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技术建设论文范文

2024-07-28

数字媒体技术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1.1 3G技术发展概况

3G全称为第三代移动通信, 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格式。1999年3月, 芬兰第一个发放3G牌照, 随后欧洲、日、韩等迅速跟进, 截止2008年4月15日, 全球3G用户数已经突破6.6亿。第一代模拟手机 (1G) 只能进行语音通话;第二代GSM、CDMA等数字式手机 (2G) 有了短信、WAP上网等功能;第三代移动通信 (3G) 的数据传输速度及技术大幅提升, 使它处理多媒体信息能力提高, 服务范围扩大。

1.2 3G技术对数字图书馆的影响

3G时代, 对用户最具吸引力的是能够享受更个性、更便捷的移动信息服务, 由于手机拥有随身携带和移动性特点, 以手机为载体下载、复制和浏览新型阅读方式, 正好满足了人们希望随时随地获取知识、愉悦身心需求, 因而手机阅读会给数字图书馆带来深远的影响。

1.2.1阅读方式影响

3G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系统后, 这些将很快得到改善。基于3G技术的移动数字图书馆可以通过移动网络向读者提供通过手机、PDA等携带型终端阅读服务, 而且手机卡号码具有唯一性和固定性, 在互联网中的资源通过IP控制难题就迎刃而解, 读者就可以利用手机随时、随地进行快捷、方便的阅读、学习、娱乐。

1.2.2服务影响

3G技术可以使图书馆网络系统与用户手机时刻联通, 为图书馆提供主动型服务提供了很多新思路, 如通过移动网络向用户手机发送其关注的新书信息, 图书在馆情况, 视频、音频更新情况, 还有在同一个领域其它读者所关注的重点资源等。另外, 图书馆服务对象是有着千差万别需求的众多个体, 个性化需求十分突出, 3G时代读者更是千差万别, 加强个性化服务是现代数字化图书馆发展当务之急, 3G技术为我们带来了新的个性化服务发展方向, 我们可以提供给读者更加直观、生动、准确的可视电话参考咨询;可以为读者建立个人信息数据库, 利用手机短信提醒读者感兴趣书籍、资料信息;可以把视频教学资源和电子书籍资源相结合为读者提供“推进式”在线课堂等特约服务;Pc—Internet模式数字图书馆其服务范围几乎只局限于校内读者和少数校外读者, 而基于3G技术的数字图书馆其服务触角可以渗透到3G网络覆盖的任何地方, 这就为图书馆开展为社会服务和经济建设服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机遇与挑战

移动数字图书馆的价值在于信息获取更加及时和方便, 读者更能够充分利用零碎时间, 同时更利于图书馆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 使lib2.0从概念变为现实。

2.1拥有庞大读者群体

数字图书馆依托于3G技术的主要方面在于其网络资源。手机上网业务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手持终端的上网业务 (包括PDA上网) , 另一类是便携终端通过手机卡上网的业务。数字图书馆潜力用户群也主要存在于使用这两类服务人群中, 这两类业务有一个共同特点:用户多为中青年, 是新型用户, 互联网培养了这些用户的浏览习惯。他们习惯于查看电子资料, 习惯于用Google、百度在网上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习惯于在网络上欣赏、下载多媒体资料, 也习惯于把大量时间放在网上, 甚至于他们随时随地都在关注网络信息, 这一切都为他们成为数字图书馆行业的优秀潜力用户群打下了基础。这个用户群体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 本身素质较高, 有获取大量信息的需求, 习惯于网络阅读, 如何发掘引导这个潜力用户群体就成为图书馆行业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

2.2无所不在的网络图书馆

3 G本身就是一种移动通信技术, 它的特点就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有信号网络覆盖就可以连接到网上, 同时, 随着手机技术不断进步, 手机与PDA不断融合, 可以采用更轻便、更高性能的终端上网, 在克服了原手机网络数据传播速度慢缺点后, 这两者结合, 必将使数字图书馆用户摆脱空间、时间、设备限制, 更加自由地在网络上遨游, 以前一些不起眼时间段也将成为数字图书馆业务量新增长点:人们在坐车或候车空闲时间通过手机阅读自己喜欢的网络资源, 学生在公交车上通过手机浏览数字图书馆的视频资源, 白领在餐厅等待上菜的时候拿出手机通过数字图书馆提供的网络教材继续充电等等。摆脱了时间、空间、设备限制的读者, 可以利用更多空闲时间进行网上阅读, 这些零碎时间叠加在一起, 将产生巨大效益。

3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

移动数字图书馆本质就是信息服务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 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 任何地点获取图书馆的任何资源。基于IEEE802.11家族的无线网络, 是移动图书馆应用的主要网络基础, 可直接使用Internet服务模式, 缺点是自己要架设网络, 且覆盖面小, 单个的图书馆是很难完成, 因而从根本上制约了移动数字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在3G时代, 公共无线网络覆盖面广, 为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3.1 流媒体数字资源建设

数字图书馆是将有价值的图像、文本、语言、影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库等媒体信息进行规范性收集、加工和压缩处理, 提供网上电子存取服务。随着技术发展, 越来越多介质媒体如录像带、录音带CD、VCD、DVD等在图书馆资源构成中占有重要比重, 在图书馆业务处理过程中大量引入了流媒体、PDF、图片等等数据信息的处理, 这就要求数据库或者数据库平台也能支持这样的处理性能, 从而使读者获取信息来源从传统的文字逐步扩展到声音、图像, 甚至是互动式的音像资料。因此, 图书馆流媒体资源建设势在必然。

3.1.1 流媒体技术

流媒体技术是一种以流 (Streaming) 形式进行多媒体数据传输的技术, 它可以实现客户端“边下载, 边播放”流式播放, 其特点是:播放效率高, 所需带宽小, 存储空间少, 版权得到很好的保护。由于流媒体文件不在客户端保存,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媒体文件版权保护问题。

3.1.2 文献资源流技术处理

在Internet上所传输多媒体格式中, 只有文本、简单图形可以照原格式在网上传输, 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虽然可以直接在网上播放, 但文件偏大, 即使使用专线上网, 也要等完全下载后才能观看, 这些类型的文献资源均要采用流式技术来进行处理以便于在网上传输;另外, 还有一些如Power Point文件、多媒体课件等内容也需要用流式技术进行传输, 需将其转化为流媒体文件格式, 只有这样才能搭建真正意义的移动数字图书馆。

3.1.3 流媒体信息服务平台构建

1) 流媒体服务器系统。由服务器和软件组成, 它负责对流媒体进行存储、管理和分发。

2) 流媒体数据库。它用于存放流媒体的各种检索信息, 使客户能快速地获取需要的流媒体信息, 这些信息是文献加工人员通过对流媒体外部和内容特征进行标引而形成的。

3) 流媒体编码工作站。通过比较压缩效率和性能等指标, 选择相同带宽条件下, 传输性能好、画面清晰, 速度流畅的流媒体数据格式进行数据流媒体转化工作。

4) 流媒体信息智能检索系统。读者通过关键词或关于所需信息的描述, 可以很方便地定位相关信息源。

5) 流媒体信息后台管理与支持。移动数字图书馆所面对的流媒体信息是海量的, 要将如此庞大的信息源有效地组织起来, 并能为读者服务, 必须拥有良好的信息服务系统。流媒体信息后台管理与支持就是负责信息处理、发布和维护。

3.2 图书馆WAP网站建设

在PC-Internet环境下, 依据HTTP协议及HTML、JAVA等语言来实现图文等多媒体数据访问, 这种技术模式在带宽较窄、时延较大无线环境中已经无法使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WAP协议提供了新技术:一是数据经过高度压缩, 以适应无线环境下较大时延和较小带宽。二是WAP会话层协议可以处理用户区不连续覆盖问题, 在传输质量达不到要求时可先将会话暂时挂起, 并在适当时机自动恢复会话, 另外, WML、WML Script是3G网络编程语言, 通过它们能够把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数字图书馆资源和各种新型的3G扩展服务系统和用户手机结合起来, 使读者能够通过手机读取这些信息、享受这些服务。其中, WML (Wireless Markup Language) 是适用于无线互联网的标记语言, 是XML语言的一种, 主要应用于无线互联网网页设计和显示, 定义无线移动终端收发Internet信息和用户接口等;WMLScript (无线标记语言脚本) 是WAP网页编程基本语言, 类似于Java Script和VBScript脚本语言。

3.2.1 WAP工作原理

当用户从WAP手机通过CSM、GPRS、CDMA等连接方式接入移动数据网, 并在浏览器中键入他要访问的WAP内容服务器的URL后, 信号经过无线网络, 以WAP协议方式发送请求至WAP网关, 然后经过通信协议编码和解码器的“翻译”, 再以Http协议方式与WAP内容服务器交互, 最后WAP网关将返回的内容压缩、处理成BINARY (二进制编码) 流返回到客户的WAP手机屏幕上。

3.2.2 WAP网站构架

WAP系统由三部分组成 (图1) , 即WAP代理 (或称WAP网关) 、WAP内容服务器和WAP手机。其中WAP代理起着协议翻译作用, 通过WAP网关完成WAP—WEB的协议转换, 以达到兼容现有WEB应用的目的, 它是联系GSM网与万维网的桥梁。网关与服务器之间通过HTTP1.1协议进行通信, 这就意味着服务提供者几乎可以不改变信息内容, 只要增加网关设备就可以向移动用户提供信息服务;WAP内容服务器存储着大量的信息, 供WAP手机用户来访问、查询、浏览。

