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与欣赏范文

2024-07-12

服装设计与欣赏范文第1篇

一、教学目的、任务和作用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图形的抽象理解、创造的能力。通过对点、线、面的宏观与微观范围内的宽泛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解决其在面积、空间、肌理、节奏与韵律等不同方面的关系问题,对不同的抽象元素进行组合与创造,力图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创造图形的规律,进而研究赋予图形以生命与寓意的各种可能性。

通过学习与研究形态的基本形式法则、形式的审美标准,使学生在这个课程环节中能够了解法则、研究逻辑、学到规律,是艺术感受力、判断力与理性的逻辑、方法的学习愉快结合,为从事“艺术设计”打基础。

二、教学形式与方法

形式:教学形式采用讲授一堂基础设计美学形势法则的理论课起步,是对二维设计基础的综述。除了介绍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更多的是展示给学生一些生动的二维的与形、色、质有关的素材:有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有学生作业案例,也有与形、色、质相关的人文、自然的图片,以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品位。

方法:希望在课程中立足于实践,立足于实用,立足于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做到“寻找感觉、研究逻辑、掌握方法”,并且希望学生能够在一种“放松”的气氛中达到学习的目的,就像做游戏一样在“玩”中学到所需的知识。

三、教学年限与学时

教学年限:第一学年 学时:90学时 学分:5

四、教学内容与进度

第一部分 平面 18学时×2周

1、点

用不同的工具,不同手段进行“点”的形态造型。要求从点的大小、形状、 肌理效果以及组织形式诸方面进行思考。

2、线

用不同的工具,不同手段进行“线”的形态造型。要求从线点的粗细、线形、肌理效果以及组织形式诸方面进行思考。

3、面

纸的切割与重构练习。对黑、白色方形进行一次切割、两次切割、多次切割再重组的练习,寻找新的面积、空间组织关系。

4、图形与肌理

肌理是材料与质地在图形上的体现,是图形所具有的材质与痕迹特征。有时肌理在图形的体现中同时具有较明确的“造型形态特征”,也有时则仅仅是以“肌理”或“痕迹”的方式呈现出来。

5、构图

对画面的组织结构的一种决策。

6、骨骼

对设计中常用的如重复、渐变、特异、聚散等基本骨骼进行了解并进行实际的练习。

第二部分 色彩 18学时×2周

1、色面积

用准备好的色块进行分割与重组,寻找新的色彩搭配、面积、空间组织关系。

2、色彩调性

寻找色调、色谱、色彩氛围。

3、色相

色彩的相貌关系 [同类、临近、对比、互补]。

4、艳度

色彩的鲜艳程度 [高、中、低艳度,艳灰]。

5、明度

色彩的明暗关系 [高、中、低明,调性]。 第三部分 综合排版 18学时

利用形、色、质等要素的特质,进一步领会点、线、面的关系,对其进行创造性的组合游戏。

五、考试与考察

服装设计与欣赏范文第2篇

欣赏自己 欣赏他人

三水区实验小学 陈锦颜

活动目标:

对学生一个月的主题活动进行小结升华,引导学生通过活动懂得欣赏自己和欣赏他人,学会发现身边的美、生活中的美。

活动准备:

课件、诗歌朗诵

活动过程:

一、名句分享:欣赏一棵树。

一棵树,若花不好看,也许叶子好看;花叶都不足观,也许枝干错落有致;花叶枝干皆不中看,也许它生的位置很好,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远远地看起来,流露出几分美感。只要你肯去欣赏它,总可以发现它的美。

你从这段话得到了什么启示?

