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自杀事件根因分析

2022-12-22

第一篇:病人自杀事件根因分析

3例肿瘤病人自杀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朱静华 朱菊娥

[摘要] 目的 探讨肿瘤病人自杀原因及应对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3例肿瘤病人自杀的原因,探索有效科学的对策

结果 患者自杀事件与疾病本身及社会心理双重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干预措施,自杀行为得到有效控制。 结论 医院管理者应加强医院安全风险防范工作,同时做好对肿瘤病人的心理支持和社会支持,达到预防或减少肿瘤患者自杀事件发生的目的

关键词:肿瘤 自杀 原因分析 应对策略

自杀是一种由于自身意识的动作或行为所造成的死亡[1] 而自杀对家庭对社会对医院造成负面影响,甚至是医疗护理纠纷。随着肿瘤病人发病率的增高,肿瘤病人成为自杀的高危人群,有资料显示癌症患者的自杀死亡率1%~25%不等[2] 因此,分析肿瘤病人的自杀原因,采取积极预防措施,使其不安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已经势在必行。 1临床资料

案例一:住院号:440877 姓名:沈某某 男 34岁 诊断:肝癌 椎体继发恶性肿瘤 截瘫 患者住院期间出现乳头平面下感觉运动障碍,查MRI回报:T3椎体转移瘤班压缩性骨折及相应平面脊髓受压,侵及可能。截瘫对患者的打击很大,于某天凌晨4点左右 患者把双手用被子掩盖,拧掉留置针上的肝素帽,放血约400ml后及时发现,予以抢救成功,自杀未遂。

案例二:住院号:436566 姓名:胡某某 女 47岁 诊断:输卵管恶性肿瘤术后 盆腔继发恶性肿瘤 患者病程长,有恶性腹水,腹胀,且没有医保,反复住院,无子女,无住房,打渔为身,家庭经济状况差,同时因不堪忍受疾病的痛苦,出院后在家跳河自杀死亡。

案例三:住院号:434543 姓名:仲某某 女 39岁 诊断:直肠癌术后 有人工肛门袋一只,不堪忍受排便形式改变,自我形象紊乱,不愿面对现实,害怕世人的眼光,同时加上此次住院突发腹痛伴停止排气排便,选择在家割腕自杀未遂。 2自杀原因分析 2.1心理因素

影响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很多,其心理因素对患者有显著影响[3]而癌症病人的心理变化类型与自身个性心理特征、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当病人被告知病情后,其心理变化一般分为六期:体验期、怀疑期、恐惧期、幻想期、绝望期、平静期。心理绝望是导致肿瘤病人产生自杀意识或行为的首要因素,肿瘤病人往往将疾病与死亡联系在一起,认为自己患的是不治之症,特别是当临床症状难以控制,病情出现转移、复发,再度恶化,患者在仅有的短暂岁月中深受病痛无情的折磨,甚至完全丧失做人的尊严与生存的欲望时,通常认为治疗没有任何意义,只是等待死亡而已。因此,对治疗缺乏信心,出现悲观、失望、意志彻底消沉,沉默寡言、焦虑、抑郁的症状,直至最后选择自杀的方式。 2.2身体因素

恶性肿瘤病人往往经历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但效果通常不明显,甚至饱受治疗后带来各种并发症的痛苦,即便如此,在承受了治疗后的巨大痛苦后,肿瘤仍迅速复发或转移,患者通常丧失治疗信心和活下去的希望,迫切想解除身体上的痛苦,结束生命,于是选择了自杀。 2.3社会家庭因素

有学者认为,家庭关系不和、家庭经济困难可导致病人矛盾心理而造成自杀[4]由于肿瘤病种的特殊性,往往需要消耗家属的大量精力和财力,因此,对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患者,尤其是没有社保来源的患者,常会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他们怕连累家人,再加上无望的治疗,疾病的痛苦,在无奈,痛苦、恐惧中选择了结束生命。 3自杀暴露的问题

3.1科室管理者对肿瘤病人自杀防控意识不强和重视程度不够

3.11科室管理者注重业务方面管理,而忽略了病人情感的变化,而那些患有严重躯体疾病(特别是不治之症)的老年病人,其绝望感与自杀意念显著相关[5],是主要的自杀危险因素之一[6]。

3.12科室管理者对医务人员未加强落实科室安全风险知识培训及相关考核,缺乏相应的防控规章制度及落实措施

3.13科室管理者对住院患者外出相关管理力度不够 3.2医务人员没有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

医务人员没有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责任心不够,缺乏医院安全风险防控知识的培训,对自杀流行病学特点和时间分布、自杀病人的心理特征、自杀风险因素和自杀意识的评估与预防等知识欠缺。对自杀风险系数高的患者及家属未做好宣教工作,未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

3.3家属未引起重视,没有关注到患者心理变化,未及时干预。 4应对策略

针对自杀原因的分析以及暴露出的相关问题,我科进行了如下改变措施: 4.1加强落实科室安全风险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控能力 培训内容包括医院安全风险防控的重要性、自杀预防相关知识培训、病人自杀应急预案的制定[7]、病人有自杀倾向时和自杀后的应急处理、有关自杀的理论知识、自杀病人的心理疏导、自杀病人危险因素的评估[8]自杀病人高危人群帅查[7]、病人自杀医院的正确评估[9]等等,通过培训提高科室所有人员对医院安全风险防控措施的执行力,引起大家的重视,达到有效防控安全风险的目的。 4.2启动自杀应急预案 完善病房管理

