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范文

2024-08-02

新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范文第1篇

一、中国目前经济现状的分析

处于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放慢了增长速度。处于中高速增长的经济需要用底线思维和战略思维的双重观点来进行宏观调控,使“平常心”与“忧患心”并存,放弃对速度的过分追求,预防降速带来的焦虑。此外,新常态摈弃了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转变为成本低、效率高、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如此一来对宏观调控的重点将转移到结构调整和方式转变上来。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新常态的主要表现形式:一是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再追求高速发展,而转为中高速发展;二是新常态下经济结构从不平衡转向平衡优化;三是新常态下将对前期政策的遗留问题解决和定力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使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总量更加稳定。对于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更有专家预测:中国经济将保持平稳,在不出现金融危机的前提下,目前的经济状况需要三到五年来调整。

二、中国目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运行仍然面临挑战,下行压力大。调整经济结构带来的诸如经济风险和企业困难等问题开始不断出现。部分专家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和周期性经济问题列为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但是笔者的观点是,政策调整失衡等内部原因才是导致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超过四万亿的投资金额数目巨大,而这些资金投入到机场、公路、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上,回报率非常低,需要多年才能收回,这种超能力的投资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制约因素。

(二)人民币汇率不定。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升值直接导致了出口企业利润的缩减,竞争力受到限制,人民币升值1%,则出口企业的利润减少2%,经济增长失去了外贸的有利推动,而国内人民币的贬值则使得国民购买能力的下降,促进经济增长的三个因素中,消费与出口两个因素都失去了作用力。

(三)房地产泡沫和地方债可能触发金融危机。当前有超过30%的房价收入虚高了房地产经济,房屋的居住率低,如果这种虚高经济出现危机首先会导致资金断裂,这将会使中国也陷入次贷危机的风险中,但是,中国对国有银行的制度是“刚性兑付”,以此来防止国有银行的倒闭,而如此一来,通货膨胀等恶果将很快蔓延至整个中国。另一个导致金融危机的潜在原因是地方债务。根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40万亿的地方债务,这种地方债务如果延迟归还,社会信用将会受到挑战,金融秩序遭到严重破坏,资金链断裂。

三、适应“新常态”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辩证看待新常态。新常态是进步,新常态是“富态”,是中国经济进入更高层次发展阶段后才出现的状态。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我国经济上了大台阶,体量大了,百姓生活改善了,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我们才能将过去无法做到的事情做的更好,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实现成功转型,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发展。新常态下,挑战与机遇并存。金融、地方债务、房地产等风险和危机开始有所显现,在这种风险机遇并存的环境下,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城镇化等“新四化”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是完全能够保持中高速的经济增长的,这种发展带来的风险我们完全可以解决。

(二)积极适应新常态。我们要以平常心态来面对当前的新常态。首先要保持冷静,戒骄戒躁,顺应时代发展。这种经济增长速度的降低不是人的主观意志能够控制的,因此我们要顺应这种发展,不盲目刺激。但是也要对经济发展速度有底线,避免经济发展受外在因素影响而增长过慢,从而使经济发展以适当速度运行。其次是尽自己最大努力,主动创新。新常态是一种全新的模式,要以全新的思路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使经济增长统筹稳步发展,通过合理的改革,使市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社会和企业更具活力,经济靠自身动力发展,使经济结构得以优化和升级,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三)努力发展新常态。一是要用更加稳健和灵活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来取代过去比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根据财政收入制定财政支出,以此来约束财政投资,是货币充分发挥其服务作用。二是要稳定人民币对外汇率,要发挥市场对存款和贷款等利率的影响,促进金融机构的私营化,改革金融机构体系,取消银行的垄断地位,使企业节省融资成本投入,使企业的融资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三是要市场环境平等化,使国有企业和银行在公平的环境下与民营企业和银行展开竞争,竞争是改变垄断的有效手段,从而使社会效率得以提升,百姓从中获利。

四、结语

新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范文第2篇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通过适当调整和对时代的把握,呈现出多种典型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传统优良企业文化与现代企业创新文化的和谐共生、人文情怀和生态观念的良好结合、国际环境与新战略发展要求的较好适应、与时俱进与创新思维的永久链接这四个方面,文章将重点探讨这四种发展趋势,对保持企业文化的时代性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树立企业优良形象提供依据和力量。

如今的经济形态已经由传统的陈旧、表面化形式过渡到以知识、创新和文化理念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模式,在这种新经济条件下,许多企业已经从肤浅的、经不起推敲的文化观念、道德规范及产品形象逐渐转变为历史传统、企业精神等在内的具有一定特色的人文精神和物质形态,从而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针对现有企业文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弊端,许多企业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整个企业系统尤其是经营模式和管理方面进行了调整与扩充,形成了以独有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为主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髓。本文将从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出发,简要分析当前企业文化发展的利与弊,为探讨企业文化发展趋势提供根据和出发点,然后再重点探讨这种趋势及其必然性,并通过相关实例得以诠释,得出一定的对策和方法,希望此文对以后的企业文化发展及其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价值和帮助。

一、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

企业文化是企业得以长存发展的重要基石。然而从现在的发展态势来看,许多企业甚至包括其领导层,文化意识薄弱,不认识或者是理解力不足,大部分只是在做表面文章,有的甚至 “纸上谈兵”,缺乏实际经验,对不核心或者是不能反映企业精神面貌的价值观加以塑造和确立,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企业长期营造的良好形象,整体削弱了企业文化意识。除此之外,绝大部分企业文化缺乏人文精神,不能以人为本,只注重事物而忽略了人的因素,把人力资源和培养人才放在了最底层,这样企业就失去了后备力量和永葆生机的持续力。

二、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发展的趋势

根据上述对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加上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及相关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可以得出企业文化发展的趋势及其必然性,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而这些方面将涉及到文化、人文情怀、企业发展战略、创新等领域。

