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方法论文范文

2023-09-16

教育科研方法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宝贵遗产,其精华部分和教育智慧对我们发展当代素质教育事业,培养合格人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从教育方法分析,今天我们发展素质教育应借鉴孔子教育方法中的启发式教育,提升教学水平。

【关键词】孔子;素质教育;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这个词虽然出现时间不长,但它的思想和精神实质却早已有之。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就包含了丰富而朴素的素质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中所表现的诸多特点与素质教育的特点不谋而合。

一、启发式教育,调动学习的能动性

孔子是“我国古代首创启发式教学法的教育家。”他常常与学生平等讨论,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有一次,孔子问起颜渊、季路两人的志愿,分别陈述为“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和“愿无伐善,无施劳”,孔子听后,并没有着急评论,而是说出了自己的愿望“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从之”。将这三个志愿放在一起,就会发现老师的志愿宏大很多,在无形中也就启发了学生。

人才最本质的特点在于创造,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的要求。因此,必须实行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事物激发学生打开思路,积极思维,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从而发展他们的智力,提高他们的能力,真正落实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二、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培养

“个别化教学”一词最早在20时期七八十年代就被提出,并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实践并实施,它鼓励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潜能的充分开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和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方法。但早在2500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孔子其实就已经注意到人的天赋才智有高下之别,提出了“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朱熹将孔子的教学方法概括为“因材施教”。

孔子以诗、书、礼、乐作为教育学生的教材,这是他对学生的共同要求。但在具体实施时,他却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及天赋差异,提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他承认教育中的个体差异,重视对学生的日常观察,“听其言而观其行”,不仅会对他们的言论加以观察,更重视他们的日常行为,所以对不同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及特点都有深刻的了解,能指出学生个性中的弱点:“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哮”(《论语·先进》)在教育实践中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三、提倡教学相长,进行双向教育

《礼记·学记》 载:“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教与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关系,学习之后发现不足然后去请教他人继续钻研,而教学之后有所困惑才知应继续自学深究。教学是包含着自教和教人两方面内容的,学习也包括自学和他人指导学习。从教师本身的角度来看,虽然说教人其主要职责,但仍应做到在教中学;而从学生角度来看,虽然学习是其主要任务,但也可以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与教师的双向互动。在《论语·八佾》中,子夏由“绘事后素”联想到“仁先礼后”,透悟外在礼仪本于内在仁义,孔子对此非常赞赏,认为子夏启发了自己。《尸子》载:“仲尼意志不立,子路侍;仪服不修,公西华侍;礼不习,子贡侍;辞不办,宰我侍;忘乎古今,颜回侍;节小物,冉伯牛侍。曰:‘吾以夫六子自励也。’”(《圣贤群辅录广博物志》卷二十引)从这段记叙可以看出,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往往打成一片、亲密无间。有一种“教学一体”的意味。这里是双向互动教学,也是启发教育乃至因材施教。

因此,在如今的素质教育当中,我们应该借鉴孔子的这一有效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教学,达到教学一体的效果。

综上所述,孔子不但建立了系统的教育理论,他对教育本身更是有着大量的实践和成果作支撑,这些教育成果是他素质教育思想的结晶,其教学方法对中国现代教育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当今我们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大力提倡孔子的儒家思想,与其思想有很多相通之处,这对“素质教育”的发展和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理应得到科学的继承并加以创新利用。文化史研究专家柳诒徵曾经这样写道:“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在如今提倡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国家的教育问题更是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如何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人才、如何将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更应基于一个文化大国的深厚底蕴,当今在与世界接轨,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教育理念的同时,我们更应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教育与当代教育的交融与创新,必将推动教育事业的大发展,让其在新世纪里再放异彩。

参考文献:

[1]辛安亭:《孔子的教育方法》,甘肃教育,1981.

