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范文

2023-09-19

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1篇

郜斌

广一

实用艺术是指实用性与审美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艺术,是一门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的艺术。通俗地说就是艺术的“生活化”:生产工具艺术化、生产过程艺术化、生产对象艺术化、生产成果艺术化。实用艺术大体上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实用艺术来自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源自人民集体智慧,是一种普世的艺术,可以把这种艺术称为“下里巴人”与殿堂艺术家的“阳春白雪”进行区别。但这并非是实用艺术的“低级标签”,由于实用艺术更贴近生活,其在生活中的艺术价值不可低估,且实用艺术不乏传世经典。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用艺术的审美过程和审美体验中,人们应该如何把握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从而能够借实用艺术审美体验艺术。

一、实用性与审美性

实用艺术的实用性与审美性二者是一个统一体。实用性是基础,审美性是上层建筑。审美性要服务于实用性,受到实用性的影响、规范、制约。实用性是艺术的载体,没有载体或者载体缺陷,审美是难以成立的。这是实用艺术最核心的审美特征。我国古代园林艺术是实用性与审美性完美结合的典型。园林是将大自然的风景素材,通过概括与提炼,创造各种理想意境,再现自然景观的艺术建筑。公元 1637 年,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造圆学专著《园冶》问世,其作者是当时苏州吴江的画家计成。该书指出园林的兴建要始终观察“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总体指导思想,核心就是把“实用性和审美性和谐统一”。苏州园林是大家熟知的园林艺术集大成之作,关键就在“山水”和“人居”中体现了“和谐”。古人在生活的时 时处处都在讲究实用的同时兼顾审美的考虑,和谐让心灵归于平静,体现了朴素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古代民居建筑内部的大门、窗户、门楣、屏风、梁架、木柱、天棚、藻井、神龛、家具选材根据财力选择紫檀、红木有之,樟木、杂木有之,刨光上油,精细雕刻,浮雕、阴雕、透雕、圆雕,打磨抛光,上色,工序繁多。当人们从进入大门之时就可以感受到门楣、屏风辟邪扶正之气,梁、柱上楹联、对联、匾额的文曲气,藻井、天棚、家具上传说、故事的教化气息。这些都是最朴素的实用性与审美性统一的最好例证。现代社会,实用性与审美性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审美性反作用于实用性的能力越来越强大。由Alexander Samuelson 设计的著名的细腰可口可乐汽水瓶从 1915 年脱颖而出至今成为了近百年的经典,符合可口可乐公司“看起来装很多,实际上装不多”的“实用要求”,但是,消费者欣赏的却是其优美的曲线手感和可乐的咖啡色共融的审美感受。在航空设计界流传着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如果飞机看起来很不错,那就对了,如果看起来不怎么样,那一定是失败的。2006 年世界杯足球赛的吉祥物狮子穿着德国队 10 号球衣,但是在德国却难以热销,原因是德国大部分消费者认为:只穿衣服不穿裤子是很难看的。失去了人们观念中的美感,艺术就是失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的审美需求在量与质上都比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实用艺术作用空间也在不断拓展。大到汽车、住房,小到茶杯、筷子,不论材质、颜色、尺寸、款式、风格、节奏、比例、创意,让“美”附着在一切物品上是人们的客观需求。实用艺术在现代社会必须利用现代的理论、科技、工艺、方法满足人们的实用与审美的共同需求。

二、表现性与形式美

表现性与形式美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作品之中,成为艺术作品可以被感受、理解、悦纳的重要因素。“表现性”用美学语言来说,就是包括旨趣在内的专业媒介特征,是主体观念和表现材料外在统一规律的结合。是实用艺术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它是凝固的,不可再生的,注重某种朦胧抽象的意蕴的表达。与注重模仿客观事物的再现性的戏剧、小说、电影等再现艺术有根本区别。这就是许多艺术作品“唯一性”与价值的最重要来源。世界上只有一幅《蒙娜丽莎的微笑》,从人物肖像、色彩、光影等方面,只可以被模仿,但是无法再现,包括达芬奇本人。在生活中,需要大量复制《蒙娜丽莎的微笑》供应市场,许多人在临摹名画,同一个主题,同一个画面,但是却因客观条件和主观意识的影响,呈现出差异。实用艺术的这种表现性,使得它比其他艺术更加偏重于形式美。“形式美”顾名思义是艺术形式所表现的艺术魅力和效果,主要指各种形式因素有规律,富含美感的组合,从而形成某些共同的特征和法则,包括色彩、线条、形体等因素,也包括对均衡、多样统一等形式法则。形式美具有强烈的动态发展规律,是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类艺术素养与艺术创造、欣赏水平不断提高而不断进步的。人类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总结了许多形式规律,并且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形式规律,从而大大提高了美的创造力和艺术的表现力。2008 年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系列”:就是把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思维与现代奥运文化完美结合的重要范例。主体符号:火炬、燕子、熊猫、藏羚羊、鱼都是中国的重要象征,色彩上覆盖了奥运会五环中代表五个大洲的“红、蓝、黄、黑、白”五中颜色,在命名上,“贝贝、京京、欢欢、盈盈、妮妮”谐音“北京欢迎您”,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重意象,重吉瑞”的文化气息,表现性与形式美相得益彰。总之,在实用艺术中,表现性与形式美密不可分。形式美是表现性的外部体现,表现性是形式美的内在灵魂。二者的完美结合是实用艺术最重要的审美体验的来源。

