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范文

2024-07-31

新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范文第1篇

【内容提要】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快乐、有趣的课堂、一个对话 、开放的课堂、一个感悟、探究的课堂。探究和把握这些基本的评价标 准,有助于我们主动实践语文新课程理念,不断改革创新语文课堂教学 的方法,全面实现新课程所确立的“三维目标”,不断促进学生语文素 养的整体提高。

【关 键 词】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快乐、有趣、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很多语文教育的专家学者,特别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和探索“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新的基本评价标准”这一带根本性、导向性的问题,我们希望弄清楚新课堂与旧课堂到底有哪些区别,以探索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问题,更好的落实新课程理念,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这里,就个人的初步的思考和探索, 谈一些看法。

一、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课堂

快乐教学是一种成功的教学实践,让每一位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是新课程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求知欲望强烈,以学为乐。那么,怎样才能献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呢?最基本的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三个充满”:

1、兴趣是入门的先导,热情是不竭的动力。要把一节语文课上得让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就必须把激发兴趣、调动热情放在首位。

2、激励性语言能鼓舞人心、增强自信。首先要求教师必须遵循三条基本原则:即确保“学生无错”原则,从多角度评价学生;坚持民主平等原则,多与学生商量沟通;尊重学生人格原则,不伤害学生自尊。其次是提倡教师采用激励性的课堂用语:如盼其成功:“别着急,再想想,你会想起来的”;促其成功:“你想得真好!为大家开了一个好头”;帮其成功:“你的想法真好,能把想法说得更清楚一些吗?”

3、赏识能使人快活,赏识能使人心智开启,赏识能使人灵感涌动。赏识学生,就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就要蹲下来看学生,细心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赏识学生,就要包容学生,在包容中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作为教师,我们永远也不要对学生说“你不行。”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就能读出每一位学生的优点,欣赏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分享每一位学生成功的快乐。

二、语文新课堂应该是一个对话的课堂

对话教学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是相对于传统的“独白式”教学而言的,是以“沟通性”的“对话”为其本质的教学。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法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的标识。”因此,语文教学要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必须抓住多种对话方式,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在方式上不应再是单向的传授与示例,而是平等对话、合作探究。由于对话的地位是平等的、气氛是民主的、内容是“非预设性”的(开放的、动态的)、目标是“非精确性”的、感情是真实的、方法是“非指示性的”,因而对话教学与我们传统的驯化教学状态和传授教学状态相比较,至少具有四个显著特点或优势:即具有和谐的教学氛围、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能面向学生的广阔天地、能挖掘无限的创新潜力。

三、语文新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课堂

新课程所追求的教学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观念、教材内容、学习方式和教师心态的开放等方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教学中要能真正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必须在教学时空、教学课型、教学内容等方面实施开放策略:

1、教学时空的开放,以拓宽学习时空,让学生时时处处可以学语文。传统教学的教学时空是封闭的,以上课、下课铃声为教学的起始和终结,教师走进课堂才表明教学的开始。开放的教学时空是没有严格的起点和终点的。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课堂的时空向课前开放。比如,课前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学生可先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来帮助预习新课,以便课堂上与教师、同伴、文本对话,使课堂真正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

2、教学课型的开放,以创新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开放的教学课型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构建起开放的教学课型;二是指不搞统一的教学课型,鼓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如茶馆式其操作程序为:“课前预习教材→七嘴八舌谈见解→教师适当作点评。”等等,各具特色,开放多变。`

3、教学内容的开放,以开发学习的资源,让学生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开放的课程观认为,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媒介、一种载体,师生周围有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一是用好有字之书,包括教科书(引导学生读好用好课本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要由“教教材”转变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为师生的教与学所用)、课外书(古代多少学者说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如果诗人说“功夫在诗外”的话,那么学生则是“功夫在课外”)。二是关注无字之书(教学起源于

