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伦理论文范文

2023-09-16

生态伦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生态经济伦理是近年来学术界较为关注的内容之一,是人类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尊重自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追求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未来生存的最佳抉择。文章试从藏族传统文化的视角探讨生态经济伦理及其藏族传统文化对此的贡献所在。

【关键词】生态经济伦理;藏族;传统文化

生态伦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蕴含丰富的保护森林水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的生态伦理思想,开展其资源建设,可为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治理提供档案文献支持。论文提出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馆藏资源建设问题,阐述建设意义,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馆藏资源建设策略。

关键词:生态治理 生态伦理档案文献 馆藏资源 少数民族

党和国家长期重视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2011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印发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年)的通知》指出,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肅、新疆6省(区)地理位置特殊,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制定与实施《关于印发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年)》有利于加强青藏高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有重要意义。[1]我国边疆各省区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形成了大量的生态伦理档案文献,这些档案文献是少数民族先民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记录与反映少数民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感恩天地万物、爱护环境等伦理思想,以纸质、石刻、口述或非遗等方式传承下来的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一是生态环境保护公约文书。即少数民族在保护当地自然环境活动中公议形成专门保护生态环境的公约文书,以及涉及森林、水源等自然环境保护的乡规民约等。二是涉及环境保护的民族经书。这类民族经书有彝文的《劝善经》《道德书》,傣族的《训也唱词》《传家祖训》,以及纳西族的《人类迁徙记》和《迎净水》等。三是石刻生态伦理档案文献。如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的《云南禄丰县前所军民与彻峨庄丁分水界碑》、清咸丰元年(1851)的《贵阳下铺村护山育林碑刻》等。四是口述生态伦理档案文献。如以口耳相传的、保护山林水源的生态习惯法,主要有《德昂族原始习惯法》《普米族传统习惯法》《景颇族习惯法》等。五是非遗生态伦理档案文献。如建档形成的涉及生态保护的少数民族传统表演艺术、民俗、礼仪与节庆等非遗档案文献。这些档案文献数量丰富,种类繁多,内容涵盖保护森林水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性发展等生态伦理思想与行为规范,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

2021年6月,《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引导支持地方各级综合档案馆围绕“四史”教育、历史研究、历史文化遗产传承等进行专题档案开发,发挥档案在服务国家治理、传承红色基因、建构民族记忆等方面的独特作用。[2]以党和国家生态治理方针为指导,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高度,研究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馆藏资源建设问题,有利于开展档案资源体系化建设,创新档案服务工作,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治理工作的开展。
二、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馆藏资源建设现实意义

(一)保护传承优秀的民族生态伦理文化

我国边疆民族地区遗存的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极其丰富,这些档案文献作为民族生态文化的传承媒介,承载着丰厚的各民族先民在历史上形成的感恩天地万物、保护森林水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可持续发展等伦理思想和行为规范。如东巴经《迎净水》记述,“不得在水源地杀牲宰兽、不得丢弃污物于水中、不得在水流中洗涤污物”等[3]。嘉庆八年(1803)《广西靖西县武平乡立录村乡规民约碑记》规定:“山水生灵不得浇药,丘木树林不得砍伐;田螺海鸭不得踏采,户口出役不得推托;潭口食水不得浣洗,田间水界不得相争。”[4]口传习惯法《拉祜族传统陈规》约定:“砍伐水源森林者罚款,并罚扫寨子;破坏寨子神房、竜树竜林者罚款,无款者拉其家牛供全寨人杀吃,请‘磨巴’祈求寨神保佑。”[5]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大多散存民间,或是为图书馆、博物馆、民委古籍办、民族研究所和非遗保护中心等机构收藏。受历史、人为与自然因素影响,加之保管条件简陋,破损、虫蛀、损毁和流失问题普遍存在。通过原件征集、建档保护或数字化整合等方式将其集中到档案馆保存,可完整构建少数民族生态记忆,更好地保护传承与发掘利用这一优秀民族文化遗产。

(二)为边疆生态治理提供档案资源支持

生态治理也可称为“生态文明治理”,就是要以生态环境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协调联动,综合运用引导性、约束性和激励性的道德、法制、行政、经济等手段,对生态文明建设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与管理。[6]少數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所承载的生态文化,“是一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念和伦理文化,以及各少数民族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以伦理的方式对待自然界和自然物的态度、意识、观念和行为规范”[7]。其生态治理价值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依托档案文献,通过传统生态伦理文化的教育、传承与传播等方式,把少数民族保护森林水源、爱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生态理论思想、观念和规范等内化为生态理念,形成文化自觉,以德治方式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利用档案文献,对传统口述习惯法、乡规民约等进行转化创新,为民族地区生态立法、订立乡规民约提供借鉴,以法制的方式,规范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以维系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依托国家综合档案馆,开展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资源建设,将散存民间和相关机构的档案文献征集到档案馆珍藏,不仅可更好地保护传承这一优秀民族文化遗产,还可形成资源优势,以档案服务为边疆民族地区开展生态宣传、教育、立法等治理工作提供文化助力。
三、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馆藏资源建设问题分析

(一)服务意识树立问题

从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档案资源建设看,部分档案馆已经意识到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的重要性,并着手开展资源建设与服务工作。如楚雄州档案馆以拓印的方式征集到民族碑刻拓片档案410件,其中包括了许多保护山林水源生态碑刻。西藏自治区档案馆依托馆藏藏族传统生态档案文献,编纂出版了《灾异志——雪灾篇》《灾异志——雹灾篇》等生态档案文献汇编[8],在服务边疆生态治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就整体状况而言,多数档案馆尚未开展资源建设工作,所导致的问题有:一是造成少数民族生态档案资源建设的缺失,影响了民族生态记忆的构建与传承;二是不利于保护这一珍贵的少数民族生态档案文献遗产,及其在边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传播利用。因此,树立服务意识,开展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对完整构建与传承少数民族生态记忆,更好地发掘利用这一档案资源为边疆生态治理服务就有了更为紧迫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研究缺失问题

从学术视角看,学界对生态档案进行过研究。如在生态档案界定方面,吉志强认为,生态档案指由过去和现在的机构、组织及个人在从事生态文明建设活动中形成的,以不同形式记载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重要历史记录。[9]在服务工作方面,康蠡等提出,综合档案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负有构建生态记忆、提供建设参考、助推生态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应强化生态档案管理与开发。[10]上述研究未涉及民族生态档案资源建设问题。理论研究的缺失首先不利于对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进行认知,对完整征集其档案文献造成不利影响。其次,不利于从档案资源模块、种类等方面构建资源体系,开展资源体系化建设。再次,不利于科学构建利用体系,为边疆生态治理工作提供利用服务。因此,开展学术研究,从理论上探讨其档案文献概念界定、类型构成、价值作用以及资源建设等问题,也就成为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资源建设亟待解决的学术问题。

