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民主协商范文

2024-07-11

政协民主协商范文第1篇

着力提升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实效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强调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 十八大对人民政协工作的新要求为人民政协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推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

新形势下提升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实效的几点思考:

一、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是决定协商民主是否具有实效性的关键因素。没有规范的制度、程序、机制作保障,协商民主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协商效果。加强和完善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是保障人民政协协商民主顺利进行的需要,是不断提高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实效的需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一是明确协商内容。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社会发展规划、机构体制改革、重大民生问题、重大项目建设、重要人事安排等等应为常态的政治协商内容。二是拓展协商的形式。会议、提案、建议、调查报告、民意报告是协商民主的主要形式,十八大提出:要“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这是对人民政协不断探索丰富协商形式的充分肯定。三是规范协商程序。协商议题的提出和确定、协商活动的安排和准备、协商活动的组织、协商成果的报送、协商意见的办理和反馈都必须制度化、规范化。四是组织保障到位。首先,要把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纳入党委政府工作总体部署,真正建立起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督

办落实机制;其次是要提高协商主体----政协委员履行职责协商民主的整体水平。

二、协商民主需要遵循几个原则。一是平等的原则。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关系,是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关系。因此,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和领导同志首先要有协商民主的愿望和态度,主动倾听各方面的意见,正确对待不同意见。这是协商民主成为有效协商而不流于形式的根本保证。二是真诚的原则。协商的主体双方都应发自内心,诚心诚意,而不是表面作态,虚情假意。双方都可以发表各自见解,解疑释惑,求得共识。三是在前的原则,即政治协商要坚持“三在前”的原则。 “三在前”即对重大的决策要主动协商或征求意见在党委决策之前、人大通过之前、政府实施之前。如果采取事后告知,以通气代替协商,走过场,那就不成其为协商了。

三、增强政协委员的协商民主意识,提高政协委员的履职能力。一是增强政治协商意识。当前,在人民政协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上,仍然存在一些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从事人民政协工作的同志,无论是政协委员、还是政协干部,都处在坚持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第一线,处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第一线。”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常委会工作报告里的这段话充分说明了人民政协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让全体政协委员和政协干部意识到这一点,以唤起他们参与协商民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提高履职能力。通过集体学习、培训、调研、课题研究、考察、座谈、撰写提案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政协委员们的履职能力;在参政议政中,既要激励他们积极的独立思考,又要鼓励他们积极收集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建议,把个人

智慧和群众的意见结合起来,围绕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积极建言献策,有力地促进党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四、积极探索实现协商民主的途径、方法。一是在政治协商中把握党委、政府的主导性和政协自身的主动性的有机结合。党委和政府就重大问题给政协出题目、交任务,明确政治协商的内容;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主动地协商议政,使协商民主有序规范,为党委、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二是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政协委员是协商民主的主体,具有很强的政治代表性和使命责任感,明确委员的地位和责任,加强委员的管理和服务,落实委员履职活动经费,把委员的权利、义务和职责、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委员履行职能的热情、能力和水平。三是重视发挥政协界别的独特作用。强化组织功能,完善活动形式,提供服务保障,注重发挥界别在政协例会、提交提案、反映社情民意、开展调研视察、联系各界群众中的独特作用。政协委员中专家、学者多,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政协界别联系广泛,精英荟萃。因此,在履职中,可以精心设计能够体现界别特色、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的“界别活动”、“委员活动”等富有特色的履职主题活动。

五、推进协商民要把握好“三个策略”。一是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强调的是增进共识的过程,要坚持尽力而为,充分发挥政协组织的职能作用,把政协可以调动的一切有效资源和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引导广大政协委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竭尽全力,不遗余力;要坚持量力而行,应充分考虑各个方面的客观条件和制约因素,着力抓住若干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尽可能避免在当前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二是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

为有所后为。协商民主协商空间大、内容广、层次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决策的参与性。因此,发展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在每个阶段都应十分注意轻重缓急,既照顾面上又突出重点,力求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重大的、紧急的,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就应当主动先为、多为、快为;受各种客观因素(政策、财力、环境等)限制、当前的确不好办理的问题,就应分阶段实施或者先研究如何创造条件去实施。三是要坚持真抓实干、一抓到底。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更多地表现为理性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其实效只能通过影响权力机关的决策体现出来。因此,发展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提出有水平、有价值、有见地、可实施的意见建议,对于政协的提案,必须坚持追踪落实、抓紧抓实,促进协商民主切实成为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力量。

政协民主协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关键环节;协商;民主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并强调“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这些论述,对推动我国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我国民主政治进程的推进,协商民主最终将成为政协工作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为更好发挥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我们需把握好协商民主的各个关键环节,着力提高协商质量。

一、对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科学认识

协商民主理论兴起于西方20世纪80年代。协商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形式,其实质是更广泛地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使人民群众能更好的行使民主权利[1]。协商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基本理念,政治协商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政协各界别拥有参与讨论决策方案的权利,可以有效地影响决策,但并不具有决定政策的权力。通过这种协商,可以有效的把不同党派、不同团体、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等各方面人士的利益表述

和政治述求纳入有效的政治参与。民主监督是参政党对执政党及其所领导的国家机关的监督,是人民政协及各党派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的政治监督。这种监督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对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科学内涵的准备把握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我国政治活动中作用的体现,关键在于协商效果的好坏。协商的效果取决于以下关键环节:一是协商的公共性,协商民主所涉问题都是民生大事,紧密联系群众的利益,通过协商把人民意志转化为党和政府意志,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2];二是协商的大众性,协商是敞开大门听政,不是关起门来议事,需要多渠道听取广大百姓的意见及述求,不能仅局限于少数政治精英人士之间,不然就会失去协商民主的真正意义;三是注重协商的沟通性,协商的形式在于沟通,需要通过讨论、解释、质疑、反驳、甚至妥协来完成,不同形式的沟通是协商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增强共识的必要方式;四是协商需要达成共识性,协商是把不能确定、有争议和分歧的问题,通过不同形式的沟通交流,最终集思广益达成共识,所以共识性是协商的最终目的。

三、对发挥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重要环节的理解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说明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它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由我

国的具体国情、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做出的历史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独特创造[3]。首先决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要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结果,践行协商民主。其次为更好地促进协商民主的发展,必须不断的丰富协商的形式,不断的探索新的协商方法,使协商民主的视野更加宽阔、活动更加经常、方式更加灵活。现目前主要的协商形式是会议协商,但我们不应该仅局限于会议协商,可通过书面协商、网络协商,甚至现场协商,扩宽协商渠道,让委员们的“说”,变成实地现场的“看”,丰富协商的多样性,增强协商的有效性。最后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的坚持和完善,离不开制度作为保障,好的制度可以有效的促进协商结果更快的转化落实,为保证协商结果落实,必须建立党委、政府和政协三方共同跟踪督办的工作机制,安排专人进行跟踪督查。通过组织视察、调研、走访等方式进行跟踪了解,对一些重要的协商成果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再次协商,从而促进协商成果的深层次转化。

参考文献:

[1]代吉成,协商政治:多党合作与民主参与的实现途径[J],求实,2006(5)。

[2]田晓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性质及关键环节,人民政协报,2014(2)。

政协民主协商范文第3篇

聚焦:关键之年如何“解局”

去年,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启程之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其首份政府工作报告中77次提及“改革”一词。

过去一年,备受瞩目的公车改革、司法改革、户籍制度改革、高考改革等纷纷启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让民众切身感受着改革带来的红利。

今年,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关键之年”,面对经济转型升级的诸多困境,经济体制改革如何破题收效;面对备受社会诟病的积弊沉疴,国企改革如何实现“国民共进”;面对民众在教育、医疗、住房方面的迫切期待,改革如何回应民生关切„„

今年全国两会,“改革”依旧是各界最为期待的议题。

2016年全国两会关键词二:反腐

聚焦:“打虎拍蝇”剑指何方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2月份,中央集中查办了十余名省部级涉腐高官,“打虎”不收兵的态势,无疑也让反腐话题的高热度在全国两会上延续。

十八大后的两年多,80余名省部级及以上官员落马,十余万党员干部受处分,除了党政系统,反腐风暴还深入到国企、军队、高校等领域。中国反腐上不封顶、不设禁区,引来全球瞩目。

2015年的“打虎拍蝇”将剑指何方?此外,包括纪检体制改革、官员财产公开、“裸官”监管、反腐立法等等,反腐“治本”工程怎样推进?这些无疑将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高热议题。

2016年全国两会关键词三:依法治国

聚焦:法治中国如何坚守“公平正义”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提升到全新高度,并提出18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作为新时期中国“四个全面”发展战略之一,依法治国如何在今年全面推进,这是外界关注此次全国两会的又一焦点。

从呼格吉勒图案昭雪,到最高法巡回法庭挂牌,中国司法改革的步伐令全社会高度关注。就在两会前夕,公检法的深化改革方案接踵出台,司法改革正按照四中全会的“顶层设计”紧张施工。

今年两会期间,备受关注的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将在本次人代会审议,“法”将注定成为今年两会的关键词。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元年,人们期待,“依法治国”这四个字,可以是每个公民都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举措,可以是每个中国人都能感受得到的公平与正义。

2016年全国两会关键词四:新常态

聚焦:GDP增速如何设计区间

今年中国的GDP目标如何设定?这是国内外舆论关注本次全国两会的焦点之一,而回答这个问题,“新常态”或是今年两会的高频词。

2014年中国GDP同比增长7.4%,这一增速创下了1990年以来的新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换挡的特点也再度凸显。

年初,31省份亮出今年GDP预期目标,其中29个省份均明确下调了GDP增长目标。与此同时,更加注重提升质量和效益,更加强调改革创新,更加关注改善民生,这些成为各地设计经济发展目标时的“新常态”。

作为牵动着13亿人的庞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如何适应“新常态”,如何在“新常态”下转型成功?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将再度会商“解题思路”。

2016年全国两会关键词五:一带一路

聚焦:区域协同如何破除利益藩篱

每年年初召开的省级地方两会,可谓是全国两会热点话题的预热与吹风。如果从今年地方两会上找全国两会的热点,“一带一路”将不可或缺。

今年的省级地方两会,“一带一路”成了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的“标配”,31个省份均针对“一带一路”的建设亮出地方版的对接举措。

作为一项同时关系中国内政与外交的大战略,“一带一路”提出至今已近一年半。面对国内外关切,“一带一路”将有哪些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这亦是国内外舆论关注今年全国两会的焦点。

其实,不光是“一带一路”,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有分析称,中国经济将在今年正式开启区域协同作战的“大棋局”。不过,既然是协同,如何破除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将是外界聚焦的另一议题。

民生热点

2016年全国两会关键词六:环保

聚焦:“美丽中国”如何驱散雾霾?

近年来的两会舆论场中,如果找一个与中国国土上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话题,这个话题非“环保”莫属。

过去的一年,“APEC蓝”一词因承载中国民众对清新空气的期待而远播四海,而今年春节期间,大江南北数十城市的PM2.5爆表,让“春节霾”成为舆论争议话题。

如何驱散雾霾,留住蓝天?这是近年来,民众对于全国两会环保议题的最现实关切。

其实,除了大气污染,去年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近六成地下水水质差,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达19.4%。

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生态文明建设”也写入党章。但是,在应接不暇的环境污染数据曝光之后,中国的“美丽”愿景该如何变成现实?依旧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焦点议题。

2016年全国两会关键词七:户籍改革

聚焦:一纸户口如何剥除福利捆绑

同样是牵涉到每个国人的切身利益,2014年,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正式拉开大幕。

取消农业与非农户口界限,破题城乡二元壁垒,特大城市可积分落户,引导人口“梯度转移”,取消暂住证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此轮户籍制度改革凸显出渐进特点,但是,作为一块“硬骨头”,户籍制度改革前路依旧艰辛。

一边是城镇化大潮中,进城群体难以在购房、教育、医疗方面获得同城待遇,一边是北上广等大城市迫于城市承载力以户籍设限,一纸户口牵动着太多利益博弈。

户籍制度改革难,难在附着在户口本上的地区公共福利差异,然而,在中国的区域间、城乡间发展失衡的背景下,户籍如何与福利剥离?可以预见,这亦或是两会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焦点之一。 2016年全国两会关键词八:养老金

聚焦:养老金“并轨”后的疑问

今年1月,中国养老“双轨制”正式终结,近四千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将告别“免缴费”时代,开始按个人缴费工资的8%缴纳养老保险,按个人缴费工资的4%缴纳职业年金。

此前的省级地方两会,20余省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制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的并轨方案并抓紧落实该项制度。

虽然国家层面的改革方案已经尘埃落定,但是,舆论围绕此项改革的讨论却没有降温。

诸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待遇是否降低?平均工资是否上涨?企事业职工“待遇差”是否会缩小?延迟退休何时启动?“并轨”之后,因养老而产生的疑问与争议,也料将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点话题。 2016年全国两会关键词九:创业

聚焦:中国式“创业潮”前景何在

从去年全国两会以来,李克强不下十次公开谈及创业问题,更是宣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大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新浪潮”。

去年以来,中国政府也推出一系列举措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再度取消及调整200余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对小微企业定向降准、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投引导基金、支持发展“众创空间”„„利好政策激发了社会的创业创新动力。

在政策引导下,中国式“创业潮”前景如何?政府如何为年轻人的创业梦想扫清路障并保驾护航?今年的全国两会,这一话题期待代表委员们的讨论。

2016年全国两会关键词十:价格改革

聚焦:改革如何破除“一放了之”

去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将改革能源、交通、环保等价格形成机制,稳步放开与居民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绝大部分专业服务价格。2015年新年伊始,国家发改委宣布放开24项商品和服务价格,从铁路运输到民航客运,从房地产经纪到小区停车,改革速度令人吃惊。

