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安全论文题目范文

2023-09-23

社区安全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及契合

3、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途径

4、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成人学校发展的机遇、挑战与路径

5、以职业成就感为核心的激励机制建设

6、提高学生思想工作实效性的心理学途径

7、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的跨文化研究综述

8、大陆台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

9、社区居民旅游公平感知与旅游参与、旅游收益的结构关系

10、试论学校办学目标的制定

11、“无为而治”视域下的高校感恩教育

12、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践的反思

13、《追求卓越》:经典三十年

14、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讨

15、中小学校长领导效能的调查与分析

16、重视主题班会引领中职学生早日成才

17、积极心理学在旅游学研究中的应用

18、以新课程理念促班集体建设

19、搜书网提供442种电子书书目

20、公管类研究生培养的调查与研究

21、部分专业介绍及在晋招生院校汇总

22、论班级管理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23、心理学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

24、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

25、基于4R路径的高职院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探究

26、基于群体动力理论的社区团队学习研究

27、浅析高中班主任的班级管理

28、新时代高校参与社会心理服务的探索与思考

29、浅谈社会调查对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作用

30、浅析网络德育中激励理论的运用

31、基于企业雇主品牌建设的员工体验管理策略

32、大学生励志教育与自我激励机制研究

33、论组织发展(OD)方法在商业不动产经营企业中的应用

34、心理学效益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35、认知偏差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36、中美教育督导制度比较研究

37、三峡库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开发对策研究

38、社会万花筒,理性看万象

39、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应急管理创新

40、整体联动式企业社会工作模式及应用

41、城市原型视角下的城市发展研究

42、体育消费市场化与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研究

43、自品牌时代的00后员工管理

44、“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之路径与方向探究

45、坚定信念,与时俱进,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之路

46、企业有效激励方式浅析

47、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探索

48、青年志愿者行为动机及激励方式

49、教师虚拟社群知识共享的过程模型和价值取向

社区安全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社区矫正教育运行状态与创新发展

3、从《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看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路径

4、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完善研究

5、新型教育方式对社区矫正刑罚手段的串联和发展

6、我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研究

7、对未成年犯罪人进行社区矫正的意义研究

8、加拿大社区矫正经验对我国社区矫正队伍建设的启示

9、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如何“法塑新生”

10、社区矫正对象社会支持需求评量与精准供给

11、社区矫正对象的阶段性压力及压力源分析

12、中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问题及对策

13、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完善的路径探究

14、新时代社区矫正视阈下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

15、公共管理视角下社区矫正工作问题探讨

16、互联网背景下社区矫正人员社会支持网的优化

17、佛山禅城区上线全国首个“区块链+社区矫正”应用

18、三亚市社区矫正的优化路径

19、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方向与路径

20、未成年犯处短期监禁刑与社区矫正的效果对比

21、公共管理视角下社区矫正、心理矫治:问题与优化途径

22、浅议新刑事诉讼法下的社区矫正检察监督

23、浅谈社区矫正工作存在问题与建议

24、论大学生志愿者的青少年社区矫正参与路径

25、论女性社区矫正对象的特殊性与矫治策略

26、加强高素质高学历高技能社区矫正警官培养

27、社区矫正,点亮特殊人群心灯

28、我国社区矫正制度深化之进路研究

29、陕西丹凤:开展社区矫正专项督查工作

30、黑龙江孙吴:协同开展社区矫正检察监督

31、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探析

32、灵山县社区矫正的现状及开展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思考

33、社区矫正法律制度及相关问题讨论

34、从试点到立法——试论国内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

35、西部农村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困境及新思路

36、社区矫正制度在中国的影响和发展

37、对基层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的思考

38、社区矫正相关试行工作应伴随合法性判断

39、关于新形势下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思考

40、《社区矫正法》视角下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问题与路径研究

41、我国社区矫正的内卷化倾向及其治理

42、我国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的完善对策研究

43、社区矫正审前社会调查的现实困境与优化对策

44、大数据视野下智慧社区矫正体系的构建

45、关于社区矫正审前调查工作的思考

46、广东深圳:探索社区矫正检察监督新模式

47、社区矫正公众认知与社区矫治体系建设

48、优势视角理论及其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应用

49、社区矫正中心理干预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社区安全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理事长张宝明在会上,介绍了安全社区的建设现状:截至2013年11月底,“全国安全社区”已达458个,整区县建设单位16个,“国际安全社区”有68个。

安全社区突出“中国特色”

我国开展安全社区建设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最大的区别,在于党的领导。各级党政领导积极组织协调、凝聚相关单位,以及骨干、志愿者的力量,动员广大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张宝明举例说,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做了一个调查,绝大多数单位的安全社区促进委员会都是由党委书记亲自挂帅,统筹规划和安排。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既是“一把手”工程,也是“班子”工程。依托党的基层建设体系开展,党员成为安全社区建设的主要力量。

