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教学秩序论文题目范文

2024-07-20

班级教学秩序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浅谈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3、班级文化建设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

4、新时代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研究

5、关于语文教学与班级文化建设相融性的几点思考

6、价值认同视角下班级文化建设的“惑”与“治”

7、小学班主任做好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探思

8、“发声者联盟”班级文化建设探究

9、基于场域视角的班级文化建设探析

10、让班级文化之花绽放光彩

11、小学低段动态班级文化活动设计

12、让科技创新成为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重点

13、探析班级文化建设对小学生的影响

14、班级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育人作用研究

15、班级文化建设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16、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之我探

17、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18、谈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19、新时代中职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20、探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出现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21、无声细雨,让班级文化开出灿烂花朵

22、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浅谈

23、构建有特色的小学班级文化的策略

24、初中德育一体化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

25、班级文化建设在德育中的作用

26、落实“双减”新政策,构建特色班级文化

27、探讨具有职业特色的中职学校班级文化建设

28、“双班”班级文化建设的四维模式

29、大学生班级文化功能视野下的班级文化构建探讨

30、班主任培养学生管理班级文化建设之研究

31、“和美育人”理念下特色班级文化建设探索

32、“双减”政策下建设小学班级文化的有效策略初探

33、试析如何调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34、小学一年级班级文化建设探析

35、打造优雅班级文化,塑造学生心灵家园

36、建设班级文化 助力学生成长

37、实施“班改评价”,构建班级文化共同体

38、创建优秀班级文化 用优秀班级文化引领学生成长

39、高职学生班级文化建设思考

40、刍议初中班级文化活动的建设分析

41、浅谈班级文化建设

42、谈如何利用班级文化建设助力德育工作

43、“双减”政策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研究

44、基于积极心态下的班级文化建设

45、让“多元对话”在班级文化中绽放精彩

46、生态教育主题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47、价值培育: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诉求

48、缔造完美教室行动中班级文化建设初探

49、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班级教学秩序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激励过度;惩戒制度;惩戒不力;经济后果;经济秩序

[中国分类号] F123.9 [文献标识码]A [

[基金项目]本文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FT-04-0884)的阶段性成果,同时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传统优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区域经济增长研究(05BJL069)”的资助。

[作者简介]朱方明,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贺立龙,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 610064。

一、引言

激励与惩戒构筑起经济秩序维系力量的两极。市场经济提供了一种高强度激励机制,但如果没有相应严厉的惩戒制度,市场经济必然陷入混乱。因此,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成为世人的共识。亚当·斯密在揭示经济运行动力是利己心的同时,强调受利己心驱使的个体行为只有在适当的竞争和公正的制度下才会向着符合社会利益的方向发展。诺思将制度看成一种激励机制,但又指出“制度发挥其功能的一个实质性部分就是确定犯规和惩罚严厉性的成本”。[1]现代市场经济秩序很大程度是建立在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的一系列社会激励制度基础上的,但由于机会主义倾向的客观存在,建立健全能够创造“违规不值”心理预期的惩戒制度必定不可或缺。在我国,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长期为人们忽视的惩戒制度愈加彰显出其独立于激励制度之外的重要价值,但至今没有引起学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充分重视。

二、现实分析:激励过度与惩戒不力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了大量违法违规现象。突出表现之一:消费安全和员工权益事件多发,[2]当前,矿难、污染、假药、有害食品、虐工等字眼频频出现,强烈冲击着我们的消费信心和投资信任。2006年产品安全问题持续突出,如日本SK-Ⅱ化妆品含违禁药品事件,上海家乐福出售过期猪肉事件,奶产品问题、瘦肉精问题、多宝鱼磕药事件、红心鸭蛋事件等,社会影响恶劣;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制售假药案、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欣弗不良事件等,严重威胁了公众的生命安全。此外,深圳富士康血汗工厂、层出不穷的矿难、民工工资拖欠等员工权益受损事件不断。突出表现之二:资本市场犯罪或违规行为猖獗。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十几年来,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违规担保、造假与舞弊等痼疾难除,公司高管经济犯罪或违规操作案件频繁发生,资本玩家非法收购并掏空国有上市公司的阴谋屡屡得逞。其中,非法占资尽管整治多年,截 2006年底仍有17家上市公司涉及违规占用资金92亿元[3];2004年的周正毅案,2006年的明星电力原董事长周益明合同诈骗案,加上近年来中川国际原董事长丛刚、西昌电力前董事长张斌诓骗上亿国资案等都是“空手套白狼”鲸吞国资的典型个案。突出表现之三:公共资金违规使用问题严重。每年的审计风暴都因揭露大量触目惊心的违法违纪问题备受关注。[4]国家审计署审计披露,2006年中央部门本级违法违规问题金额达12亿元,二、三级预算单位达42亿元;领导干部直接经济责任违规金额50亿元;29个省(区、市)和5个划单列市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基金违规金额达71亿元;三峡移民资金违规占用与虚报2亿元。财政部统计,2006年全国财政监察查出违规资金911亿元[5]。上海社保案、天津大学挪资炒股案、南开大学4亿资金违规案,暴露出公共资金使用的某些“黑洞”。

上述仅是经济领域违法违规现象的一些典型事例。在商品市场,一些商人和企业粗制滥造,掺杂使假,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发布虚假广告信息,提供霸王合同条款;在资本市场,虚假包装上市,散布虚假信息,操纵股市,恶意并购,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甚至掏空上市公司,套取银行资金等;在公共部门,挪用、侵占、甚至侵吞国有资金,乱收费等现象屡见不鲜。

经济领域违规违法行为盛行,甚至存在“前赴后继”的现象,原因何在?我们认为,市场经济中存在的自利动机是其基本诱因,而违规违法的财富效应强化了这种激励。惩戒制度不健全,则客观上营造了一种环境助长人们对违规违法低成本高收益的心理预期。根据贝克尔关于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6]违规或腐败,若比正当经济活动的预期收益更高而预期成本更低,自然会成为人们的理性选择。激励过度滋生贪心,惩戒不力怂恿违规。由此意义上探究,我们认为,激励过度与惩戒不力并存的制度特征,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中违规违法行为盛行的根源所在。

在某种意义上,市场经济本身就隐藏着激励过度的风险。资本会因100%利润而敢于践踏法律,300%利润而冒绞首危险。[7]回顾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有学者指出,通过不断“放权让利”形成的国有企业经济激励机制,在调动管理层和职工积极性的同时,形成了一种过度经济激励的倾向,助长了为获私利牺牲国有资产增值的行为,并造成国有企业分配制度一定程度的失灵。[8]近年来,受行情看好与高额利润刺激,煤炭行业超设计能力生产与“扩能改造”现象成风,国有、地方、个体等大小煤矿纷纷挑战生产能力“极限”,不仅造成资源加速枯竭,更成为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祸首”[9]。陕西铜川、辽宁孙家湾等特大矿难都与严重超产有根本关联。在煤炭市场监管不力的背景下,低成本与高收益的极不对称,形成了对安全隐患巨大超产行为的过度激励,构成了矿难多发的经济根源。

近年来,朗讯、花旗、高盛等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接连爆出高管为获业务而违规的消息,“桔生淮南”很大程度上源于惩戒在我国的制度性缺失。姜汝祥认为,华人高管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能固守市场原则与职业道德,在华却出现集体违规现象,与中国“游戏规则不规范”的特定市场环境以及“业绩主导”的制度文化有关。[10]上海家乐福出售过期猪肉事件以及对其的后续处理,一定程度上映射出我国“惩戒无力”的法制现状。对家乐福上海曲阳店销售过期猪肉的违规行为,监管部门的处罚仅为没收违法所得10661.77元、罚款53308.85元。[11]相比美国“售假将面临

200万美元的罚款或10年的监禁,或两种处罚同时进行”的严厉惩罚,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没收违法所得”或“处以5倍以下的罚款”等惩戒措施实在无关痛痒。上海社保案,集中暴露出我国公共资金使用权力缺乏有效监控的体制顽疾。缺乏独立监管机构和公众“第三方监督”,即使政府集体违规也变得安全可行。

