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子女教育研究论文

2022-04-24

小编精心整理了《家庭子女教育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国之大计在教育,教育成败的关键在家庭教育。现如今,进城务工人员作为社会中的一批特殊群体,其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家庭子女教育研究论文 篇1:

基于融合视角的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浙江省进城农民工人口已进入家庭化阶段。但令人堪忧的是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原因,进城农民工对家庭教育不够重视。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进城农民工子女更需要关怀。因此,笔者从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入手,依据相关的理论及实践研究,分析了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探讨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思考与对策,提升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性。

关键词: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是指户口在农村,随同进城务工的父母在城市里生活学习,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城务工人员规模不断增大,据嘉兴市新居民事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3月嘉兴市总计新居民213万,与户籍人口比达0.62,占人口总数近四成。并且,其流动结构也产生了巨大变化,由最初的“单身外出”逐步转变为“举家迁徙”,出现了家庭化流动趋势。据调查显示,67%的家庭是举家进城打工。而由此衍生出来的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显示问题。不少学者专家也对此进行研究,各级政府部门也采取了相关措施。但在梳理相关资料中发现,对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关注颇少。而家庭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是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和融入城市的基本依托,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基于此,笔者以嘉兴市为例,对进城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进行调查与分析,以问卷调查、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利用各校学期开展期间,走访了嘉兴市2区、当地7所外来务工子弟学校、公办学校、新居民管理局、教育局、当地企业与政府,开展教育现状调研。共设计了针对外来务工子弟学校教师、外来务工子女的家长、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当地居民、政府五个调研对象的调研问卷,期中5处样本采集城市共计发放调研问卷570份,回收有效问卷473份,回收率和有效率为83%。

通过对调查样本的数据分析及访谈材料整理,发现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存在较大问题。

一、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一方面嘉兴市政府在外来人员管理服务上创新举措,成立了新居民管理局,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来保障新居民群体享有的权利,在缓解外来人员子女就学难问题时,加快了公办学校建设进度,尽可能吸纳外来人员子女入学,据统计,公办学校班级中外地生占近1/3,并采取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形式建设外来人员子女学校,现全市外来人员子女入学率超过了95%。另一方面,就外来务工子女受教育权而言,这类群体在享有教育资源公平性上仍面临严峻的挑战,于此同时衍生而来诸多教育问题,究其形成原因更值得深思。调研分析结果显示,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形势不容乐观,突出问题具体现在以下方面:

1.家庭教育环境差、学习条件缺乏

家庭背景对未成年儿童的成长有重大影响。团队调研的均是小学阶段学生,年龄段在小学6~12岁,正处于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由于家庭经济收入水平不高,其家庭教育环境并不乐观。在调研问卷中“如果给孩子购买图书,每学期您能接受的金额是多少”,仅20%的家长表示能接受100元以上的图书支出。在蓝天民丰学校及其周边社区走访中笔者发现这些外来务工群体多住在城乡结合部,或近郊的工棚、集体房、廉租房,周边文化教育设施差,儿童学习书籍资料少,缺乏休闲、娱乐和学习设备,而且周边人口复杂,居住环境不具备子女学习相适应的环境与条件。

2.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调研中发现,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内容比较单一,不少家长过于注重孩子成绩高低、升学率,对孩子期望很高。分析调查结果显示,91.3%的家长都较为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有8.3%的家长关注到了孩子品德修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另外,83%的家长希望孩子获取大学以上学历,而“轻松、收入高、自由”的工作期待比例占到65%,由此可见,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家长大多一味追求子女的学习成绩,这种学习成绩至上的价值观往往导致家长忽略子女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其次是家庭教育的方式简单粗暴,多数家长在对子女的教养上还是以“棍棒教育”为主,据调查其比例占到45.92%,能耐心教导的只占3.44%。此外,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家庭常常是上演“家庭暴力”的重灾区,在受访的73个外来务工随迁子女中,有20个孩子不同程度的经历过家暴。

3.家长家教水平低。家教能力和沟通能力欠缺

外来务工群体自身文化水平有限、综合素质低,在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上往往有失理性与科学。就家长文化层次而言,初中以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70.5%,当子女犯了错或者学习成绩不如人意时,多数家长在对子女的教养上还是以“棍棒教育”为主,据调查其比例占到45.92%,能耐心教导的只占3.44%。在调查中,63%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起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但是他们的行动却和想法却背道而驰,而与家长深入访谈中,87%的家长表示自己不清楚孩子的喜好、性格。他们也表示自己起早摸黑,根本无心照顾与关心子女,从而与子女存在一定隔阂。

