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德育工作总结范文

2023-09-20

数学德育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德育;实施

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小学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成为接受社会主义意识、理想、道德、知识、愿望教育的劳动者。成为新时代的新青年,为祖国和人类作出贡献。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程度,结合教材的内容和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一、言传身教,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德育是启发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微妙教育的重要途径。其自身形象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和深远的。老师的人格魅力在于忠于教育。老师要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影响学生,言传身教,运用自身的个性魅力发挥德育教育的示范作用。比方说,老师去上课的时候,他们衣着朴素大方,简单而不华贵。这就能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挥隐形教育和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不穿花哨的衣服,教育学生不可相互攀比,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讲课时老师要讲普通话。口齿清晰,黑板板书要写得整齐,标准。对有学习障碍的学生,给与关怀。要耐心仔细、注意和鼓励,当学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教师可以说“你进步了,或者你很好”,要用一些肢体语言,比如摸摸学生的头[1]。为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亲切、有爱,从而促进学生与老师的沟通。假如老师总是不开心不讲话,教室里的气氛就会紧张,变得严肃起来。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着隔离感,学生不愿意和老师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和可能性。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个性、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地对待学生。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学习,能够成为真正的学习达人,形成轻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唯有在这种氛围下,学生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因此,在教授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言行。这种教育功能对人们来说是无形的,是微妙的,是巨大深远的,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教育。

二、德育在数学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渗透

数理实践活动是深化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比如,一边教授“面积计算”的实践活动,一边让学生了解图形计算面积,进行教室、操场等活动的现场测定,整理测定数据,然后计算面积。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真实情况。学生不仅要自学,而且要对他人的学习负责,实现共同学习。要让学生意识到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只有团队成员能够成功完成任务。通过个体体验,加强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2]。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能增强集体责任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三、在数学训练中渗透德育。

因为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需要特别注意。为此,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学习习惯。对小学生而言,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反复的训练与繁殖来实现的。经过严格的训练同学们对待每件事都认真负责,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正视错误,勇于改正。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道德修养的养成,必须严格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点滴做起,循环渐进。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学生听写时要保持正确的姿势,完整地回答问题,写作业时要清楚地清晰工整,运算符号不能写错,画图用尺子,正确计算。对低年级年级学生来说,除了要好好听讲,认真分析问题的意思,找出数量关系,使作业保持整洁,计算完成后还要进行验算。高年级学生不但要注意讲义,而且要用心记笔记。用辅助线来解决实际问题,要分析问题的含义,了解量的关系,在计算时选择简单的方法,有意识地检验。只有一个实际的步骤才能实现所有方面。要想不断提高所需的条件,掌握好学习习惯,为将来的事情打下基础。

四、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对道德教育的渗透

广泛应用数学是数学的一个基本特性。强化数学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加强应用,已逐渐成为共识。数学应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另外,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全等三角形》教学时,将读一读中的“巧测河宽”结合起来。早在1805年,拿破仑就在莱茵河两岸展开激战,拿破仑想用炸弹炸毁敌人的阵地,要想准确地落到敌人的位置,就必须知道河流的宽度。但直接测量是不可能的[3]。于是拿破仑便巧妙地运用了“三角全等”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故事中。同学们不仅看到了古人的智慧,也能深刻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提升数学学习的热情。在未来教书育人时,我们将更加激励学生。将数学知识最终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应用于实际问题,才能真正体现数学知识的实际价值。为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安排了一些实习工作。比如,单独制作测力仪,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测量建筑物的高度。或建议学生到农村、工廠、建筑工地学习。了解应用数学知识的各个方面。

五、要有学生意向,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材料

中小学数学教材中有思想教育的内容,但不够明晰。对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教材,广泛展开,深入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道德教育与知识分析与教育结合起来。①适当扩大阅读范围,渗透德育。在小学数学课本里,摆放着一些包括数学的历史材料,数学家的语言,实际的数学,有趣的数学问题,知识的背景等等。这种设置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知识。了解数学。其兴趣也为学生进行爱国精神和人文精神教育提供了基础。举例来说,教圆周率时,让学生先数星星,介绍祖冲之,讲述祖冲在追寻数学的路上的动人故事。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和自信心,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祖国建设的责任感和自觉。不畏艰险、勤勉、艰苦奋斗。这对多种用途都有帮助。②要合理使用实施德育的知识栏。还有许多“你知道吗?”就在小学数学课本的小知识栏里,可以合理使用。对学生来说,不但要扩大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这是很好的教科书资源。例如,教小数的意思时,要懂得一点道理:“你知道吗?十进制是我国首先提出的。在西方,小数显示得很慢。到了16世纪,法国数学家克拉维斯首次使用了小数点来区分整型和十进制部分。通过对这些小知识的合理运用和渗透,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小数点相关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们培养我们伟大先辈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树立自信心[4]。

结语

总而言之,思想教育随处可见。在数学教育中渗透道德教育,不能用机械的方法来充分发挥数学教育的作用,必须自然、恰当。如此,德育内容与主题性内容就相互协调、统一了。教师要让学生做思想的有心人,这是为祖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要要求。

参考文献:

[1]娄莹.分析小学数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如何展开[J].中华少年,2020(05):45-46.

[2]滕倩倩.小学班主任德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家长,2020(01):69-70.

[3]于会泳.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探析[J].当代家庭教育,2019(20):161.

[4]夏万玉.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与实施探讨[J].读写算,2019(19):44.

