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文

2022-04-30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心理学的中国化是指中国心理学发展的本土化。中国本土文化中并没有产生出现代的科学心理学,而是从西方文化中引入的。中国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非常曲折的过程,这主要体现为三次大的模仿、复制和跟随,三次大的批判、转折和重建。可以把中国心理学发展的本土化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文 篇1:

主持人的话

在研究方法方面,主流心理学一直坚持量化研究的传统,认为量化研究是成熟科学的标志。最近几年来,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质化研究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已经引起了各个学科领域的重视。心理学同样也受到这一新颖模式的吸引,开始反思传统的量化研究方式,在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学科的研究过程中逐渐关注并广泛使用质化研究方法。很多心理学家认为质化研究的出现将成为心理学研究一种新的“范式”,有人甚至认为它将导致心理学“地壳的巨变”。

心理学的质化研究探讨的是人的经验与行动的独特的、本质的特征。它是一种反思性的、解释的和描述性的努力,是从特定情景中参与者的角度来理解和描绘人类经验与行为的一种研究方式。它包含了案例研究、文本释义、民族志研究、现场观察、参与式研究、话语分析、无结构访谈、叙事分析等多种具体方法,具有追求意义、情境敏感性、整体描述、主位研究策略等特点。在研究理念层面,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在哲学基础、研究目标、研究者与被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理论的呈现方式及其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对立;在现实操作层面,质化、量化两种研究方法在问题提出、样本选取、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及研究结果的呈现方式等也均有着明显的区别。可以说,质化研究为心理学难以量化的、主观的、具体情境性的、价值关涉的对象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研究方法。

当前,国内已经出现了一定数量的评述心理学中质化研究的论文,对其历史、特征、内容、操作及意义等众多具体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探讨。本期精选的四篇论文正是这方面工作的延续。从内容上看,主要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1)探讨质化研究对心理学具体问题的解决所提供的启示。这主要体现在《科学心理学、常识心理学与质化研究》及《质化研究与循证实践:心理学中研究与实践的关联及互动》两篇论文中。前者从质化研究的角度出发来探讨科学心理学与常识心理学的关联,认为质化研究适用于研究常识心理学,常人也可以利用质化研究从事心理学研究,质化研究有望打破科学心理学与常识心理学之间的对立困境,为科学与常识的积极互动构架一座沟通的桥梁;后者以质化研究与循证实践为基点探讨了心理学中研究与实践的关联,认为质化研究是适合研究实践的研究方式,循证实践是关注与使用研究证据的实践框架,两者的出现为填平心理学中研究与实践分裂的鸿沟、达成研究与实践的良性互动提供了新的契机。2)在宏观的时代精神与学术背景中追踪心理学中质化研究范式兴起的来龙去脉,试图找寻其真正的个性及进行恰当的历史定位。这主要包括《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心理学质化研究兴起的影响》与《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社会科学领域两种对立的研究范式》二篇论文。前者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背景中来把握心理学中的质化研究,分析了后现代主义的具体特征及其对质化研究兴起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后者从整个社会科学领域着眼,分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等三个方面探讨了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对立的根源及具体表现。相信读者通过阅读这组文章,对心理学中质化研究的相关问题能有更深入的理解。

作者:叶浩生

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文 篇2:

心理学中国化的学术演进与目标

摘 要: 心理学的中国化是指中国心理学发展的本土化。中国本土文化中并没有产生出现代的科学心理学,而是从西方文化中引入的。中国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非常曲折的过程,这主要体现为三次大的模仿、复制和跟随,三次大的批判、转折和重建。可以把中国心理学发展的本土化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心理学本土化的热点与难题包括科学观的问题、本土契合问题、文化转向问题、多元文化问题、方法论的问题、全球化的问题、原始创新问题。心理学本土化的演变与趋势涉及不同文化中的本土心理学、本土心理学的隔绝与交流、心理学的文化与社会资源、心理学发展的传统与更新、心理学演变的分裂与融合。心理学本土化的出路与结局就在于将其定位为文化的心理学、历史的心理学、生活的心理学、创新的心理学、未来的心理学。

关键词: 心理学本土化; 心理学中国化; 本土化发展

收稿日期: 2007-03-15

作者简介: 葛鲁嘉(1956—),男,辽宁沈阳市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学博士。

一、 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发展史

在中国本土文化中没有产生出现代的科学心理学,中国现代的科学心理学是从西方引入的。中国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非常曲折的过程。这主要可以体现为三次大的模仿、复制和跟随,三次大的批判、转折和重建。