三、惩戒不力的经济后果

惩戒不力,即对违法违规者没有惩罚或者惩罚强度太轻而未达到警戒效果。表现为:(1)惩戒的法制体系不完善、经济领域的规则缺失,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2)发现违规行为的社会网络受限制,助长了违规的侥幸心理;(3)发现违规行为却难惩治或惩罚很轻。长期以来,我国倡导“激励为主、惩戒为辅”的制度文化,在以激励为核心建构起来的市场经济制度体系中,惩戒制度一直处于次要地位,加上执行欠佳,导致了惩戒不力的现实困境。惩戒不力客观上降低了违规成本,增大了违规盈余,使得违法违规行为变得有利可图。

惩戒不力是对有害行为控制力量的制度性缺失,意味着对社会违规违法现象的极大纵容,必然产生严重的经济社会后果。

1.提升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按照科斯的论述是指“市场运行成本”,包括市场价格与交易对象的发现成本、交易的谈判与签约以及督促履行的费用等。威廉姆森认识到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导致交易活动变得复杂,带来交易成本的增加。[12]惩戒不力助长机会主义行为盛行,导致社会经济秩序混乱,使得交易或契约的事前谈判和事后监督中的信息不对称性、谈判复杂性、准则不适应性、契约履行不确定性等相应增加,从而大大提升了为达成交易、执行契约、维护契约所需要的交易成本。目前惩戒机制不健全,以及由此滋生的众多交易的不确定性,正是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2.破坏交易秩序。与带来交易成本的提升相关,惩戒不力的另一经济后果是对交易秩序的破坏。任何健康规范的交易秩序都建立在交易规则的建立健全和有效执行基础上。制度经济学认为,没有强制性惩罚措施的规则是无用的。[13]在惩戒不力的制度环境下,众多违法违规行为由于难以受到惩罚或者受惩罚过轻,市场交易规则的执行效力大大降低,客观上使各类经济主体形成了违规成本远低于违规收益的心理预期,在机会主义的行为倾向下,交易双方很容易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生欺骗、违约、盗窃等投机行为,交易秩序将遭受很大破坏。“齐二药”事件、“欣弗”事件,集中表现出我国医药市场交易秩序的混乱,而其根源正是缺少严厉的惩戒制度,企业便漠视市场规则,以致道德沦丧。

3.纵容垄断。经济市场化过程中,不合理垄断在抑制竞争活力、扭曲市场秩序以及危害消费大众上的负面影响已不容置疑。垄断的成因依类型而异,但各种垄断发展为对市场经济秩序有害的违法违规行为往往与惩戒机制不健全密不可分。市场垄断与自然垄断是市场竞争自发形成或因产业特性自然存在的,符合经济效率要求;但处于市场垄断地位的企业在市场法制约束缺失尤其是惩戒乏力的条件下,往往寻求操纵价格、划分市场、非法兼并、提供低质量产品和服务等不正当手段排斥竞争,构成“行为垄断”;自然垄断在监督或惩戒不力的情况下会造成腐败机会。[14]行政垄断,作为行政系统对公共权力的垄断,意味着立法、司法机构无法与行政系统形成有效的监督与制约机制,行政机构及官员因为缺少制约和惩戒而以权谋私。

4.滋生腐败。腐败,就政府公职人员而言①,是由于考虑私人的金钱或地位利益而偏离作为一个公共角色所具有的正式职责的行为,或者是违反那些旨在反对谋求私利的规则的行为。[15]腐败的产生与存在是任何制度下都无法完全规避的个人与公共权益的矛盾外现,但其普遍与严重程度却反映着对公共权力制衡及惩戒制度的有效性。从伦理经济学分析的角度出发,有学者认为,政府公职人员的利己心是腐败产生的基本动力,权力配置资源是腐败产生的必要前提,而对公职人员的监督与激励机制的无效率,则是腐败制度性滋生的最主要原因。[16]监督与激励机制作为诺思提出的“制度实施机制”,其有效性标志是行为主体承担的违规成本的高低。惩戒不力,腐败成本过低,腐败行为“得不偿失”的制度环境难以形成,中国的公共权力领域便有了利于腐败滋生的温床。

5.损害消费者权益。市场经济是消费导向经济,消费需求引导并一定意义上激励着厂商行为。通过迎合与满足消费者需求以实现持续盈利是厂商努力生产经营并不断创新的内在动力。但缺少了市场规则的约束尤其是惩戒制度的威慑,利润动机即成为过度激励:在承担违规后果过轻或违规成本过低情况下,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的厂商,容易出现不顾商誉而过度逐利,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消费者权益指消费者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所享有的权利和利益,一切不利于或有损消费者权益的现象都构成消费者权益损害。消费者权益维护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且消费者个体在维权中凸显弱势,一旦社会性惩戒机制缺失或惩戒频率与强度不够,假冒伪劣与商业欺诈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就变得有利可图,“生产经营者之所以侵害消费者权益,不外乎侵权成本低却收益高”。[17]

6.危害经济安全。经济安全,即一国经济发展及经济利益不受内外部因素破坏和威胁的状态,通常表现在国家对关键资源的控制状态和国家经济发展所受干扰度两方面。目前外资引进对我国支柱产业和幼稚产业的冲击,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中的市场控制、转移定价等不合理经营行为,矿产资源的非可持续性开发利用,金融业及现代流通业领域经济秩序的不稳定都威胁着我国经济安全,迫切需要相关法制约束以及政府有效监管。矿产资源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础,当前正面临严重的威胁,过度开采、浪费严重现象普遍,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源于有关刑事法规的建设不足以及地方利益驱动下相关部门对资源破坏型企业的惩处不够。[18]

7.加剧分配不公。分配不公即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表现为平均主义导致的收入无差别、行业间或地区间收入差距过大、权力参与收入分配获取高额收入等。[19]广义上,分配不公还包括各种非法收入的产生,如鲸吞公有财富、偷税漏税,贪污受贿,走私造假等。惩戒不力制造了机会主义行为盛行的制度空间,纵容了违法违规和贪污腐败,在收入分配领域造成并加重了分配不公。就一般组织而言,缺少监督惩罚机制,或者只激励不惩罚,一则因难以提供考察依据造成收入分配上的优劣难分;二则因缺少收入惩罚陷入平均主义。惩戒不力所滋生的大量权力寻租行为也导致分配不公。

在法治范畴内,由于对市场运行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打击与惩处不力,因偷税漏税、制假贩假等不法途径而产生的高额非法收入造成了社会危害性更大的分配不公。

8.使社会缺乏诚信。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灵魂,信用可理解为人们之间建立在某种经济利益基础上的相互信任和彼此授信关系。经历了近30年的市场化改革,我国尚未建立完备的国民信用体系,经济生活中的失信行为依然广泛存在,严重影响着市场经济的运行和社会秩序的稳定①。我国社会诚信状况欠佳,最重要的原因是失信惩戒机制构建迟缓。失信惩戒机制是一种使失信者“为失信行为付出惨重的代价,失去进一步获利的机会”、“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约”的后果威慑制度,信用的有效征集与对失信者的严厉惩罚是失信惩戒机制成功建立并发挥效力的关键。相比较美国等失信惩戒机制健全的西方国家,我国当前征信机构分割,信息整合困难,很难对失信者进行全方位惩罚;此外,由于惩罚失信行为的法律法规缺乏以及惩处力度偏小,现有的惩戒作用微乎其微。信用领域的惩戒不力,某种意义上是长期以来我国社会诚信缺乏、失信行为盛行、经济犯罪猖獗的制度性根源。

9.抑制创新行为,阻碍科学技术进步。技术创新行为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为。知识产权制度不健全,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打击不力,致使侵权行为能够产生高额的经济盈余,就会滋长侵权现象,从而使得致力于技术创新而付出高额成本的个人或企业不能利用其创新成果实现预期收益,而侵权者却通过付出较低成本甚至不付任何代价就能获得高收益。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个人或企业不会有足够的动力进行技术创新,因而社会的科技进步就会受到阻碍。

