、我国外国语大学自身存在的不足来进行分析,我国外国语大学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以下反思。

其一:转变“故步自封”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只是囿于学校培养,未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这样培养的人才不具有时代属性,无法为社会服务,更无法发挥人才的重大价值。在这大浪淘沙的时代洪流下,外国语大学要思考如何去抓住时代的机遇,如何去促进人才培养的生态化以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其二:探索“融会贯通”式的特色发展理念。面对新文科丰富内涵,外国语大学要思考如何去有机地结合和融合新文科的理念。但同时又不能失去我国外国语大学所具有的特色,需要在个性化和普遍化中寻找恰当的平衡点,既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又能避开千校一面的发展模式。其三:利用“精甲锐兵”式的现代教育工具。科学信息技术时刻都渗透在我们生活和学习之中。脱离了信息技术的课堂是无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的,外国语大学应该分析如何去结合和借助现在社会上的科学技术来进行课堂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其四:构建“高效反馈”式的人才评价机制。对于外国语大学人才的培养,我们如何去检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劣呢?对于我国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问题应该要缩短人才评价的延时性。那么,如何快速高效地检验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度,需要我国外国语大学积极思考与探析。

三、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出路

在新文科理念的指导下,为寻求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出路,我们需要深度分析新文科建设理念与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高度契合点,从而呈现新文科理念指导我国外国语大学的合理性。

(一)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人”的深刻性探析

新文科无论是作为一个学科新领域,还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包括外国语大学的人才培养,都是基于“人”的充分发展,“人”是具有无限可能和潜力的客观存在,就像《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所强调的,人应当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存”“学会生存”的人。马克思早在一个多世纪前就强调人应当是“全面发展”的人,这些论述都关注人的全面性和丰富性。教育之于人的发展,应该关注人的知情意行,而人们的学习应该是发展每个人的个性化,但关于人的深刻性的探析,却被所谓科学的心理学和传统的教育学所遗忘。由于人文社科本質上是研究人的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人认识的深刻性直接影响到该学科的发展高度和内涵深度[4]。而大学的发展目标是一切为了学生,那么,外国语大学的人才培养自然应该要深刻地认识到“人”的本质特征,深化“人”的个性特点,“人”的深刻性并不只是在于培养高精尖,而是在于每个人在兴趣基础之上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也是我国外国语大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内在基础条件。

(二)人才培养的核心立场:立足中国,面向世界

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了以德为先的教育现代化理念,即只有搞清楚了为什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才能知道怎么去培养人。而在新文科的教育理念中,特别强调“立德树人”,因此在人格的塑造、道德的提升以及人生境界的提高方面,文科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4]。我国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体系也积极地进行了“立德树人”的探索。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创造性地提出了“多语种+卓越外语人才”的培养体系,而该体系中外语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任务[5]。外国语人才是国际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人才储备,外国语人才培养应该要面向世界,在国际交流中发挥我国的文化特色,建立我国的文化自信,建立属于我国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以此来增强我国的“话语权”,同时也在培养我国外国语大学人才的国际视野。

(三)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复合型的实践性人才

只有经过融合性课程培养的复合型人才,才有创新和实践能力,才是符合外国语大学人才的培养目标。新文科的建设主要就是开展跨学科、融合性研究,让学生拥有通晓不同领域的知识体系的能力和操作技能,这就使外国语大学的人才在遇到复杂问题时,能够有处理的思维能力,以克服以前“只专不博”的人才缺陷[6]。因此,外国语大学复合型人才培养原则是在四年的本科外语教学中,要使学生既熟悉掌握一门外国语的综合技能,又要掌握和学习另一门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7]。而外国语大学培养的人才十分强调外语的交流、高级翻译等考验临场反应能力、语言的综合组织能力,有着十分强的实践特性,因此关于我国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以实践为主要途径的复合型人才。

(四)人才培养的辅助手段:互联网+教育

数字和信息化的发展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在新文科建设的过程中,关于“新”的诠释其中一方面就是侧重于教育方式的变化和改革。注重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进而全方位、宽领域地构建数字化时代人文社科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我国外国语大学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如: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牵头成立的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近两年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慕课的主要平台,在精品课程建设优质资源共享、国际人才培养、传递中国声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8]。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必须要借助互联网这个途径,以辅助我国课堂教学,提升人才培养的信息化、科学性,从而更加合理、高效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改革。