4 劳动、生活,理应回归生活。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生活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我们应该随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三是开发自己的书(根据学校特色,开发校本课程,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四、语文新课堂应该是一个感悟的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从心理学角度来描述语文教学过程的心理动词就有很多,比如“感受、体验、想象、体会、思考、感悟”等。事实上,“感悟`”与语文及语文教学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感悟”一词所揭示的心理特征更真实具体地反映了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的心理过程。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的阅读特别强调“感性、感觉、感悟”,特别强调“多义性”,不能以“一解”去断然地统一“多解”,去否定“多解”,更不能用“人解”(别人的解)去统一“我解”(自我的解),去否定“我解”。诗歌的阅读尤应如此,传统的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教学模式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也不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文教学规律,应树立“以人为本,自读自悟”的教学理念。因为在所有的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郭沫若把音乐性看作是诗歌的生命,只有吟咏、诵读,才能把诗歌的音乐美充分地体现出来。因此,朗读应成为小

5 学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读中质疑、读中探究、读中感悟、读中释疑”,应该是阅读教学特别是诗歌教学的基本途径。

五、语文新课堂应该是一个探究的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说,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增强学生创造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创造性、探究性地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是这次新课改的焦点、热点,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重点。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种综合的、自主生成的、创新性的学习活动,不仅有利于唤醒学生的无知意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养成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同时,给学生一个探究的课堂,还有利于克服基础教育课堂长期存在的“三重三轻”(即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模仿、轻创新)的弊端,能够满足学生渴望探究的心理需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6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那么,怎样才能给学生一个探究的课堂呢?(或者说怎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呢?)其基本方法是:

1、激发探究的欲望——让学生乐于探究。

2、设计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善于探究。在教学《骆驼和羊》时,设计的探究性问题很巧妙,而且善于组织学生探究:在引导学生猜谜语(骆驼和羊)进入学习、并初读感知“它们为什么争吵”之后,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设计了三个实施步骤:一是把全班分成两大阵营,开展关于“高好或矮好”的激烈辩论;二是与文本对话,找出最能证明“高好或矮好”的词句(关键);三是教师以老牛的身份出现,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明理:使他们明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是不对的。

3、提供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勤于探究。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堂只要体现出“快乐、对话、开放、感悟、探究”等特征,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爱学语文的人,会学语文的人,有丰厚文化底蕴的人,有语文运用能力的人,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孙双金·开放的社会呼唤开放的教育[J],人民教育,2003,(9)。

2、王 玮 · 实现“对话教学”的四种形式[J],人民教育,2004,(

新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范文第2篇

我很荣幸参加了街道教育办组织的这次集中培训活动,在培训过程中,有幸听取了泉州市教科所专家刘香芹关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落实修订课标的要求》的讲座,丰富了我的教育思想,开阔了我的眼界和工作思路。

“多认少写”作为新课标规定的识字写字教学基本理念,而在低年级的识字写字课上,往往出现“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枯燥”的现象,课堂效果不尽人意。如何提高了学生的识字与写字能力,探索出高效的识字、写字教学策略及方法显得十分重要。

刘老师关于课标中“识字与写字”部分进行了深刻的讲解。就如老师讲的“我们不应把每课的生字教学平均用力,而应把学生真正不认识的字以及课标中要求认、写同步的字作为重点”。既要做到突出重点,又要能够相信学生,点到为止,留给学生思考自学的空间;同时,更重要的是,老师在分析讲解字的音、形、义时,要遵循汉字规律。印象最深刻的是,刘老师讲解的“游”字。确实,这个字在学生中书写时出现错误的频率极其高,一直以来,形成了老师经常纠正,可学生还是照样易书写错的现象。听了刘老师的分析后,我受益匪浅。识字写字教学必须科学化,遵循汉字系统规律教学汉字。而做到这些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汉字科学的相关知识,为师者,必备的条件之一就是“术业有专攻”,尤为重要。我们身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地深化专业知识,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才能一路向前行。

新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范文第3篇

一、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语文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 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新的语文教材既是教本,又是学本。这体现在个关注学习内容的客观性的同时,更关注情感态度、过程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关注智力因素的同时,也关注非智力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习者主动地去探索所学知识,能主动地、有个性地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二、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在教学中应坚持学生本位, 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丰富的想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应以关注学习者的发展为核心,将学习主体——学生作为主体,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使教学活动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设计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

