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训练论文范文

2022-05-10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维训练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逆思维“带有《武术技击训练学》的味道有这么一件事,或许该跟大家说明一下,就是:如果你是练散打的,你的教练就该精通“散打训练学”。否则的话,他是瞎指导,你是跟着瞎练习。

第一篇:思维训练论文范文

加强思维训练 提升思维深度

摘 要:培养思维能力的意义在于改良学生的思维方式,畅通学生的思维路径,让学生能够在灵活有效的思维行为中发展自身的智力,提高自身的能力。针对高中化学思维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改进高中化学教学思维习惯角度出发,对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几点建议,力求通过有效的训练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思维的具体模式和路径,进一步明确思维能力培养对高中化学学科发展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中化学;思维能力;深度;训练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不能单纯地探究思维能力这一个概念,而是应该将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所有因素考虑在内,包括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学生的解题技巧。这些因素都与学生的思维息息相关,正是因为学生在思维架构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结构模式,才使得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表现出不同的外在特征。因此,无论是合作探究模式还是体验式学习模式,对于高中化学教学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一、深化开展思维训练的意义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思维训练具有重要价值和推动作用。思维训练能够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在高中化学思维训练中,我们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思维,常包括求同、求异、类比、逆向等不同的思维类型。同时,在思维过程中还包括不同的策略,比如推理、判断、记忆、元认知策略[1]。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时候,需要通过认知思维来掌握课本上的主要内容,通常表现为对概念、元素、定理的记忆,以及解题方法的理解和迁移运用。然后,通过多元认知对学习中所使用的策略进行系统的监督和反思。思维的执行者是学生的大脑,学生在学习一个基本定理的时候需要通过反复记忆和练习的方式掌握知识重点,培养理解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尽可能地选用一些适当的学习方法来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而这些方法的使用是否有效,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都需要大脑系统进行监控。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执行者,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一定的评估,这是一种来自于外部的监控,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学生针对自己的理解、分析和能力培养进行系统监督。但是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会因为自身能力的局限而出现反复多次的情况,有些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快速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据教师的引导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快速的反思和总结。思维能力一般的学生,会在解题的时候受到阻碍,他们并不会发现自己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错误,或是他们并不愿意去进行主动的思考。对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影响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比如学生本身的认知习惯、思考时间、反思能力。但最关键的还是学生自己的主体意识。开展高中化学思维训练,有助于明确学生大脑的运作机制,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科学性[2]。

二、化学教学中影响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教学理论不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对于思维的培养,要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要想探究思维教育的重要性,就应从教学思想角度入手,明确化学教学创新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思维训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高中学生由于面对高考的压力,往往忽视了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对于教师来说,也没有设定专门的训练项目和内容。其实,这种想法不仅是错误的,而且会严重限制高中生的个人成长。对于新时期高中生而言,重视培养个人的思维、习惯,就是为自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求学就业,都需要良好的思维规范作为支撑,一旦人们失去了对思维教育的正确认识,就会舍本逐末,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3]。此外,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许多学校并没有设置相应的思维教育课程,深刻地反映出学校教育对思维这一项内容的不重视。许多教师认为学生已经步入到自我发展的成熟时期,高中生可以自行训练自身的思维习惯,学校对高中生的思维培养不需过多干预。这种想法是对思维训练的忽视,更是对学生教育不负责的表现。

(二)思维训练方式无法与学科相结合

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学校应选用合理的内容和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充足的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由于不同学科的特点,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存在多样性,应该与各学科的教学模式相结合,拓宽思维训练的范围,强化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和有效性。由于学校对思维训练的忽视,没有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式,许多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也只能依据个人的业务能力和思想认识设计相应的思维训练方式。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呈现出单一的特点。这种单一性体现训练内容的不科学和不合理。由于思维能力培养涉及的内容较为宽泛,如果没有利用科学的手段进行思维训练,那么一切都是徒劳。学生只能够了解思维训练的部分内容,而无法对思维能力的培养手段有整体的把握[4]。在训练方式的选用上,学生也很难进行自主选择。由于思维训练具有极深的理论内涵,因此要想深入挖掘思维训练的方式就必然要涉及脑科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此外,教师没有将学生纳入到思维训练的设置和实施之中。学生始终作为活动以外的旁观者,没有参与活动设计,弱化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思维培养模式缺少创新性