第一次大的模仿、复制和跟随是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当时,西方工业文明的昌盛与中国封建王朝的衰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当时,许多中国学人奔赴欧美,去寻找拯救中国的真理。他们中的一些人留学海外,学习的就是西方的科学心理学。他们抱有的目标是改造和建设国人的心理,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民主化。正是他们把西方的科学心理学引入了中国,为中国心理学的起步和发展带来了研究方法、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也使中国开始有了科学心理学。这包括有了心理学的教学和科研机构、心理学实验室以及心理学的期刊和著作等文献。第一次大的批判、转折和重建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特别是在50年代初期和中期,思想改造运动和反右斗争使当时的知识分子必须确立自己的政治立场,反对和批判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接受无产阶级思想的改造。这包括对西方心理学的批判。

第二次大的模仿、复制和跟随是在20世纪中期。新中国建立后,开始接受苏联大规模的援助,大批苏联专家进入中国。同时一些苏联心理学家进入中国大学和研究机构。大学心理学教学开始讲授苏联所谓唯物主义心理学,特别是巴甫洛夫学说。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也逐渐成为心理学的代名词。第二次大的批判、转折和砸烂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当时,心理学被看作是唯心主义的伪科学,是必须要清除的。由此,随之而来的是解散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机构,遣散心理学研究人员,停止出版心理学专著和期刊。

第三次大的模仿、复制和接受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中国开始了新一轮的翻译、介绍和评价西方发达国家的心理学的热潮。西方的科学心理学重又被看作是中国现代科学心理学发展的楷模。第三次大的批判、转折和改造是在20世纪后期。中国心理学者开始意识到中国心理学中具有的西方心理学的文化印记,以及追随西方心理学的不足,并开始了心理学本土化的努力。

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运动已经从探讨是否要进行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转向了探讨如何进行本土化的研究。致力于心理学本土化的中国心理学家已在积极建立中国人的心理学。[1-8]当然,目前所谓心理学的中国化包容着各种各样的本土化研究成果,其本土化的入手点、着眼点、关注点、突破点、创新点等等,都是有所不同的。这些研究成果都已经成为心理学中国化历程中特定的组成部分。实际上,中国本土文化圈中的心理文化是由两方面构成的,一是中国民众带有文化印记的心理行为,一是中国传统带有独特含义的心理学阐释。目前的本土化研究定向是以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但只是把带有中国本土文化印记的中国人的心理行为从心理文化中分离出来,放在了科学考察的聚光点上。虽然目前的本土化研究也挖掘中国本土的传统心理学,但只是将其从心理文化中分离出来,看作是已被现代心理学所超越和取代的历史古董。[9-11]不过,新的突破已在进行之中。通过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原创性的研究,去构建既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文化土壤,又能够解说中国人的心理行为,又可以建构中国人的心理生活,又迎合世界心理学的发展潮流的中国化的心理学。这才是心理学中国化的现实的追求。

二、 心理学本土化的起点与进程

心理学中国化就是指中国心理学发展的本土化。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在一个很短的时段里,取得了相当数量的和相当重要的成果。对心理学的中国化或本土化有不同的总结和概括,也有不同的理解和阐述。[12]纵观心理学中国化的历史演进,可以把中国心理学发展的本土化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西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扩展;第二阶段是对西方心理学研究方式的改造;第三阶段是推动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原始性理论创新。

第一阶段的研究是试图扩展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使中国心理学转而考察中国人独特的心理行为,但是在科学观上并未能超越西方科学心理学,或者说仍然是持有西方心理学的实证科学观,没有脱离这种小科学观的限制。这个阶段的研究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以中国人为被试,但研究工具、方法、概念和理论仍然是西方式的。这类研究在本土化研究的初期非常多见。另一类研究不但以中国人为被试,而且试图寻找适合于考察中国人心理行为的研究工具、方法、概念和理论。[13]但是,这类研究也只是做到了改变研究工具、方法、概念和理论的内容,而没有改变其基本的实证科学的性质或方式,追求的仍然是西方科学心理学的那种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和理论解释的合理性。

第二阶段的研究则是试图扩展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方式。这一阶段与前一阶段并没有明显的分界标志,而只是反映了一种研究趋势。这阶段的研究开始突破西方心理学的实证科学观的限制,寻求超脱的和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思想。这个阶段的研究也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对西方科学心理学的小科学观带有盲目性的突破,这使多样化变成了杂乱性。现在一些研究缺少必要的规范性,而具更多的尝试性。另一类则是试图有意识地清算西方心理学的实证科学观,建立一种大科学观,为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设置新的规范。

