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金融体制应用分析论文

2022-04-11

小编精心整理了《科学发展金融体制应用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近年来,传统金融行业在互联网金融“鲶鱼效应”的冲击下不断进行着演变和优化,如何在经济新常态大环境下实现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平衡发展已成为整个金融行业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创新、用户体现创新等角度出发,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并从系统论的角度结合相关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分析互联网金融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科学发展金融体制应用分析论文 篇1:

浅议我国商业银行影响及中层管理者绩效考核的原因

摘 要:本文从五个方面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影响及中层管理者绩效考核的原因,即经营理念过于注重短期利益,忽略长期发展;考核目的过于急功近利,忽略潜在风险因素;考核设计忽视中层管理者领导职能的效率和质量;考核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渠道过于单一;绩效考核体系缺乏诊断,指导与反馈。通过本文分析,希望对当前银行的发展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层管理者 绩效考核 原因

当前激烈又复杂的金融环境下,对商业银行管理的任何一个问题要仔细研究,不仅需要看到它所存在的表面现象,更需要探究其出现的原因。本文将分几节介绍形成商业银行中层管理者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局限性的原因。

1、经营理念过于注重短期利益,忽略长期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逐步取代计划经济,金融市场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外资银行进入国内市场,由于其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逐步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而商业银行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容易在经营理念上过分注重短期利益,希望在短时间内得到利润等提升。所以在对商业银行的中层管理者绩效考核指标的设定上,也趋向于注重财务指标的比例,忽略了非财务指标。但是一味增强财务指标的比例,容易时被考核者过于注重短期指标的提升,忽略银行的内部管理和长期发展。

完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结构,要不断整治银行出现的漏洞,加强金融风险的管理,创新管理对策。金融风险的防范需要有效的措施,只有不断完善和整改金融监管体制,加强管理力度才能取得成效。要加强对我国的金融业的监管,要改变我国的单向内调的金融管理方法,采取一些国际性的、综合性的监督管理手段和策略,跟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步伐,争取尽快达到国际上的先进水平。手段要参照国际标准,监督管理法规与各种审计制度都要和国际接轨。加入WTO这个开放的平台后,我国的金融机构在激烈的国际金融竞争中显示了疲软的一面。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要不断优化我国金融组织结构,强大对外合作。在改进绩效考核指标之前,需要转变原有的不合理的经营理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将眼光放长远,以银行的长远发展为主,不被短期利益所蒙蔽。这样才能使考核体系更加完善,指标更加合理,同时也反过来促进银行的长期稳定发展。

2、考核目的过于急功近利,忽略潜在风险因素

现有的考核目的过于急功近利,一味希望通过考核来督促被考核者为银行带来更多存款,利润等,忽视了其他目标的形成。这样就使得根据考核目的制定的考核指标不科学合理,体现不出绩效考核的重要性。这也导致在设计对中层管理者的绩效考核指标上不够关注风险因素的考核。对于外部市场环境,客户情况的关注度不够,造成了指标设计上对于客户指标的缺乏,例如客户投诉,市场占有率等根本没有涉及。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存在的问题有下面几个方面。我国现有的金融机构大都缺乏金融风险的概念,积极防范及金融风险的思想觉悟较差,法律意识淡薄。我国仍未建立完整的金融风险规避机制,也没有完善的金融组织结构。银行的各种业务都要经过会计信息来反映,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不少银行都违反了金融政策和相关要求,不按规则处理会计信息,使得会计部门频繁出现真假账,一般有真账供给自用,假账应付外用。供应的资料假、对收支项随便调动等情况使得遮掩金融信贷款信任度并产生风险。所以在完善指标体系的前提是要转变考核目的。

