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的范文

2024-01-03

地质灾害的范文第1篇

斜坡上的部分岩体和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沿某个滑动面发生剪切破坏向下运动的现象称为滑坡。滑动面可以是受剪应力最大的贯通性剪切破坏面或带,也可以是岩体中已有的软弱结构面。规模大的滑坡一般是缓慢的、长期的往下滑动,有些滑坡滑动速度也很快,其过程分为蠕动变形和滑动破坏阶段,但也有一些滑坡表现为急剧的滑动,下滑速度从每秒几米到几十米不等。滑坡多发生在山地的山坡、丘陵地区的斜坡、岸边、路堤或基坑等地带。滑坡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很大,轻则影响施工,重则破坏建筑;由于滑坡,常使交通中断,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输;大规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摧毁公路,破坏厂矿,掩埋村庄,对山区建设和交通设施危害很大。因此,研究滑坡的成因及行为特点,有助于我们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来避免滑坡的发生或者是减少滑坡发生后的损失。下面从滑坡的形态特征及分类、滑坡的成因及滑坡的防治措施几个方面分别作简单介绍。

二、滑坡的形态特征及分类 1.滑坡的形态特征

滑坡在平面上的边界和形态特征与滑坡的规模、类型及所处的发育阶段有关。一个发育完全的滑坡,一般包括:1,滑坡体,指滑坡发生后与母体脱离开的滑动部分;2,滑动带,滑动时形成的碾压破碎带;3,滑动面,滑坡体沿着下滑的表面;4,滑坡床,滑体以下固定不动的岩土体,它基本上未变形,保持了原有的岩体结构;5,滑坡壁,滑体后部和母体脱离开的分界面,暴露在外面的部分,平面上多呈圈椅状;6,滑坡台阶,由于各段滑体运动速度的差异而在滑体上部形成的滑坡错台;7,滑坡舌,又称滑坡前缘或滑坡头,在滑坡前部,形如舌状伸入沟谷或河流,甚至越过河对岸;8,滑坡周界,指滑坡体与其周围不动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它决定了滑坡的范围;9,封闭洼地,滑体与滑坡壁之间拉开成沟槽,相邻滑体形成反坡地形,形成四周高中间低的封闭洼地;10,主滑线,又称滑坡轴,滑坡在滑动时运动速度最快的纵向线,它代表滑体的运动方向;11,滑坡裂隙,分为四类:1,分布在滑坡体上部的拉张裂隙;2,分布在滑体中部两侧的剪切裂隙;3,分布在滑坡体中下部的扇状裂隙;4,分布在滑坡体下部的鼓张裂隙。由此可见,一个滑坡完整的应该包括以上11个部分组成。当然,在实际的滑坡现象中,有时候我们很难分清楚各个部分明显的边界。

2.滑坡的分类

滑坡分类的目的在于对发生滑坡作用的地质环境和形态特征以及形成滑坡的各种因素进行概括,以便反映出各类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有效地预测和预防滑坡的发生,或在滑坡发生之后有效的进行治理。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指标,各国学者和工程部门对滑坡提出了各种分类方案。我国铁道部门则按滑坡体的岩性、滑面与岩土体层面的关系、滑体厚度等进行了分类,在国内应用较为广泛。从研究山坡发展形成历史出发,则可以分为古滑坡、老滑坡、新滑坡、现代活滑坡等类型;日本渡正亮则按滑坡的发展阶段,将滑坡分为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按滑坡的滑动力学特征,则可分为推动式、平移式和牵引式滑坡。对于一个滑坡,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但实践中,我们应该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根据突出因素对滑坡进行分类,分类的原则就是看对我们认识、防治和处理此滑坡是否有帮助。

三、滑坡的形成条件

要探讨滑坡的形成条件,就必须考虑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内在因素有组成边坡岩土体的性质、地质构造、岩体结构、地应力等。它们常常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外在因素有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地震、风化作用、人工开挖、爆破以及工程荷载等。其中地表水和地下水是影响边坡稳定最重要、最活跃的外在因素,其他大多起触发作用。查明和掌握这些影响因素对了解边坡失稳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制定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1.滑坡形成的内部条件

