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编辑专业毕业总结范文

2023-09-19

新闻编辑专业毕业总结范文第1篇

1、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2、细节决定成败。

我发现,一般的事件,采访完之后,留在脑中的信息会急减少,时间越长所能记得的就越少,如果当场没有能够快速用笔记下来的话,后果就很严重了。另外,不能依赖录音,这是我第一次整理录音后的感受,整理稿子依赖于录音的话,我第一次的下场就是一个字不动地打下来,耗时长不说还说不清,记者的评语是“这怎么就成了名词解释了”。还是要靠当场用笔记下来。记得有一次报社做了一个网络直播,我得工作是在一旁把记者与嘉宾半小时的对话记录下来。开始,我认为,这很简单啊,没有比采访更简单的了。还蛮不以为然的认为记者在直播前叮嘱我一边听一边用笔记下来:都有录音了还用得着用笔记吗?结果我错了,大错特错。那次,我花了4个多钟头才把这半小时的录音整理下来,而且是在不需要对谈话做修改的基础上。真的不需要修改吗?当然不是!谈话不等于写文章,总不能把那些口水话都写进去把?而且,这些嘉宾都是第一次上镜头做直播,一个是说话小心,再者很多话模棱两可,涉及一些专业的术语又讲的飞快,如果当时不考虑这些预期的麻烦并飞快地用笔记下来的话,靠录音是要吃瘪的。后来一个同学介绍了他的办法,就是听一遍,然后凭着这点大致的理解再结合自己的笔录整理稿子。

第二点,我认为也是更重要的,细节。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只一点,就决定了细节的重要性。对于我这种菜鸟,如果不靠笔把尽可能多的细节记下来的话,在整理稿件时只会捉襟见肘。更何况,摆不出事实,怎么称之为新闻?我可不敢相信自己的记忆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当场用笔记下来,好多报社记者工作了十多年了在采访时都不会自负甩掉笔和纸,更何况一个入门级菜鸟?事实上,很多时候,采访时对事件有了大致了解,甚至腹稿也打好了,但是整理起来时,仍旧得依靠一个个白纸黑字的细节。即使记忆力再好也还得和笔录对照一下才行,这可不能拿来开玩笑。

但是,在速记上,有经验的记者就真的是道高一丈了。速记,不仅讲的是速度,更加讲究质量。往往一个很小的采访,我会记下密密麻麻的5页纸,看看记者那比我的还小的本子上却希希松松地记下不满1页,而且还想教师黑板上老师的板书一样有条有理。反观自己的,事后来看,不仅很多字连自己都不认识,而且杂乱无章,反受其乱。报社记者们采访完后立即都形成了条理清晰的腹稿(从他/她们指点我这篇稿要从哪些方面来整理可推断出是这样的),或许跟他们的速记功底密切相关。

2

对于在报社实习,个人觉得经验不算很丰富,但还是想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以及身边实习朋友的所见所闻来谈谈一些建议。废话不多说,直接切入正题:

先是认识,要认识自己(看看自己究竟适合去什么的媒体)、认识报社(成立时间以及下设部门和最新动态)、了解报纸(大到版面设置、小到编辑记者)。只有熟悉你即将踏入的环境,才有可能达到你预期的目标、收获你想得到的知识和经验。实习前先想办法弄几份样报或者在网上搜集相关的一些材料也是很有帮助的,这能避免你在谈及相关话题时遭遇尴尬。心态和态度很重要,如果你只是希望混日子、蹭学分,那我还是劝你草草结束实习,盖个章走人,如果是真想学到东西,那就 得好好准备,抓住一切锻炼的机会。

次是入门,无论是熟人引荐(身边朋友或者师兄学姐)、老师推荐(其实老师的桃李满天下,与老师联系也能得到机会)还是自己上门(需要足够的勇气和机智),一封推荐信是必不可少的。推荐信虽然不能决定什么,但至少能代表你是哪个学校的,能证明你的“真身”。相关手续办好之后,你就能正式去部门报道了。 具体跟哪个记者可能有安排,也有可能是跟指定“认识”的记者。开始的时候,我没有实习指导老师,需要向报社争取,争取有个老师能够知道自己。

不过万变不离其宗,认识也好,不熟也罢,最起码的文明礼貌还是要的,要主动跟记者打招呼,然后留下记者老师的号码以方便联系。良好的首映效应是迈向成功的关键一步,做好这一步,实际上就意味着你已经取得了一个不错的开头。

下来就是开始自己的实习生活了。 有不少实习的同学认为在报社呆着很无聊,每天都是坐着看看报或者是在记者电脑上上网,重复着同样的动作,事实证明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对于一个刚来的实习生,记者老师们对你的了解还不够,是不可能放心把一些采访报道任务交给你做的,而你需要做的就是认真处理好每一个细节,积极主动地跟记者老师交流一些想 法,谈谈自己在学校的一些“经验”,让记者老师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你。多给记者提供新闻线索也是一条拉近与记者老师距离的好办法,这样他就会重新认识你,给你更多的锻炼机会。