三、民族性(地域性)与时代性

实用艺术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主要原因在于实用艺术源于人们生产生活,必然表现出人们生产生活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受历史时期、地理位置,传统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影响。不同民族(地域),拥有不同的起源,发展经历,其民族文化、宗教、科技工艺水平,审美取向各异,带来了文明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中国汉族大部分生活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为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主要以农业为主的生产生活特点在汉族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浓厚的“农耕文化”(又称为“大陆文化”)特色。讲究“天”、“中”、“和”、“正”、“大”、“藏”等特质,显示了明显的民族特征。把对自然“天”的崇拜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与其他民族文化最大的区别。最突出的就是宫殿建筑以皇宫为代表,其目的是为了显示帝王之威,因此有“高大深庄”四大特点。故宫的天安门是进入大清门后第一个重点建筑,大大高于一般房屋,不仅增加高度导向苍天,而且增加长度显示人主的厚实。“大”是占有空间众多,从大清门到天安门到午门到太和门最后到太和殿,由建筑的变化形成的节奏起伏的深长的时间进行中,不断加强人们对于帝王的敬畏情绪。“庄”是以建筑完全沿中轴线对称排列和墙柱门深红的色调来显示出来的,人在对称建筑中行进,内心会产生肃穆之感。在西欧平原,为海洋性气候,渔业与畜 牧业发达,受海洋影响大。建筑中石料的大量使用与东方善用木料迥异,建筑顶部坡度大,以减少冬季积雪覆盖。尤其是教堂的尖顶让人印象深刻。“蓝色海洋文化”所带来的挑战自然的精神表现得一览无遗。至于在百姓寻常生活里,锅碗瓢盆,无不表现出民族(地域)文化生活的烙印。具备民族性的实用艺术是具有生命力的。有一句话说得很精辟: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特定历史时期,民族(地域)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性决定了实用艺术的时代性。“楚王好细腰,唐皇爱丰满”。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取向不同,使实用艺术成为了一种“现世艺术”,承载、代表了一个个具体的时代。中国瓷器,举世闻名,一些传世精品屡屡在世界拍卖界里创造拍卖神话。而在瓷器鉴定领域,瓷器真伪的依据之一就是“断代”———不同时代瓷器生产制作中的工艺手段和艺术风格的差异性。一件青花瓷,看是明朝还是清朝制的,是清朝前期还是清朝后期,有板有眼,时代的痕迹十分明显。在一些特殊的时期,社会矛盾特殊因素作用强烈,颠覆了常规的发展轨迹,也带来了独特鲜明的时代烙印。如中国文革时期,红色浪潮席卷全国,语录、领袖覆盖了几乎所有人存在的区域与当时西方社会主义浪潮的精神符号“切.格瓦拉”东西呼应,成为了 20 世纪中后期重要时代实用艺术源头。艺术的时代性在过去比较稳定,往往以百年或朝代而定,时间跨度较大。进入现代,国际交流频繁,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文化对艺术的影响日益提高,艺术流派层出不穷,艺术的时代性也更加突出,时间尺度短这与我国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有着密切的关系。八十年

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2篇

【摘要】中国诗歌以抒情性最为见长。中国诗歌的抒情性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诗歌意境的审美意蕴、诗歌抒情的审美情感以及诗歌语言的审美特质等方面。这三个方面分别对应着韵味、情味、滋味等古代诗论中的理论形态。“韵味”是对中国诗歌审美意蕴的概括,分为生活、人格、生命三个层次;“情味”是对中国诗歌抒情性审美情感的艺术表达,体现为具有崇高性质的审美快感、审美痛感以及具有诙谐性的审美谐感;“滋味”是对中国诗歌语言审美特质的挖掘,表现在诗歌语言的预设与情性、含蕴与情理以及音效与情韵等方面。

【关键词】中国 诗歌 抒情 韵味 情味 滋味

[Abstract]The most salient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poetry is its lyricism,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which are reflected primarily in the aesthetic significance of poetic conception, the aesthetic sentiment of poetic expression and the aesthetic quality of poetic language. These three aspects correspond to theoretical forms of classical poetics, namely metrical charm, sentimental flavor and poetic taste, respectively. ‘Metrical charm’ is the summary of the aesthetic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poetry,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a trio of subsistence, character and life. ‘Sentimental flavor’ refers to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the aesthetic sentiment found in Chinese poetry, and is appreciable through a sublime sense of aesthetic exaltation, pain and humor. ‘Poetic taste’ refers to the exploration of the aesthetic qualities found in the language of Chinese poetry. It is evident in the language of poem’s presupposition and feelings, its subtlety and reason, as well as its acoustic effect and emotional affect. Designed to aid in the reading of poetry, this paper presents a theoretical exposition of these literary concepts.

