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管理包装设计论文范文

2024-02-09

设计管理包装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探究活力系统模型对社会创新设计的指导意义并分析活力系统模型下影响社会创新设计活力的因素,提出对于社会创新设计思考。通过阐述和利用活力系统模型的具体指导内涵和内在发展路径,对不同类型的案例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总结出活力系统模型对社会创新设计的指导意义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活力系统模型可以为社会创新设计的组织者指出了方向与路径,也为今后社会创新设计活力的判断和可持续性提供了依据和参考思路。

关键词:社会创新设计;活力系统模型;可持续性;创新设计;设计研究

引言

目前关于社会创新设计有两种说法,一种是IDEO公司提出的,关于了为了社会而创新的设计,其强调的是设计的公益属性,另一种是由Ezio Manzini提出的一切引导人们朝着可持续的目标进行的活动,本文讨论的是后者。国外学者Armstrong等人强调了需要研究社会创新设计如何“轻松地拥抱风险”,同时“保持问责和管理风险”。[1]在描述社会创新项目的未来时,Murray,Caulier-Grice和Mulgan将风险描述为社会创新的一个必要但又具有挑战性的方面,需要通过与合作伙伴共享和以合理的可靠性为目标来管理,不然可能会造成大众参与度低下,专业设计与大众设计互斥性的问题,以及效率问题和效益问题导致组织的生存问题等。

活力系统模型是由著名的管理学家StaVord Bill于1950年创立,其创立之初是从组织如何应对组织所处环境及其内在状态变化的角度来指导组织模型的设计与改造。所以基于此,本文力图用活力系统模型分析设计的变化及社会创新设计的不同类型,探究其可持续性,尝试让更多的人更好地理解社会创新设计的内容和形式。

一、社会创新设计与活力系统模型

(一)社会创新设计概念

1971年维克多·帕帕纳克出版了《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一书,首次提出了设计师的对于社会的责任,提出了对于设计的批判并且强调了工业社会设计师的种种不符合环境持续发展的行为,从此“可持续”的概念就深深印在了设计的领域里,从反对无节制的消费和无视环境问题到如今更关注将现有可用的资源的重组,人选择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越来越大,2015年,联合国发布了17项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是在帮助人们朝着更好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社会创新设计正是基于此来背景而产生,笔者认为,从“设计”的属性来看,“社会创新设计”体现了其可持续的核心,同时“社会创新设计”也是“设计”的终极目标,强调构建一个可持续型的高度连接性的世界。设计活动之于社会创新是相互的,设计在社会创新语境下进行创新,社会创新需要设计的创造性推进。[2]意大利社会创新学家埃佐·曼奇尼认为社会创新是专业设计为了激活、维持和引导社会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所能实施的一切活动。[3]社会创新设计打破了人们之间的界限,给大众更多的话语权,将问题相关的人群创造性的连接起来,将其视为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是一种创新的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也是构建未来社会的一种方式。社会创新设计强调的是变革与互通,所以与社会创新相关的设计项目往往支持那些长期基于社会责任的从设计传统中延续出来的具有潜在的大规模社会变革的可能性项目,其与强调以盈利或效率为重点的创新不同,与其相结合的设计项目也可能寻求潜在的破坏性替代方案,致力于将社会关系、可持续性和社区知识置于抽象的资本主义收益和利润之上。这可以包括“与利益相关者建立长期关系,以創建网络,从而产生设计机会的过程而不是重新设计现有的产品或服务。”[4]社会创新设计不同于工业革命阶段衍生出来的设计的地方在于其强调的是个人和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社会群体必须发挥作用,个人、家庭和社区都必须积极地以协作方式参与其中。

(二)活力系统模型

活力系统模型基本理论的核心就是关注组织如何应对环境的动态的各种不确定的变化,进而如何产生有效的反应,达成“多样性平衡”。其中“活力”意味着组织在应对环境的变化通过自己的对抗或者适应保持动态平衡。[5]Stafford Beer认为,任何一个有活力有效率的组织,在结构上必须具有两大层次的系统,一是基层运作系统,二是上层管理系统,其有五个子系统分别对应战略革新、学习、运营管理、内外协调和资源交互能力维度组成的五个维度的动态能力。后有学者基于此,提出了组织要想在复杂动态的环境保持活力各维度间的关系与发展路径,如图1所示。在发展过程中,战略革新能力承当动态能力活力系统的最关键环节,是整个活力系统能够在更高一层级的系统中凸显作用的核心。组织的决策过程需要从不断变革的环境出发,将组织内业务运作与执行的信息和组织所处全局环境的新知识、新经验有机融合,这样才成为使组织与不确定性环境达成多样性均衡,进而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动态能力活力系统这一内在关系和发展路径,也将为组织在思考如何提升整体动态能力的过程中提供有益的借鉴[6]。

二、社会创新设计案例的活力系统模型分析

管理学者和企业关注该模型下的企业的经济上的活力和效率,在社会创新设计领域关注的实施组织的活力则更多地体现在不同的协同者的配合下,设计发挥的作用以及组织之间稳定性和“破坏力”。在传统的设计领域,设计师在一个组织或者企业中,扮演的往往是充当第一生产力的基层系统,仅仅需要关注的产品本身,不需要考虑资源的优化与调配。这是很久以来,以制造为基础的产业范式将产品设计的边界限制在以产品计划与设计部门的管理为主要职能的“设计管理”层级上了。[7] 而在社会创新设计的领域,设计的角色和作用发生了变化,不再局限于基层运作系统,设计也相应的从“生产者”变成一个“活动家”,设计同时需具备“生产能力”、“协调能力”与“运营能力”。这是一种融合的趋势,设计从边缘转移到核心,并别致力于可持续的能力发展,也是社会创新设计区别于商业设计的地方。如图2所示。这种趋势在社会创新设计中尤其明显,也是证明了社会创新领域是设计的沃土,设计的价值和意义及未来的项目更多将会通过社会创新项目来传递。下面将根据设计在社会创新中发挥的作用做具体的社会创新设计的分类。

从国内外的实践案例来看,笔者尝试将社会创新活动,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高校专业设计引导的社会创新设计,第二种是企业引导的社会创新设计,第三种是民众草根组织自发组织的社会创新设计,这三种类型既是发展类型也可能是不同组织的不同发展阶段,存在阶段性交叉的现象。如图3是一些笔者针对不同的社会创新设计收集得一些例子。活力系统模型下组织动态能力的内在发展路径我们可知,组织内部的活力受运营管理能力,内外协调能力,资源交互能力,战略革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五个维度的能力的影响。

第一种是专业设计(高校)引导的社会创新设计,主要是由高校或者其联合企业发掘引导的社会创新设计项目,其旨在通过一些活动,发起一些设计挑战,通过提供工具包和技能的方式来尝试与参与者一起解决一些社区问题或者其他更大的社会问题,参与者可能是不同领域的人员,这种情况下,设计专业的人作为项目运营的主导,提供愿景,通过一些具体的问题和定义挑战将参与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行社会创新设计。从活力系统模型来看,由于其发生在比较小的社群内,相对来说,但是其组成的结构较为单一,弹性比较大,内部可以建立的联系性更强,内部协调能力较强,可以在信息交流上更为有效,在应对外部的变化上反应更快,具有较好的学习能力同时,由于其相对封闭,且非常受控于资金的来源问题,应对风险能力就比较弱,资源交互能力较弱,因此其战略的革新能力也会受到很大的牵制。但是这种小型的社会创新活动,更多的具有公益和教育的性质,承担着不可持续的风险,缺少对应外部信息的即使收集的组织能力和反馈能力,其设计方法,包括如何感知环境和对行为的诠释中,都受到短期主义的影响,不具备宏观的整体的战略导致其结果往往会显得比较活力持久性不够,缺乏对设计实践、平等主义价值观和对潜力文化敏感的导向和讨论。

第二种是专业设计(企业)引导的社会创新设计,主要是由企业牵引,尝试将一些具有发展前景的可持續理念落地,建立起创新的经济模式和组织模式,从一开始就启动协作的设计,从愿景出发,拉动潜在的参与者,从而达到公益或者商业,甚至可以是共益的目的。目前从事社会创新的共益企业也越来越多,这是一种新型的用商业的手段企图最大化地引导大家参与到社会改变里的一种经济形态,笔者认为这也是未来社会创新在商业领域的一种全新的形态,企业的社会责任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捐助和慈善的阶段,而是需要去做与专业技能匹配的事情,这样才能更好地创新社会的合作模型。例如出现于英国的“关爱圈“,它是由设计公司Participle发起的,创造了一个有能力也愿意互相帮助、互相照料的同伴“圈”,在这样的一个模式下,对关爱圈设想认同的公共和个体参与者、当地社团、志愿者,以及老人们,从自身不同的立场,投身于这个圈中。[6]从活力系统模型来看,这样的社会创新项目因为牵扯到多方合作者,在运营层面上往往是公私合营,在具体的操作实施上又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合作者,因此本身具有较强的组织活力,同时也需要较强战略变革能力以及融入到更大的公共服务生态系统中的远见。同时也由于其利益相关方之多,容易造成较差的协调能力,例如在关爱圈的例子中,部分城市组织机构在失去一些扩大基金的来源之后就停止了服务。