开始的肯定是跟随记者采访,不过不用担心,这是你学习的最好机会,不管是会议新闻也好、突发事件也好还是人物采访,都可以学到你在课本和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看看记者老师是怎样完成采访、写稿等工作的,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不忘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自己该怎么处理,在老师疑惑或者有遗漏的时候适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这都有助于记者老师更好的了解你。相信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努力,你就很有可能获得更多的采访写稿的锻炼机会了。总之,能成为记者老师的得力助手,你的实习任务就成功了一半。

人认为,进入报社实习就已经说明你是报社的一份子,尤其是自己单独出去采访,更应该做到不卑不亢,不能损坏报社的荣誉,也不要丢掉自己的自信。试想你的 采访对象面对的是一个没有自信的“记者”,又怎么可能认真配合你的采访呢?只要好好准备亦或是做到随机应变,都能把任务圆满地完成。

然,你是个新手,新手就意味着会犯错,你不必太担心自己会犯错,遇到不懂或者疑惑的地方就要大胆地向记者请教,不要硬着头皮不懂装懂,这样对自己对别人都不好。只有勇于面对错误,及时认识到差距才能更好的改变自己,缩小差距。拿我作为例子,在学校不管是参与办报还是写稿,一般思维都会局限在校园,面对的读者群是学生,这样的思维定势和视角都成了我进入报社实习的“致命伤”,刚开始在报社很难纠正过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报纸的定位和读者群体。但是经过老师的 指导以及自己不断地认识和调整,现在已经有很大的改观了。

采访的技巧也很重要,起码的待人接物的礼貌就不用我多说了。一般记者给你新闻线索,你需要做好充分的采访准备,恶补一下相关知识,这也是一个学习机会。在采访过程中,针对一些比较专业的名词都可以大胆地向专家学者请教,对于存在疑惑的问题也可以在采访结束后作进一步的了解。个人认为,做好人物访谈的前提是你自己有一个充分的准备,不要小到连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都去提问,这样只能显得你不认真、不专业。寻找共同的话题是营造良好采访氛围的好方法,你还可以根据采 访环境来做更进一步的访问。采访结束后不要急着离开,留下对方的联系方式很重要,这对于你写稿时进行查缺补漏是一个合理有效的善后环节。不要让自己陷入谈 话已结束,问题还没弄清,而采访人已不在的尴尬局面。

实习期间,有“寒冬”也有“暖春”,这是必然的。你需要平静对待,不能过于担心自己没有发稿机会,在诸如“两会”的特殊期间,报纸版面的内容都被压缩,主要以政治生活为主。这时候,及时的知识补充和丰富的经验贮备是促成你转型的一个充分条件,只要能力在,机会就一定会出现。

多人都会问,为什么你经历了这么长的时间怎么依然热情不减,我想,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时间长了都会感到厌烦和苦恼,但是你必须学会去调整。期间自己也有些困扰,休息思考了一个星期。有时候有些事情也许你是兴趣使然,但是长时间的重复工作也必然引发疲倦,调整很重要。记者其实是一个很新鲜的工作,因为他每天都可以接受很多信息,可以了解很多社会最新动态,当自己心情不好可以尝试重新布置下办公环境、与别人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等等,这都是很好的减压排压的方法。当然,这也要因人而异,我觉得自己每天在报 社的工作都是新鲜的,因而没有感到过厌烦。但是不排除时间过长带来的问题,我觉得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情是应对工作情绪的很好办法。

转眼间,实习生活似乎就要离我们远去,凡事都应该做到善始善终,结束实习也必须好好对待。无论你以后是否会从事这一行业,多一个朋友都会对你的发展有所帮 助。尤其是记者的交际圈子很广,也许能给你的求职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准备一些花费不大的小礼物(心意最重要),送给指导自己的老师以及部门主任,给他们 留下一个更好更深刻的印象,同时谈谈你对未来的规划,希望他们对你的发展提供建议和帮助。即使你做得不是很完美,也不要灰心,应该大方一点,跟主任和记者微笑道别,这样也为你的后来人(尤其是本校的学弟学妹)留下了更多的机会。 实习结束仍不忘适时的联系,有好的新闻线索也可以再次跟记者们联系,拥有很广的人际圈、新闻源是记者又一个必备的条件之一。要相信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不管怎样,希望未来去报社等媒体实习的你都能有一个圆满的“故事”。

3 不知不觉,三个月的时间就已经过去了。艰难的,快乐的,都教我成长。对于工作,也是越来越有心得。接触的越多,学到的越多,就更明白怎样做得有效率,做得有取舍。而完成一次采访的时间,是由多变少,再变多的过程:刚开始是不知道要怎样做,后来熟练了,做得自然快,而到现在这个阶段,我开始学习想着为什么要这样做,哪些问题是应该问的,稿子应该怎么写。

“简单而又充实,重复却不觉乏味”,这是我对报社记者一天下来所有工作的亲身体会。 说简单,记者一天下来的工作可以概括为“看报、立题、采访、写稿、初步校稿”。寥寥几字,看似简单,实际上却非常丰富和充实。