第三阶段的研究是寻求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资源的原始性理论创新。心理学的原始创新是心理学本土化的生命问题。其实,在目前阶段,中国心理学发展最缺少的就是原始性的创新。长期的引进和模仿,使中国的心理学研究者习惯了引经据典,习惯了用别人的语言说别人的研究。我们应该用别人的语言说自己的研究,最好是用自己的语言说自己的研究。对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发展来说,最需要的就是学术创新,而学术生命就在于创新。当然,创新的努力是非常艰难的。越是全

新的突破,就越需要深厚的基础。没有深厚基础的创新,实际上就是胡言乱语,痴人说梦。所以,创新需要积累,学术的创新就需要学术的积累,心理学的学术创新需要心理学的学术积累。心理学的创新可以是理论上的创新、方法上的创新,也可以是技术上的创新。

三、 心理学本土化的热点与难题

心理学的科学性质是心理学本土化的核心问题。立足于西方文化传统的“科学的”心理学一直就认为自己是惟一合理的心理学。除此之外的心理学探索,或者是立足于不同文化传统的心理学探索,都被归结为“非科学的”心理学,这涉及心理学的科学性质问题。心理学科学的性质就是心理学的科学观的问题。所谓心理学的科学观,是对如何建设和发展心理科学的基本认识,它决定着心理学家采纳的研究目标,以及为达成目标而采取的研究策略。心理学的科学观构成了心理学家的视野,决定了心理学家的胸怀。在心理科学的开创和发展中,占有主导和支配地位的科学观是小心理学观,它是从近代自然科学传统中抄袭而来的,并广泛地渗透到了心理学家的科学研究之中。小心理学观在实证(即科学的)和非实证的(即非科学的)心理学之间划定了截然分明的边界,心理学要想成为科学,就必须把自己限制在边界之内。实证心理学是以实证方法为核心建立起来,客观观察和实验是有效的产生心理学知识的程序。实证研究强调的是完全中立地、不承担价值地对心理或行为事实的描述和说明。实证心理学的理论设定是从近代自然科学那里承继的物理主义和机械主义的世界观。这大大缩小了心理学的视野。科学心理学以小心理学观来确立自己,在于其发展还是处于幼稚期。这与其说是为了保证心理学的科学性质,不如说是为了抵御对心理学不是一门严格意义上的实证科学的恐惧。但是,这种小心理学观正在衰落和瓦解,重构心理学的科学观已经成为心理科学研究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心理学的发展已经进入了迷乱的青春期,它正在经历寻找自己道路的成长的痛苦。心理学的新科学观应该是大心理学观,心理学走向成熟也在于它能够拥有自己的大心理学观。所谓的大心理学观,不是要否定心理学的实证性质,而是要开放实证心理学自我封闭的边界;大心理学观不是要放弃实证方法,而是要消解实证方法的核心性地位,使心理学从仅仅重视受方法驱使的实证资料的积累,转向重视支配方法的体现文化价值的大理论的建树。大心理学观也将改造深植于实证心理学研究中的物理主义和机械主义的理论内核,使心理学从盲目排斥转向广泛吸收其他心理学传统的理论营养。大心理学观无疑会拓展心理学的视野。科学观问题在心理学中国化的历程中也体现为本土化的标准问题,也就是本土性契合的问题。[14]

心理学的文化转向是心理学本土化的方向问题。心理学曾经靠摆脱、放弃、回避或越过文化的存在来发展自己,但心理学现在必须靠容纳、揭示、探讨或体现文化的存在来发展自己。也就是说,在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门类之后,在心理学追求自己的科学性的过程中,把科学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与文化的建构性和独特性对立起来了。心理学早期是排斥文化的存在来保证自己对所有文化的普遍适用性,而心理学目前则是包容文化的存在来保证自己对所有文化的普遍适用性。[15]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问题在于如何揭示这一变化的历程及其对发展心理科学的意义和价值。[16]心理学研究中的文化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涉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即人的心理行为的文化内涵的问题。二是涉及心理学的研究方式,即心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文化特性的问题。这就是要摆脱原有的心理学研究把人的心理行为理解为自然现象,而不是理解为文化生活;这就是要摆脱原有的心理学研究把心理学的研究确立为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而不是社会和文化科学的研究方式。那么,心理学的中国化就是要把心理学的研究定向在文化传统、文化资源、文化建构、文化互动和文化融合的方向上。

