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论文范文

2023-09-16

创新能力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目前,创新性人才需求总趋势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考核方式。本文在明确管理类课程目标的基础上,阐释了全面性、过程性和多元性的课程考核原则,设计了较为科学的管理类课程考核方法,即从出勤率、自主性、个人学习、团队学习、自我总结、综合考试等六个维度实施考核。

【关键词】创新能力 管理类课程 个人学习 团队学习 “一页开卷”考试

【基金项目】武汉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研究(编号2013Z030)。

一、创新能力培养对课程考核改革的客观要求

当代社会,在以学生发展为本,服务学生成长的新课程教育理念下,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必须实现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三大教学目标。而课程考核是高校管理类本科教学中关键的一环,对实现课程教学和培养创新性人才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原有的教学理念下,大部分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目标单一,只重视理论水平的提升,严重忽略了课程的实践和能力目标,造就了大量的“高分低能”学生,既无法满足新课标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更无法满足新经济时代的用人需求。

以笔者所讲授的管理类基础课程《组织行为学》为例。《组织行为学》是学校校级精品课程,面向管理学院全体本科学生开设,其课程教学目标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管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具备基本的管理技能,提升学生对于人的认知和激励的能力。从该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和传授内容来看,《组织行为学》的课堂教学能够胜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性思维,形成创新能力的任务。[1]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应当围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把理论教学过程和锻炼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二、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考核三大原则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指标内涵说明,教学方法改革的中心是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则是指个体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凭借自身所拥有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包括创新性意识、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品质等个体要素。[2]因此,管理类课程考核的中心,也应该向评价基础理论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转变,体现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全面性原则、平时和期末并重的过程性原则以及个人和团队表现结合的多元性的三大原则。

1.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全面性原则

传统大学课程考核的最主要的弊病就是在考核内容上重知识、轻能力,考试主要以检查学生基础知识的记忆为重点,而忽视了对于理论的应用过程。在应对这样的考试时,学生必然把精力放在全盘照抄和死记硬背上,根本不需要关注对课程知识的深入探究以及创造性地加以应用。在知识与信息呈几何递增的新知识经济时代,如此的教育模式就显得相当死板和僵化。传统的考核形式不仅不能全面评价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实践、勇于创新,更加不利于学生提升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全面性原则,在考核内容上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考察与能力考察同步,全方位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平时和期末并重的过程性原则

传统高校考核的弊端还表现在以结果为导向,忽视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在管理类课堂教学中,由于期末考试在最后成绩中所占比例过大,导致有些学生平时上课不多、表现不积极,但是只要临阵磨枪,在期末考试来临前好好复习一下,就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成绩,导致学生降低课堂学习参与的积极性。而且用一次性的考试分数来决定学生课程的学习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也养成了学生追求结果的习惯,进一步加剧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尽管很多高校也有规定,平时成绩要在最终成绩中占有一定比例,但是通常不超过30%,且衡量平时成绩的标准相当模糊。 [3]因此,在课程考核时要加强对于平时成绩的考核和管理,做到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并重。

3.个人和团队表现结合的多元性原则

团队学习是由不同的学习者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为了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承担学习任务的学习模式。在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中,应用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人际沟通技能的提高,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主动学习精神及实践能力。管理类课程通常以团队形式进行报告、案例分析、游戏等。但是如何将个人考核和团队考核有机结合起来,既防止搭便车现象出现,又能客观考核每个成员在团队中的表现是一直存在且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因此,考核中既要体现个人表现,又要将团队表现及个人对团队表现的贡献考虑进来。

三、 管理类课程考核实施方案

依据上述原则,笔者在《组织行为学》实际授课过程中制定了如下的初步考核方案。

总成绩=平时成绩?鄢50%+期末成绩?鄢50%

平时成绩=出勤率?鄢10%+自主性?鄢5%+个人学习?鄢20%+团队学习?鄢20%+自我总结?鄢5%

1.出勤率

出勤率考察的是学生的到课行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强,为了防止学生过于自我而忽视课堂的学习过程,同时维护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引导学生遵守学校教学管理制度,采用学生上课“出勤率”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维度指标,以学生上课缺勤、请假和迟到的次数来进行衡量。在实际操作中,出勤率的评价标准以百分制计:旷课一次扣20分,三次以上不到出勤率为零;请假一次扣10分,扣完为止;迟到一次扣10分,扣完为止。

2.自主性

自主性考察的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程度。组织行为学课堂授课方式灵活,教师提问较多,用课堂主动发言的方式来鼓励学生跟随教师思路,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跃课堂气氛。实际操作中,自主性以平均分50分起评。主动发言一次加10分,加满为止;点名发言无法回答一次扣10分,扣完为止。

3.个人学习

通常采用论文作业或者案例分析的形式考察个人学习情况。以论文作业为例,根据当前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的实际和热点问题,给出相关研究主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点,在搜集相关信息和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符合要求的课程小论文。这一考察指标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延伸课堂学习,在课后进行资料的阅读和整理,将课程学习的理论知识点和实际联系起来,不断提高学生概括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中个人学习以论文和案例分析等个人作业体现,计算方式:以满分20分评定各次作业分数,个人学习最后得分为各次作业平均分,未完成作业按零分计。

4.团队学习

通常以案例报告或主题报告等形式考察团队学习情况。团队学习由团队得分和个人贡献度得分构成。教师提前布置大型案例或课程相关主题,要求团队在课后完成案例分析报告或主题报告,在课堂上向全班汇报和交流。根据授课班级人数多少,可灵活处理。当授课人数小于40人时,每个团队都可以获得上台汇报机会。其他团队可对汇报团队提问,并根据相应标准评分。团队得分由教师评分和小组交叉评分综合而成。当授课人数大于40人,客观上无法满足所有小组在课堂上汇报的要求时,将所以作业上传到课程公共邮箱,每个小组可下载其他小组作业评分。

为了防止搭便车现象,笔者还在小组学习中提出了个人贡献度得分。不仅要求小组报告中要注明小组成员分工,还要求每次小组报告完后,由小组长提交由小组长和团队其他人评分的个人贡献度评分,如下列计算方式获得:

团队学习得分=个人贡献度得分?鄢40%+团队得分?鄢60%。

个人贡献度得分=组长评分?鄢60%+团队成员互评平均分?鄢40%

团队得分=教师评分或(教师评分+团队互评加权平均分)/2

5.自我总结

学生按照出勤率(30%)、学习态度(30%)、学习收获(40%)三个方面评价自己课程表现,以百分之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笔者让学生考试时将自我评分以及总结写在答题册最后,而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分数与最终的课程考核结果也是基本相符的。

6.期末成绩

期末成绩来自于期末考试,可采用“一页开卷”的考试方法。这种方法是指允许学生在期末考试时除了可以携带一张事先写下课程要点的A4 大小的白纸以外,不能携带其他任何书本和参考资料。对这张A4 纸的限制是:只能手写。至于写了多少内容,具体写的什么内容都不用加以限制。 [4]

前文分析到,以组织行为学为代表的管理类课程应强调实践性和自主学习性的课程目标,所以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可能会使学生局限于知识要点的死记硬背,束缚其创新思维;而很多课堂上惯于采用的开卷考试,又容易走向让学生完全不复习巩固知识要点,在考场上才翻书作答,考完即忘的另一个极端。

因此应用“一页开卷”的考试方法,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该考试允许学生将概念和理论事先整理好,写在纸上带进考场,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点,可以运用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如何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一页开卷”考试方法可以敦促学生将功夫用在平时,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考前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才能在一张A4 纸上提炼出课程的考察重点和记忆难点。所以客观上来看,“一页开卷”可以促进学生认真学习、深入思考,而不再是一学期只有考场上的两个小时在看书。 在笔者的实际执行过程中,“一页开卷”的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还帮助学生形成了积极健康的应试心理,减少了作弊现象分发生,应该说这也是对传统考试方法的一种合理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孙铁邦.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0(7):114

[2]肖天明.基于“六性”考核趋势的高校管理类课程考核方式创新[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76-77.

