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教学范文

2023-09-18

针灸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分析;对策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在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衡量和评价高等教育的质量,已经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校人才培质量的直接反映形式,也是高校获取外部有效信息反馈,从而改进教育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对于高校而言,就业质量是专业发展的主要体现,就业质量不高,说明专业培养模式和效果不好,专业也就难以发展和生存。因此,如何通过对就业质量的评价反映专业建设的水平和质量,从而引导学院调整专业培养模式,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方向转变,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压力日益突出,服务学生就业既是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出发点,又是就业工作的落脚点,特别是对于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来说,医疗单位对他们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中、小医院,像社区医院、乡镇医院等更是如此。面对这种问题,我校在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探索出了针灸推拿技能培养5年不断线、临床见习“早入手,早锻炼”、实践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社团提高培养和针刺竞赛大众化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二、研究方法

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培养学生的质量和就业工作的情况,反馈指导我们培养工作内容的设置和改进,本项目对我校针灸推拿专业毕业生进行抽样调研,以就业质量跟踪调查问卷分析的方式,对1980到2010届近30年以来毕业生从网络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4份,男女各占50%。内容涉及对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和就业质量、毕业后从事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数量、工作单位、教學、科研、势和就业质量、毕业后从事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数量、工作单位、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等方面。通过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得出针灸推拿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报告,反馈指导实践,研究出适应新形势下更加合理的培养模式。

三、调研的结果与分析

1、对30年跨度毕业生就业趋势整体认识情况

表1.1

填寫本次调查问卷的人员中,1980-1985届共有15人(15.96%),1990-1995届5人(5.32%),2000-2002届49人(52.13%),2005届14人(14.89%),2009届(11.7%);

目前学历为学士的有47人(50%),医学硕士36人(38.3%),医学博士11人(11.7%);本科毕业后选择就业的有65人(69.15%),留学的有2人(2.13%),读研的有27人(28.72%);工作专业为针推专业的有61人(64.89%),医学相关专业的有28人(29.79%),与医学无关的有5人(5.32%)。

从表1.1可以看出接近65%的学生从事针灸推拿专业,总体95%的学生从事医学相关工作,接近70%学生本科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工作,专业所学与社会认可度比较好,在培养方面显现一定的成效,并且依靠专业技能立足社会。

2、从事针推工作毕业生的工作状况分析

表2.1工作单位类型

表2.2 综合医院工作科室:

表2.3录用性质

表2.4对目前工作的满意程度

表2.1和2.2显示,现工作单位为综合医院的有61人(64.89%),所在综合医院为三级医院的有50人(53.19%),均达到总数的50%以上,更有高达73%比例的人群工作性质为临床型,工作科室在针灸科的有33人(35.11%),推拿科的有7人(7.45%),骨科有2人(2.13%),康复科有14人(14.89%),其他科室有21人(22.34%),说明本专业培养出的毕业生就业趋势较好,社会需求基本符合专业所学。

表2.3-2.4显示,有51%学生对现工作单位最满意的地方依次为单位性质和规模和专业对口,录用性质为合同制的有28人(29.79%),正式编制的有63人(67.02%);通过职医考试的有83人(88.3%);一系列的数据表明总体85%的学生对目前工作很满意,依然对工作单位的规模级别和是否能从事专业相关工作两方面因素比较关注,能够从入学选择专业到毕业就业,通过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此外,参加工作后从未调换过工作的有66人(70.21%),再次说明对于自己所学专业以及从事的工作满意度。

3、毕业生眼中的专业教育

表3.1认为所学专业的优势

表3.1显示,认为所学专业的优势排前三位的是,专业技能的有44人(46.81%),综合能力的有24人(25.53%),动手能力的有22人(23.4%),没有人认为组织能力是其所学专业的优势。相反,在认为不足之处调查中,排前三位的是创新能力的有35人(37.23%),综合能力的有25人(26.6%),知识面的有18人(19.15%)。不可否认,对于临床型工作而言,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是核心竞争力,但是在学校培养过程中,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有相同比例的人认为综合能力既是优势也是不足。

在认为通过学校的培养,自己对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得很好的有27人(28.72%),掌握较好的有37人(39.36%),掌握一般的有28人(29.79%),掌握得不好有2人(2.13%),几乎没有人认为掌握的不好。

表3.2认为母校在教学方面,以下哪些最值得研讨和改进

表3.2显示,认为母校在教学方面,值得探讨和改进的地方依次为实践课程设置(40人,42.55%)、师资力量(38人,40.43%)、实习(36人,38.3%)、教学实施和教材(35人,37.23%)、专业课内容及安排(32人,34.04%)、公共课内容及安排(28人,29.79%)、第二课堂设置(20人,21.28%)、就业时间与教学计划的冲突(15人,15.96%)、上课与做论文时间的比例(7人,7.45%)、其他(7人,7.45%)、学制(6人,6.38%)。

随着学生走入社会,知识的积累和对能力认识的变化,接近50%的人群认为自己的专业有优势,同时优势在于专业技能的掌握,60%的人群比较满意自己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接近70%人群认为技能掌握的好坏离不开系统的培养和实践。

不同年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频次不同,学生在参与创新实践活动中的态度逐渐由广泛参与转变为重点培养。低年级学生更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而高年级同学更注重创新能培养和增加社会竞争意识。

数据分析中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不足之处排在前两位的为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对自身创新实践能力不满意,他们参与创新实践活动仅限于挑战杯、日常讲座和选修课等,仅有少部分高年级同学参与过老师的科研项目,但仅限于参与,并非承担重要部分。因此学生们期待有更多,更有针对性的创新实践活动,为他们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搭建更多的平台。

4、就业质量请根据在求职中的就业竞争力以及毕业后的工作表现,评价以下各方面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程度

表4.1认为大学教育中哪些素质和能力培养最重要 [矩阵多选题]

表4.1显示,认为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依次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4人,57.45%)、获取知识的能力(51人,54.26%)、实践动手能力(49人,52.13%)、业务能力(45人,47.87%)、人际交往能力(44人,46.81%)、团队合作精神(40人,42.55%)、思想道德(39人,41.49%)、心理素质(36人,38.3%)、人文素质(35人,37.23%)、创新能力(35人,37.23%)、敬業奉献精神(33人,35.11%)、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能力(26人,27.66%)、组织管理能力(23人,24.47%)、身体素质(23人,24.47%)。

此外,认为对工作帮助最大的环节依次是专业课程(53人,56.38%)、专业实习(53人,56.38%)、基础课程(52人,55.32%)、教学实践(50人,53.19%)、担当学生干部(17人,18.09%)、课外学术活动(10人,10.64%)、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9人,9.57%)、参加公益活动(8人,8.51%)、其他(5人,5.32%)

通过数据看出,影响就业因素是综合性的,比如教师引导,沟通能力,较强的专业技能,具备多项业务能力以及在就业价值观念的认识程度等,这些因素提示出,目前在现有的培养模式下,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综合能力的素质培养,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確的就业观和自主择业观,从而不断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服务意识。

四、对策与反思

提出“一个品牌,两个结合”这一系统工程培养模式。

1、一个品牌

我们提出专业课前(一、二年级)基本功培养,专业课(三年级)创新思维培养,课后(四年级)实践培养,毕业实习(五年级)引导促就业为模块的五年不断线培养模式,在党建工作的各项培训中引入相关的指导思想,对就业创业有很强的推动作用,打造品牌工程。这种创新培养模式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以大量的练习操作为基础,所以只有经过长期不懈的训练才能达到要求。