数学德育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摘要

在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将立场从“学科教学”转变到“学科育人”,探索“理论”引领下的“实践”,寻求将核心素养融入学科教学的途径,在教学评价时从关注“结果”转变到关注“过程”,能帮助学生培养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使数学教学达到“铸魂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核心素养 教学 途径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立场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转变为“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指导思想从“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水平”转变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数学核心素养是学习数学后应当具备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聚焦课堂教学主阵地,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学科育人、教学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途径之一。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立场及途径。

一、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新航标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质量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质量的课堂?我们应该站在什么样的立场来评价?《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着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这是“发挥学科育人功能”的最好写照。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科教学的根本宗旨逐步显现,应当回归“育人”,也就是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学科教学的方方面面。教有灵魂的课,构建有灵魂的课堂教学,实现“铸魂育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初中数学教师要重视学科育人指向,严防“重教书,轻育人”“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的现象出现。我们培养的对象应该具备良好的数学素养,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问题,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教学时不仅要蕴含知识,更要蕴含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要克服单一的分数评价取向,聚焦于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积极构建培养体系,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担当和使命。

二、从“理论”引领到“实践”推动,核心素养培养应落地于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

从实践的层面来说,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高质量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因此,我们应该对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进行深入思考,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进行有效实践,改变过去说教的方式,积极探索学科育人、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用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去滋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教学设计:充分挖掘学科素养。

在课程改革深入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目标发生了3次重大转折: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10个核心素养: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更加关注由具体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形成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认真分析教材,精读教学内容,全面了解学情,对教材中的每幅画、每道题都要认真分析和提炼,思考知识发生、发展、应用的全过程,把握知识点间的联系,制定知识技能目标和任务。另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度挖掘具体知识技能所蕴含的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前将相应的教学目标预设到位。

比如教授“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这节内容。在知识技能层面,教学目标可以是:了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消元方法,经历从“二元”到“一元”的转化过程,体会解方程组中“转化”的思想方法;会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能根据方程特点,灵活选用方法。创设的情境可以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这里,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列出方程组,多经历一次由问题到方程的建模过程,随后提示“能否将方程组转化为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初步体会化归思想,最后,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尝试、体会消元的方法,鼓励学生概括、总结。

2.课堂教学:时刻关注学科素养的培养。

渗透学科素养培养的课堂一定是把“育人”定位为课堂起点的课堂。为真正实现课堂价值提升,助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使数学课堂回归育人的轨道,让学科素养真正落地生根,我们要充分尊重认知规律,变传统灌输式课堂为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课堂,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创设课堂新形态。对于数学学科来说,思维是数学的灵魂。以数学思维培养为基础,学生的能力、知识技能才能得到提升,数学素养才能得以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不断通过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问题的提出既要考虑新旧知识点间的关联,也要考虑新知识点的延伸和拓展,要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启发性、引导性和激趣性。

比如教授“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师可以从复习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展开,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探究未知问题,为学生提供一個探究思路;然后,从特殊情况入手,先研究反比例函数y=6/x的图像与性质。这有一定的梯度,需要分层探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表达式中x、y的数量关系,感受两个变量的变化,估计图像的位置、趋势;然后,让学生根据作图经验,列表、描点、连线;接着,再让学生研究反比例函数y=-6/x的图像与性质;最后,结合作业中的反比例函数y=4x与y=-4x的图像,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探索,总结一般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特征。

3.迁移应用:解决问题中渗透学科素养。

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去挖掘、选择、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数学问题情境,有效开拓学科育人的资源;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观察社会、生活的习惯,特别是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最基本的数学思维、应用数学的基本思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巩固相关的数学知识。

比如研究“垂线段最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议一议”,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初步感知;再引导学生“做一做”,用度量、比较的方法发现这个性质;最后,引导学生证实。像这样的“观察→猜想→证实”的过程,是研究的有效途径。“垂线段最短”这个性质,把点到直线的距离转化为点到点(垂足)的距离,而数学活动“测量距离”中有两个小活动,分别是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这里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培养学生的核心学科素养、良好的个性品质都是有益的。对于测量道路外一点与道路之问的最短距离,学生是非常有经验的。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作点到直线的距离。测量时,我们可将卷尺的一端固定在该点,拉紧卷尺到道路上的任意一点,然后,绕着固定点,慢慢移动卷尺。其中,固定点与道路之间最小的长度就是所要测量的距离。卷尺停止移动的位置应该在过该固定点并且与道路垂直的方向上。当然,这里要提醒学生,通过测量所获得的有关数据是一个近似值,存在误差,往往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在教学评价中考查学科素养的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教育的宗旨不断显现。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方法、途径,努力把一个“自然人”培育成一个“社会人”。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隐形目标,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无论是针对一节课的课堂评价,还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测,都不能只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应该关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评价中高度关注对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比如对一节课的评价,务必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价值导向:授课教师有没有重视学科核心概念的教学,有没有聚焦学科核心问题,有没有尊重个人差异,有没有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没有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有没有培养学生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我们要实现从原来的“简单听课”到现在的“课堂观察”的转变,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怎么样,更要关注学生在情感、观念、思维方面的表现。另外,在作业与检测命题方面,我们也要精心选择,认真命制。题目的选择,一方面要遵循新课程标准,把握数学学科對学生知识、技能的要求,另一方面要立足对学生素养的考查,从多角度进行最优化设计,以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总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必须牢记育人使命,在日常教学中,结合数学学科教学的内容,关注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强化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美育等方面的融合,让每一堂课都成为育人的“载体”,都指向育人“目标”,帮助学生提升素养,真正实现学科教学“铸魂育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崇实女子中学)

【参考文献】

[1]徐国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7).

[2]张丹,王彦伟.数学学科育人指向:用数学思想和理性精神滋养学生[J].中小学管理,2019(11).

[3]唐春杰.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6(6).