三、 学习后,我体会到在教学中注意学习习惯和学习方 法的引导使很重要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材应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学习活动中,注意观察、学会倾听、指导交流。在教学中,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控教学活动,能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就能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发挥学生的特长;教师与学生积极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的交流,既能达到知识水平的认知交流,又能达到情感价值方面的情感体会,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四、 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使我正确认识了新的学习 方式的学习。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新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不受他人支配,自主学习和掌握知识。它主要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为完成学习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学习。它体现了学习的交往性和互动性。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学习专题,探究学习知识。它突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而在教学中,应准确选择合适的教法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知识。

总之,通过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我提高了自己的思想

新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范文第4篇

一、填空题:

1.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 )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生是学习的 ( )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的特点, 。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积极倡导( )( )( )的学习方式。

3.课程目标( )年一贯整体设计。按( )( )( )( ) 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 ,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4.学段目标与内容从( )( )( )( )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课程标准还提出了( )的要求,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5.口语交际是( )与( )双方互动的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 ) 中进行。

6.语文课程标准给出了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 )和 ( );

(二)( 教学中努力体现语言课程的 ( )和( );( 三)重视 ( )( )的正确导向;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 )和( ) 。

7.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 )和( ) 。

8.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 )和( )的重要方式, ( )是语文素养 的综合体现。

9.综合性学习应贴近( ) ,应突出学生的( ) ,应强调( ) 。 10.写作的评价,应按照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综合考察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状况。第一学 段主要评价学生的( ) ;第二学段是习作的起始阶段,要鼓励学生( ) ;第

三、 四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促进学生( )( )地表达。各学段对作文的评 价还须关注学生( )的情况。

二、单项选择题

1.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 ( )

A. 语文实践 B.知识传授 C.积累感悟 D.语感训练 2.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 ( )

A.思想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B.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C.情感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D.言语性和工 具性的统一

3. 教材是师生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凭借,教材是最重要的 ( ) A. 教学材料 B.学习工具 C.课程资源 D.教学内容

4.语文教材的编写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 世界和想象世界,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

A. 母语情感 B.审美意识 C.创新精神 D.爱国热情

5.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 ( ) A. 实施者 B.促进者 C.参与者 D.引导者

6.第一学段新课标对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的目标要求是:( )

A.了解 B.基本掌握 C.掌握 D.不要求

7.学段阅读目标要求中的第 7 条: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哪个学段提出的: ( )

A 第一学段 B 第二学段 C 第三学段 D 第四学段 8.阅读教学过程是:( )

A 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B 学生与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 C 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D、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9.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应鼓励学生:( ) A 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 B 在口语交际课中 C 在家庭生活中 D 在与社会人群交往中 10. 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B.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要讲授口语交际知识。 C.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D.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

三、多选题。

1.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正确恰当的表述是:( )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努力建设 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④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2.关于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课程标准提出:( )

①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②1~2 年级要多认少写。 ③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 书写技能。 ④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3.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 )

①朗读 ②分角色读。 ③表演读。④默读 4.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 ) ①合作精神 ②创新意识 ③参与程度 ④探究精神 5.学生作文修改的评价要:( )

①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 ②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态度 ③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 文过程 ④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方法

四、判断题

1.小学

一、二年级应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 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2.学习略读是小学

五、六年级阅读方面的学段目标。( ) 3.小学

五、六年级要求背诵优秀诗文 50 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100 万字。()

4.小学

三、四年级课内习作每学年 16 次左右。 ( )

5.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

五、简答题

1.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2.关于写字教学的具体建议是什么?

六、论述

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你打算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具体落实呢?

附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生是学习的( 主体 )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积极倡导( 自主 )( 合作 )( 探究 )的学习方式。

3.课程目标( 九 )年一贯整体设计。按( 1~2 年级 )( 3~4 年级 )( 5~6 年级 )( 7~9 年级 )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 ,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 阶段性。

4.学段目标与内容从( 识字与写字 )( 阅读 )( 写作 )( 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 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 综合性学习 )的要求,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5.口语交际是( 听 )与( 说 )双方互动的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 具体的交际 情境 )中进行。

6.语文课程标准给出了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 主动性 )和( 创 造性 )

(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言课程的( 实践性 )和( 综合性 )

