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学范文

2024-08-16

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学范文第1篇

摘 要: 自2001年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来,语文新课程改革已走过了9个年头。在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指引下,各种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日渐成熟。本文针对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的新要求,认为作文教学呈现出阶段性、实践性、审美性的特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作文教学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 新课程 作文教学 特征 方式方法

一、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的新要求

作文,古皆有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科举到八股再到现在的中考、高考制度的改革,历经沧桑,几度变换,其在语文学科中的核心地位都未曾动摇过。进入新世纪,伴随着教育部新课标的出台,新课标指引下的作文教学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作文教学应使学生“明确具体、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够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力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1]诸如此类的叙述,在新课标中随处可见。国家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花大力气制定新课标,其用意明显。新的时代背景下,具备高素质的语文素养成为必然。本文旨在探究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呈现出来的特征和方式方法,为我们的作文教学点燃一盏明灯。

二、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的特征

新课标的设计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目标设计,这三个目标又渗透在各个阶段目标之中。在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指引下,作文教学呈现出阶段性、实践性、审美性的特征,这三个特征和三维目标相互照应,统一在作文教学之中。

(一)阶段性体现知识和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九年义务教育分为四个学段,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写作的总目标和四个学段的阶段目标。第一学段定名为“写话”,第二、三学段定名为“习作”,第四学段定名为“写作”。由写话——习作——写作的过程即是一个知识增长和能力提升的过程。第一阶段的“写话”在目标中主要强调:第一,写话兴趣的培养。第二,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三,乐于运用阅读和学习中的词语。第四,学会使用四种标点符号。这是新课标关于知识和能力在写作第一阶段的要求。从内容上看,是学生整个作文写作知识和能力的起点,遵循了小学低年级学生身心认知发展的规律。由此过渡到第二、三、四学段,为实现更高目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搭建了一个有机的平台。

(二)实践性体现过程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这一纬度目标的提出,是针对传统作文教学过于重视结果的弊病提出来的。新课改下的作文教学注重实践性,处处流露关于这一纬度目标的要求。如在第四学段写作目标中要求“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马克思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作文教学中,同样要注重实践性,靠近生活、善于发现。闭门造车搞作文教学的时代已经过去,惟有生活是写作的的源泉。写好作文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我们在教学中更要学习领悟写作的过程。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讲“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我们的写作教学中同样适用。只有亲自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体验写作的过程,积累写作的方法,才能逐渐培养写作的兴趣,我们的作文素养才能真正提高。

(三)审美性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作文教学的审美性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创造能力为直接目的,以塑造全面发展的完美个性为最终指向的形象的情感教育。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要凸现学生的形象思维,而情感性是形象性思维的重要特征。“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利用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从中感知美,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便感情真挚,如鱼得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神奇景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辽阔画面与悠深意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跃”的激越情怀,都是作文教学中符合审美性要求很好的素材。对其正确把握,合理运用,写作的审美要求与新课标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就做到了和谐的统一。

三、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的方式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新课标在课程理念部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基于课程标准的这一建议,我们在作文教学中通过为学生营造自主写作的环境、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构建探究模式的方法,为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自主环境下开展作文教学

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2]。一个没有自主权的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处于被动、受约束的地位,思想的果实永远只停留在青涩阶段。为学生的写作创造一种没有威胁、平等自由的空间,学生自我约束感小,才能真正结出思维的智慧之果。

1.写作者参与制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写作目标,自己制定写作的范围,参与设计评价结果。传统写作教学中,教师围绕“怎样得高分”来展开作文教学的策略。原本许多有发散思维、能写出自己真情实感的学生,被老师用考试的标准加以限制,使学生在写作活动中毫无自主性可言。偶尔几次,学生感到还能接受,且能得高分。但时间一长,学生的思维被框死,许多原本热爱写作的同学逐渐丧失了对写作的兴趣。学生要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和对生活的感知,来作为写作的材料。惟有如此,学生才能保持对写作的兴趣,不断积累写作的素材。教师要把这种自主写作的权利放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新型的写作评价体系。把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结合起来,习作的效果要好很多。