[Key Words] Chinese poetry lyricism metrical charm sentimental flavor poetic taste

中国诗歌以独特的抒情性而在世界文学之林别具一格,中国诗学则以独特性“辨于味而言诗”的审美方式自成特征。也就是说,“情”与“味”的关系是探索中国诗学审美特征之核心。尽管中国诗歌自身的本质特征是注重抒情地,而且读者把握情感的方式是“辨于味言诗”,然而遗憾的是在中国并未形成以探讨情感为特征、以“辨味”为方式的理论体系。正如清代何文焕在《历代诗话》序言中所言:“诗话于何昉乎?赓歌纪于虞书,六义详于古序,孔孟论言,别申远旨,春秋赋答,都属断章。三代尚已。汉魏而降,作者渐多,遂成一家言,洵是骚人之利器,艺苑之轮扁也。”[1]为此从中国诗学中本有的“韵味”、“情味”、“滋味”等概念出发来探讨诗歌所具有的带有普遍性的抒情性审美特征是我门意中之事。在不断迅速变化地现代社会中,由于人们对诗歌的认识价值及其审美视域的改变,人们解读诗歌已经远远超越了古人的审美眼光,甚至出现了诗歌理论意义深于诗歌自身意义的情况,这是诗歌文化研究的方式所促成的局势。中国当前的诗歌的抒情性审美研究也正在做这种布局,本文也以这种眼光着手从文本的审美视域出发探讨了一些诗歌的特征。但这绝不是别外生枝或者拾人牙慧,而是力图将这些理论形态置于诗歌意境的审美意蕴、诗歌抒情的审美情感以及诗歌语言的审美特质等视域做些现代思维的阐释。

一、韵味:中国诗歌意境的审美意蕴

中国诗学的意境理论的审美意蕴可以总归于一个“韵味”的范畴。这是因为中国人审美观念的源头是重味觉的,标志中国审美源头的“美”字也是从这一点出发来解释的。《说文解字》对“美”字的解释是:“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义。”后来徐铉又补充说“羊大则美”。古人觉得羊肉最好吃,尤其是大羊的肉,故将“羊大”二字合而为一来表示味道的甘美。其实,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一切的评价也自觉地遵从着从味觉感受出发去评价事物的习惯。对于中国的读者而言,他们在品诗时也善于从“味”的感受切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有许多篇章以“味”论文。如《宗经》篇中论圣人的经典时说“余味日新”,《情采》篇中有“研味李老”,《体性》篇中说“吟咏滋味,流于字句”,《丽辞》篇中“左提右挈,精味兼载”,《隐秀》篇有“深文隐喻,余味曲包”,《物色》篇有“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使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弥新”,《总述》中有“数通其极,机入其巧,则义味腾跃而生”等等。在这诸多从味觉谈作品的话语中,刘勰认为作品会产生“精味”、“余味”、“味飘飘”、“义味腾跃”的审美效果,而且他还指出了在这一过程中“情”的重要性,他在《情采》篇中说“繁采寡情,味之必厌”。实际上,刘勰主情而言味恰恰是中国诗歌意境理论必不可少的特征,只是显得零琐了些,而且此时还并未直接出现“韵味”的准确言说。当这种理论形态发展到唐司空图那里时,“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韵外之致”和“味外味”等一系列审美观点则有了明确的规定性,这被后人直接概括为意境理论中的最重要因素,亦即韵味。实际上,这一理论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概括诗歌意境本质特征的审美概念。宗白华说:“艺术的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而不同,可见出种种色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样的美。”[2]这里的“幻化出多样的美”正是中国诗歌意境所具有的审美意蕴,也就是韵味,它既体现了中国诗歌独有的情感和音韵美质,也概括了诗歌意境所具有的无限性及层次性,还蕴含着中国读者特具的人格精神和生命认识。当然韵味的无限性是我们无法完全把握的,这最直接的与我们的主观认识及知识涵养有关,还与不同的人的知解力和洞察力有关。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在不同的层次把握韵味。这样,不同的读者所体味出的审美意蕴就会因认识高度的不同而现出不同的形态。很显然,我们所追求的还是具有高层次认识的审美意蕴。事实上,中国诗歌的意境在综合诗人、读者以及中国人特有的民族土壤及人格追求、文化风情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对品诗者而言,其层次性是很明显的。具体而言,分别体现为生活层次、人格层次和生命层次。当然,在各个层次上意境的审美意蕴仍然是无限的。更明确的说,意境审美意蕴的层次性的划分不是基于其无限性的,而是按照读者的知解力、人格精神以及生命意识等的不同来划分的。

(一)诗歌意境的生活层次

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其鉴赏诗歌有意无意所追求的是艺术真实,也就是在人们的情感体验世界里有极其的真实感和符合性。由于中国诗歌自身的抒情性特质,这种艺术真实自然就与生活现象融合在一起。更明确的讲,这种艺术真实的来源就是生活,所以称此为诗歌意境的生活层次。也就是说,我们读诗歌其实在自觉地挖掘生活中的情理。对于诗人而言,这是他们创作的初衷,为此,他们借助于以景言情、情中寓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等诸多的方式,凭借这些方式抒写的是自然界中树木花草本有的现象给予他们的情感,但符合人们生活中的情理。从《诗经》、《楚辞》一直到现当代的诗,莫不如是。正因为此,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在表情达理的景物之中,有很多已被文学理论家概括为意象。这里需要解释的是,并不将意象单独作为一种理论置于诗歌的审美过程,而只是把它作为一种理论术语用作对意境理论的言说。很明显,他和意境并不是同一回事。