思维能力训练形式的选择和设置也要充分考虑到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收获,不然思维训练很难取得效果。高中生之所以不重视自身的思维训练,一方面是没有这样的意识,或者不知道该怎样做。另一方面则是教师在引导上存在一定问题。教师认为思维训练对于学生的发展并没有多大帮助,反而会浪费大量时间。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转变自身的教育思想,在创新思维训练形式的过程中进一步挖掘思维发展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通过学习相应的思维训练知识,掌握良好的思维方式。新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以给思维训练带来有利的因素[5]。因此,在發展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相应的技术手段扩充思维训练形式。

三、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强化思维训练的科学性

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依托专业的脑科学和心理学知识。从脑科学的培养角度而言,学生必须要学会应用自己的意识,并且能够借助科学的方法掌握思维的方式。学生要了解不同认知模式和策略的作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作为思维训练的主要设计者,一定要从科学化的角度重点分析影响学生认知的因素,并且利用科学实验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认清知识的原理,捋顺自己的思维方法,能够从整体上对学科内容进行架构,梳理出关键性知识。从这一角度出发,学生便可以科学地使用自己的大脑,分析化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掌握归类、判断、推理等学习方法[6]。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传统的化学教学之所以没有形成思维训练的有效模式,就是因为原本的教学方法不符合学生的主体认知。在心理学角度,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智力和学能都会影响学生的思维过程。思维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要想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学生必须能够在这一体系中发现规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理论认知,强化对心理學和教育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构建完善的教育理论系统,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和水平。

(二)重视训练过程的趣味性

思维能力的训练与教学活动是分不开的,要想提高思维能力训练的有效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维意识,就必须将思维训练活动和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化学教学中,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一边讲解化学知识,另一边以专题的形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好的做法就是将思维能力的训练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利用不同学科的特点发挥思维培养的优势[7]。在化学学科的教学中,教师比较重视让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实践,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能力。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相应的思维训练活动,用不同的方式激活学生大脑的不同区域,以此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此外,教师还应充分考虑到训练活动的趣味性。在传统思维训练中,许多教师常使用枯燥乏味的机械训练或者是检测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这种方式在现代教学中已经过于陈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此,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手段提高思维训练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让学生能够参与教学活动和思维训练。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在思维训练过程中,教师需要将抽象的理论化为具象的形式,借助更加多元的方式,提高训练的效果。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化繁为简,给学生营造更好的思维训练空间,提供有效的训练教具。教师应将高中化学知识与思维训练相结合,既能够提高课堂教学到有效性,又能够落实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8]。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思维能力是学生学好高中化学知识的保障。如果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各类因素的数量关系和反应作用理解清楚,就能够构建有效的思维系统,在短时间内快速把握化学物质的本质、属性和特点。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快速掌握高中化学的基本知识,还能够为后期的科学研究奠定基础。为此,高中化学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用高阶思维意识强化对高中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参考文献:

[1]谢忠.加强思维训练提升思维深度——高中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36):74-75.

[2]阎加槐.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探索[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36):58-59.

[3]朱玫.基于校本作业培养高中生化学思维能力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86):141-142.

[4]赵振江.浅谈高中化学实验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外交流,2020,27(31):337.

[5]武曲寅.高中化学竞赛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影响[J].科学咨询,2019(43):263.

[6]陈翠.高中化学教学中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J].文渊(高中版),2019(5):321.

[7]王洪坤.谈高中化学课堂讲习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9(18):499.

[8]黄玉泉.浅析高中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南北桥,2019(10):181.

作者:杨丽

第二篇:“逆思维”格斗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一)

“逆思维“带有《武术技击训练学》的味道

有这么一件事,或许该跟大家说明一下,就是:如果你是练散打的,你的教练就该精通“散打训练学”。否则的话,他是瞎指导,你是跟着瞎练习。这一规律对其它的运动也适用,教拳击的要精通“拳击训练学”,足球教练必须精通“足球训练学”,至于武术技击,武术技击也是人体运动之一项,所以教武术技击也要遵循“武术技击训练学”。但是遗憾,武林目前没有这么一部书(指导散打训练的不计)。

好在有一部叫《运动训练学》的书可供我们借鉴——其实散打、拳击、足球等项目的训练学,也都是在“运动训练学”的指导下搞出来的,在原理上,不出运动训练学的范畴。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运动训练学是讲什么的?