据介绍,今年内中国还将再分两批放开多项价格,其中和民生密切相关的药品价格、医疗服务价格、电力输配价格等都在改革之列。

政协民主协商范文第4篇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学界开始关注协商民主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10年来,学界主要从协商民主提出的历史与现实背景以及理论渊源,协商民主的内涵、特征与优势,协商民主的意义和价值,协商民主的形式与存在的问题,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路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不可否认,协商民主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在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上尚未取得共识,对协商民主的认识还存在偏差,对我国协商民主实践研究有待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研究重视不够。因此要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协商民主;协商民主形式;协商民主制度

协商民主研究国外先于国内,国内关于该问题的研究始于2002年底,到目前为止,已有10个年头。10年来,学界、理论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出版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就论文而言,截止2013年3月,从中国知网检索发现,题名中含有“协商民主”的文章高达1008篇。就著作而言,从2004年至今,有近30本著作出版。2006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了国内第一套全面译介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丛书,该套丛书分《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四部分,由国内著名政治学家俞可平、陈家刚等主编。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归纳,有助于推动对该问题的研究。

一、协商民主的提出

关于协商民主概念是谁最早提出的,学界有不尽相同的观点和看法。学界普遍认为,在国外第一次从学术意义上使用协商民主概念的是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瑟夫·毕塞特,他于1980年发表了《协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数原则》一文。但是,国内是谁最早开启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是林尚立教授最早开始这一理论研究的,原因是林教授于2003年在《学术月刊》第4期上首次发表了有关协商民主的文章《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①对此,有学者提出不同观点,认为中央编译局陈家刚研究员是国内最早关注协商民主问题的学者,他出版的译作和研究成果,为推动国内协商民主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②然而,陈家刚研究员则提出,国内学术界关于协商民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03年。当时,俞可平教授发表了《当代西方政治理论的热点问题》的文章,介绍了国外对“协商民主”的研究,这是首次见诸于文。③实际上,俞教授的这篇文章发表在2002年12月16日《学习时报》上,2003年第1期《理论参考》进行了转载。由此可见,俞可平教授是国内最早关注协商民主问题研究的学者。

关于协商民主提出的背景和原因,学界有不尽相同的解读与阐释。

观点之一,创新说。该观点认为,协商民主的提出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新发展。有学者提出,虽然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协商民主”的概念,但其形成有一个过程。它是我们党深入思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党和人民在理论创新、实践探索经验基础上深思熟虑的结果,是一种科学的总结,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新发展。④

观点之二,回应说。协商民主的提出是对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有学者提出,在当下中国,协商民主受到学界的高度关切,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协商民主为当下中国的民主建设之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可能;二是源自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⑤有学者认为,协商民主的当代复兴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首先,协商民主理论是对当代西方多元主义文化和普遍冲突的现实回应;其次,协商民主理论是对当代西方政治冷淡主义的现实回应;最后,协商民主理论是直接反映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协商制度化的实践。⑥

观点之三,实践基础说。协商民主理论有着坚实的实践基础。有学者提出,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兴起的实践基础包含协商民主政治的历史实践和当代民主政治实践的现实需要两个方面。就前者而言,古希腊雅典民主和共和主义民主以及代议制民主对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就后者而言,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和实践,是在应对全球化、文化多元主义、社会复杂性、大规模的社会不平等对代议制民主的挑战,适应行政领域民主化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⑦

观点之四,替代说。作为对代议制民主的替代,协商民主是在对西方社会迫切要求加强公民和团体间的对话与合作、建立社会对公共利益的道德和责任感、促进政治共识、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协商民主恰好弥补了代议制民主的缺陷,协商民主通过沟通、磋商和协调,彼此达成共识,这不仅有利于决策的民主化,提升决策的合法性,更有利于加强公民之间的团结。⑧

观点之五,理论渊源说。协商民主同其他理论一样也有其理论渊源。协商民主的理论渊源体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自由主义理论,另一方面是批评理论。⑨促成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兴起的最重要的理论渊源有两个:一是自由主义民主理论,二是共和主义民主理论。⑩

观点之六,经验说。有学者提出,中国协商民主制度的形成吸收了巴黎公社、苏维埃的基本经验,借鉴了西方协商民主理论。B11

另外,还有学者从发生学的角度探讨协商民主问题,认为协商民主的理论从发生学的角度产生于西方,但协商民主的实践从发生学的角度产生在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已经有60年的实践。B12

二、协商民主的内涵、特点和优势

1.协商民主的内涵

围绕什么是协商民主这个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是多维说。该观点从多个层面认识协商民主。有学者提出,协商民主可以从五个方面理解:作为政府体制理论的协商民主,作为公民参与理论的协商民主,作为政治合法性理论的协商民主,作为治理理论的协商民主,作为民主决策理论的协商民主。B13也有专家认为,协商民主可从三个方面理解:作为决策形式的协商民主,作为治理形式的协商民主,作为社团或政府形式的协商民主。B14

二是要素说。作为一种民主形式,协商民主必须具备一些基本要素。有学者提出,协商民主必须具备五个基本要素,即协商主体、协商客体、协商场域、协商原则、协商结果。B15有的学者认为,协商民主主要包括协商参与者、偏好及其转换、讨论与协商、公共利益、共识等这样一些基本要素。B16“协商民主”主要是指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具体包含三个基本要素:第一,协商主体是“人民内部各方面”;第二,协商客体,即协商的内容,是就“重大决策”、“共同性问题”进行协商;第三,协商目的是为了“取得一致意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B17

三是制度平台说。这种观点认为,协商民主为公民参与公共政治和社会治理提供了制度平台。协商民主的基本含义是指各协商主体通过自由平等的对话、讨论,共同参与公共决策和国家治理,从而最大程度地缩小政治差异,减少政治冲突,增进政治共识,凝聚政治合力。协商民主的实质是为广大公民参与公共政治和社会治理提供广阔渠道和制度平台。B18

四是治理形式说。协商民主就是在公共协商的过程中,自由、平等的公民通过对话、讨论,审视各种观点和需求。而赋予立法和决策一种合法的治理形式,是为政治生活中的理性讨论提供空间的民主政府。有效运行的宪政和积极负责的公民社会是协商民主的政治基础(制度性保障)和社会条件(社会支撑)。B19

还有学者分析了中国特色协商民主思想,认为政治协商思想和社会协商思想构成了中国特色协商民主思想的基本架构。政治协商倡导执政党、政府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各界别代表之间就国事问题进行协商。社会协商倡导执政党、政府和广大公民以及公民之间就社会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前者具有精英协商的特点,后者具有公民协商的特点,两者都强调先民主协商后决策实施。B20

概括起来,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强调了以下四个要点:第一,“参与”是协商民主的核心;第二,“倾听”是协商民主的根本保证;第三,“讨论”是协商民主的关键环节;第四,“妥协”是协商民主能否取得成果的必要条件。B21

