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类创业创新论文范文

2024-07-16

化工类创业创新论文范文第1篇

1化工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必要性

1.1时代必要性

现实中的中国社会,经济的跨越转型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共识,同时人才的转变方向也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在现在的工业进程中,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从数量转向质量,从模仿能力到创新能力的转变,而化工作为工业化过程的基础原料供应工业,对于社会传统产业即农业与工业,都有较大的影响。对于农业来说化肥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合成化肥必须要有相应的化工类人才,尤其是现在传统化肥导致的土地板结,通过土地渗透污染地下水,并由此降低了环境承载能力,在现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相应的创新,开展化肥无害化研究就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对于工业发展来说,虽然污染不可避免,但是进行相应必要的无害化研究也是现在的重要研究方向。这样一来环境友好型化工学就成为现实条件下重要的发展方向,而相类似的化工类新专业就需要相关专业创新型新人才。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型化工人才是适应现实时代需求的,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自然刻不容缓。

1.2教育必要性

现在的化工类人才培养过程主要还是大学培养,基本在所有的综合性大学中都设置有化学化工专业用以培养人才,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在大学培养中虽然有很多的的实验类型课程,但是实际上现实培养机制倾向于高中基础化学的深入,并且由于培养机制基本相同,倾向于培养学术型人才,导致人才的能力单一性倾向,而且在培养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的思想意识和学习能力不同,造成学生之间学习态度和发展方向分化严重。对于一部分有志于向化工研究发展的人来说,他们得到匹配的教育资源,但这只是一小部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这样的培养方式可能并不适合。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科教育来说, 人才培养是全方位的,既要有理论基础,也要有创新思维,由于一个行业中必须有相应的中层人才与基层人才,因此对于中层人才与基层人才来说理论基础和创新思维还是很必要的。在现在的化工教学中尤其是大学本专科教学中进行创新性人才培养需要的不是单独的精英教育而模块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中,完成人才发展的初次分配。

1.3就业必要性

现实情况下,由于社会需求与教育培养衔接不畅导致了就业市场的不均衡。一方面拥有基础知识但不会变通,只会“照单抓药”的文凭获得者们充斥于人才市场,另一方面却是高端人才在经历了市场经济的不稳定之后,抱定决心通过学习回流到大学任教。这对于现实中利用资本力量进行化工技术创新来说是很不利的。对化工行业来说,高端研究、创新研究对于一个研究者的研究能力与实践经验有很高的要求,同时即使是普通的创新也需要静下心来进行试验试验再试验。但是现在由于人才交流特别是高端人才交流的封闭化,导致了就业市场不正常的就业形势,在化工产业出现了基础创新性人才供应紧张的状况,而且现在很多的化工专业毕业生,在学校里热衷于党团活动与学生会活动,疏忽了本专业的学习,以至于一部分人在学科教育完成后,除了一纸文凭一无所得,这也导致了专业知识不能学以致用的现象,所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大规模地向社会供应基层和中层创新性人才刻不容缓。

2化工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具体建议

2.1对于学校课程设置

现在的高校化工类教育课程设置中,很大一部分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为主导灌输提问的方式实现学生与教师课堂互动,虽然有一部分基础化学化工方面的教学实验实训,但是为了安全也只是进行初步试验和操作而已,对于学校的科研项目由于现在大部分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够所以导致根本没有参与探索创新的机会,因此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尤其是在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中,要充分利用实验,把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中让他们身临其境地体会化工类专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增加基础化学与化工科学史的比重,通过基础化学提升他们化学理论能力以及基础知识的储备,避免犯不必要的常识性、知识性错误,而进行化工科学史的教学则是培养他们的基本学科思维与学科思想,了解学科发展历程,在此过程中让他们对学科发展的未来方向做出自己的预测。

2.2对于社会实践与现实状况适应的建议

在学校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社会实践可以放到学生大学学习的后阶段,一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工知识与实验能力,另一方面时间也更加充足,并且可以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使他们能尽快适应与专业匹配的岗位。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必紧盯初高中教学岗位, 可以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关系在国有化工企业的一线实践中寻找实习机会,实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完成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化的最后一步。

3结语

本文通过对化工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时代必要性、教育必要性与就业必要性的研究,认为建设化工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刻不容缓。同时,对化工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一方面在学校增加基础化学与实验实训课程的比例,另一方面在社会实践中增加一线实验操作的时间,由此来完成化工类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面对国内经济环境对于人才需求的转变,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也应该相应的做出调整,根据现实需求,培养既有长远科研发展能力又要有一定技术手段的科研技术性综合创新人才,并相应地建立有利于培养此种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化工类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潘勇,许宁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化工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教育与职业》2014.