四、健全惩戒制度,规范经济秩序

制度要有效能总是隐含着某种对违规的惩罚。[20]激励过度与惩戒不力并存的制度困境,制约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并影响到经济秩序的健康稳定。健全惩戒制度,规范经济秩序,成为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制度改进的必然选择。

(一)思路与原则

惩戒制度建立与实施的前提是对惩戒对象及其违规行为的界定与查认,核心是对违规行为者的惩治与处罚,最终归结到对有“机会主义”倾向的全体经济行为者的警戒上。基于对违法违规行为查处率偏低、惩罚强度偏小,震慑力不够的现状,我国惩戒制度的建立健全要遵循扩展惩戒覆盖面、增大惩戒几率、加重惩戒强度、提高惩戒信息开放度的思路,即惩戒机制扩散到各经济领域,尽量增大违规行为的查处概率,加重惩罚,使违规者承担极重的违规后果与违规成本,并畅通信息渠道以提高惩戒案例的震慑效果。

有效率的制度将有效地提高人们的违规成本,使违规行为得不偿失。对于具备有限理性且有机会主义倾向的经济主体而言,预期的违规成本若低于违规收益,违规行为将有利可图而被选择。因此,惩戒必须坚持“违规惩罚远重于违规利益,使违规得不偿失”的原则,从成本收益角度讲,即惩戒造成的预期违规成本要远大于违规收益。违规收益即违规者借违规行为所获纯收益,预期违规成本等于惩罚带来的损失与惩罚落实的概率之积,要使违规者形成违规不值的心理预期,惩治带来的精神或物质负担一定要远重于其违规收益。

(二)手段与方式

惩戒制度的建立与实施要围绕一系列惩罚手段或方式的有效运用展开,旨在造成违规者物质或精神上的沉重负担的惩戒手段及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经济处罚。经济处罚可以理解为惩戒机构对违法违规者实施的直接造成其经济损失的惩罚,如罚款、没收财产等。在我国现有的惩戒手段中,经济处罚虽然常见,但却因处罚数额偏低而起不到应有的警戒效果。比如对违规金融机构的经济处罚,相比美国动辄上千万美元的罚金,我国法定的最高罚款额仅200万元人民币,很难起到震慑作用。加重经济处罚力度,直接提高违规成本势在必行。

2.刑事制裁。作为犯罪学概念的刑事制裁,在惩戒制度的范畴内主要体现为对经济领域犯罪者的罚金和监禁。相比一般的经济处罚,刑事制裁针对违反刑法的经济主体,是维护经济秩序的重要屏障。对于垄断或腐败中的严重违法行为,刑事制裁构筑了不可或缺的威慑体系,尤其是对操纵价格、偷漏税、证券诈骗、贿赂、鲸吞公有财富等犯罪行为处以高额罚金和监禁更具有惩戒性与威慑力。

3.道德约束。与经济或刑事、物质或肉体惩戒方式不同,道德约束作为一种精神或心理惩戒,其作用机理是违规者在已有道德心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反思或社会舆论谴责而促生强烈的愧疚感或耻辱心,从而实现有违市场伦理道德行为的自我纠正。市场竞争中更易产生的是侵蚀商业道德的风险,因而道德约束起到了法律惩戒所不能起到的作用。正如诺思所言,“社会强有力的道德和伦理法则是使经济体制可行的社会稳定的要素”。[21]当前大力推行市场伦理道德教育,塑造重视道德约束的市场主体文化价值观,是构建惩戒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4.声誉机制。声誉机制,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个人或社会群体拒绝再与之交易的方式惩罚欺诈和违约者的机制①。相比较惩戒机构主动发起的经济惩戒和刑事惩戒,由交易对方或社会群体自行惩罚的声誉机制是一种成本更低的惩戒方式,且因违约者丧失再交易机会意味着不可估量的预期收益损失,从而具备更大惩戒性。尤其是在失信惩戒机制的构建以及对企业经理人违约行为的治理中,声誉机制因能形成违约会遭致更严厉报复的信念,成为非常有效的惩戒方式。

5.市场禁人。市场禁人是通过剥夺未来市场机会以惩罚、震慑违规市场从业者的惩戒方式,常用于对证券市场上过度投机行为者的惩戒。期货交易中的市场禁入,指证监会或期货交易所对过度投机者实施禁止其在一定期限内进入市场交易,若多次违法不改正,永久禁止其进入市场的一种惩戒手段和方式。[22]市场禁人在美国的期货交易法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证监会已下发的《证券市场禁人规定》也将市场禁人制度运用到对证券市场从业人员违规行为的惩罚中。市场禁人作为“出局”的惩戒方式,在一般商品交易违规惩戒以及失信惩戒中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6.权利限制。权利限制通常见于对罪犯进行的刑事制裁中,比如对罪犯的政治权利限制、人身权利限制等。在刑事惩戒的范畴以外,权利限制已逐渐体现出对经济领域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戒价值。比如《信托法》规定受托人在出现管理违规或处理信托事务不当行为时,其报酬请求权和费用受偿权利都要受到限制。此外,对会计职业机构及从业人员的惩戒机制中,责令减免劳务费或暂停执业等权利限制方式也是不可或缺的惩戒手段。作为与现代市场经济联系更紧密的惩戒方式,权利限制和声誉机制、市场禁人在当前我国健全惩戒制度中更值得探索和利用。

[参考文献]

[1]卢现祥,崔兵.和谐社会的新制度经济学解读[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6,(1).

[2]最佳企业公众形象评委会.2006年中国企业公众形象报告[N] 中国经济时报,2007-01-29.

[3]江国成.中国证监会稽查资金被违规占用的17家上市公司[N].经济参考报,2007-01-08.

[4]曲哲涵.2007年中国审计关注民生:教育医疗社保一项都不少[N].人民日报,2007-01-09.

[5]厉征.中国财政监察查出违规资金911亿元[N].中国税务报,2006-12-25.

[6][美]加里·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8]乔榛.过度经济激励倾向与国有企业分配制度失灵[J].国有经济研究,2005,(1).

[9]卢保红,等.超产是矿难频发“祸首” 1/3产量无安全保障[EB/OL].新华网,2005-02-20.

[10]徐蕾.跨国公司的中国瘟疫[J].商务周刊,2004-08-30.

[11]贾图.上海家乐福销售过期猪肉源于违法成本太低[N].上海证券报,2006-05-31.

[12]袁庆明,刘洋.威廉姆森交易成本决定因素理论评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9).

[13]江曙霞,刘二斌.制度供给: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激励与惩戒[J].上海金融,2004,(6).

[14]过勇,胡鞍钢.行政垄断、寻租与腐败——转型经济的腐败机理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研究,2003,(2).

[15][美]纳依.腐败与政治发展——一个成本收益分析[J].美国政治学评论,1967年6月号:419.

[16]杭行.腐败现象的经济伦理学分析初探[J].复旦大学学报,2004,(2).

[17]宁一非.消费者权益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问题,2005,(6)

[18]张吉军.论我国矿产资源经济安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8).

[19]金国兴.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不公现象[J].经济问题探索,2004,(5).

[20][德]史曼飞,柯武刚.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1][美]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2]李明良.期货交易过度投机的法律规范刍议[J].法学家,1997,(6).