心理学的文化根基是心理学本土化的资源问题。“心理文化”的概念是用以考察心理学成长的文化根基、探讨心理学发展的文化内涵和挖掘心理学创新的文化资源的。文化是心理学植根的土壤和养分的来源。在过去,无论是心理学的发展还是对心理学发展的探索,都缺失了文化的维度。其实,文化是考察当代心理学发展和演变的重要视角。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对文化、心理文化、文化心理的探讨。西方科学心理学和中国本土心理学生长于不同的文化根基,植根于不同的心理生活。起源于西方文化的科学心理学,立足于实证的研究方法和客观的知识体系,提供了对心理现象的某种合理理论解释和有效技术干预。但它仅揭示了人类心理的一个部分或侧面。起源于中国文化的本土心理学也是自成体系的心理学探索,它揭示了具有意义的内心生活和给出了精神超越的发展道路。“心理文化”概念的提出有利于探明不同文化传统中蕴藏的心理学资源和推进对其挖掘,有利于审视西方心理学的文化适用性和推进对其改造,有利于考察中国本土的心理学传统和推进对其解析。中国现代科学心理学主要来自西方科学心理学,问题是中国本土也有自己的心理学资源。探查该资源,就要扩展心理学的视野和设置文化学的框架,将中国本土心理学看作与西方实证心理学具有同等文化价值的探索。要发展中国的心理学,就有必要追踪中国本土文化中的心理学传统,确定其所含的资源、具有的性质、包括的内容和起到的作用。心理文化的探索力图找到和深入挖掘心理学创新的文化根基。中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心理文化、心理学探索和创新性资源。[17,18]

心理学的研究方式是心理学本土化的方法问题。方法论是任何科学研究的基础。它既是理论的基础,也是方法的基础,也是技术的基础。因此,心理学的方法论也是心理学研究的基础。方法论的探索是关系到心理学学科发展的核心问题。原有的心理学方法论的研究仅仅涉及关于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探索。其实,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应该得到扩展。方法论的探索包括关于对象的立场,关于方法的认识,关于技术的思考。[19]心理学的研究应包括三个基本的部分:一是关于对象的研究,涉及的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对心理行为实际的揭示、描述、说明、解释、预测、干预等等;二是关于方法的研究,涉及的是心理学的研究者,探讨的是心理学研究者所持有的研究立场、所使用的具体方法。三是关于技术的研究,涉及的是对研究对象的干预和改变。那么,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也就应该包括三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对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这也即研究内容的确定,是力求突破对人的心理行为的片面理解。二是关于心理学研究方式和方法的探索。这也即研究方法的创新,是力图突破和摆脱西方心理学的科学观的限制,为心理学的研究重新建立科学规范。三是关于心理学技术手段的考察。这也即干预方式的明确,是力争避免把人当作被动接受、随意改变的客体。但是,传统心理学方法论的探讨主要是考察心理学研究所运用的具体研究方法,包括心理学具体研究方法的不同类别、基本构成、使用程序、适用范围、修订方法等。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和进步,心理学方法论的探索必须超越原有的范围,应该包括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

的立场、方法与技术的思考。因此,对心理学方法论的新探索,可以说就是反思心理学发展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方法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关系到中国心理学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整个心理学的命运与未来。

四、 心理学本土化的演变与趋势

1 不同文化中的本土心理学。心理学本土化,就是为了建构植根于特定文化土壤中的心理学。那么,文化既是多样性的存在,又是独特性的存在。西方心理学研究者曾一度把自己的心理学当成是惟一合理的心理学,而对其他文化传统中的心理学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极力排斥。[20,21]但事实是,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历史中,确实存在着不同的本土心理学。

2 本土心理学的隔绝与交流。心理学的本土化进程导致心理学与本土文化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但是,不同社会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区别,很容易造成不同的本土心理学之间的相互隔绝和相互分离,甚至是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那么,不同的本土心理学之间的交流就成为重要的任务。其实,任何的交流都要有共同的基础。寻找共同的基础,就成为本土心理学之间进行有效交流的重要任务。

3 心理学的文化与社会资源。心理学本土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建立起心理学与文化与社会资源的关联。或者说,就是为了使心理学植根于本土文化与社会的土壤之中。其实,心理学的研究常常是处于资源短缺的状态之中。这并不是说心理学没有或者缺乏相应的社会文化资源,而是说心理学并没有意识到或自觉到自己的社会文化资源,并没有去挖掘和提取自己的社会文化资源。中国文化传统中蕴藏着的丰富的心理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心理学的发展需要资源或需要文化资源。西方心理学就是植根于西方的文化传统中,从本土的文化资源中获取了心理学发展的动力和研究方式。中国心理学的创新和发展也同样应植根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从本土文化资源中获取心理学发展的动力和研究的启示。