[3]赵步同.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核方法的探讨[J].科教导刊,2010(10):62-64

[4]董凤丽,周静.“一页开卷”考试方法在经济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5): 756- 758.

作者简介:

张敏,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在读博士;周勇,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马金平,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创新能力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概述了化学创新与创新素质的主要构成部分,对我国新发展阶段化学教育如何加强创新素质培养的一般思考。认为创新素质培养应开展3项基本建设: 环境建设、制度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并且要特别注意让学生学会化学创新思维。

关键词:化学教育; 创新教育; 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培养; 化学创新思维

文献标识码:B

1 搞好创新教育,我们责无旁贷

1.1 我国新发展阶段需要强化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为破解新发展阶段面临的经济发展挑战和制约,十四五规划和二GA996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 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1,2]。这里有几个关键词必须注意:

(1) “行动”: 要实行“科技强国”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必须有切实的行动。

(2)“新型”“举国体制”:“举国”就是全国总动员、集中全国力量,跟每一个行业界别都有关,而不仅是科技界、不仅是产业部门;“新型”意味着新的时代特点、新的重点领域、新的主体结构和新的技术支撑[3]。

(3) “关键核心技术”: 要抓住能带动全国经济实现飞跃发展的最先进技术、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坚,不能像“天女散花”那样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能丢了关键核心技术。

(4)“创新链整体效能”: 科技创新有许多链节,每一个链节都需要抓好并且相互配合形成整体效能,各链节都需要为整体做出贡献,实现效能最优化。

习近平同志说:“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核心技术脱离了它的产业链、价值链、生态系统,上下游不衔接,就可能白忙活一场”。掌握一种产品或一个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需要科研上下游共同努力: 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要发现新材料、新原理和新方法,为人类知识宝库增加新知识,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企业的科技人员则要根据市场需求,寻找合适的知识组合,满足性能、质量、成本等各种约束条件,研发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4]。

关键核心技术源于基础研究,需要我们的学校提供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现在离2035年还有大约14年时间。今天的大、中学生到那时就是科技强国的新生力量、中坚力量。努力在大、中学校中搞好创新教育非常重要,我们责无旁贷。

由此看来,能说“科技强国跟我们无关”“跟我们关系不大”吗?

其实,在化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化学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1.2 进行创新教育,化学教育是我们的主阵地

化学对科技强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估计,世界经济总量的大约20%直接来自化学化工的贡献。

著名企业家、华为集团总裁任正非曾经用具体实例说明化学对于先进科技的重要性:“芯片问题的解决不是设计技术能力问题,而是制造设备、化学试剂等的问题……光刻胶、研磨剂、几千种化学胶、制剂……要把化学看成重要的学科。[5]”

基础化学教育和高等化学教育都必须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培育好未来的建设者,為增长我国社会发展新动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进行创新教育,化学教育是我们的主阵地。化学教师要结合化学学科的实际和特点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化学教育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革旧创新。可是,除了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目前我们的化学教育(尤其是普通中学的化学教育)对于化学创新涉及了多少?有没有重视创新教育?效果又如何?化学教育应该如何革旧创新?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深入地思考、研究的。

1.3 有必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接受化学创新教育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科技强国、建设成充满活力的创新大国,每一个人都负有不可推诿的责任,都应该为之做出自己的贡献;每一所学校都应该致力于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创新型人才,光靠一门课程或者少数几门课程是不够的,需要各门课程协同努力、围绕共同目标做出各自的贡献。

各门课程的创新教育具体目标有所不同,各门学科的创新特点也不一样,它们不能简单地互相替代。但是,它们有共同的创新实质,还有其他相似共通之处,互有助益,能够形成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合力,使学生更聪明、更能干。即便学生将来不从事跟化学有关的工作,接受化学创新教育对他也是有益的,绝不会“白学”。一个学生,只要他选学了化学,就应该接受化学创新教育。

2 化学创新与创新素质概述

2.1 化学创新概述

纵观化学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化学科学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

例如: 1661年波义耳为化学元素作了科学的定义,“把化学确立为科学”(恩格斯语),可称为化学的“第一个创新”。1685年波义耳提出用植物色素作为酸碱指示剂、1750年富朗索瓦利用指示剂进行酸碱滴定、1766年凯文第旭报告他对氢气性质的系统研究结果、1772年卢瑟福发现氮气、1777年拉瓦锡正式提出燃烧理论、1800年尼柯尔森和卡里斯尔电解水得到氢和氧、1803年道尔顿发表原子学说、1811年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假说、1843年日拉尔提出“同系物”概念、1852年弗兰克兰初步提出原子价概念、1869年门捷列夫提出他的第一个化学元素周期表并论述了元素周期律……这些事件都是化学的创新。即使在提出74年后被证明是错误的燃素说,在1703年刚提出时,因为能够解释不少事实,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当时也属于创新。类似的情况很多,这里就不多说了。

由化学科学的历史还可以发现,化学创新的类型多种多样,跟物质(实物材料)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取等等有关的各种新发现、新创造、新概念、新认识、新思想、新理论、新实验、新改进、新规则、新方法、新应用等等,都属于化学创新的范畴。现代化学的成就生动地证明,化学科学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创新领域。

在化学教学中也有许多创新。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高中化学教学中,许多学生在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中常常因为未正确选取物质浓度数据而导致错误。针对这种情况,有教师引导学生分清“原始浓度”“消耗浓度”“生成浓度”“平衡浓度”等概念,要求学生在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中相应物质的化学式下面分行列出它们的上述各种浓度数据,有效地避免了数据混淆错误的发生,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這不正是创新吗?再如,寻找某些习题的新解法乃至“一题多解”方法、概括“多题一解”的条件与规则的过程常常就是创新的过程。化学实验的改进和拓展移植、实验的趣味化和实用化、新实验以及新仪器新装备的设计等等,更是常见的化学教学创新。

2.2 创新素质概述

要搞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对创新素质有正确和周全的认识。

所谓“创新”就是弃旧立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创新不仅仅是发现前人未曾发现的东西、创造前人未曾想到的东西,也可以是比已有的东西有所进步、有所前进,是有生命力的东西,不是很快被抛弃的、短命的东西。创新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是在人的意识强力支配下进行的,它反映着符合事物发展要求的基本规律;创新活动常常以必要的专门或专题知识为基础,以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洞察力引导、支持创新这种复杂艰辛的精神劳动;创新活动不是重复性的劳动,也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修补,成功的创新活动一般都具有目的性、突破性、变革性、发展性、综合性和创造性;创新活动是基于客观规律的高层次认知实践活动,是人的能动性的生动反映;创新往往有明显、具体的价值,在经济社会中往往具有一定的效益。