3、考核设计忽视中层管理者领导职能的效率和质量

绩效考核指标设定的不合理有很大因素是因为对于被考核对象工作职责的不明确。作为中层管理者而言,完成存贷款指标固然重要,但其作为管理者的领导职能同样不容忽视。如何加强对所处支行的管理,加强支行建设是重要课题。由于设定绩效考核指标的部门没有和其他部门保持沟通,所设计的指标往往单一化,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金融的强势进行,使得我国金融业存在一定的风险。在不断的发展趋势下,如果防范风险的恶势力,就要对金融体系进行完善操作,风险的存在对我国发展金融业形成不利因素。为此,银行不断提出应对政策创建安全有效的金融防范办法,让安全可行的措施促使金融业的良好运行。 领导职能的效率和质量可以体现在对员工的领导监督力度,对上级银行布置的任务的实施情况等。所以对于银行中层管理者而言,重要的工作不仅是银行的核心业务,还包括所在支行的战略性发展规划。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经营理念应该从“向规模要效益”改为“向管理要效益”,绩效考核机制不应该忽视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这样才能使绩效考核的指标设定更加关注中层管理者领导职能的效率和质量,更加完善。

4、考核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渠道过于单一

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渠道单一使得考核指标制定受限制,由于完成指标的激励强度不够,使得被考核者缺乏动力,反过来影响考核体系的整体作用。国内外形势发展让我国金融业有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深入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多形式的现代金融体系,具有高效安全完善合理的特点,加快银行的产业发展,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彻底清除金融风险的各种隐患,顺应形势要深入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体系的管理力度,创新意识要强。跟随世界金融发展的形势,创建具有经济色彩的现代化金融组织体系机构,不断完善现代化金融管理机制,与国内金融安全有效运行及中国经济快递发有密切关系。国内金融与国外金融发展相互比较,在各层次发展中都具有距离感。尽管商业银行在世界中居于500强行列,存在的问题是资本充足率和回报率过低,打造具有作用的市场体制与竞争模式,让形成与开放相辅相成。顺应现代化金融机构的发展要求,提高中国现代化金融教育,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创建具有实力管理多元化的世界形象跨国金融组织。

所以在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上只有做到: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实行差别激励的原则;物质激励要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建立多跑道、多层次激励机制,与时俱进才能发挥好考核体系的作用。如对于考核成绩较高的中层管理者,可以提供带薪攻读更高学位的机会,或在今后退休时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养老金奖励等。

5、绩效考核体系缺乏诊断,指导与反馈

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制约,顺应时代变迁需要转向市场开发政策的稳定发展。针对金融机构中存在的不利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政治机制的建立不完善、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不强、内部管控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导致金融风险在财务中的不利影响。面对严峻的金融风险存在趋势,金融业的发展要形成市场开发模式,要建立对于的目标和方式方法,有序的进行管理审查,真实有效的做到利益最大化。

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机制的一大体制缺陷就是为考核而考核,忽视所有员工共同参与,更谈不上对被考核者进行绩效诊断,知道和反馈,造成大部分被考核者对于考核的目的和作用一知半解。考核被认为是薪酬和晋升的依据,对于考核缺乏认同感。对于考核指标一知半解,这样既不利于被考核者通过考核认识到工作中的不足,又不利于具体考核指标体系的改进完善。但由于绩效考核的体系缺乏考核者和被考核者的共同参与,整体上缺乏客观诊断,对于被考核者缺乏指导和反馈,使得考核指标在设计上不能及时改进,在执行上缺乏引导,考核结果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结论

国内外形势发展让我国金融业有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深入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多形式的现代金融体系,具有高效安全完善合理的特点,加快银行的产业发展,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彻底清除金融风险的各种隐患,顺应形势要深入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体系的管理力度,创新意识要强。跟随世界金融发展的形势,创建具有经济色彩的现代化金融组织体系机构,不断完善现代化金融管理机制,与国内金融安全有效运行及中国经济快递发有密切关系。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造成商业银行中层管理者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局限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的经营理念陈旧,又有考核目标和设计上的不合理性。需要在各个方面“查漏补缺”,对银行中层管理者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积极进行改进,从而推动我国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佳林:《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应用分析》,《湖南大学学报》2015 年第7 期.

