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营销与休闲农业论文

2022-04-23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网络营销与休闲农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随着国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对休闲农业项目的需求增加,但市场上的休闲农业项目水平低且同质化严重,导致供需关系呈现出明显的结构化不对称。

网络营销与休闲农业论文 篇1:

农业部发布: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

编者按: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休闲农业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为进一步优化政策措施,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部特此发布: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通知中指出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的的重要意义在于促进农业体质增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建设美丽乡村。要求各地要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

一、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意义

休闲农业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融合体,近年来发展迅猛,已成为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传承中华农耕文明、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因发展时间较短,也存在服务设施不足、经营主体融资不畅、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员素质亟待提升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和旅游发展进入新阶段。发展休闲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在资源环境硬约束背景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是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是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打造农村经济“升级版”、培育国内消费新增长点、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举措;是在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攻坚拔寨冲刺期背景下引入扶贫新兴业态、促进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确保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脱贫目标的战略措施。各地要充分认识休闲农业在助推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乡村中的重大作用,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

二、正确把握发展休闲农业的总体要求

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部署要求,紧紧围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居民休闲消费的目标任务,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将休闲农业发展与现代农业、美丽乡村、生态文明、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农民创业创新融为一体,注重规范管理、内涵提升、公共服务、文化发掘和氛围营造,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发展休闲农业要始终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以农为本、促进增收。要以农业为基础,农村为载体,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科学构建农民利益分享机制,增强农民自主发展意识,激发农民创业创新活力,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不能以办农家乐名义乱占农地搞高档度假村。二是多方融合、相互促进。休闲农业发展要与农耕文化传承、美丽田园建设、创意农业发展、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保护、精准扶贫、林下经济开发、森林旅游、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等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三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要结合资源禀赋、人文历史、交通区位和产业特色,在适宜区域,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适度发展。四是规范管理、强化服务。要加大教育培训、宣传推介力度,文明出行、诚信经营、确保安全,制定规范标准,引导行业自律,实现管理规范化和服务标准化。五是政府引导、多方参与。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宏观指导、规范管理等方面的作用,调动各方积极性。六是保护环境、持续发展。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遵循开发与保护并举、生产与生态并重的理念,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全面可持续发展。

到2020年,要实现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不断提升;布局优化、类型丰富、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的格局基本形成;社会效益明显提高,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服务水平较大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城乡居民提供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高品质休闲旅游体验。

三、进一步明确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任务

(一)围绕优化布局,着力在丰富类型和融合集聚上实现重大提升。重点在大中城市周边、名胜景区周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周边、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传统特色农区发展休闲农业,充分发挥各地区森林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等优势,促进休闲农业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支持农民发展农(林、牧、渔)家乐,鼓励发展以休闲农业为核心的一二三产业聚集村;鼓励在适宜区域发展以拓展农业功能、传承农耕文化为核心,兼顾度假体验的休闲农庄;鼓励建设具有科普、教育、示范以及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功能的休闲农园;支持各地建设美丽田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二)围绕丰富内涵,着力在文化传承和创意设计上实现重大提升。注重农村文化资源挖掘,强化休闲农业经营场所的创意设计,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休闲农业的文化软实力和持续竞争力。按照“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思路,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发掘,推动遗产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农村文化遗迹和传统村落、传统民居的保护,发展具有文化内涵的休闲乡村,加快乡土民俗文化的推广、保护和延续。

(三)围绕增收脱贫,着力在产业升级和利益共享上实现重大提升。发挥休闲农业在调结构、惠民生的集聚功能和平台作用,以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一批农家乐、小超市、小型采摘园等特色旅游到村到户项目,带动传统种养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支持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休闲农业发展,引导建立农民参与和利益共享机制,鼓励农民以承包土地入股等形式与企业进行合作,不断提高农民的资产性收益。探索农民自组织、自激励、自就业的创业模式,使休闲农业成为大众创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的重要渠道。

