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体系行政管理学的论文

2022-04-20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海洋体系行政管理学的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在阐述课程及课程体系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旅游业的特点,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和评价机制五个方面提出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关键词】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0047-03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教育在各院校蓬勃发展。

海洋体系行政管理学的论文 篇1:

构建以国际先进城市为基准的深圳文化品牌体系

摘 要:深圳市以国际先进城市为基准和标杆,构建城市文化品牌体系,是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文化创新”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城市文化品牌是城市精神和文化价值的载体,是城市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的名片。培育和扶持城市文化产业品牌,关键在于不断改革和创新文化体制和机制,切实转变文化发展理念和方式。深圳应借鉴和参照东京、芝加哥、巴黎、纽约、伦敦、悉尼、洛杉矶和首尔等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模式,构建城市文化品牌体系,这将有助于深圳转变文化发展方式,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形态的转型更新;有助于深圳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保障市民的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有助于深圳提升影响力、竞争力、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展现城市崭新的文化风貌;有助于深圳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展现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精神,维护国家文化利益,保障国家文化安全。

关键词:文化创新;深圳;国际先进城市;文化品牌体系建设

Key words:cultural innovation ; Shenzhen ; international advanced city ;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brand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1],这是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大势,着眼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的新的重大部署;是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为统领,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而制定的重大决策。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源泉。在文化多元化和新型城市化迅疾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深圳只有借鉴运用国际先进城市经验和模式,构建城市文化品牌体系,才能实现文化创新发展,才能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提供有力文化支撑。

1 构建以国际先进城市为基准的文化品牌体系,有助于深圳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

城市文化品牌作为城市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结合体,凝聚着城市文化精华,占据着城市文化的高端,对于发展城市文化产业具有集聚资本、引导消费、延伸链条、倍增利润等多重功能,以城市文化品牌引领城市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已经成为许多国际先进城市复苏崛起的基本规律。日本东京作为亚洲乃至世界重要创意产业城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通过创建以动漫为核心与主题的软件展、电玩展、秋叶原娱乐节、玩具节、模型展销节、C3玩模展等城市文化品牌[2],促进了文化与科技的高度融合,催生了全新的经济业态,带动了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东京地区经济从低谷中迅速攀升,2011年仅动漫产业创造的产值就高达1兆3393亿日元[3],折合人民币约为6977753亿元。美国芝加哥作为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城市,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衰退,进入80年代市政当局着手对城市文化资源进行发掘、遴选和价值再造,通过打造格兰特舞蹈节、湖滨音乐节、奶牛雕塑节、国际电影节、航空展和sofa 艺术展等众多独具特色的系列城市文化品牌活动,通过兴建麦考米克会展中心(北美最大的会展设施)、千禧公园、海军码头、谢德水族馆、阿德勒天文馆等散发浓郁人文气息的城市文化设施,极大地吸引了众多优秀人力资源的云集和数以千万计游客的光临(2012年为4600万人次)[4],城市经济结构和产业形态逐步摆脱了传统模式,由一个重工业城市成功实现了向“娱乐机器”的华丽转型,成为享誉全美乃至世界的文化名城。深圳作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和最富战略眼光的城市之一,自2003年开始把文化产业列为城市的第四大支柱产业,并强力实施“文化立市”战略,陆续创办了具有扩展功能和裂变效应的文博会、文交所和大芬油画村等文化产业品牌,涌现出以腾讯、华强、雅图等为龙头的文化品牌企业,极大地拉动了以年均20%以上速度快速增长的文化产业,截至2014年底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1561.90亿元,10年增长了约10倍,占全市GDP的比重达9.8%[5]。文化产业品牌的经济属性和逐利本能,决定了其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过程中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目前,深圳在“文博会”等文化产业品牌的驱动、引导、吸附和辐射下,文化产业企业已超过4万家,承载着中国核心文化产品出口量的六分之一,2014年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比为39.29%,高居全国城市榜首[6]。尽管近年来深圳文化产业品牌建设取得显著业绩,但与国际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而造成差距和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相对简单与粗放。

理论和实践表明,城市文化品牌是文化产品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和认可、在市场竞争中走向成熟的重要标识,是衡量一个城市文化生产力高度发达的重要标尺。培育和扶持城市文化产业品牌,关键在于像国际先进城市那样不断改革和创新文化体制和机制,切实转变文化发展理念和方式,通过发挥市场作用、推进科技进步、发展规模企业和加强企业管理来实现。构建城市文化产业品牌体系、发展优势文化企业集群的过程,其实质就是通过市场调节实现文化资源流动重组、文化企业优胜劣汰的过程。深圳是一个建城历史比较短、文化资源比较匮乏的移民城市,在构建城市文化产业品牌的实践中,应参照日本东京等城市的成功做法,发挥市场调剂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其它城市闲置废弃或低效运行的存量文化资源向具有浓郁创意氛围和强大设计能力的深圳集中,使其它地区新发掘的文化资源向深圳的名牌文化产品和优势文化企业集聚,将外地资源的潜在效能转化为深圳品牌的显性优势。城市文化产业品牌是一种创意载体和智慧符码,内容、科技等要素正在成为其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这是城市文化产业内涵化发展的主要表现,也是构建城市文化产业品牌的有力支撑。深圳作为拥有6000多家文化设计企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首个中国“设计之都”,应参照英国伦敦和韩国首尔等西方发达城市的发展模式,在已有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才优势,进一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并辅之于网络化、数字化等高科技手段进行装备和点绘,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现代化转换,助推文化创意与文化产品的深度融合,不断以文化创意衍生文化附加值,努力培育具有深圳特色、深圳气派、深圳风格的文化产业品牌,力争置身于世界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沿。城市文化产业品牌是城市多种优质经济文化要素的有机组合和有序叠加,因而,构建文化产业品牌与推进文化企业的集约化生产经营密不可分。

