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层党建材料范文

2024-04-16

城市基层党建材料范文第1篇

以前城市社区基本是以单位宿舍区为基础,由若干个聚居片区,约700户家庭组成一个城市社区,政府相应设立一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开展自治管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社区的许多片区已扩充成若干个以居民自有或租赁物业为主的楼宇小区,入住超千户的小区比比皆是,而且大部分还是封闭式管理,社区基层构成悄然出现新变化,这给原来的社区居委会管理模式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社区管理体系日益显现结构性的问题,这可能成为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社区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矛盾,将影响到基层政权建设的可持续性,成为制约基层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进一步完善社区基层建设很有必要。

一、社区基层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落实《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失位

1、居委委员代表性不强。法理上,居委会的委员首先应为居民,政府只负责补贴费用,可现实中随着居委成员补贴费接近城市平均工资,原来年纪大的逐步退休,居委委员出现了“三多一小”现象,年经的多、没社区经历的多,不会讲当地方言的多,真正是社区居民的少,一些住在社区里的人大政协代表,想依法参选为居委会成员,多为居

1 住区居民服务,都无法被选上。可以想象这些走读,只能用普通话沟通的成员中,是难以成为居民真正的代表,自然居民对代表所应具有的知情权、发言权、选择权就成了空中楼阁。

2、居民自治工作难以展开。社区居民特别住小区的均来自各地,存在一定的自我保护和排斥“外部人”心理,许多群众工作由于居委会成员自身原因,很难达成“内部人”基础,群众工作自然难以展开,久而久之居委工作就主要放在办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上,居委会除开展治安、卫生、计生、民政、就业等传统项目外,还接收了党务、团务、工会、妇联、社保、环保、安全、消防、外来人管理、禁毒、城管、房屋出租管理、综治维稳等业务,上级部门也乐观其成,很多原由党政部门承担的事务性工作,现在已基本下放到社区,不少居委会甚至还有协税护税、经济指标统计等协管业务。

3、居委工作开展本末倒置。虽然法规已明确了居委会职责,约定了政府指导职能,但是许多时候由于存在经费、待遇拨付等原因,指导往往变成领导,使居委会彻底成了政府部门的共同下属,舍本逐末,“末”忙于应付政府部门下的任务、压的担子,其中单整理台账,迎接检查考核占去了居委会绝大部分时间,但法律赋予的“本”:社区自治

2 服务,给居民排忧解难,组织居民参与管理社区事务的时间就屈指可数,最多也是处于参与者角色,组织自治根本无从谈起,用法律固定下来的居委会职责和任务成了摆设,政群分开,回归本质成了空想,法律威严荡然无存。

(二)社区管治错位

1、 工作减负积重不返。政府经常喊出给基层减负的口号,但职能部门特别是掌有一票否决或负责民生社会事务的部门都认为份内工作最重要,服务延伸到居委会才算真落实,谁也不舍得去减少布置居委会工作,有的还竞相通过街道办事处向居委会施压和诱迫,将本应自行承担的职能甩给社区,并要求居委会自行做到“三化”(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实现“六到位”(机构、人员、经费、场所、制度、工作),开始时还美其名为试点,相应给点经费,但在全面铺开时,却统一以政府名义,不给予相应责权、经费等配套,让基层单位自行解决,造成了社区居委牌子多,工作穷于应付,效果大打折扣。

2、工作落实不接“地气”。政府一些惠民政策出台和实施,本来应该由职能部门组织完成,部门也有必要与群众多沟通,切实倾听基层意见和建议,而是想当然认为是为居民着想,居民会踊跃自动参与,

3 基层会自行解决配套,因此就用考核名义给基层随便下个任务,要求基层按期完成指标,让基层人员成为部门的“传声筒”和“操作员”,可惜许多群众心中有杆秤,参与并不积极,任务成了无米之炊,最后只能草草收场,或者不断加大优惠,修补政策缺陷,使居委成了居民对政策后遗症不满发泄的对象,失信于民。本来落实新工作应该以不增加居委负担,不影响居民服务正常开展为前提,更何况很多工作,由于权责配套不到位,居委是无法正常完成,最后只能流于形式,因此就出现了一个滑稽现实,一项民生工程,省考市、市考区、区考街道、街道考居委会、居委会考楼长,最终不了了之。

3、工作考核不切实际。过多过滥对民生和社会没实在和长远意义的检查评比,实际上许多只是部门自我表现和理想化而已,居委会工作做得好不好,光看人为设计新净台帐,听堆砌出来靓丽汇报是不够的,如果简单的由上级部门走马观花说了算,没有社区居民诚恳的意见和认同的基础,过后还是回到原点,徒增谈资和笑料而已。而把创建某某社区、完成某某考核作为居委人员薪酬奖赏或劳动合同续签指标要素,无形逼迫居委形成你追我赶、花尽心机凑足应付各项指标的光鲜文字相片资料,更将社区减负和自治搞成一句空话。

4 单就业考核,到了街道这一层,基本算归零,在计划经济年代,这项考核还是应该的,因为当时街道有安置就业的职能,但随着市场经济和服务型政府的推进,现在财政全额拨款的街道只剩下单一的窗口服务(办理失业证)职能,既没了举办经济实体安置就业的功能,又没了资源去开拓新岗位和开展技能培训促就业,要完成考核,只得将任务分解到居委会。而且该考核是以社区登记失业人员为基础,但许多居民登记失业,由于私企就业已基本无需失业证,更多的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失业身份,方便自己申领婚姻生育、住房公积金、出国、失业救济、低保和低收入、经济适用房、房屋补贴、福利申请,计生奖励,退伍退役军人补贴,免费参加技能培训等等,办完以上手续后,该证就置之不用,以这样登记为考核基础,失真是肯定的;另外现在户籍空挂较多,人的隐私和权利意识增强,一些就业摸查等管理下到居委会后,居委不可能了解每个居民情况,往往只有通过楼长等,加上自身观察及相关证件、资料印证失业登记人员就业与否,这样判断就业的方式存在相当随意性;还有就业培训指标,失业人员普遍对政府提供的免费短期培训兴趣不大,毕竟许多是学不致用或用不上的,而大部分为通过考试而来的任务式培训更令人反感,基层的组织和动

5 员吃力不讨好,据此来考核基层的失业、就业、培训等目标,有多大实际意义一目了然,但上级却乐此不彼,年年加码,照考不误,基层除了穷于应付外,就剩下无奈了。

(三)居委内部管理缺位

1、居委人员青黄不接。“黄”的是原居委会留下的,年龄普遍偏大,随着待遇提升,存在了一定固步自封、安于现状的惯性思维, 创新和与时俱进能力亟待加强,较难接受和解构新生事物,工作中常出现“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懂”的状况;“青”的是在社会上招聘的新人,基本为有学历没社区经历人员,许多还不属社区居民,有些还语言不通,走读镀金时有出现,对基层不熟悉不热心,没有太多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不善或不屑于穿街走巷与居民沟通,遇到困难,存在“怕”的思想,不愿碰,不敢试,工作缺乏主动性、创造性、灵活性,难以融入居民生活,做居民真正代表,引导居民自治,许多更适合于坐办公室。这与居委应当承担的管理、服务、反馈、政府与居民沟通桥梁等功能不相适应。

2、工作积极性不高。随着政府工作下沉的增多,居委将工作转到政务后,俨然成了名副其实的小政府,社区现成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弊

6 端因此产生,对应的约束机制在执行过程中,缺乏了相关的约束作用,毕竟监管者许多工作离开了社区居委会只能是巧妇难为;另外真正以社区居民满意度为标准的社区工作评估监督机制,至今还只是停留在文件中,缺乏与考核评议相配套的奖惩机制,结果只是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难以充分调动居委人员积极性。

3、 工作创新流于形式。当前随着社会管理创新机制的推进,社区出现了许多政府倡导的诸如居民议事会、家庭服务中心、社区饭堂、日托中心、外来工及其子女服务中心、星光老人之家、小区网格化管理、政务就在门口等,这些拿来尝试未尝不可,但拿来推广就可能水土不服,难以取信于民。居民议事会因会而设,群众代表基础不扎实,所议的东西许多议而无法决,会议最终沦为形式摆设;家庭服务中心号称年花几百万为社区的居民服务,可惜真正有需要的群众得益并不多,中心的社工理论上是有一套,但真正能使服务对象,成功实现助人自助的个案屈指可数,最终社工工作只是流于小组和社区工作,中心成了附近小孩、老人的游乐和看护中心,夺了社区内家教中心的许多生意;社区饭堂为合条件的老人提供饭餐服务,这种提前进入共产主义的方式,不但抢了社区小餐馆的生意,而且给基层政府带来沉重

7 的负担,引来新的不公;日托中心为家庭的弱能人员提供日间看护,实质上并没有将居民家庭的包袱接过来,而且圈定的服务对象毕竟是成年人,并不愿意整天呆在一个像幼儿园小班房一样小的地方,结果反成了运作人员的托养中心;星光老人之家沦为社区麻将室已是不争现实;小区网格化管理、政务就在家门口多少有点理想化,这是以浪费行政资源和加重财政负担为前提的,不打破各自为政、增配人员和设施,最后肯定流于形式,让工作已捉襟见肘的居委人员再接着单打独斗,实际上这项工作社区的楼长、楼宇领袖、义工完全可以胜任,而且让行动自如的居民直接到部门办事,多少让他们直接感受到纳税人待遇,应该还是当今绝大部分人的首选。