3.2.3 WAP网站内容服务器建设

首先建立一个WAP内容服务器, 通过配置IIS可以将WEB服务器配置为一个WAP内容服务器。WAP内容服务器建立后需要选择开发工具, 包括模拟器和WML网页编辑器。WML页面的开发和HTML页面的开发一样, 可以使用Notepad或者其它文本编辑器来编辑。目前专业开发工具有Nokia的Nokia Toolkit和Nokia WAP Server、Ericsson的Ericsson R320和Wap IDE、Up Phone的Up Phone SDK、Motorola的Motorola ADK等等, 并且可以利用现有成熟技术如ASP、PHP、JSP、ASP、.NET等工具开发动态WAP站点。

3.2.4 WAP网站访问方式

在手机中输入WAP网站的URL即可访问WAP网站, 为解决在手机上输入繁琐的域名问题, 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 (ICANN) 批准开放手机域名 (.Mobi) ;Mobi是手机域名的后缀, 即移动电话 (Mobile) 的缩写, 它像.Com、.net一样同属全球顶级域名, 如使用手机登录新浪网, 需要在手机上输入“wap.sina.com.cn”, 而“.Mobi”域名启用后, 手机用户只需输入“sina.mobi”即可进入新浪的网页。

从上述可以看出, 数字图书馆WAP网站建设比较容易, 难点是在WAP访问的后端数据库建设, 特别是流媒体资源数据库建设, 这是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

3.3 移动数字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建设

3.3.1 PC-Internet模式下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现状

目前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 主要是C/S或B/S系统结构两种体系, 适用于PC-Internet环境, 满足图书馆大部分业务工作, 有的系统如金盘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短信平台, 可以使读者利用手机短信完成馆藏图书查询、续借、证件挂失、各种信息提醒等;ILAS推出了流媒体数字资源系统, 实现统一认证、计费、资源调度、流媒体播放控制、计时等功能及利用语音合成技术实现读者借阅查询、续借、证挂失的电话服务系统;汇文管理系统业提供短信服务系统, 实现到书提醒和超期催还、续借等功能, 这些主流业务管理系统在向3G图书馆管理系统方面发展作了有益尝试, 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这些功能仅仅是3G网络环境下应用的很小一部分, 还有很多功能亟待开发。

3.3.2 3G移动数字图书管理系统建设构想

1) 移动数字图书馆主要技术。

J2ME (Java 2 Micro Edition) 是一种高度优化的Java运行环境, 主要针对消费类电子设备如蜂窝电话和可视电话、数字机顶盒、汽车导航系统等, 随着无线应用与嵌入式系统愈来愈受人们重视, SUN推出J2ME平台, 它拥有Java技术优势并且受到移动设备厂商广泛支持。目前已经成为开发手持设备程序首选, 随着开发工具不断发展, 增加许多新特性, 而且Java技术具有开放性、安全性、跨平台性及庞大社会资源, 即“一次编写, 到处运行”特点, 使Java技术成为智能手机软件平台事实标准。采用Java技术后, 编写应用程序和提供服务的人就不必关心接受其服务的手机采用什么操作系统和芯片, 只要按照Java要求去写程序就好了;同样, 生产手机厂商也不必顾虑将来谁来提供增值服务。可以看出, 采用Java技术, 可以建立完整、高效的无线数据增值服务产业链, 从而为用户提供灵活、个性化、内容方式多样的服务, 因此, 它十分符合移动数字图书馆应用需求。

BREW (Binary Runtime Environment for Wireless) 是高通公司2001年推出基于CDMA网络“无线互联网发射平台”上增值业务开发运行的基本平台。BREW提供一个高效、低成本、可扩展和熟悉的应用程序执行环境, 着重开发可无缝植入任何手持设备的应用程序。制造商和开发人员可以随时对运行环境进行扩展, 提供应用程序需要的各种附加性能模块, 如“无线互联网发射平台”中包含的多媒体、多种连接方式、位置服务、用户界面、网络等功能套件。此外, BREW还兼容其它语言, 包括JAVA、FLASH。

BREW应用可以用Java、C或是C++来开发, 但是, 相对于J2ME平台, 它有以下不足:支持的移动设备仅限于CDMA手机;开发BREW应用程序需要向高通公司注册;支持BREW应用的手持移动设备目前在国内的比例不高。鉴于此因, 建议暂不在BREW平台上开发移动数字图书馆的客户端或预留接口待以后开发。

SMS (Short Message Service) 是指短消息服务。普通手机都具有短信功能, 每条短信有140字节容量, 它对手机要求较低, 有广泛的用户, 但由于短信传输数据量有限, 短信方式比较适合传输数据量较小业务, 考虑它普及率大, 可以将它作为移动数字图书馆的辅助发布方式。

MMS (Multimedia Messaging Service) 多媒体信息服务, 又称为彩信。它最大特色就是支持多媒体功能, 包括文字、图像、声音、数据等各种多媒体格式信息。彩信消息大小突破了短信140字节限制, 用户几乎可以完全不受信息量影响, 在一个消息中就可以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 所有类型的图书都可以通过彩信进行传输。由于彩信的良好特性, 可以将它作为移动数字图书馆主要发布方式。

通过对以上几种技术的分析和讨论, 可以确定将J2ME技术作为移动数字图书馆主要发布方式, 短信和彩信作为辅助发布方式。

2) 移动数字图书馆系统结构 (如图2) 。

4建议

4.1 高度重视

面对3G时代挑战, 图书馆领导层、决策者, 必须高度重视, 组织力量进行研究, 把握动态, 制定数字图书馆应对3G技术挑战的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 做到心中有数, 沉着应对, 确保数字图书馆发展紧跟时代步伐。

4.2 制定移动数字图书馆发展规划

针对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难度大, 周期长特点, 3G图书馆建设规划制定就显得非常重要, 只有制定非常合理的规划, 3G图书馆建设才能一步一步的推进。

4.3 加强人才和技术储备

3G技术刚刚起步, 图书馆界对它还比较陌生, 人才和技术都比较缺乏, 只有有意识培养和储备这方面的人才, 才能在滚滚而来的3G浪潮中沉着应对。

4.4 图书馆内容体系整体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

目前图书馆拥有的大多数资源在移动终端环境中是无法直接使用的, 所以, 数字资源的标准化应该在移动数字图书馆内容体系建设时综合考虑, 不然就会变成相同的内容建立不同的格式, 这样对于图书馆的内容加工的工作量、服务用的服务器、存储内容的存储器都需要成倍的增加。因此, 图书馆在内容支撑体系上要着力于一个标准化的内容建设和多样式的组织与服务, 利用Html、Office格式、PDF格式等为主要的内容服务格式, 这样对于移动终端很容易利用, 这点非常的重要和有意义。

4.5 注意流媒体格式兼容问题

目前三种主流技术:Windows Media、Real Media、Quick time都是商业公司自有技术, 还没有国际标准的流媒体编码技术, 所以, 无论采用那一家的技术建立流媒体资源都必须考虑到以后与国际标准的兼容问题。

总之, 移动图书馆是图书馆现有服务延伸和服务互补的一个重要机遇, 图书馆主要精力应放在图书馆内容体系标准化建设和服务系统自动适应移动终端的设计上, 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移动图书馆的服务优势。

摘要:随着3G技术日益成熟, 互联网发展趋势正在从PC—Internet向Mobile—Internet转变, 这为移动互联网和数字图书馆带来新发展机遇,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将进入与移动网络相结合的新时代, 3G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进一步结合必将对图书馆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文中就3G技术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3G,数字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明珠.《深爱》:手机短信书揭露.“援助交际”.http://learning.sohu.com/2004/04/16/61/article219856181.shtml.

[2] 刘易, 赵明宇.《城外》与《洋葱》争“首创”4200字卖出18万天价[OL].http://ent.sina.com.cn/2004-08-08/0314467191.html.

[3] 李宁, 吴志强, 王利.高校数字图书馆移动通讯WAP网站设计初探[J].四川图书馆学报, 2007 (3) :63-66.

[4] 顾玉英.网络时代的数字图书馆[J].视听纵横, 2002 (2) :31.

[5] 林艺.WAP网站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J].图书馆学研究, 2007 (4) :37-39.

