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发展情况

2022-07-04

第一篇:产城融合发展情况

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的报告

朝阳柳城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

情况的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

2015年初,按照朝阳市委、市政府“五个一工程”建设的战略部署,朝阳县依托二十家子镇和有色金属产业园区成立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初步提出了开发区与新市镇同步发展、融合发展的规划设想,编制了《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16年4月,开发区晋升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更名为朝阳柳城经济开发区。下面将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

一是科学编制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体现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委托辽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15--2030)》,开发区按照区域协调、融合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构建“三支柱、双培育”的产业发展“3+2”模式,产业发展将经历以下两个阶段,全面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的产城融合新局面。第一阶段(2015--2020年)开发区逐渐投入到更大面积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产业规模扩张和结构完善过程中产生对生产性服务业及消费性服务业的内在需求,也会促进产业升级和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就业人群构成逐渐丰富,各类服务设施逐渐完善,建设职业学校、人才公寓、酒店、产

1 业服务平台等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设施。第二阶段(2020--2030年)开发区由产业功能主导区逐渐转变为新型工业示范基地和产城融合发展新城区,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通过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同步进行,工业新区和二十家子镇区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就业人群和居住人群结构匹配、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联系紧密的产城融合新局面。工业与贸易的双轮驱动,二十家子新市镇社会经济达到全县一流水平,成功打造为朝阳县副中心。

二是明确产业定位,产业发展体现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开发区紧紧抓住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这一核心命脉,依托“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精细化工”三大主导产业,重点打造“三基地一园区”,具体为:利用温甬台地区汽车零部件企业转移契机,依托标准化厂房和张世新能源汽车这个龙头,打造北方汽车零部件产业配套基地;利用县域内丰富的钒钛资源,依托中科院过程所辽西钒钛湿法冶炼新工艺,打造钒钛产业基地;利用化工产业园优势,依托南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先进技术,打造辽西地区精细化工科研成果转化承接地;利用开发区距离锦州港仅有65公里的区位优势,依托国电投锦赤货运专线东大屯车站,打造国电投朝阳(保税)物流产业园区。

截至5月中旬,现已在开发区注册的企业有64家。其中,装备制造企业21家,包括张世新能源汽车、辽宁精锐、 2 辽宁永得利、辽宁唐氏等;有色金属企业8家,包括北方兄弟、东锆新材料等;精细化工(含静脉产业)企业14家,包括明宇化工、天铭工贸、康泉医化、骏业橡胶、朝阳顺德等;建材等其他企业21家,包括华森木业、宏光墙体等。

特别是开发区以标准化厂房建设(PPP模式)为突破口,建设朝阳(台州)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力争在三年内打造一个拥有标房100万平、企业100家、产值达100亿元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配套基地。一期已建完标房25栋、面积23万平方米,正在完善项目区内道路、综合管廊(给水、雨水、污水、热力)等配套基础设施工程,预计七月末完工。目前入驻企业17家。二期用地面积1066.7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共建厂房51栋。已与台州16家企业签订了入驻协议,20家企业签订了意向协议,现在正在征地拆迁,规划区内294家农户搬迁已纳入2017年棚改,采取“异地搬迁、集中安置、免费培训、就地上岗”办法,妥善处理拆迁及农民安置问题。具体为:一是在兴隆大街西侧、兴隆河大桥以北规划建设朝阳县台州汽车产业园生活配套服务区项目,建筑面积17.2万平方米,解决棚改搬迁户和产业工人生活问题,目前已经进场开始施工。二是已将征地拆迁户中的适龄劳动力和周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信息提供给一期标房进驻企业,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工作,现在统计登记基本完成。三是协调人社部门、职业学校等机构和企业一同对新入职人员进行岗前培训,现在正在进行中。

3 随着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的不断壮大,将来会有大批产业工人在开发区和新市镇工作、生活、消费,带动新市镇各项事业的发展。