(三)档案文献散存问题

就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收藏而言,除档案馆外,广泛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民委古籍办、民族研究所和高校等机构保存。以贵州清水江文书为例,清水江文书是明、清以来,贵州省清水江流域苗族、侗族群众在长期从事农林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民间历史文书,主要有土地契约、合伙造林、山林管护、纠纷诉状、村规民约以及官府执照、文件等。清水江文书藏量丰富,其中,锦屏县档案馆有50 000余件、黎平县档案馆有46 000件、天柱县有25 000余件、三穗县有24 000余件、剑河县10 000余件。此外,这5个县的图书馆、古籍办、文管所等多个单位均有收藏。[11]值得注意的是尚有大量档案文献散存在乡村民间,如四川通江县杨柏乡遗存有永乐十七年(1419)的《禁砍古木碑》,云南有乾隆四十年(1775)的《大理市凤仪种树记碑》、嘉庆二十三年(1794)的《禄丰川街阿纳村封山育林乡规民约碑》,贵州有清咸丰元年(1851)的《贵阳下铺村护山育林碑刻》等。此外,黑龙江、吉林、新疆、内蒙古、西藏、广西等省区民间都遗存有丰富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少数民族习惯法、非遗等生态档案文献。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的散存状况破坏了档案文献之间的有机联系,不利于档案资源的体系化建设与全面发掘利用。
四、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馆藏资源建设实现途径

(一)强化资源建设,以研究推动规划工作。首先,贯彻方针政策,树立保护理念。2020年,国家档案局印发的《全国档案宣传工作要点》要求“持续深入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贯彻,大力宣传档案部门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实践”[12]。开展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馆藏资源建设,就要贯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推进资源建设工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治理奠定档案资源基础。其次,开展理论研究,指导建设工作。鉴于学术研究的缺失,建议从概念界定、类型构成、功能价值,档案收集、有序化整理和数字化建设等方面,对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资源建设问题进行全面研究,从理论上厘清其内涵外延、收集范围、整理方法与数字化建设等理论与方法问题,用以指导馆藏资源建设实践工作。再次,规划建设工作,保障资源建设。即从领导组织、实施部门、制度建设、工作任务、建设内容、时间要求、设备设施和人财物保障等方面规划建设工作,以保证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馆藏资源建设工作的开展。

(二)构建资源体系,为资源建设搭建框架

馆藏档案资源体系的构建,就是要依据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遗存现状以及边疆生态治理工作的需求,对其档案文献资源建设进行顶层规划、设计,构建资源建设框架,用以指导资源建设工作的开展。为此,建议从两个模块构建其生态伦理档案文献。其一,可收集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这一模块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公约文书、涉及环境保护民族经书、石刻生态伦理档案文献等。其二,建档性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主要类型有口述生态伦理档案文献、非遗生态伦理档案文献等。这一资源体系建设框架如图1所示。

馆藏档案资源体系的构建可为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资源规划,制定档案征集、分类整理、数字化建设标准规范,以及构建其数据库建设规范等提供指导,从而推进其资源体系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三)征集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共建与共享

1.开展民间档案文献收集。由于对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理论研究的滞后及其重要性认识的不足,迄今仍然有大量的档案文献散存民间。建议从两个方面开展收集工作。其一,制定收集规范,明确收集范围。即依据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资源体系,建立其收集规范,明确收集类型、内容与标准,用以指导收集工作的开展。其二,依据收集规范,开展收集工作。一是按照收集规范,采用捐赠、征集、购买、复制、拓印和数字化等方式,对民间散存少数民族环境保护公约文书、伦理经书,以及石刻乡规民约等档案文献进行收集。二是采用文字记录、照片拍摄、口述录制、影像摄制、多媒体数字化和外部受众领悟的特殊采集等方式[13],对民间少数民族口述、非遗等生态伦理文化进行建档,形成专题性生态伦理档案文献,以完善馆藏档案文献资源建设。

2.整合机构散存档案文献。鉴于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的文化遗产、档案、古籍、文物和史料等多元属性,除档案馆外,广泛为图书馆、博物馆、民委古籍办、民族研究所、非遗保护中心和高校等机构保存。为完整构建少数民族生态记忆,形成资源优势,建议以资源共享为合作基点,打通不同机构之间的交流、互通和协作渠道。[14]首先,成立少数民族档案文献共建联盟,签署资源共建共享协议,协调组织档案文献资源共建工作。其次,采用交换、复制,以及数字化方式,在保障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将各单位散存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集中到档案馆,开展资源体系化建设。再次,依托馆藏档案资源体系,在数字化建设的基础上,对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进行资源规划、分类整理和标准规范,构建特色数据库,及其资源共享平台,为其档案文献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治理提供数据资源支撑。

3.推进档案资源共享开发。其一,依托数字档案馆,利用特色数据库,建设融合知识、智能服务、公众参与展示[15]的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共享平台,以提供公约文书、民族经书,乡规民约碑刻等原始生态伦理档案,以及展示编研成果、举办网上展览、提供专题数据库等方式,向社会各界提供可利用档案文献,传播优秀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其二,为拓展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服务范围与空间,建议加快网站、微博、微信、APP等新型档案信息服务方式的建设,充分运用微信公众号、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和音视频、VR等新技术手段,开发利用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治理工作。其三,依托少数民族档案文献共建联盟,依据共建共享协议,加强和图书馆、民委古籍办、博物馆、民族研究所、文化馆或非遗保护中心等收藏单位合作,在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特色数据库共享、新技术手段融合,以及多机构联合编研、开发专题数据库、共同举办展览等方面进行协调合作,以整合开发力量,更好地为边疆生态治理提供档案信息支持。

从边疆生态治理的政治高度,探讨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资源建设问题,不仅有利于应用建档方式保护这一民族生态伦理文化遗产,还可更好地贯彻党和国家边疆生态治理方针,开发利用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档案文献资源,为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提供档案文化助力。

*本文系云南大学重大培育项目“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管理及学科体系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受云南省创新团队项目“云南民族档案文献整理发掘研究”(项目编号:2021CX01—09)资助。

注释及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网.国务院关于印发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年)的通知[EB/OL].(2011-06-16)[2020-10-30] http : // www.cciced.net/xwzx/hfyw/201210/ t20121012_82913.html.

[2]中華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EB/OL].(2021-06-08)[2020-10-30] https : // www. saac. gov. cn/daj/yaow/ 202106/899650c1b1ec4c0e9ad3c2ca7310eca4.shtml.

[3]柴荣怡,罗一航.西南少数民族自然崇拜折射出的环保习惯法则[J].贵州民族研究,2014(11):55-58.

[4]广西壮族自治区编写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碑文、契约资料集[M].南宁:民族出版社,2009:247.

[5]雷波,刘劲荣.拉祜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246-247.

[6]张强,刘煜杰.生态文明治理能力建设路径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5(4):10-14.