4.家长与学校缺乏沟通交流

当前,在针对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尚未有效形成教育合理,这正是当前我们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中不可忽视的一面。访谈了解,学校与家长联系偏少,家长也不主动与学校联系。一般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教育,甚至拒绝学校通过家校通平台与家长的交流,对孩子的健康状况不闻不问。有不少家长告诉我们,“我在外工作,孩子就一人在家活动”,从侧面反映出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活动场所仅限于狭窄的小区。由此,在相互联系、相互的教育系统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乏配合与协调,导致家庭教育封闭。

二、影响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因素分析

1.家庭内部因素

在受访的180名家长中,年龄在25~35岁为主占60%,35~45岁占30%,45岁以上则占10%。现有学历在小学、初中、中学、中专、大专各占40.5%、30%、18%、3%、2%,无家长学历在本科生及以上,不到5%的家长取得中专大专学历,学历集中在小学。在受访人群中文盲率则占约6.5%,而我国人口粗文盲率早在2010年就已经降低到了4.08%。由以上两组数据,可得出结论:作为家长的外来务工人员自身的文化程度偏低。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势必会影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突出表现以下四方面:家庭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式简单,日常管教不到位,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1)教育观念落后

农民工家长教育观念表现出了极强的功利性,更关注学习成绩,忽视能力的发展。并且受经济能力和时间所限,较少有家庭让孩子参加兴趣班,对孩子才能的发展往往力不从心,让孩子潜能失去发展的机会,缺少创新意识培养。

(2)教育方法简单

调查表明农民工群体对待子女教育片面强调物质强化。不会激发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农民工家庭教育在激发孩子发展内驱力方面表现出较多不足:过于溺爱孩子、不善于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不会尊重孩子的意见和看法、默然对待孩子的进步或好的表现、强调父母的身份与权威等。

(3)日常管教不到位

平时疏于对孩子的管理,给子女的学习帮助偏少。如子女不做作业、玩电子游戏、交友不善、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等问题都是农民工家庭容易忽视的。行为纠错能力不足。青少年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个性心理、行为习惯正在形成,稍不注意,孩子容易形成逃课、上网、吸烟等不良的行为习惯。对于不良的行为习惯,家长不应简单训斥甚至打骂,也不能过于偏爱、护短任其滋长,农民工父母往往缺少这些应有的教育纠错能力。

(4)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不懂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不会疏导孩子情绪。农民工父母往往缺少对孩子自信心培养的有效手段,许多家长不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不会及时肯定孩子的进步;相反有些家长会在孩子犯错时责怪他们,遇到挫折时谴责他们,不利孩子自信心的培养。

2.家庭外部因素

(1)教育环境

公办学校教育资源短缺。民工子弟学校师资力量弱,资金来源匮乏,设备简陋,教学质量不高,这些都限制了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民工子弟学校急需解决正规化的问题,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教师水平低,教育方式不当。个别教育者自我要求不严,言行不慎,教育方法不当,对学生不尊重、不信任、不能一视同仁,有的甚至对学生讽刺挖苦,变相体罚等等,这是教师的“师德问题”,这也对农民工子女的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在走访的过程中,有老师这样讲到“我们学校也有出现体罚的事件,虽然说老师也是抱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但其实这也是师德问题”。

教学资源差距大。特别显现在民办学校与公立学校,甚至是纯民工子性质的学校,集中表现为教学硬件设施简陋,文化建设紧张、资源短缺,校园安全建设不到位。

(2)社会环境

以上原因均成为制约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之类的重要因素,但城乡二元结构是产生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以及在城乡户籍壁垒基础上的其他问题。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农民工家庭虽然已经流入城市,但在养老、医疗、失业、救济、补助等方面不能与城市市民享有同等待遇,农民工家庭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社会,随迁子女由于户籍限制并不能真正公平地享受当地的教育资源,加大了心理落差,也增加了家庭教育的难度。

三、改进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思考

1.家长应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尽可能地转变自身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掌握科学家教方法,从而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应认识并接受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加强学系,主动参加培训,提升自身教育水平。应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及时与学校、老师进行联系,掌握孩子成长情况。

