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装修技术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29

建筑装修技术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针对城市建筑空间设计和建筑管理,在简单介绍城市建筑空间定义、设计要素的基础上,对城市建筑空间设计和建筑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几项有效的提升设计与管理水平的措施,旨在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参考。

关键词:城市建筑;空间设计;建筑管理

随着城市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对于环境空间方面的需求也随之增高,同时这也促进了城市规划与设计的进一步发展。为解决需求和发展之间的实际问题,必须注重城市建筑空间设计,借助先进技术措施,大幅提升设计水平,并将其作为主要依据,实施科学化建筑管理,从而创造出优良的空间环境。

1 城市建筑空间的定义

西方城市规划领域指出,赋予某种功能的城市范围构成独特属性的城市空间,其基本性质主要取决于人类社交的不同形式,以及具有差异性特点的人文特征。基于这种理论,城市空间不仅是物化的形态,也是富有一定社会色彩的。对于城市空间而言,其构成是十分复杂的,存在多种影响因素。从设计层面考虑,主要涉及到城市的基础形态和组件空间的所有要素,比如建筑物、街道、广场等。城市建筑空间实质上是一种物化的形体空间,其包含两大部分,分别为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城市建筑空间是由设计者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通过合理的空间艺术布局,采用先进的设计手法和技术措施,以科学管理为核心创建出的生活场所,为城市空间体系的重要构成。

2 城市建筑空间设计基本要素分析

在对城市建筑空间进行规划设计时,应重视城市空间的整体性。首先是满足视觉上的需求,将抽象的形体设计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引导人们关注空间,同时唤起人们的感情,提升人们生活趣味;其次,要借助空间结构实现视觉连续性目标,进而营造出独特的视觉秩序。由此可见,实际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以下基本要素。

2.1 天际线。天际线是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主要要素之一,其意义在于要妥善处理人造物体和自然物体间的实际联系,从而确保视觉和谐性,满足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

2.2 地平线。地平线要素的意义同样是要妥善处理人造物体和自然物体间的实际联系,人造物体的呈现与地平线设计息息相关,要对视觉方面的舒适性以及使用方面的便利性给予足够的重视。

2.3 空间要点。若将城市建筑空间设计比作一篇文章,则空间要点就是文章当中的标点符号。它存在的价值在于充分体现地方性文化及特征,使人们感受到抵达和离开的具体感觉,常见的空间要点有广场、台阶等。

2.4 后退。建筑物的后退是组成画面的基本要素,如同舞台背后的幕布。在实际设计工作中,建筑与街道的相对距离以及入口大门等都是后退设计内容。

2.5 纵深。纵深设计要求设计者妥善处理建筑形式和空间之间的协调关系,确保二者保持良好的流畅性与连贯性。

2.6 升高与降低。此要素表示某一建筑高度的改变,具有强调性作用,设计过程中应切实强化美感与趣味性。比如设计中巧妙使用台阶,能将人的实现从低处指引到高处。

2.7 凸出与凹进。从直观效果上看,建筑凸出与凹进代表了积极与消极的流动,可对建筑连续性关联以及方向的改变进行说明。

2.8 人文尺度。人文尺度即为建筑和人之间的关系,代表建筑、人类、人类活动之间的尺度,而且这也是设计经常考虑的内容,比如门窗的具体高度等。

3 城市建筑空间设计和管理之间的联系

城市规划是一种干预空间安排与土地开发的手段,营造良好的空间环境是采用这种手段的根本目的。作为处理城市发展问题的重要举措,城市规划还依赖于建筑空间设计,如果整体空间规划单一注重二维空间,仅对基本的容积率與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未对独有的空间特点进行考虑,则很难创建出良好的建筑环境。这样的规划往往失去了重要意义,仅仅停留在片面的建筑管理,使得城市的空间环境出现混乱,不利于城市的持续、协调发展。由此可见,城市空间设计水平直接影响到规划管理的真实效果。此外,只依靠技术措施合理解决各项问题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得到政策上的支持,相关行政部门要给予大力的配合,只有这样才可以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确保规划得到顺利的实施,因此,科学化管理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前提之一。