新闻编辑专业毕业总结范文第2篇

2、从“有机运动”到“有机规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的新闻自由

3、基层新闻记者新闻敏感性提升策略探索

4、新闻评论中新闻事实的功用与核实

5、基层电视台新闻记者提高新闻采编能力的意义与途径

6、试析融合媒体环境下电视台新闻记者应如何做好新闻采访与编辑

7、数字时代新闻生产者的“后在场”及现场新闻重构

8、从解困新闻学视角看新闻报道和记者角色

9、浅析电视台新闻记者提高新闻采编能力的策略

10、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与新闻教育改革

1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新闻传播实务教学的全场景模式探索

12、浅谈网络新闻传播影响下的传统新闻编辑理念创新

13、新闻是事实的建构:探讨非虚构写作背景下新闻真实性的边界

14、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人的“思想磨刀石”

15、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冲击及影响探析

16、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与“新闻学概论”教学逻辑探究

17、网站新闻采编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新闻价值的嬗变

18、论新闻记者如何从平淡生活中抓出新闻

19、浅谈新形势下基层新闻工作者如何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20、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探析

21、关于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冲击及影响探讨

22、浅论新闻记者面对突发新闻事件做出的具体举措

23、新闻专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探索

24、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在舆论监督中的相关性分析

25、电视台新闻记者提高新闻采编能力方法研究

26、新闻伦理与新闻的建设性

27、好新闻是新闻背后的新闻

28、新闻要素及新闻要素对新闻工作作用的分析

29、论网络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编辑理念突破策略

30、省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浙江省古道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

31、论新闻传播学视域中的新闻策划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

32、苏联新闻学及新闻思想史研究的意义与未来路径研究

33、学习恩格斯新闻思想做好新时代新闻工作

34、算法新闻在新闻生产过程中的伦理困境

35、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冲击影响探究

36、算法新闻分发平台对新闻业态的影响

37、《政府新闻发布工作手册》连载之二政府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

38、新媒体时代如何增强电视台新闻记者新闻采编能力

39、好新闻、大新闻与新闻价值的量化

40、新闻记者要具备新闻敏感和新闻工作责任感

41、设专人找新闻、画新闻、评新闻

42、新闻黑箱:智能化新闻生产与技术风险

4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建设性新闻发展探究

44、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与创新: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和中国新闻传播类学院的合作

45、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新闻传播史论教学模式创新

46、“沉浸式新闻”传播模型和VR新闻结构模型分析

47、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90周年暨中国新闻教育、新闻学研究90周年学术研讨会举行

48、从央视数据新闻可视化看数据新闻人才培养

49、新媒体时代如何增强电视台新闻记者新闻采编能力分析

新闻编辑专业毕业总结范文第3篇

摘要:为提高新闻的制作水准,电视新闻编辑应摘取新闻素材中的精华,完善新闻制作的各个环节。本文将对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制作对于电视编辑的要求进行分析,重点探究形容。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编辑提升新闻制作水平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媒体融合;同期声;字幕编辑

引言:

在新形势下,国内的传统媒体、新媒体、网络媒体也在持续融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水准逐渐成为各大电视台的研究重点。基于此,对于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提升新闻制作水平的探究有着重要意義。

一、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制作对于新闻编辑的要求

相比于访谈节目、综艺节目,电视新闻节目具有更强的综合性、真实性、严谨性。一档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完成离不开新闻从业人员的多方配合,节目的前期、中期、后期都需要开展策划、录制、编辑等工作,这其中电视新闻编辑的作用至关重要。电视新闻编辑不仅需要围绕电视新闻节目的主题剪辑素材,还需要确保剪辑出的电视新闻节目具备较好的整体效果,能够充分展现节目的主题思想。在新形势下,国内的传统媒体、新媒体、网络媒体也在持续融合,这进一步提高了节目制作对于新闻编辑的要求;而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水准,也是各大电视台的研究重点。电视新闻编辑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以及综合性,为尽可能地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水准,电视新闻编辑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处理节目素材。基于此,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为提高新闻制作水准,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应是创新型、应用型、综合性的人才;简单而言,电视新闻编辑应一专多能。每个岗位的新闻编辑要能够胜任配音、剪辑、素材采集等多项工作,还需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判断力。电视台的记者团队会围绕新闻内容采集较多素材,这部分时间较长;为进一步提高新闻的制作水准,电视新闻编辑应摘取新闻素材中的精华;因此,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极强的判断力、审美能力,以持续提高新闻的制作水准。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编辑提升新闻制作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文字稿件导入

在电视新闻稿件的编辑阶段,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应将新闻画面与稿件中的重点文字内容进行匹配,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完整性,提高电视新闻的说服力;在上述工作阶段,应尽可能将记者吸收进新闻编辑团队中。其原因在于,在新闻制作过程中,记者始终围绕新闻事件进行工作,全程进行跟踪报道;在报道过程中,通过不断与摄像工作人员进行交流、沟通,能够将新闻画面中的核心内容进行捕捉;同时,记者作为新闻稿件的实际撰稿人也最清楚新闻稿件文字内容的核心思想。因此,将记者吸收进电视新闻编辑团队中,有助于提升新闻制作水准。