文化产业市场运行的内在逻辑告诉我们,城市文化企业的规模扩张绝不是通过自身的资本积累来完成的,而是借助公司制形式向社会融资,以及企业间的联合、合并、收购等方式来实现的,深圳的腾讯、华强等知名文化企业即为例证。这就要求深圳应把握文化产业扩张化的特点与规律,借鉴美国洛杉矶做大做强好莱坞电影品牌、打造世界梦幻工场的成功经验,以资本、业务、经营等为纽带,采取联合、重组、兼并等现代企业运作手段,突破市场分割,破除行业界限,发展一批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集团,实现产业联系密切的文化企业及相关机构的集聚,将各种优质生产经营管理要素凝聚到文化产品之中,为构建深圳文化产业品牌体系创造有利条件。

2 构建以国际先进城市为基准的文化品牌体系,有助于深圳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城市文化品牌是城市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品位特征的综合体现,是城市载体服务功能的集中反映,也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内容。当前,包括深圳在内的我国一些大中城市以推进新型城市化战略为契机,正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力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美国著名社会学专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空间,城市的首要功能是文化的传承和教化”[7]。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面向市民的公益性文化空间,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等维度。在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一些国际先进城市构建城市公共文化品牌的做法,为深圳提供了启发和参照。著名的艺术之都法国巴黎注重对城市文化品牌设施的辟建和保护,通过成立文化信贷基金、赋予文化主管部门经济权力、实行文化设施发展合同制和对文化单位进行财政补贴[8],对重点公共文化品牌设施进行开发、经营和管理,例如对卢浮宫、香榭丽舍大街、凯旋门、蓬皮杜文化中心、国家图书馆、印象派艺术博物馆等有影响的城市文化项目,每年投入巨资和大量人力进行修缮和扩建,确保这些文化品牌项目始终成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质素,始终作为市民接受历史文化熏陶、爱国主义洗礼和进行休闲娱乐的重要景观与主要场所,这些品牌设施在巴黎公共文化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号称“世界之都”的美国纽约一直以来把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作为施政重点,通过采取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建立服务志愿者机制、鼓励私人投资等措施,不断完善以文化品牌设施为依托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已建立了300 多家免费博物馆、200 多家公共图书馆、近 300 家电影院、150多家剧院、400 多家艺术画廊、500 多家书店和1500 多个公园和游乐场所[9],成为拥有包括百老汇、自由女神像、林肯艺术表演中心、大都会博物馆和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等标志性文化服务项目在内的全美文化设施最多和媒体最为集中的城市。这些文化基础设施和各种传播媒体,共同拱卫纽约成为美国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最发达的地区。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最早吸纳私人和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共文化品牌设施和活动的城市,也是目前国内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比较显著的城市之一。多年来深圳相继开发组建了市中心书城、市音乐厅、市图书馆,以及深圳读书月、市民大讲堂、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社科普及周、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粤剧节和剧汇星期天等城市文化品牌设施和活动。尤其2003年以来,市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逐年增长,年均增长率为16%,迄今全市已建成30多个市级文化设施和2000余个基层文化阵地[10],其中文化馆站、公共图书馆、文化广场、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文化长廊等,星罗棋布,覆盖全市,为构筑主题鲜明、特色突出、设施齐全、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深圳读书月这一文化嘉年华活动大规模、长时间地有效开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全球唯一的“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深圳文化精品创作工程成效卓著,成为许多艺术家实现艺术梦想的“香格里拉”。尽管深圳公共文化品牌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但相对于国际一些先进城市的发展状况和广大市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而言,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空间和潜力还有待于拓展和发掘。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也不是一夜之间生成的。很多国际先进城市在构建城市文化品牌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方面大都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积累了一些值得深圳参考和借鉴的模式和经验。无论是巴黎和东京式的政府主导模式,还是纽约和渥太华式的民间主导模式,均把保障公民文化权利作为构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的第一要义,作为对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进行制度设计、模式选择和政策制定的基本价值取向。因此,深圳在构建城市文化品牌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过程中,应吸纳和参照西方发达城市的理念和做法,以实现市民文化利益为核心,以满足市民文化需求为导向,逐步建立文化信息收集分析反馈研判机制,对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做出反应和判断,有针对性地研制和生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并以此为基础和牵动,对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周致规划并付诸实施。城市行政管理学理论表明,西方发达城市无论是培育公共文化品牌还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都是以“共同治理”为普遍模式,这一模式虽然促进了公共性的体现和实现,但是这种公共性是与市民社会相生相伴的。从我国来看,截至目前包括深圳在内,还没有一座城市发育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因此,深圳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时采用“共同治理”模式可能还为时尚早,这主要是由于目前深圳尚缺乏由市民社会派生出的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组织,缺乏参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社会力量。社会组织作为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方,其存在与发展是对政府和市场的补充和平衡,换言之,社会组织在推动城市文化品牌体系建设、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要推动深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就应进一步加快城市政府职能转变,像美国纽约和芝加哥那样,将应由社会承担的那部分文化管理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和实施,惟其如此,才能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才能保证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在构建文化品牌体系和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3 构建以国际先进城市为基准的文化品牌体系,有助于深圳提升影响力和美誉度

