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2024-05-07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主要指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儿童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稳定、性格活泼开朗,无心理阻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从目前来看,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是学前儿童建立教育和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从学理上澄清、明确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有助于提高学前教育工作者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认识,以便更好的开展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学前儿童 心理健康 新生入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关注和促进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幼儿阶段保育和教育的首要任务,这不仅关系到幼儿当前的健康状态,还会对其未来的发展乃至一生的健康也将产生重要、深远的影响。针对小班入园分离焦虑多发生在学龄前期,是新入园幼儿在入园时的普遍现象。分离焦虑主要表现为恐惧、焦虑、紧张、不安、不理睬他人等等,它对每个幼儿的影响也有很大的不同,幼儿分离焦虑如果不能得到家长和老师及时的关注,导致幼儿分离焦虑时间过长,就会影响幼儿更早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甚至还会影响到幼儿将来对社会的适应力、影响幼儿的发展。

1.学期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性

首先,当今社会心理和谐不仅是个体的幸福指标也是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心理建康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和谐的前提和保证。其次,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学前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之一就是促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由此可见,提高学前儿童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可以为其一生的幸福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心理发展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心理的健康”,例如:幼儿在成人的关爱下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可以使幼儿情绪安定和愉快,也是帮助幼儿建立与他人之间良好关系的基础。幼儿阶段是自主性、自信等个性品质建立的重要时期,促使幼儿自主性的发展,帮助幼儿建立足够的自信,则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因此,幼儿初入园是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一步,我们将引起重视。

2.促进学前儿童入园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1)创设温馨轻松的环境,从“前”准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教育建议”中强调要为幼儿“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要“以积极、愉快的情绪影响幼儿”,要“欣赏”幼儿、“接纳”幼儿等,这对于帮助幼儿逐渐形成安定、愉快的情绪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营造温馨的环境,布置家庭照片墙让孩子感受到家人一直陪伴着他们,让孩子带自己熟悉的玩具陪伴他们入园,带给他们抚慰、快乐,减轻幼儿与父母的分离焦虑,还可以寓教于乐。做到提前熟悉;向新生及其家长开放活动,家长可以带着孩子进入班级观摩活动,了解幼儿的学习、生活的每个细节,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减轻紧张和焦虑情绪。做到提前培训;因为小班幼兒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因此这会是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会造成心理负担。因此提前培训家长,要求家长利用暑假的时间重点训练幼儿的自理能力。

(2)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从“心”做起

建立良好的同伴和师生关系,用爱心、耐心和恒心去关爱每个孩子,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产生心理的安全感。当小班幼儿刚入园闹情绪的时候,有些教师会警告,甚至恐吓孩子:“老师不再喜欢你了”“再哭的话就打电话让妈妈不要来接你了”等,这样反而会让孩子更害怕上幼儿园,造成孩子心理紧张、焦虑的入园情绪。教师应该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用安抚、爱的呵护,给予适当的引导,并帮助幼儿化解分离焦虑的情绪。

(3)运用有趣丰富的活动,从“玩”开始。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认识社会的方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要将游戏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游戏可以增加幼儿交往的频率,让孩子们在幼儿园学习中、生活中更加快乐,以积极的情感充代分离焦虑情绪,必然会收到较好的效果。首先,开展预见性的教育活动,借助绘本引导《我爱幼儿园》、《汤姆上幼儿园》描述幼儿园的快乐生活,并让幼儿玩一玩。其次,开展预见性的教育活动可以改善孩子入园的心理素质,例如:点名游戏、拉拉手游戏等。游戏情节简单、有趣、宝宝的参与度高,转移想家的注意,宝宝乐在其中。

3.结语

幼儿心理健康的养成不是一个活动、一个游戏、一个故事就可以解决的,要把幼儿心理健康工作做的更好,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把工作渗透到幼儿园的各项工作中去,深入研究和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活动,持之以恒,把我们的孩子逐步培养成全面健康发展的新世纪的主人,让我们共同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让每一个孩子绽放生命的精彩。

参考文献

[1]魏勇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3]王小英.学前儿童心理学(第二版)[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沈丽华.缓解小班家长“分离焦虑”的策略[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5(09)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在农村的留守儿童数量在不断的增多,很多留守儿童的心理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有的留守儿童性格孤僻,并且还会存在叛逆心理或自卑心理等等,因此应该对留守儿童加强关爱和责任意识,对其心理健康做出正确的引导,使得留守儿童的身心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面临问题;治理对策

引言

隨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的加快,很多农村青壮年都会进城务工,他们将自己的子女留在家中,由老人或者他人进行照看,这些子女被称为留守儿童,在农村成长环境当中,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所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并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能够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积极的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有效的解决,进而使得农村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面临的问题