对医务人员培训后并进行相关考核,人人掌握自杀风险评估,提高医务人员

[10]对高危人群的关注程度,识别和评估能力及处理能力[11]。做好患者外出的管理工作,我科是如下实施的:第一:加强入院宣教,告知每一位病人住院期间不可以随意外出;第二:如果强烈要求外出者,必须经得主管医生的同意,并签订《离院协议书》;第三:患者私自外出者应立即与其或家属联系,汇报医生及总值班,最终达到预防控制自杀的目的。

在护理记录上要求入院评估单上设有自杀危险因素评估表,对于入院后评估为高危人群者,向家属告知,需要24小时陪护,加强宣教,并予以签字,班班交接,必要时,将高危病人安排靠近护士站的床位,加强巡视,给予更多的关怀,不让患者单独活动,并与家属加强沟通,使患者感到慰藉[12] 做好药品管理工作,遵医嘱按时按量发放,看服到口,服后再走,严防藏药或蓄积后一次吞服[13] 。对各类危险物品,如刀、剪、绳索等要妥善保管。加强病区基础设施管理,如我科窗户为半开式的(30°),病床有床栏维护等。 4.3心理支持 4.3.1护士重视收集病人的资料包括:疼痛、呕吐、焦虑、忧郁„„制定出专科心理护理实施方案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使患者能正确面对一些治疗带来的反应。同时密切关注病情变化,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

4.3.2 科室培养一名护士成为心理咨询师,及时为患者提供心理咨询,从而疏导患者负性情绪,树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面对疾病。例如我科室A1740住院号:00495322温某某 女 32岁 该患者从小父母离异,与父亲生活,父亲后来再婚重新组织家庭后,有子女,对其关爱减少,其本人长大后嫁给一名军人,两地分居,长时间得不到关爱,缺少家庭的温暖,而其在承受了治疗后的巨大痛苦后,发现肿瘤仍迅速转移,情绪一度低落,她曾悲观说过:“ 死之前也要拉个垫背的!”经过我们心理咨询师以及护士长、主任、床位护士、床位医生反复的交流沟通,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之后,现在该患者情绪平稳,并且与每个医护人员相处关系融洽,还会调动科室其他病人的情绪,例如会讲有趣的故事,笑话等等,变得乐观而向上。

4.3.3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介绍治疗成功案例。请开朗健谈的病人亲自演讲,进行劝说。病人站的立场角度与我们不一样,比我们苦口婆心的劝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科针对这一情况,特每季度举办一次《肿瘤俱乐部》活动,邀请豁达开朗的患者进行现身演讲,以及资深专家讲课,护士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宣教,让病人更加自信的面对未来,珍惜现在拥有的每一天,积极的接受治疗。像那位自杀未遂的直肠癌患者自参加我们的活动后,现在不但积极的接受治疗,而且自己也变成乐观开朗的人,用她的经历来说服鼓励了很多患者,现在每届的《肿瘤俱乐部》活动她必参加。她说:“这里有资深的专家,可爱的护士,教会了我人工肛门的护理,让我意识到,人造肛门没有什么让人觉得丢脸的。这里还有可以唠嗑的病友们,还能学到本领,让我心情舒畅!” 4.4建立良好的社会家庭支持系统

家庭的和谐与稳定是促进病人疾病康复的重要因素,应尽量减少家庭纠纷的发生[13],作为亲属,对患者不仅要在生活上给予照顾,同时也要在精神上给予关心,提倡精神赡养。

鼓励病人要面对现实,合理安排生活,多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按照自己的志趣培养爱好:如种花、钓鱼、书法、摄影、下棋、集邮等分散注意力。我科针对家庭经济差的患者予以募捐,帮助患者向政府部门申请,得到扶贫经济援助,使成为低保对象。同时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向市民政局及红十字会提出申请,为肿瘤病人提供更好的照顾,满足肿瘤患者的心愿。 4.5减轻患者痛苦

我科自2011年起实施《规范化癌痛示范病房》,培养一名疼痛专科护士,进行规范化癌痛治疗,减轻病人的痛苦。力求做到让患者夜间睡眠无痛,白天休息无痛,日间活动无痛,真正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积极听取病人的主诉,及时进行相应的对症处理,如恶心呕吐时给予止吐药,肝癌腹胀者给予利尿,便秘者给予灌肠等等,减少其在身体上所承受的痛苦。给病人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保持病房安静舒适,适宜的光线、温度,柔和的音乐等等,让患者拥有家的感觉。 5讨论

在住院期间,患者与我们护士接触最多,我们已然成为病人支持的源泉,是病人与医生之间的桥梁,当患者与医生就某些治疗方面意见不统一时,对医生的猜疑,不信任时,我们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消除误会,使患者及家属保持愉悦的心情,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阻止病人自杀行为的进一步发展,降低自杀事件的发生。且我们所有医务者都应明确医院安全风险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改进,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保障病人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周静俏。综合性医院患者自杀的预防[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1,(10):455 [2]黄丽,罗健,主编。肿瘤心理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96-199 [3]Maguire P.Improvingthe recognition and treament of affective disorder in cancer patients[J].Amn oncol, 2002,13(4):177—181.