(责任编辑:张琦)

班级教学秩序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纳米科技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纳米材料是纳米技术广泛应用的基础,它在改造传统产业中具有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市场前景广阔的特点,因而受到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欢迎。自从我国兴起“纳米热”以来,无论是商家,还是公众,都盼望分享一下“纳米红利”。但正如《中国质量万里行》组织的此次市场调查所显示的,从服装、药品、化妆品到冰箱……注有“纳米”字样的产品几乎无处不在,让消费者真假难辨。

市场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判别标准。如一件纳米羊毛衫,沾上油污一擦就掉,但不通过鉴定,谁也不敢说到底是不是纳米产品。因此,没有相关的检验标准,就不可能通过鉴定揭露伪劣产品,打击假冒纳米产品,引导厂家生产真正的纳米产品,那么正宗产品的名声也会受到连累,这种局面将给纳米技术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为了推进纳米科技产业化,规范市场秩序,我国政府部门加快了相关制度建设。2005年4月1日,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实施7项纳米材料标准,这是世界上首次以国家标准形式发布的纳米材料标准。7项标准均为推荐性国家标准,包括1项术语标准、2项检测方法标准和4项产品标准。

纳米材料标准的实施达到以下目的:

一、限制概念炒作。人们对纳米产品的认识应统一到纳米标准上来。什么是纳米尺度、纳米材料、纳米技术以及

纳米纤维、纳米薄膜等等,在术语标准中已经明确。如纳米尺度,标准发布前有两种说法,0.1nm~100nm或1nm~100nm,标准采用了后者。如此表述明确的说法在术语中就有66种。

二、适当分类,便于用户使用。以往纳米产品牌号混杂,类别交叉不清。标准明确规定各类产品的牌号与表示方法,同时有些标准对分类也有明确的规定。如在纳米氧化锌的标准中将产品分为3类,各类的主要用途不同,不同的用户及购买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以达到物尽其用。

三、提供了评判产品性能统一的标尺。调查发现,不同生产方法甚至相同的生产方法得到的产品,其性能指标不一致、不统一。标准明确规定,不论采用哪一种方法,但性能指标都统一要求。例如纳米镍粉可以采用羰基法、水热氢还原法、等离子法、电爆炸法、共沉淀法5种方法生产,但性能指标要达到规定统一的要求。

四、提供统一的检测方法,是贸易仲裁的依据。标准对相应的技术指标,规定了相应的试验方法、步骤以及检验规则,避免了由于采用的测试方法不一致,而导致产品性能浑水摸鱼的情况。只有采用规范的测定方法,得出的结果才是科学与可信的,才便于有关部门进行质量监督。

五、有利于我国纳米技术产品走向世界。由于有了统一的产品标准和检测标准,维护了产品性能的稳定性,有利

于我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实现产品国际化,并使我国标准为国际标准的制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六、制定市场准入的依据。目前我国纳米市场现状是五花八门、鱼目混杂,其原因在于缺少纳米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纳米技术标准的制定,有利于在制定市场准入标准时提供基础依据。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对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高科技产业而言,纳米产品需要更多的法规与制度的规范。2006年10月18日,消费者田凤宇购买了一件“雪中飞”品牌的羽绒服,价格为315元。他之所以会选中这一品牌是因为看到此品牌羽绒服附带的产品说明中,标注具有纳米抗菌的功能。但后来他了解到,所谓的“抗菌抑菌羽绒”根本没有相关的标准依据,属企业的自我炒作。感到受了欺骗的田先生认为,生产厂家擅自宣传其产品的抗菌功能是一种故意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因此向法院提起了诉讼。

田凤宇的起诉给了类似炒作纳米概念的企业一个警告:逐渐成熟的消费者不会永远被厂家牵着鼻子瞎忽悠,他们会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消费权益。更重要的是,消费者的维权行为,加速了相关标准的出台。由中国抗菌协会等单位负责起草的《纳米无机材料抗菌性能检测方法》国家标准已于今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项国家标准规定了纳米无机材料抗菌性能的术语和定义、试验方法、检测报告等内容,为纳米无机抗菌材料的市场规范提供了可靠保障。

自2005年4月国家纳米技术标准委员会成立至今,我国共制定了14项国家纳米标准,设立了4个专业工作组。其中“纳米环境、健康与安全工作组”设立在北京,另外3个设在上海,分别是“SPM标准化工作组”、“纳米压痕检测标准工作组”、“微纳米加工标准工作组”。可以说纳米技术标准工作已走在世界前列,为提高产业竞争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当然,无论引导产业还是规范市场,现有纳米技术标准的数量和质量还远远不够,建议有关方面加大纳米技术标准制定的力度,出台更多的纳米技术标准,以尽早形成我国的纳米技术标准体系。至于生产方面的准入制度,市场方面的认证与监管制度等措施,有关方面也应尽早考虑。只有做到标准、准入、认证、监管四位一体,才能有效规范纳米材料的市场秩序,确保我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的快速、健康和有序发展。

相关链接

纳米技术应用领域及其成就

电子信息:已经有通信、计算机、数码等使用纳米技术的产品。如利用改性微纳粉体制造的微波介质陶瓷,生产出滤波器、天线、电容器等新型片式多层微波器件,在手机、小灵通和无绳电话等通信产品上获得了应用。在计算机方面,利用纳米碳管等纳米材料开发的显示器已经研制成功,利用纳米材料的巨磁阻效应开发的存储介质,已经大规模商业化,使硬盘的存储密度获得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在疾病检测和治疗等方面日益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例如,利用纳米金和纳米磁性颗粒开发的乙肝、艾滋病检测用纳米晶免疫试纸,能够在10分钟内实现乙肝、艾滋病的快速检测,准确率达99%以上,成本远远低于目前医院使用的检测方法。利用纳米磷灰石类骨晶体与聚酰胺复合生物活性材料体系,开发出多品种多规格的硬组织修复体,具有与自然骨相匹配的生物力学性能、高的生物活性及优良的生物学特性。复合材料中纳米磷灰石类骨晶体含量达到自然骨水平,治疗骨折只需一次手术,能够避免病患二次手术的痛苦,目前已经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的生产批号。

环境、能源:纳米技术在环境治理、环境监测、能源高效利用等方面日益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利用纳米二氧化钛的光催化作用,制造的空气净化机,可以分解空气中存在的甲醛等有机溶剂,杀死病菌。利用纳米铁颗粒的催化性能,可以降解受污染地下水中的污染物——三氯乙烯(TCE),生成无害产物。利用碳纳米材料添加到锂离子电池的电极中,有效提高了电池的容量和充放电性能,以及电池的寿命。

建材:纳米技术对涂料、玻璃、门窗、卫生洁具等的性能提升有显著作用。例如,利用纳米技术生产的低辐射涂层玻璃,相对普通玻璃,白天透过玻璃进入室内的热量要小得多,但夜晚和阴雨天气,来自室内物体的热辐射约有50%以上被其反射回室内,仅有少于15%的热幅射被其吸收后通过再辐射和对流交换散失,故可有效地阻止室内的热量泄向室外,因此能够起到节约能源的作用。

纺织品:无论是纤维原材料的改性,还是后整理,纳米技术对性能的提升都有质的飞跃。例如,通过聚合物静电纺丝法制备的共混纤维素类纳米相变纤维,不仅可以生物降解,还具有随外界温度变化发生相形态变化可达到冬暖夏凉。利用荷叶的自清洁原理,开发的纳米面料,能够使液体和污渍在表面上形成珠状,防止吸附,实现长时间防止苏打、咖啡、葡萄酒、蛋黄酱和果汁等玷污的作用。

运动产品:由于纳米材料所具有的高比表面等纳米效应,可以制造出更加适于人类使用的运动产品。例如,利用碳纳米管优异的刚性与强度,制造出的自行车,除五通主轴为铝合金外,其余皆采用含碳纳米管的新材料,大大的降低了自行车的重量,提高了车子的强度。采用纳米镜面聚合镀膜的太阳镜,具有保护镜面、减少反射等多种功能,使人的双眼在运动时得到更好的保护。

汽车:已经有很多纳米技术实现了应用,无论是车身的表面处理,还是内在性能的提升,纳米技术均显示出巨大的市场前景。例如,利用纳米材料开发的汽车挡风玻璃、轮胎和车身喷漆用油漆等。

班级教学秩序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摘要】独立学院由于其生源的独特性,特别是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针对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实行分层分类教学”。本文从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实际情况着手,分析了在实施分级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对应的改进办法,以帮助我院今后更好的开展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工作。

【关键词】独立学院分级教学大学英语因材施教

独立学院的生源与普通高等院校的生源相比有其独特性。大多数学生文化课基础差,尤其是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这给大学英语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统一教学内容和统—教学进度的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 而且已经阻碍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按照新大纲的要求,我院从2009年开始对经济系学生进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试点,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水平。

