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论文

2022-05-05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自然地理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为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对课程内容实现理解性掌握,实现教学目标,笔者对工科院校环境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组成及逻辑顺序进行优化调整,形成了基于院校及专业背景的、围绕主题而不拘于教材的教学内容体系。

自然地理学论文 篇1:

以案例和实践为导向的高校《自然地理学》课程改革研究

摘 要:该文通过对国内外自然地理学内容体系及其演变过程的梳理,结合中国现实的自然地理问题,以案例和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完善了高校自然地理学的课程内容,丰富了实践案例,使得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案例;实践;课程改革

Curriculum Revolution Research of University Physical Geography Based on Case and Practice——Taking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ang Zhenguo1 et al.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Fengyang 233100,China)

Key words:Physical geography;Case;Practice;Curriculum revolution

自然地理學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它既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信息科学群的重要基础内容,是一门极具应用性和现实性的学科[1]。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我国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建设、理论体系架构以及内容体系也需进一步改进与完善,以有效地促进自然地理学的内容体系、科学化、信息化,并推进对现实环境各类问题的认识的不断深化。

自然地理学是安徽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大学本科的专业基础课程。随着自然地理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人才培养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要求自然地理学教学需要承担增强学生的理论水平,同时要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达到为社会不断输送理论水平高、工作能力强、品学兼优的“技术+管理”复合型专门人才的教学目标。因此,尝试对自然地理学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十分必要。为解决本科生学习自然地理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与问题,提高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效果,促进自然地理学与其专业课程的融合,笔者以满足学生需要与实现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尝试进行了以案例和实践为导向的自然地理学课程改革研究。

1 研究方法

为提高《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对自然地理学基本原理及应用自然地理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本课题研究遵循现状分析—文献梳理—资料收集—分析问题—案例、实践的课程改革—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图1)。本研究主要应用比较分析法、文献检索、专家咨询法、调研法等方法。“现行自然地理学内容体系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部分,在构建指标体系基础上,采用调研与深度访谈方式来获取数据,采用比较分析法比较不同发展时期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内容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自然地理学》著作内容体系。在“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优化”部分,则主要以访谈与个案调查方法的研究结论为依据,采用系统分析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加强自然地理学的教学研究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

2 研究现状

2.1 关于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体系 自然地理学与地理信息、土地管理、区域规划等课程内容有诸多交错,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需要把握重点、合理取舍,自然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研究某一区域内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氣候、水文等要素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动态演变以及地域分异规律。通过与其他课程有效整合后,将“自然地理概念”、“自然地理结构”、“区域自然及地域分异规律”、“土壤污染”、“气候变化”、“植被分类”、“空间分布体系”作为自然地理学教学的重点。

2.2 自然地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 通过课程讨论和实地调查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自然地理研究的认识水平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性,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要,并具有引导作用。过去我国自然地理学研究引用国外的理论较多,但由于国情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所以内容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在进行理论讲解的同时,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学者提出构筑面向本专业全体学生的“授课—模拟—调查”的实践平台[2],结合自然地理学课程的特点与讲授内容,以地统计学理论解释地域分异等问题,创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3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研究 有学者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案例式”、“启发引导式”、“讨论式”和“自助式”等教学方法,同时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以适应新的教学改革[3]。其中,以“讨论式”教学法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有专家提出综合运用典型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启发引导式提问、自助式课下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4];采用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通过以实际调查为核心的综合实习制度的实施,搭建培养优秀复合型人才的教学平台。

2.4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 有学者强调以先进性、创新性教学理念和适应性、引领性原则改革课程教学内容[5];以宽厚的地学背景和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精神为依托,重视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激发,造就“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本着“先进性”和“创新性”的教学理念,设计与改革课程内容。

纵观自然地理学教改研究现状,从研究内容、教学方法、模式、教学内容等角度均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对于现阶段学习自然地理学的导向、目标没有进行清晰的界定;二是对自然地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是基于现状的定性归纳总结,缺少当前各地热点研究问题解决的鲜活案例及实践经验支持;三是研究方法大多为定性分析,定量研究较少,未能为研究结论提供良好的方法支撑;四是对实践和案例式教学多为设想及建议,没有充分试驗进行验证。

3 课程改革

3.1 现行自然地理学内容体系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从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学生先修课程、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制定评价教学效果的三级指标体系,对安徽科技学院已修自然地理学学生或毕业进行抽样调查,全方位了解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其次,对国内自然地理学任课教师和教学专家采取深度访谈的方式,从学科专家和授课教师角度了解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分析其原因。对自然地理学课程现行教学内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

