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特殊人群范文

2024-07-09

国特殊人群范文第1篇

1 小儿用药

婴幼儿和儿童处在发育时期, 新陈代谢旺盛, 吸收和排泄都比较快, 同时神经内分泌及各脏器发育不完善, 肝, 肾解毒和排泄功能以及血脑屏障的作用都不健全, 用药量宜少, 用药间隔应适当延长, 同时用药也不宜过久, 否则易发生中毒。要有针对的选择用药, 忌滥用维生素, 氨基糖甙类和奎诺酮类抗生素, 磺胺类, 氯霉素类等抗生素, 慎用解热镇痛药, 儿童发热的病因很复杂, 在没查出病因的情况下, 不要轻易选择解热镇痛药, 以免掩盖病情。另外婴幼儿要慎重选择外用药婴幼儿体表面积相对较成人大, 皮肤角化层薄, 局部用药透皮吸收多而快, 尤其在皮肤黏膜有破损时, 局部用药过多可致中毒。

2 老年人用药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减退, 药物在体内吸收代谢排泄能力下降, 为了保障用药安全, 主张从小剂量开始, 用成人的1/2~3/4, 老年患者在使用下述药物时尤其要加以注意: (1) 地西泮、氯氮卓等易引起神经系统抑制, 表现有嗜睡、四肢无力、神经模糊及口齿不清, 长期应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可使老年人出现抑郁症。 (2) 解热镇痛药, 对于发热尤其是高热的老人, 可导致大汗淋漓, 血压及体温下降, 四肢冰冷, 极度虚弱甚至发生虚脱。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可导致胃出血, 呕吐咖啡色物及引起黑便。 (3) 抗高血压药胍乙啶、利血平、甲基多巴长期应用易导致抑郁症。 (4) 抗心绞痛药硝酸甘油可引起头晕、头胀痛、心跳加快, 可诱发或加重青光眼。硝苯地平可出现面部潮红、心慌、头痛等反应, 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可出现室性心动过速。美西律可出现眩晕、低血压、手足震颤、心动过速和房室传导阻滞。β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可致心动过缓, 心脏停搏, 还可诱发哮喘, 加重心衰。 (5) 利尿剂呋塞米、氢氯噻嗪可致脱水、低血钾等不良反应。 (6) 抗生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与利尿剂合用可加重耳毒性反应, 可致耳聋, 还可使肾脏受损。由于一些药物对肾脏产生毒性, 老年人应该避免使用四环素、万古霉素等药, 羧苄西林、庆大霉素、头孢菌素类、多粘菌素需减量或适当延长间隔时间.因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 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或真菌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7) 降糖药。胰岛素、格列齐特等, 因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 易发生低血糖反应。 (8) 抗心力衰竭药。地高辛等强心苷可引起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及低钾血症等洋地黄中毒反应。

3 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用药

1956年反应停事件, 全球生产出12000余例海豹畸胎, 这次事件被称为20世纪最大的药物灾难, 这是人类用药史上最惨痛的教训。多数药物, 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胎儿成为无意之中的用药者和受害者。美国FDA颁布了妊娠期使用药物危险等级的分类, 临床医师给孕产妇及乳母选药更要权衡利弊, 慎之又慎。妊娠期可安全选用的药物有青霉素类或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头孢菌素类、与大环内酯类 (除酯化物外) 、磷霉素等, 妊娠期避免使用或慎用的有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氟喹诺酮类、万古霉素、磺胺、某些抗深部真菌药等;氯霉素可能抑制骨髓, 引起拒食、呕吐, 四环素类影响骨骼、牙齿发育, 喹诺酮类影响骨骼发育, 磺胺类增加核黄疸的危险, 异烟肼引起维生素B6缺乏和神经损害, 甲硝唑危害中枢和造血系统。抗凝血药:苯茚二酮是哺乳期妇女应绝对禁用的。而如红霉素、异烟肼、磺胺甲恶唑、卡马西平、硫脲嘧啶、巴比妥盐、地西泮、甲硝唑等脂溶性大的药物容易进入乳汁, 从乳汁中排出的量较大, 足以影响乳儿, 乳妇应慎用或禁用, 如非用不可, 应尽量在药物于乳汁中分布最低的时候给婴儿哺乳或暂停哺乳。