城市文化品牌是内涵和形象的载体,是城市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的名片,更是城市文化理想和文化追求的旌幡。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希望以勤勉和智慧锻铸文化精品,展现城市文化风貌,塑造城市文化声望;都期冀利用文化品牌扩大城市的影响力、竞争力,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英国伦敦,这座曾以“雾都”闻名于世的城市,二战结束后历届城市政府致力于城市文化品牌的擘划与构建,通过扩大绿地面积、修缮传统建筑、设立大型展馆、举办艺术展览等,不断向世人推出以国家美术馆、大英博物馆、泰特现代美术馆、伦敦眼、伦敦塔、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国家人像美术馆、英国海事博物馆和唐宁街十号、圣保罗大教堂、莎士比亚环球剧院等为代表的城市形象文化品牌,这座被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描绘为“黑暗肮脏的城市”如今已从“恐怖和阴霾中走出” [11],成为我国知名学者李冈原在《伦敦文化启示录》一书中所概括的“古典优雅、时尚清新”的后现代城市[12],伦敦于2006和2007年连续两届蝉联由国际权威城市品牌专家西蒙·安霍尔特发起的全球城市国际品牌形象调查第一名[13]。澳大利亚的悉尼,这座南太平洋上的海港城市,从19世纪初到现在,经过殖民时期和独立后市政当局的合理规划和不间断建设,涌现出悉尼歌剧院、悉尼海滨公园、皇家植物园、悉尼海港大桥、邦迪海滩、圣玛丽大教堂、悉尼塔、中央海岸、骏域谷、爬行动物公园、塘鹅生态保护区等著名文化品牌设施与景观,悉尼正是依凭这些文化品牌恭迎五洲宾客,延揽八面来风,成为闻名遐迩的国际旅游胜地。

城市文化品牌是城市生产经营管理活动长期累积的文化产物,影响其生成演化的主要因素取决于由规划和管理手段构成的政府行为。美国城市品牌专家、杜克大学教授凯文·莱恩·凯勒在《战略品牌管理》一书中指出:“地理位置或某个空间区域像产品和服务一样,也可以成为品牌。要想使城市焕发独特的魅力和萌生鲜活的生命,要想在未来的城市商业化竞争中取胜,一个城市首先必须提炼出与众不同的核心价值,必须给予人们一种独特体验,否则城市之间将缺乏本质上的差异性,失去吸引力,流于平凡” [14]。深圳作为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坚持经济文化两翼齐飞、双轮驱动,在全力创造经济发展奇迹、树立深化改革标杆的同时,着力开辟文化绿洲,铸就文化传奇,尤其是通过开发辟建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的文化品牌设施,如世界之窗、西冲海滩、欢乐谷、东部华侨城、锦绣中华民俗村、小梅沙海洋世界、大梅沙观澜山水田园、凤凰山、青青世界、深圳东冲、海上世界、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园、梧桐山、仙湖植物园等,逐渐为这座年轻的移民城市注入了文化血液和人文基因,赋予其精神品性与文明面影,使深圳的文化形象得到铸塑和扬励,也使深圳的文化风貌得到妆点和呈现。

深圳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这是顺应当今世界城市化风头正劲的时代走势、立足深圳基础优势和潜力后劲作出的理性期许和科学决断。但人类文明发展史和西方先进城市演进规律表明,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必须把城市文化影响力和美誉度作为重要检测指数,把构建城市文化品牌体系作为重要考量依据。国内外城市文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醒和告诫我们,创立城市文化品牌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没有任何坦途可行,世界上许多城市知名文化品牌几乎都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最终定型,这就要求深圳应把构建城市文化品牌体系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借鉴国内上海、北京和南京等城市的做法,将文化品牌建设纳入城市“十三五”总体规划,通过制定相关法规政策,建立相关责任机制,把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城市文化品牌体系建设是一项关涉多方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有形之手”的规划和统筹,也需要市场“无形之手”的调节和引导,更需要文化单位和文化企业的积极参与和科学运作。现在国内一些城市的文化单位和文化企业把主要精力用于文化产品或项目的炒作和包装上,对自己生产经营的文化产品或项目进行哗众取宠式的宣传,而社会上一些以赢利为目的中介机构和非主流媒体,也热衷于“评选”、“推介”城市文化品牌,对构建规范和标准的城市文化品牌构成不利影响。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一个城市文化品牌是“评介”出来的,也没有一个城市文化品牌是由社会组织和非主流媒体“推荐”和“宣布”出来的,更不是文化单位和文化企业自我标榜出来的,而必须是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磨砺出来的,是经过无数消费者褒奖出来的[15],市场和消费者才是城市文化品牌的终审裁判。