1、传统优良企业文化与现代企业创新文化的和谐共生。我们所熟悉的一些传统的优良企业文化包括儒家学说、老子学说、孙子兵法等思想,这些思想有的已经运用到我们的企业

管理和企业经营理念上,在产品上也有一定的映射和表现,对提升企业文化起到了莫大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中西方文化的逐渐交流以及市场的迅速变化,这些优良的传统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与信息社会中出现的创新企业文化及外国文化出现了脱节,有的甚至已经完全融入不到当今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克服传统思想和现代创新文化的冲突,防止和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同时在嫁接中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对两者进行较好的融合和交叉渗透,使其出现和谐共生的画面,而这些都是我们面临和亟待解决的新课题,除此之外,对我们的企业文化构建也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

2 、人文情怀和生态观念的良好结合。我们明白,企业文化不是形单影只的出现,它的成功创建离不开人和环境对其进行的塑造和磨练,离开人—企业—环境这个系统,企业文化无从谈起,而人这个要素更多的在人文情怀方面得以体现,环境要素则暗指生态观念对企业的重要影响和意义,这两者的良好结合与新经济时代对企业文化的的本质要求并无冲突,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契合。除此之外,新经济时代环保运动的蓬勃发展使企业文化注入了人文情怀和自然生态因素,如果只偏置其中一方,企业势必会由于对环境的破坏或对人文情怀的疏忽付出惨重的代价。因此两者的良好结合会给企业注入新鲜活力,有利于企业形象的树立、领导层及普通员工的管理及产品的成功营销,这种趋势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需求,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过程。

3、国际环境与新战略发展要求的较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国际环境变得更加激烈,这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性和挑战性,迫使许多企业改变或提出企业发展新战略目标,以至于出现了很多强强联合,优胜劣汰的现象,如果企业势力不想被削弱,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国际环境与新战略发展要求这两者的关系,使其较好的适应和磨合,同时在企业共赢的过程中,彼此要取长补短,避免“拿来主义”所犯下的错误,从实际出发,加强企业之间的了解与沟通,使原有企业文化得到补充和发展。这种趋势是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一种新经济条件下创新的管理与营销政策。

4 、与时俱进与创新思维的永久链接。与时俱进是近年来在企业文化中频繁出现的一个词汇,许多管理阶层已经意识到它对企业文化乃至整个企业的重要作用。然而想让企业持续运行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不断创新和努力学习,来获得与时代及整个文化的链接。慵懒陈旧的企业是不会被世人所认可和接受的,只用拓展企业创新思维及提高学习能力,并使其较好的连接,企业才能获得永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这是企业文化及管理的一项重要策略,也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三、结语

新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云计算、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不断发展,手机、平板、PC以及遍布地球各个角落的传感器,已经成为大数据的来源和承载方式。大数据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电商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已经不再固守对传统金融产品的执念,转而进行多方面投资,希望寻求利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P2P;互联网金融产品

1引言

自2013年,阿里巴巴公司联合天弘基金推出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即“余额宝”后,互联网金融迅速吸引公众的注意,仅18天,用户数量升至251.56万人,累计转入资金规模达66.01亿元,累计用于消费的金额达12.04亿元,上线18天就成为中国用户数量最多的货币基金。余额宝的巨大成功,使其发展模式不断被复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类似余额宝的产品已超过20种,且数量不断持续增加。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然而,互联网金融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用户信息与财产安全也不断受到质疑。在回顾了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理论基础上,本文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产生背景、发展模式及特点予以分析,探寻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发展前景。

2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概念及产生背景

2.1概念

互联网金融(ITFIN)是指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金融行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互联网金融ITFIN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尤其是对电子商务的接受),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新兴领域。

2.2产生背景

第一,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产生与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整个社会都在走向数字化。搜索引擎和云计算解决了互联网金融中必须面对的信息处理问题,使互联网金融企业能够高效、准确、经济地处理海量数据,并从中找到最有价值的决策信息,从而使很多实时金融创新成为可能;社交网络平台的兴起,使互联网金融可以通过分析和验证平台上客户积累的信用数据和行为数据,形成客户的信息视图及评价体系,并据此作出决策。其次,随着网络普及率的不断提高,网上银行支付呈现出年轻化趋势。金融生态环境的变化,孕育出了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

第二,传统金融机构服务在弱势群体方面明显不足。按照克里斯·安德逊2004年提出的“长尾理论”,传统银行因为易于追求规模经济性,所以总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对利润贡献最大的客户群体和业务领域,即大企业、大客户及中高端零售客户,也就是销量品类平面图当中销售曲线的头部。而对于小额理财、P2P、向小微企业贷款、个人借贷担保等“尾部”业务,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或无暇顾及,或由于成本、风险与收益不匹配不愿涉足。这就为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了市场空间。可以说,互联网金融是顺应市场需求的结果,只不过这些需求在传统金融业看来是属于小众市场。

第三,一些实体经济企业积累了大量数据和风险控制工具,可以用于金融活动中。不仅如此,随着共享经济(sharingeconomy)在欧美国家兴起,我国也相应地出现了一些案例。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等互联网交换经济与互联网金融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这既为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打下了数据基础和客户基础,也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应用场景,实现了实体经济与金融二者在互联网上的融合。

第四,监管当局的鼓励与扶持。2013年4月,国务院部署了金融领域的19个重点研究课题,“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是其中之一。课题组由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工信部、公安部、法制办共同组成,人民银行牵头,在北京、上海、杭州开展了调研。2013年8月,国务院的两个重要文件都正式写入了互联网金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工具,不断创新网络金融服务模式”。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规范互联网金融服务。”

3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发展历程、模式及特点

3.1发展历程

3.1.1萌芽发展阶段(2007—2011年)