从上述四个角度探析可以得知,新文科的建设理念与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要求高度契合。我们应该以新文科理念为指导,结合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的自身需求,进一步来构建我国外国语大学人才模式,从而破解我国外国语大学的内生困境,顺应国内乃至世界发展的潮流。

四、外国语大学人才模式的转变

迫于我国外国语大学内生发展的需要和外界环境的推动,需要在新文科的理念指导之下,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在以“立德树人”为发展要求下,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运用跨学科的融合课程理念,借助科学技术的辅助工具,通过学校和社会人才培养的双向互动,在国际交流环境里来保障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而构建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的培养体系。因此,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建立模型以探析说明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要求——构建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归根结底就是立德树人。”那么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必须要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进而培养有中国特色外语外事人才。

我国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的过程存在着过度西化的严重错误倾向[4]。我们要学习外国的语言文化甚至是表达方式,但并不意味着要丢掉本国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核。若从理论方法到思维表达都是西方的,对西方的学习和文化依赖性过强,人才培养的立场就需要我们深思了。“立德树人”的观念是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问题的根本性回答,因此外语人才需要兼具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5]。2019年12月4号至6号,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主办的新文科背景下的“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杨力教授在报告中阐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中关于外语特色思政育人的重要人才培养路径[9]。为此,我国外国语高校应该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首先,根据国家“立德树人”的要求,按照国家课程思政的教学标准,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其次,关于思政课程的编制可以组建教学团队进行国家思政课程的研究继而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思政课程;最后,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贯穿于外国语人才培养方案全过程:课上教学、社会实践及日常生活等环节。真正做到将课程思政理念渗透到外国语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以社会需求为目的导向——构建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为社会服务,为解决社会问题培养人才。新文科发展性的特征表明其学科建设背景也正是基于社会不断涌现新的问题和发展的新的需求。因此,我国外国语人才培养必须要以社会需求为基本依据,构建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的匹配性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积极倡导一带一路的建设,而这样一条连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之路,既需要外语能力极强的专门人才,也需要“一专多能”“一精多会”的复合型、综合性、融合性的创新型人才[10]。另外,我国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人才培养过剩,就业竞争压力大。2012 年的外语毕业生需求报告就已经显示普通外语人才已经过剩,基本找不到好工作[11],其人才发展的瓶颈已经凸显。

因此,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应该围绕社会需求,改变“学理—知识—考核”的单线模式,实现“需求—学习—应用”的整体转换[12]。首先,应该积极地深入市场调研,关注社会和市场的变化,为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作参考依据。其次,应该构建合理的人才發展规划,避免人才过剩或人才同质化现象严重。最后,为构建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关注市场,即我们应该要构建“市场型人才”。2007年10月,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就积极探索了“市场型人才”培养模式。面对市场而构建的人才培养体系,应该包含人才质量评估,对于深入市场工作的学生进行调查反馈,以形成标准化程序,从而总结出人才培养需要改进的地方和值得学习的经验,以此进一步地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三)以融合课程为教育支撑——构建跨学科的融合性课程体系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课程体系的设置。新文科融合性的突出特征倡导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开发学科新的增长点和拓宽新的研究领域,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只有构建跨学科的融合性课程体系,才能为知识的创新和学生的学习注入活力与兴趣。

目前,我国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承载了很多的问题,如:专业划分过细、各个学科之间缺少交流与互动。而极强的专业性成为优势,同时也成了外国语人才的局限性。因此,若只是专业化的培养,那么就缺少了其他知识和能力的互补,而当下所需要的人才是综合性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传统的课程设计不但制约了专业自身的发展,也使学生的眼光比较狭窄[10]。另外对于课程的融合,我们应该基于客观的事实、理性的观察再进行有限度的融合,不应该强加因果。如果是没有优势互补、逻辑联系的跨学科融合,那么课程将不伦不类,学生也不能将新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

为了与时俱进,抓住时代潮流,外国语大学在建设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时必须进行跨学科研究。首先,学校应该整合资源、消除学科壁垒,构建学科之间的逻辑体系及联系。其次,要重视和提高选修课的学分和地位,国外就非常重视通识课程与外语专业教育相结合,因此我们可以安排必修课加选修课的弹性学制,在完成必修课的基础上进行一定量选修课的学习。这样不但可以完成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教育需求,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拓展视野。最后,跨学科课程体系融合不仅仅在于学科之间的融合,还在于中外融合和古今融合等方面,这也是新时代学科发展的重要特点。这种新的课程范式也必将推动学科领域的拓展。