[2]匡亚明:《孔子评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教育科研方法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育 教学方法 创新

一.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我国新课改的进程逐步推进,新的课程标准也为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用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手段进行教授。

首先,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交流与沟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学习热情,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沉浸在欢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率自然能够获得大幅度提升。而且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对语文真正产生兴趣的学生会在课下自主阅读、探索,学习的主体才真正转化为了学生。

其次,创新语文教育教学方法能够开阔学生思维。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则会导致学生不能发散思维,学不会创新。教学方法的种种新意能够给学生直观的体验,不仅能学习到书本中的知识,还有很多生活实践、学习方式、人际交流等等方面的能力可以培养,真正实现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二.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途径

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师新颖的教学方式中体会快乐学习的过程,学会知识并学以致用。而创新的实践过程中,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提问方式以及考核模式等方面均为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落脚点,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几种途径:

1.从生活实践出发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贴近生活而得来的事例是创新教育方式的一个重要来源,也能够轻松地被学生所接受。当学生面对的学习内容与方式来源于他们所熟知的生活实践经历时,他们对学习的内容将不会产生排斥与抗拒,反而是一种好奇与探索的欲望被激发,这种方式能够快速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另外,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也有助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尊重会反馈在他们个人的行为中,他们也会用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人或物,因此培养互相之间的信任与尊重会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明确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扮演了教学主体的角色,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新课标中明确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种转变会让学生产生主动性,因此在教学方式的设计上要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布置预习与自学任务,甚至可以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分组的形式分配给学生,让学生多讲一讲自己的看法,并且互相交流讨论,教师的任务是引导与点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且总结重点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愿意充当“小老师”的角色,为其他同学解答疑难,在准备自己所要讲授的知识的同时,他们就已经掌握了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

3.学会利用新的教学设备与教学模式

新时代的科技水平不断进步,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工具,将这些工具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才真正发挥了其作用。教师课前利用网络资源按照学生实际情况精心准备课件,利用多媒体设施教学,可以大量节约课堂时间,突出教学重点并解决教学难点,为学生量体裁衣制作的课件必然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对资料的搜集整理也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多种方式达成,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逻辑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对信息的筛选能力等等。教学模式也要从以前的“满堂灌”逐步改变为课堂内容精简、方式方法灵活多样。

4.重视延伸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课堂时间与内容对学生来说十分有限,因此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课下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自己学习到的知识与能力,以保证达到教学活动的目的。如邀请作家开办文学沙龙,组织学生对讲座内容进行整理并形成纸质刊物;组织开展辩论会、知识竞赛、校园文化展览等相关活动,展现学生风采;创办兴趣社团,定期举办社团活动,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丰富课余校园生活。这些课内外的教育方法相结合,必然能够让学生将知识与能力融会贯通,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

以上几种语文教学的创新方法是具体操作中的方法,而要真正做到创新,关键还是革新理念,只有教师的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不断提出新方法,解决新问题。语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它承担着弘扬民族文化、传递人文精神的重任,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整体素质的提高、长足发展的延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重视语文创新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语文教师责无旁贷,教育创新势在必行,而思想观念的与时俱进正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河南新乡市职业教育中心)

教育科研方法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工程教育的背景下,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工程教育的培养要求为出发点,分析现有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条件以及教师工程背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工程教育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起源于20世纪末由美国8所高校提出并推行,为培养合格的工程师,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对工科毕业生提出11项能力要求[1]: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为学生提供多学科的综合知识背景;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2]。我国已加入华盛顿协议组织,正在积极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重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达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实验室是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主要场所,要实现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课堂教学相比,实验教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启发性和探索性等特点,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3]。

一、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问题

长期以来,实验教学作为理论课的辅助课程,配合专业课的进度,安排学生进行对应的实验操作,以增进对相关内容的理解。该种方式按照课程的内容将实践环节分隔成一个个独立的实验,实验与实验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往往专注于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方法甚至完全按照其步骤将实验完成。实验过程中缺少主动积极的思考,甚至对于出现的结果都少有分析其合理与否。从时间上来看,每个实验根据课程安排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可能只重复一次,出现预期的結果就结束实验,对于相关的原理及操作没有形成较深的印象。而且不同实验之间间隔较长,导致学生对于不同实验间的联系和区别没有形成清晰地认识,这种完全照章作业的实践教学模式难以达成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

2.实践条件问题

实验室是实踐教学的必备的硬件支撑,实验室的面积大小、设备种类、开放方式对于实践教学的效果影响巨大。现在国内高校实验室一般是根据课程的实验教学需要而设置的,其特点是专业性强,功能单一。实验室设备购置后仅用作实验教学使用,实验设备台套数少,使用率低,而且设备更新速度慢,这些条件都制约了实践教学对学生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实践条件的改善需要依赖于教育经费的支持,保证设备台套数和实验环境的前提下,实践教学才能更好服务于学生工程技能的培养。

