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家庭功能评估范文

2024-04-16

儿童家庭功能评估范文第1篇

申请须履行下列手续:

(一)填写完整并贴有申请人近期正面免冠彩色相片的《外国人签证证件申请表》一份,另附近期免冠蓝底彩色光学照片一张及照相馆打印的相片回执;

(二)寄养儿童有效护照原件及复印件(均用A4纸复印,下同);

(三)寄养儿童的出生证复印件;

(四)寄养儿童父母双方的护照复印件或获得永久居留权证明材料的复印件;

(五)监护人的户口薄和身份证复印件;

(六)《委托寄养公证书》和《承担寄养公证书》;

寄养申请内容包括寄养理由,指定抚养、监护人,寄养年限及寄养儿童父母的简历(含国籍、职业或身份、何时何因出国、何时获得所在国居留权、何时加入外国籍)等。

承担寄养者的保证书应包括下列内容:

1、承担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职业、家庭住址、与被寄养人的关系等);

2、被寄养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出生日期及出生地点);

3、接受被寄养人父母委托,承担抚养与监护责任;

4、保证被寄养者如没有不可抗拒的原因按期出境。承担寄养者的保证书要经公证机关公证。

儿童家庭功能评估范文第2篇

摘要: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政策是我国在探索儿童福利社会化道路中的一项重要尝试 ,而在农村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是近几年来在多种家庭寄养模式中发展比较快的一种模式。本文主要通过考察农村家庭寄养模式,来分析和探讨农村家庭寄养模式对农村社区的影响以及农村家庭寄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望对当前农村家庭寄养工作的开展和农村社区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农村家庭寄养;农村社区;社区发展

近几年来,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成为失依儿童福利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各地福利部门在实践中探索和形成了多种家庭寄养的模式。从地域角度看,中国的家庭寄养模式主要分为农村模式、城市模式和城乡交界型模式。在不同的家庭寄养模式中,在农村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是多种家庭寄养模式中发展较快且成效较大的一种模式。所谓农村家庭寄养是指将原来由福利院照料的孤残儿童送到经济条件比较好、交通便利的农村地区,由经过严格甄选的家庭负责养育的一种模式。

一、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对农村社区的积极影响

虽然在农村开展家庭寄养的最初目的更多考虑的是孤残儿童的身心发展,但是研究发现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模式客观上也对农村社区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形成了一种集合的社会效应,促进了农村社区的进步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的开展促进了农村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 一方面,为了支持农村家庭寄养工作,当地政府或民政部门会对已开展家庭寄养的农村社区提供一些政策支持,比如帮助他们修建道路、建公共浴室等,政府和民政部门的这些政策支持为农村社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另一方面,为了给寄养儿童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社区本身也会关心本社区环境和条件的改善,主动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力促进本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和发展。因此,在外部政策支持和内部动力驱动下,农村寄养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调动了农村社区闲散劳动力资源、增加了农村社区居民收入。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农村社区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而农村家庭寄养模式的推行,则大大调动了农村社区的闲散剩余劳动力资源,尤其是女性劳动力资源,既为她们提供了就业机会,又满足了众多家长奉献社会、参与社会劳动的愿望。同时,这也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达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双重效果。

(三)增加了社区居民的联系,增强了农村社区的凝聚力

为了解决各自在家庭寄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寄养家长会主动地向其他寄养家长就寄养儿童的康复和教育等问题进行交流和学习,这就打破了农村居民

“关起自家门,做自家事”的封闭隔绝状态,为了共同的目标---做好家庭寄养工作而凝聚和团结起来。同时,家庭寄养工作指导中心也会对寄养家长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教育和培训,这就为平日整天为赚钱而忙碌奔波的村民们提供了见面、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增加了感情的联络,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同时也提高了村民自身的素养。