第三种是自发组织形成的社会创新设计,其协同组织主要是由大众根据自身需求,自发的建立联系,为了达到某一目的逐渐形成系统的有规律的活动,尝试用合作或者共同运营的方式来建立一种有利于经济,文化和人文的活动,在这些创新中有部分是纯粹的公益性质的,另外,有一部分可以让社会利益和商业利益得以实现。这种自发性的社会创新设计更具有本土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其内部连接强度紧密,由于其自发性,有共同遵循的目标和愿景,内部活力较强,具有高度的积极性,因此往往具有较强的内外协调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例如,中国柳州爱农会,是由柳州市区附近的农民与柳州市民共同创立的民间机构,其成立之初是基于柳州普通市民无法购买到安全无添加的食物,而市区附近的农村确保持了传统的农耕但销售不出去的现状,导致了市民和农民无意中将社区支持农业与社会企业联系到了一起,大获成功,并形成了稳固的关系,其目前依然保持着保守的发展模式,依据城市定购的需求来决定参与的农民的数量,并依此在柳州开了一家土生良品饭店。其带了具有活力的创新的经济模式,不同于普通的商业创新,也不是技术创新,而是一个社会结果优于经济结果的罕见非政府组织(NGO)。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发组织形成的社会创新设计,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资源交互能力,因为具有很大的战略革新能力,能够更好地应对环境的变化造成的威胁,但是这种自发性的社会创新设计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而且具有地域性,设计师需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去吸收学习和探讨其活动偶然性发生的条件和因素,从而更好地复制和增强扩大其的影响力,其需要在更大的网络中与其他组织活动保持互动连接同时不丢失其本身的地域性的资源交互能力。

三、社会创新设计策略及思考

综上所述,在进行社会创新设计时,如何保持战略革新能力是保证组织活力的最关键环节,只有始终保证组织系统的活力,才能让合作的价值和力量显现出来,让人们积极投身于创造未来事业之中,沉浸于新的意义和文化之中。所以需要提升组织的资源交互能力与学习能力。针对以上三种类型的社会创新设计,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相对来说,由高校引导的社会创新设计,其活动体现出具有较强的内部协调能力和学习能力;对于由企业引导的社会创新设计,其活动体现出具有较强的运营管理能力和内外协调能力;对于由草根自发组织的社会创新设计其表现出具有很好的资源交互能力和学习能力,如果想要更加可持续性的适应环境的变化,提升大众的参与度,笔者提出了以下的思考和策略,如图4所示。我们在讨论设计面向未来的世界,我们可以想象每个人都可以进行设计实践,设计学科正在消失,我们更要主动打破壁垒,朝向更加融合的方向发展,对于社会创新设计来说也是一样,这三者应该相互融合。从活力系统模型的五个维度出发,笔者认为,首先,需要由高校专业设计和草根组织共同设立合理的情境,再运用企业的运营管理和草根参与者的需求来提升该情境下的互动关系,并且在这三者之间建立高效的反馈模型,从而能够达到促进社会创新组织活力的目的,具体如下。

(一)设立合理的情境

在进行社会创新设计时,我们更加强调的是组织和组织中每一个个体之间的联系,确保组织处于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下。这种情境需要设计师通过各种专业的设计手段去向人们展示该情境的合理性,价值观和背后的利益,让参与者建立起共同的愿景,从而支撑起一个有效的话题,设计一种更宽广的情景框架,让故事在此框架下引发更丰富的讨论。这一部分需要由高校和草根组织共同来做规划和引导,使用包括让参与者从“轻参与”转为“沉浸式参与”的技巧,进行意义的构建,从而让该组织变得更具有吸引力,这样组织才能更方便进行管理和运营,从而提升运营管理能力。

(二)提升情境下的关系与互动

Carla Cipolla认为所有的服务都依赖于使用者的参与,“用户”不仅带来了知識和意愿,而且带来了构建关系的能力,每个人都拥有资源。面对每个人的资源,想要发挥组织的最大力量,就需要运用每个人的资源和能力,将其视为积极的主体。在社会组织中,其结构是一个交互系统,由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有人与情境,产品之间的互动组成,这些互动决定了组织之间的关系的强度,其包括组织内部的关系,以及组织内部与外部的联系。所以想要提升内外的协调能力,我们需要提升该情境下的关系互动,不断地增加了连接度从减少组织的固化程度。在面向未来的社会创新设计中,可以由草根组织和企业来共同进行资源管理,这包括工具包的使用,经济的提供等。

(三)建立高效的反馈模型

在社会创新设计中,需要保持远见,并时刻对行为和产生的结果进行反思,对比目前发生的结果和要达成的目标。这就是需要建立起高效的反馈,反馈必须是及时[8],在活力系统模型下,在进行社会创新设计过程中,在建立合理的情境和提升关系与互动的过充中,建立一个高效的反馈模型是为了提升组织的学习能力,从而减少偶然性因素对于结果所占的比例,从而更好地保存小型的,本地的有利于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的社会创新组织,在保持活力的同时能过够提供更多可供复制参考的案例。

结语

从活力系统模型下的理解,笔者认为社会创新设计需要,建立合理的情境,提升情境下的关系与互动,建立高效的反馈模型,从而能够提升组织的资源交互能力与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升组织的战略革新能力,保证组织具有一定的活力。另外,社会创新设计是可持续的未来设计趋势,其意义和价值在于对于主流传统的工业文明世界发起的挑战,让更多的人通过合作,挑战,包容的方式去构建新的关系,而活力系统模型下关于组织动态能力与活力的理解对于未来的社会创新设计及其组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Anticipating Precarity and Risk in Social Innovation Design for Entrenched Place-Based Disadvantage[J].DESIGN AND CULTURE,JAN22019.

[2]   李婷婷,何颂飞.服务设计参与乡村社会创新研究——以泥河沟村的社会创新为例[J]. 设计,2017(24):125-127.

[3]   [4][7](意大利)Ezio Manzini.设计,钟芳,马谨译.在人人设计的时代:社会创新设计导论[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13.

[5]   修纶.宏观活力系统模型及其借鉴意义[J]. 管理世界,1993(05):54-58.

[6]   张振森,戚桂杰.基于活力系统模型的企业动态能力内在机理与发展路径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18,38(14):117-123.

[7]   王国胜.服务设计与创新[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81-86.[8](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 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

设计管理包装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经实践工作,从建立了一个基于Web和面向对象数据库的机械CAD/CAE数据管理系统,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面向对象数据库 工程数据 对象模型 NET Oracle

一、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产生背景及其发展

CAD/CAE /CAM 集成就是为实现各CAD/CAE/CAM 系统之间完整的产品数据交换,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为此应采用统一的标准来实现产品数据的定 义,ISO制订了《SO10303一产品数据的表达与交换》,又称STEP标准。该标准根据集成要求、内容以及数据量,有如下四个层次的集成方式。

1、基于中性文件的集成方式 数据存放在有专门格式规定的STEP文件中,各应用系统之间数据交换经过前/后置处理程序处理为中性文件进行交换。这种方式实现简单,但存在数据冗余度大,数据独立性差、难于扩充的缺点。

2、基 于工作格式的集成方式 工作格式是产品数据结构在内存中的表现形式,它利用内存数据管理系统使要处理的数据常驻内存,对它进行集中处理,产生STEP文 件。其特点是处理数据的速度快,可以不必考虑数据的存储方式,实现简单。缺点是由于内存空间的限制,当处理大量的数据时要设置页交换文件,而且也存在着数 据冗余,难于扩充的问题。

3、基于工程数据库的集成方式 应用系统通过工程数据库来统一管理和操纵数据,进行数据交换。这 种方式简化了信息交换方式,适用于数据量大、数据管理规模大,可满足数据共享性、独立性、安全性和完整性要求。它不仅可描述数据本身,还可通过存取路径来 描述数据之间的联系。通过工程数据库存取所需信息,达到数据共享和一致,减少了数据的冗余度,节约空间,缩短存取时间。这是实现系统集成的一种理想集成方 式。