3.实践教师缺乏工程背景问题

近年来,高校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越来越多,但他们大多是毕业后直接到高校工作,接受的主要是理论知识和学术训练,缺乏广泛深入的工程实践经验,研究的课题也多偏于基础理论,习惯于用科学教育的方法从事工程教育[4]。实验系列教师也存在缺乏工程实践背景的问题,长期以来实验教师的地位在高校得不到重视,缺乏系统的工程培训交流,更缺少到企业实践的机会,使得上述问题长期存在。这些现象对工程教育的开展具有较大影响。

二、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1.创新实践教学内容

在保证基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压缩验证性实验的数量,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主动思考,寻找可行的解决办法,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科内最新研究成果相关的实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于综合性实验不限定每个实验的时间,在必要的课时之外采用预约开放的方式,允许学生进入实验室完成实验。除必须完成的实验外,提供给学生选做实验项目,需要学生通过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后方能完成,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变革教学方法

在基本实验操作的基础上,增加相关行业知识介绍,通过多媒体等方式将实验的原理、应用背景、作用讲清楚,甚至可以增加生产一线工程师的工作录像,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对于生产现场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可以采取的解决办法都能够预先掌握,与企业生产一线实现无缝连接,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能让学生明白所学实验方法用之于何处。本科阶段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不同等级的实习实践机会,将校内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实习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所学技能作用,又能增加实习的目的性。

3.保证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最基本平台,实验室基础建设,实验设备的更新,最新实验技术的引入,这些都依赖于高校教育资金的扶持。在保证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积极组建学科的专业实验教学综合开放平台,不仅在实验内容、实验项目的开放,更是实验设备、实验时间的开放,允许学生能够自主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加强教师的工程培训

提供给青年教师尤其是实验教师交流培训的机会,派驻部分实验教师进入企业锻炼,完善自身工程技能的同时培养教师的工程素养。聘请企业有深厚行业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职交流,助推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工程技术能力。

三、《海洋工程结构检测技术》实践教学尝试

《海洋工程结构检测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与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建造环节紧密结合,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无损检测技术的方法与分类,其目标是使学生具有从事海洋工程结构及其它工程结构的检测与试验专业知识,并为深入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基础。该课程设置14个实践学时,包括超声探伤实验、磁粉探伤实验、涡流探伤实验、磁记忆实验、声发射实验、红外热像实验、超声测厚实验等7个实验,通过初步的改革试点,对于超声探伤实验除基本实验内容外,增加纵波探伤、实验仪器校正等选做实验,在预约时间内对学生开放,以完成选做实验。在原有声发射仪(1台)的基础上购置新型声发射仪器两台,将演示性实验变更为验证性实验。购置大量实际损伤试件供学生自主实习实践相关检测方法。从实践的效果来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对于实验的兴趣更为浓厚,较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工程教育现已在我国推行,全面改革现有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必将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李志义.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20).

[2] 曹万林,李振泉,刘晓慧,李宗泳.大工程教育背景下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新措施[J].北京教育,2008,(01).

[3] 董西广,李会序.工程教育背景下的开放性实验教学[J].河南教育,2011,(4).

[4] 李培根,许晓东,陈国松.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问题与原因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

基金项目:2016年度中国海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6JY113)。

教育科研方法论文范文第4篇

2013年10月20日,《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比尔·凯勒(Bill Keller)发表了题为《平庸的企业》一文。读者很快就明白被批评的机构是大学中的教育学院。作者指出文章的题目是借用一份新近发表的关于教师教育大学化的报告。这份报告出自凯特·沃什(Kate Walsh)和美国教师质量委员会之手。事实上,对教师教育大学化的批评和质疑之声不绝于耳,凯勒一文及美国教师质量委员会的这份报告,只是众多此类文章、报告、评论等中新近发表的而已。在很多美国人看来,无论是教育者、决策者,抑或普通民众,美国教师教育并非处于危机之中那么简单,而是根本已经演变为一场灾难。这些报告认为,教师教育这场灾难导致了一系列国家问题——从美国学生在国际测试中令人不满意的表现到国家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地位的下降。