2、形成两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1形成专业技能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方面,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参与社会服务可以近距离地接触社会,可以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解决在实践上碰到的问题,可以达到完善知识结构、培养敬业精神的效果;另一方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课上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得到检验,从而找出自身综合能力与社会需要的实践能力间的差距,以便有针对性地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

2.2形成创新能力培养与学术活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和实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学院党委顶层设计,鼓励教师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科学研究工作;鼓励优秀大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与研究,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创新兴趣和潜能,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此次得出的数据分析,从理论方面讲,可以为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后续研究工作提供支持和借鉴;从实践方面看,帮助学院对专业进行综合测评,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客观反映目前专业建设的水平和层次,以此反馈指导实践,研究出适应新形势下更加合理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高晓琴,褚必海. 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与思考—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J]社科纵横

针灸教学范文第2篇

经过近一学期对于针灸学的学习,我发现针灸学的内容很丰富,很全面,我已经对针灸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我从中获益匪浅,感受到了针灸从古代乃至现今的巨大魅力。学习针灸学,需要掌握的知识繁多,我就对这学期学习的知识进行简单梳理。

一、 针灸学的发展简史

《内经》成书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

《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论述了奇经八脉、八会穴和五输穴

孙思邈只做了针灸中最早的彩色经络挂图,并创造了“阿是穴”和“指寸法” 《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是对针灸的第二次大总结 明代针灸发展到高潮,朱权《寿域神方》最早记录艾条灸法。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北宋·王惟一

并设计制作针灸铜人 《针灸大成》杨继洲

是对针灸的第三次总结

二、 经络腧穴总论

1 十二经脉的组成名称、分布规律、属络表里、与脏腑器官的联系、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气血循环流注。 2 特定穴

①意义: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

②分类和特点:

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称“五输穴”。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经气初出。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充盛且入合于脏腑。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原穴、络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十五络穴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为络穴,又称“十五络”。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位于胸胁部。

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共16个,除胃经的梁丘以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共12个,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

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共12个。

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共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汇聚的8个腧穴,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2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想通的8个腧穴,均位于腕踝关节的上下。

三、经络腧穴各论

1、手太阴肺经

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2、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3、足阳明胃经

本经腧穴主治肠胃病、头面五官疾患、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4、足太阴脾经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5、手少阴心经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6、手太阳小肠经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7、足太阳膀胱经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证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

8、足少阴肾经

本经腧穴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病及咽喉、舌等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9、手厥阴心包经

本经腧穴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0、 手少阳三焦经

本经腧穴主治头、目耳、颊、咽喉、胸胁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1、足少阳胆经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胸胁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2、足厥阴肝经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脾、胃病,妇科病,少腹、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3、督脉

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病证。

14、任脉

本经腧穴主治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证和相应的内脏病证,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四、 针灸技术

1. 针刺的全过程:揣穴,消毒,进针:单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 法、夹持进针法、针管进针法

进针的角度和深度:直刺、平刺、斜刺,根据年龄、体质、病情、部位的不同

行针手法: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辅助手法:循法,刮法,弹法,摇法,飞法,震颤法

得气:古称气至,近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患者:针刺部位有酸麻重胀等自觉反应。医者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 意义:调气,与疗效相关,窥测病情进行预后,施行补泻操作的前提。 不得气的原因:医生取穴不准,操作不当,患者久病正气不足

促使得气的方法:催气,催促经气到来的方法,方法:辅助手法、循经取气法

候气:等候经气到来的方法,指下候气、留针候气

行气,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的手法,指压法,针芒法,针尖指向针感传导方向

补泻手法:捻转补泻,提插补泻,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

留针,静留针、动留针,出针:静留片刻,疾出,徐出,疾按针孔,摇大针孔 2. 灸法

作用: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

种类:艾柱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灯火灸,天灸 先后顺序: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

五、 治疗总论

1. 针灸治疗原则: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三因制宜 2. 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3. 针灸处方:

(1) 穴位的选择——选穴原则: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辩证对症选穴 (2) 配穴方法:按经脉配穴法: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

按部位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八脉交汇八穴的配对应用属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胸腹部和背腰部腧穴配合;左右配穴法

针灸学根于中医理论,特别是经络和腧穴理论,它着眼于人体的经脉循行和腧穴分布。由于理论比较抽象,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不仅要熟记经络的循行规律及分布特点,每条经的具体循行路线和主治,而且要善于在自己或他人身上点穴记忆。针灸学的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和孙络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了解和记忆。 在整个学期的针灸学习中记忆最深刻的就是经络循行、针灸歌诀的背诵了,那些拗口的古文实在让我们头疼,好在在我们顽强的坚持下,这些难关都被攻克了。由于初学时的懵懵懂懂,记忆古文最是困难,好不容易记下后,不久又都给忘了,所以需要不断复习巩固,这一方面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督促下也最终完成。我深深认识到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如果不是持续的复习记忆,怕是根本记不下来,不过这离老师的要求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经过数周的针灸实验操作课程的学习,我们逐渐掌握了消毒方法,基本的进针方法,以及行针手法,留针出针方法。同时熟悉了针灸施治时,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此外,我们也进行了灸法的练习,同针法相比,灸法的作用比较局限,但灸法也有针法难以企及的优势。同时,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她在学习过程中的针灸的学习方法以及临床多年的经验,使得我们从中受益匪浅。

针灸教学范文第3篇

手太阴肺经

中府→少商

主治概要: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和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 腧穴(共11穴,左右22穴)

尺泽 孔最 列缺 太渊 鱼际 少商 1.尺泽

合穴

[定位]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 肺系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操作] 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孔最

郄穴

[定位] 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 肺系病;肘臂挛痛。

[操作] 直刺0.5~1.2寸。 3.列缺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简易取穴法: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食指尖端所压处是穴。 [主治] 肺系病;半身不遂,口眼涡科,头痛,项强痛,牙痛等头部病。 [操作] 向上斜刺0.5~0.8寸。 9.太渊

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定位]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搏动处。 [主治] 肺系病;无脉症;腕臂痛。

[操作]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10.鱼际

荥穴

[定位] 在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 肺系热病;小儿疳疾。 [操作] 直刺0.5~0.8寸。

11.少商

井穴

[定位] 在拇指桡侧端,指甲角旁约0.1寸处。

[主治] 肺系热病;癫狂。

[操作] 直刺0.1寸,或点刺出血。 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迎香

主治概要:头面五官、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 腧穴(共20穴,左右40穴)

合谷 曲池 肩髃 迎香

4.合谷

原穴

[定位] 在手背,第

1、2掌骨间,当第2掌骨中点桡侧。 简易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等五官病;发热恶寒等外感病,热病无汗或多汗;经闭、滞产。(五官外感多汗经产

[操作] 直刺0.5~1.0寸。 11.曲池

合穴

[定位] 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桡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处。

[操作] 直刺0.5~1.0寸。

15.肩髃

[主治] 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瘾疹,瘰疬。

[操作] 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定位] 在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凹陷中。简易取穴法:臂外展或向前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方的凹陷即是本穴。 20.迎香

[定位]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 鼻塞,鼻衄,口喎等局部病;胆道蛔虫症。 [操作] 直刺或向上斜刺0.3~0.5寸。 足阳明胃经