一、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 Krashen 的“i+1”语言输入理论

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史蒂文.D.克雷申(Stephen D. Krashen)认为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途径是通过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学生只有获得可理解的语言时,才能习得语言,这就是他的语言输入假说理论。其语言公式为i+1。其中,i代表语言学习者的现有知识水平,1表示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i+1为学生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教学上应保持的略高于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通过这种输入,帮助学生过渡到i+1的水平上。如果语言输入远远超过学生的现有水平,即i+2,或者接近学生的现有水平,即i+0,学生就不能获得理解性的输入,很难能够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因为语言知识太难,学生就接受不了;而语言知识太容易,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他们必须理解所输入的语言内容,即理解性输入,并且该语言内容所包含的知识结构略高于他们现有的水平。i+1理论不单注重知识的获取,还特别强调学习者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而这些正是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理论基础和精髓所在。

(二) 新《大纲》要求根据学生特点实行因材施教的原則

新《大纲》指出:“由于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入学水平方面存在着差异,即使同一学校的学生入学水平也不完全相同,因此耍坚持分类要求.因材施教。各校应实事求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参照本大纲列出的预备级、大学英语一至六级、高级英语等各个级别确定自己的教学要求。”因材施教是中国的教育传统,也是教育事业的客观规律的反映。

二、分级教学的含义

所谓分级教学.就是指针对扩招后学生生源素质不同、基础水平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参照学生高考录取成绩或根据入学考核测试成绩,将学生分为快、慢班组织教学。即按照教学的要求,以学生认知能力为基础,根据认知规律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英语水平不同的实际出发.将学生分成快慢等不同层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起点。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内驱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施晓燕,2008)。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也就是指英语教学水平被分成若干等级.它使大学英语训练的级别划分更加符合客观实际。而传统统一的教学模式,既不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英语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比传统教学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更符合不同个体不同阶段语言学习的特点,更能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

三、分级教学的实施

1. 分级教学的实践模式

我校在2009年开始对经济系大一新生进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试点。新生入学后,组织一次摸底考试,测试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各项英语技能,并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将教学班分为快班和普通班。快班和普通班学生都从《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学起,但在教学进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快班学生基础相对来说较好,除了上完《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外,另外补充其他阅读材料,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对学生的口语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学生经过入学测试后,根据学生测试水平,教师经过合理的分析确定学生适合的班级,快班和普通班学生参加不同层次的学习。在刚开始的分级教学中,也许快班的有些学生会满足于自己已取得的成绩,而普通班的部分学生又自信心不足,这样的情绪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给学生创造竞争机会,激励学生不断上进,我们对快班和普通班级实行“滚动制”:以一个学期为一个考核阶段,根据学生期末成绩来进行相关调度,使得一部分成绩好的学生能够进到快班学习,而没有取得进步的学生则留在普通班。这种方法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之间开始了形成了良好学习风气。同时,这也给教师带来压力,不断挖掘新的东西,进而从整体上提高了教学质量。

2.分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办法

分级教学是大学英语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有利于提高独立学院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在我院初次英语分级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下面,分析我院分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期更好地进行分级教学。

1)分级教学对学生的心理的影响

分级教学中,我们过多关注的是短时期内快班的学生英语水平提高的程度,或是英语四六级通过率的情况,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分级教学对学生心理不可避免的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学生进行英语分级,快班的部分学生心理上有优越感,认为自己的英语成绩较好而放松了英语学习,认为自己在英语学习中已是佼佼者,逐渐产生自满心理,学习上不能刻苦奋进,导致成绩下降;普通班的部分学生心理上有自卑感,觉得进了差班,自信心受挫,有一种自暴自弃的感觉,慢慢产生了厌倦英语学习的心理。因而,分级教学在实际操作当中极易造成两极分化,达不到其真正的目的。针对这种情况,在进行分级教学时,学校务必要确保分级教学的公平性及公正性。对于有情绪的学生要进行积极地引导,做好思想工作,并且可以在分级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来鼓励低水平班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另外,加强学生课前对于分级教学的正确认识,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教师也需要讲明分层机制的运作,让学生意识到分层教学是为了他们的学习,也要让他们明确经过努力学习后,普通班进人快班学习的机会绝对是有的,分级教学对于每个学生是公平的。

2)教学管理问题

分级教学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这集中体现在排课、学生管理等方面。由于分级教学打乱了以往自然班的教学,是将每个班的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安排在快班上课,而其他的课程又得还原成自然班上课,这给班级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并且要把英语课时间作为一个板块留下来,英语课都是在一周的同一时间上,这给教务处排课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此外,成绩的登记、存档等问题都需要各个部门、各教学环节的工作人员互相支持、协调和配合。严格管理、相互协调是搞好分级教学的外在保障。因此,进行分级教学,一定要与相关的教学管理部门做好沟通和协商。

3)注重因材施教

各个级别的学生水平不同,因此实施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一定要针对不同级别学生的基础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从而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大学期间英语水平都有所提高。

4)分级测试问题

考试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手段,科学的测试结果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良好的反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那种快班慢班共用一张试卷的考试办法,可以省去许多麻烦,但绝对是不利于教学的,是不可取的。快慢班使用同一套试卷来考核,如果从慢班的水平来出题的话,对于快班学生来说,试题可能过于简单,无法考核他们的英语真实水平,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会使快班的学生不思进取; 如果从快班英语水平来出题的话,不仅会造成考试不及格比例过高,也会极大地挫伤慢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后,为了更客观合理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应本着分级教学、分级考试的原则。同时,实行分级考试也有助于慢班的学生获得信心,提高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分级教学是独立学院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有着坚实的理论依据和现实的必要性。从我院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分级教学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可以克服传统英语教学的弊端,针对学生英语学习水平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虽然在我院分级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在实行分级教学时不断探索和研究,发现并解决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终会使分级教学走向完善,使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Krashen S.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s: Pergamon,1982.

[2]柯艳,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探讨[J]. 韶关学院学报,2005,(8).

[3]教育部.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3.

[4]施晓燕.从情感角度看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意义[J].思想纵横,2008,(08):76-78.

班级教学秩序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摘 要:高中班级管理对于在高中时期的学生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有效的、科学的、民主的班级管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进行高效学习,对于高中时期的学生成长发展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班主任是高中班级管理复合型的角色,对于班级的良好管理起着基础性作用。文章旨在探究新时期的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合理有效方式,提高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的能力,以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班级管理;高中;班主任;教育

一、 引言

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班级氛围都是在优秀的班级管理影响下产生的,以往传统的、被动的、控制型的高中班级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在新时期多变的社会发展需求。这就要求高中管理工作者结合时代的特点、学生的特性和班级管理实践,进行深刻的探究。

二、 新形势下高中管理工作的多层剖析

(一)社会环境方面

就社会环境方面来讲,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大众“开眼看世界”的思想观念,教育的环境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传统的观念受到了冲击。教师在教育的权威地位被新型的思想观念冲击,转变师生关系需要使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角色进行合理科学

的转变。

互联网对于高中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多元的网络环境、不良的网络信息、多种不良观念都给高中时期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独立、傲慢和深陷网络无法自拔都是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带给学生的负面影响。

(二)教育理念方面

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正在逐步改变育人目标。技术进入教育不是要统一和标准化教学流程,而是要退去工业社会的公利烙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教育变得更加睿智。教育应更加侧重培养学生的爱心、同理心、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协作力。所以班主任的任务就更加艰巨,如何打破传统读书考大学是为了“铁饭碗”“好工作”的观念,帮助学生在新的社会就业体系和人生价值坐标系中准确定位自己是当务之急。人工智能改变了育人目标,教育必须回归人性本质,班主任要多从自我个性的塑造,优秀的品德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的树立,心灵自由的追求方面引导,为学生走上复杂多变的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以适应瞬息多变的大数据时代。

(三)校方管理方面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高中学校对与班级管理还是停留在强制性的干预为主的层次上。把学生的成绩、班级表现错误地认为是班级管理者工作的全部,将各种班级奖项、荣誉的评定作为考核班主任教师工作的标准。这种不恰当的方式进一步强化了班主任老师工作的目的性,这种做法忽视了班级管理的初衷,影响了班级管理的有效执行,更进一步影响了师生关系的有序、和谐发展。

