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探讨论文范文

2024-05-05

高校德育探讨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我国,高校德育任务主要是由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来承担,这门课程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几年,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冲击高校校园,不少学生受其中不良思潮的影响,政治意识淡薄、道德水准下降,高校德育工作者为此陷入困惑之中。当我们作了一番深層的思考和研究后发现:在我们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对学生实施德育的同时,总有一种不明确的、间接的、隐蔽的因素——“隐蔽课程”也在发生作用,为此,有必要就“隐蔽课程”对高校德育的影响进行探讨。

[关键词]隐蔽课程 显性课程 德育功能开发与设计

[作者简介]李娜(1979- ),女,河北藁城人,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思政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石家庄 050228)郜文华(1979- ),女,河北平山人,石家庄学院组织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石家庄 050035)

一、隐蔽课程的含义

美国堪萨斯州大学教授范兰丝在1991年出版的《国家课程百科全书》中,对隐蔽课程作了比较详尽的界定,他说:“隐蔽课程是指那些在课程指导和学校政策中并不明确的学校教育实践和结果,即使如此,它仍然是学校经验中经常而有效的部分。”

隐蔽课程首先作为课程现象而存在,因此要界定隐蔽课程必须从界定课程概念开始。所谓课程,是指教育者为实现教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学校范围内以各种方式通过受教育者的意识(包括有意识和无意识)和心理反应(包括特定心理反应和非特定心理反应)使教育者获得整体经验的一切内容或要素。我们可以看出,课程包括显性课程和隐蔽课程两部分。显性课程是指教育者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学校范围内以明确的、直接的、外显的方式,通过受教育者有意识的、特定的心理反应,主要使受教育者获得认知方面经验的那些内容和要素。

通过显性课程的概念,我们对隐蔽课程作出明确界定:隐蔽课程是指教育者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学校范围内以不明确的、间接地、内隐的方式,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主要使受教育者获得情意方面经验的那些内容或要素。

二、隐蔽课程的德育功能

(一)物质文化的审美功能

校园物质文化作为载体承载校园文化,它包括校园的环境、活动及科研设施,教学、生活的物质条件等。这些物质形态的校园文化都蕴含着教育的因素及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个性发展,向学生默默地传达着学校的治学理念及审美意向,例如,医学院的白求恩塑像向学生传达着无私奉献的国际主义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因此,高校应积极构建物质文化空间,充分利用物质形态的隐蔽课程,使学生在校园内感受到美丽舒适、和谐安全,陶冶学生性情,激发他们爱知识、爱学校的热情,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文精神。

(二)活动文化的渗透功能

活动文化指高校内大学生的文化活动、体育比赛等,是校园文化中的动态层面。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处在一种宽松、民主、平等、自由的环境中,更有利于个性特长的发展和张扬。健康、积极、活泼向上的校园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施展自己才华、特长展现、个性张扬的舞台,有利于增进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学生之间的尊重、信任、合作,从而实现对学生思想的有效渗透。

(三)制度文化的规范功能

爱尔维修认为:制度是年轻人的最好导师。大学制度文化的内容包括其内部制订的各种规章制度、行为准则,以及大学内的组织结构。这些规章制度是校园精神内涵的制度体现,是学校教育者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的凝结。高校的各种组织管理制度及规章守则作为隐蔽课程,隐性地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发生影响。这些制度如果是科学的、民主的、以人为本的,将内化为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规范,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直接影响学校的秩序构建。

(四)作用方式的情感功能

大学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没有情感功能的道德教育对于有思想、有个性的大学生来说效果是微乎其微的。要建立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之间的联系,提高德育效果就需要:一方面改进显性课程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要优化隐蔽课程。显性课程的德育方式很容易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而隐蔽课程因其作用方式表现为间接的和潜在的,从而有效避免了这一点。隐蔽课程的潜在性使大学生不知不觉中,愉悦地接受教育。隐蔽课程的特点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创造着隐蔽课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教育内容的认可,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内化为自我情感。