产生滑坡的内部条件与组成边坡的岩土的性质、结构、构造和产状等有关。不同的岩土,它们的抗剪强度、抗风化和抗水侵蚀的能力都不相同,如坚硬致密的硬质岩石,它们的抗剪强度较大,抗风化的能力也较高,在水的作用下岩性也基本没有变化,因此,由它们所组成的边坡往往不容易发生滑坡。反之,如页岩、片岩以及一般的土则恰好相反,因此,由它们所组成的边坡就比较容易发生滑坡。从岩土的结构、构造来说,主要的是岩(土)层层面、断层面、裂隙等的倾向对滑坡的发育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这些部位又易于风化,抗剪强度也低。当它们的倾向与边坡坡面的倾向一致时,就容易发生顺层滑坡以及在堆积层内沿着基岩面滑动;否则反之。边坡的断面尺寸对边坡的稳定性也有很大的关系,边坡也陡,其稳定性就越差,越容易发生滑动。如果坡高和边坡的水平长度都相同,但一个是放坡到顶,而另一个却是在边坡中部设置一个平台,由于平台对边坡的反压作用,就增加了边坡的稳定性。此外,滑坡若要向前滑动,其前沿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空间,否则滑坡就无法向前滑动。山区河流的冲刷、河谷的深切以及不合理的大量切坡都能形成高陡的临空面,而为滑坡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总之,当边坡的岩性、构造和产状等有利于边坡的发育,并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下引起边坡的岩性、构造和产状等发生变化时,就能发生滑坡。

2.滑坡形成的外部条件

滑坡发育的外部条件主要有水的作用,不合理的开挖和坡面上的加载、振动、采矿等,以前两者为主。调查表明:90%以上的滑坡与水的作用有关。水的来源不外乎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农田灌溉的渗水、高位水池和排水管道等的漏水等。不管来源怎样,一旦水进入斜坡岩土体内,它将增加岩土的重度并产生软化作用,降低岩土的抗剪强度,产生静水压力和动水力,冲刷或侵蚀坡脚,对不透水层上的上覆岩土层起润滑作用,当地下水在不透

水层顶面上汇集成层时,它还对上覆地层产生浮力作用等等。总之,水的作用将会改变组成边坡的岩土的性质、状态、结构和构造等。因此,不少滑坡在旱季原来接近于稳定,而一到雨季就急剧活动,形成“大鱼大滑,小雨小滑,不雨不滑”。这也说明了雨水和滑坡的关系。山区建设中还常由于不合理的开挖坡脚或不适当的在边坡上填放弃土、建造房屋或堆置材料,以致破坏斜坡的平衡条件而发生滑动。此外,振动对滑坡的发生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大地震时往往伴有大滑坡发生,爆破有时也会引发滑坡。

四、滑坡防治措施

通过以上对滑坡的形态特征及滑坡形成条件的介绍,我们不难得出治理滑坡的相关工程措施。然而,一个滑坡的发生往往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为,我们只有做详细的调查和分析计算后,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防治措施。总的来说,治理滑坡应该坚持以防为主、综合治理、及时处理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1.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具体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钻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竖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撑盲沟。

2.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

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常用的措施有:1,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削坡设计应尽量削减不稳定岩土体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体不应削减。此法并不总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经济技术比较。2,边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1,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2,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3,预应力锚杆或锚索,适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4,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土体的强度;5,SNS边坡柔性防护技术等。

五、结语

本文对滑坡的形态特征、影响边坡稳定性因素及滑坡形成条件、滑坡的防治措施做了简单的介绍。天然的或人工开挖形成的边坡到处可见,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边坡失稳,引起各种规模的滑坡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了巨大的灾难。因此,作为土木工程技术人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研究和治理滑坡,从而减少滑坡的发生和降低因滑坡造成的损失。相信通过我们研究的不断深入,滑坡现象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

参考文献

[1] 李斌.《公路工程地质》.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

[2] 郑书彦,李占斌.《滑坡侵蚀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年. [3] 王连接,马建宏 等.《水库滑坡与防治技术》.长江出版社.