[4]曹秀华,陈军,牛卫东。自杀患者的心态分析[J].临床荟萃,2002,17(24):11 [5]Uncapher H,Cahhagher-Thompson D,Osgood NJ,et al.Hopelessness and suicidal ideation in older adults[J].Gerontologist,1998,38:62-70. [6]Harwood D,Jacody R.Suicidal behavior among the elderly[M]//Hawton K,Van Heeringen K,eds.Internatinon handbook of suicide and attempted suicide.Chichester:John wiley and sons,2000:275-291. [7]陈中山,何勇。精神病医院意外事情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讨论[J].中国保健营养,2009(12):69-70 [8]文礼红。医院危机干预中心在预防住院患者自杀中的作用[J].激光杂志,2008,29(2):97 [9]刘华,严谨。7例躯体疾病住院患者跳楼自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报,2009,16(6):4-6 [10]刘金平,综合科6例老年患者自杀行为分析与对策,护理管理杂志,2008,8(6):52-53 [11]张慧莉,高维东,综合医院医师防范住院 患者自杀的方法与措施,中国医院管理 2006,26(11)52-53 [12]陈风菊,燕群美。癌症患者化疗期间安全隐患原因分析及防护对策[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8,23(3):34 [13]李尚兰.抑郁症患者自杀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 (3):74. 作者简介

朱静华 (1981-),女,江苏 东台 护师 工作单位:215300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介入科 13773145961 E-mail: 13584966196@139.com

朱菊娥 (1976-),女,江苏 湖北 主管护师 工作单位:215300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介入科 护士长

第二篇:富士康公司连续发生员工自杀事件的原因分析

工商管理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从企业文化角度分析富士康连续员工自杀的原因

内容提要:对深圳富士康2010年一月到六月发生的连续12起员工跳楼自杀事件,震撼了全中国。富士康公司已经成为了媒体、网民们关注、热议的焦点。引发了社会对现代员工工作环境的焦虑,也引发了对现代企业文化变革的争论。本文通过对深圳富士康员工工作环境,员工待遇,员工生活状态等进行了解,从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角度分析员工自杀原因。

关键词:富士康 企业文化 员工自杀原因

一、问题提出

进入2010年以来,因频发“员工跳楼事件”,富士康公司已经成为了媒体、网民们关注、热议的焦点。频发的员工跳楼事件已经不单单是企业的自身问题,而已经上升到社会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十分快速,成为“世界工厂”,“超级制造大国”。然而这个名号并不只有荣耀,荣耀的背后更是有许多的辛酸,廉价的劳动力,高污染,高消耗。中国企业的文化转型也是出乎人们意料的,然而经济与文化的共进并非可以用齿轮来组合,机械的动力代替不了人的动力,强调快速工业化,企业中的人便失去了平衡,企业发展的环境便会在繁荣的金字塔里,从内部坍塌,成为繁荣的悲剧。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后时代,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现状如何,应如何进行企业文化的转型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本文从企业文化角度分析富士康跳楼事件的原因,分析中国企业员工的现状,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意见。

二、富士康企业文化现状分析

1.森严的文化。富士康实施的是所谓“铁腕统治”,企业内部等级森严,上级对下级动辄斥骂。富士康现在的工人以80后为主。他们通常在城市长大,甚至就在城市出生,他们见多识广,也更具个性,对于家长式的整齐划一的管理方式、对厂区军事化的生活、对没有社会化接触的碎片化生活也更抵触。加上企业不信任员工,员工之间相互不信任。员工总是处于与陌生人合作的窘境,而管理者也总是在管理陌生的员工。这样的环境,当然会使员工总是处于高度的精神紧张,容易产生绝望情绪。

2.不尊重的文化。富士康内部管理是单向式准军事化管理制度,基层人员流动大,基 - 1 -

层管理又不够规范,基层管理者对待下属采用骂人、粗口方式管治。,普通员工做错要检讨、扣工资、调岗,还被上级逼辞职等惩罚。此外,普通员工还要应对“陷阱测试”的精神压力。实际上,这些员工处于跨文化震惊的状态。

3.漠视的文化。员工和员工之间,普工和基层管理人员之间普遍缺乏沟通。由于员工流动性大,员工之间的关系比较淡漠,平时大家基本上没有交流,“住在一起就跟陌生人一样”。员工实际上处于一种孤独的状态。因为,在上班时间规定不准讲话,同一班组几个月都不认识。加上,同一个宿舍的人员来自不同部门,而且流动性大,相互基本不认识,有些彼此只是用“屌毛”相称。“除了工作,就是吃饭、睡觉,几乎没有娱乐活动,与外界是一种隔绝的状态,与周围的人也是一种隔绝的状态”。

4.功利性的文化。企业过度追求利润,忽视员工利益。基层员工劳动强度极大,被训练成了一台台机器。员工加班很正常,国家法律规定每月上限36小时的加班,成了一纸空文。“埋头工作12个小时,出现一点小差错,面临的就是上级主管的批评,还要扣工资。而且付出与收入不匹配,参照大陆的工资水平,新员工几乎每月所剩无几;900元的基本工资加上加班费,待遇偏低,未能满足个体有效恢复体力和舒缓情绪的物质条件。