二、回顾本月主题。

三、欣赏自己,欣赏他人。

1、在自评表上写上自己的优点;当别人说到自己的优点时做好记录并表示感谢。

2、选取小组内一个同学,发现他(她)最为显著的特点并对他(她)说:“我觉得你很棒,因为你______。”

3、采访被欣赏同学的感受。

四、诗歌朗诵:

《欣赏是一种神奇的力量》。

五、小结。

1、请大家在课后根据实际情况给学会欣赏自己和欣赏他人的同学签名肯定,也可请老师、家长签名。

服装设计与欣赏范文第3篇

何为版式设计?版式的英译为“layout”,意指在一个平面上展开和调度;具体到视觉传达设计范围内,某些外版书籍也把版式译为“Type-graph”,字面意思就是图片和文字的编排。而从现代的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出发,我们通常所指的版式设计是指在版面上将有限的视觉元素和构成元素进行组合编排,使信息的传达有序而又美观的一种设计方法。

在现存的版式设计中,最为古老的首推500年前以德国人古腾堡为代表的古典版式设计,其特点是以订口为轴心左右两页相对称,内文版式有严格的限定。字距、行距有统一的尺寸标准,天头地脚内外白边均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组成的一个保护性的框子。文字油墨深浅和嵌入版心内图片的黑白关系都有严格的对应标准,古典版式设计在书籍设计史上统治欧洲数百年不变,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很大市场。

20世纪初叶,随着现代文明的产生,西欧又出现了网格设计,它是在书页上运用数学的比例关系,通过严格的计算, 把版心划分为无数统一尺寸的网格,以此来分配文字和图片的一种版面设计方法。它注重比例感、秩序感、连续感、清晰感、科学性和严肃性。40年代后半期出版了第一件用网格的印刷品,严密的文字和图片设计方案,贯穿全书统一的版面设计和对于主题朴实无华的表现,代表了新的潮流。借助网格使设计应用在功能上、逻辑上和美学上获得了发展。但是随着设计的进程,慢慢发现网格设计限制性太强,没有自由创作的空间,容易给版面带来呆板的感觉,所以不少有识之士开展研究,力求打破网格的约束使画面变得更具韵律感。

80年代后,计算机技术在设计行业中的运用使版式语言又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进入90年代后期,自由版式设计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并越来越受到重视。自由版式设计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无任何限制的设计,它是通过版式编排的自身元素自由组合排列的设计方式。它打破古典设计与网格设计的束缚,打破版式设计所提倡的统一秩序,是当代出现的具有前卫意识的版式形式和风格。

自由版式设计这一自由的、实验性的手法首先来源于科技成果的突破,飞速发展的数字时代使书籍装帧的自由版式设计如虎添翼。最早推崇自由版式设计潮流的是美国设计师戴维·卡森,他的《印刷的终结——戴维·卡森的自由版式设计》一书打破了人们对版式设计原有的认识,它给人们带来的欣喜和震惊至今让人激动不已。文字的图形化处理,画面的任意性处理,不同段落的不同字体,段落之间互相穿插重叠,在某个兴致所至的句子加线加框或反白,放大此字母而缩小彼字母,大小写倒置,都是其设计的招牌特征。表面一看,这些文字似乎杂乱无章,给阅读增加了难度,实质上它隐含着巧妙的阅读导向线索,令阅读更添趣味,开创了新时代的设计新概念。戴维·卡森在版面设计的研究中曾对人的心理反应做过一个实验,他试图通过打散原有版式编排的秩序而达到实验的目的,他发现自己所设计的杂志很为年轻人所接受。于是他继续这项实验的研究,从而使该项事业得到了发展,为印刷传媒争夺了这个时代最年轻的读者。尽管多数评论家把卡森的风格定义为“激进设计”,认为是一种很无聊的设计,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卡森的设计就如同不断涌现出的网络歌曲一样,越来越为广大年轻人所欢迎。自由版式设计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于艺术类、旅游类、文学类等书籍的设计中,并受到推崇。

自由版式设计有其自身的形式规律,以及基本的设计元素:线条、形态、色调、色彩和空间等因素。比如《艺众.设计.以访谈的名义》一书就是一个典范,它是自由版式设计成功

的代表作。本书是韩国平面设计师安尚秀对他在中央美院所教授的 “版式设计”课程作业结集而出版的。设计者对每个人,每个被访谈人的个性与职业作了相关的了解,从而运用不和谐的点、线、面等元素与破碎的文化符号去重组,从而形成新的版面形式。该书成功的关键,一是融入了自己的个人情感,即在版式设计中加强“情感形象”的运用。二是在版式设计中充实了文化内涵,从而打破了书籍设计一成不变的套路,使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完美结合。看了之后你会惊叹,啊!原来书还可以这样设计。