(四)社区内部纷争到位

1、利益纷争介入无方。随着社会发展,城市社区里自然出现了众多以楼盘或维护治安为基础的自我封闭小区,小区内住户均超百户,而且许多还有物业公司在管理,由于利益纷争,住户、业主、物管、政府之间常出现不和谐一面,有时还难以调和,有业委会的还可利用居间身份协商缓和双方关系;没业委会或业委会工作不到位的小区,往往出现不和谐的一面,业主和住户维权、物管霸道和乱收费、治安

8 和卫生不好、业委会不作为和乱作为、住户间矛盾、本地与外地管理有别、新旧物业企业共存,维修维护缴费纠纷等等常见诸于报端,小小纷争往往点燃小区内部矛盾导火索,法律意义上民选的社区居委会理应到位工作,但由于小区和自身的性质,根本无法或无力介入,而且就算介入后,由于双方缺乏认知,工作起来也是举步维艰,协调无力,约束无策,失去了依法发挥应有的自治作用和调停功能,而小区管理上的纷争,至今仍缺乏现成的强制手段和即时规范,要通过司法渠道解决,从法院受理到强制执行过程漫长,影响了整个社区的和谐稳定和居民正常的生活。

2、利益制衡缺陷明显。当前自上至下的物业管理条例,责任与义务还算明确,代表业主的业委会与物管公司双方的关系为雇佣,双方必须按合同开展工作,相互配合督促,不能见钱眼开、不择手段,损害业主权益。但实际上,由于主体地位没确定,物管自然形成的强势,又没相应制衡,而且许多小区还没有业委会,就算有了业委会既没有专用经费,又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连基本生存都成了问题,要代表业主依法维权,自然成了摆设。当前物业管理条例中规定,业主大会作出选聘和解聘物管决定的,必须经2/3以上业主投票通过,单凭业

9 委会几名兼职人员,是很难拿到这个表决权,而强势的物管完全可根据现有资源,结合部分业主息事宁人,维权意识严不强的现实,如果手段不是太过分,通过承诺误导,不难鼓捣出2/3业主的续聘权,自然物管就有恃无恐当家作主了,养虎为患乱象就这样产生,但最终小区管理无序的责任和陷阱,自然还是要政府来兜底处置。

二、完善社区基层建设的主要障碍

当前社区发展已进入了全新阶段,能否实事求是全面审视和评估基层社区存在的问题,客观分析社区新情况、新趋势、新矛盾,以前瞻视野和全局高度,未雨绸缪对社区基层建设做出战略性调整,与时俱进完善基层建设,进一步统筹解决基层自治问题,是实现社区自治发展,维护地区和谐稳定,促成小政府大社会的关键。

(一)认识问题

几十年形成的基层管理模式之所以出现不适,除了惯性思维外,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忽略了居民日益增长的民主诉求和维权意识,使基层建设陷入了越想多管,越管不好的循环和陷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社区小区化趋势已无法逆转,而原有的居委会在多年的演变中,主导居民自治的概念被慢慢淡忘,而当前出现的小区业委会,却

10 可从中看出基层自发的自治端倪。毕竟这个组织与常住居民或业主有着切身利益,介入参与了自己小区的管理事务,随着居民公民意识的提升,要求社区自治就会越来越强烈,争取居民权益等问题就会在今后一段时期里自然显现。

小区自治事关基层民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之一,要让居民主动参与并管理好自己的事,实现小区居民自治,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维护居民合法权益,二是促动居民履行责任,两者相辅想成,两者失衡失控,就会出现纷争,单纯通过社会管理创新,简单地替代居民履行责任,不保障和尊重居民权益是不能有效解决社区现有的问题,虽然政府财政供给和服务投入每年都在增加,但管理绩效依然差强人意,居民始终感受到更多的只是施舍和恩赐。社区自治内在结构的失衡,导致了社区纷争不断,影响了基层和谐稳定,削弱了政府基层治理能力,要切实转变社区建设路子,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实事求是,走城市新型社区治理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方法问题

当前政府推出倡导社会管理创新的许多模式,很多要靠大量财政、人员投入来保障,不然就会后继乏力,因为这些基本是社区问题表面

11 化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投其所好,长官意识的结果,根本不是从法律、国情、社区、居民的实际出发,注定了它无法长期维持,最终在新的领导到任时,不了了之,实际上根据当前国家法律规定,结合居民的居住状况和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如果能未雨绸缪地将业委会和居委会合二为一,政务惠民归政府,事务自治归居民,上面存在的乱象将可能因此迎刃而解,还可以实现多年无法实现给基层社区减负的口号,实现社区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权责对等,进一步倒逼职能部门自行承担起相关职能,杜绝出现“甩手掌柜”或“文件批转二传手”,凭空考核基层的乱象。一边可结合实际将物业管理条例与居民组织法直接嫁接整合,属于信手拈来,但却无动于衷,置之不理;一边却束手无策,只是要求制度创新,容忍社区两套班子的存在,让基层不自觉掉入无序管理或管理不力的陷阱和循环,的确让人纠结。

管理创新不是简单的尝试,而是要变更支配人们行为和关系的规则及其外部环境,并能推而广之,与当前社会相适应,从而激发小区居民自治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最终推动社会进步。创新地将业委会和居委会合二为一,将可引发居民自治、自强自尊、团结和谐的社区建设热情,进一步推动社区的和谐发展,增强社区的归属和认同感,实

12 现基层的长治久安和资源有效配置,奠定小政府大社会的基础。

(三)决心问题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区基层建设调整是项公共政策,牵涉千家万户,是一项事关全局的改革,当然会对地方的管治和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存在和面临着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等诸多问题,但随着国家推进工业、城镇化后,人们的生活环境、方式及观念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物质、精神、权益、责任等要求有了极大提升,人们追求幸福和安居乐业意愿也相应提高,而且我国综合国力已大大增强,资源承载和影响承受能力都得到了有效加强。

后年是居委换届年,当前推出受益面将是最广,改革成本较低,并且将有助于推动其他的改革。只要能以改革决心,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社区基层建设体制,使政府从社会经济活动主角,转为公共服务提供和设计者,努力营造出优质、高效、廉洁的管治环境,充分发挥居民自治的能动性和创建幸福家园的智慧,实事求是地对现行社区基层建设政策进行调整,创设基层治理新模式,必将有利于社区的和谐稳定,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社区基层建设改革的几点建议

13 随着社会发展,城市社区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居住逐步小区化的居民对所在社区自治及其自然形成的归属感,有了更高要求和期待,而社区居委自身建设以及顶层设计缺陷是无法适应这一新形势,随着原有基层建设政策实施周期拉长,相关积极效应正在逐步递减,影响了社区建设效果和政府管治能力,因此产生的副作用却在逐步增强,进一步理顺政策法规,使之与社区基层建设相适应就显得十分紧迫。

(一)构建社区基层建设新体系

现行大而全的社区基层建设理念,导致常住和暂住、户籍与非户籍、阶层之间、地区之间的权益不平等,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隐患,因此有待进一步调整,小区自治带来的分类治理,是改善和优化社区管理结构,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维护小区现住居民权益,确保基层治理结构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关键。

1、促进小区业委会居委化,严格按《居民组织法》规定100至700户甚至更多的标准,因地制宜地将原来的小区业委会改组或归并还原为居委会,赋予小区全体现住家庭代表不分城乡、不分地域、不分民族,通过居民大会享有居民组织法的权利和义务,制定自治章程 14 或者居民公约,议定居委会工作的计划、实施、绩效评估、财务收支、资产管理等,实现居民的民主自治。

2、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使新生的居委会实现工作六到位,履行业委会职责,两个牌子一套人马,有权代表社区居民依法指导监督物管、维护小区居民权益,组织居民自治等工作,有权按比例从物业管理费和政府津贴中取得办公运作经费,自收自支,实现社区管治结合,相互制衡,权责对等,确保社区自治的良性发展和运作有序。

3、按照“管理监督权上移,决策自治权下放”原则,将原来多个社区居委会集合归编成社区服务中心,通过授权、委派、收权等方式,整合和赋予管理权限,组成基层政权,履行指导和督促各居委会开展工作,彻底解决社区长期存在“体大衣小、责重权轻、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支针”问题,确保政务和居民服务的正常落实、更替、反馈。

4、通过社区服务中心,培育和推举小区热心公益事业、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居民代表成楼宇领袖和居民代表,树立其威信,尊重其抉择,让其成为楼宇居民实现与政府正常沟通的桥梁,回归居民自治,实现社区基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5、社区服务中心遵循权益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原则,在充分咨询和尊重居民基础上,结合小区实际提交和监督落实,经居民大会审批的居委会有关建设、运营、人员、待遇、监管、撤并等方案和制度,组织社工处置或协助楼宇领袖、居委会介入处理居民各项事务和矛盾,妥善调处居民、居委、物管间的纷争。

6、社区服务中心需要小区居委会承办上级下派的工作任务等事宜时,应当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条件,不得干预属于社区居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重大工作任务组织居委会拟定落实方案,报居民代表大会批准,一般事务报居委委员审议后具体实施。

(二)理顺街道办事处与基层的关系

社区居委会是法律确定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是独立于行政管理体制之外的治理体系,其管理模式应具有居民自治群众组织特点,进一步理顺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关系是实现基层自治组织有序运作的关键,现行的居民组织法、物业管理条例等都明确规定了居民大会、业主大会、居委会、业委会应当依法履行自治管理,支持和配合政府部门,相互协作共同做好社区工作,并接受政府指导和监督的义务。