起初,P2P网络借贷于2005年在英国产生,由于该模式比传统金融业灵活便捷、投资回报利率高,因此很快在全球得到复制。两年之后,我国国内首家P2P网络借贷平台在上海成立。根据和讯网数据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国内累计共成立的20家P2P公司,有效投资者不超过3万人,累计交易金额仅5亿元。因此,在这一阶段内,互联网借贷平台并没有发生巨大的变化或爆发式增长,这主要是由于移动端互联网普及、互联网普及程度和金融理念等方面的客观制约。因此,我们将这一阶段定义为萌芽阶段。

早期的互联网金融掘金者,大多都是技术出身,并不是没有在公司发展架构和整体产品设计上做出长远打算,但是由于在债权交易实战方面缺少经验,加上国内个人信用机制和信用数据不健全等原因,导致各个平台坏账高起。加之介于整个客观大环境,P2P萌芽阶段的发展并没有引起传统金融业和监管机构的注意,这就给予了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机会和消化不良的喘息机会,也为下一阶段的爆发式的野蛮增长埋下了伏笔。这里面提到互联网金融行业,因为互联网金融当时是适当分散综合的平台,在拥有客户群的基础上是完全可以进行卖理财产品、借款和众筹等金融行为的,监管当局也并没有必要在2014年对众筹和P2P划分得过于明确。站在政府的角度来讲,也许更多是基于监管的便利,但这也扼杀了平台的功能。

3.1.2爆发增长阶段(2012—2014年)

随着互联网金融技术的日益成熟,互联网技术的开发及应用已从探索走向成功复制的模式,许多创业平台大量采取线上+线下的模式,以寻找本地借款人为主,会对借款人的实际资金使用情况、抵押物和还款能力等方面进行详尽的考察,此举会有效降低借款的风险。然而在2013年前,投资者并没有出现爆发式增长。在这种同质化平台陡然剧增的过程中,很多平台运营者已出现盲目地追求用户数量、平台交易规模的现象。于是,平台运营商通过打着与担保公司合作或某大股东参与等旗号,或者是以绚丽的营销手段加之高额的投资回报等方式,短时间内成功地引起投资者们的疯狂参与。截至2013年年底,平台有效投资人数量达9万人,但到2014年却井喷至50万人。供给和需求的剧烈变化,与当下的整个金融局面也有很大的关系,这也确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阶段。

3.1.3行业细化阶段(2015年至今)

我国政府在2014年明确地表明了鼓励互联网金融继续创新发展的态度,各地政府也纷纷建立起互联网金融创业园区,这使许多前期不断关注着互联网金融平台却又害怕政策风险的企业家们开始正式进军互联网金融领域,他们大多会选择收购或者入股等方式,但也有单独成立的。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产品应该大致分为互联网支付、P2P网络借贷、网络小额贷款和众筹融资,在线金融产品和业务服务平台,公募基金互联网销售平台六个产品体系。在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新闻中心周小川行长在回答记者关于互联网金融监管办法大约什么时候可以出台的问题时,明确地将借贷市场区分开来,将其划分为民间金融范畴。而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潘功胜的补充回答,则更加明确了人民银行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态度,就是鼓励创新发展、分类适度监管。

3.2发展模式

3.2.1互联网支付

在我国,依托互联网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以银联在线、汇付天下、快钱、拉卡拉、易宝支付等为代表,侧重于行业需求及开拓行业应用。后者多为互联网型支付企业和金融型支付企业。后者以支付宝、盛付通、财付通等为首,以在线支付为主,并且捆绑大型电子商务网站,发展迅速;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3.04亿,较2013年年底增加4412万人,增长率为17.0%。与2013年12月底相比,我国网民使用网上支付的比例从42.1%提升至46.9%。与此同时,手机支付用户规模达到2.17亿,增长率为73.2%,网民手机支付的使用比例由25.1%提升至39.0%。主要增长原因在于互联网时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网络购物和网络理财需求。

3.2.2P2P网络借贷

我国P2P网络借贷模式的发展大约要比国外晚5年。从2006年开始,我国国内的P2P网贷平台开始陆续出现,并且进入迅速发展阶段。自2009年起,P2P网贷平台交易规模已实现连续四年数倍的增长。投中研究院认为P2P网络借贷有以下两大特点。

(1)引入担保。由担保公司对借贷人的贷款承担全额连带担保责任,贷款提供担保代偿服务。

(2)提供债权转让服务。为了增加流动性和平台撮合功能,金融公司为债券受让人提供中介服务,投资者可将在网络符合相关条件的债权转让给他人。

3.2.3网络小额贷款

电商平台能够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合一,可以更好地评估和控制风险,例如阿里巴巴、苏宁、京东、百度等互联网巨头纷纷成立了小贷公司进军这一领域。网络小额贷款致力于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融资服务。互联网金融集团凭借在互联网技术、需求额度小、融资需求频率高等的实际特点,建立了以“数据、网络”为核心的小额贷款模式。针对不同的客户类型——B2C和B2B平台上的小微企业,提供不同的贷款模式。

3.2.4众筹融资

众筹融资的模式在我国出现得并不算晚,相较于在2009年成立的Kickstarter,众筹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11年。众筹融资是指用预购+团购的形式,向网友募集项目所需资金的模式。众筹融资利用互联网和微信传播的特性,让个人、艺术家或小企业对大众展现他们的创意,从而争取到大家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援助。相对于传统的融资方式,众筹明显更为开放,而能否获得资金也不再是以项目的商业价值作为唯一标准。这为更多小本经营或创作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然而众筹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投资行为,而且是一种有资金、认知以及时间充裕的精英社群成员之间的彼此分工协作。互相提升自身价值的项目实操过程,最终的盈利也是多元化的,除实在的金钱收益之外,社群成员之间彼此的价值互换和资源、人脉、经验等隐性提升也是关键。如果社群和众筹结合的好,就会产生“1+1>2”的双赢效果。