4 肝功能不全患者用药

肝功能减退者应避免使用或慎用具肝毒性、或主要在肝内代谢、经肝胆系统排泄、且血药浓度显著增高的抗菌药, 包括四环素类、红霉素酯化物、氯霉素类、利福平、两性霉素B等。抗凝血药, 如双香豆素类, 可诱发肝昏迷的药物, 如麻醉镇静剂苯巴比妥酸盐类, 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苯丙酸诺龙, 利尿剂呋塞米、利尿酸, 另外, 有许多中草药可致肝细胞损害:如密陀僧、川楝、仓耳子、贯众等, 不宜与具有肝损害的西药合用, 合用可加重肝毒性反应。要定期检查肝功能, 注意给药的个体化。

5 肾功能不全患者用药

大多数的抗菌药主要经肾排泄, 肾功能损害时仍能正常使用、剂量不变的药物, 如大部分青霉素类、硝普纳、利血平、利多卡因、苯妥英纳、洋地黄苷、甲磺丁脲等经肝或胃肠排泄的药物, 肾功能损害对其排泄影响较小;肾功能损害时尽量避免使用的药物, 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万古霉素、四环素类、乙胺丁醇、磺胺类、氯磺丙脲等, 这类药物往往具有肾毒性或肾外毒性, 不宜选用;肾功能损害时应调整剂量的药物, 大多数药物属于此类, 可根据肾损害程度, 尿排泄量, 药物血清浓度积压项指标来调整剂量。减量法:药物首次剂量不变, 2次间隔时间不变, 但将维持量减少;延长间隔时间法:药物用量不变, 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应及时监测血中药物浓度, 并根据血药浓度调整给药剂量或间隔时间, 以保证血中的有效浓度又避免出现毒性反应。

总之医务工作者、药师应全面了解和掌握特殊人群的生理病理特点, 用药习惯及ADR发生情况, 正确选择药物, 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摘要:加强对特殊人群, 如儿童、妊娠期妇女、哺乳期妇女和老年人药物治疗特殊性的认识, 对这些特殊人群用药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才能达到安全用药的目的 。

国特殊人群范文第2篇

作为社会中的特殊人群,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下的大背景下,聋哑人也开始重视“经济效益”和追求“经济地位”。一些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和社会上不良人群的唆使,一些聋哑人也开始采用不正当的方法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其主要手段为偷窃和盗抢。从近来一些派出所聋哑人所犯案件的数字不断翻新这一严峻事实来看,加强对在校聋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已是刻不容缓。毕业后的聋生也经常为工作、生活、情感上的事回校哭诉,寻求帮助。在学校学生德育这一块,也总是领导班子抓的重点。然而行为规范的守则不知学习了多少遍,思想品德课上爱祖国爱科学、讲文明讲礼貌的道德观念不知重复了多少次,可学生的道德品质却越来越差,教师和家长常感叹学生的思想越来越琢磨不透。学生犯了错,老师的批评、教育起不了什么作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常言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就要我们老师把工作做到学生的心理去,只有解决了心理问题,扫除了心理障碍,才能培养他们正确的品行。对聋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已是刻不容缓了。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对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揭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探讨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及行为因素,以促进青年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道德品质则属与认识的理性阶段。打一个通俗的比方,心理健康教育就好似打地基,德育就似在地基上建立高楼大厦。如果说高耸入云的大厦好比高尚的道德情操,那么心理健康便是牢固的地基了。要塑造聋生健全的人格,做新世纪合格的公民,必须把心育和德育结合起来。研究聋哑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寻找有效的教育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对于聋校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只有对症下药,德育工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结合一些实例谈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从心理健康教育开始,有效的提升班级德育工作的效能。

一、 创造愉快、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育是以人格塑造人格的事业。我们的老师不能将自己内心的好恶表现出来,尤其