(三)重视( 情感 )( 态度 )( 价值观 )的正确导向;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 )和( 实 践能力 ) 。 7.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 朗读 )和( 默读 ) 。 8.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 表达 )和( 交流 )的重要方式, ( 写作能力 )是语 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9.综合性学习应贴近 ( 现实生活 ) 应突出学生的 , ( 自主性 ) 应强调 合作精神 ) 。

10.写作的评价,应按照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综合考察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状况。第一学 段主要评价学生的 写话兴趣 ) 第二学段是习作的起始阶段, (要鼓励学生 大胆习作 ) (第

三、四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促进学生( 具体明确 )( 文从字顺 )地表达。各学段对作文的评价还须关注学生( 汉字书写 )的情况。

二、单选题。

1.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 ( A )

A. 语文实践 B.知识传授 C.积累感悟 D.语感训练 2.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 ( B )

A.思想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B.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C.情感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D.言语性和工 具性的统一

3. 教材是师生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凭借,教材是最重要的 ( C ) A. 教学材料 B.学习工具 C.课程资源 D.教学内容

4.语文教材的编写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 世界和想象世界,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C )

A. 母语情感 B.审美意识 C.创新精神 D.爱国热情

5.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 ( D ) A. 实施者 B.促进者 C.参与者 D.引导者

6.第一学段新课标对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的目标要求是:( C )

A.了解 B.基本掌握 C.掌握 D.不要求

7.学段阅读目标要求中的第 7 条: 学习略读, 粗知文章大意, 是哪个学段提出的:(B )

A 第一学段 B 第二学段 C 第三学段 D 第四学段 8.阅读教学过程是:( D )

A 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B 学生与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 C 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D、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9.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应鼓励学生:( A )

A 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 B 在口语交际课中 C 在家庭生活中 D 在与社会人群交往中

10. 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B )

A.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B.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要讲授口语交际知识。 C.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D.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

三、多选题。

1、 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正确恰当的表述是:(1 4 2 3)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式。 ③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④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③④① D、①④②③

2、关于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新课标提出:(1 2 3 4)

①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②1~2 年级要多认少写。 ③引导 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 ④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1 4)

①朗读 ②分角色读。 ③表演读。④默读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2 4) ①合作精神 ②创新意识 ③参与程度 ④探究精神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5、学生作文修改的评价要:(1 2 3 4)

①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 ②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态度 ③注意考 察学生修改作文过程 ④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方法 A、①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四、是非题

1.对 2.错 3.错 4.对5.对

五、简答

1、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答: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第

一、第

新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范文第5篇

一、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教学时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与文本的直接对话,使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情境,成为学习的主人。接着,教师让学生谈谈最喜欢哪段话,为什么,各自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行平等的、无偏见的、无权威的交流。由于每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积累都不相同,因此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形形色色的,同是一篇课文,原因却各异,教师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

二、珍视每个学生的意见,并适时地以幽默的话语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这种开放的状态中大胆地各抒已见,张扬个性,课堂上闪现出即兴创造的火花。此时,教师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通过真诚的夸奖激励其他学生参与交流,让学生的体验有一个互动、碰撞的机会,从而丰富课堂内容,超越了课前预定的目标,得到始料未及的收获。

新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范文第6篇

一、多样化与优化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作为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个性化,不搞填平补充一刀切。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数学教育。

《课标》里“数与代数”中贯穿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是针对过去计算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提出来的。例如某一种题目,只要求笔算,另一种题目只要求口算,即使口算也往往只有一种思路(当然,学生如有其他思路也不限制),这样很容易忽略个别差异,遏止了学生的创造性,何况有不少题目本来就可以有多种算法的。可以说,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在计算教学中促进每个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应该明确“算法多样化”与“一题多解”是有区别的。“一题多解”是面向个体,尤其是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遇到同一道题可有多种思路