化工类创业创新论文范文第2篇

一、对高职学校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就业压力增大, 因此要想在就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就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机电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 同时也要有足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和专业能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能够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所学专业的用途, 而且在面对市场的时候有足够的自信。但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缺少对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缺乏这一方面教育的重视。

2、提高学生的敬业精神

机电类专业将来要走入社会, 因此学生对于专业的态度会直接影响他对就业的态度。尤其是机电类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一些工作内容多数环境较差、工作辛苦, 因此需要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需要克服种种困难, 在自己创业的过程中, 必须要能忍住辛苦。

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实践

目前高职院校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创业教育会设置在大一入学阶段, 而且多数属于初期的一种理论教学, 缺乏具体的实践, 所以效果不够明显。随着国家创业理念的提出, 当亲很多大学生都具有创业的理想, 但是基本停留在一种表面的热情, 尤其是学校没有真正提供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 创业大赛等实践机会较少, 缺乏必要的实践机会和设备, 所以没有真正实现学生的创业实践需求。

二、我校机电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我校早在2008级机械制造与自动专业首开《机械创新设计》课程, 通过该课程学习对促进大多数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积极参加课内外实践活动起到较好作用。2014年又在机电大类专业群分别新开设了《TRIZ理论与创新实践》、《发明与创新思维》等课程, 主要目的在于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帮助学生学会创新思维方式和运用triz创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016年, 作为学校创建全国优质高职院校的子项目之一, 以现有各专业创新教育课程和就业指导与创业课为基础, 研究创建《TRIZ与机电创新创业实践》这一专门课程, 为此成立了课程组, 前期对有本科、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作了一定的深入调研, 近期项目组主要成员参加全国高职师资培训联盟主办的“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教学方案高级研修班”学习, 大家研究确立了项目建设的总体方案和思路, 规划了课程总体设计和教学内容。

三、在高职机电类专业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特殊性和具体做法

1、制定科学的专业教学计划

在高职院校中, 由于电气专业是一种普遍开设的专业, 因此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 需要注意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需要同时进行, 尤其是要充分发挥专业知识的作用。在培养机电类创新创业人才的过程中, 需要从基础知识、实践环节等多方面进行,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机电知识和专业技术, 同时也要注意要求学生掌握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理论、设计方法等知识和技术, 不仅要在专业上学有所成, 还能真正的将专业知识用在实处, 在创业的过程中能够发挥专业知识最大的价值。所以科学的教学计划必不可少, 机电专业与其他专业存在一定的差别, 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实践的环节。

2、制定科学的创业能力培养实施方案

结合高职机电类专业知识的特点, 注意建立一个科学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方案, 比如从机电专业技能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入手, 注意让学生能够学会学以致用, 并且缩短从校园到企业的具体, 可以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培养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 参与一些创业论坛或者是机电类学术讲座, 可以让学生从企业实践开始, 熟悉创业的流程, 然后通过经验的积累, 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比如开设自己的工作室, 利用业余时间扩展自己的企业, 并且将周边的多种资源利用起来, 同学之间也可以进行合作, 比如创业创新家电维修等方式, 邀请专业教师对创业的过程进行指导以及纠错, 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 需要建立一套创业创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同时也要注意科学分配教学的时间, 在不影响正常学业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实现创业梦想。

3、增强市场意识, 锻造创业思维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学生可以随时获取相关的创业信息。面对当前复杂的市场环境, 教师需要让学生形成一种市场意识, 可以在学校内建设一个创业园作为实践基地, 开展系统的创业实践和市场教育。同时在建设了创业基地以后, 要进行合理的利用, 除了日常创新创业教学之外, 可以举办机电类创新创业的比赛, 要求学生可以自主完成市场调查, 然后通过审核以后, 可以在校内创业园开展创业活动, 主要是积极促进学生增强市场意识。当学生真正参与了市场调查和校内创业模拟之后, 实现创业也需要经受考核, 在模拟创办企业的过程中, 要求有专业人员进行审核, 让学生形成一种竞争思维, 此外, 随着企业的发展,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得到锻炼, 还能实现园区企业盈利的目标。高职院校还可以邀请一些机电类的成功企业家进行讲课, 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目前的市场动态, 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创业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四、结论

