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范文

2023-09-19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范文第1篇

摘要: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着总体供给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距不断拉大、农村公共产品的供求结构失衡等问题。为此,应当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财政投入机制,构建政府主导与多元主体相结合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完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

关键词:新农村 农村公共产品 供给策略

农村公共产品是指在农村地域范畴内用于满足农村公共需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或服务。它既包括农村交通、电网、农田水利设施、医疗卫生以及教育设施等硬性公共产品,也包括信息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公共秩序维护、制度安排等软性公共产品。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一、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总体供给不足。(1)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当前,中国中央政府的财政投资占基础教育投资的比例仍然偏低。2005年年底以来,国务院要求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随着这项政策的实施,农村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已大大缓解,但问题远没有达到解决的程度。农业税的取消也给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农业税取消后,教育经费基本上全落在县级政府身上,这使得部分财力薄弱的县不堪重负 [1]。(2)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落后。目前,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中国农村普遍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现阶段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仍不乐观,三级医疗网络濒临解体,农民抵御重大疾病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3)社会保障程度低。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仍处于发展初期,参保人数不多;从管理上来看,由于过多地强调因地制宜,因而各地在举办形式上多种多样,给管理、推广带来困难,达不到科学管理的要求[2]。

2.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当前,严重制约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提高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转移支付资金漏损严重,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第二,农民的分散化和过疏化损害规模效益。第三,脱离农民需求的部分公共产品的供给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3]。

3.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距不断拉大。城市居民的公共产品供给主要由中央和城市政府提供,而农村居民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条件远低于城市的状况下,还要为享用这些公共产品交费。这种供给主体的差异和政策待遇的不同,直接造成了城乡公共产品供给水平的巨大差异。

4.农村公共产品的供求结构失衡。目前的政绩考核倾向于重对上级政府负责,注重硬性公共产品建设,轻视软性公共服务提供,缺乏供给农民切实需要的公共产品的动力和压力,农民对公共产品的要求和偏好往往得不到充分体现。政府在满足农民对公共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方面也存在缺陷,提供的公共产品种类单一,而且多年一贯制。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策略选择

(一)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财政投入机制

1.明确公共投资的职责范围。目前,应当根据公共产品的性质合理界定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职责。受益范围辐射全国的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提供;而受益范围主要是地方的公共产品,则由相应层次的地方政府提供,同时中央政府按照公平性原则对地方性公共产品给予资助;具有外溢性的地方性公共产品则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或各个受益的地方政府共同提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完善,依赖于各级政府间按一级财权一级事权的原则重新调整中央和地方间的财政关系,以提高农村基层政府的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

2.增加中央政府对农村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转移支付制度中,主要有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这两种方式。一般性补助方式赋予地方政府以较大的自由,使地方政府可以依照本地情况灵活地安排资金投向。而专项转移支付方式的主要功能在于,它有助于保证各个地区的居民享有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医疗、文化生活、生态环境等条件,协助地方政府改善交通、能源等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目前,应通过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地区间财力差异,促进政府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同时,为了避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趋利性,应适当增加专项转移支付的比例[4]。

(二)构建政府主导与多元主体相结合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

1.坚持政府主导。农村公共产品是满足农村生产、农民生活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它的公共性特征决定政府在整个供给过程中的主体定位。社会公共安全、货币金融体系、政策制度法规、基础性教育等全国性的纯公共产品应完全由中央政府供给;准全国性公共产品应由地方政府供给;存在溢出性的跨区域公共产品,可由受益各方政府供给,中央政府出面协调;区域性较强的基层公共产品,如社区的发展规划等由乡镇基层政府负责;村集体组织可以通过筹资的形式供给道路、农用固定资产、运输设备、生产器具等。中央政府要提供一个合理的公共财政体系,构筑一个城乡一元化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这是解决农村公共产品问题的根本途径。

2.发展多元主体。对于那些使用范围限于本社区的农村公共产品,如农田灌溉、乡村道路等准公共产品,较为理想的方式是由农民按照受益程度的大小进行分摊、集资来承担此类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对于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可以由集体积累的共有财产来承担部分义务或由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农民协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农民互助性质的民间组织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可以在自愿、联合、共享、互助的基础上提供一部分农村公共产品,使之逐渐成为未来农村公共产品的重要供给主体。政府可以利用财政贴息、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居民个人在解决农村公共产品短缺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对于那些外部性不强、进入成本不高的农村公共设施或服务,则可以按照市场原则引导企业或居民个人直接投资来解决[5]。