地质灾害的范文第2篇

防范告知书(存根联)

由于近期连续强降雨,造成部分山体土质疏松,极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请注意加强你处住所及周围山体的动态监测和防范,一旦出现险情,及时报告,并随时做好安全转移的准备。

特此告知。

201年月日

关于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监测

防范告知书

由于近期连续强降雨,造成部分山体土质疏松,极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请注意加强你处住所及周围山体的动态监测和防范,一旦出现险情,及时报告,并随时做好安全转移的准备。

特此告知。

地质灾害的范文第3篇

1 水文地质的概念及地下水概述

随着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建设工程的需求, 水文地质学也在不断的细化着, 出现了很多的分支学科。出现了水文地球化学、区域水文地质学、矿床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供水水文地质学以及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学等一系列的分支。并且他们还不断和其他领域的研究相互结合, 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学科。一般情况下, 地下水都是存在于地层空隙里面, 包括孔隙、岩石裂隙或者是溶洞等, 地下水同样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水资源, 有多种利用方式, 既可以进行农田灌溉也可以作为生活用水, 还够为工业生产提供水源, 是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源。不过, 有时候地下水也会带来很多的自然灾害, 特别是因为人类的过度开采和使用, 很容易导致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 影响当地的地理条件, 这就可能导致出现地面沉降现象的出现。或者由于人们大量的排放污水以及工业废水, 当他们渗漏或者流入地下水中的时候也会造成严重水资源的污染。

地下水的储量一般都是比较稳定的, 所以经常会用来为城市进行供水或者是进行农田灌溉、当作工业用水。地下水在受到一些来自其他方面的影响的时候, 容易引起局部的地质变化, 甚至演变成地质灾害, 比如地面沉降、滑坡或者盐渍化等都是这样发生的。一般来说, 地下水要想进入地表或者河流都是通过渗透来完成的。而要回到地下一般都是通过降水流入的方式, 渗透与蒸发就是地下水的主要循环方式。不过随着人们对于地下水应用的大量增加, 使得地下水水位出现了大幅度的降低, 这就会形成地下水漏斗的现象, 容易使得地面发生沉降事故, 如果是发生在城市会产生相当严重的后果。很多的工厂对于污水的排放都缺少控制, 这些污水有些会渗入进地下水, 影响地下水水质。

2 水文地质因素在地质灾害形成中的主要原因分析

2.1 岩体的稳定受到地下水冲击遭到破坏而导致岩溶塌陷

如果水文地质条件本来就不好, 又流经碳酸盐类的熔岩或者是流过的溶洞有开口, 那么地下水就可能会一直沿着一个方向流动, 随着流经时间的积累, 就会产生越来越大的水流, 对流经位置的破坏也就会越来越严重, 慢慢的就会影响该处位置的平衡, 就会导致岩洞的坍塌, 如果因为这些造成整个岩体的失衡的话, 那么就会形成更加严重的坍塌或者是岩体滑坡, 形成一系列的不良反应, 最终可能会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2.2 水文地质因素使得砂土液化而引起的相关地质灾害

水文条件是导致砂土液化的重要因素。在发生地震的时候, 如果有些砂土比较疏松或者是呈粉状, 并且它们含有较多水的时候就很容易到集中水流的影响, 使得整个的砂土地变成流动的状态, 它们的冲刷力是非常大的, 会对经过的位置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流经的是沉积了角度颗粒的地方, 就会导致该处的水压急剧的增长, 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地下水就会喷涌出来, 这也就形成了喷水冒砂灾害。

2.3 水文地质灾害在地面沉降方面的成因分析

近些年来, 我国的地面塌陷的现象层出不穷, 很多都是由于地下水位过度下降引起的, 而这也是由于人们对于地下水的大量使用造成的。在地下水位下降的同时, 当地的地面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沉降, 如果这种沉降幅度过大, 就会形成灾害, 给人民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安全危险, 影响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4 水文地址因素导致的地基变形成因分析

地基是建筑物的基础, 地基的变化直接关系着建筑物的安全稳定, 而水文地质经常会使得建筑物的地基变形, 给建筑物带来极大的危害。如果建筑地基为软土地基, 这种土质中会有很多的孔隙水压力, 如果这些孔隙水压力受到外力的作用就会发生变化, 导致地基的变形。