4 心理学发展的传统与更新。任何根源于本土文化的心理学发展,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心理学的生存和演变,都不可能完全放弃或脱离自己的传统。或者说,心理学的发展和变革都是在传统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但是,心理学的发展又必须是对传统的超越,必须是基于传统的更新。例如,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中,就有着十分重要的心理学传统。那就是心性心理学。当然,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 不同的思想派别有不同的心性学说。不同的心性学说,发展出了不同的对人的心理的解说。中国心理学在新世纪的发展是在汲取中国本土文化资源基础上的心理学创新。所以,将其命名为“新心性心理学”。“新心性心理学”以探讨和揭示心理科学、心理文化、心理生活和心理环境为目标,以开创和建立中国自己的心理学学派、理论、方法和技术为己任,以推动和促进中国心理学的创新、创造、发展和繁荣为宗旨。[22]

5 心理学演变的分裂与融合。当代西方心理学从诞生起就处于四分五裂之中。心理学能否统一和怎样统一是其发展面对的课题。心理学的不统一体现在价值定位方面,即心理学是否是价值无涉的科学。价值无涉是指中立和客观的立场,它要求研究者不能把自己的取向强加给研究对象。价值涉入是指价值的导向和定位。强调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一体化,突出人的意向性和主观性,重视人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心理学的不统一也体现在理论、方法和技术方面。理论的不统一在于心理学拥有不相容的理论框架、假设、建构、思想、主张、学说、观点、概念等。方法的不统一在于心理学容纳了多样化研究方法,而方法之间有巨大差异和分歧。技术的不统一在于心理学进入现实社会、引领生活方式、干预心理行为、提供实用手段的途径和方式多样化。心理学的不统一不在于多样化,而在于多样化形态和方式之间相互排斥和倾轧。随着心理学的进步、发展和成熟,促进其统一就成为重大问题和目标。心理学有过各种统一尝试,包括知识论的统一、价值论的统一和知识与价值的统一。心理学统一的关键是建立共有的科学观。正是不同的科学观导致了不同的心理学。心理学科学观涉及心理科学的边界和容纳性,理论构造的合理和合法性,研究方法的可信和有效性,技术手段的限度和适当性。

五、 心理学本土化的出路与结局

心理学本土化的出路与结局是对中国心理学发展的一种本土化定位。这使得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必然要有自己本土的性质和特征;必然要有自己独特的偏重和特色;必然要有自己强调的内涵和方式。心理学本土化的出路与结局就在于将其定位为文化的心理学、历史的心理学、生活的心理学、创新的心理学、未来的心理学。

心理学的本土化是把心理学确立为广义的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也是通过文化来考察和研究人的心理行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近年来,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文化心理学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或阶段。在不同的时期里,文化心理学的知识论立场、方法论主张、研究进路特色及研究方法特征都有着重要的变化。在文化心理学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文化心理学的研究目标是在追求共同和普遍的心理机制。那时的文化心理学假定人类有统一的心理机制,从而致力于从不同的文化中去追寻这一本有的中枢运作机制的结构和功能。在文化心理学发展的第二个时期,文化心理学开始关注人类心理的社会文化根源,并转而重视人的心理行为与文化背景的联系,从社会文化出发去考察和说明人的心理行为。这一方面是指有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心理行为模式;另一方面是指运用特定文化的观点和概念来探讨和说明人的心理行为的性质、活动和变化。在文化心理学发展的第三个时期,文化心理学强调人的主观建构。文化不再是决定人的心理行为的外在存在,而是人的觉知、理解和行动的内在存在。正是人建构了社会文化,人也正是如此而建构了自己特定的心理行为的方式。[23]其实,文化心理学不仅仅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而且是心理学研究和发展的一种理论范式。这就会在实际上影响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和研究方式的确立。

心理学的本土化是把心理学确立为广义的历史心理学。任何心理学的发展都有自己的历史渊源,都有自己的历史演变,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都有自己的历史延续。所谓的心理学的本土化,也是在为心理学确定其历史的传统。这种历史的传统既定了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发展道路、发展形态、发展方向和发展可能。其实,所谓的历史心理学,并不是指过去的心理学、被超越的心理学、被扬弃的心理学,而是指心理学的历史根源、心理学的历史传统、心理学的历史进步和心理学的历史道路。当然,最为重要的就是,心理学应该有自己的历史资源。本土心理学应该成为自身未来发展的历史资源。