4 提升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与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4.1 转变分析角度,丰富空间内涵。城市空间既是人类活动的主要产物,也是人类活动的主要载体,所以在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时,首先应注重人类活动的分析,除了必要的建筑环境,还需对人类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宗教信仰等实施研究,如果脱离了对人类活动的分析,则城市规划和管理将失去针对性与科学性。因此,城市规划与建筑管理不仅局限于技术或环境,而是要更加注重人类行为的分析。除此之外,还要从建筑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等多个领域入手对问题进行考虑,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丰富空间内涵的目的。

4.2 空间形态的转变,从二维平面过渡为三维立体。从本质上讲,城市建筑空间属于三维实体,采取二维平面的思想是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的。如果不对传统的二维平面设计方法进行改变,则空间设计与管理是很难进行的。以街景规划为例,其必须从形式、高度以及层数等角度入手实施设计和管理,而运用二维平面显然是无法完成的。

4.3 将内部管理转变成内部和外界环境间的协调管理。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内部管理是较为单一的,没有对外界环境等进行考虑,使得二者的协调性有待提升。对于建筑内部空间而言,其不仅要和建筑本身保持高度的协调性,还要使其与外景环境协调一致。以建筑出入口管理为例,其不仅是建筑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要和外界交通系统保持良好的协调关系。

4.4 将风格规划管理转变成空间环境艺术管理。城市建筑空间不仅具有独特的单体风格,还有一定的空间环境艺术。因此,以空间环境艺术为核心的管理也是不能忽视的,充分考虑不同建筑之间,以及建筑和自然之间的实际协调关系,才会创造出良好的空间形态。否则的话,空间环境则仅剩建筑间距要素,而原本丰富的城市空间也会变成生硬的“火柴盒”。

4.5 高度统一建筑、社区功能。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于社区服务的要求逐渐增多,所以建筑功能也需要和社区功能良好协调,如果二者之间产生矛盾,而会对生活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阻碍社会的后续发展。因此,作为设计和管理人员,必须对建筑、社区功能的协调统一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居住小区为例,如果在住宅的一层设置娱乐功能,可能会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不必要的功能冲突,所以应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设计。

5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建筑空间设计和建筑管理之间存在的必然的联系,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城市建筑空间设计较为片面,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设计与管理水平,进而在适应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为人们创建更好的环境空间。

参考文献

[1] 张绍红.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与建筑管理初探[J].住宅产业,2010 (01):37-39.

[2] 张绍红.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与建筑管理初探[J].国外建材科技,2005(04):130-132.

[3] 李艳丽.浅析当前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与建筑管理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23):107.

建筑装修技术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在物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建筑设备管理类课程是其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的主要内容是对建筑消防与给排水、建筑供暖、通风、空气调节、建筑燃气供应、建筑电气等建筑设备维护和管理的讲解。本人从2009年起承担了我校物业管理专业的所有建筑设备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任务。经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该类课程进行了一些研究、探讨,以期使这类课的教学更加完善。

关键词 建筑设备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Research of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of Building Facilities

Management Courses in Refriger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Technology

Expertise and Professional Property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LIU Yang

(Wuhan Busines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56)

Key words building facilities;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 teaching methods

1 建筑设备管理类课程在物业管理专业中的内容及其开设的必要性

建筑设备设施是附属于房屋建筑的各类设备设施的总称,它是构成房屋建筑实体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挥物业功能和实现物业价值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一般来说,建筑设备设施包括建筑给排水与消防、采暖、通风及空调和建筑电气。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物业设备的种类日益增多,新型产品纷纷涌现,不断向更完备、更先进的多样化、综合化系统发展。这不仅使人们对物业设备的功能需求不断提高,也对物业设备的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建筑设备管理的内容比较广泛,且渗透面广。其中心内容就是通过对建筑设备设施的管理,延长设备设施的使用年限,确保其功能的正常发挥,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及运行费用。由此可见,建筑设备管理是物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将本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熟悉建筑设备管理工作流程和常见的设备系统工作原理,熟练掌握水、电、气系统的维修、保养、操作的综合性技能型人才。