(四)以信息技术为教学依托——构建信息化课堂相融合的教育实践

现在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科技的互动越来越频繁,课堂的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新文科创新性的特征启发课堂教育教学要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和工具,为师生搭建一个高效、便捷、互动的平台。

信息技术在教学里的运用,有利于迅速地推进教育的现代化,同时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合成技术的创新需要我们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加综合的能力去接受和学习,只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育方式去教学是无法应对和解决实际问题的。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传播的途径多种多样,人们已不仅仅从书本上获取知识,因此对于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来说,应该发展“互联网+教育”,人们有高效迅速学习和吸收新技术的手段和研究方法的潜在能力[6]。首先,在师资队伍上,可以利用信息化的平台,将国内优质的外语教学人才,甚至是国外的教学教师通过网络进行资源共享,大大弥补了教师资源不足的状况。其次,在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下,课堂教学多融合信息技术,对于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借助多媒体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最后,对于外国语大学学生来说,最重要的第一关就是语言关,而采用信息化教学平台能够让我们听到纯正的外国语言的发音,也可以通过网络等形式与外国的教师、学生进行交流,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方式的多元化。从而利用科学技术加强了学生的课堂实践与应用能力。

(五)以开放的环境为质量保障——构建中国立场的国际交流人才互动体系

立足中国,走向世界,这是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与发展目标[13],同时也是新文科在这个时代发展战略性的重要体现。培养有国际视角的外语人才,就必须构建开放的办学环境。

外语是相当于本国语的其他语言,若只是囿于本国国内环境进行外语教学,则无法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及国际视野。而良好的教学质量离不开强大的师资队伍,国际交流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外语教师的外语水平以及教师素质。首先,外国语大学应该设立对外互动交流机构,由机构推动学校师生进行外国交流的一切事宜。其次,和国外大学进行交流学习之时,应该大力推进学历认证以及学分互换制度[14]。这不但有利于提高我国外国语大学的声誉水平,而且能够推动教师的培养,那么,外国语大学教师人才培养就可以坚持“引育结合”的策略。同时在外国优秀教师人才的影响下积极培育本校的外语外事人才。因此,要积极构建外国教师研究中心,以促进教师同世界的联系。建立国际交流人才互动体系便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人才培养措施。

(六)以协同育人为培养机制——构建“校社一体”的人才培养双向体系

推进协同创新是外语类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协同育人机制能够促进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的提升,是从课堂走向社会,也是从社会向高校反馈的双向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途径。

虽然外国语大学学生在高校內进行了完整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但是由于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实践环节薄弱,因此出现了从学生向社会工作者转换的断层。实践环节是一个将理论转化为能力、价值的环节,也是一个由学生角色向社会工作者身份转变的适应过程。所以,学校和社会的关系应该是紧密相连的,而不是彼此隔离的状态。

因此,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必须要进行实践教学。我国外国语大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仅仅要学习融合性课程,也要融入不同的社会机构中去。例如,天津外国语大学与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校等组织联合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12]。外国语大学应该积极联合社会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在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下,建立人才实践基地,真正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形成“学—教—做”发展模式。至于社会层面,应该积极地接纳以多开辟实训基地,多倡导、多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志愿、重大国际会议或者活动的志愿者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新文科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世界瞬息万变,在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抓住机遇,也要迎接挑战,在保持我国的立场之上,保留本国的文化精神,真正培养兼具中国情怀和世界精神的国际化特色的、复合型的外语外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永怀.“新文科”视域下外语学科新形势与新进路——以H市地方应用型大学英语专业建设为例[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0(2).

[2]张俊宗.新文科:四个维度的解读[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

[3]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概念与行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21(4).

[4]樊丽明,杨灿明,马骁,等.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

[5]姜智彬,王会花.新文科背景下中国外语人才培养的战略创新——基于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实践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19(5).

[6]安丰存,王铭玉.新文科建设的本质、地位及体系[J].学术交流,2019(11).

[7]吴小平,江山,冯克红.论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及其培养模式[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9).

[8]王军哲.新文科背景下外语类院校一流本科建设探索与实践[J].外语教学,2020(1).