从意象所表达的终极意思来说,它是更好的为诗歌意境作补充的,是使得诗歌意境审美意蕴具有内容的无限广阔性而必不可少的。比如“梅”意象所表达的是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思,那自然就符合令人敬畏、钦佩的生活情理。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中“孤云”所表达的是凭士幽人的孤高,从而符合当时文人在生活中孤高狷介的厌世清高之理。陶渊明《咏凭士》有“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杜甫《幽人》有“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意象所表达的是春天的感受,自然符合人与人之间那种温暖的生活情理,罗隐《寄渭北徐从事》中有“暖云慵堕柳条垂,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则符合对亲人朋友思念的生活情理,如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辛弃疾《贺新郎》词“一樽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等等。

中国诗歌意境的生活层次是让生活情理预示诗歌的含蓄性。诸多固有的自然景物在诗歌中被赋予生活中本就存在的情理,这些情理只不过作为对象而隐秘地被描述了出来,达到诗歌意境内容的无限。如韦勒克所言:“意象可以作为一种‘描述’存在,或者也可以作为一种隐喻存在。”韦勒克做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表述“隐喻的存在”,实际上诗歌意境的审美意蕴在生活层次上所追求的也正是这种“隐喻”,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诗歌所表达内容的含蓄。因为将现实事物一丝不漏地描述出来的诗歌其实并不具有广阔的审美空间,所以过度的生活真实反而会抹杀诗歌的韵味,降低其艺术魅力。由于这一原因,郭昭第从表象的审美视角对这一现象做了精辟的言说,他认为:“文学意象的表象是作家对于现实世界自然事物的显现和映现,所以常常能在有限之中寓着无限,在特殊之中寓含现实世界事物的普遍秩序,能够显示现实世界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4]从意境的生活情理视角而论,意象也就是对生活的情理的“显现”和“映现”,其目的就是为了使诗歌韵味达至无限。

诗歌意境的生活层次指的是诗歌对生活本身的情理的反映,而不是直接指生活。把握诗歌意境的生活层次应该说是读者在鉴赏诗歌时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只有对生活情理理解到一定的程度时才能进入对意境更高层次的探讨。所以这一层次是诗歌审美意蕴的“基础”层。

„„„„

本文对诗歌意境、审美情感、语言特征等方面作了另类言说,虽然在对中国诗歌的抒情性审美特征作了具有当前认识性的阐释,而且以力所能及的论述力图全面,但是任何一种理论的研究并不具有完美形态。而且在写作过程中又遇到了一些又能引起人思索的问题,诸如诗歌的审美特征在中国特定民族地域中的宗教情怀、文化意识、身体审美、跨文化跨地域性以及中西对比性等方面很少介入甚至并没有具体的介入,就连叶维廉先生在《中国诗学》中从广狭两义来论诗的具有极大开拓意义的观点也没能做进一步认识,这一系列问题有待于做更详尽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3页。

[2][9][1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1页,第59页,第86页。

[3]【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13页 [3][4]郭昭第:《文学元素学:文学理论的超学科视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07页。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7页。 [6]乔以钢主编:《现代中国文学作品选评》(A卷),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98页。

[7]朱立元主编:《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53页。

[8]冯友兰:《冯友兰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第102页。 [10]叶朗:《中国艺术的意境》,选自《神州学人》,1998年第8期,第35页。 [11]王文生:《中国美学史:情味论的历史发展》(上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4页。

[13]李壮鹰、李春青主编:《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11页。

[14]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第169-170页。 [15]郭昭第:《审美形态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216页。

[16]【美】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234页。

[17]【加】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陈慧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9页。

[18]李珺平:《中国古代抒情理论的文化阐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12页。

[19]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44页。 [20]伍铁平主编:《普通语言学概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44页。 [21]羊春秋:《唐诗精华评译》,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170页。

[22][23] 叶维廉:《中国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16页,第19页。 [24]【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10页。 [25] 王力:《古代汉语》(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527页。 [26]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96页。 [27]高友工:《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224-225页。

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3篇

中国与西方当代油画艺术风格的不同, 是因为区域文明、生活情况、心态变化等原因造就的。中国油画在它百年历史的发展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从模仿到民族化, 中国一直在探索如何将这门艺术形式与本土文化融合, 创造出具有中华特征的艺术前景。它的审美特征一般有以下四个特点:

1. 观念性

中国文化发展迅速, 可是根基却始终不变, 坚定而牢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到现在还口口相传的古代哲学思想。无论是社会发展中必要的文化改革, 还是生活中的各种习惯, 都不曾动摇它的地位。如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指出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 继有“抱元守一”想要超脱自然法则的修练方法来得到“自由”。而这种观念也深深地影响了社会的进步, 加快了中国绘画审美的发展。如何表达自由也成为了中国美学的中心。从绘画作品中真实准确的表达自身或事物的情感与形状, 运用简单的色彩块面和线条, 以及夸张的造型将情感通过画面表现出来。

20世纪90年代, 随着国家体制的转型, 一些艺术家将目光转向波普艺术, 出现了反现代概念绘画。一群走在时代前沿的艺术家, 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志, 开启了国内现代社会的主观大门, 造就了现今绘画艺术的新气象。