5.不真实的文化。富士康员工一进企业就会受入职培训,每天都是坐在教室里看光盘,不停地接受宣导,被公司爱心、信心、决心的经营理念及胸怀千万里、心思细如丝的成长秘诀所灌输,然而一进车间却是密密麻麻的人,高强度的劳动,冷漠的关系。加上许多员工在进厂之前认为富士康是个十分不错的企业,然而工作之后发现事实完全不是。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导致心理不能承受而自杀。

三、结论及建议

本文从企业文化角度通过对富士康员工自杀原因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新一代的员工以八零后为主,早期适用的严格的企业文化已经不适合。如何转变成先进,促进型企业文化已经成现在企业面对的重要问题。

2.员工不应仅仅是一种劳动力成本而应是企业的主人,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不断地压榨员工势必会起到反向的作用。

3.员工具有社会属性,所处组织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员工。企业不仅仅要关注员工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其精神环境。

4.企业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应具有一致性。一个为了自我利益而损害员工利益的企业势必会被逐渐淘汰。

根据以上结论,本文拟提出以下建议:

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不是孤立的,必然与其企业文化出了问题有关。富士康的事件也不仅是其自身的问题,也包含着社会性问题,许多企业也面对着与富士康同样的危机,因此企业家们务必要头脑清醒起来,认同文化上的危机存在,并且尽早地将文化危机排解,并创造出与时俱进的新文化,寻求企业更加纯真的凝聚力。

1.企业应尽量保持员工贫富差距可接受程度的平衡,提高员工的工资,特别是一线普通员工的工资。作为企业,对改变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过大,可能无能为力,但解决企业内部的差距过大,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经理年薪200万,普工年薪2万,相差100倍。这种差距对普通员工的冲击影响不可小觑。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加班加点的时间,人毕竟不是机器。

2.从关心企业的业绩转向真正关心员工的健康和发展。许多企业不是从技术上寻找效益,而是从员工的体能上挖掘“潜能”,这也是为什么人们称富士康一类企业为“血汗工厂”。企业的效益最大化,成为员工体力透支的原由,也是员工心理压力的根源,“以人为本”成为一句口号而已。寻求企业业绩的和谐发展没有别的选择,唯一的路径就是关心员工的劳动强度,关心员工的心理和发展。

3.企业不应仅仅追求快速发展,也应关注企业文化与企业和时代得发展相适应。文化来源有三个:一是企业原发的文化;二是舶来的文化;三是过激的文化。三种文化可能在最初基本符合企业的实际,但是随着企业的快速扩张,其文化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成为落后的文化,不但不能促进企业文化的正常发展,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其发展。企业要生存百年,必须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文化审视,建立并完善企业的文化体系,在原有的企业文化中,赋予时代和企业新特点的新的企业文化,文化发展是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这种平缓的发展与完善才是真正的和谐发展。

4.企业应该切实落实和维护员工的利益和权利。 企业获取利润的方式不应以损害员工利益为方式。企业应维护员工的利益和权利,通过生产力的提高和强大的企业发展企业。另外,文化企业与员工相适应,就必须建立起一套允许员工“拒绝”的流程制度,将说“不”的权利还给员工,做到具有真实度的高层对下属的服务体系。

5.企业应该将老虎文化转化为素质文化。企业应摒弃那种没有人性化可言的,非骂及罚的霸道的管理方式。一个企业的素质文化应该从高管层面做起,他们不仅要被制度约束,也应该被全体员工所制约,否则,制定文化者将成为文化的破坏者。企业文化不是口号,是全体员工共同制定,并且共同遵守。

6.对企业的宣传要更实事求是一些,让员工在进厂就真正的了解企业,以此降低新员工不切实际的期望值,避免对新员工产生负面的心理冲击。比如新员工入职培训,先不要搞那些“自吹自擂”的形式,先带领新员工到那些一线岗位上观摩,使其对企业有真实的全面的了解,然后再让员工决定去留。

7.重视员工的心理,充分发挥现有心理咨询等组织的作用。漠视生命永远是企业的大忌,应成立心理互助组织,让产生心理问题的员工有倾诉、求助的渠道。

第三篇:《警惕自杀事件》教案

警惕自杀事件 教学内容:

第六课《警惕自杀事件》,教材24页——28页内容 教学目的:

1、认识心理承受能力差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不幸。

2、了解引发自杀危险因素的重大事件,自杀意念的可能表现。

3、了解一些自救互救的方法。

4、激发学生对培养自身心理承受能力的兴趣与自觉性,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具有健康的心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

近年来,国内外中学生中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现象,比如:家长眼里的乖孩子会突然离家出走,因为受不了父母的唠叨;连年被评为优干的学生却杀了人,只为同学的一句气话;学习认真成绩优秀的三好学生自杀了,因为一次测验下降了两分,没有保住第一名的桂冠……人们不禁要问:孩子们究竟怎么了?他们为何如此脆弱、玩世不恭、甚至厌世轻生? 这些都是心里不健康的原因引起的,那我们本节就来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二、预习交流。

1、阅读课本

24、25页小故事,思考下面问题: (1) 这两名学生的死给家庭社会带来了什么? (2) 他们的死与那些因素有关? (3) 如果你是老师,在对学生是会不会有稍微的疏忽和冷漠?

