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300字

2022-07-01

第一篇:诗歌鉴赏300字

诗歌鉴赏小结 [1000字]

古代诗歌鉴赏篇

一、古代诗歌鉴赏备考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利用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因为标题一般能揭示诗的内容和情感(如《闺怨》,提示了诗的类别);注释、生平经历能揭示诗的背景,鉴赏诗歌若能做到“知人论世”,对诗歌的内涵和情感就一定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如能有效地利用命题中的这些信息,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

2、注意合理的鉴赏流程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

抓意象——析意境——悟情

3、注意分析诗的表现手法

古诗常用一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体现思想,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及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衬托、反衬等修辞方法,因此鉴赏古诗要注意分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4、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与惯用意象

巧记诗歌典

型意象

梅兰松竹菊荷雪

物物都寄志高洁

明月高洁云小人

梧桐芭蕉落日悲

鹧鸪杜鹃啼凄凄

落花流水传愁绪

鸿雁月亮捣衣归

东篱三径渔樵隐

南浦长亭柳依依

乌鸦燕子系兴亡

草木仍在人事移

红豆鸳鸯爱情长

5、强化书面表达,注意逻辑条理 考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有一定的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不能准确地运用有关的诗歌鉴赏术语,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也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答题时分点答题,适当运用鉴赏术语,做到“问什么,答什么”。如:这首诗的首联用什么方式抒发了什么感情?

二、古代诗歌鉴赏之四关注

“四关注”即关注诗题,关注作者.关注注解,关注考题。

1、关注诗的标题可以帮助你推敲诗歌的意旨。看人先看头,赏析诗歌先赏题,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我们学生在鉴赏诗歌时应注意从题中去挖掘有效的信息以帮助我们解读诗词,而且有不

少诗歌的考题的设置和题目有关,研读诗歌的题目,往往可以得到提示性的暗示。

2、其次要关注作者。鉴赏诗歌最好要“知人论诗”,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有不同的人生体验,有不同的志趣与追求,而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不同的诗人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感情主基调。如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的基调居多,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他的主旋律;而“豪放飘逸”则是李白不变的气度,愤世嫉俗是他人生的关照;“建功报国”是陆游的永恒的主题;“恬淡优美,含蓄生动”是王维的特质;“清丽俊逸”是李商隐的诗风;“苍凉雄健”是“三曹”的共性。如果我们把握了诗人的风格,熟悉诗人的人生感悟.解读他的诗歌就不是很难了。

3、再次要关注注解。有些诗歌在诗的下面提供了一些注解,或是对诗中的有关意象作解释,或是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对此我们要紧扣有关信息去解读,决不

能置之不理,或是熟视无睹,特别是介绍背景的注解,我们一定要把诗歌放到相应的背景中去揣度,要分析诗人在此背景下会是怎样的情感,在诗中可能会流露出怎样的思想。

4、最后还得关注考题,从具体考题的题干中挖掘信息帮助解读诗歌。其实在许多高考试题中题干本身就为学生鉴赏诗歌提供了许多显性或隐性的信息,对此学生应注意挖掘把握,让它为我所用。

三、常见古典诗歌的分类

古诗按思想内容,主要分为这样几种:

1.送别赠别诗。①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②或表达对朋友的祝愿与祝福。

2.咏史怀古诗。其主题不外乎两大类。①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刘禹锡的《石头城》。②通过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

怀之情,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怀古伤今)。如杜甫的《蜀相》、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③通过昔盛今衰的变化,表现时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伤。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3.边塞征战诗。大都是以描写战争为主题,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①或者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或者表达一种建功立业的理想。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②或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如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②往往和战争或贬谪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与妻儿团聚,渴望过安宁生活等内容;抒发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之情。

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4.羁旅行役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所表达主旨主要有①人在旅途或身在异地他乡思亲怀远,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②或者诗人因贬谪以及其它原因被迫流浪,感怀身世,抒发一种漂泊之感,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

5.托物言志诗(咏物诗)。常与言志连在一起,通过对独特事物的赞扬或寄寓,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盛理想。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6.写景抒情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忧愁哀思或远大抱负。“一切景语皆情语”,思想感情与景物是高度一致的。如杜甫的《登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寄情于景、触景生情??