波普艺术风格的中国艺术家们, 以公共形象为主题, 借助海报和商业广告, 通过夸张的色彩、重复的安排和平面的图像处理, 使流行和招贴艺术具有极端的象征性和普遍性, 并被推到极致。炭绘风格模型和单色平涂层覆盖染色、边缘模糊、整幅画面的柔和和冷色调, 在技术上属于空间量, 其理念是传达陈旧感, 在非陈旧性的断层状态下的感觉。例如, 只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图形风格, 卡通风格, 简单表达的处理, 不能看个人的理解和经验独特记号的选择, 快速降低的技术水平和独立表达的精神使一个简单的标志表达成为一个新的形象——庸俗化。

2. 表现性

国内现在绘画的表达方式在力图摆脱以往的形象塑造方法, 摒弃文学描写, 注重对人性的把握, 追寻中国文化的根, 强调形式结构感。国外的绘画思想由立体到平面, 由生活到情感的表达, 观念的解放和丰富, 让艺术也变得不再单一。渐渐的中国的油画家们把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和思想, 用到了油画绘画中, 让油画拥有了东方的民族特色, 让中国绘画的平面化风格在油画的表现下更加丰富并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这种国内外相结合的绘画形式, 使国内画家们的看法发生了转变。绘画的意义是什么?是还原现实场景、生活, 还是表达思维、情感?怎样表达也成为了画家们思考的问题。在这样的影响下, 中国画家开始探求更符合自身的表达方式, 比如具有中国审美的平面化手法。

油画平面化的特点, 坚持国内国画画的“写”和“意”, 国画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南朝谢赫创作的《古画品录》写到, “气韵生动, 骨法用笔, 应物象形, 随类赋彩, 经营位置, 传移模写”。“六法”的出现贯彻在国画的绘画方式、审美标准等多方面, 其中绘画中对构图的位置、形状和色彩的表达, 无一不影响着油画的平面化发展。中国画绘画的重点在于意境创造, 主要表现在自己喜欢的构图和色彩的构成上, 表现出自己的精神和情感。随着时代的变迁, 绘画理论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画家将合适的形象与主观情感联系在一块, “意”写“象”不是一个被推行的目标图像的重复制作, 也不是纯主观的制造, 它是国内文明、全中华审美想法在绘画里的表现, 经常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东方人的含蓄和内敛, 以及中国文化精神中独特的诗性在伟大的形式里是没有体现具体性的概念。

3. 构成性

西方的绘画形式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一直在立体化和平面化之间摇摆不定。写实作为立体化的主要表现手法在当时的发展中更是起到了引领西方绘画的作用。到了中世纪, 装饰性风格也就是平面化绘画方式开始吸引了艺术家们更多的关注。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塞尚以自己和西方众画家对油画的不断探索, 从结构中实现了写实到平面的表达“自我”的方式。借此也迎来了现代主义绘画的新时代, 油画平面化也化为当代油画成长的主要动力。

国内从古至今的绘画方法中, 如国画使用空间感来寻找画面的合理性。为了促进对移动物体的观察, 画面更强调意境, 构图是“近大远小”, 但不构成精确的比例, 而是放大处理重要特征。这与西方绘画的侧重点有很大的不同。在照片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绘画的魅力, 创造有中国绘画特征的绘画模式, 将艺术油画的精神映射在画面中, 形成自然物体的变形。

视觉形式的构成包括抽象和具象。构成主义现代艺术的造型语言和意境的风格, 在结构设计的形成与发展的作用非常重要。中国传统绘画是用观察和绘画的方式来表达的。其特点是看重表达对方的精神情况, 简单快捷, 有规律的和装饰的明显区别。因此, 平面化的表达方法不仅是国外油画的专属手法, 并且平面化的发展方向也已经反映在中华绘画的手法上。

在中国绘画历史上有名的画家李华生的水墨实验, 水墨书写方式的模式是单纯的, 复杂的和无止境的线, 有条不紊的图片有着一个基本特征, 造成所谓的抽象风格, 但作品还承受着国内从古至今的书法和绘画体系里的人文内涵。

4. 装饰性

艺术绘画中, 油画的观赏性也就是装饰性是不能缺少的。无论是从古至今的写实手法还是现在的平面绘画, 全有自身审美的重要性。尤其是彩色平面绘画, 它根植于基本的中国民间传统文化, 吸收了大量的装饰色彩的民俗文化, 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空间的装饰风格不再是虚拟的三维空间, 而是基于图像本身形状的二维空间, 更主观自由的表达、加工顺序和方式表现对象之间的颜色和自然的物理距离, 显示的组合在一个特定的有顺序的视觉元素中表现。艺术家的理解和主观感知的审美形式, 按照目标图像的颜色管理和再创作的形式规范, 彩色平面作品丰富的颜色让画家们通过合理的整理出明显突出的节奏和感兴趣的颜色, 更好的表述画家们的想法和感情, 有很强的表现性。

在颜色丰富的成品里, 到处都有装饰特色特别明显的绘画作品。画家从对画面的探析和问题的解决, 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绘画方式, 包含颜色丰富的范围、位置和合理的大小, 变成拥有装饰风格的绘画, 以这样的审美对民众来投其所好。