在高职院校中, 除了专业知识的教育外, 为了更好的培养机电类专业的人才, 需要不断的更新观念, 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而且面对当前的市场需求以及就业压力, 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样才能不断的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改革, 机电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 目前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除了机电专业技术外, 高职院校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 此外, 创新创业教育也有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机电类,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 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两创”人才培养策略——以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郑金杰.职教通讯.2016 (23) .

[2] “励志力行”开辟育人新途径——记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J].鲁玉婷.职业.2015 (16) .

化工类创业创新论文范文第3篇

一、传统创业园的运行机制人才及培养模式

目前我们对高职专科层次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主要从分析原有培养模式的弊端、不同教育层次的培养模式比较、人才市场对高职专科计算机操作技能专业人才的需求导向、高职院校计算机操作技能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研究、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等方面展开研究, 总结了传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一)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高职院校计算机操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存在的问题是:定位过低、定位过窄、缺乏前瞻性。我认为现在的培养模式过分强调理论的普遍性和指导意义。

(二) 教学内容理论化, 课程设置模式缺乏创新

我们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在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中, 仍然把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根本没有摆脱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完整性的制约, 实施的课程也只是中职或本科课程模式的改版”。

(三) 教学方式落后, 学习方式僵化

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科书为依据, 教师根据章节内容、按部就班的讲授课本知识, 但学生并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课程的一个总体认识。教学方式大多采用的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 课堂信息量少, 授课效率不高, 教学过程缺乏立体、形象的感官刺激, 这就更加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大学生创业园现状

创业园共占地120平方米, 这些工作室日常经营范围各有侧重, 例如平面设计、网页设计与制造、局域网组建与维护、电子产品的销售与服务、及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创业活动。同时最重要的创业活动的队员有梦想、朝气蓬勃、非常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创业园拥有10台配置不错的电脑及打字复印一体机等办公设备, 可以满足日常的大学生学习生活需要, 为了发挥自己所学专业特长, 学以致用, 同时还提供一些高技能经验项目如网络代购、平面设计、网页设计与制造、局域网组建与维护、电子产品的销售与服务、及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服务工作, 同时本创业园是在承担我系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技能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收到了学校领导的一致好评。

三、创业活动与创业服务体系结合

(一) 职业素质培养

创业园成立两年来, 创业园学员不断提升职业素养, 力争用良好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要求自己, 目的是在师生心目中留下良好的精神面貌, 为此我们经常邀请资深、有经验的老师、企业领导、社会各界的创业精英到创业园进行职业规划及培训, 让学员可以更好的了解社会上那些感动的创业故事, 了解职业规划及具备一名合格员工的基本素养, 从思想层面上严格要求创业园的学员。

(二) 创业活动与课程设置结合

以创业活动为主线, 贯穿专业教学, 强化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 在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强调专业教育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结合, 以实际课题为主线贯穿创业活动中, 改变以课本和考试为主的教育培养模式。借鉴国外大学项目 (project) 的思想, 把多个课程设计的内容融合在一起, 设计成一些大的活动项目, 把一个大项目分解成若干子项目, 数个学生组合起来, 经过几门功课的学习和课程设计完成一个大项目, 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 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际开发项目的能力。

(三) 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1) 以校园服务网为平台, 突出打造网页制作技能:创业园的特色服务是建立属于我们化工学院的“校内服务平台”网。给学生们提供些需要的信息及文件之类, 同学们有其他闲置物品不需要用的, 可以在网上进行交换, 也可以进行网络代购、团购、交友、二手、宠物、车辆、周边游等海量分类信息, 充分满足同学们查看自己想要的内容。 (2) 以志愿服务活动为主线, 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从工作室成立以来, 仅对信息系三块机房的维护量就达到了一个可观的值, 维护的机器累计三千余台, 主要是针对几个旧机房的机器的维护。由于时间久, 机器老化, 出现的问题增多, 电源故障、显卡、内存等故障时不时的会发生, 导致上课时可使用的机器减少, 对于出现这种问题, 工作室成员能积极地进行跟踪维护。同时对于同学机器遇到的问题也解决了三百余台, 今后的时间将加大宣传, 让校园里所有同学都能够享受到, 不出校园, 不花一分钱, 就能排除机器故障。 (3) 突出自我个性, 打造创业园文化:现在社团的日益增多, 使得每个社团都想有自己的竞争力, 所以会做自己的宣传片, 对此工作室推出了视频前期录制, 后期制作一条龙服务, 等软件。