2.协商民主的特点和优势

第一,学者们揭示了协商民主所具有的鲜明特点。有的学者认为,协商民主具有多元性、合法性、程序性、公开性、平等性、参与性、责任性、理性等诸多特点。B22有学者从比较的视野阐述了协商民主的特点。选举民主的行使方式是表决、投票,协商民主的行使方式是沟通、磋商;选举表现的是刚性民主,协商表现的是柔性民主;选举民主的目的是将民意落实到国家大政方针决策之时,协商民主的目的是将社情民意的表达反映到国家大政方针制定之前;选举民主注重政治结果,协商民主注重政治过程;选举民主一般有授权关系,协商民主不存在授权关系。B23如果说选举民主关注于管理者(统治者)的产生,那么协商民主关注的就是管理过程。前者关心谁统治,后者关心如何统治。因此,协商民主完善了我们对于民主过程的理解。强调以公开讨论的形式产生公共政策,而不仅仅是通过选举把公共决策权力完全交给精英人物,这是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最大差别。协商民主强调通过公共协商来解决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强调有组织的公民团体通过互相沟通协商理解,协调各自利益,从而形成决策。B24

第二,协商民主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发展协商民主,一是有利于最广泛地发展政治参与;二是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吸纳各方面利益诉求;三是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促进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四是有利于最大可能地实现和谐团结。B25有学者把协商民主的优点概括为十个方面:一是诱发广泛的政治参与和培育积极的政治心态;二是实现平等有效地协商参与和强化公民的政治责任感;三是有效的政治社会化和对公民政治能力的培养;四是消除政治异化、推动政治自治的逐渐实现;五是实现有效的力量整合与增强政治合法性;六是推动科学决策和节约政治成本;七是消融冲突与推动和谐政治社会的建立;八是扩大知情和参与的范围与建构开放服务型政府;九是增强了政治体的复杂性、适应性和自主性;十是拓宽了民主的广度,加深了民主的深度。B26

三、协商民主的意义和价值

关于协商民主的意义和价值,学界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就宏观而言,有学者提出,作为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协商民主对于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积极、全方位推进改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提出,彰显了中央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也使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更加丰富。其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必将有助于拓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有助于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助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有助于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优势。再次,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既是对我国近年来民主政治发展实践的总结和发展,也是对未来政治文明建设表达的新期待。最后,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需要。B27有的学者提出,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独特优势的重要体现,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途径,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形式。B28协商民主在现实政治实践中具有超越既有政治模式的意义和多维价值。有学者提出,协商民主契合了当前关键发展时期的多元化政治价值诉求、平等性政治价值期待和包容性政治价值趋向。B29作为一种复兴的民主范式,协商民主在现实政治实践中具有超越既有政治模式的意义。协商民主能够促进决策合法化、控制行政权力膨胀、培养公民精神以及平衡自由主义的不足。同时,协商民主在促进草根民主建设、政治过程的参与以及推进中国基层政治发展方面也为我们提供了直接的经验材料。B30

就微观而言,学者们从决策、人民民主、现代公民社会、农村基层民主等方面探讨了协商民主的意义和价值。从决策的角度看,协商民主可以有效避免决策的随意性,增强追究责任的明确性,提高决策执行的有效性。B31从对人民民主的影响看,协商民主制度观照的是人民民主在中国实践的全局,将对新时期人民民主的实践和发展产生全局性、根本性的推动作用。首先,协商民主制度将使基于人民民主所形成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实践有更为广阔的政治空间与实践平台。其次,协商民主制度将使中国社会不仅能够创造并维持多元活力,而且能够在社会分化中保持人民团结、社会和谐及国家统一。再次,协商民主制度将使中国的民主建设创造出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并行结合的民主运行体系。最后,协商民主制度将为中国的民主化发展释放出更多的参与空间、制度平台及工作机制。B32从公民社会的视角看,协商民主有利于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有利于制约政府权力,有利于培育公民精神。B33有学者阐述了协商民主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中的意义。协商式民主是完善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可行性选择,更符合民主精神的本质,有利于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有利于构建新型基层行政关系。B34

四、协商民主的形式与存在的问题

1.协商民主的形式

作为一种政治实践,协商民主采取何种形式作为载体与依托进行运作,是学者们关注的又一重要问题。有学者认为,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治理、立法听证、公共论坛等是协商民主的主要形式。B35有的研究者认为,协商民主有四个层面:一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党内外进行广泛协商;二是国家政权机关的立法、决策协商;三是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四是基层民主协商。B36有的研究者认为,协商民主主要包括民主恳谈、民主议事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旁听、网络参与等形式。B37民主恳谈会、协商咨询会、民情夜谈会、干部下访、网络民主等是主要形式。B38另有学者阐述了协商民主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实现形式。在基本政治制度领域的协商民主包括有两个子系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之间的直接协商制度,二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族各界人士在人民政协进行协商的制度。B39

2.协商民主存在的问题

有学者指出了不同形式的协商民主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如立法听证,就存在着过于追求形式而忽略了各方意见真实表达的倾向;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怎样在法治化、制度化、程序化方面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民主恳谈、参与式预算的实践范围还非常有限,需要在更广泛的领域推广;网络论坛在反映民意、促进沟通的同时,如何更加规范化、更加法治化等。B40

有学者分析了我国协商民主在制度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有些协商民主活动还存在着随意性、零散化现象,缺乏健全的、稳定的制度保障;有关协商民主立法还不够健全,还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另一方面,一些领域的民主协商重形式、轻内容,甚至存在“走过场”现象;尤其是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的决策过程中如何切实发挥协商民主的作用,确保科学决策,纠正决策失误,还是一个亟待从制度化层面解决的重大问题。B41

有学者认为协商民主存在诸多局限性。协商民主的有效运转尚面临协商主体的理性和能力之有限性、协商未必带来更好的结果、协商条件的不平等性以及协商民主推行范围的局限性等多维协商困境。对困境的排解程度将直接决定着协商民主究竟是现实还是乌托邦。B42协商民主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局限性,如影响决策效率、提高决策成本,协商主体力量的不平衡也有可能导致协商过程的异化等。B43还存在着全社会尤其领导决策层对协商民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协商民主的实行缺乏必要的法规来规范和保障、协商民主作用的发挥与选举民主的作用相比差距较大、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制度化建设的进程与协商民主制度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确保协商民主制度实施的机制短缺等诸多问题。B44

有学者指出协商民主存在向精英民主蜕变的危险。在协商民主实践过程中,必须注意可能的偏差和困境,这就是协商民主向精英民主的蜕变。协商民主的主体不是个体而是群体和阶层,同时协商民主以理性作为协商的基本手段,要求参与者理性的表达意见,理性的批判他人。与多数人的票决民主不同,协商民主是说服和被说服的过程。这就可能使那些知识渊博、能力突出、时间充裕的社会精英掌控协商的话语权。B45