[9]邓世平,王雪梅.探索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新路径——新文科背景下的“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论坛述评[J].山东外语教学,2020(2).

[10]宁琦.社会需求与新文科建设的核心任务[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

[11]邵泽娜.深化“市场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问题和对策——以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为例[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12]陈晓鹏,王诤.面向“新文科”建设的设计专业课程改革[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3).

[13]彭龙.如何打造具有中国气派的世界一流大学[J].人民论坛,2017(5).

[14]张坤,韦汉.高校外语跨国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J].才智,2011(24).

[责任编辑  巴登其其克]

英语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分析传统教学模式下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阐述微课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用的优势,探讨微课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优化创新。

【关键词】“微课”模式 高职英语 优化 创新

微课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模式是伴随着现代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不断精进而产生的。微课借助多媒體设备和远程输出终端,实现了学习内容的碎片化,同时也构成了学生零散化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资源载体。随着微课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其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也得到推广与应用,促进了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优化和创新。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伴随着高职院校连年扩招和各全日制高校的生源竞争,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特点。加之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培养更注重其专业技术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对于基础知识的考核要求相对不够严格。另外,由于高职英语在课程设计上目标不明确、特色不突出,英语教学的系统性和实用性都大打折扣。因此,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热情远远不及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课程的热情。

(二)教师授课模式固板单一。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是以“一条教鞭、一张嘴”来教学生,即便更新了教学内容,但是教学方法还是很陈旧。高职英语教学授课模式固板单一、多年不变,依然讲究对单词短语的记忆、经典文章的诵读以及句式语法的教授,但是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口语交际训练却是很少,使英语课程成了千篇一律的读和记,难以激活课堂,更难以获得学生的青睐。

(三)英语实用性、专业性不强。英语本来就是一种交流交际的工具,只有用在不断地使用中才能不断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法方面的错误,才能使自己的英语水平不断精进。但是,目前众多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成了教授英语考试秘笈的课程,学生走过了高考却还是为了分数在学习英语,高职英语的实用性和专业性没有得到重视。例如,高级文秘英语、商务金融英语、酒店餐饮服务英语等,本身也是高职院校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必备素质,却鲜在其英语教学中按专业类别进行教学。

二、微课模式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比照传统教学模式,微课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具有以下方面的优势。

(一)注入新鲜元素,符合学生兴趣。微课是通过视频方式或者是音频方式,将知识进行碎片化编排,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智能手机以及远程终端进行学习。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是满足更高层次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也可以灵活选择学习时间,打破学校课程设置上的时间局限,更加便捷也更加人性化,而且成为一种时尚,因而更易受到青年学生的喜爱和采用。一个微课视频一般在5~15分钟之间,多围绕一个知识点展开,内容较为单一、脉络较为清晰,符合大多数青年学生的接受范围。而且在微课选择方面,学生获得了更多的主动权和自由空间,突破了传统课堂上师生角色的设定,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学习时间、决定学些什么和怎样去学,满足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需求。以“sailing round the world”为例,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世界各国标志性建筑的图片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从中找出自己了解的国家或地区,让学生用英语说出其中的特点,并播放相应的视频,让学生在视频当中完成“环球旅行”。

(二)整合教学资源,实现优化互组。由于借助了整个网络平台作为载体,微课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内容和范围也更加广阔。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教学视频经过加工和整理放到校园网上或者是各大媒体网站上,供本校的学生进行学习,也可以为更多的学生所用。并且教师在制作视频的过程中也可以在互联网上借鉴其他的文本文件或者是视频课程。这样就使得微课成为了一个教学资源汇集库,不仅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微课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方法技巧,而且教师也可以通过观摩微课视频掌握更为先进更加符合当代学生理解范畴和接受限度内的教育教学方法,以便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微课成了一个教学资源交流整合的渠道,同时也为教育教学一线教师探究传统教学模式和微课教学模式相互契合、相互补充的新模式提供研究基础和资源。例如“turning off TV:a quiet hour”这篇课文,教师可以身先士卒,自己通过“关掉电视,清静一小时”这项活动,来做一些其他有意义的事,比如读一小时书,看一小时时事报纸,或者通过这一小时打扫房间,做运动,并把这些录制成视频为学生播放,让学生可以效仿。