同样,吕敬人的《敬人书籍设计》一书,对编辑排版的字体、字号、字距、行距,空间处理等因素进行了创造性的工作和大胆的尝试。吕式风格的诀窍是一个字,即“新”。在选题中立足于新的艺术家,而非平庸的艺术家。“人之耳目,喜新厌故”(郭熙),诗经也有“苟日新,日日新,日又新”,“诗文随世远,无日不趋新”,②都说明一个道理,艺术要创新。

旅游类书籍《藏地牛皮书》,自2002年出版以来受到了无数自助旅游者和书籍设计者的追捧和喜爱,因为它不仅是一本旅游书。它的独特之处首先在于它的装帧上,浅黄色的荷兰蒙肯纸、全部涂成了黑色的不规则书边,书脊一侧开有两个小孔,当书被翻得七零八落时,可以任意找一根绳子穿缀其中,以保障书的完整。书内别出心裁的手法比比皆是:手绘地图、速写、插图、大量的摄影照片和书中横、竖、斜排的版式;大小不

一、字体不

一、字距行距不一的文字排版;彩色与黑白的图片相互穿插;字里行间还配有许多手标之类的记号和用钢笔随意圈点的线框、箭头,这一切是那么的随意、自然。丰富的版式即使不看内容,也足以让读者怦然心动了。其他如《丽江的柔软时光》《漓江深呼吸》《自由自在新三峡》等都成功地采用了自由版式设计。

文学类书籍在设计中有很多也采用了自由版式。如“中华文学五千年”彩色人文历史系列丛书,把文学史类的书籍变得轻松有趣。书中的版式设计在图文编排中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有机结合,通过图文互注以及多种视觉要素,全面提升了书本的阅读价值,欣赏价值。自由版式设计给书籍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平添了新面貌,其革命性是肯定的。然而,在应用中不可失度,讲究的“只是恰当”,否则自由版式设计不仅不能注入新活力,反而成了弊端。因为它是一种依照设计中字体、图形内容随心所欲地自由编排,并没有一个标准去规范它,所以一不留心就会变得盲目而不着边际。比如李渔丛书“闲情偶寄”系列中的《春光乍泄》《妖颜惑众》,在一个版面中至少有5种大小的文字穿插其中,显得版面过于杂乱,也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在版式设计中一味地追求它的艺术性,把字号过分缩小,字体虚化、甚至重叠、复加、添加装饰物,无休止提高成本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不管版式排列的变化再“艺术”,读者也不会认可。设计中一定要遵循可读性、可视性、便利性和愉悦性的原则。阅读是书籍装帧设计的终极目的,好的设计就是能适合任何读者的阅读。设计者就如同一位投球手,有些设计者完全知道如何“控球”,知道如何把装帧的艺术性和功能性相统一,知道所设计的书籍的类型是什么,知道如何定位。很难想象一个毫无“控球”能力的“暴投”设计家,他们所设计的作品,所抛出来的“球”能被读者接住。

我们要学习自由版式设计的新思维、新方法,充分发挥自由版式设计的优越性,从而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灵活运用,为书籍装帧设计增添鲜亮的一笔。

服装设计与欣赏范文第4篇

(一)课程分析

《植物学》是园艺、植保、林业等农业技术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它是研究植物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生长发育规律,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植物的分布规律、植物的进化与分类和植物资源利用的一门学科。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植物形态、解剖、分类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并掌握有关实验技能的基本方法,熟悉常见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当地景观植物、药用植物及经济作物,充分了解热带雨林植物的奇特现象,如奇花异草、五大奇观、五树六花等,为学习后续课程,从事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更好地控制、利用和改造植物。同时,也为从事版纳景区服务、导游服务工作奠定基础,拓宽园艺专业就业面。

本课程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一般分为了解、理解或熟悉、掌握三个层次,了解是对基本知识和理论有一定的认识;理解或熟悉是指对基本知识和理论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有较熟练的基本技能;掌握是指对基本知识和理论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具有熟练的基本技能,能综合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本课程实践性和直观性很强,要紧密围绕当地热带雨林植物、农业生产实际和城镇绿化建设需求,努力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特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探索适合于本门课程教学的各种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主要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要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等教具和幻灯、录像、网络及其它教育技术,加强直观教学。重视课堂实验和教学实习,创造条件开足实验,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有较强的实践技能。侧重培养学生对常见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当地主要的景观植物、药用植物和经济作物的识别能力。要注意本课程的新进展,适时引进新的教学内容。