有学者认为协商民主是建构于特定的理论前提和假设基础之上的,它的实际推行也需要一系列现实条件的保障。主体的理性不足和政治能力贫困、协商意识和协商伦理的缺失或沦丧、协商的共同价值原则匮乏和共同利益基础薄弱、公正的协商制度和程序的匮乏与协商场所的不足、强势力量对协商的掌控和派系力量对社会共识的漠视等理论缺陷和践行困境限定了协商民主的功能作用和适用范围。B46协商民主的限度体现在:协商民主具有精英主义的倾向,在公共协商过程中,团体讨论会产生极化现象,协商民主的推行范围有限。B47有学者提出协商民主存在以下问题:协商民主具有精英主义的倾向、过于理想化、乌托邦色彩浓厚,协商理想和现存民主实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似乎不可逾越的鸿沟,关于协商民主的程序性描述过于狭隘,程序性的描述不利于协商民主的发展,理性的局限与协商无效等。B48

还有学者分析了协商民主存在局限性的其他原因和状况:其一,由于选择程序本身可能存在的缺陷造成了在民主条件下的偏好抹杀以及结果的非唯一性;其二,由于社会各利益主体力量对比的不对称导致共识契约难以达成;其三,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即使双方经谈判协商自愿达成共识契约,这一契约的真实性仍然存在模糊之处;其四,协商民主内涵的多数原则并不具有必然的合理性;其五,协商民主的实施存在着交易成本较高的问题。B49笼统原则的制度设计没有改变行政机关的决策垄断地位,行政机关体制内阻力表现明显,公众参与行政决策的普遍性有效性不足。B50

五、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路径选择

有论者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必须在理论认识、制度构造以及实践推动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第一,要切实领会十八大报告关于协商民主的精神实质。只有这样才不会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偏废任何一个方面。第二,要准确理解当代中国的协商民主。第三,要将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放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整体格局中去理解。第四,深入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各种协商形式,丰富民主内容,锻炼民主能力,推进协商民主朝向广泛、多层、制度化的方向发展。B51继续推进选举民主的实践、大力发展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明智的战略选择。B52

有的学者认为,坚持和完善协商民主形式,需要拓宽民主的广度和深度,需要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需要完善人民政协的社会功能,需要充分发挥其他民主形式的作用,需要不断推进协商民主制度的规范化建设。B53有学者提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导性,民主党派的相对独立性,协商程序的规范性。据此,要加强与共产党党内协商民主的互动,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加强与基层协商民主的互动,提高决策制定的透明度;加强与民主监督的互动,增强决策执行的公信度。B54林尚立教授认为,中国发展协商政治的基本原则包括九个方面:以共产党为核心主体、以宪法为最高权威、以制度为基本平台、以共存为基本前提、以合作为基本价值、以发展为共同目标、以参与为基本动力、以监督为基本保证、以协商为基本手段。B55

有学者探讨了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具体路径:一是完善协商制度,强化规范性;二是丰富协商形式,扩大包容性;三是提升协商质量,增强实效性。B56要进一步完善与推进政党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国家权力机关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国家行政机关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社会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以及大众网络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B57大力完善和丰富协商民主的形式,一要完善政治协商制度,二要创新协商形式,三要培育协商民主的基础。B58也有论者提出要做到“三个坚持”: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党际政治协商民主稳步发展的必要前提。第二,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路线是中国党际政治协商民主稳步发展的根本基础。第三,坚持推动党际政治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是中国党际政治协商民主稳步发展的重要保证。B59

还有学者从文化建设、宪政建设以及公民社会建设等方面阐述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路径。在中国语境下,协商民主的发展需着力于实践空间的把握、协商文化的塑造和协商制度的构造。B60推进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培育协作型公民社会,是实行协商民主的政治基础和社会条件。如果忽视这一前提来奢谈协商民主则无异于空中楼阁。B61要大力发展教育、积极培育公民文化,提高公民的智力条件和心理素质;注意与本国历史传统相结合,建立适合本国的协商民主形式;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协商与基层协商;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充分利用网络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继续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构建并完善基于权利的制度平台。B62

六、协商民主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综观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协商民主理论的研究,可以说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对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社会背景进行审视,翻译、介绍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二是以我国政治改革为宏观背景,以协商民主理论为理论基础,论述中国的政党制度和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三是关注国内社会现实,借助协商民主理论的视角研究我国基层的协商民主实践。B63

在肯定协商民主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也不可否认,其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憾。

第一,在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上尚未取得共识。比如,什么是协商民主,协商民主运行的条件和环境,协商民主的特征、要素、意义与价值等。可以说在这些问题上,都存在分歧。学术研究存在分歧十分正常,但是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如果不能达成共识,就可能影响对该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因此,可以通过学术研讨、理论争鸣的形式对一些基本问题做进一步的交流与沟通,以期尽可能达成共识。

第二,对协商民主的认识上还存在偏差。有的把协商民主抬得过高,认为是对票决民主的替代与超越,有的则认为协商民主存在诸多问题,普遍推行困难重重。正确认识协商民主,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既要看到协商民主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又不能忽视其具有的局限性。作为对票决民主的修正和完善,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这种民主形式的应有作用。继续推进选举民主的实践、大力发展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明智的战略选择。B64任何夸大和缩小这种民主形式作用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和有害的。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方法。

第三,对我国协商民主实践研究有待深化。就现当代而言,协商民主作为一种理论,西方先于我国,但是作为实践,我国先于西方。但从现有研究成果看,这方面研究还比较薄弱,有待加强。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协商民主尽管在我国已经有长期的实践,但它的资源挖掘和功能展示还远远不足,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B65期待学界在这方面有更多成果出现。为此,学界下一步研究既要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协商民主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又要关注近年来我国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的新进展,对其进行理论提升。

第四,对马克思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研究重视不够。现有的研究成果已经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协商民主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为我们进一步开展协商民主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参考。B66但是就现有成果看,大多都是译介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而对马克思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研究不多。因此学界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以便为我国的协商民主建设提供理论支援。

协商民主研究前景看好。由于党和国家的重视以及协商民主的特点和优势,可以预期,协商民主的研究领域和层次将更宽、更深、更制度化,以下议题在协商民主研究中将保持持续的活力:协商与民主理论的发展、协商民主与政策分析范式的发展、协商民主与国际问题治理研究、协商民主与公民参与研究、协商民主制度化研究、经验的协商民主研究。B67协商民主讨论热是由于中国社会有协商的传统,同时协商不触动根本的政治制度,并且它能有效化解中国经济体制深刻变动所带来的社会治理的巨大张力,还能提高政治决策的效率,有助于推动中国民主政治进程。这样,未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民主程序的价值偏好就很自然地趋向于协商性民主。B68

注释

①⑥B19B61铁错、王振亚:《论协商民主的政治基础及社会条件——兼论中国协商民主的进路》,《河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②B23B65齐卫平:《协商民主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桂海论丛》2013年第1期。

③④B27B35B40B51陈家刚:《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路径选择》,《团结》2012年第6期。

⑤B13B67李强彬:《国外协商民主研究30年:路线、视角与议题》,《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2期。

⑦⑩韩冬梅:《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兴起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渊源》,《中国政协理论研究》2010年第1期。

⑧杜英歌、娄成武:《西方协商民主理论述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⑨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

B11B37王春江:《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制度的形成路径与实践形式》,《人民论坛》2012年第6期。