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已将安全社区建设列入四川省“十大民生工程”,并实行目标考核。2013年,四川省以奖励形式,投资1500万元用于安全社区建设。山东省东营市义和镇在农机安全服务、老年人服务、村风建设、农业安全等工作中,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了核心和骨干作用。辽宁省大连市蓉花山镇党委书记,亲自到辖区各部门和单位组织协调,整合资源,组织创建。

2013年,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在原有11个地区安全社区支持中心的基础上,又成立了天津支持中心和中石油支持中心。安全社区地区支持中心为社区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协助当地安监局做好推荐、评定等工作。如:成都支持中心与社区一起探索社区安全诊断方法与过程,帮助社区完成“社区安全诊断报告”和“安全社区工作报告大纲”,指导全省的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上海、成都、重庆、大连、济南等支持中心,互相之间还进行走访学习,探讨工作方法与思路,研究面临的问题。

让安全社区“更接地气”

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杨元元要求,要把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定位在民生工程、实事工程,要针对重点问题、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和群众需求开展工作,要把涉及生命安全的问题作为优先解决的重点。这些年来,安全社区建设单位由几个增加到了2000多个,说明安全社区建设符合人民的需要,符合发展的需要。杨元元特别强调,要把安全社区建设作为建设安全发展型城市和地区的基本条件。安全社区建设虽然只是一个方面,却是维护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密切党和人民群众关系、体现党的群众路线的最现实的需要。

张宝明要求,要密切结合社区实际,充分考虑社区成员的安全需求,安全促进项目和措施一定要“接地气”,要考虑是否有效果,群众是否能满意。在安全社区建设过程中,创建单位要发挥专业人员的作用,积极与专业技术部门、研究院所、专业社会团体合作,采取技术手段进行干预,提升安全促进项目的质量。如: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街道的老年人“不倒翁”项目,就是由一个社会公众事务所引入的;上海浦东新区金桥镇与专业部门合作,研究开发了“行人闯红灯自动报警”系统,并在多个路口安装使用,为社会和社区居民提供专业化服务。

2013年评定的安全社区中,安全促进项目更加有针对性。张宝明举例说,辽宁省大连庄河市蓉花山镇、重庆市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山东省莱州市金仓街道等,都对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影响辖区安全与和谐的问题,优先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增加了社区成员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体现了通过“安全促进”向人们提供保障措施、实现社区安全目标的要求。

稳扎稳打 持续改进

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全国安全社区支持中心分4批对安全社区创建单位进行了验收,其中,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筼筜街道等98个创建单位通过了考评,上海市徐汇区康健街道等26个创建单位通过了复评,被命名为“全国安全社区”。

大会上,与会领导为这些社区颁发了牌匾,并表彰了“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先进单位”和“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先进工作者”。随后,“国际安全社区命名仪式”也在原地举办。世界卫生组织社区安全促进合作中心新西兰认证中心乔治·费尔贝恩与获得命名的“国际安全社区”签署了协议,并授牌、授旗,世界卫生组织亚洲安全社区网络中心主席邓华胜向获得命名的“国际安全社区”颁发了亚洲安全社区网络成员证书。

据张宝明介绍,“全国安全社区”称号5年内有效。2013年,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对2008年命名的32个全国安全社区进行了复评,有26个社区顺利通过。北京东直门街道和新街口街道、上海新江湾城街道和金桥镇等单位,自获得“全国安全社区”称号之后,一直坚持持续改进工作。5年来,虽然领导层变更调整,但始终非常重视安全社区建设。街道各级领导和辖区各单位以及社区居民对安全社区理念的准确理解、对安全社区较高的知晓率,佐证了安全社区已经成为一项不断完善的工程。

再接再厉 稳步推进

“十二五”以来,新增启动全国安全社区建设的单位有1 250个,启动总数达到2335个,涉及人口约1.35亿;新增命名的全国安全社区254个;所分布的省级行政区由15个增加到24个。按照这样的发展势头,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预计,将会提前完成到2015年建成600个安全社区的规划目标。

安全社区建设发展势头良好。张宝明举例道,广西壮族自治区原来只有柳州市个别社区进行试点,2013年自治区将这项工作提到了议事日程,已在全区范围内推进。黑龙江省在原来21个试点单位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和推进安全社区建设。2013年,福建省厦门市筼筜街道成为福建省第一个“全国安全社区”;郑州市管城回族区的航海东路街道和城东路街道,成为河南省第一批“全国安全社区”,相继完成了破冰之旅。