3.2.5在线金融产品和业务服务平台

在前面的定义当中已经提到,我国金融机构的创新型互联网平台有两类,一类是没有线下实体,纯粹在线上开展业务的平台;另一类是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其本质是将线下业务的搬到了线上。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与政策环境现状,前者是对我国而言比较创新的模式,近年来逐渐产生了这样一批具有创新理念的新型交易、信息平台,比如各种侧重方向不同的理财平台(工具型、交易型、建议型等)、互联网金融超市、保险超市等。后者则以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在不同程度上的触网为代表。我国的在线金融产品和业务服务平台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具有线下实体业务的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主要以网上证券交易、网上银行、网上保险销售等为形式;第二种,不设线下实体分支机构,完全通过互联网开展业务的专业网络金融机构;第三种,不提供金融业务本身,而是提供金融业务的服务支持的平台。

3.2.6公募基金互联网销售平台

我国目前存在两种基于互联网平台的销售模式:一是基于自身网络平台销售;二是基于第三方网络平台销售。以余额宝为代表,这类基金理财产品已经占据大量资金市场,其流动性强、利率高等特点吸引大批以青年人为主的投资者。大批资金涌入刺激金融市场的繁荣,其成功模式也被大量复制,金融市场之中出现一众类余额宝金融产品。

3.3发展特点

3.3.1成本低

在互联网金融体系下,资金供求双方可以自行通过网络平台完成信息的筛选、定位、议价和交易,过程中无需传统中介、没有交易成本和垄断利润。一方面,金融机构能够减免为开设营业网点所投入的资金和运营成本;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可以在开放透明的平台上找到和自己相匹配的金融产品,这样不仅削弱了信息不对称程度,也更节省资源,降低成本。

3.3.2效率高

互联网金融业务主要由计算机处理。由于其操作流程完全标准化,客户花费时间更少,却可以得到更加优质的体验。电商依据所积累的信用数据库,经过数据分析,引入风险分析和资信调查模型,因此商户从申请贷款到发放只需要几秒钟,方便快捷。

3.3.3发展快

依托于大数据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得到了迅速增长。如引言所述,余额宝的迅速爆炸式发展,使其金融理财产品的发展可见一斑。据报道,如今余额宝规模500亿元,成为规模最大的公募基金。

3.3.4覆盖广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往往可以突破时间以及地域的约束,在互联网上寻找自身发展所需要的金融资源,这就要求金融服务更加直接,并且拥有更为广泛的客户基础。而且,互联网金融的客户的主体是小微企业,这就覆盖了传统金融业的部分金融服务盲区,有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3.3.5管理弱

(1)风控弱。目前,互联网金融仍没有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也不存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不具备类似银行的风控、合规和清收机制,容易发生各类风险问题。

(2)监管弱。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监管和法律约束,缺乏准入门槛和行业规范,整个行业面临诸多政策和法律风险。

3.3.6风险大

(1)信用风险大。目前我国信用体系不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仍有待配套,互联网金融违约成本低。特别是P2P网贷平台因为准入门槛低和缺乏监管等原因,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从事非法集资和诈骗等犯罪活动的场所。

(2)网络安全风险大。我国互联网安全问题突出,网络金融犯罪问题尤为重要。一旦网络遭遇黑客攻击,互联网金融的正常运作就会受到影响,会危及消费者的资金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

4发展前景

按照以上所分析,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揭示出两个基本趋势:一是互联网企业的金融化;二是金融企业的互联网化。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使金融业更加繁荣,其原因在于通过互联网能够快速有效地解决金融服务的本质需求。这也正是互联网金融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由此来看,互联网金融产品仍会较为平稳,快速地发展。一方面,不同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兼并以及重组成为常态。强强联合使得互联网企业优势更加明显,而兼并重组则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85后年轻人对于资金理财的态度以及希望更好的服务的心态,使得专注于小众化、专业化的小型互联网金融企业得以发展,由此来看,未来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应该会分为两种。

第一,寡头垄断的互联网金融系统以阿里、腾讯为主的互联网金融巨头不断致力于开发研究新产品,完善产品漏洞,注重保护用户个人隐私,建立基于第三方的金融理财系统。面向大众,提供更加广泛化、具有普适性的服务。

第二,个性化金融服务。小型互联网金融公司瞄准各类利基市场,提供在某一领域特定的金融理财服务,为用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然而,就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系统中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监管体系不完善,用户信息和财产安全没有全面保障等也制约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从目前发展趋势看,互联网依旧很难代替传统金融行业。二者或许可以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和谐共生,相互取长补短。互联网金融可以完善传统金融的覆盖面,为传统金融所难以支持的小微型企业及个体商户提供资金支持;而传统金融业也可借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使其理财产品多样化,更加符合大众的要求。两者相互促进,促使中国经济得到健康发展。

5结论

在大数据时代之中,我们都是它的受益者,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互联网金融产品如今无疑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它为我们提供了流动性更强、收益率更高的理财产品。然而,在互联网金融产品爆炸式增长的背后也隐藏着用户信用信息系统不健全、用户信息和财产安全保障措施不完善等问题。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未来发展,不仅关系着国民大众的利益,还关系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由此来看,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健康发展对整个社会而言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高寒.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J].宏观经济管理,2015(2).

[2]温楠.互联网金融产品发展浅析[J].新经济,2014(12).

[3]董清潭.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对策[J].电脑知识及技术,2015(10).

[4]邱均平,杨强,郭丽琳.互联网金融产品使用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研究,2015(1).

