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政策论文范文

2023-09-16

宏观政策论文范文第1篇

首先谈谈制度安排的必要性。在新制度学派中,考虑到经济运行的摩擦性,市场被描绘成一种为降低交易成本而选择的制度安排(企业本质上也是这样,Coase),同时市场并不是完美的,在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客观存在下市场的使用存在成本,因而为把有限理性的约束作用降到最低,同时保护交易免于机会主义风险的影响,经济主体必会寻求诸如政府安排的制度(Williamson)。任何特定制度的安排和创新无非是特定条件下人们选择的结果,而有效的制度安排无疑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市场经济中,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是市场机制,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理论已由标准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给定。而国家在市场的基础上衍生出其他一些非市场形式的政府制度安排,主要包括:(1)针对市场失灵而由政府进行的微观管制,如公共品问题;(2)针对市场经济总量非均衡而由政府运用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的宏观调控。而在对宏观总量进行调控时我们应认识到宏观总量是由微观个体组成,宏观经济不可能离开微观基础而存在,宏观调控必然要依赖于现实的微观基础和制度条件。笔者认为,如果一项宏观调控政策具有坚实的微观基础和制度条件的话,那它就是一种内生的制度安排,否则就是外生的制度安排。对于内生的制度安排,它具有与市场逻辑一致的传导机制,市场化的主体对之能做出理性的反应。一般而言内生化的制度安排会比外生的效果显著。基于这点,我下面将展开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失灵的分析。

1992年以来在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不久,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宏观经济形势出现,为了阻止经济增长的持续下降,政府首先选择了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政策。尽管诸如下调利率、取消货款限额、调整法定准备金率,恢复央行债券回购业务等主要货币政策工具均已使出,但经济减速和物价下跌的势头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对于制度本身,理论上是完善的。很多人把货币政策失灵的原因归结为“流动性陷阱”——即微观主体对利率的不敏感,确实能说明一些问题,但在笔者看来,最关键的还是在中国特殊的经济环境下存在着市场化的主体及传导机制的扭曲,这才是造成制度失效的根本原因。

对于市场经济而言,体制内的微观主体应该是非国有企业,体制外的应是传统的国有企业。在政策作用传导过程中,首先对于利率这一根本的货币工具,在中国是非市场化的,这使得货币政策在总体上是外生于市场经济的政府安排,实体经济难以对其做出灵敏反应。其次,假定这种利率制度是内生化的,但是中国金融市场的制度分割与局限(A、B股市场,以及只有少量非国有企业上市等)使得体制内的微观主体被隔绝在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之外,货币政策对它们是一种外生安排,效应无从谈起。而对于体制外的国企来说反应可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对那些效益和资信状况均良好的主体,它们并非惟一地依赖银行借贷渠道融资,这类主体不受市场制度歧视,金融机构也愿与它们发生借货行为,但政策对它们的效力相当微弱;另一方面,对那些效益和资信状况均不良的主体,由于它的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和过大的监督成本,金融机构出于自身稳健经营的要求,又往往不愿与其发生借贷行为,“惜贷”现象自然发生,货币政策效果对它们的影响也不是很大(只是减轻了其利息负担)。可见货币政策效果不显著不是货币政策本身的原因,而是政策背后的微观基础和制度条件问题。

1998年日益严峻的“通货紧缩”和“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使货币政策一筹莫展,东南亚金融危机又使出口需求受阻,这样物价水平持续下跌,经济增长率递减、失业增多等等宏观经济问题同时出现。针对这种情况政府确立了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的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的重要意义在于稳定人们预期,尽管扩大支出的积极财政政策会有直接的经济效应——解决就业等等,但是如果政府的这种投资不能稳定人们的预期,不能拉动民间投资,那么长期下去这种财政政策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投资无异,而且还会引起政府债务危机。

财政政策难以拉动民间投资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其产业链太短,整个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的产业关联性差,当把财政资金集中投向本已存在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基础原材料部分,并且主要以政府大包大揽而不是贴息、参股和项目融资等方式投入的情况下,民间投资自然不可能参与进来,结果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不大,经济启而不动。政府财政政策相对市场体制的微观主体是一种典型的外生制度安排,其各种乘数效应受到体制的摩擦,因而对民间投资和居民消费需求的拉动效应不明显,即IS曲线移而不动。上述给出的解释主要是针对宏观调控政策是一种外生的制度的安排,缺乏微观主体的响应和支持,故对经济运行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但事实上作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言,即使作为内生变量,它们的效应在笔者认为也是短期的,而非长期的。下图将说明这一点:

在下图的AD—AS模型中,总需求曲线AD0与总供给曲线AS相交的A点表示经济最初处于的充分就业均衡水平Y0。当经济受总需求冲击时,总需求曲线从AD0移向AD1,由于现实中存在着货币工资刚性和价格刚性,必导致厂商削减产量和就业量(Y0→Y1),经济在B点达到均衡(非充分就业),而不能任由价格下降到C达到均衡。这样就造成了AS在A点以下变成了一条具有正斜率的总供给曲线,靠市场力量很难迅速将Y1恢复到Y0,这时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政府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AD1移到AD0,在有效需求解决后,AS曲线恢复到古典垂直状态,市场机制继续发生作用,此时继续实施积极政策只会加剧价格水平上涨,所以宏观调控政策只限于AS具有斜率的一部分,是一种短期政策。

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上述分析之后,我们不禁思考在今天,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应起一个怎样的作用呢?

