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学生实践性德育论文

2022-04-22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剖析学生实践性德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引导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把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探究权交给学生,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趣味性,让学生自主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以此来提升他们的学科综合素养,强化对所学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剖析学生实践性德育论文 篇1:

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摘 要:目前,德育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已经被放到突出的位置。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学现状不是非常乐观,还面临着很多突出的困境。如何提升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本文研究中,首先针对小学德育教学的现状,进行论述和分析。然后就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突破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教学方法相对传统、学生趣味性不足、教学实践性落后等,展开深入的研究和剖析。最后,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一系列应对措施。通过研究,旨在提高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为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创设良好的理论指导价值。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问题;对策

一、小学德育教学的现状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人告诉我们,作为教师,首先是“传道”,然后才是“受业解惑”。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04年就提出了“要从战略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观点,并指出学校教育应该把德育放在首位,德育工作要建立责任制。近年来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为培养青少年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似乎越来越多,甚至总体看小学德育状况还出现了滑坡的趋势,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有待提升。问题在学生,根本在教育。因此,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认清和正视德育工作中客观存在的新矛盾,积极探索新方法新策略,更好的提升德育教学的有效性。

二、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方法相对传统

教学模式及其体系相对传统,这是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教学中,因为部分教学教龄偏大,产生职业倦怠,在教学方法的应用方面,缺乏创新性。部分教师总是按照照本宣科的方法,将书本上的内容进行满堂灌,没有给学生多余的思考空间与理解时间。而且对于现代化教育方法的应用,还不是非常的广泛。特别是在农村小学德育教学中,很多教龄偏大的教师都没有良好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及其思路。甚至部分教师以讲故事的方法,将教科书上的知识传递给学生,长此以往,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学生趣味性不强

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在教学中,学生对于德育的重视力度不是很大。很多学生在德育课堂上做其他学科的作业,将语文、数学等学科看做是主科,将德育看到做副科,认为没有必要用心听课。这种不端正的学习态度及其有失偏颇的学习理念,在我国德育教学中已经存在著相当长的时间。究其原因,除了与学生个人的学习态度及其学习理念有关系之外,还与教师的教学设计存在着必然性的关系。如果教师可以设计出具有趣味性的课堂活动,一定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让学生乐于接受学习。因此,要想提高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重视学生趣味性的增强。但是,在目前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课堂活动设计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课堂缺乏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中提出,理论只有密切联系实践,才能真正体现出价值。对于教学而言,也需要高度重视教学的实践性。在小学德育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重视课堂的实践性,让德育教学的作用与功能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德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行,让学生更加公正、客观地认识这个世界。但是在目前的小学德育工作开展中,每周都有德育教学课堂,很多教师也是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但是一直没有收到有效的教学成果。学生对于世界的认识还是倾向于偏激,很多为人处世的理念还是没有得到深化。这是因为教学缺乏实践性,没有让学生事必躬亲,亲身体验书本传递的知识,导致印象缺失,自然就达不到良好的教育功能。

三、提升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针对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研究中,提出了如下的应对措施。

(一)应用现代化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德育教学方法相对传统的问题,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积极应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例如,通过微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趣味性。教师可以围绕某一个教学内容,设计微课,将微课参与到教学中来。另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当多注意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对于书本上的一些小故事或者常见生活案例,可以通过互联网检索的方法,收集段视频、图片等,用多媒体呈现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应用现代化教学方法,需要教师掌握最基本的多媒体及其计算机操作,并具有强烈的现代化教育理念,能够真正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样性教学方法。这是目前提高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的一种常见方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对于课堂氛围的创设,可以应用问题驱动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多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积极邀请学生参与问题回答,用问题来推动教学的优良进展。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多应用一些游戏化活动,例如,学生辩论赛、问题竞赛、演讲比赛等的活动,一方面,可以强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德育学习的重视力度。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游戏化教学方法,有助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德育教学的有效性。目前,针对小学德育教学的课堂氛围创设,在大量科学研究中提出了很多方法,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当参照一些理论知识,积极在教学中实践,提高个人教学水平。