3.2 培养目标设定与自然地理学课程改革设计 针对调查反映的问题,结合本科教学大纲对学生培养目标等基本要求,从以下步骤对现行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首先,培养对象基本情况分析,主要包括培养对象专业基础、先修课程的学习及学生知识结构等多个方面,以达到明确培养对象基本情况的目的。其次,在明确学生基本情况基础上,以专业的培养要求和社会实践的应用能力为导向制定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即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满足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对自然地理学的现实要求,并培养提高学生对自然地理学学以致用的能力。

3.3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优化 结合前期调研结果分析,以及进一步的访谈结果为依据,以课程体系的培养目的、目标为准则,确定匹配的教学内容及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法。首先,建设“相关人物”档案库:由于课程内容所限,学生无法全面了解有关知识,为了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自然地理学发展情况,在绪论教学中都增加了相关人物的详细材料。其次,建立一套详细的“文献解读”:为了让学生了解自然地理学相应领域的观点和理论,选取一些重要的参考文献,并由老师进行点评和分析,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再次,建立一系列的“学生学习记录”:包括照片、录像、演讲及讨论记录,以便更好地总结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有效途径。最后,根据对自然地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更新,结合现阶段我国自然地理问题特点和解决要求,补充全国及区域地理问题案例。

3.4 实践教学改革 打造调查研究的平台,拓展发现问题视野的实践教学,在自然地理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为学生营造研究气氛,挖掘研究问题的潜力,发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丰富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形成互补、互促的态势,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可以整体提高课程的学习水平。学生能运用课堂理论结合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特点设计调查研究路径。如土壤一章中“关于地力评价的调查研究方法”,学生设计出按照“随机选点,辐射扩散”的调查研究方法,即采用空间分析的方法,满足采样点的需求,然后插值获取该地地力等级的评价(图2)。

另如,讲解地理区划章节时,可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地图数据资料,鼓励学生采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知识,通过绘制地形图、专题地理图等图幅加强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形态及其分布范围、分布特征、分布规律等认识。指导学生读图、识图,然后再进一步分析该图所反映地理事物的位置、数量、大小、分布范围、分布规律、特征和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以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理解、认识并探讨解决路径的能力。图3为学生所做淮河流域位置图。

3.5 分析总结 主要就上述调研结果、实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优化、案例式教学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方向,并根据自然地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更新。

4 结语

自然地理学历来都重视实践课程,翻开全国各有关高校的教学计划,无一例外地都有安排实践教学的内容,但受实验课课时及实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尚未开设选做的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因此,有必要增设一定量的创新性实验,这对培养创新人才至关重要。具体做法就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进为综合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增设创新性实验项目,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同时,将实验和野外实习与教师纵横向课题、大学生创新课题项目及毕业论文相结合,以改变学生心目中自然地理学课程实验以观察、描述为主,技术含量不高、仪器落后的观念,提高学生开展自主创新的兴趣,使得自然地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福刚,高岩.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J].聊城大学学报,2004,17(3):98-10.

[2]张振国,简兴,邱银国,等.应用型本科院校 GIS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以安徽科技學院为例[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37(10):13-16.

[3]孟万忠,刘晓峰,马义娟.加强地图在高校地理实践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6):157-159.

[4]冀玉祥.英国高校地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特征与意义[J].经济地理,2000(5).

[5]李俊锋.课改背景下高师地理专业新型教学实践模式探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6):593-597.

(责编:张宏民)

作者:张振国 张伟

自然地理学论文 篇2:

环境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优化探讨

摘 要:为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对课程内容实现理解性掌握,实现教学目标,笔者对工科院校环境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组成及逻辑顺序进行优化调整,形成了基于院校及专业背景的、围绕主题而不拘于教材的教学内容体系。本文分析了自然地理学的课程性质及特点和环境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的课程性质及特点,以达到最优学习效果为目标,对环境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的教学内容组织与设计进行了优化。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环境科学;课程优化

一、自然地理学的课程性质及特点

按研究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可分为综合性和部门性两组分支科学。综合性分支科学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等。自然地理学以自然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传统表述是由地表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及其衍生圈层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强调其组成要素;而现在基于对圈层作用认识的深入,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表述一般为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巨大复合系统,强调圈层作用。高等学校一般将自然地理学作为基础课或先行课,为地理学相关专业一、二年级的学生开设,使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地理学的整体性及系统性思维方法,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而学生对该课程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其对后续相关课程的认识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深度。

自然地理学的教学内容多而泛,涉及天文、地质、大气、水文、生物、地貌与土壤及综合自然地理学等多个部分的内容,而每一部分对应的都是一门独立的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一般地理学专业都有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所以很少开设自然地理学。对于没有开设部门自然地理学的地理学相关专业,自然地理学相当于把部门自然地理学的内容压缩在一门课程中。此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入,理工科各专业均不同程度压缩了一些传统课程的课时,以开设一些应用性强的课程。这就使自然地理学的教学内容出现不同程度的删减,由于结构及内容的不完整,无法系统体现知识体系以及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学生整体及综合观念的形成,无法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环境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的课程性质及特点