7、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8、山水田园诗。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为题材的诗,体现了一种隐逸的乐趣。①表现了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诗人的自得其乐和怡然自得。如陶渊明的《饮酒》、王维的《山居秋瞑》等。②表现了诗人远离红尘俗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9、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

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10、咏怀述志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弄清楚要鉴赏的诗歌属于哪一类诗,可以快速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把握诗歌的主旨。例如怀古类诗歌主旨大致有三:一是抒发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二是是古非今,借以劝谏当朝统治者;三是借“古”来自喻自况自比,以叙解自己报国无门,楚雄迟暮的个人感喟。运用这些方法和规律.甚至可以直接答题。

五、古代诗歌的常见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但常见的不外乎是: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映衬对比,伏笔照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

白描细描,铺垫悬念,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等,应结合具体的诗歌加以分析。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一)抒情手法

1.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2、间接抒情借典抒情

借事抒情

借史咏怀

白描手法、工笔细描、细节描写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绘形绘声绘色

视觉、听觉等感官描写

渲染、烘托

动静结合

(三)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虚实结合、象征手法、联想和想象??

(四)、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

(五)结构技巧

重章叠句、铺垫、照应、过渡、开门见山、以景结情、

卒章显志、意象组合、抑扬

六、诗歌鉴赏各种题型的答题步骤

(一)形象分析题

人物:关注分值,逐句或逐联概括 特征+身份

景物:意象+意境+情感

提问:

(1) 上片写“西风”“黄叶”“残阳”有什

么作用?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答案:营造了??氛围,烘托人物心

(2) 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千秋岁》秦观

描绘了一幅意境(两个双音节)画面+分析

(3) 诗歌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

面?

描绘了一幅意境(两个双音节)画面+分析

(4)

二、三联展现了山居景物怎样的特点?

描绘了一幅意境(两个双音节)画面+分析

事物:物的特征托物言志 特征+身份

人的情感

一、 手法鉴赏题

景与情:借景抒情(反衬) 融情于景 以景结情

提问:这首词的上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

反衬 鹧鸪天 元好问①

(借景抒情)百啭娇莺出画笼,一双蝴蝶殢②芳丛。葱茏花透纤纤月,暗澹③香摇细细风。

(直抒胸臆)情不尽、 梦还空,欢缘心事泪痕中。长安西望肠堪断,雾阁云窗又几重。(以景结情)

①蒙古军攻陷金都汴京,过半是囚徒半是苦工的俘虏生活。

殢②:停留 暗澹③:这里指香气清淡。 景物描写:(1)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

(2)

二、三联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3)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4)怎样描写景物的?

(5)赏析景物或画面。

三、炼字题

字+句+篇

(1) 有人说“冰”字用得巧妙,请加以赏

析。(手法)

(2) 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

句。(结构)

提问变体 “惊”字可否换成“见”字?

四、作用题 (内容+结构)关注位置、表达方式

北塘避暑 韩琦 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 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 万柄莲香一枕山。

(1)从全诗看,首联有什么作用?

答案:首联上句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事件;下句渲染极为幽静的自然环境,以“旷然”点明全诗主旨,后面三联都在表现作者超凡脱俗、乐观旷达的心胸。

蝶恋花·出塞 纳兰性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2)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情感基调

五、思路、情感题 关注分值,逐句或逐联

概括

(1)概括叙述这首词的思路。上片写景 下片抒情

(2)表达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

(3)诗中诗人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

六、以内容设问题

阮郎归 绍兴乙卯大雪行鄱

阳道中①

向子諲②

乘的车驾。

展开联想,吐露悲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③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④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 ②向子諲: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③同:通彤。④鸾辂:帝王所(1) 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现“断肠” 的? 答案:①起笔设境,渲染氛围:江南江北,大雪漫天,阴冷苍凉。②

意:易水清寒,国家蒙难,其悲不堪。③触景生情,强化情感:彤云密布,关山重重,肝肠寸断。

闺怨 周庄

江南二月试罗衣,春尽燕山雪尚飞。应是子规啼不到,故乡虽好不思归。

(2) 诗

三、四句如何表现闺中少妇的“怨”

情的?