[2]姜英兵:《绩效三棱柱模型启示与借鉴》,《财经问题研究》2012 年第7 期.

[3]姚莉:《引入平衡记分卡强化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设想》2013 年第2 期.

[4]尚希:中国财政风险制度特征:“风险大锅饭”[J],管理世界,201(5).

[5]苏明:财政理论与财政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

[6]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10(14).

[7]崔惠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效应[J],学术交流,2011(3).

[8]郭田勇,廖力:金融危机和宏观审慎监管[J],经济研究,2010(13).

[9]刘仁伍: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新体系[J],中国金融,2010(13).

(作者单位:广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市 510070)

作者:李铭浩

科学发展金融体制应用分析论文 篇2:

互联网金融生态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近年来,传统金融行业在互联网金融“鲶鱼效应”的冲击下不断进行着演变和优化,如何在经济新常态大环境下实现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平衡发展已成为整个金融行业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创新、用户体现创新等角度出发,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并从系统论的角度结合相关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分析互联网金融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系统论 生态建设

1 引言

金融生态是指金融组织发展中,在功能上相互分工合作,整体上各金融组织内部存在密切的相互关联性和相互作用,总体上能够执行相关金融功能的动态平衡系统。互联网金融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已经对传统的金融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深入影响,虽然互联网金融是在传统金融的基础上衍生而来,但这种全新的金融生态系统已经通过大数据计算、云处理技术等信息手段不断冲击着整个金融体系,促进了金融行业中的产品交易与流通、消费支付与用户体验等层面的颠覆性改革。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已经极大的拓宽了金融产业的辐射度,在金融多元化创新方面改善了金融生态的多样性,提高了用户体验的便利性,促进了普惠金融的迅速发展,但由于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及行业自律法规的不完善,互联网金融发展中也不断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影响着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金融秩序的稳定,因此需要把握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与创新平衡点,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在互联网技术上产生的互联网金融改变可金融行业的生态环境,弥补了传统金融行业服务和产品短缺的不足,极大的提高了金融资本的周转和使用效率,传统的金融生态物种、生态法则等不断演化,传统金融行业的系统正发生着质的改变,相关的制度风险、操作风险、信息风险和市场风险等也随之产生,因此建立完善的互联网金融生态风险控制体系是当务之急,包括建立事前风险防范、事中风险控制和事后风险纠错等内容。另外,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金融行业的不断融合与应用,传统的金融支付与借贷等核心业务已经出现了新的市场格局,一方面降低了社会的融资成本,提高了资金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也不断集聚着技术安全风险,这对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上,在互联网金融“大肆横行”的经济环境下,建设完善的互联网金融生态迫在眉睫。

2 互联网金融产生的现实基础

2.1 互联网金融提高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根据金融资源配置中的效率理论,互联网金融区别于传统金融间接融资功能的特征是金融产品的创新与竞争,互联网金融利用更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有效的解决了金融市场中的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弊端,在金融产品供需平衡上创新了发展模式,对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防范也有极大的改善功能。

2.2 互联网金融是对金融深化理论的积极实践

我国传统金融行业发展中的金融抑制问题在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后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尤其是区域性和行业性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失衡,金融市场消费失衡,金融排斥等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和改善。互联网金融打破了传统金融管理体制中的弊端,针对物理网点支持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局限性进行了优化和改革,不斷拓展了金融行业的辐射度和覆盖面,拓展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便捷性,促进了普惠金融的发展。

2.3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有效推动

建立在金融市场垄断基础上的传统金融体制红利给整个金融市场带来了金融抑制,利益群体不断享受着金融产品和服务双轨制下的价格红利,形成了以利差为主要内容的利润结构依赖。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不断创新着金融服务模式,从金融支付、消费等层面不断创新金融业态,第三方支付、网上银行、移动支付和微信银行等模式的创新,正冲击着传统金融收益群体的体制红利。互联网金融有效地促进了传统金融精英控制金融产品模式的大众化,在互联网平台上不断促进了低门槛、标准的金融产品交易和流通,尤其是高收益金融理财产品的流通,通过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创新,打破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双轨制”价格体系,有效推动了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2.4 互联网金融加速了金融脱媒的进程