四、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创新我院大学生创业园的传统运行模式, 以创业园为平台, 引入校企合作基地共建体系建设及实践教学成果体系建设, 开展校企共建课程、教材、实训基地, 将企业文化引入到课堂中, 与创业教育进行有效融合, 让企业导师、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实施, 从学生入校到毕业, 构建具有企业特色文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让大学生创业园的发展模式符合校企合作体制的要求而且能够长期保持较高的竞争力, 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动手能力提高, 以创业园为平台开展各种实验、实训、竞赛等活动, 并将计划纳入教学体系或者人才培养模式中, 形成成熟、完整有特色的教学体系, 带动学院科技创新、创业计划等浓厚的学术氛围。

五、未来创业园运行模式的展望

(一) 多方面发展园区模块

创业园规模不断扩大, 业务范围范围也随之增加, 同时经营的范围将更加专业, 服务质量从追求数量转变为追求质量, 园区模块化发展思路将日趋成熟, 设计内容可包括化工、材料、冶金等多专业的创业人才基地, 学生在模块化的创业基地中追求梦想, 实现自我价值。

(二) 未来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将是未来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怎么合作、采取什么样方式将是未来学校发展与企业发展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我们规划:在未来可以以创业园为平台, 以人才培养模式为手段, 不断加强校企合作方式, 强化工学结合合作模式, 让学生在创业园中边学边做, 强调实际社会技能, 学中做, 做中学, 实现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 课堂与职业环境地点的一体化的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本文以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创办的创业园为例, 提出了改革传统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实现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 课堂与职业环境地点的一体化的运行创新模式。项目创新了学生创业园的运行机制, 提出的专业教学与创业实践无缝衔接机制、创业园地与教学团队协同发展机制、创业基地与周边产业共生发展机制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设计的基于学生创业园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对于计算机操作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手段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了重要借鉴, 对提高适应区域人才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创业园,人才培养模式,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康洁.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园的管理与运营模式探析[J].北京电力高等学校学报, 2011:28.

[2] 李明华.职业学校学生创业园建设的实践探索——以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为[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5 (5) :7-10.

化工类创业创新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针对常州中小出口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所面临困难,文章结合常州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提出了促进常州中小出口企业转型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常州中小出口企业;转型升级;国际市场

一、常州中小出口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

2010年常州实现进出口22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7.7%,对外贸易总量规模已超过金融危机前水平。但2010年的这种高位增长态势是不可持续的,在劳动力、环境、资源等多项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以及国内货币和税收调控政策叠加作用逐步显现的刚性约束下,未来出口增速将趋缓,出口增长不确定性将增加。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以简单加工贸易为主的中小出口企业。

1.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

一是人民币汇率近10年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自2005年7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近30%,人民币不断升值对中小出口企业本已偏低的利润率的影響更是雪上加霜。二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国内原材料的价格水平自2009年年底以来就一直不断攀升,2010年一季度国内主要原材料价格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幅度已经超过了两位数。三是用工成本持续上涨。2010年常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人均工资为3.7万元,比上年增长25%。从2008年至今,常州中小企业劳动力成本增加幅度已达20—30%。

2.发达国家消费萎缩、需求低迷

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3.3个百分点,已初步摆脱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但是西方发达经济体又出现了越演越烈的主权债务危机。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今后3年内全球主权债务可能会增加到75万亿美元。目前,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已全部进入公共债务高、财政赤字大困境,近期内欧美消费市场需求难有起色。

3.贸易壁垒增多、贸易摩擦加剧

受经济复苏迟缓、失业率居高不下和国债危机的压力,贸易保护主义大行其道;进口国不断采用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设置进口障碍,给常州众多中小出口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近几年常州市外贸企业因贸易摩擦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每年几百万美元。另据商务部研究院2010年三季度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我国出口企业2011年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将更为复杂。可以预见,常州市中小型出口企业面临的贸易摩擦将日益复杂化、常态化。