多种解法,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多样化”是面向群体的,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欢或最能理解的一种算法,同时在群体多样化时,通过交流、评价可以吸取或改变自己原有的算法。因此,在教学中不应该也不能要求学生对同一题说出几种算法,否则只是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如果在计算课上,讨论一道计算题,出现了10种、20多种的算法,教师还一个劲儿地给予鼓励,临下课时,只简单地说了一句:“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其结果是班上思维迟缓的一些学困生确是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产生了干扰。这种情况是不是我们鼓励的个性化呢?我认为不然。数学是讲“优化”的算法,“优化”的含意是要求寻找最简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诚然,在多种算法中,有的并不见得有优劣之分。但是,一般情况下,总有个最基本、最一般或最佳的算法。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比较、去评价,并使大家掌握那些公认的更好、更一般的算法,以便举一反

三、闻一知百,否则就失去了教育的功能。算法多样化绝非是越“多”越好,切忌一些无价值的重复。总之,一切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

二、生活化与数学化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孩子们感到数学有趣、有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是数学课改的最大亮点。

数学,对儿童来说,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把数学教学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新教材的编排,有的通过调查商品标价引入小数乘法,调查父母月工资的收入计算多位数加减,测量足球场的面积并以其为参照物,体验1公顷的实际大小;有的结合新课内容介绍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有的复习课也已不只停留在“查缺补漏,知识系统化”上,开始着力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体尝到数学应用的价值。但是,我们该不该有这样的疑惑:“数学问题是不是都必须从儿童的生活实际提出?”“教三角形内角和怎样从生活实际引入?”“循环小数又怎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应该看到,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种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来自两个方面,有来自数学外部的(即现实的生活实际),也有来自数学内部的。无论来自外部或内部,只要能造成学生的认知矛盾,都能引起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就会出现发展,都是有价值的。前面提到的“三角形内角和”,如果采用由旧引新的方法(设问:正方形有几个内角?四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长方形呢?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大小是不固定的,有没有规律呢?)三言两语,就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因此,看问题必须全面,不能绝对化。教学是科学,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当前,数学教学注重应用,既讲来源,又谈用处,大大地克服了过去“掐头去尾烧中段”脱离实际的倾向,成效是明显的。但必须认清,

我们反对的是只“烧中段”,而不是不要“烧中段”,我们反对的是过度的形式化,而不是不要形式化,数学的形式化是数学固有的特点。我们既要注重应用、返璞归真的一面,又要注重抽象概括、形式推理的一面,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问题,提炼出数学模型,利用其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所以,重要的数学概念、规律应加以概括,常见的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路程等)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仍要揭示,在重视直觉思维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形象思维和初步的逻辑思维,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探索与发现

学习方式一般说来,可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两种。

发现学习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独立探索和发现其结论。这种学习方式(亦称发现法)是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J.S布鲁纳提倡的,并流传欧美,这种方式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名称,如问题研究法、探索法等,实质均基本相同。布鲁纳认为,在人类全部生活中,人的最大特点是会发现问题。他把学生视为“发现者”,甚至像科学家那样去发现,教师不给任何启发和帮助。创导者认为,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探索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传入中国时,我国教育家将“发现法”引申为“引导发现法”,主张在必要时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一点“引导”,与布鲁纳的“纯发现法”有些区别。教学实践折射出这样一个道理,外国的先进经验或理论的引入,必须本

土化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我国目前强调的“自主探索”与“发现学习”亦基本相同。

美国另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D.P.奥苏伯尔针对20世纪60年代许多人以为讲授必然会导致机械学习,而发现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的片面看法,在创造性地吸取了J.P.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认知观点后,首先对学习进行了两个维度的不同分类。根据学习的深度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根据学习的方式分为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

他不像布鲁纳那样只强调发现学习,认为学习可以分为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后者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奥苏伯尔的见解对我们研究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有启发的。

小学生学习数学,首先要掌握前人积累的数学基础知识(往往以符号形式表示),学生必须积极思考,理解每个符号、式子所代表的实际意义,才能真正内化成自己的认识。如果学习中仅仅记住这些符号的代表组合,例如,只知道读作“三分之二”,却不明其意,这就是机械学习。一般的数学学习都是有意义的学习,当然不排斥个别的机械学习,如背乘法口诀,这种熟记只有助于记忆,并不表明推导其结果的过程,而且机械学习也只是辅助性的学习。