三、高校德育中隐蔽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一)高校德育隐蔽课程开发与设计的主体

高校德育隐蔽课程开发与设计的主体应当包括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其中学校德育分管领导及其部门(如学校党委)和思想政治教师是主导力量,其他教职工是协同力量。同时,全体教职工要明确自己在高校这一特定教育环境中所扮演的道德角色和承担的道德责任,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态度,以真诚、良知去唤醒大学生的道德觉悟,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强化他们的道德意识。同时,学生也是高校德育隐蔽课程开发和设计的主体,只有他们的积极参与才能使隐蔽课程深入人心,更好地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1.优化隐蔽课程建设的“活教材”就要提升教师素质。一是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要想树立威信,教师必须在课中与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关心、尊重和爱护学生。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早就主张心灵美与身体美的和谐统一是最美的境界,这里的身体美不仅指教师的行为美,同时也是教师心灵美的直接反映。教师的行为里隐含着一定的思想品质因素,因此要构成美好的品德形象,必须将内心和行为表达做到统一。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行为上遵循道德规范,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品德美,给学生以感染和影响。二是教师要有高深的知识修养。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人文精神的教师,更容易使大学生信服。三是教师要有良好的感情投入。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师生交流,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条件。对学生坦诚自然,保持尊重、理解、信任的态度,以及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沟通与和谐相融的氛围,能极大地增进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和支持。

2.高校中的行政领导是高校教学活动的管理者和教学措施的制定者。行政领导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及榜样示范作用相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往往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这样一来,学校行政领导自身也必然成为高校德育隐蔽课程的一部分,行政领导对德育隐蔽课程作用的认同程度和对德育教师价值的认同程度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效果。

3.高校各级党政干部和部门的职工,虽然不处在教学第一线,但都在以各种方式服务大学生。他们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及服务意识对高校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有很大影响。所以,高校应高度重视行政人员的职业精神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培养百年育人精神和提高综合职业素养,使他们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能传递给学生正能量,发挥好隐蔽课程的德育功能。

(二)高校德育隐蔽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内容

德育隐蔽课程的设计开发者要善于将高校内各种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潜在或现实的因素纳入视野加以控制和规划,使之促进学生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综合发展。

1.提高显性课程的建设水平,为隐蔽课程建设搭建发展平台。任何显性课程从静态因素讲,都蕴含着特定的人文精神、社会意识形态。隐蔽课程和显性课程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隐蔽课程是具有依附性的,要想真正发挥其作用离不开显性课程。所以要提高隐蔽课程的建设水平就必须首先建设好显性课程,为隐蔽课程搭建良好的平台。如果显性课程没有建设好,隐蔽课程德育功能的发挥就会缺乏基本前提条件,其建设也会成为空中楼阁。

2.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彰显隐蔽课程建设效果。高校被大学生们称为“小社会”,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高校这种独特的校园文化包含着校风班风、学生文化、规章制度等。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1)树立健康文明的校风班风。班风校风是指一个班级或一个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比较典型且相对稳定的风尚。它形成后对整个群体有很大的影响力。良好的班风校风能够增强道德感染力,教化和启迪学生。(2)形成良好的学生文化。学生文化主要是指学生特有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称,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在与家长、教师或同龄人的交往中模仿其行为,认同社会行为和道德规范进而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育者应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建立正确的行为方式,从而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创建友好和谐的学生文化。(3)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学校规章制度制定并实施后,就作为一种客观力量存在于高校生活中,它对学生来说是不可选择的。因此,在制定与修改规范制度时,要符合高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公正、公平、奖惩分明的具有人文关怀的规章制度。

3.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优化校园环境。校园物质文化能够折射出高校的管理思想、管理哲学、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学校的各种建筑和设施,都应精心设计、合理布局,以形成无形的德育力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首先,校园物质文化空间能够为隐蔽课程开发与设计营造环境氛围。优美的校园环境会使在其中生活和学习的师生陶冶情操,也体现着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其次,校园建筑与绿化景观对广大师生来说既有实用功能又满足了师生的审美需求,为隐蔽课程开发与设计营造艺术氛围。因此,在建设校园建筑时应注意实用功能与审美需求的统一融合。再次,校园文化传播媒介为隐蔽课程开发与设计营造舆论氛围。實物媒介、人体媒介是校园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例如,校服、校徽等都属于实物媒介,它们能够体现一所学校的风貌。人体媒介,即非常重视校园人物的形象塑造,比如宣传知名校友,邀请其返校演讲,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最后,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对媒介有敏锐性,据《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2年,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达到25.1%,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新媒体已经成为年轻人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重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建设,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载体传播校园文化。

综上所述,隐蔽课程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资源和隐形工具,它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和发展的影响是无声无息的,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必须重视高校中隐蔽课程的开发和运用,以期把隐蔽课程渗透在高校学生的日常规范、课堂学习及业余生活中,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

[参考文献]

[1]班华.隐蔽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J].教育研究,1988(12).

[2]陈玉琨.试论潜在课程的性质、功能和组织[J].上海高教研究,1988(4).

[3]靳玉乐.潜在课程简论[J].课程·教材·教法,1993(6).