数字媒体技术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一、VR技术与数字美术馆建设工作的结合点

在数字美术馆建设工作中, 运用VR技术结合移动媒体客户端, 通过智能手机平台APP应用, 可以实现良好的人机交互, 并促使观众突破空间限制, 随时随地在数字画廊行走、停留, 在对美术馆进行720度空间浏览的基础上体验真实画廊的现场三维感受, 继而完全沉浸在虚拟的梦幻世界里, 同时获得艺术创造带来的精神震撼和艺术熏陶。从VR技术与数字美术馆建设工作的结合点来看,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在利用VR技术的基础上, 美术馆可以构建虚拟的美术作品展览馆。在此过程中, 数字美术馆建设工作者可以在对优秀的美术作品做出遴选的基础上, 使用1:1的比例对这些作品进行复制。而数字美术馆受众则可以使用VR设备, 在虚拟的美术作品展览馆中自由行走与停留, 并对美术作品细节做出观赏。当然, 为了能够确保数字美术馆受众对美术作品做出更为深入的了解, 虚拟美术作品展览馆有必要针对每幅作品添加文字说明或者语音说明。而为了提升虚拟美术作品展览馆的吸引力, 数字美术馆建设工作者还需要重视对美术作品进行定期的更新, 从而不断为受众带来别样的审美体验。

其次, 在利用VR技术的基础上, 美术馆可以通过对3D建模技术进行应用来呈现美术作品中的场景, 从而让数字美术馆受众能够“走入画中”, 对美术作品所具有的审美意境做出切身体验。在此基础上, 数字美术馆受众不仅能够对平面美术作品进行鉴赏, 而且能够通过探索美术作品中的环境以及元素, 更为真切的体验到美术作品所具有的审美震撼力。当然, 这项工作不仅对数字美术馆建设工作者所具有的新型媒体专业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而且也对数字美术馆建设工作者的艺术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即数字美术馆建设工作者需要在熟练运用3D建模技术、VR技术的基础上, 合理选择受众“走入画中”的视角, 从而确保美术作品所具有的艺术魅力能够得以更好的彰显。

最后, 在利用VR技术的基础上, 美术馆可以使用UE4以及3D引擎Unity等技术, 引导数字美术馆受众在VR空间中进行建模, 即让数字美术馆受众能够实现自主创作和自主体验, 这对于强化数字美术馆所具有的交互性具有重要意义。当然, 对于这种超前的数字图书馆设计方式, 仍旧有待艺术工作者以及数字美术馆建设工作中的技术人员做出更多的探索, 但毋庸置疑的是, 这种设计方式不仅能够让数字美术馆受众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感进行体验, 而且能够引导受众在VR空间中开展艺术创造, 而由此也可以看出, VR技术对数字美术馆带来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对以往美术作品的VR化方面, 而且也体现在对未来美术作品的创作形式方面。

二、VR技术与数字美术馆建设工作融合的优化策略

毫无疑问, VR技术与数字美术馆建设工作的融合体现出了明显的前卫性特征, 因此, 二者的融合离不开数字美术馆建设工作者不懈的实践和探索。在此过程中, 为了能够基于VR技术之上的数字美术馆呈现出更强的吸引力并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社会教育功能, 数字美术馆建设工作者需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首先, 基于VR技术的数字美术馆, 需要强调虚拟情景的逼真性。逼真的虚拟情景, 不仅能够为受众带来更好的审美体验, 而且也能够确保美术作品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得到充分展现, 因此, 在虚拟情景的打造中, 数字美术馆建设工作者需要重视呈现出逼真的视觉效果, 继而展现出VR技术在艺术呈现中的优势;其次, 基于VR技术的数字美术馆, 需要强化受众的互动体验。虚拟与现实的交互本身就是一种互动过程, 在强化这种互动的基础上, 基于VR技术的数字美术馆还应当重视美术作品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交流以及受众在美术作品创作中的参与。如数字美术馆可以在VR空间中构建美术作品创作者形象, 为受众讲解美术作品艺术内涵, 也可以给予受众对VR空间的编辑权, 从而让受众在互动过程中体验更好的审美愉悦感。

摘要:新型媒体的发展不仅为数字美术馆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平台支撑, 而且可以有效丰富美术馆中美术作品的呈现形式, 这对于强化受众审美体验、提升数字美术馆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VR技术与数字美术馆建设工作的融合为切入点, 在对VR技术与数字美术馆建设工作的结合点进行论述的基础上, 对VR技术与数字美术馆建设工作融合的优化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型媒体,VR技术,数字美术馆,融合,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 李嘉泽.论VR/AR在媒体艺术中的境界美学具象化特征[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7 (02) :141-146.

数字媒体技术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一、云计算技术应用于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的必要性

(一) 解决资源存储的技术难题

当前, 制约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为存储问题, 由于数字图书馆中存储的资源数据量十分庞大, 因此, 如何建立完善的数据库搜索、跨库检索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数字图书馆在建设中要以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为基础, 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将会解决这些资源存储及搜索问题, 通过云计算技术数字图书馆可以获得强大的数据存储和共享功能, 提供优质的数据异构检索服务, 降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成本。

(二) 避免信息资源重复建设

当前我国的数字图书馆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 不能实现数字资源和纸质资源的相互补充和利用, 因此, 在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不能提前做好数据存储规划, 只是将拥有更多的数字资源作为数字图书馆的优势, 盲目扩大和购进本馆的数字资源, 而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云计算技术可以高效归纳和整合数字资源, 避免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

(三) 解决用户信息需求, 达到资源共享

数字图书馆中拥有大量的数字资源, 用户登录平台之后可以对海量的数据信息进行检索, 而传统的图书馆对服务器的最大服务响应数量和接入终端数量有硬性要求, 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获取只能限定在一些规模和类型相同的数据借口间达到共享, 而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图书馆间信息资源的流通与共享是十分困难的。云计算技术的应用避免了图书馆应用过程中出现“信息孤岛”现象, 促进不同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合作, 解决了资源封闭和受限制的困境, 从而可以更好的为用户提供数据资源服务。

二、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字图书馆平台设计

(一) 平台设计目标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实现了不同图书馆之间的垮库无缝检索, 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它的设计目标如下: (1) 构建特色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 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 (2) 建立有效的数字信息反馈机制, 这样读者可以享受更加优质的服务; (3) 完善数字图书馆功能, 整合不同的应用, 实现不同图书馆之间的垮库检索, 满足多种类型数字图书馆的共性需求。基于上述需求对数字图书馆进行建设分析。

(二)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字图书馆技术模型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字图书馆技术模型见图1, 读者登录数字图书馆之后首先进行身份认证, 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认证通过之后才可以使用图书馆平台中的资源, 输入检索的关键字之后, 平台调用云计算数据库, 获得相关的内容之后返回用户界面。

数字图书馆中设置了相应的图书传感节点, 通过RFID传感器采集图书馆中的图书位置相关信息, 通过WIFI网络将采集的信息上传至书架上信息处理传感节点, 最后上传至数字图书馆的本地信息处理平台对信息进行处理, 同时平台也会监测图书馆中的环境信息及读者的相关信息等, 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主要是整合异构数据库之间的数据。

(三) 平台结构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字图书馆平台, 主要是利用云计算、网络传输等技术, 整合各分立式图书馆的图书信息资源, 建立统一的检索界面, 实现资源的有效检索和调度, 及时快速的满足用户的需求。平台的基本结构如下。

1. 基础设施层

基础设施层是数字图书馆的整个平台服务体系的基础, 该层可以实现平台中不同硬件节点资源的虚拟化, 并实现平台中分布式数据库资源的集中统一调度和管理, 最终实现整个平台数据库的信息共享及优化配置, 满足不同用户对于平台中的数据库的信息需求, 实现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功能的最大化利用。

2. 数据库层

数据库层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不同分布式节点数据库中的资源的统一调度管理分配, 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首先用户通过云服务平台操作界面提出具体的服务需求信息, 其次根据用户发送的请求读取分布式节点图书馆中的数据信息, 最后, 云服务平台将用户的需求信息发布到各个图书馆节点上, 将用户的需求信息资源服务提供给终端。

3. 管理平台层

管理平台层主要负责节点图书馆数据资源的远程管理、认证、访问、监控管理、并发控制以及服务质量管理等内容。

4. 应用层

应用层负责向用户提供简单易懂操作界面, 用户通过登录使用各个分布式节点图书馆网站, 就能读取云服务平台的所有有用资源, 包括注册以及验证等管理服务。

三、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

虽然当前云计算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但是熟悉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当前三网融合 (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 已经成为发展趋势, 因此, 数字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应该考虑三网融合, 利用数字电视与移动通信作为平台开展服务, 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数字图书馆用户, 推动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2) 大规模数字资源的存储和利用是云计算技术的应用的重要方面, 因此,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字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数字资源发现、数字资源匹配、数字资源描述、数字资源调度、关联数据发布等相关内容。 (3) 数字图书馆云服务评价。基于云计算技术数字图书馆提供了很多云服务, 但是云服务体系的效果究竟如何, 需要进行数字资源云服务质量评价, 这样可以优化数字图书馆的服务体系, 建立数字图书馆云平台评价方法。云服务体系评价过程中考虑的因素如下:数字资源云服务质量、数字图书馆用户所处环境、偏好等上下文信息等。 (4) 数字图书馆云计算中心的负载和优化技术。当前数字图书馆研究的重点在于网络技术、资源存储与调度技术等, 对于云计算中心的负载和优化技术研究的相对较少, 今后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才可以不断满足大规模数字资源的存储、访问等相关需求。

四、结束语

当前数字图书馆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但是我国的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与应用还处于起步的阶段, 不是十分成熟。为了促进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以满足不同用户对于图书馆资源的检索需求, 实现数字图书馆的集约化管理, 应该基于云计算技术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克服多方面的困难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摘要: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和人类文明的载体, 为了促进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基于云计算技术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云计算技术应用于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的必要性,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字图书馆平台的建设目标、技术模型等, 最后分析了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云计算,数字图书馆,资源调度

参考文献

[1] 王文清, 陈凌.CALIS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模型[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9, 27 (4) :13-18.

[2] 胡新平.文献资源云平台构建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2, 35 (4) :81-84.