答案:借用了“子规”这一形象,“子规”谐音“子归”,不说丈夫不回来,却怨子规鸟没有飞到燕山,丈夫听不到啼叫,所以没

有想到已经到了应该回来的时候了。

渔家傲 晁

补之

渔家人言傲,城

市未曾到。

生理自江湖,那

知城市道。

晴日七八船,熙

然在清川。

但见笑相属,不

省歌何曲。

忽然四散归,远

处沧洲微。

或云后车载,藏

去无复在。

至老不曲躬,羊

裘行泽中。

(3) 渔家人为何“城市未曾到”?

答案:①性格孤傲,不愿与城市结缘。②行舟江河逍遥自在,悠闲自乐,超然物外,令人神往③寄托作者寄情山水,归隐湖泽志向。

第二篇:雨的诉说300字诗歌

在初春三月的时节,

当漫天雪融的时候,

于点点春绿洒于大地的时刻,

我来了。

我来了,

温润着这片封冻许久的土地;

我来了,

寒冷也被我驱走;

我来了,

春笋都破土而出!

我来了,

只为生命而来,

我来了,

只为事业而来。

或许没有人在意我,

但我却在意整个世界。

春天陪我一同而来,

可我却无法随之而去。

我要用自己全部的生命,

去滋润大地,

去浇灌禾苗,

去迎接秋天的累累硕果!

第三篇:中学生七夕节诗歌七夕感怀300字

七夕的雨

是牛郎织女流出的泪啊

那饱含深情的思念里

有多少的牵挂

久别重逢后的喜悦

难以掩饰心头的忧伤

浩瀚的银河两岸啊

一对有情人终日厮守相望

相互凝视的眸子里

写满了相会的渴望

一起携手的日子又怎会抵得上离别后的感伤

牛郎织女的幽怨里

如今仍然对多管闲事的王母

透露着不满和对未来日子的期盼

一年一度的相会时光短暂

又怎能够让牛郎和我诉说完

对他的相思啊

于是

在幸福的眼神中期待着来年相会时渴望------

是啊一年三百六十日

相会只在一夕中

可就算这样也难以割舍这千年的感情

月儿忍不住隐去了脸庞

星星悄悄地闭上了眼睛

就连那平日里叽叽喳喳的花喜鹊

此时也专注地支撑着鹊桥不发出一丝声响

生怕不小心弄出的一点动静打扰了他们的好梦

还有那牛郎故乡的青年男女们在那写满诗意的葡萄架下

静静地听他们诉说着爱的衷肠

俗世中的男女们

对那流传千年的故事始终充满着好奇

对那传颂千年的爱情

依然向往

第四篇:诗歌鉴赏——鉴赏诗歌意境

王国维说“诗以有境界自成高格”,所谓的境界就是意境,是诗人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象的完美结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如果用直白的话可表述为:“离别的时候,我还很年轻。归来的时候,已经老了。”那简直味同嚼蜡,没有任何想象的余地。鉴赏诗歌,要调动全身的想像力,在头脑中构造出诗歌的意境,方能感觉诗歌的趣味。

【知识掌握】

【知识点精析】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从艺术鉴赏的角度看,也可以说:意境就是欣赏者通过对诗中艺术形象的感受和把握,并经过审美情感的联想和想象后,在头脑中出现的一幅美妙动人、启人遐想的生活画面。

一、虚实相生的“取境美”

诗中的“虚”,就是思想情感;诗中的“实”,就是景物形象。 例1: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解析:诗人只写了准备战斗出击时的自然景物,把艰苦的自然环境,肃穆的战斗气氛和我军英勇气概都烘托了出来,给人一种实感。但是战况和战果呢?这省略的部分,在欣赏者想象中就可以生成“象外之象”了。

例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析:诗的前两句用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实写出诗人此刻心情孤独寂寞,直接表达出诗人强烈的思乡恋友之情。第

三、四句却改变了写法,诗人感情的表达不再是直叙,而是避实就虚,由近及远,不言自己却言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不言自己忆兄弟,却言兄弟忆自己,立意更为新奇,取境更为巧妙。

景物与情思相结合,往往借助于比喻、暗示、象征、烘托等手法。

二、情景交融的“情性美”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真正上乘的诗作,应该是情景浑融的作品。如沈佺期的《独不见》前四句:“卢家少妇郁金香,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落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其中少妇独守和海燕双栖、征夫忆乡和寒砧催落叶,情景对照,相互生发。 例3: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解析:如果把这四句诗分为上景下情两阕,就显得死板、拘执,把浑一的诗境肢解了。诗人眼中出现乾坤漂浮、天坼地裂之景,实与此时孤独无依、老病缠身的悲凉心境有关;而诗人此时胸中充塞悲凉失意之情,也与此景此情的触发有关。