(二)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社区文化,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孤残儿童进入农村寄养家庭不仅使我们中华民族抚慰救助、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得到了彰显,而且还形成了农村社区的新风尚,培养出了良好的农村社区新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家庭寄养文化”,如济南唐王纸坊村的“爱心献给孩子,关心送给家长”的社区寄养文化。此外,为了更好地对寄养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和学习教育,寄养家长们会主动参加有关儿童康复及教育的培训和学习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增加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出现了“寄养儿童要教育,寄养家长要学习”的社区新貌,形成了其乐融融的社区氛围,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二、农村社区在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虽然在农村社区开展孤残家庭寄养不仅具有独特优势,而且也能促进农村社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发展,但是与城市家庭寄养相比,农村社区在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社区资源相对较少,不利于孤残儿童的康复、教育与成长。 与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资源相对较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相关配套服务不足,这直接影响了寄养儿童的康复和教育。例如农村教育机构缺乏特殊儿童教育的能力,很难接受孤残儿童上学;很多农村社区没有取暖设施,冬日儿童的取暖问题得不到解决;农村的医疗设备不完备,医疗条件差,寄养儿童享受不到良好的医疗服务等。但是,由于受到当前中国国情的限制,农村社区资源少的问题又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这将无疑对农村家庭寄养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巨大障碍。

(二)农村社区居民整体文化水平低,不能很好地满足孤残儿童的康复和教育需求。

调查发现,农村寄养家长对寄养儿童受教育的期望值明显低于城市,导致家长对儿童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或者教育投入不足。此外,农村寄养家长往往知识水平有限,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并不能很好地掌握一些对孤残儿童有利的康复知识和技能。再次,由于农村社区居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也不高,因而也就不能为寄养儿童的成长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环境。总之,农村社区居民文化水平不高、对儿童受教育的期望值低、专业知识不足成为目前制约农村家庭寄养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三)农村社区收到的社会支持来源少、形式僵化、内容浅显。

目前农村社区收到的社会支持主要来源于家庭寄养指导中心等福利机构,而来源于企事业单位、慈善组织、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的社会支持很少,造成了整体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的困难局面。此外,社会支持的内容浅显、形式僵化,主要是物质支持和经济支持、而情感支持、政策支持等较少。再次社会支持缺乏系统性,主要是针对寄养儿童的支持,而对农村社区、对寄养家长的支持不足,而且

在时间上也不够及时,缺乏实用性。这些情况的存在制约着当前农村家庭寄养工作的发展。

三、一些建议和对策

针对以上农村社区在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中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提高农村社区自我增能的能力。

家庭寄养工作不仅仅是寄养家长的事情,而是整个社区的事情,需要全体社区居民的参与。社区居民参与是社区自我增能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也是家庭寄养工作取得成功的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提高居民的社区参与来增强社区自我发展的能力,以此提高农村家庭寄养的服务水平。我们可以运用媒体、板报等方式让农村社区居民了解到家庭寄养的基本状况以及开展家庭家养的意义。通过宣传教育来增强居民对家庭寄养的认知和认同,让更多的非寄养家庭参与进来,这既是对家庭寄养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又是对寄养家庭的监督和约束,有利于农村家庭寄养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道路。

(二)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充分挖掘潜在的社会资源。

农村环境相比闭塞,社会支持资源少,为了保证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的开持续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多方面的参与支持,需要建立起系统的社会支持网络。随着家庭寄养专业化的发展,开发整合家庭、社区和社会中的专业资源,为寄养家庭提供各种专业性支持,满足寄养儿童和寄养家庭的各种需要,已成为构建和完善农村家庭寄养社会支持网络的重点。尤其是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主要来源于政府、慈善组织、科研机构、各类社会团体和服务组织等方面的社会资源,增加农村家庭寄养的社会支持力度,例如积极宣传家庭寄养的社会意义,挖掘社会工作志愿者,组建一支多学科的专业性的志愿者队伍,让寄养家庭得到全面的、及时的帮助。再比如,取得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支持,开展一系列主要针对家养家庭的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缓解寄养家长的紧张,减轻他们的压力,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等。

(三)加大对农村寄养家长的培训力度,使农村家庭寄养工作逐步向专业化道路发展。

针对农村寄养家长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少以及寄养儿童受教育程度低的现实情况,儿童福利机构和家庭寄养指导中心除了加强对寄养家庭的筛选和走访巡查外,还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寄养家长的培训力度,建立寄养家长培训制度,定期给他们组织专门的儿童康复和儿童教育的培训。在有条件的农村社区,还可以组织家庭寄养小组的组长或负责人到其他地区或机构参观学习,全面提高家养家长的文化素养和家庭寄养服务的专业知识水平,增加对他们的工具性支持,以更好地满足寄养家长和寄养儿童的需要。

总之,农村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使家庭寄养与农村社区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取得了孤残儿童、福利机构和农村社区等多方共赢的效果。但是,农村社区在开展家庭寄养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和问题,因此还需要我们对农村家庭寄养模式与农村社区发展问题进行更多的探索和研究,这无论是对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还是对农村社区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鲁平.家庭寄养:动机与绩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吴鲁平.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效果的实证研究[J].青年研究,2005(6).