2 我校物业管理专业建筑设备管理类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探讨

由于物业管理专业与制冷与空调专业不同,在后期的工作中强调的是对已有建筑设备、系统的维护、保养、操作,而不是像制冷专业一样偏向于对尚未建的建筑设备系统的设计,故教学内容中显然已不需要建筑设备系统设计、计算及绘制施工图的内容。根据以上的课程教学目标,我们将教学内容按能力层次划分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建筑设备物业管理常见故障处理和建筑设备工程施工图识读四大模块。这四大模块的能力要求呈阶梯型。以建筑给排水为例,以上四个模块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学生需要学习基础知识,包含建筑给水方式、建筑供水的主要设备、建筑给水常用的管材及加工方法等;然后,要学习基本操作技能,包括维修工具的使用操作、主要阀门的拆装、各种管道的连接、钳工操作、管道安装等;接着,要学习建筑设备物业管理常见故障的处理,包括常见的管道堵塞、水压不够、简单设备(如阀门、过滤器)故障处理等。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物业工程水暖岗位的基本经验技术,着重训练学生的实操能力;最后,要学习建筑设备工程施工图的识读,包括常见的给水系统施工图、排水系统施工图、雨水系统施工图识读等。施工图识读能力是建筑设备物业工程管理人员的必备能力。只有具备这一能力,从业人员才能全面地理解自己所管理的建筑物各部分的功能、作用、特点,才能更全面、宏观地解决物业管理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

3 我校物业管理专业建筑设备管理类课程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下转第157页)(上接第116页)

3.1 充分利用电化教学

对于基本原理部分的教学,本类课程中的有些内容属于建筑中的隐蔽工程或系统工程,从已建好的房屋中很难看出起工作原理及工作流程,但这些往往是课程的重点部分和必讲内容。如建筑电气工程中的供电线路、建筑通风及空调工程中的通风管网、建筑给排水中的给排水管网等。这部分内容很难通过看实物或单纯通过教师语言讲解来使学生理解。这就需要借助图片或电脑仿真技术进行演示,将实际的工作流程以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此来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当然,这也需要授课教师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相关的教学资料,以满足教学要求。笔者的教学资料主要来源于各学校国家精品课程的已上网资源。

对于更高层次的建筑设备施工图的识读、建筑设备日常的物业管理流程等教学内容,由于图形复杂、日常管理流程繁杂,简单通过粉笔的方式肯定是难以表示清楚的。为此,授课教师特别精选了时代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建筑识图一日通》教学视频(含给排水、供热、通风、空调、电气工程施工图识图)及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物业工程管理》教学视频(含给排水、供热、通风、空调、电气物业工程管理)来补充教学。通过多年的观察,通过视频教学比单纯的粉笔方式要有效很多,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3.2 书本知识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

通过课堂的学习,学生大体了解了建筑设备工程中的主要设备、工作过程、工作原理,对于日后所要承担的建筑设备物业管理工作也有了基本了解。但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书本知识与实物相结合是必须的。由于我校拥有制冷与空调省级实训基地,相应的给排水、供热、通风、空调的实训设备一应俱全,故通过课程学习后,再在实验室或实训中心自己动手操作、亲自实地参观,更加加深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为以后的上岗打好了基础。

