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茶类的各自发酵度

2023-03-01

第一篇:六大茶类的各自发酵度

茶类的介绍(大全)

几个茶类介绍

一、绿茶

我国的名茶一般都出自绿茶。绿茶的特点是汤清叶绿,香高味爽,滋味浓厚,各具千秋。高档绿茶都用清明前后茶树生长出的第一批嫩叶来加工。绿茶制造时要经过高温杀青,再揉捻成各种名茶型,最后进行干燥处理。绿茶从外形上看,扁平挺直、其形似剑的称扁炒青,如西湖龙井、旗枪、大方等。外形修长如眉,叫长炒青,如珍眉、秀眉等。其形如珠,称为圆炒青,如平水珠茶、全岗辉白等。从干燥方法上区分,炒青有长炒青、扁炒青、圆炒青;烘青有条形茶、尖形茶、片形茶;蒸青有煎茶、玉露等。喜爱喝好茶的人一般都首选绿茶。

二、花茶

花茶是以烘青绿茶为原料,加窨鲜花后才成为清香怡人的香茶。花茶都以窨花的名称来命名。如加窨茉莉花的叫茉莉花茶,加窨玉兰花的称做玉兰花茶。还有桂花茶、荷花茶、珠兰花茶、玫瑰花茶等。中国北方地区人民以喝花茶为主。为了提高茶叶品质,达到香浓耐泡的老北京花茶特点,茶叶产区的成品花茶运到北方后,一些正宗茶叶经销商都要进行茶叶拼配再加工。只有按配方拼配有一定加工批量的茶叶,才是花郁茶香、物美价廉的受大众欢迎的花茶。

三、乌龙茶

乌龙茶是半发酵茶。由于它的特殊加工工艺,每片乌龙茶叶面上分为三分绿茶、七分红茶,外红内绿叫“绿叶红镶边”。因此,乌龙茶有绿茶的清香,又有红茶的醇爽。按产地不同分为闽北乌龙茶(武夷水仙),闽南乌龙茶(铁观音),广东乌龙茶(凤凰单枞),台湾乌龙茶(色种、高山茶)等。按茶树品种分为黄焱、色种、铁观音、黄金桂等许多品种。乌龙茶原是广东、港澳、福建、台湾等地人民的主要饮品。随着茶文化的兴起,茶艺馆红遍大江南北,茶艺表演全用乌龙茶作示范。现在各大中城市的茶楼、茶馆、各种交际场合都以喝乌龙茶为时尚。武夷岩茶、台湾高山茶、各种铁观音正步入现代人的家庭,人们逐渐把喝茶解渴的习惯更改为消闲品茶。

四、红茶

红茶为全发酵茶。制茶时由于经过萎凋、发酵,所以成为红汤红叶的红茶。红茶从外形上分为工夫红茶、小种红茶、红碎茶三种。工夫红茶条细而长,加工工序多,要精工细做,很费时间,所以叫“工夫红茶”。小种红茶有松香味,条形粗壮。外形为乌润小颗粒的,叫红碎茶。在国际上,红茶代表茶叶,和可可、咖啡并列为三大饮料。中国每年出口茶叶都以红茶为主。印度、斯里兰卡等产茶大国也都出口红茶。英国一家企业收购红茶后,进行拼配加工,重命名为“立顿红茶”,再销往其他国家,成为驰名世界的著名产品。

五、紧压茶

紧压茶是一种后发酵的再加工复制茶。它是以黑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筛切制坯、蒸压成形、慢火干燥,形成紧压成块的固形茶。紧压茶多以形态命名。外形如砖的叫砖茶,如茯砖、青砖、康砖、黑砖等。外形如碗的叫沱茶,如云南沱茶、重庆沱茶。外形如饼的叫饼茶,如七子饼茶。

六、保健茶

保健茶以茶叶的保健作用为依托,加进中药原料或健身食品而成的一种有益人们身体健康的茶叶饮料。保健茶中减肥茶的品种多,如宁红减肥茶、瑞得梦减肥茶、飞燕减肥茶、康而寿减肥茶等。它们都是根据茶叶消耗脂肪、降低血脂的功效,再加入一定量的中药,把药味渗进茶叶或粉碎拼合而成。保健茶对于人体减肥、通便有一定作用。乌龙茶、白茶、沱茶减肥效果比其他茶叶显著,减肥茶用它们作原料的较多。降血脂的茶有苦荞茶、颐春茶、绞古蓝茶等,清热下火的茶有菊花茶、苦丁茶等。目前市场上保健茶品种繁多,花样辈出。大家选购时应该选择经卫生、食品监督部门颁发许可证的品种,以免上当受骗。

第二篇:黑茶是六大茶类中的一种(本站推荐)

黑茶解说词

我简单地给您介绍一下黑茶吧!