数年前,当在美国东北大学教育学院担任主任时,我与纽约罗彻斯特教师协会主席亚当·乌班斯基(Adam Urbanski)一起负责几个研究小组。在自我介绍环节,我们通常会这样介绍自己:上午好,我们是教育学院院长和教师协会主席——当前教育界最不受欢迎的人。如此的介绍通常会引起哄堂大笑。可悲的是,在我看来,到今天这种情况并没有太多改变,教育学院和教师协会依然扮演着国家教育改革失败的替罪羊。但是,我必须坦言他们的确罪有应得。

作为历史学者,我们知道人们对教育学院的批评之声很早就存在。1953年,阿瑟·贝斯特(Arthur Bestor)出版了《教育的荒原:从公立学校学习中撤退》一书。此书中,他批评教育学院正在远离专业学术而成为职业培训机构。在他看来,20世纪50年代教育学院的改革仅仅是在教学方法方面对旧课程进行了改编,并未注入新的、专业化的教育理念。因此,在很多学生眼中,这些课程更像是教育学专业本科阶段的书页的累积,很难称之为一门人文学科。所以,教师教育大学化某种意义上只是延长性质的职业训练而已。

贝斯特批评教育学院教师同学院管理者及政府机构建立了不光彩的关系——学院管理者不会对学院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批评,即使问题大量存在。这种关系确保了教育学院开设大量教学技能方面的课程。在他看来,来自政府的、带有附件条件的保护,使得教育学院可以,或者说敢于反抗大学学术标准。

10年后,其他的批评家,包括詹姆斯·D·科纳(James D. Koerner)及哈佛大学原校长詹姆斯·布莱思特·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等也发表了同样的观点。科纳的用词如贝斯特般犀利,科南特的语言相对温和一些,他们共同把增设新的、有组织的认证机构——教师教育国家认证委员会纳入有效的教师教育改革措施之列。科南特同时对人文学科教师做了批评,指责他们对学校问题毫不关心,对普通中等教育问题则同样漠视。

从那以后,几乎每隔10年相似的批评都会出现:教育学院课程设置中,方法类课程过多,而严肃的人文学科课程讲授太少;供新教师观摩、学习的示范课及训练他们教学技能的实践课安排不足等。令人吃惊的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2013年的批评与质疑,并未促使教育学院课程体系发生任何重大变化。

过去10年,对教育学院的批评和指责愈演愈烈。面对公众的批评与抱怨,曾经一度扮演教育学院保护者角色的政府机构,正试图以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标准来回应公众的指责。然而,很多时候,新标准意味着更加严格、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足以扼杀创新的努力。诸如国家教师质量委员会(NCTQ)等外部机构,依据标准对教育学院评级分类(这种标准我们认为并不理想)。这些外部机构有宣传手段,而我们没有。因此,当国家教师质量委员会指责教育学院为“平庸的企业”时,这样的指责能很快传播到全国,而我们深知这种评价是不公正的。对国家教师质量委员会草率的结论,我个人持否定态度。他们只关注教学大纲,并未对课程详细分析,或者检验培养结果。但是,在大多数人看来(包括为我们的工作提供资金的普通民众),国家教师质量委员会对教育学院的批评则是正确的、恰如其分的。

另外,替代性教师教育项目越来越多,也日益受欢迎。“为美国而教”计划是替代性教师教育模式中最著名的一个。他们以大学外的机构,或者以学区、政府特许学校为基地,开展了如教育研究生接力培训(Relay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项目,波士顿、费城的教师驻校师资培训项目,纽约的哈莱姆乡村学校师资培训项目等。凤凰城大学也推出了教师培训的网络课程。即使新的教师教育模式只培养了很少部分的教师,但他们的影响,以及他们声称的相对于教师教育大学化所具有的优势,推动这类培养模式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

下面我来谈谈评价教育学院毕业生教学能力的新标准。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设计的“教师表现测评”量表(Teacher Performance Assessment,TPA)的应用范围最初在加利福尼亚州。后来,越来越多的州,包括华盛顿州、纽约州等都在使用这个量表。致力于对教师教育毕业生的教学技能水平进行精密分析的量表向我们提出了重新思考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现在,教育学院正在以其毕业生在该测评中的表现而被分类定级。