(二)能力目标分析 1.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结构和主要功能。 (2)掌握分类的基本知识和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2.能力教育目标

1 (1)能准确使用显微镜。

(2)掌握植物解剖的基本实验技能。

(3)了解植物分类和鉴定的方法,能准确识别常见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当地主要的景观植物、药用植物和经济作物。

(4)掌握植物分类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方法。 3.思想教育目标

(1)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2)具有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 (3)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具有职业道德的意识。

(三)教学对象分析

《植物学》的教学对象是通过全国统一高考正式录取的大专三年制园艺、植保、林业等专业的学生,有理科学生和文科学生。文科学生生物学基础知识相对较差,初学植物学较为吃力。学好植物学关键,是要因地制宜采用多种途径和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实践和各种训练活动。

(四)教材选用分析

本课程根据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主要选用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高等教育出版社高职高专教改项目成果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料。

(五)教学设施利用分析

学院拥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教学设施。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可使本课程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多媒体教室 学院现有36间多媒体教室。学利用先进的网络设备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实现教学资料和教学课件随网化。多媒体教学可做到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形象直观,提高课堂讲授的效率和信息量,增强教学效果。

2.电子图书室 学院拥有30万册图书的电子图书室,可为学生提供较为方便的资料查询。

(六)实训基地使用分析

为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学院在校内和校外都设有实训基地,便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植物学》及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符合生产一线需要的科技人才。

2 1. 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验室 有显微镜实验室和植物学实验室。共有显微镜25台、各种实验标本(植物器官组织标本和植物形态学标本)和仪器、用具。主要功能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巩固、印证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从事植物研究的一般实验方法,培养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内各种观赏植物 便于教师进行直观教学、技能训练与考核。通过实地观察,加强学生对植物形态结构的感性认识。通过编制校园内植物名录和挂牌,让学生熟悉当地主要园林植物的名称及分类地位,掌握识别特征,了解生活习性、用途及经济价值等。同时,校内观赏植物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植物识别、分类训练和技能考核的场地。

校内试验基地 学院有10亩教学试验地。通过组织专业生产劳动,让学生参与主要观赏植物栽培管理的实践活动,认识和掌握当地主要观赏植物的形态与分类、生活习性和栽培技术要求。

2.校外实训基地

中国医学科学院西双版纳药物研究所(简称药物园)。该实训基地与学院比邻,是学生实训最为便捷的基地。药物园内种植有热带地区各种药用植物、观赏植物近1500种。根据教学和实训的需要,每年在新生学前教育活动中,都要组织学生到药物园参观,让学生认识版纳植物的多样性,以激发学生进行植物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爱专业、学专业,并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

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作物研究所(简称花卉园)。与我院相距400米。花卉园内种有各种热带园林和经济作物,种类近500种。在课程教学的第12周,组织学生到花卉园开展植物形态结构方面的实习,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并掌握植物茎、叶、花、果实的形态特征,为植物分类奠定良好基础。

西双版纳州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我院相距3公里。内设有版纳野生动植物博物管。通过自然保护区内指导教师的讲解和实地参观博物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版纳境内的动植物资源和种类,开拓视野。

西双版纳州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实验基地。距离我院6公里,是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重要基地。基地内中有各种观赏价值、经济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观赏蔬菜等,如彩椒、甜瓜、观赏瓜类作物、观赏甘蓝、红掌等,是学生学习《植物学》和相关课程的最好最便捷的实训场地。通过参与基地内各种经济作物的育苗、种植管理生产活动,学生不仅认识了当地主要 3 经济作物的种类和栽培技术,同时对现代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和信息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研究所(简称勐仑植物园)。距离我院60公里。园内种植植物有10000多种,内设有版纳野生动植物博物管。在课程教学的第16周,组织学生到植物园开展植物分类实习,通过园内指导教师的讲解和实地观察,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熟悉园内热带和亚热带代表性植物的名称及分类地位、主要识别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用途及经济价值等。