作为人的高层次的认知活动,创新活动需要主体具有比较高水平的心理和行为品质,需要主体具有比较优秀、健全的人格,即需要主体具有一定水平的创新素质。所谓创新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在发生创新行为以及实施创新过程中起着主要和不可缺少作用的稳定的基本心理品质与人格特征。创新素质是在个体的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包括教育)影响和养育获得的,故又常被称为创新素养。

根据上述对创新活动特点的分析,可以确定个体的创新素质主要由下列几个部分构成:

(1) 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的欲望、志向与胆识,以及强烈的贡献精神、事业精神、问题意识等内在动力;

(2) 有坚强的创新意志并且能通过自我调控形成和维持创新活动需要的轻松、自信、坚韧等良好心态;

(3) 有始有终、认真做事的态度和细心周密的习惯;

(4) 必要的知识、心智技能和实践技能基础,包括观察及其分析评价能力、创新思维及其物化能力、创新过程规划能力、创新过程及其成果的想象和表达表现能力等;

(5) 具有成功的创新经历(经验)和广阔的创新视野;

(6) 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对于大型创新活动和高难度创新活动往往是必要的。

3 我国新发展阶段化学教育如何加强创新素质培养的一般思考

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化学教育应该如何加强创新素质培养?我们认为,对个体创新素质构成的分析,是培养个体创新素质的有效理论基础;讨论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化学教育如何搞好创新素质培养,可以以个体创新素质的构成为基础,从下列几方面着手。

3.1 引导学生打好必要的知识、技能基础

化学科学发展当今,它的各种创新都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技能为基础。要培育学生的创新素质,自然需要引导他们打好必要的知识、技能基础。引导学生不但掌握丰富的化学知识,而且善于进行化学实验活动,善于应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善于跟生产生活实际结合。

3.2 重视发挥背景知识助推创新的作用

“背景知识”是关于知识形成、发展和存在的自然及社会历史场景的知识,它反映着知识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广泛的内、外联系。丰富、生动的背景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灵感和思路,拓展创新空间,激活创新思维。要培育学生的创新素质,应该重视背景知识的作用。

3.3 有计划地让学生亲历化学的创新活动,丰富学生的创新化学体验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化学创新活动,让学生亲历化学的创新活动,让学生积累化学创新的经验,丰富他们的化学创新体验,就有可能使他们对于创新处于敏感状态,迅速进入创新角色,形成创新思维,形成较强的创新能力。

3.4 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理想远大,信念坚定,为国为民,赤诚如一;求真求实,严谨不苟,目标明确;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扬弃;“每临大事有静气”,遇事不慌不乱,情绪热烈而镇定,工作紧张而有序;失败了不气馁,成功了不浮躁;不怕风险、百折不挠;不患得患失,坦坦荡荡……这些心理品质有助于化学创新。化学教育应注意为学生寻找和树立这样的榜样,引导学生成为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人。

3.5 重视训练学生细心周密、认真做事的态度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一步登不上高山,但一步不慎却能从悬崖上掉下来。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训练学生细心周密、一丝不苟、认真做事的态度,应该是化学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3.6 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创造的习惯

众力可盖过强手,众智不弱于圣人。学生学会合作创造、养成合作创造的习惯,才能有效地形成创新能力。在化学创新教育活动中,要注意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创造,让学生在合作创造活动中逐步学会合作创新。

4 创新素质培养的基本建设

为保证创新素质培养取得成效,应努力搞好下列3项基本建设。

4.1 创新教育的环境建设

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创新教育需要良好的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创新教育的基本建设之一。

适当的创新教育设施设置(例如各种创新活动教室、实验室等)和校园环境布置,以及校外创新教育基地组建,即创新教育硬环境建设,是创新教育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应予重视。然而,更重要的是创新教育软环境的建设。

创新是对原事物有所突破的,这就决定了创新教育环境应该具有开放性,而不应该是封闭的;创新教育要求学校从传统的封闭性教育模式向现代化开放的教育模式转变,摒弃僵化保守的管理手段。

创新首先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需要尊重、保护、引导学生的好奇心,需要和谐、有序、激励、高效、积极的心理环境。

创新会遇到许多困难,而且有可能失败或失误,这就需要理解、宽厚、包容、合作、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的人际环境。

创新人才成长是最重要、最可贵的创新成果。这就需要鼓励上进、健康、友善、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创新性人才脱颖而出的育人环境。

教师善于理解学生、放低身价,以平等、合作、友善的姿态介入学生的创新活动,能够为学生的创新活动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应大力提倡、推广。

创设高品位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良好的校风、严谨的教风、勤奋的学风,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举措。

愈演愈烈的“应试”严重影响着学校正常的育人工作。用应试观来看,创新教育活动是影响应试的、不能搞的,要千方百计地限制、最好取消。对于这种错误观点必须坚决批判、抵制。否则创新教育就无法在中、小学中立足。不实行“应试转向”,依旧给教师下达升学指标,按考分高低评价学生,就不能给师生松绑。

相对说来,课堂是个“小环境”。在课堂中营造宽松、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有利于缩小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形成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形成师生、生生间多向交流的教学局面,是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生,因而也是应该提倡的。

在化学教学中,必须改革不民主的课堂氛围,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自由自在、海阔天空地想象、思考;解放学生的嘴巴,给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自由,特别是质疑的自由;解放学生的手和脚,让学生多做实验,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解放学生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自由支配来发展自己的个性;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6]。没有民主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成为空话。

4.2 创新教育的制度建设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既是长期的过程,又是复杂的、系统的过程。实施创新教育必须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为了创新教育能够长期坚持,最重要的保障制度是:

(1) 教师言行规范——为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保证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不受打击,对教师的有关言行进行规范、限制,以建立激勵、宽容、民主的创新氛围。

(2) 课堂教学规范——规定为学生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积极思考,保持探索的热情,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规定必要的基础知识技能教学内容、尽量给学生提供有关的背景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规定灵活地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解决式、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努力改进课堂教学;规定平时注意引导学生重视通过观察、考察、搜集资料等手段充分地掌握有关信息,重视掌握有关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尽量多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实践和活动机会等。

(3) 学生评价规范——规定对学生的言行与心理(品质)、过程与结果全面地进行评价,力求正确认识和估量学生的创新潜能,这是教师尊重和重视学生的创新性,并进一步挖掘和培养其创造潜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的认识基础。以往对学生的评价侧重于对成绩的认定,实施创新教育则力求建立全新的评价模式,包括考试及评分模式;重视评价学生的心理、态度、习惯;重视通过教学评价引导和强化学生的创新品质。

4.3 创新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

学生的创新品格、创新才能需要教师的创新型教学来培养。教育对象的多变性与差异性决定了教师工作本身应该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要鼓励教师用创新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品格、创新才能。

教师创新教育能力制约着创新教育的发展;教师教育观念的相对滞后以及对创新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策略、方法、评价手段等知之甚少,都会影响创新教育的发展。配备好教师队伍、铸造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是推进、提升化学创新教育的关键。为此,要努力抓好教师培训,抓好教师的教研活动,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5 特别注意让学生学会化学创新思维

思维是创新的内核,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中最重要的成分。想象和求异常常被称为创新思维的翅膀。由此可以推论: 想象和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惜的是,目前人们对创新思维、想象和求异思维及其教学的研究尚难满足实际需要。但是,这种情况不影响我们提示学生: 要进行化学创新,需要多想象、多发散(思维),在创新实践中逐步加深对创新思维的了解,在创新实践中逐步学会化学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2]http://cpc.people.com.cn/n1/2020/1103/c64094~31917564.html.