(四)围绕提档升级,着力在人员素质和设施改善上实现重大提升。加大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将休闲农业讲解员、导览员纳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逐步推动持证上岗制度。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充实一批规划设计、创意策划和市场营销人才,提高休闲农业设计水平。加快休闲农业经营场所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兴建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等设施,改善休闲农业基地的种养条件。加强传统民居保护修缮,鼓励发展特色民宿,鼓励因地制宜兴建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五)围绕有序发展,着力在规范管理和生态保护上实现重大提升。加大休闲农业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宣贯力度,指导各地分层次制定相关标准,逐步推进管理规范化和服务标准化,促进休闲农业规范有序发展;引导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树立开发与保护并举的理念,在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情况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六)围绕品牌培育,着力在典型示范和氛围营造上实现重大提升。鼓励休闲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要素流动、资本重组和品牌整合,培育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知名品牌。继续开展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推介、中国美丽田园推介、全国休闲农业星级评定、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等品牌培育工程,打造一批有影响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鼓励各地开展休闲农业特色村、星级户、精品线路等创建与推介活动,培育各具特色的地方品牌。

四、完善落实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明确用地政策。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前提下,对农民就业增收带动作用大、发展前景好的休闲农业项目用地,各地要将其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优先安排。支持农民发展农家乐,闲置宅基地整理结余的建设用地可用于休闲农业。鼓励利用村内的集体建设用地发展休闲农业,支持有条件的农村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发展休闲农业。鼓励利用“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发展休闲农业,对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利用“四荒地”发展休闲农业,其建设用地指标给予倾斜。加快制定乡村居民利用自有住宅或者其他条件依法从事旅游经营的管理办法。

(二)加大财税支持。各地要认真推动现有扶持政策的落实。要将中央有关乡村建设资金适当向休闲农业集聚区倾斜。鼓励各地加大对休闲农业创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扶持本地休闲农业做大做强。加强休闲农业经营场所的游客综合服务中心、公共卫生间、停车场、垃圾污水处理、餐饮住宿的洗涤消毒设施、农事景观观光道路、休闲辅助设施、特色民宿、乡村民俗展览馆和演艺场所、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一批休闲农业聚集村。撬动社会资本,推动休闲农业产业的提档升级。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从事休闲农业的经营主体符合税收优惠条件的,可享受有关税收优惠。要切实落实国务院关于减轻企业负担的各项规定。有条件的地方,休闲农业用水用电享受农业收费标准。

(三)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担保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服务力度,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帮助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题。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采取多种信贷模式和服务方式,拓宽抵押担保物范围,在符合条件的地区稳妥开展承包土地的经营权、集体林权等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业务,加大对休闲农业的信贷支持。探索休闲农业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符合条件的休闲农业企业上市。探索新型融资模式,鼓励利用PPP模式、众筹模式、互联网+模式、发行私募债券等方式,加大对休闲农业的金融支持。通过协调利用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等,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积极参与项目开发;探索以旅游资源、扶贫资金等入股方式,使贫困群众在项目发展中获得资产性收益。

(四)加大公共服务。增强线上线下营销能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休闲农业宣传推介平台建设,加快构建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等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强化行业运行监测分析,构建完善的休闲农业监测统计制度。支持建设休闲农业聚集区域的公共交通体系,加强生态停车场、道路、观光巴士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对休闲农业管理人员、经营人员、从业人员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提升人才素质,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制定并发布全国休闲农业统一标识,并推广使用。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地方行业标准,推动本地休闲农业规范有序发展。鼓励各地利用多种模式开展公益性宣传推介,扩大休闲农业的影响力。

五、切实加强对休闲农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摆上重要位置。各地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化对发展休闲农业的认识,将休闲农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出台具体的政策措施,支持休闲农业发展。要充实工作力量,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理顺职责关系,建立高效的管理体系。要认真履行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的职责,组织拟定发展战略、政策、规划、计划并指导实施,切实提高推动休闲农业科学发展的能力。

(二)明确任务分工。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支持休闲农业的发展。农业部门负责牵头落实本地休闲农业发展工作,加强与旅游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指导产业的整体发展,并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统筹安排现有渠道资金对休闲农业给予支持。财政和税务部门负责在现有政策范围内落实财税支持政策。国土部门负责落实休闲农业用地政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负责指导村庄的规划设计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民居保护等。水利部门负责河湖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工作,并指导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文化部门和文物部门负责指导乡村文化和文物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利用工作。林业部门负责指导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扶贫部门要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加大整村推进工作力度,支持有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村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人民银行等金融部门负责金融政策落实工作。