(三)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1.改变公共产品“重城轻乡”的政策倾向。政府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予以大力支持,统筹城乡供给,将重点放在农村;要调整公共财政资源的分配格局,逐步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并向农村倾斜,把更多的公共财政资源投向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建设。

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要转向以政府为主。政府应该承担起农村社区最起码的公共产品供给,把公共产品真正地、公平地分配到城市和农村。基于农村当前公共产品严重短缺的现实,政府应该把公共资源分配的重点放在农村,缩减城市的公共开支,把更多的公共财政资源投向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建设。

(四)完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

1.建立准确反映农民需求的表达机制。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农民的需求得不到表达。为此,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必须建立一种能够准确反映农民需求的表达机制。尊重大多数农民意愿,鼓励农民参与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这是保证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条件[3]。

2.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中国现行的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造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与供给过剩并存的结构失衡现象。为此,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要从农民要求最迫切的事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加以解决。政府应在充分听取农民合理的建议和意见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方案,形成政府与农民的合力,以便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

参考文献:

[1]颜燕.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51-52.

[2]王蓓.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成因与对策[J].泰山学院学报,2011,(1):115-118.

[3]于水.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3-270.

[4]岳军.公共投资与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249.

[5]赵宇,姜海臣.基于农民视角的主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情况——以山东省11个县(市)的32个行政村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

2007,(5):52-62.

Under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Background Countryside Public Product Supplies Strategy Inquisition

QIAN Ying

(Department of Social Studies,Heze College,Heze 274015,China)

Key words:new countryside;countryside public product;supplies strategy

[责任编辑 吴高君]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范文第2篇

摘要:由于长期以来各級政府间职责划分不清,造成中央与地方政府间事权错位,导致了云南省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效益不高等情况。由于县乡管辖范围就是农村地区发展的基本边界,主要职能是政府保证运转和提供农村公共服务。认为,县级和乡级政府作为农村公共服务的基层政府,在性质上是无差别的,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县乡来说明云南省县乡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偏好,并针对供给偏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县乡政府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农村 公共服务供给偏好 县乡政府 供给制度 完善措施

一、云南省县乡政府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偏好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地域广阔(39.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八位)、县乡较多、县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而且是集边疆(4 060公里的边疆线)、少数民族(26个民族,全国最多民族的省份)、贫困(新定贫困线后占23.52%)和山区(山区面积占91%,林地占61%)为一体的省份,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上存在特有的问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缺位”、“错位”、“越位”现象普遍存在,总体水平较低。

以下以云南省禄劝县云龙乡为例来说明云南县乡政府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偏好,禄劝县云龙乡距县城52公里,全乡有11个村民委员会,111个村民小组,全乡总人口16472,其中农业人口15 875,3 857户,占总人口的96.24%,全乡国土面积281.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 100亩,主要出产水稻、烤烟、小麦、玉米、马铃薯、蔬菜、水果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表中可以看出,近三年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资金投入,可以看出县乡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主要集中于饮用水、交通、电力这三方面(投入资金占总资金的80%以上,投入资金增长幅度高)。医疗卫生的投入2009年有一定增加,但对医疗卫生投入不稳定,而且投入总量不足。对文化设施的投入在最近一年有较大的增长,但前两年的投入不足,远远不能满足村民对文化设施的需求。处于投入最末三位的是电视网络、教育与培训、农业信息推广,投入资金只占一小部分,每年投入增长缓慢。从饮用水的供给中受益的村民三年中最高达904户,从电力的供给中受益的村民三年中最高达438户,从通讯的供给中受益的村民三年中最高达187户,这三项农村基础公共服务供给没有覆盖大部分农村,仍有很多农户没享受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从医疗卫生、教育与培训、农业信息推广中受益的农户也很少(不超过人口的10%),说明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在义务教育和医疗卫生及医疗保障体系方面的不足。

目前,云南省财政支农支出项目单一,而且主要集中在事业费和生产性支出。农村公共支出主要依靠县级财政安排,而目前县级财政安排的公共支出主要集中在农村教育、农村水利、农村交通、农村卫生等方面,而农村社保、农村科技、农村文化、农村治安、农村环保等公共支出还是非常欠缺的。现阶段我省县乡政府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具体表现在:(1)农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1)农业机械化水平偏低,交通和通讯设施落后;2)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不足;3)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4)公共卫生医疗供给不足,质量相对低下。(2)从已投入的农村公共支出项目来看,仍限于低水平的硬件投入状态。(3)软件投入不足,使硬件投入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目前农村公共支出投入较多的教育、水利、卫生等方面都存在类似问题。比如教育,关注教学设施的投入,轻视师资的培训,致使农村中小学教师短缺和师资质量较差。