[4]靳玉乐.潜在课程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5]廖哲勋.课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6]孔维民.内隐学习理论与学校德育[J].教育科学,2002(3).

高校德育探讨论文范文第2篇

一、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意义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是核心内容, 宿舍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宿舍在满足学生生活、学习、娱乐的同时, 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园地。作为校园文化的延伸, 宿舍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各个方面, 充分发挥宿舍文化的育人作用, 成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宿舍文化的文明程度, 在反映大学生精神风貌的同时, 又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思想趋向多元化, 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他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 极易受外部不良因素的诱惑,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 学生宿舍成为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前沿阵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宿舍文化两者有机联系在一起, 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在德育中的作用

1、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理论水平

在宿舍这样小规模的范围内, 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互相鼓励、互相促进, 比如学生借助网络获得丰富的信息, 在宿舍里可以针对这些信息进行交流, 不管是敏感话题, 还是社会伦理等问题, 都能够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让他们增长了见识, 又无形中自然而然的进行了德育教育, 提高了他们的道德理论水平, 利于他们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2、促进大学生正确道德观的形成

宿舍文化会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种影响在大学生道德观形成的过程中, 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它具有同校园文化一样的行为导向功能。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重要时期, 思想的可塑性很大, 而宿舍文化如同纽带将宿舍成员凝聚在一起, 对每个人的道德观念、思想品行、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着影响,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3、规范约束大学生的行为

宿舍文化中的规章制度能有效的避免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 更重要的是宿舍文化的软性约束更容易让大学生接受, 它不同于规章制度的硬性规定, 效果更佳。它通过学生自身的调控, 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的目的。同时, 宿舍文化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宿舍环境宽松和谐, 成员间的交流, 不知不觉中可以使学生的迷惑、压力等不良情绪释放出来, 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三、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途径

1、完善宿舍设施是宿舍文化建设的基础

宿舍是大学生宿舍文化的载体, 是大学生除了教室外最主要的活动场所, 完善各项设施建设是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前提, 包括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丰富多样的活动场所、高质量的服务设施等方面, 如今互联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高校宿舍管理中也要普及, 现代化的服务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为学生提供方便, 利于宿舍文化的建设。建设良好的大学生宿舍文化, 离不开良好的宿舍这一“硬件”的支撑。因此应完善大学生宿舍的各项设施。

2、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是宿舍文化建设的保障

规章制度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 也是为了满足宿舍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一套切实可行、完善的规章制度, 才能实现科学化管理, 才能为学生创造出良好、有序的生活环境, 在这这样的环境中, 宿舍文化建设才能得到保障, 否则良好的宿舍文化根本就无从谈起。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树立主人翁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 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为宿舍文化建设提供保障。

3、思想政治教育是宿舍文化建设的关键

宿舍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好的地方。首先是加强教育引导。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 可以发挥网络的优势, 比如微信、QQ、电子邮箱等, 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 及时跟学生互动交流, 掌握学生动态, 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其次是加强行为教育。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明确要求大学生树立好自身形象, 对自己严格要求。言行举止文明, 心态积极向上, 成员之间团结一致, 互相关心, 尤其是发生矛盾时, 正确处理, 大家友好和谐共处, 建立起融洽的关系, 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另外充分发挥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 进而形成向心力、凝聚力强的集体, 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成长和提高。

4、文化活动是宿舍文化建设的推动力

宿舍文化建设需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 通过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推动宿舍文化的建设。首先, 主题宿舍文化活动的开展, 在这些活动中交流感情, 友谊加深,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处事能力。其次, 定期开展各种评比活动, 如文明寝室等, 通过评比, 展示出学生较高的道德水准、综合素质, 展示出积极健康向上宿舍理念等, 形成良好的氛围。再次, 开展党员形象工程建设。加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高校宿舍文化建设“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宗旨, 体现校园文化的性质和品位, 真正把大学生培养成祖国的栋梁。

四、结语

宿舍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极为深刻, 良好的宿舍文化, 在学生身心发展、人格形成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宿舍文化的建设, 把思想道德教育观念融入到宿舍文化建设中, 既让宿舍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放松自我的重要场所, 又充分发挥出德育教育的功能, 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宿舍文化在高校教育发展的今天, 作用越来越突出, 不仅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区域, 还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同时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因此, 探讨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德育作用及策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宿舍文化,德育功能,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 孙联明.论新时期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模式的科学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 2012 (8) .

[2] 王晓杰.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7) .