(三)推进典型示范。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开展休闲农业示范创建工作,探索发展模式,树立发展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重点围绕休闲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农民与工商资本在发展休闲农业过程中探索的利益联结新机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农耕文明传承的新方式等,加大经验总结,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宣传推介,充分调动各方参与休闲农业发展的积极性,营造休闲农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网络营销与休闲农业论文 篇2:

天津休闲农业创新发展实践研究

摘 要:随着国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对休闲农业项目的需求增加,但市场上的休闲农业项目水平低且同质化严重,导致供需关系呈现出明显的结构化不对称。为满足市民消费者日益增长且多样化的休闲需求,推动休闲农业产业的整体升级,本文在分析休闲农业创新发展理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尝试总结其内涵及分类,并结合天津地区有代表性的休闲农业创新发展实践案例,进一步探索休闲农业未来的创新发展道路。

关键词:休闲农业;创新;实践;天津

Key words: leisure agriculture; innovation; practice; Tianjin

休闲农业行业是以创新来推动休闲农业产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因此深化休闲农业创新领域研究,为休闲农业产业升级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十分必要。鉴于此,笔者在分析、归纳“休闲农业创新”内涵、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天津地区休闲农业创新实践,提出休闲农业未来的创新发展道路,为天津市休闲农业企业和休闲农业管理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实践参考和决策建议。

1 休闲农业创新相关研究进展

1.1 相关研究进展

由于休闲农业的综合性和关联性,以及创新本身的复杂多样,使得休闲农业创新内涵界定较为困难,休闲农业创新包含“休闲农业”这一基本属性,同时休闲农业本身作為旅游创新的一部分,其创新受“旅游创新”的影响。国内学者对休闲农业内涵的界定有两个主流观点:一种以范子文[1]、张永贵[2]、黄爱萍等[3]、肖君泽[4]为代表,强调休闲农业作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特性;一种以祁黄雄[5]、余美珠和袁书琪[6]、郑辽吉[7]、郭焕成和任国柱[8]等为代表,强调休闲农业的旅游产业特性。本文将结合“农业视角”和“旅游视角”两方面对“休闲农业创新”进行分析。

目前基于农业视角的休闲农业创新直接研究较少。通过对相关数据库的搜索,获得相关文献共两篇。一篇是舒惠国[9]就“大力推进休闲农业创新发展”一题在2012年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的发言,该文总结了休闲农业在带动农村经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传承乡土民俗、改变村容村貌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休闲农业下一步要着力进行创新发展。一篇是张悦西[10]的《休闲农业创新实证研究》,该文提出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推进休闲农业科学发展,并以金华茶文化旅游开发与茶馆经营模式创新开展实证研究。两篇文章都强调了休闲农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前者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后者用实证研究探索发展模式。但两者均未对休闲农业创新的内涵进行分析、总结,在休闲农业创新类型方面强调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缺少全面具体的类型划分标准,实证研究仅针对经营管理模式,可参考性、可复制性相对有限。

从20世纪九十年代起国外学者开始从事旅游创新的研究工作,目前已取得丰硕成果,国内对旅游创新的研究虽起步晚,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创新的内涵和特征,旅游创新的动力因素和影响因素,旅游创新系统等。综合来看,旅游创新的本质是知识创新在旅游产业外显或物化的结果,其特点为创新范围广泛、倾向于非技术创新、消费者是重要的旅游创新参与主体、可跨区域创新、对外部环境敏感等。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创新动力的研究较为全面,包括技术创新、市场供需关系、国家政策引导、创新激励机制、产业融合等外部环境以及企业家精神、企业的人财资源、经济实力、战略目标等。旅游创新系统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Sundbo(2007)明确地提出了“旅游创新系统”,此后国内外学者在旅游创新系统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就“旅游创新系统主体”达成共识,即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大学、旅游者等[11-15]。