三、深邃悠远的“情韵美”

诗的意境的表现是千姿百态的,有的偏重于“形”的描绘,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的偏重于“神”的摄取,如:“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有的偏重于“情”的抒发,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的偏重于“理”的隐寓,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试欣赏王维几首诗的意境美与情韵美。 例4: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解析:作者写的是花开花落、了无人知的山间景色。一切都仿佛与人间了无相干,一任自然万物的自生自灭。然而,这个宁静的山间景色却是如此迷人,没有写人,却充满着一种向往空寂自然的浓烈情思。这是第一重意境。细想之下,空寂宁静的山间景色背后,又是一个百花争艳、热烈喧闹的大自然。人虽有寂寞之感,而花却生机盎然。这里又蕴含着一种对于生命的向往之情。至此,诗歌已经创造出了两重意境,王维的很多诗歌的意境都具有多层次性。

例5: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解析:这里写竹林中独坐弹琴长啸,人在宁静空寂的境界中,“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此中情思,着落于何处,并未明言,使无穷意味,尽在明月相照之中,留待读者去想象体味。

例6: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解析:单独看《鹿柴》,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竹里馆》、《辛夷坞》也同样写得很幽美。但是,我们如果把“空山不见人”、“深林人不知”、“涧户寂无人”等句联系起来,就不能不惊讶诗人感情的幽冷和孤独了。难怪有人称王维为“诗佛”。

总之,意境不是确定的“象” ,它与一般艺术意象不同的突出特征就是不确定性、含蓄性和多层次性,它在“虚”与“实”的统一中更为偏重于“虚”的一面,有时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是我们鉴赏诗歌时要特别注意的。 【解题方法指导】

第一,要善于联想与想像

联想与想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其联想与想像力的结果。

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像思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像出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像。然而不止于此,读此诗句,我们也不难想像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

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句诗又是一首多么快乐而又优美的草原牧歌!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像的表现。如此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的美;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和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

第二,抓住意象,反复揣摩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元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第三,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

在诗歌鉴赏中如能充分地把握住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则能有助于进入诗歌的意境。“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围炉诗话》),这个人便是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所谓“风格就是人”,所谓“诗品出于人品”。我国历代诗论都非常重视和强调人品与诗品的关系,一个成熟的伟大的诗人,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就是他的人格的自我写照。这里,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的《咏梅》词和陆游的《咏梅》词的比较中深入地认识这一点。毛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陆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在毛词中,借梅作喻,树立起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英雄形象,创造出了时代先驱者的崇高意境,而在陆词中,虽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但只是封建士大夫作个人奋斗,遭悯受侮后的哀怨牢骚,顾影自怜,孤芳自赏,流露着伤感,表现出脆弱。同是咏梅,为什么创造出了两种迥然不同的意境?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所站的立场不同,诗人的心胸气度不同,品格修养不同,审美标准不同,诗篇的意境也便不同。

例7: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西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方法指导:

首先,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这是一幅海上风雨图,气势磅礴。开头两句写海上的风浪,首句写海浪,用“如云”的明喻;二句写风声,用“数声雷”的暗喻,维妙维肖地将海上的风浪描绘出来:潮头如云,去而复回,北风呼啸,震耳欲聋,惊涛拍岸,声如雷鸣。诗人抓住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描绘出一幅极其壮美的“惊涛拍岸”油画,震撼人心。

其次,抓住意象,反复揣摩。

一、二句把海云、北风写得雷霆万钧,第三句写诗人却将帘子挂起,这一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一般人都垂帘闭门,哪有挂帘呢?但这恰恰是诗人真情的流露,他想“卧看千山急雨来”,已经到了痴情的地步。

最后,把握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的雍容气度和一腔豪情,体现在“卧看”二字。外面风雨欲来,黑云压城,诗人却挂帘卧看,显示出作者处变不惊的风度。这一句虽没有高尔基“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那种外露的激动,但要深沉得多,含蓄得多。