高校德育探讨论文范文第3篇

生活世界是一个充满是非、真假、美丑、善恶的现实世界。如何在生活世界中筛选并提炼出有益的德育理念,并实施有效的德育工作,培养学生树立信念、形成真知的德育境界,是所有德育工作者所孜孜以求的。学校德育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并形成深厚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一切都无法脱离现实生活内容而进行。

一、道德之殇,国人不容乐观的道德现状及其原因

德育在我国承载的外延很宽广,它不仅包括道德教育,而且也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甚至心理教育和环境教育。《小学德育纲要》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目前我国小学德育的两个纲领性文件。归纳其主要内容有:①热爱祖国的教育;②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③热爱人民的教育;④热爱集体的教育;⑤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⑥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⑦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⑧民主与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⑨良好的意识、品格教育;⑩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从这些内容的罗列中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有些内容于小学生而言显得有些抽象,具有很重的意识形态色彩。对于德育工作者而言,实施这样的德育内容显得如此沉重,缺少亲近感、真实感。

从社会生活的维度看,传统社会的封闭性、规范性要求道德教育培养的是能够接受或继承既定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个体。我们的学校德育在大德育观理念指导下选择和组织德育内容,必然掺杂着诸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这种框架指导下的德育教育收效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我们在媒体中经常可以听到或看到对国人素质曝光的报道。国门打开,经济搞活,国力增强,国人的出国机会增多,国人的许多不雅行为曝光在国外的媒体之中,在国外的一些高级宾馆或旅游景区都会用醒目的中文提醒中国游客不要随地吐痰、不要插队、不要乱扔瓜皮果壳、不要破坏绿化、不要大声喧哗、便后要冲厕等。这些诸如我们国内公民道德规范的内容出现在了国外的宾馆、景区,可见问题之严重,国内不少媒体转载类似的报道后,都用这样的结语:我们的一些国人的素质实在是太低了。为何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堂堂礼仪之邦的国人道德素养会如此之差,古语训“人生儿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这显然是德育教育的失误。这些现象的形成使我们有必要对我们的传统德育观进行深刻的反思。

长期以来,我国道德教育所推祟的是一种“圣人道德”和“英雄道德”,一方面学校德育用道德理想或者是离实际太远的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学校德育忽视了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的培养,这是造成国人素质降低的本因。在大家局限于满足做道德伦理上的圣人后,反而对一些诸如简单的违背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吐痰等道德规范的现象却视而不见。

显然,德育存在的根源在于现实生活,德育的目的在于服务生活,进行德育显然不能脱离生活、坐与论道。因此学校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切入点及着眼点都不光要在认识上入手,更要在行为诱导。那么,我们如何来寻找德育的出路呢?新课改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推广实施给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曙光。

二、德育之变,新课改为学校生活化德育带来活力和生机

新课程将课程设置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变革,特别是将学校原有的小学德育课程《思想品德》改为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和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这是一次非常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遵循科学规律的理性而客观的调整。把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把品德课与生活课的综合,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这样做就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

德育应该更多地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对现行的学校德育而言,在展会、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等活动课程尚无法成为学校里主要的德育课程,《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的实施就是通过教材的改革,把知、行与生活场景结合,迫使教师在教法上将知识、观念、理论的教学与实践、活动、行为训练结合。

《品德与生活》从低年级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通过提倡小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学习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有责任感地生活,有创意地生活,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和未来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德育目标的指向,一下从着重意识形态的内涵降低为直面现实的生活德育观。从生活性问题人手,以生活为定向,关注生活,关注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这种生活德育观的回归,使得学校德育工作显得亲远而又自然。

新课标将《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定位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它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融为一体,为培养学生富有爱国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

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在道德实践中才能修养德行:“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在小学中高年段,将德育对学生从关心身边的物、有责任的生活提升到与人的接触,逐渐扩充到社会生活环境,使得德育的这种“生活化”取向因为学生成长的客观逻辑性要求而成为必然。这种德育回归生活的改革,使得我们逐渐收获德育改革的成果,并引导着当前我国学校德育的发展方向。

在落实新课程德育目标的同时,学校德育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就不能回避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矛盾和丑恶现象。罗杰斯认为:“如果我们想要学生做自由和负责任的人,我们就必须愿意让他们直面生活、面对难题”。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是一个多种经济多种思想文化并存与激荡的时期,我们既要让学生看到美好的一面,也要让学生知道丑恶的一面,要让学生学会选择。学校德育回避社会生活中的矛盾是无法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的。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强调的是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杜威认为社会生活对学校德育有着重要影响,“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德育既没有德育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而“参与社会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学校只有重视校内典型的社会生活的情况,学校才能成为社会生活的预备。不管是杜威还是陶行知,强调的都是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联系,教育只有与生活世界相联系,才是真实并充满活力的。