B12宁波市政协课题组:《中西协商民主制度比较研究》,《中国政协理论研究》2010年第4期。

B14B16B22B30陈家刚:《协商民主:概念、要素与价值》,《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B15童庆平:《也谈协商民主的基本要素》,《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B17莫岳云、张青红:《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思想的历史演进》,《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7期。

B19B25B29B41B57包心鉴:《论协商民主的现实政治价值和制度化构建》,《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1期。

B20黄国华:《中国特色协商民主思想基本架构初探》,《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B21王建军、唐娟:《中国协商民主制度的历史演进》,《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B24燕继荣:《协商民主的价值和意义》,《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6期。

B26B46王洪树:《协商民主的缺陷和面临的践行困境》,《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B28B36B56贾庆林:《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泛凝聚智慧和力量》,《求是》2012年第23期。

B31B54刘洁:《党际政治协商民主的政治价值和发展路径——基于科学民主决策的思考》,《理论学刊》2012年第9期。

B32林尚立:《协商民主制度开创政治建设新境界》,《求是》2012年第23期。

B33B43杨炳超:《论协商民主的政治意义及其局限》,《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B34刘朝瑞:《协商式民主:完善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可行性选择》,《中州学刊》2006年第3期。

B38阙忠东、张永忠:《协商民主:渊源、实践、进路——以浙江省为例》,《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4期。

B39B44许开轶:《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制度安排与实践形式》,《党政论坛》2011年第1期。

B42周义程:《论协商民主的协商困境》,《求实》2008年第7期。

B45吴斌、易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与协商民主的发展》,《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B47张等文、刘彤:《西方学者视域中的协商民主:理念、价值与限度》,《东北师大学报》2012年第1期。

B48陈家刚:《协商民主的价值、挑战与前景》,《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3期。

B49贾可卿:《协商民主的价值及其局限》,《人文杂志》2008年第4期。

B50杨叶红、刘峰:《重大行政决策中协商民主的困境与突围》,《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B52B64陈家刚:《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B53张立群:《关于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思考》,《青海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B55林尚立:《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学术月刊》2004年第3期。

B58陶文昭:《协商民主的中国视角》,《学术界》2006年第5期。

B59刘俊杰:《中国党际政治协商民主的发展及其启示》,《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B60李强彬、廖业扬:《中国语境下协商民主的发展:理由、可能与路径》,《求实》2012年第8期。

B62杨曦:《协商民主的政治价值及其对当代中国民主建设的启示》,《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B63B66秦绪娜、郑曙村:《中外协商民主研究的差异分析》,《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B68宋洁:《近年来国内关于协商民主的研究综述》,《宁夏党校学报》2012年第1期。

责任编辑:浩淼思齐

政协民主协商范文第5篇

1 协商民主有利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协商民主是20世纪后期兴起于西方的政治理论, 但协商民主作为人类参与政治的一种重要形式, 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1]。我国的协商民主并非是简单地引介西方理论, 而是对毛泽东协商建国思想与实践的继承和发展, 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追求民主伟大历程中的一大创造[2]。协商民主强调在一个政治共同体中, 关涉权利的相关主体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目标, 平等、自由、理性地通过对话、讨论、辩论等方式展开博弈与妥协, 实现公民有序地政治参与。基层民主是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权利, 依法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民主形式, 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中国的协商民主来源于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实践, 也扎根于中国社会的现实政治环境土壤中, 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制度和治理形式, 具有协商民主的一般共性, 也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性, 对中国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1.1 有利于拓展广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基层社会出现了深刻的变化, 经济成分、社会生活方式和思想价值观念等呈现多元发展, 人民维护自身权利、参与政治事务的意识和热情也愈发高涨。一系列基层治理领域的人民民主形式也应运而生。协商民主承认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和维护利益的合理性, 使人民群众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民主权利, 是人们表达利益诉求的有效渠道, 是协调社会利益和矛盾冲突的较为完备的机制。利益关涉方通过在协商、讨论的基础之上达成共识, 形成公共性意见, 将其作为重大事项决定的依据, 以此解决矛盾和冲突, 实现公民有序地政治参与。

1.2 有利于促进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

公共事务的决策是公共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公共决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人民群众对此有着高度的关注、关心。参与公共决策是协商民主内在的属性。民众通过参与关于公共决策的讨论协商的机会, 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由此获得保障。而通过协商民主, 政府能获得宝贵的反馈信息, 了解民众真实意愿, 并克服“有限理性”天然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降低公共决策的失误率, 提高社会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合理性。

1.3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协商民主的固有特征与和谐社会平等、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高度契合, 并在实践过程中有力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一方面, 协商民主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 参与主体基于权利和理性协商讨论, 增进相互理解, 消除隔阂误解, 促进利益协调, 这一有序开展的政治参与活动本身就是维护、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动体现。另一方面, 协商民主能够平衡兼顾各方利益诉求, 吸纳包容不同意见, 寻求到个人意愿与公共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最大限度地涵盖各利益群体的需要, 减少不和谐因子, 增加和谐因素。此外, 协商民主还能不断增强基层民众的“现代公民”意识。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主体, 人的素质的提升必然带动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有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 协商民主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 才能保证正确的方向和蓬勃的生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制度和形式, 体现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行政三个方面。

2.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我国的协商民主与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本质性区别首先体现在我国协商民主以坚持党的领导为第一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无数历史证明, 中国共产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因而能尊重大多数人并保证集体的利益, 同时也能照顾到少数并兼顾各方诉求。只有自始至终坚持党对协商民主的原则、方向、组织、意见集中及反馈等各个环节的主导作用, 才能促使协商民主在规范、制度、科学的轨道内良性运作, 实现协商民主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宗旨。

2.2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唯物史观认为, 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力量。人民民主对于社会主义的生存和发展极其重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彰显着人民民主的内涵。就内容而言, 协商民主是以社会重大问题和人民广泛关注的与切身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为探讨的议题, 广纳人民群众意见, 凝聚人民群众智慧;就形式而言, 协商民主强调程序性, 在决策前问计于民, 畅通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 确保决策的民主性, 在决策中问政于民, 集中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 增强决策的执行力。协商民主引导各阶层合理表达意见、调解矛盾冲突, 并调动民主力量, 着力办好大事、实事, 在广度、深度上均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旨归。

2.3 坚持依法行政

宪法和法律集中体现着党的主张与人民意愿的统一性。依法行政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协商民主的运行机制赋予参与者平等表达阐述诉求、目标、管理方式等内容的机会, 可以提升公众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参与程度, 从而有效遏制行政权利的膨胀, 防止权利的“垄断”, 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公信度, 保证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社会成员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增强全社会积极践行法治精神的自觉意识, 有效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推动建设法治、文明的和谐中国。

3 协商民主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实现形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以基层政协为主要渠道, 以其他基层组织为重要依托, 我国城乡基层治理领域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多种协商民主形式, 共同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3.1 专题协商