安全社区建设虽有明显的进展和成效,但就全国来看,还没有达到普及,仍有部分省区是空白点;已建设的省区发展也不平衡,没有扩大覆盖面。杨元元要求,要重点推进企业主导型安全社区建设,除煤矿、石油、石化三个行业加大工作力度外,还应扩大覆盖面,其他重点行业可抓点试行。要重点向中西部地区推进,因为中西部地区基础条件相对落后,经济建设任务繁重,更应开展安全社区建设,解决建设中的重点问题。现在全国还有吉林等7个省级区域没有安全社区建设单位,还有几个省只有企业主导型社区,有些地区还没有动起来。今后要科学分析情况,合理制定推进计划。

张宝明提出了2014年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在2013年基础上,全国新建命名和复评的安全社区增加10%以上,提前完成“十二五”规划的目标。要把安全社区建设的首要目标设定在保障人的生命安全上,设定在持续降低人员伤害上。同时,要重视职业安全健康,把职业危害防治和干预的内容作为安全社区建设和评定的重要环节。在今后的安全社区建设和评定中,把事故与伤害的预防作为重点评定内容,促进安全社区建设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从2014年开始,每年约有80个社区进入复评阶段。张宝明强调,在这种形势下,要在社区成员安全行为养成和素质提升、安全服务和细节关注等方面多做文章;在项目措施上,要尽可能地增加技术含量,升华安全社区建设质量。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将依托各地安全社区支持中心,扩大随机抽样检查的比例,严格证后管理,严格复评工作标准,不符合标准的不推荐,不符合要求的不通过。安全社区建设不只是“安全状态”的评估和成绩评价,而是要建立科学的、持续改进的社区安全促进体系。

社区安全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区发展;档案管理;问题;策略

引言

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为居民提供便利的信息查找途径,推进社区各项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相关工作者应认清档案管理工作对社区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支持力度,为档案工作的展开提供优良条件。

一、社区档案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档案标准化程度低

档案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很多社区在档案管理工作方面缺乏相应的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以及待遇欠佳,缺乏激励机制,造成档案的管理工作缺乏效率和不够规范,导致工作乏力。

在当前的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实践中,部分社区档案管理组织尚未出台相关的档案管理办法,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标准,档案管理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多以社区自行制定的档案管理办法为依据来管理档案。此外,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部分社区普遍采取工作人员兼职管理档案、项目组或社区工作者自行管理档案等方法,部分社区档案管理相关的工作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培训,没有具备档案管理的专业工作技能,对社区档案管理不重视,收集、归档社区材料比较随意,特别是对一些珍贵的、保密性强的资料管理不规范、不标准,导致材料外表破烂、泛黄,出现字体不清晰、看不清文件内容的情况,在社区要申报一些工作项目需要社区档案原件做支撑材料时,不能及时提供,影响了社区的发展。

(二)档案电子化程度低

档案资源信息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管理手段现代化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大势所趋。就目前而言,多数社区采取纸质档案管理的方法,而将纸质档案生成电子档案的却少之又少,档案资料遗失风险较大;普遍存在档案硬件设施不完备、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参加培训机会较少、档案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三)档案管理方法滞后

管理方法滞后是当前社区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普遍现象。在社区档案管理实践中的档案资料收集、整理、保管、检索以及提供利用等方面,社区档案管理工作者依然沿袭传统的管理方法,主要使用传统的手工操作方法,工作效率較低。在项目档案管理中,往往只重视项目基本情况的搜集,而忽略了项目后续跟进情况的补充,缺乏档案动态管理理念,造成档案资料不健全。

(四)社区档案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较差

在当前的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实践中,部分社区管理者缺乏对于社区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未及时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和引导,导致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较差,缺乏努力工作的动力,对本职工作不重视,无责任心,导致档案管理工作滞后。

二、提升社区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具体对策

(一)出台档案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社区的管理部门及行业组织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其他社区档案管理方面的经验,征求居民对于档案管理主的意见,尽早出台适宜本社区发展的社区档案管理办法,明确建档归档、档案保密、借阅使用、移交销毁等方面的内容,为加强社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指导。此外,在明确的社区档案管理相关办法尚未出台前,各社区应本着便捷实用、科学规范的原则,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保密、利用、销毁等相关制度,明确档案管理岗位职责,以此作为规范本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指南和准则。

(二)全面提高档案人员业务素质

影响社区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档案管理者的自身素养和知识水平。目前,社区工作的重点往往在社区常规管理上,却忽视了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档案管理工作相关部门,应定期开展档案相关业务培训,不断健全和完善档案管理工作者意识,从档案管理意识、知识储备、技术水平等多方面培养现代化档案管理者。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因此,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已成为一场攻坚战。社区管理部门应引导社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办公系统软件,掌握档案管理相关平台的使用技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在保障档案管理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发挥档案本身的价值,增强档案在各方面的利用价值和开放性,将档案基础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从而,不断提升档案管理者的能力,提高自身知识储备,从而优化传统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此外,社区管理部门还可以建立激励机制,落实奖惩制度,促进档案管理人员掌握娴熟的档案操作技能与知识,树立科学的信息管理意识,激发员工自学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有效提升自身素质、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及个人。