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几十年里, 绘画的审美方式突破了以往审美特征的表达方式, 悄无声息的走入了民众的日常生活。审美方式反映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图画表示已被用作一种简单的表达方式。民众已经接受了这样的方式, 但同时, 他们也逐渐习惯了这种方式。当代平面化趋势的油画迎合了民众的习惯。简单的视觉标志, 只需要大面积的平面色彩, 深度的压缩空间, 使主题突出。现代意义上的视觉张力与大众机器快速浏览规则相一致。在画面上, 更直观、更有效地将观者的信息与这种简单、直接的绘画方法相结合, 与当代生活节奏同步。

平常生活的平面化是现在社会的一个极为明显的审美现象。它与资本主义后期发达的市场经济密切相关, 关系到科学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传媒技术的发展。美学和艺术的延伸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任何形式的艺术在现今文化表达中都是不能大意的。色彩平面化适应了当今文明的进步, 已成为艺术发展的一种流行趋势。在许多新传媒文化的影响下, 它也在不停改变, 创造出一种符合时代需要的新的艺术局面。

油画平面化越来越国际化的发展, 显然是必然的。而在当代中国油画创作中, 油画与国内从古至今的文明审美相结合在油画平面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反映了人们对生活, 社会和自身命运的发泄与追求。而这种新的创作形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艺术, 并与国际接轨。也许它发展的时间并不长, 但它审美特征的独特会让我们不断的想去发掘, 探索与吸收更多的新的艺术观念, 使它更加稳定的发展下去, 创作出更多好的绘画作品。

摘要:二十世纪, 当代中国画家关良和林风眠在欧洲学习时油画风格被欧洲油画的影响就已经明显, 后来回国做教育推广时, 作为推进油画中国化的先驱者, 使中国油画的平面化发展有了必然性。到了现在国内油画虽然还在被探索创新中, 但是艺术所展现出的多元化发展, 使国内现在的油画平面化所产生的审美, 通过传统与现代的互相摩擦形成了丰富的视觉效果并拥有了独特性。鲜明的艺术特点不仅囊括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哲学理论, 绘画风格, 还有民族的审美, 创造了更多的具有代表国家与时代的中国油画。也使油画平面化的风格博得了更多中国人民的喜爱与传播。本文就中国传统绘画风格和人文对平面化审美的影响, 来对当代油画平面化的审美特征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当代,油画,平面化,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1] 程亚鹏.当代绘画创作中的平面化特征[D].美术研究, 2015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0

[3] 陈雪娇.浅谈当代中国油画的平面化趋势[D].沈阳师范大学, 2013

[4] 易苗苗.中西方现当代油画平面性风格比较刍议[J].美术大观, 2009, (04) :25

[5] 孔丽娟.论西方绘画语言的转变及对中国当代油画平面化的影响[D].山东大学, 2010

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4篇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年轻的直辖市——重庆。正以其朝气蓬勃的新姿态, 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作为代表新重庆都市文化之一的广场建设。它浓缩了新重庆人的精神风貌和浓郁的巴渝文化及地方色彩, 而成为新重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人民广场到解放碑购物广场, 从沙坪坝绿色艺术广场到江北嘉陵广场再到朝天门交通广场等十四个市民广场相继竣工。草坪、喷泉、雕塑……令重庆人平添几分欢喜、几分自豪, 广场建设以各自特色, 将重庆建设和广场建设推向了新的高潮和极致, 成为重庆跨入21世纪的最好献礼。

新重庆广场的建设, 在设计、技术、艺术、物资、精神、实用、审美等诸多方面。都融入建筑、美学等丰富的内涵。成为建筑美学的一部分, 具有建筑美学的审美特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用与审美有机结合

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从人与动物的区别中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 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 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而重庆广场的建设, 就是人的“内在固有的尺度”与客观对象的“物种的尺度”, 相统一而塑造物体的载体。它体现了“美的规律”, 这就是被西方人所喻为“抽象的雕刻”、“凝固的音乐”。它是通过人的劳动创造的美。重庆广场建设凝结了重庆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如朝天门交通广场, 建设者们仅用了一年时间, 使曾历经沧桑的巴渝雄关, 成为世界最大的屋面广场, 国内最大的梯道而扬名于天下。朝天门广场的建成, 不仅充分展现了重庆人务实的作风, 还为重庆市政建设开创了一条新路子, 从而体现了重庆人民审美意识的物态化的劳动成果。

二、实用性功能

“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首先必须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和对象的“物种尺度”。进行美的创造, 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物质条件的基础上按照美的理想要求进行加工、改造, 使之由原型变成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的事物和对象, 或者依据一定的美的理想, 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物质手段, 使美的理想物态化。朝天门广场建设, 使朝天门港口与广场相得益彰, 其吞吐能力、港区建设得以改善, 真正成为长江上游第一港, 亚洲最大的斜坡码头。广场建设进一步发挥了两江滨江路的分流能力, 改善了该地区的交通状况, 广场共布设公交线路13条, 中巴线路8条, 日运行近9000班次, 回运客35万人次, 并解决了200个社会车辆停放, 完全满足了朝天门地区高峰时期人流、车流的转换集散需要, 成为陆上交通枢纽。朝天门广场建成后, 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制约朝天门商品交易市场, 人货集散量有限的“瓶颈”问题。并刺激了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从而实现交易额达到100亿的目标。它不仅是主城区最大的广场, 也是实用功能最全的广场。它是集交通、商贸、旅游、绿化、文化五大功能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是重庆城里难得的多发效应工程, 让中外人士惊喜和羡慕, 从而成为三峡游和都市游的一个新热点。由此可见, 朝天门广场是多发效应工程, 它是以实用功能为基础, 随之又产生了人们的认识、审美、崇拜功能。这就象意大利著名建筑理论家阿尔伯蒂所说:“所有建筑物, 如果你们认为它好的话, 都产生于‘需要’受‘适用’的调养, 被‘功效’润色, ‘赏心悦目’在最后考虑”。朝天门广场也是以实用走向审美。