(三)提高课堂教学实践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针对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必须要教师掌握好教学的实践性。所谓的教学实践性,就是教会学生真正具有实践性的知识,而不是泛泛而谈,围绕书本,讲解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例如,对于德育教科书中的一些社会问题及其热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收集生活资料,或者与学生一起参与社会调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教学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课堂中,还要尽可能延伸到课堂外。教师要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课外实践活动。如通过带领学生去养老院做志愿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良好品质。这些都是具有可行性和实践性的方法,在教学中要给予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总结

在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中,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应用现代化教学模式。并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同时,还要增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发挥德育教学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朱敏.新时期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8(06):218.

[2]卓伟良.新时期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相关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3):88.

[3]陈育德.微探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9):100.

作者:叶潭来

剖析学生实践性德育论文 篇2:

深度学习让素养真正提高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的引导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把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探究权交给学生,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趣味性,让学生自主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以此来提升他们的学科综合素养,强化对所学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层次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升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小学教学;深度学习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1.034

素质教育模式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而且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思辨问学能力,面对问题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认知。同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中,要想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就要在课堂中融入能力、品格、意识、情感、认知等要素,激发学生的深度问学意识,让他们能够勇于表达自己的疑惑,在师生交流和学生合作中,更为全面地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利用所学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做到由此及彼、学以致用。

一、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在当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存在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的现状,无法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有待提升。通过实际调查可以发现,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中,通常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方法也大多都是传统的填鸭式、问题论形式,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之中,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氛围有待活跃。同时,虽然部分教师意识到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的必要性,但是存在多媒体利用频率较低的情况,限制了学生的思考、探究,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其存在消极的学习情绪,无法展开深度学习活动。除此之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中,缺乏引入生活元素的意识,学生无法深入剖析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课堂学习效率比较低。

(二)缺乏深度教学意识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要想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教师需要展开深度教学活动,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活动中缺乏一定的深度教学意识。首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习惯于把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知识内,没有对现有教材知识进行拓展与延伸,无法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其次,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教师习惯于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认为这样能节省更多的课堂时间,但是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诉求,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无法让学生深度探究道德与法治知识。除此之外,当前的深度教学理念较为落后,在深度教学和深度学习中,对于教学反馈、教学组织、教学设计有着较高的标准,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只是把教材知识、课后练习题作为重点教学素材,很少布置一些资料搜集、社会调查、主题探究、阅读活动等实践性活动,依然以知识构建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根本无法开展深度教学、深度学习。

(三)关注结果、忽视过程

在目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更为关注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成果,忽视了学生的学科课堂表现、学习过程,这样不仅无法让学生更为全面掌握学科知识,还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无法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同时,部分教师虽然意识到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但是缺乏对于学生是否展开深度学习的了解,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交流比较少,课堂教学氛围较为枯燥、单一,根本无法让学生更加专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的道德修养、学习品质有待提升。除此之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工作中,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沟通的机会,在遇到难点问题的时候,不善于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帮助,学习形式较为单一,根本无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效率。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深度学习教学策略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构建深度课堂教学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中,学校要注重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构建深度课堂教学活动,这样既能够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又能够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深入探究教材知识内容,增强自我学科知识供给力,为学生展示更为理想化的课堂活动。教师在探究教材知识内容过程中,主要包含了备方法、备学生、备教材,既要了解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还要了解学生的真实学科素养、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结合以上内容设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同时,教师在深度分析道德与法治教材知识过程中,要注重构建完整的教学框架,对现有教材知识进行拓展与延伸,融入一些社会热点、生活化的学科知识,增强教材知识的趣味性、实践性,以此来提高学生参与知识探究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之间共同构建高效、理想化的课堂教学。