(三)将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相结合,提升档案管理实效性

将新时代的技术手段与传统档案管理相结合,可以提高社区档案管理的质量与效率。随着网络信息技术进步,社区档案管理部门应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优化配置,分析利弊,将电子档案与传统档案进行融合,使其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相辅相成,进而更有效推动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稳步前行。电子档案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按照档案管理相关规范与标准,将传统档案文件信息化、数字化、符号化以及图像化,在反映档案客观事实内容的同时,以一种虚拟的、数据的形式存在。电子档案打破了传统将纸张作为档案载体的唯一形式,将计算机、移动硬盘、磁盘等存储设备作为新的承载方式,将档案管理工作推上了新的台阶。社区档案管理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新型技术手段管理档案,提升管理效率,对档案信息进专业、科学的管理、分类整理、著录标注等,促使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向数字化方面转换。

在互联网盛行的时代里,信息技术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便利,相比传统档案而言,电子档案在对档案信息进行智能化管理的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例如,电子档案不仅在对档案信息内容进行输入、输出、鉴定、保管、查找、检索、传送、统计、更新等诸多方面存在优势,还具有筛选、归类、共享、诊断等功能,大大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更适合新时代人们对档案工作的需求。在传统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主要通过人工收集、整理纸质版材料来完成档案管理工作,工作效率较低。同时,目前的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缺乏对档案相关文件的关注和应用,难以让档案发挥出最大的价值。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技术手段。例如,专门档案管理网络平台或安全管理系统的出现,可以将档案收集、整理、管理过程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为日后的档案查阅提供了更多便捷,减轻了档案工作者的负担。因此,在保障档案信息资源安全的情况下,社区档案管理工作者可以根据档案的实际情况将纸质版档案进行扫描、图像处理、建立目录、编写号码、数据备份等处理,将纸质版档案数字化、信息化。

结语

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对于社区的长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社区应高度重视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在加强日常学习的同时,注重档案业务培训,让档案管理工作始终遵循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项原则,大力开发利用档案资源,服务社区居民,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佳尧.关于加强社区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有效策略探析[J].办公室业务,2018(21):101.

[2]由光玉.初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档案管理规范化[J].才智,2018(18):192.

[3]王志鹏.浅谈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与和谐社区建设的关系[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18):197-199.

社区安全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摘要】韧性社区建设是城市安全与社会建设的一个单元,是国家应急管理的一个支点,也是韧性城市建设的有效尺度。社区容易遭受各种危机和灾害,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使得社区居民对社会风险有了更直观的感知。我国推动的“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工作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完善之处。有必要将建设韧性城市和韧性社区纳入“十四五规划”,推动“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向“韧性社区”升级。通过建好社区生活圈提升社区的空间韧性、完善治理体系提升社区的制度韧性,以及筑牢自我服务基础提升社区的自治韧性,建设高质量的韧性社区。

【关键词】韧性社区 社区风险 基层治理

在人类历史中,一些“黑天鹅”事件或“灰犀牛”事件,往往会意外地打开社会进步的机会窗口。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引起了人们对公共安全的极大重视,建设“韧性社区”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一个话题。在城市化高歌猛进、地球日益成为“地球城”的背景下,郑重审视城市与生俱来的风险特性,推进“韧性社区”建设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风险社会中的城市社区

风险是城市社会的常态。城市是人口聚集的“人造系统”,是兼具“正面性与负面性”的连续体,在“空间、经济、社会和组织”四个维度都面临各类风险(见图1)。现代城市成功地将风险隐藏在高楼林立的空间、资本集聚的经济发展、机动便利的交通运输和不断更新迭代的技术工具之中,加上人口的大规模集聚,城市风险一旦发生,便可能达到难以控制的能级。

各类自然灾害风险会直接影响城乡社区,给社区带来难以抵御的挑战。根据自然资源部地质调查局环境监测院发布的《2019年全国地质灾害通报》显示,全国在2019年发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6181起,共造成211人死亡、13人失踪、75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7.7亿元。与2018年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增加108.4%、100.0%和88.4%。在2020年上半年,全国多地遭遇了低温冷冻、雪灾、风雹、干旱、洪涝、地震、地质等自然灾害,对民生和经济直接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