首先自卑心理,对于农村的留守儿童而言,它们的心理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因为自己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觉得自己没有依靠,没有人保护自己。这和父母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其次, 由于农村的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这些儿童很少有和他人进行心理交流的机会和平台,遇到问题时没有找到可以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因此在内心存在烦恼或者困惑时不能得到倾诉,同时也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并且他们对于外界总是缺乏一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在情感上有所欠缺,因此导致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不能主动的积极的和他人交流沟通。最后有一定的叛逆心理[1]。很多留守儿童在学校当中表现不够良好,经常的做一些违反乱纪的事情,在性格上比较孤僻因此不能积极地融入班集体中,没有强烈的集体观念,并且还会故意不完成作业,在学校打架斗殴,或者沉迷于网络游戏。虽然有些留守儿童从外表上看起来比其他的孩子要更加的独立,坚强,但是他们的心灵却比这些孩子要更为脆弱,他们的情绪波动很大,心态极不平衡,因此在和他人交往的过程当中很容易受伤,并且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和仇恨心理,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误入歧途。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他们最多的都是就最多的体验就是孤独,无助,因为在平时生活和学习当中,如果受委屈了没有人安慰,当遇到困难时没有人可以帮助自己。因此,导致很多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并不重要,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情感态度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出现很多的问题,经常出现紧张焦虑,缺乏一定的安全感。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治理对策

(一)从父母方面分析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父母的关爱,因为父母的关爱和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关系。作为父母以及委托人应该注重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并且还要关注他们在成长当中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进而才能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指导。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要一味的只顾工作,而忽视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因为在农村,很多父母认为只有赚取更多的财富才能给孩子更好的生活,他们并不注重孩子的精神世界和心理问题。留守儿童正是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成长过程当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导致其心理产生自卑,不信任等状态,这时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关爱。父母是儿童得第一责任人,因此作为父母应该定期的返乡和自己的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使得孩子能够感受父母关爱,满足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如果不能及时的返乡,可以通过视频通话的方式,增加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孩子理解父母在外打工的原因,使得孩子正确的看待自己的留守儿童状况[2]。

(二)从学校方面分析

作为学校,应该注重建立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得留守儿童能够积极的在课堂进行发言,并且还要充分的了解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并为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在其他的学科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也应该积极的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进而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此外,还应该不断的完善儿童心理健康的管理方式,对于班级当中的留守儿童,应该实施动态的管理,并且还要和家长进行及时的联系,定期的召开留守儿童监护人的会议,对于监护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使得其明确心理健康重要性。还可以开设之心理健康咨询热线或者平台,引导监护人或留守儿童的家长和教师进行及时的沟通联系,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提供更多的保障。

(三)从社会方面分析

作为政府应该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对于农村的留守儿童应该做出关爱和宣传,通过网络媒体的作用引导人们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视,提高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还可以发展村的特色旅游业增加农民的收入,进而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政府还应该制定农村留守儿童的保护政策和法律措施,加大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还要吸引更多优秀的心理健康教师为农村的留守儿童进行专业的教育和引导,有效的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吸引更多的专业教师团队,增强农村的师资力量。

结束语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进行合作,帮助农村的留守儿童解决心理健康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何宏莲,宋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面临的问题及治理对策[J].理论观察,2021(06):83-86.

[2]王海龙.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年青人外出务工,家庭的经济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留守儿童的成长却令人担忧。除了吃饱穿暖以外,孩子各方面教育均比较缺乏,导致他们的问题越来越多。据有关调查显示:65.9%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在心理上存在较大的问题。他们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性格方面,70%左右的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会替别人着想,经受不起挫折等等,并引起了行为上的较大偏差。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留守儿童出现这些问题呢?我觉得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缺乏良好的亲情关系

在对我校及周边社区200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后发现,25%的父母经常给孩子打电话;8%的孩子经常给父母打电话;14%的家长每月回家一次;66%的家长一年中回家两三次;36%的父母一年回家一次;出去后再也没回来过的占1%。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不爱与人交往、少言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教育

调查结果表明,92%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对孙辈往往疼爱有余教育不够。他们更多关爱的是孩子的衣食,对孩子的思想、行为教育则显得比较无力。5%留守儿童是由亲戚做监护,还有3%的是由朋友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这部分监护人通常采取通融政策,该管的不好管太严;管不了、没办法的,就干脆不管。只要孩子平安、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很易出现思想偏差,养成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3.学习的压力大

“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学习缺乏家长的辅导和监督,学习因而显得困难重重。现在学校大多数班级的学生人数多,留守儿童多,开设的课程多,缺乏家长辅导督促的留守儿童学起来就更加吃力,当孩子觉得学习困难重重时,缺乏适当的引导,导致他们对学习更加缺乏自信。

