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诗歌的方法范文

2024-07-12

读懂诗歌的方法范文第1篇

郭春燕

【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 【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

【点击考纲】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

1、明白表层意思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一)、如何明白浅层意思?

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例: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大意:

(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 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

2、领会深层意思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

1、品标题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例1: (海南、宁夏卷)题李世南画扇 李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

【解读】如果只看正文可能会以为诗歌描写了乡村野外的自然风光,但看了题目之后,才会明白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图景而非眼前实景。明白了这一点就会自然想到诗歌中“潺潺水声”、“瑟瑟秋风”、“寺庙钟声”、“知村近”、“觉寺深”等描写应是诗人的想象与联想,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由画内想到画外,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巧妙的是这一理解与本诗第二题的鉴赏要求不谋而合了。 例2: 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解读】此为干谒诗。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张指点。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 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 作用2:题目表露心情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个题目前后两个动作。“寻”与“不遇”,含蓄之极。但我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遗憾的心情。

作用3:题目展示思路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题目意为遥望月亮起相思,进而怀念起远方之人。而“先望后怀”正是该诗的思路。

2、知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诗”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例3: (全国Ⅱ卷)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 注 ]① 李弥逊( 1085 - 1153 ),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 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解读】有了这一介绍,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就容易多了。不难看出诗的

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

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这正是作者因反对秦桧而被免职后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诗人真正是触景生情,情由景生。

例4: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注: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呢?

【解读】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是表达梦醒后面临处境的无限凄凉。

3、读注释

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对这一内容读诗时一定不能忽略。 例5: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思考:此绝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读】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忙着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例6: 鹊桥仙·夜闻杜鹃①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②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③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 ①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管,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②惊残:惊醒。 ③故山:即家乡。 思考: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读】表现诗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4、析意象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例7: (全国卷3)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思考: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解读】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例8: 汴河曲 唐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煞人。 注:李益,中唐边塞诗派,擅长绝句,善写风景。 思考: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解读】杨花漫天飞舞,飘荡如雪。人们往往把缠绵哀思、离愁别绪、理想抱负以及自身的抑郁不得志寄予温柔多情的杨花,希冀从中寻求自己的归宿。

5、明典故

用典可以丰富诗的内容,装点诗的门面,提高诗的质量。齐梁文学用典太多,晦涩难懂,但适当用典,的确有利于诗歌思想内容的表达。 例9: 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 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思考:请分析这首诗的妙处 【解读】诗人巧用典故,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用庆庵寺代桃花源;用“避秦”来写“避元”;用“怕有渔郎来问津”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决意绝世之志;在短短的四句诗中,融入了丰富的内涵。全诗读来含蓄蕴藉,耐人品味,一个绝不与元统治者合作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6、抓尾句

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因而把握诗歌的尾联,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

例10: (上海卷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思考: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追求?

【解读】全诗抒发了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表达了作者羡慕自由自在的渔樵生活。

三、小结诗歌鉴赏的步骤

1、看题目和作者; 2、默读两遍诗歌,整体感知;

3、找出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 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弄清它写了什么; 4、找出反映诗人感情的动词或形容词,弄清诗人表达的感情;

5、看注解并反观诗歌题目,做总体思考。

6、仔细审读题干,规范答题 【特别提醒】

1、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读多悟才是关键。

2、读懂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要先学会分步阅读,再上升到综合阅读。

3、这段时间做诗歌鉴赏题,不要忙于答题,要有意识地把读懂诗歌放在首位。 课堂练习:

1、读《幽居初夏》(陆游),回答问题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问题:⑴诗中所写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幽”。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 ) 问题:⑵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2、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大意:

傍晚时分,一阵微风吹来,把我从冥坐中惊醒。我走近窗户,思绪飘渺起来。 (风)吹开门,又吹动竹子。(我听到动静)以为是故人来(看望我)。 (风)吹落竹枝上的露珠,露珠滴在石阶下的青苔上。 (这风)应该掀开门帘进屋来,为我拂去绿琴上的尘埃。 领会《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这首诗的深层意思。

1、这是一首怀远思人之作。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这两句诗渲染了清冷、幽静的氛围。

3、本诗通过微风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了思念故人的感情。

2015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备考策略

王义翔

考场反馈

学生答题存在三大问题:

1、读不懂诗歌,凭自己的主观臆断,盲目答题;

2、知道写什么,但说不出用的是什么技巧,好在哪?