我国有六大茶类,像绿茶、青茶、黄茶、白茶、红茶,黑茶是六大茶类中的一种。生产历史悠久。黑茶以销往西北边疆地区为主,主要产于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地。黑茶属于后发酵茶,经杀青、揉捻、渥堆、发酵、干燥等工序加工而成。

湖南安化黑茶则是以湖南省安化县地理保护范围内的茶叶为原料,并在安化境内独特的地理环境下经加工而成的毛茶及其再加工茶的总称。

安化,中国黑茶的发源地。过去,安化黑茶因历史政策因素主要销往边疆,保证边疆牧民的供应,被称为边销茶。边疆牧民“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千百年来,安化黑茶的消食去腻功能誉满边关。

安化黑茶的与众不同在于:一块石头,一朵金花! 一块石头说的是:6亿年前,地球上曾发生了全球性“冰盖气候”及“热室气候”事件。这种极热和极冷的现象交替,便形成了稀罕少见的冰碛岩。安化则成了世界上冰碛岩最集中的地区,约占整个地球含量的85%。目前,世界上除南非共和国有小面积的冰碛岩外,像安化境内这样大面积保存下来实属罕见,为“世界之最”,被科学界称为“世界奇观”, 形成了安化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

一朵金花说的是:

1 安化黑茶茯砖茶在加工中产生的一种独特的金黄色颗粒,科研发现是一种对人体非常有益的益生菌体,专家命名为“冠突散囊菌”,俗称“金花”。微生物学家发现这种菌体偶尔存在于野生的千年灵芝上。这是其他茶类,以及其他地方的黑茶所不具有的。

金花的多少是衡量安化黑茶茯砖茶品质的一个标志。日本研究安化茯砖茶的医学、保健专家从安化茯砖茶中提取出“金花”(冠突散囊菌)并制成保健品,售价超过黄金,有“黄金铂金不如黑金”之说。世界上不少科学家希望在“金花”上拿诺贝尔奖。

金花的神秘在于:

发花工艺神秘:早些年日本人、韩国人偷偷窃取其技术未果。为保护这一神奇工艺,国家将黑茶发花工艺列入国家机密;

生长环境神秘:“金花”只有在安化独特的环境中才能正常的生长,其原因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争议;

药理功效神秘:科研和临床证明,茯茶中的“金花”有较强的降脂降压、调节糖类代谢等功效。

安化黑茶特点好在哪里?

一、 药理功效显著;

1)清脂肪,减肥胖,能溶解脂肪:被日本人称为“瘦身茶”,韩国人称为“美容茶”,台湾人称为“消食茶”。

2)清肠胃,助消化:它能消食去腻,改善肠道微生物环境,具有调理肠胃的功能。我国民间有利用老黑茶治疗腹胀、痢疾、

2 积食的传统。

3)清血管,降三高:即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软化血管,达到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4)清毒素,护肝肾:参与人体内新陈代谢,对人体内脏具有特殊的净化功能,不仅能够吸附体内的有毒物质(酒精、重金属、体内垃圾),促使其排出体外,又能对大多数病菌有抑制作用,被誉为“人工肝脏”。

二、资源稀缺,收藏升值;

安化黑茶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保护范围为一个县域,普洱茶地理保护范围则为一个省份。由此可见安化黑茶每年的产量是极其有限的,更何况还要大量的供应边疆牧民需要,还要大量出口。同时,因为 “冰碛岩”所形成安化独特的地理与气候环境,安化黑茶本身就是稀有产品。

安化黑茶由于是深度发酵茶,它存放的时间越久其味越醇厚、甘爽、陈香。随着时间的推移,年份越久的黑茶其经济价值越高,(05年春节中央二套鉴宝栏目中,专家鉴定一娄53年产的天尖散茶价值48万元。)并且无保质期,因此,可个性化定制,结婚纪念、庆典纪念……收藏馈赠,传情达意,长久保存,用作纪念。

第三篇:茶的种类大全(6大茶类)

茶 的 种 类

1. 绿茶

绿茶是不经过发酵的茶,即将鲜叶经过摊晾后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热锅里炒制,以保持其绿色的特点。由于其特性决定了它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了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为发酵类茶等所不及。

名贵品种有:西湖龙井、碧螺春茶、黄山毛峰茶、庐山云雾、六安瓜片、蒙顶茶、太平猴魁茶、顾渚紫笋茶、信阳毛尖茶、平水珠茶、西山茶、雁荡毛峰茶、华顶云雾茶、涌溪火青茶、敬亭绿雪茶、峨眉峨蕊茶、都匀毛尖茶、恩施玉露茶、婺源茗眉茶、雨花茶、莫干黄芽茶、五山盖米茶、普陀佛茶等。

绿茶——这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首位。绿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冲泡等特点。清汤绿叶是绿茶品质的共同特点。其制作工艺都经过杀青一揉捻一干燥的过程。由于加工时干燥的方法不同,绿茶又可分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和蒸青绿茶。

杀青: 杀青对绿茶品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高温,破坏鲜叶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类物质氧化,以防止叶子红变;同时蒸发叶内的部分水份,使叶子变软,为揉捻造形创造条件。

捻揉:

揉捻是绿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通过利用外力作用,使叶片揉破变轻,卷转成条,体积缩小,且便于冲泡。同时部分茶汁挤溢附着在叶表面,对提高茶滋味浓度也有重要作用。制绿茶的揉捻工序有冷揉与热揉之分。所谓冷揉,即杀青叶经过摊凉后揉捻;热揉则是杀青叶不经摊凉而趁热进行的揉捻。嫩叶宜冷揉以保持黄绿明亮之汤色于嫩绿的叶底,老叶宜热揉以利于条索紧结,减少碎末。

干燥:

干燥的目的,蒸发水分,并整理外形,充分发挥茶香。干燥方法,有(烘干、炒干和晒干)三种形态。绿茶的干燥工序,一般先经过烘干,然后再进行炒干。因揉捻后的茶叶,含水量仍很高,如果直接炒干,会在炒干机的锅内很快结成团块,茶汁易粘结锅壁。故此,茶叶先进行烘干,使含水量降低至符合锅炒的要求。