2、各小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

3、各组展示交流结果。

二、探究展示。

生活、学习、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挫折是难免的,而保持一种健康的、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才是关键。所以,生活中校园中的学生们,如何有一个愉悦的、和谐的学习氛围,有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人际关系,有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学生在快乐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享受生活,请同学们阅读26——28页内容,边读边想下面几个问题。 a) 我们该如何预防自杀。

b) 出现不良心理状况时该怎样进行自救互救。 c) 如何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

1、学生自读课文,读的同时,思考上面三个问题。

2、小组内交流。

3、展示交流结果。

4、要想心理健康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对待自己。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人贵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长处、短处,优点、缺点都应有符合实际的评价。评价过低,就会缺乏信心,学习缺乏勇气和胆量,情绪消极低沉,自己的聪明才智得不到发挥。评价过高则由于对自己估计不足,失败在所难免,几经挫折会陷于痛苦之中;骄傲自满,目中无人,使自己远离集体,处于孤独无援的处境,会加重心理负担。

(2)正确对待别人。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因为一个人生活在群体之中,工作需要别人支持,困难需要别人帮助,失望需要别人理解,喜悦心情也要有人共同分享,忧愁和苦闷也需在朋友间进行倾诉才感到舒畅,所以,要想身心健康必须善交朋友。 (3)正确对待环境。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论的普遍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能适应环境不断变化者为心理健康者。来到新的环境,需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这些变化要从心理上接受,行动上适应0。

(4)正确对待学习中取得的成绩。在工作中取得成绩,才能品尝到乐趣,学习中受到表扬,在荣誉面前不能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应把荣誉当作动力。

(5)正确对待挫折。只要工作就会有挫折,遇到挫折要及时分析原因,不要被挫折击倒,要学会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四、拿镜子对照自己。

1、当家长和老师批评时你有那些表现?

2、当你遇到其他方面的压力和困难时,你又怎样的表现?

3、通过本节的学习,遇到上面的情况时,我们该怎么做?

五、总结拓展。

多加交流沟通,这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遇到问题多向身边的好友倾诉,或向老师谈谈。遇到挫折时要正确认识困难,冷静分析原因,把挫折当作动力。还要培养一些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第四篇:富士康自杀事件浅析(20100619)

富士康自杀事件浅析

2010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连续13起的富士康自杀事件,是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在这个拥有80万员工,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代工企业里,这13个人是80万分之十三——比例寻常,但密度惊人,这13个人注定作为一个群体,为这个时代画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一、 事件 1. 2010年5月27日,25岁青年员工欲跳楼,被制止后回到宿舍割脉

2.2010年3月17日,富士康龙华园区,新进女员工田玉从三楼宿舍跳下,跌落在一楼受伤;

3. 2010年3月29日,龙华厂区,一男性员工从宿舍楼上坠下,当场死亡,23岁;

4. 2010年4月6日, 观澜C8栋宿舍女工饶淑琴坠楼,仍在医院治疗,18岁;

5.2010年4月7日, 观澜厂区外宿舍,宁姓女员工坠楼身亡,18岁;

6. 2010年4月7日, 观澜樟阁村,富士康男员工身亡,22岁;

7.2010年5月6日, 龙华厂区男工卢新从阳台纵身跳下身亡,24岁;

8.2010年5月11日,龙华厂区女工祝晨明从9楼出租屋跳楼身亡,24岁;

9. 2010年5月14日,龙华厂区福华宿舍安徽籍梁姓男员工跳楼,21岁;

10. 2010年5月21日,富士康龙华园区一名男性员工坠楼身亡,21岁;

11.2010年5月25日,富士康观澜园区一名男性员工坠楼身亡,19岁;

12. 2010年5月26日,富士康深圳龙华厂区大润发商场前一男性员工坠楼身亡;

13. 2010年5月27日,25岁青年员工欲跳楼,被制止后回到宿舍割脉。

二、 原因分析

1、高强度的工作及苛刻的管理制度

2010年5月25日,18岁的李海因不堪高强度的工作,在富士康科技集团观澜园区华南培训中心C栋404房间跳楼身亡,就在2个月之强,同样不堪工作辛苦与近乎苛刻的管理的田玉,在富士康龙华园区宿舍楼跳下,却自杀未遂。

富士康的工作对很多人来讲,陌生而残酷,富士康声称从不强迫工人加班,但事实上,为了丰厚的加班费,工人不得不加班,富士康内部管理人员,在每个月开始,就要求员工签订一个加班契约,同意则每次都必须来加班,不同意则一个小时的加班都没有,只能获得基本工资900元,加班则高达两千多元。

分析及对策:

1) 员工的工作于机器无异,没有自己的情感,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不能满足,更谈不上尊重二字,劳资关系仅仅体现的是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他们谈不上职业生涯规划,谈不上发展空间,血汗的劳动换来的只有金钱,彻底回归到了资本主义的原始剥削方式,为了最大限度的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采用一切手段提高工作效率,进行野蛮管理、把工人的

体力和精力消耗到生理极限;

2) 富士康所采用的管理方式处于管理的最低层次——物本管理,将人的工作行为,归结于经济利

益,以经济报酬收买员工的效率和服从,对消极怠工的行为采取严厉的惩罚,以权力和控制体系来保护组织本身和引导员工,它的重点是提高劳动声场效率,完成工作任务,制定严格的工作规范,加强规章制度管理;

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富士康的这种严苛管理、缺乏尊重和个体关怀的工作环境,早已

不适应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体系,这不但是富士康的问题,而是全社会的问题,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从社会上剥离;

4)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得到了解放,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告诉我们:人才是企业取之

