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对学生的批评

2022-09-13

谈起教师对学生的教育, 总是离不开表扬和批评。在教育过程中, 我们倡导教师对学生以正面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犯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不能进行批评教育。事实上批评同表扬一样, 都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 相融而生。然而, 在现实教育中, 有的教师的批评, 不仅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反而适得其反, 导致学生产逆反心理。怎样在对学生实施批评教育中,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要做到“四要”。

一、认真了解学生, 是进行有效批评的前提

毛泽东同志曾强调“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因此, 教师在实施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中, 首先要对所要批评的对象进行深入的调查, 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明确事情的真相。切忌教师在对学生的批评教育中, 一见学生犯了错误, 就不分青红皂白大声斥责。甚至把学生的偶然的错误说成是一贯性的错误, 或者对小错误进行无限夸大。这不仅不能通过批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其危害, 达到心悦诚服改正错误的目的。甚至还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因此, 在批评教育学生时, 只有认真细致的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 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批评。

二、寻找最佳时机, 是进行有效批评的必要环节

时机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适当的空间, 二是在恰当的时间。对于在一个集体中生活和学习的学生来说, “面子”很重要, 如果因为一点小事教师就在公共场合或在同学面前批评他, 就会使被批评者认为自己“没面子”, 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 从而意志薄弱者意志消沉、萎靡不振。有的被批评者甚至破罐子破摔, 产生对老师的敌对情绪, 与老师作对, 使批评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如果同一质量的批评语言因场合大小而变其力度, 选择适当的空间对批评对象进行批评教育, 不仅能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而且也能使受教育者愉悦的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因此,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 对学生的批评教育的场合即空间应遵循“宁小勿大”的原则进行慎选。一般来说, 对象是一个群体时, 场合可稍大;对象是个体时, 场合宜小。

所谓恰当的时间, 即指教师的批评教育是否是在学生心境的状态下进行, 是否是在该时间里通过对学生的批评教育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批评的最佳时机即时间是否到来, 取决于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现实处境。如果学生正在犯错误, 或者刚刚犯过错误, 内心都不会平静, 甚至是怨气、怒气。这时教师就对学生进行批评, 被批评者不仅不接受, 甚至可能还会产生某些过激行为, 影响批评效果。因此, 教师在对学生的批评教育中, 不妨先"避其锋芒", 暂时不予以"追究", 待到学生内心平静时, 教师再视其所犯错误的具体情节, 进行批评教育", 这样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时间的选择上, 笔者认为, 宜晚不宜早。即早晨不要轻易批评学生。因为早晨是一天开始, 如果此时批评学生, 可能会影响学生 (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 一天的情绪, 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身心产生负面影响。

三、采用恰当的语言艺术, 是进行有效批评的必要措施

卡耐基认为, 在与别人交流时“应该学会尊重别人, 尽量减少对别人的伤害。一个和谐的人与人关系的基础是彼此之间互不伤害”。教师在对学生的批评教育, 必须以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出发点, 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承受能力。在态度上要严肃并和蔼可亲, 动之以情;在语言上要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循循善诱,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目标上, 要给学生留有一定反思的时间和允许反复的过程。因此, 作为批评者的教师一定要把握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注意文明用语, 多用关爱性、尊重性、鼓励性、宽容性的语言触及犯错误学生的心底, 让他们有一个自我教育、自我批评、自我反省的过程。禁用辱骂性、羞辱性、株连性、打击性和挖苦性、压制性、怨恨性、驱赶性的语言。

四、运用恰当的批评策略, 是进行有效批评的重要条件

学生是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组成的生命群体。由于环境因素和个人素质等影响, 其思想和行为表现都存在个体差异。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 只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才能坚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因此, 教师在实施批评教育中, 对某些带倾向性错误的认识、看法、做法以及某些不良的习惯、不良的嗜好、不良的风气时, 可以用旁敲侧击的方法, 即不直言其事, 而是借助于批评类似现象, 引起对方的联想、比照、反思、纠正错误;对于某些一直表现好而偶尔犯错的学生, 老师可以退为进, 不要急于对他进行批评教育, 而是退一步, 给他一个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信任, 从而产生一种鼓舞、一种力量, 其效果往往比老师大声训斥、严厉批评要好得多;面对某些成绩好而不关心集体、比较自私或骄傲自大, 不尊重老师、同学, 心胸狭窄的学生的缺点, 教师可采取欲抑先扬, 即在批评之前, 先对学生各方面的优点充分肯定, 让学生有一个愉快的心境, 再提出学生在某方面存在的不足, 让他知道若能改正自己的不足或缺点, 他就会成为一个更好的学生。这样一来, 学生觉得老师并不是讨厌他的缺点, 而是为了他好。为了他的成长, 他会从内心接受批评教育, 从而自觉地、积极地去克服、改正缺点;对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 教师在批评教育时, 建议通过鼓励达到批评的目的。在鼓励中, 给他们树立榜样, 明确奋斗目标, 帮助他们总结自我现实, 寻找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差距, 明确努力的方向, 探索改进的措施, 从而强化学生的是非观念, 使他们在教师的鼓励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同时看到自己希望, 克服缺点错误的决心。

作为教师只有在实施批评教育中认真细致的了解学生、选择恰当的时机、采用精当的语言、运用恰当的批评策略, 才能使被批评者乐于接受批评, 并自觉转化为自我批评, 具体化为自己的行动, 从而受到良好的效果, 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一带一路”政策下海上保险的发展趋势分析下一篇:关于电气调试中电子电路的干扰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