[3]王彦斌.家庭寄养模式研究[J].社会福利,2004(4).

[4]王晨光.农村家庭寄养模式探究[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1999(11).

[5]乔先华等.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模式研究-以青岛胶州市东张应村养护基地为例[J].中国民政,2003(7) .

[6]赵锦云.构建转型时期农村家庭寄养新模式[J].社会福利,2006(5)

[7]陈源茂.我国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几种模式[J].社会工作,2005(8)

[8]周焕龙.北京市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路径选择[J].社会福利,2003(9).

儿童家庭功能评估范文第3篇

摘 要:智障儿童家庭教育(又称特殊教育)在我县教育事业中处于一个很特殊的位置。特殊教育所面對的对象非常复杂,在教育过程中,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会产生很多问题。我县特殊教育起步晚,基础差,在教育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特殊教育的整个过程不仅需要教育者的积极引导,更需要家庭乃至社会的积极配合和引导。积极找到问题,面对并解决问题。

关键词:智障儿童;特殊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支持

智障儿童的智力发育水平不及普通儿童,在教育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来自于教育者,有些来自于家庭,有些来自于智障儿童自己,有些则来自于制度。目前,我国的智障儿童教育状况并未完全实行制度化、常规化,而是在不同的地区和家庭,均有不同对待。一些非科学的教育方式会使得智障儿童的成长受到阻碍,这是当下社会中十分常见的问题。

一、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

智障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低下,而智障儿童的其他家庭成员往往也存在一些智力障碍者。稍微好一些的,智障儿童的家庭成员对于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也不甚了解。因此,虽然从理论上讲,智障儿童通过教育之后是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可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一般的智障儿童融入社会还是有很大的阻碍的。

(一)家庭成员存在智力障碍的情况

民勤的特殊教育起步比较晚,特教家庭的情况比较复杂,在学生中,有一个名叫李某,家庭条件比较困难。其母就是一个智力障碍者,其姐姐的社交能力较差,而家中唯一一个行动力较强的成员——父亲,精神也处于时而清醒时而迷糊的状况。李某的智力障碍有一定的家庭遗传性,语言上有沟通障碍,行为很难自控。在对于他的教育过程中,家庭基本难以进行配合,这为他的成长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学生张某,家在三雷镇的农村,家中经济状况较差,处于基本的生活水平线上下徘徊。他的父母均是地道的农民,平时沉默寡言,文化水平低,社交能力差,对于孩子的教育更是有心无力。张某受教育期间,家庭的帮助微乎其微。

在上述这样的智障儿童家庭中,多半是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单方面的教育很难使学生有真正意义上的提高。一旦脫离学校的环境,家庭对于智障儿童的教育乃至生活都处于放弃或置之不理的态度,这使得智障儿童的成长也面临极大的问题。

(二)家庭的不正当引导

在智障儿童的家庭中,也存在一些家庭状况良好的案例。学生石某,家中因农村占地拆迁而变得经济状况很富裕。可是父母文化水平较低,也缺乏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在保证物质生活丰富的前提下,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便不再有更高的要求。

石某这样的家庭也是智障儿童家庭之中非常典型的一种。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低,对于孩子的智力障碍没有正确的认识,对于孩子的所有付出都属于溺爱的形式,甚至在特教教师提出教育意见或要求时,父母的配合度也是非常低的。这导致了学生面醒心浊,行为飞扬跋扈。长此以往,智障儿童的物质生活虽然可以保障,但是并未获得融入社会的能力,智力障碍也不会得到任何的改善或缓解。