[7]王景华,刘东英.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研究述评[J].民族论坛:时政版, 2013(11):76-81.

[8]腾飞的西藏档案事业[N].西藏日报(汉),2014- 06-09(004).

[9]吉志强.试论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档案制度建设的意义及功效[J].山西档案,2013(3):74-78.

[10]康蠡,周铭.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家综合档案馆的责任及实现[J].云南档案,2015(6):40-43.

[11]华林,杜昕,王逸凡,等.清水江文书国家综合档案馆集中保护问题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5(2):62-65.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国家档案局关于印发《2020年全国档案宣传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2020-03-12)[2020-10-30]https://www.saac.gov.cn/daj/ tzgg/202003/b714090658a04aebae7457b1e5d419de.shtml.

[13]李希,王巧玲.知识管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领域的应用探析[J].北京档案,2021(3):15-18.

[14]田兵兵.从知识管理出发创新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策略[J].北京档案,2021(5):36-38.

[15]曲春梅,何紫璇.数字人文环境下档案文化价值释放特点与实现方式[J].北京档案,2021(4):7-11.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生态伦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与多样性问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基本问题之一。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与多样性概念进行分析和界定的基础上,可总结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研究的核心是以多样性充分而有序发展促进主导性实现的观点,从而从主导性内容、拓展性内容、借鉴性内容、批判性内容四个层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样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多样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的多样化和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也在不断发展,并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着重大影响,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问题日益凸显,逐步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基本问题之一。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总是不能令人十分满意的尴尬局面,不少学者也试图从这一问题着手,寻求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出路。但是,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概念的界定、现状的分析、对策的探讨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我们做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相关教科书给出了这样一个定义:从根本上说,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引导、领导、统领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并认为这种主导性在不同的层面上表现为不同的情形:就整个社会工作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是规定着其他各项工作;就整个教育工作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是规定着其他各项教育工作;就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又规定着其他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现有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研究,基本上就是从这样一个非常宏观和高度抽象的定义出发来进行的,至今也没有形成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科学概念。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必须首先厘清“主导什么”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我们认为,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个定义出发,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以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党的思想理论为根据,对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形成与发展进行引导、统领的属性和功能。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这就决定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性,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根据,引导、统领人们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的属性和功能。其对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工作的主导,应该是一种间接的、引申意义上的主导。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领域,与其他行业和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具有鲜明的特点。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程和发展方向影响具有更加明显的间接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观念的活跃性、开放性和可塑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专业性和多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目标、要求、过程的统一性和规范性等。这些特点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有着不同于一般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内涵。我们认为,所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使大学生树立与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属性和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这一定义表明: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或者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这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我们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首先就是要坚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特别是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方面和环节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主导。高校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社会实践、“三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团学工作等,都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主导,渗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根本指向是引导大学生形成与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品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的根本体现,就是引导大学生形成与我国社会需要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品德。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根本指向,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是否得以坚持和实现的根本标志。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过程来看,有反映奴隶社会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反映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反映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反映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属性来看,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资产阶级及控制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以民族主义和宗教教义为宗旨的思想政治教育等。毫无疑问,不同历史阶段上思想政治教育所呈现的不同样态和当代世界不同属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都不是我们所研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

那么,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究竟是指什么呢?现有研究的具体表述虽有所不同,但基本的思路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多样性、目标的多样性、内容的多样性、方法的多样性、途径的多样性。我们感到,对思想政治教育多样性的这种界定是不够严谨的。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社会相对封闭和单一,思想文化领域具有鲜明的一元化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的问题基本上没有纳入人们的视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度集中统一和相对封闭的思想文化环境逐步被多样文化并存的思想文化环境所取代,“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2]人们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都受到了强烈冲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人们认为,思想文化领域的多元并存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社会上有多少经济所有制、有多少阶级阶层,便有多少种思想文化,但是,占统治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只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文化。没有思想文化的多样性,社会便失去活力,统治阶级的思想文化的主导就失去了前提;没有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的一元主导,思想文化的多元并存必将会走向无序和混乱。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既要自觉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弘扬主旋律,又要兼容并蓄,包容多样,倡导多样化。由此可见,从本义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样性。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目标、方法、手段、途径、载体的多样性,只是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形式和具体样态的多样化,从逻辑关系上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并不能构成直接的对应关系。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核心内容的、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严格意义上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就是指其内容的多样性,即在坚持主导性内容的前提下,通过继承、借鉴、拓展等途径充分发展非主导性内容,以克服高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一化、简单化的弊病,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性、生动性与吸引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现有研究却没有明确回答的问题。我们认为,以多样性充分而有序的发展促进主导性的实现,这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研究的基本目的,也是其核心与重点。

第一,主导性的实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功能,所谓主导性的实现,也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内容、主导方向、主导目标为大学生所接受并转化为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表现。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得以增强的根本标志,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所以我们必须把主导性的实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研究的基本目的、核心和重点。

第二,主导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表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实现离不开多样性充分而有序的发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关系中,多样性对主导性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一方面,如果多样性离开主导性任意发展,将会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混乱和无序,影响和阻碍主导性的实现;另一方面,如果按照主导性的要求对多样性加以引导和规范,使其与主导性相协调,则会促进主导性的实现[1]。这说明,虽然主导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但主导性的实现并不是自然而然的,我们必须重视以多样性充分而有序的发展来促进主导性的实现。

第三,以多样性充分而有序的发展促进主导性的实现,是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难题的根本出路。实事求是地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兴趣。究其根源,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认识有偏差固然是一个方面,但根本问题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看,绝大多数思高校想政治教育者都有强烈的主导意识和严格的政治纪律观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内容、主导方向、主导目标有着较为深刻的把握,通过严格审定的统编教材也非常鲜明地凸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但是,从教材到教学却普遍存在着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的问题,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单一的灌输教育,呈现出概念化、教条化、孤立化的倾向。尽管教育者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激起学生的反感情绪,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所以,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主导性的坚持并不等于主导性的实现,要破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兴趣的难题,就必须在坚持主导性的前提下,充分有序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以多样性充分而有序的发展促进主导性的实现。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研究的基本目的、核心与重点,是以多样性充分而有序的发展促进主导性的实现。只有明确了这一点,主导性与多样性研究才具有更为明确的价值取向,也才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更为直接的指导作用。

从促进主导性实现的视角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样性,我们可以将其可分为性质不同的四个层面或类型。

第一,主导性内容。就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起主导性作用、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性质和主导方向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这是主导性内容的核心部分。二是主旋律教育,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这是主导性内容中的基础部分。主导性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和主流价值取向,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方向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集中体现。

第二,拓展性内容。主要指对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具有基础作用的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从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出发所设置的经常性教育内容,如法纪教育、心理教育、国防教育、学风教育、审美教育等。二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充实的内容,如创新精神教育、生态伦理教育、科技伦理教育等。三是渗透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大学生专业学习各个环节以及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各个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展性内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实现提供心理和知识基础,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重要保障。