是对某个特定的学生。应该从自封的领导者,管束者开始有意识地转变成一个参与者,一个倾听者,一个引导者,乃至一个知心者。聋哑学生的生活体验肤浅,心理承受能力差。再加上听觉障碍,使他们受“认知、意志、个性倾向、活动环境”等各方面的制约。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化媒体的影响,产生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如果没有加以正确引导,反而会导致他们的心理障碍。这种情况下,融洽的师生关系就更为重要了。特别是班主任,应利用班主任工作优势,兼负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是心理咨询的责任,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在我刚接手高一(2)班的时候,我就开展了一次“辩论式调查”,让学生敞开心扉的说说:希望有一个什么样的老师来做他们的班主任?希望老师怎样对待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学生的信任,了解了学生的想法也就能更好的定位班级工作的方向了。学生有时有了心里话,想对老师说,但又羞于当面对老师说。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切实的做好德育工作,就在班级中开展了一个“悄悄话”活动。就是让学生把想说的心理话写在小纸条上,夹在作业本里。老师慢慢地赢得了学生的心,师生之间的关系就融洽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二、抓住教育转变的契机,擦去学生心理对立情绪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陶行知深刻的指出:“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加强培养发挥创造力”,它要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他接受教育的独特方式,而采取相应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班中有这样一位学生,学习成绩很差,又由于手脚有些不协调,做任何事情都做不好,有些同学就取笑他。再加上家里父母和他的相处方式不对,得不到沟通,总认为父母偏爱弟弟。导致了他对事冷漠,猜疑心大,和同学相处不融洽,把自己躲藏在内心深处的阴暗角落里。但有时又会作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事,如把同学的东西藏起来,欺负小同学,老师们都戏称他是“聋校阿Q”。对他的教育问题确实头疼,如何来疏导他的心理障碍呢?本学期我班来了一个插班生,刚开始在学习和生活上还不适应。我觉得机会来了,就把他俩的座位安排在一起,让他帮新同学学习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让他对自己转变看法,觉得自己还是有长处的。我发现他的心情逐渐好了,喜欢和同学接触了,对班集体的事情也很关心了,每一次都认真地做好值日。老师也反映他对学习开始产生了兴趣,特别是课后能主动的复习预习了。这一变化让我看到希望,更明白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了。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前进的信心和决心

聋生心理学研究表明:从整体上看,聋生是一个异质形群体,聋生的个性差异显著,各种心理特质发展不平衡。有的学生表现为学习上焦虑,有恐惧心理,产生厌学情绪;有的冷漠多疑,甚至敌意心理;有的冲动,自制力差;有的悲观,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善意评估学生的天性和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发展充满信心,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坚信学生间只有差异,没有差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扬长避短,激励其发展成才。而且尊重学生的个性,能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触动、震撼学生的心理,使其向更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班中李同学性格倔强,动不动就和同学发脾气,在班中大吵大,和同学的关系非常紧张,也就导致了她的性格更差。而且,她对自己缺少信心,遇到一点点困难就逃避。在美术课上,我发现她的绘画功底很好,再看看她写的作业,每一本都字迹清秀,又干净又工整。在课堂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我表扬了她很多次。还把班中黑板报、手抄报的设计任务交给了她。没想到她非常用心,设计的黑板报、手抄报很漂亮,同学们对她也刮目相看了。再利用机会和她交谈,鼓励她学好文化课,将来朝美术方面发展。后来,发觉她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似乎一个前方的目标在牵引着她,性格也随和多了。

四、扩大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

部分的聋哑学生从一年级开始他们就寄宿在学校里,在加上他们本身的生理残疾,使他们和社会的沟通很少,接受的信息也不完整,甚至和父母间也缺乏情感的交流。导致他们自闭、狭隘、有孤独感。为此班主任除了要抓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注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精神愉悦,启发他们对人对事产生积极的心态,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我不时地听到有的学生抱怨学校的生活无聊,甚

至说在学校里就像是坐牢一样很烦。我开始用实际行动去感化他们。每月一次“生活体验”,和学生一起包馄钝、包饺子,由于班中有外地的同学,就一起学做家乡菜;每月利用班会课介绍一本好书,看一部好电影;组织学生自编自排班队活动。

五、重家教,使学生在温馨的环境中得到成长

家庭环境是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好的家庭环境下学生的心理才能更健康。教师在重视学校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家、校联系,否则你的教育将会受到影响。

1、教师要帮助学生妥善解决好来自家庭影响。

作为班主任要想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首先要去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对需要帮助的同学进行一定的帮助。有许多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都与家庭的不和睦有一定的关系。教师应对学生家长讲解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具体的教育内容,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应有机地结合。

教育是多方面的,学校与家庭是学生教育工作的两大阵地。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我们总是认为我们的任务是将学生在学校管好,回家是父母的事。这样,老师在学校的教育就会和家庭教育相脱节,达不到教育的效果。比如,教师要学生爱劳动,自己的事自己做,而回到家里,父母从来都不要孩子做事,认为他已经是残疾人了,应加以溺爱,这样,学生的思想认识就很难得到提高和锻炼,教育孩子的效果就很难体会出来。教师应该给家长多联系,让他们放弃不正确的想法,配合学校教育。