1.2 休闲农业创新概念及内涵

本文在结合“休闲农业”和“旅游创新”的相关研究基础上认为:休闲农业创新是通过构建由政府、企业、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其他服务机构所构成的创新网络,共同推动知识、资本、技术和文化的流动扩散,实现休闲农业的跨边界融合及产业链拓展延伸,最终实现休闲农业的消费方式、服务方式、营销方式、管理方式的革新,推动休闲农业产业的整体升级。主要创新内容包括:(1)商业模式领域。主要是指创新性地将内部资源、外部环境、盈利模式与经营机制等有机结合,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盈利性、协调性、价值、风险控制能力、持续发展能力与行业地位等,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休闲农业在商业模式上出现各式各样的创新,主要包括休闲服务提供模式创新、农产品生产模式创新、采购模式创新等,具体体现为:消费者参与服务提供(采摘体验、市民小菜园)、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参与到服务模式设计(消费者自助服务、自助支付、自助游乐等)、新型营销模式(电子商务、网络平台等)。(2)产业技术领域。休闲农业的产业融合性较强,横跨第一、二、三产业,通过对其它行业引进技术的模仿、消化与吸收,特别是营销、服务、信息等技术创新成果的引进、吸收与消化,实现休闲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提供新的休闲产品与服务。产业技术领域是包括农业技术领域以及相关技术领域,农业技术领域主要包括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立体种养、保鲜储运、农产品深加工等,其它相关领域主要包括电子商务、循环经济、物联网技术等。(3)创意设计领域。创意设计领域是休闲农业创新创业领域的关键环节,是价值链增值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创意构思形成、休闲项目策划、规划设计、产品包装设计以及产生新的休闲产品与服务等组成的活动过程。

2 天津休闲农业创新实践

2.1 商业模式领域

互联网+时代众多休闲农业企业通过创造并传递给消费者“体验价值”或预先收取费用等方式,改变传统生产销售的商业模式。例如:天津西青区第六埠的“市民小菜园”,将土地分成若干小型种植场地,出租给有兴趣的家庭或个人,租户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在电脑终端了解自己菜园蔬果的种植和采摘情况。静海多兴庄园利用自己研发的客户端,为园区会员提供一对一个性化产品设计,园区果蔬配送会结合时令更替和会员的饮食习惯不断变化。除此之外,其他天津地区的众多园区利用腾迅、微信公众号、APP技术开发营销平台,吸纳潜在消费者;宝坻区晶宝温泉农庄、东丽区的无瑕生态园、武清区的君利农业生态园等利用网络支付手段提高服务效率。

2.2 产业技术领域

休闲农业企业通过学习、消化一、二、三产业的技术成果,实现休闲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提供新的休闲产品与服务。天津滨城龙达集团通过技术研发和技术引进,形成种苗育种、加工配送、旅游观光、绿色餐饮、会议培训互为资源、互为循环的一、二、三全产业链发展的“龙达模式”,成为天津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代表。天津市滨海新区清华庄园的婚庆主题园,将婚庆服务、信鸽驯养与休闲农庄相结合,形成新的产业链条,市场反响异常火爆。西青区精武华盛绿能光伏农业科技产业园利用光伏技术开展茶叶种植,采用“前店后厂”模式,将采摘的新茶进行现场加工、包装、销售,结合采茶体验及品茶鉴茶活动进行运营,在“南果北种”模式极为普遍的休闲农业领域,率先培育“北茶”,形成自己的独特性。

2.3 创意设计领域

创意设计领域侧重智力密集型发展模式,针对地区的差异性,立足资源整合,利用创造力对休闲农业產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功能优化,提升休闲农业发展档次。主要有以下类型。

(1)对农产品本身形态进行创新,通过改变农作物、农产品原有物理结构、外观形状与大小,以实现吸引游客关注、延长农作物价值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方法[16]。例如天津宝坻区大钟庄镇牛庄子村葫芦文化主题公园,推出以葫芦工艺品和艺术品为核心的葫芦博物馆,将葫芦创意展示、葫芦主题餐饮等新鲜设计融入乡村旅游,成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新亮点。

(2)利用农副产品和废弃物,改变农产品传统的食用功能和传统用途,使得普通农产品变成商品、纪念品,甚至成为艺术品,提高其附加值[16]。例如:大港妇联指导农家乐经营者创作的蛋壳画、秸秆画等。