二、CAD/CAE工程数据特点及对数据库功能要求

1、CAD/CAE工程数据特点 在 CAD/CAE集成过程中要利用和生成的大量的工程设计和分析数据。其中一部分是各种设计规范和标准以及产品的技术参数,这些数据是设计过程选用的静态数 据。另一部分是设计过程中生成的数据,如产品的结构分析、性能分析、图形、尺寸公差、技术要求、材料热处理等数据,这些数据具有高度的动态性。与一般的商 业数据相比,CAD/CAE工程数据有着与其显著不同的特点,具体如下:(1)数据结构复杂。机械产品设计中的数据不仅包括结构化数据,它还包括图形、长文 本、表格、线图、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而且在设计过程中数量不断增大,类型不断增多,且要不断修改和补充。(2)数据联系复杂。在数据元素之间存在复杂的联 系,其中一对多、多对多的联系比较普遍。这种密切的联系,构成复杂的网状结构,从而使数据模型十分复杂。(3)数据的一致性。工程数据中存在着从产品的初始模 型推导出的二次数据,一旦初始模型被修改,导出数据也就失效,需要重新计算,用新的数据取代失效的数据,以保持数据库中数据的一致性。(4)模式的动态修改。工程设计过程中工程设计人员建立的几何数学模型的结构会经常修改,要求工程数据库模式能支持这种动态修改,能进行动态数据的定义、删除和恢复等。

2、CAD/CAE工程数据处理对工程数据库的功能要求 由于上述CAD/CAE工程数据特点,对用于CAD/CAE工程领域的工程数据库提出如下要求:(1) 能描述和处理复杂数据类型。由于工程数据结构复杂,语义关系丰富,因此EDBMS不仅要支持用户定义复杂的类型,而且还要支持多对多关系、递归关系等复杂 数据结构的描述。(2)动态处理模式变化的能力。由于设计过程和工艺规划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是不断变化的,要求EDBMS能支持动态描述数据的能力,使用户既能 修改数据库中的值,又能修改数据结构的模式。(3)版本控制管理。设计是一个设计--分析--再设计的反复过程。设计者经常要对设计过程进行回溯,并重新进行 新一轮的设计。版本管理应能记录设计过程中的历史数据,使设计回 溯到一个合理的阶段,不致使整个设计推翻重新开始。同时设计对象的版本管理应能提供多个设计者并行更新同一设计对象的机制。(4)支持工程设计事务。工程设计 事务是长达以小时、天或周计的长事务。长时间封锁某一设计对象,将严重影响设计的并行性。在EDBMS中必须解决工程长事务中对设计对象的封锁、恢复和共 享问题。

三、采用基于Web的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原因

1、Web技术与工程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关系 工程数据管理系统 (EDBMS)作为一种应用框架,其对开放性和扩展性的要求与web的开放系统结构相互补充。在web技术上构建EDBMS可充分享受到Web开放体系带 来的优势,增强EDBMS异构环境下的应用。并且随着网络化虚拟设计模式的迅速发展, 产品的设计过程在并行和协同中完成,对于异地的并行协同设计过程,己有的工程数据管理技术不能很好满足现在全球化产品开发战略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根据 新的形式,通过web技术扩展其功能,使之适应网络化虚拟设计的产品数据和过程管理,使之能够支持异地和异构环境的设计与制造。

2、Web- basedEDBMS的优点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以Web技术为基础的新型系统平台B/S(Brow-ser/Server)模 式,B/S模式把传统的c/s模式中的服务器部分分为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从而构成一个三层结构。本文的数据管理系统就是采用这种三层结构模式。 WebbasedEDBMS的优点如下:(1)易于分散用户交流、同步。(2)简化了系统的开发与维护。3)较强的跨平台性,用户界面统一、友好。

四、CAD/CAE数据管理系统与PDM的关系

产 品数据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PDM),是以软件技术为基础,管理所有与产品相关信息(包括零件信息、配置、文档、 CAD文件、结构、权限信息等)和所有与产品相关过程(包括过程定义和管理)的技术。PDM技术是对工程数据管理、文档管理、产品信息管理、技术数据管 理、技术信息管理、图像管理以及其它各种名目的管理技术的综合概括和扩展。PDM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概念上看PDM技术可以管理与产品相关的工程数 据,CAD/CAE数据管理系统可以看作是PDM系统的子集,但成功实施PDM却并非易事。实施现有PDM产品存在的问题。

五、结论

本文建立面向对象的工程数据模型,利用关系对象数据库存储管理工程设计数据和分析数据,通过网络实现数据信息共享与交换,并利用VRML技术实现三维模型的在线浏览。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设计管理包装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酒店项目的设计比较复杂,前期需要进行周密的市场调查、对项目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位、做好整体设计和规划、进行精细施工,这样才能保证后期运营的效果。作为民用建筑中功能复杂的酒店,流线复杂,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的内容比较多,同时需要各专业顾问协调工作才能达到缩短设计、建设周期、避免返工的目的。专业的酒店设计除了能把控设计效果、创造出高品质,还能够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酒店的维护成本,并以此提高酒店收益能力。

【关键词】酒店设计;设计管理;统筹协调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2.02.029

我国经济发展快速,同样快速发展的还有城市化进程,从城市管理部门、专业从业人员,都对现代建筑的设计有着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在这种语境之下,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现代建筑设计不仅仅要满足各种基本的功能性要求,同时要具有一定的特色性,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工作者们,不仅要此类建筑设计的文化背景与历史背景,同时还要尽可能的对建筑设计技术进行创新,做到与时俱进,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及时掌握,还应提高对于建筑设计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基于此,本文结合相关项目,主要对酒店建筑工程设计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探讨。

1、项目背景及管理目标

威海华发九龙湾(地块二)项目293#/295-1-17#(以下简称威海万豪酒店)位于威海市东南九龙湾滨海大道,是由威海华发开发建设的五星级度假酒店,包含269间客房,15栋套房。总建筑面积为6.65万平方米,其中酒店主楼区域面积5.4万,套房1.25万平方米。(见图1、图2)

威海万豪酒店作为高端酒店项目,涉及到的顾问设计公司众多。其设计分工是很细致的,有酒店管理公司、概念及方案设计公司、土建施工图设计、人民防空设计、精装设计、环境景观设计、幕墙设计、机电系统设计、厨洗设计、后勤设计、声学设计、夜景灯光设计等内容。这些内容由多家设计单位分项进行设计,部分专项设计往往是同一时期内交叉同步进行,所以在设计时需要系统性统筹。由于各设计公司设计的侧重点不同,容易出现由于溝通协调不到位而导致的设计不交圈和错、漏、碰、缺,致使设计进度延误。所以这就需要在设计管理工作中把每个专项设计工作进度都计划好,安排细致,在设计工作中做到总体统筹,合理计划,及时协调。

2、设计管理工作内容

本项目北侧临海,南侧临路,具有一定的景观优势。但用地中有一处军方用地,使得用地沿海展开面不足。而且场地高差较大,作为结合海景进行设计的高端酒店项目,先天就有一定难度。作为建筑设计管理方,从概念设计阶段,我们就协调方案公司、业主方、当地职能部门、各咨询公司等进行高效全面的工作,保证各方在设计过程中及时高效展开工作。

2.1 概念方案设计

在概念方案设计阶段,我方设计人员配合方案设计方与当地职能部门沟通,针对规范及落地性方面提供支持。方案方在我方的大力协助下,充分理解国内外存在的文化差异,仔细分析场地特点,结合场地高差,引入双首层概念。为满足绝大部分客房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景观视野,设计中将两翼客房区的客房向两侧做45°转向。套房区结合高差,设置为台地式,确保套房区都有良好的海景视线。在设计过程中我方配合设计师转译设计语言、分阶段逐步解决设计过程中的问题,按设计阶段组织设计成果汇报并形成会议纪要,抄送各顾问公司,宣贯会议成果,对沟通过程中细节问题互通有无,确保方案的落地性和完成度。

2.2 建筑设计

在深化设计过程中,我方与结构专业、机电专业、内装设计、景观设计、人防设计、机电顾问、后勤顾问、厨房洗衣房顾问等内外部专业及供应商进行协调,将度假酒店整体设计概念和思路进行充分的沟通。相互间提供设计资料,使各专业、各顾问设计本专业角度出发,辅助建筑一起实现方案的完整性和可实施性。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确保方案的落地性。对于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如夹层净高不足、客房阳台构造与立面方案设想矛盾等。借助BIM三维设计,对夹层等高度局促、管线复杂部位进行梳理,并提供三维模型,便于各方讨论,提高效率。利用三维模型,结合节能计算对客房阳台构造做法进行优化,反复沟通,在安全、美观、经济的基础上做到最优设计。

2.3 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公司根据设计方案结合场地条件、分析可利用自然资源,将海景资源最大化,结合酒店客人度假空间组织,将首层落客区与敞开式地下一层滨海公共区域作为酒店的双首层,使酒店自然生长与场地环境中。

景观设计在设计概念和材料选择上均响应生态自然的度假酒店风格,分区域结合酒店不同功能空间组织适宜的景观空间,使顾客由内而外顺应被自然引导,达到度假的舒适环境体验(图3、图4)。

本项目落客区至滨海区高差近达8米,建筑依势而建,总图及结构有一定的设计难度。设计过程中协调景观专业向建筑提资景观覆土,尤其是地下室顶板覆土的深度要求。与景观协调覆土厚度的可行性,使设计可实施并避免设计反复。同时景观接收建筑消防车道、室外管道综合、规范要点提示等技术要求,合理深化景观方案。