承泣→厉兑

主治概要: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病证。

腧穴(共45穴,左右90穴) 承泣 地仓 颊车 下关 头维 梁门 天枢 梁丘 犊鼻 足三里 条口 丰隆 内庭 厉兑

1.承泣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 眼睑瞤动,迎风流泪,夜盲等目疾;口眼喎斜,面肌痉挛。

[操]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下缘直刺0.5~1.5寸。注意缓慢进针,得气即止,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眶内出血。出针时稍按压。

4.地仓

[定位] 口角向外旁开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 口眼喎斜,流涎,三叉神经痛。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颊车穴方向透刺。 6.颊车

[操作] 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0寸。可向地仓穴方向透刺。

[定位] 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按之凹陷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 [主治] 口眼喎斜,齿痛,颊肿,牙关紧闭等局部病。 7.下关

[操作] 直刺0.5~1.0寸。留针时不可作张口动作,以免折针。

[定位] 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闭口张,张口闭。 [主治] 牙关紧闭,三叉神经痛,齿痛,口眼喎斜等;耳鸣,耳聋。 8.头维 [定位] 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处。 主治] 头痛,目眩,目痛。 [操作] 平刺0.5~1.0寸。 21.梁门

[定位] 脐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 [主治] 纳少,呕吐,腹痛等胃病。

[操作] 直刺0.8~1.2寸。过饱者禁针,肝肿大者慎。

25.天枢

大肠募穴

[定位] 脐中旁开2寸处。

[主治] 腹痛,腹胀,痢疾,便秘,腹泻等胃肠病;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病。 [操作] 直刺1.0~1.5寸;孕妇不可炙。 34.梁丘

郄穴

[操作] 直刺1.0~1.2寸。

[定位] 屈膝,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 [主治] 急性胃病;膝肿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乳痈,乳痛等乳疾。

35.犊鼻

[定位] 屈膝,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又名外膝眼。 [主治] 膝关节肿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等病。[操作] 向后内斜刺0.5~1.0寸。

36.足三里

合穴,胃下合穴

[定位] 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外1横指处。

[主治] 胃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肠病;下肢痿痹证;癫狂等神志病;乳痈、肠痈等外科病;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胃肠外科足三里虚劳神志)

[操作] 直刺1.0~2.0寸。强壮保健常用温炙法。 38.条口

[定位] 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处。 [主治] 下肢痿痹;肩臂痛;脘腹疼痛。 [操作] 直刺1.0~1.5寸。

40.丰隆

络穴

[操作] 直刺1.0~1.5寸。

[定位] 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距胫骨前缘外2横指。 [主治] 头痛,眩晕;癫狂;痰饮病症;下肢痿痹;腹胀,便秘。(丰富痰)

44.内庭

荥穴

[定位] 足背第

2、3趾间缝纹端赤白肉际处。

[操作] 直刺或斜刺0.5~0.8寸。

[主治] 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等五官热病;热病;吐酸,便秘,痢疾,泄泻,等胃肠病;足背肿痛。(五官胃肠热内停) 45.厉兑

井穴

[操作] 浅刺0.1寸

[定位] 第2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 齿痛,鼻衄,咽喉肿痛等五官热病;热病;多梦,癫狂等神志病。。 足太阴脾经

隐白→大包

主治概要: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

腧穴(共21穴,左右42穴) 1.隐白

井穴

[定位]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趾甲角旁0.1寸处。

[操作] 浅刺0.1寸。

[主治] 便血,尿血等慢性出血证;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癫狂,多梦;惊风;腹满,暴泻。 3.太白

输穴;原穴

[操作] 直刺0.5~0.8寸。

[定位] 足第1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 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等胃病;体重节痛。 4.公孙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定位] 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操作] 直刺0.6~1.2寸。

[主治] 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等胃病;心烦失眠,发狂等神志病;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 6.三阴交

肝脾肾三经交会穴

[定位] 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操作] 直刺1.0~1.5寸。孕妇禁针。

[主治] 肠鸣,腹胀,泄泻等胃病;月经不调,阴挺,滞产,不孕;阳痿,遗精,遗尿;心悸,失眠,高血压;下肢痿痹。 8.地机

郄穴

[定位] 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操作] 直刺1.0~1.5寸。

[主治] 腹痛,泄泻等胃病;崩漏,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病;小便不利,水肿等脾不运化水湿病。

9.阴陵泉

合穴

[定位] 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 [主治] 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泄泻,黄疸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膝痛。 [操作] 直刺1.0~2.0寸。

10.血海

[定位] 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处。简易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第2至5指向上伸直,拇指呈45°斜置按下,当拇指尖下即是本穴。对侧取法仿此。

[主治] 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妇科病;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操作] 直刺1.0~1.5寸。

21.大包

脾之大络

[定位] 在胸胁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主治] 气喘;胁肋痛;全身疼痛;岔气;四肢无力。[操作] 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 手少阴心经

极泉→少冲

主治概要:心、胸、神志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 腧穴(共9穴,左右18穴) 3.少海

合穴

[操作] 直刺0.5~1.0寸。

[定位] 屈肘,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 心痛,癔病;肘臂挛痛,臂麻手颤;头项痛,腋胁痛;瘰疬。 5.通里

络穴

[定位] 当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处。

[主治] 心悸,怔忡等心病;暴喑,舌强不语;腕臂痛。[操作] 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留针时,不可作屈腕动作。

7.神门

输穴;原穴 [定位] 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桡侧陷中。

[主治] 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癫狂痫等心病神志病;胸胁痛;高血压。

[操作] 直刺0.3~0.5寸。

8.少府

荥穴

[定位] 手掌面第

4、5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所点之处。

[主治] 心悸,胸痛等心胸病;痈疡;阴痒痛;小指拘痛。

[操作] 直刺0.3~0.5寸。

9.少冲

井穴

[定位] 小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处。

[主治] 心悸,心痛,癫狂,昏迷等心病神志病;热病;胸胁痛。

[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听宫

主治概要: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

腧穴(共19穴,左右38穴)

1.少泽

井穴

[定位] 在小指尺侧指甲角旁0.1寸处。

[主治] 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五官病;乳痈,乳少;热病,昏迷等急热病。

[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孕妇慎。

3.后溪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

[定位] 微握拳,在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主治] 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疟疾;癫狂痫;耳聋,目赤。

[操作] 直刺0.5~1.0寸。

6.养老

郄穴

[定位] 微握拳,在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主治] 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疟疾;癫狂痫;耳聋,目赤。

[操作] 直刺0.5~1.0寸。 8.小海

合穴

[定位] 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主治] 肘臂疼痛;癫痫。 [操作] 直刺0.3~0.5寸。

11.天宗

[定位] 在肩胛骨冈下窝的中央,约当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1/3折点。 [主治] 肩胛疼痛,肩背部损伤;气喘。 [操作] 直刺或斜刺0.5~1.0寸。

18.颧髎

[定位] 在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中。

[主治] 口眼呙斜,眼睑閏动,齿痛,三叉神经痛等。 [操作] 直刺0.3~0.5寸,斜刺或平刺0.5~1.0寸。

19.听宫

[定位] 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 [主治] 耳鸣,耳聋,聤耳;齿痛。

[操作] 张口,直刺1.0~1.5寸。留针时保持一定张口姿势。 足太阳膀胱经

睛明→至阴

主治概要: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部病证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关的脏腑、组织和器官的病证。 腧穴(共67穴,左右134穴)

1.睛明

[定位] 目内眦角稍内上0.1寸凹陷处。

[主治] 目赤肿痛,流泪,近视,夜盲,色盲等目疾;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心动过速。