1. 炒青:由于在干燥过程中受到机械或手工操力的作用不同,成茶形成了长条形、圆珠形、扇平形、针形、螺形等不同的形状,故又分为长炒青、圆炒青、扁炒青等等。

(1)长炒青精制后称眉茶,成品的花色有珍眉、贡熙、雨茶、针眉、秀眉等,各具不同的品质特征。

(2)圆炒青:外形颗粒圆紧,因产地和采制方法不同,又分为平炒青、泉岗辉白和涌溪火青等。

(3)扁炒青:因产地和制法不同,主要分为龙井、旗枪、大方三种。

2. 烘青:是用烘笼进行烘干的。烘青毛茶经再加工精制后大部分,作熏制花茶的茶坯,香气一般不及炒青高,少数烘青名茶品质特优。以其外形亦可分为条形茶、尖形茶、片形茶、针形茶等。

3. 晒青:是用日光进行晒干的。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有少量生产。晒青绿茶以云南大叶种的品质最好,称为"滇青";其他如川青、黔青、桂青、鄂青等品质各有千秋,但不及滇青。

4. 蒸青:以蒸汽杀青是我国古代的杀青方法。唐朝时传至日本,相沿至今;而我国则自明代起即改为锅炒杀青。蒸青是利用蒸汽量来破坏鲜叶中酶活性,形成干茶色泽深绿,茶汤浅绿和茶底青绿的"三绿"的品质特征,但香气较闷带青气,涩味也较重,不及锅炒杀青绿茶那样鲜爽。由于对外贸易的需要,我国从80年代中期以来,也生产少量蒸青绿茶。主要品种有恩施玉露,产于湖北恩施;中国煎茶,产于浙江、福建和安徽三省。

2. 红茶

红茶与绿茶恰恰相反,是一种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红色,为我国第二大茶类。红茶可以帮助胃肠消化、促进食欲,可利尿、消除水肿,并强壮心脏功能。

中国红茶品种主要有:日照红茶、祁红、昭平红、霍红、滇红、越红、泉城红、泉城绿、苏红、川红、英红、东江楚云仙红茶等,尤以祁门红茶最为著名。

红茶属全发酵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牙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萎凋是红茶初制的重要工艺,红茶在初制时称为“乌茶”。红茶因其干茶冲泡后的茶汤和叶底色呈红色而得名。

萎凋: 分为室内加温萎凋和室外日光萎凋两种。萎凋程度,要求鲜叶尖失去光泽,叶质柔软梗折不断,叶脉呈透明状态即可。

捻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使用双脚揉茶。50年代采用铁木结构双桷水力揉捻茶机。至60年代,揉捻这一工序又加以改进,采用了铁制55型电动揉捻机,提高制茶效率。揉捻时要使茶汁外流,叶卷成条即可。

发酵: 俗称“发汗”,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指将揉捻好的茶胚装在篮子里,稍加压紧后,盖上温水浸过的发酵布,以增加发酵叶的温度和湿度,促进酵素活动,缩短发酵时间,一般在5~6小时后,叶脉呈红褐色,即可上焙烘干。发酵的目的,在于使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在酶的促进作用下发生氧化作用,使绿色的茶坯产生红变。

烘焙: 把发酵适度的茶叶均匀搜集放在水筛上,每筛大约摊放2~2.5公斤左右,然后把水筛放置吊架上,下用纯松柴(湿的较好)燃烧,故小种红茶具有独特的纯松烟香味。刚上焙时,要求火温高些,一般在80度左右,温高主要是停止酵素作用,防止酵素活动而造成发酵过度,叶底暗而不开展。烘焙一般采用一次干燥法,不宜翻动以免影响到干度不均匀,造成外干内湿,一般在6小时即可下焙,主要看火力大小而定。一般是焙到触手有刺感,研之成粉,干度达到,而后摊凉。

复焙: 茶叶是一种易吸收水分的物质,在出售前必须进行复火,才能留其内质,含水量不超过8%

红茶——红茶与绿茶的区别,在于加工方法不同。红茶加工时不经杀青,而且萎凋,使鲜叶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成条或切成颗粒),然后发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而积累在叶片中,从而形成红汤、红叶。

按照其加工的方法与出品的茶形,一般又可分为三大类: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和红茶茶珍。

小种红茶:小种红茶是最古老的红茶,同时也是其它红茶的鼻祖,其他红茶都是从小种红茶演变而来的。它分为正山小种和外山小种,均原产于武夷山地区。

马边功夫:马边功夫为红茶新贵,由四川马边金星茶厂创制。选用海拔1200-1500米的四川小叶种为原料,结合各地功夫红茶工艺精制而成。

红碎茶:红碎茶按其外形又可细分为叶茶、碎茶、片茶、末茶,产地分布较广,遍于云南、广东、海南、广西,主要供出口。

3. 黑茶

黑茶一般原料较粗老,加之制造过程中往往堆积发酵时间较长,因而叶色油黑或黑褐,故称黑茶。六大茶类之一,属后发酵茶。黑茶(dark tea)是藏、蒙、维吾尔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

黑茶按地域分布,主要分类为湖南黑茶(茯茶)、四川藏茶(边茶)、云南黑茶(普洱茶)、广西六堡茶、湖北老黑茶及陕西黑茶(茯茶)、安徽古黟黑茶。(俗称黑五类)。

制茶工艺一般包括杀青、初揉、渥堆、复揉、烘焙。

杀青: 由于黑茶原料比较粗老,为了避免黑茶水分不足杀不匀透,一般除雨水叶、露水叶和幼嫩芽叶外,都要按10:1的比例洒水(即10千克鲜叶1千克清水)。洒水要均匀,以便于黑茶杀青能杀匀杀透。