二、教学设计

(一)课程教学原则

《植物学》课程具有鲜明的应用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模块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的原则,以能力教育为中心,培养出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技能过硬、具有开拓精神和经营管理能力、综合素质较好、能够直接进入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等技术专门人才。

1.密切联系当地实际,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删繁就简,适当补充,努力增强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理论教学以应用、识别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教学中,由表至里,由浅入深重点讲授植物的基本组成,包括细胞组织;营养体建成—根、茎、叶的形成;生殖生长—开花、结果、种子的形成及生活史的基本理论知识。简要介绍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植物界各大类群的的主要特征及各类群之间的演化关系。补充热带雨林植物趣谈,加强对热带、亚热带植物生活习性和识别知识的讲授。

2.加强实践教学,突出技能培养,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实践教学方式多样化,包括室内实验、参观实习、开展讲座和生产实践。室内实验有助于学生掌握从事植物研究工作的一般实验方法和技术,参观实习包括组织学生到药物园、花卉园、州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州农科所实验基地及勐仑植物园等校外实训基地,进一步认识植物的多样性,提高识别植物和植物分类的能力。学院试验基地和州农科所实验基地则是作为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练兵场地。此外,校园园林植物也是教师进行直观教学、学生识别植物的重要场地,通过对校园植物的名录编制和挂牌,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当地景观植物的种类、识别特征和分类地位。

(二)教学课时安排

本课程按教学计划规定的总学时为 108 学时。其中理论课学时为60,实训课学时为 48。形态解剖部分和系统分类部分所占比例为 3:1。教学大纲中每一章后的学时数为理论课讲 4 授学时。授课期间的课后学习教师可根据实际具体安排。学习完本课程后,安排1周进行野外实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植物细胞的结构、功能和分裂方式。 (2)组织的基本类型和结构。

(3)种子植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4)种子植物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和生殖过程。 (5)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及植物分类的主要形态术语。 (6)当地常见植物形态识别和分类地位。 2.教学难点

(1)植物组织的基本结构。

(2)植物营养器官根、茎的次生构造。 (3)植物繁殖器官的构造。

三、教学实施

(一)理论教学

1.多媒体教学 展示典型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授课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互动式教学 每次上课就授课内容进行师生对话,互相提问、答疑。 3.思考与练习 温故而知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开拓、创新思维。

(二)实践教学

1.室内实验 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印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掌握从事植物研究的一般实验方法和技术,培养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校内实践 通过对校内植物观察,加强学生对植物形态结构的感性认识。通过编制校园植物名录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熟悉当地主要景观植物的名称、主要识别特征和分类地位,了解生活习性、用途及经济价值等。

3.校外实践

以参观实习或生产实践方式进行。通过校外实训基地指导教师的讲解和实地观察,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及作用、功能,为从事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更好地控制、利用和改造植物。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全面评价学生学科成绩,改革考试方法。《植物学》主要采取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两种方式。理论考核主要考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技能考核考评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并规定若技能考核不及格,判定该门课程不及格。学期成绩以理论考试成绩和技能考核成绩综合评定,各占50%。

服装设计与欣赏范文第5篇

关键词:泛在学习;小学美术;古代建筑艺术欣赏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美术六年级《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一课,内容繁多,涉及面广,相关知识庞杂。对于如此众多的古代建筑艺术内容,如何实施教学?教师如何调动学生欣赏、思考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民族文化的艺术探索、传承与发展中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泛在学习具有了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相融性、学习资源泛在性等特性,由此推动着美术教育的变革和创新,泛在学习成为培養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新模式。泛在学习模式是在移动通信的基础上,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终端设备获取学习资源,从而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泛在学习模式在古建筑艺术欣赏课中的应用研究,让美术教师对传统美术欣赏课教与学的过程产生了新的思考。