2.4 内装设计

在建筑深化建筑方案的同时,室内向业主和经营方提供室内的设计方案,建筑和室内设计、景观同步进行。风格整体协调,空间设计方面互相提供设想。强调室内和室外景观的自然衔接,使顾客在空间行走的过程中能欣赏到周边变化的全景。

内装设计在空间组织上提出概念要求,建筑平面根据要求优化同时向内装提供规范要点提示,使设计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空间效果更流畅,更符合高品质的要求,并避免二次拆改的反复。同时内装和建筑在空间净高方面充分交流,使土建设计的高度是合理的,如大堂净高既满足空间品质和舒适性的高度要求,同时又避免不必要的过高空间,造成成本及能源的浪费(图5)。

2.5 机电设计

在设计中充分了解业主及酒店管理的需求,对负荷、冷热源等进行分析,对主要设备机房的位置、设备布置,主要管井的管线走向的方案进行沟通协商,对设备系统进行确认,设备管综控制令其满足净高要求,机房百叶与立面的协调,控制出屋面管井及设备以保证第五立面的完整性。

2.6 幕墙和照明设计

一个成功的项目离不开精巧的细节设计,为了打造精致的高级度假酒店品质,幕墙和建筑、照明一起反复推敲节点设计,同时结合三维模型验证最终的效果。建筑对节点的再设计,与方案的反复沟通,使方案渐趋成熟,以实现立面的高品质和极高的方案还原度。

以设计方案立面的高完成度为导向,合理选择材质及灯光选型,在节点控制和细节设计上,兼顾完成效果及成本。幕墙设计和照明设计在方案初始作为设计顾问提供技术支持,在充分理解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材料适配性特点,辅助选择适合表达方案概念和酒店品质要求,同时具备耐久性和维修保养便利性的材质。在此基础上,进行成本核算,使项目成本整理可控,满足建设方需求。对幕墙体系选择、安装空间要求、材料交接、节点设计等方面提供专业建议,确保土建施工图的设计有理有据,避免设计返工。

2.7后勤设计

酒店后勤区域设计要满足空间流线合理、顺畅,且各服务空间的联系应便捷,以提高酒店的运营管理的效率。一般酒店的后勤区域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为酒店员工服务的后勤空间,二是为酒店客人服务的后勤空间。后勤区主要的流线有员工生活流线、客房服务流线、餐饮及宴会服务流线、酒店维修养护流线等。员工后勤区包含为员工服务的员工入口、更衣、淋浴、培训、医疗、厨房、餐厅、行政办公、宿舍等区域。为酒店餐饮服务的用房主要是为餐饮服务的库房及餐饮加工区。为客房服务的后勤用房除了在客房区设置的布草间、清洁间、污衣槽外,在地下集中设置洗衣区。洗衣区包括洗衣房、布草库、制服储藏分发等(见图6)。

这些后勤用房既要避免流线上和酒店客人流线穿插,还要让各后勤用房使用便利,避免干扰。如酒店维修区域不但要考虑到设备运输的便利,还要考虑噪音以及气味对客房的干扰(见图7)。行政办公区域如财务办公、销售办公等是酒店运营的重要环节,需要相对独立的区域。

3、设计协调管理的总结

3.1 设计管理的整体思路

有经验的酒店设计公司能充分理解酒店的定位,做出正确合理的判断与选择。所以选择设计和顾问单位时,要根据其以往的工程案例进行综合判断,设计团队是否有足够的经验关系到整个项目的成败。专业化酒店设计团队对酒店运营及管理有一定的认识,对设备的损耗、养护,有一定的了解。设计论证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使用寿命长且维修保养便利的设备能最大程度的降低酒店运营成本。所以说只有酒店各方面设计好,将来才能经营好。

3.2 设计管理的质量管控

在项目前期规划及概念设计阶段,一般由建设单位、酒店管理公司确定酒店规模、定位,与方案设计公司协商沟通,由各专业相互协调后一起确定的。设计管理人员应对此阶段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对规划条件、设计条件等做到充分理解,深入考虑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每一项重点、难点。在总体及施工图设计阶段,通过协调沟通及磨合各專项设计公司对项目的整体设计已有全面的认识,提供给建筑设计公司的方案是推敲后的、合理的、可实施的,并在后续深化中不会产生较大返工的。在土建设计公司完成总体设计和施工图后,各专项设计也从方案开始进入深化设计或者施工图设计。由于进度上同时推进,就要求设计管理者熟悉各专项设计之间的衔接关系,对各专项设计全盘掌控。定时召开设计协调会,解决各专项设计遇到的问题,会后形成正式会议纪要并逐条落实解决方案,并及时的总结并分享工作成果。作为设计管理不能仅组织会议,而是应统筹协调各相关设计,对问题关键点进行分析,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并让项目的各项设计互相协作,尽量避免各专业图纸之间的矛盾和错误。如内装设计时,建筑设计单位等对图纸中重要的控制项、重点的关注点进行图纸交底,使内装深化设计时做到心中有数。内装设计过程中,定期召开例会,相关的方案、建筑、机电、后勤对设计中问题进行答疑及沟通协调,确保内装深化设计过程在正确合理的大原则下推进。内装图纸完成后各相关专项设计均对其进行审核,汇总形成审核意见,确保各专项设计对全部意见均清晰明了,避免各专项设计只关注自己相关部分,使图纸不交圈。还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开发项目对进度计划都有比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各设计及顾问公司对本专业的提资需持谨慎态度。每次提交的成果、会议纪要等需要各方签字确认,确定各设计团队认真对待每个环节,因为后续各专业任何较大的调整,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结语:

综上所述,一个成功的酒店项目,必须要有完善的设计管理,不但在整个设计管理过程中要具有前瞻性,并且项目每一步都需要有很好的统筹协调。目前绝大部分高端酒店方案设计均由专业酒店设计公司主导,设计院在配合方案落地实施、确保方案设计完美呈现方面也一直在做不懈的努力。

设计管理包装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设计系统管理”是艺术设计学科发展中的新兴课题,其概念提出、研究、应用时间虽不久远,但发展迅速,在国际上已视为当今企业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作为担纲市场人才培养及输送的我国艺术设计职业化教育机构,应重视对这一课题研究,并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教学改革工作中加以应用,培养具有先进设计观念、知识结构合理、设计方法正确、综合能力强的设计人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及市场要求。总结多年来,设计教育实践和社会项目深入发展所遭遇到的各类问题,将自己在设计系统管理及教育方面的具体经验阐述出来,供同道者参考,或许对实现转换我国艺术设计职业教育观念及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设计系统管理;项目化;职业教育;模式转换;设计文化

作者简介:陈烈胜(1962-),江西铅山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课题项目:教育部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编号:TS10226),主持人:马新宇。

引言

艺术设计学是综合、边缘性交叉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是文理知识经验交汇,感性与理性融合,艺术与科学联姻的应用性学科。涉及人类学、需求学、市场学、营销学、心理学、消费学、艺术学、传播学、环境学、工程学、材料学、工艺学、经济学、统筹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由于艺术设计学科知识及经验体系涉猎广泛且参数甚多,因而研究、应用、传授这门学科知识的方法论基础是系统论科学及其控制和管理理论,而非其它。在我国艺术设计学科发展的今天,教育实践中仍存在认识不足和偏差。

艺术设计学科的应用性,决定无论其教育层次高低、类型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均具有极强的职业技术特征,即实战性和操作性。从某种角度讲,艺术设计技能操作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依靠的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依靠教师案例经验的积累使学生获得感性的认知和训练。笔者考察对比当代中西方设计职业化教育状况,发现大多设计教学实践都主要围绕项目案例来进行。目的是让学生在社会需求中找到问题和解决问题,既从目标定位、协调控制、设计方案、实施管理,到实效评估等全程管控,从而引导学生完善设计学知识结构,积累经验,拓宽视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关注的是:时至今日,我国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客观上还没有形成有效机制获得社会实际项目和设计课题,学生的练习大多靠虚拟甚至停留在“坐井观天”式的孤立的视觉表现上,脱离了学科及职场实际。

陈旧的教育观念,滞后的教育大纲,传统老套的课程体系造成学生难以适应职场及社会要求等等情况依然严峻。解决这些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上升到国家意识的层面,还需要时间过程。但作为艺术设计职业化教育基层,肩负教学改革重任,当务之急是研究艺术设计的课程体系、结构、课程“配方”、教学方式、方法的科学性,根据国情创新变化改革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知识结构合理、设计方法正确、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及市场要求。