1、归并居委会,设立社区服务中心。结合目前社区居委会普遍存在行政化和行政资源浪费的事实,街道办事处可结合辖区实际,将原来几个小区归并成一个大社区,通过设立的社区服务中心,对小区居委会工作给予业务指导和监督;同时将原居委人员有效整合到中心,分别承担社区行政事务、居民事务和组织社区自助、互助服务职能,归属财政拨款,余下人员整合到新成立的小区居委会,合同到期后予以依法解除劳动关系,以减少行政资源浪费,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2、转换角色,履行职责。街道办事处甄清职能,进一步理顺社区服务中心和居委会的关系和工作上的互补,实现“费随事转”,减少基层的无所适从,将以前审核、认定、撤销居委会,指定、委派,限制居委人员的责任交还居民大会,专责小区居民委员会成立后的备案和监管职责,赋予社区服务中心作为各居民委员会首次成立召集和日后运作监管人,协助居委会到民政部门完成独立法人社团登记等职能。

3、整合嫁接现行物业管理条例与居民组织法,将居委会、业委会职责功能合二为一,统一以居委会社团法人名义对外开展工作;并提供相关办公津贴、工作用房等配套,进一步明晰居委会的法律地位和职能,健全居委换届选举办法和工作规程、居务公开制度、民主自治

17 管理规范、居委成员薪酬补贴和社区人员管理办法、制度等,严肃只有社区常住人员才能入选居委会成员规定,盘活和统筹小区资源,使居委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让居民从中受惠,充分感受到平等、尊重、有序的自治环境;同时加强对小区居委会工作的监督,设定相关考核和滥用怠用权力行为处罚等办法,确保居委会运作有序。

(三)树立基层治理新理念

我国社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基层治理理念转型升级十分必要,一要破除越管越全、越多越好的人治思维,积极营造大社会小政府的法治概念;二要树立自治惠民优先、兼顾政府事务的新型城市社区建设理念;三要推进居民自治全面发展,强化社区资源有效配置和费随事转理念,树立居委人员乐为、能为、敢为、善为的居民代表形象,引导居委会自觉履行起居民代表职责及相关的物业监管权,督促和强制小区物业管理企业履行相关责任、标准、进退机制和规范,自动监管专项维修资金,依法选聘、监管、解聘物管企业:四要促使居委会自觉主动整合社区资源,彻底跳出“等、靠、要”等工作被动局面,在街道办事处及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协助和指导下,积极自动投 18 身于社区自治和居民服务工作,依法依章解决和处置公共纠纷,配合入驻社工处理与居民相关的纷争,确保小区和谐稳定,长治久安。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固本强基工作运行多年,但基层组织在社会建设中发挥不了应有作用,投入产出不成正比,不能不说是种遗憾,实际上将业委会和居委会建设合二为一楔入社会制度创新设计中,就是一项社会管理创新,国家幸福工程建设的基础在于基层,推进基层建设的成败和时效,是民生福利水平改善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准,提高社会管理、社区服务水平和品位的关键。通过制度创新,用破釜沉舟和壮士断臂气概,为几十年形成的基层体制进行一次彻底的革命,相信只要上下众志成城,自我革命,配套权责、做好督促跟进,引导各级组织统一到政府行动中来,让居民有所适从,相信提升社区幸福感和凝聚力,政通人和,也就指日可待了。

黄文锦(13622254622)

城市基层党建材料范文第2篇

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举足轻重,是党在城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随着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迫切要求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为新时期提供了遵循。对于坚持和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夯实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建,是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主动适应城市改革发展和城市基层治理的关键之举。在深刻把握城市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新要求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建,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有机联结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不断强化系统建设和整体建设。从街道社区党建到城市基层党建,这是对党建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对于我们党做好城市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建,助力街道体制改革,让街道“归位、专注、高效”。街道是城市基层治理的枢纽。街道强起来,党的执政基础才会更加巩固,基层治理各项任务才能落地。深化街道体制改革,把建强街道党组织这个“轴心”、发挥其领导作用作为城市基层党建“先手棋”。不仅赋予街道对公安等有关上级职能部门派出机构负责人的人事考核权和征得同意权、对街道规划的参与权等还将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等执法部门派驻街道机构的指挥调度、考核监督以及人财物等下放给街道。使街道有更多时间精力抓党建、服务和治理等主责主业。

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建,促进完善融合共建机制,形成夯实党建基础、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推进单位党建、行业党建和区域党建互联互动,探索引导各领域党组织打破体制、隶属、级别壁垒,建立开放型的互联互动纽带,条块融合,双向用力,不断增强整体效应。把一个个“党建孤岛”串联成“党建高地”,在职党员走进社区参与基层治理,城市基层党建由街道社区党组织的“独角戏”,逐步变成城市各领域党组织的“大合唱”,共同构筑城市基层党建“朋友圈”。

城市基层党建材料范文第3篇

一、背景与起因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逐步提高,发挥机关在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城市社区居民服好务,是基层治理的重要手段。然而xxx各社区辖区内机关单位分布不均、机关在职党员联系群众不够紧密,把握群众需求不够精准,分工有的不明确,服务方式单一,造成了机关在职党员与群众之间产生了距离。为了破解这些难题,xxx在典型的上万人的老旧社区——xx街道白果小区试点推行“五化一推”机制,在取得一定的成效后推广到全市范围,通过这项机制的推行,大大地提升了xxx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活力。打破了区域限制,党建服务资源全域化整合,体现了开放、融合,撬动了机关力量与社区力量“治安维护共抓、环境治理共抓、楼栋管理共抓、思想意识提升共抓、服务群众共抓”。

二、做法与经过

(一)推行网格化,打破区域限制,均衡服务资源无死角。针对各社区辖区内机关单位分布不均、联系分工有的不明确等问题,我们打破区域界限,科学分配服务力量,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服务网格。一是均衡布局结对服务“大网络”。按照“联系数量基本均衡、帮扶能力大小基本均衡”两个分配原则,充分考虑社区的人口数量、区域面积、发展现状,适度跨区域,统筹分配和布局机关服务力量,确保每个社区都有6个左右的单位对口联系。二是精细构建力量下沉“小网格”。坚持社区有领导、院落有单位、楼栋有党员“结对联系三必有”标准,推动联系服务工作涵盖到每个区域,确保全市每个社区都有1至2名县级领导干部联系,城区的400多个院落都有1个机关党组织联系,1000多个楼栋都有2名以上机关在职党员联系。三是用心扎紧联系群众“微纽带”。建立“机关干部双重联系”制度,确保机关在职党员在联系1户困难户的基础上,再联系1户以上普通居民,在向联系户发放“联系卡”的同时宣传十九大精神,3000多户代表性住户与党员“1对1”定向互动联系,全市3600余名机关党员都明确了自己的“责任田”。

(二)坚持常态化,拉近党群距离,党员联系群众更紧密。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着力在创建制度、建立平台上下功夫,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形成机关在职党员“8小时之内管理在单位,8小时之外奉献在社区”的服务群众新常态。一是常态走访调研次数有规定。建立实施了《机关在职党员进社区走访调研纪实管理办法》,按照县级领导干部每季度1次、党委(党组)成员每月1次、其他党员每两月1次的方式,确定不同类别的机关党员干部到社区的走访调研频率,实现了走访调研常态化。二是常态主题服务时间有要求。坚持开展“机关在职党员义工服务日活动”,在每季度的最后一个月,集中组织在职党员开展1次主题服务活动,建好党员服务时间统计台账,确保党员全年完成义工服务时间不少于16小时,有效带动和提升社区干部抓好日常便民服务的水平。三是常态线上互动服务有平台。广泛搭建“三位一体党群掌上互动”平台,在每个楼院建立党群“QQ群、微信群、电话通讯录”,引导广大居民群众通过“线对线”、“键对键”与机关在职党员加强经常性的互动交流,形成了良性的党群干群互动氛围。

(三)注重精准化,防止大水漫灌,服务对接居民有靶向。把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整合机关在职党员和单位力量,把好需求方向,做好民情“接力”,实现了服务居民精准供给。一是搭建载体请居民“精准点单”。大力推行《在机关在职党员中常年开展“双风”行动长效机制》,充分考虑居民的业余时间,以开展“居民夜话”、“坝坝会”等多种形式为居民提供“点单”渠道,社区居民通过“面对面”交谈、“背靠背”发表意见等形式谏言社区发展,近两年,先后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4000余条。二是分类清理请社区“精准报单”。积极探索对接、分析、建账、上报的社区问题“四步处理”工作法,各社区党组织坚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主动对接机关单位,适时召开协商会,共同分析问题原因、分类梳理建账,最后精准上报问题台账,快速精准地明确了各类问题的化解责任主体。三是分类交办各单位“精准结单”。建立规范化的社区问题办结工作规则,推动各类问题精准交办、限时办结,纪检类问题交由市纪委牵头办理、党建类问题交由组织部牵头办理、民生类问题交由群工部牵头协调责任单位办理,近两年居民反映的3000多个问题都得到了妥善解决和及时通报。