数字媒体技术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信息化的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必然趋势, 物联网技术发展也是大势所向。建立在物联网技术上的数字化校园也应该跟随时代脚步, 以物联网技术为依托, 加快校园数字化的转变, 实现高效管理、资源共享, 为师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教育资源。此外, 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也让设施与技术不断成熟。实际上,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通过一个虚拟的信息交流平台来对现有物联网技术进行充分利用, 在考虑到现有资源的基础上, 构建一个为师生提供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的网络体系, 也让校园管理工作更加智能化, 有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基于这一原因, 在构建数字化校园物联网时也需要基于网络特性。一方面, 应该改变传统的交流模式, 通过智慧校园物联网来实现信息共享与沟通, 另一方面, 院校内的基础设施资源可以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物件间可以形成良好交互。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内容繁多, 对于提升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也能为交互信息的创造提供有利条件[1]。而当前技术条件下, 学校教育趋向于移动化、智能化, 也为数字校园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思想认知的基础。

二、高职数字校园建设方案

现有的校园内基础设施包含教学楼、实验楼以及网络管理中心, 每一栋建筑物内都架设有局域网, 通过汇聚层交换机接入至校园的核心网络当中。校园核心网络负责对服务器进行连接, 为整个校园网提供信息的存储和调用功能, 然后实现整体的信息传递, 并符合校园内的安全策略分析, 稳定校园网的正常运行。

(一) 总体设计规划方案

在原有的校园网基础上, 搭载Zigbee无线传感网络, 并将网络数据传输给用户平台, 就可以实现平台服务器的信息管理, 让校园网络进入数字化的管理模式上。总体规划设计旨在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而近年来出现的物联网与云技术也让校园网的信息处理能力得到提升。因此, 研究的重点在于在云平台上构件校园整体感知网络, 以数据采集节点来实现人和设备间的信息交流, 以数字化模式来构建校园环境。具体来看, 结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包括云平台、感知层与原有网络结构。云平台主要符合对整个数字校园的管理, 内容包括大数据信息收集、整理。而感知层主要负责无线传感器的连接与信息交互, 并通过通讯协议将指令传输至其他传感设备, 以便于系统进行管理, 达到控制的目的。感知层获取数据后, 也会通过云计算进行智能化分析, 原有的网络结构作为底层结构, 也能发挥基础信息传输功能。

(二) 平台构建

平台提供感知层、信息传输层、应用层, 在硬件设计上分为两个不同区域。另外, 无线感知网络可以在系统平台上搭建Zigbee无线网络, 实现感知节点的网络连接。整体来看, 网络具有强化的功能, 通过多级跳的方式来进行通信, 还可以实现自动组网, 即便是在某节点丢失网络时也能通过网络恢复功能保障网络连接, 维持网络的正常工作。

(三) 构建要求

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 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于不同设备之间如何实现有效连接, 通过模拟系统可以模拟不同的节点感知数据, 使用无线传输模块来将其传输至平台的后台服务器。后台服务器接收数据后, 在平台内建立数据连接和数据管理, 可以为今后校园网服务器调取数据提供参考[2]。

但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于, 数字校园的建设还需要利用有效的数据提取技术, 实现平台上的用户资源共享与信息安全保障。例如在学生的考勤管理工作当中, 常规考勤往往依靠人力来进行管控, 数字校园下可以将射频识别技术利用到考勤管理当中, 教室内的接收设备将刷卡信息转化为数据信息, 并将网络数据进行存储, 在远程服务器端接受, 以便于更好地进行数据查询。当然, 建设与推广的环节可能会面临一定的技术问题, 还需要在今后进行相关研究。

三、物联网在校园智慧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利用物联网技术有利于建立全面和主动的教学管理体系, 利用RFID技术的支持, 可以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评价和考核系统, 从而对教学的质量建立保障和监控体系;有利于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 物联网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提供支撑环境。例如, 无锡市感知生长校园数字化农植园系统, 就是让学生通过“感知”动植物生长情况, 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收集、处理和发布观测信息, 交流种植经验, 展示研究成果, 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目前物联网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主要是RFID电子标签的应用, 以智能书车为例来说明。智能书车是一种移动式RFID文献归架管理设备, 具有查询、定位、书架智能导航等功能, 可实现文献架位信息收藏、文献分拣、新文献上架等功能。具体流程:书籍拣到书车上, 通过阅读器识别书籍的RFID中存储的信息, 记录并显示文献在书车上的位置, 同时根据获取的书籍存储架位信息, 将需要进行上架工作的位置和书车上对应的书的存放档位对应起来, 并在书车的显示屏幕上按照书库的位置将该车书的具体上架位置显示和指引出来, 方便工作人员进行高效率归架。

四、结语

数字校园的构建将成为未来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物联网和数字校园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在网络架构层面分析了数字校园的功能化需求, 结合现有的外部环境提出了管理方案。但数字校园作为束带产物, 发展需求与技术结构也会随着时代推进而转变, 我们还应该加强动态建设, 为教育改革提供有利条件。

摘要:数字化校园是依托物联网技术实现了智慧化管理与服务模式, 通过物联网实现了信息的沟通, 在学校环境内实现信息的接收与传递。信息化在各行业的运用逐渐广泛, 物联网和教育信息化发展也被提上日程。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 高职院校的数字校园建设工作也成为了当前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数字校园,建设研究

参考文献

[1] 马强.基于物联网RFID模式下的相关医学类高职院校资产管理探讨[J].中国外资, 2011 (24) :228.

数字媒体技术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转型;数字治理

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催生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治理,进而带来更高的发展效率、更新的社会现象、更大的文化繁荣,解决我们想解决而未能解决好的一些问题,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如何将数字科技进步带来的自发的、零碎的社会现象,引向自觉、有序、健康和普遍,需要从认识数字科技开始,把握数字科技价值的实现逻辑和扩张路径;需要创造必要的中间环节去引导数字化转型,将传统的观念、体制和陈旧设施,导向数字技术支持的新观念、新体制、新基建;需要在经济社会的数字化形态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探索和实践新的治理方式,开发以数字技术、数字要素、数字资源为基础的新型治理工具,提升企业、事业、党政单位的数字化监管水平,推进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数字化治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群众。正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所指出,发展数字经济,要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强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府建设,致力于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1]

一、把握数字技术带动经济社会转型和治理的逻辑

数字科技的萌芽、形成和发展过程,产生了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数字经济,体现了数字技术价值的实现逻辑。数字经济超越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利用了更加丰富、更强功能的数字技术,特别是诸多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突破信息和知识标志的经济形态,数字技术的广泛使用带来整个经济环境和经济活动的根本变化。如果说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时期,数字技术对经济活动发挥着工具、技巧、方法的作用,那么数字经济条件下,数字技术就渐进转化并升级到资源、要素、内容的性质上,数字技术及其积累的数据本身成了价值的主体和核心。以往任何一个产品,用过一次价值就会大幅下降;现在,数据用过一次后再次分类并重组分析,数据无损失还增值,运用价值更高。数据越沉淀,数据越庞大,经过分析和加工,就更具有反复利用的价值,数据成为最有价值的生产资料和要素,它能帮助化解不确定性,有效提升规划和行为的成功率。面对重要的数字资源,需要建立新的社会契约,防止数字资产独占,禁止个人数据滥用,确立数字资产所有权。总体上,数字经济是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基础上出现的经济发展崭新形态。

遵循數字技术价值扩张和升值的逻辑,以数字科技为起点,人们正在梯次实现着数字产业化、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治理。

一是数字科技,包括云计算、大数据、5G、人工智能、区块链、万物互联等数字技术的逐渐发展和融合,成为数字世界的基础,有其自身的价值,越运用越普及,越能发挥其深厚的运用价值,挖掘其潜在的延伸价值。

二是数字技术产业化,就是数字技术率先在信息产业系统深度运用和广泛扩散,运用和扩散的范围包括:基础网络通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信息通信设备终端(包括软件产业)等三个方面。近水楼台先得月,数字科技在信息通信系统的广泛运用推进了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数字经济,通过数字科技产业化,特别是数字科技在信息通信行业的广泛运用,推动了产业数字化,就是数字技术在三个产业的广泛运用,推进了工业的互联网和数字化、农业的互联网和数字化、金融服务贸易的互联网和数字化,放大了数字技术的价值实现,形成数字经济形态。

四是数字社会,这是一个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基础之上,并与数字经济相匹配的崭新社会形态,主要通过数字产品、数字化服务在社会、文化、教育各方面的广泛运用,或通过各种数字产业、数字服务、数字平台为社会生活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使社会各方面到处和经常呈现数字化应用及其场景。这种现象与传统社会明显不同,反映着数字资源的鲜明特点。

五是数字治理,这种运用数字要素和资源开展的治理方式,适应了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的新特点。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带来一些新业态、新行业、新岗位,相应地带来大量新的决策、规划、管理、监督和安全等方面工作,这就需要相应的职业道德、规则和法律予以规范和治理,数字化治理应运而生。

从数字技术到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再到数字治理,数字技术及其价值的实现得到四个延伸:第一,数字技术本身的价值,通过数字技术产业化,向信息通信和互联网产业延伸;第二,信息通信互联网产业的价值,通过产业数字化,向各产业延伸;第三,由经济领域数字化向社会文化领域数字化延伸;第四,数字技术由生产力的功能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兼有的功能延伸,从创造物质财富向辅助监管和治理的层面扩展。

