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范文

2023-10-13

专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将专业课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主阵地,以专业课课程内容为媒介,从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合理设计授课内容,改革教学与考试方法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许多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文体教育加课外活动,将专业知识学习与素质培养完全割裂开来。对于高等院校来讲,教学是永恒的主题,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最主要舞台,或称其为主渠道。

一、充分利用专业课教师的榜样力量与示范效应

高校专业课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由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三部分构成,其中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行为的基础,专业精神是教师专业行为的动力。“教师的精彩是学生的未来”,专业课教师的理论水平、专业技能、知识结构、科学精神、道德水平、人格魅力、奉献精神、工作态度、责任心、心理素质、对事对人的态度和行为等专业素质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调整专业培养方案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能力培养,传统专业培养方案中除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外,学生能力培养范围和空间很小。因此,可以考虑调整传统专业培养方案,每个学期留出20个课时,从学期初开始将学生分组,在专业课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根据所处专业学习阶段进行半自主选题,再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研,写出与选题相符的调研报告、可行性分析报告、商业计划或学术研究论文等。

三、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设计授课内容

教材不等于讲义,讲义不是教案。对于专业课而言,教师不应仅指定单一的教材,最好的方式是指定主要参考书。特别经济管理类专业课与经济管理实践密切联系,内容更新较快,一般来说,专业课教材编写内容都有时滞性,不同教师编写教材时都有自己的偏好,学生需要掌握的是一门专业课知识,不是一本教材内容,仅学习一本教材不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和较全面地掌握这一领域内容。

四、改革教学方法

专业课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演讲式、情景模拟等先进教学方法。

(一)启发式教学

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比学生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启发式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科学设定教课内容,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1.问题引导式

教师事先根据要讲授的内容设定一系列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每个问题从多个角度分析,并给出相应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将每个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和解决方案在黑板上简单列出,并逐个点评,然后给出相关专家与学者和教师自己的结论。这里,教师的点评不是判断正误,而是指出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合理地方和不足,并引导学生拓展思考半径,分析相似社会现象与事件。通过将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与专家学者的结论进行对比,看出从不同角度切入分析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思路的差异,得出不同结论。这一过程的重点不是寻求标准答案,而是培养学生自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事件或现象引导式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事件或现象引导式是结合讲授的内容,选择学生熟悉的或最新发生的热点现象或事件,通过对这些现象或事件的分析,引出要讲授的内容,使枯燥的理论生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规律和图文并重技巧,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因此,思维导图具有发挥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二)小组讨论式教学

小组讨论式教学中,教师作为“导演”,对学生思维加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则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思维探索活动。学生的学习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并通过小组成员间相互的“头脑”碰撞产生新想法,激发学生想象力,引起学生高度兴趣和注意,从而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很好地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三)演讲式教学

演讲式教学指每个学生根据课程内容,选择相关主题,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撰写科技小论文,在课堂上进行5~10分钟的讲座。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锻炼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能力、撰写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等。

(四)情景模拟教学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描绘的情景,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创设情景,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实现由静态学习到动态学习的飞跃。因此,这种教学法不仅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发挥想象力,而且会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五)组合式教学

高校专业课教学一般采取一位教师“包干制”教学模式,这种“包干制”教学模式的最大弊端是容易造成学生知识面窄,思维单一,积极性、趣味性差,不能及时反映专业发展动态。“组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教学模式,根据每门专业课内容及各位教师特长安排授课。

五、改革考试内容与方式

长期以来,考试被认为是应试教育的祸根,其实,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可以使学生系统复习所学知识;在学生普遍缺少学习习惯的情况下,考试是约束其学习的手段之一;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只要采取得当的方式,考试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考试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参考文献:

[1]刘振华,俞鼎起,邵旦萍.现场教学法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8(05):47-50.

[2]郭晓勋.高校专业课教学中素质教育探析—以“会计学”教学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168-169.

专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论述广西各城市人才教育、经济发展、中职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现状,针对广西中职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设置、中职学校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广西中职学校布局、根据各市重点建设内容优化专业结构、建立广西中职学校数据库、依托区内大学培养各市重点专业中职教师、加强中职学校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指导与监督等措施,以加快建成广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广西 中职学校 布局 专业结构 现状 对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广西依托沿海、沿江、沿边的区位优势,深入实施以东盟为重点的开放战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 年 3 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广西被纳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规划。广西抓住重大机遇,全面实施“双核驱动、三区统筹”的发展战略和广西产业经济“14+10”发展战略,发挥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发挥“增长极”的作用,加速资金、技术、人才向“增长极”的流动,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广西产业集群发展、实现经济增长需要大量的与产业规划与产业布局相匹配的中职教育层次的人才,因此,现有中职学校专业结构和区域布局需要重构与进一步完善。

一、广西人才教育现状

截至 2016 年,广西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产业园区,从整个布局来看,基本实现对广西重点发展的食品、汽车、石化、机械、冶金、建材、电子信息等“14+10”产业集群全覆盖。然而,目前广西人才教育现状与广西产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仍有很大的差距。如图 1 所示,此柱状图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含中职、大专及以上四个档次。从图 1 看到,2013—2015 年三年来,人们接受教育程度小学和初中居多,高中含中职以上受教育程度略有增长,但是总体水平分别维持在 10% 左右,大专及以上在 2014 年后略有增长,2015 年达到 8% 左右,广西人才接受教育程度十分落后,很难适应经济战略规划的要求。

其中,中职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门,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目前,广西基本建成了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大规模的中职教育体系,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校布局结构不尽合理、专业设置同质化、办学特色不鲜明等问题。而调整学校布局、优化专业结构等,是推进中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广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