心理学的本土化是把心理学确立为广义的生活心理学。中国的学理的心理学有着十分清晰的引进国外发达国家的心理学的标签,常常与中国本土的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和清晰的界线。这就把生活本身出让给了常人的常识心理学。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成为象牙塔中的少数人的特权。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能够使科学心理学的研究走入本土文化中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那么,科学的心理学能不能成为生活的心理学,就成为心理学本土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定位。中国本土的心理学应该成为生活的心理学。心理学的本土化是把心理学确立为广义的创新心理学。其实,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并没有现成的道路好走,并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继承,并没有现成的方式可以照搬。这就决定了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历程必然和必须要走创新的道路。那么,对于中国本土心理学来说,原始性的创新就应该成为所要追求的重要学术目标。然而,对于中国现代心理学来说,这却是非常薄弱的环节。对于许多心理学的研究者来说,引进的才是心理学,创新的却很难被看作是心理学。

心理学的本土化是把心理学确立为广义的未来心理学。严格的来说,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并不仅仅就是为了解决心理学发展的现实问题,而是为了解决心理学发展的未来问题。这种未来的心理学应该代表着中国心理学的发展的方向、发展的可能、发展的潜力和发展的定位。那么,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并不仅仅是要确定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且是要提供自己的发展可能。这包括创立新的学说理论、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技术手段。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葛鲁嘉

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文 篇3:

主持人的话(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研究方法对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或学问的探讨,都具有根本性意义,对心理学也是如此。心理学的历史表明,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会取得不同水平的成果,形成不同的学派,甚至有的会影响到心理学发展历史的时期划分。就西方心理学而言,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19世纪的心理学思想,主要是用哲学思辨的方法和理性的分析。文艺复兴时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了用经验的方法去研究实际的心理现象,出现了联想主义心理学,这是哲学心理学向科学心理学的过渡。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采用“实验内省法”,标志着科学心理学时期的开始。这个突破是得益于将自然科学的实验法引入到研究心理现象,更具体地说是得益于实验生理学和心理物理学方法的帮助。正如冯特自己所说:“科学的进展是同研究的方法上的进步密切相关联的。”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也是这样,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虽然非常丰富,但主要是思辨、内省的“心性”之学,“性理”之学,或“心学”,中国古代心理实验与测验的萌芽,并未能直接形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心理学,中国现代心理学也是在引入用实验、实证方法建立起来的西方心理学基础上才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是,心理学既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也不是单纯的人文社会科学,而是这两者的二重性学科。依据西方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尽管实验与实证是当前心理学的主流,但决不能排除甚至要更加重视人文主义精神,我们也强调,“同时重视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心理学才能保证其真正的科学性”。本专栏发表的两篇论文就属于文化心理学、人文主义心理学方法的范畴,能给人以重要的启示与帮助。

《语义分析法: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一文,作者从文化学尤其是汉文字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视角,倡导用“语义分析法”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认为这样可以更准确地揭示汉字里蕴含的心理学思想。它与奥斯古德(Osgood,C.E.)等倡用的语义分析法是名同实异的。本文的“语义分析法”,是先对文献中使用的象形、形声的表意汉字,作文字学与训诂学的诠释与分析,然后用心理学的视角去观照,揭示其所蕴含的心理学思想。

《现象学心理学和佛教心理学——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之比较研究》一文,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两个基本维度,对现象学心理学和佛教心理学作了比较性论述,这两种心理学学派都属于人文心理学的范畴。19世纪现象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纯粹意识,东汉时传入中国的佛教蕴含的心理学思想着重探究心法的心、意识。现象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现象学还原”,学界已有较多研究。佛教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则很少有人探讨,作者提出佛教心理学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是“禅定”,是一种以心见心的内省活动,它要求“安静而止息杂虑”,是一种通过意识的自主控制达到知自心的训练技术。作者还比较了现象学还原与佛教禅定之异同,认为两者都具有清净性和自明性,尤其是禅定既非经验亦非超验,是觉知自我意识的有效方法。

为了不断推进心理学的深入发展,我们曾经提出既要有哲学的、心理学的、文化学的、人文的等多视角的研究,也要采用有正确指导思想与多元研究方法的方法学。我们期望广大心理学工作者更加重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探讨,出现更多的研究成果。

作者:杨鑫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BIM风景园林设计论文下一篇:体育教学中心里素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