总结多年来,设计教育实践和社会项目深入发展所遭遇到的各类问题,从城市规划设计战略到建筑功能、形态设计,甚至一个字体设计及其实施过程,越来越多地指向一个不可回避的语词:“设计系统管理”。就课题研究所承接的众多社会项目而言,大约每10个项目中就有2个以上涉及到设计项目的连续发生,自然而然延伸出了系统性的设计管理形态。设计系统管理成了我多年艺术设计教学和项目实践的研究性命题,我将自己在设计系统管理及教育方面的具体经验阐述出来,供同道者参考,可能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新课题——设计系统管理

研究并从事艺术设计及其教育工作,我们必须面对的三个基本事实:

(一)设计目标系统中所发生的种种关系

设计过程和结果存在:消费者与设计师的关系,设计师与企业的关系,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设计师与评论家的关系,设计理念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设计理念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设计理念与消费者生活习俗、生活方式的关系,设计目标与视觉表达、生产、工艺及造价的关系。同时也包括视觉设计中形态与空间的关系,色调与色彩的关系,图形与构成的关系,字体与字体的关系,当然更包括图形与企业的关系,色彩与消费情感的关系,色彩与流行性的关系,与个性的关系等等,种种关系形成一个复杂关系网——现代设计关系网。这个设计关系网就会产生各种复杂问题和困难,而这些问题必须在系统管控中加以解决。设计工作的事实就是这样,不管你承认与否。设计不同于美术,设计是系统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构筑一个系统工程,或者说构建一个生命体系,其结果必须符合世界的社会的市场的需要,并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二)设计工作必须由各专业团队合作完成

由于设计的综合特性,无论设计项目大与小,从构想到实现再到评价,只要设计满足社会需求,这个“系统工程”就不可能是单个人完成,而是由专业团队在目标管控相互协作下共同完成。非美术或不管上下游专业意见的视觉设计能够完成的,缺乏团队合作和设计目标系统管控概念,视觉部分的设计也可能是徒劳无效的。这不是故弄玄虚,是客观存在。

(三)“设计系统管理”——我国艺术设计职业教育中缺失的课题

“设计系统管理”概念的提出、研究、应用时间虽不久远,是设计发展中的新兴课题,在当下已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制胜法宝。作为担纲市场人才培养及输送的艺术设计职业化教育,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课题研究中“设计系统管理”这个概念的缺失恐怕时间已经很久。

对以上事实认识不清,就会造成我国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偏颇,造成学生设计能力与市场需求脱节。

“设计系统管理”是在1996年英国royal society of arts首次设立设计系统管理奖项之后成为人们关注课题在欧美流行起来的,同年,“设计系统管理”概念由英国设计师Michael farry首次概括:“设计系统管理是在界定设计问题,寻找合适设计师,且尽可能地使设计师在既定的预算内及时解决设计问题。”目前中国最常见到描述“设计系统管理”的定义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研究与开发管理活动。有效地积极调动设计师的开发创造性思维,把市场与消费者的认识转换在新产品中,以新的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式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并为企业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而进行的一系列设计策略与设计活动的管理。”[1]顾名思义,“设计系统管理”由“设计”和“管理”组成,其意义可从“设计”和“管理”两个方面来理解:对设计进行管理和对管理进行设计。当然“设计系统管理”的范畴远不止这些。不同利益群体对设计系统管理理解不同,加之“设计”和“管理”各自涵盖面巨广,许多学者各自从“设计”或“管理”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比如:

设计系统管理是完成设计合作计划的核心部分,它是运转设计资源的一套知识体系,包括设计计划、组织系统、设计人员、评估机构等等(Kono Noboru,日本合作策略学家)。

设计系统管理是一个正式程序设计活动的完成,在公司内通过长期合作项目的沟通来调节设计资源,以使所有合作活动达到一定水准(Robert Blaich,前Herman Miller、Philips设计主管)。

设计系统管理实际上就是以设计师为核心并协调其与设计、客户、文化和市场关系的行为系统(Ron Newman)。

“Design management is the effective deployment by project managers of design resources available to an organization in the pursuance of its corporate objectives.”设计系统管理就是项目经理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对现有的可资利用的设计资源进行有效的调用(Peter Gorb)。

通过以上对“设计系统管理”的各种认识、各个定义,不难窥见设计系统管理的范畴可大可小,大到国家项目的宏观调控,小到一件产品的设计行为。随着数字信息化时代到来,设计不再是设计师随心所欲的个性追求,也不是某个别消费者的个性需要,设计越来越成为一项有目的、有计划、与各学科、各部门相互协作的组织行为,设计资源全球共享,产品需要深层理念上的设计而不仅仅是外表呈现,如何挖掘产品深层文化价值是设计的首要任务。而设计系统管理旨在为设计创造一个良性环境,整合设计资源、协调设计活动,提高产品设计和生产效率。设计系统管理不仅是关乎某件产品的问题,而是关乎企业形象、企业运作和企业效益的事情。作为设计系统管理行业后起之秀的日韩,其产品能在国际中占据重要地位,靠的就是严谨有序的设计系统管理,他们强调对设计部门的管理,具体而言就是将设计部门业务系统化、制度化、组织化,如此以来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和品质,提高了产品在国际的竞争力。面对这一新兴课题,思考我们设计职业教育现状,专业出入于艺术学口径,且不管其学科综合特性,停留在美术教育及孤立的视觉表现上,这样的设计教育显然滞后于社会实际及市场要求。

二、项目化设计管理课程根本促进我国设计职业教育模式转换

(一)设计管理项目课程经验启示

教学科研中我承接过设计系统管理项目课题:1.中国研发中心环境及品牌设计系统管理;2.九龙云天品牌视觉传达设计系统管理;3.威海中韩国际影音基地室内外环境及视觉传达设计系统管理。从课题成果可以看出现代设计和设计系统管理是围绕项目目标重心来进行:即文化、品牌和环境。现代设计系统管理不仅仅是对产品外观的打造,更是文化价值和生活方式的体现。芬兰阿旺特家具诠释人的健康与椅子、家具制造与地球资源的关系,九龙云天传递着人的生活方式与室内空间的关系,而威海中韩国际影音基地(悠港)项目干脆就不再是卖“房子”的概念,而是为社会、人们提供健康生活方式引领,说的全是文化这个概念。

设计管理品质直接影响品牌文化价值,抽象品牌文化通过具象产品设计延伸。具象产品设计中每个符号语言都是品牌文化的注解。设计属于艺术创造中所使用的符号,这种看似普通的符号都具有一定意义,这些意义以及负载着这些意义的意象组成了艺术品。设计符号不是表现性形式,却传达着超出自身具生命意义,设计符号可以是一种包含着某种思想的形象,却需要按照一定规则组织,并受到各方面制约,限制美学就是在设计中产生的。所以,我们在做品牌管理时应结合科学中的抽象和艺术中的抽象,要明白设计中的抽象与科学、数学或逻辑学中的抽象相同却与艺术中的抽象不同,然而所有这些抽象都是对某种结构关系和形式的认识,设计抽象与艺术抽象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认识方法的不同,认识方法的不同主要取决于经验的不同。经验中存在的各种关系中可以提取出一些元素,这些元素可能是同类素,可能是相似素,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元素。设计就是对这些元素的重新有机组合,将这些抽象看不见的元素转化为可见的东西。这需要管理者理性的指导。“总之,要想使一种形式成为一种生命的形式,它就必须具备如下条件:第一,它必须是一种动力形式。换言之,它那持续稳定的式样必须是一种变化的式样。第二,它的结构必须是一种有机的结构,它的构成成分并不是互不相干,而是通过一个中心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2]

功能至上就其本性来说是以生活世界的结构和交往世界的环境为体现。因此,不同设计团体或设计者的计划和行动在历史时间中、在社会空间内都通过不同语言表述而相互交织在一起,目的可能一致,现实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肯定千差万别。如同威海中韩国际影音基地室内外环境及视觉传达设计系统管理项目中,设计在视觉上的宽泛性即多样性不等于失去统一性,通过设计系统管理可以使设计主客体在设计语言中达成一致。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包括了对设计理念的管理、对设计团队的管理、对设计目标的管理、对设计程序的管理、对设计品质的管理、对设计成本的管理、对设计日程的管理、对设计评估的管理、对知识产权管理。针对这些内容,现代管理者不可能是单个人,而是一个职责明确的管理团队,这个团队不但要懂得管理,还要精通设计,更要有创新意识和跨学科经验,这就对我们设计职业化教育模式、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教学中既注意个人能力培育更注重团队合作培养。设计系统管理是设计团队的一部分,如同指挥家与乐队的关系。设计系统管理内部人员首先要明确管理职责、掌握管理方法、熟悉设计团队、明确设计任务、了解市场和用户,及时发现问题,快速协商调解矛盾,净化设计环境。设计系统管理团队与设计团队应该保持一种横向平等的关系而不是纵向等级关系,管理而不是管制,沟通而不是命令,重视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优化设计结构,自我控制与他人监督相结合,鼓励创新,允许失败,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合力,创造一个开放、积极、健康的设计环境。以上设计管理项目的成功实现证明:设计管理教学只有在项目化的教学情境中完成,传统的教育模式应转化。