(四)务求多样化,破解方式单一,联系服务群众更贴心。着眼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求机关在职党员在整合各方资源、创新服务手段上下足功夫,以多样化服务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一是发挥自身特长多样服务。分类建立党员人才库,掌握他们的爱好特长,有针对性地设置治安巡逻、环境治理等志愿服务队和道德讲堂、法律明白人等公益性岗位,以“我为社区出份力”活动为载体,激励机关在职党员利用各自职业特点和爱好特长服务社区1129。目前,参与到志愿服务队和公益岗位的党员人数达到1900余人,带动了近5000名社区党员群众加入其中。二是撬动部门资源多样服务。强化反映一个问题、提出一条建议的“1+1”工作法,广大机关在职党员坚持及时向本单位党组织反映居民关注的每一个实际问题,并至少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撬动机关党组织定期组团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近两年,各机关单位先后为对口联系社区解决价值220余万元的设施设备,利用重要节气开展文化联谊活动100余场次。三是协调社会资源多样服务。实施助力对接和助力引进的“两个助力”行动,解决社区服务力量不足的问题,社会资源比较丰富的机关在职党员,积极对接爱心人士、爱心企业服务社区群众,积极帮助引进或培育社会组织,补齐了机关单位与社区在解决“困难家庭就医难、就学难、就业难和群众参与自治程度不高”等实际问题上的短板,上百个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区本土社团逐步发展起来。

(五)着眼长效化,避免动力不足,注重约束激励增活力。建立工作长效机制,通过激励来促进,凭借约束来兜底,提高机关在职党员抓服务落实的自觉性,推进服务工作持久长效。一是以“强化考核”促长效。建立居民小组、社区、机关党组织“三级评议”制度,每年根据机关在职党员社区服务的现实表现情况、纪实印证资料和参与服务登记情况据实评议,并专题公示评议结果,让干得好的脸上有光、干得不好的红脸出汗,广大机关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工作落实落地落细。二是以“强化约束”促长效。?坚持两个“四不一否决”硬规定,对于服务社区和社区居民不行动、不主动、不尽力、不见效的机关在职党员,一律取消当年评优选模资格;对于组织发动工作不用力、解决居民反映问题不尽责、支持社区工作不主动、群众评议口碑不好的机关单位,一律按比例扣减年度综合考核分。三是以“强化激励”促长效。坚持“双强两优先”、“三好两倾斜”激励办法,营造浓厚的比学赶拼氛围,一批服务主动性强、服务措施针对性强的优秀机关党员,有的被优先评选为先进,有的优先推选为“两代表一委员”;凡是单位领导干部带头作用发挥好、与居民联动服务机制好、三级评议综合等次好的,在分配评优选模名额比例上和单位绩效待遇考核加分上都予以了倾斜。广大社区居民在机关党员的带动下,自觉动手洁美家园、主动互帮互助的主观能动性明显增强。

三、成效与反响

近年来,xxx通过探索“五化一推”服务机制,引导机关单位资源力量全面下沉、深度融合,培育形成机关党员进社区服务的“五化一推”党建品牌,进一步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激发了社区党员干部群众民主规范自治的积极性,实现了资源力量由分散化向集中化转变,共建工作由碎片化向系统化成型,治理服务由粗放式向精细化提升,社区基层自治能力和服务水平稳步提升。目前,全市社区撬动驻区单位投入400余万元用于基层建设,吸纳3000余名机关党员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岗位,带动20000余名社区党员群众共建共治,培育发展近100个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推动解决关系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3000多个。为推动xxx加快转型发展,连年荣获全省文明城市、全省平安建设示范市等荣誉夯实了基础。该经验做法在四川省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片区务虚会上进行全省推广。

四、经验与启示

近年来,xxx坚持在全域化党建格局下,全面整合驻区机关单位工作力量,实践探索“机关党员进社区、五化联动抓共治”的工作模式,采取网格化、常态化、精准化、多样化、长效化等五化措施,引导机关单位资源力量全面下沉、深度融合,培育形成机关党员进社区服务的“五化一推”党建品牌,从中得到三点启示。一是要出政策,为社区治理提供有利发展和保障的环境。社区治理离不开政策支持,尤其是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更加需要各级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来为社区治理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xxx印发的《关于在城市全域化党建格局下全面推广“五化一推”机关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机制的通知》中,明确了奖惩措施,提高了机关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要转职能,强化社区自治特性、实现社区自我服务。面对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公共需求,必须给予社区更大的自由空间。近年来,在实施“五化一推”机制的同时,xxx针对社区行政负担较重的问题,逐步清理和整合在社区开展的行政项目,让社区干部有更多的时间走近居民,有更多的精力与机关单位对接并服务居民。三是要搭台子,建立起多元主体的互联、互补、互动机制。如何最大程度激发各个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活力,是影响社区治理成效的关键因素。xxx实施的“五化一推”机制从机关党员联系居民网络的建立,到走访的常态长效,服务的方式和精准等都形成了全方位的框架制度,达到了机关单位与城市社区互联、互补、互动的效果,促进了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社区治理,未破解社区治理难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五、探讨与评论

城市基层党建材料范文第4篇

打造魅力老街

##街道创城工作汇报材料

##街道位于##区的北部,地域面积14.9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2104人,流动人口1840人,总户数为32662户。下设12个社区和两个自然村,是##区面积最大,人口较多,老、旧及弃管小区较多的街道。自沈阳市正式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以来,我街坚持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四个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作为促进全街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有效载体,作为提升全街文明程度、街区美誉度、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文明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下面我就##街道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以简要汇报: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提升文明创建的保障力 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了##街道办事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领导小组,街道党工委书记、街道办事处主任担任组长,党工委副书记、副主任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街道办事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党办,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任办公室副主任,各科室、各社区、两村密切配合创建文明城市办公室开展创城工作。在街道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主管领导亲自抓、创建部门具体抓、各职能部门协同抓的良好局面。街道党政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创建工作,定期听取相关科室、社区及两村的汇报,并在人力、财力、组织等方面全力保障,确保了创建工作有力有序、高效推进。

二是健全宣传发动机制。召开了高规格、大规模的创建工作动员会,全体机关干部、社区书记副书记、两村领导班子成员及辖区派出所、工商所、执法局等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会上传达了市、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会议主要精神及相关要求,并结合今年我街迎检工作主要存在问题和重点、难点环节,提出具体工作要求,统一了各科室、各社区及两村的思想;并通过开办专题讲座,印发宣传资料,在街道、社区、广场、餐厅等公共场所悬挂条幅、张贴海报等方式对创建文明城市工作进行宣传,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通过在有线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宣传创建文明城市的意义、内容和要求,报道创建工作动态、先进典型和事迹,努力发动全民参与,凝聚了共创文明的强大合力,形成了讲文明、树新风、知礼仪、扬正气的浓厚氛围。

三是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工作重点和各科室、各社区的目标考核,推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制定了《##街道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方案》,将文明城市创建任务细化落实到具体的科室、社区和人头,创建文明城办公室负责全街创建文明城市的组织、协调、部置工作,参照相关测评内容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并组织实施,执行领导小组的工作要求。街道办事处领导班子成员及分管科室按照区10个创建组的安排开展工作,党办负责文明创建工作,在区文明创建组的具体指导下开展工作;行政办负责政务环境创建工作,在区政务环境组具体指导下开展工作;综治办负责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创建工作,在区法治环境组、社会环境组指导下开展工作;社保科负责市场环境创建工作,在区市场环境组具体指导下开展工作;社会事业科负责人文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创建工作,在区人文环境组、社会文化环境组具体指导下开展工作;社区建设指导科负责街道创建和市场环境创建工作,在区街道创建组,区市场环境组具体指导下开展工作;城管科负责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创建工作,在区生活环境组、生态环境组具体指导下开展工作。责任人分别为各科室科长。

二、着眼和谐构建,着力改善民生,提升文明创建的凝聚力 一是以“创城”为契机,改善人居环境。街道联合辖区城管、执法局等职能部门对重点路段及区域进行专项整治工作。针对全街依然存在私搭乱建、卫生死角等影响市容环境的问题,实施“三拆除”、“四整治”措施,街道机关干部和社区工作者充分利用休息时间,全面拆除散体楼和弃管小区内的违章建筑、违规菜园、和违规商亭;对街路两侧露天烧烤、乱占道路、乱堆乱放、乱倒垃圾等现象进行彻底整治。在此次专项整治过程中,共拆除违章建筑4000余平,清除垃圾残土、杂物7000余立方米,捡拾白色垃圾200余立方米,清除小招贴4000余处,清理违规占道及“小开荒”200余处。同时街道办事处还结合“清洁沈阳”行动,以在职党员干部进社区为载体,结合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以非物业小区和弃管小区为重点,开展社区卫生大清扫活动;街道在专项整治及卫生大清扫两次行动中持标本兼治,着力改善街、巷、小区市容环境秩序,强化区域城市管理综合服务功能,建立长效、适用的管理机制,为地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支撑。

二是以“创城”为契机,提升精神内涵。街道领导班子把发展地区文化事业纳入创建文明城市整体发展规划中,始终坚持“一社区一品牌”的工作要求,在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中,坚持打好基础,搞好配套,加强引导,大胆放手,充分发挥社区的主观能动性,让各社区根据自己的位置、居民特点等先决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我街现有文体团队96支,经常活动并具有一定规模的近40支,其中包括:合唱团、舞蹈队、腰鼓队、太极拳队、太极扇队、健身操队、毽球队、时装模特队、秧歌队、书法绘画队等。参与其中的居民达3000余人,平均年龄为65岁。今年我街##社区、##社区被评为##区优秀艺术惠民服务站,##村社区的合唱团被评为##区艺术惠民优秀品牌活动。

在指导社区创建特色品牌活动的同时,我街注重搞好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近年来,先后筹措资金资金60余万元,对12个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的基础设施进行了维修改进,对文化设施较为薄弱的社区广场、图书室、活动室进行了改建、扩建,经过整体改造的12个社区面貌焕然一新,活动室平均面积150平方米,文化广场平均面积1000平方米,图书阅览室平均面积30平方米,藏书平均1500余册,为居民的文化生活创造了更加舒适的环境,也为更好的开展文化活动打下良好基础。今年我街##社区被评为沈阳市“书香社区”,##村社区、##社区被评为区“书香社区”。