4.留守儿童的自我调控力差

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常常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调控能力就是其内部因素。根据调查统计显示:21.6%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16.2%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54.3%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7.9%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强。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针对以上成因,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搭建亲子沟通的桥梁,让孩子感觉家长就在身边。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即使家长自己不能陪在孩子身边也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天天联系,经常交流!关心他的生活,了解他的想法,让他们时时刻刻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恰当地引导孩子健康的成长。曾有位留守儿童的家长是这样和孩子沟通:每日固定时间给孩子打一通电话,关心孩子的衣食学习。并且每周给孩子深入交流一次,帮助孩子整理遇到的问题,交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做人的道理。另外寒假暑假他也尽量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孩子和自己一起住。有空还带孩子出去走走,增加孩子的见识,拓展孩子的视野,让孩子在更广泛的空间内懂得更多。这样一直持续了五年。五年来,家长不仅很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且和孩子的情感深厚,促进了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而这个孩子也很一直活泼开朗,甚至比很多不是留守儿童的学生还要优秀。

二、加强家长和监护人的沟通,把对孩子的教育落到实处。

监护人是留守儿童的直接管理者,监护人的管理态度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发展。家长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经常交换教育孩子的意见,有助于双方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达成共识,促使监护任务的落实,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和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经常交换意见,不仅能了解孩子的在家的行为动向、思想意识,而且能让老人学习现代教育方法。发现问题,双方还能及时梳理,商讨出更合适的教育方法。如果和照顾孩子的亲戚朋友经常交换意见,则能更了解自己孩子的为人处事,还能让监护人明白家长的教育意愿,达成教育共识,促进对孩子教育落到实处。

小超2岁时父母就外出打工,从此他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每天在田里忙着,小超要么跟着爷爷奶奶到田里玩泥巴,要么自己和差不多大的孩子四处玩耍。4年之后小超上一年级了,妈妈回来带他去学校报名,发现小超行为习惯很差,爱说脏话,爱在地上爬着玩……一说他,他还很不高兴,倒地就打滚。妈妈问奶奶,奶奶说他一直都是这样,哄哄他就好了。妈妈心里很难受,找回孩子的爸爸,坐下来和父母彻谈了一天,让年迈的父母明白了除了照顾好孩子的衣食健康以外,还应该多关注孩子的思想行为,严格教育。并且给父母提供了一些自己认为适当的教育方法。在儿子媳妇的时时提醒下,爷爷奶奶加强了对小超的行为习惯教育。一段时间过后小超说脏话的次数明显减少,衣服也干净了很多,教育效果十分明显。

三、创设恰当的挫折情景,培养留守儿童承受挫折的能力。

当今的儿童备受家庭和社会的宠爱。他们从小受赞扬多,批评少。过分的保护使他们不知受挫的滋味是什么,面对困难他们无所适从、惊惶失措。留守儿童在各方面遇到的问题比同龄孩子多得多,遇到困难时又常常缺乏家长的及时指导,因此培养他们的受挫能力显得更加重要。在教育中,我们可巧妙地创设情境,如设置难题、制造挫折等,使留守儿童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既不是望而生畏、束手无策,也不是一帆风顺、轻而易举,而是需付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后才能取得,以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懂得如何迎接困难的挑战,以适应生活中常常发生的各种突发问题。

留守儿童王小虎,一个特别爱哭的孩子。语言课上老师教写“会、写、认、识”四个字,多数小朋友写完出去活动了,而王小虎和另外两个小朋友却还在心不在焉地写着,老师督促他们写字要专心。一会儿,那两个小朋友也写完了兴高采烈地出去玩了。王虎一看,教室里只剩自己一个孩子,开始着急了,低头自己写着写着哭了。老师知道他自尊心强,不愿意落在别人后面,也知道他的动手能力比较差,不喜欢写字。老师轻轻地来到他身边,并没有责骂他,而是微笑着鼓励他说:“今天你写字很用心,还有两个字就写完了。相信下次你一定会写得快一点,和其他孩子一起出去玩”。在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不多一会儿,王小虎也写完了,开心地和伙伴们玩了起来。以后的日子老师只要发现他写字有一点进步就在班里表扬他,发现他有问题就耐心地帮助他。慢慢地王小虎不怕写字了,写字的速度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四、交给孩子调节情绪的方法,培养留守儿童情绪调控的能力。

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有助于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益于儿童的心理健康。然而儿童之间发生冲突,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当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好冲动的儿童尤其是如此。留守儿童由于常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乏疏导,常常比较冲动,经常为一点小事而把矛盾激化、放大,让自己的人际关系出于比较紧张、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因此培养留守儿童情绪调控能力尤显重要。