4 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现阶段,我校物业管理专业的生源均为文科生或中职生,学生普遍认为建筑设备管理类课程较难学。分析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学生不了解该类课程与物业管理的关系,没有学习动力;二是学生缺乏基本的物理知识,当涉及到水压、真空、物体的三态变化过程、波动等知识时,学生很难理解其原理;三是缺乏空间想象能力,不能将书本上的系统图、平面图所表示的建筑物、建筑设备系统立体化、系统化。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以上所罗列的学生的特点,在授课过程应做好以下三点:(1)明确本课程与物业管理专业的关系,告知学生本课程在从此物业管理时所起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本类课程的重要性。本类课程所涵盖的给排水、供暖、通风、空调等内容,任何一个环节没有管理维护好,都会影响整个物业管理的成败。只有学生明白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才会自然地产生学习兴趣;(2)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如遇到需要基础物理知识时,适当增加部分高中物理及化学实验演示内容,强化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3)适当增加高中立体几何的有关知识,并加强课程的实物教学、实训教学,将书本知识与实物、实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同学们在看中学,在做中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学生的学习的劳动强度。

参考文献

[1] 张海昕.物业管理专业“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课程的教学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3(2).

[2] 郭冰,刘绪荒.《物业设备设施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下)第123期.

建筑装修技术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依据现阶段我国建筑节能发展滞后的状况,分析并总结当前国情下我国建筑节能管理的现状,找出我国建筑节能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不足。提出解決对策,即在建筑节能管理中行政管理部门采取四位一体的管理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直接参与建筑节能技术管理的单位的职责进行分析和优化。

【关键词】建筑节能;现状;问题;职责

建筑装修技术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文章通过对有关建筑机械的宏观经济以及建筑机械制造、租赁行业的现状分析,提出要以创新新思维改变经营现状。针对建机企业的特点提出了合作共赢思维、延伸服务思维、互联网思维三个思维方法,希望以此为建筑机械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建筑机械;行业现状;创新思维

2015年是建筑机械制造和租赁企业继续处于寒冬的一年,企业无一例外的感到业务量降低、资金回笼困难、可预见的前景悲观。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建筑机械经营作为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建筑机械行业面临的现状

(一)建筑机械行业相关的宏观经济形势

建筑机械行业是一个周期性特征明显的行业,与宏观经济的关联度较高。2015年,全年GDP增速为6.9%,比上年回落0.5%,其中自第三季度起每季下降0.1%;12月份PMI为49.7,显示出企稳状态,但全年PMI处于荣枯线下方;全年PPI同比下降5.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增速比上年回落2.2%。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5.15万亿元,实际增速比上年回落2.9个百分点;全年房地产投资为9.59万亿元,同比增速已连续24个月回落。

从以上相关经济数据中可以看出,与建筑机械有关的经济指标基本上都有一个字:降!从国家统计局就2015年经济数据的表态可以预见中国宏观经济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善,甚至还有下行的风险。因此,建筑机械从业者要有短期内经济形势不会根本好转的思想准备。

(二)建机行业面临的形势

1. 建筑机械整机制造企业现状

2008年,中国启动了4万亿的投资,在这种疯狂的基建投资潮中,资本则涌向了这个大家认为需求极大的行业,产能迅速扩张。2010年下半年以来,建筑机械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速基本处于20%以上。进入2012年,随着市场需求的迅速下降,制造企业现金流紧张投入不足和订单下降不敢投入,产成品库存增幅开始所下降,但库存绝对值开始上升。产能过剩开始出现,而这种产能过剩主要表现为需求结构的调整升级快于供给结构改变的结构性过剩。

一般来说,销售回款速度下降、企业存货增长、扩产、开发新品、扩大销售网络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而当企业经营性现金流量净值明显低于净利润时,则说明企业的经营进入了困难时期。2015年全年,中国建筑机械的巨头中联重科预估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利润0.5亿~1亿元,同比下降80~90%,同时,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却为-30.9亿元,这一现象说明,经营困难不是个别现象。近两年,建机行业整体需求不足,市场竞争激烈,在下游企业资金紧张和违约的情况下,制造企业应收帐款大幅增加,现金流日渐紧张。