随着数字科技日益发展和数字技术价值不断延伸,人们能感受到万物皆数,而且数字间的关联正在上升为一种普遍规律。如同土地意味着农业时代、机器意味着工业时代一样,数字意味着数字时代。数字时代正在走来,数字世界正在崛起。

二、发挥数字科技优势,积极引导经济社会转型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全面构建数字社会,需要对原来的经济和社会形态进行必要的转型,升级到以数字技术支撑的崭新形态,从而使经济社会的运转以及治理均建立在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基础之上。实现数字经济社会形态及其运用数字要素参与治理,就需要用数字技术去改造和取代传统的经济社会的理念体制、运行程序和基础设施。

(一)抓住数字技术及数字产业化有利条件适时转型

新世纪以来,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基础性技术和前沿热点技术加快迭代演进,深度融入社会各个领域,不断迸发创新活力,信息化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全球产业变革和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各主要国家都把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作为谋求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方向。特别是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人们获取、存储、分析数据的能力不断增强,全球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海量集聚的特点,数字技术价值扩张很快。近几年的时间,数字经济的发展已进入跨界融合、系统创新、智能引领的新阶段。我国数字经济和产业数字化的加速发展将带动巨大需求,无疑对全行业都将是重大机遇。数字经济社会变革的整体趋势冲击着传统经济、社会和文化,以数据为基本手段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新社会形态正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数字化转型正当其时。在信息数字智能技术的发展中,数字经济和社会的成长很不平衡,如何把握数字技术广泛运用的条件,促进更大范围的经济社会转型,成为各国竞争的一个主要内容,彼此都在抢夺先机。数字经济和社会的不平衡有的是客觀因素导致的,需要促成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有的是企业、社会组织和政府的主动作为和积极推进还不够。因此,有序推进转型,在于把握和争取各种条件,及时制定政策,积极予以鼓励。如果条件不具备,过早转型就会效率低,浪费资源;条件充分而行动迟缓就会丧失最佳机会。美国是数字科技领先的国家,中国在5G、量子通信、语音识别、超级计算机等前沿科技领域也不断取得突破,正在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移动支付、共享经济、在线购物、机器人制造等数字技术的运用和产业化蓬勃发展,特别是消费互联网、数字技术运用在全球领先,实现了历史性的进步。科技革命和创新是转型的重要前提,但是科技产业化是数字转型的直接条件。中国是同时具备先进的制造业技术和数字技术优势的国家,近10亿网民习惯于数字化环境的使用,中国各行业的产业数字化升级在未来10年面临加速发展的巨大机遇。因此,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是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历史机遇的重大举措,也是升级治理方式的重要机遇。历史表明,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刻改变着世界发展格局。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时机,及时组织和引导转型,就能走在时代前列、引领新的发展。

(二)注重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基础设施上积极转型

数字科技带动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的转型,正值全球抗疫特殊时期,无疑对数字化转型和推进带来冲击,但另一方面也带来新的机遇。我国抗疫的实践表明,疫情防控的过程恰恰用上了数字技术支持的各种产品和提供的各种便利服务,“无论是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大数据追踪溯源和健康码识别,还是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有序推进复工复产,都是对科学精神的尊崇和弘扬,都为战胜疫情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2]。正是抗疫的实践缩短了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加快了观念转变、监管转变、基础设施转型的步伐。

一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工业社会向数字社会转型遇到的最大阻力是传统和习惯势力。我们虽已进行了几年转型探索,取得初步成效,但这次抗疫过程成为数字转型的一次激变。在危及生命的病毒面前,必要的居家隔离、社交距离,让人们静下来将各种日常必需的数字技术运用、理念认识和规范监管合为一体,减少了许多思想说服、技术科普、试点试验过程,在接受数字技术带来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实惠中,也在文化观念、生活习惯、工作方式中接受了数字技术,大大缩短了转型过程,推进了数字化步伐,为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的规模发展作了特别的铺垫和准备。数字世界需要新思维,而思维、观念和心态的转变都带有根本性,必须树立与数字社会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积极心态,以相应的观念、心态来协调参与度,激励员工、客户、利益相关者乃至整个社会来进行创新。比如严谨而科学的转型态度,需要协作和共享思维方式,这样才能较好地接受数字化经济和社会的动员。思想观念转变会促成对数字技术、数字经济的理解和支持,在这样的积极态度下,转型才有积极性,推进才会有进展。这次疫情防控对数字化转型是个促进和检验,对数字化治理也是个初步的整体化尝试。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的转型。农业社会的基础设施从“书同文、车同轨”开始,建立相应的驿站和官道,种植需求决定了水利工程是农业社会最受关注的基础设施;工业社会有铁路、公路、机场、电网等基础设施,规模制造和物流的需求决定了电力和交通是工业社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在向数字化社会过渡中,新的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数字化转型的底层支撑和技术保障,信息交流的需求决定了信息基础设施成为数字社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内容。随着视频应用、工业互联网、数字工厂、数字文娱、在线直播、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新应用、新模式加速涌现,现有IT计算力不足的现状呼唤新的基础设施;随着生活工作的在线化,工厂与城市的智能互联,智能产品的持续增长,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车等新技术的导入,大量网络与数据安全问题也亟待通过提升基础设施予以解决。因此,数字转型迫切需要以5G、AI等技术支持的网络优化、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来解决这些问题。可见,新基建是新旧动能转变和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性基座。当然,新型基础设施是总体和融合的,不是局部和单独的;是在原基础之上对技术的提升和拓展,不是扔掉过去的设施;是以事务为中心,不是技术能力为中心。[3]新基建规模性扩展,将会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本。不同产业、行业、企业的应用,会使新基建有效倒逼产业链上下游间的数字化转型,共建产业应用生态,通过各方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应用,让用户在体验到数字化办公、学习、生活的简单、快捷、方便的同时,也大量利用数字化技术引流,拓展业务,实现数字经济利益最大化。全球化条件下,新基建还需融入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去,成为开放和合作的基础和平台,为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跨国企业、国际市场、各种交流充分赋能。

三是体制机制的转型。数字转型是一场管理革命,因为从传统社会形态步入数字社会,会有许多不适和阻力。比如原来大一统的组织模式,层次过多,传递缓慢,相互扯皮,与数字技术的运用格格不入。按照数字化要求就需要改变组织的传统体制,实现扁平化、简单化、分布式的组织形式,才能传达迅捷,职责明确,提高效率,转变为适应数字化社会的组织方式。数字化转型实际在倒逼企业、社会乃至政府组织的相关体制机制改革。某种程度上,转型就是一种改革方式,是进入数字经济和社会的必要前提。比如除上述提及的传统组织机制纵向架构与数字经济社会的组织扁平化、网络化发展的适应性外,还要考虑怎样更好地实现公共部门数字化,如何设计公共部门的激励机制;如何纠正过去政府部门条块分割,应急决策迟缓,响应快慢不一,家底不清,协调不畅,以及政府协同治理中能力短板的问题;怎样从信息、组织、治理角度,简化和缩短纵向多层的行政体制,体现小政府的精干高效,使适应了数字化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呈现明确的职责界限、清晰的法制规定、主动的应急思维、干练的工作作风,保证数字技术和功能运作深入,整体协同性强,在信息发布、事权分工、部门协调、物资保障、应急预案等方面有序进行,通过这样的机制,推动数字政务和智慧城市建设,真正能够利用数字资源和平台以及各种技术手段,治理经济金融问题、社会发展问题、文化信仰问题,以及紧急重大事件等问题。转型的前面步骤都是后面举措的条件,或者说数字化的步步推进都在倒逼相关环节的改革。转型不规范,改革不到位,就会出现数字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就会抑制数字社会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的释放。只要改革到位,坚持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数字化转型就会前移或深入,调整后的体制机制就能适应网络交易的“虚拟性”、跨地域交易的“全球性”、跨境电子商务全天候交易的“高效性”。灾难最能检验数字转型和治理的能力和成效,这次疫情防控是数字转型和治理的试金石,也是数字转型的促进站和检查站。“这次疫情实际上是一个外生冲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难得的观察数字经济的机会。如果没有这次外生冲击,数字经济的很多形态我们很难看得太清楚,其价值评价也不够客观。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将数字经济的真实面貌很好地呈现在我们面前。”[4]

(三)协调并引导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实施全面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保障数据安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5]数字化转型就是致力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推广和运用,调动经济、社会、文化运用数字化技术的热情,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促进数字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培育普遍的相互带动的数字经济社会形态。