此外,我街还开展入户走访行动,办事处结合区委办局包街道工作,组织机关干部进社区、入万家大走访行动,宣传创建文明城市的意义,与百姓面对面谈心、沟通,发放征求意见卡,征求居民对城市建设和管理,对创建文明城市的意见和建议。能解决的当马上解决,不是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及时汇报、沟通,为百姓办实事。切实做到“知民情、晓民意、解民忧、暖民心”。

三、围绕素质提升,狠抓教育引导,提升文明城市的原动力 一是深入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广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宣传日”活动,充分利用重要事件、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契机,大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实践活动,各社区开设“道德讲堂”以身边人讲身边事、经典诵读等方式培养广大居民群众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道德风尚。广泛开展“学雷锋 献爱心”、“讲文明 树新风”、“爱国歌曲大家唱”、“关爱社会 关爱他人 关爱自然”等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高度重视培育树立先进典型,坚持开展学习先进活动,先后涌现出夔长青、王洪启、王文义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二是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以“三基本一养成”即:掌握基本文明卫生常识、树牢基本是非观念、遵守基本社会公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要内容的农民自我教育和市民素质教育活动,在各社区广泛开展日行一善道德实践活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文明出行主题活动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养成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

三是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制定出台了《##街道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方案》和《##街道建立健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考评机制》。召开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逐项会议,成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开办“家长学校”12所,建成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个,建成未成年人校外活动阵地4个,各社区经常举办面向未成年人的文化活动、科普教育活动和好书推荐、名著导读、“美德少年”星级评选等活动,构建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四是响应号召创建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站。街道于6月5日下发《关于建立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的通知》并制定《##街道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站方案》、《##街道星级学雷锋志愿者评选标准》。我街常住人口102104人,志愿者注册人数10265人,志愿者注册人数超过居民人数的百分之十,截止7月10日我街12个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站已全部挂牌建成,此外,今年我街##社区和##社区的两支志愿服务团队被评为沈阳市优秀志愿者服务团队,学雷锋志愿者们的感人事迹也曾多次在辽宁电视台、沈阳电视台、华商晨报、辽沈晚报等媒体报道。

城市基层党建材料范文第5篇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夯实工作基础,筑牢“红色根基”

今年以来,通过压实党建工作责任,抓好重点工作落实,坚持把有限资金优先用于抓基层打基础,推动重心向基层下移、政策向基层倾斜,为基层党建工作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一是健全机制,不断夯实党建工作基础。通过强化责任落实、推进措施、示范引领、工作落实、经费保障,为×全面进步奠定坚实基础。一是强化责任落实。年初,区委、区属各党(工)委、基层党组织三级层层签订党建目标责任书,对年度党建工作重点任务进行责任分解,明确具体职责和任务分工,实行“三单制”管理,夯实党建工作责任。二是强化推进措施。在×个区属党(工)委、×个社区和×个区直机关单位党组织建立书记抓党建工作台账,实行每季度上报任务清单完成情况,把督促指导、跟踪问效、严格考核贯穿基层党建工作全过程。三是强化示范引领。结合区级领导联系办事处和社区情况,建立区委常委基层党建联系点制度和联系点任务清单,每位常委联系一个基层党组织,示范引领各级党组织及其负责人履行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全面促进基层党组织晋位升级。四是强化工作落实。建立基层党建工作双月座谈会制度,每两个月召开一次会议,各党(工)委围绕会议主题进行座谈交流,并逐一汇报党建工作开展情况,以此来赛进度亮成绩,查问题明思路,交任务抓落实,推动党建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见效。五是强化经费保障。从区财政列支×万元,作为基层党建工作专项经费,按照社区党组织工作经费和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每年不低于×万元标准纳入财政预算,对“两新”党组织所交党费×%返还,为基层党建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截至目前,累计投入党建经费×余万元,对现有社区党建阵地实施再提升。

二是强化落实,大力实施书记领办项目。针对基层党建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书记领办项目为抓手,夯实书记抓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破解工作难题、创新方式方法,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过硬。一是建立项目库。制定《×区街道党工委书记领办党建项目管理办法》,从项目申报、项目推进、项目验收、项目推广四个阶段对书记领办党建项目进行全程指导和监管。研究建立《×区街道党工委书记领办党建项目库》,设置×大类×个具体项目,供各街道党工委自主选择。二是精准筛选项目。按照“抓难点、攻重点、破盲点、创亮点”的原则,要求各街道党工委书记从项目库中申报领办×-×个党建项目,结合实际,再研究确定×个党建项目。年初,×个街道党工委申报“书记领办党建项目”×个,涵盖×讲习所建设、“红色物业”、功能型党支部等多项重点工作。三是扎实推进项目。按照“一项目一方案”的工作思路,推行项目化管理,明确由党工委书记亲自抓、亲自推、亲自促,重点在项目的方案制定、措施细化、载体创新等环节抓实抓细,保证项目方向的正确性、内容的可行性、措施的可操作性。目前,×个书记领办项目已完成×项,其余×项正有序推进,将于×月底前完成。

三是上下结合,办好基层党建十件实事。将基层党建实事办理,作为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提升的有力抓手,真正抓牢抓实抓出成效。一是精准选项。按照市委组织部工作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区基层党建十件实事。十件实事既涵盖基础工作,如社区、机关党群活动中心规范化建设;又有党建重点工作,如新时代×讲习所建设、书记领办党建项目、党建示范点创建;还有×特色工作,如打造党建文化广场、组织×年以上党龄的老党员进行体检等。二是精准施策。将×区基层党建十件实事写入×党建工程方案,纳入党建任务清单进行管理,并作为党建考核的重点内容,做到定责任、定目标、定任务、定措施,使十件实事推进措施和任务量化、具体化,确保十件实事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三是精准落实。建立《×区基层党建十件实事工作台账》,明确推进措施、下步打算和完成时限,并实行动态管理,每季度更新一次台账,确保十件实事有序推进。目前,基层党建十件实事已完成×件。如“七一”前夕,投入×余万元,对全区×余名×年以上党龄的老党员进行了免费体检;新时代×讲习所已成为传达党的声音、学习掌握新技能的大课堂;党建文化广场已建成×个,总面积×余平方米,为辖区党员群众过组织生活、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提供了新平台,得到了党员群众的一致认可。

(二)聚焦重点难点,建强“红色堡垒”

工作中,通过选优配强班子、丰富讲习内容形式,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在抓管理、强服务中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组织力。

一是把住关键,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夯实基础,做到“三个三”。换届前期,明确责任分工,落实组织领导到位、安排部署到位、督促指导到位“三个到位”,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全面开展摸底调研,做到社情、民情、选情“三个清楚”,为社区“两委”换届选举打下坚实基础;加强宣传教育,坚持培训、宣传、保障“三个先行”,营造良好的换届氛围,确保换届工作顺利进行。抓好落实,严把“三道关口”。换届选举过程中,严把“程序关”,确保换届选举环节一个不减、步骤一个不少、程序一个不漏;严把“选人关”,严格资格审查,坚决把不符合条件的人员挡在门外;严把“纪律关”,坚持教育在先、警示在先、预防在先,把纪律和规矩立起来,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风气。此次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共选出“两委”班子成员×人,实现了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进一步优化。提升素质,开展集中培训。换届选举结束后,为使新任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尽快进入角色,×月、×月先后两次组织集中培训,通过主题讲座、专家授课、经验交流、观看专题片等形式,从党的xx全会精神、党建业务知识、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等方面进行培训,不断提高社区干部工作素养和履职能力。同时,×月×日,分批组织社区书记、主任到×市检察院廉政警示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为新任社区“两委”干部在新征途上敲响警钟;×月×日至×日,组织×个社区党组织书记在×大学进行为期×天的集中培训,进一步提升了社区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强服务的能力和抓班子强队伍的水平。

二是注重创新,×讲习所作用发挥明显。一是建设专业化讲习队伍。充分利用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党代表工作室、“草根能人库”等载体,深入挖掘辖区内的各类优秀人才,着力打造由党员干部、先进模范、草根能人、业务骨干和社会组织等群体组成的讲师队伍,真正使讲习所成为接地气、聚人气、鼓士气的党建阵地。目前,全区×讲习所讲师队伍达×余人。二是设置多样化讲习课程。以“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为主题,设置红色课程、文化课程、实践课程、网络课程等各类课程,涵盖了以xx全会精神宣讲为主的十大教育内容。同时,立足党员群众多样化需求,增设了书画、声乐、舞蹈、瑜伽、模特等多门课程,将xx全会精神宣讲贯穿其中,在寓教于乐中让xx全会精神落地生根。三是创新便民化讲习方式。依托×区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党建文化广场、家风馆、“党员E家”微信群、“云课堂”等阵地,采用室内讲与楼院讲、固定讲与流动讲、线上讲与线下讲、集中讲与分散讲、专家讲与业余讲、党员讲与群众讲相结合等方式,推动讲习阵地、讲习方式“便民化”,促使讲习所成为宣传教育的主阵地、素质提升的好学校、凝聚群众的大平台。目前,全区共建立新时代×讲习所×个,开展讲习活动×余场,参与党员群众人数×余人。