2.学校应创设一定的条件帮助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进行家庭教育。应积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学校定期开家长会,教师经常性家访,定期开展亲子活动。应建立家校合作制度,定期与家长沟通,汇报子女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思想情况,搭建一个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最后,学校应该建立心理咨询室,随时帮助孩子解决一些心理问题。

3.社会应提供相应的场所和设施来提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质量。积极举办多种形式的家长学校以提高进城农民工家庭教育质量。建立儿童少年机构,定期开展讲座、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搭建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帮护体系,减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4.政府应加大投资,运用大众传媒和法律手段促进进城务工人员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完善法律法规,将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纳入法制轨道。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建立进城农民工基本社会服务制度体系,保障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权益。加大民工聚居区环境整治,支持建立社区图书馆活动室,积极组织随迁子女参加活动。

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是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社会改革浪潮推动下的必然产物,我们看到嘉兴市政府在应对外来务工群体上作出了良好榜样,但仍有待优化改进,而不断改善新居民子女的教育问题,需着力保障新居民子女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呵护新居民子女的心理健康,更需要对政府在社会保障、就业、就学、就医和文化生活等方面不断予以更新,使每一个城市中的新居民都能更安心的在当地长远生活及发展,让新居民不断地市民化。

作者:冯超杰 夏江宁 卢蔡

家庭子女教育研究论文 篇2: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研究

摘   要:国之大计在教育,教育成败的关键在家庭教育。现如今,进城务工人员作为社会中的一批特殊群体,其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然而新时代背景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为改善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状况,学校可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通过召开主题家长会与家庭教育交流会,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依托教育扶贫,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情感认同;建立规范、有效的家长学校,形成良好的家校合力等,引导进城务工家庭主动承担起学生成长的责任,促进随迁子女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新时代;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教育;学校工作

人类家庭教育的行为,内在地实现着人类对后代的生命之爱、后代的独立生存、家庭生命体的利益和家庭的精神追求,外在地构成了教育大厦的基础,制约着个体人生的教育成败和事业成败,进而影响到人类文明的结构和发展。家庭教育对个体成长、观念形成以及生活能力的提升起内在作用,而家庭和睦以及社会和谐稳定是外在表现。现如今,进城务工人员作为社会中的一批特殊群体,其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及民族的发展。做好当下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对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公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兴旺发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家庭教育的不足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和补充,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助力器”。然而,从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上讲,传统的家庭教育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首先,民主性不足,传统的家庭教育主要是长辈对晚辈的教育行为,在教育的过程中呈现出了一定的“专治”性,这使得子女在面对问题时缺少了一定的主动性;其次,发展性不足,传统的家庭教育往往是子女在婴幼儿时期体现得较为突出,而随着子女的成长,家庭教育在慢慢弱化,当子女成年以后,长辈对晚辈的家庭教育则逐渐退出,因此,传统的家庭教育基本上仅局限于子女的未成年阶段;再次,战略性不足,传统的家庭教育内容虽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但更多的却是以子女的成长和个人或家庭所需为主的教育内容,对民族发展的理念渗透较少;最后,系统性不足,传统的家庭教育内容较为零散,往往是就事论事,无法全面系统地对子女进行教育,这是家庭教育的内在缺陷。

二、新时代背景下的家庭教育

2015年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总书记的讲话,使家庭教育在内涵上发生了重大转变。首先,从价值观上讲,家庭教育由传统的个人发展提升到国家的发展所需,即家庭教育要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子女;其次,从格局上讲,家庭教育由传统的家庭和睦转向社会和谐;再次,从发展对象上讲,家庭教育由传统的个人发展转向国家发展与民族进步。因此,新时代背景下的家庭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在内涵与行动上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量的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成为务工人员,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为更美好的生活努力奋斗;二是为了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改善子女的教育条件,使子女的教育“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8》数据显示,人户分离人口为2.91亿人,流动人口为2.44亿人。可见,大部分务工人员外出的同时,子女也随之迁移,即“举家出动”的进城务工现象已十分普遍。由于进城务工人员的条件普遍不好,导致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具体体现在:第一,由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性质,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处于一种“放养”状态,即家长与学校联系不及时,子女在家与在校情况对他们来说处于“失联”状态;第二,由于进城务工人员的经济情况普遍不好,他们多数租住在城鄉结合部,这种群居状态下的家庭教育与农村相比,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甚至子女的生活习惯与农村相比出现了某些新的问题;第三,受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制约,进城务工人员对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内容和方式较为单一,承继着传统的“说教”模式,或者“棍棒出孝子”的理念,这种教育理念对培养新时代的公民极为不利;第四,目前,“80”后已成我国劳动力的中坚力量,但我国的“80”后被认为是最辛苦的一代,其中一部分人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成为了独生子女,这部分“80”后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关键时期,不论是公职人员还是务工人员,他们很难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上。同时,“80”后的育儿经验极为薄弱,基本上继承了父母辈(“60”后)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如前所述,这些理念与新时代的教育理念相悖。