(3)通过改变原有农业资源或产品主要常规用途或目的,达到提升农业资源综合效益和附加值[16]。例如宝坻区口东街道鲁文庄村充分利用地域生态优势,在现有基础上通过创意设计、文化植入和技术支撑,打造宝坻稻田画景观,引领渔稻产业发展,极大提升产业附加值,增进产业规模效应和文化价值。

(4)与节庆文化相结合,以农事体验节、农产品主题节庆等形式投放市场。例如2015年举办天津农事体验节,通过整合天津地区的节庆资源,培育出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休闲农业节庆品牌。

3 休闲农业未来创新发展建议

3.1 不断创新商业模式

休闲农业创新发展应将“大数据”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向休闲农业渗透融合,借助于信息化等力量实现网络链接,缩短供求双方之间的距离,实现网络营销创新、在线租赁托管、电子商务、体验经济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按照天津市农委大力推进“物联网+、电商网+、信息网+”三网联动工程要求,在天津地区选择有条件的园区(企业),积极筹划物联网+休闲农业、电商网+休闲农业、信息网+休闲农业推广应用,提升休闲农业的生产经营和服务管理水平,促进信息化带动休闲农业现代化。并积极推动休闲农业企业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借助腾讯、阿里巴巴、京东、美团等平台,推动天津休闲农业企业不断改进营销水平,创新商业模式,提升经营效益。

3.2 构建休闲农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加强休闲农业组织平台建设,强化天津市休闲农业协会平台建设,依托行业协会提供创业辅导、政策咨询等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并将休闲农业创新创业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强休闲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建立集休闲农业信息服务、管理咨询、营销推介、虚拟展示为一体的天津市休闲农业网站,提高休闲农业信息入户率,拓展网站在引领行业发展上的作用,为天津市休闲农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加强休闲农业研究平台建设,组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研究中心,以加快系统改造和要素组合,推动产业开发和科技创新协调并举、良性发展;加强休闲农业中介平台建设,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吸引旅游、金融、咨询、广告策划、信息技术等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休闲农业中介平台,为系统创新直接提供服务支持,全面提高创新创业的效率。

3.3 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

休闲农业是三次产业融合的综合性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不仅仅需要农、林、牧、副、渔等专业的人才,还需要经济管理、设备研发、物流服务、金融服务、农业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信息技术、生产销售、法律、文化宣传推广等方面的创新人才。未来急需培养与吸收各种人才到天津休闲农业创新体系中来。建议采取下列措施:(1)扩大天津休闲农业创新人才规模,加强吸引人才的软硬件环境构建,为服务天津休闲农业创新构建的专业人才开设人才引进“绿色通道”;(2)培养与聚集对天津休闲农业创新起主导作用的领军人物,发挥他们在攻克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的智力优势,进一步提升天津休闲农业企业创新创业能力,构建一批创新团队;(3)针对休闲农业服务水平低、服务意识差等问题,企业人才培养要与高校专业建设对接,实行订单式培养。同时要完善休闲农业基础设施、改善休闲农业工作环境等保障制度,集中有限财力用于人才福利的改善。

3.4 以多聚集区发展模式提升创新能力

目前天津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呈现出单个休闲农业企业多点分布、九条精品线路串联互助、以及休闲农业项目聚集区区域共赢的良好局面。但是目前的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条发展不够完善;各休闲农业企业衔接不紧密,企业之间互相交流、互通信息、互相配套或共用试验平台较少,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发展;且经营项目同质性较高,没有形成差别化竞争的发展态势。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应发挥自身优势,制定天津地区的休闲农业创新发展规划,搭建政府、协会、企业交流平台,鼓励休闲农业园区间共建、共用配套基础设施,休闲项目互补、客源共享等,逐步形成布局明确、功能完备、协调配套、共同发展的现代休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引领优秀休闲农业企业构筑行业创新发展的产业链,并向上下游拓展延伸,从而将孤立的创意元素组合起来,充分发挥聚集区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范子文.日本发展都市农业的做法和经验[J].中国农村观察,1997(6): 60-64.

[2]张永贵.都市郊区兴起休闲农业[J].经济与信息,1998(6):40-41.