三是集中发力,软弱涣散整顿工作成效显著。一是全面排查。×个社区党组织通过调查问卷、入户走访等形式,认真查找梳理社区党组织在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基础设施、服务管理、作用发挥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掌握社区实际情况。截至目前,共发放调查问卷×余份,先后组织党员干部走访居民×余户,收集意见建议×条。二是精准施策。建立区级领导带头联系分包社区制度,每月至少×次到社区协调、指导、推动工作,每次到社区必须推动解决×个问题;建立了×区软弱涣散和后进社区党组织整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召开×次会议;各街道办事处成立了×支由党工委书记为队长的整顿工作队,精选×名骨干力量深入社区,结合整顿的重点任务,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真正做到对社区整顿工作情况全程跟踪到位,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到位。同时,按照“一社一策”的要求,×个社区共制定整改工作实施方案×份,明确整顿目标、内容、措施、完成时限以及具体责任人,确保整顿工作有序进行。目前,共召开了软弱涣散和后进社区党组织整顿工作联席会议×次,×个社区查摆的×条问题,已整改完成×条。三是严格考核。通过逐社观摩、督查指导、严明责任,有效形成压力传导和倒逼机制。结合第三季度“逐社观摩、整街推进、全面提升”活动,将软弱涣散整顿工作开展情况作为观摩的重点内容,有效检验了×个软弱涣散和后进社区党组织整顿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制定《×年×区软弱涣散和后进社区党组织整顿工作评估细则》,共×大项×小项,于×月×日,组织纪检、政法、统战、审计等×个部门对×个软弱涣散和后进社区党组织进行联评。

(三)创新工作载体,激发“红色活力”

创新是基层党建工作的力量源泉,工作中,×区始终把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抓手,以创新促发展、增活力、提服务。

一是注重传承红色基因。×作为×精神的孕育形成地,为传承、发扬好以×精神为代表的红色基因,努力学习同志×精神,激发全区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争做×式好党员好干部,“七一”前夕,在全区开展了×党建创新提升活动。通过开展×精神大讨论、支部主题党日、×讲习所讲习、“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大家谈”“听一听老党员们的入党初心 ”等活动,真正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激发作为×精神孕育形成地的×人民内心的自豪感、荣誉感、使命感,将红色势能转化为助推发展的强大动能,为×区全面发展凝聚各方力量、汇聚强大合力。自×精神系列微视频《×》发布以来,全网点击播放量已超过×万次,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受到党员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是积极搭建工作平台。一是创新会议制度。成立专门课题组,通过实地走访、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深入了解国企党建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国有企业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成员单位及人员,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明确了联席会议职责、任务以及共驻共建内容,为促进地企党建工作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二是丰富活动载体。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采取经验交流与政策解读、固定会议与现场观摩等方式,做到国有企业党建联席会每次一个主题。三是开展共驻共建。×国企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后,地企双方积极开展共驻共建,通过签订共驻共建协议,协商解决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事务。目前,全区参与共驻共建国有企业党组织×个,先后利用×博物馆、××事迹展览馆、×展馆等,建成了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经与×集团、×集团协商,将国企闲置场地改造成街道、社区党群活动中心,实现资源的开放共享;在拍摄《×》微视频过程中,×重工集团从×精神挖掘到场地、人员、道具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微视频受到了党员群众的一致认可,也为地企党建合作开辟了新的渠道。

三是不断强化工作创新。一是创新开放式组织生活机制。通过整合机关、街道、社区、国有企业、“两新”组织等各类资源,着力打造基础型、红色型、公益型、科技型等不同类型的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个,开发电脑、手机微信公众号、热线电话、线下预约四种预约方式,按需设计内涵丰富、活动鲜明的菜单内容,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生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自×年开放以来,先后有×余批×余名党员到基地开展活动,其做法先后被《光明日报》《×日报》采访报道。二是创新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树立城市大党建理念,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体系,强化区、街道、社区党组织统筹功能,有机联结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通过建立区域性党组织,完善区域党建联席会、共建项目认领制和区域化党建述职评议等制度,健全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三张清单”,有效实现区域内各类党建资源的众筹和党建项目的精准对接,以党建凝聚区域发展合力。全区×个街道和×个社区均已建成“区域党(工)委”,实现了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全覆盖,参与共驻共建党组织×个,吸纳兼职委员×名,协调解决问题×余项,共享场地、物资等×个(处)。三是创新“三社联动”工作机制。开展以政府购买服务为牵引,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者为骨干,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导向的“三社联动”工作机制,通过社会组织引入专业资源和社会力量,家网×、阳光社工、大爱养老等×家社会组织入驻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专业化、有针对性的服务。

总结×年以来的工作,虽然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深知我们的工作与上级的要求和党员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的差距。如:党建工作开展不均衡,机关党建工作载体有待丰富;“两新”组织党员流动较快,党组织作用有待发挥;受场地资源限制,×讲习所作用发挥不均衡等。下一步,我们将针对存在问题认真查找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下一步重点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具体要求,准确把握和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围绕市委提出的“四级联创四化并举”,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创新,扎实工作,全面提升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一)实施“三创五化”,增强基层组织力。按照市委“四级联创四化并举”工作部署,结合×实际实施“三创五化”,即:以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体系为依托,推动全区争创全省先进、街道争创全市先进、社区争创全区先进,带动街道社区与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实现硬件标准化、活动规范化、决策科学化、服务最优化、保障实效化。一是按照有利于服务群众、有利于开展活动、有利于综合利用的原则,规范提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加强街道、社区党组织阵地和小区“邻里中心”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商务楼宇、商圈市场党群服务站,形成“一刻钟党建服务圈”,实现硬件标准化。二是进一步深化网格党建,优化网格设置,形成“社区党组织+网络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党建体系;实行党员量化积分管理,引导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离退休党员到社区报到,实现活动规范化。三是持续坚持以社区“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决策机制;探索建立居委会、驻区单位、物业公司、业委会、居民代表联系会议制度,建立区域治理协商等机制,实现决策科学化。四是持续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全面实施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加大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力度,健全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体系,实现服务最优化。五是将社区“两委”成员以及其他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统筹管理,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严格落实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完善党组织和党员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实现保障实效化。

(二)强化政治引领,提升组织号召力。一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结合×党建工作实际,将×活动作为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创新载体,突出×特色。二是按照讲习所“六有”标准和“五项制度”,灵活采取“固定讲习” “党课讲习”“主题讲习”“互动讲习”“新媒体讲习”“流动讲习”等方式,实现设施规范化、队伍多样化、内容菜单化、教材通俗化、方式灵活化、培训实用化,真正把×讲习所打造成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xx全会精神的平台、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阵地、联系群众的桥梁和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学校。三是按照出精品、创品牌、显特色、上台阶的总体思路,围绕社区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服务载体创新、服务功能提升等重点工作,在对已建成党建示范点经验做法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持续打造基层党建示范点,充分发挥党建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叫响×党建服务品牌。

(三)建强基层堡垒,增强组织凝聚力。一是持续抓好软弱涣散和后进社区党组织集中排查整顿工作,坚持把党员满意、群众受益作为整顿工作的落脚点,不断巩固整顿成果,进一步补齐社区基层党建工作短板,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二是建立健全各领域基层党组织支部规范化建设标准和示范化建设标准,在全区基层党组织中开展“五星支部”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促使各领域基层党组织争星夺旗、晋位升级、全面进步。三是持续开展基层党建观摩工作,通过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采取街道所属基层党组织内部观摩、各街道交叉观摩、全区示范观摩等方式,一季度组织一次观摩活动,扩大亮点、找准差距、补齐短板、破解难题,使先进基层党组织示范引领、达标基层党组织奋力赶超、落后基层党组织加压前进。

城市基层党建材料范文第6篇

一、全市非公企业、社区党建工作现状

1、非公

有企业党建工作现状

近年来,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各级党委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党的十六大,为非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非公企业党建得到了新的发展。目前,全市有非制企业162家,从业人员15282人,有党员1506人。已建立党组织的非公企业62户,占非公企业总数的38,占符合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非公企业的97。党的工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党组织建设进一步规范,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一)重视制度建设,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随着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级党委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思想进一步统一,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后,市委把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摆上了重要位置,加大了指导力度。

一是建立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委按照党委揽总、组织牵头,捆绑投入,分线总结、成绩共享的思路,成立了以分管党务工作的副书记为组长,市委组织部长、市总工会主席和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组织部、宣传部、党建办、总工会、工商联、经贸、工商、税务、统计、个协等13个部门相关责任人为成员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定期通报信息,研究工作,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将抓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情况纳入各成员单位的目标考核,增强工作主动性。

二是建立了市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非公企业制度。确定了玉兰公司、杰特公司、港通公司、龙头磨具厂等29户党建工作重点企业,每个市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进行联系,坚持定期走访,既联系生产经营,又联系党建工作,找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经验,宣传推广先进典型。使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为企业主所理解和支持。

三是建立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两员”制度。对具备条件单独组建党组织的非公企业,及时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对没有党员而员工人数较多的非公企业,及时选派一些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党建工作联络员去做党的工作。目前,全市已向83户企业派出了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络员,在5户企业中新建立了党组织;在未建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中发展党员13名,使6户企业新达到了建立党组织的条件。

四是建立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季报制度、“台帐”管理制度。每个工委和直属镇每季度对本辖区内的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以及新建非公企业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并按季度汇总上报数据;各成员单位也按季度汇总上报所掌握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情况。市委组织部对各成员单位和工委、乡镇上报信息及时进行汇总、筛选,对已建立党组织和符合条件、基本符合条件未建立党组织的企业进行分类排队,建立跟踪档案,实行“台帐”管理,增强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二)加强分类指导,党的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