四、学校介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策略

2018年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并明确指出:“教育、妇联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在排序上,教育部门成为第一责任单位。”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的人的活动。因此,学校作为教育部门的主体单位,应高度关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实现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介入务工人员家庭教育的策略中,首先,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召开主题家长会,更新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庭教育理念,转变家长传统的“严父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观念与方法。学校通过召开主题家长会,能够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教会家长新时代要求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式,逐步转变进程务工人员的家庭教育观念;二是通过主题家长会,了解进城务工人员在家庭教育中的困难与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进行归纳与整理,组织教师积极研讨与交流,并针对不同家庭开展有效帮扶;三是长期追踪家长在转变家庭教育理念与方式上的实际情况,并收集相关信息,为下一步解决问题确定目标和内容,以及时改进帮扶教师的工作途径。

其次,学校应当定期组织开展家庭教育交流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通过收集优秀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按照尊重、自愿的原则,邀请这部分学生家长参与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分享自己的家庭教育经验,发挥榜样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并为众多家长提供案例参考。同时,学校可以邀请知名的家庭教育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普及家庭教育的知识,为存在困惑的家长排忧解难,促使家长实施科学的家庭教育。

再次,依托教育扶贫,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情感认同。由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缺乏稳定性与保障性,致使家长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家庭的温饱问题上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与情感问题。随迁子女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机会较少,导致他们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无法得到及时解决,孩子缺少父母的关心与陪伴,久而久之,他们就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为此,学校在落实国家教育扶贫工作中,应使随迁子女切实感受到国家、社会以及学校的温暖与关爱,消除学生的自卑感,促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真正把“扶贫先扶志”的教育扶贫理念落实到位。

最后,就全局而言,应当建立规范、有效的家长学校,形成良好的家校合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家庭教育首先是家长教育,家長学校的开办为家长提供了必要的学习机会,有利于宣传和普及家庭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提升家长的素质,指导家长有效开展家庭教育,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颁布,充分说明了国家对家长学校的高度重视。然而,就目前为止,家长学校的开设,还存在许多问题。笔者认为,开设家长学校,学校首先应当通过开展主题家长会,收集、调研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开发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的校本课程,即开发有效的校本教材(课程),更新家庭教育知识,消除家长的教育困惑,提升家庭教育实效。

百校之父田家炳先生曾说:“中国的希望在教育。”而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并自觉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目前,我国务工人员约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为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上好“人生第一课,扣好第一粒扣子”,家庭教育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进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

[2]秦国梅.家长学校现存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J].智库时代,2019,(36).

作者:王明强 董英洁 韦慧贤

家庭子女教育研究论文 篇3:

初中阶段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 要:由父亲或母亲单独抚养孩子的家庭,被称为“单亲家庭”,这样家庭的子女被称为“单亲家庭子女”。由于父爱或母爱的缺失,这部分子女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展现了在初中阶段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后,分析了造成原因,然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意识形态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对婚姻、家庭的认识同传统的观念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离婚的家庭越来越多,父母离异逐渐成为一种常态。这是当前单亲家庭的主要成因。第二种情况是父母一方伤亡或出走,这样的单亲家庭也比较多。第三种是子女由未婚妈妈或未婚爸爸独自抚养,这样的情况比较少。单亲家庭的子女在心理上往往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影响着孩子的生活、学习、成长。这部分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必须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让这部分孩子摆脱“单亲”带来的阴影,以阳光、自信、乐观、向上的心态拥抱生活、健康成长。