培养留守儿童的情绪调控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善于抓住机会,教会留守儿童一些简单易行的情绪调控方法和策略。比如,对于那些情绪容易冲动的同学,可以让他请一个稳重的同学在自己情绪冲动前提醒自己;在感觉到压力太大的时候,可以通过写日记、谈心的方法来舒缓压力;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可以听听音乐,散散步……让他们掌握了一些具体的情绪调控方法,能缓解他们内心的压力,减少人际交往中的冲突,有助于和其他孩子和睦相处,大大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五、交给孩子与人相处的方法,让留守儿童学会人际交往。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需要得到别人的关心、支持和重视,因此不可避免要与他人进行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心理健康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而多数留守儿童内向,不善于表达和沟通,受点打击,闷在心里,关在屋里,不愿见人。长期下去,思想压力大,包袱重,使其身心不能健康成长。所以,让留守儿童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是非常必要的。

让留守儿童学会人际交流,首先应该让他们认识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彼此的权利和责任,要平等对待对方,要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其次要乐于与他人交往,能够与同伴合作,能够与教师和家长沟通、交换意见。同时,让他们明白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还要关心他人的需要,懂得体谅他人。再次,要让留守儿童学习一些正确的沟通技巧和有效的交往态度,能够宽以待人,真诚地赞美他人,也能够接受善意的批评。最后,要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完整。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模式,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能够适当迁就别人,随和的态度在人际交往中是必要的,但是这种迁就是有限度的,随和并不意味着放弃原则,更不等于失去自己完整的人格。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由于经济条件、户籍、教育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迫使外出务工人员不得不将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由他人进行照顾,这些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学者们比较公认的是指父母双方或是一方一年中在外务工时间累积达六个月及以上,而被留在农村户籍所在地由父母单方、祖辈、上代、同辈监护或是自我监护的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根据全国妇联 2010 年的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18岁以下留守儿童的数量已高达 6100 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问题也受到了研究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但是许多的研究对与留守儿童有关的负面问题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如许多的研究都是基于留守儿童存在的行为问题(如反社会行为)、心理社会问题(如同辈群体)和内部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孤独)展开调查和研究的。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研究者关注到那些在不良环境下依旧生活、学习很好的留守儿童,他们尽管也经历了亲子分离,但是并没有出现心理和行为的问题,在某些方面甚至比非留守儿童做得更好。本文将继续探讨心理弹性理论在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方面的应用,并且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对心理弹性的研究要追溯到神话、童话故事、艺术和文学里的英雄故事;20世纪初,研究人员关注的个体在适应环境方面从自然选择到对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的转变,其中在对自我的研究上一般是集中在动机、能力和自我效能感等积极方面,但对有问题或是在危险环境下成长的儿童和青少年主要关注的还是他们的问题方面;在随后的研究中,令大家感到震惊的现象是,有些在高风险环境中成长的儿童比在低风险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发展得更好,所以研究者们将视角转向那些在高危环境中却发展得很好的孩子,并且使用心理弹性来描述这些存在生活问题和精神病学危险但在生活中依旧发展得很好的孩子。

二、心理弹性理论的定义、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一)定义

Masten认为心理弹性是指在逆境中一类有特点的积极适应的模式,其包含两种判断:第一,对行为的期望而言,那个人都是做得好或更好的判断。第二,减少对好的结果威胁的判断。

(二)影响因素

与心理弹性相关的因素包括良好的发展成果、威胁等危险性因素、资源等保护性因素。良好的发展任务是指社会或历史文化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环境的儿童所给定的期望,包括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对于威胁等危险性因素可以由单一的指标来定义,包括离婚、虐待、早孕,父母生病、患精神病、贫穷、无家可归、战争的巨大创伤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也可以由累积的风险进行评估,可以采取两个主要形式:风险指数和生活压力经验分数。累积风险分数是指在孩子的生活中的危险因素的总分,而生活压力通常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所遇到的总的消极事件和经历。资源是相反的危险因素,有证据表明,它们的存在能更好地预测适应性的结果,也是人类适应社会进程中的物质资本,保护性因素是在高危条件下人能够预测更好的结果的一种素质。

(三)理论模型

Masten认为,现在有两种主要的模型可以用来描述心理弹性,分别是变量集中的弹力模型和人集中的弹力模型。

以变量为中心的弹力模型考虑保护性因素和危险性因素的相互作用,分为可加模型、交互式模型和间接模型。可加模型认为,风险和资源都可以直接单独地影响个体,但是最终的结果取决于谁的影响力更大。交互式模型认为,一个变量有调节作用,能够改变风险或是资产变量的影响,如减少个体易感性或是激活威胁保护系统,能促进儿童个体的发展,这种变量可以称为调节剂或保护因素。间接模型关注某个变量的中介效应,如家庭良好的环境氛围,一方面,保护性因素通过中介因素对儿童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危险性因素通过中介因素受到阻碍,从而使个体获得良好的发展。