(四)班级方面

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管理者,处理着学生各方面的问题,工作范围涉及广,对学生的影响深远。班主任对于班级的良好带领和良好管理,在学生思想价值、道德水平上都产生着无形的影响。班主任在高中时期扮演者一个复合型的角色,这种现状就要求班主任必须具备多种思维模式和意识。既要在学生的学习上作为领路人,也要在学生的思想上作为心灵的启迪者,同时也要在学生生活上作为倾听者,充分发挥班主任自身的影响力,提升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新形势下的高中学生是高中班级管理的主题,高中学生特点也是当下高中班级管理的课题。新时代的高中学生“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新时期的高中学生有自身的特点,大多数都有自己的看法,“独立”这一特点在他们身上格外的凸显出来。新时期高中学生身处在发展迅猛的时期,受网络影响中长大,依靠网络的力量发展享受着时代发展的便利,但同时也极有可能在洪流中迷失方向。例如在网络世界中,涉世未深的高中学生多数过早地得到了不属于当下年龄段对世界的看法、视角和见解,得到了本不属于他们的成熟。同时,在心理尚未成熟的阶段下,对世界的看法与实际产生偏差,更易导致学生产生负面情绪,造成偏激的性格。这无疑给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带来一项难题。

三、 新形势下高中班级管理特点

(一)课堂设计

在课堂的设计中一定要遵循民主科学,旨在用良好的班级氛围感染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在当前新形势面前,班级管理的设计必须顺应时代的特征,不断改进传统的班级管理老旧的思想,注入新活力。

充分尊重高中学生的独立个体,也要强调人文社会的群体性。在网络的洪流下,自私自利的观念盛行,班主任应该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引导方式,让学生自主的平衡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在班级管理中融入终身教育的思想,致力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掘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要让学生明白在高中的学习不仅在当下受用,也在今后的生活与学习中也具有相当的指导能力。以班干部为依托,强化班级团队精神的建立。通过利用班委平台的方法,充分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才华展现出来。充分尊重肯定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进步,积极引导他们为班集体的建设建言献策,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营造一个能够进行自我进步的班集体的氛围。

(二)课堂的表现

班主任注意营造科学民主的管理班级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已具有的判断力。高中阶段是学生叛逆的高发期,高中学生在迫切需要得到社会认可与现实不被重视之间徘徊。一方面渴望得到社会的尊重,一方面对学校里的绝对权威无限崇拜,使得学生易产生焦虑、不满等情绪。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有着极大的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给班主任管理班级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困难,更需要班主任教师深刻探究班级管理的内容。例如,充分肯定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鼓励发挥个体的独特性和集体的凝聚力,使学生各尽其能。并在班级集体交流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调动起学生参与班级内部事务的积极性。从而在处理班级事务的过程中形成相对于双方都可行的方案,也更加利于師生关系向友好方向不断发展。

(三)思想关怀

班主任老师不仅要在学习上进行干预,更要在生活中帮助学生及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关心学生的想法,进行思想上的人文关怀。对于学生困惑执拗的问题晓之以理,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明白学习上以及生活中的问题,并提高学生看待问题的高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重视以及关怀,进一步打消学生对老师的隔阂和偏见。只有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紧张而成为一种特殊的友谊,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具体状况并加以正确的思想引导。

身教重于言传,班主任教师在班级体里是让人敬佩的权威角色,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班主任教师的教育会影响千千万万学生的思维发展,班主任教师正确的三观将会对学生三观的树立产生积极的影响。高中班主任与高中学生在高中时期之间是双向的价值塑造与价值体现的过程,所以,在这样的形势下,对班主任教师的要求也越发严格。在新形势下高中时期班主任的教学管理应注重满足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需求,应注意教学探究和教学实践,不断研究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高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使学生明白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塑造提高自己综合素质是对自己人生负责的态度,同时,学生的学有所成也是对班主任教师的价值肯定。双方共同进步,才是新时期下教育的努力目标,也是师生的心之所向。

四、 新形势下的策略创新

(一)设身处地了解沟通

班主任老师应逐步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班级管理技巧和管理能力,对班级进行高水平的综合素质的管理。要充分了解学生内心想法,“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的倾向就谈不上教育”。班主任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多种途径关注学生内心世界,充分信任学生内心的巨大潜能,使学生充分地、自由地表达思想,并给予客观公正的指导。

定期开展班会,对近期班级状态和问题进行总结。充分发挥班委平台的作用,使学生班委对于班级内部事务充分了解,有助于对班级未来事務进行规划并对近期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地整改。学生班委进行组织活动,有利于对班级内部事务和班内同学的心理的把握。学生班委既是班级的成员,也是班主任老师了解学生内部的帮手。班集体内良好的班级氛围要充分依靠每一位班级成员的努力。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就体现在对班级的氛围进行管理,要想拥有良好的积极的班级氛围就要经常性地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真诚的交流。班主任与班级学生的交流,不仅有利于让班主任充分了解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且有利于班主任与学生进行及时地沟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构建师生之间的良好和谐的关系。从而形成和谐的师生班级氛围,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向上,在良好的班级氛围中认真学习,有益于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制定独特班级行为准则

在传统的校园管理模式下,严格执行的班级准则规范了学生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风气。班规是对学生的有益约束,是帮助学生认清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提高成绩的同时,养成自身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例如,在上自习课时,制定不能交头接耳的班规,并反复强调上自习课保持安静重要性。若如出现交头接耳的现象,班主任老师应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同时,在学生上自习课的同时进行不定时的检查。

定期开展有益娱乐学习活动。高中阶段学习任务繁重,开展定期的学习娱乐活动来放松学生紧绷的神经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开展英文演讲趣味比赛、英文小品、组织观看历史纪录片、诗歌朗诵等。或者开展趣味竞答,组织小组抢答最后统计各小组的得分,并排出名次,对排名靠后的小组进行趣味性惩罚措施。这样诸如此类的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思维活跃,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师生间的情感润滑剂。

(三)运用网络平台进行互动学习

在信息发展的新时期,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网络。高中学生的课余时间更是遍布着网络的信息,对待新形势下的高中学生,班主任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利用网络的应用平台进行班级管理。例如,建立网络群聊在群内发布学习资料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并鼓励学生进行分享读书笔记和学习笔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到学生的课后学习状况,便于教师进行对学生的学习监督。

五、 总结

新形势下的高中班级管理工作,是随着时代和形势变化不断前进的工作。面对不同形势,高中的班级管理工作的特点和问题也会有异同点;班主任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学习,了解新时代学生的兴趣爱好、思想需求,掌握现代化的基本技能;适时地改变管理方式,跟上时代发展的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新问题,推动高中班级管理顺利开展,为学生营造和谐向上的学习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李艳.浅析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艺术的几个技巧[J].南北桥,2019(17):195.

[2]吴凡.浅析新形势下高中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艺术[J].教育艺术,2020(3):39.

[3]胡翠玲,王喜坤.探析高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沟通艺术[J].神州,2020(10):96.

[4]王银.新形势下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艺术[J].情感读本,2020(6):74.

[5]李鹏.浅析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艺术[J].南北桥,2019(24):199.

[6]赵庭林.浅谈高中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艺术[J].软件:电子版,2019(11):110-111.

[7]周静.探讨新形势下高中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艺术[J].新课程,2020(3):226-227.