专题协商是政协近年来实践协商民主的成功探索, 以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关键问题, 经济社会中的重大问题,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重要问题为协商议题, 由具有代表性的政协委员、民主人士和各界代表等与党政部门负责人展开对话讨论, 是人民政协立足自身优势、切实发挥作用的重要形式。基层政协的专题协商搭建了协商民主的良好载体和平台, 运用协商民主的对话机制, 参与双方积极协商、议政、探讨、沟通, 集思广益、求同存异, 实现资源整合、协作联动。

3.2 对口协商

对口协商指政协各专门委员会与党委、政府部门之间的对口协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 由政协委员与对口部门以“面对面”“点对点”的对应形式展开协商议事, 能增进政协委员与对口部门的联系, 拓宽政协委员知情明政的途径, 也能发挥政协委员的智力优势和政协组织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积极作用, 有效提升党委、政府部门工作的水平。对口协商实践过程中, 既可由政协委员主动“走出去”, 联合对口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开展协商讨论, 也可由对口部门主动“请进来”, 邀请政协委员参与实际问题探讨, 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3.3 界别协商

界别是人民政协的基本单元, 也是政协组织的一大特色。界别协商是以界别为单位开展的各种协商活动, 能汇聚各界别力量, 充分发挥各界别的智力优势、人才优势和专业优势。来自各界别的政协委员以更具深度、广度、高度的眼光审视行业领域的问题, 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与相应部门协商探讨, 提出更有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意见和建议。同时, 政协委员加强同所在界别的群众的联系和交流, 能将行业领域一线的利益关系交织点、现实矛盾集中点等实际问题和实践经验反映到协商中予以讨论, 使基层的意愿和声音直达决策层面的考虑范畴中, 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3.4 提案办理协商

提案工作是人民政协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的重要手段, 也是最广泛、最直接的一种形式。提案办理则既是党政部门的法定义务, 也是对民心诉求的积极回应。提案办理协商是协商民主的探索和实践, 强调要充分发扬民主, 加强承办方与政协委员之间双向或多方的沟通协商, 同时也要求在提案办理前、提案办理中、提案办理后的各个环节加强协商, 将协商民主贯穿于提案办理工作的全过程。提案办理协商有助于达成观念共识, 推进、完善、落实提案办理工作, 也有助于理顺各方关系, 进一步改进、优化工作, 促进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3.5 民主恳谈会

民主恳谈是以公众参与和对话为基本特征, 鼓励、引导社会公众制度化参与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和公共事务决策的协商民主制度, 民主恳谈会发轫于浙江温岭。温岭探索实践了对话型民主恳谈、决策型民主恳谈、参与式预算、党内民主恳谈、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等五种民主恳谈会[3]。民主恳谈会的内涵与协商民主高度契合, 为实现群众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架起了桥梁, 开辟了协调公民与公民、公民与政府关系, 促进基层民主实践的新途径。近年来, 民主恳谈会受到广泛关注, 并取得了显著的积极成效, 成为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大胆而有益的协商民主形式的突出典范。

3.6 民主理财会

国家农业部、监察部于2011年印发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规定》, 对基层农村的财务公开工作作出了部署。在国家有关规定的指引下, 为完善财务公开、民主监督而产生的民主理财会在民主管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民主理财会是基层民众对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 (如村委会、居委会等) 的财务活动实行民主管理和监督的一种有效形式。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定期召开会议, 如实向全体成员公开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监督工作等情况, 从而提高群众民主监督的意识和民主管理的主动性, 进一步规范集体财务和资产的管理, 充分体现协商民主的程序规范性和民主参与性。

3.7 民主听证会

听证会是协商民主在纵深上的推进, 有利于人民群众更深入地参与到公共事务管理中, 也有利于政府广泛吸纳民意, 做出更能体现民意、反映民意的科学决策, 让人民更加信服, 也为人民谋得更大福祉。现今, 全国各地有围绕国计民生诸多内容展开的听证会, 如居民用水价格调整听证会、燃气价格调整听证会等,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协商民主广开参与之道、共谋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追求。但目前, 我国的民主听证会还要在完善制度设计, 加强协商探讨, 实现从“听证”到“议政”, 达到更大范围的共赢等方面开展更加有效的探索。

3.8 居民论坛

美国当代著名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认为, 民主的单位越小, 公民参与的可能性就越大[4]。社区是社会的基本性单元, 也是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的高发地。协调社区居民利益、化解矛盾冲突、维护社区稳定从而促进社会稳定是基层治理的重要任务。居民论坛将协商民主与基层治理紧密结合, 找准社区的社情特点, 搭建社区事务大讨论的平台, 调动社区群众以包容、理解、理性的态度参与、协商、合作的积极性, 引导居民表达民意, 及时化解潜在的矛盾, 消除存在的分歧, 也打破社区决策系统的封闭性, 提高社区公共决策的质量, 并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居民的“现代公民”意识, 共同建设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

3.9 乡村论坛

乡村论坛是与居民论坛相类似的协商民主形式, 但乡村论坛服务于乡村民众, 以涉农政策宣传、致富技术传授、矛盾纠纷调解等与村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为主, 突出了乡村的实际和特色。民众在论坛上获取知识和技能, 也讨论解决问题, 消除疑虑隔阂, 增加对公共事务的了解。通过这一平台, 农民表达诉求的渠道得到拓宽, 基层群众和干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进一步加强, 有利于形成和谐进步的村风民风, 增进干群关系, 推动乡村各项工作良好运转。

3.1 0 网络论坛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 网络成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传统途径之外的重要阵地。协商民主实践中的网络论坛形式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既指以网络为载体开展的论坛, 也指以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为平台的协商对话, 但均指向由互联网为依托的协商民主实践活动。网络是一个开放媒介, 扩大了民众参政议政的途径。在网络场域内, 参与主体的身份、地位、话语权都处在平等的位置, 现实中的民众通过网民角色充分、及时、自由地表达个人意愿和诉求, 参政议政的热情高涨、能力提高。与此同时, 政府通过网络及时掌握社情民意、积极回应民众期待、及时发布展示民众关切的信息等, 实现与网民的双向、多层的良好互动, 使虚拟世界的协商成果转化为现实社会管理的推动力量, 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只有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 才能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向, 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关键词:协商民主,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参考文献

[1] 韩冬梅.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兼论比较视野中的中国协商民主理论构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2] 王卫国, 钱昊平, 刘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长郑万通:十八大确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概念具有里程碑意义[EB/OL].南都网, 2012-11-15.

[3] 周先苗.温岭民主恳谈成为我国基层协商民主的典型范式[EB/OL].浙江在线网, 2013-01-04.

政协民主协商范文第6篇

协商民主的基本含义是指在多元社会现实的背景下,通过普通的公民参与就决策和立法达成共识,其核心要素是协商与共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除了具备协商民主的一般含义外,还具有不同于其他协商民主的特殊规定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协商民主与选举(票决)民主结合起来的过程中,始终要体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这一现代民主精神,并把它作为民主和法治的重要内容,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共同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思想和实践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当时的国情曾经提进行了“三三制民主政权”尝试,这是协商民主思想的萌芽和雏形。第一届政协的成功召开是协商的结果,标志着协商民主这种新型民主形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宣告成立的。其后,经全国政协协商建议,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一届人大召开后,政协作为党派性协商机关继续存在。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了一种利益格局的多样化的社会,在新的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述确认了“协商民主”概念,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概念。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民主问题上最新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是对毛泽东协商建国思想与实践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追求民主伟大历程中的一大创造,将协商民主制度化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大探索和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作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大胆探索和丰硕成果,彰显了中共中央顺应党心、民心,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决心和信心。

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呢?