新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范文第4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新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形成于工业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在许多方面已显示出其不适应性。理论界提出的全球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都是新经济时代表现出来的重要特征,企业财务管理只有与新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才能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1新经济对理财环境的影响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将使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教育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的筹集.投放和分配的管理工作,是适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从中外财务管理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出,财务管理发展与创新的动力来自其所在的理财环境特别是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财务管理可以说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财务管理的自然属性即技术性。它要求一国财务管理应积极吸纳别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忽视国界的存在。使得财务管理趋于国际化。而财务管理的社会属性则反映一国社会体制和生产关系。因而也体现出财务管理国家化的特征。作为一门方法的

科学,财务管理总是要以其技术性的主要属性不断地适应、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当然,财务管理总是一定历史条件或一定社会形式的财务管理,它必然要体现出其社会属性的一面。但无论是技术属性还是社会属性,都可以归结为外部环境对财务管理要求的结果。形成并发展于工业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在许多方面已显示出其不适应性。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必须与新经济的基础相适应,这使得传统的财务管理必须有新的发展,也预示着财务管理将面临巨大挑战。2新经济形势下财务管理的创新

为了更好地满足新经济对财务管理的需要,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将以理财环境变迁为契机,不断进行创新。

2.1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在工业经济时代,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导要素是企业拥有的物质资本,物质资本的所有者占据主导地位,其利益高于其他要素所有者的利益,并掌握企业的剩余控制权。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扩展了资本的范围,改变了资本的结构。在企业新的资本结构中,物质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下降,而知识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上升。这一特征将引起财务管理目标的变化。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对上市公司而言)和“企业价值最大化”(对非上市公司而言)。这些目标是与物质资本占主导地位的工业经济时代相适应的。但在新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应由一元化转向多元化。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即股东、债权人、经理阶层、一般员工甚至政府等,共同构成

了企业的利益制衡机制。企业的经济利益不仅仅归属于股东,而且归属于相关利益主体,例如债权人、员工、顾客等。如果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仅仅归结为股东的目标,而忽视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必然导致矛盾冲突,最终影响企业的发展。

2.2财务管理手段的创新

新经济形势下,公司理财手段与方法应以网络财务为主,并将网络财务融入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中。网络财务是以互联网、内部网以及电子商务为背景的在线理财活动。但是网络财务只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不能等同也不能代替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已从20世纪60——70年代的物料需求规划,发展到80年代的制造资源规划,再进一步演化到90年代的企业资源规划。企业资源规划系统的基本思路是将企业的运营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包括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和客户等:将企业内部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如财务、市场营销、生产制造、人力资源、质量控制、服务维护、工程技术等,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和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体现了完全按用户需求制造的思想。由此可见,网络财务的发展趋势是融入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中。

2.3财务制度的创新

财务制度的灵活多样,既降低现代企业的代理成本,又增加企业的亲和力。财务制度作为一种公开的“财务合约”,用来规范企业的激

励和约束机制,而激励与约束机制又是为了降低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代理成本。现代企业的委托一代理关系一般包括顾客与公司债权人与股东、股东与经理以及经理与雇员等多种关系。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会有多次利益背离,委托人为了确保代理人的行为符合自己的利益,就有必要进行激励、约束、惩罚和监督,而这些强制措施都会带来代理成本。财务危机使情况更加复杂,它加剧了大多数的代理难题和成本。为了提高企业的财务价值,企业将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如员工持股、利润分成、高层管理人员股票期权以及灵活的福利制度等。通过这些措施,既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同时也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另外,对于财务合约中的债务合约、管理合约等的执行情况要进行监督,从而建立健全约束机制。现代企业的约束机制也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如政府法规、债券评级、财务报表审计、维持良好声誉等等。激励与约束是相对应的,缺一不可。

2.4财务风险管理的创新

新经济时代,风险投资管理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投资风险主要指无法达到预期报酬的可能性。从个别投资者的角度看,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市场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公司特有风险);从公司本身来看,有经营风险(商业风险)和财务风险(筹资风险)。新经济时代,“风险”的含义趋于复杂化,除传统投资带来的风险外,随着企业所面临的金融全球化、知识经济和电子商务等财务环境的变化,企业所承受的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金融全球化和电子商务所产生的

“网上银行”及“电子货币”将使国际的资本流动更快捷,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这使得货币的形式及本质发生变化,从有形形态演化成无形形态,从直接价值演化成间接价值等。知识经济将使信息传播、处理、反馈以及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这些新变化既给企业带来机遇,同时也加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为此,应创新风险管理方法。一方面,要对风险的各种表现形式进行有效识别,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另一方面,要建立风险的计罱、报告和控制系统,以便采取合理的风险管理政策。

2.5财务评价体系的创新

2l世纪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刨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碰:首先是进一步拓展传统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现代企业在评价企业经营绩效方面,除采用传统的财务分析指标外,近年来叉提出了经济附加值(EVA)、自由现金流量(FCF)和市场附加值(MVA)等财务指标。经济附加值等于企业税后利润与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的差额。它是一个静态指标,测算的是一个公司过去的经营成果,可用以分析经营者经营企业的得与失,促使经营者用较少的资本完成更多的业务。自由现金流量等于一个营业周期内(例如一年)债权人获得的利息和股东获得的运营现金流减去企业当期的投资总额。它是一个动态指标,反映企业在经营期间实际的资金实力,它与经济附加值相结合能较好地评价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有助于围绕资本增值,实现资本的最优配置。市场附加值等于企业价值(市场上公司股价总值)与全部投入资本的差额,它主要用来衡量上市公司市场价值与公司账面价值的

新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简述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和产业特点,分析了传统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人工智能时代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进行了分析。为培养具有“跨界创新精神”的新工科专业人才,本文就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从培养方案重构、社会需求倒逼、校企协同培养、校内横向协同培养交叉融合和改变传统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思路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人才培养 新工科 横向交叉融合 协同

未来将是万物互联、人物相联、万物智能的时代,万物互联后,产生的海量数据具有超强商业价值,需要人工智能来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处理,这将使现有的生活、生产方式被彻底改变,带来很多商业模式的颠覆。对于已经在某些细分行业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并积累获得大量数据的相关产业,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是有一定优势的[1]。教育部号召高校开展新工科创新实践活动,深化工程教育领域的改革,促进新工科的建设发展,主要从理念、结构、培养模式、培养质量以及体系构建5个方面展开。