数学德育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现实数学教育教育目标灵活应用一、弗赖登塔尔的现实数学教育

弗赖登塔尔是世界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他主张数学与现实应密切结合,并能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创立了数学现实论。他没有把数学简单地看作是被传递的对象,而是认为数学是一种人类的活动。教育必须为学生提供指导性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再创造数学。他将数学教育归结为五个特征:情景问题是数学的平台;数学化是数学教育的目标;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的结论和创造是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互动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科交织是数学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这些特征可以用现实、数学化、再创造三个词加以概括。何为现实数学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而且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数学现实”。数学现实是学生从客观现实中抽象、整理出来的数学知识及其现实背景的总和。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实际帮助学生构造数学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数学现实。这也就是弗赖登塔尔常说的“数学教育即是现实的数学教育”。什么是数学化?弗赖登塔尔认为,人们在观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客观世界的种种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的过程,就叫做数学化。学生“再创造”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这是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弗赖登塔尔说的:“再创造”,其核心是数学过程的再现。要求教师设想你当时已经有了现在的知识,你将是怎样发现那些成果的。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

二、大学数学教育与弗赖登塔尔的现实数学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新兴行业不断涌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特点。目前,扩招形式下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型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应用型高等教育中,大学数学是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它不仅为各类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工具,而且综合培养各专业学生的数学思想与数学素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动力。大学数学教育必须做到以人为本,为各专业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必须把培养学生数学素质和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根本目标。

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思想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可以用三个转變来概括,一是教学对象的转变。让所有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数学需求。数学课程必需对学生的现在与未来生活有意义。因此,又要关注个性的发展,为每一个人提供适合于他从事的专业所必需的教学技能。二是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就不能再坚持传统的“输式”教学。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由传统的支配者、控制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向动态的研究者转变。学生要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向主动学习的设计者、主持者、参与者。三是教学现实的转变。数学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密切相关。一方面,数学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现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另一方面强调情境材料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思想与大学数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

三、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弗赖登塔尔的现实数学教育思想

高等数学是大学理工科各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这门课程开设的目标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思想与方法,以满足后续课程学习的需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一种理性的思维和轻松驾驭错综复杂局面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但学生升入大学后,普遍反映高等数学难学,把学习高等数学看成是学习路上的一只拦路虎。抽象的理论、枯燥的计算、繁多的符号令人乏味,好多学生失去了学好数学的信心。造成教学现状的原因是学生不清楚高等数学在自己今后的工作中和专业学习中有何用处。因此将高等数学知识现实化是势在必行的。

将数学知识专业化,要通过具体实例来实现,选择实例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目标明确,不仅要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而且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二是要具有代表性,是学生耳闻目睹的,但又了解不深的普遍问题。三是要有趣味性,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要有真实性和使用性。许多数学概念的产生都是有其实际背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以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以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例如导数的概念起源于求曲线的切线的斜率和变速直线的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为解决曲边梯形的面积和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引入定积分的概念。教师也可以再举一些与这个概念有关的实际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教学过程引出数学概念。

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讲解古典概率的计算时可引进概率理论起源的一些经典问题,在讲解数学期望时引进“合理分配赌本问题”,同时增加与经济生活贴近的案例,如库存与收益问题、有关彩票中奖率问题。

参考文献:

[1]弗赖登塔尔著.刘意竹等译.数学教育再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孙晓天.现实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及其实践.学科教育,1995.

[3]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史炳星.现实数学教育中模型的运用.数学通报,2002.

[5]林湘.让数学走进我们的生活——弗赖登塔尔“再创造”教学思想探讨.基础教育研究,2002,(3).

[6]王全林.问题解决的有关心理活动及其思考.数学教育通报,2002,11(1).

数学德育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中国是个大国,人口众多,在实际生活中加强公德秩序是非常重要的,试想一个没有秩序、顺序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经常看到的交通堵塞,事故的发生和没有秩序的引起混乱等现象往往就是失去秩序,顺序的情况下造成的。讲究秩序、顺序是每个公民起码的交通规则意识,也是每个中学生公民素质的重要体现。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培养学生具有讲社会秩序的公德意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要接触到秩序、顺序问题,这是因为数学学科知识本身就具备严密逻辑性和有序性。如,在七年级讲用方程解应用题时,总结的一般步骤(顺序)是这样。首先,是反复读题目,理解和弄懂题目的意思,哪怕是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其次,找出已知条件(不直接告诉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解方程,检验结果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题意,并写出答语。

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是是循序渐渐的,因而我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就把这些方法步骤讲得清晰合理而明确,让学生的思维过程沿着这条清晰的“序”逐步深入,强化小学生的有序意识,让学生在今后的计算(运算)和解题过程中,头脑中能有这样清晰的“序”,并能按序操作(运算)。我平时在教学应用题时,我说解题步骤(序)一,学生就能说出步骤二--并记得较牢,解题得心应手。

数学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并引导学生把这种思维的有序性迁移到日常中去,教育学生日常行为要遵守公共秩序和中学生行为规范。如食堂就餐要排队,马路上行走要走右边,走顺向,不能走逆时方向。如果不遵守秩序就不安全。

总之,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和有序性之外,还要结合交通法规、公共秩序、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方面进行有序教育的迁移,培养学生守秩序、讲纪律、讲公德的良好习惯,进而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增强秩序和法律意识,为21世纪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数学德育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一、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纪律涣散。我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入手,课上进行趣味教学,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组织好学生的纪律。利用晨会、班会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提醒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工作,并且在课后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根据学生的表现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在日常学习中,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渐养成认真听课、认真作业、下课好好休息、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二、表扬孩子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表扬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平时,我会在跟他们聊天的时候告诉他们:“你又进步了”,“你的字越写越漂亮了”;课堂上经常对他们说:“你真棒”!“你学得真快”!“你说的真好”!„„当我和家长交流时,经常听他们说起,孩子们回家说老师又表扬他什么了,一脸兴奋,然后那几天在家表现就会特别好。

三、加强与家长联系。

平时,我能关心爱护班里的每一个学生。对一些表现不太好的同学,更是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当他们有困难的时候,我总是耐心地帮助他们。一但发现他们在学习上、身体上、思想上有什么特殊情况,我总是及时性、主动地和家长联系,向他们了解情况,耐心地做他们的工作,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扬长避短,健康地成长。