[3]黄爱萍,郑少泉,陈雅英.台湾发展休闲农业对大陆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启示[J].福建农业科技,2000(6):28-29.

[4]肖君泽.发展休闲农业开发和拓展农业功能[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4):453-456.

[5]祁黄雄.福建发展旅游业的思路[J].国土经济1997(3):20-22

[6]余美珠,袁书琪.观光农业旅游开发模式及开发对策初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62-67.

[7]郑辽吉.辽东山区观光农业开发研究[J].社会科学家, 2005(Z2):202-203.

[8]郭焕成,任国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66-71.

[9]舒惠国.大力推进休闲农业创新发展[J].小康,2013(1):75.

[10]张悦西.休闲农业创新实证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2013(3):36-40.

[11]郭峦.国内外旅游创新研究综述[J].创新,2012,38(2):47-51.

[12]郭峦.旅游创新的概念、特征和类型[J].商业研究, 2011(12):181-186.

[13]ANNE-METTE H. Innovation patterns in sustainable tourism—An analytical typology[J]. Tourism management,1997(18):35-41.

[14]ANNE-METTE H.Repairing innovation defectiveness in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02,23(5):465-474.

[15]KLAUS W.Product improvement or innovation:what is the key to success in tourism[C]//Paris:OECD,2006.

[16]范子文,任衛娜. “中国创意农业 (北京) 发展论坛”综述[J].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0, 24(1) :21-26.

作者:董霞 郭华 郁滨赫

网络营销与休闲农业论文 篇3: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对陕西的启示

台湾地区休闲农业起步早且发展较成熟,其发展经验对于陕西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1   台湾发展休闲农业主要经验

1.1   重体验,突出特色创意   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经营场所,注重游客的参与和体验感受,并能因地制宜面向目标群体,设计和建造起一批主题有特色和创意鲜明的休闲农业区(场)。例如,以奶牛与蝴蝶为主题的“飞牛牧场”,所有景观规划和营运规划都围绕“亲子”进行,拥有美式牧场景观和蝴蝶园等生态教育区域,并伴有多种体验项目,如挤牛奶、给牛羊喂食,制作牛奶饼干、冰淇淋、奶酪等DIY项目,门票还可兑换奶制品,配套有餐饮、住宿、会议设施。台一生态休闲农场,则突出“花天花地”特色,游客可赏花卉、吃花餐、喝“花酒”,还可制作押花钥匙圈、押花纸扇等,农场里随处可见花柱、花墙、花屋景观。一些休闲农业经营者还善于挖掘当地历史文化与特色资源,将乡村民俗、农耕文化、生产器具等与休闲农业深度结合,通过游客的亲身体验使乡村民俗和产业文化得到传承。

1.2   重管理,强调协作分工   台湾休闲农业由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观光局”和“经济建设委员会”协同管理,在“农委会”下设立“休闲农业管理及辅导处”,各县市也相应设立休闲农业管理及辅导机构。农业部门自1990年起,相继出台“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休闲农渔园区计划”等,并于1995年发布了《农业政策白皮书》,明确提出“依据地区农业特色及景观资源,规划发展休闲农业及娱乐渔业”。在《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及“农委会”2009—2012年以及2010—2013年中程计划中,都有对休闲农业发展的目标、措施的规定。

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制定政策法规,编制和审批规划,安排资金补助和贷款,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制定评价标准,定期检查和评估,加强与旅游部门的联系等。相关部门先后制定《休闲农业管理办法》《休闲农场建筑物设计规范》《休闲农场经营计画审查作业要点》《休闲农业区划定审查作业要点》《非都市土地作休闲农业使用兴办事业计画及变更编定审查作业要点》《非都市土地休闲农业区容许作休闲农业设施使用审查作业要点》及《休闲农业辅导计画研提及辅助要点》等。在2010年修订的《农业发展条例》里,对休闲农业的定义、主管部门、经营许可、辅导管理等内容作了明确规定。2018年又对《休闲农业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