3 水文地质影响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

3.1 采取预防为主, 治理为辅的方针实现对水文地质灾害的预防

这些年关于水文地质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不胜枚举, 其带来的损失更是惨重,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未能有效的对水文地质因素进行有效的监控与预防, 使得未能形成有效的应急预案导致事故的扩大。目前, 我国相关管理部门为有效的预防由于水文地质因素所引发的地质灾害制定了“预防为主, 治理为辅”的方针, 以防治结合的角度最大程度上控制灾害的发生及减小由于灾害所导致的损失。

3.2 实施有效的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政策

针对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根据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地质环境决定。我国地下水资源基本处于饱和状态, 但如储量过大则会冲击地质结构造成地质灾害。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积极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对防范由于水文地质因素而引起的地质灾害是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 经过采取合理的开发利用政策可有效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 维持地表结构的稳定, 更能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3.3 制定合理的紧急处理措施防止灾难事故的扩大

有关部门应该规划应急方案, 用来处理水文地质引起的灾害, 通过水动力学预测预报模型的建立, 可以有效的提高对于灾害的预测的准确程度, 为人们寻求解决方法提供时间, 做好防范或者是应对措施, 减少灾害的发生以及其发生后带来的影响。如, 地质灾害发生后, 有关人员就可以根据应急方案进行处理, 减少灾后损失, 尽可能的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4 结语:

这些年由于水文地质因素发生异常而引起的地质灾害较多, 对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 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发展。所以, 一定要加强对于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控制, 降低因此带来了损失, 要做到这些, 我们就需要加大对水文地质的监测和控制, 合理的应用地下水, 防止因为不科学的开采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摘要:近些年来, 我国发生地质灾害的次数越来越频繁, 尤其是夏季, 更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集中时期, 这些灾害的发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造成了很多不可挽回的损失。有些地质灾害甚至影响到了人们的生命安全, 通过统计发现, 很大一部分灾害都是由于水文地质的问题引起的, 诸如泥石流、砂土液化之类。所以, 要想做好地质灾害的防范, 降低其发生的概率, 就需要我们对水文地质进行更多的重视。为此我们对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探讨应对地质灾害的方法, 希望能够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水文地质,因素,地质灾害,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万龙.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产生的影响略述[J].世界有色金属, 2017 (23) :210+212.

地质灾害的范文第4篇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

一、矿井地质灾害普查的目的

矿井地质灾害是指矿井在开采活动中,因大量采掘井巷破坏和岩土体变形以及矿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与自然环境发生严重变化,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破坏采矿工程设备和矿区资源环境,影响采矿生产的灾害。

为加强我矿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做到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清晰明确,事故防范措施全面有效,特制定此地质灾害普查制度。

二、成立地质灾害普查领导小组 组 长:郭建南 副组长:赵文海 汤雪林 成 员:廖基贤 罗仁秋 文建新 刘邵江 李砚

组长全面负责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的指挥及安排,负责整改所需资金的落实。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协调指挥各部门进行普查工作,负责组织制定整改方案、安全技术措施,重点负责隐蔽致灾因素调查工作的跟踪及监督。

各成员在组长、副组长的领导下主要根据各专业结合矿井实际,切实认真的进行本专业的隐蔽致灾因素调查,共同开展完成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工作,并负责编制专业内的安全技术措施,和整改方案工作。

三、矿井地质灾害普查内容及相关制度

1、采空区排查制度 采空区积水是我矿今后生产所面临的主要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做到:

①坚持“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探放水原则,严格执行“三线”管理,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②地质灾害普查小组成员应经常深入井下现场对已揭露采空区、老巷进行排查,排查时间每月不少于一次,排查结果由安全科负责整改落实,排查资料应存档备查。

②应根据生产作业计划对新旧采空区进行实测,并及时准确的将当前采空区位置实测图填绘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上,对在实测或井下隐患排查过程中,发现重大安全隐患,可能诱发大的地质灾害时,应及时向组长及副组长汇报。