总之,由于班主任工作经验的欠缺,我在许多方面还是存在着不足。我将继续和有经验的班主任学习,当一个更好的班主任。

2008年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2008年06月17日 星期二 14:55

时光飞逝,一个学期已经结束,这个学期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总体来说,我能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 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备课方面

认真备课,我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馈,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

二、教学方面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提高业务水平方面

在教学中如有疑虑,我能虚心请教老教师及其他老师。我经常在办公室里与其他老师互相探讨教学上的各种教法,遇到的疑难杂症。在各个章节 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作业批改方面

在布置作业时争取做到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培优转差工作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例如我班的朱开阳同学,在上个学期后半段,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课堂上无心听讲,课后不按时完成作业,甚至对老师产生了逆叛心理,对老师的提问不理不睬。这个学期针对这个情况,我经常找他谈心,给他讲故事,课后对课堂上他不明白的地方加以详细讲解,布置给他的作业,也是有选择性的,尽量选择在课堂上讲过的练习,不仅巩固了他所学的知识,同时给予他学习的信心,逐渐地,他开始认真听讲,不再神游太虚,不再沉默无言,他能举手回答问题,作业能按时完成了。

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有个别同学学习习惯还未养成,例如符桓玮同学就会在课堂上听讲注意力不集中,例如:孙永森、李英俊的小动作太多,张秀娟、谢棉任等的写作业太慢。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我从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入手,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书写速度等一些因素分成小组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对于个别后进生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并且要在平时多读多练,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一有进步,即使很小,我也及时地表扬他们。经过一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勤学苦练、认真听讲的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七、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本学期,期中考试我班获得了年级组及格率第二名;在优秀生比赛中,我班有13个学生分获

一、

二、三等奖。

八、不足之处及今后的改进措施

应调动学生更大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进一步的做到精讲多练,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在多样一些,在教学水平上继续提高,今后我将针对工作的不足有的放矢的去改进,不断提高。

数学渗透德育计划

一、

指导思想: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人的培养在于教育,德育则是教育的首位。邓小平曾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在于教育。一针见血,击中要害,因此,我国要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培养“四有”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和劳动者,全面加强德育教育势在必行。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二、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针对学生的德育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教育。因此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有责任也应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以期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性,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措施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语文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寓德育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

来源:JXJY 作者:yuhe123 时间:2007-05-15 点击: [212] 新课标指出要“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这充分证明:小学数学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那么如何寓德育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呢?

一、有机结合,自然渗透

1、结合小学数学中的内容渗透德育

在小学数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如与数的发现相联系的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小学数学课本中收入了许多生动的素材,教师要结合有关数学内容,介绍我国数学家的杰出成就,介绍现代中国人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例如,我国商代形成的十进制,比西方早2000年;公元3世纪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分数除法法则,给出了最小公倍数的严格定义;现代特别是解放以来,数学家苏步青、华罗庚和陈景润等对人类数学发展的贡献,都是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生动教材,以激励学生立志献身祖国建设事业,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和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幅度,感受祖国发展的时代脉搏,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热情。

2、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辨证唯物主义所揭示的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也是关于自然发展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在漫长的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积累了一整套数学的科学思维规律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些规律和方法无不充满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在教学中,要结合有关内容,恰当地揭示数学知识中蕴含的辨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以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主义观点教育的事例比比皆是。例如,教学中通过数和计量的产生发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领悟到数学知识源于实践。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实际如下游戏导入新课:“用掌声表示得数”。教师口述: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苹果?同学们击掌两下。教师板书“每个小朋友分得2个苹果: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苹果?同学们击掌几下。教师板书:每个小朋友分得1个苹果;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苹果呢?没有掌声。教师问:为什么没有掌声呢?同学们回答:“半个苹果不能用掌声表示”。教师急忙夸奖同学们:“你们真聪明”!从而揭示课题。使同学们真实地感到,分数的产生,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而不是数学家们硬性规定的,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实例引入数学知识或实践应用,进行实践第一的观点教育;通过多与少、加与减、已知与未知、精确与近似、直与曲,对学生进行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教育;通过概念与概念之间、性质与性质之间,概念、性质与法则之间,数与式、数与形,数、形、式与应用题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对学生进行相互联系和发展观点的教育;通过四则运算、解答应用题和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对学生进行矛盾转化观点的启蒙教育。

二、陶冶情操,潜移默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应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心里需求出发,找到合适的方法,做到真正激起学生的心理认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的熏陶,实现育人的本质。

1、情感诱导法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教学中,教师要诚于衷而行于外,应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教师要恰当地组织教学,灵活地选择方法,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导语,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从而使学生产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总之,教师应努力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在这种情感交流中,学生表现出对教师充满期望和信任感,学生就较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内容上,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

2、情景激励法

数学材料中的很多原理、数据都是我国劳动人民最先计算出来的。因此,教师要结合数学内容,不失时机的进行介绍,创设情境,还原背景,感悟理解,情感共鸣。把反映祖国建设成就、家乡变化的数据和学生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例编成相应的习题,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实例渗透法

小学数学教材中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内容很多,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紧抓住“渗透点”进行教学。这个“渗透点”可以是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也可以是一个教学过程。

例如,推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一个或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割、拼的方法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再通过观察比较:以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之间的关系,最后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同时,也受到了联系、比较、转化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例如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特点应用于房屋人字架、自行车的车架;利用平行四边形可变性特点应用与活动的车门、商店门;运用比例分配知识调配药液、混凝土等等。还可以介绍华罗庚等数学家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卓越贡献的事例,激发学生刻苦学习,为振兴中华而拼搏的责任感,把远大的理想与现在的生活结合起来。