一是发挥企业等经济组织在数字化转型中的骨干和前沿作用。经济对数字最敏感,数字对经济最有吸引力。经济的趋利性很容易与数字资源结合一体,使经济领域成为数字转型最早最快的形态。数字转型在于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真正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企业等经济组织的数字化转型是通过实现所有业务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最终推动企业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精准营销等具体业务的优化。通过搭建企业的数字化中台,连接前台客户需求与后台企业资源,打造以客户为中心、以科技为引领,具备持续规模化创新能力的数字化企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就是把设计、创新、优化的东西,变成模型和算法,并且和实际过程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新的系统、新的工艺、新的装备,形成一条条生产线、一个个工艺过程、一个个管理和决策过程、一个个服务和协同过程,而且要以数字化为基础持续地优化,不断体现智能化。[3]具体来说:通过数字技术武装制造类企业,使过去纯粹的物理空间向虚拟空间以及虚拟与物理融合的空间转变,在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等环节,部分或全过程地实施数字控制,从自动化向智能化升级;通过数字化智能化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对传统产业的替代步伐;通过数字虚拟与实体制造的融合运用,包括人机协作,创造新的生产方式,比如共享经濟中,订单、支付等环节可在数字空间完成,而具体的生产、物流、供货在线上统筹支配,与线下物理空间相应对接,实现人机协作、机器与机器衔接,把数字技术应用到能够挖掘和应用到的最大的范围和程度;通过跟进数字制造的规范、管理和提高,革新企业经营监管方式,推动企业内部管理决策链、生产制造链、客户服务链反应更加敏捷高效精准,降低监管成本,缓解委托代理的信息不对称矛盾,提高管理效率,最终以降本增效的程度、以用户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程度来检验数字经济的发展效果。

二是保护和发展民众对社会服务数字化转型关注和支持的热情和期望。社会服务的数字化转型是关系民生最重要的内容,与企业数字化、智慧城市建设紧密相连,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转型动力。需要在数字经济、数字企业、数字城市的带动下,促进社会服务的加速转型。在劳动就业方面,可以积极探索并建立人力资源的智能网络共享平台,激发各种用工和人力资源的活力,既能减轻政府部门宏观引导的负担,又会促进求职者个人的积极性能动性,满足求职者回避原单位的尴尬和隐私。在医疗方面,加速线上线下合作,把能在网上智能诊疗等可解决的项目扩展到最大,把线下到医院的项目缩减到最小,把高质量医疗资源的效用在网上扩展到最大,减少百姓到城市看病的交通、食宿等费用,通过网络数字等技术手段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教育方面,促进渐趋成熟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向规范发展,有效做好网上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做好同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衔接,真正取缔被逼补习、变相补习,解决补习泛滥导致的学习负担过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等问题。在健康养老方面,可以开辟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领域,通过数字功能的发挥,缓解老人孤寂,组织老年娱乐,引导适当健身,便利亲属慰问监护。在巩固脱贫方面,数字化可向巩固脱贫的地区倾斜,包括网上促销刚脱贫地区的产品,快递农村地区的土特产品,扩大线上对农村地区的招工,网上对现代农民的培训,网上提供各种农民所需的服务,用网络方式普及有关知识。

三是发挥科研院校和文化事业单位在数字化转型中的信息智能优势。这些行业和单位具有网络、信息、智能的倾向和特点,特殊的业务性质使它们的数字化建设早已起步,部分学校、文化、科研等事业单位,虽然先期进行了会议、活动和文件处理的数字化转型,推广了线上办公、云会议、OA文件流程,但是与数字产业化带动的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雄厚实力和利益驱动相比,尚需更好的配合和跟进。特别是产业数字化后,可以生产和提供大量适宜文化教育科研事业所需要的数字产品和服务。防控疫情期间,教育文化单位为了提供更丰富的线上文化教育产品,吸引禁足在家和有限社交距离的人们,使他们安居在小范围而不烦燥,寻求数字技术及其产品和服务的广泛运用,启发和孕育了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了文化产业在线上跨行业、跨要素的融合发展,使线上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广受欢迎,彰显了教育事业和文化产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积极寻求变革的行业优势和作用。

数字化转型既有政策引导,也有产业间的内在市场协调,经济、社会和文化各方面都在积极探索,有序转型,彼此协调配合,相互促进,使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得到整体发展。通过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对经济上的供应链不同环节、生产体系与组织方式、产业链条、企业与产业间合作等全方位赋能,促进企业内的人、物、服务以及企业间、企业与用户间互联互通、线上线下融合、资源与要素协同。在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数字企业建设基础上,整合各方数据,发挥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进而推进城市公共卫生、教育、交通、生活服务等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补齐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短板,创新民生服务供给方式,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转型过来的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文化,普遍体现出状态的虚拟性、推广的迅捷性、运用的差别性,以价值实现为保障推进着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三、适应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构建数字治理机制

为适应数字技术运用,配合数字化转型,更好地促进社会高质高效发展,应在已转型的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前提下,加快探索数字治理的方式。数字治理实质上是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和融合为基础,以这些技术运用中最大的公因子——数字为标志,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政府、企业、个人等不同主体最大程度地开放数据资产,促进数据关联应用,形成“用数据对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服务、用数据创新”的现代治理模式。

(一)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呼唤相应的数字治理方式

不同的社会形态都有相对应的治理方式。数字转型推动了信息智能技术的逐渐渗透、广泛运用和充分融合,改变了经济、社会和文化赖以存在的传统基础,在打乱它们各自原来结构的基础上重组新的结构,深刻改变着经济形态、社会形态、文化形态,出现了数字经济、数字文化、数字社会的雏形。同时,在全社会加速数字化重构过程中,过去传统工业文明的治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数字时代的需要,传统的治理能力受到挑战,从而也对数字政府的建设,尤其是数字治理提出需求,政府机构、企业和事业单位都在考虑如何借助数字化技术,让各自的组织体系更加灵活,让组织或社会的协同更加高效,借助数据化、平台化推动数据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6]这样的数字经济社会基础和环境,势必要求在原来决策、规划、调控、监管、法治的各种治理方式基础上,吸纳富有时代气息的智慧社区、智慧企业、智慧城市、数字中台、数字政府的管控形式,并加以梳理综合,进而形成数字治理系统。

由于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还是零碎的并不系统,数字治理的整体框架尚未形成,需要在促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上,着力探索并搭建数字治理体系,需要把转型过程的每个环节有机地链接起来,使零散的功能系统化,尽快形成以数字和信息为要素和重要资源的治理机制,建立与数字技术相兼容、与数字经济社会相匹配的治理模式,探索和展开相应的崭新治理实践。虽然新的数字治理正在继承和接替原来社会治理的任务,但是从治理手段、治理效率、治理范围上,都已经超越原来的治理模式,数字治理的范围更广泛,担负的任务更具时代性。

(二)数字治理的发展目标决定数字治理任务

数字治理主要是通过运用信息智能的治理能力,利用各种数字監管工具和手段,释放数据作用和价值,激发数据生产要素对经济社会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同时更多地将风险化解于萌芽,使经济、社会、文化、政府等各个方面处于平稳运行、安全健康和发展向上的趋势,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综合发展的创新活力、竞争实力、治理能力。特别要针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要敏捷反应、测算研判、及时应对、技术干预、科学施策,达到化解风险、解决问题的目的。未来数字治理将主要担负两个大类的治理任务:一是治理数字生态下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问题和风险,特别要通过数字技术和数字分析的支持,精准研判、及早预警、紧急处置,治理安全和发展方面的突发性重大公共事件;二是治理数字技术及其运用产生的问题和风险,比如数据的泄露篡改、数字壁垒、数字鸿沟问题,信息垄断、信息污染和信息孤岛问题,网络病毒、网络黑客、网络安全问题,智能化带来的情感、暴力甚至仇恨,以及对智能过高的期待和不负责任的智能炒作问题,平台自身的生态系统问题。

具体来说,企业要“把数据治理和数字管理结合起来,从组织架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信息技术应用、绩效考核支持等多维度对组织的数据模型、数据架构、数据质量、数据安全、数据生命周期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梳理、建设以及持续改进”[4]。通过数据治理,达到精准营销、改善用户体验、提升服务质量,将无序的数据转化为利润。

政府要在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基础上,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将数据转化为科学决策,使舆情监控、网络反腐、政府绩效考核等公共领域对数据的应用程度不断加深,实现政府决策、政府管理由事后决策转变为事前预警,从而为各行各业提供有效的业务信息支持。社会各种组织可以利用数据开发实用性强的大众应用,提升公众在社会管理中的参与度,实现全社会向创新方向发展”[7]。

总之,数字治理是对数字社会行使权力和控制的活动,包括组织、制度、流程、工具等要素。通过数字治理,增强企业竞争实力、政府治理能力、社会创新活力,实现对数字的治理和用数字来治理。数字世界色彩斑斓,新事物新现象迭出,不可预知性、不确定性正在冲击我们的生产生活。安全和发展成为数字世界的两大痛点,对此不能回避,必须面对,需要做好平衡,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需要我们树立数字意识和思维,培养数字能力和方法,构建治理体系和机制,完成数字治理的任务,实现数字治理目标。

(三)完善数字治理的多元主体和合作共享机制

现代治理强调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方面的治理主体,数字治理平台要适应这样的多元化治理主体,强化数字治理的协调、联动和共享,营造公平、包容和竞争的治理环境,充分激发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有效开发跨主体的兼容和共享数字信息系统,尽可能使信息系统跨部门共享,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降低信息成本和治理成本,扩大数字经济公共产品和数字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促进跨部门、跨区域、跨系统对接,形成有效联动、共同推进的治理工作格局和工作机制。