在日常生活中,社区同样面临各类风险。南开大学中国政府发展联合研究中心“城市与社区治理研究团队”连续三年在全国开展调研,所收回的7266份问卷调查表明,社区面临着各类事故发生却不被重视的风险。在社区生活中,遭遇过电梯事故的居民比例达到46.5%,住处遭遇偷盗的比例达18.4%,遭遇交通事故的占17.6%,遭遇自然灾害的占14.5%,在小区内经历威胁或打架的占11.8%。而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扩展,使得社区居民对社会风险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激发了人们对风险的感知。

在一些地区,还存在“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的现象。例如一些城市出现过危化品仓库爆炸、天然气管道爆炸、地铁施工导致路面塌陷等风险,导致周围小区住宅受到不同程度损害;还有一些城市小区地下水管爆裂,住宅楼地基长期被积水浸泡,导致楼房坍塌和人员伤亡,等等。就普遍的情况来看,自1998年我国住房商品化改革以来,早期建设的一些住宅已经进入“养老期”,未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住宅小区进入高风险的“保养期”,公共设施老化、房屋内外墙面容易脱落,面临更多的风险,势必要引起重视。

目前社区风险管理暴露的问题

面对风险,人们是否做好了相应的准备?决策者和管理者是否能因势导入应急管理程序?就目前来看,社区风险管理中仍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是社区缺乏应对风险的专业性。社区应急预案对于风险防控具有重要作用,但在笔者所在团队的调查中,有42.11%的社区此前没有应急管理预案。有的社区尽管制定了应急预案,但存在着“抄上级”的问题,缺乏结合本社区实际的细则,依旧是等待上级政策和指示,不敢、不想也不能马上进入状态。社区应急演练对于实际的风险防控效果明显,参加过社区应急演练的居民反映对风险防控有效的达到75.2%。但是,此前参加过关于疾病、灾害等防治演练的居民比例仅有17.4%,社区工作者和物业公司也缺乏专业的风险防控指导。此外,社会风险管理中还存在基层干部防护意识、科学素养、专业素养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卫生、金融、教育、科技等一些关键的专业性岗位,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缺乏主动性、自觉性、警惕性,存在专业人员数量不足、能力不强的问题。

二是社区应对风险的工作网络有待完善。一方面,不少社区的风险应对工作片面依赖社区干部,社区居民参与不足,“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比较突出。在突发的风险防控工作中,社区干部管理任务繁重,还可能因相关工作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遭遇“不听劝阻”“质疑是否有权、是否合法”等质疑和阻碍。另一方面,社区缺乏群众参与应对风险的平台,没有统一的宣传渠道和平台。在风险防范工作中,往往出现居民接受度低、居民骨干未能被有效組织和整合的问题。

三是社区的应急物资储备缺乏。我国社区一般不掌握应急储备物资,由政府部门掌握的应急储备,也往往注重粮食、帐篷、棉被等自然灾害发生后所需的物资,医疗物资储备基本空白。例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出现了个别地区、个别时段短暂缺乏鲜肉、鲜菜、消毒液等现象,一些社区口罩、酒精、防护服、护目镜等配给不到位,使得基层社区干部直接暴露于风险之中。一些社区的风险应急压力导向物业公司,导致物业管理成本急剧上升。且物业公司未被纳入应急资源调配渠道,没有稳定有效的防疫物资调配,无法保障一线人员的人身安全和防疫工作效果。

从“减灾示范社区”到“韧性社区”

城市的创建最初是为了保卫人的安全。《吴越春秋》载,“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最初的城市就是用墙围起来保护人民的安全。在西方,最早期的城郭也是军事城堡,保卫安全、抵御威胁是基本目的。对于人们日常居住的社区来说,居住安全也往往是最基本的需求。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指出,“切实把安全发展作为城市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安全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城市社区安全网格化工作体系,强化末梢管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社区既是“抗疫”的一线阵地,又是人们生活的栖居之地,人们比以往更加重视社区安全。在风险社会之中、在接受疫情考验之后,应该如何建设一个安全、有韧性的社区?

从概念上来看,韧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够有效应对和抵御各类自然灾害、风险,从中快速恢复起来。全球开展“韧性城市”建设的城市也已经增加到3000多个,谈韧性社区的还相对较少,韧性社区建设的实用指标也比较少。但是,这并非韧性社区建设就不重要。恰恰相反,目前的韧性城市更多针对的是海岸线城市、地震带城市以及其它容易遭受自然灾害威胁的城市,对于其它类型的城市、其它类型的风险则缺乏相应的重视。韧性社区建设是城市安全和社会建设的一个单元,是国家应急管理思维结构转变的一个支点,也是韧性城市建设的有效尺度。也即,韧性城市建设需要落实到韧性社区中来。