开发区现有生产企业(二十家子及周边企业)共计有工人1058人,用工人数比较多的企业为北方兄弟、明宇化工、骏业橡胶、东锆新材料4家,占比为65.6%;技能人才115人,占比为15.9%。 2017年,开发区10家台州汽车零部件企业计划招工500人左右;金垚、鸿澄、吉腾3家化工企业预计用工80人;鑫诚钼业、顺德环保、辽宁维博、成运橡胶预计用工140人;北方兄弟25500千伏安电炉启动、东锆新材料350吨核级锆生产线投产,预计用工200人;加上其他企业用工需求,2017年所需人数至少在1100人以上。以产业发展吸附就业人员和增加新市镇人口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互通共用体现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开发区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日供水能力达22000吨供水管线竣工运营,正在启动4万吨净水厂(东水西调)建设工程,竣工后能够满足开发区和二十家子镇用水需求;220千伏何家变电站和66千伏兴隆、东洼变电站投入运行;即将开工建设的柏山至何家50公里输变电线路架设工程竣工后,与原来用电线路形成闭合电路,提供双电源供电,将完全满足开发区和新市镇用电的需求;开发区内四条总长20公里高标准主干道路建成通车,加上锦赤、鞍羊两条省道,

4 开发区路网骨架搭建完成,与二十家子新市镇相连通的锦鞍路已建设完成,锦鞍路大桥即将完工,这条路全线贯通后将开发区和新市镇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中鼎研发双创中心去年底已投入使用,为企业科技研发和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科技研发创新搭建了平台。此外,武汉尚远集团3000吨污水处理厂项目,7月份投入使用。北京鸿成盛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热源厂建设项目,年内满足企业用暖、用气需求,也可以扩大到为新市镇提供供暖服务。

四是体制机制创新,机构设置和审批服务改革体现产城融合理念。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走在了全市前列,领导班子成员、管委会副主任兼任新市镇党委书记的领导架构充分体现了体制机制上的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开发区承接了市级审批权限,已承接19个市直部门的审批权限111项,其中直接审批权限107项,委托审批权限4项。按照“压缩机构、精简人员、确保每项市级权限都有专人承接”的原则,审批中心整合原有9个窗口,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现开设综合管理、市场准入、投资管理、基建保障等7个窗口和国土、规划、消防三个派驻机构,采取“统一受理、统一送达、一枚公章审批”的运行模式。整合安全生产、市场监督、综合执法、环境监察、建设施工等部门的监管职责,成立综合监督管理局,实行“一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结”、“一部门监管”、“两随机一公开”的审批监管运行机制。审批服务和监督管理机 5 制完全能够满足新市镇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产城融合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开发区在贯彻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发展产业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一是建设用地储备与产业发展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土地是产业发展的承载和根本,随着开发区大力招商引资,优惠的招商政策和区位优势、全程领办的保姆式服务、营商环境的不断向好、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吸引了许多投资者。致使有些项目不能尽早开工建设的主要原因在于建设用地所需地块属于公益林地、经济林地、基本农田等,需要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增加建设用地指标;二是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近年来,开发区倾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等基础保障逐渐完善,但是在污水处理、集中供暖、供气、通讯设施等方面亟待完善;三是社会化服务水平低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比较明显表现在开发区内企业在金融、物流、通讯、宾馆、就学、就医等生产生活方面存在着诸多不便;四是财政资金投入有限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投入开发区建设,但由于我县财力有限,致使开发区发展产业的扶持政策与先进地区不够优惠,基础设施标准不够高,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发展进程。五是技术人才不足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通过对开发区现有生产企业的人才需求调查和在为浙江台州1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招工服务中发现,

6 企业生产需要的普通技术型岗位用工短缺,技术工人严重不足。

三、解决产城融合发展进程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产城融合是我国转型升级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县委十五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二十家子新市镇本着“产城互动、产城融合、产城一体”的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定位为副县城,作为开发区生活服务功能腹地,与开发区一体规划、同步建设。

为此,开发区以产城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如下解决办法:一是科学规划,统筹协调。要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开发区与新市镇同步发展的整体规划。政府规划、国土等相关部门应依据开发区和新市镇发展规划,想方设法争取足够的符合规划的建设用地指标储备,以满足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用地需求;二是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继续采取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利用社会资本融资建设,以解决财政资金投入不足问题;三是要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要根据开发区产业发展需要,提供更加完善的银行、就学、就医、市场等生活服务设施,以满足产业发展壮大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和产业工人的生活需求。四是招才引智,因需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对产业工人的技能培训。要统一制定人才招引政策,吸引更