(一)加大协商民主的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各界的协商民主意识。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中出现,有必要对其内涵要义进行深入解读、广泛宣传,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要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研究,加大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宣传力度,让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思想深入人心,有必要让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协商民主的广泛性和适用性,把握各种类型、各个层次协商的要求,形成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工作联动,各方面工作相互衔接,增强各界别人士在政治参与中的积极性,增强全社会民主协商的合力,让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其他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和非政府组织都知道如何去实践和实现社会主义的协商民主。同时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协商的目的在于以平等对话、自由交流的方式从而形成广泛的共识,营造平等、自由、公正、宽松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使协商各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协商才能取得最大成效。

(二)保障协商民主的平等。提高协商民主的协商能力。

我们不仅要保证民主党派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还要保证各阶层、各利益群体在协商中的平等地位,这样才能保证政党间、利益群体间协商民主功能的有效发挥。协商民主的落实最终由其参与者:中共党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各民主党派成员来进行,因此,他们必须具备集体理性与责任性,掌握协商方法,具备良好的协商能力。我们要积极引导参与协商的各方面加强与其所代表群体的沟通,努力收集和反映他们的共同愿望,在民主协商中对公共决策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要努力培养他们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大局观念,理性地表达诉求,负责任地提出建议。既要反映本界别群众的意见,也要尊重关切其他界别的愿望;既要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也要认真倾听了解党委、政府部门的意见,加强互动交流,促进彼此沟通理解。

(三)深入拓展协商民主的各种形式,提高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首先、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人民政协是我国最早协商民主组织,现在已经建立了全国、省级、副省级、地级、县级政协的五级组织体系,应该在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应当成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我们要积极发挥人民政协的优势和特点,广泛吸收各民族、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各界别人士通过政协组织参与政事,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主要通过全体会议、常委会议等形式。还有定期不定期举办专题报告会、读书会、情况通报会,邀请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通报有关情况,有针对性地到有关单位上门走访、咨询问政,有计划、有重点组织开展调研、视察和服务群众活动,进乡村、社区、企业深入了解社情民意,等等,除此之外,在政协中国共产党还与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代表人士开展协商。主要通过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和开展提案等形式,从而丰富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形式。

其次、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主体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各方面的代表人士,还要进一步扩大普通群众参与协商的范围。可以通过完善党的代表会议、人大会议、政协会议的旁听制度,改进群众大会、民主恳谈会、民主评议会以及群众来信来访、领导接待日、人民调解等方式,并逐步发展成为制度化安排。通过这些渠道和形式使各方面特别是基层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不同层面的渠道得到充分反映,使协商渠道更为多样和丰富。

第三、健全互联网协商民主的制度。互联网的开放性、互动性、多样性等特点与协商民主理论所倡导的公共协商精神有着天然的耦合之处。目前,中国网民以网络论坛、网络社区、网络社团等为载体,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政治参与中,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产生了重要影响。国家应进一步扩大互联网的硬件设施建设,扩大互联网络的覆盖面,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公民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政治参与的各项权利,建立公共信息的及时客观发布制度,建立政府和网民的对话协商制度和引导网民理性讨论制度等,促进网络协商民主的健康发展。

(三)健全协商民主制度,确保实效性和有效性。 目前我国的协商民主制度还不够完善,功能也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比如协商民主的执行完全由共产党来主导,没有严格的执行程序,没有具体的法律保障措施;有的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在做出重大决策前,不给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充分的准备时间即召开协商会或座谈会,有的在协商前已基本形成决议,协商只是走走形式,名为协商,实质只是通报情况;有的部分党政机关领导在提出协商的问题时,常常让与会或座谈人员统一思想认识,从讲政治的大局思考问题,用一些“高调”的语言暗示大家尽量多发表赞同意见,少提反对意见等等。总之,现阶段的中国协商民主制度没有彰显出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所以要加强协商民主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首先、把协商民主过程制度化法律化。要按照“协商在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的原则,细化协商活动的安排和准备包括明确协商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在协商过程中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政协、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各自应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承担的职责;明确协商议题的提出和确立包括确定需要进行协商的“大政方针、重要问题、重要事务、其它问题”等的具体内容,哪些事项必须协商,由谁提请协商,在什么时间和什么范围内协商;确定协商民主的程序包括安排协商活动的程序、通报情况和听取意见的程序、参与协商的程序,及时整理并报送协商成果的程序,落实协商民主的成果包括意见建议处理及反馈的程序、监督和检查落实情况的程序等,把协商民主形成规程或条例,使之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重点要建立协商议题确定机制、知情明政机制、协商反馈机制和监督落实机制。

其次、把协商作为一项基本制度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程序。重要立法及法律修订、

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社会政策出台、重要人事任免等问题都应进入协商领域,努力做到重大问题不协商不决策,重大决策不协商不实施;针对不同问题,可以采取先调研观察后协商的方式,或先协商然后再督促协商结果运用的方式,对于一些重要问题,可以采取二次协商、多次协商或分步协商的方式;对于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需要同民主党派协商的重要问题、需要通报的重要文件和重要情况等,应出台相对明晰的标准,或允许地方按照相关程序出台细则;下大力气解决协商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要扩大民主党派、社会各界和广大公民的知情权,构建各种信息公开渠道,要向参与协商的委员提供议题材料,让他们掌握信息、充分讨论、形成决议,再逐步实施,不能满足于召开会议、简单通报;各级部门应在规定时间内向委员们反馈各类议案的实施情况,未能实施的应说明理由,对违反协商民主的决策效力问题、责任追究问题也应该有明确的规定。以增强协商民主的针对性和权威性。

第三、健全协商民主的评价监督体系。协商民主要健康发展、提高实效,必须在建立健全评价监督体系上下功夫。中央层面应制定一套全面系统、具有指导意义的评价监督制度。在此基础上,各地各部门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出台更加详细、更加具体、更具操作性的评价监督细则,强化对议案、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的跟踪反馈;协商意见得到处理和反馈以后,积极开展事后协商,在督促落实中体现民主监督,进一步提升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目前,协商民主已经广泛渗透到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而且在不断丰富和发展,那么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重大意义。

有助于改进党的领导和推进决策民主化。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共产党必须与时俱进地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协商民主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社会组织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推动公民个体、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对话和交往,扩大并促进公共利益,不仅有利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而且公民通过一定的组织和程序,通过各自所联系的代表人物来进行协商民主,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体各自的角色,有效整合社会各个阶层的资源,能够充分表达意愿,释放公民的政治诉求,拓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提升政治意识、增强参与能力,有利于使决策更加科学、民主、有效。

上一篇:专项奖惩制度范文下一篇:政务信息公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