二、常州中小出口企业发展对策建议

1.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出口优势

一方面,要继续保持向西方发达国家出口常州中小企业具有传统生产优势的劳动密集型纺织品、服装、轻工、低档化工类和机电类产品。另一方面,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适合当地消费需求的常州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以及高新技术产品。

事实说明,众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的常州中小出口企业,完全可以在传统产业出口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市场、不同客户的具体需求,细分市场、开发新款、设计新品、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出口优势。

2.内外销并举,拓展国内外新市场

一是内外销并举。前文提及常州中小出口企业在纺织、服装、轻工制品等传统产业方面具有生产优势。在国家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实行促消费、扩内需政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新形势下,国内的纺织、服装和轻工产品市场消费空间巨大,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帮助出口企业转向国内市场销售的优惠政策。而且常州又地处长三角经济核心区的几何中心,水陆空交通便捷、具有明显的物流运输优势,有利于常州中小出口企业在国内市场开拓中获得竞争优势和发展先机。常州中小出口企业应立足于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尝试出口和内销“两条腿走路”的经营模式,在保持外贸出口的同时积极向国内市场进军。

二是开拓海外新兴市场。常州中小出口企业可凭借常州制造业发达、工业基础较强、相关产业配套齐全的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利用众多常州中小型企业产品与国内大型企业出口产品结构互补或相关的特点,联手开拓海外新市场。常州中小出口企业都可以以配套、协作的方式,联手国内大型企业共同打造双赢的出口新模式。

3.实施自主品牌策略,形成国际竞争品牌

加强品牌竞争力建设,依靠“品牌路线”实现转型升级,常州中小出口企业同样可以走向“微笑曲线”高端。品牌的核心是产品质量.依托常州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众多从事传统产业的中小出口企业可通过生产装备的提升,向高质量、高技术、高效率发展,为企业品牌建设打造坚实的产品质量平台。同时,品牌的实施还应循序渐进。以贴牌加工为主的常州中小出口企业,应积极从OEM(代工),提升到ODM(代为设计研发),并在此基础上向OBM(自创品牌)转型,最终实现从“贴牌外销”向“创牌外销”的跨越。

4.多管齐下,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

一是追求物美价优。企业可以凭借技术后发优势、通过二次自主创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的出口价格,摆脱低价销售。二是加强与进口商合作。反倾销也会影响到提起反倾销诉讼国的进口商利益,因此企业应对反倾销诉讼时,要加强与进口商的联系与合作。三是完善出口企业之间的协调机制。常州纺织、服装、鞋帽、玩具和低档机电等出口企业,应通过政府和行业协会加强管理,完善行业内企业的出口协调机制,避免企业问过度竞争导致国外进口商任意压价。

总之,常州中小型出口企业在苦练“内功”、提升核心能力的同时,还须注重防范和化解国际贸易摩擦、规避国际贸易壁垒,才能实现企业健康发展,顺利拓展国际市场。

化工类创业创新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校企“互动、融合、共担共享、齐头并进”的建设思路是国外职业教育走过的有效路径,企业技术人员参加的“双师”教学团队,承担实践教学,教师深入企业和生产一线与工程技术人员互动,取长补短,现场和课堂交替教学,形成良性循环,共同分担教学、生产任务,是实现职业教育有效性的唯一途径。

关键词 校企融合;行业组织;职业教育;教育模式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integration; industry organizations; vocational education; education model

1 校企融合的历史与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职业教育实施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就在做,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文革”期间的半工半读;改革开放后,建立起一批由企业主管的院校;近年来学习国外校企合作教育的经验,都取得一定进步,但仍然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首先是认为校企融合、半工半读是职业教育应该实施的教育模式;其次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经济的形成,出现企业接受学生学习(实习)的积极性不高,而企业又急需大量技工型人才这一矛盾,何况职业院校为学生安排工作又不现实,要安排专业对口的工作更难;再就是学生外出找工作会减少理论学习的课时,影响理论知识的学习[1]。