从一定意义上而言,新工科就是有别于传统工科的学科交叉产物[2]。眼下,新技术革命与国内供给侧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升级会促生大量新兴产业,这些新兴产业将会是我国实现弯道超车,在社会经济发展层面和技术层面上超越相关发达国家的有效途径。当然,技术创新与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创新,想要发展新兴产业,那就必须培养相关人才作为支撑[3-5]。所以,发展新工科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要培养出能够达成上述目标的新型人才。

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全面来临之前,培养出一批能够适应新技术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的新工科人才,势在必行;而如何有成效地进行“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也就成为当今高等教育首要解决的任务。本文旨在介绍我校“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尝试,总结成功经验,并提出今后改革思路。

1 老工科人才培養现况

当下,传统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严重,产教融合的深度不够、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较为薄弱,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相对滞后,教育发展不均衡与社会发展对人才不同层次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问题较为突出。

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后工业时代,扁平化成了社会组织呈现出的明显特点[6],客户对终端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只关注商品本身,向售后和前端生产两侧延伸。新制造与新服务唯有不断创新理念,发展新的产业形态以应对消费需求的差异化,才能取得竞争优势。现有培养模式无法服务于智能制造对于人才需求的新形势变化,主要在于培养单位对于培养理念、模式以及方法的领会及运行仍沿用传统制造时代的体制,这与现如今传统产业不断跨界整合并不断孕育新业态的飞速发展时代存明显脱节。本课题组经深度调研总结,将这种不适应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培养方案仍停留于传统的学院式模式,培养目标与计划课程体系之间明显脱节,不论是培养目标还是具体支撑的毕业要求都缺乏具体的课程依托,映射关系模糊,毕业要求中所提及的素质、能力和素养在实践中由于缺乏针对性的具体课程导致无法有效落地,当然也没能形成人才培养的有效评价机制。

(2)专业建设不关心产业结构调整,加之人才培养具有滞后效应,学生毕业后发展困难,上升空间有限。这实质上就是不关心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缺乏有效的外部沟通机制,不顾及对人才的“用户”反馈,没有对其进行有效价值判断。最终结果就是由于专业建设缺乏前瞻性而致使人才培养跟社会真实需求之间严重脱钩,招生就业困难,难以为继。

(3)校企协同培养合作不够深入。传统工科教育缺乏企业深度参与,大多仅涉及到部分实践环节,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缺乏实践机会,无法进行有效的能力提升来增强就业适应度。这对于迫切需要培育“大国工匠”的智能制造而言,是极为不利的。自然也就不可能校企联合,孕育新兴交叉复合专业,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教育创新。

(4)不够重视校内相近专业的横向协同培养和交叉融合以及加强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大多传统工科专业的建设发展都依托某特定的行业背景,在某个特定领域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传统优势,在教学过程中也保持特有风格,这些都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在具体培养环节由于过去的“窄而精”意识主导,主要针对工程领域的某一具体环节重点展开人才培养,而没能够树立起面向全过程的培养思想,导致了人才培养视野和格局相对较窄,没有能够建立起相近专业协同培养的良好机制。在校内培养环节,缺乏有效的横向交叉融合和协同培养,所以传统工科学生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与知识结构方面的缺陷问题,这是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的方面所在。

(5)传统的评价机制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眼下对高校学生就业等方面的考核评估等大多以考研升学、就业、参军等出口方面传统的短期效益指标来对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效果评价。在这样的目标和价值导向作用驱使下,学校和学生都可能会趋利避害而急功近利、舍远求近。再就是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考核方式单一,大多都采用卷面考试形式,不利于营造创新能力培养氛围。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的最大厚望就是要具有跨领域的创新能力,以便于为社会组织的持续创新战略目标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所以要调整现有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步建立起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工科”教育发展新模式。

2 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尝试

面向未来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学业精深,而且还需要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不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有问题,而且还有能力通过自适应自学习去解决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不但在技术上优秀,而且还要懂得经济、社会和管理,更兼具良好人文素养。人工智能时代新经济新产业对人才提出的这种新的目标定位与需求为“新工科”发展提供了契机,时代的发展在呼唤着“新工科”的发展。

教育过程需要把学生将来的持续发展前景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有机结合起来,本课题组认为可以从培养方案重构、社会需求倒逼授课内容更新、校企协同培养、校内横向协同培养交叉融合和改变传统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多渠道并举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需求。

2.1 基于OBE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重构

在充分做好OBE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设计调研、课程体系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与实施方式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定位和专业发展实际,对传统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要打破以往传统教学模式指导下的思维僵化局面,着力引导实施以成果为导向的反向拉动式教学设计。在此过程中要认真思考和把握国家、社会及行业发展的需要,综合行业发展需求,学校发展定位及发展规划目标,毕业生持续发展前景及学生家长与社会各界的殷切期盼等多种因素,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明确的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制定毕业要求,再依据毕业要求来制定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确保目标有较高的达成度,课程依托明确,两者之间相互映射关系清晰且容易实现。OBE教育理念的核心理念就是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是一种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过程[7],它克服了传统教育理念引领下一般只能够满足内部需求却无法满足外部需求的诟病。基于这种拉动式的反向教学设计,既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更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把握专业定位与发展内涵,真正实现服务于社会的专业建设目的。

2.2 根据社会需要进行专业建设,并保持授课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以继承创新、交叉融合、协同共享为主要渠道,努力实现专业建设与发展逐步从学科导向转向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从被动适应服务转向主动创新引领。要充分做好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广泛调研,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战略,并推动传统专业的交叉融合、培育适合行业需求的交叉专业。为了能够适应技术发展对人才要求以及期望程度的提高,要不断鼓励广大一线授课教师积极关心行业和技术发展的前沿,及时把行业发展变化的最新情况引入到课内外的教学过程,科学认真更新授课内容和规范知识体系,建设更新教材资源。为此,需要不断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要重视广大青年教师的成长,学校可以采取合理有效的积极措施鼓励青年教师,特别是刚毕业的从学校到学校的年轻教师深入到相关行业生产一线进行实践学习,不断提高行业认知。