(三)构建开放课堂,促进自主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教与学都是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场所中完成的,教师和学生的步骤是一致的,一旦因为种种原因老师无法授课,那么学生也就不能听到教学课程;一旦学生因故未到课,那么就错失了听讲的机会。微课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阻碍,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翻转,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老师也可以通过微课指导更多的学生。这样借助微课就使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得以扩展,成为更为开放的课堂。教与学的外延得以延展,学生拥有更加自主的选择权,不同知识理解水平、接受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学习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微课课程,使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可以逐步提升。

三、微课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优化创新

高职英语教师应顺应潮流,掌握有效整合资源的技能,使微课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完美结合。

(一)构建微课共享平台,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微。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一个广阔的共享平台。微课就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及现代社会大多数人掌握现代信息素养的基础上。构建微课共享平台是目前各高职院校实现教学资源优化整合的有效途径,其势必将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的优化和创新。虽然高职院校拥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但相对于其他全日制高校而言,在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上存在一定差距,师资配备、学生素质、校园文化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别。构建微课共享平台将会极大地节约教育研究的成本,可以激活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提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例如,“is there life on earth?”这一课,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和其他学校的老师进行沟通,相互之间针对课文的内容、句型、语法等进行讨论,互相学习,从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二)融合传统优势,取长补短相互促进。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更加注重对于英语学习效率的追求,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中强调教师的指导和点播,同时也强调对于知识的内化和深化,这些都对学生的学习十分有益,即便是在微课模式得到大力推广的今天也不应该被遗弃,更应该与微课模式的新颖别致和便捷简易相结合,将微课模式与传统教学结合,取两者所长补其所短,发挥两种模式的优势。我们讲“学无定法”,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我们都可以借鉴,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微课模式相结合就是一种对“教无定法”的肯定。以“going home”这课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回家的路程、回家以后做些什么,通过微课,教师可以把话题延伸,让学生描述自己的业余生活,或者有什么业余爱好,并录制一段视频,从中感受自己生活的多姿多彩。

(三)创新教学评价机制,激励体验注重实效。高职英语教学应用微课模式之后自然会对传统的教学评估产生摩擦,毕竟高职院校一贯奉行的教学评价机制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在微课模式成为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以后,就需要针对其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评价机制。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主要侧重于学生对老师的考核,通过学生的考核结果去反推教师的教学效果,其实这很大程度上会不客观并流于形式。在微课模式成为高职英语教学的主要模式后,就需要创新以往的教学评价机制,注重对教学的实效性进行考评,即教师的教学素质和学生的英语实操能力,以及较为专业领域的英语运用等,相对之前的考评机制更加灵活和有针对性。

四、微课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效果

微课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师生角色转换,促进翻转课堂的实现。微课在以教学视频为主要教学手段的过程中融合了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和教学反馈等相关内容,将学生置身于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环境中。微课在制作过程中较多地考虑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更加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一定意义上扭转了传统老师独大、学生顺从的师生关系,强化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也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微课模式的应用在极大意义上发挥着促进翻转课堂实现的价值,也让高职英语课堂成为师生良性互动的空间,使高职英语由考试英语、哑巴英语向实用英语、工具英语转变。微课模式的开启为高职英语翻转课堂的构建提供了载体和可能,也成为高职英语教学优化和创新的制胜法宝。

(二)丰富模块内容,拓展英语应用的广度。高职英语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向性,对于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要求应该更加专业化和有针对性,除掌握基本的英语交流与阅读技巧和能力外,还应该掌握相对专业领域的英语交流交际能力。比如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就应该掌握金融财会英语,高级文秘就应该掌握相应的会议英语、接待英语的相关知识。微课的开设就为这些分门别类的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方向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和便捷的学习渠道,不再靠工作中的不断碰壁去总结惨痛的教训,也不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参加课外培训班。微课丰富的模块教学内容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了成才之路,也因其内容短小精悍、形式丰富多样成为了拓展英语的有益平台。

(三)推进教学改革,提升英语教学的质量。微课本身就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果,同時又是不断推进高职英语教学优化和创新的有力推手。微课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储备,提高了教师的现代信息素养,使终身学习成为了英语教师必备的素质,更为高职英语教学实践者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长远的赶超目标。微课作为一种新鲜的教学模式正在日益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思维的固步自封,也正在发挥着其在推进高职英语教学优化整合和创新发展的积极作用,也不断促进着高职英语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萍.论基于微课的高职英语翻转课堂设计[J].才智,2014(32)