资料来源:由广西统计年鉴中数据整理所得,以下同。

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为了探究如何更为合理地进行广西中职学校布局与专业结构优化,需要深入了解广西各市城市面积、人口、各经济带生产总值、各城市工业生产值、各产业生产值趋势等方面。

(一)广西城市面积、人口等概况。广西各市中百色、河池、桂林、南宁、柳州、崇左 6 市面积均在 1.5 万平方公里以上。南宁、玉林、桂林、贵港、柳州 5 市人口总量占全区 60% 以上,人口相对密集。以上各市除了南宁、柳州、北海、防城港 4 市的城镇人口比乡村人口多,其他各市城镇人口少于乡村人口。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比,除了南宁为 1.46、柳州为 1.64,其他各市比例为 1 左右。

(二)广西各产业生产总值趋势。从表 1(见下页)可以看到,15 年来,广西第一产业总产值比例逐期下降,每期下降约 4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逐期上升,每期分别上升 8 个、4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有所下降,从“十一五”到“十二五”保持不变。

广西的三次产业结构由 2011 年的 17.5∶49. 0∶33.5 调整为 2014 年的 15.4∶46.8∶37.8,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稳中有降,第二产业保持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实现快速增长。相比全国产业结构,广西的产业结构还有极大的调整需求,特别是第三产业还有极大的增长空间。但目前广西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仍是“十三五”期间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力。近年来,广西第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贡献率逐步提升,吸纳就业人数持续增加,但从整体上看仍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广西现代服务业提升工程的实施,预计 2020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将到达 45%,服务业发展将迈入提速增量、提质增效的新阶段。

(单位:亿元)

(三)广西各经济带产业生产总值情况。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6 市包括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和崇左;桂西资源富集区包括百色、河池、崇左 3 市;珠江—西江经济带包括南宁、柳州、梧州、贵港、百色、来宾、崇左 7 市。3 個经济带均包括了崇左市,2 个经济带均包括南宁市、百色市。

(四)广西各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收入。从表 3 数据和图 3 可知,柳州、南宁、桂林 3 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营收入占全区总收入近一半。而北海、玉林、钦州、防城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收入均在 1500-2000 亿元以内。

(五)广西各市综合对比分析。综合广西各市城市面积、人口、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等因素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图 4 数据比较,可以将城市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产出效益比较好的城市,即城市面积人口相对小产值相对大:柳州、北海、防城港。第二类,产出效益相对中等有待进一步深挖的城市,即城市面积和人口相对大产值相对比较小:南宁、桂林、梧州、玉林、钦州。第三类,产出效益低需要积极利用人口、地域促进产值的城市,即城市面积和人口相对大产值较小:百色、贵港、崇左、来宾、贺州、河池。此外,梧州、玉林、钦州、百色、贵港、崇左、来宾、贺州、河池 9 市人口和地域相对多,仍有相对较大的产值空间。

三、广西中职学校和专业设置现状分析

(一)广西中职学校分布现状分析。具体如下:

1.广西中职学校总体分布。截至 2016 年底,广西共有 251 家中职学校具有招生资格。南宁有 54 所中职学校。其中,区直 26 所、市属 21 所(含民办学校 15 所)、县级 6 所、特殊学校 1 所。桂林 34 所,玉林 21 所,百色 22 所,柳州 21 所,河池 16 所,崇左 14 所,贺州 14 所,梧州 14 所,贵港 12 所,钦州 11 所,来宾 8 所,北海 7 所,防城港 3 所,分布图如图 5 所示。

资料来源:广西职业教育网(www.gxzyjy.net)数据整理所得,以下同。

由图 5 可以看出,南宁、桂林、柳州、百色、玉林、梧州、河池 7 市的中等教育学校 2017 年比较 2016 年有所增加并且比重较大,达到 20 所以上。南宁、柳州、梧州、河池、来宾 5 市的中职学校增加比例相对较大。

2.广西中职学校国家级示范学校分布。2017 年广西中职学校国家级示范学校共 32 所:南宁 15 所、柳州 6 所、玉林 2 所、桂林 2 所、梧州 2 所、北海 2 所、来宾 1 所、贵港 1 所、河池 1 所。由图 6 可以看出,目前南宁、柳州两市中职教育国家级示范学校比重是最大的。

3.广西中职教育区级示范学校分布。2017 年广西中职学校区级示范学校共 88 所:南宁 28 所、柳州 9 所、玉林 7 所、桂林 9 所、梧州 7 所、钦州 6 所、百色 5 所、北海 4 所、来宾 3 所、贵港 4 所、河池 3 所、贺州 3 所。由图 7 可以看出,目前南宁、柳州、桂林、梧州、钦州、百色各市中职教育区级示范学校比重是比较大的。而钦州、百色、贺州 3 市无国家级示范学校,但是自治区级示范学校比重增加。

(二)广西中职学校专业设置情况的总体分析。具体如下:

1.广西中职学校专业和招生人数。依据教育部 《中职学校专业目录》(2010 年修订)的分类标准,对截至 2016 年广西所有的中职学校的开设专业和招生人数进行统计,以便明确掌握广西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的现状,统计结果见表 4。

从表 4 可以看出,广西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中农林牧渔类、文化艺术类、信息技术类、加工制造类、财经商贸类 5 个专业设置比例合计为 49.3%,占了近一半比例,形成了广西中职学校的主导专业。另外,这些专业的专业计划招生数所占百分比例也较高,合计为 57.66%。广西主要以农业、信息产业、旅游等为主,传统的优势产业也主要以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等加工制造类为主,所以中职学校大量设置这些专业是广西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的客观要求。另外,广西中职学校的交通运输专业设置比例也较高,招生人数较多,这与广西近几年大力发展高铁和地铁产业有关。总之,从专业设置来看,广西中职学校共招收 213 种专业,包括以上分类的各个方面。广西中职学校各学校的专业特色比较明显,不同类型的学校招收的专业类型比较好区分,比如有专门的旅游学校、厨师学校、警察学校、卫生学校等,招收综合性专业的中职学校较少,较多集中在民办中职学校中。值得一提的是广西区内各个市县都有公办卫生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院校,主要提供本地区的卫生人才的输送,以及本地区所需职业人才的培养。