——市场经济有效配置资源是以产权明晰的市场主体行为和形成理性预期从而能对市场价格信号做出灵敏反应为基础的。宏观调控如果没有坚实的微观基础,那么作为一种外生制度的政策效应必将受限。中国市场结构不完全,特别是资本市场在相当大程度上仍属管制市场,有效市场传导机制的缺乏,政策的发挥已不再局限于政策本身了。

——政策的目标不应期望于长期经济增长,而应定位于短期经济的稳定,进而为市场配置的长期经济增长创造前提条件。宏观政策作用的对象是以总需求为主的总量方面,它虽然会影响到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但却不是针对具体的产业部门和结构。结构增长与总量稳定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支持现代经济学演进的两条重大支柱。

——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如果不能拉动民间投资,一方面政府复归为投资主体,财政政策的扩张与收缩演变为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另一方面,财政扩张的可持续性成为严重问题(这也可以部分解释农村费改税的失败,政府进行补贴长期来说对中央财政是一个很大负担,是一种外生机制,没有内生化,很难持续下去),这些都值得特别注意。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宏观调控与制度建设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依存、相互推动,以及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在分析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时,不能把宏观调控的范围泛化。不能把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环境事件等主要应由微观规制解决的问题归为宏观调控问题;同样,也不能把一些需要长期解决的深层次的结构性、制度性问题归于宏观调控。对于宏观调控的效果,必须科学分析、客观评价。

宏观政策论文范文第2篇

一、 防止通货紧缩仍需采取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

1.对1999年的基本评价

1999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外市场,增发国债,扩大财政赤字,增加投资,调整收入分配,刺激居民消费,保证了全年经济增长7%的目标的顺利实现。总的来看,1999年国民经济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运行基本情况是好的。但是,通货紧缩趋势仍在持续。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一方面要看到成绩,另一方面应该看到经济总体运行情况仍不乐观。到今年10月份,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已持续下降了43个月,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持续下降了25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下降了18个月。

2.2000年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加入世贸组织,将给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特别对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结构性调整,以及改善贸易条件扩大进出口规模,都将发挥积极作用。此外,具体的因素还包括:

有利因素:(1)物价水平的降幅有所缩小;(2)国有企业效益有所回升;(3)出口止跌回升。

不利因素:(1)影响金融正常运转的呆坏账问题并不可能短期内解决;(2)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迅速下降,特别是更新改造投资1—9月份累计同比下降1.7%。结构性调整,压缩过剩生产能力的任务仍然很重;(3)消费不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始终在低位徘徊;(4)国企改革人员下岗分流后再就业压力较大;(5)一系列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有待完善,如此等等都必然提高社会储蓄率,抑制消费,减少投资;(6)金融机构贷款和企业存款的增长率持续下降,这些因素都会在较长时期内对总需求产生不利的影响,形成通货紧缩的环境。这些不利条件,特别是长时间、大范围的物价下降,使企业开工严重不足、居民收入预期下降、国内需求不振、投资需求不断下降,形成通货紧缩型的有效需求不足。加之早几年消费体制没有及时改革,消费环境不好、消费政策限制、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等原因,以及长期结构性矛盾形成的生产能力过大等因素,这些都助长了通货紧缩。

在这种情况下,今年要保持7%的GDP的增长还需要进一步创造条件,进一步实行积极的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

二、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空间是有限的

1.当前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必要性

过去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有效的。党中央一系列决策核心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人民币不贬值条件下,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这些决策不能半途而废,因为任何宏观经济政策通常都要持续一段时间才能充分见效。过去我们治理通货膨胀时也用了二至三年时间,现在仅用了一年多时间的积极财政政策和其他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形势已得到稳定,虽然有许多问题和深层次矛盾还没有解决,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政策的效果才能充分体现出来,但是如果我们不正确地认识形势,对已经实施的政策产生怀疑有可能会使过去的政策半途而废,再重新启动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现在是要坚定信心,按照既定目标前进。

2.积极财政政策的空间是有限的

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在经济周期的低谷时期,以其启动经济,但这种政策不能过分使用,搞不好很可能为以后的通货膨胀埋下祸根。我国目前中央赤字占GDP比重增加,综合债务负担率提高,扩大发行国债的余地越来越小,积极的财政政策空间受到一定的制约。我国的“或有”债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后的债务(包括企业债转股后形成国家承担的债务);地方政府、国有企业违规举债、违法担保形成的债务;未纳入预算的,包括国家政策性贷款和指令性贷款事实上对国有企业财政补贴形成的不确定债务部分。如果把这些“或有”债务和账面上的债务加在一起,根据国家综合负债及金融风险指数的国际比较计算(综合负债指数=全部外债+政府内债+银行坏债×%),由于我国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与西方国家,我国的财政潜在债务风险更不容忽视。

3.对两年来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存在不足之处的分析

在充分估计到困难的情况下,要看到治理通货紧缩和防范财政金融风险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因为目前我国经济战线正进行一场战略性的结构性调整和国有企业三年“脱困”,其力度和范围还会不断扩大;时间上还会持续一个时期,在这期间要彻底改变目前通货紧缩状况似乎不可能。在目前情况下我们应该把困难想得多一些,这样才有利于我们正确制定政策。这种基本判断有助于我们对过去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全面的反省,当前经济形势的焦点仍然是通货紧缩趋势,如果还是一味地采取积极财政政策而不注重货币政策的配合,有可能事倍功半。因此,2000年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基本走向应该是以反通货紧缩为主、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组合。