3、知道写什么,也知道怎么写的,由于答题步骤不规范、不全面导致失分。 针对这三个问题,在复习备考时,可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写什么(读懂诗歌),怎么写(识别考点),怎么答(总结方法)。

(一)怎样读懂诗歌

鉴赏诗歌必关注:题目、作者、注释、题干、意象。 初读:大体明白诗歌表层意思; 标题:掌握诗歌主旨的快捷入口;

注释:关注隐含信息,感知诗人的思想情感; 作者:知人论世,掌握时代背景; 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 题干:明确答题的方向;

(二)怎样识别考点

(出示近几年高考诗词鉴赏题目,让学生辨别属于哪个考点?)这样可看出,不管用哪种方式提问,鉴赏诗歌题无非是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四个考点(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全国卷2】

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上海卷】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广东卷】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四川卷】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辽宁卷】

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2009新课标】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2011新课标】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2013新课标2】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三)答题技巧总结

1、仔细辨别题目,确定答题要点。

要懂得分解题目要求,明确考查方向,确定答题的要点。学会识别题目属于哪一个考点,根据平时总结答题思路作答。

2、关注“得分点”,运用专业术语。

通过对新课卷诗词鉴赏题的研究,可以看出,题目都有一个明确的指向,我们可以称之为“得分点”。答题时要找准角度,内容力求丰富,避免低分点遗漏;同时,恰当运用专业术语可以使表述更为精确,更切近诗歌的语体,在这方面,高考试题为我们作出了示范。

例如: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如衬托、对比、烘托渲染、虚实结合、托物言志、动静结合及情景关系等;

3、答案忌无分析,必须结合文本

组织答案忌笼统、空泛,一定要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常用的思路是: 总说(概括)+具体说明(举例分析)+表达效果(思想感情或篇章结构上的作用)结合文本要求:组织答案最好涉及文中的关键词。对问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有效提炼、复制、重组,这样答案就标准了,决不能完全用自己的话来答,除非题干有要求。

4、规范标点符号,科学运用双引号。

答案应该科学地运用引号,从原文中提取关键词、句等必须运用引号突出。

5、合理安排答题区域,不让答题区域空白。答题区域不能留空白,高考阅卷是在电脑上进行,即使你的答案内容很完美,如果谋篇布局没有处理好,答题卡上空白太多,会间接影响你的得分。

6、加强类型题训练,提炼解题思路。 回答诗歌鉴赏题,应该“因题而异”:

对“问答型”题,要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对“综述型”题,一般采取“总分总”的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的思路来作答。

读懂诗歌的方法范文第2篇

郭春燕

【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 【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

【点击考纲】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

1、明白表层意思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一)、如何明白浅层意思?

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例: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大意:

(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 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

2、领会深层意思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

1、品标题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例1: (海南、宁夏卷)题李世南画扇 李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

【解读】如果只看正文可能会以为诗歌描写了乡村野外的自然风光,但看了题目之后,才会明白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图景而非眼前实景。明白了这一点就会自然想到诗歌中“潺潺水声”、“瑟瑟秋风”、“寺庙钟声”、“知村近”、“觉寺深”等描写应是诗人的想象与联想,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由画内想到画外,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巧妙的是这一理解与本诗第二题的鉴赏要求不谋而合了。 例2: 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解读】此为干谒诗。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张指点。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 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 作用2:题目表露心情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个题目前后两个动作。“寻”与“不遇”,含蓄之极。但我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遗憾的心情。

作用3:题目展示思路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题目意为遥望月亮起相思,进而怀念起远方之人。而“先望后怀”正是该诗的思路。

2、知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诗”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例3: (全国Ⅱ卷)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 注 ]① 李弥逊( 1085 - 1153 ),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 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解读】有了这一介绍,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就容易多了。不难看出诗的

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

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这正是作者因反对秦桧而被免职后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诗人真正是触景生情,情由景生。

例4: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注: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呢?