第三,借鉴性内容。主要指多元文化中那些有益的、积极的、与主导性内容相容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成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借鉴。二是借鉴国外进步文化。如国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益经验、西方进步学者和思想家的思想成果、具有普适性的思想观念等。三是我国当代非主流社会思潮有用的思想。虽然这些思潮在许多方面带有根本性的缺陷,但是也有一定的思想成果,也有真理性的颗粒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注意借鉴来自这些思潮的有用思想。借鉴性内容是对主导性内容的丰富和印证,可以有效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性、生动性,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样性的基本方面,也是促进主导性实现的基本路径。

第四,批判性内容。也就是对多元文化中的那些消极的、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对大学生产生严重消极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批判,以便提高学生的政治鉴别力、对错误思潮的抵制力和对主导性内容的认同感。当前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批判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错误观点。例如,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过时论”,认为马克思主义曾经是真理,但时过境迁,现在已经不再是真理了;过去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发挥过作用,但现在不再有用了;搞计划经济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现在搞市场经济了,不能再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还有所谓“外来文化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文化,我们不能用一种外来文化当做中国的指导思想[4]。这些错误的观点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内容的学习和接受,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实现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二是清除各种非主流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尽管非主流社会思潮反映某种现实社会利益诉求,对活跃人们的思想具有一定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非主流社会思潮是“对主导社会价值观念起消解作用社会意识形态和观点”[5],而有一些社会思潮则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或危害性,例如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我们必须注意清除这些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内容的负面影响和危害。

三是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消极影响。例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迷信思想,“三从四德”,“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以及反映资产阶级价值观念的“金钱至上论”、 “享乐主义”等,都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消极影响,冲击和抵消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实现。

四是纠正某些客观上会产生消极作用思想观点。有一些思想观点,主观上可能并无恶意,甚至是从积极的主观愿望出发的,但在客观上会产生消极作用。对此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该给予批评和纠正。如一篇研究中国发展机遇问题的文章说:“回顾历史,如果建国初期采取同时与东、西方两大阵营友好的外交政策,中国本来是有机会搭便车的,但是这个机会却被毛泽东的‘一边倒’给弄丢了。”[6] 这种轻率否定“一边倒”政策的观点显然有悖历史,容易对大学生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产生误导。

总之,面对多元文化并存、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社会背景,坚持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与批判抵制错误思潮有机结合起来,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导性与多样性统一起来,是克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概念化、教条化、孤立化倾向,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实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路径。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0-215.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G]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

版社,2005:178.

[3] 刘建军.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真理的魅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8):87.

[4] 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的内涵、特征及研究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7):8.

[5] 田心铭.评几种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观点[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9):127.

[6] 王占阳.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危险期[N].人民日报,2009-06-29.

[责任编辑 杜 娟]

生态伦理论文范文第4篇

一、吉林市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一) 大气污染防治尚不完善

据环保部门统计, 2017年吉林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264天, 发生重污染天数15天, 全年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2%, 全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可吸入颗粒物 (PM10) 年均浓度79微克/立方米, 比2013年下降18%。但与2016年相比污染天数与可吸入颗粒物 (PM10) 年均浓度均有所增加, 空气质量比2016年有所下降, 一些问题仍有待解决。

(1) 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不够完善。哈达湾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进展缓慢, 铁合金、炭素等企业尚未搬迁, 结构性污染仍然突出;部分工业企业还不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工作进展比较缓慢。

(2) 城市中污染源治理仍不理想。黄标车淘汰进展缓慢, 2016年仅淘汰3955辆, 距离2.37万辆的目标任务相差甚远;新增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比重较低, 占比为14.2%, 未达到20%的年度目标要求;建筑工地扬尘污染较重, 部分建筑工地未落实建筑施工标准化管理要求, 散流体运输车辆没有全部封闭;城区露天烧烤问题突出, 特别是清真一条街在冬季仍存在大量露天烧烤行为;鞭炮禁放尚未实施, 文明祭祀尚未广泛推行, 特殊时期造成的空气污染比较突出。

(3) 秸秆禁烧落实不到位。近年来, 省市两级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已经在秸秆禁烧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仍有不足。根据环保部环境卫星遥感监测情况, 仅2017年11月6日至12日6天内, 吉林市共监测到秸秆露天焚烧火点19个, 其中, 舒兰市6个、永吉县4个、昌邑区3个、磐石市2个、船营区2个、蛟河市1个、龙潭区1个, 可见此项工作仍任重道远。

(二) 水污染防治也有不足

多年来, 吉林市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 因而2017全年松花江吉林江段各项污染指标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 水质状况为优, 但一些问题仍不容忽视。

(1) 水源地管理问题尚存。吉林市地表水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有9座桥梁通过, 环境风险防控措施仍有完善空间;吉林市水源地保护区内存在部分公园、公厕等手续不完善或违章建筑;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永吉县万昌镇存在村屯生活面源污染问题;舒兰市饮用水源地内农业种植和畜禽养殖污染严重, 存在围建墓地、乱砍乱伐等行为。

(2) 城市污水管网建设还有不足。例如吉丰东线旅游区、万科滑雪场等污水管网不完善, 存在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现象;松花江吉林市区段还有82个吐口, 部分吐口还存在雨污混排现象;黑臭水体治理进展较慢, 9条黑臭水体治理目前只启动了腰屯河、小牤牛河的河水截流工程。

(3) 部分小流域、支流水质较差, 治理任务依然艰巨。例如细鳞河、挡石河、岔路河均存在个别月份水质超标问题;奉仕河、青段河、北大沟、龙潭川水质较差;前二道乡生活污水直排入河, 对温德河水质污染贡献较大, 生活面源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三) 生态安全隐患较大的问题尚存

(1) 部分企业对产生的危险废物未按照环保要求进行贮存、处置, 例如吉林建龙钢铁、吉林联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

(2) 卫生部门尚未按照要求将医疗机构废水处理产生的污泥纳入医疗废物管理。

(3) 通讯基站存在违规建设问题, 例如移动吉林市分公司建设基站152个, 目前开通73个;电信吉林分公司建设基站476个;联通吉林分公司建设基站220个, 均未办理环评手续。

二、吉林市生态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生态环境方面的政策引导

政府对所辖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负有监督和治理的主体责任, 必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 在提高机制体制时效性和针对性的同时, 也为行政权力的行使提供重要的依据与指南。首先应既着眼于现在, 又立足于长远, 为吉林市经济社会的运行找到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同时也应加强调查研究, 结合实际注重实效, 找到适合当下吉林市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的措施方法;最后还应注重明确责任, 在发生问题时, 能够快速问责, 达到权责分明, 治理明确的效果。