2.广西中职学校专业数量分布情况。根据 2016 年广西具有招生资格中职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广西各中职学校开设不同专业数量分布情况如下:1-3 个专业 49 所,占 19.5%;4-5 个专业 61 所,占 24.3%;6-10 个专业 75 所,占 29.9%;11-15 个专业 34 所,占 13.5%;16-20 个专业 24 所,占 9.6%;21-25 个专业 6 所,占 2.4%;25 个专业以上 2 所,占 0.8%。全自治区 2016 年共计 251 所中職学校。

从图 8 可以看出,开设 1-3 个专业的学校有 49 所,占 19.5%,其中仅开设 1 个专业的学校有 9 所。开设 1-10 个专业的学校共 185 所,占 73.7%。25 个专业以上的学校只有两个:广西机电工业学校开设 27 个专业,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开设 40 个专业。

3.广西中职学校具体专业分布情况。根据 2016 年广西具有招生资格中职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广西 251 所中职学校开设不同专业设置分布情况如表 5 所示。

此外,电子与信息技术、美容美体、汽车制造与检修、社会文化艺术、西餐烹饪、现代农艺技术、园林技术专业分别有 8 所学校开设;医学检验技术、物业管理、航空服务、果蔬花卉生产技术、高铁乘务专业分别有 7 所学校开设;国际商务、金融事务、客户信息服务、木材加工、数字媒体技术应用、有色金属冶炼、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分别有 6 所学校开设;食品生物工艺、通信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商务越南语、商务英语、平面媒体印制技术、农产品保鲜与加工、美术绘画、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维修、工程机械运用与维修、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分别有 5 所学校开设。

四、广西中职教育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广西中职教育建设存在的问题。根据广西经济发展战略和各市情况,专业布局整体来说基本能够适应当前的产业和经济需求。然而,结合表 4 与表 5,以及“十三五”规划中重点产业为智能制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大健康六大产业等发展规划要求,则存在一些问题。

1.热门专业重复开设较多,同质专业学生数量偏多。各学校开设的专业中最热门的有计算机应用、汽车运用于维修、会计、电子电器运用于维修、电子商务、学前教育,分别有超过 80 所学校开设。数控技术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物流服务与管理、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有超过 40 个学校开设。

2.现行的资源环境、新能源与新能量、石油化工、老年人服务与管理等产业专业设置少、招生数量少,各专业开设的学校全区不超过3所。司法服務专业设置比较多,但是招生人数很少,可以适当增加。教育类 2 个专业招生人数非常多,会计专业开设学校多、招生人数多但是内涵建设欠缺可以进行减少、合并或者质量提升建设。

3.有一些紧跟重点产业发展建设的专业,开设学校极少或者欠缺。采矿技术、蚕桑生产与经营、船舶电气技术、船舶制造与修理、地质调查与找矿、纺织技术及营销、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精细化工、锰加工技术、棉花加工与检验、中草药种植、中华茶艺等专业全区分别只有 1 所学校开设;船舶驾驶、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制糖技术、制药技术专业全区分别只有 2 所;有色金属冶炼有 6 所学校开设。

4.目前中职教育十分欠缺适应广西经济战略发展的智能装备制造、机器人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海洋经济等专业的设置。

5.广西中职学校发展建设数据库不完善。比如广西中职学校质量报告数据库仍存在较多问题:(1)2016 年全自治区 251 所中职学校只有 48 所在广西职业教育网上披露了本校的年度质量报告。(2)各中职学校之间披露内容可比性比较弱,版本差异比较大,不利于对质量报告进行对比分析。(3)披露内容还需要完善。比如,对于学校学生的就业情况要作更详细的披露。据统计,截至 2015 年,广西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只有约 6% 的生源留在广西内工作,其他 90% 左右的毕业生都到广东就业。因此,对学校毕业生的毕业去向作详细披露十分必要,以便寻找对策留住人才,为广西经济发展做贡献。(4)质量报告披露的信息存在比较模糊的情况。比如某国家级示范学校,其会计专业是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在披露会计类教学成就水平为会计专业学生取得会计类资格证书通过率为 100%。会计类资格证书分为好几种,应该详细说明取得哪一类会计资格证书的比例,更好地说明专业建设情况。

(二)广西中职教育建设发展的建议。具体如下:

1.优化广西中职学校布局。根据广西各市域的地区人口规模、工业生产总值、各产业发展发展情况、中职招生情况、办学特色等现状,近期来看,整体上广西各市中职学校的布局是较合理的,从长期发展来看,要根据广西产业规划和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结合广西中职学校布局现状,合理确定中职学校数量、类型和区域分布。从产值和人口、面积比来看,可以适当增加桂林市、柳州市的学校数量或者提升教育质量以更好地为当地核心的生产值服务;玉林市、贵港市两市是桂东承接新兴产业转移团的重要城市,两市相对来说人口多地域小,学校的分布较少,可以适当增加学校分布点或者在周边城市布局学校;崇左市、百色市两市是沿边沿海特色新兴产业发展带重要城市、河池市为大健康组团重要城市,这三个城市相对其他城市呈现地域大人口少学校布局比较小的特点,建议可以加大对这三市的学校布局,以便充分发挥当地中职教育的作用,培养并调动当地人才积极性。