三、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1.积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问题。金融在经济增长中应发挥更大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以取得最大效率。

2.货币政策作用欠佳的主要原因。这中间形成欠佳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既有银行不良资产过重负担形成的过度防范金融风险原因,也有因需求不足引起贷款不断下降使货币供应量低位徘徊等原因。

3.金融风险不可等闲视之。金融风险表现在:(1)近年来,部分金融机构的支付风险已经显现出来了,一些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兼并和破产。(2)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重较高。虽然目前已经成立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专门处置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但实施“债转股”后,短期内并不能从根本上降低银行不良资产比重,这些不良贷款的产生有旧体制的客观因素,也有银行内部的原因。(3)资本充足率达不到要求,虽然去年中央财政发行2 700亿元国债补充资本金,但仍达不到巴塞尔协议的8%的要求。(4)国有银行经营效率较差,收息率下降,目前国有银行收息率不到60%,亏损加大,风险仍在增加。(5)特别要注意近来银行储蓄存款开始出现明显分流趋势,应重视储蓄资金向国有大银行集中带来的问题。存款向大银行集中,大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付率不断下降,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危机。要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特别注意防范中小金融机构支付风险。

4.积极运用货币政策不能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对立起来。只有积极促进经济发展,壮大国家经济实力,才能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供坚实有力的基础。目前,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向是明确的,但由于一些体制性的障碍还没有消除,一些政策措施还不到位,使得货币政策的效应不尽如人意。为此,必须进一步统一认识,扩大货币供给,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5.改善金融服务、推进金融改革。应进一步采取措施,更加有力地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外贸企业和出口产品生产企业,以及中小企业、非公有企业的发展,解决城乡金融组织如何满足城乡中小企业和农户资金需求的问题。要鼓励农村信用社开展对农户的小额生产贷款,满足适销对路产品的企业资金。中央银行应适当增加对信誉好、资产质量高的地方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的基础货币供给。

(双辽市经济局)

宏观政策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现如今,全球的经济正处在调整的关键阶段,中国的城市和工业发展状况也有所改善,房地产企业处在这两块沃土中,受益颇多,为自身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房地产企业生存和发展模式发生了质的突破,这样房地产企业就能很好地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最终实现快速稳步发展。

关键词:宏观调控 房地产企业 发展战略

在当前,我国为了解决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出台了一些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许多人认为,在宏观调控下的房地产企业将面临诸多突破性的改观,甚至会有一些企业退出市场。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从企业发展现状、发展机会等多方面入手,采取积极合理的措施,提升房地产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1 房地产企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1.1 房地产资金扩张迅速,导致热点地带的房地产价格增长过快。当前,在我国的一些地区,房地产产业存在发展过热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次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才能解决房地产的价格增长过快这一问题,更能保证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目前的中国正是处于调整产业结构最关键的时期,房地产投资在整个固定资产额中的比重有大幅的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传统产业投资额减少对于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可是从另一方面想,房地产产业额的急剧增长也会导致房价过高和房地产产业巨头的出现。

1.2 房地产产业融资渠道的单一化。由于房地产企业主要依靠的是信贷资金,所以,造成了融资渠道比较单一的局面。房地产在融资时需要依靠银行债务还有股东融资。股东融资对于许多的房地产企业来说只能成为一种奢望,所以房地产企业就将融资目标转移到了银行信贷上面。这从融资的角度来讲,可以很好地形成一种避免税务的效应,从而对于整个的产业协调是很有利的。但是房地产企业在信贷融资过程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这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是有一定负面作用的。目前,中央银行加大了信贷管理的力度,因此这样会更加影响房地产企业的正常运营。

1.3 中国的房地产企业起步时间短,内部治理结构也不是很完善,我国的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里程只有几十年,所以企业的管理制度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需要在发展的同时多总结一下经验,这样才能保证房地产产业科学健康地发展。上面也提到了目前的房地产产业主要依靠银行信贷来融资,股东和股权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其企业内部基本属于专权式和封闭式的管理。这就造成了产业项目的定位,市场调查,规划建设,策划营销,景观设计,物业的管理等多方面需要借助专业方法,这样会直接影响房地产产业的健康发展。

2 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房地产产业采取的发展战略

2.1 树立城市运营商的意识。房地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把为城市建设服务的思想放在第一位,从现在来看,城市科学发展之关键所在是能否运用好城市的土地。城市运营商存在于市场和政府之间。因此,在对城市区域规划和布局的时候需要按照国家的宏观调控的政策来进行,最终把经济效益和社会利益有机统一起来,这样才能保证房地产企业更好地向前发展。

2.2 在宏观调控下的房地产产业需要降低成本,规模化发展。在以前,只要房地产企业圈地就能获取暴利,但这个时代已经过去,更多合理科学经营的房地产企业出现在市场上,这就意味着竞争愈演愈烈。这不得不迫使诸多房地产开发商在运营的时候降低成本,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房地产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走,保持低成本,保持合理开发运营,提升自身发展水平,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2.3 在宏观调控下的房地产产业运营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我国的房地产产业需要整合资源,让房地产开发商彻底转变成为房地产投资商和房地产企业家。因此,必须发挥房地产产业的优势、转变运营的模式、优化投资环境、不断扩大盈利的空间。什么是所谓的“新经济”?是信息与资本的完美结合。在宏观调控政策的压力下,房地产企业要充分发挥技术的手段和优势,完善资金流和信息化,以此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2.4 在宏观调控的政策下运用品牌开拓市场。在宏观经济的影响下,房地产产业需要把信息管理提升到正常运营当中,并且要建立新的管理运营模式,实现信息之间的畅通。需要不断把房地产商品推向市场,更加注重房地产商品的品牌化。建立配套齐全的工程,售后服务,打造成为信誉高,质量优的品牌项目。并且也要具备超前超高的眼光,最早掌握城市规划基本方向,在结合国家战略方针的同时,创造出更加多的精品房源,以提高自身在市场中的战斗力,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3 结语