二、云南省县乡政府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的完善

1.构建农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和决策机制。(1)长期以来云南省农村公共服务的特征都是基于行政供给导向下的供给机制。依据有效需求理论,农民对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决定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各级政府、社区应以农民的有效需求为决策依据,决定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种类和数量,以达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状态。1)健全“自下而上”的农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农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是指农民通过村民委员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参与公共服务的决策方案的制定和监督的活动,使公共服务切实体现农民意志,满足农民需要。这种机制不仅可以传达民意,而且使决策方案具有坚实的公众基础,获得农民的广泛支持,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2)农村公共服务决策过程中引入听证程序。政府进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政策和项目的决策时,安排农民和社会各界旁听,公开其决策过程,并允许供给对象(农民)提出建议和意见的决策程序的组成部分。听证程序可以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公众参与国家经济社会事务管理制度的重要制度创新。(2)既然公共服务的供给对象是农民,那么就应当以农民的需求和偏好为标准,以公众意愿作为公共服务的价值取向。农民最需要哪些农村公共服务?对禄劝县云龙乡农民需要的公共服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为(按得到的票数多少顺序排列):1)村道路建设 314人;2)农田水利建设 220人;3)学校建设 212人;4)良好地教育教学条件 165人;5)建医疗站 161人;6)建立养老保障144人;7)乡村建设规划 142人;8)建自来水、通讯设施 126人;9)种植和养殖所需要的实用科技知识 121人;10)发展集体经济 119人;11)基本的医疗保障10人;12)建村民活动中心 99人;13)银行的小额信贷 96人;14)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 84人;15)垃圾统一处理 80人;16)良好的社会治安条件 75人。

调查结果显示了农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序位,可以看出农民出于对自身需要的理性计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会呈现出:(1)先生产、后生活;(2)先发展、后维持;(3)先个体分享的公共产品、后集体分享的公共产品。关于(1),它体现了农民生存至上的原则,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技术、信息、产品和基础设施需求位序超过生活所需的医疗、养老、文化、娱乐和教育等;(2)体现的是社会化小农的行为特征,具备使货币最大化的公共产品较之维持某种货币收入水平的公共产品优先;(3)体现的是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的农民,对公共产品需求的选择首先考虑个体可分割享用的,其次才是集体分享的(很难分割)。

以上显示了云南省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排序,县乡政府应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出发,致力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目前云南省农村公共服务的重点是交通运输、水利建设、能源结构改革、农业科技推广、通信网扩张等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根据农民的需求,县乡政府同时要推进农村合作医疗、义务教育普及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本着合理规划,避免重复建设的原则,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2.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支出责任。根据财政支出责任与辖区居民受益原则和财政支出责任与财政收入相适应原则,中国农村公共支出责任的划分中,中央政府应主要负责全国性的农村公共产品,包括基础教育、农村公共卫生等;地方政府主要负担地方性的农村公共产品,包括地方行政事务管理、社会治安、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医疗和农村道路建设等。当然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县乡级政府在某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职责划分上并不是绝对的,比如在义务教育的支出责任划分上,应进一步加大中央和省财政的投入,义务教育的教师工资由中央和省统筹,学校的基础设施按属地原则由市县负担。

3.健全农村公共服务的财政制度。建设新农村要求“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确保各级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和比重逐年增加,建立健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府投入机制。”因此,一方面,坚持以县(市)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的制度创新,建立统一的财政金融制度,将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纳入各级财政负担的范围。另一方面,调整县乡财政支出结构,把资金更多的投向农村地区。

4.创新农村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监督约束机制。一是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管理,将项目立项、选择、实施、竣工验收、后续管理等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二是强化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监督,普遍推行村务公开,定期向农民公布收支情况,接受农民监督,提高公共资源使用的透明度;强化社会审计监督作用,及时查处各项违规、违纪行为,将农村公共资源的分配使用置于有效监督之下。

参考文献:

[1]岳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收入增长[J].山东社会科学,2004,(1).

[2]吴士健.试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与完善[J].农业经济问题,2002,(7).

[3]李云飞.加快农村公用基础设施建设[J].求是,2002,(17).

[4]叶兴庆.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J].经济研究,1997,(6).

[5]徐小青.中国农村公共服务[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44.

[6]何菊芳,何秋仙.构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新体制[J].浙江学刊,2004,(6).