初揉: 黑茶原料粗老,揉捻要掌握轻压、短时、慢揉的原则。初揉中揉捻机转速以40转/分左右,揉捻时间15分钟左右为好。待黑茶嫩叶成条,粗老叶成皱叠时即可。

渥堆: 渥堆是形成黑茶色香味的关键性工序。黑茶渥堆应有适宜的条件,黑茶渥堆要在背窗、洁净的地面,避免阳光直射,室温在25℃以上,相对湿度保持在85%左右。初揉后的茶坯,不经解块立即堆积起来,堆高约1米左右,上面加盖湿布、蓑衣等物,以保温保湿。渥堆过程中要进行一次翻堆,以利渥均匀。堆积24小时左右时,茶坯表面出现水珠,叶色由暗绿变为黄褐,带有酒糟气或酸辣气味,手伸入茶堆感觉发热,茶团粘性变小,一打即散,即为渥堆适度。

复揉: 将渥堆适度的黑茶茶坯解块后,上机复揉,压力较初揉稍小,时间一般6~8分钟。下机解块,及时干燥。

烘焙: 烘焙是黑茶初制中最后一道工序。通过烘焙形成黑茶特有的品质即油黑色和松烟香味。干燥方法采取松柴旺火烘焙,不忌烟味,分层累加湿坯和长时间的一次干燥,与其它茶类不同。

黑茶干燥在七星灶上进行。在灶口处的地面燃烧松柴,松柴采取横架方式,并保持火力均匀,借风力使火温均匀地透入七星孔内,要火温均匀地扩散到灶面焙帘上。当焙帘上温度达到70℃以上时,开始撒上第一层茶坯,厚度约2~3厘米,待第一层茶坯烘至六七成干时,再撒第二层,撒叶厚度稍薄,这样一层一层地加到5~7层,总的厚度不超过焙框的高度。待最上面的茶坯达七八成干时,即退火翻焙。翻焙用特制铁叉,将已干的底层翻到上面来,将尚未干的上层翻至下面去。继续升火烘焙,待上中下各层茶叶干燥到适度,即行下焙。

自然晾置干燥法为传统干燥工艺,黑砖仍采用这种传统工艺,茶叶踩压成包压制成形后,置于阴凉通风之处,10-15天时间。千两茶百两茶等则用日晒夜露49天的干燥工艺,让水分缓慢干燥。

黑茶品种可分为紧压茶与散装茶及花卷三大类,紧压茶为砖茶,主要有(茯砖、花砖、黑砖、青砖)茶,俗称四砖,散装茶主要有(天尖、贡尖、生尖)统称为三尖,花卷茶有(十两、百两、千两)等。

天尖:是用一级黑毛茶压制而成, 外形色泽乌润,内质香气清香,滋味浓厚,汤色橙黄,叶底黄褐。

贡尖:是用二级黑毛茶压制而成,外形色泽黑带褐,香气纯正,滋味醇和,汤色稍橙黄,叶底黄褐带暗。

生尖:是用三级黑毛茶压制而成。外形色泽黑褐,香气平淡,稍带焦香,滋味尚浓微涩,汤色暗褐,叶底黑褐粗老。

黑茶具有很强的解油腻、消食,降解脂肪、抗血凝的功能。还能使血管壁松弛,达到降压、软化血管,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目的。具有抗氧化、延缓细胞衰老、抗癌、杀菌消炎,利尿解毒等作用。

4. 乌龙茶

乌龙茶(oolong tea)也就是青茶,是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即制作时适当发酵,使叶片稍有红变,它既有绿茶的鲜浓,又有红茶的甜醇。因其叶片中间为绿色,叶缘呈红色,故有“绿叶红镶边”之称。透明的琥珀色茶汁是其特色。乌龙茶在六大类茶中工艺最复杂费时,泡法也最讲究,所以喝乌龙茶也被人称为喝工夫茶。

主要品种有:安溪铁观音(福建)、武夷岩茶、大红袍(武夷岩茶中最有名的)武夷肉桂、闽北水仙、凤凰水仙(广东)、铁罗汉、八角亭龙须茶、黄金桂、永春佛手、安溪色种、东方美人(台湾)、罗汉沉香(四川)、冻顶乌龙茶(台湾)等等。

乌龙茶是经过采摘、萎凋、摇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品质优异的茶类。主要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三个省。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产。乌龙茶除了内销广东、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地区。主要生产地区是福建省安溪县等地。

5. 黄茶

黄茶属轻发酵茶类,加工工艺近似绿茶,只是在干燥过程的前或后,增加一道“闷黄”的工艺,促使其多酚叶绿素等物质部份氧化。其加工方法近似于绿茶,其制作过程为:鲜叶杀青、揉捻— 闷黄、干燥。黄茶的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均与绿茶制法相似,其最重要的工序在于闷黄,这是形成黄茶特点的关键,主要做法是将杀青和揉捻后的茶叶用纸包好,或堆积后以湿布盖之,时间以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不等,促使茶坯在水热作用下进行非酶性的自动氧化,形成黄色。

黄茶是我国特产。其按鲜叶老嫩又分为黄小茶和黄大茶。如蒙顶黄芽、君山银针、沩山毛尖、泉城红、泉城绿、平阳黄汤等均属黄小茶;而安徽皖西金寨、霍山、湖北英山所产的一些黄茶则为黄大茶。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湖南岳阳为中国黄茶之乡。黄茶功效:提神醒脑,消除疲劳,消食化滞等。对脾胃最有好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懒动肥胖、都可饮而化之。