[操作] 嘱患者闭目,医生左手轻推眼球向外固定,右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1.0寸(轻捻缓进得气即止),不提插。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禁灸。

2.攒竹

[定位] 在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主治] 头痛,眉棱骨痛;目赤肿痛,目视不明,流泪,眼睑闰动,口眼呙斜,眼睑下垂等目疾;呃逆。 [操作] 向眉中或向眼眶内缘平刺或斜刺0.5~0.8寸。禁灸。 10.天柱

[定位] 在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哑门穴)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处。 [主治] 后头痛,项强,肩背痛等痹症;鼻塞;癫狂病;热病。 [操作]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防伤及延髓。 12.风门

[定位] 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 感冒,咳嗽,发热头痛等外感病;项强,胸背痛。 [操作] 斜刺0.5~0.8寸。

13.肺俞

肺背俞穴

[定位] 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 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病;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证。 [操作] 斜刺0.5~0.8寸。

15.心俞

心背俞穴

[定位] 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 心痛,心悸,失眠,健忘,癫痫等神志病;咳嗽,吐血;盗汗,遗精。 [操作] 斜刺0.5~0.8寸。 17.膈俞

八会穴之血会

[定位] 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 呕吐,呃逆,气喘,吐血等上逆证;贫血;瘾疹,皮肤瘙痒;潮热,盗汗。 [操作] 斜刺0.5~0.8寸。

18.肝俞

肝背俞穴

[定位] 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 黄疸,胁痛等肝胆病;目赤,目视不明,夜盲等目疾;癫狂痫证;背痛。 [操作] 斜刺0.5~0.8寸。

19.胆俞

胆背俞穴

[定位] 在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 口苦,胁痛,黄疸等肝胆病;肺痨,潮热。 [操作] 斜刺0.5~0.8寸。 20.脾俞

脾背俞穴

[定位] 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 腹胀,纳呆,呕吐,腹泻,痢疾,便血,水肿等胃肠病;背痛。 [操作] 斜刺0.5~0.8寸。

21.胃俞

胃背俞穴

[定位] 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 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病。 [操作] 斜刺0.5~0.8寸。

23.肾俞

肾背俞穴

[定位] 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 阳痿,遗精,早泄,遗尿等生殖泌尿病;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头昏,耳鸣,耳聋,腰背酸痛等肾虚证。 [操作] 直刺0.5~1.0寸。

25.大肠俞

大肠背俞穴

[定位] 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 腹胀,腹痛,便秘等胃肠病;腰腿痛。 [操作] 直刺0.8~1.2寸。 28.膀胱俞

膀胱背俞穴

[定位] 在第2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平第2骶后孔处。

[主治] 遗尿,小便不利等膀胱气化功能失调证;泄泻,便秘;腰骶痛。 [操作] 直刺或斜刺0.8~1.2寸。

32.次髎

[定位] 第2骶后孔中,在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连线中点处。

[主治] 遗精;小便不利;疝气;痛经,月经不调,带下等妇科病;腰骶痛,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1.0~1.5寸。

40.委中

合穴;膀胱下合穴

[定位] 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主治] 腰痛,下肢痿痹;腹痛,急性吐泻;遗尿,小便不利;丹毒。 [操作] 直刺1.0~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

52.志室

[定位] 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

[主治] 遗精,阳痿等肾虚病;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 [操作] 直刺0.5~1.0寸。

54.秩边

[定位] 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处。

[主治] 腰骶痛,下肢痿痹;便秘,痔疾;小便不利;阴痛。 [操作] 直刺1.5~2.0寸。 57.承山

[定位] 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 [主治] 腰腿拘急、疼痛;痔疾,便秘。 [操作] 直刺1.0~2.0寸。

58.飞扬

络穴

[定位] 在小腿后面,当外踝后昆仑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处。 [主治] 头痛,目眩;腰腿痛;痔瘘。 [操作] 直刺1.0~1.5寸。

60.昆仑

经穴

[定位] 在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主治] 后头痛,项强,腰骶痛,足踝痛;癫痫;滞产。 [操作] 直刺0.5~0.8寸。孕妇禁用。经期慎用。

62.申脉

八脉交会穴,通阳蹻脉 [定位] 外踝直下缘凹陷中。

[主治] 痫证癫狂,失眠;头痛,眩晕;腰腿酸痛。 [操作] 直刺0.3~0.5寸。

67.至阴

井穴

[定位] 在足小趾外侧端,趾甲角旁0.1寸处。 [主治] 头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滞产。 [操作] 浅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 足少阴肾经

涌泉→俞府

主治概要:妇科、前阴病和肾、肺、咽喉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 腧穴(共27穴,左右54穴) 1.涌泉

井穴 [定位] 在足底(去趾)前1/3处,足趾跖屈时呈凹陷中央。

[主治] 头痛,头昏,失眠;咽喉肿痛,失音,咯血;便秘,小便不利;小儿惊风,癫狂,昏厥;奔豚气;足心热。 [操作] 直刺0.5~0.8寸。 3.太溪

输穴;原穴

[定位] 在足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 头痛、目眩、失眠、健忘等肾虚证;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等五官病;咳嗽、气喘、咯血、胸痛等肺病;消渴、小便频、便秘;月经不调;腰脊痛、下肢厥冷。 [操作] 直刺0.5~0.8寸。 6.照海

八脉交会穴,通阴蹻脉 [定位] 在足内踝下缘凹陷中。

[主治] 痫证,失眠等精神、神志病;咽干咽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病;小便不利,癃闭;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 [操作] 直刺0.5~1.0寸。

7.复溜

经穴

[定位] 在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主治] 泄泻,肠鸣;水肿,汗证;下肢痿痹,腰脊强痛。 [操作] 直刺0.5~1.0寸。 手厥阴心包经

天池→中冲

主治概要: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腧穴(共9穴,左右18穴) 3.曲泽

合穴

[定位] 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尺侧缘。

[主治] 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泄泻;暑热病;肘臂挛痛。 [操作] 直刺0.8~1.0寸,或点刺出血。

4. 郄门

郄穴

[定位] 在尺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 [主治] 心痛,胸痛;呕血,咳血;癫痫;疔疮。 [操作] 直刺0.5~1.0寸;可灸。 5.间使

经穴

[定位] 在曲泽与大陵连线上,当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 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热病,疟疾;癫狂痫。 [操作] 直刺0.5~1.0寸。

6.内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

[定位] 在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 心痛,心悸,胸闷;胃痛,呕吐,呃逆;癫痫,失眠;上肢痹痛;眩晕症,如晕车,晕船,耳源性眩晕。 [操作] 直刺0.5~1.0寸。

7.大陵

输穴,原穴

[定位] 在腕掌侧横纹正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 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癫狂;桡腕关节疼痛。 [操作] 直刺0.3~0.5寸。

8.劳宫

荥穴

[定位] 在掌心,第

2、3掌骨之间。 简便取穴法:握拳时中指尖下穴。 [主治] 心痛,癫狂痫;口疮,口臭;中风昏迷、中暑等急症;鹅掌风。 [操作] 直刺0.3~0.5寸。

9.中冲

井穴 [定位] 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主治] 中风昏迷,舌强肿痛,小儿夜啼,中暑,昏厥。 [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手少阳三焦经