一、当前初中阶段单亲家庭子女常见的心理问题

初中生同小学生相比,不管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有了不小的变化。积极向上、乐观自信、心理健康的孩子,到了初中阶段,随着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的提高,会对生活充满热情,对人生、世界、價值观有了初步的认知。但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完整的爱,在学校也少了小学老师的高度关注,同学间也不再像小学那样无话不谈,隐藏在心底的阴影会逐渐增长,形成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种表现:

1.孤独抑郁,叛逆粗暴

单亲家庭中的一些孩子,由于不能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享受父母双方的关爱,内心感到自己是孤独的,不愿意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在大家面前。到了初中之后,越发显得沉默寡言,性格抑郁,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狭小的空间内。有什么问题都自己一个人扛着,不愿意告诉父母、老师、朋友。而由于自身能力有限,许多问题往往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去解决。父亲或母亲因一方独自养育孩子,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叛逆、粗暴,什么事都喜欢和别人对着干,通过对抗的方式来宣泄内心积攒已久的负面情绪。

2.自卑内向,自私冷漠

有些单亲家庭的孩子,会经常和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觉得自己在诸多方面都不如别人,在做事情时畏首畏尾,缺乏自信和勇气。这在缺少父爱的家庭表现得尤为突出。有的家庭在父母离异后,孩子会受到父母双方或单方或亲戚的影响,认为另一方不爱自己,拒绝对方对自己的关爱和养育。甚至对人情冷暖有了更加消极的认识,更多的是看到了人性的丑陋,世事的艰难。在内心深处,往往认为自己是可怜的,周围没有人对自己是发自内心的关爱。时间长了,变得自私、冷漠,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亲人缺乏温情。

3.心理偏差,放任对抗

一些单亲家庭,由于抚养孩子的一方经济条件不够好,迫于生活压力,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养家糊口上,对孩子缺少关爱和关注,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叛逆期,在这样的情况下会产生重大的心理落差,觉得自己是可有可无的,于是放任自己的行为,和一些不良少年聚集在一起,寻求刺激,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受到父母老师的教育时,会觉得他们是在限制自己的自由,自己的行为是在彰显自己的个性。管教严了,有时会用过激的行为来进行对抗。

4.情绪不稳,厌学严重

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人生观、道德观、社会观的初步形成时期,非常需要父母、老师、社会进行正面的引导。但由于这三方都不能对单亲家庭的子女给予更多的关注,一部分单亲子女缺少正确的自我认知、缺少对社会和生活的正确认识,没有明确的目标,再加上学习任务繁重,会变得易躁易怒,厌学情绪严重,迟到早退,逃学旷课,逃避集体活动,不能正确接受父母、老师、同学的帮助和关爱,对同学冷淡,对父母冷漠,对老师回避。

二、初中阶段单亲家庭子女常见的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1.家庭教育存在偏差

家庭完整的孩子,能接受到父母双方正常的关爱。可以从父亲身上学到坚强、豁达、乐观、责任、担当,从母亲身上学到慈爱、细心、善良、坚韧、温柔。父母之爱不缺席的家庭,孩子的心理是健康的,性格是健全的。但在单亲家庭,孩子感受到的家庭氛围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抚养孩子的一方觉得孩子缺少了父爱或母爱,在心理上觉得孩子是可怜的,所以在生活、学习上尽可能地去满足孩子,舍不得让孩子受委屈。尤其是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更会无原则地一味迁就孩子,让孩子养成骄横无理、自私冷酷的性格。一种是觉得自己的婚姻是失败的,自己的人生是灰暗的,孩子不能再像自己这样,于是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于是对孩子的方方面面都严格要求,尤其是在学习上不从孩子实际情况出发,要求孩子必须成绩优异,出类拔萃,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对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正常成长。

2.学校教育不够深入

虽然素质教育已提倡多年,但升学的压力依然存在。再加上现在学校已不再是单纯教书育人的场所,许多部门打着“提高学生素养”的旗号,把许多活动都引入学校,无形中增加了老师的负担,在紧张的教学时间里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与教学无关的各种表格、调研、活动。在这双面夹击下,老师没有更多的精力来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的家庭情况也了解得不够深入。当学生出现了违纪情况时,老师不能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处理,使单亲家庭的学生在心理上对老师的处理不认同,从而产生抵触情绪,轻者表面认错、内心并没有认识到要改正自身的错误,重者产生逆反心理,将错误扩大化。