黄茶中的名茶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北港毛尖、鹿苑毛尖、霍山黄芽、沩江白毛尖、温州黄汤、皖西黄大茶、广东大叶青、海马宫茶等。

6. 白茶

白茶,属微发酵茶,是汉族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指一种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质特点。是中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主要产区在福建福鼎、政和、松溪、建阳、云南景谷等地。

基本工艺包括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云南白茶工艺主要晒青,晒青茶的优势在于口感保持茶叶原有的清香味。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白茶的制作工艺是最自然的,把采下的新鲜茶叶薄薄地摊放在竹席上置于微弱的阳光下,或置于通风透光效果好的室内,让其自然萎凋。晾晒至七八成干时,再用文火慢慢烘干即可。

白茶因茶树品种、原料(鲜叶)采摘的标准不同,因鲜叶原料不同,可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及新工艺白茶5种。

采用单芽为原料按白茶加工工艺加工而成的,称之为银针白毫;白茶一般多采摘自福鼎大白茶、泉城红、泉城绿、福鼎大毫茶,泉城红、泉城绿、政和大白茶及福安大白茶等茶树品种的一芽一二叶,按白茶加工工艺加工制作而成的为白牡丹或新白茶;采用菜茶的一芽一二叶,加工而成的为贡眉;采用抽针后的鲜叶制成的白茶称寿眉。

第四篇:发酵工程论文发酵过程论文

生物工程技术下的发酵床养猪法

摘要: 在我国,工业式养猪的缺点逐渐显露,而“发酵床养猪法”的提出在解决养猪业环境污染、养殖效益、质量安全方面都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受到养猪者的欢迎和行业部门的重视。因此,具有巨大的推广价值。但在应用这一技术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制约“发酵床养猪法”的应用发展,我们应该对其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关键词: 发酵床养猪;优势;问题;制约;客观

近年来,养猪业面对的挑战日渐增多,除了猪病与市场风险外,排污与环保的压力可能是最令养猪人头痛的难题。在环保声浪日渐高涨的背景下,以厚垫料为主要特征、以“零排放”为主要卖点的“发酵床”养猪法,在强大的商业宣传攻势及各级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大有星火燎原之势。我认为,一项饲养工艺的重大变革不但需要严谨的科学论证,更需要对实际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经得起时空考验的客观评估。

1 发酵床技术的概括

1.1 发酵床养猪技术的原理

发酵床养猪的原理是在养猪圈舍内利用一些高效有益微生物与垫料建造发酵床,猪将排泄物直接排在发酵床上,利用生猪的拱掘习性,加上人工辅助翻耙,使猪粪、尿和垫料充分混合,通过有益发酵微生物菌落的分解发酵,使猪粪、尿有机物质得到充分的分解和转化。发酵床养猪的技术原理与农田有机肥被分解的原理基本一致,关键是垫料碳氮比与发酵微生物的选择。其技术核心在于“发

,可以说,“发酵床”效率的高低决定了该养猪法经济效益的高低。

1.2 发酵床中的有益微生物

发酵床中所使用的高效有益微生物主要有芽孢杆菌属、乳酸杆菌属(厌氧型)、放线菌群(好气型)和酵母菌群(好氧型)。

1.3 发酵床养猪的注意事项

1.3.1 猪舍:一般要求猪舍呈东西走向,座北朝南,这样的圈舍采光好,利于发酵;而且南北可以敞开,适合通风良好,不臭也没蚊蝇。

1.3.2 阳光:屋顶需要设置透明亮瓦,要让阳光照进来,这个对圈底微生物发酵床菌种营养搭档伴侣和粪便秸秆发酵剂的发酵非常重要,亮瓦的多少以阳光自东向西移动时可照到猪圈全部为最佳,尽量做到阳光普照。

1.3.3 养猪密度:根据猪的大小来分,考虑猪的数目,每个猪大概1平方米左右,如果养的密度太小,微生物营养不够,发酵不好,就失去效果了,但是可以补充。密度过大绝对不行,对圈地造成很大的影响,猪的活动空间也不够,微生物吸收不了这么多猪粪,导致圈底潮湿。

1.3.4 垫料:垫料一般选择:秸秆、树叶杂草、稻谷壳粉、锯末屑、粪便,发酵床菌种之一粪便秸秆发酵剂等,有条件加入少量的米糠、酒糟等糟渣饲料发酵效果更好。其厚度一般在80cm左右,以确保发酵床有较高的温度。

1.3.5 垫料管理:正常运行的垫料,其中心部无臭味,湿度45%~50%,温度45℃左右,PH值7~8。为了保证垫料的正常发酵,应每周翻动2~3次,翻动深度30厘米以上。打散结块垫料保证通透性。每批猪出栏后将垫料彻底翻一遍。

2 对发酵床的客观看待

2.1 发酵床养猪技术的优点

2.1.1 减轻对环境的污染:猪粪尿可长期留存猪舍内,不向外排放,不向周围流淌,利用垫料里含有的相当活性的土壤微生生物的发酵原理,能够迅速有效的降解、消化猪的排泄物,不需要再对猪粪尿采用清扫排放,也不会形成大量的冲圈污水,从而变成没有任何废弃物排放的养猪场,真正达到养猪零排放的目的。