参考答案: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考点突破】

【考点指要】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鉴赏诗歌意境大多以分析意境的形式出现。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意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如果用联系的眼光看待诗歌鉴赏,会发现所有的诗歌鉴赏问题,最终都会归结为意境的鉴赏。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一定要答出为什么“感伤”,怎样表达出这种“感伤”情怀的。

例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本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的心境。(步骤三)

【典型例题分析】

1、(2006全国卷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

①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①上阕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②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考点透析:这是一首描写农民生产劳动的词作。上片描写农村秀丽的风光。前三句:“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彤云密布,山色阴暗,天下着濛濛的细雨。花朵上,水气聚成了晶莹的水珠,像是少女眼睛里含着泪珠,夺眶欲出,令人十分爱怜。作者

摄取了“数枝幽艳湿啼红”这样一个特写镜头,十分形象地描绘出一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田园景色。

但是,词人并没有完全被这迷人的田园风光所陶醉。他把笔锋一转,奉劝人们“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不要因为风风雨雨摧残着美丽的花朵,而愁怅满怀,作无病呻吟。绘景生动形象,抒情真切幽邃。短短二十六个字,却跌宕起伏,清新自然,从而为下片作了很好的铺垫。

下片用同一格式,重填一片,描绘出农民在田间生产劳动的情景,过片“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戴着蓑笠的农民,天天清晨早出,他们的足迹踏遍了田间泥泞的沟渠和田埂。然而,“人间辛苦是三农”,春耕、夏耕、秋收是农民们一年中最辛苦的三个季节。结句点题“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农民们终年辛劳,犁透了田,灌足了水,盼望有一个丰收的年成!他们是没有闲情逸致去赏花、怜花、惜花的。前后片上下呼应,表现了作者与劳动人民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整首词,语言通俗,明白如话,表达了清淡馨新的意境,质朴健康的情感。

①题第一问要求复现诗歌的意境,难度不大;第二问是对诗歌思想倾向的把握,有难度,要求同学们深入阅读诗歌,并全面把握作者的感情,上片“莫为惜花对东风”的“莫”字,表明了作者并非“惜春伤怀”,特别是下片,作者的悲悯情怀一览无遗。

②题对诗歌思想内容的鉴赏,难度很小。“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的祈祷,都能清晰地看出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怜悯。

参考答案:①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②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2、(2006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①②

晓上空泠峡

王罔运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罔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

①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②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考点透析:①题是对诗歌意境的考查。充分地在大脑中进行想像,然后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即可,对中学生来说,也就是在翻译诗歌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而已。

②题是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 “不解”有不必了解、不愿了解的意思,作者着 “惯行”二字,表明自己达到了“惯看秋月春风”的境界。末句的关键字眼在于“卧听”,对“瀑布滩雷”这些惊险的自然风雨,只是“卧听”,这种处变不惊的气度,令人动容。

参考答案:①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②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自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3、(2006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①“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②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考点透析:①题是对诗歌意境的鉴赏。写的是在沙漠上缓缓行进的一队驮运货物的骆驼,但句中并没有出现骆驼和押运人员的形象,只有从沙漠上遥遥传来的络绎不绝的驼铃声。这是以声传影,因声见形的妙用。这里只需写铃声之传来,自会凭联想,将声音转化为形象,在脑际浮现一支连延不断的驼队渐行渐远的图景。

②题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命题人降低了答题难度,因为很多考生对诗歌的表达技巧并不了然于胸,所以如果直接问“请简要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考生就有可能无从下手。考生只需要从诗歌中给“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找到依据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①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②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4、(2005年全国卷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①这首诗的

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②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考点透析:①题是对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的考查,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是否了然于胸,是答题的关键。这首诗的