三、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联系

建筑放存于自然环境, 一旦离开一定的自然环境, 也就不成其为建筑。朝天门广场就是以其巴渝雄关的遗风让人沉思遐想, 因其随形就势自然合成的造型。8万平方米的广场, 由景观广场、交通广场、护岸工程和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四部分组成, 其主体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 高21.8米, 逐层跌落共有四层。屋顶广场面积1.7万平方米, 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屋顶广场。广场底部有一大两小的三个“城门洞”, 可直抵朝天门观景广场。广场地面铺着红、黑色大理石和错色镶嵌的红、白、蓝色地砖。正面六个迎宾花盆。中间是一块纯黑色的花岗石石碑, 碑上雕刻着江泽民书记题词:“重庆朝天门广场”, 石碑的背面正中为清代重庆十七座城门的示意图, 两侧一边为朝天门建设纪事, 一边为《重庆朝天门广场赋》。广场上有灯柱、音乐喷泉、近3500平方米的草坪及小叶榕、假槟榔、金橘等绿色植物。广场未设座椅, 大量高度、宽度适宜的花坛护栏、广场周边的台子, 以人体学来设计, 宜坐宜靠, 可供市民闲坐小憩。广场设有专门的残疾人道, 还保留着重庆城区仅存的一座缆车。

护岸梯道与原始江岸吻合的环江扇形梯道128梯、700米长, 为世界罕见。由八万块护岸梯道混泥土砖铺砌, 极有气派。可谓天设景观, 又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锤凿而成, 使广场建筑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 与周边错落有致的高层建筑物相互映衬, 让人产生一种别有洞天之感。正如罗杰斯·斯科拉顿所说:“建筑物总是构成了它所在环境的重要面貌特征”。只有建筑物的总体轮廓与周围的环境构成统一的景观, 才能显现出美的本身。

四、建筑的空间性

布鲁诺把建筑的空间性, 解释为: (一) 指内部空间, 即“一种将人包围在内的三度空间”。 (二) 指“第四度空间”, 即时间因素。“人可进入其中并在行进中来感受它的效果。”这就强调建筑要遵循合理的比例, 使人从三维空间的视觉效果上, 看到映入眼帘中的搭配合理, 大小适中。朝天门广场, 从江面看, 它整体造型像一艘乘风破浪的旗舰。从平面看, 它打破国内许多城市广场花圃、喷水池、雕塑等千篇一律的格局, 注重总体构思, 加上广场建在两江交汇处, 又分上下两层, 即有空间, 又有层次。让人依立此处, 便有:朝天汇合, 两江争流, 百舸竞发, 一泻千里, 气势磅礴的“立体画面”。

五、建筑形象的抽象意蕴

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5篇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音乐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过程中,音乐课程的教育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它能够帮助学生陶冶情操,緩解学习压力还能够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音乐艺术;审美;文化特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音乐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而音乐的艺术特征主要就是通过创造音乐,来表达创造者自身的内心变化和思想变化,让听者能够深刻地体会出创作者当时的内心变化,理解创作者所表达出的情感。而在高校中主要是提升音乐艺术的教育,培养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标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保证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共同发展。同时在高等院校中设立音乐课程,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这对于学生日后的进步和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还能够促进我国音乐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双发展。

一、音乐艺术审美特征之感性特征

在我国高等院校的音乐艺术培养过程中,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情感,音乐艺术的审美标准对于情感的要求是很高的,只有让学生在进行音乐艺术审美培养之前进行充分的情感培养,才能够让学生在以后的培养过程中,情感变得更加敏感,从而提升高等院校学生的审美水平。在我国古代最开始要求学生进行音乐学习和培养时,提倡“六艺”,认为了解音乐的具体作用,能够帮助人们陶冶情操,教化人们;而在西方国家进行音乐艺术特征培养前,必须要进行情感的培养,西方学者和音乐先哲们都认为音乐是一种能够深入到人们心中,促进人们提升品德的非常重要的情感,所以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时,首先就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思想,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丰富自身的情感,又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的联想能力,从而达到提升音乐艺术审美特征的作用。

在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道路中,音乐因为具有独特的造型和特殊的表达方式,使得音乐的内容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这就给音乐蒙上了一层非常神秘的面纱,让人们对于音乐的具体内容和艺术审美特征都不能很好的掌握,不管是在很久以前还是在现在,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创造出的音乐都是为了满足最广大人们的基本需求,比如说现在很流行的音乐,不管是喊麦、还是抒情歌曲都是为了满足不同人们、不同心情的不同需求,所以,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必须要在感性的角度,结合自身的情感,提升学生音乐艺术审美特征。

在我国社会中,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人类文字的进步和发展,也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由最初的象形文字到小篆、宋体等等,直到现在的文字,中间经历了许多的变化。音乐也是这样,在经历任何一个过程中,都需要不断满足人们情感的需求,这样才能够使人们的思想和思维能力时刻在进步,最后能够形成独立的意识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人类的感性思维也正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促进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