3.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网络的普及,网络的普及给人们带来了更为广阔的视野,自媒体的大量出现,使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看到更多素不相识的人的生活状况。但在其中也充斥着大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不正确的社会认知。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往往对未知的领域是好奇的,对新鲜事物总是想着去触摸、去尝试。而新鲜、刺激、自由散漫、我行我素的生活方式更能勾起他们的无限向往。一旦遇到合适的机会,他们会急不可待地加入这样的行列,久而久之,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一步步走向堕落、走向深渊,甚至受到一些犯罪分子的引诱、逼迫,触犯法律,受到制裁。

三、初中阶段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对策研究

孩子生长在单亲家庭里,是不幸的,但不能因为爱的缺失、教育方式的不当,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增加孩子的不幸。家庭、学校、社会要携起手来,给这部分孩子更多的关爱和关注,帮助其健康成长。

1.单亲家庭要把爱与科学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

要施予孩子正确的爱。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爱也是要有一定限度的。无原则的爱,往往会害了孩子。单亲家庭的父母,在给予孩子关爱的同时,要讲究方式方法,爱而不溺,严而不苛,娇而不惯,纵而有度。在思想上让孩子认识到,虽然自己的家庭在形式上是不完整的,但父母对孩子的爱依然没变,只不过换个地方来表达。离异的双方尽可能地在教育子女上要做好沟通,原则要一致,不能在另一方面前贬低对方对孩子的爱。在金钱上,要控制孩子的用量,让孩子学会理性消费,培养孩子的攒钱意识;在学习上,要引導孩子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针对孩子自身的特点,和孩子共同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培养孩子的自信;节假日,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帮助孩子缓解学习的压力,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在轻松的氛围中和孩子聊聊学习、生活的情况,及时消除孩子的不良情绪;在性格塑造上,多为孩子创设一些实践活动,培养孩子的自信、乐观、积极进取、敢于承担的良好品质,同时也让孩子看到生活的艰难、痛苦、不幸、欺诈,让孩子逐步认识到生活的多面性、社会的复杂性。

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异性。一旦发现孩子有早恋现象,首先要和孩子表明到了青春期对异性有好感是正常的,消除孩子的羞耻感。接着可以试着从朋友的角度和孩子一起探讨对方的优点和缺点,让孩子正确看待对方,而不是盲目地将优点扩大化。用这样的方式将孩子一步一步从情感的泥淖中带出来。

2.教师应该积极挑起保护和教育单亲子女的重担

除了父母,和孩子时间相处时间最长的就是老师、同学了。甚至老师在某种程度上比父母更了解学生。许多父母没有发现的问题,还是通过老师知道的。学校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场所,“育人”比“教书”更重要,难度也更大。教师要勇挑“育人”的重担,采取多种方式给予单亲家庭子女更多的关注。在班级建立初期,就要登记学生基本信息,对每个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有初步的了解;接着给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定期记录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进退步情况、表扬处罚情况、身体健康情况、思想动态情况。利用饭前饭后、自习课、班会课,和学生聊天、沟通,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学习习惯、心理健康状况。和单亲家庭子女沟通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发现问题进行处理时,要单独进行,在最大程度上维护其自尊。要做好和家长的沟通交流,双方共同为孩子营造更好的学习生活氛围,逐步引导其向真、向善、向好。

3.社会要投入更多的关注

单亲家庭子女出现的一些问题,已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问题,社会应对这部分人群给予更多的关注。可以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定期对其进行心理引导;可以成立课题,对其进行专题研究,帮助家庭、学校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引导这些孩子健康成长;还要对网络进行整治,整顿对青少年成长造成不利影响的视频、信息,给孩子创建一个相对干净的成长环境。

单亲家庭子女身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已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问题,社会应对这部分人群给予更多的关注。可以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定期对其进行心理正确引导;可以成立课题,对其进行专题研究,帮助家庭、学校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引导这些孩子健康成长;还要对网络进行整治,整顿对青少年成长造成不利影响的视频、信息,给孩子创设一个相对干净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洋,李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管理(中学版),2017(6).

[2]温莉荣.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J].心理健康教育,2018(7).

[3]董明.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9).

注:本文系兰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教育理念下义务教育阶段单亲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LZ[2019]GH211。

作者简介:赵慧琴(1974—),女,甘肃兰州人,汉族,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赵慧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省地方电力研究论文下一篇:低碳经济园林景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