国特殊人群范文第3篇

1 MECT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

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未成熟, 传统观念大脑是不能受刺激, 老式电休克治疗 (ECT) 很少使用, 有关ECT对青少年疗效文献报导很少, 是道德观念, 知情同意等方面的考虑, 可能存不良的后果。但从国外资料综述[2]对身体虚弱精神症状严重MECT则有益且相对安全, 尤其是对严重的抑郁症, 紧张焦虑自杀等精神症状疗效更佳, 对于儿童性精神病作MECT有一定危险, 做好准备工作, 操作规范, 患儿治愈快, 减少护理困难。

2 MECT对妊娠患者的影响

妊娠患者作MECT需慎重, Moreno报道在妊娠前5个月作MECT33%出现早产, 阴道出血, 晚期流产[3], 妊娠6~9个月相对安全。美国精神病学协会 (APA) 认为在妊娠的前3周作MECT对新生儿影响较小, 即3周前少作MECT, 6~9个月较安全, 所以对妊娠患者作MECT治疗有一定的风险性。而药物对母婴不良作用是很难预测, 对患重性精神病妊娠者, 尤其是重性抑郁症及双相障碍的主要治疗措施[4]这也是妊娠3个月及产后处理这些精神疾病高效低风险的治疗办法相对安全。

(1) 妊娠期MECT前准备, 在作MECT治疗前停用抗胆碱能药物, 并应做盆腔检查, 子宫产力测定, 体外胎儿心电监护, 静脉补充液人, 治疗时抬高, 右髋以备插管用, 避免孕妇过度换气。

(2) 哺乳期患者, MECT过程中无需中止哺乳, 可延迟几小时哺乳或治疗前收储乳汁, 但做MECT同时服用抗精神病药或麻醉药, 则需终止哺乳, 因为药物对乳儿有影响。

3 MECT对老年患者的影响

(1) MECT可治疗老年性抑郁是合理选择。对拒食有精神病性症状或自杀等患者以及伴有肝、肾、心功能问题不能用抗抑郁药的老年患者, MECT应作为第一线治疗。有50%~80%因药物为治疗失败, 并产生药物抵抗的患者, 可选择MECT治疗, 在治疗老年性抑郁、强迫症、老年性躁狂等精神疾病, 药物无效或副作用无法耐授, 出现药源性并发症仍宜更早接受MECT治疗, 在接受MECT治疗, 行双侧治疗方法因为双侧MECT的发作阈值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电流量不宜加大, 治疗疗程较长, 其症状方能缓解, 而单侧治疗对于轻患者相对发作较快, 效果较好, 老年人作MECT应减少镇静催眠苯二氮草及抗痉挛等药物剂量。

(2) 不良影响:MECT对伴有内科疾病的老年患者能出现记忆缺损、错认、各种遗忘, 还可能出现高血压, 心律失常, 心动过速等;对脑血管痢疾病患者可能加重症状。MECT不会长期损害认知功能, 严重老年呆痴, 可引起意识障碍, 在作MECT时要仔细的评估。

4 MECT对躯体疾病的影响

精神疾病者老年患者经常伴有内科疾病, 有效的精神科治疗能改善内科疾病转归并减少死亡率[5]。精神科医生在全面检查病人时应请内科会诊, 全面考虑决定是否可作MECT, 并慎重治疗, 调整治疗过程, 保证安全性, 在MECT治疗前, 是作好各项检查, 总体评估治疗风险, 做好治疗方案及抢救措施, 家属签字避免医疗纠纷。

(1) 心血管疾病: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作MECT导致死亡率为0.1‰[6], 危险因素有麻醉问题, 肌肉松驰药及低氧等。尽管心血管疾病患者有较高的风险, 但作为一种治疗选择不应放弃, 经内科处理和现代麻醉技术心血管治疗技术不断提高作MECT使用者在增多。而新近发生心肌梗死患者作MECT有再梗的风险。Perrin等提出心肌梗死后应有3个月的间歇期[1]所以对这样的病人在心肌梗死的重度时间进行风险评做, 综合考虑是应选用MECT。

对高危心脏病患者在拟行MECT前, 请心电生理学专家会诊应为常规, 严格完成相关各项检查和心功能测试。强制合理的内科治疗可降低MECT的风险。避免使用抗痉挛药物 (如利多卡因) 治疗时应给患者吸氧以保护心脏避免局部缺血。如果出现心脏骤停, 植入性除颤器对MECT并无影响。