2. 建筑机械租赁企业现状

建机租赁行业是一个相对新兴的行业,存在收益率较高、行业标准缺乏、市场竞争无序、信用体制不健全,行业集中度不高等新生行业的普遍现象。据估算,全国大约有10万家工程机械租赁企业,平均每家营业额大约300万元/年,资产超过5000万元的少之又少。从全国建筑机械租赁行业五十强排名来看,50家企业加起来产值规模也不会超过行业规模的10%。建机租赁处于建筑产业链下游,大量中小企业在弱肉强食中维系生存,因此行业内普遍存在重业务、重现金、轻管理的现象,从而出现生产管理松懈、安全事故频出、财务混乱等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乱象。

近年来,一些风投资金进入了塔机租赁行业,这些资本的终极目的是以塔机租赁为道具实施资本运作,因此他们忽视租赁经营本身的行业管理,违背行业发展的自身规律,盲目地扩张资产规模。此类租赁企业很多进入资不抵债的经营状态,在内部,经营矛盾、股权矛盾频发;在外部,债务纠纷,查封资产等现象也不断出现。

2008年以来,有条件的制造企业以极低门槛融资租赁的方式销售产品,无论是门外汉还是有规模的租赁企业,都乐于接受这种可以缓解一时资金压力的支付方式而进行了大量的采购,这其中,很少有人能冷静地思考企业经营管理实力与采购数量的配比。制造企业为提高销量,忽视甚至放弃对客户的考察,对于盲目扩张的租赁企业,因管理能力和精力不足,导致日常管理顾此失彼,财务运作捉襟见肘。

二、建机经营中的創新思维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的建筑机械企业的困难是多年来行业高速发展中自身问题的集中爆发和宏观经济形势共同引发的现象。目前的形势并不意味着建筑机械行业的暮日,而是行业高速发展转到平稳理性发展过程中的调整期和阵痛期。因此,有必要抛弃原来的思路枷锁,来一次创新思维。

(一)什么是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的本质在于将创新意识的感性愿望提升到理性的探索上,实现创新活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飞跃。创新(innov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原意有三个含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创新思维具有前瞻性,多向性,突破性,独特性等几个特征。

(二)合作共赢的思维

人们常说:一个人走只能决定你能走多快,一群人才能决定你能走多远!因此在日常的经济生活中,必须要寻求有效双赢的合作。成功实现合作的关键是要善于用自身的优势去换取他人的优势。

首先是制造企业与租赁企业的租赁合作。制造企业为租赁企业提供产品和技术支撑,租赁企业提供承租客户资源和租赁经营管理资源,以此达到租赁企业以较低的资金成本购机,制造企业以稳定的渠道或较高价格向市场推出产品。其次是租赁企业的合作。租赁企业间的合作核心是资本的合作,只有资本合作才能撬动大家内心深处的自我利益和保守思维,才能打造抵御市场风暴的航空母舰,实现共进退,保证行业可持续的发展。再次,是制造厂家的合作,许多人都有一种固有思想:同行是冤家!其实,制造厂之间有许多资源可以共享,甚至包括客户和技术。制造企业可以进行技术交流,共同维护和打造大客户,共同维护行业的健康发展,在良性竞争的状况下开展行业层面的合作。当然,还有更多的合作形式,比如银企合作,通过和金融机构的合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比如还有产业链的上下游的合作,可以与合作者就产业发展共同承担风险,共同享受利益。

(三)延伸服务的思维

2015年,在中国GDP总额中的比重达到50.5%,第三产业绝对值值超过第二產业7万亿达到34万亿元,服务业将会在以后经济发展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对于制造企业而言,务必要树立以产品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的思路,由被动式售后服务转变为主动式经营服务。通过精益化生产,供应链一体化、方便交易实现、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等一系列服务化改造来提升业务量、方便客户,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开辟企业的蓝海。