文化哲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即使是一种成熟的城市文化,也不可能始终保持其同一性而不随时代流转而发生变化[16],作为城市文化具体标识的文化品牌也是如此。一个城市文化品牌从无人知晓到名满天下,并且历久弥新,长盛不衰,关键在于持续地赋予其新的内涵、特点和品质。深圳一些传统文化产业品牌虽然包蕴着精湛的工艺技术和深邃的管理经验,但如果长期不进行内涵更新和形式改造,就会蜕化萎缩,自消自灭。因此,只有把握时代走势,掌握时代特征,未雨绸缪,抢先抓早,不断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品牌,不断对其注入时代信息和当下生活,才能使城市文化品牌褒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4 构建以国际先进城市为基准的文化品牌体系,有助于深圳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当前,国内外市场已经进入以品牌为核心的“第三代竞争”时代。在这一历史阶段,城市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城市文化品牌的竞争。我们知道,城市文化品牌不仅具有人文属性,是一种社会正面认知和评价系统;而且具有商业属性,是引导和倡领文化产业的动力机制。因此,精心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加快发展城市文化,是增强深圳乃至我国文化国际话语权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手段。构建城市文化品牌体系,不仅能够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增强城市硬实力;而且能够释放强大人文效应,提升城市软实力。有鉴于此,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城市在构建文化品牌时,均把传播本国文化、维护国家文化的独立性作为根本出发点,把抵御异质文化侵袭、实现国家文化利益作为终极取向。美国洛杉矶市政府秉持国家利益至上和把控文化主导权的原则,通过出台电影法规、制定文化政策、鼓励私人投资、利用他国资源、开发境外市场、降低税收门槛等措施,鼓励和引导好莱坞电影公司制作和生产体现美国价值理念、彰显西方政治诉求的影片,并利用其业已建立起来的庞大快捷的跨国经营网络和渠道,不遗余力地将《泰坦尼克号》、《辛德勒名单》、《侏罗纪公园》、《星球大战》、《拯救大兵瑞恩》等好莱坞大片推销至世界电影市场,在赚取巨额商业利润的同时,把美式价值观传输到全球各国,潜移默化地熏染他国观众,也就是说,洛杉矶借助好莱坞电影品牌向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地输出美国文化,在赢得文化话语权的同时进行文化殖民攫取文化霸权。

人作为文化的主体,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传统之中,人对文化的消费如同对日常生活用品消费一样须臾不可或缺,在缺乏本国主流文化教化和传统文化陶冶的情境下,在精神上很容易被异质文化所俘获所同化,这就使得捍卫本民族文化的任务显得更为紧迫和艰巨。韩国首尔恪守民族文化统一性和同一性的信条,通过设立影音分支公司、建立海外营销网络、全额补助翻译和制作费用、出资购买优秀历史剧版权等,注重开发传统文化资源,把电视剧产业作为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工业的有机结合体,不断推动韩剧快速发展,使以《大长今》、《来自星星的你》、《继承者们》等为代表的韩剧在东亚乃至全球文化市场上大放异彩,成为持续升温、畅销流行的“韩流”,实现了传播韩国文化和获取经济利益的双赢。换言之,首尔以韩剧这一文化品牌维护韩国文化尊严,向世人展现韩国民族文化形象。面对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袭扰和冲击,深圳近年来以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为主旨,把构建城市文化品牌作为“宣传队”和“播种机”,通过编排文化交响乐《人文颂》、创作电视专题片《阅读深圳》、开设电视栏目《魅力深圳》、成立深圳学派和文创研究院、举办“鹏城春荟法兰西·中法文化之春艺术节”、制作动画电影《熊出没之夺宝熊兵》、参与“欢乐春节”大型活动等形式,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世界各国共浴中华文化智慧之光。但由于受历史底蕴较薄、文化根基较浅、传播平台较少、交流渠道较窄等因素的制约,深圳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方面任重而道远。