一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党组织。按照“哪里有经济工作,哪里就要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要有党的组织”的工作思路,紧跟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根据非公有制企业规模及党员情况,突出分类指导,抓好建立党组织工作。对正式党员3名以上,有合适的支部书记人选、生产经营较稳定的企业,单独建立党组织。对党员人数不足3名,暂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企业,采用联合组建、行业组建、行政区域组建、挂靠组建等有效形式建立党组织。对无党员的非公企业通过采用派党建工作联络员、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先行介入的办法,加大对职工的培养,对具备党员条件的员工及时吸收到组织中来,壮大党的力量,为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

二是创新选拔机制,配强非公企业党组织领导班子。党组织负责人的选配,采用“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方式。对企业法人代表是党员且符合担任党组织负责人条件的,原则上实行一肩挑;企业法人代表不是党员的,党组织负责人可在是党员的副经理中选任。党组织班子成员主要从企业的领导决策层、中层干部,以及企业技术骨干中的党员中产生。

三是理顺管理体制,构建起完善的党建工作网络。按照有利于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有利于非公企业快速发展的原则,采取适合非公企业规模、行业特点的党建工作管理模式。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特别是全市有影响的一些企业集团,如玉兰纺织有限公司等,其党组织由市委直接管理。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得比较好、非公有制企业集中的重点区域,如贾家、养马、简城等乡镇,由行业归口部门与

乡镇实行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式管理,充分发挥行业管理的业务优势。对一些地处偏远乡镇、规模较小的非公企业,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当地党组织管理。

(三)选准活动载体,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一是开展党员实践“三个代表”示范行动活动。针对不同岗位、担负不同任务党员的特点,广泛开展争当“生产能手、技术能手、管理能手、营销能

手”的“技能练兵”活动,党员身边无事故活动,组织党员职工为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生产提质增效献计献策,确定党员责任区、示范岗。全市非公企业中共设立示范单位6个,示范党小组60余个、示范岗120个。通过典型示范,树立起了非公企业党员的先进形象,赢得了业主的拥护和支持。

二是实施“双向培养”,改善员工队伍结构。对企业党员通过加强培养教育,使他们逐渐成为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管理骨干,成长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企业生产经营、销售管理中的骨干,通过培养教育,提高其政治修养,符合条件的及时发展为党员,实现政治上的先进性与生产中的模范带头的统一。2003年全市在非公企业中共确定“双向培养”对象182名,吸收发展党员53名。

三是推行厂务公开,拓宽了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渠道。切实加强非公企业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把职代会作为厂务公开的基本形式,企业重大问题提交职代会审议,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由职代会、党组织监督,使职工群众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大大增强了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协调了劳资关系。此外还针对非公企业中科技人员、高级知识分子以及侨属等相对集中的特点,积极作好统战工作,积极协调业主与员工的关系,帮助解决好劳资矛盾,维护好国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四是积极探索有效发挥非公企业党员作用的组织模式。开展按党员专业特长和组织功能划分党小组的试点,针对处于不同岗位、担负不同任务党员的特点,提出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具体要求,在全市非公企业中设立了安全生产、技术练兵、节能降耗、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完成任务示范等类型的党小组84余个,使一个党小组内的党员既能在业务上相互帮助,更能在思想上相互提高,形成了创先争优、你追我赶的生动局面。

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是部分乡镇、部门党委及领导,对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的问题,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有的抱“无所谓”态度,认为不建党组织企业照样发展;有的“重农村,轻企业”;有的存在“畏难”情绪,担心企业主不理解、不支持,不敢理直气壮抓党建。主要表现在,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没有思路,或制定一定的办法,但不指导,不检查,不督促,抓落实不够,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力度不大。

二是少数企业党组织,由于对自身职能认识不清,在发展方向上定位不准。有的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把握不当,出现了抛开党建,一头扎进生产中代替业主专抓生产的情况,党组织成为企业的“第二生产经营决策中心”;有的党组织无法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成为听从业主任意摆布、完全听凭业主意愿行事的企业“内设机构”;有的牌子高挂,制度上墙,但党组织有名无实,开展活动流于形式,作用难以发挥,形成一个“空壳”。

三是一些企业主趋利思想严重,对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认识不足。

(二)少数企业党组织活动开展不很正常

首先,受时间上的制约。一些党组织为了避免党的活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相冲突,把活动安排在工余班后,但由于非公有制企业中劳动生产节奏比较紧张,职工下班后已很疲惫,很难打起精神参加组织生活。

其次,受活动经费、场所上的制约。有的业主思想不通,对开展党建活动在经费上支持不够。经费没有保障,活动的开展难以为继。

再者,缺乏保障激励机制。一些企业党务干部同时也是雇员,因为没有必要的保障,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而受到业主的打击报复被辞退,在开展活动时、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等问题上存在畏难情绪,党组织作用不能得以充分发挥。

(三)党务工作者的素质有待提高。主要是一些企业的党务工作者对党务工作不熟悉,组织协调能力不强,影响了党组织活动的开展和党组织作用的发挥。

(四)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

一是教育手段滞后。在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仍然停留在开小组会、学文件上,所传递的信息过时、滞后,而个人得到的信息往往比组织上来得快、来得早,由于教育手段陈旧、内容单一,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二是管理模式针对性不强。从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特点看,绝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的规模不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少非公有制企业处于不断分化、组合的不稳定状态,加上非公企业用工制度的灵活性,常采取闲期放假、岗位转换等形式解雇、清退部分员工,企业职工的流动性比较大,使某些企业常出现党员队伍“朝增暮减”的现象。由于现行的党员管理办法针对性不强,加上有些外来党员,没有及时转移党员组织关系,或隐瞒党员身份,致使少数党员游离于组织之外,混同于普通工人。

(五)发展党员工作有待加强。从2003年来看,全市在非公企业中共发展党员53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00余人,进一步扩大了党在非公企业中的阶级基础,但同全市非公企业发展的总体水平相比,党员的数量仍然偏少,仅占企业员工总人数的1,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力量薄弱状况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2.社区党建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我市社区党建工作尽管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居委会型管理模式制约了社区统筹、协调、服务功能的发挥,导致党组织在城市管理中的领导作用部分弱化,已越来越不适应城市管理的需要。为切实找准我市社区党建工作现存的问题,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建工作,促进全市社区党建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我们对全市34个社区中的部分社区党建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解到我市社区党建工作普遍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社区设置不够科学,妨碍了社区统筹、协调、服务功能的发挥

一是社区设置偏大、人数偏多,增大了社区管理的难度。简城镇14个社区所管辖的范围大致是20年前12个居委会所管辖的范围,但随着20年来城市范围的扩大和城镇人口的增加,有的社区人口急剧增长,如简城镇新民街社区人口达到了3万多,马号街社区人口达到了2万5千多,比许多中小乡镇的人口还多,还有两个社区的管理范围横跨沱江河。而社区的管理模式仍然是20年前的居委会型的管理模式,只不过将原来的居委会改成社区,换了一个名字而已,从职责、权利、管理范围上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已不能适应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市管理新形势的需要,给城市管理工作带来诸多困难。

二是企业破产、改制进程加快,使社区管理面临新问题。近年来,相当多的企业破产、转制,原来由单位管理的人越来越多地成为社会人,下岗企业职工党员随之不断增多,纳入社区党组织管理的党员人数近年来呈大幅度上升趋势。简城镇近年来由破产、转制企业转入社区的党员达1206人。因下岗而进入社区党组织管理的这部分党员流动性大,一些人在组织部门转了组织关系后不到所在的社区党支部报道,把党组织关系揣在口袋里,成为口袋党员。在这批党员中,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多,不少人长期不在家,难以按时参加组织生活,使得一些支部开党员大会很难达到规定人数,给社区党支部发展党员、党内选举造成困难,给原来开展规范、正常的社区党组织活动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二)、社区党建资源条块分割,制约了社区大党建网络的形成

一是社区集体经济薄弱。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目前全市社区居委会集体经济基本上是空白,缺乏凝聚人心的必要的物质基础。以简城镇为例,每个社区居委会每年仅有120块钱的笔墨费,由于缺乏经费,很多活动只好因陋就简。不少社区连最基本的办公活动场所都没有,对居民群众很难产生吸引力、凝聚力和号召力。目前,简城镇14个社区中,有办公场所和活动阵地的仅有3个。

二是社区党建资源条块分割。各个机关、事业单位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党员活动阵地。相关单位出于管理等方面的考虑,党员活动阵地在自身闲置不用时也不可能对社区党组织开放,造成社区党建整体资源的浪费,而不少社区党组织开展活动却苦于找不到场所。

(三)、社区干部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削弱了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是社区干部待遇极低。以简城镇为例,全镇现有14个社区、16个社区党支部,党员共计1576人。社区干部工资执行的是仍然是二十余年前的工资标准,每个社区仅有社区党支部书记1人、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1人、副主任1人有工资补助,每人每月为40元,远低于现在每人每月130元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早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需要。虽然简城镇每年都拿出2万余元用于全镇14个社区的考评奖励,以调动社区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但也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区干部待遇低的问题。造成社区干部岗位缺乏吸引力,无人愿当社区干部。

二是年龄结构老化、精力不足。社区干部中有很多人是离退休老同志,完全是凭党性在尽义务,加上年纪偏大,精力有限,工作虽然尽心尽责,但工作效果仍然不够理想。

三是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大。党建、计生、卫生、综合治理、处法等工作头绪多、工作杂、任务重,样样都要喊到社区居委会头上,各项任务与社区干部的微薄待遇不相称,社区干部怨言较多、工作积极性不高。