2.根据各市重点建设内容,优化专业结构,建设专业鲜明的中职学校。“十三五”规划中南宁为一极;桂林、柳州、北海为桂柳南北新兴产业带;钦州、防城港、崇左、百色为沿边沿海特色新兴产业发展带;玉林、贵港、梧州、贺州为桂东承接新兴产业转移团;河池、来宾为大健康新组团。因而,各市首先要对接广西区产业规划,其次各市每所中职学校应结合自身优势重点建设 1-2 个与区域重点产业、特色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主干专业或专业群,扩大该校主干专业招生规模,逐步降低其他专业或专业群比重,支持学校创建品牌专业和优势特色专业群。

根据广西经济发展战略和各市情况,专业结构优化方面要对新能源、智能机械制造、海洋经济、农作物、制药、制糖、有色金属、冶金、材料、国际贸易等专业及大健康相关专业可以适当增加专业点布局,以便支持各市当地的经济建设需求。比如防城港市,虽然人口、市辖面积较小,但是产值却相对较高,该市仅有的 3 所中职学校分别为防城港理工职业学校、上思中职教育中心、东兴中职教育中心,无国家级、地区级的示范学校,也没有比较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但是,防城港市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可以选择一所中职学校建设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更好地为当地的港口建设等发展输送人才。在珠江—西江经济带中地位非常重要的梧州市,共有 17 所中职学校。其中国家级 2 所:(下转第21页)(上接第12页)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岑溪市中等专业学校;自治区级 3 所: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岑溪市中等专业学校、梧州市卫生学校。可以选择示范学校强化建设适应当地发展的专业,并形成特色和强项,有色金属、物流、制药、机械、海洋经济、新能源等专业。玉林市人口全自治区第二,地区面积较大,产出相对较低,可以强化建设机械制造、制药等优势专业。崇左市也可以建设制糖、锰业等特色专业,以为当地产业充分利用和发展人才。

3.建立广西中职学校数据库,完善和贯彻执行广西中职学校质量报告披露机制,规范披露内容,以利于广西中职教育的数据完善,进行中职教育发展规划分析等。

4.依托广西区内大学培养各市重点专业中职教师、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中职学校建设可与区内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依托广西区内各大学建设各市重点专业中职教师队伍,培养中职教师,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比如,广西科技大学的机电技术教育专业的办学目标是为广西培养中职师资,广西民族大学的中药制药专业将为广西中医药产业发展服务,钦州学院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面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将助力广西民航业的发展,广西大学和钦州学院的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将为广西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培养人才。

5.加强中职学校建设与发展过程的指导与监督。自治区进一步加强指导,支持各中职学校紧密结合广西“14+10”战略和自治区重大发展战略开展专业设置工作,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同时加强对新增专业、重点示范专业办学质量的监控,通过开展新专业评估等工作,督促各校保证对新增专业、重点专业的投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彭新永,张卫华.“十三五”及中长期广西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动力[J].宏观经济管理,2016(2)

[2]李 楠.“十三五”时期广西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分析及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6(5)

[3]杨银辉.十三五”时期重大项目对区域产业发展扶持机制的思考[J].市场论坛,2017(4)

[4]李桂荣,姚 松.中职教育供给侧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教育发展研究,2017(2)

[5]胡玉琼.老少边穷地区中职学校办学困境及出路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7(2)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16 年度委托重点课题“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广西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布局结构调整实证研究”(2016AA009)。

(责编 刘 影)

专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类招生模式;公共管理类专业;专业认同

0 引言

我国高校的招生模式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的教学改革。它是指将同一或相似的学科、相同或不同部门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进行招生。在实践中,大类招生模式较好运转,扩大了学生专业选择的空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填报志愿的精准性,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其中,专业认同是大类招生模式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重要依据。我国实行公共管理学科大类招生模式后,建立了行政管理、城市管理等多个二级学科,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划分。安徽财经大学实行公共管理类专业大类招生模式,包括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管理三个专业。

两年的公共管理类专业生活,笔者发现,公共管理类学生转专业比例很高,认同感较低。因此,为了深入理解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笔者以安徽财经大学公共管理类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大类招生模式公共管理类学生的认知与学习状况。并实行二次分流,分别于大一下进行一级学科分流和大二下开展二级学科专业分流。

1 基础数据分析

本次調研以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2015级、2016级、2017级本科生为调研对象,其中大一学生150人,大二学生46人,大三学生24人,共220人填写电子问卷。在调研中发现涉及专业认同问题时,大一与大二、大三在专业了解程度上差距过大。 大一普遍不了解公共管理类专业,不清楚公共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有76.6%的同学表示不了解公共管理类专业, 60%的同学表示想要换专业学习;大二与大三中,80%的同学表示了解公共管理类专业,71.4%的同学内心已经认同这个专业。

2 学生专业认同感低的原因

2.1 非自主选择此专业,调剂专业占比大

接受调查的同学,其中53.75%因高考志愿调剂进入本专业,7.5%是因父母或其他人意愿选择这个专业,只有37.5%是从兴趣而选择这个专业。这表明,大多数学生是非自愿的,自主选择的学生较少。在专业认同的调查问卷中,自主选择专业的同学中认同率达到80%,非自主选择的同学中认同率仅为40.6%,这种差距必然会形成广泛的影响,导致学生对此专业的认同感普遍较低,对未来缺乏信心,同时转专业的期望高。