告诉大家,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的普遍规律”的。

这个“普遍规律”,包括技术训练的普遍规律,身体训练的普遍规律,心理训练的普遍规律,战术训练的普遍规律等等。

当然,在运动训练学这个“普遍的大规律”里,不同的运动,譬如拳击、散打、足球等等,其训练,又有适合自己特点的小规律。

说到武术,它在训练“拳、腿技术,功力(即身体素质),胆量、心理、战术等方面”,也有自己的小规律。不过,如同拳击、散打、足球一样,武术训练的小规律,跳不出运动训练学这个“普遍的大规律”。

话说到这里,我要跟大家透个底,我所提倡的“逆思维”格斗训练,就是在运动训练学的指导下,对武术训练这个小规律的研究,因此带有一些“武术技击训练学”的味道。至于我管它叫“逆思维”,不过是因为它跟“流行的传统”大相径庭罢了。若换从运动训练学的角度来看,“逆思维”一点不逆。不但不逆,它还顺得很、正得很。

武术——训练要与实战结合得严丝合缝

看过我“逆思维格斗训练”文章的人,恐怕都会有一个印象,我爱反复强调“训练围着实战转”、“用实战指挥训练”、“用实战检测训练”之类的观点,这种不同于“流行传统”的观点,既出自我二十几年的探索,也有暗合运动训练学之处。了解运动训练学的读者知道,运动训练学的宗旨,就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它在训练上的任何一项原则和方法,都直指比赛(实战)这一目的,从不允许有些许的偏离。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为了比赛(实战),《运动训练学》这门学问就没有必要搞了。谁想搞,他也只能出于个人兴趣。

只有“用实战监督训练”,训练才能少走弯路,尤其武术爱好者,大家都是业余在练,每天只能拿出一、两个小时。但越是时间有限,大家越要“把训练和实战严丝合缝地结合起来,尽量让训练一点不浪费地为实战服务”,因为大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供浪费嘛。

要想使训练和实战严丝合缝地结合到一块,需要有一套与实战结合得严丝合缝的训练方法。这套训练方法,不用说,武术爱好者自己是难以搞出来的。何况,它也不是爱好者的任务,它属于武术教师的分内之事。

制订一套能提高学生实战能力的训练法,是武术教师的分内之事

刘翔能夺奥运金牌,一靠他本人超乎寻常的天赋,二靠教练孙海平的高水平训练。说到教练的价值,可以说,假如孙海平不掌握一套极有效、极先进的训练方法,刘翔纵然再具天赋,他也成就不了今天的辉煌。因为平庸的教练——不管是教跨栏的还是教武术的,他们的训练方法只会人云亦云,跟在“流行的练法”后头亦步亦趋,而绝不会像孙海平那样,在训练方法上追求“实用、求新”(孙海平的口头禅)。如果说平庸的教练连一个运动天才都能毁掉,那么,绝大多数天资普通的武术爱好者,假如不幸遇上这样的教练,命运的悲惨就可想而知了。

对于武术爱好者普遍不能打这件事,如果追究责任,首先要追究教武术的人。按照运动训练学的观点:教练在“制订训练计划、指导训练”等等方面,负有直接的责任——当然,如果爱好者身体极弱、胆量极小,或者每天练习不到一个小时、每周训练少于五次、持续练习坚持不了一年,责任则不在教练。

在武术训练上,教师要制订的“训练计划”,其核心部分就是训练方法。这套方法用到爱好者身上,起码要能够有效地提高如下三方面的能力:

(一)提高一般的身体素质,提高专项的身体素质(或曰:一般功力,专项功力),增进有机体的机能。

(二)使爱好者掌握武术技击所需要的拳腿技术、战术,使拳腿技术及战术达到“自动化”的程度——需要强调一点,拳腿技术的掌握,指的是能在实战对抗中打出来,不能光会练、不能打。

(三)改善心理素质,提高爱好者应对实战对抗的心理承受能力。

如大家所知,格斗,也即武术技击,若离开“身体、心理、拳脚技战术”这三方面的素质,那是绝对玩不转的。

但是,提高“身体、心理、拳脚技战术”的能力,说起来简单,具体操作难。因为怎么安排训练是有讲究的,或者干脆说,它就是一门学问——别看武术技击本身是一门技能,但是教武术,搞训练,却是大学问。