2 存在问题分析

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脱离实际 随着1999年的教育体制改革,企校分离,也就是将企业主管的院校划转地方教育部门。我国职业教育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逐步形成,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职业教育管理格局被打破。例如: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原来由中国石化管理,后交甘肃省教委管理,过渡三年后完全脱离企业,政府部门已经无法协调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校企之间的合作少之又少,使得学生的实习无法落实,转而学院不得不花大量人力、财力建设学院内部实训基地,这部分钱是否发挥了最佳效益,是显而易见的[2]。

行业组织主导地位弱化,行业标准缺失,校企合作双赢虚拟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行业协会法律地位明确规定:政府有关部门对行业协会有扶持义务,有应当听取行业协会意见的义务;有应当为行业协会提供行业信息和咨询,并向国家主管部门反映行业要求的义务;行业协会承担公共管理事务的经费,由公共资金支出;政府有关工作部门委托协会承办事务的,应采用购买服务形式,对设立初期确有困难的协会,可按有关规定给予必要的公共资金资助;政府有关工作部门作出涉及行业利益的重大决策或对行业协会会员采取重大处理措施,可能在该行业产生重要影响,应及时向行业协会通报。但是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作用十分有限,加之行业受到利益的驱动,对收费的技师、高级技师短期培训有兴趣,而对行业组织在校企合作信息平台方面应该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导致的结果就是行业在当前校企合作中的作用不足[3]。

政策法规不健全,政府通过行政命令促使校企合作的效果有限 制度建设是一个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理论上没有终点的动态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适宜的制度环境,政府管理职业教育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立法,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是职业教育宏观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我国的相应法律、法规对于校企合作各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等规定有待进一步明确化,可操作性并不高,进而导致企业每年接受的学生实习人数相对较少,生产管理困难和实习安全成为企业不愿意接受实习生的理由。

职业院校本身缺乏实力 企业需要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又离不开企业的大力支持,然而企业却又为何不关注职业教育、不热心校企合作呢?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出自职业教育内部。校企合作也是讲实力的,学校较高的办学质量、较好的知名度与社会的认可度,是进行校企合作的重要条件。由于学校自身实力不足,严重制约校企合作开展。一些职校没有根据企业需求办学,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实训条件差,教师水平不高,所培养的人才不符合企业的需要,对企业就没有吸引力。

3 解决以上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以能力为本的教育必须在职业教育中真正体现 能力素质包括知识、态度、经验、反馈,这四个方面都能达到,才构成一个专项能力。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政府和企业共同办学,但以企业办学为主。这种合作教育模式和制度,教育者组织教学可以更专业,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有的专业可以采用师傅带徒弟方式,有的专业不一定适合。比如化工类专业,既要求个人能力强,又要有高度的团队意识,学生既要具备系统的基础知识,又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课堂教学可以在现场和教室交替进行,授课教师是由理论功底扎实的高学历人员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分工承担[4]。

组建产业联盟,构筑教育集团,搭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平台 由政府引导、行业主导,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通过教学、生产一线专家联合考察、调研、交流与合作,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围绕专业建设、课程体系、课程设计等核心内容开展工作,搭建起企业与职业院校沟通合作的平台,构筑的职教集团要以龙头职业院校和骨干企业为依托[5]。

健全法规,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全方位参与、合作、举办职业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在各个层面表现出蓬勃的活力,为从体制机制层面破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难题提供了思路:转变教育观念,树立面向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观;推动行业组织发展,发挥行业组织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支持、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建立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打造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创新平台;鼓励地方先行先试,寻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突破[6]。

加强职业院校校长队伍建设,提高校企合作的决策力 常言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在校企合作问题上同样如此。校长对于校企合作的认识程度与策划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具有先进职教理念、富于改革创新的人才提拔到校长岗位上来,要经常组织校企合作学习会、研讨会、交流会,以交流校企合作经验,转变校长的传统教育观念。

4 基本结论

当前职业教育校企融合的现实与愿景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从现实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校热企冷”,合作难度较大,合作困难重重;从长远来看,企业和职业院校对校企融合有着一致性的认同和期待,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未来取决于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决策精英们。

参考文献

[1]吴有明.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途径探讨[J].轻工科技,2013(4).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406/170691.html.

[3]金航.我国高职院校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不足及对策[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5).

[4]庄严.关于高职院校深入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J].东方企业文化,2011(24).

[5]顾佳峰,张翅.企业与政府的动态博弈分析:以行业组织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2012(10).