现如今,全球经济处在大调整的关键时刻,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也在急剧加速。这两者为房地产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发展的可能。本文通过对房地产企业现状问题的分析判断,制订了若干房地产企业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下的发展战略。以此提升房地产产业社会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更大程度上增加自身利润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刘丽琴.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方式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0(07).

[2]陈春媚.浅谈房地产企业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J].价值工程,2010(01).

[3]刘民飞.限购政策下房地产企业应对措施[J].价值工程,2012(02).

作者简介:

张延昕(1984-),女,四川富顺人,四川财经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张衍志(1982-),男,四川德阳人,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软件管理、信息科技。

宏观政策论文范文第4篇

2011年是本轮经济增长上行周期的第二个年头,也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为此这一年的宏观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运用十分引人瞩目。本文拟对此谈些个人观点。

世界经济将继续筑底上行

2011年世界经济将继续筑底上行。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不断稳固,虽然欧元区仍将面临爱爾兰等欧盟二三线国家债务危机继续扩散的威胁,但是英法德等欧盟核心成员国经济复苏状况将会较为稳健,初步预计欧盟2011年经济增长将在1.5%~1.8%之间。美国经济复苏将受益于QE2(第二轮量化宽松)和减税计划等刺激政策的延续,在就业、生产和金融领域积累的复苏因素将会加强,初步预计2011年美国GDP增速为2.5%~2.8%。日本经济仍将面临通货紧缩的威胁,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也会限制其复苏的稳定性,并在结构上由于国内始终供过于求而阻碍紧缩状况的改善,初步预计2011年日本GDP增速将维持在1%~1.3%之间。由于欧美日纷纷出台各类量化宽松政策,国际游资未来涌入新兴市场的规模将有增无减,大宗商品市场仍将维持震荡上行格局。2011年新兴市场国家整体的通胀压力仍将处于高位。与此同时,为抑制通胀的进一步加剧,适当放缓经济增长脚步,在国内采取各种措施干预物价,堵截短期资本流入套利将成为新兴市场国家普遍采用的政策措施。

综合以上对发达经济体及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分析与预测,预计2010年全球经济增速大致在4.5%左右,2011年可能会下降至3.8%~4.2%。未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继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美元贬值预期较强以及新兴市场经济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速和旺盛的需求,大宗商品市场将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维持震荡上行的趋势。预计年内发达经济体利率上行可能性不大。综合来看,美国、欧元区及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由于核心通胀率并不高,且维持经济复苏的压力仍较大,因此,在2011年内加息的可能性都不大。部分物价上涨压力较大的新兴市场国家,为加大治理通胀的力度,未来仍有可能持续上调利率。

世界经济复苏稳步推进,发达国家经济继续筑底上行,将为我国出口提供较为稳定的市场环境。而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和美元贬值预期较强,以及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行,将给我国带来较大的资本流入和输入型通胀的压力,这需要我们保持高度关注并及时加以应对。

国内经济增长保持高速,国际收支状况改善

2010年,我国GDP增速在一季度冲高之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回落态势,但在四季度开始启稳回升。2011年,由于外部经济环境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加之国内经济转型加快推进,预计经济增速将略低于2010年,但由于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恢复,“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增长将稳健起步。

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来看,首先,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与中央宏观调控之间的博弈使2011年投资增速可能小幅回落,但仍将维持较高水平。2011年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级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仍然强烈,但由于中央政府在“十二五”期间将更加注重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加上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仍将持续较长时间。因此预计2011年由政府主导的基础建设投资增速仍会下降,房地产投资受调控影响也将出现下滑。但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的扩大将对房地产投资形成一定支撑。同时国家对战略性新型产业的投资将快速增长,加上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等落后地区的投资需求仍然旺盛。因此,总的来看,2011年的投资增速尽管可能比2010年小幅回落,但仍能维持在较高水平,预计2011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3%左右。

其次,收入分配改革预期推动2011年消费维持稳定增长。虽然从具体消费领域来看,由于刺激政策到期及高基数效应将使2011年汽车消费增速可能放缓,而房地产市场调整也可能影响家具、家电及装修类消费增长。但另一方面,2011年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可能正式出台,具体措施可能包括提高中低收入者工资水平,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个税改革)等,这种改革的预期将促使2011年消费仍保持稳定增长。此外,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开始超过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和GDP增速,如果这种趋势维持下去,对未来消费增长也会带来促进作用,因为我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明显高于城市,且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空间较大。预计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将达到19.5%左右。

第三,2011年我国出口增速将因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及2010年高基数效应而明显回落,初步预计2011年我国出口同比增长15%左右,进口增速仍将快于出口(20%左右),全年贸易顺差将进一步收窄,预计规模在1500亿美元左右,因此净出口对GDP的拉动作用仍将下降。