【解读】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是表达梦醒后面临处境的无限凄凉。

3、读注释

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对这一内容读诗时一定不能忽略。 例5: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思考:此绝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读】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忙着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例6: 鹊桥仙·夜闻杜鹃①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②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③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 ①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管,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②惊残:惊醒。 ③故山:即家乡。 思考: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读】表现诗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4、析意象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例7: (全国卷3)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思考: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解读】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例8: 汴河曲 唐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煞人。 注:李益,中唐边塞诗派,擅长绝句,善写风景。 思考: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解读】杨花漫天飞舞,飘荡如雪。人们往往把缠绵哀思、离愁别绪、理想抱负以及自身的抑郁不得志寄予温柔多情的杨花,希冀从中寻求自己的归宿。

5、明典故

用典可以丰富诗的内容,装点诗的门面,提高诗的质量。齐梁文学用典太多,晦涩难懂,但适当用典,的确有利于诗歌思想内容的表达。 例9: 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 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思考:请分析这首诗的妙处 【解读】诗人巧用典故,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用庆庵寺代桃花源;用“避秦”来写“避元”;用“怕有渔郎来问津”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决意绝世之志;在短短的四句诗中,融入了丰富的内涵。全诗读来含蓄蕴藉,耐人品味,一个绝不与元统治者合作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6、抓尾句

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因而把握诗歌的尾联,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

例10: (上海卷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思考: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追求?

【解读】全诗抒发了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表达了作者羡慕自由自在的渔樵生活。

三、小结诗歌鉴赏的步骤

1、看题目和作者; 2、默读两遍诗歌,整体感知;

3、找出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 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弄清它写了什么; 4、找出反映诗人感情的动词或形容词,弄清诗人表达的感情;

5、看注解并反观诗歌题目,做总体思考。

6、仔细审读题干,规范答题 【特别提醒】

1、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读多悟才是关键。

2、读懂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要先学会分步阅读,再上升到综合阅读。

3、这段时间做诗歌鉴赏题,不要忙于答题,要有意识地把读懂诗歌放在首位。 课堂练习:

1、读《幽居初夏》(陆游),回答问题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问题:⑴诗中所写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幽”。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 ) 问题:⑵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2、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大意:

傍晚时分,一阵微风吹来,把我从冥坐中惊醒。我走近窗户,思绪飘渺起来。 (风)吹开门,又吹动竹子。(我听到动静)以为是故人来(看望我)。 (风)吹落竹枝上的露珠,露珠滴在石阶下的青苔上。 (这风)应该掀开门帘进屋来,为我拂去绿琴上的尘埃。 领会《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这首诗的深层意思。

1、这是一首怀远思人之作。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这两句诗渲染了清冷、幽静的氛围。

3、本诗通过微风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了思念故人的感情。

2015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备考策略

王义翔

考场反馈

学生答题存在三大问题:

1、读不懂诗歌,凭自己的主观臆断,盲目答题;

2、知道写什么,但说不出用的是什么技巧,好在哪?

3、知道写什么,也知道怎么写的,由于答题步骤不规范、不全面导致失分。 针对这三个问题,在复习备考时,可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写什么(读懂诗歌),怎么写(识别考点),怎么答(总结方法)。

(一)怎样读懂诗歌

鉴赏诗歌必关注:题目、作者、注释、题干、意象。 初读:大体明白诗歌表层意思; 标题:掌握诗歌主旨的快捷入口;

注释:关注隐含信息,感知诗人的思想情感; 作者:知人论世,掌握时代背景; 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 题干:明确答题的方向;

(二)怎样识别考点

(出示近几年高考诗词鉴赏题目,让学生辨别属于哪个考点?)这样可看出,不管用哪种方式提问,鉴赏诗歌题无非是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四个考点(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全国卷2】