[7]熊巍.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分析与模式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2,(7).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范文第3篇

一、研究河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的意义

(一)有利于推进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

建设河北省美丽乡村,不但要坚持发展生产力,坚持经济建设,更要注重文化上的建设,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做到山美水美人更美。完善河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能够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是建设河北省美丽乡村的必然选择。

(二)有利于推进河北省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村分布广泛,农村人口数量众多。长期以来,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各项资源一直向城市倾斜,导致河北省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远于落后于城市地区,成为河北省公共文化建设体系中的一块短板。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才能推进河北省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二、河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的问题分析

(一)河北省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重视不够

近年来,河北省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资金的投入一直偏向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获得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无法与其他文化强省在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占比上相提并论。并且每年河北省对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未能和河北省的经济增长状况相匹配,增幅缓慢。这些原因导致无法保证资金的投入跟得上文化服务建设需求的快速增长,并引发了诸多问题。河北省农村地区原有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无法得到维修更新,农民群众新增长的文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河北省地方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与相关领导部门未能及时转变理念,没能认识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推进本地区的治理政策,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决胜小康战略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与基层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乏耐心和长远责任心有关。由于河北省农村地区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刚起步的阶段,“硬件”设施的缺口很大,服务体系不全,且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显性效应差,一些地方政府不愿将资金、精力投进去,热衷做一些有宣传力的摆拍出来的表面工程,浪费了有限的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

(二)河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结构不够合理

目前在河北省的农村文化供给体系中,政府所占比重极大。在资金的投入上,基本来源于为省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民间资本存在,但比重极低,这是一种简单的不合理的极端的需要改进的供给结构。这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部分地方政府,为扶持本地文化生产产业与其签订长期合同,导致相关文化生产企业链固化。目前,河北省还没有能制定良好的竞争机制以及有效的投资政策,导致未有效发挥市场的作用,导致企业参与度低。河北省未能重视社会各方组织的力量,没有营造出积极的社会氛围,使得社会上的非政府组织如热心于公益事业的社会组织没有发挥应有的承担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

(三)河北省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提供太过单一、传统

河北省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单一,传统,主要以农民自发的在传统节日上活动的举办为供给方式,以一些传统“秧歌”“舞龙”等民俗文化为供给内容。这些民俗文化以前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是曾经的潮流,但在新时代,新的发展背景下,农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在不断提高,相应的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扩大,那些传统的落后的文化产品已经不能满足这一新的需求。而造成河北省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提供太过单一、传统甚至出现低俗化这种问题的原因与多方面因素有关。首先,缺少优秀的基层文化服务者。在农村的文化服务者生活条件与工作条件均比城里艰苦,其福利待遇也不够高,无法吸引留住优秀的文化工作者扎根农村。河北省现在的基层农村文化服务者大多由当地村民或基层政府官员担任,专业素养不强,主动性不高,缺乏创新。

其次,未能传承挖掘创新河北省本土的优秀文化。河北农村拥有众多的文化资源,对于各种蕴含着丰富人文底蕴的历史遗迹未能做到充分的保护,而一些被广大农民群众所喜爱的民间文化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风险而不能再次发光发热,未能形成独居河北省特色的文化精品。再次,河北省农村文化产业化程度低。河北省的农村文化产业程度不如城市公共文化产业发达,导致提供给农民群众的文化产品不足且无法保证质量,没有形成河北省自己的“精品文化”品牌,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最后,河北省的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未能很好的顺应时代的潮流,未很好地能结合互联网应用,也是如今制约农村文化产品提供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缺少良好的评价反馈机制

目前,河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仍存在着地方政府不上心,建设成果是摆设,农民群众有问题无法反馈等问题是因为河北省缺乏有效的验收地方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的评价反馈机制。缺少良好的评价反馈机制无法保证拨给地方政府用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资金用在实处,无法评价地方,政府的建设是否是面子工程。河北省也没有发挥农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导致河北省的农村群众,在自己本应该享有的公共文化服务权益受损的情况下,向上级部门进行反馈。另外缺乏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政府部门也无法了解河北省的农村群众真正的需求,无法了解工作在一线的河北省的农村文化工作者的需求,导致无法为广大的河北省的农村群满意的文化作品。

三、完善河北省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体系对策研究

(一)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公共文化的投入与重视

一方面河北省要在与本省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条件下,加大对河北省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财政拨款力度,并逐步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确保每年对河北省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城市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的增幅。河北省要提高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省内的战略地位,省财政要设立河北省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专项扶持基金,与相关部门一起确保地方政府将资金用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同时还要注意河北省偏远的,贫困的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要确保当地的农民群众能够享有公共文化服务。