初步预计2011年我国GDP增速在10%左右,比2010年略有回落。从季度增长率来看,初步估计四个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6%、10%、10.5%、10%。

2010年国际收支状况将继续改善,经常项目下进出口总量、当月进出口新增额均继续复苏并创下历史新高。贸易顺差逐步走稳,全年顺差总量比2009年稍有回落。2011年国际收支仍将维持顺差的格局,经常项目下进出口总额仍将持续增长,但由于2010年基数大幅提高,同比增速将有所下调,预计进口增长可能快于出口。资本与金融项目下外商直接投资仍将维持稳定增长,国内外投资收益差扩大;汇差、利差、投资收益差扩大均将推动短期资本继续流入。综合考虑贸易顺差、FDI和短期资本流入三大因素,2011年外汇储备规模可能会突破3.2万亿美元。此外,由于中外经济政治环境影响,预计未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继续维持渐进升值态势,2011年的升值速度可能有所加快,全年升值幅度预计在5%~7%。

通胀压力较大,CPI年内见顶走稳

2011年我国物价压力依然很大,通胀治理不可掉以轻心。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土地和劳动力供给不足导致农产品价格长期看涨。从土地供给来看,原本大量处于城郊的农业用地转为城市建设居住用地。土地性质转变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的大幅缩减,如很多城市现存的蔬菜基地存量仅为原来的1/2到1/3;从劳动力供给来看,大量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务工,导致农产品生产和供给不足,未来只有当农产品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使务农和务工的单位劳动报酬大致相当时,农村劳动力才可能出现回流。而在此之前,农产品价格仍将长期看涨。

二是工资和资源品价格上涨加大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由于人口红利的逐渐减少和新增劳动力对工作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城市工资呈不断上涨的态势。国内各省市纷纷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工资上涨在提升消费总量的同时也推动了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加大了未来的通胀压力;水、电、煤等资源品价格近年来也随着各项成本的提高而不断上升。虽然发改委等政府机构实施行政干预阻止资源品价格短期内快速上涨,但这样干预的效果恐怕难以持久。一旦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上游资源品价格上涨将会重新抬头,推动下游中间品和最终消费品价格的重新上升,导致物价上涨压力始终维持在高位,提高了通胀的治理难度。

三是短期内流动性难以完全被吸收。2011年初央行经济工作会议将“稳物价”作为货币政策首要目标,但是考虑到就业和经济增长等其他目标,短期内难以急剧收紧。因此虽然2011年货币增量可能会有所收缩,但是经济体中过剩的流动性存量一时之间难以快速回笼。2010年通过商业银行信贷融资的规模已达到7.95万亿元。由于信贷和货币供给对物价的时滞大概有3~4个季度,那么只要央行不急剧收紧流动性,2011年上半年物价上涨的流动性压力仍将处在高位。

四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加大输入型通胀压力。我国进口商品类别中,铁矿石、初级塑料、原油等大宗商品的进口增长较快。2010年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一路上行,至2010年底基本恢复到2007年危机之前的水平,RJ/CRB指数恢复到320点左右。并且2011年随着国际经济复苏更为稳固,原油等大宗商品仍将保持震荡上行的格局,这将推高我国未来外部输入型通胀压力。

五是物价持续上涨预期已经初步形成。2010年底非食品价格也开始出现上涨,并且随着工资和资源品价格的上升,通胀预期已经不断自我强化。未来如无有力的干预措施转变预期,那么通胀压力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

虽然2011年通胀压力仍将处于高位,但随着产出缺口的明显收窄、货币增速的逐步放缓、物价周期的渐趋高点、干预措施的依次到位,物价运行可能在2011年中见顶走稳。2011年全年CPI约为4.5%,前两个季度可能出现高点,CPI的月度峰值可能会突破6%。

物价运行将见顶走稳,通胀形势总体可控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产出缺口已经不断缩小。此轮通胀主要是总需求迅速扩张引起的,2009年为应对危机,投资需求迅速增长、货币投放总量较大,两者形成了一个非常有效的结合,产出缺口随之不断扩大。而这一产出缺口在经济逐渐复苏、2010年第二季度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之后持续收缩,并逐渐向总供求平衡的方向发展。如果未来货币政策继续收紧,并且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力度不放松,那么可以预计在2011年年中前后,产出缺口收窄很可能会影响到物价,成为推动物价出现下行的重要因素。

二是货币增速逐步放缓。事实上在2010年货币政策已经逐渐趋于收紧,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上调利率;2011年初又各调升一次。但从总体来看仍处于一个相对中性的政策调控框架内。2011年央行货币政策将从适度宽松转向稳中偏紧。从现金和活期存款M1与物价的历史相关性分析来看,M1是一种交易性需求,当M1迅速上升时,物价会在三到四个季度后出现明显的上升;而M1如果出现回落,之后物价也会明显回落,只是程度上可能略有不同。通过观察历史数据可以发现,M1在2010年的第一季度已经开始出现急剧的回落,预计2011年上半年物价也可能出现回落。同样从M1与M2增速的“倒剪刀差”来看,历史数据相关性分析表明,M1与M2的“倒剪刀差”与物价也有一定的滞后相关性。这一剪刀差最高的时候是2010年一季度,随后就出现持续回落,目前已经消失,因此可以预计在未来半年左右物价回落的可能性较大。