2.写作者在写作过程过程中要有感情的投入,内在动力的支持,从写作中得到情感体验。教师作为作文教学的参与者,应该积极为学生的这种情感体验的产生创设情境。建构主义学习派认为:“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应具备情景性,知识并不是脱离活动抽象的存在,知识只有通过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理解”。“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在作文教学之前,教师应诱导学生产生写作的动机,为学生展示一定的情境,或以声像渲染,或以具体生活实例启发,让学生与之产生情感交流,有话可说,有话要说,不吐不快。

(二)合作交流中组织作文教学

一个人有一种智慧,一个班级的学生加在一起就有几十种智慧和思想。在以合作交流方式组织的作文教学中,教师通常给出一个作文话题,但关于话题的外延无限。教师将班级中的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进行话题的交流讨论,学生对话题的把握会更加全面、深刻、具体。每个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增长对问题的认识,实现了资源的优势互补,大有裨益。在此提出几条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1.利用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来编组学习。同一个作文话题,有几种甚至更多的正确看法是很寻常的。在分组中要尽量让观点发生碰撞的同学在一个组内,这样可以保证交流讨论的价值意义。作文小组教学遵循这一规律,利用这一规律,作文教学过程会变得有声,有色。

2.利用家庭背景差异混合编组。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因其家庭背景、知识背景不同,其思维结构、行为习惯往往会打上家庭的烙印。学生的家庭由不同的社会阶层构成,作文教学中,将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话题的交流、探讨,有助于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将凸现不同的人文风格贯穿其中,丰富作文的内涵。

3.明确个人在小组中的使命,促使自我积极思考。作为小组中的一员,作为一个能动的思考者,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职责,有利于学生在参与话题讨论时积极思考,发表个人观点。每个人都是小组的一员,他的声音代表的是这个小组团队的水平,反映的是这个团队的成果。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到这一点,会使作文讨论更有意义,话题内涵更加充实。

(三)探究模式下推进作文教学

探究式教学的思想源于20世纪初,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主张进行“问题教学法”,并首次提出较为系统的理论。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探究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需要做观察,需要提问题,需要查阅书刊,以便了解已有的知识;需要设计研究方案;需要根据实验证据来核查已有的结论;需要运用判断思维和逻辑思维;需要考虑其他性的解释。”[3]因此,我们理解了探究性教学的实质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有这样的策略运用:第一,对象意识。即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普遍发展倾向,以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情况来确定作文话题,对学生做到“心中有人,心中有数”;第二,环境意识。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中认为“心理的选择”和“心理的自由”是创造的两个条件。作文教学要创造一种自由、民主的氛围,以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第三,激趣意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提出对立的观点,呈现令人困饶的作文场景,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四、结语

新课标从颁布到实施,已走过了七年多的历程,新的课程理念已深入教师和学生的心中。在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呈现阶段性、实践性、审美性的特征,我们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融入到作文教学之中。“弘扬学生个性,改进作文教学,培养写作激情,是我们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使命”[4]。作文教学作为语文学科教育中一曲动人的乐章,也是一首永远写不完的诗篇。我们正确面对新课标下作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会带给我们不小的收获。只有不断探究新形势下的作文教学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作文教学才能真正有出路、有突破、有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2]蔡汀.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

[3]勒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4]万春.新课标背景下的作文教学改革[D].四川文理学院,2007.

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学范文第2篇

所谓教学,顾名思议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统一,两个方面互相依赖不可分割。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以教师的“教”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从而使得教学活动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活动更加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和交流,师生双方互相沟通、互相补充,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中,从而使“教学”活动产生预期的效果。正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师以讲解为务者尚不乏其人,以为学生鲜能自览,必为之讲解始能明晓。”这个情况存在于各个学科中。本文以语文学科为例,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观念。

1.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与语文学科的关系

辔纳教授指出,“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统率和指导作用,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在中学教学中,如何从传统的教学观念转移到新的教学观念,即从单一的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转移到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上来,是当下语文教学面临的实质问题。①这一观念不仅对各学科教学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而且对部分学科尤其对语文学科有着更为突出的意义。这是因为,语文学科所关注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而人总是与社会产生尖锐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所在便是教育先行,让人文理念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与新的教学观念有着尤为紧密的联系。