当前对环境方向的人才需求急剧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约有200多所高校设立了环境科学专业。该专业涉及自然、社会、管理等众多方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从事环境问题工作的人员要具备宽广的知识面、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良好的系统分析和管理能力。所以环境科学专业课程在考虑学科特色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需求。

环境科学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引起的地球表层的各种环境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必须更好地认识地球表层环境,了解陆地、海洋、大气及其相互连接的水、养分和化学循环及能量流动,而这正是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因此,自然地理学被认为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先行基础课程。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自然地理学基本原理、规律及发展前沿问题的阐述,目的是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知识体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整体论、系统论的思维方法,提高对环境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环境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的教学内容组织与设计

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体系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缩编模式,主要针对相关专业后续不再开设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另一种是针对后续仍开设具体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的导论型课程模式,但多数仍以部门自然地理学内容简述为特征。目前,非地理学专业学生常用的教材主要有伍光和教授主编的《自然地理学》和王建教授主编的《现代自然地理学》。前者偏重自然地理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内容丰富,逻辑合理,易于学生理解自然地理学的整体构架,是自然地理学的经典教材。但是应用性内容较少,对于非地理学专业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后者基于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发展情况,开篇对地球表层环境整体特征阐述清晰,基本理论及规律阐述偏少,强调应用性内容,呈现出符合非地理学专业需求的特征。但由于内容相对分散,逻辑不清晰,重点理论、规律阐述不够深入,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最终的有效应用,也不利于地理学整体性认知方法的形成。

对环境专业学生而言,部门自然地理学的知识与理论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些知识不可能形成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观念和系统观念。因此,在教学內容组织中必须以部门自然地理学的知识和理论为核心。同时,强调部门自然地理学知识的联系,将圈层作用内容作为核心内容的扩展提升部分,结合实际问题。比如以案例形式进行讲授,使学生树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观念和综合观念。作为专业基础课的自然地理学开设在先,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宏观环境意识。一般环境科学专业后续课程注重具体环境科学知识的教授和能力培养,不再有相关部门自然地理知识的讲解。因此,环境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体系可以综合伍光和教授主编的《自然地理学》和王建教授主编的《现代自然地理学》的教材内容,分为固定讲授内容和可补充调整的讨论内容两部分。

固定内容主要为基本原理及规律,可参照伍光和教授主编的《自然地理学》的知识体系组织前述“总体—部分—总体”逻辑体系的后两部分教学内容,阐述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与规律,强调学生对自然地理学基本原理及基本规律的学习,便于学生形成地理学的整体性和区域性认知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知识体系基础。而王建教授主编的《现代自然地理学》对地球表层环境整体的阐述较为全面,体现了自然地理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因此内容体系中的第一部分总体内容的讲授可参照《现代自然地理学》。此外,在每一基本圈层或部门地理学知识及原理之后设计可补充调整的内容,主要以王建版教材内容中的应用性部分、前沿问题为主,并结合实际问题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现实应用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最终达到积极运用所学所想、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教学内容整体要逻辑关系严谨,在包含学生后续学习所需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的同时,兼顾知识的应用性以及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只有内容新颖、逻辑清晰,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伍光和.从综合走向和谐——自然地理学教学的感悟[J].中国大学教育,2007(6):23-24.

[2]石辉,王晓昌,张承中,等.关于新办专业发展的思考——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08(6):41-45.

[3]汤杰,董明德,刘淼,等.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质量监控[J].中国大学教育,2007(3):35-36.

[4]祝明霞,曹铭.自然地理学课程建设与改革[J].高师理科学刊,2015(6).

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环境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项目编号:JG021511)。

作者简介:王丽(1982— ),女,山东临沂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湿地环境生态。

作者:王丽 张军 杜红霞

自然地理学论文 篇3:

新时期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新时期,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新技术的出现,使高校必须以培养“技术+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教学目标。《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各专业的必修课程担任着重要角色,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自然地理学》课程开设过程中存在教材内容陈旧且应用性不强,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不合理,教师综合素质弱等问题。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期望对我国高校《自然地理学》课程深入改革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课程改革

一、 引言

《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球表层要素过程、格局和规律以及人与地表环境系统相互协调等内容,是我国高校相关专业学生认识和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先导课程。新时期,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新技术的出现,人口、环境和资源问题的加剧,以及人类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都要求人们对自然环境有科学的认识,而这些要求迫使我国高校地理学各专业必须以培养“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为教学目标。要实现这种目标,高校《自然地理学》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国高校《自然地理学》课程应如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促进其与其他专业必修课程的融合,并有效提高《自然地理学》教学效果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二、 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材内容陈旧且应用性不强