三是价格运行周期已至尾声。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这一轮价格周期中长期的特征较为显著。周期性运行的规律就是有涨有跌,一旦经济社会环境发生改变,价格上行态势就会有所回调。物价在上行一个阶段后,其内部也会酝酿抑制其进一步上涨的因素,从而导致物价走向回落或阶段性调整。研究物价运行的历史数据可以发现,从1999年一直到现在,大概十年多的时间总共形成了四个周期,每一次上行周期,从最低点到最高点大约需要两年多的时间,即为25个月左右,前三次基本如此。这次是从2009年的7月份开始上行,到现在已经运行了18个月,如果前三次周期运行规律仍将发挥作用的话,那么在2011年7月前后物价存在见顶回落的可能性。

此外,政府对通胀的治理政策多管齐下,宏观干预政策也在不断的完善之中。从已有的干预政策来看,之前政府已经建立了粮食、食糖、猪肉等多项农产品收储制度,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就能进行相应的反向干预操作,熨平价格波动。此次物价上涨过程中猪肉粮食价格并未出现大幅波动,已经建立的市场化调节机制功不可没。

从进一步完善市场调节机制来看,在上游生产领域可以扩大农产品生产规模,推动大型农业企业发展,实施农业产业化政策,提高市场供应规模;中游流通领域实施“农超对接”,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防止对终端零售大幅加价。地方政府也应减少对农产品运输和批发环节的税费,尽可能降低农产品在中间流通领域的成本;下游消费领域可以针对中低收入的人群进行价格补贴,防止出现因物价过快上涨带来的生活成本迅速提高。另外,2011年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对控制输入型通胀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综合上述几方面的因素,我认为2011年的通胀形势总体可控。2011年全年CPI大概在4.5%左右,明显高于2010年。年内物价高点可能会在某个月超过6%,不排除在第一季度就出现这个高点的可能性,物价运行拐点在年中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考虑到土地与劳动力成本上升、工资和资源品价格提高、国际大宗商品仍将震荡上行等中长期推高物价的因素存在,未来通胀可能在出现拐点之后不会立即大幅回落,而是出现较为平缓的调整的可能性较大。

货币政策稳中偏紧,上半年“三率”携手上行

总体而言,2011年的货币政策会稳中偏紧。当前物价调控形势较为严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CPI调控目标上调至4%,而根据推断,这一目标可能很难轻松实现。因此在央行确立“稳物价”作为首要政策目标的背景下,货币政策的收紧恐怕难以避免。2010年虽然已经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升息、人民币进入第二轮升值,但预计2011年上半年存款准备金率、利率与汇率仍将携手上行。

一是存款准备金率仍将持续上行。影响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资本流入、外汇占款、央票到期与信贷投放,其中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较大。如果2011年上半年资本流入提高、外汇占款增加、央票到期较多、信贷投放规模较高,那么存款准备金率仍有可能在2010年的基础上继续上调,并且全年都有上调的可能,整体升幅大概在四次水平以上。2011年央行虽然没有确定整体信贷规模,但是却提出了差别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我们认为差别和常规的存款准备金率这两项政策工具并不冲突,甚至可以根据上述四个方面的变化综合协调运用。

二是利率上半年仍有1~2次上调的可能性,但是连续大幅加息的可能性不大。此轮加息并不仅仅是象征性的,而是具有相当的实际意义,主要体现在对未来物价上涨和资产价格泡沫进行防治上。目前调整的目标是希望能够达到一个物价上涨与利率提升基本对应的状态。物价调控目标从原来的3%上涨到现在的4%,实际水平甚至还可能更高,此时如果利率依然保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那么就会扩大负利率水平,形成不利的通胀预期,并可能进一步助推物价上涨,因而需要对利率这一影响全局的价格工具进行调整。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目前的经济状况并不具备利率连续大幅上涨的条件。回顾上一轮调控过程中的利率调整历史可以发现,2004年开始调整,在间隔一年多之后,2006年做了第二次调整,2007年连续调整四次,2008年没有再进行调整。当时的经济环境是明显过热,2007年GDP增速超过13%,物价持续快速上行,CPI从年初的2.2%上升至年末的6.5%,月度最高值突破8%;外资大量流入,上证A股指数超过6000点,房地产市场上半年就轮番上涨,整个经济严重过热,因而急需降温。而相比之下,目前的经济热度显然远低于2007年,GDP的增速在10%左右,物价上行仍在可控范围之内,上证A股指数仅位于3000点左右的水平,而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了2010年的调控之后,价格涨幅趋于缓和,并且由于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定位已经从投资转向自住,房产税等未来进行调控的政策储备充足。目前国内的经济状况无需大幅提升利率进行降温。

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复苏状况和利率水平来看,2011年欧美日仍处于筑底复苏渐趋稳固的环境之中,失业率较高、欧债危机、通货紧缩等不稳定因素依然困扰着他们的复苏进程,因此年内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维持目前低利率的可能性较大。如果中国大幅提高利率,那么中外利差空间的加大将会吸引大量游资流入中国套利,从而大幅推高外汇占款和资本市场投资炒作风险,产生新的经济运行不稳定因素,对货币政策的实施带来新的压力。此外,国内政策制订需要考虑到经济增长的各个方面,如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地方融资平台的平衡等等。有鉴于此,今年利率连续大幅上调的可能性不大,但有可能调整2~3次,每次0.25个百分点。