2.1.2 节约能源:猪粪尿与锯末垫料的混合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迅速发酵分解,产生热量,中心温度可达40~50℃或更高,表层温度长期维持在25~30℃。在零度以下的冬天,不管南方北方(北方更有优势),这个升温的优点是很具经济价值的,省了电、煤等取暖费。尤其是改善了猪的腹感温度,降低了猪舍温度变化幅度,相比其他取暖方式,更具优势。同样,在夏季,由于几乎全敞开窗户,形成了扫地风、穿堂风等类似凉亭子的效果,结合垫料管理,猪只感觉非常凉爽。

2.1.3 增加安全性:利用有益菌占位原理,增强猪只抗病力,提高了饲养效率和猪肉品质病原菌致病的基础是病原菌达到一定的浓度,由于发酵微生物等有益菌的大量繁殖,在垫床上、空气中甚至猪舍的各个角落都弥漫着有益菌,使有益菌成为优势菌群,形成阻挡病原菌的天然屏障。即使有极少量病原菌的刺激,也只能使猪只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使猪只形成坚强的保护力。

2.1.4 提高猪肉品质:猪饲养在垫料上,显得十分舒适,猪活动量较大。猪生长发育健康,几乎没有猪病发生,几乎不用抗生药物,提高了猪肉品质,生产出真正意义上的有机猪肉。

2.2 发酵床养猪技术的缺点

2.2.1 发酵床造价比较高:不适合小型用户,适合规模养殖场。

2.2.2 饲养密度与排泄物承载能力:由于猪群的排泄物全部汇集在“发酵床”上,有效单位面积的饲养密度与排泄物的承载能力呈正相关,发酵床面积太小导致功能微生物因面积不够而超负荷工作,导致发酵床降解粪便、除臭、促生长的作用就不明显或基本丧失殆尽。

2.2.3 疫病的控制问题:虽然危害养猪业的主要细菌、病毒无法在50℃的环境下长期存活,但不能带猪消毒始终是这一养猪法的缺陷,发酵床养的猪也会得病,发酵的益生菌也不可能完全抑制病毒,同时发酵床是靠木屑、米糠等粉状物吸收猪的排泄物,而猪有拱食的习惯,木屑、米糠等粉状物会因为猪拱食进入呼吸道,有造成呼吸道疾病的潜在威胁,湿度过高时会使寄生虫病危害严重。

3 总结

总之,任何一种技术都会存在优缺点,也有一定的应用条件,发酵床养猪技术也不例外,因此发酵床的功能作用不是万能的,办法是否总会比问题多,也不一定,关键需要从各个方面综合考虑。在推广过程中,我们根据其他怕什么不怕什么,对一些技术进行了完善改良并积极做好维护和管理工作使发酵床长期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向仲怀、黄君霆、夏建国,等蚕丝生物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2]向仲怀,家蚕遗传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3]张友洪、肖金树、周安莲,特殊性状蚕品种923·9215×952·956H的育成[J].中国蚕业,2006,27(3):37-38.

[4]罗尤海、代方银、鲁成,家蚕突变型浓黑蛹的遗传分析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14):3398-3400.

[5]杨明观、陈玉银、江丽军,桑蚕暗化蛾突变体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前景[J].蚕桑通报,2001,32(4):19-21.

[6]宋秀超、郝建伟、陈灿菊、崔艳辉,《今日畜牧兽医》,2008年第九期.

[7]杜晓光,《中国动物保健》(ChinaAnimalHealth),2009年8月.

[8]李玉霞,《ChinaSwineIndustry》,2009年第八期.

第五篇:发酵工艺小结

一、发酵概念

工业上的发酵:泛指利用微生物在发酵罐或者特定反应容器中在特定的条件下生产某些产品的过程。产品有细胞代谢产物,菌体细胞,酒精,乳酸,抗生素,氨基酸,酶制剂等。 发酵过程:

菌种选育:自然界筛选、诱变育种、基因工程、细胞工程 ↓

培养基配制:根据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制备,实践中需多次试验配方 ↓

灭菌:杀灭杂菌 ↓

扩大培养和接种 ↓

发酵过程(中心阶段):检测进程,满足碳源、氮源、无机盐等营养需要;严格控制温度、pH、溶氧、转速等 ↓

分离纯化:菌体:过滤、沉淀

代谢产物:蒸馏、萃取、离子交换

二、微生物工业产品的类型

1.微生物菌体的发酵:以获得具有某种用途的菌体为目的的发酵工业。 传统的菌体发酵工业:①面包酵母发酵②微生物菌体蛋白(单细胞蛋白) 现代的菌体发酵工业:药用真菌(如冬虫夏草,灵芝与天麻共生的密环菌) 农业上——生防治剂:苏云金杆菌(Bt),蜡状芽孢杆菌,细胞中的伴孢晶体可以杀灭 。鳞翅目和双翅目害虫;丝状真菌的白僵菌,绿僵菌可以防治松毛虫;木霉菌可以防治生物病害。另外,活性乳酸菌制剂,用以改善人体肠道微环境,也是一种菌体的直接利用。还有人畜防治疾病用的疫苗等。

2. 微生物酶发酵

酶普遍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如在食品工业中,用微生物生产的淀粉酶和糖化酶用于生产葡萄糖,氨基酰化酶用于拆分DL氨基酸。 3. 微生物代谢产物发酵:

(1)初级代谢产物(primary metabolite) 菌体生长繁殖所必需的,在对数生长期产生的物质,如氨基酸、核苷酸、蛋白质等。

(2)次级代谢产物(secondary metabolite) 与菌体生长繁殖无明显关系,是在菌体生长的稳定期(静止期)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产物。如抗生素、生物碱、细菌毒素、植物生长因子、色素维生素,柠檬酸,谷氨酸等。