教武术绝不是个简单事。按照“运动训练学”的观点,各项运动的教练员要明白很多学问,仅是“必须掌握”的学问就有: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专项运动理论、运动营养学等(见《运动训练学基础》,马冬梅著)。如果有人觉得这个标准高了,那么我告诉你,此外还有“应掌握”的学问呢,诸如: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等。够武术教师学几年的。笔者对于这些学问均有涉猎。至于我为什么要先结合运动训练学来谈逆思维(或武术技击训练),一是因为运动训练学是直接指导训练的学问,二是因为“运动训练学是整个运动理论的核心”,所有的运动理论都在运动训练学中有所反映。

下面,我由运动训练学的两个概念——“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入手,来展开我的话题——武术的技击训练(逆思维格斗训练)。

“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缺一不可

“一般训练”指的是什么?拿武术来说,就是在练习中“使用非武术动作”,对爱好者的身体素质、器官机能进行全面地提高。对这个“一般训练”,大家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身体素质训练。

“专项训练”呢?就是在练习中“使用武术本身的拳脚动作”,来增进武术技击所需要的专项的身体功能、身体素质、拳脚技术(包括战术、心理等等)。譬如:拳脚空击,拳脚对抗,踢打沙袋、拳脚靶等等。

我所以要引进“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这两个概念,是因为在武林中:

(一)普遍漠视一般身体训练。普遍漠视专项训练(踢打沙袋、拳脚靶等)。

(二)对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的区别,认识模糊。

(三)因为对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的关系理不清,在每天、每一周、每一阶段的训练安排上,缺少对这两种训练的合理调控。

说起来,在真正的传统武术里,本来是存在一般训练的,只不过没有使用“一般训练”这个词罢了。比如:八极拳用“兔子蹦”(近似一般训练中的连续跳高、跳远)来提高下肢爆发力,用“压胳膊蹲起”(类似一般训练中的'深蹲')来增进腿部力量,用“顶拳头”来提高上肢及胳膊的力量,用“纵跳摸高”来提高脚下的弹跳力,用“不定向移动”来练反应速度和灵敏性。等等不一而足。

“专项训练”在真正的传统训练里也是常见的,比如:八极拳的踢桩打袋——用八极拳的拳脚技术来踢树桩、打沙袋,在提高拳脚力量的同时掌握拳脚技术。再比如八极拳的对抗训练——用来提高反应速度、灵敏性及熟悉拳脚技术在实战中的使用。至于“踢打拳脚靶”,虽然在真正的传统训练中也是没有的,不过,一旦引进,它就属于武术技击训练中的“专项训练”了。

其实,大多数的武术爱好者尽管没听说过“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这两个术语,但对它们所练的内容,往往并不陌生(对上述八极拳的那些训练,有谁不多少了解一些呢?)。在这个时候,教武术的人就应该顺水推舟,在给学生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同时,进一步从运动训练学的角度讲解“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之间关系——一般与专项的关系是绝不可漠视的,否则,教师就是瞎教,学生就是瞎练。

按照运动训练学的原理,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存在如下的两种关系:

(一)一般训练是专项训练的基础。就是说,一般训练一定要认真搞,不重视一般训练,专项训练的水平绝对上不去。所以,武术教师在训练中,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只练专项的踢打沙袋,而放弃基础性的一般训练。

(二)专项训练代表一个人的训练水平。一般训练虽然重要,但它不是最终目的,一般训练是为了促进专项训练水平的。对于武术来说,只搞一般训练而远离专项训练,则不叫练武术(因为各项运动的一般训练,尽有相同之处)。不过,要说明一点,专项训练是有副作用的,像踢打沙袋,髋、膝、踝关节和肩、肘、腕关节和四肢的肌肉要承受很大的负荷,天长日久,会导致相应的神经系统出现疲劳,造成运动损伤。好在副作用并非不可避免,在练习中穿插一些一般训练,即可有效地调节。

了解了“一般”与“专项”的关系,我们也就知道,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二者缺一不可,要结合起来练,相互提高。至于怎么结合?这涉及到“训练周期”、“训练负荷”、“训练强度”及具体的训练方法等等问题(什么叫周期、负荷、强度?大家可以去问自己的老师,也可听我下次讲解)。