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上海卷】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广东卷】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四川卷】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辽宁卷】

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2009新课标】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2011新课标】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2013新课标2】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三)答题技巧总结

1、仔细辨别题目,确定答题要点。

要懂得分解题目要求,明确考查方向,确定答题的要点。学会识别题目属于哪一个考点,根据平时总结答题思路作答。

2、关注“得分点”,运用专业术语。

通过对新课卷诗词鉴赏题的研究,可以看出,题目都有一个明确的指向,我们可以称之为“得分点”。答题时要找准角度,内容力求丰富,避免低分点遗漏;同时,恰当运用专业术语可以使表述更为精确,更切近诗歌的语体,在这方面,高考试题为我们作出了示范。

例如: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如衬托、对比、烘托渲染、虚实结合、托物言志、动静结合及情景关系等;

3、答案忌无分析,必须结合文本

组织答案忌笼统、空泛,一定要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常用的思路是: 总说(概括)+具体说明(举例分析)+表达效果(思想感情或篇章结构上的作用)结合文本要求:组织答案最好涉及文中的关键词。对问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有效提炼、复制、重组,这样答案就标准了,决不能完全用自己的话来答,除非题干有要求。

4、规范标点符号,科学运用双引号。

答案应该科学地运用引号,从原文中提取关键词、句等必须运用引号突出。

5、合理安排答题区域,不让答题区域空白。答题区域不能留空白,高考阅卷是在电脑上进行,即使你的答案内容很完美,如果谋篇布局没有处理好,答题卡上空白太多,会间接影响你的得分。

6、加强类型题训练,提炼解题思路。 回答诗歌鉴赏题,应该“因题而异”:

对“问答型”题,要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对“综述型”题,一般采取“总分总”的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的思路来作答。

读懂诗歌的方法范文第3篇

怎样“读懂古诗词”教学设计

龙潭中学初三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古诗词中关键词和重点句的意思。 2.能够把握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够把握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设想】

举例分析——归纳方法——巩固训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考什么

教师出示《会考指导书》关于古诗词阅读的基本要求。

2.怎么考

教师出示近广州近三年中考古诗词题,让学生清晰明白古诗词考试的方向。

例一(2012年广州中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更深”“阑干”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2分)

(2)“虫声新透绿窗纱”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3分)

例二(2011年广州中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竹 里 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⑴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2分)

⑵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1 例三(2010年广州中考)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请找出这首词中描写出猎场景的句子。(4分)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

『明确中考题型』

 选材倾向于课后必背诗词。通常从两方面来评价考生是否读懂古诗词,一是理解,二是分析。

 第(1)题通过考查学生对词语或诗句的理解来评价学生是否读懂诗歌的内容,第(2)题考查学生是否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诗歌中诗人抒发的情感

二.怎样读懂古典诗词

思路:学生结合近三年中考诗歌题,课前预习做题,课堂上自己试着归纳,老师作适当点拨

流程:

1.学生朗读诗歌。

2.展示学生答案,教师点拨,在分析试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懂这首诗。 3.归纳读懂诗歌的方法

重点点拨例二(2011年广州中考),结合题目,归纳读懂诗歌的方法 例二(2011年广州中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竹 里 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⑴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2分) ⑵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分析:

(1) “幽篁”: 篁从竹旁,猜可能与竹子有关,题目是《竹里馆》,竹林里的房子,印证了篁是竹林。幽,即深的意思,“幽篁”就是幽深的竹林 ( 归纳读懂方法之读题目)

(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我们不妨联想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学过他的诗。

2 从题目看题材是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的主题一般是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而此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故初步理解为表达了恬淡闲适的心情。 结合诗句深入分析印证上面初步看法。

诗中写了什么景(意象)?“幽篁”、“深林”、“明月” 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

诗中写人物什么活动?“独坐、弹琴、长啸” 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由此可明确并整理出(2)的答案:此诗描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前二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后二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营造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 归纳读懂方法之读作者、找关键词、意象)

归纳板书:

 1.读题目(题材、内容)  2.读作者(风格、写作背景)  3.找出关键词(表情感的词、传统意象)  4.关注尾联.尾句(卒章显志 、点明题旨 )

三.小试牛刀

(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7~8题。(2012日照)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7.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 、 和 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3分)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13题。

使至寨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走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 12.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 ,“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 。(2分) 13.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四、课堂小结

五.课外积累

◆积累常见题材抒发的情感

山水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 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坦陈心志的告白。

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

行旅诗: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咏物诗: 借某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品性或追求。

怀古诗: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

闺怨诗: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积累意象含义: ( 1)自然景观类

月—思乡思亲,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夕阳、落日—凄凉失落、忧郁之情

流水—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烟雾、寒霜—哀怨、惆怅、凄苦等情思 春风、东风—春天、希望等美好事物 西风—惆怅哀伤、游子思归 (2)植物类

杨柳—离别难舍等情思

落花—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与哀愁 梅、兰、竹、菊、松—高洁坚贞之志

梧桐、芭蕉—光阴易逝、身世磨难的惆怅哀愁 (3)动物类

鸦、猿、杜鹃—凄苦哀伤之情

读懂诗歌的方法范文第4篇

【教学目的】

1、明确《考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

2、明确诗歌鉴赏三步骤。

3、掌握读懂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把握意象,体味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诗歌鉴赏三步走

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

三、如何读懂诗歌

标题: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 注释:每个都有用,每个都要用 意象: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

尾句:一篇之妙,在乎落句,卒章显志

题干:题干是答题的指引,也是理解的依据

(一)从标题初步了解诗歌的表层意义。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 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1、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思考:标题与这首绝句内容上有什么关系?

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2、

江亭夜月送别

王 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思考:标题交代了什么内容?

亭,话别之所;夜,启行之时;江,分手之处;送别,提示题材,交代事件,暗示情感(对朋友的不舍与思念,分别后的孤寂与怅惘。)

(二)从注释了解作者、背景、疑难词语、难懂的典故,深入理解诗意。

细心看下面两首诗的注释,提取有用信息。

1、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

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 例

2、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三)通过诗中意象体味作者情感。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古诗中的“意象”就是客观事物对象(景物、山川草木等),但它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有:月(思乡、念亲);流水(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杨柳(怨别、怀远);松(正直);菊(高洁);梅(坚贞);舟(离情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愁苦之情)等。 例

1、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指出这首诗中主要的意象,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细腻逼真地描写了燕子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

理即可)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找出诗中的具体意象,简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令人伤怀的暮春时节,杨花落尽,杜鹃悲啼,衬出李白对挚友的遭贬表达无尽的伤感,愁心寄予明月,借她来传达自己的同情与抚慰之情。

(四)通过诗歌卒章显志的结构特点领会诗意。

一般诗人都喜欢在诗的结尾用点心机,因为结尾在全诗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例

1、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追求?

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

1、2句,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

3、4句,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2、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追求?

全诗抒发了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表达了作者羡慕自由自在的渔樵生活。

(五)仔细阅读题干,帮助理解诗意。

题干多是直截了当地提出具体的问题,但有时也会在提问之前有所提示。这些提示既是对诗文的注释,也是对答题的导向。

如“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节选自张九龄《感遇》)的题干是这样的:“《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请联系这句话,说一说你对‘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一句的理解。”本来初读时对“自有岁寒心”一句颇费躇踌,但《论语》之语让我们恍然顿悟:丹橘之所以经冬犹绿,并非缘于气候暖和,而是因为它具有像松柏一样耐寒的节操。

1、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2007年四川卷(12)题,王安石的《葛溪驿》,诗的第二题是这样问的:“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从此题干的表达中,我们就可知道“心乱”是理解本诗内容的切入点。

四、课堂练习

运用本节课所学方法,阅读鉴赏下列诗歌,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标题:寒食寄京师诸弟

尾句: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雨中的寒食节更显得寒冷, 我独自坐听江上黄莺的鸣叫。 端着酒杯赏花时又想起了杜陵家几个弟弟, 寒食时,杜陵这一带已是野草青青了。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①思解愠,愿斫五弦琴②。