除此之外,要想提高教师的知识供给力,教师不仅要做好备课工作,还要做好课后反思工作,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测试结果分析学生的学习进度,这样既能够再次分析教材知识,做到查漏补缺,又能够为下堂课的教学做足充分的准备工作,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学校也要定期对道德与法治教师开展职中培训活动,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积极参与教育培训,意识到自身工作职责的重要性,提升自我专业教学素质,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中的榜样人物,展现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功能、人文功能,在教师的带领之下,学生不断成长与进步,提升自身的学科综合素质。

(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明确深度教学方向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中,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明确深度教学方向,優化课堂教学方案和计划,帮助学生更全面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来构建教学计划,在深度分析教材内容和学情现状之后,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跟上教学进度,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基于核心素养的导向下,一定要展示出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价值,教师在讲解教材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教材知识中蕴含的情感元素和德育元素,让学生在深度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良好的情感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和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引导学生多反思、多思考,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深度学习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要总结、归纳道德与法治重点知识,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来梳理知识脉络,明确深度教学方向,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归纳、总结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重点内容,在梳理知识过程中,既能够巩固、复习课堂知识,又能够实现深度探究与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中,只有把核心素养作为导向,才能够让学生有方向、有针对性地探究道德与法治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化发展与成长。

(三)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构建智慧课堂教学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构建智慧课堂教学。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要深度挖掘问题、学情,以此来设定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构建知识结构,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深度学习意识。同时,教师要注重跟踪学生的具体学习动态,结合学生自身的学情变化,科学调整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因为每一个学生自身的学科素养与学习能力都是存在差异的,再加上对于知识的运用、迁移能力是不同的,教师只有准确把握学情,才能够让教学过程更加灵活,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自我学科素养。同时,要想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教师要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活动,利用信息技术化教学、生活化教学,强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认知与理解,进而拥有更为深刻的学习体验、情感体验。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把信息技术运用在教学准备、情境创设、氛围营造、学习评价过程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让教学活动更加灵活化、丰富化、深刻化,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除此之外,在构建智慧课堂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学过程的多样化、交互性、开放性,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取得理想的课堂学习效果。除此之外,在道德与法治智慧课堂活动中,教师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育工具,要把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学习对象,真正构建深度学习课堂,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四)完善活动体系,构建深度学习课堂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性比较大,教师要改变以往理论知识灌输、讲解的教学模式,要完善活动体系,以此来构建深度学习课堂,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实践活动中,深化对所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记忆与认知。教师要注重锻炼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从中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在探索道德与法治知识期间能够有所创造、创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同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活动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设定真实的教学情境,围绕学生自身真实的成长规律与生活经历,把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关联起来,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构建完整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体系、结构。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引导之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情感渗透,让学生感知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必要性与实用性,从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人文素养,这对于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有着较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教师要细化对于学生的活动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成绩,还需要对学生的实践意识、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展开综合性评价,回归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落脚点,全面、及时掌握学生真实的学习变化、情感变化,通过设定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让学生从中发现自己学习期间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加以引导与修正,让学生真正收获知识、锻炼思维。

(五)掌握有效教学策略,共建深度课堂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之间要相互交流、讨论,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共建深度道德与法治课堂,让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趣味化、实践化、深度化,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小学生自身的好奇心、好动性比较强烈,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很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学习心理,由此,教师一定要用学生感兴趣、能够接受的新型教学策略,尊重学生的个体、主体差异性,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展开深度学习,从中感受、体验社会生活,鼓励学生獨立思考,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小学生正处于形成价值观念的重要阶段,教师要保证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启发性与灌输性相互统一,为学生营造趣味性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及时给予点拨与指导,师生之间相互辩论、相互合作,引导学生从多层面、多角度分析道德与法治知识,感知到深度学习、深度探究的快乐,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之后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运用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教师要尝试突破传统知识讲解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以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竞赛活动的方式来探究道德与法治知识,设定一些具备争议性的话题,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各抒己见、完善思考,在集思广益中获得深刻的学习感悟,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与学习习惯。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工作中,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素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把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给予学生更多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机会,并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对现有教材知识进行拓展与延伸,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体系,取得理想化的学科教育效果。同时,教师一定要设定一些体验性、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实现学科理论知识与学科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从中真正有所提升与学习。

参考文献:

[1] 桓旭.促进深度学习——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习任务与目标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12).