(二)项目化设计教学是问题解决的最佳方式

设计就是解决问题,设计系统管理是解决问题的机制,在这个机制中协商和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当设计进程中出现问题时,设计系统管理者应该以设计目标和用户利益为基准,也就是兼顾企业和用户的利益和权力。正如查理斯·卢德洛(Chris Ludlow)所说:“一个具有较高管理效率的组织,除了运用正式的沟通外,也必定十分重视非正式方面的沟通为了达到设计的目标,设计公司与客户之间的沟通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对设计过程的管理主要依托于双方沟通的质量与方式。”及时迅速解决矛盾是设计成功的关键,一个矛盾可能不会导致设计失败,当一堆矛盾悬而未决时,设计必然不会成功。例如在以上项目中,我们常常将设计管理团队的客服端人员派驻企业,甚至作为企业产品开发成员或部门,融入他们的工作,实现设计沟通的“无缝对接”,同时设计管理团队也在第一时间获得了客户的需求和信息,为设计目标的动态管理提供了依据。另外,现代设计系统管理需要注重时效性,如果能用1秒的时间创造别人100秒所能创造的价值,设计系统管理就算成功了。如此,艺术设计教育必须让学生走进社会项目中,触碰种种实际问题来磨练摔打才行。

(三)项目化设计教学探索的成果

自2002年我院艺术设计专业引入设计管理概念及开设“系统(综合)设计”课程以来,将设计管理项目适度植入课程教学,让学生分组并同步参与设计团队工作,适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设计学科、完善知识结构,保持健康良好心态、用科学方法面对设计系统中的复杂关系。在项目的现实情境中,在设计管理程序中学会:找出问题、思考设计、表达方案、创新协调、管控实施和客观评价,深层启迪每个学生的设计管理意识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将艺术设计与系统科学方法结合,与市场营销结合,与工程技术结合。使教学形成一种全方位、系统性的有机模式,实现从单一技能教育到综合素质教育的转变。设计系统管理概念的引入,逐步形成了学校教学与社会项目良性互动及双赢局面。一方面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学到了真正的知识,积累了实战经验,为将来投身职场做好准备,项目设计带动了教学。另一方面,因为师生的参与活跃了项目设计思维,克服了项目设计的市场化的老套路,增强了设计的研究性和前沿性,提升项目设计的品质。期间学生作业(作品)参加各种展览及国际国内的包装设计比赛大面积获奖,与上海各高校同专业相比,成绩突出,引起社会关注和业内专家的好评。以设计管理为概念核心的系统设计课程在我院2003年《上海市公共艺术(产品包装设计)重点(培育)学科》项目建设、2006年《上海市艺术设计本科教育高地》项目建设、2007年获得国家《教育部艺术设计特色专业》等项目建设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项目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设计系统管理

(一)建立开放的教学模式

以职业化教师(设计管理者、最好同时兼任设计机构设计总监或设计顾问)为主导、建立学生参与社会项目设计团队的工作(学习)制度。组建团队是设计系统管理对设计资源的第一次整合。在管理阿旺特中国研发中心项目设计团队时,我们遵循着逐步导入原则。制定设计方案之前的大量工作目的是确立设计理念,设计师和设计团队的其他成员通过同类竞争产品的比较、市场调查、产品技术可行性实验等步骤,最终确立设计理念、制定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制定后进入实施阶段,在这个阶段设计师是主角,设计系统管理者负责将设计理念逐步传达给设计师。设计结束后,由专门人员进入市场调查消费者满意度从而对设计效果综合评估。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们设计系统管理者负责掌握设计方向,协调设计过程的各种关系,为阿旺特中国研发中心设计团队创造良好的设计环境。除了学生、设计师之外,我们将社会业界的宣传、销售、技术、工艺、评估等方面专业人士吸收到阿旺特中国分公司设计团队。正如中国奥美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在接受《工业设计》杂志采访时讲道:“一个成熟的设计团队不仅仅能想出好的想法,更重要的是能把想法完全实施和执行出来。在创意的执行中遇到困难司空见惯,但由于技术原因无法实现创意却是件很让人沮丧的事情。因此,在进行设计团队的组织时,必须将设计领域以外的专业人才吸纳进入团队。”[3]在重新组建阿旺特中国分公司设计团队时我们扮演了指挥家的角色,从团队组建到设计理念的确立,从设计方案的制定、实施和完成到设计效果评估都由我们设计系统管理者负责实施。

(二)明确市场及企业对设计管理需求,建立项目引入的良性机制

许多企业之所以委托我们对其进行设计系统管理是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设计团队和设计系统管理团队,芬兰阿旺特(Avarte)中国研发中心项目就是如此。成立于1980年芬兰阿旺特(Avarte)公司是一家专门制造芬兰设计师库卡波罗设计作品的家具公司,应市场需求在中国建立现代家具的设计、制造和营销中心。需要本土设计团队将阿旺特家具公司:自然环保、以人为本、功能与美感相统一理念传递给中国的消费者。帮助建立阿旺特在中国的品牌文化。另外,整体系统的设计管理会给企业带来时效上的多重利益,是吸引项目进入课堂的关键点。学校应增强工学结合意识,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的良性机制,积极引入社会项目。

(三)明确设计管理工作程序

这种委托式设计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委托方(没有设计团队或设计系统管理团队的企业)确立设计理念并制定设计规划书给设计公司(比如我们的设计公司),设计公司根据委托方的设计规划书进行初步设计,委托方对初步设计方案审核后,设计团队做出最终设计方案提交委托方,委托方根据设计最终方案进行生产。在生产过程和用户使用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设计公司都负责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整个过程受到设计系统管理者的严密监督。我们在对设计进行管理时建立了许多管理机制,包括项目机制、组织机制、协调机制、控制机制、评估机制,根据这些机制有针对性地规划设计资源、协调设计过程中的各种关系,系统控制设计目标实现,使设计管理项目顺利进行。

(四)设计管理项目系统的发展研究和探索

设计新观念、新形式、新技术不断出现,越来越多项目设计要求不断提高,设计管理体系不断优化提升管理水平。比如对环境和能源保护,在芬兰阿旺特中国研发中心环境及品牌设计系统管理、保利协鑫能源项目的环境设计、兴业证券(上海、福州)总部及全国营业部办公环境设计系统管理、威海中韩国际影音基地室内外环境及视觉传达综合设计等,绿色设计成为主要功能性目标。人们意识到环保的就是先进的,环保的就是健康的。因此,我们将对低碳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纳入到现代设计系统管理理念当中。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设计潮流“绿色设计”就是旨在解决设计与环境、设计与资源、设计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多产品设计趋于简洁化,形态极简、功能至上、以人为本、绿色环保。从可持续生态发展着手展现一种限制主义美学。

为了最大程度地节省资源,美化环境,我们对保利协鑫周围环境和建筑外围做减法,减少一切不必要的修饰,仅剩草坪和绿树,形成视觉统一化。尽量减少企业周围不必要的建筑,限制第三方开发商的建筑行为,宁愿禁止企业的附加项目,也不能损害企业主体效益的快速增长,也不愿意让工人的健康受到一点损害。我们还将保利协鑫的内部环境做了简化,打破各部门办公室私密小空间的格局,打通某些办公室,某些墙壁换作玻璃,工作人员正面墙壁换成洁白质朴的颜色,既不会分散工作注意力,又实现了工作透明度,既促进了合作密切化,又能提高工作效率。

设计系统管理还应注重,系统关系的主体是作为世界上唯一具有主观意识的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不仅要保护使用者利益,还要尊重设计师和整个设计团队的劳动价值。人与人的道德水准、知识文化素养、审美价值观、哲学宗教信仰的不同造成设计过程种种矛盾的存在,设计系统管理者负责协调这些矛盾,原则是“以人为本”。马克·第亚尼说:“设计者从根本上改变了设计的着眼点,从强调产品外形的传统方式转换到强调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更灵活的关系上。”[4]信息普及化使设计主客体,也就是设计师和消费者,形成了一种相互牵制的韧性关系。设计师和消费者相互理解成为设计核心问题。例如产品包装设计,设计师的本质是协调、沟通、链接产品与消费者需求,设计师常常会将个人主观或客观,有益或无益的经验带到设计中,这就需要设计师用设计管理意识或者设计系统管理者从整体的角度去管控,逐步使包装设计满足需求。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解释了这种管理者的重要性:“创新,其实主要是如何管理那些能产生好点子的创意人才,然后使得这些点子能被大家认同并且产生效益。”设计系统管理者如同指挥家,负责调配资源,协调关系、掌控进程,完成负责任的设计。

结语

时至今日,设计系统管理及其教育在国内外都是新兴课题,处在探索阶段,“我们正在为头脑与心脏寻找一个家园”[5],理与情都需要自由伸展的天地。由西方提出的设计管理理念如何与中国设计文化结合,与中国当今市场结合的命题又摆在了同道们面前。文化资源的欠缺将会是中国设计行业发展所遭遇的重要障碍,中国现代设计存在种种问题:大量抄袭现象、设计品质低劣、设计理念落后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很长时间,需要从两个方面做起:设计系统管理和设计教育。中国设计教育起步不算太晚,但真正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当封闭的国门打开时,西方设计思想一浪接一浪地涌入中国,中国人无从选择,抄袭成为捷径。中国设计学院培养了大批设计类温室花朵,社会需要花朵,花朵进入社会却很快凋谢。设计系统管理旨在解决这些矛盾,协调设计中的种种关系、创造良性设计环境。很长一段时期,我们的设计职业教育似乎不明白:真正的设计教育在工厂中完成,在社会项目中完成,而不是在学校里。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设计系统管理.