[注释]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②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注释: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②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意象:孤桐

梧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岿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寻。 穿越了云霄,也不屈服,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 岁月越久根越壮实,太阳越炽烈叶子越浓密。 清醒时,时时想着解决民间疾苦(像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

【如何读懂诗歌小结】

标题: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 注释:每个都有用,每个都要用 意象: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

尾句:一篇之妙,在乎落句,卒章显志

题干:题干是答题的指引,也是理解的依据

鉴赏诗歌除了需要关注标题、注释、意象、尾句、题干之外,还需要注意作者的概况(生活背景、经历、思想、风格等);表情、表意的关键词(动词、形容词、词类活用的词等);常用典故的特定含义。

读懂诗歌的方法范文第5篇

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

1、明白表层意思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2、领会深层意思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3、读懂表达技巧

①修辞格,如比喻、拟人、对偶、通感、借代、夸张、对比、象征、双关、反问、设问等。 ②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细描等。

③表现手法,如赋、比、兴、欲扬先抑、象征联想、借古讽今等。如果看不出诗歌运用的表达技巧就难解诗的真意。如怀古诗、咏史诗多用借古讽今手法,目的是讽今伤世;咏物诗多用托物言志手法,目的是抒写志趣;一般写景诗多用借景抒情手法,写景的目的是抒发某种特定的情感。

二、如何来读懂诗歌

1、品读标题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2、了解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诗”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3、细读注释 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对这一内容读诗时一定不能忽略。

4、分析意象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在漫长的诗歌创作过程中,许多“象”被人们赋予了固定的“意”,如“长亭”象征“送别”,“梅花”象征“高洁的人格”,“红豆”象征 1 “相思”。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多读诗歌,积累意象,对我们读懂诗歌大有裨益。

5、明晓典故 用典可以丰富诗的内容,装点诗的门面,提高诗的质量。用典若多,晦涩难懂,给我们的阅读带来困难,但适当用典,的确有利于诗歌思想内容的表达。

6、捉关键词

诗歌中有一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来描述氛围的关键词语,观色彩较浓,如“孤”“独”“悲”“愁”“自”“空”“寒”“凉”“闲”“枯”“老”“瘦”等,这些词一般用来修饰意象,抓住这些词去思考就较容易体会“象”中之“意”。有的词语甚至是“诗眼”或“词眼”,捕捉住了这个词也就理解了诗词的主旨。

7、读关键句

每一首诗都有关键句,这些句子往往透出作者的感情、感悟、观点态度等,读懂了这些句子也就较容易理解诗词的主旨。古诗词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一般是上半部分写景,下半部分议论抒情,虽然“一切景语皆情语”,分析景语可以体会诗意,但议论抒情句多为直抒胸臆,更明白直露地表达了诗词作者的感情,所以更应重视对议论抒情句的分析。

三、小结诗歌鉴赏的步骤 1、看题目和作者;

2、默读两遍诗歌,整体感知;

3、找出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 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弄清它写了什么; 4、找出反映诗人感情的动词或形容词,弄清诗人表达的感情;

5、细想是否运用了一些手法;

6、看注解并反观诗歌题目,做总体思考;

7、仔细审读题干,规范答题。

四、友情提醒

1、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读多悟才是关键。

2、读懂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要先学会分步阅读,再上升到综合阅读。

3、这段时间做诗歌鉴赏题,不要忙于答题,要有意识地把读懂诗歌放在首位。

2 诗歌鉴赏练习

(一)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1)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 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思想?

(三)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 注 ]① 李弥逊( 1085 - 1153 ),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 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四)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

(1) 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五)齐安郡晚秋①

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中用哪两个意象来点明“晚秋”的?