4、竞赛训练法

利用儿童争强好胜、荣誉心强的特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适时的引入竞争机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兴趣。如为发挥学生的特长,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可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冠军赛、速算赛或抢答赛等活动;为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说话完整、书写清楚等习惯,可定期组织“比谁听课最认真”、“比谁回答问题最完整”、“比谁的作业最清楚”的三比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增强自信心,提高自觉性和自制力。

三、开展活动,拓宽视野

1、通过数学训练和实际应用,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教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在数学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学生常会遇到一些难题,许多同学则会“置之不理”,没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毅力,这时要结合数学家成长的经历教育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要有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坚强毅力,这对今后干什么事都有很大帮助。

2、通过数学作业和练习,还可以培养学生严格、认真、仔细、工作有条理,对计算结果负责任的良好作风。

数学作业和练习是学生必不可少的。数学中经常打交道的是数字和图形,数字不能有一点错,图形要力求完美,符合要求,这些要求都要促使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凡事都要认真仔细,干工作要有条有理,对计算结果要负责任。通过这些良好品质的培养,少于走入社会参加工作,才能对自己要求更高更严,才能把工作干得更好。

在数学教学中,要始终注意结合数学教学为内容,并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果忽视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牵强附会地进行,不仅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还会削弱数学基础知识地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四、示范导行,感染习惯

数学课上,教师和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学生的示范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以及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作用体现在,课上教师要注意发现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用实例来激励其他同学。例如:对上课认真听讲,学习认真刻苦,作业正确、整洁,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等方面的同学,教师要及时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学时,教师还要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例如:要求低年级学生在听课、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姿势,回答问题要说完整话,写作业时字、运算符号要写工整,计算要正确等。中年级要求学生听课要专心,分析题时重点字、句要用笔画出来,作业要干净、正确,要求验算的要列式验算等。高年级不仅要求学生听课专心,而且要手脑并用作好笔记,解应用题时要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计算时要选择简便方法,要自觉检验等。总之,不论是师、生的示范还是教师的要求,教师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老师自身对学生的感染,同样具有无形的德育渗透作用。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识记在心,因此老师不但在课堂上应为人师表,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谨言慎行,让学生耳濡目染,才能在学生中潜移默化,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只要做有心人,不断的提高自身修养,研究学生思想品德状况,抓好德育渗透点,明确内容,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找好方法,就能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在数学教学中,要始终注意结合数学教学为内容,并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果忽视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牵强附会地进行,不仅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还会削弱数学基础知识地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四、示范导行,感染习惯

数学课上,教师和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学生的示范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以及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作用体现在,课上教师要注意发现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用实例来激励其他同学。例如:对上课认真听讲,学习认真刻苦,作业正确、整洁,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等方面的同学,教师要及时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学时,教师还要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例如:要求低年级学生在听课、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姿势,回答问题要说完整话,写作业时字、运算符号要写工整,计算要正确等。中年级要求学生听课要专心,分析题时重点字、句要用笔画出来,作业要干净、正确,要求验算的要列式验算等。高年级不仅要求学生听课专心,而且要手脑并用作好笔记,解应用题时要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计算时要选择简便方法,要自觉检验等。总之,不论是师、生的示范还是教师的要求,教师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老师自身对学生的感染,同样具有无形的德育渗透作用。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识记在心,因此老师不但在课堂上应为人师表,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谨言慎行,让学生耳濡目染,才能在学生中潜移默化,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只要做有心人,不断的提高自身修养,研究学生思想品德状况,抓好德育渗透点,明确内容,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找好方法,就能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数学中的美育渗透

数学中的美育,就是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中美的因素,研究其本质和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美感,逐步提高其审美水平。

教学中揭示美的内涵

1.揭示美的内在联系。较为典型的如: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转化,通过电脑可得到动态的展示,教师应由此启发学生发现它们的性质、特征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内在的统一美,产生一种和谐而自然的美感。

2.展示美的表现形式。形式之美大量地存在于数学知识的内容当中,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等。教师选取精美的图片,通过电脑进行演示,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使其从中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内涵。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采用电脑动画的形式,引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来表现“海上生明月”的情景等,都可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3.引发对美的直觉感受。审美直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初中数学中也存在着通过美育进行相关素质培养的素材。如讲授垂径定理这一节时,教师可根据课本例题变化图形,并引导学生继续将图形加以变化。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学生会深深地沉浸在自己的“创造”之中,在探索过程中产生对美的感受,同时审美意识得到强化,审美能力也得到提高。

教学中营造美的氛围

在美的环境里生活,保持一份美感,无疑能使人们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激发。如果学习的过程有了这种氛围,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1.营造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讲初一几何引言部分时,教师可从五星红旗上的五星如何画、中国古代的名楼和名塔如何测量高度等入手,将生活中的实物通过电脑动画抽象成简单的几何图形,让学生通过这一过程进入美的情境中,获得发现的快乐,引导学生学会将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转化为几何形式来解决。

2.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如讲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时,教师可让学生亲自动手,从中发现规律,教师再通过电脑演示,验证学生的发现: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热情就会更高涨。

3.感受应用之美。如讲到黄金分割时,我简要介绍一些著名艺术作品,如维纳斯雕像之所以让人感受到美就是因为其符合黄金分割的比值,国歌的旋律中也能体现黄金分割的原理。数学美用于生活的一些事例,能烘托起热烈、活跃的课堂气氛。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美育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在更高层次上探讨美育在数学中的渗透,为深化素质教育作出进一步的探索。

该文章转自[小学课堂在线]:http:///shuxue/2008/30039.html 从生活切入数学,以游戏收获知识

——《分类》教学案例及反思

长安镇霄边小学

钟 莉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

38、39页。

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对象分析。

学习“分类”这部分内容的是入学才一个多月的孩子,课堂学习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较差,他们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教学中需要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学习形式,,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简单调查,我发现由于幼儿园的学习和平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已有一定的分类能力。如可以区分水果和蔬菜,可以根据事物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进行分类。但发展到根据概念,即客观事物抽象的、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2、教学内容分析。

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维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商店里的物品要分类摆放,便于顾客很快找到想买的东西;学生也要学会对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分类整理,学习和生活才会在规律„„教学时,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培养合作交流意识。同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学习习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觉得教学中要着重作好以下几点:

(1)把握好教学要求。教学时要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在评价儿童分类能力时,重点是观察儿童能否独自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不是由教师提出分类依据。

(2)多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形式,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动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3)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时不仅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要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成功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实物投影:各种学具杂乱地摆放。说说怎样整理?