在金融支付层面,互联网金融加速了金融脱媒的进程。互联网金融在支付方式上的变革极大的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通过支付手段中的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使用,已经成功的改变了传统金融中的存贷汇格局。互联网金融一方面促进了个人和机构的直接通过移动终端进行金融支付和消费,同时第三方支付的中介功能促进了支付的金融脱媒,随着金融产品运营商的标准化建设,各类网络借贷等模式不断加速着金融脱媒的进程。

3 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3.1 互联网金融发展处于初期阶段

互联网金融包含两层含义,即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延伸和金融的互联网居间服务。其中,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是传统的金融业务在互联网技术上的使用和服务延伸;第三方支付、众筹、P2P理财、网络借贷等是电子商务行业向金融业的渗透,属于金融的互联网居间服务和互联网金融服务。在第三方支付、P2P理财等多种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下,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受到了使用和消费群体的制约,目前在金融与互联网的结合方面还处于初期阶段。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显示,2016年,移动支付业务保持快速增长。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电子支付业务1395.61亿笔,金额2494.45万亿元;非银行支付机构累计发生网络支付业务81639.02 亿笔,金额99.2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9.53%和100.65%。通过数据对比可以发现,非银行金融机构网络的支付笔数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58.50倍,而非银行金融机构网络的支付金额仅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3.98%。可见,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支付笔数虽数量惊人,但以小额支付为主,大额交易主要还是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交易。在网贷模式领域,市场占有率最大的人人贷2016年总成交金额达111.90亿元,相比2015年增长84.7%,截至2016年年底,累计成交金额达到243亿元,在整个社会融资体系中的作用十分有限。

3.2 互联网金融服务安全问题突出

互联网金融尽管创新的拓展了金融辐射度和产品服务覆盖面,但金融风险仍然是互联网金融的重点,因此风险的经营管理是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区别于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除了面临的传统金融风险,还面临着互联网技术风险,因此风险控制更为复杂化。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影响也日益增大,因此建设安全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体系十分重要,包括数据的安全保护、网站安全防护、交易安全保障及安全应急服务等。

3.3 互联网金融服务法律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十分迅速,但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我国目前的互联网金融法规仅限于部分的部门规章,具体表现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过原有金融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现有法律规则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法律定位不明确,业务边界模糊,甚至可能触及非法集资、非法经营等法律高压线。因此,互联网金融企业每年产生的数量众多,而出现资金短缺倒闭跑路的比例十分高。

3.4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有待质的提高

虽然以余额宝等为主要理财平台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个人存款的收益和便利性,在灵活支取方面不断冲击着传统金融的存款功能,但以高收益率为显著特征的金融标准化产品的热销实质上是金融资源无法在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内外进行正常、良性的“能量交换”的一种表现,是一种追求短期资金利润的资金体系内“空转”行为。互联网金融从某种层面上提高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4 构建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的对策建议

系统论视角下的互联网生态系统建设是要解决互联网语境下如何实现传统金融生态的优化与平衡,在互联网信息安全前提下达到金融系统内各子系统的相互合作、密切联系和高效运作,促进金融系统科学健康的发展,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4.1 客观正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传统金融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不断拓宽辐射度和覆盖面,垄断红利和价格红利也不断削弱,因此面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冲击采取引进学习或是抑制围剿都需要从长远的发展角度展开。互联网金融在传统金融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互联网技术,极大补充了传统金融的不足,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发展的市场化体现,因此需要客观的正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新视角下反思传统金融体制的弊端,不断优化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根据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独有特征,摒除现有的不适合的相关金融法律法规限制,充分依赖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优化传统金融的供给和资源配置。

