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教学欣赏

2022-09-11

在生活中, 存在的问题本身往往隐藏着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欣赏没有规定的方法, 也给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的创造提供了无限空间。相传唐代书法家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担夫争道, 而提高了书艺;怀素夜闻江涛, 启发了书法艺术的灵感等等。这些“艺术无定法”的事例, 告诉我们既然美术欣赏没有固定方法, 我们何不触类旁通, 即通过引进与美术作品有联系的事物或知识, 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以达到欣赏的目的。事实证明, 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 不仅能提高同学们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 而且也便于他们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还可以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同时, 在欣赏课中还穿插了其他学科的知识。笔者认为美术欣赏课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基础理论知识在美术欣赏课中是很重要的, 如果把欣赏当作一把锁的话, 那么理论知识就是这把锁的钥匙, 如果美术欣赏课教学只重视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 把时间一直停留在感性认识上, 忽视对美术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缺乏对作品的形式、流派、美术语言等要素的探索, 其结果就会导致学生欣赏思路茫然, 欣赏能力难以形成。在上每一节美术课之前教师都要认真备课, 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结构。讲授时做到理论在先, 以理论指导实践。具备了对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才能对名优作品的分析有深刻的认识, 获得更多的艺术营养, 达到美术欣赏的目的。如:上《多彩的风景》一课, 就是一副很有思想的画。一部分同学对什么叫绘画、什么叫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等不了解, 分辨不清, 就更谈不上怎样欣赏绘画作品:所以把油画、水粉画、水彩画的特征在课堂前几分钟作一介绍, 让学生对油画、水粉、水彩的特征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在理论与名优作品相结合的基础上, 去感受名作给观赏者的美的享受?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 多讲解名作名画, 加强在课堂上的效果

在讲齐白石的《群虾图》时, 首先要了解齐白石的历史背景:名璜, 字渭清, 别号白石山人, 寄萍老人, 湖南湘潭人。出身贫寒, 幼年辍学, 牧牛读书。早年以雕花木工为生。“廿七年华始有师”直到27岁才有机会向文人名流学习书画, 正式从艺。老人在案头水盂中蓄养活虾, 实际观察写生, 研究画法, 逐渐掌握画虾结构与动态要领, 开始领悟到写生与笔墨结合的奥妙, 才显露出信心。老人的虾可谓是画坛一绝, 灵动活泼, 栩栩如生, 神韵充盈, 更显得虾体有动态之感。老人画虾, 来自生活而又超越生活, 大胆的概括提炼, 真是以型写神, 笔笔传神。再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1937年4月26日正午, 正是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逢集的日子, 热闹的集市上人群来往。这时, 谁也没有想到大批德国轰炸机正在蜂拥似的飞来。经过三个半小时的狂轰滥炸, 这个传统的小城变成了一片瓦砾, 2000多位平民葬身火海, 这就是西班牙历史上有名的“格尔尼卡大屠杀”。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 其上方的电灯看起来好象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 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 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 一下子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 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 大胆的用夸张变形的手法, 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 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 黑、白、灰三色, 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 显示出深厚的艺术, 这幅世界反战名画控诉了这场针对手无寸铁的平民施行的大屠杀, 对法西斯行为的遣责和抗议。

3 引导对名家作品观察, 加深理性认识

在讲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时, 引导学生首先让学生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去观察, 观其色彩、造型。讲述大师绘制此画的时代背景, 历史背景, 及所属画派, 让学生从中找出“六个人、一头牛、一匹马”的形象图型。这样学生就会边欣赏边思考, 小结时告诉学生正是通过作品中奇怪的造型和黑白灰的色彩, 六个被肢解的人体、一头凶猛的牛、一匹鸣嘶的马来揭露法西斯的罪行的。既表达了人民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概, 又表达了画家的思想感情, 从而使人产生一种泄愤后的“美感”。仅仅用像与不像去评论作品是达不到欣赏的好效果的。通过这样欣赏不但对立体画派有了新的认识, 而且还能运用立体画派欣赏方法去欣赏《亚维农的少女》等其它立体画派的作品。著名艺术史家艾瑞克·牛顿将艺术品比作一层层剥开的洋葱, 表皮是“再观层”, 表层之下一层为“诠释层”再往里一层则是“审美层”……他的这一妙喻, 清楚地告诉我们:美术作品包含有多层次的信息, 从一定程度上讲, 美术欣赏是对美术作品的再创造和再认识, 因此加深对名作研究, 能开发学生求异思维, 发散思维。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正确观察, 营造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自己讲, 畅所欲言, 在观察中去想象, 去思维, 去评述, 加深对名作的再认识。

4 发挥创造力, 要完善对美术作品更深刻的思考

“真实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 任何创造都离不开具体的想象。美术欣赏教学在欣赏名作过程中, 大胆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作品时, 凡是学生容易理解的都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 鼓励他们独立观察, 充分想象, 细细领悟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同时要求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 大胆发表个人见解,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他们对美术欣赏的兴趣, 促进学生语言表达和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如, 上《空间的魅力》一课中, 要结合空间透视给同学们讲解, 而学生通过欣赏一些作品有了现实性的联想和虚幻性想象。

总之, 通过欣赏, 学生不仅能领略到照相写实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的魅力, 得到美的享受。我们在看看罗中立的油画《父亲》, 真是发人深省, 多少人在他面前黯然伤神, 因为这位老农的形象已经远远超出了生活原型。它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农民, 正是他们的辛勤劳动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他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这样的“父亲”其实就是我们的衣食创造者。这样的欣赏, 能使学生在灵魂上受到极大震颤, 感悟到生命的真谛。从而培养了学生珍惜粮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摘要: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社会在发展, 教育在变革, 当代教师应对这些问题一定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怎样才能达到美术欣赏教育的目的, 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适应社会的发展, 教育者也在积极地探索之中。

关键词:创新求变,后印象主义,基础理论

参考文献

[1]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 外国美术史[M].高等教育美术出版社, 1990.

[2] 邱正伦.艺术美学教程[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

[3] 马一丹.油画技法[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8.

[4] 王宏建, 袁宝林.美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5] 杨振国.中国绘画[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回归人的本性”——柯达伊合唱教育思想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启示下一篇:基于构建“三证融合、六元进阶”模式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实践探索——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