2.3 加强校企企业协同培养深度,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广泛而又深度的客户体验是人工智能时代一个明显的特点。通过客户体验来验证或者说判断产品或者服务创新自身社会价值,实质上就是让用户加入了产业链,真正实现市场导向的理念创新。新工科人才培养,就是为其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要想培养出深受用户欢迎的新工科专业人才,这就需要企业作为用户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校企产学研合作,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和互惠互利。企业不论是在实践教学方面,还是在产业以及行业发展预测、行业标准、制造过程以及服务标准的理解把握等方面都具有自身优势,可以协助高校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此外让用户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既能起到质量监督把关作用,还可以对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提高,甚至还可以对专业结构调整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既增强了契合度,也提高用户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校企协同培养,既能够增强学生的行业认知,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扩大了学校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增强人才培养的外部适应性。

2.4 以行业平台为基础,实现校内横向协同培养

新工科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视角下学习,也就是所谓的厚基础。对校内相近专业的横向协同培养和交叉融合,让“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成为共识。在具体操作模式上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有机结合的手段进行。以“大平台、多专业融合”为基本原则,以工程项目为主线,搭建跨专业的教学平台,组建跨专业的课程教学团队,制定出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合作编写教学资料,实行联合授课[8]。教师之间互相听课,集体备课,深度掌握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合相关专业知识。学生在传统工科专业模式下从各自专业的角度来“仰视”行业,新工科培养模式下通过行业平台课程的学习,是站在行业的高度上来“俯瞰”专业,理解各自专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与作用,理解各自专业与相关专业的关系,着有利于提高专业课程学习的目的性与自觉性。此外,构建跨学科、多专业、集成化、融合式横向协同实践能力训练体系,开展联合毕业设计和社会实践[9],培养学生的协同能力。组建跨专业学生团队开展联合毕业设计可以将整个项目过程有机统一,既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全局意识,提高工程实践综合应用能力。

2.5 改变传统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教育的矛盾将主要表现为教育发展不均衡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存在层次结构区别,学生的兴趣和禀性各异,所以就不能按照统一的尺度标准来评价高等教育教学效果,应该按照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别评价。通过不断提高学生科技创新在教育评价中的权重来建立良好的导向机制,从而合理引导学生投入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来看,考虑到人才的结构性矛盾现实,不能再以“就业率”或者“升学率”等单一的效益指标来衡量和评估高校的教育质量和效果,而应该考虑到“大国工匠”所需要的文化底蕴和宽厚的专业基础以及创新思维,采取多维度评价高校教育质量;从学生角度来讲,由于学校出台了相关鼓励政策从而可以结合个人兴趣和能力基础,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充分发展自己;学校层面,改革课程考核方式,采用综合考核模式,政策导向也要鼓励创新创业,努力构筑以创新竞赛、创新基地以及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创新实践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产业视野、创新竞争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3 结语

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既需要考虑人才培养方案自身的内部适应性和教育教学自然规律,还需要加强人才培养的外部协同环境、社会需求变更、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变化、教学手段的创新、激励机制、社会预期等。

随着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云物大智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人工智能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培养面向人工智能时代人才的任务已日渐紧迫。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注重满足社会以及行业发展需求,更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既要在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要加强家国情怀培养,塑造健康的身心。

参考文献

[1] 张祺午.职业教育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21):1.

[2] 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3] 夏建国,赵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刍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5-19.

[4] 陆国栋,李拓宇.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20-26.

[5] 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2):26-35.

[6] 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一部21世纪简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6.

[7] 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教育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7-10.

[8] 雷学文,郄恩田,周传辉.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4):66-69.

[9] 基于能力本位的交通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30(10):75-79.

[10] 鄭芬芸.物流专业“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4):176-178.

新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范文第6篇

一、新经济时代, 管理应用面临挑战

(一) 管理会计提升企业外部价值

传统会计的工作对象是公司内部资金, 工作范围较小。信息化背景下, 应用大数据加强企业发展和互利共赢, 传统会计对互联网较为轻视, 并不重视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管理会计不仅对企业内部决策和规划进行管理, 而且对企业外部发展也较为重视, 对企业空间结构联系进行加强。经过管理会计对企业外部合作的不断开发和创新, 企业各个部门被融合成一个整体, 通过综合考虑作出每一个重要决定, 体现管理会计在企业外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 面对全球产业链, 管理会计工具多样化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 多数产品都不是一个企业生产的, 例如常见的手机、电视机、冰箱、鞋子和飞机, 都是由多个企业合作制造出来的, 每个企业都精通产品的一部分, 都有各方面优势, 这样才能生产出好产品。企业分工合作的模式, 既可以减少企业成本, 也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 进而为企业带来高效收益。大数据时代, 网络发展快速发展, 加强企业之间信息互动和交流, 便于企业了解消费者需求, 从而根据消费者需求进行生产, 不断改良产品, 增加消费者满意度, 这凸显管理会计在全球企业市场和重要性。

(三) 互联网背景下, 管理会计加快企业创新

随着互联网全球普及, 加快了企业发展, 全球企业经过互联网整理, 提升企业融合度, 最终形成企业链。企业链的诞生不但加强企业信息、企业人才和产品原料之间的共享, 还使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形成较强竞争力, 为企业提供机遇。互联网时代, 数字在互联网中呈爆炸式增长, 大数据进步带动企业发展, 使企业价值得到重估, 从辅助企业发展技术到企业主流应用技术, 为企业提供重要资源。