以人为中心的弹力模型的研究重点在于对被试类型的选择上,考察弹性人群,并比较他们与适应不良人群或未经历危险处境的人群之间的差異, 从而说明哪些因素导致了适应结果的不同。通常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研究:一是对概念模型具有启发式的个案进行研究,虽然并不是真正的弹性研究的个案,但是能激发对于弹性个案的研究。二是寻找具有弹性的子组。迄今为止,最经典的方案就是对考艾岛的纵向研究。1995年,研究人员在考艾岛上, 根据多个风险指标,对于那些2 岁之前就被认定存在高危风险的人群,在他们10 到 18岁时,考察他们的综合发展和智力健康分数,从而确定一个弹性子群,后可以将弹性组与同等高风险下的却做得不好的孩子进行比较得出影响心理弹性的因素。三是补充性研究,此研究中包括有一般人群的儿童,实验分为目标弹性组、低风险—适应组、低风险—不适应组以及高风险—不适应组。通过将四组被试进行比较确定哪些因素会引起适应环境的不同。

近些年来,对于心理弹性的解释更多的是趋向于路径模型。因为经典的弹性全面诊断模型有相当数量的时间跨度,风险和资源衡量弹性不是瞬时现象而是随着时间在变化。心理弹性路径模型,它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更明确的方式追踪行为的动态系统模型。该理论认为,生命历程是个体对好的结果进行探索,对不适应结果进行反抗的过程,主要分为三种路径模式:路径A反映了一个成长在高危环境中的孩子能一直生活得很好。路径B反映了本身适应很好的孩子,突然受到重大的打击和恢复的过程。路径C反映了弹性发展的晚期模式,在高风险环境中适应不好的孩子,提供给他生活改变的机会,从而适应生活。如高危青年寻求第二次机会,参加军事服务、培养积极浪漫的关系、确定新的方向。

以往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易出现一些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问题(如抑郁、焦虑、孤独),但是对那些在心理和情感方面发展很好的留守儿童而言,心理弹性理论认为的可能原因有:一是个人特质,如智商高、积极乐观、外向等。二是拥有更多的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如有效的父母教养方式、良好的家庭氛围等。留守儿童在心理和情感方面适应良好的现象是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内外因的交互作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三、心理弹性理论作用机制和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措施

心理弹性理论的作用机制旨在阐明保护因素是通过什么途径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Rutte在对以往文献归纳总结后提出了弹性发展的四种作用机制:一是降低危险因素的影响, 包括改变个体对危险因素的认知和避免或减少与危险因素的接触。二是减少由于危险因素而产生的消极连锁反应。例如, 由于得到良好照顾,儿童得以幸免于由于父母的去世带来的消极连锁影响。三是保护性因素对儿童弹性发展的影响可以通过自尊和自我效能的提高来实现。研究发现,与他人建立安全与爱的和谐关系以及获得成功解决问题的经验可以提高儿童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 有利于儿童解决不利的处境。四是为个体获取资源或完成生命中的重要转折提供条件。

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情感方面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话题,近些年来,留守儿童在心理和情感方面出现的一些恶性事件引起社会的重视。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稳定的情感是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所以研究人员致力于寻找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的因素,以帮助留守儿童顺利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健康成长。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经历了早期的亲子分离,与父母缺乏心灵上的沟通和情感上的交流,有研究表明,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会做更多有关于亲情的梦,情感上表现出更多的孤独、郁闷,在小学阶段会比初中阶段表现出更多的亲情冷漠和憎恨。所以,对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方面的关注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我们看到此类留守儿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也看到了一些可以操作的环境变量能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方面健康发展。儿童的弹性研究及其成果对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方面的启示至少有三:

第一,学校是适学儿童成长的主要场所,在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留守儿童而言,在家庭中,由于与父母的长期分离,易出现心灵孤寂和情感缺失,学校老师在心灵上的支持和关爱就起到很大的作用,不仅能帮助这些留守儿童自信地处理不利情景,还能帮他们脱离因与父母长期分离而处的危险情境,促进自身健康发展。如,学校组织定期家訪,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培训专业心理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和情感问题及时解决;开展心理健康课,培养留守儿童自尊、自信、乐观、开朗等良好的人格品质,尤其要教给留守儿童应对挫折和调控情绪的技巧;组织在校留守儿童团体,进行团体内自助。

第二,留守儿童是社会上一个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社会和社区的关注和重视对于解决留守儿童的一些问题就显得尤为关键。弹性理论认为,有效的学校管理、创办社会组织、高水平的公共安全设施、良好的社会紧急服务及公共健康服务都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心理弹性,使其顺利面对不利情景。因此对于留守儿童,社会和社区要及时预防或减少危险性因素的影响,如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以减少留守儿童抽烟、酗酒及物质滥用等不良行为;通过志愿者行动为留守儿童提供家庭帮助。同时提供各种健康娱乐设施资源,如社区可以专门为留守儿童开放儿童俱乐部、休闲娱乐室、绿色网吧等,正确引导留守儿童参加健康的娱乐活动;创建良好的社会紧急服务和公共健康服务系统,及时为留守儿童提供紧急卫生服务,为他们进行定期身体检查,保障他们的健康。