[2]余永欢,代东东.微课与高职英语教学结合路径探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0)

[3]刘晓芳.基于微课的高职英语口语自主学习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2014(6)

[4]苏丹.微课和高职英语教学的整合路径[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4(6)

【基金项目】桂林旅游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15C14)

【作者简介】史鸿雁(1983- ),女,山西忻州人,硕士,桂林旅游学院讲师。

(责编 卢 雯)

英语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本文从微课对高职传统公共英语教学产生的影响谈起,分析微课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并对高职公共英语微课资源开发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微课 高职公共英语 开发

一、微课对高职传统公共英语教学的影响

近年来,微课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在教育界掀起一场新的信息技术教育革命。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但又有别于传统教学视频,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课堂问答,知识巩固与作业布置等环节在数分钟至10分钟内直观地展示给学习者。为体现其“微”的特色,微课多围绕某一个或两个具体知识点进行设计与制作,因其内容短小精湛,学习时间短,重难点突出,针对性强,占用媒体资源空间小,传播便捷迅速,受到广大师生一致好评。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存在公共英语课时减少的现象,因此,传统一节45分钟的英语课堂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将词汇点,语法点与阅读点等内容拼命压缩挤压,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结果反而造成学生产生厌倦课堂的情绪,所以高职公共英语课堂上学生打瞌睡,玩手机的现象屡见不鲜。

微课的兴起,让不少师生眼前一亮,大家忽然明白原来英语还可以这么学,任何闲暇时间,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这种片段性,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教学模式受到诸多学生欢迎。

二、高职公共英语微课开发建议

随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我们已进入一个“微时代”,微博,微信,微商,微电影,到如今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微课,无不向我们展示了信息技术的先进与便捷,互联网让各种信息触手可及,因此,高职英语教育也应紧跟“微时代”潮流,努力利用各种微平台探索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对如何进行高职公共英语微课课程开发,笔者有如下建议:

(一)注重学习培训,提高教师微课制作水平与课程设计能力

微课这一教学形式在中国兴起时间不长,但自在我国实施起,便收到广大师生强烈反响。微课依托视频、网络和软件制作技术得以推广和应用。目前,虽在全国范围掀起一股微课热潮,但也不乏教师不甚了解微课的真正内涵与作用,更不用说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很多学校或企业均举办各种微课大赛以促进微课推广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如: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与外研社联合举办的外研社“教学之星”微课大赛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促进了微课这一技术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发展,但微课要真正在现实教学中得到广发应用并推广,仍需一定时日。

一堂高质量的微课除需要精湛的教学设计外,还需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投入微课制作,高职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还承担大量科研任务,以致许多一线教师无法集中精力自学录课软件并进行微课制作。因此,高校及相关部门应为一线高职教师提供更多信息技术学习培训与交流的机会,以提高教师的微课制作水平与课程设计能力。

(二)符合高职学生学习需求,精心设计与制作微课

高职教育提倡“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英语教学也应注意把握好这一原则。高职英语应更注重职业化特点,强调对学生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因生源原因,高职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来自普高与职高或中专院校的生源在学习态度与习惯上存在较大差异,多数学生自学能力较差。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在进行微课设计时,应以突出语言能力培养为目标,注重与学生专业及职场背景相结合,让设计出的微课堂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与学习需求。微课非传统英语课堂,应让内容尽量“微”而“精”,突出教学重难点,将课程碎片化,以便学生根据自身基础,自主选择不同级别与难度的微课程进行学习。此外,一节微课时间最多不超过10分钟,时间太长的课程极易让高职学生产生倦怠心理,不利其进行课下自主学习和反复学习。

(三)根据课程特点,加强合作,开发系统微课资源

有研究者认为,微课开发应“系列化”,突出“功能化与实践性”,也有人提出应“课程化”与“专题化”,均有其道理与实际意义。微课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碎片化处理,要让学生更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其课程开发并非短短几个课时片段就能解决,教师需根据高职英语自身特点,加强教师间或者院校间的合作与交流,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开发出一系列系统的,重难点突出的高职英语微课程,才能真正让微课这一教学模式为高职英语教学服务,而非一时跟风和流于形式。