从20世纪末开始,韧性社区的概念几经演进,形成了三个较为明确的指向:一是从生态领域衍生的“抗逆力”,主要关注社区硬件的抵抗力;二是社会生态领域的“恢复力”,主张社区应在具有抵抗力的基础上,还要有适应或修缮的能力,关注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共生与互赖;三是从精神心理领域衍生的“自治力”,关注的是社区成员能发展个人、集体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一个成功的韧性社区只具备一方面的能力是不够的,韧性社区就是“以社区共同行动为基础,能链接内外资源、有效抵御灾害与风险,并从有害影响中J恢复、保持弹性的学习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动社区”。

在我国,与韧性社区相关的是由国家减灾委员会、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中国地震局共同推动创建的“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006年,民政部为全面创建“减灾示范社区”,制定了《全国“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标准得到完善,与此相应,各地还推出了省市级减灾示范社区。研究显示,减灾示范社区的应急能力确实比普通社区高。但是也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其一,示范社区意在“示范”,数量相对不多、覆盖面不高;其二,减灾示范社区仍然关注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对于其它社会风险缺乏关注;其三,现有的评估标准侧重于物理性的抗灾能力,对于社区成员内部的自治力和外部的协同力则关注不足。

建设“韧性社区”的思路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有必要将韧性理念引入到社区建设中来,将“韧性城市建设”和“韧性社区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

第一,建好社区生活圈,提升社区的空间韧性。我国社区有着明确的界线和组织体系,这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就社区而言社区”面临着内生性不足和资源受限的困难,一个社区很难依靠自身力量完成韧性空间建设,更伺况,受制于发展阶段和政策所限,有些社区本身设施老化、空间狭小、充满风险。可能的思路是引入“社区生活圈”的概念,既关照小区内空间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又关照小区附近空间的“风险分散”。社区内的建筑空间本身要坚固安全,社区生活圈中要有应对风险的多样性“依附空间”,要有避灾避难空间、物质储备空间,储备必要的急救、医疗、食品等应急资源,保障关系民生的米袋子、菜篮子,维持社区在风险防控期间的交通、通讯、能源等基本运营能力,以此确保风险发生初期有相应的“抗逆力”。

第二,完善治理体系,提升社区的制度韧性。首先,建构韧性社区的权责体系,将以往“单灾种导向”“分门别类、各负其责”的部门协调融入应急管理组织架构中,拟定综合应急管理体系工作职责,细化各主体在基层应急中的职责清单与合作机制。其次,多维度提高社区的预防能力,推出灾害保险、预警系统、应急预案、应急中心、救援培训等系统政策,增加社区安全教育、应急演练等环节。再次,构建“全周期管理机制”,构建社区风险评估、监测和预警体系,通过社区自身和第三方评估形成风险地图,摸清社区内资源禀赋、人口结构、空间布局等情况,通过大数据和“吹哨人”等方式持续收集、监测社区风险;分类制定并实施社区风险防控策略和预案,遇到风险迅速形成“风险响应工作网络”、启动应急预案,根据风险严重程度转入不同的应急状态;落实政府、市场、社区和居民责任,形成协同治理的网络,组织好信息通报、群众参与、资源保障和困难帮扶等工作。

第三,筑牢自我服务基础,提升社区的自治韧性。居民对于发生在社区的风险有直接的感知,也最了解风险的需求,这就需要提升居民的适应能力、自我服务能力和连接内外资源的能力。首先,有必要培养具备领导力和影响力的社区组织者,增强社区在突发事件中的组织作用和动员能力,减少对上级指令与决策的过度依赖;其次,加强社区风险灾害预防演练,提高居民的安全与应急意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强化对专业社会组织的支持,构建社區组织协调、居民积极参与、彼此联结、共同工作、风险共担的社区社会网络,将社区整合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体系;最后,借助智慧治理平台,及时汇集更新居民、志愿者、社会组织、物业、商家及企业等主体的资源信息和需求信息,并在危机时期为社区应急管理提供必要的资源与支持。

责编/李丹妮(见习) 美编/杨玲玲

社区安全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摘要:安全社区建设作为公共安全、事故预防体系、应急救援体系的基石,是创建中国特色社区建设理论的重要突破口。本文通过分析以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等三个我国安全社区建设的示范基地的基本做法,总结出其在构建安全社区过程中的经验,为我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安全社区 应急能力 模型研究

1 安全社区概述

1.1 安全社区的定义及内涵

1989年在瑞士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卫生组织第一届世界事故和伤害预防会议上,提出了“安全社区”的概念。安全社区是指,具有针对所有人、环境和条件的积极的安全预防项目,并且具备政府、卫生服务机构、志愿者组织、企业和个人等共同采纳与的工作网络与地方社区。安全社区的基本思想是强调针对所有的伤害预防开展防范工作,包括所有年龄的人员、各种环境和条件。强调社区内人人参与全方位的预防工作,形成持续改进的工作机制。建设安全社区的目的是整合社区内各类组织的资源,群策群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展各类伤害预防和安全促进活动,以提高人民在安全及健康方面的生活质量。安全社区是为达到和保持理想的安全水平向人群提供所必需的保障条件。