4.2 完善互联网信用数据的社会征信体系

互联网金融建立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基础上,因此健康的互联网金融生态需要安全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完善的社會征信体系为支撑。互联网金融生态建设需要积极有效的社会征信体系来促进金融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但我国金融体制发展中长期存在的居民征信体系不健全问题,一直尚未得到有效解决,覆盖全社会的健全征信体系建设还在进行,因此互联网金融的生态建设面临着传统金融没有遇到的征信风险,这也制约了互联网金融的服务维度。根据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个人和企业征信体系问题,需要充分依赖互联网技术中的大数据统计、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完善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法规和信用法律体系基础上构建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其中包括信用系统、征信系统、登记注册系统、信息披露系统等多个复杂的子系统,通过征信体系的完善促进互联网金融生态的建设进程。

4.3 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体系,是进行有效监管的前提条件,也是促进互联网金融生态健康的重要外部条件,金融法律法规对互联网发展的作用是双方面的,一方面可以充分保护金融活动参与各方权益,另一方面,可以规范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经营行为,为互联网金融创造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宽松的发展空间。

4.4 建立包容性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健康科学发展的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必然是一个具备自我调节功能的生态系统。互联网金融的金融属性使互联网金融行业有别于其它行业,要求必须加大互联网金融监管力度,建立科学有序、分工明确、协作共存的互联网金融分业监管体系,提高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消除互联网金融“监管真空”。互联网金融创新与有效监管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监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创新,适应目前金融科技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监管必须在严格评估互联网金融社会效应的基础上进行规范,是一种包容性金融监管。

参考文献

[1] 徐诺金.论中国金融生态若干问题[N].金融时报,2015-01-11.

[2] 陈韬.货币视角下的互联网金融发展[J].互联网金融,2015(11).

[3] 周慧.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生态系统及风管体系[N].金融时报,2014-11-14.

[4] 张影强.互联网金融生态链[J].中国经济报告,2015(12).

[5]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5(12).

[6] 董亮.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发展[J].中国金融,2014(10).

作者:张春辉

科学发展金融体制应用分析论文 篇3:

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低碳经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解决好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的热点问题。金融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金融产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因此对低碳经济的建设首先应加强金融体系的结构发展,从金融市场的角度进行低碳经济的改革和建设。

众所周知,低碳经济是近年来的一个十分热点的议题,在现如今全球气候恶化、资源短缺的背景下,国家经济的发展必须从原本的资源消耗型逐渐转变为资源节约型,而低碳经济的发展为这一转变则提供了可行的方法以及有效的途径。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定的金融支持,将金融服务投入到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也被称之为碳金融。具体而言,低碳经济是将现代金融与环境保护及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一次成功尝试。鉴于此,本文笔者从碳金融和环境金融两个角度入手,深入探究了在低碳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作用。

1.国内外低碳经济金融支持现状分析

金融行业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并且使低碳经济的发展适应于当前的市场条件。下文从国内外金融支持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支持进行分析,并且总结了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中的诸多特点。

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有碳金融体系、碳金融服务体系及相关政策有机结合而成。碳金融的市场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空间和平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碳经济的服务体系则为碳产品的交换提供了相应的服务,是对碳市场基础服务的补充和扩展,同时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由此在很大程度上确保碳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转。碳金融的相关政策则确保了碳金融市场的有序性,使得各项金融活动的开展都符合相关的国家规定,并有助于政府对金融市场的调控和监管作用的充分发挥,能够防止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国外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碳产品交易市场是碳金融发展的前提。碳产品交易市场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即以交易配额为基础的交易系统和以项目投资为基础的交易系统。以交易额为基础的交易系统主要起到了控制碳排放量的作用,而以项目投资为基础的交易系统则主要起到减少碳排放量的作用。尽管这两个系统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但两个部分相互结合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完善的整体。