三、结语

在信息时代与微时代发展的今天,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微课资源开发是大势所趋,但微课开发任重而道远,需广大一线教师深入学习研究与实践,才能切实提高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成都艺术职业学院)

英语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近几年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的简要回顾,简单介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全面研究商务英语课堂设计的三个原则,基于笔者自身《商务英语》多年实践教学经验,综合运用学院新建的国际贸易模拟实训室先进设备和模拟环境,在建构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下,将商务英语教材、课前准备、课堂设计结合起来进行商务英语教学总体设计。

【关键词】为学生为中心 商务英语 教学设计

商务英语类课程属于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的课程。目前国内各大学经济类专业都有开设商务英语类课程。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问题涉及到教材开发、教学方法、课堂管理和考试评估等几个方面。同时,国内对于专门用途英语方面的理论研究也比较少,主要是对国外现有理论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对于商务英语课程实践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并没有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对于商务英语课程的总体设计更是少之又少,最多也是课程设计思路,并没有解决对策和设计方案,因此要在深度上进行探索和研究。而随着网络科技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在商务英语课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将多媒体与商务英语教学完美结合起来,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方向。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近几年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的简要回顾,简单介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全面研究商务英语课堂设计的三个原则,基于笔者多年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经验,综合运用学院新建的国际贸易模拟实训室先进设备和模拟环境,在建构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下,将商务英语教材、课前准备、课堂设计结合起来进行商务英语教学总体设计。通过研究,有效改进并提高商务英语的教学和学习效果,以满足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社会对专业能力强、又精通外语的、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

教学四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以学生为中心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是相对的,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四个教学要素的中心,即“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与学生的位置完全换了过来,学生成为整个教学的中心,其他三个要素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即“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教师由知识的灌输着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策划者、引导者和评价人。陈坚林(2005)教授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就是把学生看成是教学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知识构建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只在必要时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反馈。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可以对教材和各种学习资源进行挑选、重新组合、再加工,自由选择合适的或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教学多媒体和模拟环境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的学习环境,按照自己的要求调节内容呈现的形式和进度。

二、商务英语课堂设计原则

1.真实性原则。商务英语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课程。所学内容都应用于真实的商务场景。因此,商务英语课程中的资料应遵循真实性原则,即教材内容、教学案例等内容都应来自真实的商务场景。笔者以为,商务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的真实性原则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课程内容要来自相关专业企业的真实材料。

第二,真实的学习情境,即教师设计的学习情境要与真实商务场景相一致。

第三,课程内容的难度要与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匹配。

2.以学生为主体原则。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设计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不仅要让学习者即学生起到主体地位的作用,还要对不同的学习主体者进行特征分析,因材施教,根据各自的学习情况定制适合每个主体学习者的学习计划,包括课程内容、学习方法、考核指标、角色定位等,以充分调动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力。教师要完成从传统教学模式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过程,在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设计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教学内容、考核指标、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设计课程,促进每个学习者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全方位发展以及个性的充分发展,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放性原则。美国学者巴纳斯(Bala.H.Banathy)认为,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人类活动系统,是一个系统复合体,它与教师、学生、环境、政治、文化背景、国情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简单线性的、稳定的,必须对教育本身建立一种动态的、非线性的、综合的、整体的思维模型。商务英语课程教学设计应遵循开放性原则且开放性应包含以下几点含义:

(1)商务英语课程参与教学设计的人员是开放的,即参与设计的人员不仅可以是任课教师,还应包括学习者、行业专家、招聘单位、专业课教师等,虽然每个参与设计人员的参与程度不一致,但是所有参与者的意见要贯穿整个设计过程。这样,商务英语课程的设计才能更加人性化,兼顾学生的兴趣和社会的需求。