三、四句运用的是对偶,然后结合诗歌,具体说明,谁与谁对仗,即“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②题是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即对诗歌中的意境的分析。具体说来,就是要求考生分析诗歌用什么景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同时,也隐性地考查了对诗歌中的词语的理解,例如尾联的“自”和“空”。这两个字的作用跟“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自”和“空”作用是一样的,春色大好,但无人欣赏,其实用乐景写的是哀情。如果分析到这些,考生就不难做答了:这首诗写了“春行”时的所见所闻,一句一景,草、水、树、花、山、鸟,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尾联“花自落”、“鸟空啼”中的“自”“空”字,显出山中的宁静,从中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参考答案:①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②这首诗写了“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5、(2005年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考点透析:本题是对诗歌意境的鉴赏,包括对诗歌形象的理解(第一问),和对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第二问)。春衫已单,桃花落尽,野梅长成,是一阵冷风,天气骤寒,蛙声停歇,这是典型的春夏之交时天气乍暖还寒的季节特征。整首诗分别从视觉、味觉、听觉、触觉写起,写出了“游子”身在异乡,身体、心理对季节变化的敏感,一点细微的变化,无不引起游子对家乡、亲人、朋友的思念。

参考答案:春夏之交乍暖忽寒,通过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第一问完全可以从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蛙声歇和十日寒中分析理解出来。视觉——游子春衫单、桃花飞尽;味觉——野梅酸:表现天气变暖的感受。听觉——蛙声歇;触觉——东风寒:表现“寒”的感受。第二问,钱钟书的原话是这样的:“下面这一首写春深夏浅、乍暖忽寒的情味,倒是极新颖的。”所以这种情味应该与变化的季候联系在一起。季候的变化引起游子对家乡、朋友的思念之情。这样理解应该是恰当的。

【达标测试】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

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①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3、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①—③题。

[越调]小桃红· 江岸水灯

盍西村

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

①作品描写的是传统节日__________的盛况。 ②作品中“涌”、“乱”、“飞”等词颇可品味,选择其一进行赏析。 ③就作品中的画线句展开想像,作一段场景描写。(80字左右)

4、阅读下面一首元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小桃红·秋江

倪瓒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雪晴天,绿蘋红蓼参差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这首小令描绘了意境幽远的秋水景色,读来如同欣赏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请从动静和色彩两方面对这首小令进行赏析。

5、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①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②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①“老夫聊以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 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综合测试】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三闾大夫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结合全诗内容,说说

三、四两句诗营造了一幅什么样的意境。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秦川

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注]①这是诗人晚年官场失意,离别长安,回家途中写的诗。②五陵:指长安城郊西汉五个皇帝的坟墓。

这首诗的前四句和后四句所描写景物的特点不尽相同,诗人在诗中是想创造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请试作简述。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鸣。

①诗中用一个“

”字明写山野“静”意,又用了哪几个诗句写山野的静意: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动与静”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诗中典型的句子。

4、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中吕]阳春曲·春曲

胡祗

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一春能得几晴明?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①这支小令,作者在借景抒情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举例说明。 ②本曲重点写的是什么?

③试从“情与景”角度赏析这支小令。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尽,来往亭前踏落花。

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感情?

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

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依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①这首曲子的

一、二句中用了“来”“去”二字,有人说用得很好,请说说好在何处? ②从这首曲子勾画的山中行乐图中可以看到诗人怎样的心境?

【达标测试答案】

1、参考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此题侧重考查诗歌的“意境”,试题指的是如何来营造意境的,也就是说要回答诗人用来表现意境的手法和技巧。

2、参考答案:①“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②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解析:第①题侧重考查鉴赏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鉴赏意境时要扣“情景交融”特点。第②题是评价诗歌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也是一道开放题,要言之成理。

其实所谓的“意境”就是由几个相关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表达的情景交融的情景。如片云孤月,落日、秋风。②题是开放型,表面上是两种相异的情感,实际本身并无矛盾,强调的角度重点不同,本身是统一的。整诗表达的是作者虽然怀才见弃,但报国思用的慷慨之情。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参考答案:①元宵。

②一个“闹”字,不仅烘托出灯火的繁盛,色彩的缤纷,而且以细腻的笔触描写花灯华灯各展风采,良宵好夜色,水上灯船也煞是亮丽!