余文森教授认为,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就是全方位的实现“三维目标”的教学观。新课程把发展的内涵界定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整合,即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是指,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中,其实质是交往。师生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而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是指,教学活动必须做到开放,意味着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将学生从“书本世界”和“科学世界”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回到自己的“生活世界”中。语文教学中的“三维目标"”也需要的到全面的实现。交往和互动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的地位是显著的,在语文学科中也不例外,语文学科要求学生有很深文化底蕴能力。如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按传统教育教学,学生是在教师和家长的监督下进行的,并且在学习中一味地追求“标准答案”,学习变得呆板、枯燥、乏味,毫无乐趣可言。可是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模拟情景、也谈“乐园”、前后比照、今昔对比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把自己看成鲁迅的朋友,和他一起漫步百草园,体会其中的乐趣,感悟书屋的生活,明白什么样的环境才最适合儿童的健康成长,从而进一步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2.如何贯彻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观

紫刃枰了解的是语文学科的特性。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属性,因而也有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但是只有以科学的教学观为指导,并结合优质的教学方法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学好语文这门学科,学生们必须对生活的环境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从自然环境到人文社会环境,都应该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为学好语文打下牢固的基础。从语文教学观上看,我们应该重视以下三点:

2.1全面发展的语文教学观

疚脑谏弦唤谥卸匀面发展的教学观做了简单的描述,在本节主要论述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在语文学科领域的应用。理论必须应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才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因而语文教学也必须受到全面发展的教学观的指导。从结论和过程的统一角度来看,在讲授语文学科的过程中,必须应用科学的讲授方法,多样化的讲授模式,才能使得语文知识深入学生心中。语文学科的趣味性较强,单凭照本宣科难以到达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运用多种方法,如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应该把全文分为四个板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评价、探究性阅读——拓展训练。对于整体感知部分,上课开始先请学生唱或播放《童年》这首歌,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并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以此导入新课。对于精读课文部分,指导学生反复读课文——自由读、跳读、默读、朗读。对于评价、探究性阅读部分,让学生将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教师可参与小组的活动,针对问题师生互动,全班合作完成。对于拓展训练部分,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作文、说话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促进语文学习的生活化。所以说教师们应该采取新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学生们的兴趣被激发,整个教学过程才是其乐融融的。 2.2交往与互动的语文教学观

谟镂慕萄е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行师生互动。教师要在潜心专研教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深处隐而不见的观点,通过“激疑——引疑——设疑——解疑——存疑”多个环节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②,假如所有的疑问都是由老师提出并由老师解答,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那么教学活动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变成传统意义上的机械的知识传授活动,这是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相违背的。如在教《新闻两篇》时,对于新闻的结构,学生感到比较陌生,所以应该在这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在相互交流中让学生牢固掌握有关新闻标题、导语、主体等有关知识,有收有放,以放为主,在学习第二则新闻的时候,就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不仅学生可以学到知识,老师也可以一起进步。

2.3开放与生成的语文教学观

ヒ蛭语文学科不仅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③语文教学中也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写一篇小作文的方式,学生一般对自己的家乡比较熟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通过多渠道多方面了解家乡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经济的发展与人文理念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3.在贯彻语文学习观时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谛驴纬痰耐菩邢拢新的语文教学观也得到了全方位的贯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现在的语文教学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首先,语文教学在目前的教学活动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次,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缺乏创新和实践。再次,课堂没有互动性,教师只是在机械的传递知识,必然也会制约课堂的效果。

纤述,在全面贯彻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观,我们必须着手解决上述的问题,同时还必须提升教师的素质,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讲课的过程中,避免枯燥平淡。还必须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自觉地学习。在硬件和软件环境都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才可以得到提升。因此在贯彻新的语文教学观的前提下,需要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可以使语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注释

[1]《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50页

[2]《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民主教学》

[3]《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探究》,《探索与实践》

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学范文第3篇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传统的知识型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必须要切实结合新课程下的教学要求,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以提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论文立足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优化;策略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1.066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并得到了高度的重视。鉴于此,教师必须要充分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以及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要求,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和优化,进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并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全力提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高中生物教学特点分析

特点一:问题性。在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状态,如学习的积极性、思维的活跃性等,均与课堂学习结果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鉴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注重问题性,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发现问题,并借助所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解决,进而完成生物知识学习,并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点二:研究性。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鉴于生物的学科特点,以及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要求,教师不仅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切实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究性学习中,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特点三:实验性。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鉴于生物学科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一门自然科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在实验学习的过程中深化理论知识、探究生物知识等,进而全面提升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现状