(2)教师与学习者的关系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再没有传统的“师道尊严”原则的约束。传统的商务英语课堂上,老师高高在上讲课,学生则“排排坐”在讲台下听讲。以学生为中心的商务英语课堂,完全颠覆了传统,教师再不是传统的知识传递权威者,而是扮演了更多角色,如“场外导演”,伴读、演员、管理者、观众、设计师等。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遵循开放性原则,提前做好调研采访工作,集合各方意见,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符合企业要求,又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要综合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布置符合教学内容的模拟场景。这些都对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开放式的课堂。开放式的教学设计离不开开放式的课堂,传统的课堂上,座椅是固定的,课堂气氛是沉闷的。以学生为中心需要开放式的课堂气氛和可活动的桌椅。开放式的课堂气氛指的是,商务英语的课程要有开放式的思维训练,如头脑风暴的训练,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多提问,设计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设计问题的答案等。而开放式的桌椅指的是,教室内的桌椅不要像传统的课堂一样不能移动,设计死板,学生排排坐,影响教学效果。开放式的课堂上,老师可以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定制适合真实商务场景的办公桌椅,灵活摆放桌椅,摆放适合不同商务场景的造型。此外,学生和老师也可以随意在教室内走动,参与到其他小组的讨论和学习当中,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提问,充分实现师生、生生的开放式交流互动。

三、《商务英语》课程设计

1.教学设计准备。《商务英语视听说》(马龙海,2010)这门课程的主要章节内容包括八个方面:机场接机、入住酒店、参观公司、产品展示、商务电话、商务旅行、商务用餐、求职面试。为了使设计的内容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商务英语课程教学设计首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采访。通过调查数据显示,发现了以下几点问题,第一,学生对词汇和语法的学习不感兴趣,认为枯燥难懂,但对于文化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内容颇感兴趣,如商务旅行和求职面试。根据调研,笔者试着修改了一部分原有的教学大纲,减少了词汇和语法的讲解,将词汇和语法学习融入到实践学习中,这样,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现以《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中“商务用餐”这一主题,笔者利用我院新建的国际贸易模拟实训室所提供的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和超仿真商务环境来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

2.教学设计实施。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理解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最好的办法就是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因此,抛锚式教学强调教学活动一定要建立在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了一样。抛锚式教学主要由五个环节组成:1)创设情境。 2)确定问题 。3)自主学习。4)协作学习和。5)效果评价。限于篇幅,笔者仅就《商务英语视听说》这门课程中“商务用餐”这一课简单谈谈抛锚式教学的具体应用。

(1) 创设情境——利用国际贸易模拟实训室的欧式背景墙和咖啡厅一角创设出一个真实的商务用餐环境。

(2)确定问题——将用餐英语、中西方菜谱介绍,东、西方用餐礼仪等现实问题作为本次学习的中心内容,“抛锚”的具体内容有如何点菜、介绍菜品、介绍中国菜系文化和买单等。

(3)自主学习——根据课程大纲,学生可以确定学习进度、学习内容和实践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和准备内容;接下来,学生通过学校网络教学平台获取有关信息,内容,如教师提前录制好的与“商务用餐”相关的英文视频、有声PPT等。这些视频和图片内容有助于学生接受课程内容,学生通过这些资料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并且着手准备实践学习任务。

(4)协作学习——根据教学准备中的学生分组,各小组成员通过小组分工、讨论、场景塑造来扮演不同的角色,“商务用餐”这一章中,学生扮演外国客户、中国公司工作人员,餐厅服务员等角色,从而了解用餐礼仪和用餐英语。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实践学习任务,即角色扮演环节,教师首先作为观众观看学生表演,之后,作为评价者,对学生的表演包括语音语调、词汇语法、流利程度、礼仪、文化差异、着装打扮等方面给予评价、纠错、补充。通过教师的效果评价,学生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更加明了,通过重复扮演和复习的方式掌握所学内容,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中的任务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的“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充分调动了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由于其较强的针对性,得到教师和人才需求单位的一致好评。但是在其实施过程中,遭遇了很多问题,第一,对于缺乏上进心、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来学,课前根本不会主动打开校园网络课程平台进行学习准备,这样对于学习内容完全生疏,同时,开放式的课堂为他们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聊天,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使得这些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第二,评价指标难以制定,对于小组式的实践任务,由于每个学生在任务准备阶段和任务中扮演的角色完全不同,学生的任务量难以考核,教师很难制定出一套完全公平且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体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继续探索和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发现问题,研究解决对策,使得“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成为一种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Rahman, M.et, al.Developing an ESP Speaking Course Framework for the Foreign Postgraduat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Malaysia, ESP World, Issue 4 (20), Volume 7, 2008.

[2]关鑫,王淑琴.我国 ESP 教学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08(26).

[3]李广琴.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交互活动中教师的作用[J].外语教学,2005.

[4]古婉美.小组合作学习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纵,2006(5).

上一篇:风机节能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英国学前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