(二)新闻画面精选

相比于其他媒介,电视新闻在画面处理领域有着显著不同;电视新闻涵盖主体位置、客体位置、画面角度、画面色彩,画面亮度。在对电视新闻进行编辑时,若新闻编辑团队没有选取到最适合的画面,会严重影响新闻的整体制作效果。作为电视新闻的灵魂,画面负责向外界传递文字以外的信息,尽可能地还原新闻事件的本源,增强新闻事件的真实性[1]。例如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爆发重大地震灾害,国内各大电视台都对新闻进行了报道,并将集中报道灾后人们对家人进行重建的景象。国内某家电视台从三个镜像角度播报了当时的新闻画面,首先是这一家人围坐在院子内吃午饭的景象,其次是院子后方的小楼,最后是涵盖了各家房屋的村落全景,大量的农户屋顶逐渐升起了袅袅炊烟。通过上述画面,无需任何文字赘述,观众既能感受到在遭遇灾害后,村落重现了安宁与美好。

(三)处理新闻同期声

在对电视新闻的同期声进行处理时,电视新闻编辑人员要注意两方面问题:第一、留白,新闻编辑应严格把控同期声与解说词之间的留白,若两者的衔接过于紧密,会给予新闻观众一定的焦急感;若两者的衔接过于松弛,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新闻播报的整体节奏;因此,新闻编辑人员在完成同期声处理工作后,要不断地进行试听,结合实际感受对其进行调整,使其更加自然流畅;通常情况下,同期省的留白大概为一到两秒左右。第二、节目节奏,受到新闻时长的限制,被采访对象的语音很难全部体现在新闻节目中;因此,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应根据新闻节目的整体节奏对被采访对象的声音进行剪辑,进而提高新闻的制作水准。

(四)编辑新闻字幕

电视新闻的字幕编辑工作较为重要,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涉及到众多地区,而各地区之间的口音存在较大差异;电视新闻节目有着庞大受众,加之被采访对象可能会带有一定的地方口音,采访环境也可能有大量的杂音,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观众理解新闻内容的难度。因此,电视新闻编辑应通过添加字幕、编辑字幕,增强新闻节目的说明性。在此基础上,电视新闻编辑还应通过调节字号、字体颜色、字体大小,提高新闻受众的体验感。在节目的后期制作过程中,电视新闻编辑还可以根据新闻的实际性质,调节整体的画面色彩,以配合字幕编辑,进一步提高新闻节目的制作水准。

(五)节目包装

为进一步提高新闻节目的制作水准,电视新闻编辑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新闻进行整体包装:第一、围绕新闻内容做好条目组建工作,第二、添加节目片头,第三、丰富节目提要,第四、优化节目片花,第五、添加节目片尾。电视新闻编辑应根据实际的串联单对各项工作进行排序,受传统思想影响,国内部分电视台在制作新闻节目时,没有意识到包装的重要性[2]。为更好地适应媒体融合的大背景,电视新闻编辑可以借助整体包装,增强新闻制作水准。

结论:

综上所述,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受到了网络新闻、新媒体的较大冲击。为提高新闻制作水准,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应从文字稿件编辑、新闻画面精选、同期声处理、字幕编辑、整体包装等方面着手,不断提高新闻质量,增强新闻节目的吸引力,持续扩大自身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阿不都热依木 .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编辑意识提升途径[J].消费导刊,2020,(37):95.

[2]杨淇.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J].神州,2020,(24):264.

作者简介:李海岩,女,籍贯:吉林前郭,汉族,1986年8月出生,学历:本科,职称:编辑,研究方向:融媒体时代新闻编辑能力的提升。

新闻编辑专业毕业总结范文第4篇

一、提升新闻编辑创新意识的方法

(一) 注重对报道内容进行创新

当前, 新闻编辑要注重对报道内容进行创新, 积极选取最新的新闻热点, 精心编排新闻节目, 使新闻内容新颖, 一定要注意新闻的篇幅不能过长, 所编辑的内容要精炼, 并具有显著的特点, 体现出创新的想法, 逐渐形成创新意识, 这样才能引发群众的广泛关注, 不断提高收视率。充分说明对报道内容进行创新是十分重要的, 使新闻节目不再乏味, 所编排的新闻节目精悍短小, 无需增加太多的内容, 以免新闻内容重复, 这样会使观众失去观看兴趣。因此, 新闻编辑者要根据读者的兴趣爱好, 编排喜闻乐见的内容, 并运用创新的报道方式, 改变传统的编辑方式, 使报道形式独具特点, 深入挖掘有价值的新闻, 秉承实事求是的报道态度, 呈现出真实的新闻, 在此基础上体现出新闻的创新性, 结合最热点的新闻进行创新, 时刻注意创新报道的内容, 对不同的新闻题材进行创新, 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 使新闻报道不仅具有真实性, 还体现出创新特点, 从而不断提高新闻节目的质量。