2005年,全美教师教育学院联合会原负责人戴维·伊米(David Imig)对未来10年的教师教育作了预测。伊米认为,社会对教师责任的要求更高,对社会公正的要求和多元文化意识日益加强。而且,随着各学区在各种教师教育机构间竞标进行教师培训和校长培训,教师教育机构的竞争日趋激烈。他的预测相当冷静,是基于对当时已经出现的并将在未来10年居于主导地位的力量的审慎分析的结果。

事实上,我个人对教育学院的批评与上述看法有所不同,但也不全是背道而驰。在我看来,教育学院并未真正确立自己专业学院的地位,即作为一个真正的教师职业培训中心与研究教育的学术中心。

我们曾经努力模仿比我们更具有学术尊严的人文学科的同事,我们过于关注自身在大学中的地位和我们的工作对同伴研究工作的意义及影响,却很少关心如何培养我们的学生兼备渊博知识与批判精神的专业才能。我赞同1988年出版的《教育学院》(Ed School)这本书的观点——教育学院,特别是置身于著名研究型大学里的教育学院,已经毫无远见地被他们所处机构的学术和政治氛围所俘虏,失去了对自己专业的忠诚。他们如同边缘人,远离了自我世界。他们几乎不可能达到人文学科其他学院同事的学术标准;同时,他们与实证研究的同事距离也日益拉远。他们愈努力嚷嚷着成为学术研究的支柱力量,他们离自身应尽责任的公立学校的距离就愈远。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们对公立学校实践问题的持续关注导致了教育学院在大学中的地位岌岌可危。

对教师教育大学化(包括教育学院的教师教育)发生的这种不再强调教师培养的转变,约翰·古德莱德(John Goodlad)表达了同样的批评。针对20世纪80年代大学发生的一系列重要变化,古德莱德总结到,教育学院愈益鼓励教职员工重视科研,其愈益不可能把教师培养放在工作优先之列。调查显示,随着大学名望的提升,教师教育不仅在整个大学中的地位逐步降低,在教育学院中的地位也每况愈下。事实上,教育学院在很多大学中的地位本就不高。

即使在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也是最不受重视的工作。研究型学者致力于公共政策、儿童发展及学习理论的研究。他们可能会研究教师,但不直接参与教师培养与培训。只有那些非研究型教师,也就是那些地位不高的教师,如教学型教师或者兼职教师,方从事教师培养与培训。创设了霍姆斯小组(Holmes Group)的朱迪斯·拉尼尔(Judith Lanier)曾对此有过最简洁的表述——教授地位的高低与他们对教师教育工作的参与度成反比。事实是,虽然我们赞同他们的观点,却很少认真分析其中的警告之意。结果就是,教育学院在大学机构中的位置持续边缘化,甚至讲授教育基础课程的教授们会发现他们在也被边缘化。当教育基础课程被很多学者及外面的批评者视为与教师教育无关时,我们这群把教师教育作为专业生活一部分的人常被我们的学术伙伴们视为无足轻重的存在,而这一切在全国范围内上演着。大学教师教育很少得到政府机构、教师组织、学校及为当下教育改革提供资金的各类基金会的重视。

毫无疑问,对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关注越来越少。如果追踪来自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及其他有影响的、全国性基金会的资金分配流向,会发现这些资金流向了替代性教师教育模式,如“为美国而教”、驻校模式,或者如增长迅速的教育中继学校等这些新兴的培训项目。无论你留意与否,都很难发现美国联邦教育部、国会或者盖茨基金会等中的任何一个有投资大学教师教育的意愿,或者特别给教育史研究拨款。这些资金的绝大部分流向了应用心理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现在,资金的走向确证了历史学家艾伦·拉格曼(Ellen Lagemann)10年前的所说:在教师学院,如爱德华·L·桑代克(Edward L. Thorndike)等心理学家成为了胜利者,而约翰·杜威(John Dewey)这样的哲学家则失败了。实际上,我从心理学家所讲的内容中也获益良多,对“为美国而教”、“驻校模式”、教育中继学校等项目,也无意于进行批评或指责。恰恰相反,对上述项目实施教育的三种机构,我给出了很多积极评价。但是,我对教育学院和教育史课程不能继续在教师教育及关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研究中发挥作用的现状深表担心和忧虑。学校的良好运行有赖于历史力量和文化力量的共同塑造。大学里的科学研究不仅包括对大脑功用的探索,还包括学校教育对社区的影响、对教育历史的目的及意义的思考。难道这些研究就不能在教师教育中发挥作用?难道一流的教育研究者对教育目的及意义的认识与看法就不能帮助那些有志于成为知识渊博且具备高超专业能力的学生?难道我们希望将引领学校未来的教师们仅仅是一些仅具有教学技巧与技能,对有效教育是如何产生的,及学习的目的与本质的伦理性问题没有半点思考和认识的人?