共享机制要避免有共享无协同的问题,避免与相关单位数据资源彼此分散、割裂和碎片化状态,挖掘各治理主体不同地区、层级和部门以及自身的应用潜能,促进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间的数据交换,真正实现数字信息共享。比如,电信运营商各自掌握的手机大数据都不完善,在上级监管部门协调下就可实现数据融合资源共享,从而提升数字运用能力,在疫情防控、社会管理、公共安全、商业服务等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解决“数据割据”“数据孤岛”和“数据碎片化”等问题,要推动大数据的跨界融合,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开放大数据,推动商业创新和社会众包。比如在防疫后期的复工复产中很多企业出现供应链衔接问题,而企业纳税和交易数据就提供了解决线索。营改增以后增值税的缴纳数据刻画了企业的供应链,据此可以摸清企业之间的网状联系,并为复工复产规划提供决策依据。数字治理的协同互助,还需要加强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工作沟通机制,研究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明确治理职责分工,统筹推进治理,确保治理任务落实到位。

(四)强化数字治理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运行机制

要以系统思维和整体思维设计数字治理。日趋成熟的数字社会需要多元主体参与、上下左右形成系统有序的数字治理过程。

在数字政府、数字社区、数字企业等社会组织的系统化建设中,既要体现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特点,又要统筹规划、投资、建设、运营、运维,理顺治理机制,形成治理合力,确保数字治理总体目标实现。

在网络、系统、平台、数据、业务等运转系统上,要全方位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确保网络实现一体化运行,真正有助于整体上提升数据质量,提高数据可获取性,提升数据价值转化率,实现数据从无形资产到有形价值的转变,实现数字治理的一盘棋大局。

在治理标准规范、管理制度、法律法规等配套措施上,规范基本操作,明确主要职能,力促数字治理实践的标准化、制度化、法治化,防止和规避各自为阵、重重障碍、重复浪费的现象,防止表面上很繁荣、实际上无规范的治理乱象。

在建立数字治理的秩序上,需要增强共识,统一协调,不同层级政府、不同市场主体、不同规模企业、不同的社会组织,都应纳入数字治理大局,在统筹规范的同时突出各自特点,运用好数字治理的自主权。在治理主体方面,应明确政府的业务数据、企业的交易数据和个人的行为数据;在治理要素方面,应当包括技术发展、战略策略、组织结构和标准规范四个内容;在治理流程方面,健全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展现五个环节。

总之,“国家层面的竞争力将部分体现为一国拥有大数据的规模、活性以及对数据的解释、运用能力”[8]。而数据规模和数据活性有赖于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应用和管理等具体环节上,当把这些环节串联成一个有序的、完整的流程时,才能形成数据治理过程。这样的数字治理就会既有宏观上的规范,又有细节和流程上的有序,方能保障良好的治理效果。

(五)建立制度和法律法规体系,维护数字治理秩序

数字治理过程要贯彻法治理念。随着数字社会的运行和数字治理的实践,需要将数字治理探索中的成功做法和有效经验制度化、法制化。根据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和数字治理的发展程度,不断出台、修改、完善数据治理安全的法律法规,平衡好技术创新与风险、网络开放与安全、数据挖掘与隐私保护、数据垄断与竞争之间的关系,营造有利于数字治理的法律环境,查处数据滥用、数据泄露等违法行为,引导各方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坚守法律和伦理底线。

就政府治理主体而言,要依据法律法规全面梳理行政审批事项,优化网上审批服务流程,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推进数字监察,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实现全程留痕和有据可查,规范和约束权力运行,强化执法问责;加强数字政府运维过程中的执法监督,形成合法的政府建设机制和有效的市场参与机制。

四、以数字治理的鲜明特点和优势提升治理效果

数字治理有一些不同于传统治理的特点和优势,正是这些特点和优势,使这种新型的治理具有数据的流动性、资源的复用性、平台的赋能性,进而在治理过程中呈现出数字资源流动的开放活力,激发出治理的创新热潮;数字要素复用的无限分享,实现着治理的低成本高效能;数据积累赋能的广泛合作,输送着挖掘不尽的治理动力。

(一)平台性、社群性和交互性的交流方式,实现着民主平等的治理效果

数字治理打破过去点状和线状的信息传输方式,站到了平面和立体的信息互动平台之上,而平台可以弥补单个企业资源有限、市场协调有时滞的缺陷,在短时间里动员和协调生态中的人员、技术、设备,提供规模庞大的响应服务。比如,“在疫情防控中數字平台高效配置资源。一方面,平台企业积极组织人力物力,保障战时民生所需商品的市场供应,全球采买各类急需医疗防护用品,通过企业快捷物流体系向疫区输送防疫物资,展现出数字经济的精准高效。另一方面,平台企业发挥特殊的社会组织功能,比如有的电商依托自身公益平台及时发起募捐,为疫区购买输送急需物资,体现出平台企业直接联系各类人群的广泛性和持续性”[9]。

来自各个方面的数字,呈多方位、全息性、动态式的图景,反映不同角度、时间、方位的现实。在平台上大家都可以参与治理,又是被治理者,组织、单位和个人通过自己的终端或平台与不同的治理系统互动,或单向输出信息,或相互沟通,各群体互动参与,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身份界限由清晰到淡化。这与以往统治式、领导式、监管式的自上而下的单向治理系统根本不同,体现了多元主体和共同参与的特点。随着智能技术增加,原来较多的以人为主的监管角色过渡到由智能机器人参与的多元治理者,这会减少许多人为的犹豫和感情影响,能够毫无保留地坚持既定原则,一视同仁地实现监管到位。

(二)数据对不同事物和行为价值及其关系的反映,使原本复杂的治理关系变得简单

当每个人都是数字信息提供者,物联网让万物都以活的数字存在时,数字信息海量存在。数字不仅是信息智能技术形式,也是信息的表达方式,是重要的商品资源,还是生产和工作的各种要素,数字具有了一般意义上的价值。2009年英国明确提出数据成为信息时代的新货币。治理中的数字不仅反映自身的价值,也能够同货币一样,反映各种数字背后体现的各种事物、行为的价值以及各种事物之间、行为之间、事物与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反映的价值程度。这就使原来复杂的治理和监管变得简单,进而提高治理效率,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这种特点还有赖于数字技术的充分发展和运用才能更加突显。

(三)数字治理过程中决策和执行的统一,撤除了许多不必要的藩篱和梗阻

数字治理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决策功能方面。收集积累规模数据是基础,科学的数据分析是关键,将分析成果用在决策过程是重要目的。因此,加强企业特色数据与政府大数据资源整合,加快建设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进而在此基础上形成更大范围的一体化数据平台,各子平台发挥独特的数字积累和分析能力,统一平台统筹更多数据,加强宏观的数字分析,有助于提升企业、社会组织特别是各级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水平。数据对决策的作用是重要依据,但它毕竟还是第二位的,关键在于决策组织和决策者素养,在于决策组织能够很好参考和利用数字分析的成果。

过去我们欣赏决策上的果断和一锤定音,甚至把决策组织的作用都依靠在主要负责者身上。好处是决策责任明确,谁决策权力大,谁担的责任重。决策者因担心承担决策风险,出于个人名誉或是晋升的考量,或者将不好的决策推给数据分析结果,或者可能过度保守或者决策滞后,错失机会。为将数据分析的决策辅助作用与决策组织更好地结合起来,可将决策的后果和个人声誉脱钩,在数字信息的基础上建立集体决策机制,共担风险,共负责任。

由于决策数据来自各个方面,既能更充分地挖掘过去的信息,也能以不同的科技推理和预测未来形势,更会在庞杂的信息数据中涌现大量的意见建议,每个人都是信息的终端,都可以发声,扩散信息,比如疫情中民众在网络上表达求助救助的意见和建议,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网络数字信息,就会收集到最实际最有价值的建议。比如有的利用网络发起为困难者捐助,从筹集物资到安排运输,更加精准、路径更短,本身就是一种微型治理。人工智能和算法不带任何偏见地综合出有科学依据和民众基础的最优方案,一旦被决策机构选择拍板,在认识和执行中会减少阻力,因为汇聚信息的阶段已经是集思广益的过程,经过数字信息形成和过程中的讨论争锋,特别是多元数据的来源和间接参与决策,甚至决策主题都可根据信息反映较集中的社会矛盾来确定,这既符合认识论逻辑,也使决策具有了相当的透明度和科学性,省去往常那种动员和宣传解说工作,有利于缩短执行前的准备过程,执行起来会更加自觉,行动中会减少阻力。

(四)数字治理拥有的海量数据和智能运用,有利于形成综合治理

数字治理具有战略治理和算法预测的优势,超越传统治理的狭隘性,体现出数字治理立足长远算大帐的“胸怀”。这种宏观性的数字治理,克服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教条式缺陷。比如在疫情期间能够把防控、治理、恢复生产、缩小负面影响等各环节都包容一体,宏观统筹,分步实施。数字治理方式产生了”共享员工””共享人力”,降低了创业就业的门槛,缩短了择业就业的时间,减轻了等待就业中的痛苦和煎熬。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正好适应了这个特点,展现出在数字治理中的制度优势。这主要体现在将举国体制与民间活力结合起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民营企业和社团的市场经济灵活性,尽最大可能采取不聚集、不接触的数字技术手段,提供快递物品、资金捐助和志愿者服务。运用数字系统快速动员,发挥国有医疗卫生机构、军队、国有企业的优势,组织有方,灵活调度,为防疫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可以说,在数字技术支持下,我国的现有制度比市场机制反应更快,了解供需更准,比宏观调控和指挥更赋予民主和平等精神,体现了组织活力和个体积极性的统一。