具体来说,当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理念落后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以至于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具体来说,集中体现在:

第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在当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并未得以扭转,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依然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第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当前生物课堂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至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了“吃不饱、消化不了”的现象。第三,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当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依然采用“知识型”的教学模式,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严重制约了高中生物的教学质量。

(二)教学模式单一

在当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受到传统应试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依然采用“满堂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如同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被动接受知识灌输。如此一来,就会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沉闷、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同时,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常常重视题海战术的模式,致使学生学习负担比较重、学习效果不佳[2]。

(三)忽视实验教学

在当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并未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或者受到生物课时有限、实验教学资源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常常是采用口述的方式进行教学,仅仅是要求学生对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果进行记忆,根本无法实现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应用价值。

(四)教学评价模式落后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价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教师调整和优化教学计划的重要依据。而在传统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以考试作为评价形式、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以至于课堂评价模式落后,严重制约了生物课堂教学质量[3]。

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优化策略分析

(一)生物教学优化原则分析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优化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全面素质原则。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优化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时候,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生物知识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力求达到知识与能力相统一的目的。据此,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将生物知识教学与学生思维、生物综合能力培养进行综合性关注,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師生共同发展原则。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还要在教学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进而在师生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完成师生共同进步。

第三,差异效益性原则。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个体特征、学习态度等,改变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标准,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实施针对性的生物课堂教学[4]。

(二)生物教学优化策略

1.转变教学理念,重塑师生角色

在新课程标准下,鉴于传统教学理念陈旧、落后的现状,教师必须要完成教学理念的转变,并实现师生角色的重塑,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从课堂的管理者转变为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管理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思考,进而完成知识的探究性学习。

第二,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这一角色出现了转变,不再是知识传授者,而是借助多种教学方式以促进知识的学习。

此外,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还必须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设计,以促使每一个学生均可得到有效的发展。

2.创新和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生物课堂中单一的、落后的课堂教学手段,不断实现高中生物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提升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情境教学法: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鉴于生物知识抽象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为了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生物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充分借助情境教学模式,结合生物知识、学生的实际情况等,给学生创设一个科学的、有效的教学情境,进而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生活化教学:在“课程即生活,生活即课堂”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寻求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有效联系,努力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生活化等,全面实现高中生物的生活化教学。同时,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充分结合生物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并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深化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逐渐形成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实现了核心素养下的人才培养目标。

信息技术教学:鉴于高中生物知识的抽象性、复杂性,学生在学习中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图片、视频等形式,对生物知识进行转化,使其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探究教学:鉴于新课程标准下的人才培养特点,教师应改变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充分借助问题导向、合作探究、任务驱动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并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开拓思维,完成生物综合能力的培养。

3.重视生物实验教学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的生物课堂教学中加大实验教学的比重,并优化实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生物实验学习中。通过高中生物实验,让学生感受生物知识的本质规律,发现生物知识和生成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学校应充分结合生物教学的需求,适当增加生物教学的课时,给生物实验教学提供一定的课时保障。

最后,为了最大限度满足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需求,学校还必须与教育部门进行联系,不断增加实验教学的投资力度,给学生提供生物实验室,增添实验仪器和设备等,以保障生物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4.健全生物教学评价机制

在新课程背景下,传统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评价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鉴于此,教师必须更新和优化教学评价模式,提升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教学评价标准上来说,应从传统的成绩评价发展为包括成绩、学习态度、能力获得等多方面内容在内的教学评价体系;从教学评价形式上来说,应从传统的教师评价形式逐渐转变为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相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形式,使得教学评价形式更加科学。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传统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弊端日益暴露,根本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鉴于此,教师必修要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原则,转变教学理念、重塑师生角色,创新和优化课堂教学手段,重视生物实验教学、健全教学评价等,进而全面提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安晶晶.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9(34):58.

[2]宋婵娟.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研究[J].学周刊,2019(29):65.

[3]邵俊玲.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做好高中生物教学设计[J].学周刊,2019(30):69.

[4]陶晓英.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J].才智,2019(26):63.