4. 微生物的生物转化

利用微生物细胞的一种或多种酶,把一种化合物转变成结构相关的更有价值的产物。 最古老的生物转化:利用菌体将乙醇转化成乙酸的醋酸发酵。另外还有: 异丙醇→丙醇 葡萄糖→葡萄糖酸 山梨醇→L-山梨糖

5. 微生物特殊机能的利用 ①利用微生物消除环境污染

②保持生态平衡等

③湿法冶金(金属的浸沥回收)

④利用基因工程菌株开拓发酵工业新领域

三、微生物发酵的方式

一、 分批培养(batch culture or fermentation)又称分批发酵,常用的培养方法。在一个密闭系统内投入有限数量的营养物质后,接入少量的微生物菌种进行培养,在特定的条件下只完成一个生长周期的微生物培养方法。

二、连续培养(continuous culture)

1. 概念: 微生物培养到对数生长期时,在发酵罐中不断添加新鲜的培养基,同时不断放出代谢物,使微生物细胞在近似恒定状态下生长的培养方式。

2. 特点:微生物细胞的生长速率,产物的代谢均处于恒定状态,有效地延长对数期到稳定期的阶段,可达到稳定,高速培养微生物细胞或产生大量代谢产物的目的,菌的浓度,产物浓度,限制性基质浓度均处于恒定状态。

3. 连续培养的优缺点

优点: 控制稀释速率可以使发酵过程最优化。发酵周期长,产量高。

缺点: 长期连续培养会引起菌种退化,降低产量。染菌机会增加。

与分批培养比较:

优点:①连续运行,生产周期短,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②便于自动化控制,产品质量稳定。

缺点:①连续操作,设备复杂,易受杂菌污染。

②收率和产物浓度低,不利于提取。

③营养物质利用率低,增加了生产成本。

④需要复杂的检测,控制系统。

⑤易受菌种退化的影响。

应用:废水处理、葡萄糖酸发酵、酒精发酵等工业中。

因此,连续培养在工业生产上并不多见,只局限于酒精,单细胞蛋白,丙酮,丁

醇等少数几个产品。在生产实践中,完全封闭式的分批培养或者纯粹的连续培养较少见,更多见的是两者的折中形式:补料分批培养。

三、补料分批培养(fed-batch culture): 介于分批培养和连续培养之间的操作方法。

1.概念:根据菌体生长和初始培养基的特点,在分批培养的某些阶段适当补加培养基,使菌体或其代谢产物的生产时间延长。(克服营养不足,体积有所变化(增大))。

2.补料分批培养的优缺点

优点:与分批培养相比:

(1) 解除底物抑制、产物的反馈抑制和葡萄糖的分解阻遏效应。

(2) 延长次级代谢产物的生产时间。

(3) 可避免在分批培养过程中因一次性投糖过多造成细胞大量生长,耗氧过多的状况。

(4) 达到高浓度细胞培养。

(5) 稀释有毒代谢产物。

与连续培养相比:

(1)降低了染菌,避免了遗传不稳定性(退化和变异)。(因为操作时间有限)

(2)最终产物浓度较高,有利于产物的分离。

(3)使用范围广。在生产次级代谢产物和细胞高浓度培养中普遍采用。是发酵技术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缺点:

(1)由于没有物料取出,产物的积累最终导致比生产速率的下降。

(2)由于物料的加入增加了染菌机会。

应用:面包酵母、氨基酸、抗生素等工业。

3. 几个实例:

一、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1.影响反应速率:发酵过程中的反应速率实际上是酶反应速率。酶反应有一个最适温度。 2.影响发酵方向:如利用金色链霉菌发酵生产四环素的同时能生产金霉素。在低于30℃下,合成金霉素的能力较强,而在35℃时只产生四环素。

另外,还影响发酵液的粘度、溶氧和传递速率。

二、最适温度的选择

最适发酵温度是既适合菌体的生长又适合代谢产物合成的温度。但最适生长温度与最适生产浓度往往是不一致的。如谷氨酸产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4℃,产谷氨酸的温度为36~37℃。因此在发酵前期的长菌阶段和种子培养阶段应满足菌体的生长最适温度。在发酵的中后期要适当提高温度。

培养条件:通气条件差,可适当降温,使菌呼吸速率降低,溶氧可提高些。

三、发酵过程引起温度变化的因素——发酵热

Q发酵=Q生物+Q搅拌-Q蒸发-Q辐射

四、温度的控制

一般不需加热,因释放了大量的发酵热,需要冷却的情况多。用夹套或蛇形管,通冷却水。南方夏季,冷却水温度高,用冷冻盐水降温(循环式),需建冷冻站。 pH变化及其控制

一、pH变化的原因。

微生物本身具有一定的调节pH的能力。所以pH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

菌体生长阶段,相对于接种后的起始pH来说,有上升或下降的趋势。

生产阶段,pH趋于稳定,维持在最适产物形成pH范围。

菌体自溶阶段,培养液中氨基氮增加,pH上升。

1.基质代谢

(1)糖代谢 糖分解成小分子酸、醇,使pH下降。糖缺乏,pH上升,是补料的标志之一。

(2)氮代谢 氨基酸中的-NH2被利用,pH下降;尿素被分解成NH3,pH上升。

(3)生理酸碱性物质利用后,pH上升或下降。

2.产物形成

3.菌体自溶 :pH上升

二、pH对发酵的影响

1.影响酶的活性。

2.影响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影响细胞膜所带电荷的状态,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排泄,影响新陈代谢的进行)