二、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解决对策

笔者是民勤特教事业中的一名普通特教教师,平时会接触到很多来自不同家庭的真实的智障儿童。我县2013年成立特教学校,属农业县城,经济落后,社会歧视,长期照护和接送上学,导致家长身心俱疲并有很大的耻辱感,由于孩子原因导致家庭成员之间也多有摩擦。目前,当地未有行之有效的对策得以实施,这样对于特教事业的发展是有很大阻碍的。

(一)加大对于特教事业的经济投入

本地的特教事业发展缓慢,其根本还是教育投入资金的匮乏,民勤的特教事业起步晚,发展慢,很少得到外界经济上的支持。这在基础设施、人员开支上常常会陷入困境。上文提到,智障儿童的家庭中,有很多成员也是智力障碍者,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或知识水平去承担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工作。而智障儿童的家庭如果不能够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多数会使得智障儿童在未来的成长中继续处于社会的边缘状态。

因此,特教事业亟需外界进行经济上的支持和投入。拥有更好的教育基础设施,拥有更好的特殊教育资源和人才,才能帮助智障儿童家庭逐步提升对于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水平。

(二)进行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知识普及

经济上的匮乏是智障儿童无法良好成长的原因之一,然而,知识和教育意识的缺失才是智障儿童家庭教育一直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上文提到,在智障儿童的家庭中,也存在一些经济状况比较好的案例,可是仍然未能很好地对智障儿童进行家庭教育。究其根本,是其家庭成员未能正确地认识智力障碍这件事情。在我国,智力障碍的儿童约500万,而很多家庭不愿意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于是将这些智力障碍儿童送入普通日校。智障儿童在普通日校中发展缓慢,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被迫退学,退学之后,其家庭中的成员就选择让智障儿童待在家中,仅供其衣食,放弃了对其的教育。

如果没有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相关知识的社会普及,那么我们的社会中仍然无法认识到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智障儿童在社会中就依然没有希望。

儿童家庭功能评估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渗透,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深入人心,需将教育与社会发展进行深度结合。社区是微观社会结构的基本组成单元,是最基本的社会化场所之一,是终身教育的落脚点。当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需加强指导。而社区作为支持家庭教育指导的新领域,对提升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当前社区支持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具体的问题解决建议,希望能够充分释放社区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中的作用。

关键词:社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朗分芬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指出,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由小到大,层层扩散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存在于社区这一生态环境之中,儿童的成长也不可能脱离子社区,社区作为幼儿和家庭最为密切的外部环境,不仅是影响幼儿发展的重要的中观系统,也是缓解家庭教育困难重要的支持系统。

一、社区支持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有关家庭教育工作的文件中无一不涉及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如,2015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帮助其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增强家庭教育本领,构建家庭教育社区支持体系,将街道、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社区教育体系。2016年印发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网络,依托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普遍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最终建成适应城乡发展、满足家长和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可见国家已将建设家庭教育指导体系作为家庭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明确了社区在建设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社区支持家庭教育指导提供了政策性保障。

(二)社区具备得天独厚的家庭教育资源

社区具备丰富的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社区中的物质资源主要包括社区公园、社区体育馆、社区游泳馆等。这些物质资源便于开展亲子活动,增进父母与儿童之间情感交流,并且有助于儿童在体力、认知、情感、社会性、审美等方面的发展,对家庭教育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社区的精神资源主要是指社区的人文环境,环境对儿童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必然培养出有教养、讲文明、懂礼貌、勇于进取的孩子。此外,社区还具备特殊的地域优势与人际优势,家庭作为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社区指导家庭教育的便捷性和实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家庭教育的压力,因此,社区支持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二、社区支持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现状

(一)未能尊重幼儿家长主体地位

家长作为家庭教育指导的主体,社区不仅对每位家长的家庭教育情况不是十分了解,而且在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时还偏于单项传授,目前社区大多采用讲座的形式进行指导,指导时多以专家、教授的“教”与“讲”为主,忽视了家长的“学”与“做”,这种单项支持不仅不能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反而会使家长产生消极情绪,以至于不愿再参加社区的教育指导活动,这样一来指导便很难进一步开展。