[6]张云琦,吴英,魏欣.高职院校药剂学教学中实施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才智,2012(11).

化工类创业创新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从我国引导一批非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的背景出发,以应用型课程改革为切入点,阐述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普通高校应用型课程改革的借鉴意义,提出了应用型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应用型课程目标的三个向度与实现路径,以期为我国高校应用型课程的深入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突破口。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应用技术型院校应用型课程改革

基金项目:2017年陕西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理念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改革实践探索》,项目负责人:唐学学,项目编号:17BZ051。

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核心问题是构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开发,如何建立科学、清晰、可行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和课程开发模式是摆在所有向应用型院校转型的普通本科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应用型课程改革研究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我国于2013年6月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2016年6月2日,我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专业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这一事件对我国高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意味着通过中国科协所属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CEEAA)认证的中国工程专业本科学位将得到美、英、澳等協议中所有正式成员的承认,这将有效督促中国工程教育质量的提高,推动中国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工程师并不断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这是推动中国工程师跟国际对接的基础,对中国工程技术领域参与国际竞争有着重要意义,也是中国工程师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2014年,国务院提出引导一批非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这两个重大事件在时间上高度重合,可以说都是我国教育管理层引导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实践应用能力的战略部署。这一战略的实现就是要把过去以学术和学科标准构建的人才培养体系转变为以核心职业能力来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课程开发是对学生接受教育期间的全部教学活动加以规范和设计,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具体规划。从教学过程来看,如果说课程开发是方案设计,那么,教学则是方案实施。所以,课程开发更多的是具有决策性质,是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课程开发存在一般性模式,但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对应不同的课程开发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是设计课程开发模式的前提。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研究型大学这三个层次教育的课程开发模式的逻辑起点也就各不相同,见图1所示。

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开发应以技能为起点,重在培养学生技能性的实践操作能力,围绕职业岗位要求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即能够熟练运用岗位对应的职业技术,按照岗位职业规范操作。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课程开发应紧密围绕行业对应的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突出学生综合和灵活运用知识和技术的能力。而研究型大学以将学术知识作为课程开发的起点,要求学生在系统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因此,是以学科体系来组织课程和教学内容,重在研究和创新。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课程改革的借鉴意义

以美国《2014—2015年度认证性工程教育计划标准》为例,它适用于三个层次,分别是本科一般标准、硕士一般标准和硕士专业标准。根据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的说明部分第一条:“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教育认证。”这一认证标准体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层次完全一致。

美国《2014—2015年度认证性工程教育计划标准》的专业标准是在满足通用标准基础之上适应于具体学科专业的教学计划要求,包含对28个不同的工程分支学科课程、师资方面的详细要求。从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可以看出除通用标准之外,还包括了安全工程、材料、化工与制药类等八大类专业补充标准,这些标准正是面对不同行业而设置的,与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面向行业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完全一致,而这种定位与高职面向岗位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借鉴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理念和体系对构建应用型院校课程体系并进行课程开发十分具有针对性。工程教育的认证标准与我国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人才类型标准完全一致。

认证标准是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基于“产出”的评价与认证原则在国际上是工程教育认证遵循的共同评价准则,这样对人才培养质量就拥有一个清晰且完整可量化的评价体系。其基本原则可表述为:1.你设定的目标是什么,即你要做什么;2.你为实现这个目标做了什么,即你是怎么做的;3.举证说明你所做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蕴含的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持续改进质量的理念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课程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首先,“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范式的更新。其次,“以目标为导向”第一要满足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第二要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第三要符合认知规律,满足学习者在未来社会变革中的可持续发展。“持续改进质量”是工程教育认证中质量保证的关键点。所谓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中一种先进的管理原则和思想,是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核心。它在教育结果和目标评估的基础上,对教学计划进行改进,同时也将学生发展作为标准,在教学中形成持续质量改进的机制。基于这样的核心理念,课程内容要注重专业知识、技能及未来的专业发展;课程评价要持续改进,重视过程考核和突出专业技能考核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并对课程的实施建立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持续改进质量应一方面坚持认证时所设定的严格标准,另一方面又利用评估结果进行持续的教学质量提升,它是一种简单的、柔性的质量认证理念。