另一方面在政府层面上加强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视程度。各级政府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加强地方农村文化服务建设,有利于提高地方农村的文明程度,对于推进地方政府的治理措施,维护社会安定有着重大的影响。河北省各级政府机关应当认识到大力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提升河北省农村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

(二)丰富河北省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内容和形式

首先,建立一支优秀的基层文化服务者队。河北省要在政策上要对农村的基层文化服务者给予支持,如在子女入学,住房购买以及薪资待遇及体制安排等问题上予以帮助,以吸引这一方面的人才流向农村走向基层,不断地为农村的文化创作提供新鲜的血液。其次要挖掘生产反映河北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只有大力挖掘河北农村当地的乡土文化,并利用新形式在其中融入新思想、新内容,才能创造出符合时代潮流的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才能摆脱目前生产出的农村文化服务产品内容传统单一的困境。再次,河北省地方政府要重视支持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河北省的农村文化产业予以政策上的支持,与其签订政府出资购买公共文化产品的合同,引导社会上的资金流向河北省的农村文化产业,为农村文化企业的发展奠定根基。刺激河北省农村文化产业生产出优秀的农村文化产品。这样农民享受的文化产品才能更丰富,农民群众才更有可能创造出优秀的农村文化作品。

最后,要与时代相结合,做到供给手段的现代化。互联网上也有着许多能够吸引农村群众的内容。农作物的各种资料、法律法规等法律常识等等互联网上应有尽有。建立针对河北省农村群众的公共文化网络服务平台,合理有效地利用互联网来丰富河北省农村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三)实现河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河北省要构建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就需实现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政策机制。河北省各地方政府要保证自己的主导地位,加大对农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购买力度。制定一些在税收政策,法律政策及产权保护上利于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流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对政府所有的文化供给产业加大改革力度,发挥好市场的作用,实现河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产业“百家争鸣”的局面。政府要与社会上的企业合作积极探索出一种有效的通过市场作用的互利互惠的供给方式。如企业为政府提供资金或做出贡献者,政府可对其进行表彰。在此过程中,企业在群众获得良好的口碑,而政府也获得了相应的资金物质上的投入,就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另一方面河北省要动员社会上的力量参与农村公共文化的服务建设。河北省要利用媒体,报刊等手段,在河北省全省范围内营造积极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氛围。号召、组织、安排社会上各种机构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进来,如号召地方院校进行“假期文化服务志愿活动”等。

(四)完善河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评估监督机制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监督机制的建立是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评估监督才能准确认识河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成果,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为更好地完善该体系提供建议。因此河北省要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评估监督机制。首先,要用科学手段对河北省地方政府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成果进行评估,将评估成果与地方政府相应官员的晋升结合在一起,让能者居其位。其次,河北省要建立起逐级监督的机制,并加强对基层政府的监督,上级政府部门要定期检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等,确保设施得到正常的建设维护,确保资金落实到位,同时要走到河北省的农村基层当中,实地探访建设成效,设立相应的举报机制,广泛地发动河北省农民群众的监督作用。然后要建立有效的问题反馈机制政府部门要及时处理河北省农村文化工作者和农民群众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最大限度上的为其提供服务。

摘要:乡村文化是乡村的根。实现乡村的崛起,复兴离不开优秀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本文分析了探讨目前河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日后如何完善该体系提供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思路。

关键词:河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凤丽.“十三五”时期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问题研究[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公共政策的创新与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科技与企业》编辑部,2016:73-74.

[2] 高聪硕,崔健,林超英,张天,张梅.“互联网+”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以河北省为例[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05):80-83.

[3] 林超英,冯佳洁,高玉洁,张天,张梅.河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5):183-184.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范文第4篇

1.1 民需取向与政绩取向不协调

供给价值诉求其中的一种体现是民需取向, 在进行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方面思考时, 应站在农民需求的角度来考虑, 可以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 将公共服务工作彻底落实,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政府的供给体制是强制实施的, 这对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中供给的产品以及设施都产生了影响。政府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不能考虑农民的具体需求, 在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主要以政绩为主, 使得政府体制与农民实际需求相脱离。农民对于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才是民需取向最真实的反映, 与政绩取向不协调。