三是人民币兑美元将渐进较快升值,预计全年升幅大致在5%~7%。影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因素主要有三个:进出口、资本流入和中美关系。在进出口方面,如果2011年贸易顺差不出现大幅急剧收窄,加工貿易受人民币升值影响不大,那么人民币升值就会持续下去。而人民币升值也会倒逼出口行业进行产业升级,转向国内消费市场或者提供更有竞争力的高附加值出口产品。在资本流入方面,目前持续小幅升值的预期可能会促使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但实际上相对于固定的利差和汇差空间来说,外资流入更为重视的是国内资本市场的收益差。如果对国内资本市场进行有效的整治,防止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那么外资流入牟取暴利的空间将会大幅收缩。再加上加大对地下钱庄的打击力度,隔断游资进入的渠道,那么资本流入对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此外,尽管美国政府对中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会有所缓解,但中国政府也不会过度关注美国政府要求人民币短期内大幅升值的要求。2011年人民币兑美元仍将维持渐进升值,升值幅度可能较2010年略大些。人民币将进一步趋向盯住一篮子货币,针对不同的货币将双向波动,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

(作者系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宏观政策论文范文第5篇

加拿大国际治理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滑铁卢大学政治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国际政治经济、中国政治及外交政策研究

长期以来,债务危机主要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最近。由于国内缺少足够的财力,很多发展中国家会向国际债权人借款,从而为国内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他们在无法偿还债务时,通常会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寻求帮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向其提供短期融资,但前提是债务国需要在国内进行宏观经济调整以及结构改革,从而提高其中期债务偿还能力。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救援与债务国国内调整不足以解决债务问题时,该组织会鼓励债务双方通过延期偿还或债务削减进行债务重组。但是,债务国和债权国大多不愿意及时开展债务重组,而是尽力拖延,最终造成经济混乱与金融动荡的局面。

21世纪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了建立一个主权债务重组机制(SDRM)的倡议,希望用法律(而不是市场)的途径,更及时和更有序地进行主权债务重组。由于缺少主要利益相关方的支持,这些改革措施从未启动。2013年,针对如何改善主权债务重组的时效性、效率以及公平性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启动了新一轮辩论与磋商。当时,全球正处于欧洲债务危机以及阿根廷及其债权国之间僵持的法律诉讼阴影之下。前者表明,债务可持续性问题不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而后者突出了当今国际债务市场中各类债权人之间更加复杂的协调问题。在两种趋势下,用什么新方式来解决债务危机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近一年多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讨论了一系列的改革建议,提出通过加强债务合同中的集体行动机制来改善用市场途径进行的债务重组,更多、更早地采用债务延期的方式减轻债务偿还的困难,以减低最终削减债务的可能性,取消国际货币基金在提供债务救援方面对某些对国际金融影响较大的债务危机国的宽松政策(如2010年对希腊的救援)等等。

十多年前,中国并未深入参与到国际债务市场中。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建立主权债务重组机制的建议时,中国政府表示了欢迎。 虽然中国政府官员与分析人士对该机制存在的很多缺陷以及实施该机制的可行性提出了问题,但他们总体上是持支持态度的。那时,他们的关注点主要在于主权债务改革——尤其是用法律途径进行的重组——不应该影响国家主权。中国也一再强调改革债务重组不应该增添发展中国家的融资成本,因而影响到它们的发展需求。

近年来,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参与率提高了许多。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身为全球主要债权国之一,对主权债务治理问题变得更加敏感。然而,中国在最近一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持下的主权债务重组的辩论中的参与度反而不如以前,中国政府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的提议没有明确地表示看法和意见。这其中的部分原因可能在于这些提议过于关注债务重组的具体机制, 而中国的兴趣远不在此。

在中国看来,债务治理中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预防陷入难以维持的债务, 这比陷入困境之后如何解脱更重要。中国的决策者很可能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者其他机构提出的主权债务重组建议并不针对债务危机的源头,即过度借贷。此外,中国与很多其他国际债权国有所不同。自2010年以来,中国的海外资产中65%到70% 是外汇储备,只有7%左右是债券和贷款。中国的主要关注点是维护其海外资产价值,免受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通货膨胀政策的不利影响。而这并非是可以通过改善债务重组机制可以解决的问题。

虽然中国政府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债务重组讨论没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对主权债务问题不关心。中国官员和分析家多次指出,国际金融体系在西方国家的主导下缺乏公正性,在债务问题上和其他问题上,发展中国家常常处于结构性的不利地位。即使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中的国际债权国,也由于美元在国际金融里的霸权地位,难以充分地保护自己的债权人利益。

近两年来,中国与77国集团共同呼吁建立一个以发展为导向的主权债务重组机制,以促进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多倾向于通过国际货币基金或者是二十国集团改革债务重组,而中国和77国集团则更倾向于在联合国的框架下建立新的机制。这意味着中国依旧十分担心当今国际金融体系和机构中的不公平问题,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权利不平衡问题。最近,中国在债务问题上给阿根廷和委内瑞拉的帮助,进一步说明中国在主权债务方面的主要目标是尽量减少国际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同时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

宏观政策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人工智能虽然发展的历史并不长,但它正势不可挡的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本文主要对人工智能进行了简要介绍,对当前房地产营销现状加以分析,并对人工智能在房地产营销方面发挥的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人工智能;房地产营销;展望

近年来,人工智能已经应用于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既给人们带来了便捷高效的服务,也对许多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其中,房地产营销就是一个重要内容。人工智能的引入,使房地产营销将开创出一个崭新的局面。