当今世界处在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历史进程中,作为一种经济形态的文化产业,已经不是某一国家的个体行为,文化市场也不是一个国家所能单挑和独守的。无所不在的信息化将后工业化推到时代前沿,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各异、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有别的国家和地区携裹到波诡云谲的世界市场大潮之中,使国际间的经济关系从流通领域拓展到生产领域,从物质产品生产领域延伸至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领域。由于各个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均衡、信息不对称以及文化产品竞争力迥别,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国家无疑面临着一定的文化安全风险。在国际资本大量涌入我国,国内竞争日益表现为国际竞争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尽快进入文化品牌构建阶段。对于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来说,应找准方位,明确定位,认真学习借鉴国际先进城市做法和经验,加快开发利用本国文化资源,大力涵养培育扶持城市文化品牌,使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和深圳风格的城市文化品牌尽早脱颖而出,通过强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城市文化品牌走出国门,着力提高深圳文化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应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遵循世贸组织确定的“文化例外”规则,一方面把握节奏,掌握力度,对国外资本实行文化市场适度准入策略,为深圳文化企业赢得提高竞争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讲究策略,注重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地注入城市文化品牌,通过整合传播媒介和拓宽营销路径,发挥主流媒体和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自媒体的作用,放大城市文化品牌的人文效应,抵御西方文化的渗透和侵蚀,增强市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强化市民的城市认同感和归宿感。同时,建立完善城市文化品牌投资风险评估机制和管理体系,通过对国外城市文化品牌的发展趋势进行动态监督,将国外城市文化资本对深圳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可能带来的威胁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努力掌握运用城市文化品牌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维护城市乃至国家文化安全。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5-10-29.

[2][3] 王林生. 动漫节庆产业对城市发展的文化意义[J]. 上海: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2).

[4]何玉珍,等.美国芝加哥城市转型及其文化力的彰显与启示[J]. 城市, 2015(2).

[5][6]李瑞琦,等. 深圳35周年:文化沙漠变绿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9-16.

[7]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8]侯聿瑤.法国文化产业[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9]孙有中.美国文化产业[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10] 林洲璐. 深圳文化设施总面积超195万平方米[N].深圳特区报,2014-7-19.

[11]狄更斯.雾都孤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12]李冈原.伦敦文化启示录[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

[13]周丹.伦敦城市品牌是怎样打造的[J].中国报道,2007(3).

[14]凯文·莱恩·凯勒. 战略品牌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5]刘金祥.打造文化品牌须克服的倾向[N].学习时报,2012-9-10.

[16]阿尔贝特·施韦泽. 文化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蒋亚林

作者:刘金祥 刘行健

海洋体系行政管理学的论文 篇2:

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析

【摘 要】在阐述课程及课程体系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旅游业的特点,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和评价机制五个方面提出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关键词】地方院校 旅游管理专业

课程体系

0047-03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教育在各院校蓬勃发展。然而由于起步较晚,旅游教育滞后于快速发展的旅游形势,这在地方院校中的表现尤为突出。课程体系一般由课程的目标、内容、设置和评价等五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它们组合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统一体。课程体系可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相互关联的层次。宏观上的课程体系即为专业设置,具体来说即指学科和专业,比如旅游管理专业;中观角度的课程体系则是指某一专业的课程体系,如旅游管理专业中酒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等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问题;微观方面则为教材体系,比如旅游学概论课程中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等相关的具体教学内容。旅游业是应用性极强的产业,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结合旅游业特征和国际国内形势,在权变中求发展。

一、旅游业的特点

与其他专业相比,旅游专业更具有综合性、涉外性、敏感性以及行业指向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和原则。

(一)综合性。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几个环节,涉及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相关行业和部门。据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统计分析,直接和间接为游客提供服务的行业部门达30余个,涉及108个不同门类。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供给的综合性。旅游供给是满足游客的多种需要,这就要求旅游业与其他行业共同完成旅游服务与管理。二是从旅游产品的角度来看,旅游经营者向旅游者提供的不仅是某种单项旅游产品,更多的是包含吃、住、行、游、购、娱等多项服务项目的综合体。三是旅游业涉及的部门包括直接部门和间接部门。旅游业的综合性体现在旅游从业人员身上就要求他们博闻多识,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即为通才型人才。

(二)涉外性。旅游业是一种跨地区、跨国界的广泛的人际交往活动,具有明显的外向性或涉外性。涉外性既体现在大量国内旅游活动方面,国内旅游活动主要是跨区域性。更重要的是跨国界的繁多的交往活动。旅游业的涉外性是由旅游活动中人们寻求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产生的。从一个地区来说,既要接待来自国内其他地区的游客,也要接待来自不同国家的客人。旅游业的涉外性体现在课程体系中要注重不同国家的语言交流,主要是要通过多种方式学习和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风民俗和深厚多彩的文化内涵。

(三)敏感性。旅游业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产业。社会各种因素的变化都会对旅游业产生迅速的影响。

1.旅游业外部环境的波动导致旅游需求发生较大的变化。例如:自然因素中的地震、气候反常、疾病;经济因素中的经济危机;政治因素中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社会因素中的战争及恐怖活动等都会导致旅游业的停滞。

2.各相关产业的变化会导致旅游业发生相关变化。旅游需求具有较大的弹性,旅游业及其相关的直接企业与间接产业某一个节点上任何一个细小要素的变化均会导致旅游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我国近几年旅游交通铁路运输不断提速,缩短了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的时间距离、游客的心理距离,最终导致原来因为交通问题而造成旅游时间不足的大量游客如今可以自如地前往自己喜爱的目的地,由此带来旅游业服务系统中的旅游宾馆、旅游目的地游客所需服务企业部门的繁忙。旅游业的敏感性特征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权变能力以及开放系统。