二、应用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当前,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元化,除了书籍外,还有各种微信公众号、App、课程平台等。教师通过学校泛在学习网平台、平板电脑电子书包为学生提供论证、分享、交流、质疑的空间。同时,教师对利用泛在技术所提供的良好契机,引领学生进行古建筑艺术欣赏的深度学习。利用学生课前的探索,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内进行探究和取证,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排除杂质、聚焦精髓,从而在思维的碰撞中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泛在学习研究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所有的教与学必须基于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储备及学习能力、认知水平来构建、开展,因此,教师必须对教材与学情有深入的了解。《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一课属于“欣赏、评述”的课程,是六年级上册《古建筑的保护》的延续与进阶,重在欣赏古代建筑艺术的布局、造型、结构、色彩之美,为第四学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会通过网络、书刊收集相关信息及整理资料,能够合作探究,会制作PPT;初步了解了我国古建筑的分类,会写调查报告,初步掌握了欣赏文物的方法。本节课的认知瓶颈是掌握鉴赏古建筑的方法,辨别古建筑屋顶的外观造型的不同,了解榫卯连接方式,认识斗拱构件。基于教材与学情的分析,《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一课遵循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教、学、评一致性”的原则来设计,确定教学目标与内容。

学生在泛在学习环境中,运用自主收集、整理资料的办法,采用讨论、比较等方式参与合作探究性学习,更新美术观念:了解我国古代建筑的布局、外观、结构、色彩、类别及风格特点,品味古建的美,能用简单的语言对古建筑进行赏析、评述;提高艺术欣赏水平,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工匠精神;发展学生的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创意实践等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三、应用研究思路及实践

泛在学习包含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更注重学习内容及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学习环境和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师应该发挥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教师应把重点放在课程的组织策略上。

泛在学习模式也包含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知识是动态生成的,强调活动、社会交往、情境、协作的重要性。知与行是交互的,知识是情境化的,通过活动不断向前发展。因此,教师将泛在学习模式融入课前、课中、课后,通过情境教学法,多维度欣赏古建筑,设计了“我国古建筑艺术鉴赏达人”闯关游戏,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性,以此突破教学重难点。

1. 课前泛在学习模式的探究学习

泛在学习为学生学习我国古代建筑艺术拓宽了视野。泛在学习具有及时性及可获取性的特点,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地点获得他们所需要的古建筑的文档、数据、图片和视频等学习资源,学习时间可实现碎片化。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提出,学习者应具备决策信息能力,而这对教师的课堂管理策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需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整理及归纳能力。所以教师要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以任务驱动古建筑欣赏学习,防止利用泛在学习模式搜集到的古建筑知识流于碎片化,不成系统。

课前,教师可通过小游戏“古建筑刮刮卡”,激发学生领取学习任务的兴趣,以小组完成古建筑调查表及古建筑分类介绍PPT为任务驱动,在主题中进行有目的的泛在学习。

(1)运用有主题的无情境泛在学习(普通的资源检索与浏览)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会运用收集、整理资料的办法,尝试实地调研,初步了解我国古建筑的艺术风格。学生通过各种办法搜集资料、探究学习后,形成调查报告及制作成PPT,上传至学校泛在学习网。学生通过多元化的途径进行古建筑分类资料的收集,生成动态资源,将碎片化的知识凝结在一起,与大家交流分享。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到支架作用,既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对检索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指导,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调控。

(2)基于真实情境下的泛在学习(教师带学生到家乡古建筑陈氏古祠堂进行实地探究)

教师将学生带出教室,带领学生到家乡古建筑陈氏祖祠五大祠进行实地探究、考察,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泛在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观察、分析、欣赏的眼光了解古建筑的整体布局、外观造型、建筑结构及装饰色彩等。

学生在泛在环境下的探究学习,都具有目的性及指向性。资源不是教师准备好的,古建筑艺术知识的学习由被动地接受学习、单向传播向主动的多向性传播转变,具有动态的生成性。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师生与泛在学习平台之间都具有了交互性,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分类整理,归纳出我国古代建筑的分类——宫殿、楼阁、塔、亭、祠堂等,并分别就具体、典型的古建筑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如研究宫殿一组的同学深入研究故宫,研究亭台的小组专注于我国四大名亭等,对古建筑的了解,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学生分小组讨论,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完成古建筑调查报告,汇总成PPT。泛在环境下的探究学习,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并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泛在学习模式下的课前探究学习,就是基于解决我国古代建筑艺术欣赏问题来建构知识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古建筑艺术欣赏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学习与探究古建筑鉴赏相关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 课中泛在学习模式的线上、线下融合学习