(二) 完善对职能部门的监督机制

生态问题的解决, 应以各级政府为主导力量, 以职能部门的履职尽责为主要方式, 以领导干部的担当作为为重要载体。因此监督机制的完善对于提升对职能部门在生态问题治理方面的督促作用有很大的帮助。可以通过科学的论证确立生态文明指标体系, 并将这一体系纳入到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职能部门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之中, 提高领导干部对于生态问题的重视程度。具体而言可以将改善生态的效果、控制污染的程度和防范风险的措施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并制定配套的奖惩机制。

(三)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生态意识

公民生态意识是公民从人与生态环境整体优化的角度来理解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观念, 是公民尊重自然的伦理意识, 是人与自然共存共生的价值意识。现在社会上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观念, 即认为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是政府的职责与公民个体的关系不大。实际上, 生态问题既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 又需要每一个公民的积极参与。例如:空气污染会直接危害到公民的身体健康, 而空气污染除却工业污染、临近区域污染物质转移等因素外, 与部分公民危害环境的错误做法息息相关, 比如鞭炮礼花特定日期的大量燃放、秋季秸秆的露天燃烧等。对于公民而言, 应当清楚地意识到虽然每一个公民个体能够对于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很小, 但依照唯物辩证法质量互变规律从集体的角度来看, 公民的积极参与将对生态环境的改善达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改变的效果。

因此, 必须要采取措施提高公民生态意识。首先, 应加强青少年的教育引导, 从长远的视角解决生态问题。部分西方国家已经把生态保护作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 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

比如瑞典就在基础教育层面, 将共计《义务教育学校大纲》16门课程中的9门, 打造成为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关的课程。目前, 吉林市已有部分中小学在此方面有了突出的表现, 比如船营区第十一小学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全国首批绿色学校, 但是尚未形成一个普遍重视的生态教育理念, 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

同时, 也应注重通过舆论宣传引导公众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之中。对于公众而言, 对生态环境状况虽存在着普遍的担忧, 但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如何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因此应加强舆论引导, 重点应放在提高公民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可以向一些国家和地区学习先进经验, 比如瑞典早在1991年就开始每一年举办世界水周等相关宣传活动, 通过长期的舆论引导来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从而积极参与到生态保护之中。只有全民真正能够自觉自发地参与其中, 生态问题才会最终得到根本解决。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个科学论断与生态伦理学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从生态伦理视角找到吉林市生态问题的对策措施, 既对当地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又对其他地区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态伦理,吉林市,生态意识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2] 仇竹妮, 赵继伦.增强全民生态意识[N].人民日报, 2013-8-20 (07) .

生态伦理论文范文第5篇

在1988年, 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尔文博士向全世界呼吁: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 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迫在眉睫的环境问题不得不让我们翻开历史经典, 回到2000多年前, 探寻孔子的思想智慧。孔子的思想中不仅包含着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 对于生态问题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孔子生态伦理观概述

(一) 认识自然, 尊重自然

1. 畏天

在这里, “畏”是敬畏的意思, 而“天”则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是指客观唯心主义意义上的人格化的“天”。第二层是指自然规律。比如, 在《论语·为政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由此可见, 孔子认为人应该遵循客观规律, 顺应自然。

2. 认识自然

在《论语·阳货篇》,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在品读《诗经》的过程中认识到《诗经》不仅可以培养联想力, 提高观察力, 锻炼团结能力, 学习讽刺方法, 而且还有利于学习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孔子让学生读《诗经》, 并不仅仅是为了学习内容方法, 知道草木鸟兽的名称, 是想让学生通过学习去接触自然、感受自然, 从而热爱自然, 顺应自然规律。

3. 顺应自然

自然界有其运行的客观规律, 孔子认为这种规律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它既不能被创造, 也不能被消灭, 孔子没有将自然界神秘化, 人们应该遵循客观规律, 顺应自然。在《论语·阳货篇》, 子曰:“天何言哉, 四十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四季轮回, 万物生长, 按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在《论语》中, 还有许多话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遵循。例如在《乡党篇》就有大量关于遵循饮食规律的言语。

(二) 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 保护自然

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 据统计, 《论语》中“仁”这个字出现了一百多次, 而“鬼神”二字共出现过三次, 单一的“神”字出现了四次, 在强烈的对比反差中远离鬼神, 肯定自然。而且, 孔子的“仁爱”思想并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要“仁”, 孔子还提出要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 言行统一于实践。在孔子的哲学中, “仁”既融通于此人和比人, 也贯穿于人道与天道。[2]比如, 孔子家养的看门狗死了, 孔子让他的学生子贡去安葬, 并对子贡说, 平常驾车的马死了, 我们用帷幔把它包裹起来, 现在狗死了应该用车篷把它包裹起来, 而现在我很穷, 连个车篷盖也没有, 所以就拿个席子把它包裹起来吧, 千万不要让它的头和身体与泥土接触。由此可见, 孔子怀有仁爱之心, 在实践中也是以仁爱之心对外草木鸟兽。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的“仁爱”思想是由等级差别的。比如, 有一次孔子家的马厩失火, 孔子退朝回家听说了此事, 先问大火有没有伤及人, 而没有先问马, 由此可见, 在孔子看来, 爱是有等级的, 仁者先爱人后爱物。

孔子的思想中有许多关于保护自然的观点。比如在《论语·述而篇》中就有记载:“子钓而不纲, 弋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网截断流水去捕鱼, 不射晚上归巢的鸟儿。这句话既体现了孔子的仁爱之心, 有体现了孔子思想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如果人们用大网把所有的鱼全部捕走, 那么就是竭泽而渔。相反, 只抓大鱼, 有利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循环。值得注意的是, 孔子倡导的生态伦理观点不是禁捕, 而是有节制的捕猎。具体的落实到对待动植物的行动上, 就体现为“时禁”。

(三) 勤俭节约, 反对奢侈浪费

在《论语》中, 孔子多次提出“节”, 告诫弟子一定要勤俭节约, 反对奢侈浪费的生活。但是孔子的“节”也不是要处处节约, 该庄重的事情还是要按照礼仪去做, 比如有一次子贡和孔子说, 每个月供奉饩羊太浪费, 想要免去此环节, 孔子训斥道:“尔爱其羊, 我爱其礼。”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对待“节”与“礼”的关系呢?孔子十分崇拜大禹, 他对大禹赞叹道:“禹, 吾无间然矣。非饮食而致孝乎鬼神, 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 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 吾无间然矣。”意思是, 大禹虽然平时很节俭, 穿的很破, 但是, 在祭祀的时候却会穿的很华美。由此可见, 孔子认为, 在行礼之时一定要按照礼仪来,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节俭。