我国支持低碳发展的金融前沿问题。随着我国对低碳经济的不断推行,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投入到了低碳经济相关概念的研究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金融服务领域,我国主要着重于研究金融产业对于低碳经济发展项目的支持和参考。金融机构对碳排放量及相关概念的咨询等提供了服务,并在原有服务范围内进行了深化和拓展,未来,金融机构对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的强调,为确保低碳经济的良好发展,必须对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及时的解决。

我国现有的低碳经济金融支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碳金融操作体系的不完善,项目实施和交易内容的不平衡,同时项目的开发缺乏相关的动力和支持,又缺乏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流程的监管和咨询。尽管近年来我国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金,但相对于传统经济模式而言,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市场份额中所占的比例仍较少,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也较少。大多数的政府资金还是投入了传统的经济发展项目中,金融机构缺乏相应的合作项目进行低碳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在政策制定方面,我国政府部门制定了不少相关的方针政策来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例如,在2010年我国就制定了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激励制度和风险防范制度。在这一制度的保障下,金融机构对于低碳经济的投资和管理有了更好的保障,风险因素也明显下降,交易的有序性大大提升。其次,政府部门还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金融行业的秩序,明确了交易双方的义务和权力,从整体上维护了低碳经济金融市场的秩序,确保了各项交易活动能够有序的进行。

2.金融资源参与低碳发展的理论

金融资本是低碳产业资本供给的主要途径。金融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结构的建设及资金的积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金融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就经常被提及。在经济体制中原本就设有金融部门,其最初的功能是进行资金的调配和货币的流通。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金融体制的作用逐渐扩展到了对其自身结构的优化和及其功能的创新使用。政府部门在金融体制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政府部门对金融机制的深层次问题进行了探究,对低碳经济发展与金融体制的发展进行了综合的分析研究,并对这两者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新的定义和理解。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机构起到了相当于中介代理商的作用,通过组织市场资源与实体经济的相互联系,形成了产业结构链,这便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交易的流程,降低了交易的成本。对于交易过程中的剩余资金,通过金融市场的作用也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对于这一部分资金,金融机构采用了累积和投资的手段,将剩余的零散资金聚集起来,投入到市场资源的配置中,并通过创新的服务手段进行了产品和服务的优化,由此促进了市场对低碳服务的需要,进一步推动低碳经济的有序发展。

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传递机理。能够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也就是需求型发展模式和引导型发展模式。其中,需求型发展模式是从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根据低碳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对金融机构的各项服务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完善。这一经济模式的产生是实体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在市场经济不断扩展的背景下,交易的风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与之相对应的是交易收益的极大增长。因此,有效规避交易中的风险是促进低碳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传统的经济模式下,金融市场只是被动的对实体经济的变化做出反应,在这一过程中强调的是金融结构对相关服务产业的影响,并且对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进行了调整。在这一发展模式下,可以将资金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的累积起来,并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但其缺陷是资金将在部分金融机构内长时间的滞留,以便于降低的资金的流动性,使其无法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金融资本投入是低碳经济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资金的需求量较大,而金融行业正好为低碳经济提供了这一部分资金支持,从而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金融创新使金融市场的活力大大提升,从而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和支持,对于资金的流动性、投资的灵活性等都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低碳经济能够大大减缓资源消耗的速度,能够大幅度提升资源利用的效率,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为注重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可以说是一种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模式。但对于实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企业而言,这一模式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难以填补企业前期投入的资金空缺,所以,务必要将低碳经济的发展与金融市场的支持加以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良好的金融体系需要完善的制度环境作为基本保障,而促进低碳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的建立更加离不开各项制度的规范与约束。从融资和交易两大市场来看,就涉及到银行信贷机制、风险投资机制、项目融资机制、项目风险评估机制、企业上市融资机制、碳权交易机制及碳金融衍生工具开发机制等等各种风险与收益并存,独立又关联的复杂机制设计。这些机制是建立在各类政策文件的条条框框之中,隐含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作者:邓卫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经济数学论文下一篇:英语阅读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