一个“涌”字,不落窠臼,诗人以虚托实,以幻写真,由于是在夜间,这茫茫江面上浮现的辉煌璀璨的灯船确实给人以宛若仙山琼阁之感。

③起笔诗人大笔渲染总写元宵佳节盛况,“万家”和“十里”从广阔的空间背景上描写出倾城出动、人如潮马如龙、灯火闪耀光辉照映的盛大场面。一个“闹”字,不仅烘托出灯火的繁盛,色彩的缤纷,而且以细腻的笔触描写花灯华灯各展风采,良宵好夜色,水上灯船也煞是亮丽!十里江岸,灯火辉煌,携夫带儿闹灯春桥上。水波滟滟,光随水漂流。

4、参考答案:这首小令头两句写出江面水影浩白如绢,属静景描写,最后几句“吴歌„„惊起白鸥眠”,则显出动景,首尾动静呼应,和谐统一。(如写出“第三句写视线之内只见几行大雁在天空飞行为动景,与前两句的静景描写和谐统一”,亦可。)“雪晴天”两句描写了在晴朗的天空之下,绿色的浮萍、粉红色的蓼花高低不齐地长在水边。作者将白、绿、红几种色彩巧妙地调和在一起,把秋天点缀得异常绮丽。

5、参考答案:①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解析:①题是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考生首先要想象出诗歌上联描写的意境,然后结合诗歌作点具体分析,说明是怎样表现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②题属于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要求考生从动静两个角度,对诗歌进行鉴赏,同时也考查了考生对语言表达技巧的掌握。

6、参考答案:①“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

②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心志。

【综合测试答案】

1、参考答案: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在沅湘之滨,缅怀屈原。

三、四两句诗借“日暮”、“秋风”和枫叶飘落等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营造了一幅寂寥、悲凉、哀伤的意境,含蓄委婉,凄切动人。

解析:戴叔伦生活在唐代贞元年间,距离屈原在世已经一千多年了。他在今湖南做官期间,曾经到沅州(今湖南黔阳县)境内瞻仰过屈原庙,感叹之余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悲凉哀伤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但对屈原本身却着墨不多,这与杜甫《蜀相》明显不同。前两句写屈原图谋楚国富强却遭谗言、被放逐,目睹楚国日衰却无能为力,哀怨何其之深,就像永远也流不尽的湘水沅水一样,感情极为深沉。

三、四句写日暮时分,夕阳西下,秋风萧瑟,枫叶零落,发出飒飒响声,诗人对着屈庙,缅怀往事,愈增凄凉。这两句既没有写事,也没有抒情,但典型的深秋景物,荒凉萧索的画面,与屈原的身世十分相称,也与屈庙和诗人的心情极为吻合,特定的景物和感情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了寂寥、悲忿的意境。

回答意境题关键在于分析特定的景物和感情的和谐统一,水乳交融。这首诗虽然短小,但在营造意境方面的确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这大概是人们称诵它的重要原因。

2、参考答案:前四句描写的景物明净、壮丽,后四句描写的景物萧索、寒冷。诗人以“乐景”衬“哀情”,创造出冷落、凄清的意境,表现了作者去官归家途中的怅惘心情。

解析:诗人官场失意,离别长安,归途中回首京都,感慨不已,写下了这首诗。“秦川”即长安一带;“迥”,说明已经走了较远的路程。此时正是早晨,太阳从东边的山峰后面升起,远近的山水格外明净,长安城阙重叠壮丽。这一派景色似乎明朗宏丽,但却笼罩在秋风中、寒气里,于是“乐景”涂抹上了悲哀的色彩。往下接着写秋风动竹,寒色笼松,霜冷露浓,给人萧条、冷落、孤单、寒栗之感。再加上诗人归途的感叹、凄然的感受,全诗的意境也就完全营造出来了。

表面上看,本诗前四句和后四句所描写的景物,情调不尽相同,似乎难以统一。究竟孰主孰次,谁为谁服务?这就要看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从尾联“客”、“归”、“叹”和“凄其(然)”等词语所表达的感情来看,冷落、悲凉之情是主要的,而且这也与注释中说诗人晚年官场不得志、去官归家的背景相一致。正因为诗人的感情如此,所以尽管早晨日出天阔,长安城以及周围的景色还不错,也不能激起他的丝毫兴趣,这也就是以“乐”衬“哀”了。

3、参考答案:①幽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云外一声鸣。

②颈联写的动物世界,看起来很热闹,是“动”景,其实动中寓静。四野无人,熊才会悠然“升树”,鹿才会自在“饮溪”。尾联自问自答是写无人可问,望云闻鸡是以声写静。

4、参考答案:①对偶: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借喻:红雪,“红雪”的意思是红杏如雪,形容茂盛;反问:一春能得几晴明?