二、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之理性特征

在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历程中,从最开始艺术的产生,到人们进入人类社会,音乐艺术无时无刻不在陪伴着人们的生活,感受着人类社会艺术的变化,对于我国的社会、政治和人们的道德思想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和音乐艺术也对于我国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都产生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所以人们在了解音乐审美特征的过程中,必须要深刻了解艺术的本质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够将音乐艺术的内在理性特征充分地发挥出来,提升人们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标准,从而达到音乐艺术审美教育的目的。

三、音乐审美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从音乐艺术审美特征培养的角度来看,音乐艺术的感性特征与理性特征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统一的,二者之间缺一不可。在我国社会中,绝大多数的人们都认为音乐是感性的,是一种通过人类的听觉满足人们自身的情感需求,通过音乐的方式表达出自身的情感和理性思维,这样才能够让听者以一个理性的角度去发现、去思考、去感悟,这样才能够帮助人们用感性的思维去感受理性,用理性增加感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感性思维与理性思想良好的结合在一起,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和理性思维,还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思维和灵感,帮助人们能够更好的创新,将人们的生活变得充满激情,更加美好。在人们寻找艺术和追寻艺术的道路中,需要通过感性的思维去寻找灵感,并且通过理性的思维完成创新创作,所以在人们的创新和生活中,都需要不断地摆脱现状,用一种创新的姿态去创造人们更加美好的生活,因此,在音乐艺术审美的培养上,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将这两者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对于艺术审美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四、音乐审美的新发展

近些年来,音乐艺术的特征已经不只单单表现在听觉方面,而且还表现在了思想和哲学方面,这在根本上就已经违背了音乐的最初特征和艺术特征,所以,在现在音乐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单单的听觉感受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情感需求,还需要加入一定的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这样才能够充分地满足人类情感对于音乐的需求,让人们通过耳朵和心灵共同去发现音乐的内在审美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音乐艺术思想、种类和理论日益繁多,在二十世纪末和后现代的音乐作品中,人们不难发现,现代音乐的理论已经逐步拓宽了音乐的思想和思维能力,丰富了音乐的素材,越来越多、日新月异的音乐灵感给更多的作曲家和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空间。而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满足人们感性思维对于音乐的要求,而不是通过理性思维去寻找。如果音乐艺术就是为让人们获得思想、哲学和心理学等,那么音乐的艺术特征就会完全丧失,更不用去谈及音乐艺术的审美问题,所以从未来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发展来看,更加需要引导人们用一个感性的思维去享受音乐,而不是去获取一些思想,这样才能够理解音乐艺术创作的初衷。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音乐艺术审美特征的培养过程中,必须要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让学生能够抱着一种欣赏享受的心态去了解音乐,而不是想要通过音乐去获取什么,但是也不要完全沉浸在感性思维中,丧失理性思维,必须要将二者相互结合,共同发展,促进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兆金.艺术鉴赏学导论[M].北京:北方文艺出版社,2014.

[2]冲国.美学史资料选编[M]. 北京:中华书局,2015.

[3]朱光潜.美学书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6.

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6篇

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 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在处理教材方面,目前全国在“ 一纲多本”思想的指导下,编写了多种版本的中学美术课本。这些课本保持了各自的地方特色,但又在总体上 体现了大纲的精神,注意到了美术的基础文化教育作用,涉及造型艺术的各个领域,又突出了审美教育的主线 。这些新编教材的特点,是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 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 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 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所以,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审 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

必须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误观点。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 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 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陆广智《基础美学》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育的范围,把三者结合起来;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担首当其冲的 作用。

由此,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 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 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 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体育和美术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但光靠这几门课是不够的,这个任务的完 成应该由各门课的教学来共同承担。而音乐、体育、美术,特别是美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措施,并主 动配合学校教育的各方面,构成美育的统一的整体。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

二、三岁至十

八、九岁之间。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属于少年时期,而高中阶段的 学生已开始步入青年时期。处于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是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 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已出现了青年的某些年龄特点。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 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 乏辨别能力。这些身心特点,都说明了初中学生教育的艰巨性。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 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 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我们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有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条文进行剖析,并结 合上节所叙中学美育的任务,可将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内容作如下概括:

1.形式美感的培养。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 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 ,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 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 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 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 ,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 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 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 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 和表现能力。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 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 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 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

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 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2.审美情趣的培养。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 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与教育的趣味》),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 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 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 爱美情操的感染。舍科特尼科夫绘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美术课要 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 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 多方位地展开。

3.审美理想的培养。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 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 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 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 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 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 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 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 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 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 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 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 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 想像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美术不限于绘画。随着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美术的触角已伸向了商品经销、印刷工艺、建筑装饰 和服装设计等广泛的领域。培养未来劳动者素质的美术教育,理应在上述这方面发挥作用。新编美术教材中, 列入了诸如纸盒包装,广告招贴、标志设计、壁挂设计、服装设计、折纸建筑等内容,都是为了教给学生实用 美术的知识,并训练其进行实际设计的初步技能。这些课题内容的教学并不要求学生成为将来的设计师(当然 不排除这种可能性),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激发其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愿望和追 求。

上一篇: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范文下一篇:听力实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