对于租赁企业而言,本身就是一种服务,要打造服务的核心优势,必须要细抠服务细节,实现服务产品的差异化。虽然客户不能直接看到服务,但可以做到让客户事前看到展示,事后感受到服务。以前的营销讲究4P理论: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现在讲7P,增加了人、过程、有形展示。而增加的这三个要素,恰恰是服务产品和服务过程的载体。在设计服务强化时,要设计一个将交易规则、生产程序和消费规程融为一体的过程和记录,并在实施中严格执行。

(四)互联网思维

建机企业处于粗放型行业,制造企业、租赁企业、施工企业构成了简单的产业链关系,在互联网应用方面,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互联网思维不是建个网站搞点产品展示,更重要的是从互联网经济的特点中挖掘新的商业模式。

最基本的互联网思维是电子商务。对制造厂家而言,可以通过互联网做基础资源展示、订单实现、外贸推广。建机租赁企业以互联网作为平台,完全可以构建B2B、B2C、O2O等商业模式。

互联网思维可以简要概括为: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比如:用户思维,是指价值链各环节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去考虑问题,让客户感觉一直很爽。比如:流量思维,任何产品只要关注者或客户达到一定数量,就会开始产生质变,从而带来商机或价值。当年360安全卫士用免费杀毒软件入侵市场,一时间搅得天翻地覆,它因此大量地留住了客户。再比如:大数据思维,是指对大数据的认识,对企业资产关键竞争要素的理解。企业所有的经济行为和结果,都可以被数据化,通过这些数据有助于企业进行经营的预测和决策。因此,所有企业必经构建自己的大数据平台,小企业也要有大数据。

三、结语

创新思维是相对传统思维的颠覆,在如今建筑机械经营形势相当恶劣,近期也不会明显改善的情况下,建筑机械企业必须要通过科技升级、化解过剩、产业集聚、国际化等战略苦练内功,寻找微观环境的改善,把宏观形势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建筑机械企业一定能够朝着健康良好的方向迈进!

(作者单位:重庆建工工业有限公司)

建筑装修技术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目前,全国各高校在建筑学专业开设的主要建筑技术类课程有: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建筑结构与选型、建筑物理和建筑设备等。其中建筑构造、建筑结构与选型等课程,不仅在建筑学专业中开设,在城乡规划、环境艺术设计、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的本科教学中也有开设,其教学质量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经过本人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该类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将以“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为例,探讨建筑技术类课程的改革途径与实践效果。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建筑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

1导言

建筑技术课程体系是以建筑技术为主线,讲授建造技术及建筑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具有共同特点的系列课程。它包括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力学等核心课程,还包含建筑结构与选型、建筑节能、建筑防灾、生态建筑、建筑材料等专业必修课程。整个课程体系面向建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其中建筑材料、建筑设备等部分课程也在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本科专业中开设。在建筑学课程教学体系中,要求学生以建筑设计为主体,覆盖各门建筑技术系列课程广泛的知识领域,以解决工程中多种技术和艺术问题的潜在矛盾,满足职业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2建筑学专业建筑技术类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建筑业与欧美一些较为发达国家的建筑技术水平差距也逐渐拉近,但从总体上来看还是具有一定差距。如何拉近我国与世界建筑业发展水平的距离?首先应从专业基础教育入手。建筑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水平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建筑技术水平。建筑学专业处于一个高速扩展、变化复杂阶段,现今建筑师面临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繁重的,特别是新结构以及新体系的不断涌现,都对建筑学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建筑界普遍认为,现代建筑师能否出色的完成任务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是否能够运用好建筑技术。建筑技术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师日后的实践应用。原有的建筑技术类教学课程已经不适应现代发展所需要的模式与方法。所以说,建筑学专业建筑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

3当前建筑技术教育现状

建筑教育必须与国际接轨,与社会同步。但目前我国的建筑技术系列课程往往作为“其他课程”游离在设计课的主线之外,与工程设计实践环节的衔接不够。另外建筑技术系列课程的教学历来偏重建筑物的物质构成和构成的技术手段,而少有贯穿于其中的建筑师的设计思想及演变过程,造成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重建筑构思轻建筑功能、重设计课轻技术课、重设计理论轻工程实践、重方案表现轻综合素质的现象。围绕着素质教育开展技术类课程的改革,全国多家院校建筑学专业都进行了相应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效,得到了广泛的肯定和支持。然而在研究过程中,尚存在以下几方面情况:

3.1研究都还多局限于单门的技术类课程的改革,目前的技术课程评价标准中注重细节的完美和追求标准模式的倾向还较明显,阶段目标追求尽善尽美,但总体缺乏协调合作。

3.2忽视设计主线和工程主体,以狭义的技术指标为起点,就技术做技术,对设计思维的提炼及与实际工程的衔接还重视不够。

3.3缺乏与企业或社会的互动,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差异较大,对设计规范、工程材料以及结构的构造处理等了解不多,有产业经验和背景的师资较少。

4建筑学专业建筑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

4.1加强技术类课程的设计比重,强调实践性教学模式

传统的建筑技术类课程,大多都是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学生对技术类课堂教学的反应多为枯燥、难以理解,并且技术类课程中涉及的公式繁多、知识复杂、量大,同时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缺乏,课堂气氛沉闷,使得教学与实际差距甚大,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工程实践中的技术设计是建筑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大学课程中却没有一门系统的、综合的技术设计课程,学生只能凭自己摸索获得不完整的知识。应改革建筑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方式,压缩、精简理论部分教学内容,加强技术类课程的设计比重,如建筑构造课程由两个学期的构造1课程、建筑构造2课程,可调整为理论课程与建筑构造设计课程,前者以讲解为主,后者以设计为主。

4.2跨学科协作的建筑技术教学

建筑学是工程学科门类当中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科,从研究内容上看,它直接涉及到美学、环境学、物理学、历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领域,所以建筑学自身就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属性。从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看,建筑功能和形态越来越复杂,涉及的必然越来越广,这就更需要各专业领域的协调。当前仍然采用分科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工程发展的步伐。因此,跨学科的建筑技术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为此,我们进行了如下改革。

4.3建筑技术教育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城市、建筑所面临问题的日益复杂,建筑学科的创新突破对先进实验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这不仅需要高水平的实验技术条件来支撑,也需要高质量、创新性的实验教学体系来保障。作为建筑学这一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实验实践环节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不可缺少的环节。

5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快速转变,高校教学改革的大浪潮也随之掀起,近年来全国高等院校建筑学科的教学方式方法也在进行积极地改革和优化,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效果。建筑学科具有“技艺一体”的特点,开展建筑技术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積极促进各高校不同层次建筑学科的教学质量,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大众教育下的专业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龚永智,丁发兴.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126+165.

[2]刘喜平.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26-128.

[3]倪国栋,鄢晓非,宁德春.工程管理专业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01:54-58.

[4]燕乐纬,张永山,汪大洋,蔡长青.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07:52-53.

建筑装修技术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以建筑管理存在的体制、意识、发展等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建立建筑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机制,在优化建筑管理人才成长与培养体系的同时,促进安全意识在建筑管理的提升与培养,做到对建筑管理工作核心价值和持续发展的全面体现与促进。

关键词:建筑管理;问题;对策

建筑工程过程复杂需要有效的管理进行各方面的协调,建筑耗时过长需要扎实的管理来做到对重点的突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快速提升的今天,建筑行业对科技和管理的依赖性正在增加,良好的建筑管理工作成为保障建筑行业社会与经济价值的有力保障。新时期,受到市场冲击和行业竞争的双重影响,建筑管理工作正在发生着基础、重点、内容等环节的重要改变,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出现了对建筑管理工作的新问题和新矛盾。要以建筑管理存在的体制、意识、发展等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建立建筑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机制,在优化建筑管理人才成长与培养体系的同时,促进安全意识在建筑管理的提升与培养,做到对建筑管理工作核心价值和持续发展的全面体现与促进。