(二) 创新编排手法, 激发读者兴趣

新形势下, 新闻编辑者要创新编排手法, 从思想上改变传统的编辑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加入创新的想法, 对新闻的排版和内容进行创新, 使编排的内容更新颖, 有利于激发读者兴趣, 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进而取得最佳的效果。充分体现创新编排手法的重要性, 使新闻内容更精彩, 传达出创新的想法, 所设计的新闻内容具有创新特点, 将多种创新元素加入到新闻版面中, 灵活运用创新的编排手法, 以创新的形式呈现出新闻节目的艺术性, 使读者及时了解到最新的新闻信息, 体会到编辑内容的创新性, 使读者对新闻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不断增加阅读量, 由此可知, 对新闻内容进行合理的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而播放观众喜爱的新闻节目。

(三) 运用创新的思维模式, 使编辑吸引更多的群众

以往新闻编辑一味地追求节目效果, 没有考虑到创新节目内容,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仍然采用陈旧的工作模式, 编辑思维受到限制, 所编辑的内容乏味枯燥, 无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逐渐降低新闻节目的收视率。针对这一现状, 新闻编辑者要运用创新的思维模式, 依据节目的主题进行创新, 既体现出节目的创新性, 又传递出节目的重点, 以创新的思维编辑节目的内容, 使编辑的内容吸引更多的群众, 满足大众多样性的需求, 同时, 依据全面考虑到市场需求, 以及调整编辑方式, 以创新的视角, 思考有价值的新闻, 针对有意义的新闻进行创新, 时刻运用创新的思维模式, 改变传统的编辑方法, 不断创新工作模式, 这样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此外, 要加强对新闻编辑者进行培训, 逐渐增强编辑者的创新意识, 形成正确的创新观点, 做到科学、合理地创新, 从而提高编辑者的创新能力[1]。

二、提高新闻编辑者编辑能力的方法

当前, 新闻编辑者不断增强自身的编辑能力, 精心选取有意义的新闻信息, 准确辨别有价值的新闻, 秉承实事求是的态度, 编写新闻内容, 使新闻节目具有真实性, 并根据新闻的内容进行创新, 遵循事物的客观性, 合理创新新闻信息, 编排真实、创新的新闻节目, 不断提高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因此, 要注重培训编辑的创新意识和职业素养, 使新闻编辑者具备较强的文字功底, 学会辨别不同的新闻信息, 灵活运用创新的编辑方法, 对各种信息进行创新, 快速掌握有价值、有现实意义的新闻, 并对新闻信息进行筛选, 然后再对整体内容进行创新, 不断增强编辑者的创新意识, 学会合理创新, 确定好新闻的来源, 再对各种信息创新, 严格要求编辑者不能随意篡改新闻内容, 不得呈现虚假的内容, 通过不断的培训使新闻编辑者明确创新的重要性, 并认识到创新新闻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不断提高编辑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明确应如何创新, 首先, 应积累大量的新闻素材, 明确新闻新闻的来源, 其次, 依据客观事实报道新闻, 根据观众的需求合理创新, 使自身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有所提高, 具有较强的辨别能力和洞察力, 这样才能创新出优秀的新闻节目, 充分体现对新闻编辑者进行培训, 是提高新闻编辑者编辑能力的重要方法[2]。

三、总结

综上所述, 新闻编辑者注重创新新闻内容, 使新闻节目不再枯燥泛味, 抓住最新的新闻, 积极融入创新思想, 体现出新闻的创新性, 并且, 不断积累大量的新闻素材, 精心选取具有特点有价值的新闻, 不断提高新闻节目的创新性, 激发读者的兴趣, 同时, 积极学习创新的编辑方法, 注重增强自身的文字功底, 时刻更新最新的信息, 从而提高自身的编辑能力。

摘要:现阶段新闻编辑要注重对报道内容进行创新, 运用创新的编排手法, 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采用创新的思维模式, 改变以往所用的工作模式, 并且, 不断积累新颖的新闻素材, 有效提高新闻的创新性, 同时, 提高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准确辨别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逐步提高自身的编辑能力。

关键词:新闻编辑,创新意识,编辑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艳.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分析[J].新媒体研究, 2017, 3 (01) :127-128.

新闻编辑专业毕业总结范文第5篇

第一次作业:(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

1、

2、

3、4题)

1、简述国内广播产业发展现状。

(一)广播听众群体稳定,驾车听众规模日渐庞大。

根据中国广播调查网研究调查显示,2010年全国城乡居民的广播接触率为59.7%,城乡广播听众总规模达6.6亿人,比2009年略有上升。城市居民广播接触率仍明显高于农村,为64.0%,城市听众约4.1亿。

数据显示,中国汽车行业预计2011年将持续保持增长,预计增长率在19%至20%之间 。由此推算,中国驾车听众规模也将会以每年19%至20%的速度增长。

(二)媒介融合,互联网移动广播跨越式发展。

2011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网络应用使用率排名前三甲分别是搜索引擎(81.9%),网络音乐(79.2%),网络新闻(77.2%)。

(三)地方电台发挥特长,市场份额逐渐提高。

根据赛立信媒介数据2010年研究报告, 2010年广播市场为中央电台、省级电台和市县级电台所瓜分,三者的市场份额分别是10.2%、33.3%、56.5%。全部市县级电台合计在全国的市场份额由上一年的54.9%上升至56.5%,地方电台的市场份额则有所增加,节目样式日渐灵活,取得不俗的成绩。

2、国内地方广播如何走出特色化道路?