关冲→丝竹空

主治概要: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 腧穴(共23穴,左右46穴) 1.关冲

井穴

[定位] 在第4指尺侧端,指甲角旁0.1寸处。 [主治] 头痛,目赤,耳聋,喉痹;热病,中暑。 [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3.中渚

输穴

[定位] 在手背第

4、5掌指关节之间后方凹陷中,液门穴后1寸处。 [主治] 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喉痹;热病;手指不能屈伸。 [操作] 直刺0.3~0.5寸。

5.外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

[定位] 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 热病;头痛,颊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瘰疬;胁肋痛;上肢痹痛。

[操作] 直刺0.5~1.0寸。 6.支沟

经穴

[定位] 在阳池与肘尖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 耳鸣,耳聋;暴喑;瘰疬;胁肋痛;便秘;热病。 [操作] 直刺0.5~1.0寸。

14.肩髎

[定位] 在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平举时,当肩髃穴后约1寸凹陷中。

[主治] 臂痛,肩重不能举。 [操作] 直刺1.0~1.5寸。

17.翳风

[定位] 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 耳鸣,耳聋;口眼喎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瘰疬。 [操作] 直刺0.5~1.0寸。

23.丝竹空

[定位] 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

[主治] 眼睑闰动,头痛,目赤肿痛;齿痛;癫狂,痫证。 [操作] 平刺0.3~0.5寸。 足少阳胆经

瞳子髎→足窍阴

主治概要: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 腧穴(共44穴,左右88穴) 1.瞳子髎

[定位] 在目外眦外侧0.5寸,当眶外缘凹陷处。 [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目翳,青盲。 [操作] 平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8.率谷

[定位] 在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处。 [主治] 偏头痛,眩晕;小儿急、慢性惊风。 [操作] 平刺0.5~0.8寸。 15.头临泣

[定位] 目直视,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处,神庭与头维中点。 [主治] 头痛,目眩,流泪,鼻塞,小儿惊痫。 [操作] 平刺0.5~0.8寸。

20.风池

[定位] 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凹陷中,与风府穴相平处。

[主治] 癫痫,中风,头痛,眩晕,耳鸣,耳聋;感冒,目赤肿痛,鼻渊,鼻衄;颈项强痛。

[操作] 针尖微下,向患者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本穴深部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角度与深度。

21.肩井

[定位] 肩上,当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处。 简易取穴法:左手搭右肩,中指尖下是穴。 [主治] 头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难产,乳痈,乳汁不下;瘰疬。 [操作] 直刺0.5~0.8寸,深部正当肺尖,不可深刺,孕妇禁针。

24.日月

胆募穴

[定位] 在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

[主治] 呕吐,吞酸,呃逆;胁肋疼痛,黄疸。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

30.环跳

[定位] 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主治] 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风疹。 [操作] 直刺2.0~3.0寸。

31.风市

[定位] 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处。 简易取穴法: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在大腿外侧中线所点之处。 [主治] 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瘙痒。 [操作] 直刺1.0~1.5寸。

34.阳陵泉

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定位] 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 胁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脚气。 [操作] 直刺l.0~1.5寸。

39.悬钟

八会穴之髓会

[定位] 在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处。

[主治] 项强,胸胁胀痛,下肢痿痹;痴呆,中风。 [操作] 直刺0.8~1.0寸。

40.丘墟

原穴

[定位] 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陷中。

[主治] 颈项痛,胸胁痛,外踝痛;足内翻,足下垂;目赤肿痛,目翳等目疾。 [操作] 直刺0.5~0.8寸。

41.足临泣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带脉

[定位] 在第

4、5跖骨结合部前方,小趾伸肌腱外侧凹陷中。 [主治] 目赤肿痛,胁肋疼痛,偏头痛;月经不调,乳痈;瘰疬。 [操作] 直刺0.5~0.8寸。

44.足窍阴

井穴

[定位] 在第4趾外侧端,趾甲角旁0.1寸处。 [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耳聋,咽喉肿痛;胸胁痛。 [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足厥阴肝经

大敦→期门

主治概要: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腧穴(共14穴,左右28穴) 1.大敦

井穴

[定位] 在足大趾外侧端,趾甲角旁0.1寸处。

[主治] 疝气,少腹痛;遗尿,癃闭,尿血;月经不调,经闭,崩漏,阴挺;癫痫,善寐。 [操作] 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2.行间

荥穴

[定位] 在足背第

1、2趾间缝纹端处。

[主治] 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喎等肝经风热头目病;胸胁满痛;阴中痛,疝气;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遗尿,癃闭。 [操作] 直刺0.5~0.8寸。 3.太冲

输穴;原穴

[定位] 在足背第

1、2跖骨结合部前凹陷中。

[主治] 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喎;黄疸,胁痛,腹胀,呕逆;遗尿,癃闭;崩漏,月经不调;癫痫,小儿惊风;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0.5~0.8寸。

5.蠡沟

络穴

[定位] 在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中央。

[主治] 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疝气,睾丸肿痛。 [操作] 平刺0.5~0.8寸。

13.章门

脾募穴;八会穴之脏会 [定位] 在第11肋游离端下方。

[主治] 腹痛,腹胀,泄泻,胁痛;胁痛,黄疸,痞块。 [操作] 直刺0.8~1.0寸。

14.期门

肝募穴

[定位] 在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 [主治] 胸胁胀痛,腹胀,呕吐,乳痈。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奇经八脉督脉

长强→龈交

主治概要: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以及相应的内脏疾病。 腧穴(共28穴) 3.腰阳关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嵴相平。 [主治] 腰骶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痿。 [操作] 向上斜刺0.5~1.0寸,多用灸法。 4.命门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腰脊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经闭,不孕;遗精,阳痿,精冷不育,小便频数等肾阳虚;小腹冷痛,腹泻。 [操作] 向上斜刺0.5~1.0寸,多用灸法。 14.太椎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热病,疟疾,咳嗽,气喘等外感病;癫痫,小儿惊风;项强,脊痛;风疹。 [操作] 向上斜刺0.5~1.0寸。 15.哑门

[定位] 第1颈椎下,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 [主治] 暴暗,舌强不语;癫狂痫,癔病;头痛,项强。

[操作] 正坐位,头微前倾,项部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0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 16.风府

[定位] 正坐,头微前倾,后正中线上,入后发际上l寸处。

[主治] 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痛,失音等内、外风为患者;癫狂,中风。

[操作] 正坐位,头微前倾,项部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0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 20.百会

[定位] 在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处。 简易取穴法:两耳尖连线中点,头顶正中是穴。

[主治] 头痛,眩晕等头面病;癫狂,痴呆,中风,失语,健忘,不寐等神志病;脱肛,泄泻,阴挺,肾下垂等气失固摄下陷证。 [操作] 平刺0.5~0.8寸。

24.神庭

[定位] 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

[主治] 头痛,眩晕,鼻渊等头面五官病;失眠,癫痫。 [操作] 平刺0.5~0.8寸。

26.水沟

[定位] 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界处。

[主治] 晕厥,昏迷,中风,中暑,休克等急危重证,为急救要穴之一;癫狂痫;口角喎斜,鼻塞,面肿,齿痛;闪挫腰痛。 [操作] 向上斜刺0.3~0.5寸,强刺激;或用指甲按掐。 任脉

会阴→承浆

主治概要: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腧穴(共24穴) 3.中极

膀胱募穴

[定位] 在下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4寸处。

[主治] 小便不利,遗尿,癃闭;遗精,阳痿,不育;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不孕。 [操作] 直刺1.0~1.5寸。孕妇慎用。