第三,家庭是孩子坚实的港湾,能给孩子坚强的依靠,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良好的亲子关系会让孩子充满安全感,勇敢地探索周围的世界,坦然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研究表明,父母关系和谐、家庭功能良好、亲子关系良好对儿童心理弹性有很大的影响。父母的支持和鼓励能激发孩子的信心,使他们能够勇敢地处理生活中的不利情景。对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日常必要的感情沟通和心灵交流,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父母的支持、肯定就显得尤为重要。不管工作多忙,父母也要定时给孩子打电话,询问孩子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当孩子遇到问题时,要跟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支持和肯定孩子的一些成功经验,培养孩子自信、乐观的品质;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跟孩子一起成长;不要把自己摆在家长的位置上对孩子进行说教,而应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

(作者系郑州大学教育系学生;指导老师系郑州大学教育系研究生导师葛操教授)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它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美术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是利用图画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教育,和语言文字的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美好的图画在人的心理上会产生积极地作用,美术教育正是通过这个作用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影响。本文旨在通过从学生心理问题的治愈这个角度对美术教育、美术教学的作用、方法、过程、目标等元素的进行探讨。力图在新的大的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用新的视角观察、探究美术教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产生的深远意义和广泛作用。

关键词:美术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当今社会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美术教育和其他学科一样重要,它传输给学生美术知识,训练学生的美术技能,还通过自身特有的艺术教育的特质,让学生的心理通过学习这门学科达到一个美的境界,不良的心理状态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得到治疗和矫正,在心理上逐步建立一个和谐的基调,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健康成长,美术教学正是通过美育帮助每个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出心理健康发展的第一步。笔者多年从事美术教学,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可以得出科学的合理的美术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地作用,本文接下来将做进一步的阐述。

1 美术教育构建和谐的心理,完善人的道德和人格

美术是一种艺术,它将生活中的美,大自然的美通过图画的形式以艺术的方式沉淀下来,让人们去永久的品味和欣赏。美的原则是真、善、美,这三者是一个统一体,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纵观当今教育现状,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的解决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人格体系,构建和谐的心理架构,美术教育作为教育部门的一部分,当然责无旁贷。学生不仅仅只是需要学习知识更需要一个健康的心理,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或者教育部门,都应该把这个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来看待。作为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也看到美术教育在治愈学生心理问题、塑造完善的人格体系、构建较为稳定和谐的心理架构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美术教师作为指导学生学习美术的人,首先就要做到自身拥有良好的精神面貌,积极地情绪,用心的去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在编写教学方案的时候按照心理学的规律,设置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它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只有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能愉悦的体验美术教育带给心理上美的感染力。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不仅仅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同时更要善于引导学生,无论是在学生的求知欲上还是在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上面,都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教授过程也是一种美的存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美的教育,感受爱的教育,形成自身积极地人生态度,从而引导自身健康的成长。

2 灵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增进情感交流

2.1 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美术艺术是一门比较特别的艺术,它在进行创作时首先进行整体把握,其次去粗存精华,去丑存美,一幅好的美术作品,必定有一个和谐的整体同时又彰显出作者的个性。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中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知美的能力。学生的审美体验过程和艺术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情感宣泄良好方式。学生在美术教育中,将个人的感情结合欣赏的作品宣泄出来,有利于学生调节自己当下不稳定的心理状态,把握好自身心理的变化规律。用科学的构建方法调节自己的心理,可以有效的预防青少年在遇到心理问题以后不正常的行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处于一个波动的时期。他们渴望自己能够独立但是因为自身的原因往往又脱离不了家庭、父母、社会的帮助,再者,我们的社会由于正处在经济改革时期,很多外来的文化、经济因素也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影响。这些因素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对学生的心理都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作为美术教育者有义务也有这个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艺术的途径宣泄个人情感。教会学生掌握通过艺术鉴赏和艺术创造途径有效的调节个人心理状态的基本方法。这正是美术教育治愈学生心理问题的深远意义的核心所在。

2.2 帮助学生增强沟通能力,增进情感交流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沟通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的家长忙于事业工作,忙于应酬,与孩子的交流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就会产生一种心理障碍,变得不愿意与人沟通,严重的甚至会患上自闭症,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他们往往缺乏朋友,经常一个人,美术教学对于这样的孩子需要多照顾一点,多采取分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多举行一些校外教学活动,让这些孩子在集体的帮助下多认识一些伙伴,增进他们与别人的交流,进而改善孩子的人际交往。美术教育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在以后的生活中或者工作中,才能以正确的心态去生活工作,在进行创作时,才能以健康的心态去看待事物。