不尽用之不竭并且能够升值的资源。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人的因素,重视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和形成员工的归属感及整体感,合理组织利用人力资源,注意员工自身的意志和愿望,了解员工的社会需求和心理需求,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工作与员工追求及利益相结合,最大程度地激发员工的劳动积极性,提高工作质量和经济效益。

2、践踏员工人格,忽视员工心理需求 5月6日凌晨4时许,24岁的大学毕业生卢新毅然从富士康VIP招待所6楼纵身跳下,

巧合的是,和卢同月进入富士康的大学校友刘志军也是自杀者之一。

卢痛恨自己的分工。他是微电子专业本科生,最开始想进研发部,却进了制造部—8小时须站在机器前,检查电脑主机箱盒有无瑕疵,一两秒钟看一个,不断机械地重复。卢需要控制产品的不良率,一旦超过规定,整个部门都要受到牵连处罚。

和其他同事一样,卢提心吊胆,他找自己的主管申请换岗,但被拒绝。富士康为了防止技术泄密和防止培养新的竞争对手,特意将一项工作进行精细分工,员工只能固定在一个点专门做一项工作,甚至十几年下来都少有变动,只会一项技能的员工不得不变成企业的附庸。卢新感觉自己的前途一片渺茫。经常神思恍惚,他告诉同事、大学同学曾红领说被人跟踪,还有人在追杀他。曾汇报给富士康主管,主管安排他和另外一好友安抚卢新。

除去繁重工作,每一个人还需要绷紧神经提防身边的人,怕他们偷东西连累自己。此外,富士康等级森严,上级由更高一级直接任命,掌握对下级的绩效考核,下级须对上级绝对服从,一有过失,就遭遇粗暴痛斥、扣绩效奖金。

工厂担心一个班组的人串联罢工,打断整条生产链条,所以将一个班组的人拆散放到不同的宿舍,令每个人变成一块碎片,无法粘结。

分析及对策: 1)富士康企业管理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员工关系冷漠,企业精神非常“严谨”,缺乏对员工精神生活的关注,亦可说不允许员工的个性特质及个人思想的存在,单纯的将人视为工具;

2)员工之间难以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缺乏精神支撑点,缺乏良好的沟通引导,没有良好的

发泄途径,在强大的精神压力下,他们只能选择逃避;

3)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新型的人力资源是不仅是满足员工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

更应注重的是员工受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求,现实生活中许多成功的企业经验告诉人们,员工的积极性和创作力,来自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来自于自我实现的意愿,来源于自我潜力得到深层次的挖掘,企业管理者要多对员工进行心灵上的关怀沟通,使员工自我能力性得到发挥;

3、文化及社会根源

在这10多位自杀员工当中,最小的17岁,最大的28岁,其余集中在18至25岁的年纪,其中5人为“90后”;除来自云南、甘肃的两人外,其他人都来自河南、湖南、江西、安徽、湖北

5个中部省份,大多来自农村;除4人进厂时间不详,其他人入职时间都不到一年;工种上,除一人是物流职员外,其他均是富士康一线员工。

1、 根深蒂固的封建奴役思想,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造就了民族的劣根性,在另外一方面

讲又可冠以“小不忍,则乱大谋”,正是这样的一个忍字,使得千千万万的民众,对这种压迫奴役,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而正是这个忍字,让沉寂百年的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死灰复燃,封建官僚压迫滋生;

2、 80/90后的新生代劳务工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娇生惯养,没有经历父辈的艰辛磨练,没

有历练任何风风雨雨,没有任何信仰,有的只是对社会的美好期待,他们对社会的平等、权利、被尊重、自我实现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强烈,在强大的精神压力下,没有支点、没有尊严,没有未来;

3、庞大过剩的劳动力队伍,人力过剩资源,不但为资本提供了劳动力廉价成本最大化的有利条件,而且能及时补充由于采用残忍的资本原始剥削方式所造成的劳动力的定期大量流失。

4、员工情绪影响及心理依赖,富士康公司缺乏人性的心灵关怀。缺乏个人生活空间。外出务工者缺少亲情的关怀与依靠,一旦出现不良情绪,找不到宣泄途径,缺少亲情抚慰和自我救助的条件。久而久之,不良情绪累积起来,造成了极端行为。根据心理学上的说法,自杀是会心理传染的,当有一个人选择自杀时,其他人很可能会效仿。

罗宾斯的压力模型

罗宾斯认为,压力是一种动态情景。当个体面对与自己所期望的目标相关联的机会、限制及要求时,而其对应的结果对个体而言是重要的,但又是不确定的,此时压力就产生了。

他认为压力源由环境、组织和个人三方面潜在的因素构成;压力源能否产生压力感,取决于个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压力感的5个中间变量为个人认知、工作经验、社会支持、控制点、敌意感。压力结果包括生理、心理、行为等3方面特征。

3、纽斯特罗姆的工作压力模型

压力源可以分为两大类:工作因素和非工作的环境,并特别指出工作压力源会造成积极性压力与消极性压力两种压力情景,而压力结果则包含组织层面与个体层面两方面的积极或消极影响。

4、工作压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压力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即压力感低于中等水平时,有助于刺激肌体,增强肌体的反应能力,个体的工作会做得更好更快;但对个体施加过大压力、提出过多要求和限制时,会使个体绩效降低。