4.关元

小肠募穴

[定位] 在下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处。

[主治] 遗尿,小便频数,尿闭等泌尿系病证;泄泻,痢疾,脱肛,便血等肠腑病;腹痛,遗精等男科病;少腹疼痛,疝气;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中风脱证,虚劳羸瘦等元气虚损证。 [操作] 直刺1.0~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

6.气海

肓之原穴

[定位] 在下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1.5寸处。

[主治] 腹痛,泄泻,便秘等肠腑病;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经闭,崩漏等妇科病;虚脱,形体羸瘦,乏力等气虚证。 [操作] 直刺1.0~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

8.神阙

[定位] 在肚脐中央

[主治] 腹痛,泄泻,脱肛等肠腑病;水肿,小便不利;虚脱、中风脱证等元阳暴脱。 [操作] 一般不针,多用艾条灸或艾炷隔盐灸。

12.中脘

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定位] 在上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处。

[主治] 胃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泄泻等脾胃病证;黄疸;癫狂,脏躁。

[操作] 直刺1.0~1.5寸。

17.膻中

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定位] 在胸部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处。

[主治] 咳嗽,气喘,胸痛,心悸等胸中气机不畅证;乳少,乳痈等乳疾。

[操作] 平刺0.3~0.5寸。 23.廉泉

[定位] 在颈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当舌骨体上缘中点处。

[主治] 舌下肿痛,舌纵流涎,舌强不语,暴暗,喉痹,吞咽困难。

[操作] 向舌根斜刺0.5~0.8寸。

常用奇穴头颈部穴

1.四神聪

[定位] 在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处共穴

[主治] 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目疾。

[操作] 平刺0.5~0.8寸。

2.印堂

[定位] 在两眉头连线中点处。

[主治] 头痛,眩晕;鼻衄,鼻渊;小儿惊风,子痫;痴呆,健忘,失眠等神志病。

[操作] 提捏局部皮肤,平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5.太阳

[定位] 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

[主治] 头痛,目疾,面瘫。

[操作] 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背部穴

1.定喘

[定位] 在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穴)旁开0.5寸处。[主治] 哮喘,咳嗽,肩背痛。[操作] 直刺0.5~0.8寸。 2.夹脊

[操作] 直刺0.3~0.5寸,或用梅花针叩刺。

[定位] 在第1胸椎至第5腰椎的各椎棘突下旁开,后正中线0.5寸处,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

[主治] 适应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夹脊穴治上肢和心肺疾病;下胸部夹脊穴治胃肠疾病;腰部夹脊穴治腰、腹和下肢疾病等。 3.胃脘下俞

[定位] 在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 胃痛,腹痛,胸胁痛,消渴。[操作] 斜刺0.3~0.5寸。

5.腰眼

[定位] 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凹陷中。

[主治] 腰痛;月经不调,带下;虚劳。

[操作] 直刺1.0~1.5寸。 上肢穴

6.外劳宫

[定位] 在手背侧第

2、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处。 [主治] 落枕,手臂肿痛;脐风。

[操作] 直刺0.5~0.8寸。

7.八邪

[定位] 在手背侧,微握拳,第1至第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穴。

[主治] 手背肿痛,手指麻木,烦热,目痛,毒蛇咬伤,手指关节疾患,头项强痛。

[操作] 斜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

9.十宣

[定位] 在双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处,左右共10穴。

[主治] 昏迷,癫痫,高热,咽喉肿痛,指端麻木,中暑,晕厥,小儿惊厥。

[操作] 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下肢穴

4.膝眼

[定位] 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内侧者为内膝眼,外侧者为外膝眼。

[主治] 膝痛,腿脚重痛,脚气。

[操作] 向膝中斜刺0.5~1.0寸,或透刺对侧膝眼。 5.胆囊

[定位] 在阳陵泉穴下2寸处,以压痛敏感点为穴。

[主治] 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1.0~2.0寸。

6.阑尾

[定位] 在足三里穴下约2寸(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处,以压痛敏感点为穴。 [主治] 急慢性阑尾炎,急慢性肠炎,胃脘痛,消化不良,下肢痿痹,足下垂。

[操作] 直刺1.5~2.0寸。

针灸教学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市居民医保工作为目标,以维护健康,关爱生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科室宗旨,为把我科建设成为民众信赖、医院放心,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科室迈出坚实的步伐。

二、主要措施 1.医疗质量:要在巩固前两年管理年活动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等级医院复审整改工作,围绕“质量、安全、服务、价格”,狠抓内涵建设。要进一步加强专业队伍的设置,进行医学知识的学习,了解针灸治疗在当前社会的重要性及普及性,稳进队伍发展。完善工作流程,管理文件资料、对各支持系统服务的规范。协调临床各科对针灸工作的配合。加强上级医师急救指导,加强三级会诊,加强与其他专科的协作配合,使针灸推拿科多种中医技术在本科室的各种疾病使用率比率达到100% 2.质量管理:狠抓“三基三严”,加强病史询问及规范查体、大病历规范书写、针灸推拿技术演练、抗生素合理使用等专项培训力度。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交接班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各级各类人员职责、依据病情优先获得诊疗程序。加强运行病历的考评,重点检查与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相关的内容,完善定期检查、考评、反馈、总结的质控制度,坚持一周一小查,一月一大查,对环节管理、凝难病历讨论、三级医生查房对病情变化的处理意见要重点监控,促进基础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3.服务态度:要抓优质服务工作。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深入开展创建“优质服务示范”活动,规范服务行为,创新服务内容,注重服务技巧,落实医患沟通、知情告知制度,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纠纷,定期进行分析、总结,强化安全措施,防范医疗事故发生。延伸服务范围,保证服务质量,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患者满意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4.中医特色建设:要贯彻以“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方针,突出针灸优势目标,加强中医特色建设。按照二甲中医院针灸科建设要求,要有本科常见病、特色病种的诊疗规范与特色技术的操作规程。提高针灸在急症救治中的使用率,医护人员熟练掌握中西医知识和技能,提高各种疾病的中医药使用率,使用中医药参与率在90%以上 5.建立重点研究方向,围绕中医治疗难点,确定我专科主攻研究方向,进一步提高专科技术实力,提高临床疗效。6.今年要着重学习和研究针灸治疗优势病种难题方面的研究,并积极开展针灸调脂、针灸治疗冠心病、针灸治疗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针灸急诊、针灸治疗瘫症等课题的研究,使我针灸科针灸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针灸教学范文第5篇

【摘 要】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及其相关疗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1995年1月至2020年2月期间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平台、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中发表的关于针灸及其相关疗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文献,利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statistics 22.0、SPSS modeler18.0軟件对其进行频次分析、系统聚类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37篇。共涉及经脉15条,十四经穴104个、经外奇穴10个、阿是穴1个、头皮针穴5个、夹脊穴1组,频次最高的10个腧穴为:肝俞、脾俞、阿是穴、三阴交、合谷、足三里、膈俞、肾俞、心俞、阳陵泉、太冲;涉及的特定穴有背俞穴(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五输穴(足三里、阳陵泉)、原穴(合谷、太冲)、八会穴(膈俞、阳陵泉)、交会穴(三阴交)等;频次较高的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督脉;治疗部位以背部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支持度最高的为肾俞-肝俞、膈俞-肝俞,聚类分析可得到6个聚类群。结论:针灸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选穴以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腧穴为主,重视阿是穴和特定穴;针灸处方重视疏肝解郁、调畅情志。