二、儒、释、道三家生态思想比较

儒家以孔子为创始人,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儒家思想从本质上与道家是一致的。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应该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儒家与道家的生态思想的最根本的区别是关注侧重点的不同。儒家生态思想的侧重点是人与自然界的伦理关系。在此基础上, 儒家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散布在《论语》、《礼记》、《史记·孔子世家》等书中, 后来, 随着儒家哲人对于自我生命的体验和对宇宙万事万物的探索, 使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进一步发展。比如, 荀子主张对自然万物都要施加以“仁”, 董仲舒则更加明确的提出了将儒家思想中的爱人扩展到爱物的范围。北宋大儒张载则进一步提出了“民无同胞, 物吾与也”的思想。孔子所提倡保护自然, 勤俭节约, 取之有度, 用之有节的环保思想成为我国重要的传统道德思想。

对比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道家的生态智慧则体现在对于生态哲学的探讨。《老子》中记载,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所以说, 天地万物之间皆生于道。老子又说:“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由此可见, 道的本性就是使自然界根据自身的客观规律运转活动。所以, 每个人也应该效法天地之道, 对自然采取顺从的态度。老子认为人们要想顺从自然, 就需要无为而治。“无为”并不是说要排斥一切人为活动, 而是说人类的活动要遵循客观规律, 老子反对的是企图改变客观规律的那种人为活动。道家所提倡的顺应天道, 顺应自然, 无为而治其实对于“等级化”的批判。在人与自然界中, 没有等级之分, 天地与我并生, 天地与我为一。道家把生态伦理思想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对当今生态理学的构建具有启蒙作用。

佛家的生态思想更多的体现在它所倡导的博爱精神, 体现在各个信徒的实践活动当中。佛教认为, 宇宙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生命之法的体系, 生命不止存在于生命体之中, 还蛰伏在无生物命物之中。[3]而人与自然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人与自然合一。佛教是从非人类中心出发, 主张对万事万物的尊重与关怀, 最为集中的体现在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之中。佛教中提倡的“爱”并不仅仅局限于对子女, 对妻子, 对丈夫, 对身边一切亲人的爱, 更包含于对天地万物的爱, 这就是博爱思想。具体落实到实践中就是信徒们怀着慈悲之心对待世界, 相信“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在生活中, 不杀生, 不破戒。

从以上的论述中, 我们可以发现, 儒释道三家的生态思想虽然产生在遥远的古代, 但是却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其中的一些生态伦理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仍然具备指导意义。

三、孔子生态伦理观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 在实践中认识自然, 尊重自然

我们发现, 轴线时代的思想家都喜欢在自然界中进行教学, 孔子在传递生态伦理思想时, 也是身体力行, 知行合一, 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人们保护自然的前提是认识自然, 认识自然的方法有很多, 而最为有效的则是深入到实践活动中去认识自然, 感受自然, 激发每个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从而发自内心的尊重自然。

(二) 敬畏自然, 遵循客观规律

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必须首先认识到自然界是一个有着自身客观规律的有机整体, 人类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 必须以遵循自然客观规律为前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怀着敬畏之心对待自然, 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利用规律, 造福于人类。我们应该摒弃把人类利益作为最高标准的思想, 近些年的旱涝灾害、雾霾、酸雨、泥石流等灾害的时有发生, 不断地警示我们, 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4]

(三) 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

孔子将“爱人”思想扩展到了万物生灵, 强调爱护万物, 尊重生命。人类要想与自然界共生共赢, 就必须把眼界扩展到自然界领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于各种物品的需求更加多样性, 而有许多物品的生产是以捕杀动物、采掘植物为代价的, 例如, 人们捕杀濒危物种——鲸类、穿山甲等, 孔子的“仁爱思想”对于保护自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们只有怀揣着仁爱之心, 才能真正的没有杀害, 也才能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

(四) 取之有尽, 用之有节, 保护自然

在资源开发上, 要取之有尽, 用之有节, 勤俭节约, 保护自然环境。这对于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不管是整个国家、还是产业部门或者是每个公民, 都应该树立环保节约意识, 树立绿色消费观。要使人们形成一种不对环境构成破坏威胁的可持续消费观, 形成生态消费文化, 摒弃高消费、高享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5]

(五)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孔子对于学生生态教育也值得我们学习。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大众传媒-互联网、电视等手段加强生态文明宣传, 增强生态文明教育。党和政府也应该组织各种实践活动, 让人们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让“光盘行动”扩展到各个领域, 形成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行动。

【相关链接】

自然保护 (nature conservation) 是对自然环境和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其中心任务是保护、增殖 (可更新资源) 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目前, 对自然保护的对象有不同的认识, 有人认为自然保护是"维持人类所能发挥最高潜在可能性的各种条件";有人认为自然保护, 不仅要保护原始的自然和接近原始的自然景观, 即保护构成自然的动、植物, 以及需要保护的地学对象, 而且要努力把人类活动造成的不良环境改造成为对人类有益的环境。

自然保护 (nature conservation) 是对自然环境和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在狭义上, 指保留某些地区使其处于不受人为干扰的自然状态下, 其目的包括供观赏、供科研及保存物种资源等。在广义上, 指对一切自然资源的妥善保护和合理开发。其目的在于保证长久的人类生活质量。其中心是保护、增殖 (可更新资源) 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保护和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样, 是为人类服务的。开发利用的目的在于通过利用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的需要, 而自然保护则在于保证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18世纪, 欧洲由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使原始森林减少, 同时由于产业革命的影响, 自然的破坏速度加快。这就促使人们采取保护地域的形式来保护自然。

1872年美国设立黄石国家公园, 把黄石的广阔原始地域辟为永远保存的国家公园。随后世界各国相继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自然保留地。1900年召开了“关于非洲动物保护的欧洲会议”。1913年第一个国际自然保护机构在瑞士伯尔尼建立。1928年在布鲁塞尔设立了国际自然保护事务所。194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政府共同倡议召开会议, 讨论全球性环境保护问题, 并成立了“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 (InternationalUn ionofProtectionofNature) , 这一组织在1956年改称为“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 (InternationalUnionforConservationofNaturea ndNaturalResources) 。

摘要:我们在享受着工业文明带来的种种便利之时, 猛然发现, 无节制的使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 让人们承受着来自大自然的“报复”——旱涝灾害、酸雨、滑坡、泥石流、生物种类锐减……让我们回到两千五百多年前, 探寻孔子的智慧。

关键词:孔子,生态伦理观,当代价值,敬畏,仁爱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6:13-211.

[2] 郭淑新.孔子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蕴[J].理论与现代化, 2003 (05) :68-70.

[3] 余谋昌王耀先.环境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37.

[4] 陈俊亮.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及价值探究之一[J].社会科学论坛, 2010 (10) :63-65.