(四)行业指向性。旅游业一方面具有综合性特征,另一方面也有极强的行业指向性,是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产业。具体来说,旅游业是以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酒店以及旅游行政单位和外事接待单位为核心的综合性产业。因此,高等院校的旅游教育在强调厚基础、强能力的宽泛教育的同时,更加要注重旅游业独有的特性,尤其对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不可存储性、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涉外性以及极度敏感性等特性备加关注。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认知)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维目标。

1.认知目标。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学科知识。可简单地分为三个层次:记忆、理解、运用。记忆是指学生对知识的储存和回忆;理解是指学生对课文意义的建构,学生能用与课文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自己的方式)表达课文的意义;运用是指学生将课堂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相似或不同的情境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方法)。最基本的学习策略有三个:粗加工、精加工、深加工。粗加工策略是指对知识进行重复记忆,一遍遍地诵读、抄写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长时间地记忆知识。精加工策略是指对知识补充细节、解释意义、举出例子、作小结或使之与有关的观念形成联想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知识的提取提供更多的途径,增强学习和记忆效果。例如:“考拉”一词,由于它是两个汉字组成的无意义词汇,我们只能采取机械的方法进行记忆。如果有人告诉你,这是澳大利亚特有的一种动物名称,记住它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如果你能看到关于考拉的体形特征、生活习性等录像,则有可能深深地记住考拉是什么。关于某一事物的信息越多,我们对它回忆也更容易。深加工策略是指找出知识之间的层次结构关系,以帮助记忆和理解。如列提纲、画结构图、进行纵向梳理、横向比较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主要是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一目标也可分为三个层次:接受、反应、生成。接受是指学生对某一观点或事物表现出宽容的态度,不拒绝接受有关信息,但不因此改变自己的行为;反应是指学生越来越表现出一种积极态度,不仅接受了有关信息,并表示愿意采取相应行为,但实际上这种行为并没有出现;生成是指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来,表现出比课文、教师更多的情感,并因此积极采取相应的行动。

旅游业是新兴产业,旅游教育在国内经历的时间短暂,很多理论还不很成熟。旅游业本身具有很不确定性,使得旅游教育面临着更多更大的挑战。诸多地方院校的旅游专业教育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特色,不能一味照抄照搬或者是保持传统做法不变。目标的确定在整个旅游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地方院校在旅游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走极端,要么以高职高专为标准,强调实践轻视理论基础;要么以研究型大学为蓝本,追求精英教育。地方性本科院校要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站稳脚跟有一席立足之地的关键是准确定位,明确目标。通过对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的调查,结合旅游业的特点以及目前国内国际形势,教育部2011年修改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作出了明确规定。针对这一目标,将地方院校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掌握旅游专业和相关专业管理知识和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管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外语表达能力,通晓国际市场旅游行业营销与管理的惯例和规则;具备创造性与开拓性思维,形成卓越的分析、判断和执行能力。力争经过4年的学习,将学生培养成为现代模式下的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高层次应用型管理人才。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在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传统观点认为,教学内容就是教材所展现的内容。事实上并不是这么简单。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基础。而目前教材具有极强的滞后性。相对于紧跟时代的旅游业,教材仅仅只能作为展现基本理论的平台之一。

泰勒认为“教育的基本手段是为了提高学习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的各种事物”。这种观点认为决定教育质量的不是教材本身而是学生。学生是活的教材,应针对学生的需要及其实际要求,把相关的理论通过适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构建各种场景。当然,这就加大了教材编著和教师教学的难度。通过对旅游专业在校学生的访谈、毕业生的跟踪以及对旅游业从业人员高流失率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地方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学内容应以相关教材为基础,突出实用性特点,强调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采用各种方式将教学内容加以展示。

(三)课程设计。通常来说,课程设计包括以下三个层次:其一,宏观层次。该层次以学科为中心,通过一个专业的设立或改革需要进行课程设计。这一层次承担着确定课程宏观结构的任务。其设计主体一般为国家,这一点在中国尤为明显。其二,中观层次。这一层次在宏观层次的基础上,将宏观层次包含的内容具体化。其三,微观层次。该层次是以课堂为中心,将宏观和中观确定的课程内容具体化,往往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实现其目标,以教学计划、教案等为表现形式。

地方院校在旅游专业课程设计方面主要存在教师自身和教学条件两方面的不足。旅游教育发展历程短暂,部分学校的该专业附属于其他专业,教师带有很多自身专业的痕迹。由于旅游专业具有极强的实用性特征,表现在课程设计上就对实践型教师提出了需要。但是,由于学校体制的制约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旅游专业的实践型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大打折扣。目前大多数学校尤其是地方院校的旅游专业教学仍然是“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条件落后或者实验室不能名至实归,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