(二)指导内容缺乏针对性

社区在指导家庭教育时,未能做到宏观与微观并举,内容也不够全面具体,指导内容大多停留在宣传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或是普及儿童发展规律及各年龄阶段的特点,缺乏对家庭教育知识、家长实践能力的指导。面对不同家庭存在的家庭教育问题也未从根本进行指导与帮助,指导的内容缺乏针对性。

(三)指导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社区在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进行指导时,大多还只采取口头宣传与指导的形式,如:发放指导手册、在公告栏上写公告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宣传与指导的方式往往被家长所忽视。也有部分社区采取座谈会的形式进行指导,但是大多数的座谈会都只是流于形式,不具有吸引力和教育价值。社区需与时俱进,组织形式新颖、切实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四)指导缺乏系统性

目前的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往往是一次性的、一过性的。教育指导活动开展的时间不固定,有时在周末,有时在家长下班后,有时甚至选在工作日,导致很多家长无法参加指导活动。此外,社区举办教育指导活动的频率也很低,有时一个学期只能开展l~2次。这与家庭教育所具有的长期性、持续性特点十分不协调,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充分发挥社区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中的作用是十分困难的。

三、改善社区支持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对策及建议

(一)尊重家长主体地位,满足家长教育需求

社区在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时,应与家长树立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应在尊重和了解家长的基础上进行指导。如,通过访谈、家访、问卷填表等多种形式,获得家长的自身情况、幼儿情况、家庭情况、家庭教育情况,并针对不同家庭采取适宜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从根本上满足家长的教育需求。

(二)注重指导内容的针对性

社区应牵头联合社区内部各部门包括妇联、计生委、居民科、医院保健科,注重以家访及日常交谈了解到的家庭教育情况为准,从喂养知识,身体健康,心理辅导,学习内容等方面出发,且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结合其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指导。如,对于新生儿的父母,主要对其喂养知识进行指导;对于进入学步年龄的幼儿,社区在指导时可侧重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尊重幼儿主体地位;对于对入园前和入学前的幼儿家长进行指导时,社区应注重帮助家长掌握幼儿的心理辅导以及自理自立能力等方面的知识。

(三)丰富指导形式

随着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它具有信息量大,获取知识便捷、效率高、速度快的特点,且幼儿家长大多年轻熟悉并喜欢网络,因此社区可以抓住这一契机,通过创建微信群,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并且邀请有经验的幼儿家长定期分享育儿经验,促进家长间的相互学习。同时,还可以开创微信公众号,设置专栏,定期上传线下活动的资料,便于无法参加线下活动的幼儿家长,也能享有学习教育知识的机会。此外,社区还可采取个别入户指导的形式,深入幼儿家庭,针对不同类别的家庭,如:单亲、家长行动不便等,一些社区的工作人员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幼儿家长及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理念、亲子互动等方面的个别人户指导和交流。

(四)加强指导的系统性

社区应合理系统地安排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开展的时间、指导的具体内容,结合家长的教育需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制订相应的指导计划。还可为幼儿建立社區成长档案,用来进一步跟进家庭教育指导,及时发现指导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从而分享成功经验,总结指导方法,还可以根据不足之处调整指导策略,确保做到系统、科学、有效地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周雪艳.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3]万慧颖.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

[4]程香晖.我国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研究述评[J].江苏教育研究,2018(12).

[5]安虹.品德培养视域下的幼儿家庭教育指导体系构建[D].曲阜师范大学,2016.

(责编 侯芳)

儿童家庭功能评估范文第5篇

剧本题目:

创作题目:

指导老师:

联系人:

联系方式:

(电话、手机、电子邮箱)

参赛班级 :

《XXX》

(一级标题:黑体二号)

故事介绍:

人物:

道具:

(正文GB2313小三号,如没有就仿宋小三号。)(旁白)

第一幕(旁白)

第二幕(旁白)

第三幕(旁白)

第四幕(旁白)

儿童家庭功能评估范文第6篇

【摘 要】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坚固的基石不可能造就大楼。小学低段是学生的起始阶段,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家庭教育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和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尤其是不利于农村小学低段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下面我将以曾欢同学的事例为例,对低段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三方面进行探析。