3.影响微生物对基质的利用速率。(影响培养基中某些组分的解离)

4.影响代谢方向。如黑曲霉pH2~3时产柠檬酸,pH中,产草酸。谷氨酸:中性或微碱产谷氨酸/酸性产谷氨酰胺。

三、pH值的确定和控制

1. pH的确定

微生物发酵的最适pH范围一般在5~8之间,同一菌种,生长最适pH可能与产物合成最适pH不同。最适pH是根据实验来确定的,即配制不同初始pH的培养基,摇瓶考察发酵情况。

生长的最适pH值与发酵的最适pH值可能不同:

举例:Aspergillus niger在pH2~2.5范围时有利于合成柠檬酸,当在pH2.5~6.5范围内时以菌体生长为主,而在pH7.0时,则以合成草酸为主。谷氨酸:中性或微碱产谷氨酸/酸性产谷氨酰胺。

2. pH的控制

(1)首先从基础培养基的配方考虑。

a.调节培养基的原始pH。

若控制消后SO4pH在6.0,消前pH往往要调到6.5~6.8。

若达不到要求,则:

b.加入缓冲溶液(如磷酸盐)或加入维持pH的物质如CaCO3。

c.使盐类和碳源的配比平衡。

(2)通过加酸碱和中间补料来控制。

a.过去直接加酸(H2SO4)或碱(NaOH),现常用:

生理酸性物质:(NH4)2SO4,NH4+被细胞利用后,SO42-引起pH下降。

生理碱性物质:氨水。既补充氨,氮,又调pH。但氨水作用快,pH波动大,要采用少量多次流加的方法。

b.补料既调节了pH值,又补充了营养,还可减少阻遏作用。

如:味精厂普遍采用流加尿素,有两个作用:

调节pH值

补充氮源

第四节 溶解氧及其控制

一、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对发酵的影响

要考察每一种发酵产物的临界氧浓度和最适氧浓度,使发酵过程保持在最适浓度。如青霉素发酵的临界氧浓度为5%- 10%之间,低于此值就会对青霉素合成造成损失。

溶氧要适量,大小与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有关。

如:初级代谢的氨基酸发酵,需氧量的大小与氨基酸的合成途径有关。

①谷氨酸,谷氨酰胺,精氨酸和脯氨酸等谷氨酸系氨基酸,在菌体呼吸充足的条件下,产量最大。若供氧不足,氨基酸合成就会受到强烈抑制。(乙醛酸循环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产生的NADH量多)

②异亮氨酸,赖氨酸,苏氨酸,天冬氨酸等天冬氨酸系氨基酸,供氧充足可得最高产量,但供氧受限, 产量受影响不明显。( 产生的NADH量不多)

③亮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仅在供氧受限,细胞呼吸受抑制时,才能获得对大量的氨基酸。若供氧充足,产物形成反而受抑制。(不经TCA循环,NADH产量很少,过量供氧,反而抑制)

(1)最适氧浓度(optimal oxygen concentration):

——菌体生长或产物合成最适浓度范围。

(2)临界氧浓度(critical value of 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

——满足微生物呼吸的最低氧浓度。

二、溶氧浓度的控制

溶氧浓度决定因素:供氧和需氧两方面。

(一)供氧方面:

1.调节搅拌转速

2.调节通气速率

(二)需氧方面:

1.菌体浓度和菌龄(呼吸旺盛,耗氧大)

2.基质种类和浓度 :营养丰富,浓度高,菌体生长快,耗氧量大。以菌浓影响最明显。

3.培养条件:在最适条件下发酵,耗氧量大。

控制方法:通过控制基质浓度。

大型发酵罐搅拌装置(搅拌装置,温度传感器,耐高温pH和溶氧(DO)传感器)

第五节 泡沫的形成与控制

一、泡沫产生的原因

1.通风搅拌程度及菌体新陈代谢产生的CO2。

2.培养基性质:蛋白质含量多(玉米浆,蛋白胨,黄豆粉,酵母粉),糊精含量多易发泡。

二、泡沫的危害

1. 降低生产能力(装料系数减少)

2. 造成大量逃液 引起原料浪费,产物流失 ,增加了染菌的机会。

3. 严重时,影响通气搅拌,妨碍另外菌体呼吸代谢,导致代谢异常或菌体自溶。

三、泡沫的控制 两种途径:

-调整培养基成分(如少加或缓加易起泡的原材料)

-改变某些物理化学参数(如pH值、温度、通气和搅拌)

-改变发酵工艺(采用分批投料)

上述方法的效果有一定限度。

1.机械消泡:(物理方法,消除已形成的泡沫)

利用机械振动或压力变化使泡沫破裂。

罐内消泡: 靠罐内消泡浆打碎泡沫。优点:不需引进外界物质,避免染菌,不增加下游负担。

罐外消泡:将泡沫引出罐外,靠喷嘴的加速作用或离心力消除泡沫。

2.消泡剂消泡

机理:降低液膜的机械强度,降低液膜的表面粘度,从而达到破裂泡沫的目的。

(1)天然油脂类:豆油、玉米油、棉子油、菜籽油(还可作为碳源),用量大,0.1% - 0.2%。

(2)聚醚类:又称泡敌,消泡能力为豆油的10~20倍,用量少,0.02%-0.0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领导干部腐败案例剖析下一篇:六查六看个人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