2、师:生活中像刚才这样,把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新课标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在丰富的现实背景,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为此,教学一开始,我就将学生平时经常使用的小棒、小正方体、圆片、三角形、数字卡片等学具乱放在一堆,使学生自然产生收拾整齐的欲望,他们按平时的习惯把相同的学具放在一起,经过这样的整理,感觉不仅舒服,更重要的是方便学习。这时再引入课题,能帮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分类的意义。]

二、联系生活、体验分类

1、看书本第38页主题图,说一说这些文具是怎样摆放的?

[教材中五颜六色的主题图,不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一主题图,小朋友在实际生活中经常见到这一场景,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学生都乐于看,乐于说。学生很容易发现相同的文具放在了一起,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我又特意设计了观察超市这一教学环节。]

2、播放超市录像(水果区、蔬菜区、电器区等商品摆放情况),观察超市里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

问:(1)老师想买个大西瓜,该到刚才哪个地方买?

(2)这样安排摆放有什么好处?

3、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分类现象。

[《标准》中强调数学学习要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通过观察超市、说一说生活中的分类现象,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活动:完成书本第39页“做一做”:

(1)先独立分一分水果图片,再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么分的?(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几种分法。

(板书:按颜色分、按形状分、按水果种类分)

5、 教师小结并板书:标准不同,分法就不一样。

[在学生已有对单一标准分类的认识基础上,从游戏“分水果”这一有趣的情境出发,为学生每人准备这样一套漂亮的水果图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很自然地投入到活动中。当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了方法时,孩子们有了交流的欲望,他们就能很快发现有时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着观察、思考、表达、交流、比较等数学活动,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加深了对“标准不同,分法就不一样”的认识。]

三、实际操作、巩固分类

1、

小组合作把老师送给大家的铅笔分一分,学生汇报不同的方法。

(按长短分;按有橡皮的和没橡皮的分;按颜色分等)

2、

考眼力:完成书本第40页第3题:找一找每一行中不一样的。

3、

超市给我们每个组送来了一袋礼物。小组合作,分一分这些图片。(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向老师和其它小组介绍本组作品。)

4、

小比赛:整理好学习用品,说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5、

完成书本第41页第5题,再把教室里的人分一分类。

6、

各大组商量一下,可以把老师奖励的小花怎样分一分,再派代表到黑板上摆一摆。为了奖励你们的出色表现,老师再奖给你们一朵小花应该摆在哪?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按颜色分;按形状分;按有叶子和没叶子分)

7、

全课小结。学生戴动物头饰分类离开教室。(会飞的、会游的、不会飞也不会游的)

[练习多以游戏的形式出现,并精心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这些练习,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了许多游戏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了对分类的认识,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了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的方法。开阔性、活动性的练习让课堂洋溢着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1、从生活切入数学,激发学习欲望。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按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整节课始终注意从生活中取材,无论是整理学具、观察超市,还是开阔的练习,都赋予有趣的生活情境。由于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学生很容易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很自然地形成数学与生活的链接。同时开阔学生思维,让学生说说分类的好处、找找生活中的分类现象,使数学不只是局限在课本上,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应该为生活服务。

2、以游戏收获知识,调动学习兴趣。

《新课标》提出:“教师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游戏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游戏让他们的注意力更持久,游戏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因此,教学中努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游戏,使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游戏中来,在游戏中乐学,在获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同时,基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诸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如案例中游戏之一:比赛整理学习用品,让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认识到把文具分类摆放会更好看、更方便。在好胜心的驱使下,学生迫不及待地动脑、动手整理,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所学知识。

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既产生了我所意想不到的惊喜,也留下了值得我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游戏中如何灵活、有机地处理好课堂中的“动”与“静”;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更开阔、更活跃,形成更具生机和活力。

一(1)班德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落实《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围绕宝山“文化育人,和谐发展”主题,努力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新方法,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聚焦社会公德,传承中华民族“讲文明、重礼仪”的传统美德,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修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重点工作:

(一)、行规方面

培养少年儿童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做人基本习惯、做事基本习惯和学习基本习惯;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自我教育能力,促进少年儿童健康人格发展,使广大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1、教育途径:

(1)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为行为习惯培养的教材,以养成教育为主狠抓学生行为规范训练。

(2)活动育人:(文体艺活动)重大节日活动、时事政治教育活动、系列专题活动(安全教育周,增强安全意识;文明礼貌月专项活动)。 (3)教师言行育人:榜样的激励作用

(4)课堂育人:发挥各学科的育人功能,特别是发挥品社、班专课主渠道的育人功能以及主题班队会,阅读课的育人功能。

(5)阵地育人:黑板报、升旗仪式、红领巾监督岗,校报橱窗、广播站等。

2、具体做法:

(1)、 强化常规训练,带动教育教学工作。

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扎实有效地加强学生的常规训练显得至关重要。针对班上学生实际,利用一切有利时间带领学生学习理解《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讲解课堂常规、集会和出操常规、卫生常规、劳动常规等,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在课堂上,首先训练学生正确读书和写字的姿势。读书时要求全班同学都拿起书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写字时,就不停地提醒纠正不良姿势。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听话的习惯。当学生起来发言时,则要求他们站端正,两眼平视前方,态度自然大方,并且说话时声音要响亮,吐词要清楚,眼睛要看着对方;在听的能力方面,则要求他们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记在心中,要说得出来,