③根据采空区与我矿重点场所影响关系,以及井巷工程、保安煤柱、矿体的相互位置及影响程度,从技术上进行论证,确定我矿当前采空区监测重点。

④由地质防治水办公室负责对井下采空区出水地点进行全面监测监控。

⑤编写地质预报时要结合相关资料与施工单位负责对生产作业计划内采掘作业地点进行预测预报。

⑥在回采过程中,对地表采空区塌陷范围进行现场观测,对塌陷情况及时记录完善相关台帐,并制定出采空区塌陷超前情况或者老顶空顶面积大未垮落情况的相关技术措施,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向矿总工程师进行汇报。 ⑦在掘进、回采过程中发现采空区时,应严格按照相关安全技术措施进行施工作业,并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改完善相应作业规程,如因采空区原因需变更生产作业计划时应对该采空区进行详细论证,并留有相关资料。

2、老窑、废弃井巷、封闭不良钻孔的排查制度

①由地质防治水办公室对矿区内及矿区周边的可能影响本矿的老窑及废弃井巷进行摸底,并在本矿的相关图纸资料上绘制出具体位置,并定期进行观测及排查。

②由通风办公室对井下揭露的采空区巷道密闭进行观测,并及时汇报出现的问题。

③由地质防治水办公室定期了解相邻矿井的开采情况,如有开采完毕的矿井,调查清楚其废弃井巷是否对本矿的回采工作有影响。如有影响及时沟通并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处理。

④由地质防治水办公室对废弃老窑(井筒)和封闭不良钻孔进行定期排查,排查情况应填写至相关台帐。

3、地表防洪灾害的排查制度

①相关科室对矿内及矿区周边的地表径流进行详细的排查勘测并在本矿相关图纸上及时准确的绘制出具体的位置。

②相关部门对矿周围的防洪排水沟每月进行一次全面的排查工作,及时清理防洪沟,保证防洪沟内的畅通,发现有损坏的地方及时进行修复,保证防洪排水沟的完好。

③在雨季期间加强防洪沟的巡查工作,在井口周围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防止强降雨期间,积水涌入井筒内,发生事故。

4、断层、褶曲、陷落柱排查制度

①在巷道掘进过程中,巷道前方如揭露地质构造时,应继续采用井下超前探进行探查工作,如探明向斜轴部富水,需进行放水作业,应根据情况编制专项探放水设计,由专业探放水队伍进行探放工作。 如揭露断层、陷落柱时,除探明断层、陷落柱导水性外,还应根据情况加强作业地点支护情况,确保安全。

②在巷道掘进过程中,巷道前方如揭露地质构造时,应及时编制临时性地质预报,如发现地质构造有出水情况时应及时编制临时性水情水害预报,并应在掘进过地质构造后按要求对该地点地质预报、水情水害预报情况进行总结。

③在巷道掘进过程中,巷道前方如揭露地质构造时,应根据揭露情况及时按照安全技术措施要求进行施工作业,确保施工安全,揭露的地质构造影响生产作业计划时,生产技术科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生产作业计划。

④在巷道掘进过程中,巷道前方如揭露地质构造时,所有揭露资料应留有记录,并存档备查。

地质灾害的范文第5篇

地质灾害从发生到结束的这一过程, 属于自然地质现象, 可是, 地质灾害过后的影响, 却是灾难性的。它不仅破坏了财产、资源等, 还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应对自然灾害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 科学制定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加强应急预案管理, 才能较好地达到防灾避险、与风险共存及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一、加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应急预案建设与优化是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机制建设的核心, 目前, 应急预案正逐步由处置方案转变为应急准备的基础平台和普遍运用的政策工具。国家在2006年1月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初步构建起应急预案体系, 该体系由25件专项应急预案和80多件部门及地方应急预案构成。伴随着预案的执行实践, 其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与不足, 如操作性不够、体系内外衔接不够紧密、缺乏弹性与灵活性等, 各部门和地方基础预案正在进行改进和完善。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如何适应现代化风险防控与快速处置, 实现应急预案优化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具体实践中, 只有建立起系统、有效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管理机制, 同时确立预案的时效性, 以及有效性, 还有可操作性。并且, 为了加强预防, 有备无患, 还需要对应急预案的管理, 进行加强, 以此提高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的效率与效果。