泛在学习模式包含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系统优化的前提在于反馈。因此,古代建筑艺术欣赏课实施泛在学习活动,教师应重视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反馈,提升学习活动自身的反馈水平,对学生的古建筑艺术学习资源进行检索并进行目标达成评价。教师应注重线上、线下的融合学习,引导学生把原有的古建筑艺术欣赏知识和经验作为学习新知识的起点,并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主动建构新的知识和经验。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古建筑欣赏的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

一方面,教师通过学校泛在学习平台收集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对学生的学習活动进行反馈,提升学生参与度、获得感,为学生探寻古代建筑艺术提供有效帮助;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技术引入,开辟更多社交平台与联结、反馈通道,鼓励学生之间实现全面、有序的联结,共建线上与线下、现实与虚拟的学习空间,共享学习资源,共同提升古代建筑艺术鉴赏水平。

(1)基于泛在技术环境,注重运用“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策略

学生通过课前的泛在探究学习,初步了解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类别,完成古建筑调查报告,汇总成PPT;课堂上,学生进行交流汇报,教师通过学生的分享汇报,对探究学习进行反馈评价。从课堂效果观察,学生能用简单的美术语言对探究的古代建筑进行赏析、评述。通过这一过程反馈,教师观察到,学生能够落落大方地展示建筑艺术欣赏报告,能快速整理资料,能写出水平较高的鉴赏报告,能与大家分享交流收集到的古建筑艺术欣赏报告。此过程,发展了学生的图像识读、审美判断素养,通过泛在学习搜集古建筑资料的素养目标基本达成。在泛在学习环境下,运用“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策略,能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古建筑艺术鉴赏知识。

(2)基于泛在技术环境,线上、线下多维度感知古代建筑艺术的美

教学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是在虚拟的泛在学习环境下进行线上、线下的融合学习,从视觉、听觉、全景游览等方面,多维度、多元感知和欣赏我国古代建筑艺术,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图像识读、审美判断素养。

①以故宫为切入点,分析、欣赏故宫的群体布局及外观造型。学生初步了解故宫的群体布局(中轴对称、前朝后寝),能辨别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不同的屋顶造型。古建筑的屋顶造型,看起来大同小异,难以辨别,教师需通过古建筑动画建模微课的立体展示,化解难点。教师运用西沃软件,设计有趣的古建筑屋顶分类游戏,并嵌入学校泛在学习平台,在学生学习完屋顶造型分类知识点后,闯第二关“我骄傲!古建筑布局、造型我知晓”,每组派代表上台通过点击希沃白板手触屏进行分类游戏比赛,其他同学则在平板电脑上进行游戏。游戏之后,泛在学习网后台进行数据分析,可以立刻反馈学生是否已经掌握知识点,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生成性教学。泛在教育平台能实现智能化运用,减轻了教师负担,并能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自动识别、及时反馈。

②在第三个环节,重点是了解古代建筑的结构。教师向学生推荐“晚峰书屋”这一个专门介绍古建筑结构、斗拱的公众号,学生通过平板电脑观看线上的斗拱拼装方法,闯第三关“我能拼!工匠精神我传承——斗拱拼装大赛”,分小组合作拼装唐、宋、清不同朝代的斗拱积木,直接感受古代匠人的智慧。学生积极参与斗拱拼装,感知古代建筑多采用木构架结构的方式,了解榫卯连接方式,以及辨别不同的斗拱构件。

③在学生深入了解了古代建筑的布局、造型、结构及色彩的知识后,邀请学生参加全景故宫虚拟游览。学生通过嵌入泛在学习平台的“全景故宫”应用链接,动动手指,便能在平板电脑上进行沉浸式体验,领略空无一人的壮美的紫禁城美景。学生可以通过虚拟漫游、高空俯瞰等多种方式游览故宫博物院,对故宫进行鉴赏;更可以随意走近任意一幢建筑物,进行结构、色彩等细节的欣赏。虚拟泛在的沉浸式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串联起刚才所学知识,对我国古代建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基于泛在技术环境,进行学习迁移