目前我国市面上高校《自然地理学》有多种版本,且每个版本都自成体系,但大部分内容均带有很强的学术性和理论性,这些理论几乎都没有体现新时期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这些新技术,导致课程内容陈旧且应用性不强,没有体现该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也使学生对这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兴趣缺缺,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 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不合理

高校《自然地理学》本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尤其是野外实践教学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受我国高校传统思想和学校经费的限制,我国很多高校《自然地理学》的实践课程安排往往非常不合理。例如部分高校将本应该在野外实践教学的课程安排在室内进行,学生只需要按照教师提前讲授的步骤,按部就班地完成相关操作,填写实训报告即可;即使有野外实践课程的安排,出于经费和安全的考虑,很多教师在野外实践现场也是随时监控,学生只需要写一份简单的实习报告即可,根本没有学生自我发现和思考的余地;有的高校甚至大大压缩《自然地理学》实践课程的比例,将这门本应以实践课程为主的课程安排成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的课程等等。因此,《自然地理学》课程中实践教学安排的不合理性一直以来都是困扰该门课程的一大难题,也是这门课程深入改革的关键所在。

(三) 教师综合素质弱

高校《自然地理学》课程作为地理学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一般都有专业教师教授,但是绝大部分高校都是大课授课,且每学期教学任务繁重,导致这些教师疲于应付教学任务,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提升自己。这种恶性循环导致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师整体综合素质差,他们对《自然地理学》新时期新技术知之甚少,因此,也不可能将这些新技术新成果在课程上传授给学生,时代的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出现脱节。

三、 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对策分析

(一) 合理整合教材内容

1. 因专业挑选不同教学内容

高校《自然地理学》内容繁多但是课时却有限,因此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虽是同一版本教材,但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和学生的特点,从中挑选不同的教学内容進行讲授,而不是常年使用一套教材和一套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地貌这一章的讲解中可将冰川地貌、火山地貌等知识点大致介绍,重点讲解流水地貌和喀斯特地貌这些与专业知识相关联的内容。

2. 适时补充学科前沿内容

在如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的情况下,《自然地理学》这门课程对解决这些人类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不在《自然地理学》这门课程的书本中,这些内容都是这门课程的延伸,是这门课程研究的前沿领域。作为高校教师,在《自然地理学》这门课程的讲授中应适时补充学科前沿的知识,及时将新成果、新理论、新进展融入本门课程的讲授中,提高这门课程与社会链接,做到与时俱进,而不是与社会脱节。

(二)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活动

1. 创新实践教学形式

高校《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性要求学校对其进行师资和资金上的支持,尤其是野外实践教学。但是部分高校的现实是学校财政不足,导致实践课程部分无法进行。但是《自然地理学》的实践课程仍然要继续,否则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无法培养合格的人才。因此,这就需要高校教师要打破思维,敢于尝试新的实践教学形式。例如有的高校教师将《自然地理学》的实践课程安排在暑假或寒假而不是学期内,利用暑假或寒假的时间,让学生对自己熟悉的家乡进行自然地理的调查,上至气象气候下至地理地貌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一方面提高他们自己《自然地理学》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和实操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自豪感。

2. 改革实践课程教学方法

高校《自然地理学》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课堂授课方法,传统课堂授课方式注重教师对整体知识结构的讲解,学生重在理解和内化,而实践课程教学则强调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实践方法的主动探索和自我认知。因此,对《自然地理学》实践课程高校教师只需说明实践教学课程的实习目的和任务,不需要对整个实践过程进行实时监控,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认知、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

3. 提升高校师资队伍整体素养

新时期,自然地理学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各种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尤其是自然地理学在应用领域的发展尤为显著,这些新技术新成果的出现为高校教师课堂授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作为高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不仅要熟练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随时关注本课程的前沿领域研究,积极参加国内外相关学术交流,将本学科最前沿的理论在课堂上体现出来。同时,高校要为《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教师提供多种途径的进修和提高机会,并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提高教师实验实训能力。

四、 结束语

《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基石,在新时期,随着学科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其在完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需要一批熟悉掌握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先进技术的应用型人才,而目前我国高校《自然地理学》课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都无法实现这种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应深入开展,尤其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实践课程的安排方面,高校教师也应积极提高自己素养,适应新时期时代的要求,通过不断深入改革培养社会需要的自然地理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梁美霞.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研究[N].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12):133-138.

[2]黄贵明.自然地理学课程改革与思考[J].地理教育,2015(8):55-56.

[3]李仁成,高崇辉,韦家善.浅谈如何提高城市规划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效果[N].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4):87-88.

[4]刘德深,刘辉利,游少鸿.地学背景高校环境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8):186-188.

作者简介:

薛幸丽,河南省郑州市,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系。

作者:薛幸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变压器电力论文下一篇:竞争法域法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