作为本系列文章的开头,该篇只是做了些简述,尚没有展开细说,不过,尽管如此,我想大家已能明了,一套能增长爱好者实战能力的训练法,是有科学讲究的,它既是武术科学化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对武术教师水平的考查——教师在教学中是否遵循运动训练学的原理和方法,是衡量教师是否合格的标准。

(责编:高生)

作者:韩 起

第三篇:中学语文思维训练刍议

加强中学语文思维训练,培养教学主体——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常抓不懈的重要任务,尤其在“五严”背景下,“加强中学语文思维训练”特显重要,因此它也就正式成为教科研的重要课题。随着科研进程的不断深入,这一课题实验已经进入实施阶段,而正确认识这一科研课题实验的本质,并探索其教学程序,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无疑是必要的。本文试就上述问题谈些未必成熟的看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关系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思维发展心理学》)。

思维训练(thinking training)这一概念,林传鼎等主编的《心理学词典》解释为:“运动员自觉地在头脑中重现某个动作形象(即运动表象)的同时,还要对动作概念、要领以及自身运动时的各种感觉进行反复思考,并且学会用语言(默念)进行自我调节。”

中学语文思维训练,借用了上述概念的含义,并且有相对广泛的内涵。主要是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按照人类的思维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思维训练的内容上,强调思维形式、思维方法、思维过程的训练,并且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训练的目的,则是“在思维训练中,使学生加速获取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发展智力,从而尽快提高语文教育质量,达到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显然,“中学语文思维训练”这一课题的自变量是“思维训练”,因变量是一个“加速”和“两个能力的提高。”实验过程,就是研究这两个变量之间的联系,进而探索其规律的过程。

目前,对中学语文思维训练的认识中,有两种误解。

其一,认为只要教好语文知识就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甚至认为教知识本身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其二,认为语文教材已经删去了逻辑知识的内容,再进行包括形式逻辑在内的思维训练,是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这两种看法都是对思维训练的误解。

首先,语文思维训练并不是教学生学习复杂的思维科学知识,掌握思维过程、思维形式、思维方法等方面术语和具体的知识,而是通过具体的知识训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过程、形式和方法。恰当地运用思维科学的基本知识于教学过程之中,这只是教师必备的业务能力之一。

其次,思维训练是以学习知识的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为目标,着眼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把人类的常用的思维规律和方法当作学生获取知识的钥匙,而把训练当成学生掌握、运用这一钥匙获取知识的途径的一种认识过程。它不是直接着眼于知识的简单积累,而是着力于让学生学会掌握知识的规律、途径和方法,从而把教学过程变为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这正是思维训练与以知识的掌握为根本目的、以教师的直接传授为根本途径的传统语文教学的主要区别之一。

语文思维训练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实现人类常用的思维规律、学生思维发展规律、语文知识的内在规律,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中的和谐统一的过程。而这种过程表现在教学程序上,却是整体有序而内部环节又是错综交融的。

根据现有的实验的经验,我认为一个比较完整的思维训练的教学程序,基本上是由形成性思维训练、验证性思维训练、应用性思维训练、综合性思维训练四个部分构成的。

(一)形成性思维训练

形成性思维训练是在学生已经有的感性知识或理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某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理解相应的一种思维过程、方式和方法。

例如,为了使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的概括这种思维过程,我们可以从学生已经学过的人物形象中选出几个,再把关于这些人物形象的概括性结论改写成同一形式的肯定判断,让学生比较分析这些判断的内容表达上的共同特点。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地理解人物形象的概括过程:先确定某一人物是属于哪一类,即哪个阶级、阶层的人物;再确定这个人物与同类人物相比有哪些特点;最后形成一个严密的肯定判断,进而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人物形象的概括,就是个性加上共性的确定和组合这一基本公式。

在形成性思维训练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体现在“导”——一种智慧型、科学有效的“导”字上。

(二)验证性思维训练

验证性思维训练就是通过形成性思维训练,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某种思维的过程、形式或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理解加以验证,丰富、完善以达到掌握的程度之训练。

例如,当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人物形象的一般概括过程后,我们就可以让学生阅读某一短篇小说,并在概括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怎样确定人物的共性、个性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以及对人物形象概括时采用的富于变化的表达方式。