1.2 民生取向与行政任务导向不协调

我国当前正在大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构建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因此, 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建设受到了国家的重视, 国家对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投入与支持也在增长。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文件以及实践举措可以看出政府对于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民本宗旨和民生取向。中国目前农村的经济基础较差, 在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建设方面难以实现自给, 而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是政府的行政事务使命, 从价值取向看, 存在行政任务导向。

2 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现实困境分析

2.1 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价值偏离

我国强调体育事业均衡发展, 却出现了非衡现象。这种非衡体育观念的出现是因为政府不够重视体育的民生价值, 非衡观念带给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困境是供给总量不足、价值偏离。

2.2 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单一

我国目前对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采用的供给方式是“自上而下”的政府直接供给, 由于当前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低下、发展基础薄弱, 政府只能使用此种单一的供给方式, 这也是政绩取向下的选择。

2.3 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保障不力

而目前在行政任务取向下, 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资金并没有用于基层农村体育活动中, 而是用来维持农村体育事业单位的财政补贴。在行政任务取向下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保障不力, 使得有限的体育经费不能用在实处。

3 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促进策略

3.1 宣传民生体育观

加强对民生体育观的宣传, 使农民对体育事业产生更多了解, 从而促进农民对体育事业的重视。体育事业的民生价值十分重要, 需要深刻了解。

3.2 培养公共行政精神

公共行政精神下的政绩观念对于政府在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十分有利, 它可以使政府广纳民意, 真正体会到民众的需求, 将“自上而下”的单一供给方式与“自下而上”的供给方式结合起来, 使群众直接参与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监督评价。

3.3 强化民本服务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着民本服务观, 民本服务观主要倡导民生本位, 为人民服务。在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民本服务观可以将体育公共服务的重心放在农民身上, 将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经费用于农村基层体育活动中。

结束语

政府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十分必要, 要避免出现政绩取向以及行政任务取向。从农民需求出发, 树立民本服务观, 加强法律、法规、资金保障, 让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落实到位。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才能使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增长, 公共需求也在增长。目前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与供给存在不协调现象, 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及时进行调整。本文主要就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一些不协调现象进行简要的阐述, 而后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结合本次研究最终提出了强化民本服务观、宣传民生体育观、培养公共行政精神等实施策略, 最终希望借助于本次研究, 能够为相关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 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内容。

关键词: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价值,困境

参考文献

[1] 李珊珊.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探索[J].体育文化导刊, 2014 (12) .[1]李珊珊.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探索[J].体育文化导刊, 2014 (12) .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范文第5篇

摘要:农户是农村公共产品的直接受益者和使用者,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产品是否符合广大农户的需要,是衡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有效性的重要标志。通过分析入户调查数据发现,目前各级政府和村庄基层组织提供的公共产品还不能满足农户的基本需求。通过的实证研究发现,家庭收入水平显著影响农户对公共产品需求度,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户对生产性公共产品需求大体呈现递减趋势,而对非生产性公共产品需求呈现递增趋势。

关键词:农户收入;农村公共产品;生产性公共产品;非生产性公共产品

一、问题的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阶段,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事业。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所需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而能对政府官员产生政绩的公共产品供给过剩。农户是农村公共产品最直接的受益者和使用者,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产品是否符合广大农户的需要,是衡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性重要标志[1]。在决定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种类和数量时,农户应最具话语权。吴友群和廖信林[2]指出由于供给决策基本由中央政府决定,农民和其他组织对公共产品供给没有话语权,所以要满足农民的实际利益需求很难。蔡起华和朱玉春[3]研究发现社会信任水平较高的农户倾向于以投劳的方式参与供给,而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户倾向于以投资的方式参与供给。王蕾和朱玉春[4]认为农村最需要的公共产品依次为道路、农田水利设施、农业科技推广、医疗、饮水设施、教育;农户对生产性公共产品、生活性公共产品及保障性公共产品满意度较高;三类公共产品供给效果优劣依次为生活性公共产品、保障性公共产品和生产性公共产品,投资重点应为生产性公共产品。

2013年中共十八大三中全会中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随着国家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只有掌握农户的需求情况,才能为政府的供给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研究基于农户收入的角度,通过区分生产性公共产品和非生产性公共产品来研究农户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

考虑到农村公共产品的功能性,结合学者们的观点,本文将公共产品分为生产性公共产品和非生产性公共产品。生产性农村公共产品即农业公共产品,主要是指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农田水利,电力基础设施等。非生产性农村公共产品又可分为公共服务型、社会保障型和生态保护型[5],如公共安全、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险、环境建设、村庄绿化等。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次调查数据分别来自陕西省经济发展水平较好、中等和欠发达的西安市、榆林市、延安市和商洛市。具体调研地点为西安市的灞桥区和蓝田县、榆林市的绥德县、延安市的宜川县和商洛市山阳县。调查对象涵盖平原和山区的农户,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700份,其中预调研发放200份问卷,正式调研发放500份问卷,回收问卷470份,有效问卷45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6%。