7 多的人才到开发区工作;要根据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用工需求,尝试校企联合办学,培养新型产业工人;要加强对企业用工的岗位培训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技术人才支撑。

第二篇:关于沿海三镇产城融合培育小城市试点进展情况汇报

南安市沿海三镇产城融合培育小城市试点

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南安市发展和改革局 (2017年5月25日)

2015年2月,南安市沿海三镇产城融合培育小城市试点方案获省政府批复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方案要求,积极先行先试,加快沿海三镇产城融合试点工作。沿海三镇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步伐加快,2016年末,官桥、水头、石井等沿海三镇户籍人口总数30.3万人,城镇人口数16.83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55.56%(全市53.2%);完成工商税收合计17.99亿元,占全市各乡镇(街道)税收实绩的29.89%,发挥南安经济龙头支撑作用。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效和举措

(一)试点推进强化组织协调、形成合力。一是加强试点工作统筹协调,成立南安市沿海三镇产城融合培育小城市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指挥部,指挥部由指挥部办公室、规划建设工作组、产业提升工作组、土地利用工作组、融资创新工作利用组、政务改革工作组等“一办五组”组成,统筹组织实施沿海三镇产城联动发展工作。二是明确试点工作重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就试点工作作出指导,分管试点工作市领导围绕省试点方案要求,研究贯彻落实省级试点方案的意见和举措。2015年出台《南安市沿海

1 三镇产城融合培育小城市综合试点的实施意见》(南委办〔2015〕57号),明列近期重点推进项目(事项)55个;2016年制定《南安市小城市培育试点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南政文〔2016〕222号),分年度化解工作任务,策划实施重点建设项目,确保试点改革任务推动落实。

(二)产城规划注重融合对接、全域推开。一是全域规划逐步实施,注重发挥海港、空港、陆港优势,以“三湾联动、对接厦门”为方向,按照三镇一城、产城融合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南翼新城(南安组团)总体规划,推进南翼新城规划与厦门、晋江融合规划,完成南翼新城(南安组团)总规纲要,加快打造“三港一体”现代化滨海城市。二是“多规合一”试点深入推进,以水头镇为全市“多规合一”试点之一,完成试点区控规“一张图”拼接等,加快划定“生态控制线”、“城镇增长边界”。三是核心区规划加快编制,着眼于提升沿海三镇规划品质和核心区功能,委托新加坡邦城规划顾问公司规划编制《南安石井片区及水头核心区规划咨询》,参照苏州工业园区模式,对南翼核心区域发展定位、空间开发、产业布局和城市设计进行系统性规划研究,前瞻引领开发建设。四是生态空间保护持续加大。加强生态空间源头管控,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沿海三镇纳入生态控制线区域面积109.94平方公里。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沿海三镇划

2 定永久基本农田4.09万亩。结合全市“两溪一湾”安全生态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实施,编制水头湾(五里桥畔)休闲慢道景观概念性规划,优化沿海三镇环湾生态环境。

(三)产业兴城着眼质效提升、转换动能。一是产业扶持力度加大,出台《关于促进石材陶瓷和水暖厨卫产业稳健发展二十条措施》,主要从资金保障、办证服务、兼并重组、协作配套、创新发展、拓展市场、平台建设等七大方面加大石材产业扶持。支持石材产业发展基金发展壮大,为石材企业提供过桥贷款,截至今年4月底,南石基金累计为778家企业转贷77.95亿元。二是产业文化加快培育,石材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做大,英良印象五号石材文化创意园、石材产品收集展示馆等建成投用,东星奢石文创园成为福建省首批观光工厂,“泛家居”首个线下体验馆(英良馆)开馆,沿海三镇石文化圈加快构建。三是市场地位持续提升。专业市场平台功能转换和改造升级步伐加快,成立首个石材机械辅料交易中心,石材产业展示运营中心建成投用,“中国·水头石材指数”多次被中国石材协会引用作为行业报告分析依据,并列入全省五大经济指数。石博会影响力持续提升,2016年第17届石博会贸易总额达104.8亿元,同比增长7.6%,各项经贸成效均创历届之最。四是行业循环发展深入推进,出台《南安市石材陶瓷行业粉尘综合整治方案》,加强石材陶瓷行业污染整治。五是新兴产业平台迅速升级,项目招商成效显著,先后引进泉州芯谷、阀门产业回归创业园、中农