验证性思维训练是学生认识深化的过程,学生对某一思维过程、方式、方法的掌握,决不是简单的一次性的训练就可以完成的,而是经过多次且每次各有侧重的训练过程。就某种意义上讲,验证性思维训练,是决定整体思维训练成败的关键性程序。

验证性思维训练应以学生的操作为主,同时,教师要注意在提示、点拨、启发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三)应用性思维训练

这是学生在掌握了某种思维过程、方式、方法的基础上,依据正确的思维规律,独立运用而理解、获取新的语文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质是理性指导下的实践,即以一般来认识个别的过程。

例如,当学生已经掌握相似联想的思维过程,就应当让学生在相应的文章阅读中找到联想的出发点,联想的具体内容,联想中由此及彼的思路,以及两者的相似点,进而理解具体文章中的联想写法的多方面的作用。

在应用性思维训练中,教师应该在控制具体语文知识的深浅、难易方面,在有序地实现学生由一般向个别转化的组织方面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四)综合性思维训练

语文知识构成的特点,决定了学习语文所要求的思维的复杂性。几乎没有一篇文章能用某种单一的思维过程、形式或方法来解决其中的全部知识点;同样,解决一个具体的语文问题,也往往不能只用某种单纯的思维过程、形式或方法。因而综合性思维训练,至少应该包括两方面的意思:其一,在训练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多种思维过程、形式或方法、规律的相互关系,并掌握在一定的条件下的转化、结合和统一。其二,在训练中运用几种思维过程、形式或方法来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例如,在理解《沁园春·雪》这首词的内容的训练中,就综合运用了形象思维的联想和想象的方法。

如果说应用性思维训练是比较简单的理性指导的实践过程,那么综合性思维训练则是在更高层次、更复杂意义上的思维理论指导语文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更应该在控制训练度、量、序以及引导、示范、辨误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上述四种性质的思维训练,仅仅是从认识整体有序的角度提出来的,由于认识运动本身的连续性,决定了这四种训练具有不可分割性,因而它们之间不具有逻辑意义上的划分性质。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具体教学程序也应该按实际情况具体安排。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设计的《人类的语言》一文的教学程序,可以在思维训练的实践方面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启发作用。

于老师根据全文的思路、教学要点,确定的思维训练要点是通过比较思维过程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全文的中心、结构和写法,同时又与学生已经掌握的分析、综合方法适当结合运用。

于老师根据初中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以及学生可接受性原则,紧紧围绕思维训练要点,设计了以下六个环节的教学过程。

1、从学生已经学过的说明文《机器人》中选出关于机器和机器人、机器人与人相互比较的两段文字,让学生阅读并说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两段文字的结构,使学生初步理解:一个完整的比较思维过程,是由一定的比较标准、比较对象(一般为两个方面)、比较点和比较目的(或求同或求异或求因)这四个方面要素构成的。

2、通过训练,引出文题,并形成阅读的基本思路。训练题:①如果用比较思维的方法,那么以下三个题目分别应该与什么相比?A中国的语言 B汉族的语言 C人类的语言 ②要想把“语言”这种现象解说清楚,那么谈些什么内容?

通过训练,使学生逐级明确:人类的语言,应该与非人类——动物、动物中“能说话”的动物相比,侧重求异;应该讲清语言的重要性、实质、功能以及为什么用听觉手段等。

3、组织学生阅读全文,并按比较的对象、比较点、比较目的三个要素写出各段内容提纲,然后综合,得出中心思想。教师仅做适当的点拨。

4、师生共同研究,从比较的过程的“序”的角度理清全文的结构,并重点理解第二段句与句“序”和内在联系。

5、引导学生从比较表达的角度,深入理解关键语句在语境中的含义和有关修辞手法的作用。

6、以《自动铅笔》为题,做口头作文(要求学生按照所讲方法进行口头作文练习)。

在上述训练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比较的思维方法,并且会运用这种方法,基本上独立掌握了这一课的语文知识,使教学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向着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迈出了新的一步。

庄子说:“始生之物,其形必丑”,“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巨。”以上刍议,惟愿引起研究,使这一课题实验在实践中得到深化。

梅友成,教师,现居江苏姜堰。

作者:梅友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风险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社会政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