作者简介:杜军(1980.2— ),男,汉族,甘肃礼县人,中学一级,研究方向:高中生物課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学范文第4篇

摘要:在我国的经济发展特别良好的状况下,我国的教育质量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本片文章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进行了研究,找出了现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所面临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快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措施。希望能够对我国的数学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小学数学的教学与学生本身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小学数学的考试题目会出现苹果、香蕉、梨、桃子等等水果,还会出现小猫、小狗、小鸟等等动物,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生活经验的积累才可以理解小学数学的题目,不然,连题目都没有理解,那么就肯定不会有高分。所以,学生要多多观察生活中的人、事,而且学校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些生活中的元素,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不仅如此,在生活中学数学会帮助学生理解课堂上的数学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小学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我国开始进行新课程改革到现在,新课程这种教育方式已经在我国十分深入,小学数学教学方式也在往生活方面靠近。在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将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跟生活中的例子联系起来,把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简单通俗易懂的数学知识,让小学学生能够快快乐乐的学习,打下较好的数学基础。教师运用这样的方式,不仅仅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更好的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或者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数学难题的时候,还可以让他们积极思考问题,是迎难而上而不是迎难而退,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存在的价值完完全全的实现出来。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教养,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能够拿高分。

2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主流的教育形式是,在课堂上枯燥的讲解数学知识,学生属于被动灌输知识的状态,这种情况的教学,学生没有成为主体,这样的讲课方式小学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就导致学习的效果十分不好。还有的教师虽然在课堂上有运用生活当中的例子给学生进行说明,但是只顾自己在讲台上说,没有与学生有互动,这样的课堂也是十分枯燥乏味的,小学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课,久而久之,便会变得对课堂有反感心理,逐渐的成绩就会下滑,而且对学习数学提不起兴趣。教师用这样的方式讲课,只能是蒙混过关,对小学生一点也不负责人,严重点说就是没有师德,这样的老师,教学能力、技能永远也别想要提高,也没有办法对学生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方案,在某种角度上说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长期以往,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3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3.1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制定教学方案

每个时期的学生在上课时的学习成果都不一样,有的对知识的吸收很多,有的则很少,这一点在小学学生的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所以小学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对每个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方案调整,而且还要仔细观察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在根据这些表现对教学方案进行完善和改进,在这样的教学方案的“教育”下,每个学生都是“天才儿童”。比如在教学统计图当中的条形统计图的时候,教师就把每个学生的每个月的月考成绩收集起来,并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对自己的成绩进行大致分析,还可以在课堂上让每个人说出自己喜欢吃的水果,统计这些信息,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自己所待的小组最喜欢什么水果,最不喜欢什么水果等等。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动手能力,比只在课堂上讲的教学效果要好太多。

3.2 创设情境教学模式

小學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年纪决定了他们注定是对整个世界是好奇的,也就导致他们在课堂上比较爱动,但绝不是多动症,有的教师会骂爱动的小孩子是有多动症的,这样的言语是非常不好的,教师不应该通过口头谩骂来达到让他们的注意力放在教师身上的目的,而应该通过其他方式去吸引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比如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有关教学知识的动画、图片、音频。例如在教小学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时候,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是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物体,比如粉笔盒就是长方体,整个教室也是长方体,魔方就是正方体,教师也可以在家折叠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带进教室,让同学们传递观看,这样便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了。然后,教师便可以让同学们观察现在教室内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让小学生们可以清晰的看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也让他们对这两者的印象更加深刻。

4 结束语

我国目前大多数的教师还是使用的是传统教学方式,很少联合生活实际,虽然国家已经在倡导教学的时候要联系生活实际,但是真正做到的教师少之又少。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十分重要的,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联合生活实际对数学知识进行讲解,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中国教育行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金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研 究[J].中华少年,2017:165.

[2]何俊婷.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5(04):203-203.