学校德育是要把学生带进人的世界,人是有私念的,要让学生学会处理公与私、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忽视或损害个体的正当利益,阻止个体的自我实现。因此学校德育不应该是脱离现实利益关系的绝对超越,德育内容体现的应该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超越性与适应性的统一。如果学校德育内容自始至终体现的都是一种无私的超越价价观,力图超越个人价值,那么这样的德育内容实际上已经游离于个体之外了。杜威说:“社会只有致力于构成它的所有成员的圆满生长,才能尽自己的职责于万一。”同样,道德教育只有致力于教育对象的圆满生长,才能尽自己的职责于万一。

三、德育之策,学校生活化德育的实施

体现德育本质、实现德育功能的中介只能是德育的“生活化”。从生活性问题入手,以生活为定向,才是发挥德育功能的正确方式。

鲁宾斯坦认为:“教育的主要方面恰恰在于,使人同生活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各个方面向他提出对他有重大意义的、富有吸引力的任务,因而被他看作自己的、必须亲自解决的任务。这比什么都重要,因为道德上的一切缺陷,一切越轨行为的主要源泉,都是因人们的精神空虚而造成,当他们对周围生活漠不关心、冷眼旁观的时候,他们对一切都会满不在乎。”德育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才能具有深厚的生命力。

二十世纪中叶西方国家经历“道德荒凉时期”之后,越来越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及其研究。当前英国应用较广的德育教材主要是《生命线》、《民主中的价值》,在确定德育内容时主要考虑学生需要、社会反馈和对道德实质的理论阐释三个方面。前者把生活中人与人相处的普遍行为准则作为认识路线,教会学生学会关心和合作,后者从关注社会角度,鼓励师生探索人生价值,引导学生的道德推理向较高阶段发展。美国自1970年代以来,在学校德育方面则是逐渐普及公民学教育课程,并作为学校培养合格公民的新政策。

东方国家中,新加坡近二三十年来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好公民》、《生活与成长》及《儒家伦理》。东西方在德育内容上表现出的共同趋势是关注生命、自然、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从关注学生个体生存与发展的角度,进一步突出德育的“生活”特性。正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可以设置不同的德目进行实施。

实施策略一

对于低年级学生,我们可以从培养学生的基本德育观和生活观入手,基本德育观包括要求学生做到诚实守信,今日事今日毕、承诺的事一定做、不说假话不做假事、恪守时间。基本生活观包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热爱劳动、合理消费等方面来引导学生。在讲珍惜时间的同时,分析正确娱乐、文明休闲与学会学习、善于学习的关系;在讲勤俭节约的同时分析正确合理的消费与提高生活水平的关系问题。这些都是低年级学生所必须做到的。

实施策略二

对于中年级学生,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并参与社会生活,在生活中培养合格公民意识。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导,设计各种符合公民道德规范的活动,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掌握有关原理,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从底线做起,就像参与学习市民道德规范一样。带学生到银行认识一米线,并讲出为何要设计这样的一米线;带学生认识红绿灯,并介绍相关的交通法规;教给他们有关人际交往的基础知识,鼓励同学问相互走访,在交往中学会交往礼仪,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让他们学会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学会尊敬长辈;以绿色理念教育学生善待弱小和环境,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会对我们人类自身的发展带来益处;在这一方面安排的内容可以有: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学会理解尊重、珍惜友谊、诚实守信、尊敬长辈、团结协作等。

实施策略三

对于高年级学生,我们要关注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适当引进心理教育内容。近年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显露,不少学生的耐挫心理低下,加上高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到了一定的心里断乳期,许多话都不愿与家长说,因此在这个年级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都旨在“健全人格”的培养,且决定德育绩效的道德内化程度与受教育者个垮的心理结构密切相关,健康的心理是幸福人生的必备条件。可以在德育中安排心理教育的内容:正视自我、自尊自信、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培养良好情绪、发展健全情感等,以帮助学生改善心理品质,为整个人生的心理发展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奠定基础。

德育生活化是一个渐行渐进的过程,在德育“生活化”成为我国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之时,仍有需多的问题有待探讨,但德育生活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理性归依表明了我们的德育工作正走向实处,给学校德育注入了源共活水,使得学校具体从事德育工作的管理人员和老师找到了方向,有了具体的操作目标。

通过不同学校不断的实施和探索,可以预期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学生的道德素养会有更大的提升,我们国人的素质改变也是值得期待。我们有理由相信,上下五千年凝聚成的古国文明的道德之光,依然会成为引领世界公民价值观的航标。