3 美术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一个人要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然后为之奋斗。对梦想的强烈的追求会使人勇敢地追求它并实现它,人会因为内心的动力自觉的行动。有毅力、自觉地意志行动、坚韧稳定的意志品质使人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勇敢地克服一切困难,坚强的面对,能够在荆棘的路上持之以恒的前行,最终成为一个成功者。美术活动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教育学习都需要好的品质,一幅大师级的作品往往是一个艺术家几十年的心血。学生的意志力还处于发展阶段,没有达到稳定的状态,在美术教育中,可以对他们进行培养。

3.1 美术作品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成长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早实现人生目标的道路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成功需要的不仅仅是自信,但没有自信是不可能成功的,拥有自信才能勇敢地面对困面,才能有勇气去克服困难,胜利的走到成功的彼岸。自信心是健康人生里通向成功的武器,帮助我们拥有自己的人格魅力。在进行绘画创作的时候,有的学生有绘画的欲望,可是往往因为缺乏自信心不敢下手甚至无从下手,担心自己画不好二呆呆坐在位置上。这类学生心理比较脆弱,胆小,对自己没有把我的事不敢尝试,对自己有把握的事思前想后,担心做不好,作为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及时的引导,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理解他们的不自信,从各个方面多给予鼓励和表扬,肯定他们的绘画,这样能逐步建立起他们的成就感,渐而树立起自信心。

3.2 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需要全面发展这个教学目标促使美术教育趋于多元化。学生学习美术不仅仅是单纯的为了获得美术知识,而是要求在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步实现自我的价值和存在。学生希望自己在艺术创作和鉴赏中能够让自己的个性彰显出来。老师在课堂上占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也逐步被学生自主的审美创造和审美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所取代。学生这种个性上和心理上的改变以及课堂的民主化,无不体现了学生心理渐渐走向成熟。

3.3 美术教育有效地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社会不断的进步,竞争不断的加强。成年人进入社会以后要承受来自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在校的学生承受来自学业上的压力,学生心理上的压力逐渐变大,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心理健康上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唱歌可以让学生的压力通过声音发泄出来,在文字写作上,心理压力可以通过文字抒发出来,美术也一样,学生可以通过绘画把自己心中的压力流于笔端,现于色彩之中。美术教育者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去亲近大自然,体会大自然的美,可以去美术馆,参观大师们的名作,在这些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缓解心理上的压力,还能学到很多美术知识。同时,对于一些年纪比较小的学生来说,可以让他们多动动手,比如制作一些美工作品,玩一些与绘画有关的小游戏,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转移他们对学业上压力的的注意力,把美术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创作力,极大的缓解他们心理上的压力。

3.4 培养学生正确面对挫折

自古以来,没有谁的人生会是一帆风顺的,多多少少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败。当今社会中,竞争已经越来越激烈,胜利和失败总是相辅相成,人生随时都要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免得考验。美术教育中教师应该结合这门课程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培养学生敢于承受挫折的心理,锻炼他们顽强的意志力。美术绘画的过程中有很大的自主自由性,在进行绘画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色彩调不好或者调不出自己想要的色彩,一幅画反复画了很多遍都还是没有达到效果,还有图画的构思不正确等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遇到的问题都能自己解决那么无疑在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是成功的,但对于一些心理比较脆弱的学生来说,有时候经历了一次失败就觉得自己不行,垂头丧气,教师就要对这些学生加以引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渐渐地,也培养出自己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应该注意到,自己在不是绘画作业的时候,要把握作业的难易程度,太难了不易于培养学生的信心,太容易了达不到锻炼的效果。必须把握好这个度,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完成。通过美术教育告诉学生,让他们懂得成功需要努力,需要有勇气,需要经历打击和失败,只有风雨之后才能看见美丽的彩虹,只有走过了荆棘之路才能通向成功的殿堂。

4 美术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学会解读“美”,以创造性眼光去面对生活欣赏生活

美术的创作需要很大的自主性,那么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也要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领悟能力,美术教育培养人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家经过研究认为,一个人如果从小学到大学都接受美术教育,那么在未来的人生中将会多出很多的创造力,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可以看出,美术教育在社会现实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是长期以来心理上的的失衡和心理结构上的不完整所导致的。再者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或者影响,往往能够使得学生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近几年学校发展忽视学生心理的健康培养,家长也忽视对孩子心理的健康教育,使得原本只是学生较为简单的心理问题逐渐成为一种心理上的疾病,导致学生生活和行为上都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把学生的心理问题治愈和美术教育相结合起来,在美术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做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这样的尝试是用教育的途径慢慢的改变学生不健全的心理,是他们趋于完整健康的发展。这为今后其他学科借鉴美术教育教学解决心理问题的实践经验奠定了一个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5 结语

综合以上几点,美术教育可以净化学生心灵,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同时对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使学生的心灵趋于美与纯洁,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应局限于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开展心理训练、进行个别心理咨询,更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必须动员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进去”,同样,美术教育需要广大的美术教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申雯晖.谈校外美术教育对儿童心理的调适[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2] 吕锦镯.美术传统教学改革之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3).