二、对进一步加强非公企业、社区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1、关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

(一)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统一思想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央和省、市领导多次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作了重要批示。今后,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要统一各级党组织和领导的认识。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促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非公企业党工团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级党组织及其领导要把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指导和督查。

二是要统一企业主的思想认识。使他们认识到在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不是限制企业的发展,而是通过党组织和发展党员,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企业中的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调动和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动,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是要统一广大员工的思想。使他们认识到非公企业的广大员工是工人阶级的有生力量,是我们党团结和依靠的力量,使他们提高对党的认识,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不断壮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继续抓好党组织组建工作,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

我市非公有制企业规模不大、党员数量不多、多数企业没有党员或党员极少,要求所有企业都建立党组织是不现实的。因此,党组织组建工作必须突出重点,着力抓好100名以上职工的企业和有3名以上党员的企业的党组织组建工作。对凡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生产经营较为稳定,有合适支部书记人选的都要抓紧组建党。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重点抓好非公经济相对发达的乡镇联合支部的组建。在属地原则下,也可按相对集中的行业组建行业党支部。其余分散的党员可以挂靠村党支部和个协、私协等组织组建党支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非公有制企业的特点,坚持有利于加强党对企业的政治领导,有利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的原则,切实搞好组建工作。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要先把工会、共青团组织建立起来,为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同时,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要与加强工会、共青团组织建设通盘考虑,发挥党组织的统揽、指导、协调作用。

(三)认真抓好发展党员工作,努力壮大党员队伍

目前,我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员数量少,党的力量还很薄弱,直接制约着党组织的组建。发展壮大企业党的队伍,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力量薄弱的问题,已成当务之急。要把发展党员工作的重点要放在50名职工以上的企业。要把发展对象的重点放在生产经营、科技骨干和一线优秀工人。把发展党员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上。要把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加强职工教育结合起来,把培训入党积极分子和日常的培养考察结合起来。组织非公企业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建立优秀青年员工名册。继续深化落实“两员”制度,加强联系,明确责任,建立培养联系对象,不断扩大入党积极分子的数量,提高素质。通过多种形式建立党组织,积极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使有1名以上党员或30名职工以上的企业都有入党积极分子。

(四)提升党员素质,进一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针对非公企业部分党员的角色意识淡化、党员作用弱化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情况,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应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主要从两方面着手,提高党员素质,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

第一,继续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党员的理想信念、组织纪律、群众观念、遵纪守法、形势任务等方面的教育,加强科技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党员党性观念,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提高业务技能。要通过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一帮一”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以党员的带头表率作用,引导职工积极建言献策,争先创优,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作出贡献。

第二,加强对党员业主的教育,使他们模范地遵守国家政策法令,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自觉履行党员义务,接受党组织的监督;平等对待员工,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五)准确定位,进一步发挥非公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非公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主要应该体现为16个字,即教育、管理、服务、引导、支持、监督、保证、协调。具体而言,一是搞好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加强党员教育和管理,开展党的各项工作,发挥党员在各自的生产、工作岗位上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支持企业主依法经营,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监督企业遵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引导企业健康发展;三是领导工会、共青团、妇女等群团组织,支持他们依照各自的章程独立开展工作,协调企业主与员工的关系,维护企业主和员工的合法权益;四是领导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四有”职工队伍;五是做好私营企业主的统战工作,协助上级有关部门加强对私营企业主的团结、帮助、教育和引导,鼓励他们努力扩大生产,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非公企业党组织要正确处理其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关系。非公企业党组织在生产经营中准确定位应是:参与而不是干预,服务而不是领导,支持而不是包揽。非公企业党组织要加强同企业主及职工的思想沟通,逐步建立一种党组织与业主、职工相互协调的促进机制,使企业主深刻认识到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把非公企业党组织建成“为企业所需要、业主所理解、党员所欢迎”的组织。

(六)、立足实际,不断探索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新机制

目前,我市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制度建设情况还不尽人意,主要是一些党组织还没有建立有关制度,或建立了制度却没有很好地落实。因此,要从非公有制企业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党组织的工作机制。当前着重要健全党组织自身建设工作制度,建立党组织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相适应的运转机制。

一要健全“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党费收缴管理、流动党员跟踪管理、党员培训等制度,使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经常化。

二要建立党员联系职工、定期听取企业主和党员职工意见制度、党员企业主教育管理制度等具体制度,保证党组织的活动有章可循,扎实有效,推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三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大力培植典型,通过培育玉兰公司、港通公司等典型,发挥其的激励导向作用,促使党员在企业生产经营的主战场上使实劲、创实绩。

四要完善保障机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向企业党组织予以倾斜,为企业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保证。如在活动经费上,市委组织部门可每年从私营企业党员上缴的党费中按比例返回一部分,作为私营企业党组织的活动经费;同时,非公企业也应参照国有企业的有关规定,从管理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费用,用于非公企业党组织开展活动,以解决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

2、关于社区党建工作

(一)、合理设置社区,进一步理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管理体系。

一是加强街道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工作的领导力度。为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切实加强对全市社区工作的领导。各乡镇要把社区建设作为今后城镇建设和管理的主要任务纳入议事日程。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一组织实施。建立党政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主办、社会各方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工作运行机制。在小城镇发展较快、已具备一定规模的乡镇如贾家、养马等乡镇,符合建立街道办事处和街道党总支条件的,可以在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后,设立街道办事处和街道党总支。并赋予其一定的城镇管理职权,作为社区工作的牵头抓总机构,切实加强对社区工作的领导。鉴于简城镇城镇人口多,所肩负城市管理任务重的实际,在简城镇城区设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办事处(副科级建制,书记兼主任)党总支,配备2-3名工作人员(人员在简城镇现有人员中调剂安排),以增强领导力量,促进各项管理措施的到位。

二是合理设置社区,对现有社区设置做适当调整。按照民政部门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我市的社区设置应以1000—1500户(约5000人)左右为宜。在调整时要充分考虑地域、人口、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以方便管理。

三是积极探索社区在职党员双重管理模式。结合我市实际,要抓好市级领导联系社区和市级部门联系社区工作。社区内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要自觉融入社区,主动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活动。社区在职党员要放下架子,主动参与社区建设,带头履行义务,引导群众正确行使权利,以保证居民自治的正确方向。要通过开展在职党员接受社区评议、市级部门接受社区评议等方式,探索激励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舆论氛围和工作机制,使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党组织在社区中有职、有权、有威信,说话有人听,以增强社区统筹、协调功能。

四是条块结合,切实做好破产、转制企业下岗党员的接收工作。为进一步增强党在城市中的群众基础,建议成立XXX市委企业工委,统揽全市企业党建工作,对转制、破产、新建等一时找不到归属和归口的企业党组织进行直接管理。在企业工委内专设一个破产、改并企业党员支部,对破产改制后暂未明确去向的党员进行管理,这个支部不担负发展党员的任务,可以避免因大量流动党员进入社区党组织而给社区党组织活动的正常开展带来负面影响。同时,在社区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和流动党员服务站,实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确保社区党员管理不留死角。

(二)充分利用好社区党建资源,建好社区党员活动阵地,增强社区党组织的经济基础。

一是加大社区各单位的协调力度,实现社区党建资源共享。打破社区各单位党组织党员活动阵地“唯我所有、唯我使用”的旧观念,将所属文化、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为社区居民提供无偿或低偿服务。实现社区党建活动阵地的共享,力求社区党建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

二是多方投入,建好社区党员活动阵地。在原有大中企业破产、转制善后问题的处理中,要充分考虑到新建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党支部开展工作的需要。在办公场地和成立筹备资金方面妥善解决。在新区开发(如白塔小区、射洪坝小区)和旧城改造中,建设单位要为新成立的社区居民委员会提供一定面积的办公和活动用房。在老城区,可采取自建、购买或者租凭的方式解决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和活动用房,资金由市政府、简城镇政府共同负担。要积极推动与社区单位的共驻共建,充分挖掘、利用驻社区单位的闲置房层、设施等资源,拓宽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渠道。各单位要积极抓住民政部正在实施的“星光计划”这个机遇,争取政府的必要投入,配合“星光计划”补助资金,带动、拉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租、借、建、改等形式使每个社区有建筑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办公和活动场所。考虑到社区党组织中下岗职工党员多,个别党员生活困难的实际,建议组织部对社区党组织所上缴党费实行全额返还,积极支持社区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及党内帮扶活动。

三是切实抓好服务,增强社区经济基础。抓好社区党组织和辖区单位党组织都密切关注的社会性、公益性工作,采取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无偿、低偿、有偿相结合的办法,推动社区服务和公益事业的产业化、实体化和社会化,增强社区的经济实力,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干部队伍,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增强社区的服务功能

一是改革社区干部选聘制度,优化社区干部结构,提高社区干部队伍战斗力。积极探索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招考、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办法选聘社区干部,从机关、事业单位和下岗职工党员、复员退伍军人党员、大中专毕业生党员中选配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成员。把那些思想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年龄适中、热心为居民服务的社区工作人员,经过规定程序充实到社区居委会的党支部领导班子中来,培养一支适应社区建设要求的、精干、廉洁、高效的社区干部队伍,逐步实现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干部的知识化、年轻化、职业化。对工作成效较为明显的现任社区干部和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分流的人员,可以在社区干部的招录中优先考虑。

上一篇:财税新规培训新闻范文下一篇:城市公园设计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