高校德育探讨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处于新形势与之社会变革相交叉的重要历史时期,职校生备受多元化思潮的影响,在享受互联网信息科技等带来的种种便利时,也面临着诸多潜在危险。对其展开全面且深入的德育教育,必须用过硬的政治理论充实其头脑,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借助“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先进指导,积极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建构优良的育人体制,在多样性思想活动中切实增强职校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职业学校 德育教育 教育理念 传统文化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学生形成优良的品德思想至关重要,具有实效性的德育教育能够使学生在基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下,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性活动,在积极、主动与创造性的体验活动中实现知识的内化,从而提高自控能力,夯实核心价值观,学会灵活利用好现有条件,防患于未然,进而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不断强化自身素质,于日后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当中。

一、新形势下职校学生思想的新变化

职校学生由于个人及家庭,甚至学校与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在道德品质方面表现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呈现出集体意识淡薄、个人利己主义情结严重;片面追求价值多元化,误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禁区等缺陷,这不仅是其个人成长道路上的阻力因素,更是当代教育体系乃至整个社会精神风貌建设的“绊脚石”。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发展,以及世界政治环境的复杂化,职校生德育教育工作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变化。

具体地说,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第一,当代职校生多为家中独子独女,多数人的成长环境较为优越,未有经历过挫折、打击,也由此导致他们内心承受能力较弱,怯于人际交往,亦不善于分享。此外,当国内与世界有了更广泛、更深入地联系时,也让各种各样的思想价值观念相互缠绕交织在人们的生活之中、思想之中和行为之中。职校生作为社会人中的重要群体,同样也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第二,对自我个性的追求更强烈。职校生正处于向成年人过渡的关键时期,追求新鲜刺激,冲动且叛逆,有着自己的思维和信仰,喜欢时尚自由,追求快乐无约束,有着特立独行的个性。同时,立足新的信息时代下,其学习渠道亦已得到纵深化的拓展,可以通过不同途径、方法、形式来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因此对理想、对自我的追求表现的更为强烈。

二、新形势下职校德育教育的新趋势

因为职校生在新形势下思想发生了新的改变,职校德育教育手段与形式也由此发生了变化,职校应结合实际学情与具体情况适当调整,与时俱进,相互适应。具体地说,其主要趋势如下:第一,教育内容变得更加丰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产生了大量知识,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挖掘,大大丰富了德育教育的内容,使职校生的德育教育更加丰富多彩。因此,新形势下德育教育既要包括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宏观知识内容,还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法律、诚信等与自身修养密切相关的教育内容,使之教育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蕴含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新理论,促使学生思想不断丰富、发展、完善。第二,教育手段更加多元化。传统的德育教育比较呆板,一般都是教师“说教式”的灌输观点,教师“苦口婆心”讲得枯燥,学生听得“心不在焉”,教育实效相当堪忧。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科技教育手段更加多样化。多媒体技术可以让枯燥的文字拥有优美的动态画面,文字与声音的相结合,直观生动地呈现出德育宣导内容;而“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也可以使学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接受德育教育。

三、改善职校德育教育实效的具体措施

(一)继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深化德育教育内涵。中华文明不仅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且是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虽然几度遭遇外来侵略,但仍然经久不衰。而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在曲折而残酷的进程中得以传承,与其另一个特征“创新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达尔文“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言论,同样适用于文化发展范畴,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凭借其在传承的过程中的不断变化、不断改革,来适应不同阶段的时代要求,通过自身的“优胜劣汰”,完成了自我保存与更新,因此在教育领域、文化建设的道路中,更要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注重在批判与继承过程中与时俱进的创新,并以此来作为培养当代职校生道德素质的基石,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利用信息互联网技术优势,拓展德育教育范围。互联网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上给职校生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事实也已经证明,人们的学习和生活离不开互联网。因此,德育教育应对互联网和计算机采取一种欢迎的态度,并做到取其长处,为我所用,充分利用互联网覆盖面广的特点建立多种德育教育平台,比如,建立德育教育专题网站,优化模块设置,创新内容布局,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融合为一体,吸引更多的学生;建立更多让学生自由表达观点的渠道,比如校园“BBS”等,鼓励学生勇敢发声,借此收集学生的言论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QQ”、“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软件拓展与学生交流的渠道。需要注意的是,网络在为德育教育工作带来的各种便利性的同时,也在提醒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将自身工作范围扩大,以便于将更多的学生纳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中。