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枫香溪镇袁场小学 565200

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学范文第5篇

针对以上问题, 本文分别从课堂教学准备以及教学过程进行阐述, 总结出实践教学中的成熟经验, 提出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1 要注重学情分析

要做到真正了解学生基础上的学情分析, 应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基础, 学习方式等, 确定新授课的起点, 以便承上启下, 确保新旧知识的有机衔接;了解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普遍关注和存在的问题, 以便更能结合实际地设计教学重、难点;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 将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 充分预见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 如教授生字“武”时, 预先想到学生可能会多写一笔“丿”。因此, 教学中特别注意强调此问题, 使课前策划具有更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要注重教材分析

教师要通读小学语文各学段的整套教材, 了解全局, 明确教材的知识体系、编排特点以及各年级教学内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要熟读整册教材, 并明确全册教材的教学要求、内容、结构、重点、难点等;要精读本节教学内容, 分析知识内容和学生的结合点, 知道哪些是学生掌握的、能用的、会用的;哪些是学生通过自学能消化处理的;哪些是理解困难的、容易产生歧义的;哪些是可链接的、可延伸的, 在深入钻研基础上确立教学目标及课文重点难点。

3 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低年级是识记生字的重要时期, 是记忆生字的黄金时段。根据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 教师可以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 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 注重教给识字方法, 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如, 教授象形字“车”时, 可以通过动画展示汉字的字理演变过程, 提高识字的乐趣;教授“清”字时, 可以通过“晴”、“情”、“蜻”等字渗透字根识字法, 推进学生主动识字的积极性。

4 要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有效情境

口语交际课上的情境设置很重要, 它能够激发学生情感, 引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而口语交际课上的情境设置通常会从导入开始。由于口语交际本身属于情境语言范畴, 有较强的随意性、灵活性, 所以在课堂导入的时, 就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气氛的轻松与灵活。导入的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换句话说就是学生们所感兴趣的内容, 激发他们表达欲望的话题, 这样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良好的交际氛围。

5 要注重提问的艺术

小学语文教学中, 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创新, 教师要设置有挑战性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探索性的问题, 这些问题, 才能给学生创新的机会。如果只是简单的技能训练和知识的溜输, 学生就不可能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同时, 也应注意提问等待的时间, 问题提出后, 要结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 然后指名回答。思考时间力求照顾到全体, 以中等偏上水平的学生为标准。对于水平差一点的学生, 虽有难度, 但经过努力也可以跟得上;对于水平高的学生, 也不至于因为节奏太慢而影响学习情绪。

6 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重要途径。进行综合性学习, 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就在于它是“综合性”的学习。因此, 要求学生不仅要认真阅读课内外书籍, 还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学习语文, 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等活动达到预期目标。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仅仅明确学习的目标还不够, 必须通过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开展探究活动。首先, 要引导学生确定探究的主题。如, 在《天火之谜》的教学前, 可确定《雷电带来的思考》等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其次, 要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的方案;第三, 在探究活动学习的方案确定以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学习方案开展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参与其中, 并且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点拨;最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交流与分享探究的成果。

7 要注重积累

教师应积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多读书, 好读书读好书。教会学生正确读书的方法, 激励他们广泛涉猎课外读物, 以达到拓展阅读是银, 积累语言知识的目的。在积累语言知识的同时, 还应学会积累生活, 教会学生如何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学会抓住生活中的某些细节并以此来反映生活。学生自然知道该写什么, 并且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也可以避免学生在写作课中不知道该写什么或者写出来的作文空洞无味, 不具体、不生动了。

8 要注重评价策略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 能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 反之, 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 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给予不同程度的评价, 特别是在对学生的作文评语中不能千篇一律, 也不能一棒打死, 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 对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多使用“敢于站起来回答问题很不错!”“相信你能行!”“你会读好的!”“你读得真好!”等友情传递, 让学生感受到受尊重的和睦的气氛, 进而快乐地学习。

教师还应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舞台。写作课让学生在表情达意的同时, 把评价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提倡学生间互相评价, 共同发现其闪光点与不足, 取长补短。教师应当重视、理解、尊重、欣赏学生写作过程中的个性体验, 对学生多加鼓励, 激发其习作的积极性。综合性学习探究活动告一段落之后, 教师要趁热打铁, 及时引导学生交流与分享探究的成果。交流的目的不是评判探究成果的多少与优劣, 而是通过倾听分享他人的活动成果和心得感受, 从中获得提高。