但是管理部门不能包办一切,还要有行业协会的参与和休闲农业经营者的良性竞合。1998年,非营利人民团体“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成立,该协会扮演学术界、政府与产业界的桥梁,以协助农业升级、发展休闲农业、建构乐活农村为目标,推动台湾农业成为适合旅游也适合居住的生活空间。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秘书处下设四大部门:行政事务部门,负责秘书处管理和网络运营;人力发展部门,设立台湾休闲农业学院,推动休闲农场经营管理师认证制度,负责培育经营管理人才;产业发展部门,负责法令研修,推动休闲农场服务质量认证,建构稳定且高质量的休闲农业品牌;市场营销部门,负责新商品研发,开拓旅游市场。

1.3   重理念,开发“三生”功能

1)注重开发“三生”功能。休闲农业融合了农村的一、二、三产业,不光有第一产业(农业种养业),还有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兼具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功能。台湾休闲农业经营者注重开发“三生”功能,让游客亲身参与和体验,从中获得知识和乐趣。如嘉义县阿里山高山休闲茶园,集茶叶种植、观光、采摘、制茶、售茶等为一体,既是茶叶生产场所,也是阿里山邹族部落的生活场所,还是山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场所,游客到此,可以全方位体验茶叶生产活动、邹族传统生活方式,并欣赏山地茶园优美的自然生态。

2)注重“健康永续的生活方式”(即“乐活”,LOHAS)。台湾休闲农业经营者将“乐活”的理念贯穿于产业链中,力求为游客提供愉悦身心、增益健康的优质服务和产品,以此提升休闲农业品质。

3)注重多元化发展。台湾休闲农业初期是以观光、采摘体验等内容为主,目前已向健康养生、亲子知性探索、DIY体验学习、美食飨宴与舒压疗愈等多元化休闲方向发展。

1.4   重宣传,整合品牌营销   台湾休闲农业企业普遍重视形象宣传和品牌打造,企业与协会等组织密切配合,形成了高效的营销网络。促销手段也较为多样化,如在机场、车站设置有统一识别标志的旅游服务中心,向游客推介路线、景点;利用互联网开展宣传和电子商务;企业印发自己的宣传画册;协会编印观光旅游地图等。网络营销通过台湾休闲农业旅游网“农场趴趴走”推出农庄住宿、田园美食、农业体验、采果旅行券,覆盖56家台湾优秀休闲农场,策划超过100条以上的农场旅游行程。游客可以方便地在在网上获得休闲农业场所的详细资讯,并在网上预订门票和房屋。

2   陕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三五”以来,陕西休闲农业蓬勃发展,形成休闲农家、休闲农园、休闲乡村等形式多样的模式和类型。休闲农业年接待人次、年经营总收入、从业人员年均薪资稳步增加。据抽样统计,截至2018年底,陕西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2万个,从业人数26.4万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21.6万人,带动农户9.1万户。全年接待游客1.1亿人次,营业收入77.7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劳动报酬2.4万元。全省累计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区)13個、示范点2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5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3处,中国美丽田园11处。但对比台湾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陕西还存在明显差距,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

2.1   缺乏规划设计,创意不足   实地调研发现,各地在发展中缺乏多规合一的系统性规划,创新意识也不强,高端服务少。

1)乡土风味不足。大多数休闲农业点仍停留在休闲、观光、采摘、垂钓、烧烤等初级业态上,主题特色不鲜明,乡村民俗、农耕文化等挖掘不充分,产业链延伸不长,产品不丰富,甚至有些开发破坏了农村风貌,丢掉了乡韵,更找不到“乡愁”。

2)创意创新不足。产品供给能力不足,活动简单,缺乏新意,参与体验性项目较少,经营形式简单雷同、同质同构现象较为普遍,经营淡旺季明显,市场竞争力不强。

3)高端服务不足。行业整体缺少亲子教育、健康疗养、休闲度假等高端服务,消费者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

2.2   缺乏专业人才队伍,运营水平和影响力不足

1)缺专业规划设计团队,缺经营管理服务人才,缺行业协会组织。从事休闲农业规划和设计、创意策划、产品研发的机构比较少。

2)缺乏品牌营销。目前,大多数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缺乏长远计划,缺乏营销理念,导致打造品牌有想法、维护品牌没做法,产品缺特色,宣传缺创意。