(2)、用灵活多样的表扬方式激励学生。

世界上没有哪个人不喜欢表扬,大人亦如此,何况一个

六、七的孩子,他们更想从老师那里得到夸奖。如果老师经常用:“很好”、“不错”、“好极了”等毫无新意的话来表扬孩子,时间久了,他们对老师的表扬也就无所谓了,这样就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班里经常用不同的方式来表扬孩子,如:用语言夸奖孩子,为孩子竖起大拇指,和孩子拉拉手,摸摸孩子的小脑袋,给孩子赞许的微笑,奖励一朵小红花,在评比表上得“优”,。通过采用不同的表扬方式,学生进一步向好的方面发展,逐步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3)、重视与家长的联系,双向管好孩子。

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光学校注重而家长不配合的话,那是很难取得实效的。而家长有的因为没有比较,对学生的习惯的现状不能正确地认识,因此,教师要及时地与家长联系,反映孩子在习惯培养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存在的问题、不足等。这样,有的放矢,双管其下地注重培养,必将比任其自由发展效果要显著得多。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将常抓不懈。

(二)、家庭教育指导方面:

以学校为载体,以提高家长素质为己任,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归宿,注重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空间的整合,积极探索和总结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及方法,充分体现家长学校的助手和桥梁作用。

1、目标:

(1)、 发挥家长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建立新型的家园联系,促进提高。 (2)、 继续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做到科学育儿。

(3)、 认真开展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工作,能全面辐射更多家庭。

2、具体措施:

(1)、 定期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和学生家长的教育情况。 (2)、 出好每一期的家园之窗,鼓励家长参与投稿,互相交流。

(3)、 定期开展家长育儿讲座,进一步更新家长教育观念,获得科学育儿知识。

(4)、 定期记录学生在校情况,与家长交流,对每位学生每学期进行跟踪联系。

(5)、 加强学习型家庭的指导,增加相互之间的走动交流,并开展集体性的活动。

班主任德育工作小结

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人们在同一年龄对同一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有早晚之分,也有快慢之分,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曲线,一个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并不是件难事,但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则是难上加难,所以在我们对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在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且方方面面、时时刻刻的贯穿在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德育工作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本学期我担任了二年级二班的班主任,孩子们很活泼,要管理好他们可着实不容易。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二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纪律涣散。我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入手,课上进行激情导入、趣味教学,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组织好学生的纪律。利用晨读时间、思想品德课学习学校规章制度,提醒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如:上课前应把要用的书放在桌子角等老师来上课,把学习用品摆放好。)并且在课后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根据学生的表现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如:做的好的同学应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表扬,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在日常学习中,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渐养成认真听课、按时完成各项作业、下课好好休息、讲文明、讲礼貌等好习惯。

二、 关心爱护每个学生

记得第一次当班主任的我站在班级门口准备迎接我班上的学生时,心中还是茫然的;虽然我只是温和的把孩子们让进教室,他们的眼睛里流露出对新班级,新班主任的喜爱和信任,让我感动;家长们拥挤在我的面前,向我述说着自己孩子的特点,请求着我对孩子的关照,我一下子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义务,我耐心而真诚的告诉每一位家长:“ 孩子在我班上,你放心。”我知道这一句话的分量,我也知道我今后的工作核心就是这样简单而质朴的一个标准——让家长放心,让学生安心,我想这是我作为班主任的基本责任。可是在班主任工作开始不久,我发现负责任并不像说起来那么轻松,它需要的是一种坚持,一种不断的坚持,尤其是对于双差生。

我班易海伟同学,每次上课发呆,不知道在想些什么问题。作业写得简直就不是字,像是在画画,我没有放弃他,而是手把手的教他写字,抓住他的点滴进步,不断鼓励他,在学生面前夸奖他是个聪明的孩子。渐渐的,他不但能认真地完成各项作业,而且他的字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我还把他的作业贴到学习园地里,叫大家欣赏,从而鼓励他在其他面也继续努力,现在他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生活上,我更是无微不至地关心每个学生,课后帮他们削铅笔、提醒学生按时吃药、帮学生补习不懂的题,甚至有的学生发烧、肚痛、呕吐、我都能尽心帮助,每天和学生一起动手打扫教室,把教室的卫生弄干净。

三、 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班集体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沃土,有了这块沃土,学生的个性才能百花争艳。集体活动,最能培养学生的凝聚力、集体荣誉感。我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如学校运动会、跳绳比赛等活动。每天一大早,我总是跟学生差不多时间到校,一到学校就协助学生搞好卫生工作。这样,学生不仅养成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而且时刻想为自己的班集体争光。开展一些跟教学有关的活动,如:写字、朗读、口算比赛、画画等。利用黑板报开展绘画比赛,让学生分组出手抄报,展示学生各方面的才能,发展个性。逐步形成一个健康向上、团结协作的班集体。

在这学期中,我与学生在一起,虽然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可是看到学生们的进步,得到家长们的信任,我忙得高兴,忙得开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工作,不断完善自己,提

个人师德师风学习计划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自古以来就有“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之说。在新的一年里,我将以塑造教师良好形象为方向,以关注孩子生命为己任,以关心孩子成长为目标,在不断充实、完善自我师德修养的同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

力量。

一、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

工作中,我要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不迟到,不早退,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认真完成学校交给我的各项工作。在课外积极学习各种师德理论,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我还利用各种案例来警醒自己,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严于律已,以身作责。

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师德修养。

积极参加社会时间活动,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在此过程中,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及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识自己行为的是与非,辩别善与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沧桑,才能真正锤炼师德。

三、积极进行自我反思。

如果一个人要想进步,就要不断地反思自己,反思自己存在的不足,深刻地了解自己,然后才能思考应该如何改进。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必定是一个常常进行自我反思的人。师德建设要求教师在实践中注重自我学习、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调控,做到老,学到老。