3 批泉州国际物流港、天地汇物流港“全国结算中心”等一批带动力强的大项目,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近期,重点推进“泉州芯谷”南安石井园区规划建设,成立以市长为主任的“泉州芯谷”南安石井园区管理委员会,加快手续报批、征地征海等前期工作。

(四)城镇建设立足内涵品质、加速推进。一是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三纵六横”三镇区域快速路网体系逐步完善,重点加快石井港区一期填海工程,抓紧16#-19#万吨级泊位建设前期工作,石井口岸通关设施提级步伐加快;推进国道324线水头新复线建设(现已纳入国省干线联十一线),升级改造世纪大道、福山大道、科院北路等三镇旧镇区道路。二是城镇更新改造深入实施,重点推进三镇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三旧改造”试点建设,加快沿海三镇石结构房片区改造,推进官桥镇瑞鹊、祥和、崇文立新、许林片区、水头镇巷内、西锦片区和石井镇旧区等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实施“美丽乡村” 建设工程,官桥镇洪岭村获评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三是闽南文化固态保护和业态提升全面推进。注重抓好历史街区、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的保护提升,积极推进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中宪第、红砖建筑村落等文化建筑的保护修复,编制官桥镇漳州寮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等,漳州寮村成为国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工作实施村落。发挥郑成功文化品牌优势,2016年成功举办第四届郑成功文化节,增进两岸文化交流;以项目化运

4 作的方式,深入挖掘“海丝南安、成功故里”内涵,策划实施郑成功主题文化园项目,计划投资30—50亿元。四是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实施南翼新城教育资源整合提升工程,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布局。着力解决沿海三镇外来工子女就学问题,加大师资配备、校舍扩容、就学政策等倾斜。比如,招聘的新教师分配倾向于沿海教师缺编较多的水头、石井等乡镇;从教职工超编较多的学校抽调教师到沿海学校支教,给予抽调教师交通费、生活费补贴;外来工子女就学与本地学生享有同等政策,市财政按标准下拨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引入民间资本发展社会事业,以社会资本为主建设三级综合医院—泉州滨海医院建成投用,极大方便沿海三镇群众就医。

(五)机制改革坚持以人为本、先行先试。一是行政管理机制逐步优化。成立“南安市沿海三镇综合执法局”,设立官桥、水头、石井综合执法中队,统筹协调沿海三镇综合执法工作。南安市沿海三镇行政服务中心投入运行,加快承接市级审批功能,首批下放事权包括发改、国土、规划、环保、市场监管、安监等11个市直部门共计56项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二是投融资改革不断深化。与中骏集团合作,成立南翼新城港务发展有限公司,做大做强公共投融资平台,缓解沿海三镇小城市试点建设资金压力。开展与农发行战略合作,合力推进沿海三镇产城融合项目的建设,合作金额达245亿元。三是加快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落实“一元化”

5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对失地农民进城购买城镇商品房、子女就学、经商务工等给予优先支持。组建水头世纪新城、时代新城等新建社区居委会,有效解决进城购房群众的子女就学、户籍登记、计生管理等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行政审批改革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市级管理权限不能完全下放到沿海三镇行政服务中心,带来分中心活力不足、权限不够,未能完全发挥作用。

2、小城市建设项目多,资金需求大,而乡镇融资平台相对较小,带来城镇化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3、重大产业性项目不足,支撑发展后劲有待增强。

三、下阶段工作措施

一要对接南翼规划,优化小城市发展布局。一是加强规划引导。按照“多规融合”的要求,主动融入厦漳泉同城化和泉州环湾大都市区建设大局,加强与省、泉州市城镇体系规划和厦漳泉城市联盟、南安市“南翼三镇”一体总规的对接。二是增强城市功能。围绕产城融合需要,统筹城镇发展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分布,优化产城布局。重点要加快构建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快速路和港口等立体交通网络,推进福厦客专和厦漳泉城际轨道1号线前期工作,争取泉州城际轨道交通在水头设置站点,推动建设泉厦漳城市联盟高速公路、滨海大道等外联干道。加快石井国家开放口岸和新港区建设,完善码头泊位、疏港 6 道路、综合服务设施,吸引更多货源从石井港区进出口,实现港口、城市联动发展。