无论如何,旅游专业的课程设计在遵循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旅游业自身特点的基础上,依据国家的相关规定,结合地方院校的特点,设计符合学生和社会需要的课程。可将课程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在这三大模块中注重各模块之间的逻辑性和跨学科的广度。

(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解决“how to do”的问题。传统观点认为,课程的实施应当忠于原计划,当实施者执行了规定的课程内容,取得预期成果,实施就被认为成功,课程被执行的程度越高,实施的效果越好。这样的结果只能是照本宣科,缺乏互动,不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导致僵化和教条。旅游专业具有较强的社会性,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变化的。因此,该专业课程的实施是由教师、学生及社会共同完成的。教师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和对课程的了解,对课程做出整体规划。学生则要在教师的指引下与社会充分接触,配合教师构建各种场景。最核心的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要将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共同开发创造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让教师和学生能感受到课程实施的乐趣。

(五)评价机制。评价机制属于控制的范畴,是对照课程设计的目标、实施的方法、实施的步骤等,与实际成效性比较多得的结果。“评价机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教育过程(校内)计划于组织的判断(决策)和学生成绩(学生的学习成果)的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诸多地方院校的课程评价体系过于单薄。课程评价至少包括学校相关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的内容,而不是单单学生考试而已。从目前部分地方院校来看,课程评价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尤其是对于相关管理部门和教师的评价要落到实处。针对旅游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亟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让校内和校外的实习实践基地真正发挥其应该的作用。

总之,地方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在充分调查市场的情况下,与社会零距离,遵循旅游和教育发展的规律,把握旅游管理学科的逻辑性,五要素齐头并进,突出地方院校的优势与特色。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百科全书[M].北京: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2]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K].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基金项目】2011年广西教育厅教改课题(2011JGA121);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1C0111);贺州学院重点学科:旅游管理学(2011ZDJSXK03)

【作者简介】王俊平(1974- ),女,湖北宜昌人,贺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南岭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硕士。

(责编 黎 原)

作者:王俊平

海洋体系行政管理学的论文 篇3:

示范性高职院校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探究

摘 要: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其教育质量问题也备受关注,如何建立适合高职院校特点的质量管理体系成为高职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示范高职院校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根本宗旨是规范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在国内高职院校行列起示范作用、引领作用。那么如何规范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则成了根本性问题。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模式有多种,其中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一、示范性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目前普遍采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根据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及《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等级标准及内涵》建立起来的。这是教育行政部门强化政府对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宏观管理的重要举措。是运用行政权威自上而下地加强对高职院校工作的评价和监督,重点针对学校整体的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进行评价,其着眼点在于对照标准确定现有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否达到既定要求,更多的是侧重于对结果的评估。大多数高职院校内部采用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也是靠分解该评估指标来构建的,注重的是某一部门的职责及某项工作的操作规范,缺乏教学质量的系统性和全员性管理。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这种体系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一)目标设定比较微观,主要关注教学工作系统内的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忽视了其他方面对于促进教学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

(二)制度不够健全,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管理方面的内容散见于学校制定的各项制度之中,相互间缺少有机联系。

(三)质量监控对象相对局限,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将教师作为监控对象,往往忽略学生、教学管理人员以及教学条件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四)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不完善,教学信息反馈不及时,过程跟踪不到位,数据处理片面,问题解决缺乏效率,调控措施无法彻底落实,难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并形成长效机制。

针对这些问题,借鉴ISO9000族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理念,结合示范性高职院校特点,建立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质量标准,构建有利于实现质量标准的质量保障体系,是高职教育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对高职院校的适宜性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可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与保证、业绩改进与提高的标准。它可以帮助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建立并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科学和质量技术的精华,也是先进管理思想和先进管理经验的结晶,已被许多国家认可与采用尤其是在各类生产性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被证明卓有成效。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典型特点是建立一系列文件化程序来规范组织内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程式化的生产或服务过程,使各个关键环节得到持续有效的控制,从而保证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即保证了产品或服务的固有特性满足顾客要求的程度。应用这种方法的直接成果是建立起一套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这种方法也叫“质量管理体系方法”。

高职院校内部人员及设施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都通过了精心安排,具备ISO标准中所谓组织的各项特性,是一种典型的组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所涉及的一系列活动,也是一系列相对稳定的、程式化的服务过程。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适宜应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国际管理学界的研究也表明,对于低成本的、具有可逆性的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采用目标管理模式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对于高成本的、不可逆性的生产服务过程的管理,如高级人才的专业化培养,传统的目标管理模式日益凸显其不尽合理和难以监控的弊病。而ISO9000族质量标准体系管理模式,在管理中,将目标控制与过程控制有机结合起来,全员参与,让每一项工作都按照“PDCA”循环(经典戴明闭环,即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Act处置),具有可持续改进产品质量的显著特点。因此,它也应是高职院校首选的质量管理模式之一。