综上所述,借鉴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改革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与我国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层次完全一致。第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与我国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人才类型标准完全一致。第三,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其科学性和权威性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涵盖了应用型人才的合理培養目标、明确的出口要求、完备的内容覆盖、足够的条件支撑、可靠的实施效果五大部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理念科学,体系完备,标准清晰,对我国应用技术型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和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1.明确应用技术型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与课程开发模式

从2014年开始,国务院提出引导一批非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后,我国高等教育除研究生教育外,现在实际存在三个层次:普通本科高校中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型后的本科、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专科。以学科体系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是学术型本科高校的特征,这类院校通常是以学术为标准划分学科体系、设置专业,以培养研究和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高职高专院校的特征是以职业岗位要求为本位,也就是说设置专业的标准是职业岗位,最终的目标是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而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则是将行业需求作为导向,将行业作为设置专业的标准,将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作为自己的目标。因此,应结合各高校实际情况,增强学校服务社会发展的有效度,增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度,增强培养过程与学生实践的结合度,提高培养质量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培养模式体系如图2所示。

通过该培养模式的试运行,逐渐摸索出一套更适合目前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按照该体系进行人才培养,预计一到两年内可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向有机融合转变。

2.完善和升级应用型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大工程教育思想”是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主体思想。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院长乔尔·莫西斯提出了“大工程思想”;美国工程教育学会发表《面对变化世界的工程教育》;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表《重建工程教育:集中于变革工程教育专题讨论会报告》。这些建议、报告反映当时美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回归工程”的动向。这一动向同时预示着,美国工程教育由此进入“使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工程教育回归其本来含义,更加重视工程实际以及工程教育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工程模式”阶段。具体而言,“大工程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强调工程教育的系统性;第二,强调工程教育的综合性;第三,强调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基于“大工程教育思想”的三个方面我们可以概括出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开发的三个原则,即系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系统性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系统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这里系统地提升学习不只是简单地获取知识和信息,而是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二是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即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面向行业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任何一个行业在社会这个系统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立足本行业知识技术的应用,同时,还应掌握与本行业相关的科学、技术、社会、政策、经济、环境和文化知识。

综合性包含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微观层面主要指围绕工作职责和任务,综合运用本行业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宏观层面则指将本行业的活动放在社会大系统中考虑其所带来的后果和影响,采用社会、管理、经济、环境、文化等多种学科综合知识来解决在社会大型系统中的存在问题。

实践性包括模拟实践、行业实践、创造性应用三个阶段。所谓的模拟实践是学生动手进行实践的基础,也是学生不断积累并运用所学的行业知识和技术解决模拟行业问题的起点。而行业实践则是学生基于模拟实践以解决具体行业问题的探索和提高。创造性应用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实践要求,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实验并且完全具备行业实践能力,才可以达到创造性应用的要求。从模拟实践到行业实践再到创造性应用,体现的是学生实践的三个层次,前一个层次为后一个层次的基础,后一个层次促进前一个层次的提升,这三个层次是不断递进的过程。

3.应用型课程目标的三个向度与实现路径

大工程人才的素质可以概括为专业素质、综合能力以及工程伦理素养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目标的三个向度,即通过课程使培养对象具备专业素质、综合素质、伦理素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指出实现这三个维度的素质,应分别通过以下三种方式:通过大专业教育方式强化大工程人才的专业素质;奉行“全人教育”理念提升大工程人才综合能力;从“知”到“行”内化大工程人才伦理素质。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目标的实现路径相应可以由以下三部分构成:第一,通过大专业教育方式实现人才培养的专业素质目标;第二,通过通识教育(包括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实现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目标;第三,通过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的伦理素质目标。
结语

本文首先界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与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区别,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开发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核心理念和体系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开发的借鉴意义。借鉴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理念和认证体系,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目标的三个向度,并指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目标的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1]余天佐、刘少雪:《从外部评估转向自我改进——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EC2000的变革及启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6期。

[2]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生中心理念》,《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21期。

[3]董耐婷、韩燕:《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大学外语教育的启示》,《外语界》2015年第8期。

[4]胡琪:《大工程人才素质构建》,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12,6。

[5]吴晓明、李冬林、孙金风、邬述晖:《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研究》,《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17年第5期。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陕西西安

上一篇:创业创新领导力论文范文下一篇:园林景观设计要点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