【关键词】 纤维肌痛综合征;数据挖掘;选穴规律;针灸及其相关疗法;腧穴

Regularity of Acupoints Sel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Fibromyalgia Syndrome by Acupuncture and Related Therapies

CHEN Huan HUANG Zongju HU Xiaoyue YAN Fei CHEN Wenlong

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hongqing Jiangbei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ongqing 400020,China

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FMS)是一种以慢性全身广泛骨骼肌肉疼痛为特点,伴有疲劳无力、晨僵、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情感异常和认知功能障碍等多种其他症状的临床综合征[1]。由于疾病症状的复杂,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职能。该综合征全球发病率约为2%~8%[2],其中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2~8倍[3-4]。现代研究尚缺乏有效干预的药物,临床多以抗抑郁类物及鎮痛等药物进行治疗,虽然有一定疗效,但药物临床不良反应较大,患者往往依从性差,难以坚持服药。2016年欧洲抗风湿联盟提出纤维肌痛综合征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的10条意见中明确指出,针刺作为标准的辅助治疗可使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5]。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近15年来已发表的文献中运用针灸及其相关疗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腧穴处方进行归纳分类,探讨针灸及其相关疗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时的选穴规律,以期为临床和科研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电子检索 检索数据库包括国家知识基础设施(CNKI)、万方数据知识平台、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采用“针”“刺”“灸”“耳”“穴”“敷”“贴”“罐”“埋”“纤维肌痛综合征”中文检索主题词,并检索全文“随机”;英文检索关键词为“fibromyalgia/fibromyalgia syndrome/FMS”、“acupuncture”、“moxibustion”、“ventouse/cupping therapy”、“acupoint”;运用AND、OR 等运算符构建检索表达式并在上述数据库内检索,得到所有“针灸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文献,检索时间从1995年1月到2020年2月。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已发表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临床研究、个案报道、名老中医经验等文献;②研究对象为临床诊断为纤维肌痛综合征的患者;③治疗方法为针灸及其相关疗法:包括体针、电针、头针、火针、针刀、揿针、内热针与银质针、灸法及贴敷疗法、穴位注射、穴位埋线及其他以针灸为主的综合治疗。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中的任何一条;②不以针灸及其相关疗法为主要治疗手段;③不以腧穴为主要刺激对象的临床研究;④无法获取全文及重复检出或发表的文献。

1.3 数据处理 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提取有效数据,内容包括出版年份、作者、所选穴位等。采用Excel建立针灸及其相关疗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处方数据库,并将该数据库导入SPSS statistics 22.0、SPSS modeler18.0软件,再应用SPSS statistics 22.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最后使用SPSS modeler18.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和筛选结果 共检索到外文文献35篇和中146篇中文文献,排除重复文献46篇;阅读题目和摘要,剔除非针刺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等不符合标准文献89篇;剩下46篇下载并阅读全文进一步筛选,其中无法获得全文2篇,选穴不明确7篇,最终纳入文献37篇。共涉及经脉15条,腧穴121个(组),其中:十四经穴104个、经外奇穴11个、头皮针穴5个、阿是穴1组。

2.2 腧穴使用频次分析 在最终纳入研究标准的37篇文献中,各腧穴的使用频次共计404次,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10个腧穴依次为:肝俞、脾俞、阿是穴、三阴交、合谷、足三里、膈俞、肾俞、心俞、阳陵泉、太冲(心俞、阳陵泉、太冲共计出现9次,并列第10位);频次大于10次的腧穴共8个,累计频次110次,占总频次的27.23%;频次为1的腧穴共54个,占所有腧穴的44.6%。见表1和表2。

2.3 腧穴所属部位及归经分析 按腧穴所属部位和归经分布对所选腧穴进行统计(频率为频次与穴位总频次的百分比),结果见表3。部位分析结果显示临床选穴频次最高的部位是背部,共165次,占总频次40.84%。归经分布结果显示临床选穴频次最高的经络是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经分析,可认为临床针灸及相关疗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以背部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腧穴为主,上肢倾向于选取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下肢倾向于选取足太阴脾经与足少阳胆经的腧穴。

2.4 腧穴关联规则分析 采用SPSS modeler 18.0数据分析软件将使用频次>5次的23个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支持度>15%,置信度>90%,获得97条关联规则;将支持度>20%,置信度>95%的16条关联列表,见表4。支持度体现了一组腧穴组合在总体腧穴处方中运用的频率,其中以肾俞-肝俞、膈俞-肝俞支持度最高,达32.43%。

2.5 腧穴聚类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针刺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选穴规律,使用SPSS statistics 22.0数据分析软件对使用频次>5次的23个腧穴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见图1和图2。

由图1冰状图结果可知,按群集数15来分,可得到6个有效聚类群,分别是:肝俞-肾俞、膈俞-血海-足三里、肩井-大杼、阳陵泉-内关、外关-胃俞-阴陵泉、太冲-合谷。图2树状图显示:如果聚为两类,则阿是穴为一类,其余腧穴为第二类;如果聚为四类,则阿是穴为第一类,肺俞为第二类,三阴交、脾俞、肝俞、肾俞、足三里、血海、膈俞为第三类,其余腧穴为第四类。

3 讨论

传统中医本无“纤维肌痛综合征”这一概念,但从临床表现看,属中医“痹证”范畴。有医家将其归属于“周痹”的范畴。《灵枢·周痹》(第二十七篇)有载“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徒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说明周痹的基本病机是邪气随着血脉上下流窜,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周身疼痛,这与FMS的疼痛表现比较符合。有研究[6]认为FMS是因为神志异常引发的痹病,其病机为情志失调、气血紊乱,进而影响他脏及经筋,最终出现周身疼痛同时伴情感异常等多种症状,故主张畅情志、调五脏;也有医家认为患者有多部位、广泛性、不同程度的肢体疼痛,虽符合中医学“痹证”描述,但患者疲乏、抑郁或焦虑、睡眠障碍等精神症状与“郁证”类似,如仅从“郁证”论之,又与疼痛主症不符,主张将其命名为“郁痹”[7];还有学者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的“阳化气,阴成形”、“气伤痛,形伤肿”以及《气痹论》:“气痹者,愁忧思喜怒过多,则气结于上……壅而不散则痛,留而不聚则麻”等理论,认为FMS 是一种功能性疾病,将其归为“气病”范畴,称之为“气痹”。百家争鸣,各有所长,更体现了历代中医学家对本病所进行的积极尝试与探索。

针灸及相关疗法已广泛运用于FMS的临床治疗。首先,针刺镇痛已被学界广泛认可,现代研究表明,针刺腧穴后通过影响神经传导、人体神经递质、内源性阿片肽等生物活性物质等途径,同时产生消炎作用,从而产生强力而持续的镇痛效果[8]。其次,针灸及其相关疗法在改善失眠、抑郁等方面所展现的独特优势被广泛认同[9-10]。2017年欧洲抗风湿联盟纤维肌痛治疗管理指南[11]指出,针刺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缓解疲劳,从而改善FMS患者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针灸及其相关疗法治疗FMS中,选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为肝俞、脾俞、阿是穴、三阴交、合谷、足三里、膈俞、肾俞、心俞、阳陵泉、太冲,涉及的特定穴有背俞穴(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五输穴(足三里、阳陵泉)、原穴(合谷、太冲)、八会穴(膈俞、阳陵泉)、交会穴(三阴交)等。中医学认为“肝主筋”、“脾主四肢”、“脾主肌肉”;《素问·太阴阳明论》:“脾病……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石室秘录》言:“诸痛者皆属于肝”,“论此症(痛症)满身上、下、中央俱病矣。当先治肝为主,肝气一舒则诸症自愈”,可见人身诸痛均与肝脾两脏有关。传统中医学的“筋、肌肉”即包括现代医学的肌肉、肌腱、韧带和筋膜,与FMS压痛点多分布于肌肉、肌腱的起止点、附着点相符,治疗时可着重从肝、脾两脏或两经入手,临床上取多肝俞、脾俞、阳陵泉(八会穴之筋会),既能疏肝解郁,又可舒筋止痛;配合膈俞、心俞、肾俞,可调畅情志,令心神安宁,从而改善失眠、抑郁等症状。