二要加快产业转型,增强小城市发展支撑。一是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重点发展石材贸易,完善矿山专业服务、石材金融服务、石材文创设计、石材商务服务等服务功能,形成辐射海内外的石材贸易及专业服务中心。二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引导沿海三镇石材、陶瓷等传统产业融入“泛家居”发展,推动石材陶瓷与水暖厨卫、家具生产、五金安防等产品结合,打造一站式采购、一体化服务线上线下家装解决方案。深化品牌创建与运作,积极培育设计师品牌和大师经济。壮大石材机械及工艺制造、石材物流、境外矿山开采等产业,加快培育石材装饰业。三是加快融入“海丝”先行区建设。支持行业协会协调出口价格和应对国际贸易争端,提高出口竞争力;精心组织举办好 “石博会”,搭建经贸平台,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大力推进贸易方式多元化,组织企业参加国外的博览会和展销会,拓展市场空间。四是全力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抓好“泉州芯谷”南安石井园区规划建设,学习苏州工业园等园区的典型经验,加快园区规划建设前期工作,启动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开展化合物半导体产业招商对接,着力打造沿海三镇经济增长极。

三要加强生态建设,优化小城市发展环境。一是强化节能减排。强化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技术改造,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确保完成年度各项减排

7 任务。抓好电镀集控中心、石材行业石粉(碎石)处置场及收集系统等项目建设,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好人造大理石、马赛克等石粉、碎石利用项目。二是推进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活动,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推进大盈溪河流整治项目,加快近海水域污染治理步伐;抓好“青山挂白”治理,深入开展城乡整洁行动,加强畜禽养殖业全过程污染整治;扎实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三是提升城市景观。结合“三旧”改造,推进公园、绿化带、街头绿地、庭院绿化建设,抓好大盈溪、寿溪、石壁水库排洪渠等绿化整治,以郑成功文化主题公园、五里桥文化公园建设、大盈溪、寿溪整治以及休闲农业的发展为依托,推进沿河、沿江、沿海等水系景观的改造提升工程。抓好城市主要入口、枢纽、交通节点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

四要做优民生工程,增强小城市发展功能。一是加大教育事业投入。推进沿海三镇教育资源整合,优化三镇师资配置,提升教育水平。二是优化社会环境。完善村级平安视频网络,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健全镇村两级大调解网络平台,强化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完善公共突发事件预警及应急处置机制,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切实消除安定稳定及灾害隐患。深化交通安全综合整治“三年提升工程”,完成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任务。三是完善社会保障。积极争取将按城镇人口安置的被征地农民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

8 保险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范围。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推进福利事业社会化进程。实行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方式,确保村级卫生所(室)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改革覆盖面达100%。四是保护文化积淀。推进五里桥文化公园、蔡氏古民居、中宪第等著名景点的建设,加强对郑成功陵园、朱子祠、桥西古街等有历史积淀、文化底蕴和建筑保留价值的重点文物和古建筑群以及朴里舞狮、埕边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打造个性化新集镇。

五要创新社会管理,激活小城市发展机制。一是创新行政管理。抓好水头全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打造“人员编制精干、管理扁平高效、运行机制灵活”的新型基层政府服务平台。二是创新融资体制。利用南翼新城港务发展有限公司、南安市水头城市建设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等投融资平台,多渠道筹集城镇化建设资金。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市政、金融、能源、社会事业领域,探索“公商协同、以商补公”模式。三是深化机构改革。进一步完善南安市沿海三镇综合执法局机制体制,加强统筹协调沿海三镇综合执法工作能力。加快南安市沿海三镇行政服务中心承接市级审批功能进度。四是创新土地流转。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探索农村“两权”抵押。在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对集体建设用地进行科学规划的前提下,推进农民住房、承包地等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建设镇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定级估价体系、集体建设用地交易市场、产权

9 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第三篇:产城融合

近几十年来,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城市都进入了以消耗能源、资源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那时的工厂会产生很大污染,为了保证环境空气质量,只有把工厂区和生活区进行独立分区,这样做的好处是居住区的环境得到一定保证,不足之处是上下班潮汐式交通,出行耗费了大量时间。