作者简介:杨艳元,浙江省义乌市,浙江省义乌市树人中学。

班级教学秩序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摘要]二元经济的实质是农村传统部门和城市现代部门之间制度结构的差异。受渐进体制改革方式的影响,中国的二元经济是一种呈现双二元结构形态的转型二元经济,并且在体制转轨的前后存在两种类型,即体制转轨前期的计划主导型双二元经济结构以及体制转轨中后期的市场主导型双二元经济结构。文章最后构建了一个将经济结构转换和体制变迁相结合的分析框架,对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和转换趋势进行了较深刻的理论分析。

[关键词]渐进体制改革;二元经济;转换趋势

[[[

The Progressive System Reform and Dynamic Transformation of Dual Economy Structure

Zhang Weikun

(International Trade Department, Taizhou University, Linhai, Zhejiang 317000)

Key words: progressive system reform; dual economy; transforming trend

[作者简介]章伟坤(1973-),男,浙江淳安人,台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区域经济学。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存在着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促使二元经济结构的快速转化,早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一直是炎黄子孙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迟缓,二元结构反差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呈回归扩大趋势,它导致了中国现阶段许多重要经济问题产生且难以解决,日益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性”障碍(高帆,2005)。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并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和发展上的全新思路。要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加快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就必须正确理解二元经济的实质和内涵,弄清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特殊性,并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方面的经验教训。本文试图从中国经济体制变迁的角度对以上问题予以理论上的解释和创新。

一、对二元经济模型实质的再认识

自1954年经济学家刘易斯教授在其著名论文《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二元结构”模型以来,关于二元经济模型实质和适用性的讨论就没有间断过。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中,他假定存在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经济部门:一个是以传统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低,收入也低的农村传统部门;另一个是以现代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高,工资水平亦高的城市现代工业部门(谭崇台,2001)。很显然,古典二元经济模型的含义中隐含了两个划分标准:一个是强调产业部门生产技术水平高低的“技术”标准;另一个是强调部门之间的制度结构差异的“制度”标准。那么到底按照哪个标准呢?进一步的讨论我們会发现,由于分工和社会化程度的差异,任何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不可能是一律的,而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和不均衡性更为突出,所以仅依据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来划分二元经济就缺乏统一性和可比性,说明不了问题的实质。那么考察部门之间的制度结构差异又如何呢?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解释,作为经济体制层面的经济运行机制是由一系列制度安排构成的,有确定的内涵,部门之间的制度结构差异集中体现在经济运行机制差异或资源配置制度差异上(王树春,2002)。因此,笔者认为,以部门之间的制度结构差异为标准来划分二元经济更准确、更具可比性,也更能反映问题的实质。事实上,这也符合新近兴起的新兴古典经济学以及演化经济学的观点。

根据上述结论,我们可以将二元经济的实质理解为农村传统部门和城市现代部门之间经济运行机制的差异。按此标准,若以资源配置是否以市场机制起基础作用为标准,我们可以将整个经济划分为以市场机制为资源配置基础的部门和以非市场机制为资源配置基础的部门。从整个经济看,若前一部门占据主导地位,我们可以将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形态称为市场主导型二元经济结构。同理,若以资源配置是否以计划机制为基础,我们可以得到计划主导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形态或行政主导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形态。这样的划分具有合理性和重要意义。首先,这种划分标准统一明确,具有可比性,它保持了与刘易斯等人划分标准的延续性和同一性。其次,这种划分包括了世界上所有国家不论其实行何种社会制度业已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类型,因此具有完整性。再次,这种划分事实上将经济体制与二元经济结构联系起来了,有利于建立转轨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分析框架。最后,这种划分并不忽视生产技术水平这一标准的重要性。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一定的生产关系总是通过社会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过程来体现的,这个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生产技术发展的方向,因为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包含了生产技术的甄别机制和技术创新机制。因此,没有好的经济运行机制就没有好的技术进步机制。可以说,社会经济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种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发展的动因和限度。总之,作为二元经济划分的技术水平是一个不应忽视的方面,但是与制度层面的经济运行机制相比则只能是一个次要的因素(罗卫东,1998)。

二、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殊内涵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要完成二元经济向一元现代经济的转变。与此同时,中国还是一个典型的体制转轨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首先要完成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因此,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将受到双重体制的约束。以制度变迁为特征的市场化和以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变化为特征的工业化将共同影响着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进程(张桂文,2001)。

由于我国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市场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有学者将其过程描述为如图-1所示的简单路径(吕炜,2005)。

图-1体制转轨路径

从图-1可以看出,转轨前期和转轨中后期的国民经济中部门之间的经济运行机制是有较明显差异的。另外,从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目标来看,体制市场化的不断深入与其是一致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近似地把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态变化看作是经济体制转轨的动态函数。若以Et表示过渡期某一时点例如t时的二元经济结构形态,以Jt表示相应时点的经济体制结构,那么就有等式Et=E(Jt)成立(樊纲,2000)。

显然,二元经济结构形态E是会随着J的变化而作出边际调整。但根据体制转轨的阶段性特征和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实际,可以近似认为t在某一取值范围内J值近似相等即经济运行机制未发生质的改变,因而二元经济结构形态特征相似。这种相似性可用市场化程度、各部门的经济行为方式以及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特点等来表征。

根据前面关于二元经济模型划分标准的分析结论,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应该是一种典型的计划或行政主导的二元经济结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种计划主导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在逻辑上也应该向市场主导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形态转变。但根据分析,受中国渐进改革方式的影响,二元经济结构形态E是会随着体制转轨变量J的变化而作出边际调整,并且在一定的阶段内表现出比较稳定的形态特征即产生过渡形态,所以中国在经济结构上与一般意义上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不是古典二元经济结构,而是一种双二元结构即由两个二元结构交织而成的形态结构(陈宗胜,2005)。同时,笔者认为,这种双二元结构在体制转轨的前后期有着较显著的结构差异,即存在以下两种类型。

1.与转轨前期相对应的计划主导型双二元经济结构。第一重二元经济的一元是城市非农业经济,另一元是农村经济包括乡村农业和非农业;第二重二元经济是乡村内部的农业与非农业经济。前者为大二元,后者为小二元(如图-2所示)。

圖-2计划主导型双二元经济结构

2.与转轨中后期相对应的市场主导型双二元经济结构。第一重二元经济的一元是城市非农业和乡村非农业,另一元是乡村农业;第二重二元经济是乡村非农业与乡村农业。前者为大二元,后者为小二元(如图-3所示)。

图-3市场主导型双二元经济结构]

上述大小双二元经济结构的一个共同点是把农村非农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经济形态加以独立认定,较符合中国过渡期的实际,而且大小双二元经济结构中的大小二重之间的逻辑联系紧密,比较符合古典二元经济结构的本来涵义。

三、渐进体制改革与二元经济结构的动态转换

由前述分析可知,过渡期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存在两种过渡形式,它们分别适宜于体制转轨初期和体制转轨中后期的情况,至于它们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各自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并未给予理论描述。接下来,本文在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演化的历史逻辑基础上,从体制变迁的角度对上述问题予以理论阐释。

(一)双重体制背景下的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模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实行双轨过渡。这就意味着,改革过程中不是立即取消旧体制,而是在暂不触动旧体制的情况下,先发展“新体制”,然后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变逐步改革旧体制。这种渐进改革方式必然导致改革初期“双重体制”并存的格局。就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而言,新体制因素的引入、成长与拓展必然导致计划主导型二元经济结构的分化与转化。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趋势或最终目标看,若把市场经济成分即新体制成分的扩张当作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主要内容考虑,那么按照前面的分析逻辑,这种经济体制的双轨过渡意味着二元经济结构的边际调整,这种量的变化随着改革的推延必然引起二元经济结构质的转变。

为了更好地描述新经济成分的调整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影响,这里用“技术水平”和“市场化水平”两个指标来描述渐进改革过程中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事实上,前者属于生产力范畴,后者属于生产关系范畴,两者的结合能说明改革带来的生产方式变化。经济学家杰佛逊和罗斯集(1994)在研究中国转轨经济问题时,曾经验观察到中国的生产企业具有多种类型,并且它们在技术装备水平、成本结构以及政府控制程度等方面有着较明显的差异。如果用坐标(T,I)表示每类企业的技术水平(T)和制度约束或政府控制的程度(I),并且假定数字越小越理想的话,那么依据杰佛逊和罗斯集的判断,各种不同的企业类型将形成如表-1所示的排序(张军,1997)。

表-1企业的技术水平与制度约束的排序

资料来源:杰佛逊和罗斯集(1994),转引自张军《“双轨制”