另外,本研究中值得注意的两个腧穴“合谷、太冲”,《针灸大成》将其命名为“四关穴”并归为奇穴。《标幽赋》:“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己之”。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属阳主气,清轻升散;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属阴主血,重浊下行。合谷、太冲二穴相合,一阳一阴,一气一血,一升一降,相互制约,相互为用。故根据《难经·六十六难》“五脏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现代研究也表明,四关穴除了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12],还可治疗广泛性焦虑症、全身游走性关节痛多种疾病[13-14]。这与冯兴华[15]提出的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要“治肝为主,不能单治手足,也不能独治腰背”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研究结果提示,腧穴选用频次最高的经络是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主要集中于背部。《灵枢·经脉》中记载督脉“贯脊属肾,络膀胱”,为“阳脉之海”,其上行经脑,可加强肾脏与脑部联系,且督脉循行在背部,可总督一身之阳气、贯穿五脏六腑,针刺督脉能有效缓解神志障碍与各经脉脏腑病变。

针灸及其相关疗法治疗FMS在国际的认可度日益提升,但由于针灸针法、刺法种类繁多、临床研究设计不规范、主要疗效指标不明确,目前还缺乏高级别证据支持[16]。因此,专家学者需在中西结合基础上,运用中医理念,使治疗更为系统化、简便化;同时也呼吁广大学者积极开展高质量、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为临床医生应用针灸及其相关疗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提供思路与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杨帆,贾园. 2010/2011纤维肌痛诊断标准2016修订版[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7, (5): 359-360.

[2]CLAUW D J. Fibromyalgia: a clinical review[J]. Jama, 2014, 311(15): 1547-1555.

[3]FREDERICK W,ROSS K,ANDERSON J, et al. The 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ibromyalgia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J]. Arthritis & Rheumatism: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1995, 38(1): 19-28.

[4]BRIAN W,NAHIN R,KATZ R,et al. The 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ibromyalgia in the 2012 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J]. PloS one, 2015, 10(9): e138024.

[5]MACFARLANE G J , KRONISCH C , DEAN L E , et al. EULAR revise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fibromyalgia[J].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2016, 76(2):318.

[6]刘颖,张华东,李晶,等.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中医学病因病机探讨[J]. 北京中医药, 2014, 33(11): 834-835.

[7]马淑惠,戴京璋.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病证结合诊治[J]. 世界中医药, 2018, (3): 781-784.

[8]高顺利. 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进展[J]. 医学信息, 2018, 31(z1): 19-21.

[9]MIKE A,SMITH C A, WANG L Q, et al. Acupuncture for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19, 8(8): 1140.

[10]CAO H J, YU M L, WANG L Q, et al. Acupuncture for primary insomnia: 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The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2019, 25(5): 451-474.

[11]MACFARLANE G J, KRONISCH C, DEAN L E, et al. EULAR revise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fibromyalgia. BMJ Publishing Group Ltd, 2017: 318-328.

[12]陳远芳. 针灸疏肝调神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的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13]王美娜,郑祖艳,王晶. 头穴丛刺结合四关穴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临床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 8(7): 165.

[14]隋山芊,刘春. 四关穴的临床应用[J]. 医学美学美容, 2019, 28(17): 66-67.

[15]杨同广. 冯兴华教授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经验[A]//冯兴华教授行医五十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 北京: 2016: 181-183.

[16]姜泉,肖东葓,张剑勇,等. 针刺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现状及思考[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 15(3): 580-584.

(收稿日期:2021-03-10 编辑:刘斌)

针灸教学范文第6篇

一般地,如果A,B表示两个整数,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叫做分式,A为分子,B为分母。

二、与分式有关的条件

①分式有意义:分母不为0()

②分式无意义:分母为0()

③分式值为0:分子为0且分母不为0()

④分式值为正或大于0:分子分母同号(或)

⑤分式值为负或小于0:分子分母异号(或)

⑥分式值为1:分子分母值相等(A=B)

⑦分式值为-1:分子分母值互为相反数(A+B=0,)

三、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字母表示:,,其中A、B、C是整式,C0。

拓展:分式的符号法则:分式的分子、分母与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即:

注意:在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时,要注意C0这个限制条件和隐含条件B0。

四、分式的约分

1.定义: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步骤:把分式分子分母因式分解,然后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

3.注意:①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均为单项式时可直接约分,约去分子、分母系数的最大公约数,然后约去分子分母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

②分子分母若为多项式,先对分子分母进行因式分解,再约分。

4.最简分式的定义: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时,叫做最简分式。

◆约分时。分子分母公因式的确定方法:

1)系数取分子、分母系数的最大公约数作为公因式的系数.

2)取各个公因式的最低次幂作为公因式的因式.

3)如果分子、分母是多项式,则应先把分子、分母分解因式,然后判断公因式.

五、分式的通分

1.定义: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2.最简公分母:取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通分时,最简公分母的确定方法:

1.系数取各个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作为最简公分母的系数.

2.取各个公因式的最高次幂作为最简公分母的因式.

3.如果分母是多项式,则应先把每个分母分解因式,然后判断最简公分母.

六、分式的四则运算与分式的乘方

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式子表示为:

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式子表示为:

分式的乘方: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式子表示为:

分式的加减法则: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式子表示为:

异分母分式加减法: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式子表示为:

整式与分式加减法:可以把整式当作一个整数,整式前面是负号,要加括号,看作是分母为1的分式,再通分。

分式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先乘方、再乘除、后加减,同级运算中,谁在前先算谁,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也要注意灵活,提高解题质量。

注意:在运算过程中,要明确每一步变形的目的和依据,注意解题的格式要规范,不要随便跳步,以便查对有无错误或分析出错的原因。

加减后得出的结果一定要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

七、整数指数幂

引入负整数、零指数幂后,指数的取值范围就推广到了全体实数,并且正正整数幂的法则对对负整数指数幂一样适用。即:

()

)

()

(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

其中m,n均为整数。

八、分式方程的解的步骤:

⑴去分母,把方程两边同乘以各分母的最简公分母。(产生增根的过程)

⑵解整式方程,得到整式方程的解。

⑶检验,把所得的整式方程的解代入最简公分母中:

如果最简公分母为0,则原方程无解,这个未知数的值是原方程的增根;如果最简公分母不为0,则是原方程的解。

产生增根的条件是:①是得到的整式方程的解;②代入最简公分母后值为0。

九、列分式方程——基本步骤:

审:仔细审题,找出等量关系。

设:合理设未知数。

列: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

解:解出方程(组)。

验:检验

上一篇:中医中药范文下一篇:安全生产成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