生态伦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者的日渐成熟,市场秩序与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凸现,由于种种原因,企业营销活动中出现了许多不道德的现象,不仅直接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严重影响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就我国市场营销伦理建设路径提出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建议,以规范我国的市场,摆脱秩序混乱的状况,增强公众对企业的信心,营造社会整体崇尚道德的良好风气。

关键词:中国;营销伦理;伦理建设

作者简介:

邵瑶春(1976-)女,湖南涟源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高级讲师,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肖华茂(1974-),女,湖南双峰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

本文获得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改项目资助,项目编号:RKJGY0702

企业营销伦理的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它的兴起是营销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客观现实的需求。营销伦理之所以受到中外学者和社会的关注,主要原因便是企业良好的营销伦理有助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发挥其能够通过法律之外的途径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降低企业间的交易成本,有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提高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而我国企业的不道德甚至违法营销行为的案例也比比皆是。如:2008年下半年震惊全国的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导致全国近30万名幼儿确诊患有不同程度的泌尿系统结石病,甚至还出现了婴幼儿死亡现象,屡禁不止的“白板肉”进入千家万户,致癌的“苏丹红一号”被搀杂在食品中……不道德营销已危急人民的财产甚至生命安全。

我国现阶段非道德营销行为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从主观原因看,主要是企业经营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高利润;企业缺乏道德约束机制,行业缺乏自律;不健康的消费心理、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等。从客观原因看,一是缺乏从事精神文明经营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二是市场体系不健全,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资信管理体系滞后。三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四是没有形成有序的竞争市场,信息不对称,营销人员素质不高。

如今,加强企业营销伦理建设,已经迫在眉睫,本人从几个方面提出以下的建议路径:

一、外部环境建设

1.加强法制建设,使企业营销有法可依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严格公正执法,为约束企业遵守法律和伦理规范提供外部压力。为企业制定和实施伦理性营销决策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企业在营利性和安全性的双重驱使下往往会寻找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漏洞,社会舆论的盲点和其他可乘之机,不道德营销行为随之泛滥。因此首要任务是要加强立法,做到有法可依。比如通过立法强调卖方的信息披露义务,除了现有的在包装上表明成分、产地、日期等信息外,还应当进一步要求公开价格信息。若有不按规定披露信息或发布错误信息的应当承担由此造成的一切损失。其次,必须加强司法建设,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的营销行为,比较突出的有《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非道德营销行为的发生。但是我国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的现象非常普遍,客观上纵容了企业不道德营销行为的发生。因此,必须切实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执行监督。

2.改善政府行为

行政部门要着眼于对企业不道德行为的预防性和现场性管理,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要加强行政检查和监督,打击企业的不道德行为,切实保护合法经营,打击非法经营,维护公平交易,促进正当竞争,保护广大消费者权益,促进市场经济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财政部门可以出台一些特殊的税收和补贴政策来引导企业行为,使其自觉自愿遵守营销道德。

地方政府要转变观念,取消地方保护主义的政策措施,维护统一自由公平的市场环境,促进企业良性竞争,优胜劣汰。

3.建立赏罚分明的商业奖惩机制

奖惩机制是伦理建设又一重要制度保障。奖惩制度就是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来保证遵守伦理的企业得利,不遵守伦理的企业失利或遭受惩罚。这样引导广大商业销售者进行伦理经营,终止不道德经营行为。我们知道,博弈者进行策略选择的依据是其收益的大小。如果选择符合伦理的策略反而得不到收益,那么放弃眼前的利益就不值得,从而导致不道德经营行为的出现。但是如果我们假定当博弈者选择不道德策略,将会给予其严厉的惩罚,那么在这种制度的安排下,博弈者会考虑其机会成本而终止不道德行为。在商业领域中,假冒伪劣问题是个老大难问题。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一套完善的奖惩机制。按照我国的商法规定,消费者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可向商家索赔,但赔赏金额不得高于原商品价格的2倍。事实上,这一规定根本起不到对经营者的惩罚作用,相反还会纵容伪劣产品的盛行。一个购买到假冒的日常生活用品的消费者,他是不会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去诉讼的,而这恰好又纵容了不道德经营行为。所以,必须制定一套赏罚分明的机制。

4.提高消费者素质

主要是组建消费者组织,开展监督,提高素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消费者监督主要是由消费者协会等消费者团体来进行。当消费者利益受到侵害时,消费者组织有权调查、了解情况,调解纠纷,直至代表消费者向法院起诉。通过消费者团体的积极活动,提高广大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信心,有效抵制在市场营销中采取不道德行为的企业及其产品,迫使企业遵守道德、法律规范,尊重消费者主权。消费者组织是企业营销伦理监督的一支重要力量。

5.强化有关的监督力量

新闻监督的特点是非功利性、范围广、制约性强,它是社会良心和正义的代言人,它通过运用现代大众媒介对企业伦理行为进行评议,造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制约企业的经营行为。特别是它对企业非道德营销行为的曝光、揭露,能够唤起群众抵制其产品,引起国家执法部门的注意,增加这类企业的经营风险和投机成本,从而迫使企业收敛自己的行为,回到营销伦理的规范中来。

加强舆论监督时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明确舆论监督的意义,积极采取措施建设好舆论监督体系,如新闻采访制度、新闻发布制度等来保障舆论监督的开展。二是要正确运用新闻舆论监督手段,新闻舆论监督的目的是纠偏归正、扶正去邪、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使商业风气好转,而不是把人一棍子打死。这就要求在进行舆论监督时防止只抓住一点,不遗余力大做文章,甚至虚构事实,恶意诽谤。这样的新闻监督不是为缓解矛盾、解决问题,而是惟恐天下不乱的麻烦制造者了。

行业监督就是商业部门内部对经营者进行的相互监督。在一个伦理经营的环境下,如果有少数商家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这时行业便要站出来,揭露并批判这种不道德行为,使其处于孤立无援之地。

6.在全社会加强宣传教育,树立营销伦理的理念

营销伦理首先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只有被包括企业和公众在内的全社会广泛接受,才能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应广泛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宣传,使公众意识到自己的权利,自觉抵制不道德的营销行为。任何一位公众都有权要求企业营销伦理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任何一位企业成员都有责任以伦理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大力宣传营销伦理水平高的企业,形成全社会的伦理舆论环境。

7.加强伦理道德研究,提高营销伦理理论水平

要发挥理论教育界的作用,加强企业营销伦理理论的研究工作,提高人们的伦理判断能力。西方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而且进展很快,成果丰硕,初步形成了企业营销伦理理论体系,对指导企业的营销实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国对企业营销伦理的理论研究起步晚,成果少,不适应当前加强社会主义市场营销伦理建设的需要。所以,一方面,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要加大研究力度,选好课题,增加投入,培养队伍,多出成果,为企业营销道德建设服务;另一方面,教育界要重视对学生的伦理教育,特别是经济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

二、企业内部环境建设

政府、社会公众、行业组织对企业的他律作用构筑了企业建设营销伦理的外部环境,但根本改善企业的营销伦理状况还要靠企业个体。只有企业树立了正确的经营理念,将伦理管理纳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长期不懈地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真正作到把伦理准则转化为企业自觉的自律行为。