答:广播电台在节目制作方面就应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以当地群众熟悉的内容吸引听众,以贴近地方特色的节目取信听众,办出特色节目和名牌栏目抓牢听众。地方电台应发挥浓郁的地方特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节目。以东北为例,地方性节目要根据东北实际,浓浓的黑土情怀,东北人民淳朴、善良、勤劳、爽快的特点打造一些具有东北特色的品牌节目。成为地方电台的一

大特征。在这方面辽宁电台《大兵讲故事》、黑龙江龙广电台《叶文有话要说》、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晓声长谈》、辽宁乡村广播《说说唱唱斗秀场》、《俺家来客(qie)了》都已经成为东北地方电台品牌节目。

文艺性娱乐节目明显体现出东北地方特色,比如主持人用东北方言讲笑话、讲故事、二人转节目等。同时,东北地方电台也加强了品牌节目的多样性,使节目样式多元化。

因此地方电台需要充分利用本土优势,体现鲜明的地方性,贴近本地生活、贴近本地群众,秉持“内容为王”办出群众喜闻乐“听”的节目,就一定能够创办出贴近地方特色的优秀节目,赢得听众的信赖和认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控局面。

3、试论媒介与政府的关系。

答:世界上最为理想的媒介与政府的关系是体现出互惠互利的原则,以及享有媒介自由和舆论自由所带来的良性后果。

从各国大量的政治实践中我们可以一窥端倪。一般来说,日常状态下,媒介与政府的关系是一种“共生”关系,既出于双方共同的利益,但又不是完全平等的。在危机到来之际,政府能够制定相关的法规,对由媒介传播的信息进行全方位的控制;而在平时,政府则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媒介进行管理和规制。

应该说,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我们国家媒介与政府的关系在逐渐重构。总的说来,在从原有的仅仅是工具和喉舌的定位逐渐向政府的智囊、民情民意的晴雨表等多元方向上转化。媒介与政府的关系从单一变得多重,在这过程中,党对媒介领导的核心地位则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和巩固,一切具有了与时俱进的性质。具体表现为:

1、党管媒介的原则不变,但管理的方式在变。

2、党管媒介的原则不变,但具体政府部门及公务人员的转变不会一步到位。

4、如何理解目前电视新闻报道在传播方式上强调资源的深度整合?

答:在2011年我们可以发现,电视新闻报道越来越注重全面而深度地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资源,并且都在努力适应新媒体的传播环境。

(一)传媒互动

在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共同推动下,新闻传播效应成倍的放大。微博与电视互动已成为电视新闻与新媒体结合的最突出特点。形成了微博提供热点新闻线索,电视媒体深度跟踪的新闻报道方式,以提高电视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和可视性。

(二)互联网电视

互联网电视全面启动,电视正式接轨互联网,拓展电视新闻的全新平台。2011年,全国成立了15家网络电视台,网络电视台依托自身强大的电视新闻采编评论资源,独立的网络编辑团队,创建有别于母体的新闻发布平台。

(三)终端跨界合作

随着三网融合的正式实施,电视台与通讯网、互联网多个运营商开始深度合作,手机电视、移动电视、付费电视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新业态,形成了无线、有线、互联网并举。

另外,新媒介的介入也推动传统电视新闻采编流程变革,实现制播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使得节目制作时间前移,新闻从采集处理到播出的时间更短,时效性进一步提高。

5、你认为人才储备和人才任用对我国电视频道品牌建设起着怎样的支撑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才资源是广电行业的第一资源。电视台的发展,最大的希望是人才强台,最大的困难是人才缺乏,最严重的危机是人才流失。

所有的人才培养问题都必须遵循三个环节,即: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发挥人才,从而最终实现以事业培育人才、以市场磨练人才、以绩效成就人才的道路。

首先必须尊重人才。尊重人才的关键在领导,哪里的领导重视和尊重人才,哪里的事业就风生水起;哪里的领导忽视和淡漠人才,哪里的环境就草木不生。人才最看重被尊重,一旦被尊重,就肯干,甚至肯卖命,这就是所谓“士伸于知己,而屈于不知己”。

虽然引进人才是获得人才的一种方式,但对自身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实很多重要的人才就在我们身边,等待慧眼识珠和千锤百炼。

借鉴湖南卫视的人才培养经验,在这里提出如下建议:

1、各电视台及各频道中心、各栏目不定期召开务虚的闭门战略研讨会,请资深制片人为一线记者、编辑授课,交流经验和心得。另外从国内高校、企业、媒体邀请知名专家、教授,甚至从国外请来创意产业的大师级人物开办讲座,提升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制作理念。此所谓“在学习中滋养人才”。

2、由台里拨出专项学习基金,分批派出团队到国外及港台地区等电视制作理念比较领先、原创节目层出不穷的电视媒体学习,到相应的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现场深入考察研究,以求打造出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水准的人才团队。此所谓“在培训中强化人才”。

3、通过深入国内、省内各大高校,发现优秀后备人才,建立人才储备库,形成人才选拔的良性循环机制。比如从高校大三学生中挑选培养对象,让他们先到电视频道实习,毕业后试用表现突出的就可以留用。此所谓“在后备中催化人才”。

4、大胆信任人才,放手使用人才。遇有重大的新闻事件把年轻的人才队伍派到第一线去,让他们尽早经受实战历练和考验,这是使人才得到迅速成长和提高的最为有效的手段。此所谓“在实战中历练人才”。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媒体行业的人才具有自身的三个特点。

第一是团队协作。电视的创作方式与其他文艺创作方式有所不同,制作电视节目特别是做现代电视节目更多是团体作战,依赖的是整体素质,拼的是士气、人气、激情、活力,比的是勇气和毅力,因此打造富有团队协作精神的精英是首要任务。

第二是个性张扬。业内人才可能都会有些特立独行,很少中规中矩,他们的很多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可能不同于一般人,而这也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因此对于人才的使用

不应苛求,不需过分统一时间管理,也不要过分设置级别禁区,做什么事就用什么样人。一旦任用,就要高要求、严管理,同时要有明确的量化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形成人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灵活机制。

最后一个特点是年轻为王。要想使电视媒体的特有活力吸引人心,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强大的媒体凝聚力,就要依靠大批的年轻人,特别是把年轻的人力、才干、激情与活力激发出来,形成群策群力,敢于拼搏的人才队伍,从而提升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6、框架与元传播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框架的概念,也隐含着传播活动的层次性。为此我们可以引入元传播的概念。美国人类学家贝特森在观察动物园中猴群的玩耍中最早悟出了这一概念1。元传播(metacommunication),即人们为了传播而进行的传播行为,包括对所传递符号的定义及其诠释规则的约定。也就是说,传播过程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符号的传递,另一个是有关这些符号的解释规则的传递。这后一种传播,就是元传播,它决定着对符号的正确理解。元传播一般是传播双方意会的、多表现为非语言的表情动作等符号形式。比如同样的一句“我爱你”,分别在扮着鬼脸的情况下和“执手相看泪眼”的情境中表达,其意义就应该是全然不同的。由此可见,元传播层面的意义应该是更为重要的,是更具主导意义的传播。而我们所谈的框架,基本也可以视为元传播的一种。正如潘忠党所分析的,“所谓框架,是元传播层面的资讯,是传者提供给受传者应当如何理解符号的诠释规则,传播之成为可能,必须要有这个层面的传-受共享”。2)

新闻编辑专业毕业总结范文第6篇

1.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正确把握舆论导向,与党和政府的宣传口径保持一致,不得选用与中央宣传口径不一致、中伤我国、不利于祖国统

一、攻击党、政府和国家领导人、违反民族宗教外交及其它政策,以及宣扬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和明显失实、泄密的稿件,选稿时要通读全文,绝对保证无上述内容。严格禁止出现政治性差错。2. 转载新闻要紧扣网站名称和行业特点,体现网站特色,选用健康向上、新闻价值高、可读性强的环保行业稿件,不遗漏用户关心的重要新闻,不断充实网页内容。

3.拒绝发布虚假新闻。

4.坚决不发布对客户不利的新闻,包括攻击、诋毁客户的新闻。

5.同行业网络竞争对手的原创稿件不用;但可以就其新闻主题编辑整理类似稿件。

6.鼓励和提倡信息内容的再加工和处理,避免简单的重复和拷贝,杜绝不良倾向。

7.摸准媒体更新规律,及时捕捉新闻,提倡“抢新闻”和适时发布,缩短与事件发生和信息源的时差。

8.对热点新闻注意从不同角度选稿,多方面报道,连续报道,深度分析,形成气候,但内容相同的只选一篇。

9.保证网站所有新闻页面的时效性,对各页面中过旧新闻及板块要及时进行更新。

10.发布前要对每一条新闻进行浏览,发现并修正其中的错误,避免知识性、文字性差错。

11.对于一些需要客户审核的新闻稿和专访,需经客户审核后才能发布。

12.发布的新闻应保证布局合理、美观,段落之间错落有序,重、次内容及小标题分明清晰。

13.当日发布的行业重要新闻,要设置其中的突出强调权限,以在首页重要位置突出显示。

14.尽量不要发布政治性强、负面、和社会性质较强的新闻。

二、标题规范

1.新闻标题应依倾向于行业进行编辑,使之合理、概括、新奇、引人注意。

2.标题句型完整,主谓宾齐全,行文通顺,言之有物,简要点明事实,避免出现同样词语,不能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仔细判断文章含义,避免因题目理解问题造成法律纠纷和政治错误。