(三)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实践德育教育理念。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公益既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意识,也是一种无私奉献的高尚行为。积极组织职校生参加社会公益实践活动,既可以让他们通过各种事件本身去全面地认识社会,也可以激活自己服务社会 、创造个体价值的激情。例如,维持交通秩序、清除小广告、到敬老院服务,以及到社区或公园开展体育项目或技能教学指导活动等。让职校生在不同的社会体验中,完成自己的社会化与各种模拟性教育,从而在自己的感悟、总结与教训中完善与提升自己。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新形势下的职校德育教育还需要渗透到每个学科领域,这些蕴藏在各学科中的思想内容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能够有效促进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提高;其次,要以课外活动为补充,提高德育教育效果,课外活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德育系统;最后,可以通过社会实践使理论知识进一步内化,渠道开阔学生视野,磨练且意志,让学生在生活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钱海成.德育教育融入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对策探讨[J].成功(教育),2011(10)

[2]申姚.中职生德育教育的新探索[J].成功(教育),2011(16)

[3]谭红.探索中职德育管理的有效途径——分级管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2)

[4]靳艳玲.简论中职生德育课程学习兴趣的培养途径[J].广西教育,2009(27)

[5]高燕.中职学校科学德育方法实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6]夏文燕.提高中职学校德育针对性的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高校德育探讨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据目前来看德育教育在小学时期已经贯穿到各个方面,不再仅仅的存在于小学的教育教学内容之中。目前德育教育在小学的管理方面也是存在一定的发展方向的。小学管理工作是在小学的发展过程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只有对于管理方面有了优秀的教育理念才能推动着教育的进一步进行。有关小学的教育问题中不仅仅需要对于文化课程方面的研究,也需要对德育教育进行进一步的深入。

关键词:德育教育;小学时期;班级管理;重要性

引言

在义务教育的小学时期,学校对于班级管理方面采用德育教育理念可以让学生们从小事、从身边、从自身的角度上对于德育有更好的理解和发挥。在班级管理方式上以德育教育为理念核心是让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加强学生的配合度和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未来不管怎么是在思想教育问题上,还是自身为人处世上都可以有德育素质的体现。对于学生来说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并且对班级管理的同时德育教育可以让班级经营的更加顺利,以德育教育的理念为管理方向,从小培育学生的全方面素质发展。此文献以德育教育在小学管理中的重要性为研究对象做出理论性分析,目的是可以最大程度上的推进学生的教育工作开展。

1.如何在小学的班级管理中推进小学班级管理策略

1.1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

德育教育的开展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从教育理念氛围中学习到德育有关素养的提高。德育教育在小学班级的管理中推行可以让小学生在一个充满优良的教学环境下城长,可以让学生对于自身的优良传统培养得到进一步的开展和提高。小学生处于一个对外界信息十分敏感的时期,尤其是周围环境所带来的信息会让学生通过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受到影响。在小学时期,学生是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的,对于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氛围会影响到学生本身的学习积极性,这对于学生自身来说也是增加学习的一种方式来借助外界环境来提高自身素养。据目前的情况来说我国对于小学的教育来说,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所以教育环境的形成主要还是以教师的教学态度所带动的。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如果加强对于德育教育展开推进的话,学生的学习环境也会随着被积极带动作用的。比如:在班级的学习知识的管理中,尤其是在语文的课程内容学习中,对于德育有关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加强教学方向结合班级管理政策来提高学生对于德语素养的提升。当然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在学校学习才为学习环境,主要是以学校为主,但在家庭中的学习环境也是不容小觑的。学生在学校中所感受到的学习氛围带动到家庭的学习环境中才是德育教育真正的作用效果。

1.2从实践活动中着手,真实感受到德育教学

让德育教学在小学时期畅行,只在理论基础上的运行与实施是十分不够的,只有让理论和实践共同存在才能真正的让德育教学充分在班级管理政策中有效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存在的文字。利用实践活动来开展德育教学不为是一个好的方法让学生可以参加实践活动的同时增加自身有关德育方面的素养提高。“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是切实可行的。在小学时期,学校可以积极的举办德育实践活动的进行例如:在中秋时期或是元宵节时期等团圆之日去养老院陪伴老人、在假期空闲时间去街道上帮助他人和去残疾院帮助残疾人等等,像这种以实际行动感化他人的活动即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付出的快乐同时可以体验到德育的真实感受。在实践之后教学通过对于学生的内心想法做出引导让学生可以从行为中得出做人道理,从现实中找到爱。同时对于像“雷锋”这种英雄人物的学习工作也是不可缺少的,每年四月都是我们高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曲。这些都是小学时期可以开展的实践活动。用行动教学代替理论让学生亲身感受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爱国清怀发展和德育素养提升。