1.培育伦理型企业核心管理层

一个企业的行为是否符合伦理标准,管理者是关键性因素之一。作为主要的决策制定者,管理者比他人更有机会为企业树立伦理形象。管理者,特别是企业核心管理层所秉持的价值观,将为员工树立榜样。他们的伦理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员工的道德选择,他们的经营决策也代表着企业在经营行为中的伦理选择。

培育道德型领导核心的基本途径包括:

A、定期进行职业道德培训,提高遵守道德的自觉性和道德敏感性。

B、制度约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道德监督。

C、领导人要坚持学习,自省、慎独,以高尚的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2.培育优秀的企业道德文化

要将营销伦理纳入企业价值观中,体现企业重视市场重视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观念。如顾客满意,顾客是衣食父母等。

企业通过仪式、庆典、讨论会以及编写企业史等多种形式将以营销伦理为主体的企业文化灌输于员工思想当中。有活力的企业文化离不开生动活泼的载体,它是振奋员工精神,激发员工士气的必要方法。北京的同仁堂通过编写《同仁堂史》《同仁堂故事集》以及拍摄《大宅门》等结合同仁堂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活动,使同仁堂企业文化焕发了新的魅力,广大员工认同了企业的价值观,并在自己的工作中发扬光大。

3.进行营销伦理创新

企业营销伦理的新观念反映在对企业的内部关系和企业与社会关系的重新认识、理解和评价,更加关注营销对象的需求和期望,更加关注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协调。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内企业可以在本土与国外企业竞争,也可以走出国门在海外营销,外国企业先进的营销理念及其营销手段、营销组合策略会涌进国门,与传统的经济伦理观念、价值观念进行摩擦、冲撞,国内企业只有摒弃不合时宜或有违营销伦理的观念和行为,适时树立代表时代发展趋势的社会营销观念、关系营销观念、绿色营销观念等,努力提高企业的营销道德水平、才能在竞争中发展。同时,企业家要把握时代脉搏,洞悉社会道德观念的变化发展,与时俱进,大胆进行营销伦理的创新。

4.从组织设计和制度方面保障营销伦理建设

其一,设立专门的伦理机构或伦理主管人员。

建设营销伦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我国很多企业目前尚未认识到组织保障的重要性,没有在企业内部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配备专门人员以深入持久地开展各项文化道德建设工作,容易导致道德建设上的短期随意性。企业可以借鉴国外大公司设立伦理委员会和伦理主管的做法。由于市场营销活动的特殊性,可在伦理委员会下设营销伦理专门委员会,完成营销伦理管理职能。伦理主管是企业进行日常道德管理、预防和处理危机事件的责任人。担任伦理主管的应该是伦理方面的专家,负责主持伦理热线,接受伦理投诉和提供咨询,负责企业内部伦理教育和培训工作,向媒体、投资者、消费者、公众说明、宣传企业的道德行为。

我国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设立由企业内部主管政治思想工作的部门和人员负责相应的工作。

其二,制定、执行和完善企业伦理准则。

按照营销伦理的要求,企业应系统制订一系列制度来规范企业和营销人员的行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应该是道德高尚的楷模。它们不但遵守社会公认的伦理标准,而且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良好的伦理体系,并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传达,以提高企业的美誉度。因此,企业在营销中必须把伦理标准放在优先位置,建立一套广泛而固定的广告、顾客服务、定价、产品开发等有关的伦理标准。华盛顿道德问题研究中心2001年底发表一项全国调查报告,60%的公司制定了职业道德准则,33%的公司开设商业行为培训课程,还有33%的公司设立了职业道德办公室,员工可以前去咨询或汇报有疑问的商业活动。

企业道德准则的制定应作到明确、清晰,有针对性,准则一旦确定,就应当发到每个员工手中,并且散发给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便于企业同外部的沟通和接受外部的监督。准则一经颁布,就应当被企业当作内部法律,严格执行,赏罚分明。准则还应不断完善,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提出的新要求。

5.人力资源管理上突出营销伦理建设

首先,要在招聘营销人员的工作中注重坚持德才两个标准,把住人才入口关,防止道德素质低下的人员混入企业职工队伍,对于不合格的员工应当依据员工道德准则规定予以淘汰。其次,在用人过程中,对于企业敏感的营销工作和各级决策人员的选用必须坚持把道德敏感性和道德修养水平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准来衡量。第三,坚持开展营销伦理教育培训。第四,在员工绩效考核中要甄别员工创造绩效行为的道德性,防止不道德营销行为受到鼓励。

6.突出伦理报酬的领导激励措施

所谓伦理报酬,是企业为促进伦理道德建设采取的正强化激励措施,对象是那些深刻(下转第44页)(上接第72页)理解企业道德精髓、模范遵守企业伦理道德准则、对企业伦理道德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员工。他们是企业道德文化的体现。如以德服人的管理者,以德感人的营销人员等。

管理激励的形式多种多样,提拔重用、物质奖励、尊重礼遇与榜样宣传,而伦理报酬不同于一般的加班工资或效益奖励,它主要是从肯定员工的道德行为对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积极作用出发而设立。道德是有力量的,道德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作一个有道德的人并不容易,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在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所以,真正值得企业给予伦理报酬的员工应该是确实能够坚持不懈地以德为本,去工作、去生活的人。对高尚员工的激励是对企业道德文化的正强化,将有效提高员工队伍整体道德意识、激发员工遵守道德准则的自觉性、积极性,促进企业营销道德建设。这种正强化应遵循非常规性原则,避免激励的边际效应递减。

7.开展营销伦理审计

营销伦理审计是通过对照行业伦理准则和企业自己的伦理准则,开展遵循性审计和有效性审计。具体包括检查各部门各项工作中有无违反准则之处,产生了哪些问题,哪些地方应当改进,对企业是否遵循了营销伦理和实施伦理管理的有效性作出书面的伦理审计报告。

营销伦理审计可以由伦理委员会来做,也可以由内部审计部门来做,还可以委托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来完成。目前,在美国开展伦理审计的公司越来越多,一些国际知名的重视企业道德建设的大公司如强生公司、道康宁公司等都采纳了道德审计的方法来加强对企业的道德监督。

如果一个企业要想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与其利益相关者建立密切的信任关系,特别是想赢得顾客忠诚,就必须在营销中做出符合伦理道德的决策。尽管营销伦理在现实中的实施有它特有的困难性和复杂性,相信经过社会各界持续不断的努力,我国的营销伦理建设一定会达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陈宝庭,刘金华编著 经济伦理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2] 俞国方,浅论营销伦理 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3] 张应杭著 企业伦理学导论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4] 彼得·科斯洛夫斯基著 孙瑜译伦理经济学原理(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0月 第l版

[5] 甘碧群 企业营销道德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6、王淑芹市场营销伦理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 寇小首 企业营销中的伦理问题研究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7] 阿马蒂亚·森著,王宇等译 伦理学与经济学 商务印书馆2000

(责任编辑:王福生)

上一篇:医学实验论文范文下一篇:储量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