经济学:中国的经济改革(1978—1992)》,上海三联书店、上海

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39至242页。

结合杰佛逊和罗斯集的研究,这里把转轨初期的国民经济结构近似用图-4来描述。

图-4双重体制背景下的经济结构格局与转换趋势

如图-4所示,用横轴代表市场化程度,用纵轴代表技术水平,甲、乙两条虚线将整个坐标平面分成Ⅰ、Ⅱ、Ⅲ、Ⅳ四个部分,它们各自代表具有不同市场化程度和技术水平属性的经济成分或部门。根据转轨初期的实际情况,用Ⅰ(市场化程度低、技术水平低)近似代表自给性很强的传统农业部门;用Ⅱ(市场化程度较高、技术水平低)近似代表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工业部门;用Ⅲ(市场化程度低、技术水平较高)近似代表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城市经济部门;用Ⅳ(市场化程度较高、技术水平较高)近似代表现代经济部门,它预示着其他三个部门的发展转化方向(如图-4中箭头所示),当时最合乎标准的就是三资企业。另外,虚线甲的下半区包括Ⅰ和Ⅱ大致属农村经济系统,而上半区包括Ⅲ和Ⅳ大致属城市经济系统;虚线乙的左半区包括Ⅰ和Ⅲ大致属旧体制经济成分,而虚线的右半区包括Ⅱ和Ⅳ大致属新体制经济成分。基于上述分析,从图-4中可以明显看出,当时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大的Ⅱ和Ⅲ两种经济成分在技术和制度上是明显错位的并且各自属于不同的区域经济系统。由于经济成分Ⅳ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很小,上述特征意味着国民经济中存在着经济技术二元结构与体制二元结构的交错或错位,可以说这是转轨初期中国二元经济的最大特殊性。受这种特殊性的影响,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呈现一种大、小双二元经济结构形态(见图-2)。其中第一重大二元经济的一元是以Ⅲ为主的城市非农业经济,另一元是农村经济包括乡村农业Ⅰ和非农业Ⅱ;第二重小二元经济是乡村经济系统内部的农业Ⅰ与非农业经济Ⅱ。从中国转轨初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看,小二元经济主要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农村工业化与市场化紧密结合,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是吸纳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因此,农村经济系统中以农业部门与农村工业部门组成的小二元是最接近刘易斯意义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相对大二元经济缩小城乡差距所发挥的作用而言,它也是一种最有效的二元经济。在大二元经济中,由于国有企业很大程度上还是计划化运作,而且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之间的经济流程和经济秩序主要还是通过计划制度下的一套行政管理办法来建立的,所以从整体上看,转轨初期这种双二元经济结构还是一种计划主导型的双二元经济结构(陆立军、盛世豪,1996)。但是,这种双二元经济结构形态是不稳定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成功推进,这种双二元经济结构必然会发生转化。

(二)市场化改革深入与市场主导型双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转换

党的十四大对中国经济改革目标的确定和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框架的描述,标志着中国改革进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转轨的新阶段,同时也意味着进入了经济市场化迅速展开的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新经济体制成分即市场经济成分获得了快速的成长与拓展。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力量:一方面来自于非国有制经济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来自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即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推进,导致国有经济的大发展。尤其是后者改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一个产权多元化的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形成,进一步完善了市场经济的功能(刘伟、李绍荣,2005)。

上述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变革正是中国所有制变化的集中反映。而所有制作为经济运行机制的基础,它的根本变化必然引起资源配置方式、宏观调控机制等体制方面的深刻变化。据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市场化指数》报告(樊纲、王小鲁,2001、2003、2004),中国的市场化程度当前已达到68.1%。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市场化程度就已经完成了60%的市场经济临界水平,可以说中国已经属于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①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正式确认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改革进入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阶段。就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而言,由于国有计划经济成分很大程度上已转化为现代市场经济成分,即图-4中的Ⅲ已转化为Ⅳ,所以转轨初期那种经济技术二元结构与体制二元结构的错位特征已基本消亡,原计划主导型的双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市场主导型的双二元经济结构如图-3所示。其中,第一重大二元经济的一元是具有相同经济运行机制的城市非农业和乡村非农业部门,另一元是乡村农业部门;第二重小二元经济仍是农村经济系统内部的乡村非农业与乡村农业。受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升级等因素的影响,第一重大二元经济正面临着严重的“托达罗失业”问题,尽快形成城乡二元工业的合理分工,理顺双二元经济之间的关系已是当务之急。由于新体制因素的成长所带来的城乡体制和政策的松动,这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由以前的就地转移为主转向了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的并驾齐驱,但是这种异地转移方式很不充分,仅限于劳动力在城乡两地的往返流动,并没有形成刘易斯意义上的劳动力转移。这种劳动力转移方式的变化,一方面表明了经济体制市场化深入对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阻碍中国乡城劳动力转移的旧制度障碍仍然存在。正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的那样,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但“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旧体制的核心部位要实现向新体制的转轨依然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②这里的“诸多体制性障碍”主要指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改革滞后的部分,如城乡体制分割、金融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的滞后、宏观领域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等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农村经济系统中仍存在由农村非农产业与传统农业组成的小二元,在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反哺农业等方面它仍然具有城市非农产业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对中国人多地少的突出国情来说。因此,笔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双二元经济结构已经是一种市场主导型的双二元经济结构,并且在一个成熟、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未建立起来之前,它将一直存在。

四、结论:改革、发展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1.二元经济反差的实质是两部门制度结构的差异。具体说,是支配两部门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运行机制的差异。按此逻辑,我们把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二元经济结构称为市场主导型二元经济结构;同理,把以计划机制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二元经济结构称为计划主导型二元经济结构。作这样的理解,我们可以将二元结构转换与经济体制变迁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有助于认识和分析中国的二元经济问题。

2.中国二元经济不同于古典刘易斯二元经济,而是一种转型二元经济。它一方面具有古典二元经济的一般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中国二元经济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最主要体现为: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是在经济体制转变或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中国二元经济的发展转化过程中必然呈现出一种“双重演化”的特征,即一重是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化转变,另一重是经济体制的演化转变。这一特征决定了中国二元经济的发展转化是工业化与市场化两方面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过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起点和中国渐进式改革方式的选择决定了上述二元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双重演化”必然是从原计划主导性的二元经济结构中的“二元两极分化”开始的,并且是在市场和政府的双向推动下进行非均衡转化。这与刘易斯模式不同,它可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路径和今后应建立什么样的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

3.改革的政治经济学表明,为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而采取的先易后难、边际推进的渐进体制改革,对中国二元经济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一方面,新体制因素的引入、成长和拓展导致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形态由原来的计划主导型二元经济结构转向转轨初期的计划主导型的双二元经济结构,再转向转轨中后期的市场主导型双二元经济结构。同时,在转换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工业化和市场化紧密结合、相互推动的二元经济发展道路。另一方面,渐进体制改革本身会影响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进程。我国二元经济发展中的结构转换和体制转换并行的“双重演化”特征与“二元繁衍”特征都与渐进体制改革方式的选择息息相关,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进程。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有利于我们正确看待目前二元结构转换的形势,从而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

注释:

①张晓晶《中国离目标市场还有多远?》,http://www.neri.org.cn/h_fenxi_b/2004/200403.pdf。

②高尚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需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载于《人民日报》2003年10月24日第9版。

[参考文献]

[1]陈宗胜.双重过渡经济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238-240.

[2]樊纲.论体制的动态过程——非国有部门的成长与国有部门改革[J].经济研究,2000,(1):11-21.

[3]高帆.论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趋向[J].经济研究,2005,(9):91-102.

[4]刘伟,李绍荣.转轨中的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66-71.

[5]陆立军,盛世豪等.农村工业生产力聚集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117-133.

[6]罗卫东.反常二元经济结构与我国的就业问题[J].杭州大学学报,1998,(4):84-90.

[7]吕炜.基于中国经济转轨实践的分析方法研究——兼作对“北京共识”合理逻辑的一种解释[J].经济研究,2005,(2):16-24.

[8]譚崇台.发展经济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278-286.

[9]王树春.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特征及其趋势——兼论制度变迁的重要性[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2,(1):5-11.

[10]张桂文.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演变的历史考察与特征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1,(8):33-38.

[11]张军.“双轨制”经济学:中国的经济改革(1978—1992)[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39-242.

[责任编辑:唐玉萍]

上一篇:web前端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函授本科法学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