[3] 高波.论美术新课程教学过程的特征[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4] 李庆云.试论中小学美术教学法中的几种非审美性趋向[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5] 钱初熹.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自卑一般指个人由于生理、心理,或其他方面如家庭、工作、政治等的某些缺陷,有时是自以为是的缺陷,而产生的轻视自己、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无法赶上别人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自卑并不是一般的心理疾病,它是一种性格缺陷,更对一个人身心两方面的正常成长起消极作用。农村留守儿童同样是祖国的未来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健康状况也将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健康运行和速度,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必将会对国家的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一、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的表现

自卑是一种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有自卑感的人轻视自己,认为无法赶上别人。自卑,可以说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这样导致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失去和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同时,自卑往往伴随着冷血、无法自控等矛盾情绪,容易走极端。留守儿童在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心理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与指引,家里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伯叔辈代养代管。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才算一个完整的家,没有这个完整的家,孩子缺乏感情依靠,对周围人群缺乏信任感,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这些孩子表面上看可能会很乖,實际上是在压抑自我,什么都不争,什么都不感兴趣,只会躲在角落里,但其实内心是渴望爱与关怀的。

二、自卑心理的成因

(一)家庭环境因素

该生的母亲在该生很小时便外出打工了,后来与该生的父亲离婚,该生父亲也长期在外打工。该生父亲文化程度不高,家庭责任感又缺失,一年到头既没有寄钱回来,对子女也不闻不问。该生和年幼的弟弟常年跟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生活非常艰难。家庭的破碎、经济的极度困难和村里部分人的冷眼使她非常自卑,跟人接触尽量回避与家庭有关的话题。她潜意识里总认为每个人都会瞧不起她,瞧不起她的家庭。

(二)学生本人因素

该生有些学科学习成绩不错,体育科耐力型项目成绩也比较好,但因为长得比一般同学矮小,力量型项目不如其他同学,但就是这一点,也让她产生自己样样不如人的想法,以至于连自己的优点都不敢相信,常常以己之短比人之长,久而久之自卑心理就形成了。

(三)学校因素

在农村学校里,班主任扮演着师长、警察、星级服务员、修理工、心理疏导师、调解员等多重角色,再加上全班人数很多,造成了老师对该生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在她失去父母关爱之后又没能感受到学校家庭的温暖,逐渐产生失落感,做得好时也未能得到适时的表扬,所以就越来越不自信,自卑感就慢慢产生了。

三、改善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的措施

(一)社会方面

首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完善有关留守儿童的法律法规,加强家长或监护人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加强《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的有效实施。其次,加强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我们国家、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难题。我们要充分发挥网络和电视媒体的作用,促进社会各方对留守儿童进行关注,促进社会力量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二)学校方面

1.要建立相关留守儿童机制,强化心理教育

学校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建立健全相关留守儿童成长档案,时常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要分年级实行动态管理。要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功能室,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要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常抓不懈。

2.要建立家校联系制度

通过运用电话、信息、家访、家长会等途径,与留守儿童家长保持主动沟通、经常性的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遇到重要问题要责成其回家亲自参与解决。要利用春节、农忙等时机,邀请返乡劳务输出人员参加情况通报会、座谈会、问题交流会等,共同研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学校留守儿童健康教育计划。

3.教师的爱心教育

平等的“爱”,是“师长”的责任。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是职业的、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爱。无论所教的学生是优是劣,都应一视同仁,爱千万不能随个人兴趣、利益来选择,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爱”。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融入心灵深处。”由于留守儿童各自不同的个性心理和成长环境,出现在教师面前的形象不容乐观。他们总觉得低人一等,无人关怀,这就需要老师一碗水端平,坚持平等对待或者有意倾向他们的原则对待他们。要时常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他们心理疏导,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他们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教师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与交流,真正了解他们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最大限度地弥补他们在家里的缺失。

(三)家庭方面

家长要切实承担起作为监护责任,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能以打工挣钱、养家糊口为理由对孩子不闻不问。家长闲暇时间要给老师打电话询问孩子的成长情况,及时掌握孩子的生活、学习及思想动态,以便及时了解孩子的迫切需求,帮助解决问题。通过定期亲情电话、微信交流,多给孩子温暖与关怀,不要让孩子在心理上产生“关爱缺失”。要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家校互动活动,有助于他们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

总之,如今留守儿童自卑心理较为严重,要改善这个问题,必须父母、家长以及学校老师共同努力,当然还有社会的支持,这样才能给留守儿童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让他们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灌云县下车中心小学  江苏】

上一篇:电力电子技术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冷鲜食品物流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