根据调查收回的问卷,对调查样本农户的人均年收入进行统计,结果见图1。本次调查的受访农户家庭成员集中为3~5人,受访农户的人均年收入在8 000元以下(X1)的有156户,在8 000~15 000元(X2)的有109户, 在15 000~20 000元(X3)的有116户,在20 000元以上(X4)的有72户。

(二)农村公共品供给现状

1.生产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 村内道路类型的调查结果显示,西安市的农村道路基本是水泥路面,榆林市和商洛市的农村道路基本都是砂石路面,延安市的农村道路基本是柏油路面和砂石路面。

目前,调查村庄的通电率已经达到100%,实现了村村通。没有进行电网改造的一些地区,电力设备老旧、破损,电压不稳, 停电时有发生,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大部分村庄由村委会及村电工自行管理,农村电网维护费用偏高。

由于农村具有区别于城市的低密度居住人群,加上农户经济水平较低,大多数人选择移动通讯电话,使用固定电话的人较少。由于固定电话的用户少,所以使用网络通讯的人数有限,并且这部分人群不稳定,导致通讯设备的安装使用成本高,电信、移动通讯公司为农村提供服务的积极性较低。

农户灌溉主要以集体灌溉方式为主,占63.35%,自己灌溉的占22.31%,合作灌溉的方式占14.34%。农产品主要采取自行销售的方式,占到81.02%,其次是村组集体联系。 农户的市场信息主要靠农户间的相互交流、广播电视等媒体渠道获得。县乡政府和村组提供的信息很少。

2.非生产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调查对象中68.44%的农户的饮用水来源于井水,没有对其进行净化处理,31.56%农户的饮用水是自来水。调查中,93.59%的农户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因为参合农户自筹的金额少,所以覆盖率较高。虽然新型合作医疗基本覆盖,但是村民对新型合作医疗的评价一般。大多数农户不愿意选择村里的诊所和乡镇卫生院进行医治,倾向于愿意选择县级以上的医院。而定点医院收费高,并且报销的病种少、比例小,不能有效地满足农户的医疗需求,加重了农户的负担。

由于养老保险是自愿参加,所以参加的人数不多。有意愿参加的占43.04%,不愿参加的占53.43%,还有3.53%的农户觉得参加不参加养老保险无所谓,统计结果见图2。根据调查情况,村民每人缴费100元,国家每人每月补助55元,集体没有补助。大多数村民认为个人缴费金额高、缴费时间长,所以除了年龄快到领取年限的村民外,选择参加养老保险的人较少。

在被调查的农户中,愿意供养子女上大学比例占到总调查户数的84.32%;然而在远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无法在子女教育上有较多投入,高中、初中和小学是他们的选择。

农户对子女就业的期望中,43.70%的农户希望子女进城务工,30.24%的农户选择了学技术,17.21%的农户选择了经商,8.81%的农户选择了其他方式,希望子女在家种地仅仅占0.04%。

在调查中,发现不少村庄的村民都有赌博的恶习,小偷小摸和打架斗殴的现象时有发生。大多数村民对村庄治安环境及生活环境不满意,反映村中没有固定的垃圾存放点,垃圾乱堆乱放,加之临近城市的垃圾乱倒,没有环保的垃圾处理方法,村庄卫生环境很差。本次调查的许多村庄文化基础设施较少,平时很少有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农户空闲时间多是看电视消遣,这个比例占到了41.28%,其次是喝茶、聊天、打牌,看书的人很少。村庄中的集体娱乐活动很少,除了一些传统性的节日活动之外,其他的文化活动比较少见。

三、农户收入对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模型构建

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产品是否符合农村广大农户的需要,是衡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性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问卷式调查可以直接从农户那里获得需要的信息。调查问卷中赋予5个备选项 100、80、60、40 和 20 的得分,要求受访农户根据自身需求,从 14项公共产品中选出 5 项自己最需要的公共产品,并按照需求程度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在进行数据处理时,需求程度排名1至5位的公共产品分别赋予0.5、0.4、0.3、0.2和 0.1的分值,各项公共产品项目得分的平均数即为该项目的需求度分数。