2.2 大类招生模式的影响

(1)分流政策标准单一,专业日益冷门。

高校实行大类招生模式,按照大类授课,不分小专业,统一开展通识教育,大二时再进行专业分流。在分配过程中,虽然不同学校的分流政策不同,但大多数高校根据录取后1~2年的学业成绩进行排名,并设定了一定的专业分流比例。此外,学生的从众心理和父母意愿的影响,大多倾向于选择热门专业。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学生多选择转专业到会计、经济、金融等优势专业。同时,若成绩达不到转到优势专业的要求,大多学生会选择较为热门且限制条件较低的专业,如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中的财政类专业,导致公共管理类专业日益“冷门”。

(2)开展通识教育,专业特色不显。

进入大学后,首先对大一新生进行通识教育,学习基础通识课程。但因为原先报考此专业时对专业了解较少,加之统一学习基础课,使公共管理类专业缺乏特色和吸引力,学生容易跟随潮流,转专业学习所谓的“热门”专业。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以经济、政治、社会为主线,从课程体系可以看出公共管理专业特色体现不明显,专业知识针对性不强,涉猎面太广,学生不能在有限的课堂上体会到专业的精髓。

(3)缺乏专业引导机制。

大类招生模式的初衷是学生可以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每个专业的内涵和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首先,在进行通识教育的前提下,学生大多接触通识课老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老师接触较少,缺乏本专业老师的引导,每次分流前虽进行专业分流指导会,但并不能解决广大同学的对本专业的疑惑。其次,在以分数为主导的大学分流政策下,学生会通过成绩高低定专业,而没有考虑自己真正有兴趣的专业,当然,也因为缺乏了解专业的平台。

2.3 社会认可度较低

在专业认同调查中,无论是大一,还是大二大三的同学,对今后从事的职业以及专业前景普遍不了解,并有75%的同学担忧今后的就业问题。大二、大三的同学,虽已慢慢接受公共管理类专业,但仍有60%的受调查同学对未来充满迷茫,对本专业持有怀疑的态度。安徽财经大学公共管理类有三大专业,分别为行政管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虽有其特色,但总体区别不大。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公共管理人才。其中,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色较为突出,倾向于“技术+管理” 复合型应用人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与行政管理专业差异较小。行政管理专业定位较广,社会保障、土地管理专业范围较明确,但学生对三个专业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而且,真正进入党政机关、社区机构的学生毕业后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大多本专业毕业生进入其他行业,如银行业、保险业和房地产业,从事管理工作。就业与专业的匹配度低导致学生对专业的前景不看好,对职业规划模糊不清。

3 三方合力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的志愿、大类招生模式和社会接受程度共同导致了学生对专业的接受度较低。心理上的分歧使得学生很难主动学习专业,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未能真正培养应用型的公共管理人才。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个人、学校与社会三方合力探索解决措施。

3.1 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专业选择的主要依据是兴趣和就业。在分流前的一学年,应该多渠道了解专业信息,加深对大类专业的认识,明确自己是否对专业感兴趣。

(1)保持探索的心态。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多读专业书籍,多参加学术讲座和专业实践,并与专业领域的师生进行交流,以拓宽和深化对专业的理解。只有当我们对专业有了充分的了解,我们才能明确自己的兴趣,才能认同所学专业。

(2)坚持刻意练习。通过刻意练习,发现自己与专业匹配中的优势和不足所在,从而培养相匹配的个人特质,从内心上认同公共管理类专业。在练习中,经常与老师、同学交流,学习专业知识,了解专业前景,增长专业知识。

(3)坚持参加实践活动。在专业学习期间,要根据专业特点开展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专业能力,体验专业带来的成就感,提升就业能力。

3.2 学校多方面支持

学校应在大类招生模式下,结合本校、本专业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了解专业的渠道和平台,制定合适的分流政策和人才培养方式。

(1)拓宽专业认识的渠道和平台。通过开展活动,为学生提供专业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如专业交流会、新老生交流会、学术沙龙等,将师生联系起来,将不同年级的学生联系起来。此外,学生对这一领域的兴趣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如社会实践。高校可以加强与公共部门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踊跃引进具备实践经验的公共部门工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或通过开课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实践、练习。

(2)制定科学的分流政策。目前大多学校将成绩作为分流的主要标准,吸引了优秀学子到热门专业,虽然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其弊端不可忽视。其一刀切的做法加深了学生的从众心理,不利于他们对专业的选择,同样也不利于专业的健康发展。

(3)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式。学校应根据大类招生模式的特点,结合本校本专业发展和就业的状况,从而调整专业培训方法,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方面,结合公共管理的社会需求,本着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原则,梳理课程体系,制定专业特色课程,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明确各门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意义,准确向学生传达本课程在专业知识框架中的地位,使学生既知道要学什么,又知道为什么要学。

3.3 社会提高包容度

学生对公共管理的认识深受其就业前景的影响。但是,由于公共管理发展较晚,社会对该专业的认识程度相对较浅。在这种情况下,专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社会包容,这包括政府引导社会观念、用人单位改变就业标准。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培训,他们不仅初步掌握了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而且培养了一定的公共服务意识和公共责任。在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公务员行列,其更有优势,更能发挥公共管理的作用,促进事业的发展,社会治理的进步。

总之,提高学生、学校和社会对该专业的整体意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职业认知环境,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职业,提高职业认同感是培养应用型公共法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芮化勤.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专业认同问题探析——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2016,(4):48-50.

[2]秦攀博.大學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09.

[3]崔树银,陈新春.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大学教育,2013,(12):9-11.