【关键词】农村;小学低段;家庭教育;学习习惯;对策

曾欢,是一个刚转入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平时上课爱发呆,上课读课文时不张嘴,下课一个人到处乱跑,经常不写作业,偶尔写作业却书写潦草,学习用品经常不见。看到他才二年级就有这样不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我决定去一次家访。去了家访后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他会这样。原来他出生后一个月父母就出外打工了,一直和爷爷奶奶留在农村。爷爷奶奶没文化,而且特别疼他,事事顺着他。所以在农村他整天就是在外面玩,上了学后也是特别爱玩,整天不写作业。父母在外打工深知没有文化的日子不好过,所以决定把小孩接出来留在自己身边培养。但是小孩不习惯和父母住,所以在他们面前总是沉默寡言,胆小怕事,从不和他们沟通。如果不是老师的家访他们永远不会知道曾欢在校的表现。为此他们决定多和孩子沟通,多和老师沟通,一起帮助曾欢改正。现在的曾欢已经会写作业了,而且还愿意当小老师领着同学们读书了。曾欢是幸运的,因为他现在不是留守儿童了。

可是我国农村却还有许许多多的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特别不好。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家庭教育上:

(一)监护人没有尽到监护的职责,多数低年级留守儿童是由祖辈监护,没有文化,他们很少,甚至没有时间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他们认为只要一日三餐让孩子吃饱,有个安全的地方供孩子住,不让孩子挨冻受饿就算尽到了监护的责任,至于孩子的学习那是老师的事情。这种错误的想法在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中占到了大多数。其实教育孩子不只是某个人或某部分的事情,而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件重大事情。

(二)有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严重问题,家长认为现在读书没有多大用处,认为读书花了几千几万,毕业后不一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倒不如和他们一起早点出来打工赚钱,至于上学则是义务性的混完,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任其发展。

(三)家长无力承担自己的教育责任,过分依赖学校。农村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似乎责任不清,一方面教师承担着学校教育的义务,另一方面农村的家长们又将家庭教育的部分职能推脱给学校。家长们由于常年在外打工根本没时间教育孩子,而对孩子的教育,临时负责管教的长辈们的教育理念又无法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因此,学校就成了他们的“救护站”、“110服务台”。当孩子犯错误后大多数家长选择了立即向老师寻求帮助,而不是自己想方设法解决。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与己无关,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孩子出了问题就怪学校和老师,一味感叹孩子没遇上好老师,甚至指责学校误人子弟。农村学生家长真正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教育负有责任,并能较好地担当起这一责任的农村家庭只占少数,大多数的农村家庭认为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教育的责任在老师、在学校。有的家长和代理监护人甚至说:“孩子在学校,家长出钱学校管,自己还操什心?”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大大增加了学校对这样的学生的教育难度。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习惯中,由于学校单方面施教,往往收效甚微。

小学低段是教育的基础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农村留守儿童这个全社会关注的的群体,我们必须从低段就要抓好他们的学习习惯,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教师倾注爱心,促进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尤其是对“问题生”和“学困生”要有足够的宽容耐心和引导。

(二)社会各职能部门要协调配合,发挥合力,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的社会氛围。下乡,利用多渠道多形式如广播、有线电视、宣传专栏、印发家教知识小册子、举办形式各异的家庭互动实践类活动。使家庭教育实现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教育性的统一。注重家庭教育组织网络的建设,形成乡镇、街道、学校的三级家教组织网络,建立家教领导小组、社区(村)家长学校、家教指导服务站、“母亲课堂”等家教组织,为深入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三)办好家长学校,大力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 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家长学校的领导和管理,抓好示范家长学校建设,通过对这些示范家长学校的重点指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广,使家长和学校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动家长学校的兴办和发展,提高家长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同时要加大对家长学校等家庭教育培训的投入,保障家长学校的培训经费,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家长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从而保证家长接受家庭教育知识,引导教育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

总之,农村是我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家庭教育关系到农村下一辈人的成长与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应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要从小学低段开始抓起,为留守儿童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忠心著.《中国家庭教育五千年》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2]彭一五.《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写给家长的两点建议》[J].贵州教育出版社,2006年09第二版

[3]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04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吴桥中心小学)

上一篇:二手车整备验收表范文下一篇:二上数学期中测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