(2)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3)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

(六)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⑴诗中所写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⑵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一)此为干谒诗。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张指点。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

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

作用2:题目表露心情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个题目前后两个动作。“寻”与“不遇”,含蓄之极。但我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遗憾的心情。

作用3:题目展示思路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题目意为遥望月亮起相思,进而怀念起远方之人。而“先望后怀”正是该诗的思路。

(二)(1)梅。(1分)作者从“梅”开花的时间和梅花的颜色、香气以及山野梅花的姿态等方面来写。(要突出时间、花香、姿态)(2分)

(2) 用对比的手法。(1分)栽于竹篱茅舍之梅,与栽于玉堂琼榭之梅,地虽不同,开则无异。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梅花纯洁而又傲岸的品质,表现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高尚情操。(2分)

(三)有了这一介绍,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就容易多了。不难看出诗的

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

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这正是作者因反对秦桧而被免职后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诗人真正是触景生情,情由景生。

(四)思归、怀乡。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就是其后的“不如归”(也有说是“布谷”的,与此词无关),借以表达自己的思归之情。

(五)(1)稀疏的柳影(或凋落的柳叶);南飞的北雁。

(2)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

(3)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

(六)(1)“幽”。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 )

读懂诗歌的方法范文第6篇

在初中的校园里,早恋的现象是不常有的,因为大家都专与自己的学业,但“喜欢”一词却是比比皆是。其实小学起就开始出现了,无论是尖子生还是成绩比较差的,经常听见几个伙伴围在一起议论着:“嘿,A喜欢B。”“是啊。可是B不喜欢A啊。”,我渐渐习惯了这样的讨论,也成了潮流的跟风者,但当时只是聊聊。

到了初中,才深有体会同学们所说的“喜欢”,因为在不知不觉中,我也喜欢上了班级里的一个女生。父母一直教育我一定要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思想品德学科的课本里也提出“青春期的学生心中必有对异性的好感,但要学会克制”。我试图想要忘记我对她的喜欢,但是经历过的人都知道,这时的喜欢,不是说忘记就忘记的。

我只得把这份好感埋藏在心里。

带着这样的“喜欢”,一年过去了,我的成绩一直稳定在班级的前列,她也是。“喜欢”确实没有对我的学习造成影响,但在我这一年里,或快乐或悲伤的时候,她却时常浮现在我脑海中。

很快到了期末考试了,考试安排在周一和周二,也就是说给了我们双休日自由复习的时间。星期六一早,身边的手机响起,一看是她的电话。

“今天你有空吗?”“有啊,有什么事吗?”“我们去图书馆一起复习吧。” 她的主动邀请我当然不会拒绝,很快就到了图书馆和她见面,找了个安静的环境坐了下来。

一开始两人都沉默着,只听见书本被翻来翻去的声音,过了一会,这份安静终于被打破,她把书本转过来,用笔指着一道数学题:“这道题怎么做,上课老师说的我没怎么听懂。” 我开始给她解释起来,可能是出于那份对她的喜欢,我解释得非常详细,我希望我能帮助她搞懂一切她不会的题目,我希望她能在考试中考出理想的成绩。

之后的复习显得不再那么压抑,她在努力复习,因为要考出好成绩;我也在努力复习,因为我要帮她解释她不会的题,却也无形中自己也复习了许多„„

晚上,挥手和她告别,一天的复习值得我去回味,回味中又悟出了另一番味道,我感觉,我读懂了“喜欢”。 这样的喜欢,真的是不好的吗?它不是一种占有欲,或许可以说是没有半点占有欲。只是因为我喜欢她,所以我希望她好;因为我希望她好,所以我也努力学习。因为有了喜欢,我们有了交流的桥梁,我们有了解彼此的机会,我们有了共同进步的信心。

我读懂了“喜欢”„„不,这是我读懂的“喜欢”。我们初中生都有喜欢的人,但这种喜欢并不只是单纯的喜欢,也没有外人想象得那么龌龊。我不会再想忘记这份喜欢,我要把它牢牢拽在手中。

春天和煦的风中,我和哥们在江边散步。“你有喜欢着谁吗?”他问道。“干嘛问这个?”“没事,只是觉得,只有我们如今的喜欢,才是真正纯纯的喜欢啊。”

上一篇:第二期简报模版范文下一篇:党风廉政监督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