专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在原有教学模式改革和专业特点的基础上,也对原有教学模式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在教学内容上,重视旅游专业的理论课程改革;为服务本地的“旅游+本土化课程”,增加了西双版纳民俗风情课程,泰语、老挝语等东南亚课程以及傣医医疗学知识等,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应从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出发,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更新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要精选经典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学科及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重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探索新事物、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是在2003年成立的导游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05年旅游管理专业实行第一次专业招生,至今已有12年的发展历史,通过不断的学习、改革与总结,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06年被评为云南省重点专业,2011年被评为云南省特色专业。但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专业建设也将面临新的挑战与革新。

一、改革的背景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过去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堂教学与实训相结合的方式,教学模式主要是“2.5+0.5”。2009年对教学模式进行了第一次改革,改为“2+1”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直延续至2017年。实践发现,这两种教学模式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知识的积累与整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弊端,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提高。

二、改革的举措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态度、心理素质、知识水平、业务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为了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做了大量的调查,通过与在校生交流了解其切身需要,与毕业生交流掌握其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与用人单位交流了解毕业和实习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匹配性。通过近两年的不断收集与整理,最后决定将旅游管理专业的“2+1” 教学模式调整为“2+0.5+0.5”的教学模式,也就是2年的在校学习,0.5年的学院安排的统一实习(通过这0.5年的统一实习,第一,便于企业的集中管理;第二,便于学院掌握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转化能力情况,对后期的教学能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0.5年的学生自主择业实习(通过这0.5年的学生自主择业实习,可以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的平台,通过比较让学生找准自己的毕业就业定位,为后期的就业选择提供参考)。我院将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思想定位为“重视考证,以赛促学,重视实践,服务社会”。

在教学内容上,我院以前非常重视学生对于旅游专业课程知识把握的全面性,所以开设的课程多而散,力求旅游管理的方方面面都让学生知晓、了解。开设的课程从基础的理论课到高端的规划、设计等课程应有尽有。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反馈,高职学生学到的知识能运用到实践之中的实际非常少。通过不断的调研与总结,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了很大的革新,具体措施如下。

(一)增加考证科目的课时

如《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云南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课程》从原来的每周4节调整为每周6节,《旅游政策与法规》《现场导游》从原来的每周2节调整为每周4节。重视学生的考证培养,从师资到课时等方面都给予考证方面很多的政策倾斜。

(二)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对学生的礼貌礼节、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培养。《公共关系学》《礼仪课程》《人际关系学》《心理学知识》等课程,课时数从原来的每周2节调整为每周4节。

(三)特色课程与时俱进

结合西双版纳的地域优势及“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围绕“立足西双版纳,辐射东南亚”的发展理念,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建设上也抢抓先机,开设了1.5年的泰语课程,《西双版纳民俗风情》从以前的每周2节调整到每周4节。与此同时,增加了《中傣医养生保健》,每周36节,《游客突发状况的急救自救常识》,每周18节。

三、改革的方法

(一)教学手段由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转变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要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好地服务教学,就必须学习和掌握信息时代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技术。为此,本专业特别培训了专任教师编制无纸化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如在《客源国概况》《旅游地理》《西双版纳民俗风情》等课程中,任课教师将在课程准备时查阅的大量资料和收集的大量图片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制作成了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便于认识、了解,增强了趣味性,容易记忆和掌握。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在上课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人性化的课堂,学生对这一方式普遍好评。

(二)教师角色的逐渐转变

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主导,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为了保障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高效、有序地开展,近年来,本专业在加大引进教师力度的同时,还加强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在政治思想上,教育培养他们热爱教师工作,牢固树立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和敬业、奉献精神。在科研上,努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水平和素养,创造条件使他们在旅游学科科学研究领域迅速成长。在教学上,制定详细的教学工作规范,采取理论和实践培训以及教学工作压胆子、严要求等措施。在技能培养上,每学期根据计划派出1名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基层学习,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丰富实战经验,使这些青年教师在树立优良的师德、更新和拓展知识以及提高教学能力方面得到全面锻炼和提高。为了保障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旅游教研室为每位青年教师指派了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进行帮扶,效果显著。任课教师由知识、技能的给予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转变,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比如在《导游业务》和《现场导游》课程中,《导游业务》共108学时,其中理论课占60学时,实践课占48学时,《現场导游》共72学时,其中理论课占24节,实践课占48节。教师在讲授完基本理论部分与实践内容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模拟训练旅游活动中导游与游客的实际状态,进行实际旅游过程的模拟训练。然后带领学生模拟机场接机、迎接服务、首次沿途服务、入住酒店服务、到景点参观游览服务以及送机服务等,让每名学生亲自练、说、讲,进行强化训练,然后返回课堂进行实际体验的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最后再去景点弥补上一次实践的不足。通过这样的几轮实践,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做到了铭记于心,而且实践能力非凡。这种现场模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将课程内容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同时让学生掌握了本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及要点。

(三)学生培养由校内教学向校内外的实践教学转变

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即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导向,师生共同探讨交流。这一改革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每学期的见习周。根据与实习见习基地的协议,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到酒店、旅行社或者景点现场见习一周,然后再回到课堂寻找见习中存在的问题,找出不足后再进行新的理论学习,通过这种循环的“理论-实践-理论”的模式使学生真正领会所学知识的理論体系与实践内容,达到理论实践的有机结合。

2.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我们签订了版纳地区星级最高的5星级以上酒店共8家,旅行社2家和4A以上旅游景区2家,完全满足了接待我校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要求。第一个0.5年集中安排学生到协议企业进行专业实习,教师找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不足与缺憾,以便后期有针对性地进行填漏补缺式教学;第二个0.5年让学生根据自身喜好有选择性地实习,让学生找准定位,为毕业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四)培养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向知识的探求者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唤起学生的好奇心,由强调学生统一要求向因材施教转变,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技能的主动探求者转变。比如在《主要客源国》课程中,这一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向学生介绍我国主要客源国家的旅游资源及旅游景点等相关知识,在讲授过程中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所讲客源国的概况等知识,引发学生兴趣,使他们想了解更多的内容,从而引起探求知识的欲望。