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学生总结欣赏古建筑艺术的方法,进行学法迁移,闯第四关“我自信!我为家乡古建筑代言”。学生调取泛在学习平台中教师和学生收集的古建筑学习资源,展开讨论交流,对家乡古建筑进行鉴赏。学生能从群体布局、外观造型、建筑结构、装饰色彩四方面对清代古建筑陈氏宗祠进行欣赏评述。学习过程由个例分析到总结方法,再到学法迁移,先是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进行方法归纳,然后进行运用、演绎,可以感知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呈螺旋式上升的,这充分发展了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3. 课后泛在学习模式的持续探究学习

通过线上、线下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欣赏方法,为他们探究古代建筑艺术打开了一扇门,让他们领略了古代建筑艺术特有的魅力。泛在学习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继续指导学生运用泛在学习网,向学生推荐全景博物馆、紫禁城600App、百度博物馆计划、美丽中国App等应用及链接进行学习。泛在学习模式为学生持续探究学习古建筑提供了支持,并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不断构建新的知识点,形成自己的古建筑知识地图和学习路径。

四、结语

泛在学习模式在古建筑艺术欣赏课中的应用研究,体现了四个突破:突破了古建筑艺术欣赏学习的空间,将课前与课中、课后学习有机结合;突破了主体关系,通过技术手段,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提高了学生对古代建筑艺术研究的参与度;突破了一本书的时代,除了课本,还引入了各种形式的资源,实现了跨界融合;突破了单一评价体系,促成了评价主体的改变,促进了同伴教育作用的发挥。

教师运用泛在学习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的相融性,发挥技术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提高了分享、交流的效率,并做到及时反馈,使教、学、评达到一致性。泛在学习模式使学生对古代建筑艺术欣赏的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能对古建筑进行持续的探究和深入学习,发展了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林秀瑜.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模式与策略[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9.

[2]尹少淳.小学美术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服装设计与欣赏范文第6篇

一、 课程价值。

英语写作是中学生的薄弱环节,阅读技能也成为禁锢学生英语学习的一个主要绊脚石。一切写作来源于阅读,通过阅读促进写作,加强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训练,不但有利于规范学生的用语,激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英语的积极性,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驾驭能力和作品赏析能力。

二、 课程目标

通过句型训练,文字赏析,专题突破等形式,使学生能初步了解中英语言的常见差异,熟悉一般文体的写作步骤和文章结构,训练学生运用写作中常用的句式句型,解决一些常见的表达难题,并在课堂上通过地道英文的再现,引导学生的语言感知和审美体验。

三、 学习目标 1. 基本句型训练

(1)能运用常见的基本句型,解决相应的表达难题。 (2)通过技巧指导和训练,能写出结构简明的长句。

(3)能灵活运用常见的英语过渡词,增强文章的流畅性和条理性。 2. 文章写作格式、结构安排

(1)学会科学地安排文章的段落,了解基本的格式要求。 (2)能运用一些常见的固定表达,解决文章中的段落衔接问题。 3. 规范用词用句、增加文采

(1)能通过汉英文字差异的比较,排除常见的母语干扰,初步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运用熟悉的词句、规范的英语进行写作。

(2)能通过赏析文字,感知英文行文的“美”,初步形成通过用句、用词的简洁化、精确化和多样化来增加文章美感的意识。

四、 内容要点及课时安排

1. 英语五大基本句型及延伸句型的训练。(约3课时) 本内容主要训练基础句型和经典句型,引导学生走出写作中的表达误区,通过熟练应用常用句型解决部分常见的表达难题。 2. 中英表达习惯差异及文字赏析(约1.5课时)

本内容主要通过专题引入(0.5课时)和穿插介绍(1课时)组成,使学生初步了解英语中常见的行文习惯和语言特点。 3. 英语常见文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指导。(约2.5课时) 针对常见的考试题型,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实战能力,规范学生的习作。

4. 学生作文实例讲评及内容总结(约1课时)

抽出一篇较具代表性的学生习作进行讲评,指出存在的问题,给出修改意见,让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做一次较全面的回顾。

五、 课程学习评价

上一篇:肺炎的防治措施范文下一篇:服装公司策划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