数学学习中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指学习内容已以定论形式展示出来,不需要学生去独立发现,只要学生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检索与新知识具有实质性联系的固定点,使之相互作用,实行新知识意义上的同化,从而扩大或改组认知结构。例如,“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本身就是一种规定,学生在原有已掌握的加、减、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

“先乘除后加减”直接计算,便可接受这一知识。

目前我国提倡的探索学习则不同。这种学习方式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材料的实验、尝试、推测、思考去探索发现某些数量关系和图形特征。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求法时,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平行四边形纸片,通过剪拼、割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分析割补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从而探索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底×高”。

就以上两种学习方式的功能比较而言:探索学习比较开放,它更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强调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和创新潜能的培养和发挥,但是费时较多,何况数学学习,不必要也不可能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习课题对原认知结构具有潜在的意义(即有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二是学生具有积极学习的心向。如果两个条件俱全,同样可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学习也是有效的;如果缺少其中一个条件,就容易造成死记硬背。 由此可见,两种主要学习方式都很重要,各有利弊,各司其职,不可偏废。而且有时在同一节课内,两种方式兼而有之、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我认为,新一轮课改中反复强调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改变学习方式”等,主要是针对过去过分沉湎于接受学习而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情况而提出的,绝不意味着反对接受学习。教学中,教师应全面而综合地从教学内容、要求、对象等各因素进行考虑,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以确保学

习的有效性。那种提倡一种又去否定另一种学习方式“非此即彼”的绝对化做法和说法,不仅不符合教学实践,而且对课改的深入发展是有害无益的。

自主探索是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索,要处理好自主和引导、放和收、过程和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面对挑战性的问题,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探索求得的,就应大胆放开,放要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应该看到,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收效极微,失去了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剩下的主体性往往也是苍白无力的。

四、应用数学的意识

这个提法是以前大纲所没有的,这几年颇为流行,未见专门的说明。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大纲理念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新旧教材中,都配备有所谓的应用题,有许多内容已经很陈旧,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结合实际重新编写应用题只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本人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学习

方法、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在日常教学中,就要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早日成为新课改中合格的、成熟的数学教师。

重视问题解决是各国和各地区数学课程目标一个显著的特点。美国NCTM数学课程标准(1998)把“问题解决”作为目标之一,而且把“具有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作为“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台湾地区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之一是“数学课程强调数学解决问题活动。”对此有两个具体要求:(1)数学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先将问题变成可以用数或图形呈现的形态,做出一些个案,然后以归纳的方式或演绎的方式,把个案的解法形成一个数学模式。这样的解决问题历程在数学课程内应一再出现,使儿童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觉中学到。(2)当学生在数学课程内习惯于面对非常规问题进行解题活动时,他就养成了主动思考的习惯。在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时这种能力会帮助他调整适应,使他成为现代化社会的优良公民。英国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旨在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内容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荷兰数学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重视问题解决。韩国的数学课程重视吸收当代国际数学教育研究的新成果,重视数学应用,提倡数学问题解决,引入开放性问题(实际问题、非常规问题等),把问题解决作为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新课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感觉自己收获颇多,同时也深感自己研究的课题很具有实际意义。重视问题解决已成为世界各国数学课程改革共同发展的趋势,我国也不例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国家的富强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学习,掌握和创造性的应用,学生必须学以致用,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创造性的活动,“在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研究正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美国匈牙利著名数学家乔治·波利亚曾提到:“对学生灌注有益的思维习惯和常识也许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但一个数学教师假如他在这方面取得了成绩,那么他就真正地为了他的学生们(无论他们以后是做什么工作的)做了好事。能为那些70%的在以后生活中不用科技数学的学生做好事当然是件最有意义的事情。”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指出,波利亚在这里不是降低了数学的重要性,而恰恰相反,表明了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对于个人乃至整个民族、整个人类的重要性,即数学对于人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以及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就整个民族或人类而言,就是理性精神)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中学数学的教学要能够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在数学问题的探究中,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的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的解题策略。所以我们在数学教育中应当突出问题解决教学,突出思维方法的学习和训练。

建构主义理论同样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就数学学习而言,应当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小组合作探索,尝试各式各样的数学问题,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换言之,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分析问

上一篇:巡察动员部署会主持词范文下一篇:巡查反馈意见整改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