第五篇:贵州毕节留守儿童自杀事件舆情研究

一、舆情综述

6月9日,贵州毕节4名留守儿童在家喝农药自杀,引发社会舆论的强烈关注。起初,媒体归因为“生活贫困”,导致政府遭到舆论围攻;之后当地政府通过针对性回应,多方联动处置,迅速扭转舆论。后期,男童遗书、女童身上伤痕等细节导致舆情反复,警方作出回应后舆情有所回落,但诸多意见领袖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深层反思引发较高关注。总体而言,相比于3年前的毕节流浪儿童垃圾箱取暖死亡事件,本事件中舆论情绪呈现出更理性的态势。

二、舆情趋势

1.官网通报引微博热炒

6月10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政府网站发布一则通报《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4名儿童疑似农药中毒死亡》,文中称:“6月9日23时30分许,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4名儿童在家中疑似农药中毒,经抢救无效死亡。接报后,市、区立即组织相关部门赶赴现场处置。目前,公安机关对死亡原因展开调查,有关善后工作有序开展。”

当日19时59分,澎湃新闻在其网站、微博、微信和手机客户端同步发布报道《“贵州留守儿童疑在家中喝农药自杀 生前穷得只吃玉米面”》,称4个孩子1男3女,最大的哥哥13岁,最小的妹妹5岁,文章大篇幅描写了4名儿童“没有生活费辍学在家”、“唯一的食物是去年种的玉米”等细节,迅速引发舆论关注。

尤其是微博平台上,“@澎湃新闻”的相关内容转评量迅速达到万余次,随后,“@人民日报”、“@扬子晚报”、“@头条新闻”等媒体官微纷纷转发,形成的二次传播使舆论随即被引爆。“留守儿童”、“自杀”、“太穷了”等词汇交织汇集在舆论场,强烈刺激着网民情绪。 2.媒体追踪报道掀起舆论高潮

6月11日,媒体除对留守儿童死亡时间进行报道外,多家媒体围绕留守儿童现状展开报道,相关舆情持续发酵。新华网报道《贵州毕节4名儿童系服农药中毒死亡目前父母联系不上》,《北京晚报》报道《探访贵州毕节留守儿童现状 2张床睡8个人环境很恶劣》,中青网报道《毕节4留守儿童自杀续:村民称其无人陪伴相依为命》,持续掀起舆论热议高潮。中新网刊发的一组照片《探访贵州毕节留守儿童房屋破旧无电灯》,更引发网民高度关注,图片中矮旧破烂的土房、四处漏风的窗户,极具视觉冲击效果。

与此同时,有媒体再度翻炒2012年毕节五男童殒命垃圾桶一事,还有媒体总结了毕节近两年来发生的多起留守儿童权益受损事件,引发舆论热议。多数网友表示,三年左右的时间,两次严重事件,折射出政府的缺位。当地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广受批评,而相关政府官员再次被推向了舆论封口浪尖,诸如知名评论人士陈杰人发表的《贵州毕节书记市长你们拿什么来赎罪?》等批评文章受到了较高的关注。 3.官方调查处置令舆论转向

12日,面对舆论质疑“贫困致孩子自杀”等说法,贵州省民政厅官网发布《关于毕节市七星关区张启刚等4名儿童非正常死亡的初步调查通报》。文中称,2012年4月至今,该户共领取低保金等民政救助资金6627元;该户目前还有玉米约1000斤,腊肉约50斤,银行存折余额为3586.02元;该户拥有砖混结构三层楼房,约200平方米,建筑成本在10万元以上,生活水平算是中等水平。通报发布后,《毕节否认“贫困致四儿童自杀” 警方确认系服农药》等相关报道被转载广泛。

12日,新华网报道称,李克强对事件作出批示,要求对不作为、假落实严厉整改问责,悲剧不能一再发生。民政部表态将开展社会救助专项督查,重点督查临时救助制度落实情况。毕节当地政府成立联合调查组,并对多名责任人进行处理。此外,报道还称,从12日开始,贵州将在全省范围内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排查。

随着官方频频采取处置措施的消息公布,舆论对“事件发生原因”进行追问。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对该事件进行深度报道,一个严重缺乏亲情关爱的留守家庭逐渐被还原:父亲长期在外打工,不和家人联系,甚至孩子出事后,乡人给父亲打了100多次电话都联系不上;夫妻关系不和,经常打架,后母亲跟别人跑了,新家距离仅1公里却再未联系子女;爷爷奶奶早就去世,姥姥姥爷虽然在同一村子,几乎不来看孩子。此外,4兄妹还长期遭受严重家暴,曾被父母多次“狠打”,导致“性格孤僻”,与人缺乏交流,而老大以前就有过“跳河”等轻生行为。随着报道的深入,网友此前的政府缺位视角有所转变,对父母的谴责成为主流,与之相关的留守儿童教育、关爱等议题逐渐升温。 4.事件细节曝光再度受追问

13日,央视在新闻节目中以图片形式将男童遗书内容曝光,遗书大概内容是:“谢谢你们的好意,我知道你们对我的好,但是我该走了。我曾经发誓活不过15岁,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今天清零了!”