3.尽量使用单句式标题,主谓宾结构必须完整,避免出现双谓语,必须有动态词汇,主要为“主体+行为+客体”;标题中尽可能避免“的”字结构、“是”字结构,“和”字结构等静态句式出现;控制双句式标题、倒装句标题和被动语态标题的数量。

4.所有新闻标题长短基本一致,不能折行,不能过长或过短。

5.标题严禁出现错别字。

6.标题涉及重要政治人物(特别是国家领导人、敏感人物等)时,其职务要标注准确,可以参考以前发过的新华社文章。

7.标题中的中国地名应避免使用简称,如蓉、豫等;市、县地名应考虑网友是否知晓,前面加上省或自治区的名称,避免采用不为人知的地名、人名。涉及国家名尽量写名,约定俗成的可用简称,比如美、英、俄;容易混淆的不可用简称,如巴(巴基斯坦、巴勒斯坦),阿(阿富汗、阿根廷)等。

8.非新闻事实类文章可在标题中注明类型,如评论、观点、报告、分析等,在类型后加冒号。

9.标题中不得出现非标准式缩写和港台式写法。例如:“星加坡”(港台称法)统一写成为“新加坡”,“纽西兰”写成为“新西兰”,“单车”改成“自行车”等。

10.有图片的新闻在标题后注明“图”。

11.重点媒体的文章,或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需要强调媒体出处,如欲表明文章权威、敏感或有争议性等,可以在标题前标注媒体名称。

12.标题中提及的人名如果不为网友所熟知,应在不折行的条件下注明职务

或头衔。

13.如标题链接为专题,则应标注“专题”二字。

14.标题中尽可能不使用英文。

15.标题一般不用标点符号,如果标题为两三个并列的短句,中间用半角空格较好,一般不用逗号、顿号。

三、新闻来源

1.转载新闻一定要注明信息来源(即便是网友原创也要注明),保证不牵扯版权问题。

2.尽量注明原出处,找不到原出处,则以最后出处为信息源。

3.转载文章时不得遗漏作者姓名。

4.台湾报纸或通讯社改为“台湾消息”、“台北消息”或“台湾媒体报道”。

四、新闻正文 1.所有正文应没有错别字和英文的错误拼写,无明显汉字标点符号错误。

2.文中或署名不应出现“本报”“本网”或其他媒体字样,应删去;文中出现的繁体字一律改成简体,标点用横排符号,文尾“完”字删去。 3.文章开头“本报讯”、“本报某日电”后和正文、记者删除。每行段首缩进两个字节(中文全角状态下)。

4.正文文章如果出现作者署名,必须予以保留。作者名字可以放在文章的末尾(最后一段句号后)。

5.提倡缩编、精编,从报纸转成网络文稿,常常形成完全或基本雷同的两段文字,应删去雷同部分。

6.文中“今天”、“昨天”应改成具体日期。

7.正文中不要出现同一文章拷贝两遍、分段不清,小标题和正文联在一起等问题。

8.文章中的小标题一定要单独一行,并加粗。

9.不得出现“中华民国”、“民国”,不得将台产说成国产。对于台湾的一些内容必须引用的,要加引号,如台湾“国防部”。

10.正文中的所有标点为中文标点,所有数字和英文一律采用半角,如123(全角)应改为123(半角)。

11、稿件中的汉字、标点符号变成“?”、“囗”或空格的,应据原稿改正。 12.港澳台和国外报纸译名与大陆译法不同,应改成规范译名,译名中的“·”不得写成“.” 。13.正文中不得出现英文单词间无空格。

14.杜绝错字、别字和自造字,注意平时积累,避免符号代替的情况:例如:“朱镕基” 用“朱(金加容旁)基”代替。

15.部分网站的文章每段末尾有乱码,注意去掉。16.如果原文出现明显错误或者解释不清的情况,可以注意适当加注解修正。

17.重点文章须加超链接,主要是专题,与事件直接相关的报道等。

18.处理重点文章或重要事件的后续报道时,文章中提到的以前报道过的事件要加超链接指向此前相关报道。

19.文章中原则上不要出现网址、E-mail地址,或其他网站的超链接。

20.所有原创稿件必须认真较对、审核,尤其是采访和聊天实录。

五、图片处理

1.除充分利用现成的图文稿件外,可将分别报道的图片新闻与文字新闻加以组合,以利网民阅读。

2.所选取图片一定要注意版权,使用与原文出处不同的图片要注明该图片出处。

3.图片选择的主要标准是:清晰、明亮、信息量大。

4.用压缩技术提高显示速度。

5保证图片不变形。

6.图形文件扩展名必须为“JPG”。

7.所有图片必须有图片说明,其中必须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

8.图片说明中所有主要人物必须注明姓名和职位;严禁以单独一张图片(没有任何其它代码)为新闻最终页的表现形式。

10.图片要尽可能注明摄影者。

上一篇:业务科室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大学生市场调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