四、改革的效果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实践显示,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总体来说,改革高职高专教学模式和内容,是随课程体系改革和社会发展模式而不断变化的,是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的。如果一味追求教学模式和内容改革而不重视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再好的教学模式和内容也只是一种形式主义,无法实现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和内容改革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形式。所以说,我们在教学模式和内容改革的过程中并没有舍本逐末,而是在有利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一种有意义的新时代的现代化的尝试。

专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实验教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实验教学的必要性和关键性问题、改进模式进行了论述,提出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应实施开放式教学、资源共享式教学和梯度推进教学模式相互融合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教学模式改革

作者简介:汤晓莉(1978-),女,河南信阳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讲师。(河南 郑州 450002)

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主的高等学校实施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要适应社会的需求,针对目前信息化、实用化和网络化的需求,制定改革培养方案,将重点转移到培养具有现代知识技能的复合人才上来,即能够利用经济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结合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的综合性经济管理人才。然而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而言,在经济管理类高校建立先进设备与社会接轨的实验管理中心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且随着高校学生的不断增加,仅仅依靠课堂学习,会造成实验管理中心的拥挤和忙乱,并且也不能满足众多学生的实验需求。因此,经济管理类学校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实验教学就是将实验方法引入教学,以实验来引导学生的注意、观察和思考能力,并努力通过实验来诠释一些必要的概念和关键名词,说明或验证已有问题存在的真实性和可能性。[1]相对于理论教学来说,实验教学更加直观且能满足实践性、综合性与创造性的教学要求,能够使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使培养的人才能够与现实的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随着我国高校本科教育的大众化,培养具有较强实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高等学校教育的大趋势。高校扩招以后将我国高等学校分成了科研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两大类。对于科研型大学来说,需要建設一流的科研团队,而这些都需要有一流的实验设备作为支撑,因此为了发展学科,实验管理中心的建设需要与其相呼应。对于教学型大学来说,更需要培养具有动手能力且能与社会接轨的学生,实验管理中心作为学生实习的重要基地,它不同于单纯以课程或者以课题组建的实验室,也不是培养具体环节、具体项目动手能力的配套训练基地。[2]因此,不管是从高等学校教育大众化的角度还是从高等学校教育精英化的角度,发展实验教学都已成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一般纯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时代的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和活动能力,且就业危机感很强,对自身的实践能力有清晰的认识,知道大学期间不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目前从我国的就业情况来看,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就业竞争压力很大,要想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大多数都要从基层做起,因此培养利用现代工具的技能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

二、实验教学的关键性问题

传统的教学实践是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采取“以教为中心”的理念,而前沿经济管理主义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以学为中心”的理念上,[3]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认识的作用。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对于经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要求越来越高,经济理论的形成不能仅仅依赖于定性分析,对基于实践数据的定量分析的需求也增加了,这就要求我们将依赖于电子信息技术和数学模型的定量分析广泛应用于经济研究领域。

实验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起到一个协助和引导的作用。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按照既定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尽可能结合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国家的形势政策、专业的具体规范自己动手模拟演练。实验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要有经验丰富的教师、充分的时间保障、合理的教学流程等。因此,要想使实验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配备具有较强教学责任感、扎实的理论知识、教学经验丰富的实验教师。实验教学依然是教与学相结合的过程,并不能够仅仅依赖学生自学,教师的教学辅导能力也很关键。相对于理论教学或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的要求更高,它不仅要求教师具有理论教学和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还要求教师能够掌握现代教学工具与多种教学软件,熟练运用计算机设备,并且能够熟练的安装管理软件,最好是对软件的开发也有一定的研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学生讲解软件的基本情况,让他们对需要运用的软件有具体的了解,这样就需要有一些跨学科的知识,能够对软件进行梳理、划分。

第二,实验教学还有一个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即编制一套结构合理、内容完整、系统性强,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验教材资料。在实验课程开设之前,教学管理中心就要与相关专业专职教师共同商讨,针对不同的专业需求制定不同的实验教学大纲,以便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按部就班、层层递进的达到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这就需要在学校有关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修订或细化实验教学、实习、毕业论文等教学管理文件和管理制度;规范教师教学文件,包括修订和完善相关实践教学大纲、编制实验指导书、实践教学日历、编写备课笔记等。并且建立健全各项考核规章制度,规范考核程序,加强考核管理,提高考核效果。

第三,充分发挥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优势。实验教学需要将其教学内容和微机处理技术相结合。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经济管理为人文社会科学,是软科学,在完成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只需要有教材和讲义即可,不需要建立所谓的实验教学,也不需要实验室,因为经济管理类学科相对于理工科而言,实验室“只投入、不产出”,不能实现经济效益。因此,学校更愿意将资金投放到理工科的实验设备建设中,几乎不会考虑将资金投入到经济管理类实验室中。由于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不受重视,因此长期以来都滞后于人才培养的需求。根据目前的社会需求和技术手段,需要在经济管理类学科投放具有现代技术手段的实验设备,这样一方面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实验教学改进的模式

实验教学的完成需要建设体系完备、配置先进的实验教学中心,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资本。一旦建成实验教学中心,需要充分发挥其作用,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要提高实验教学中心的利用效率可以通过三种模式的实验教学管理平台建设原则实施。

1.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是指不仅要求实验教学管理中心在教学时间以及课外时间都能够给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并且要将教学软件和教学内容向学生开放,这样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课外时间选择到实验室补习,而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具有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练习,既能满足基础较差的学生的需求,同时也能满足基础较好的学生的需求,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2.资源共享模式