[3]http://www.rmlt.com.cn/2020/1124/599649.shtml.

[4]李国杰: 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http://www.cas.cn/zjs/201908/t20190808_4707842.shtml.

[5]《任总在C9高校校长一行来访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www.elecfans.com/d/1376071.html.

[6]杜蕾. 中学化学创新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 中学课程辅导, 2017, (4), 44.

创新能力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目的/意义]旨在直观了解国内外管理学的发展现状,为今后管理学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管理学更好地发展。[方法/过程]以CNKI期刊论文和Web of Science期刊论文中2008-2017年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和共词分析法,利用CiteSpace对管理学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作出可视化分析。[结果/结论]研究表明,国内管理学的研究热点集中于创新、供应链管理、可持续发展等,国外管理学的研究热点则集中于创新、领导、组织等;国内管理学的研究趋势是大数据的发展和价值共创的应用,国外管理学的研究趋势是社会认同理论的应用和社会责任的意义。

关键词:管理学;研究进展;发展趋势;文献计量学;研究热点;CiteSpace;知识图谱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9.02.003

管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管理活动中各种现象及规律的学科,自人类出现便有之。管理学产生的学科基础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一开始就建立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主要运用归纳方法建立相应的理论,而并非严谨的演绎方法[1]。管理学是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大领域的交叉点上建立起来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横跨数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知识领域。管理学具有一般性、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历史性等特点。

管理作为一项贯穿人类始终的活动,人们也对其做过各种研究。研究管理学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可以为学科管理和预测提供数据支撑。过去人们对管理学的研究往往是阅读大量文献,根据文献内容對管理学的热点和趋势进行研究。例如黄德鸿等在对过去管理学的研究基础上分析出管理学的发展趋势及其科学体系[2]。王玉等以7S结构作为区分标准,统计分析并归纳出国内外管理学各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类型及相关研究方向[3]。近年来,得益于信息计量学的兴起与发展,人们开始使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来对某一学科的发展作研究。例如姜春林等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管理学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4]。廖胜姣利用CiteSpace对国内管理学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探析[5],但只采用单一的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会造成偏颇性和局限性。所以人们在以往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开始通过结合定量分析来研究管理学的发展。例如王亮亮等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内外管理科学学科发展趋势做出研究[6]。

而国外对于管理学的研究,从管理学整个大学科层面来进行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是对管理学下具体某一分支的研究。例如Merigo Jose M等利用文献计量学统计并分析近几十年管理科学研究文献,确定该领域的一些最相关的研究以及一些最新的趋势[7]。Ferreira Joao Jose M等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技术对战略管理进行研究,分析了1971-2014年战略管理领域的共同引用模式,并确定了构成知识结构的6个子领域(集群)及其相互关系[8]。White George O等作者采用文献计量学和文本挖掘分析来确定国际战略管理研究的10个不同子领域[9]。本文对国内和国外管理学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和对比,能够弥补国外对管理学整个学科研究的不足,了解国内外研究差异,从而缩小国内外管理学的差距。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的中文文献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外文文献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

1.1.1CNKI

中国知网(CNKI)作为国内三大综合性中文全文检索系统之一,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在本文中,我们在知网的“期刊大全”中筛选到目前收录在“经济与管理科学”类目下的管理学的21种期刊。在这21种期刊中,8种为核心期刊,其中7种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7-2018)来源期刊(含拓展版)收录,分别是《管理世界》、《公共管理学报》、《管理科学》、《管理工程学报》、《管理学报》、《科学管理研究》和《科技管理研究》。由于如果选择所有期刊会使数据量过于庞大,不利于CiteSpace分析,所以只选取这7种CSSCI核心期刊。其次剔除《科技管理研究》这一种科技偏向性较强的期刊,余下的6种期刊为本研究所需的文献来源。选取的期刊名及其影响因子如表1所示。在知网检索这6种期刊在2008-2017年间所有的文章,删去征稿启事等无效数据,获得总共9 505条数据,最后将得到的9 505篇文章作文本研究的数据。

1.1.2Web of Science

Web of Science是全球最大、覆盖学科最多的综合性学术信息资源,收录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生物医学等各个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9 000余种核心学术期刊。在外文文献的选择上,本文选取Web of Science。首先为了方便下载完整的数据,我们选择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作为数据库。在Incites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中按学科分类Select Categories=MANAGEMENT,得到193种期刊。为了获得与中文文献相似数量的外文文献,选取影响因子排名前20的管理学期刊,选取的期刊名及其影响因子如表2所示。检索这些期刊在2008-2017年的所有文章,文章类型仅限Article,得到9 394条数据。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中采用的CiteSpace5.1.R8.SE,是由美国Drexel大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的一款Java应用程序。CiteSpace以科学知识为计量研究对象,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用数学方程式表达科学发展规律,采用引文分析以及信息可视化技术,采用曲线、图谱等形式将科学发展规律绘制成二、三维知识图谱、知识地图等图形[10]。

在本文中我们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共词分析法,对国内和国外的管理学热点与趋势进行研究与比较。文献计量法(Bibiometric Method)指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统计学等的计量方法,研究文献情报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和定量管理,并进而探讨科学技术的某些结构、特征和规律[11]。共词分析法(Co-word Analysis)利用文献集中词汇对名词短语共同出现的情况,来确定该文献所代表学科中各主题之间的关系[12]。一般认为词汇对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越多,则代表这两个主题的关系越紧密。在本文中我们选择对关键词做共词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研究热点分析

2.1.1国内管理学研究热点分析

将知网获取的9 505条数据导入CiteSpace,设置时间分割(Time Slicing)为2008-2017年,每1年为1个分区,节点类型(Node Type)选择关键词。选取每个时间分区中的前50个高频关键词,运行软件,绘制管理学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对图谱中的节点进行聚类,选择Timeline视图,得到图1。

由图1可看出,国内管理学近十年的高频关键词被聚成九大类,分别为:影响因素、创新、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供应链、研究者、公司治理、经济增长、创新绩效。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关键词:影响因素、社会资本、环境动态性、社会网络、人力资源、激励、变革型领导等,这些都对管理活动具有影响作用。在这个聚类中,影响因素的节点最大,中心性也最高,可见近十年来人们都在不断研究管理活动的影响因素,以此来不断提高管理效率与效果。

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关键词:自主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创新驱动、创新动力、转型升级等。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颠覆式的变化,传统的企业管理已经无法满足企业更快、更好发展的需求。管理者必须根据商业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采用新的管理思维、运用新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制定新的企业管理机制,并以此创造出一种更为高效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组合[13]。创新是一个企业不竭生命动力的来源,企业要生存下去,必须通过创新,紧跟时代的步伐,在竞争中获得永久生存的权利。