本文利用调查的数据来研究不同收入的农户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度,得到公共产品需求度的汇总表1。

(二)实证分析

农户对于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外界影响,如政府的惠民政策,也受收入水平以及个人偏好等农户自身因素的影响。由于外界因素和个人偏好难以测量和量化,收入水平相对容易得到数据,以及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要是靠农户的自筹资金,收入水平是决定农户需求的主要因素,故本文选取农户收入水平作为影响农户需求的解释变量,不同公共产品的需求度作为被解释变量,对农村不同收入群体的公共产品需求偏好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运用最小二乘法(OLS)对计量模型(1)式进行回归分析,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环境卫生、医疗保险、文化娱乐、子女教育、社会治安和饮用水设施需求度与收入呈正相关的关系。公共产品的需求度与收入的线性关系明显,各方程拟合优度较高。各个回归方程的系数值均为正值,说明当前环境卫生、医疗保险、文化娱乐、子女教育、社会治安和饮用水设施的需求度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增大。这些公共产品是用于满足农户消费并提高生活质量的公共产品,所以属于非生产性公共产品。其中,环境卫生的需求度最大,且与收入呈现正相关,说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户对生活质量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改善环境卫生。

从表3可以看出,最低生活保障、道路、农田水利设施、农村通讯设施和农业市场信息、养老保险、饮用水设施、农业生产指导、电力8项公共产品需求度与收入呈负相关的关系。反映出当前这些公共产品的需求度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减少。其中除了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是满足农户消费需要的公共产品,属于非生产性公共产品,其他全部都是生产性公共产品。

以上研究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户对生产性公共产品需求大体呈现递减趋势,对非生产性公共产品需求呈现递增趋势。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农户收入水平较低的时候,他们最先解决的是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最原始、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生产性公共产品可以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收益,为解决生理需求提供有效路径。随着农户收入的提高,基本解决了衣食住行的问题时,生产性公共产品对他们的吸引力下降。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对于安全需要就更为强烈,他们要求劳动安全、生活稳定,希望未来有保障,此时的非生产性公共产品的提供可以保障这种需要,因此在收入提高后,农户对于非生产性公共产品的需求增加。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农户收入差异角度,通过区分生产性公共产品和非生产性公共产品分析了农户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在分析入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发现各级政府和村庄基层组织提供的公共产品未能满足农户的基本需求,并且家庭收入水平显著影响农户在对公共产品需求度。进一步通过农户收入水平与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的实证分析发现,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户对生产性公共产品需求大体呈现递减趋势,而对非生产性公共产品需求呈现递增趋势。

通过对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的分析,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效果:

1.注重不同收入阶层的农户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差异。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农户对公共产品需求的千差万别,所以政府对公共产品供给应考虑不同地区农户收入和农户偏好。当经济处于低水平发展时,维持基本的生产、生活的公共设施为人们所需,例如大型农用设备、农村水利灌溉及农户生活用水等建设。当经济处于较高水平发展时,人们对能促进自身发展的公共设施更为需求,这时应当政府提供更好的教育设施、更高水平的医疗设施等。

2.建立农户需求的表达机制。农户是公共产品的直接使用者,应当建立让农户表达自己需求的机制,鼓励他们直接参与农村公共产品的决策。在提供公共产品前,农村自治组织可以通过评估自己的筹资能力,向村民委员会表达自己的需求,投票决定所需的公共产品。

3.健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对于涉及到县、乡、村范围内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需要农户充分表达自己的主观偏好和真实意见,应采用“自下而上”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即由村委会负责收集农民的需求信息并上报乡镇级政府,再由乡镇级政府负责供给。这样既能准确得知农民的需求,又能使乡级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进行统一规划。

4.理性调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对于贫困地区,增加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发挥其增产增收效应,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农户的收入,从而提高他们对于生产性公共产品的满意度;对于富裕地区,增加非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改善和优化农村消费环境,提高当地农户的生活质量水平,促进农户的消费,从而提高他们对于非生产性公共产品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许莉.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满意度实证分析——基于江西省农户层面的实地调研[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6):102108.

[2]吴友群,廖信林.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5):2325.

[3]蔡起华,朱玉春.农户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意愿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4551.

[4]王蕾,朱玉春.基于农户视角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果评价[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4):2429.

[5]陈池波,胡振虎,傅爱民.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4):3438.

Key words:farmers’ income; rural public goods; productive public goods;nonproductive public goods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范文第6篇

上一篇:行政会议流程范文下一篇:大学生职涯规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