[2] 郑晓云.基于审辩思维发展的线上课程设计与实施——以道德与法治学科为例[J].人民教育,2020(12).

[3] 王勇.学生满意与结果合意孰轻孰重——搭建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的平台[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7).

[4] 倪绍旺.经验型情境教学促进深度学习——以道德与法治活动设计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20).

作者:彭龙瑞

剖析学生实践性德育论文 篇3:

立德树人视觉下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品质提升策略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也不例外。要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立德树人使命,必须充分发挥该课程的优势,提升课程品质,做到多育并举,尤其要发挥其德育价值与育人功能。本文阐述了立德树人视觉下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品质提升策略。

【关键词】立德树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品质提升策略

综合与实践是数学课程新增设的一个学习领域,它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法、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路径。综合性、实践性是该课程的主要特点,部分教师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就是让学生动动手,做一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除此之外没有多大价值,因此不够重视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其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同时它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还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要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立德树人使命,必须充分发挥该课程的优势,提升课程品质,做到多育并举,尤其要发挥其德育价值与育人功能,扭转不重视德育的局面。教师应努力提高该课程的品质,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质效,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立德树人视觉下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品质提升策略。

一、密切联系生活,提升生活品质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数学综合实践以问题为载体,用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既是一种学习,又是一种生活,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用数学创造美好生活,提升生活品质,是为了让人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要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品质,首先做到课程生活化,要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从生活中挖掘数学素材,到生活中开展实践活动。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生活是德育的舞台,是立德树人的阵地。生活给学生提供了自然交往的环境,学生在生活实践活动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升华道德情感,增强道德判断。笔者在建构和实施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密切联系生活,挖掘生活资源,优化课程品质。例如,笔者给学生设计过这样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妈妈早晨烧水要10分钟,炒菜要15分钟,蒸馒头要20分钟,她最少要用多少分钟能完成这三项任务。这一活动源于生活,引导学生运用统筹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统筹安排时间,实现用最少时间做更多的事情,切实提高生活质效。

二、立足实践平台,强化合作互助

合作力量大,合作能共赢。当前,许多学生缺少合作意识,喜欢自我封闭,单打独斗,缺乏合作互助美德。合作意味着团结,象征着友爱,合作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更是一种良好的品德。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借助实践的机会,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性活动,给学生搭建各种实践活动平台,强化学生合作互助意识。

实践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大特点,需要让学生亲历观察、操作、体验等活动,需要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品质,最好的方法是合作探究,相互配合,让学生共同完成实践活动任务。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果,又培养了合作互助意识和乐于助人的品德。例如,在教学《校园绿地面积》一课中,笔者在情境中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学校的绿地面积是多少?”“人均绿地面积呢?”在接下去的活动方案设计、实地测量、汇总分析等活动中,笔者都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分组活动,以小组形式学習,给学生创造交往合作的机会,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涵育了他们合作互助精神。

三、提高活动深度,培养深度思维

经常看到一些老师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了许多实践性活动,他们着重带领学生动手做一做,动口说一说,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当做教学重点,而很少引导学生深入剖析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培养。这种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就显得比较肤浅。

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动手做,不能停留于表面的实践操作,而要操作与思考融合,要关注学生思维培养,要引导学生从浅层思维迈向深度思维,要拓展学生思维层次,引导学生展开高阶思维。只有不断提高活动的深度,指向深度学习的发生,培养学生深度思维,才能不断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品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进一步的提升。例如,在教学《球的反弹高度》一课时,一些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往往注重动手操作,而忽视对实验数据的搜集与分析,忽略对规律的探讨。当然,实验操作也很重要,需要通过科学的实验操作方能得出准确的数据,但这毕竟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重心应该放在数学思考上,应当引导学生透过数据发现“同一种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之间的关系”,以及探寻出“不同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之间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在实验、计算、分析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与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深化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认识。