技术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关键词:科技创新、社会网络分析、全要素生产率、企业创新、供给侧改革等。技术创新是创新的其中一个模块,说明近十年来在对创新的研究中,技术创新所占比重大。科学是技术之源,技术是产业之源,技术创新建立在科学原理的发现基础之上,而产业创新主要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

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时间导向、系统动力学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是创新的最终目标。

供应链主要包括以下关键词:供应链协调、遗传算法、再创造、闭环供应链、实物期权、博弈等。美国学者Stevens认为,供应链是通过价值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整个过程,它始于供应的源点,终于消费的终点[14]。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它的先进性体现在是以顾客和最终消费者为经营导向的,以满足顾客和消费者的最终期望来生产和供应的。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与发展,企业开始由过去单纯关心营业额增长转变为关注供应链优化带来的持续发展和盈利能力的提升,而对供应链的研究也开始由供应链整合和优化转向供应链对企业营销和赢单能力的支撑。

研究者主要包括以下关键词:企业家、管理者、实践者、理论构建、中国管理实践等。通过研究企业家、管理者等的管理活动,构建出管理学理论,再付诸实践,以此展望管理学的未来。

公司治理主要包括以下关键词:家族企业、国有企业、后发企业、高层管理团队、融资融券制度、独立董事等。这些都是公司治理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公司治理并不等同于公司管理,公司治理是公司运作的一种制度构架,是引领公司发展方向的一种基本安排。而公司管理是在这种基本的构架和安排下,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协调和评价等功能的具体实施来实现公司的目标。

经济增长主要包括以下关键词:制造业、本土研究、市场化、产业结构、高技术产业、要素禀赋等。经济增长是管理活动的最终目的,也是管理学与经济学的交叉点[15]。对这些关键词的研究,最终目的都是通过改善管理活动来获得更多利润,促进经济增长。

创新绩效主要包括以下关键词:开放式创新、调节效应、国际化、代际差异、异质性等。在聚成的9类中,有3类与创新有关,可见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创新无疑是现在管理学热点中的热点。

2.1.2国外管理学研究热点分析

首先要对从Web of Science获得的9 394条数据进行去重处理,去重之后得到的数据为9 344条。再对去重之后得到的数据进行如上所述的处理,得到图2。

由图2可看出,国外管理学近十年的高频关键词被聚四大类,分别为:Political Skill(政治技能)、Competitive Advantage(竞争优势)、Loss Aversion(损失厌恶)、Organization Performance(组织能力)。

Political Skill主要包括以下关键词:Social Exchange(社会交换)、Individual Difference(个体差异)、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组织承诺)、Social Identity(社会认同)等。政治技能(Political Skill)概念早在1983年就被提出,Ferris將其定义为:一种有效地理解他人的能力,并运用一些知识通过一些方式去影响他人,以达到个人或组织的目标[16]。具有政治技能的人伴随着社会敏感性,具备根据情景变化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并且在此过程中表现得很真诚,以此得到他人的支持和信任。

Competitive Advantage主要包括以下关键词:Team(团队)、Communication(沟通)、Social Network(社会网络)、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企业社会责任)、Entrepreneurship(企业家精神)等。这些因素都是能影响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

Loss Aversion主要包括以下关键词:Economics(经济)、Quality(质量)、Risk(风险)、Cost(成本)、Decision Making(决策)等。损失厌恶这个概念就出自经济学,也可称为损失规避,就是从心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人在不确定条件下往往会做出一种对自己有利的决策,因为人们是“厌恶损失”的。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主要包括以下关键词:Experience(经验)、Meta-analysis(元分析)、Mediating Role(中介作用)等。这里的中介作用指的就是组织的中介作用,一般认为是组织认同感和支持感。在这类研究中,主要运用到统计学中的元分析方法,就是应用特定的设计和统计学方法对以往的研究结果进行整体的和系统的定性与定量分析[17]。

2.2发展趋势分析

在CiteSpace中,采用Kleinberg的突变检测算法来确定研究前沿中的概念,基本原理是统计相关领域论文的标题、摘要、系索词和文献记录的标识符中词汇频率,根据这些词的词频增长率来确定哪些是研究前沿的热点词汇[18]。根据这些属于在同一篇文章中共同出现的情况进行聚类分析后,可以得到“研究前沿术语的共现网络”。

2.2.1国内管理学发展趋势分析

在图1操作的基础上,选择Burst Phrase以及Timezone,得到图3。

从图3中可以看出,2008-2010年的主要关键词可以大致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创新、技术创新、科技创新、自主创新、创新能力、创新绩效等;第二类: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低碳经济等;第三类:知识共享、知识管理、评价、知识转移、结构方程模型等。第一类主要就是研究管理的创新以及管理要素的创新。第二类说明人们研究管理活动,不仅仅是为了企业绩效、经济增长,在此基础上还要追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第三类则说明伴随着信息计量学的兴起与发展,2008-2010年是学者用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对管理学进行研究的高峰期。

2011-2013年之间的关键词中,仍有一部分包含创新,如:协同创新、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由此对比可以看出,2008-2010年对创新的研究主要是对管理中特定的一个方面的创新进行研究,而2011-2013年对创新的研究是汇集了管理中各方面的创新和管理创新各个主体,是对所有创新活动和参与者的协调与同步。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

2014-2016年,主要的关键词有:一带一路、新常态、国际化、异质性、科技金融等。“新常态”第一次被提出是在2014年5月习近平考察河南的行程中,他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19]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合作倡议[20]。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无论是新常态、一带一路还是国际化,这都是时代背景,故2014-2016年对管理的研究紧紧围绕这些主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2017年的关键词有:本土管理、价值共创、互联网、大数据、代际差异。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21]。大数据并不是一种新的产品也不是一种新的技术,就如同21世纪初提出的“海量数据”概念一样,大数据只是数字化时代出现的一种现象。现在我们可以借助科技来提高管理活动的效率。本土管理就是管理的本土化,即管理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化。Prahalad等将消费体验作为价值共创的核心,认为企业和顾客通过价值网络的异质性互动共同创造消费体验,进而形成共创价值[22]。过去人们普遍认为,价值是由企业创造通过交换传递给大众消费者,消费者不是价值的创造者,而是价值的使用者或消费者。而随着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消费者不再是被动的购买者,而已经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消费者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研发、设计和生产中去,消费者在消费领域贡献自己的知识技能创造更好的消费体验[23]。这些都说明在消费者参与的基础上,即来源于消费者与企业或其他相关利益者的共同创造,价值最终是由消费者决定的。价值共创可以说是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演变。总的来说,国内管理学未来的研究趋势主要集中于“大数据”和“价值共创”。

2.2.2国外管理学发展趋势分析

在图2操作的基础上,选择Burst Phrase以及Timezone,得到图4。

在图4中,2008-2010年间的关键词也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Behavior、Personality、Self-efficacy、Individual Difference等;第二类:Performance、Job Performance、Job Satisfaction、Motivation等;第三类:Organization、Firm、Innovation、Market、Competitive Advantage、Leadership、Risk等。第一類和第二类都是对管理活动中的参与者进行研究,而第三类是从企业的层面对管理活动进行研究。第一类和第二类的区别在于,第一类是对个体差异、行为等的研究,第二类是对个体的表现以及满意度等的研究。对第一类和第二类的研究,是对第三类研究的基础。