当越来越多的例子表明大学网络课程也备受瞩目时,威廉姆·鲍文(William Bowen)则认为不宜过度渲染技术的力量。他反复强调面对面教育的重要性。难道未来的教师不希望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相互争论、相互学习,学生与不同的知识渊博的教师相互争论、相互学习?我不能确保现代每所大学里的教师教育计划都努力创设富有智慧的对话式教育方式,能确定的是没有任何一个新的教师教育模式对此有过持续、不间断的关注。

其实,难道每天帮助一个新手学习如何成为一个专业化教师不会有益于大学研究人员不断精进他们的研究工作?难道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当前学校教育及学习的问题,会妨碍我们这些撰写学校教育历史的人成为更好的历史学家?最后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如批评家比尔·凯勒曾提出的那样:全美有330万名公立学校的教师,不可能保障所有教师自始就接受教师专业培训。因此,提高大学教育质量是当务之急。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转向教育学院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教育学院所处的大学业已处于危机中,并且是相当严重的危机。

编辑 郭伟

教育科研方法论文范文第5篇

2、基于大学体育课程的素质教育研究

3、中层理论:高等教育研究的新视角

4、人·关系·方法:大学组织内部治理的三个维度

5、2014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回顾与述评

6、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参照比较方法之探讨

7、国际化视角下高等教育质量评级研究

8、校长何以作为大学事理的体现者

9、师生参与大学课堂教学方法创新的动力机制分析

10、高等学校教师综合考评体系研究

11、日本大学卓越计划实施研究

12、大众化视域下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成就、缺憾与反思

13、对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审视与思考

14、融合教学方法以促进大学英语课堂学习氛围的形成

15、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分析

16、某高校贫困大学生血糖及血红蛋白含量分析

17、大学英语课程与中国文化教育实施路径总结与分析

18、基于岗位技能认证的企业数字化学习案例研究

19、心理学研究方法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探究

20、基于资源共享的教育研究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21、基于网络平台的生师互动模式分析

22、日本九州大学人间环境学府教育模式的探究与借鉴

23、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分类必修课程设置研究

24、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大学精神中的作用

25、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26、实践导向的计算方法课程教学研究

27、大学英语教学与元认知的运用

28、职业教育研究的反思与前瞻

29、民国文学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反思

30、学业拖延与自我同一性状态相关性研究

31、独立学院课堂有效教学探讨

32、开放大学的教学学术:内涵、意义及方法

33、关于大学教师学术工作考核的几个问题

34、中美大学教育比较的思考与启示

35、SPOC教师培训课程开发的新趋势

36、新世纪初国内大学英语教育研究现状(2000-2015):基于科学计量学的可视化分析

37、“后方法”时代下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

38、探析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教育研究所新发展

39、浅论现代大学教学方法

40、论中国农村教育研究的发展路径

41、本科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调查

42、关于我国大学章程主题研究的反思

43、将科学方法模式运用于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探究

44、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的主题演进与前沿探讨

45、Peer—Instruction一哈佛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新方法

46、进入21世纪后探讨教育研究方法之回顾与展望

47、必须重视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48、基于信息计量的C9大学与亚洲一流大学评价及比较研究

49、以自我评价为基础的日本大学多元化评价体系研究

教育科研方法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在课堂参与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个体参与的机会,是实现教学平等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如何去合作探讨,教师不能流于形式,要为学生作引导、补充、评价。我们也知道现在应该把学生放在主导的地位,为了学生更好的开展小组合作,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给予正确和有必要的指导,从而让学生养成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方法来学习。

【关键词】语文课堂;学生;合作学习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提出学校领域师生之间的交往,其中有种师生交往形式是被提倡建立的。这种形式中,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小组合作形式为主,是每一个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参与课堂教学,交流思想感情。合作学习即个体在小组中积极的互相支持配合,主动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小组内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信任。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