[2]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滕守尧,译.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3]我的风格就是创造——现代工业设计之父雷蒙德·罗维[J].产品设计,2006(05).

[4]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出版,1998.

[5]滕守尧.知识经济时代的美学与设计[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徐惠军

设计管理包装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完善,我国的地铁运输成为了缓解交通压力的主要方式,它能够通过地下施工开凿通车的办法,改变地面过于拥堵的情况。地铁建造是高技术施工项目,对施工质量具有很高的要求,由于运输需要,保持地铁良好的通信,是协调车辆运转,按照规定时间发车的基础。地铁属于地下交通运输,信号相对较弱,通信信号往往会出现异常,不利于做好指挥。针对这一现象,我国地铁施工单位一定要强化设计与管理,完善通信系统,搭建信息网,并逐步改进系统技术,找到可行性对策做好设计管理,保证地铁良好通信。

【关键词】地铁;通信系统;设计管理;施工技术;有效性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步推进,城区不断扩大,给交通运输和人员流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铁是解决地面交通运输压力,保证人流良好通行的主要手段,能够缓解车辆过多的拥挤状况。然而地铁运行与通信系统密切相关,一旦系统设计出现故障,地铁的平稳通行就会受到阻碍,不利于安全通车。为了发挥我国地铁运输的积极作用,更好的解决地面运输压力,我国地铁设计与施工部门要强化通信系统的设计,在地铁运输之间构建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通过施工技术的改进和制度体系的落实,避免地铁出现通信故障,确保运输的安全性。

一、工程概况以及地铁通信系统的概括

根据沈阳地铁1号线的开通情况,从通信系统方面对地铁进行研究,明确它的设计与管理,并在技术上加以分析,阐述如何做好控制,从而突出组织的严密性,保证其良好通信。

通信系统是地铁运输的辅助设备之一,通过信息的沟通和互换,能够帮助列车长掌握整个运输的状况,把握好运行时间,为其他弱电及供电系统提供传输通道,协调好各组织体系之间的关系,为车辆的安全运输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地铁通信系统还是现代化技术的一种实现形式,集语音、数据、图像于一体,可以实现通信网络的综合业务分析,及时传达信息。当然,地铁通信系统在实际设计中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以沈阳地铁为例,它的通信系统设计要保证系统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以及先进性原则等等。也就是说要通过整体规划和具体策略维护系统的稳定,地铁的通信系统必须满足交流需要,把握好最科学的技术,在选择配型上注重创新。此外,系统的通信还要朝着标准化方向发展,实现资源共享,维护系统安全。

二、地铁通信系统在设计管理与施工技术上应该注意的内容

地铁运输是在地下通道进行的,不同于地面运输,它的信号较弱,系统路线还要重新架设管道。即便工程建设部门已经对技术进行了改进,可是在实际设计中仍存在很多不足。

第一,接口处理。地铁通信系统是相对复杂的工程,内部的接口数量众多,一旦连接出现错误,通信网络就会停止信号的传递。与此同时,通信系统的接口类型也过多,在对接过程中如果不考虑线条数和接口的样式,就会导致通信正常运行。

第二,换乘站的设计。换乘站通信系统是地铁通信的主要位置,该区域人流量多,网络线繁杂,通信系统的利用更是成为了工作的难点。因此,在通信系统的施工技术完善中必须要做好设计工作,以满足乘客的需要,利于无线网覆盖方式实现信息的传达。

第三,与其他线路资源的融合。地铁建设的线路众多,不仅包括通信系统线路,还包括电力线、无轨线等等。随着网络化运输的全面扩展,在设计施工中一定要对全市的网络系统加以考虑,避免重复投资的现象。

第四,有效做好设备防护。据调查,目前我国的地铁通信系统在全民性上存在不足,很多通信设备无法长时间的运转,稳定性和安全性都不强。对此,要对系统进行处理,做好防尘、防电的干扰,更好的保护设备。

三、对地铁通信系统的设计管理和施工技术研究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能够清晰直观的了解到地铁通信系统在设计管理与施工技术方面存在的不足。想要避免问题的发生,提高沈阳地铁的通信能力,就一定要找到科学方法确保信息的运输。

(一)道内接地

根据设计要求,上、下行隧道内通信电缆支架的第1层托臂上均安装40×40mm的扁钢地线,扁钢与通信支架、扁钢与扁钢之间采用螺栓连接固定。在每一个车站的电缆引口处,采用ZR-VV-95mm2地线电缆将扁钢地线连至接地箱内。隧道内的隧道电话机底座钢板也用地线电缆连接至扁钢地线上。利于这种方法做好电缆支撑、能够使隧道电话机与接地线连接成一个整体,从而避免危险的发生,起到防腐蚀的作用。

(二)接地设置

在沈阳地铁的通信系统设计和施工中要做好接地网连接工作,利于铜线引出宽度在50mm的线路,预留出4个接线位置,并设计好哪些为强接线,哪里是弱接线,并保证其电阻要小于1欧。在实际设计和技术施工过程中要采用两条ZR-VV-95mm2的地线电缆,将其一端与P3和P4点接通,另一端利于铜线压接方式将线路引进设备房和信号房,从而实现环形接地。

(三)建造资源,优化设计路径

地铁通信系统复杂多样,建造的体系丰富,只有对原有的路径加以优化设计,做好技术上的施工,才能实现网络的整体优化,突出其性能。具体而言,沈阳地铁通信线路系统必须要参照内部资源,避免重复投资的现象,并选择合理的路径做出设计。

在此基础上,对设计完成的那些通信线路,还应该做好防护工作,为了维护通信的持续运行,可以扩展原有的体系使用时长,并选择保护好的通信机房构建合理的运输途径,设计出科学的接地线路。

(四)接口建造的技术及管控

一方面,概要管控流程。地铁通信涵盖着的接口文件,包括建构规划、平日的会议记录、建造技术的归结等。在这之中,设计联络必备的会议,应辨识并澄清现有的通信问题。第一个层级,是合同设定出来的接口问题。确认了可用方案以后,责任方要着力解决这种问题。第二个层级,是实施程序内的联调问题、特有的施工问题。 责任方供应如上的化解方案,经由业主查验,然后可建构实施路径。

另一方面,細分出来的管控阶段。在招标时段内,要把接口带有的施工技术,涵盖进招标类的文件以内。维护好接口体系带有的统一性。在联络时段内,要召集现有的设计单位、特有的供货方,去召开这一时段中的联络会。在施工时段内,要制备出可用的划分表,以便区分出专业带有的接口界面。在调试时段内,主导的专业要积极协同调试单位。注重建造程序内的各种工序,维护好稳定进度,注重多样的建造细节。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地铁是现代化建设运输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它能够通过地下运输的方式缓解地面上的运行压力。但是由于技术水平的制约和设计管理的匮乏,使得地铁通信系统还不够完善,存在很多这不合理的地方。针对这样的现象,必须完善设计,加强管理,保证地铁安全运输。

设计管理包装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如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实用型、创新型人才,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结合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全国首创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实践。

关键词: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 课程体系 优化 创新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开设的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全国首创的专业,在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实践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拓展。

一、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创新的必要性

2007年,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在全国率先创设了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此专业不仅为婚庆行业走专业化、职业化的科学发展之路,提升整个行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而且为婚庆行业复合型、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填补了空白。由此可见,我国的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近年来,婚庆消费需求越来越大,婚庆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婚庆行业发展速度很快。婚礼文化的传承,社会责任的担当和艺术审美的提升,也在推动着婚庆行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飞速发展的婚庆行业对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逐步调整和修订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是关系到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保障。

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是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深入研究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举措。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改革才能真正实现课程体系优化。课程体系优化过程中要做好三个协调,一是课程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的协调;二是课程与课程间的协调,包括课程安排的顺序,学时分配及内容选择;三是课程体系综合功能的协调。