2011-2013年,主要关键词有Leader、Leader-member Exchange、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可见这3年对管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领导,领导是管理的四大职能之一。Leader-member Exchange,简称LMX理论,即领导—成员交换理论。LMX理论提出,由于时间压力,领导者与下属中的少部分人建立了特殊关系。这些个体成为圈内人士,他们受到信任,得到领导更多的关照,也更可能享有特权;而其他下属则成为圈外人士,他们占用领导的时间较少,获得满意的奖励机会也较少,他们的领导—下属关系是在正式的权力系统基础上形成的[24]。LMX理论恰好与传统领导理论相反,传统领导理论主要以领导者为研究中心,探询领导的特质、风格以及一般的领导行为。而变革型领导则与交易型领导相对,变革型领导把领导者和下属的角色相互联系起来,并试图在领导者与下属之间创造出一种能提高双方动力和品德水平的过程。可以说,变革型领导与领导—成员交换理论具有相同的本质,是对交易型领导和传统领导理论的改进。

2014-2016年间有以下关键词:Social Network、Social Identity、Diversity、Career Adaptability、Capability Creativity等。前两者与社会有关,社会网络是指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而社会认同理论融合了心理学和社会学两种视角,不仅关注个体心理变量的控制,同时关注群体过程的分类模式。身份认同可分为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层面,前者表示依据个人独特素质和个人经历形成的自我确认[25],后者表示依据群体成员资格形成的内群体相似性、外群体差异性感知[26]。后三者则是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三大重要条件。

从图中可以看出,2017年主要有关键词: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Mediating Role、Top Management Team。中介作用代表一种机制,X通过Y影响Z,则Y起中介作用。若X直接影响Z,那么X对Z起调节作用。现代管理学一般认为,组织认同感和支持感是组织的中介作用,这里提到了2014-2016年所研究的Social Identity。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基于商业运作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想法,企业除了考虑自身的财政和经营状况外,也要加入其对社会和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的考量。可见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相当重视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如何摆正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发挥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到底应该肩负起哪些社会责任?这是当今每一个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总的来说,国外管理学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于“Social”,既有社会认同,也有社会责任。

3国内外比较分析

近十年中的前五年,国内对管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创新,包括科技创新、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创新驱动等。创新是国内管理学最受关注的领域,也是第一大研究热点。供应链作为跨境电子商务的产物,也是管理学中又一大研究热点。而后五年管理学的研究热点仍旧包括创新这一主题,可见创新在管理学中是极为重要的一个领域。除创新之外,主要研究的是结合时代背景的管理活动。有一些属于政治背景,例如一带一路、新常态、可持续发展等。也有一些是技术背景,例如大数据、互联网等。国外对管理學的研究有一点与国内类似,就是对Innovation的研究。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外对于创新的重视。但与国内不同的是,前五年中国外管理学对管理者或者说对领导的研究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除此之外也很注重对被管理者也就是员工的研究。管理活动中涉及的人分为两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同时从这两方面对管理学进行研究,使得研究更加全面,考虑得更为周到。这恰恰是国内管理学研究所缺乏的。还有一点就是,国外管理学也注重研究Social Responsibility,但国外的研究要比国内更早、更深入。这与西方的工业革命脱离不了干系,西方比中国率先进入工业时代,也比国内更早注意到社会责任这一问题。

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方面,国内管理学未来的前进方向主要是大数据、互联网这一方面。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而改变着当今世界的面貌和格局。由于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和趋势,那么相应的管理活动也要实现信息化。同时随着对供应链的研究,供应链管理的思想逐渐取代以往的一些管理思想,进而逐渐演变为价值共创。而国外的管理学发展趋势主要是从社会层面对管理学进行研究。虽然国外对社会责任的研究比国内早,但国外一直孜孜不倦地研究这一主题。而国内随着政治背景的逐渐淡去,对社会责任的研究也在逐渐减少。社会责任超越了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无论何种组织、企业都应该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这是企业存在的基础,也是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之一。社会学中,社会认同被看作是将他人或群体的价值、标准、期望或社会角色内化于个人的行为和自我概念之中的社会心理过程,强调某种社会现象的一致性[28]。国内对这一块的研究相对来说较少。

4结论

本文利用CiteSpace对国内外管理学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从数据源看,国内管理学期刊的影响因子普遍要比国外管理学期刊的影响因子低。国内的管理学研究多采取演绎、推断式研究,偏重在中国情境下验证西方管理理论,尚缺乏理论构建方面的独特贡献。而国外在管理学的研究上选题新颖,注重模型、数据、实证分析和应用研究,创新点比较集中。

2)在过去的10年,创新一直是国内和国外管理学研究的重大议题。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企业必须根据市场环境变化来适时调整自身的管理模式,革新其管理职能和方式,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保证企业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3)通过对关键词聚类的分析,发现国内管理学近十年的研究热点主要有创新、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供应链等,而国外管理学近十年的研究热点集中在Innovation、Leadership、Political Skills、Organization等方面。

4)国内对管理学的研究往往与政治背景相结合,例如一带一路、新常态等。并且国内对管理学的研究往往从管理者或者领导者的角度出发,而国外则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双重角度去研究管理活动。

5)通过对关键词突变的分析,发现国内管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主要围绕大数据和价值共创展开。而未来国外管理学的发展趋势则集中于Social Identity以及Social Responsibility,从社会层面来更好的研究管理学。

管理活动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活动,能够涉足于各个学科。对于管理学的研究,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避免盲目性。在本文中,由于篇幅限制,我们仅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得出国内外管理学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在未来的研究中,若能结合文献的引文分析和共被引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管理学的研究进展与趋势。

参考文献

[1]陈悦.管理学学科演进的科学计量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2]黄德鸿,葛兵.论管理学发展趋势及其科学体系[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87,(3):93-99.

[3]王玉,南洋,许俊斌.国内外管理学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的比较分析:2001-2009[J].经济管理,2010,32(8):171-177.

[4]姜春林,李江波,杜维滨.基于CSSCI的我国管理学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8,52(12):55-58.

[5]廖胜姣.基于CNKI的国内管理学研究热点的可视化探析[J].嘉兴学院学报,2017,29(6):129-136.

[6]王亮亮,彭晓东.国内外管理科学学科发展趋势研究——基于内容分析方法[J].科学学研究,2007,(5):959-962.

[7]José M.Merigó,Jian-Bo Yang.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Science[J].Omega,2016.

[8]Joo José M.Ferreira,Cristina I.Fernandes,Vanessa Ratten.A Co-citation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J].Scientometrics,2016,109(1).

[9]White G O,Guldiken O,Hemphill T A.et al.Trends i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 From 2000 to 2013:Text Mining and Bibliometric Analyses[J].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2016,(56):35-65.

[10]李杰.CiteSpace中文指南[M/OL].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54179- 1066981.html.

[11]邱均平,韩雷.近十年来我国知识工程研究进展与趋势[J].情报科学,2016,34(6):3-9.