一、合作学习在语文课堂实施的现状

在语文课堂上有形形色色的合作学习环节,可以这样说大部分的只是流于形式,学生参与度并不是很高,只是极少数优秀的学生是在跟老师在交流,并能解决老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有的只着眼把合作过程淡化,点到即止,有环节但没有内容,没有落实到位;有的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刚讨论到点上,时间就到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课堂,学生只顾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秩序混乱,还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但学生都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一问一答。这样的教学常规,这样的合作学习既没有达到教学目标,又没有收到实效,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交流能力等培养又怎能构建起来。

二、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肯定地指出:不会合作,就没有成功。合作学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小学语文合作学习,就是在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这些小组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自主探究的,互助性的,实现合作小组内每个成员都得到共同发展目标的学习。明确的学习目标、个人的责任感和组内合作探究是小学语文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效果的关键。培养小学生在课堂上正确地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实现教学平等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增加学生个体参与的机会。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学习的每一个过程,使每位教师需要解决的难题。要提高课堂效率,抓好合作学习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应该运用各种各样的办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住不放手让学生自主、独立组织组内的各种活动,尝试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语文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如何去合作探讨,教师不能流于形式,要为学生作引导、补充、评价等。

1.指导建组,明确任务

建组是根据学生的自身能力组成学习小组,建立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小组一般由5-6位成员组成,可以让学生先自由组合,再由教师根据自建的情况加以调整,组员必须有班上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尖子生,中等生,待优生。有负责小组组织的组长,有负责收集资料的收集员,有负责汇报的汇报员,有负责登记的登记员等,也可以编上号码,每个号码都有所承担的任务及职责,让他们轮流当值。这样下来他们在小组里都清楚自己的任务,有自己的岗位,在轮值的过程中尝试到不同的岗位,接受不同的任务,锻炼了自己,培养了自身的能力,增强的自己的自信心。例如,在背诵课文这一项中,小组长负责分工,组内成员分别按照要求进行背诵登记工作。单元综合实践活动,组长负责分工,小组汇报,每次实践活动都轮流换一个角色,每个学生都可以动口动手,互帮互助。在表演课本剧或朗诵时,小组的作用会更大。这样的合作学习便于教师有效地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学习。

2.建立评价制度,参与调控

每一项工作都有它的评价制度,对于小学生来说评价是不可缺少的一种鼓励手段。我们在分小组的时候就要让每一给小组都有一种拼搏精神,合作精神。及时的评价和反馈是对小组合作学习起着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并鼓励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提高小组的合作活动水平。教师在发现某些小组出现问题的时候做出一些必要的调控也是必须的,要及时诊断和处理小组内存在的问题,教给小组成员一些探究的方法,合作的要领,指导小组有效、有序地开展小组活动。

3.落实活动,有序开展

在语文课堂上都设有小组合作环节的机会很多,但由于没有充分的时间或者小组目标不明确,导致这个小组合作只是走过场。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小组活动失去了兴趣,特别是待优生,他们平时发言少,由于基础差,有一些还比较调皮,他们担心回答错了会被同学笑话,在老师被提问时更是显得手忙脚乱,生怕答错被老师批评。在小组活动中我们更要注意这些学生,创设一个小平台让他们参与其中,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不同难度的合作任务,希望能创设好特定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大胆说。教师在设计小组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时应该设定好充分的时间,让小组有充分的的时间去实践。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写一写简单的记录,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如果需要有讨论的过程的,就应该附有讨论的记录。课后还可以将记录张贴在展示栏上面,让每个小组都能总结自己,发现其他小组的优点。小组合作学习上的所有记录或者表格,在汇报小组讨论或研究时学生就能更加清晰地汇报小组的有关情况,方便教师在课后继续追踪或者跟进小组学习的效果。在这样良好的小组学习活动的习惯下,小组里的每一位学生都会珍惜课堂内外属于他们的每一分每一秒。这样的小组合作既能完成学习任务又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教师的地位从主体变成了引导者。从角色的转变告诉我们更要激励所有学生主动承担学习的责任,强化学生合作的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把握最佳的时机,把小组合作学习从走过场走向实效。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姚远.小学语文合作學习实效性研究.文汇出版社,2003.3

[3]李会平.浅谈对小学语文小组学习的几点反思[J].学刊

上一篇:美术教育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文化景观遗产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