(2) 脑梗死:对患脑梗死后产生的精神疾病MECT均有效, 尤其是对缺血后严重抑郁效果更好, 患者能耐受, 但风险仍是存在, 对脑梗死患者治疗, 在恢复多长时间后使用MECT, 目前无明确的定论, 一般在病情稳定后风险较小, 新发生脑梗死作MECT可出现意识模糊, 增加心脏并发症, 最好病情稳定后6个月以上为易。

(3) 脑出血:脑出血做MECT风险更高, 而且做MECT可引起颅内出血, 故不应考虑[6]可在脑出血治疗稳定后, 1年内未再复发, 再考虑MECT。

(4) 颅内占位性病变伴颅内高压大多数医生认为这是MECT禁意证。患者做MECT可引起脑皮层血流加速, 增至300%, 糖和氧代谢率增到200%, 而使颅内压增高, 导致颅内占位性病变, 发生脑疝死亡, 慢性占位性病变不伴颅内高压时则风险较小, 但仍有很大的影响。脑肿瘤初伴抑郁症患可考虑MECT, 伴颅高压时要慎重, 治疗前用类甾醇激素, 尤其是地塞死米松可减轻脑水肿, 用受体阻滞艾司洛尔可阻断因抽搐发作而引起的心率加快血压增高, 必要时可用速尿, 并给予纯氧过度换气, 注意安全性。颅内血管瘤, 作MECT可加重病情, 使血管瘤破裂增加死亡率, 但并不一定都会引发颅内动脉瘤破裂。目前有文献报导完成了MECT的8例患者无1例出现不良后果, 对它的安全性仍慎重考虑。

(5) 其它疾病:MECT对其他神经精神疾病治疗如癫痫、帕金森病白质脑病、谵妄、痴呆等尚在研究中, 而帕金森病是多巴胺受体减少有关, 精神分裂症是多巴胺受体增多有关。目前难以协调治疗, 所以帕金森病不易做MECT。

5 做MECT的知情同意

常规作MECT都要做知情同意书和麻醉同意书, 而告知情同意问题是医务人员的法律义务, 应向患者的监护人和家属表达MECT的全面信息, 在平等自愿的前提, 认同治疗的机会, 而上述特殊患者群体, 病情特点, 认知功能障碍等症病问题让他们知道MECT知情同意一定要向监护人讲清楚, 尽管这些医疗措施对患者具有抢救生命的重大意义, 但也考虑患者拒绝治疗的权利。对于不满法律年龄或无有监护能力, 不具备法律监护人, 必须取得其代理人的知情同意,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6 结语

MECT对治疗重性精神病和严重抑郁症病人, 有效安全、可靠、及时减少病情迁延, 但对特殊人群治疗需要考虑病情变化和特点。对患者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 有真对性术前准备作MECT时, 掌握患者病情, 应谨慎小心, 予必要的医疗和麻醉处理, 尤其是长期治疗不愈或药物抵抗的患者群体, 更加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 前提一定要取得知情同意。但事实证明MECT是具有挽救生命的治疗措施, 不宜延误。MECT也有它的局限性, 虽然目前做MECT无抽搐, 但有加速基础代谢率, 对合并躯体重病人还是要考虑风险性, 对儿童青少年的目前研究资料很少有待于考证。对无行为能力的患者, 又无人管的五类患者有待立法解决。

摘要:MECT是重性精神疾病的一种特殊治疗方式, 对特殊人群治疗存在一定风险、麻醉、换氧伴有付病存在一定困难, 如果处理好优于药物治疗减少治疗时间, 没有药物带来的毒副作用。及时控制自杀、伤人事件减少对社会的危害, 降低死亡率, 尤其是对顽固性精神症状效果明显, 但作MECT前要告知家属, 征得家属同意签字,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关键词:MECT,重型精神病,特殊人群

参考文献

[1] Rabheru K.The use of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in spevial patient populations[J].Can.J.Psychiatry, 2001, 46:710~719.

[2] Rey JM, Walter Ghalf.A century of Eet use in young people AMJ[J].Psychiatry, 1997, 154:595~602.

[3] Walker R, Swartg CM.Electrocon vulsive therapy during high-risk pregnaney[J].Gen Hosp peychiatry, 1994, 16:348~353.

[4]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praetice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bipolar AMJ[J].Psychiatry, 1994, 151 (12suppl) :1~36.

[5] Guay J, Grenier Y, Varin F.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of neuromuscular relaxauts[J].Preg Nancy Clin Pharmaeokiaet, 1998, 34:483~496.

上一篇:工作问责制范文下一篇:各种书籍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