三、借鉴ISO9000族标准的思想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思路

为适应现代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变化,按照市场和价值规律来塑造高职高专院校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在学校教学管理系统中,借鉴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理念,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围绕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指标体系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框架,制定出系统完整的教学质量标准,形成一个覆盖教育部下发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6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一项特色项目指标、36个主要观测点,构建与教育部相对应的各种形式自我质量管理和自我评估活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此同时,为确保所建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适合自身实际情况并有效运转,在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还应侧重考虑以下具体事项: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树立大众教育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不断更新管理理念,根据新的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不断完善质量标准,制定符合学校自身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合理、规范、完整的质量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监控对象选择适当的监控方法与手段,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建立信息管理平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涉及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要实现多样化的信息的收集、复杂信息的分析处理和信息的及时反馈等都需要借助于强大的信息管理平台,对教学质量各环节进行动态控制,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监控的及时、有效、到位。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需要不断创新。“最好”是一时的标志,“更好”才是高等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引入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思想,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遵循教育管理规律,从学校自身基础和条件出发,以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主,充分考虑学校自身基础、利用学校办学条件,制定质量标准、实施程序、激励机制等,同时还要确保时间、财力、操作、效果等几个方面都具有可行性,符合教育客观规律和社会客观需求,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转。

(四)结合教学评估,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自从全面启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以来,全国各类高职高专院校按照评估指标体系内涵的要求,加大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这对全面提高高职高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遇。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评建”工作必须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学校内部的教学检查评估、信息反馈、组织协调等手段,对教学质量进行过程控制,并形成一个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良性循环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使各项教学工作能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四、借鉴ISO9000族标准,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ISO 9000族标准真正应用于教育领域是近10多年的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教育领域掀起了学习和贯彻ISO 9000标准的热潮。1992年,英国University of Wolverhampton成为全球第一家进行ISO 9000认证的大学。美国于1992年就有220所高等院校采用此标准。截至2000年底,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的教育机构在北美有139家,欧洲有263家,亚洲有123家。我国最早采用ISO9000标准的教育机构是海洋、海事类学校,如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大连海事大学等,这类学校是属于强制性执行ISO 900标准的教育机构,而在高职院校的应用还极其有限,那么,如何借鉴ISO9000族标准,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呢?

(一)教学质量策划系统。根据ISO9000的要求,做好事先的策划工作,其目的在于制定并采取措施实现质量目标。高校在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中可对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调整,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各项教学质量监控措施的出台都做好事先的策划工作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在教学质量方面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制定监控目标,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层次解决,促使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由保证教学环节的质量发展到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教学质量实施组织保障系统。为了确保教学实施过程中质量要求,学校必须依据各种质量标准要求,对每一过程阶段和教学环节中的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进行测量和评价, ,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纠偏,达到质量保障的目的。为此,学校应该建立一个由教学校长、专家性质的校、院教学委员会,专职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各院系教学管理机构以及教研室、在教学质量第一线工作的学校督导队伍以及临时组织的监考和巡考队伍等为主体组成的教学质量实施组织保障系统,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学校的教学质量政策,在授权范围内制定有关的教学质量管理文件,组织和实施学校或本部门的日常教学活动和教学质量管理活动。

(三)教学实施情况检查、评价系统。高职院校可以根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对教学过程进行质量监控,针对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制定系统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发挥评价导向作用,如建立包括政府、中介评价机构、学校、学生、企业在内的多元化的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价体系,形成对高职高专教学质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检查与评价。

(四)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与分析改进系统。信息反馈系统包括校内、校外两个系统。校内系统主要包括定期和不定期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干部及教师相互听课制度、教师评学、学生评教、院(系)内部进行的各种教学检查、教学观摩、教学评优等。校外系统主要包括毕业生跟踪调查信息、与用人单位间的双向交流和信息反馈、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和社会调研等。其流程为“信息收集→分析→对策→实施→处理”。

五、高职院校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1.尊重教育规律

在高职院校进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策划和要素设计时,要注意ISO900标准要素的移植一定要尊重高职教育规律,切忌生搬硬套。要在深刻、全面理解ISO9000标准内涵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教学、教学管理的实际,科学地设计出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质量体系要素。

2.理顺学生与教师在质量体系中的关系

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学生是“顾客”“产品”,教师是“生产者”“服务者”,既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要强调尊师重教,确立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切忌将师生关系简单地定义为“服务者”与“顾客”的关系,更不能庸俗地将学生看成教师的“上帝”、“衣食父母”,削弱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影响教育质量。

3.优化质量体系文件

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编制文件的多少、文件内容的繁简是质量体系建立时遇到的实际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除标准要求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手册、六个文件化程序和相关质量记录以外,质量体系文件数量和详略程度取决于学校人员的素质和现行教学、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一般而言,体系建立初期,文件规定应当细些、多些,随着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行为逐渐规范,文件就可以进行简化。

参考文献:

[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

[2]陈小琼.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职业技术教育,2007-2.

[3]赵婉莹.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力度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6(05).

[4]温景文.构建高职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 2006(01).

[5]唐逖.谈将ISO9000族标准引入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J].中国成人教育. 2007(12).

[6]张珍秀. 示范性高职院校教师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08(02).

作者:董天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国金融风险成因探析论文下一篇:SWOT旅游发展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