②这支曲子重点写“晴”。 ③这支小令开头两句景:先写墙头杏花如红雪,次写屋后青山似画屏。后三句抒情。“三月景,宜醉不宜醒”,是赞美阳春三月的醉人景色,流露了作者爱好自然的审美情趣和悠然满足的心情。

5、参考答案:

示例一: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写出了游人对春天的眷恋不舍之情。

示例二:这首诗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6、参考答案:①既写出了山的动态,又写出了山色变化,更表现了云山的浑然一体。 ②可以看到诗人相机而退,隐居山野的恬淡自适心情,以及静穆自守,自由自在,轻舒飘逸

的气度。

第五篇:诗歌鉴赏知识梳理(诗歌鉴赏技巧)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一)——意象

诗歌中的形象,我们又称之为“意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多采用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刚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的“情”,咏物所言的“志”,即为主观的“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即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由此可将诗歌中的形象分为四类:(一)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作者创造的人物形象,又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二)事象,事象即动作形象;(三)物象,物象即事物形象;(四)景象,景象即景物形象。在古典诗歌中最为普遍与常见的就是后两种。

因此,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奋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准确理解修饰词。客观物象是没有情感倾向的,诗人让客观事物“皆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情感。诗人着我之色往往更鲜明体现在某些描写景物的修饰语上,使景物带有倾向色彩。

如: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的藤、树、鸦、桥、道、风、马,除鸦有特定意象外,其他看不出情感倾向,但分别用枯、老、昏、小、古、西、瘦等一系列带有倾向色彩的词修饰后,藤是干枯的毫无生气,树是衰朽残败,鸦是傍晚暮鸦,桥是狭小少人经过,道是荒凉古道。曲子通过描写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物象变为有倾向的意象,整个融入萧条荒寂之中,意境顿生,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效夕阳图。

常见的意象

1、松柏——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韧,具有一种凛然正义。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如: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2、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如:“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张九龄),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苏轼《于潜僧旅筠轩》)可见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了。“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经论道。

3、柳——“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如:

诗词鉴赏第1页 (共7页)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表达对分别的眷恋。“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起情。”“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杨柳依依的岸边,离别之情油然而起。

4、梅——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5、菊——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如: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6、大雁——春秋迁徙——思乡之情。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故乡渺何处?归思方悠悠。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赵《寒塘》)。鸿雁传书。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天末怀李白》作为送书信的使者。

7、杜鹃(子规、布谷)——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哀怨、思归)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诗人在逆境中对人生抱着乐观、豁达的态度,所以在萧萧暮雨中传来的杜鹃的啼鸣,让人感到其境颇为清远,其情颇为恬适。

8、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9、斜阳——给人以凄凉、沮丧、失落之感。游子思妇善用夕阳抒他们的情思。如范仲淹:“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特定的环境中,给人以苍茫沉郁之感。故古人也常以夕阳意象塑造气象浑然、辽阔、苍茫的意境。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

诗词鉴赏第2页 (共7页) 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诗)夕阳与时序流转有关,故诗人常借夕阳发思古之幽情。(怀古诗)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以“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为现实背景,感喟“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的物是人非。

10、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二)——答题技巧

(一)炼字技巧: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二)表达技巧的内容: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1、修辞方法: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动感人。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

诗词鉴赏第3页 (共7页) 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A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B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反复――叠字叠词叠句: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情与景关系: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侧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

诗词鉴赏第4页 (共7页) 的效果。

3、表现手法:

(1)描写技巧:烘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渲染与烘托—-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样一种加浓形象的手法。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衬托与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虚实结合――定义: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二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三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简单说,“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而眼前之景之事则为实。“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

细节描写――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

诗词鉴赏第5页 (共7页) 的效果。

白描工笔――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2)文艺表现方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用典、象征联想等。

比兴手法――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情感更浓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铺陈――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运用历史故事。

联想和想象――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抑扬关系――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欲扬先抑]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

[欲抑先扬]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

[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

[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

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

诗词鉴赏第6页 (共7页) (4)、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首句标目――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新乐府序》)。这个“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曲笔入题――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的好,会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回应”的写作技巧。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照应――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照应的作用。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

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三、解题方法——答题指津: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和方法:(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诗词鉴赏第7页 (共7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关工委简报第4期下一篇:时间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