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管理体系的建构

应急预案体系建构模式是指对预案效力定位、预案体系化、预案编制与评估等, 具有普遍指导性的基本方式, 一般采用情景-结构-功能模式。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地质作用主导, 具有较强不确定性和突发性, 但是可以预防的, 防治与应急设计具有非标准化和高风险特点。而预案是最优化的紧急减灾方案, 需要集成创新, 并定期进行评估和修编完善。预案编制是预案体系显性化的核心, 也是预案体系整体运作规范化、系统化的保障。

第一, 对地质灾害的情景加以构建。要对地质灾害发生的特征, 以及承灾体脆弱程度, 还有地质环境的条件等目标区域, 以及和地质灾害有关联的因素, 详细的分析研究。根据分析结果来评估灾害风险水平, 并结合已有的应急案例, 来细化标准化应对情景。

第二, 目标设定。依据结果, 确定目标区域目前面对灾害的处置能力, 以及抢险搜救, 还有恢复重建等需要的具备能力。除此之外, 还要将预防准备, 以及灾害处置目标设置好, 并且, 将应急任务进行详细分析, 并一一罗列出来。

第三, 机制优化。设计应急组织网络, 将监测、响应、恢复三个管理阶段有机衔接起来。的综合预案侧重于计划-监督机制, 专项预案则以指导-服务式为主。

第四, 方案设计。根据标准情景, 采用集成协调和自适应技术设计应急技术流程。

第五, 推演优化。应急预案需采用专家会商、桌面推演或现场演练方法, 来对制定好的应急预案进行推演, 发现问题, 并进行优化改进。

三、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管理对策思考

(一) 指导思想

突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是客观的,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复杂, 对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管理应是全过程、多层次, 需要先理顺各级、各部门、各预案之间的相互关系, 建立权威、高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协调一致的核心管理指挥机构, 然后才能对应急预案进行高效、高质的管理。对应急预案的管理应重点要落脚于其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这样才能确保其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 真正起到防灾、减灾、救灾的作用, 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

(二) 编制管理

应急预案的编制质量体现了应急管理的水平, 应急预案编制阶段的管理, 重点是要建立统一的编制标准或规范, 明确格式、编号、内容等的具体要求。要从纲领性指导文件 (宏观预案) 逐步深化为具体的方案、手册 (地方及部门预案) , 最终至各级重大隐患区、点的单项预案。同时, 还要因地制宜地将紧急救助预案纳入单项预案中, 细化组织体系及职责分工、预警预报、应急保障、应急响应等, 以达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和落实到位。明确相关管理机构, 科学制定管理流程与制度, 加强对预案的审批与信息发布的监管, 实现程序化、信息化快捷管理。

(三) 应急预案的执行管理

发布应急预案后, 要对其进行动态跟踪, 保证各级应急管理体系无缝衔接和联动, 这样才能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应急预案管理的效能。为保证预案能真正起到防灾救灾作用, 在日常要进行预案启动、宣传与演练, 提高民众危机感, 让预案所涉及的人员、机构都了解并熟习预案内容和相关知识, 做到临灾不乱、有序救援与自救, 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成功经验, 立足实际, 对预案进行评估与更新, 保证其时效性、科学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作为应急管理以及预防准备的一种工具, 对于地质灾害来说, 非常重要。同时, 它也是应急处置的最佳工作方案。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实践中, 必须要从组织、流程、实施等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考量, 强化应急预案管理工作, 结合实际情况, 不断落实和完善预案内容完善, 这样才能做到“预防为主, 准备在先”, 进一步提升预案可操作性、有效性、系统性。

摘要:我国是地质灾害多发国家, 必须要根据突发地质灾害的特征, 动态地进行应急预案管理, 以便在突发地质灾害时, 政府及相关机构能针对事件进行应急处置, 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等损失, 保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地质灾害管理及其预案体系, 并对其管理策略进行了思考, 希冀能为提高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实效建言。

关键词: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预案管理

参考文献

[1] 张静, 孙涛.浅析突发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 (31) :21.

[2] 张小趁, 陈红旗.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建构模式研究[J].人民长江, 2016, 47 (18) :1-4+10.