2.3   缺乏用地支撑,经营主体信心不足   部分地区在“大棚房”整治活动中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简单粗暴,挫伤了经营主体发展休闲农业的积极性。管理部门对休闲农业用地缺少明确的扶持政策和细化管理办法。土地增减挂钩指标难以用于休闲农业产业开发。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发展非生产性项目的费用过高。有的缺乏基础设施,严重影响服务的质量。

3   推动陕西休闲农业的建议

3.1   加强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布局   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背景下,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优势特色农产品主产区、各地民俗风情等资源优势,做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与相关上位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积极推动“多规合一”,因地制宜编制(修订)发展规划,推动产业“近城、靠景、依产(特色农业产业)、沿路”有序布局,合理发展。重点开发建设以西安为核心的都市休闲农业圈,构筑沿渭河、汉江、黄河、丹江四条“黄金水道”,南北交通干线、关中环线两条“黄金干线”的六大休闲农业带,凸显陕北黄土风情、关中农耕民俗、陕南山水风光,推动全省形成“一圈引领、六带升级、三区联动、多星扩散”的发展格局。

3.2   完善支持政策,增强发展后劲

1)优化发展政策。建议各地对现行休闲农业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重点制定休闲农业的融资、贷款、用地、规划政策,破解发展瓶颈,落实好《陕西农业厅关于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升级行动的实施意见》,推进理念升级、业态升级、硬件升级、内涵升级、服务升级、体系升级、规模升级,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2)拓展资金渠道。鼓励各地将乡村建设资金适当向休闲农业集聚区倾斜。鼓励各地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依法合规利用众筹、“互联网+”等模式投资休闲农业。

3.3   探索用地指导,盘活生产要素

1)建立用地标准。加强土地用途监管的同时,不能简单粗暴地“一刀切”。厘清土地红线、生态红线、建设用地红线是重中之重。借鉴台湾对休闲农业设施用地的引导,在研究休闲农业建设用地合理需求的基础上,争取出台休闲农业建设用地标准,推动经营主体合理合法取得建设用地指标。

2)用足用地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土地资源发展休闲农业。鼓励各地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安排。

3)创新用地方式。在休闲农业发展适宜区,以农村土地确权为支撑,创新休闲农业用地流转程序,鼓励村民将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自愿流转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再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给投资方进行经营。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年底以保底和股权分红的方式获得收益。

3.4   丰富产品业态,提质扩容促发展

1)丰富业态类型。鼓励各地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有规划地开发休闲农庄、特色民宿、山地度假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促进休闲农业多样化、个性化发展。

2)强化设计创新。对農业产品、农事景观、环保包装、乡土文化和休闲农业经营场所进行设计。引导经营主体利用农业自然环境、农业设施、农业产业、农耕文化等资源要素,开发具有创意的特色农产品和服务,以差异化发展提升休闲农业附加值。

3)提升文化内涵。各地要加强陕西传统村落、传统民居的保护力度,发展主客共享的美丽休闲乡村,加快乡土民俗文化的推广、保护和延续,提升休闲农业的文化软实力。

3.5   强化支撑体系,提升公共保障力度

1)加强体系建设。建议全省各地在组织结构上设立从上到下的休闲农业机构,专职负责推动休闲农业发展,并尽快建立全省各级休闲农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确保政府在制度建设、市场规范、行业监管、资金筹措、宣传策划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主导或引导作用。

2)规范行业服务。完善行业标准,规范经营服务场地、从业资格、经营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以规范化、标准化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升级。

3)加强人才培育。依托陕西教育资源优势,鼓励各类高校、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增设休闲农业相关专业及课程,加快休闲农业管理人才培养。逐步推进休闲农业讲解员、导览员持证上岗制度,推进标准化服务,提升服务质量。

4)加强宣传营销。建议尽快建设陕西休闲农业旅游网络平台,吸纳全省休闲精品精点线路和美丽乡村入驻,并鼓励各地充分运用微信等新媒体,宣传休闲农业重大活动、发展经验、先进典型,及时向社会发布各类农事节庆、节会等热点信息。

(参考文献略)

作者:田庚 李永刚 魏亚娟 雷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特殊性声乐语言艺术论文下一篇:高校辅导员养成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