四、引领反思总结,积累活动经验

“经验如同镜子,可以照见错误,经验宛若明灯,可以指引方向。”经验是宝贵的财富,一旦拥有了经验,可以让人少走弯路,可以助人拥抱成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数学活动经验。”高品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指向数学活动经验的培育与积累,而不是纯粹的实践活动,不只是解决了问题就完事,而要主动带领学生去总结归纳、概括提炼,从中获取一定的活动经验与学习经验。

“人生最困难的事情是认识自己。”而很少有人能够自我反省,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短板。反思是形成经验的有效策略,聪明的教师善于引领学生反思总结,通过对自己以往的学习过程的梳理,反思自己的成败得失,从中吸取教训与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智慧与理性思想。例如,在教学《班级联欢会》一课中,在组织调查、分组购物等活动结束后,笔者没有把活动画上句号,而是和学生一起回顾整个活动经历,反思活动中的所作所为,让学生说说有哪些收获和体会。通过回顾与反思,经过活动总结,学生获得了许多活动经验,如懂得要确保活动圆满成功,需预先认真制定好活动计划;在实际购买物品时,需准确计算,避免浪费;在调查、购物过程中,需要大家的相互配合,这样可以提高活动效率。

五、挖掘美学元素,实施审美教育

席勒说过:“若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数学不仅是抽象的精确的符号,数学也是美的化身,如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学生对数学的美是很难发现和感受到的,据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没有能够感受到数学的美,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数学是不美的,只有极少数学生觉得数学有一点点美。

“美能使人快乐,美能引人向善。”实施数学审美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可以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数学的美,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审美的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美学元素,适当渗透审美教学,以彰显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以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品质。教师应当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例如,在教学《树叶中的比》一课中,笔者在课前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去观赏植物,采摘树叶,引导学生感受树叶的形状之美、颜色之美,接着,笔者组织学生在课堂中动手测量计算,探索各种树叶长与宽的比,引导学生从数据里发现规律,让学生感知到树叶的规律之美,感受到数学的和谐之美,体验到发现大自然秘密的乐趣。

六、潜挖德育素材,开展德育渗透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担忧“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对道德培养甚为重视。我国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德育摆在五育之首,充分凸显了德育的重要性。因此,无论哪门学科教学,都应以立德树人为指引,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开展活动。教师不仅要发挥数学的知识价值、思维价值,更要发挥数学课程的德育价值,立足综合实践活动平台,潜挖德育素材,深入开展德育渗透,以切实提升综合实践获得课程品质。

要提高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品质,教师首先要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入手,要做到目标多维,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还要关注活动过程、方法目标,更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要做到以德育目标为先,使之成为活动的最高目标。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兼顾育德与育才,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宗旨。

数学课程具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如可以借助数学史与数学文化,弘扬我国古代数学家的贡献,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可以借助數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发现与掌握规律的能力,在实验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等。例如,在教学《校园绿地面积》一课中,笔者在组织学生实地测量时,就渗透了爱护树木,不践踏草地的思想教育。在教学《班级联欢会》一课中,笔者在组织学生确定购买物品种类和数量时,要求学生计算准确,不要购买过多物品,避免铺张浪费。教师应当把数学中蕴含的丰富德育资源运用到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去,借助综合实践平台,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放大德育效果,蕴育良好品德。

【参考文献】

[1]陈美华.小学数学实验育人价值转化的“三重意蕴”[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20(11).

[2]刘正松.基于工具视角的数学实验育人价值[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21(5).

作者:汤洪彬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城市园林景观生态学论文下一篇:农村小学劳动课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