1.2 WHO安全社区的认可标准及有关指标作为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安全社区必须符合以下有关准则:①有一个负责安全促进活动的跨部门合作的组织机构。②有长期、持续、能覆盖不同性别、年龄的人员和各种环境及状况的伤害预防计划。③有针对高风险人员、高风险环境,以及提高脆弱群体的安全水平的预防项目。④有记录伤害发生的频率及其原因的制度。⑤有评估安全促进项目、工作过程、变化效果的评价方法。⑥积极参与本地区及国际安全社区网络的有关活动。

近年来,在总结安全社区建设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世界卫生组织社区安全促进合作中心在上述6条标准基础上,又具体对交通安全、体育运动安全、家居安全、老年人安全、工作场所安全、公共场所安全、学校安全、涉水安全和儿童安全等社区安全的9个方面提出了63项指标。

2 我国安全社区建设模式分析

香港是我国最早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地区,香港职业安全健康局与WHO签约成为全球第6个安全社区支持中心,香港屯门社区、葵青社区和大埔社区先后获得WHO安全社区称号。台湾地区也于2002年启动了四个“安全社区”建设,2005年6月,阿里社区通过了WHO“安全社区”的确认。2003年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受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委托,负责在地区内推广安全社区模式。2004年10月和2005年7月北京朝阳区和西城区启动了安全社区建设工作,2007年9月,西城区金融街、月坛街道经过国家安全社区促进中心审核,获得全国首批“国家安全社区”称号。2008年6月27日,这两个街道又荣获由世界卫生组织命名的“国际安全社区”称号。而2006年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青年公园街道则是我国内地第1个、世界第97个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安全社区。如今安全社区理念和建设模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被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和社区所接受。

自2002年来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推出开展安全社区构建工作,将近十年来的实践,各地各具特色的,不同运行模式的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方法,给我国的安全社区构建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成效。笔者在收集了大量各地的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资料后,将几个典型的地点的工作方法总结以下几种具体模式:

2.1 安全宣传为重心建设模式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青年公园街道党工委把创建国际标准的安全社区作为巩固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的重要内容,以“让社区居民身在社区的每一刻被安全气息感染、得到不间断安全干预”为工作目标,全力打造中国特色的安全社区。

在安全社区工作开展过程中,槐荫区青年公园街道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具体的宣传教育形式包括:首先以社区党员电教站、科普学校等教育基地为依托,充分发挥以党员为骨干的社区安全教育讲师团的作用,针对不同性别、年龄的人员和环境状况,从居民的日常生活入手,开展了高频率、全覆盖、多形式的安全教育宣传推广活动;其次,在居民楼里,“为了您和家人的安全,出门时请关好煤气阀门、拔下电源!”等温馨提示语处处可见;再次,社区党员志愿者还为每家每户发放了《安全社区》手册5万余份;同时,党工委邀请各行业的专业人员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如“灭火、逃生、自救”消防技能培训和演练活动、“家庭防跌伤教育、家庭急救知识和常见病防治知识宣传活动”、“远离毒品大型签名宣传活动”、“安全用电、用水、用气宣传活动”等300余场次,使安全理念深入人心。

笔者将上述类似于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安全社区工作的模式概括为“安全宣传为重心建设模式”。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在构建安全社区工作中,紧紧地抓牢了事前安全知识宣传工作,以宣传工作为重心,致力于提高社区居民突发事件事前的应急能力,从而为减少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因居民安全意识欠缺、应急能力差而带来的次生危害。

2.2 地域功能社区建设模式

每一个社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环境特点,如何利用这些优势以及特点来为安全社区建设服务,是决定能否让安全社区建设高效推进的关键。本文将这种充分利用当地区域优势特点来健全安全社区建设的模式称作为“地域功能社区模式”。

北京西罗园街道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例子。为深入推进北京平安建设,争创全国“安全社区”,切实做好辖区国庆60周年社会治安和安全保卫工作以及辖区人防工程长期平稳的管理与使用,切实保障人防工程使用人的经营管理责任到位、服务保障措施到人,西罗园街道于8月7日成立。地下空间安全培训宣教室暨流动人口之家的主旨是为了强化培训居住人员的全方位安全知识,以安全为主线,定期对居住人员进行培训,以此有效的提升居住人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西罗园街道重视地下空间、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依靠各职能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不断完善地下空间和流动人口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将安全社区建设的任务圆满完成,体现了西罗园街道的创造性以及变革力。西罗园街道地下空间安全宣教室暨流动人口之家的成立,为西罗园辖区地下空间的安全管理与使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开创了新的起点,拓展了新的领域。