综上所述, 教学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 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探索, 积极进行教学反思, 努力充实和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 注重在教学实践中所获得启发, 不断总结经验, 课堂教学效果才会不断提高。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 关于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先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概述, 再结合小学语文不同课型, 分别从课堂教学准备策略以及教学过程中策略的应用进行阐述, 总结出实践教学中的成熟经验, 提出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 李晓文.教学策略[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学范文第6篇

1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对策

1.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英语阅读教学无疑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认真分析阅读过程, 遵循与阅读教学有关的阅读教学原则, 才能得心应手地进行教学活动, 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要真正使学生成为阅读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可以引领学生探究所读文章的具体内容。

首先, 应明确以学生为主的观念, 教师要利用教学策略帮助、引导学生, 授之以渔, 而不是替代他们阅读。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阅读的兴趣, 使他们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充分发挥效能。如在阅读的初级阶段, 教师应尽量避免选择那些内容生疏的文章, 而选择简短新颖、真实有趣的故事、笑话, 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帮助他们树立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其次, 老师应采用采用由简到深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进行阅读教学之前, 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这些应与阅读内容有关, 并尽量简要复习上一节课学过的内容, 做到前联后挂, 激发学生求知欲, 这样学生的兴趣也随之增大。

第三, 老师也要注意课外兴趣阅读, 这个可以因人而异, 在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时可以适当的给学生推荐一些易懂而有比较适合初中生这个年龄阶段的书本, 合理地进行课外阅读, 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提高阅读能力, 从而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1.2 进行科学的阅读方法指导

首先, 需要学生掌握的阅读技能是略读 (skimming)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 略读是要求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文章的大意, 而并不是一开始就要求他们阅读文章的每个细节内容。所以对一篇文章老师应教会学生怎样去略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1) 阅读文章的标题和副标题, 学生可以从标题中获得到更多的信息。 (2) 阅读文章的第1、2段和最后一段。第1、2段作者很可能提出作者所要谈论或研究的事物和问题, 并对问题和事物做简介和概述。阅读最后一段的目的是, 通常作者会在最后一段总结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3) 阅读每一段的开头一句话, 作者往往在开头的每一句话对所写的这段话进行小结。而这些内容又是对作者观点的支持。

其次, 学生要掌握的阅读方法是细读 (scanning) 。细读要求学生能识别句子中的语法、语义、句法和句子结构以达到对句子, 段落和文章表层意思、含义和修辞手法理解的目的。为了让学生有目的的阅读, 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查找, 如以who, what, when, where, why开头的问句。同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对语法的认识更深, 如在讲过去完成时态:主语+had+谓语 (动词的过去分词) +其他成分。教师可以找一篇长度难度合适的含有过去完成时态的文章给学生们阅读, 要求学生理解这种时态在文中的含义, 并提出思考性问题:“为什么要使用这种时态来表达”, 在阅读中进行质疑和释疑是促进理解的有效策略, 细读为了达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含义之后阅读的速度自然会跟上, 这样不仅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同时也促进学生的阅读效率。

1.3 完善阅读课程教学设计

要完善课程教学设计, 首先得完善阅读材料的设计。初中英语阅读课文具有题材广泛、体裁各样、语言知识丰富等特征, 是各单元教学的核心部分, 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在阅读课程教学设计上中我们要以课本为中心, 适当选取难度适中, 体裁多样, 题材丰富;寓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时代性为一体的阅读体裁。精选材料, 扩大阅读范围, 增加阅读量。

其次设计多元化的互动学习方式。一是设计富有趣味性的阅读。如续写故事结尾, 选择长度适中、新颖有趣的故事。先让学生对所选故事进行限时阅读, 然后再进行分组阅读讨论, 小组内根据所读内容给故事续写结尾, 不设立正确答案的开放性任务, 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该方式在训练学生读写能力的同时, 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写作能力。二是设计一些带有生活色彩的阅读, 如选一篇主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文章, 根据故事中人物的多少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分角色排练, 角色扮演活动能创造轻松的学习气氛, 这种方式不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口语能力。

2 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阅读兴趣,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适当的阅读技巧, 还要注重提高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点, 本文从新课程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认识下, 从阅读兴趣、阅读技巧、阅读课程设计几个方面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 管瑛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8 (4) .

上一篇:学籍转移需要什么手续范文下一篇:学雷锋日国旗下讲话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