四、德及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并不是所有德只能体现在对人对事方面,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常以德化人,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教育学生,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注,用爱心去实现对各种学困生的教育。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推陈出新,只有不断的创新才新才能被更多的孩子所喜爱。只有不断

的创新才能推动教育的大发展。

五、为学生倾注所有的爱心。

作为一个教师,爱心最重要。 “热爱关心学生”是真挚的师爱,是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是教育实践中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它表现了教师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爱,体现了教师的独立人格和应承担的。作为一个美术教师我更承担

起传播美的责任。

师德总结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地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不断地提高自身师德修养,才能在未来的日子里更上一层楼。作为一个教师,教师是崇高无上的,它将永远是我的追求。

经过近几天来的学习,以及和同行的交流,作为一位老师,我对师德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爱学生

记得有位教育家曾说过:爱学生是对老师最最基本的要求。老师爱学生,可以弥补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不足,使教师的影响长久地保存在学生的内心深处。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还要爱学生。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必要的关心和帮助。我还抽时间给学生谈心、交流,和学生共同活动,缩短了师生距离。由于我爱学生,关心学生,处理问题及时,方法得当,注意和学生沟通,所以,学生就信任我,喜欢我,也喜欢上我的课。热爱学生,还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关心学生,既统一严格要求,又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对程度、水平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差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社会有用的人才。一个教师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使自己的工作顺利进行,使学生能健康活泼的成长,是自己最大的成功和欣慰。

二、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

“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献身精神,”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最高精神境界。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看成是教师的最高美德。干一行,爱一行,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服从领导,不打折扣,认真、圆满完成学校领导教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工作中,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时时处处对自己严格要求,查找不足,及时纠正,对别人的缺点,则尽量宽容。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注意教师形象,在教师和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形象、和谐的氛围,才能不愧为人民教师的称号。

三、具有广博的知识 学高为师。做一位教师,如果仅有工作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具有广博的知识。在工作中,虚心向有老教师学习、请教,取长补短。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认真钻研教材,探讨教法,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知识无止境。在我的工作中,我注意从各个方面来充实自己。如:参加教研室的课改专题培训,参加学历提高,学习网络知识等。使自己能适应当今教育的发展,跟上课改的步伐。

数学德育工作总结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中学生的德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初中数学作为中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完成立德树人基本任务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巩固基本的数学知识。提高综合能力,同时将德育内容融入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人格,促进中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德育教育;立德树人

前言:新课程改革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学,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更注重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素质,使学生在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也需要老师有效引导,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立德树人,使德育及时渗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和魅力,知道为什么学数学,数学知识又能够有哪些用途,进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积极的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了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初中数学虽然是培养学生德育的主要阵地,但是在教材中大部分德育内容巧妙的隐含于数学知识中,需要老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意识的渗透和培养。以七年级学习“用图表统计数据”这课为例,老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中国近年来绿化面积的增长数据,使学生将数据转化为图表的过程中对中国现阶段针对植树造林工程获得的成效进行深入了解,使学生树立起热爱自然环境、爱护花草树木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在生活中积极的用行动来支持植树造林工程,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又比如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这课时,老师将平面直角坐标系抽象为班级,将学生比作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为学生渗透集体观念,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使班级中的一份子,只有大家都融入集体活动中才能形成班级,强化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使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了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

二、充分结合数学文化,培育学生爱国精神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爱国教育素材,将其与数学文化相结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数学历史,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我国的发展里历史,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数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发展历史的逻辑学科,数学的发展离不开历史上无数数学家坚持不懈的努力,因此数学史具有强大的文化价值,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载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引入数学史,使学生在数学家的事迹中受到思想和心灵的熏陶,激发起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在数学家为了科学探究无私奉献、坚忍不拔的高尚品质和探究精神的影响下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素养。

以“勾股定理”这课为例,老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借助数学史料来为学生实施德育,为学生讲述中国数学家针对勾股定理在数学发展史上的伟大贡献。老师通过勾股定理在我国又被称为商高定理的史料讲起,公元1000多年前,商高就已经发现了勾股定理,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并在《周髀算经》中记载了勾股定理的公式和证明,而三国时代的《蒋祖明算经》中针对勾股定理给出了详细的注释,给出了另外一个证明,因此在我国勾股定理又被称之为“商高定理”。

三、以数学计算为依托,渗透诚实守信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为树立人本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将课堂交给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方式单一,填鸭式的教学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不符合社会教育发展需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渗透“立德树人”的话,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教案设计,引导学生进行“立德树人”的学习,在教学中达到潜移默化渗入“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正确的“立德树人”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为人处世的态度。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渗透诚实守信的德育理念,让学生养成诚实做人的良好品质,健全学生人格。在简单的数学计算题中,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做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诚实守信,做一名诚实的好核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数学的特占是科学性 严谋革性逻辑性。这就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认真对待,不可马虎。在数学计算中锻炼出一个好的计算习惯。比如,在训练学生计算能力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第—步是什么,先计算哪一部分,再进行哪一部分的计算,告诉学生步骤程序和简便技巧方法。教师需要督促和教授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认真计算好每一步,在一个计算完整后,需要返问验证同才计算是否正确无误,如果有错误需要及时改正,自己寻找问题所在。养成严谨的计算态度,从初中培养学生寻找问题,独立判断和思考的态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融合德育教育,符合教育教学的科学发展观,能够有效完成育人的要求。同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策略,突出初中生课堂主体地位,发挥初中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及发展,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在初中数學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兴趣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把德育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努力克服学习困难的意志品质以及合作互助的精神等,让他们的道德综合素质获得有效发展,实现德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参考文献]

[1]王素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J].吉林教育,2020(10):26-27.

[2]杨春霞.立德树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实现途径[J].知识窗(教师版),2019(12):32.

上一篇:平面设计策划范文下一篇:美术高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