地质灾害的范文第6篇

该本文根据铁路地质灾害的特点, 采用先进的ArcGIS Engine嵌入式组件, 结合灰色预测模型, 构建铁路地质灾害评估与预警系统。

1 铁路地质灾害数据的组织和数据转换

1.1 铁路地质灾害数据组织和数据结构

铁路地质灾害数据主要包括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库和地质灾害数据库, 又细分为基础地理数据、属性数据、元数据、地质基础数据、环境数据, 数据库的主要结构见表1。

1.2 铁路地质灾害数据转换

铁路地质灾害数据转换包括数据转入和数据转出两方面的功能。从数据内容来看, 包括图形数据转换和属性数据转换两方面的功能。在图形转换方面将充分利用ArcEngine强大的数据转换功能, 根据需要转入转出所有常见通用的GIS/CAD图形数据格式, 如Arc Coverages, Arc Shape files, ArcInfo交换格式e00, MapInfo交换格式M I F, A u t o c a d格式D W G以及交换格式DXF, Bently的Microstation格式DGN等等, 同时能根据需要转入转出常见的栅格格式, 如MrSID, GeoTIf等。

1.2.1 空间数据转入

数据转入是系统扩展和维护数据的一项重要功能。系统同时提供属性数据转入功能, 能将已经存在的数据库数据或者文本数据等非空间数据格式转换到系统, 按照系统格式进行存储。

1.2.2 空间数据转出

数据转出是系统提供数据的一项重要功能。系统能将分别将背景要素图、主要街区地形栅格图等根据需要转出为需要的格式。

1.2.3 属性数据转换

按照数据库组织结构, 将非空间数据以Access (*.MDB) 等文件型数据库的方式进行转换。同时也能将转入这些格式, 这不论是在系统建设中的初始建库中, 还是在系统的日常更新中都是一种重要手段。系统收集到的社会经济数据往往会以电子格式存储, 就可以利用数据转换功能直接入库。

2 铁路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的关键问题

铁路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主要目的是综合分析各项地质、气象条件, 给出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路段, 并给出一定级别的预警信息, 因此本系统的核心是铁路地质灾害的分析和预警。目前国内外用于预警预报的模型主要有灰色预测模型、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模型、回归分析预测模型等等;本文采用灰色预测模型对铁路地质灾害进行评价和预警。

2.1 灰色预测模型

可以选定预警参数:易发滑坡地段、易发泥石流地段、强降雨、矿山采空区等等。这些指标在GM (1, 1) 预警模型中经过分析运算并对照各项预警指标临界值和各项指标权重, 进而计算出综合指数, 达到对铁路地质灾害发展趋势进行预警预报的目的。

灰色预测模型GM (1, 1) 用于建立铁路地质灾害预警模型。建模步骤如下。

(1) 数据处理:灰色系统理论中常采用累加生成对数据进行处理, 即将同一数据列的前i项元素累加后生成新数据数列的第i项元素, 数学公式表示为:

其中:x (0) (m) 是原始数据。

(2) 用最小二乘法求GM (1, 1) 模型中的参数a、u。

(3) 建立时间响应函数, 所得微分方程的解

(4) 时间响应函数离散化, 求得x (l) 的灰色预测模型:

2.2 预警指标、临界值的确定

(1) 选定预警指标:在全面分析铁路地质灾害指标的基础上, 选择最能够准确预测铁路地质灾害的指标。根据历史统计资料对指标进行有效性检验, 指标的选择要根据地质灾害的需要来确定。

(2) 确定预警指标的权重:由于各个预警指标的灵敏度不同, 而且出现警兆的先后顺序也不同, 自然地它们在预警系统中的作用大小也就不同。因此要对比各预警指标, 确定其权重。权重是否合适, 还要根据历史数据进行统计检验。

(3) 确定指标临界值:预警指标的数据变化达到预兆铁路地质灾害波动的水平, 就是临界值。发生明显变化时期的指标值定为临界值。

(4) 测算铁路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当某一个判断指标发出预警信号时, 地质灾害就有可能发生, 在预警期内达到临界值的指标越多, 铁路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也越大, 铁路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Pj=∑ni=XjYj, Pj表示预警预报系统在第j时期预测预警期内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 Xj表示第i项指标在第j时期的信号值。发出预警信号取值1, 未发出预警信号取值0, Yj表示第i项指标在预警系统中所占的权重。

(5) 确定地质灾害的预警级别:可将铁路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划分为几个级别:

3 铁路地质灾害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实现

铁路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的主要结构是在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灾害数据库等的支持下, 应用ArcSDE数据引擎和数据应用组件, 用Arc Object开发包、其他支持开发类库和自行开发类库实现。系统主要结构图如图1所示。

系统的主要功能如图2所示, 本文主要列出信息发布、查询统计、灾害分析模块的相关功能和实现。

3.1 信息发布模块

信息发布模块是利用WebGIS技术, 实现信息系统在Internet上的发布。该模块是铁路灾害信息系统的一项扩展功能, 它主要利用ArcIMS实现灾害信息的网上发布, 可以通过Internet实时查询铁路灾害的相关信息。

3.2 查询统计分析模块

查询统计分析模块提供对铁路灾害信息等的显示、查询、统计和分析, 在查询统计过程能标注各个图层, 按一定的条件查询所选的属性;可按设计的模型和条件进行统计、分析。查询统计分析结果能以生成图表或报表的方式显示或打印。

查询方式可以是通过属性条件查询定位、地图上直接选取查询、通过选取空间范围查询。主要包括组合查询:输入多个条件组合查询符合条件的各类要素信息;模糊查询:输入不完备信息, 列出所有可能符合条件各类要素信息。可进行关键字查询、模糊查询, SQL查询提供了多种操作运算符和函数。查询结果可放在新创建的浏览窗口, 浏览所有属性字段的值, 对可能符合条件的结果进行统计汇总, 从可能符合条件中选取要查询的要素, 在图上自动定位, 获取需要查询的详细内容;自定义查询:用户可根据任意条件进行查询出满足条件的结果;列出符合条件的所有查询信息, 并对该范围的各项信息进行统计汇总。

查询当前地图窗口中的每一个图形对象的基本信息 (即基本属性字段值的列表) ;查询所选择图形对象的衍生信息, 系统通过图形对象的计算机编号, 调阅其相关的信息;还可以按复合条件进行统计;可以输出详细的统计表和统计汇总表等。

3.3 铁路灾害分析与预警模块

该模块主要是为铁路地质灾害的分析判定提供决策服务, 它可以根据铁路灾害信息系统数据库现状信息、历史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 并结合专业的评价模型进行分析处理得到需要的各种图表等, 包括铁路灾害分析、影响区域分析等。同时以预报预警曲线分析图、分布图等多种专题形式, 形象、直观地表现各种铁路灾害信息的分析结果。预警预报模块工作的基本流程, 可以分为以下一些步骤:预警准备、模型预测、分折调整、数据转换、经济预警和综合分析等等。

4 结语

本文给出了基于ArcGISEngine的铁路地质灾害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和数据转换、系统的总体设计和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 并采用灰色预测模型实现铁路地质灾害的分析评价和预警, 在对各个预警指标的灵敏度不同和根据历史统计资料进行有效性检验的基础上, 确定预警指标和临界值。铁路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及其预警等关键问题的解决在铁路运营管理和铁路安全等方面都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摘要:针对铁路地质灾害的分类和特点, 结合ArcGIS Engine和VB.NET, 采用ArcGIS Geodatabase对铁路灾害数据进行组织和管理, 利用灰色预测模型等对铁路灾害分析模块的关键技术和方法进行研究, 给出铁路灾害信息系统的模块设计和功能实现。

关键词:铁路,灰色预测模型,地质灾害,ArcGIS Engine

参考文献

[1] 甄春相.枝 (城) —柳 (州) 铁路地质灾害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0, 11 (2) :97.

[2] 朱良峰, 吴信才, 刘修国.基于的铁路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预势预报系统[J].山地学报, 2004, 22 (2) :230~235.

[3] 何源睿, 王兴宁.内昆铁路基于GIS的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研究[J].路基工程, 2008 (5) :77~78.

[4] 罗婧, 姚令侃, 王兴灵.基于GIS的山区铁路水害抢险救援系统[J].路基工程, 2008 (2) :193~195.

[5] 郭亚宇, 郭昕, 薛晓晖.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与灰色预测模型研究[J].铁道勘察, 2009 (5) :18~21.

上一篇:电商部薪资范文下一篇:电气误操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