[12]钟伟金,李佳.共词分析研究(一)——共词分析的过程与方式[J].情報杂志,2008,27(5):70-72.

[13]曹利军.现代商业环境下企业管理的思维创新[J].商业时代,2008,(12):42-43.

[14]陈志祥,马士华,陈荣秋,等.供应链管理与基于活动的成本控制策略[J].工业工程与管理,1999,(5):32-36.

[15]汪桥红.近年来管理学研究的热点与评价: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讨论[J].学海,2015,(6):79-82.

[16]王洪青,张文勤.国外政治技能最新研究进展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34(12):49-55,80.

[17]夏凌翔.元分析及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61-64.

[18]宋艳辉,杨思洛.国际视野下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的信息可视化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4,34(6):1-13.

[19]“新常态”成为治国理念的7个月之旅[N].新华每日电讯,2014-12-10,(5).

[20]蒋希蘅.国内外专家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看法和建议综述[N].中国经济时报,2014-08-21,(5).

[21]陶雪娇,胡晓峰,刘洋.大数据研究综述[J].系统仿真学报,2013,25(S1):142-146.

[22]Vargo S L,Lusch R F.Evolving to a New Dominant Logic for Marketing[J].Journal of Marketing,2004,68(1):1-17.

[23]李朝辉,金永生.价值共创研究综述与展望[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91-96.

[24]陈同扬.领导—成员交换理论研究探析[J].江海学刊,2006,(2):222-226.

[25]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方文,王铭铭,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7-31.

[26]Vanbeselcaere N.Social Identity Theory:Constructive and Critical Advances[J].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4,33(3):363-366.

[28]张敏.社会认同的概念本质及研究维度解析[J].理论月刊,2013,(10):137-139.

(责任编辑:郭沫含)

创新能力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以现代企业能力理论——信息披露理论和资源基础论为基础,建立了以企业战咯管理能力、创新管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组织整合能力、价值识别和分析能力、价值实现能力、价值管理能力信息体系核心层——股东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核心管理能力信息体系。由于对核心管理能力信息体系的具体分析,所以为构建企业核心能力信息披露的框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核心能力;核心能力信息;核心能力信息体系

文献标识码:A

创新能力论文范文第5篇

1 建设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 而只有教师的创新, 才能培养出创新的学生。教师的创新, 应该包括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创新。为此, 教师必须通过“学习、学习、再学习”, 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接受新知, 强化创新精神。教师本身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1 教师要有独特的教学风格

打铁要靠自身硬。教师应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动态的教学意识, 在确定所教的内容、手段、时间及评价教学效果的办法时, 自觉与学生的经验、意向、需要、兴趣和能力水平等相吻合, 致力于研究与教学有关的问题, 博取众家之长, 并勇于创新,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 打造属于自己的教学品牌。

1.2 教师要掌握创新教育理论, 并能运用于教学实践

教师要随时参加继续教育培训, 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 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要不断总结自己和其他优秀教师的经验, 并恰当地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从而克服经验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注意在实践中转化和拓展经验知识, 并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以及必要的实证材料的支持, 将经验上升为具有一般规律性的可以推广的理论知识。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巧妙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 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艺术。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改革教法, 不断总结, 不断创新。

1.3 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具有自我更新和创新的品质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 作为科学文化知识传播者的教师, 要掌握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不仅要成为智力资源的开发者, 而且要成为传统教育的改革者、现代化教育的开拓者, 要敢于冒险、敢于创新, 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实施创新教育, 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要树立以学生的学习为本,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思想, 给学生创设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1 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既要重视学科基础知识的传授, 又要重视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以此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要处处注意利用一切机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教师还要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全面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让学生真正有一个亲自思考问题的过程, 让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是功利性的, 更是一种对知识的渴求, 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综合概括问题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

2.2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如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网络教学等手段, 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 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方式转变, 使教师从单纯讲授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转变。教学实践证明,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手段。

2.3 重视学生创新个性品质的培养

培养创造性个性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 创造的本质就是多样性、差异性和非重复性。创新教育客观上要求教师淡化标准答案, 淡化统考的指挥棒作用, 允许学生按自己的理解, 用自己的思路去思考和回答问题。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 给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的机会。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 为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2.4 教师管理学生的方式应当充满民主的气氛

创新活动与专制的管理是不相容的。探究, 冒险, 提出新的想法, 对失败和挫折的无所畏惧, 尝试新事物后的喜悦等, 都只有在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实现。创新教育中的所有这些变化, 将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弘扬与主体地位的确立。

3 实施创新教育, 要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学生思维逐渐成熟的特点, 开展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灵活性、挑战性的教学活动, 使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鼓励学生参与创新的勇气, 激发探索真理的兴趣。

(1) 开展一些教学论坛活动、文体活动, 建立多种学社、社团, 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2) 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 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锻炼其良好的观察、想象、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如搞社会调研、市场分析、进行热点追踪等。

(3) 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教育活动, 让学生消除创新神秘感, 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使自己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 不断提高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交能力, 为将来从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之所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是因为它符合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这是时代赋予各级各类学校的历史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 必须站在教育改革前列, 掌握探索教育新理念, 并勇于实践, 为社会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需要的是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推进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保障。实施创新教育, 要建设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要在课堂教学中和教学实践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 李铣.教师必读——教学原则新论[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1.

[2] 付永昌.浅谈创新教育质量观[J].教育探索, 2001 (9) .

创新能力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将TRIZ引入大学物理创新性实验环节,选择专利文献中相关物理效应的典型应用为实验项目,在教学内容上围绕物理效应的应用展开;在教学组织上构建基于开源技术创新社区网络的学习实践共同体;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共同体成员协商、对话解决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引导学生应用TRIZ理论、方法对相关专利进行再发明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TRIZ 物理创新性实验 教学模式

在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背景下,许多普通二本院校都向应用型本科方向转型,如何培養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各高校普遍关心的问题。物理学科的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决定了大学物理实验在理工科专业开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将TRIZ理论、方法引入大学物理创新性实验中,探索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具有普遍的价值。

一、目前大学物理创新性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创新理论指导,实验项目内容与生产实践结合不紧密,实用性内容缺乏[1],教学方法陈旧,应用型本科的应用性不强等。

二、TRIZ简介

TRIZ译為汉语是“解决有关发明问题的理论”,它是前苏联科学家阿奇舒勒在1946年创立的。TRIZ理论成功地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致力于理清系统中的矛盾。基于技术的发展演化规律来研究整个设计与开发过程,并且完全解决矛盾,获得最终的理想解释,使得发明创造不再是随机的行为。

TRIZ理论体系:TRIZ的理论基础是自然科学、系统科学和思维科学;TRIZ的哲学范畴是辩证法和认识论;TRIZ来源于对海量专利的分析和总结;TRIZ的理论核心是技术系统进化法则;TRIZ的基本概念包括进化、理想度、系统、功能、矛盾和资源;TRIZ的创新问题分析工具包括根本原因分析、功能分析、物场分析、资源分析和创新思维方法;TRIZ的创新问题求解工具包括发明原理、分离方法、科学效应库、标准解系统和创新思维方法;TRIZ的创新问题通用求解算法是发明问题求解算法(ARIZ)[2]。