资源共享是指将实验室的核心数据资料、应用软件、服务器、高配置的终端设备等通过学校的内部网络或者中国教育网络向学生开放,实现广义的资源共享。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都自己配备了电子工具,能在实验室以外的地方完成实验练习,这样既节省了实验教学的开支,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开发门户网站平台、电子政务系统、知识仓库及内容管理系统等,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新成果,多渠道、按年度投入建设经费,整合开发优势资源,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中,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建设教学应用软件平台至关重要。[4]

3.梯度推进实验教学模式

梯度推进教学模式就是要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次、分步骤的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不同层次,设置不同的实验教学内容。首先是演示性的,主要以模拟操作为主;其次是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选修内容;最后是利用实验工具在教师的辅助下开展科研课题的研究。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5]

四、结束语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实验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要改造传统实验教学手段和实验技术方法,首先必须建立具有符合学生能力发展的、鼓励探索性的实验教学环境,其次要推行学生自主实验、创新实验、开放实验等教学模式。因此,要加大开放性实验的实施力度,擴大开放性实验的范围;推动资源贡献率,使学生在实验室以外的区域也能接受实验练习;同时要大力开展梯度推进式实验教学模式等。

参考文献:

[1]刘生鹏.多媒体组合教学与化学反应工程教学改革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08,(5):53-55.

[2]王莅,辛峰,徐艳.互动式教学在本科生反应工教学中的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5,(4):64-66.

[3]杨凤珍,王晓放,谢蓉,等.“积木式”个性化实验平台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21(2):21-23.

[4]李秀芳,秦海英,吴晓晨,等.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模式初探——基于南开大学经济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经验的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7):1-6.

[5]毕海霞.经济管理实验教学问题的几点研究[J].科技企业家,

2011,(8):268-269.

(责任编辑:孙晴)

专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高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发展壮大,而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成为高等教育中—支具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否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实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而现阶段,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纯理论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上主要是课堂授课为主,注重理论上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就是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比较差。具体到教学中往往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理论讲述多,学生实习实践少。理论与实践存在着严重的脱节。

(二)工学结合模式。高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和建筑企业在共同育人方面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优势互补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建筑企业经济管理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三)松散型合作模式。很多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的不完善,以及外界冗杂的市场环境的影响,再有就是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以及建筑行业的特殊性,使其与企业不能够建立一种稳定的合作模式。在这种松散的模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未来的就业前景将无从保障。

二、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高职院校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面对市场对建筑经济管理技术人才的需求,如何培养一大批能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懂经济、会管理,兼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是高职院校急需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建筑行业尤其是建筑经济管理方面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不仅使得传统的高职院校人才定位发生巨大转变,同时给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严峻挑战。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有赖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进与创新,因而,人才培养模式是制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而现在高职院校的专业培养模式大部分都具备如下特性:

(一)多关注谋生,少关注人生

教育与个人生计的关系始终是人们接受高职教育所关注的重点。因此,把高职教育看作是一种谋生教育,教会学生将来能在社会上谋得一席之地,取得谋生的手段,这是高职教育的社会功能之体现。同时我们也不否认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欠发达,谋生才是第一性的。但高职教育如果仅仅满足于对学生的谋生关怀,只注重培养他们适应某一岗位的一技之长,而置精神关怀、心理关怀于不顾,那么当他们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变幻莫测的人生时,就或者会四顾茫然、退避三舍,或者会一蹶不振、自艾自怨,“一技之长”也就难有用武之地。因此,高职教育在注重谋生关怀的同时更要多一些人生关怀。

(二)短期效益性

众多高职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对于各自的定位都具有短期性。高职教育机构短期的目标是把校内的学生学有一定特长之后推向社会,使自己有较高的就业率,从而为接下来的招生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受教育者的目标就更简单,他们大多是想着自己在校内学有一技之长之后,能够在社会上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即可。他们并未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只是考虑到自己短期的利益,自己的未来却是一个未知数。

三、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高职院校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是一个传统学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中,有很多成功经验,但缺乏规范化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育途径。学校自行筹划设计课程与实践,缺乏实践验证,在课程设置、教材选取、师资配备、培养方向等方面难免会有偏颇。目前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建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就目前来看高等职业教育还处于名不符实阶段,现行的一些内容不能滿足实际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培养建筑经济管理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力量,但实际情况是,实践性教学投入不够,没有真正突出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特色。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简单

主要是课堂授课,注重理论上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就是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比较差。具体到教学中往往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理论讲述多,学生实习实践少。理论与实践存在着严重的脱节。其主要问题是一方面是强于书本而弱于实务,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将现有的有关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课程简单堆砌在一起,缺乏有机结合的系统特性。

(三)经费投入不足

经费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在有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建筑经济管理专业门槛低,不必过多投入教学设施,在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实际困难,这就会影响实践性教学环节,以至于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建筑市场吻合性较差。

高职院校开设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现代建筑企业管理与发展的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现代建筑管理理念、专业知识与相关技能,能够把握建筑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方向,运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从事建筑企业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必须改进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建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增加有效的人才输出能力,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以适应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对建筑行业的需求。在这一形势的感召下制定出能够反映特色、发挥优势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建筑经济管理职业教育体系,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冯伟国,等.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2] 易兵.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商界,2008.

[3] 高仁杰.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甘肃教育,2005.

[4] 文正东,卢建平.我国职业教育陷入困境原因及出路分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

[5] 胡静.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07.

[6] 高海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若干问题探析.2006.

(作者单位: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课题来源: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科技处专项项目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2535054,课题名称: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上一篇:班级管理教育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地区优势旅游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