二、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的基本思路

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结合婚庆行业发展趋势,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课程的设置及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践一体化。2010年,我们对首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对用人单位、婚庆行业进行了调研,从而对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了修订,调整为: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婚姻服务与管理理论素养,熟练掌握婚庆服务、婚姻介绍服务、婚姻登记服务等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婚姻服务实操技术和策划营销能力,职业素质和人文素养良好,能适应我国婚姻服务行业人才需要的基层技能型专门人才。

在专业培养目标调整的同时,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遵循“必要、充分、可能”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优化和创新:加强基础课程的专业特色,即基础课程的内容应与专业相结合,降低基础理论与专业实践的脱离度;提高专业课程内容的连贯性,避免课程内容的雷同与重复,保证学时总量内的教学效率,增强课程设置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增强课程内容的灵活性与创新性,使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新动向有机结合,提高课程与行业实践的适应度,并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同需要;根据职业需要调整专业方向课的内容,增强课程的行业实践价值,以实现课程体系化与前沿性的有机结合;开发多种选修课,建立学分制,将讲座、专题等非正式课程纳入课程管理的范畴,实行课程的动态管理。

在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指引下,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不断调整与改革中,构建了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的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以下五个层次:综合素质课程单元(必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计算机应用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大学语文,体育,职业素养与就业指导等;专业素质教育课程单元(必修),民政概论、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心理学、婚姻庆典服务概论、管理学基础、婚俗文化学、色彩学、客户心理学、普通话语音规范、应用文写作等;专业技能教育课程单元(必修)将技能操作岗位主要确定为三大岗位群,并为此设计三类专业技能教育课程单元(婚姻登记岗位:婚姻登记服务与管理、婚姻法与收养法;婚庆服务岗位:婚礼策划服务、婚庆主持技巧、婚礼花艺与现场布置、婚礼摄影技术、婚礼摄像技术、婚礼视频编辑与制作、婚礼化妆与服饰、婚礼现场督导、婚庆公司经营与管理、婚纱影楼摄影技术、婚礼用品设计与制作;婚介服务岗位:婚介服务与实务、会务管理等);素质拓展课程单元(选修),职业道德与礼仪、社会调查方法、公共关系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演讲与口才等;集中性实践教学课单元(必修),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认知实习、婚姻登记、婚庆公司见习实习、毕业顶岗实习、暑期社会调查实习等。

以上五大课程单元层层推进,紧密结合。在完成综合素质课程单元的前提下,设置了专业素质教育课程单元,以此为平台,对应未来就业岗位(群)所需的专门技能,设置了专业技能教育课程单元、素质拓展课程单元和集中性实践教学课程单元。整个课程体系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形成了完整的婚姻服务与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三、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实践研究

1.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性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课程体系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线,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不仅在一系列实践课程中安排实训和实习,将知识加以应用和深化,还设计了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从而使课程体系的知识、能力、素质能够有效结合,使学校、行业、社会相结合,形成了学习、应用、创新相结合的办学理念以及人才培养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训与资格证考核相结合,学校教学与社会用人单位相结合”的应用型高等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中的课程设置以实用性强的课程为主,如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

婚姻庆典服务概论(48学时):介绍婚俗的起源、婚庆服务的运作方式、内容和程序,婚姻庆典服务行业的职业分类、中外婚姻庆典仪式、婚姻庆典服务行业的现状和发展。

婚姻登记服务与管理(64学时):介绍婚姻登记的程序、婚姻管理的原则、婚姻管理的意义、婚姻登记员的职责和义务、婚姻管理的意义等相关内容。

婚礼摄影技术(32学时):介绍摄影在婚庆中的地位和作用、婚礼摄影的分类、婚礼摄影设备的分类、经典作品鉴赏,进行婚礼摄影的的实际操作。

婚礼摄像技术(48学时):介绍摄像在婚庆中的地位和作用、婚礼摄像的创作手法,视听语言,经典作品鉴赏,进行婚礼摄像的的实际操作。

婚礼视频编辑和制作(48学时):介绍婚礼影像制作中非线性编辑软件绘声绘影、画面剪辑艺术、After Effects数字特效应用的使用。

婚礼用品设计与制作(32学时):介绍婚礼影像制作中Photoshop的使用以及婚礼用品的设计、包装与制作。

婚礼策划服务(64学时):介绍婚礼策划的相关理论知识,婚礼策划的技巧,进行婚礼主题、个性婚礼的定制及创意设计。

婚庆主持技巧(48学时):介绍婚礼主持艺术创作的一般原理,婚礼主持语言表达技巧,进行婚礼主持的多样化创作和婚礼主持实践。

婚礼花艺与现场布置(64学时):介绍各种花材、花语,进行婚礼花艺实际操作。

婚礼化妆与服饰(64学时):介绍婚礼与婚服、婚服文化、婚服分类、婚服的色彩、婚服的搭配、婚服的个性选择和婚服配饰的重要作用。介绍婚礼化妆的重要意义、婚礼的各种妆容,进行婚礼化妆实际操作。

婚礼现场督导(32学时):介绍婚礼现场督导的相关理论知识,婚礼现场督师的作用和工作职责,进行婚礼现场督导实际操作。

婚纱影楼摄影技术(32学时):介绍婚纱摄影的起源、风格、流行趋势及发展前景,影楼的经营与管理模式,婚纱拍摄艺术技法以及摄影设备及照明布光器材的使用方法。

婚介服务与实务(36学时):介绍婚介服务的基本概念、婚介服务礼仪和婚介服务工作的实务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

婚庆公司经营与管理(32学时):介绍婚庆公司的起源、现状及发展趋势;婚庆公司的分类、构成、市场定位、经营、管理、市场推广、督导、及可持续发展;婚庆公司相关的法律关系与事务。

我们还对实践教学环节作了细致的安排。大一的专业认知实习,大二的岗位见习实习,大三的毕业顶岗实习以及贯穿于各门专业课程的平行实习。

专业认知实习,是学生在学习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基础课程之后、即将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之前进行的重要的综合性独立实习课程,是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部分公共课程和基础课程之后的一个认识性教学环节。

见习实习是主要通过到民政基层单位、婚庆协会、婚庆公司、婚纱影楼等单位进行专题调查、岗位训练等形式,让学生既进一步熟悉本专业的业务,同时更深入了解和掌握婚庆、婚登、婚介行业所需的工作技能,从而为毕业顶岗实习打好基础。

毕业顶岗实习是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职业技能,在真实的婚庆、婚登、婚介行业工作岗位中进行的全方位的实践实习活动,属于体验性的实践教学过程。

2009年,我们在校内逐步建立了婚姻登记实训室、婚礼庆典综合实训室、婚礼影像实训室、婚礼花艺实训室、婚礼化妆实训室等专业化的应用技术实训室,成为学生专业课程平行实习的实践教学场所。

2.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实行“双证教育”

在培养计划中,将职业资格考试列入培养计划,如:将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庆行业委员会引到学院,在学院为本专业学生举办婚礼策划师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班,实行课程教学与考证相统一。

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等资格证书考试,鼓励学生取得婚介师职业资格证书、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书、营销师资格证书、秘书资格证书等。

3.将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嵌入课程体系

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在制订教学计划时,结合学生参加认证考试时涉及的知识,如婚礼策划、婚礼花艺与现场布置、婚礼摄影技术、婚礼摄像技术、婚礼视频编辑与制作、婚礼化妆与服饰、婚礼现场督导等相关课程,并充分依托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庆行业委员会,对本专业学生进行职业资格培训和考核,将行业资格证书嵌入课程体系。

4.成立婚庆工作室,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为了更好地鼓励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校内专业知识教学和企业岗位能力实训两个领域、两种空间、两种能力教学的特点,大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成立了I do婚庆工作室。这既是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零距离结合的有效探索,也是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切实体现。

四、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创新实践成果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注重创新,强化实践,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目前,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创新实践已产生一系列重要成果。

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提高了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07级毕业生100%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还有少数同学通过努力拿到了两个以上证书。2007级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2010年7月,按照07届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名单走访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公司,从毕业生整体表现、思想道德和身体心理素质、业务技能和敬业精神等方面进行了准确的问卷调查,最终综合评价的称职率为94%,优秀率43%。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和社会影响力。

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彰显了人才培养质量优势,吸引了知名企业。我们与北京花海阁婚礼会馆开展深层次的合作,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实现订单式培养。

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带动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双赢。学校与行业企业通过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使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使学校分享企业资源。

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有效地促进课程建设。教师在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参与教学研究,发表论文15篇;参加申报学院的教改项目17个,获得省级以上奖项7个。现已拥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2009年,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带动了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新课程体系实施以来,学院加大了专任教师的培养力度,先后派专业带头人赴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学习,提高了专业带头人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同时选拔年轻骨干教师到一线挂职锻炼,要求专业教师参与工作室、研究中心的项目开发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中国社会报.民政人才发展蕴藏哪些机遇——解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3]王晓玫.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剖析报告,2010.

上一篇:水产养殖生态农业论文范文下一篇:农村旅游文化思考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