二、新经济时代, 管理应用现状分析

(一) 管理会计知识理论不完善

因我国对管理会计应用较晚, 较发达国家, 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在我国不够完善, 其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在管理会计体系中大多数专业方法并没有在企业中得到充分利用, 管理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虽有概念上简单认识, 但对其理论概念并没有深度了解, 缺乏管理会计相关理论知识, 包括依据大量系统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能力, 因能力有限, 管理会计在处理复杂数据时往往费时费力, 不能保障数据准确性和有效性。管理会计属于会计一重要分支, 是独立的会计学科, 通过独特处理技术进行数据处理, 目前, 我国会计体系中, 没有统一的法律制度和规章要求, 由于管理会计在我国没有法律约束, 现代企业管理会计部门自成体系, 毫无专业性, 导致企业内管理会计和财政会计相互混合, 职能模糊不清, 内部制度混乱, 对企业管理理念产生较大影响, 阻碍企业体系的建设。

(二) 企业对管理会计的忽视

我国在20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管理会计,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管理会计得到国内大部分企业, 拥护, 社会需求量较大, 在管理会计理论基础有一定提升, 对管理会计核算领域进行拓展基础上, 及时修复企业日常管理问题, 使管理会计操作性加强。但部分私人企业, 不重视管理会计的应用, 对会计只存在财务管理观念, 这样会的错误观念让会计部门以财务为主题, 对企业仓储、人力和预算等管理方面漠不关心, 影响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发展速度, 无法推升管理会计核算、管理效率和财务风险等方面的能力。

(三) 管理会计人才缺乏

目前, 我国部分私企将企业管理职责分给财务部和核算部门, 使这两大部门工作任务繁重, 员工苦不堪言, 这些企业忽视管理会计企业会计在企业管理中作用, 甚至对管理会计比较抵触。这部分企业没有为企业管理建设专业管理部门, 没有聘用专业管理会计人才, 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将权利分给财政和核算两个部门, 导致两部门互相推卸责任, 矛盾加深, 对企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同时, 我国财政部没有针对管理会计专业考核, 没法为国内企业输送合格人才, 导致大部分企业管理会计人员能力不足, 素质低下, 不适合管理会计队伍建设。

(四) 企业管理会计操作性不强

国内大部分企业管理会计体系较不完善, 企业领导并不信任管理会计, 其企业管理会计理论和核算理论无法融合, 不利于管理会计的理论建设, 在企业制定管理制度前, 管理会计没结合企业管理模式、理念和组织架构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对企业发展方向不明确, 企业管理制度较不完善。错误的管理制度不能规范企业员工, 导致企业各部门不能融洽相处, 工作氛围极差, 并且管理会计不能对企业经济中存在漏洞进行发现, 忽视企业漏洞, 对企业发展极为不利。

四、新经济时代, 管理会计应用对策

(一) 完善管理会计体系和规章制度

加强现代财务制度的建设和管理会计培养, 这是中国财政改革突破口和机遇, 对管理会计能力框架进行构思, 达成更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计划和会计咨询服务的拓展, 加快管理会计进步和发展。这对企业管理来说, 有纲领性指导文件, 使企业管理会计建设有明确方向。前些年, 我国对管理会计培养不重视, 随着中央财务部下达纲领性文件, 使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快速成长, 其理论体系也得到相应完善, 企业管理应抓住机遇, 顺应中央财务部的指示, 建立适合自身管理会计体系。

(二) 提升企业管理层认知度

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完善离不开中央财务部指示和企业强力支持。企业应改善传统管理思想, 勇敢接受新思维、新管理方式和发展目光, 加强管理会计投资力度, 给与管理会计较大锻炼空间和丰富企业资源, 支持管理会计在企业建设, 为其营造良好氛围, 从而推动管理会计的发展。企业应重视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作用, 根据企业管理实际现状, 对管理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处理, 加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力度, 为企业发展扫除障碍, 从而促进企业发展。

(三) 提升管理会计操作性

随着大部分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完善, 企业应将企业管理交给管理会计全权处理, 将管理会计理论和核算理论进行融合, 加强管理会计的理论建设, 在企业制定管理制度前, 管理会计应结合企业管理模式、理念和组织架构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明确企业发展方向, 为企业制定高效的管理制度和企业规划。正确的管理制度不仅可以规范企业员工, 还可以使企业各部门融洽相处, 创造良好工作氛围, 并且管理会计可以对企业经济中存在漏洞进行发现, 运用有效手段, 及时解决企业漏洞, 加快了企业进步。

(四) 培养管理会计人才

目前, 国内大部分企业还没有专业的管理会计师队伍, 管理会计工作虽然落实, 但大多是从原有财务部门会计人员担任。发达国家管理会计业务已经比较成熟, 国内企业应多借鉴发达国家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对管理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 提升其企业管理和处理问题能力, 使管理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企业培养适合自身体系的管理会计队伍, 才可以使企业管理顺利展开。

五、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中央财务部纲领性文件的颁布, 顺应其指导, 应加强培养管理会计人才, 以建立专业管理会计考核制度, 建立管理会计师队伍, 对于企业管理来说, 专业管理会计师队伍可以促进企业发展, 使企业管理规范性加强, 聪明和人落实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 让企业经济效益高速发展, 为企业的壮大创造条件。本文通过分析新经济时代管理应用面临挑战, 对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现状进行探究, 从而提出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的相关对策, 为我国企业管理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加快, 新经济形势下, 我国急需管理会计人才。管理会计作为会计行业的重要分支, 主要为单位内部进行服务, 以满足企业管理需求。通过关联信息, 将业务活动进行有效融合, 在单位政治决策、整体规划和相关控制等公司管理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新经济时代管理应用面临挑战, 对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现状进行探究, 从而提出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的相关对策, 为我国企业管理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探究,新经济时代,管理会计,应用

参考文献

[1] 段莎.新经济时代下管理会计的应用案例探索与启示[J].商业会计, 2016 (15) :54-56+61.

[2] 徐美华.基于新经济背景下会计创新趋势与创新策略探析[J].时代金融, 2018 (11) :164+166.

[3] 孙秀敏.新经济时代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相互融合探究[J].纳税, 2018 (1229) :108.

上一篇:先进个人事迹心得体会范文下一篇:星级酒店评星汇报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