1、人工智能简要介绍

“人工智能”通常被人们简称为AI,属于多学科技术的结合体,主要包括:1.心理认知;2.机器学习;3.情感识别;4.人机交互;5.数据保存和决策等。其起步于20世纪中叶,从2015年起成为诸多业界人士主要关注的焦点之一。当前,技术手段实现了不断创新,人工智能领域快速发展,为推动产业方式发生改变发挥了重要作用。

2、我国房地产营销产业现状

2.1市场定位观念相对模糊

房地产是我国的重要产业之一,在国计民生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同时,该行业具有不完全竞争性的特点。大多数房地产开发商在针对其产品进行定位时,多以作表面文章为主,常犯的错误也较多,主要包括:1.定位过低;2.定位过高;3.定位混乱等。这些错误造成的直接影响包括三种不良结果:1.使顾客无法准确做出对企业的印象定位;2.使顾客只对企业某一产品印象深刻,对其他产品无法产生应有的关注,造成企业失去了潜在性顾客;3.顾客对企业形象和产品一知半解,认识上模棱两可,无可适从,在不知不觉中失去购买产品的欲望。

2.2客户维系策略明显缺乏

企业所实施的客户战略中,主要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喜新忘旧现象。这方面,在相当部分房地产开发商中有明显的表现。他们对吸引新客户有很大的兴趣,而对现有的客户则持忽视态度。还有的开发商是以售前和售中作为管理重心,对于售后服务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其结果是无法及时解决物业管理服务中当存在的问题,使得现有客户出现了大量的流失。从成本角度而言,争取新客户的代价远高于保持老客户,这是一种非常不经济的做法。

2.3未能对内部员工的关系给予足够重视

这方面,主要表现在开发商视自身为主人,视员工为无任何能动性的廉价资源。在这种观念下,开发商并没有将与广大员工的沟通视为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很普遍的现象是员工被开发商视为管理的对立面,并以严格的制度加以约束,从而忽视了员工在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多层次需要,还有的甚至进行完全否定,挫伤了员工在工作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4地产企业间开展恶意竞争和诋毁

这方面,主要表现在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对竞争的概念理解较为偏颇,误认为竞争就是你死我活,并由此导演了价格大战,造成竞争上不择手段,出现了过度竞争和恶性竞争。

3、人工智能对房地产营销的作用

当前,社会上能人辈出,各类先进的技术手段与人工智能领域实现了融合发展,对推动包括房地产营销在内的诸产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3.1人工智能改变了传统的房地产广告投放方式

近年来,人脸识别技术实现了快速发展。这一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房地产营销方面要因人而异,选择合适的投放人群和区域。如,房地产企业可以在数字广告牌上,安装相应的软件和具有较高分辨率的网络摄像装置。

这样,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广告牌可以利用先进的人脸识别技术,识别每一位观看者的体貌特征,他们关注的广告属于哪一类等。这些市场信息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数据类信息。房地产企业可以以此为依据,对广告投放效果进行衡量,进而实现广告投放目标人群和区域的合理性选择。将传统的广告牌植入人工智能这一先进的技术之后,可以很直接地掌握这些观看者有哪些反应,并由此感知受众具有哪些方面的偏好,并将这些数据为依据,对广告内容加以筛选,这样,广告推送的针对性增强了,同时也时现了传统中广告商投送的广告不再是原来的单向性,而成为互动性更强的双向性广告。

3.2人工智能可以加深企业对于受众群体的了解

通过这一了解,房地产企业的广告在推送上更加实现了因人而异,形式更加的丰富多彩。以正式节目开始前插入的广告为例,虽然它的时间并不长,基本在10到60秒的时间。用户与广告商二者间原本是矛盾的,前者希望其时间越少越好,而后者则希望增加广告时长,其目的是提高品牌的认知,提升的品牌推广度。针对这样的矛盾,人工智能就可以以视频互动广告的方式解决商家的需要。在广告播放过程中,商家可以用语音向用户提出自己的问题,用户同样以语音来进行回答。如果用户的答案是正确,就可以免费跳过广告。这样,可以满足用户及商家两方面的不同需求。对前者而言,节约了他们的时间,从后者而言,则通过互动,使用户有了思考过程,弥补了广告缩短的损失,还在一定程度上,使用户进一步加深了对品牌产品的新认知。除了实现广告互动之外,商家还可以采取语音互动方式,做好用户的实时调研,使咨询和调研范围更广大,分析更精准。

3.3人工智能可以逐步取代房地产销售中介机构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房产中介行业带来了新生机和活力,但其并未对房地产销售带来太多的实质性变革。可是,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进一步联合之后,房地产销售中介机构很可能会在未来某个时间被取代。以办公空间为例,这方面的需要将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其需要量不断减少。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共享办公会逐步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房地产销售中介的生存空间会进一步缩小。所以有人说,或许,将来我们在谈房价时,对方可能会是一个机器人。

结语:

综合以上所述,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之下,房地产营销将面临许多新机遇、新发展,需要我们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迎来房地产营销的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何佩.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及其应用 [J].经营管理者,2011(10).

[2]李恩会,罗芳. 宏观调控政策下房地产市场营销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13).

[3]刘伟.关于人工智能若干重要问题的思考[J].學术前沿,2016(7):6-11.

[4]龚怡宏.人工智能是否终将超越人类智能[J].学术前沿,2016(7):12-21.

作者简介:

王哲,猎居网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上一篇:学校建设论文范文下一篇:邮轮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