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数学学习的灵魂

2022-09-12

教育部最近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 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进行了调整, 提出要合理减轻学生的负担,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提到:初中数学中要培养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 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 不断追求新知, 独立思考, 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 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在数学教学中, 展现数学思维的过程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由于数学的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贮存和应用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思维的训练和发展的过程。所谓的创新思维的能力, 对学生而言, 主要是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尚未知道的知识和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个人的求知欲、进取心、自创精神、意念力与自我实现决心的体现。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操作, 通过推理、证明去解决创新性的问题, 才能培养学生的智力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有下面的几点体会。

1 创新思维教学体会

1.1 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塑造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传统的应试教育, 延续着“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学生处于受体地位, 因而出现了学生掌握知识不牢固, 不灵活, 高分低能的现象。实施素质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其根本也就是培养创造性的人才, 塑造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人格是实现创造力的基础, 塑造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 人人都有创造的可能。”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扬民主的教学作风,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大胆发表意见, 充分体现教学的主体性原则, 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 积极参与教学, 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在讨论问题时, 要创设情境而不要设置框框, 不要干扰、压制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一些错误意见不要指责、嘲笑, 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 鼓励他们正视并改正错误;对有争论的问题, 要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 让他们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在积极、乐观、自信的心理下去探讨、解决;对于认真思考又有独立见解的学生要给予鼓励, 这正是培养创造性人格的好机会。

1.2 创设问题情境, 营造创新思维的氛围

问题情境是指人们在学习、工作的过程中, 出现了新的目的, 新的问题, 新的活动情况, 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和手段已经不够用了。这时, 人们就会有一种渴望达到目的, 解决面临的问题的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如果教师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 就会使学生产生渴望解决问题的需要, 对数学的内容发生直接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 设立学习的障碍, 设置学习的悬念, 引起认识的冲突, 激起学习中的问题等等都是创设问题情境的较好方法。

例如, 在讲授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的预备定理时, 教师可以这样提出问题:“有谁能够简单地测量出电视塔的高度吗?今天这节课, 我教给你们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

这样就设置了学习上的悬念,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外, 在每一节课开始时, 也可以把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出发点, 提出新的问题,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把学习的兴趣、注意力和思维的活动调节到积极的状态。

例如, 讲“多边形的内角和”时, 可以提出问题:

(1) 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共可作几条对角线?

(2) 这些对角线把n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

(3) 所得到的三角形内角和之和与多边形内角和是否相等?

一连串的“?”号, 激发了探索知识的兴趣, 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 调动非智力因素,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智力图素与非智力因素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起着主要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也起着积极的推动和调节作用。创造力不同于智力, 创造力包含了许多非智力的因素, 如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等等, 而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建立在合理知识的结构与数学知识的结构的基础上的。因此, 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以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探索, 追求所学知识的深度、广度, 力求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1.4 鼓励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在探索过程中, 不怕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 使学生养成爱钻研, 不满足于已有知识及解答的心理素质, 养成思考问题力求深入、全面、缜密的习惯能力。因此,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择带有普遍性、典型性、思辨性的题目布置给学生, 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去钻研、发现和探索, 在大家都有比较充分准备的基础上, 组织全班有针对性地展开专题讨论。这时, 教师只需注意把讨论引向正确的方向并逐步深入, 而不必忙于作出正确的解答。

例如:有一道几何题, 如图1:已知在△A B C中, D是BC的中点, 且DF=D E, 求证:A B=A C, 如果按照一般思路来证明, 是比较简单的。

证明:

在R T△B F D和R T△C D F中,

∵B D=C D, D E=D F

∴R T△B F D≌R T△C D F

∴∠B=∠C

∴A B=A C

但老师提出要求, 如果在证明过程中、不能使用“HL”定理, 其它方法可以, 证明方法繁难也无妨, 可以锻炼同学们的思维能力、看看谁有创新的证明方法, 然后老师也作出简单提示, 注意在命题具备“中点条件”时添加辅助线。将此题作为课外思考题布置给学生, 经过一段时间准备后, 学生们已经有了大概的证明思路, 利用上课时间, 全班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2 结语

创新思维是孩子成长的翅膀, 我们作为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的老师, 应该把创新思维融入到教学中去。为孩子培养好的思考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人们常把数学比作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 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 不但拥有真理, 还具有至高的美。这美就体现在, 数学活动中蕴含了无穷的创造因素。因此, 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教学优势, 来实施创新教育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关键词:创新思维,数学学习,灵魂

参考文献

[1] 李素玲.通过解题教学培养思维品质[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06, 9.

[2] 王萍.浅谈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J].安徽教育, 2007, 5.

[3] 李玉莉.谈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核心[J].成才之路, 2007, 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护理干预在胃大部分切除术围手术期的应用下一篇:启发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