着眼宏观和长远推进数字治理,就要在治理系统中扩大生存空间和红利,需要治理系统本身不断改进和完善,否则数字治理对整个系统的贡献就会有天花板。全球化形势下,宏观的治理也是长远的治理,要涵盖更大范围的不同特点的治理主体和对象,不是短期可以实现的。随着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只有不断优化完善整个治理系统,重新组合各种要素、降低治理成本和提高治理效率,才能使得数字治理更好地成长起来发挥作用,将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衔接和统一起来。这就要适应数字社会的开放性、共享性和长远性特征,尊重不同发展阶段国家和地区的实际,不能简单断言线上治理会取代线下治理、或者网络治理会取代传统治理。要从世界的多样性和不平衡发展中认识数字治理系统的复杂性和技术支持程度。数字社会是以数字要素和资源的充分运用为治理的主要方式,并不排斥其他治理予以配合和補充。也就是说,数字治理实际上并非独立于所有治理系统,而是整个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因此,数字治理要与传统、域外的治理方式包容、共融,要留有接口。在数字技术支持程度不同的网络信息和数字智能的合作中,协同打造全新动能,逐渐开辟网络空间秩序的有效途径,真正推动数字治理能力现代化,降低数字社会的安全风险,维护网络空间的正常秩序,增强全球数字治理环境的正面效应,降低国际间面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安全风险,维护全球的网络空间秩序,进而改善全球数字社会和福利状况,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比如在数字生态共同体中,人类需要更加开放、包容、协作,把更多的精力和智慧放在如何创造增量把蛋糕做大,而不是零和博弈、存量厮杀。中国正在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和发展战略对接,这些举措必将有助于促进全球协同联动发展,共同携手走向更加开放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

[2]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

[3]杨学山.新基建与企业数字化转型[EB/OL].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网站,http://www.cciabd.org/nd.jsp?id=276&groupId=-1.

[4]财经E法.疫情冲击下,中国数字化进程能否按下快进键[EB/OL].财经网,https://news.caijingmobile.com/article/detail/412773?source_id=40.

[5]习近平.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加快建设数字中国[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7-12/09/c_1122084706.htm.

[6]张建锋.筑牢新基建底座 加速数字化转型升级[N].经济日报,2020-06-12.

[7]CDA数据分析师.银行业数据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必选之路[EB/OL].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379901591_178408.

[8]唐斯斯,刘叶婷.加强数据治理 提升国家创新力[EB/OL].国家信息中心网,http://www.sic.gov.cn/News/612/9707.htm.

[9]赵志耘,杨朝峰.大数据:国家竞争的前沿[N].学习时报,2013-09-16.

The Digital Technology,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Digital Governance of the New Era

SHAO Chun-bao1,2

(1.China Center for Strategic Studies,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

2.Academy of State Governance,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24)

Key words:digital technology;digital economy;digital society;digital transformation;digital governance

(責任编辑:朱文鸿)

[收稿日期]2020-10-31

[作者简介]邵春堡(1958—),男,山西晋城人,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原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数字媒体技术建设论文范文第6篇

数字城市通过使用数字化的信息手段将城市发展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所有内容全部予以虚拟实现, 进而为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以及市民的出行、生活提供更大的便利。只有将城市中的地理信息、资源信息、环境资料、人口信息和经济情况等综合起来, 为城市数字化、虚拟化和网络化提供扎实的信息数据基础, 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数字城市。而测绘技术作为数字化城市当中不可缺少的技术工具和信息来源, 其数字化发展, 可以为城市的数字化建设提供更多的服务, 采集更多的实时数据、实现更便捷的自动化测量, 进而提升了测绘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运用效益, 推动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一、数字测绘技术的优势

目前我国测绘技术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特别是数字化技术的运用, 使得测绘技术的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数字化测绘技术, 主要指的是测绘部门使用相关的网络通信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来开展对城市建设的测绘活动,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建设测绘工作的精确度、方便城市建设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数字化测绘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测绘技术, 其对城市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与传统的测绘技术相比, 数字化测绘的精度高, 还能实现数据资料的实时存储, 为后期的城市规划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信息基础。另外, 现代化的数字测绘技术还能将城市建设中各个要素和数据予以加工, 形成适用于不同用途的图件产品, 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同时, 现代化的数字测绘技术还能将测绘对象的主物外貌及形象完整的呈现出来, 具有较强的直观性, 数字化的测绘技术还能更好的保存图形产品, 也有利于测绘产品的运输和修改, 给测绘工作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

二、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数字城市是一个关于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管理系统, 其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构建空间信息的虚拟平台, 包括城市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基础设施和人文经济等有关城市信息以数字的形式获取并加载, 进而为政府和社会各方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数字体现的是人与人、地与地和人与地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其将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予以了整合, 最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城市地理信息框架体系。与传统的测绘工程相比, 数字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 其具有复杂性、科学性和综合性, 牵扯的内容也比较的广泛。因此, 数字城市是无法由单个部门来完成的, 需要各个部门的相互合作与协调。而测绘技术部门作为城市建设的关键部门, 其对数字城市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测绘是信息学和地学当中的关键内容, 占据着不可获取的地位, 对我国城市空间数据的基础建设意义重大。

(一) 对原图予以数字化

在城市建设当中, 如果城市测绘部门对数字的地形图要求较低, 或者是测绘部门对数字化测绘的重视较低, 测绘部门可以对城市建设中原有的图纸进行数字化, 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出原有图形的价值, 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的一级扫描输入设备在短时间内获取到有利用价值的地图, 从而为测绘部门后期的城市建设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目前, 我国对原有图形予以数字化的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扫描矢量化, 一种是手扶跟踪数字化。跟手扶跟踪数字化的方式相比, 通过扫描矢量化的方式获取到的数字化图形会具有更高工作效率, 但其精度低, 使得原图在数字化的处理过程中经常出现误差。因此, 很多测绘部门都只是将扫描矢量化作为城市建设中的应急措施来使用。只有在一定条件下, 测绘部门才会使用扫描矢量化的方式来获取数字化的地图。另外, 为了保证原图数字化的科学性和进度, 大部分的测绘部门经常会使用补测及修测的方法来进行辅助帮助, 以此将城市当中的地表、地物的信息与数字化技术扫描出来的原图进行有机的融合。这样, 城市建设的地图信息才会得到不断的完善, 才会更加贴切与现实, 实测地图所展现出的坐标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从而提高地图的精度。

(二) 对地面进行数字测图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 如果测绘技术部门对城市具有较高的精度要求, 同时也缺乏满足建设要求或者是只拥有比例尺较大地图的情况下, 测绘技术部门可以选择对地面进行数字测图的方式来实现测绘的数字化。通过地面数字测图方法, 测绘技术部门可以获取到精度较高的数字地图。同时, 如果在地面数字测图当中辅助相应的测量手段, 就可以将城市当中的关键地物及其临近控制点的测绘精度控制在五厘米之内。

(三) 数字化测绘技术GPS RTK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1. GPS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在具体测量前, 需要确定动态和静态测量方法。对于一些大型建筑物进行控制测量时, 需要建立相应的控制网, 控制网的精密性须达到一定要求, 比如隧道、特大桥梁、互通式立交桥等都可采用GPS静态测量方法。而对于一般的公路, 可用GPS动态测量进行公路的控制测量。GPS动态测量可以实时获取不同的数据, 定位精度也会有所波动, 一旦测得的精度满足要求之后, 立即停止测量。

2. RTK技术在道路规划工程中的应用

(1) 线路设计, 首先将线路的起点坐标、方位角、加直线长度及曲线要素输入计算机中, 根据里程计算出待放样点的坐标并输入到RTK电子手簿中。 (2) 设置基准站, GPS-RTK定位要求基准站接收机实时地把观测数据及已知数据通过无线电信号传输给流动站接收机, 设置的基准站与流动站之间距离不能太大, 架设好后, 打开接收机, 进行点校正工作。 (3) 设置流动站, 流动站接收机在跟踪GPS卫星信号的同时也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进行处理获得流动站的三维WGS-84坐标, 通过与基准站相同的坐标转换参数将WGS-84坐标转换为相应坐标。 (4) 中线放样测量和数据采集, 系统软件会自动根据输入到RTK电子手簿中的放样点的坐标, 定出放样点的点位。当流动站到达放样点后, 整平天线, 使放样点位置和天线中心位置重合, 然后对该放样点进行数值采集工作。

结论

综上, 在城市建设当中应用数字化的测绘技术, 主要体现在对城市建设规划图, 具体包括对原图的数字化和对地面数据的数字测图以及GPS技术在工程测量和RTK技术在道路规划工程中的应用等。因此, 要想充分发挥出数字化测绘技术的积极作用, 就必须要加强对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城市建设当中的具体运用的研究, 顺应数字化城市发展的趋势, 并在城市建设当中予以良好的运用, 以此推动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

摘要:测绘技术为推动我国城市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数字化的时代, 数字化的测绘技术给城市建设带来了更多的便捷, 为工程的施工带来了高效、准确的数据基础。因此, 本文就将对数字化的测绘技术在我国城市建设中的具体运用进行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数字化,测绘技术,城市建设,应用

参考文献

[1] 浅议加强和完善基础测绘体系建设[J].吉兰英.科技资讯.2011 (36)

上一篇:高职教育发展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热量计量收费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