1 建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建筑管理规范的缺失。建筑工程从规划到竣工验收是一个繁琐、复杂的过程,它包括了工程的招标、施工、竣工、验收、销售以及售后。由此可见,建筑工程的管理涉及了许多的领域,在对其进行管理时,必须要确定全面、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如果在对建筑工程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管理规范和标准,就会导致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与施工的质量无法形成安全、科学、合理的操作规程。建筑施工工人在施工的过程中,就会无章可循,违章的操作,忽视建筑物施工质量,从而为建筑工程的质量以及安全带来直接的负面影响。

1.2 建筑工程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由于我国的建筑项目管理方式落后,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在施工的过程中使用封闭式的管理模式,使得施工人员在对各种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显得比较随意,同时,由于封闭式的管理模式使得管理人员无法对市场的发展形势进行详细的掌握和了解,在进行项目的决策时就无法做到科学、合理。而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建筑管理体系不仅会给项目的规划、质量、安全以及成本的控制带来许多的负面影响,而且还会导致施工人员分配不均,管理不当等现象的出现。

1.3 建筑工程人才管理的问题。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之一,不仅涉及的领域较广,而且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有着推动的作用。但由于建筑工程项目较多以及工作量巨大,在对建筑工程进行管理时就需要高端的专业人才对其进行管理,从而对建筑工程的管理有序性提供保障。但由于我国建筑行业对管理人才的不重视,以及传统理念对高薪聘请的限制,使得在建筑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多为资质不高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导致建筑工程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2解决建筑管理工作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2.1建立市场化的建筑管理体系

在建筑管理工作中应该以管理者和决策者为重点,建立建筑管理的体系与机制,使建筑管理的各项工作有落实的基础,让建筑管理具体问题有贯彻的可能。应该结合建筑管理人员的职业成长,推进建筑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的培养工作,将每位建筑管理人员看做是可发展和可进步的主体,打造一支高素质、高能力、高效率的建筑管理团队。要发挥体系的领导与监督作用,以监督来促进建筑管理体系的全面落实,掌握建筑管理的方向和要点,突出建筑管理的环节、细节与重点,进而确保建筑工程在落实质量、进度的基础上,得到更为科学的控制和管理。

2.2促进现代化建筑管理人才的培养

要树立建筑管理人员的正确发展与成长观念,以建筑管理人员的具体工作为突破口,以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培训机制为平台,通过有效奖励和多重促进的措施激发建筑管理人员自我成长的积极性。要加大建筑管理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敢于在培养工作中增加资金、技术和政策的投入,真正使建筑管理人员走向专业化和专家化的道路,做到对建筑管理工作发展人力与资源上的支撑。

2.3提升建筑管理工作中的安全意识

安全是建筑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建筑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要在建筑管理工作中随时随地保持对安全的重視。应该确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与认知,落实建筑管理工作中安全方面的要点,通过有效地预防和严格的管理实现建筑总体的安全。应该针对建筑管理工作的实际对安全问题展开全面的治理和强化工作,通过宣传教育落实建筑管理安全工作的方针与正常,以严格的测评与考核强化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从根本上做到对建筑安全的本质性把握和保证。

3结语

建筑管理工作的深化走市场化和科技化的道路,要以开发建筑管理的潜在价值为基础,从系统上推进建筑管理的持续发展,使建筑管理的细节得到全面地提升和更新,最终实现建筑管理对行业发展的不断促进作用。文章的最后要强调建筑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筑管理人才是具体工作的领路人,应该以长期的眼观从行业需要与具体实际工作出发,建立建筑管理人才的培养体系和机制,为建筑管理人才的持续成长提供基础,进而实现建筑管理工作对行业、市场和发展的适应。

参考文献:

[1]程海英.建设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建筑,2004.4.?

[2]关罡.我国实施住宅工程质量保险制度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建筑经济,2008.2.?

[3]孙卫国.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及对策[J].今日科苑,2008.2.

上一篇:城市公交服务质量论文范文下一篇:我国发展建筑节能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