各国的工程实践证明,应用TRIZ理论,对于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世界各知名企业纷纷采用,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世界上许多高校积极将此理论引入课程教学中。将TRIZ理论引入创新性物理实验环节,对于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极为必要。

三、TRIZ大学物理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

郭献章,张淑梅,房瑞东等提出了“基于TRIZ-CDIO模式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CDIO为工程教育模式。)文中重点介绍了TRIZ-CDIO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应用步骤,包括在教材、教案、教学过程中如何应用TRIZ-CDIO的理论与精神;在项目的研发与实施中实施TRIZ-CDIO的理论;用TRIZ-CDIO方法对教与学进行能力评价与反馈[3]。但缺乏针对具体的实验环节提出详细的、可操作的方法,且未就物理学科的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做深入的分析。

本文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依据TRIZ理论,将物理效应作为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桥梁,针对创新性物理实验环节,提出了基于TRIZ的大学物理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具体论述如下:

物理效应在实际生产生活中被广泛应用,正如阿奇舒勒在《创造是精确的科学》一书中所述:不难发现,简单的综合方法(如分割、反转、组合等),在宏观水平上占优势。在微观水平上占优势的那些方法,差不多总是用到物理效应和现象。在微观水平上,方法都是物理学和化学方面的。因此,为发明家们提供关于物理学方法的系统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可以大大提高他们将物理效应和现象用于发明的可能性。由此可见,将TRIZ理论中科学效应库中的物理效应作为创新性物理实验中,物理学科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桥梁最为恰当。

在教学内容上,在大学物理创新性实验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学内容更新缓慢,表现在具体的软硬件建设上,设备陈旧,实验内容更新慢[4]。基于TRIZ的大学物理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以TRIZ理论为指导,围绕TRIZ物理效应知识库,紧密联系实际,紧跟当前研究前沿,着重研究和挖掘物理效应在实际中的应用,这样就能解决教学内容更新慢的不足,而关于实验设备问题,本教学模式突破实验室限制,通过建立网络化大学物理实验信息平台[5],根据具体项目的不同,首先选择仿真实验的方式进行实验,在此基础上选择与相应的生产企业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实验设备陈旧的问题。

在实验项目的选择上,要紧密联系生产实践,以创新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研发为目标,选择基于物理效应应用的技术开发和产品研发。

在实验教学组织上,通过网络构建开源技术创新社区,组建基于物理效应应用的技术开发和产品研发小组,努力形成包括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师团队、学生、生产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等在内的学习实践共同体,极大地突破了创新性实验的空间和时间限制。学习者实践共同体是情境学习在人类学研究领域中的另一个核心要素,它指的是学习的生态性环境。有研究表明,学习者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种形式:一是学习者与信息内容交互,它导致了个体知识的建构活动;二是学习者与其他人(教师、辅导者、同伴等)之间的社会性互动,它导致了社会性知识建构[6]。而学习者实践共同体就是促进社会性知识建构的主要途径。在实验教学方法上,改革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形成以教师、学生、工程技术人员等学习实践共同体成员共同协商、对话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具体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主要是通过选择专利文献中相关物理效应的典型应用项目,引导学生运用TRIZ理论和方法,按照应用科学效应知识库解决问题的步骤,对专利项目进行再发明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TRIZ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造能力的训练。在此基础上,通过选择合适的实验项目,紧紧围绕物理效应知识的应用,开展真实的创新性实验项目研究。活动与任务的真实性,为理解与经验的互动创造机会[7]。研究表明,在真实的活动与任务中学习的效果远比传统方式好。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方式转向基于问题的建构性学习。如此一来,使得学生对TRIZ理论和方法的应用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为学生今后从事技术研发、产品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以设计开发新一代“节能环保型”注塑机项目为例,首先确定对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已有的专利中注塑机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到诸如定量泵不可调节输出功率,导致各种阀的磨损、油温过高、电机噪声过大等问题;其次确定所解决的问题需要实现的功能,如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一定量的塑料加热、塑化后,以一定的压力和速度将熔融塑料注入到模具型腔中;第三需求功能定义:使得熔融流体在高压空气的作用下产生运动等;第四根据功能查找科学效应库,得到TRIZ理论所推荐的效应;第五筛选所推荐的效应知识库中的案例,优选适合解决本问题的效应和案例。通过筛选,选出能解决功能的物理效应有帕斯卡效应、欧姆效应、螺线管磁场效应、磁场力效应;第六把效应应用于功能实现,并通过数字化仿真的方式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如果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或功能无法实现,则重新分析问题或查找合适的效应,直到问题解决。本例中用电器柜控制线圈中电压或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在线圈内部产生不同的磁场,使得电磁换向阀在规定的时间内接通和断开,进而控制高压流体按照注塑工艺的要求,快速推动熔融塑料填充到模具型腔中完成注塑动作。第七形成最终的解决方案。基于TRIZ理论科学效应知识库中物理效应的运用,将注射机构原来的液压驱动注射系统改为高压流体直接推动熔融流体的注射系统,成功地运用了科学知识库中的物理效应进行了产品创新设计。通过数字化仿真试验验证,新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从根本上得到了提高。

以上案例中,虽然此项目是属于机电设备,对于物理学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引进CDIO工程教育模式,消化并吸收此模式的合理内核,可使得实验教育具体化、可操作、可测量,从而可指导师生的教与学的实践活动。CDIO体现了系统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代表了当代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成功方向之一。所以,对于物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讲,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工程知识的过程。关于跨专业学习难度的问题,可以由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师团队加以解决。通过教师组织学生在真实的活动和任务中的积极参与,对这种专利项目利用TRIZ理论和方法进行再发明的方式,学生亲身体验了运用TRIZ理论和方法解决真实而复杂的问题的过程,对物理效应在解决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这将大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也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训练。

在教学评价方面,主要以发表的论文、实际申请的专利数量和质量以及成果的转化率为衡量标准。

四、结束语

基于TRIZ的大学物理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針对创新性物理实验环节,将TRIZ理论引入其中,以物理效应作为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桥梁,在教学内容上围绕物理效应在实践中的应用展开;在实验项目选择上,选择基于物理效应的专利技术进行再发明为实验项目;在教学组织上,突破空间、时间限制,通过网络构建开源技术创新社区,组建基于物理效应应用的技术开发和产品研发小组,努力形成包括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师团队、学生、生产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等在内的学习实践共同体;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学习实践共同体成员通过共同协商、对话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具体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先通过对专利项目进行再发明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TRIZ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造能力的训练。在此基础上,通过选择合适的实验项目,紧紧围绕物理效应知识的应用,开展真实的创新性实验項目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慧琴,吴庆丰,梁小军等.以应用为导向的大学物理实验改革的探讨[J].物理实技术与管理.2012,29(9):148.

[2]李海军,丁雪燕.经典TRIZ通俗读本[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2:11.

[3]郭献章,张淑梅,房瑞东等.基于TRIZ-CDIO模式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J].物理实验,2017,10(39):44-48.

[4]张强,李含.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7,4(32):115-116.

[5]王月明,刘官元,董大明.网络背景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大学物理实验,2010,6(3):86.

[6]陈健.论基于网络交互的学习共同体[J].科技咨询导报,2007(12):197.

[7]高文.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J].教育发展研究,2001(8):40.

上一篇:小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企业竞争力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