1.3多媒体教学推进德育班级管理发展

像目前我国有些地区仍然处于疫情的困境之中,但是对以小学教育的展开是刻不容缓的。疫情的存在对于小学生的教育问题来说也是一个影响因素,实践活动的展开就相对不能正常的展开,所以多媒体形式的教学就可以在没有实践活动的同时推进学生们的素养提升。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具体方式借助视频、动画、图片等多方式来熏陶学生内心的德育情感产生。教师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可以播放爱国主义情感深厚的影片及片段例如:《雷锋的故事》、《红旗飘扬》、《闪闪红旗在我心》、《我的英雄邱少云》等等影片,来感染学生们的正确的思想观念。这对于德育教學在班级管理中的开展来说是一个有效的措施,通过影片来加重学生心里中的深刻影响进而提高学生主动的对于德育学习的自我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小学教育问题上德育教学理念是缺少不了的。德育教学带给我们的发展有很多积极的一面。例如:让学生有正确的思想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保障学生行为的实施态度等等。借助从环境、课外活动、多媒体信息教学等方式来开展学生们的德育教学。在小学时期对于学生进行一些素养的提高,是在为以后的全面性发展打基础,所以德育教学在小学时期的开展应该被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

[1]吕丕春,孙有.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探讨[J].德育工作,2017 (6.9): 153-157.

[2]邓仕玲.德育工作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渗透[J].新课程2018(6.3):44-47

[3]吕有.小学班级管理中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探讨[J].德育工作,2019 (12.4): 54-57.

高校德育探讨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挖掘教材、设计课堂环节、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浅谈中学数学德育教育渗透。

关键词:中学数学;德育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作为自然基础学科的数学,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更加注重数学的趣味性,也更加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找到德育的切入点,进行德育渗透,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德育渗透“渗”的途径怎样?该运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呢?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利用数学史进行德育渗透

中学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在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述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从上古的结绳记数到中古的《九章算术》都是最早问世的数学成就;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的研究,最早由魏晋时期的刘徽开始,到南北朝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准确计算大大早于欧洲;近代的华罗庚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广泛数学领域中都做出了卓越贡献。由于华罗庚的重大贡献,有许多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引理、不等式、算子与方法。他共发表专著与学术论文近三百篇。华罗庚还根据中国实情与国际潮流,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研制。他身体力行,亲自去27个省市普及应用数学方法长达二十年之久,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因此我们要将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二、利用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在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并不是明确提出的。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其潜在的德育因素,例如,在极限数学中,可举出古例“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再如通过“杨辉三角”“祖日恒原理”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伟大数学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为祖国建设事业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恩格斯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连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在数学体系中到处可以找到印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的产生及发展,同其他事物一样严格遵循唯物辩证法的规律,例如:从数学概念的产生及延伸、推广,从数、式、方程、函数的应用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等,可对学生进行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理论来源于实践作用于实践等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从数、式的正与负、加与减等的转化教学中,可对学生进行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等。平面几何则是更好的唯物辩证法观点的教育素材,例如:四边形教学中,通过对四边形的四条边位置的运动及长短的变化,四边形可在梯形、平行四边形、矩形、棱形、正方形之间互相转化等,对学生进行事物是在运动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在学习活动中渗透德育

要求学生做到学习上自我检查,行为上自我修养,活动上自我组织,纪律上自我约束,生活上自我管理。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又可以有目的的培养他们从事德育工作的技能和本领。现在,我国人们的生活水平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父母溺爱的较多,且大多数都缺乏集体主义观念,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等任务,使他们较早的形成集体主义观念。教学活动是我们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途径,也是我们渗透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每项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我们向学生渗透集体主义教育的好时机。

比如,在开展本学科兴趣小组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时,采用小组记分的形式,让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来共同的解决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只有大家团结起来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四、在课堂即时评价中渗透德育

在课堂中,会出现某些思想教育契机,如果我们能及时抓住这些德育生成点,巧妙而又不失时机地给予教育,就能产生极好的德育效果。教师在不经意中对学生的教育,其效益胜出师生的一次长谈,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例如,我们可以对学生的严谨的态度,踏实的作风给予表扬;可以对学生的灵活思维给予表扬……适当的赞美和鼓励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即使一个平凡的孩子,在鼓励的雨露下也会变得更加鲜活起来。

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的德育因素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 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 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不仅在于数学应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以后讲授知识时,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数学知识只有最终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实用价值。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给学生针对性地布置了一些实习作业,了解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

当然,数学教育的德育渗透不仅仅是以上几个方面,它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挖掘教材,使德育教育溶于教学过程中,既可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上一篇:时间理论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高校教育培训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