2.3 政府体制改革牵引模式

政府作为安全社区建设的主要推动力,在安全社区构建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为了适应新建设的发展以及摒弃旧体制的弊端,政府只有进行体制改革才能实现一举两得的成效。

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办事处就成为了“政府体制改革牵引模式”的一个很好的代表。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办事处通过建立健全应急工作管理体制,完善领导体系,明确分工,提高了处置突发事件的水平。平湖街道理顺部门职责,完善处置机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做法:一是实行统一领导,强化综合协调。街道应急指挥中心成立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赋予其在应急管理工作上的组织、协调、指挥职能,并明确要求辖区各单位在处置突发事件上要服从应急指挥中心的综合协调和指挥调度。应急指挥中心通过召开应急成员单位负责人联席会议,加强与社区和相关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形成了以应急指挥中心为枢纽,辖区内各单位配合的应急运作机制,确保了应急处置指挥有力、步调一致、协同作战。二是依据应急预案,高效有序处置。突发事件发生后,街道严格按照街道应急预案要求,科学、有序、高效地进行处置,彻底解决了过去遇到问题部门职责不清、分工不明的问题。三是强调快速出击,实行分级响应。在处置突发事件工作中,街道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分类分级响应原则,按照“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社区先行,逐级抬升”的要求,强调事发地单位或社区应急力量开展先期处置工作,达到快速反应、迅速处置的目的。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做法,平湖街道发挥了政府本身具有的主动性,利用原有的体制基础来为新发展的要求进行改革,他们成立了专门的街道应急指挥中心,并赋予各相关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并通过动态监管、以预案为依据的高效处置、层级响应等措施来促进、推动街道安全社区的发展,为安全社区的建设进行牵引带动。

3 对我国构建安全社区的建议

我国安全社区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安全社区的发展模式也出现了多样化的局面,建立一个统一的安全社区框架和程序,有利于推进安全社区的建设。2006年1月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提出,要加强以乡镇和社区为单位的公众应急能力建设,发挥其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3.1 发展以社区为主导、政府支持的社区治理模式

社区建设的多元主体包括政府部门、居委会、民间组织及社区居民。主张社区主导治理,往往最了解危机源,才能建设出符合地区特点的伤害应对机制。公众参与,公众受益,当社区群众感受到安全社区建设带来的好处时,则会积极地投入到社区建设中,主观的推动了安全社区建设。政府发挥其社会职能,支持培养民间组织,协调各方力量,解决有关矛盾,成为驾驭危机的组织,承担统一指挥的责任。

3.2 明确组织机构,坚持预防原则与制度保障

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企事业单位、第三部门协同参与,成立安全社区建设小组,负责建立长期、持续、能覆盖不同性别、年龄的人员和各种环境及状况的伤害预防计划,针对高风险人员、高风险环境, 以及提高脆弱群体的安全水平的预防项目。在坚持预防原则的前提下,安全信息公布、排查安全隐患、完备应急设施、设立卫生控制中心、开展危机教育培训和举行安全应急处置实战演练等都是预防伤害的有效手段。制度保障要明确组织机构责任制度,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应急设施建设制度,应急资源管理制度,危及教育培训制度,应急处置实战演练制度,信息发布制度,让危机处理有章可循。此外还要不断总结危害经验调整工作制度,以持续改进的方式实现安全目标。

3.3 以信息、监督、交流为基础,推进安全社区建设信息包括危机教育信息、灾情预报信息、危害信息、财务信息,信息发布要做到分类发布,权威发布,信息辟谣。有序地发布信息,使公众对重要信息一目了然,社区机构发布权威信息,及时澄清错误信息,让谣言无立足之地。监督包括制度监督和群众监督。制度规定机构定期分析数据,开展伤害统计和风险识别,规定应急资金与资源管理,让机构办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群众监督减少腐败和管理盲区,提高居民参与积极性。建立信访维权工作站,将居民意见反馈纳入工作评估指标。有计划的开展安全教育,建立社区伙伴关系,与相邻街镇结为友好街镇,多领域挂钩合作,多组织参与国际社区网络活动,弥补管理经验的不足,共同推进和完善安全社区建设。

参考文献:

[1]丁辉.《建设安全社区提高应急承载力》[J].《安全》.2009-10.

[2]韩淑云.《“安全社区”新概念》[J].《城市减灾》.2009-8.

[3]欧阳梅.《安全社区创建机构模式》[J].《安全》.2007-1.

[4]金磊.《公众安全文化教育与安全社区建设模式研究》[J].2006-4.

[5]《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R].2006-5.

上一篇: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论文范文下一篇:黄芪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