随后,有不少网友对遗书的内容以及笔迹产生质疑,认为不像13岁男童说话的口吻。有专业人士认为,这是某款“影像制图软件”中设置的手写字体。遗书的内容令舆论一片惊愕,质疑男童遗书是政府为推脱责任而造假的声音,导致舆论矛头再次聚焦毕节政府和相关媒体的公信力。

13日,据南都网报道,针对媒体及网友对遗书是否造假的疑问,毕节七星关区宣传部官方回应称,当时有媒体在贵州省的一个会议上看到了遗书的相关内容,将遗书的内容进行了制作,呈现出了现在的状态。目前,遗书的原件还在当地警方手中,将随后公布。

此外,四兄妹的死亡原因再起波澜,媒体持续曝光其他存疑情节。《南方都市报》报道《毕节自杀四兄妹亲属称最小孩子尸体上有8处刀伤》被转载242次,引发网友对自杀还是他杀的质疑。财新网报道《毕节4名留守儿童在联合家访1.5小时后服毒》被转载137次,也将舆论目光引向质疑家访是自杀的“导火索”。

13日,中新网报道称,从毕节警方处获悉,经过严格鉴定,警方确定遗书是13岁男童的原笔迹;网传五岁女童“身体伤痕”确定为旧伤非致命;四名儿童遗体已于12日火化。 5.意见领袖剖析引发舆论反思

随着事件报道不断深入,一些意见领袖将视线延伸到事件背后,以更理性、更人文的视角对事件进行诠释,不少文章被大量转载。

13日,心理学家武志红《毕节的四个孩子,死于什么样的绝境?》一文叩问父母的责任;侠客岛打出悲情的标题《别让他们活过,却没被爱过》,称“除了政府方面的努力之外,其实也要落实到具体的每个父母身上”。媒体人侯虹斌尖锐地指出:“这些个体不可能解决的困境,来自城乡二元化,来自户籍制度,来自城市对农村的政策、资源的吸食,来自对壮劳力的掠夺……”专栏作家童大焕则认为“留守儿童的根本解决之道需要的是迁徙自由、财产自由和现代产权制度,而非仅对政府的指责和对城市的控诉”。

三、舆情解析

1.事发地点:为什么又是毕节?

悲剧发生之后,不少媒体将其与3年前毕节五男童垃圾箱死亡的事件相联系,引发了舆论对“为什么同样的事故在毕节屡屡发生”的追问。当年事发后毕节市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承诺也受到媒体翻炒,但是悲剧的再度上演引发舆论追问是否落到实处。与此同时,舆论将不满的情绪逐渐发酵升级成对当地政府的指责,认为毕节政府当年为应对舆情危机进行突击表态,只不过给外界和上级一个交代,一旦新闻事件过去,种种部署和安排又形同虚设。而毕节留守儿童频频出事之后,也让公众急切关注当地政府如何切实解决事件暴露出的多重问题?如何寻求杜绝悲剧发生的出路?

2.情感冲击:文明不能承受之殇

四个鲜活的生命,本应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纪,却以“自杀”这样决绝的方式告别人世,无疑带给公众极大的感情冲击,正如大V“@姚晨”感慨:“无法想像,这四个年幼的孩子得有多绝望才会选择自杀?”而后续自杀男童遗书曝光之后,“自杀是多年梦想”所流露出心如死灰的厌世情绪,更令网友震惊与悲恸。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频频被曝光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深深地刺痛着当今文明社会的神经,有媒体以“不能承受之殇”为题来评论这起极端事件。文章指出,“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理念已不断为各级政府所尊崇,社会保障投入更是连年加大,关心留守儿童已是从城到乡绝大多数人的共识。然而,令人落泪的人伦惨剧仍然上演。公众不禁要问,通往死亡的路上,社会保障的防护网在哪里?守卫幼小生命的温暖在哪里?”

3.原因追问:是什么压垮了4名儿童?

4名儿童选择自杀的原因,是媒体和公众追问的一条主线,也成为整个事件层层铺开的线索。从一开始媒体归因的“过于贫困”,到官方给出男童的遗书,这些都不能充分解释公众心中的疑问,“到底什么是压垮四兄妹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媒体后续铺开的多篇深度报道中,四兄妹生前的生活状况得以部分还原,才令舆论在各自的视角窥测到一些端倪,父母离异、亲情缺失、长期家暴、厌学弃世,这些因素或许很早就成为悲剧的种子被埋下。有网友将责任推给“生而不养”的父母,也有网友归因为政府救助制度乏力,而更多网友则认为是温情缺乏造成的心理问题所致。然而,这些都仅仅是舆论的猜测,悲剧的真相仍然是一个迷,令舆论有如鲠在喉之感,难以找到合适的宣泄途径。

4.舆论反思:关注留守儿童心理诉求

该事件暴露出当下中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问题,尤其是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的问题,这也是后期舆论反思的主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农村少年成为留守和父母离异的双重受害者,像毕节四兄妹这样被“遗弃”乡野。父母教育陪伴能力欠缺、亲情抚慰作用匮乏,导致留守儿童在人生的幼年阶段缺乏应有的爱和庇护,导致缺乏安全感而情感枯竭,这样的案例或许并不罕见。他们物质上或许不像报道中那么贫困,可是精神生活无疑却是赤贫,而这点恰恰容易遭到忽视。此次事件将留守儿童的心理诉求被放大,再次为社会治理敲响警钟,警示各级政府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心灵关爱,尤其对于这类情感功能严重缺失的家庭,社会各方都应做出努力,进行大力帮扶。 ……

(全文阅读请参见《政法舆情》2015年第24期)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 王灿)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别让亲情在时间中流逝下一篇:帮圈文化个人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