那时的另一个特征是城市规模、面积都不是很大,包括成都在内,中心城区也只在一环路以内,通过自行车、公共汽车,基本可以解决日常出行问题。从这两个特征来看,传统城市功能分区是把“产”与“城”脱离开来,这是符合当时的城市发展需要的。

不过到了现在,随着工业文明的提高,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各个城市都在发展新兴产业。这种情况下,能不能把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大家的出行距离更短,效率更高,这样,“产城融合”的概念就提出来了。

“产城融合”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看今天成都的产业发展,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已经逐步退出,取而代之的是低污染的高端产业,特别是天府新区,一开始就瞄准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产城融合”

可概括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到底什么是“产城融合”,它又能解决什么问题,给城市建设带来哪些变化?

一个城市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就是产业,没有产业就没有就业;另一个基本要素是人口,有人才能把产业支撑起来。换句话说,产业是

城市发展基础,城市是产业载体,两者不可分割、互相影响。

“产城融合”首先是要把产业和人口合理地融合在一起,让城市里不仅有生产,还有生活。

“融合”是把产业和城市看作一个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简单来讲,可以把一个组团式区域看作一个复合型社区,除了产业功能外,再加入相关的城市服务功能,使其基础配套设施齐全,有文化设施、娱乐设施、生活设施等。融合后,人们的各种需求可以就近解决。

城市效率提高了,生活品质也能大大提升。简单说起来就是八个字: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怎么样才能做到“产城融合”?

沈中伟:“产城融合”不仅是简单地解决产业和人口,还有一个各种设施全面发展的问题。

具体来讲,“产城融合”不是规划单一学科的问题,还与社会学、经济学有着密切关系。

城市发展涉及各个方面,并且是动态、不断变化的。除了规划设计师前瞻性的预判,预留出合理的建设空间、配套设施外,产业结构、自然环境、文化历史等内容都需要相关专业的参与配合,特别是几方面要形成相互融合的局面。

另外,广泛性的公众参与也是很有必要的,天府新区要以人为本,市民在规划建设中也应该提出自己的需求,甚至是城市理想,从而使规划建设出来的新区“人性化”。

目前有些地区的城市规划建设,存在一种以指标体系建设为标准的现象。追求修宽马路,现代化的建筑,但最终出现的结果是,马路很宽,汽车开得很快,但行人很少。这就是只顾指标体系,而没有以人的感受、需求来设计,造成区域内人气不够,缺乏活力,甚至影响人身安全。

区建设中要有导则性的要求,不仅是规划,还有建设、城市管理,各方面、多学科的参与,光以规划指标说话不可行。

“产城融合”的未来图景中肯定不会缺少这样几个景象:首先是区域内产业发达,人才集聚,这是城市最重要的两个方面。然后是功能完备、设施现代、环境优美、出行方便,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气息浓郁,社区充满活力等等。

第四篇:产城融合汇报材料

关于产城融合调研的汇报材料

xx开发区成立于2003年7月,2006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13年9月,省政府批复安徽无为经济开发区以“一区一园”模式扩区(一园即城东园区)。新园区迎难而上、砥砺前行,不断加大产业转型步伐、推动城市配套完善、进一步提高产城融合水平。现对无为经开区城东园区产城融合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效及现状

三年以来,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不断加大城市建管投入,城市面貌大幅改善、产业支撑作用显现、产城融合初见成效。

1.城市规模逐步形成。城东安置房一期近10万平方米已建成入驻。福园新村公租房及景观苑小区已开工建设,2018年陆续建成。商住配套、邻里中心、孵化器已规划选址,近期启动挂牌手续,有望于2019年服务园区。城市规模的扩张,为产城融合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2.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一是道路工程建成了通江大道公路改建,支十路、经三路、经四路、支一路、福北路中段、福东北路、支二路、纬二路等x条道路,合计里程达x公里,绿化面积达x平方米;福北路、经四南路、支四路、支一路延伸段、支十南路、站后路、支二路延伸段、纬二路延伸段等8条道路相继开工建设,今年能够建成通车。二是供配电工程新架设了35KV陡沟变至经四路、经四路至经三路、福东路到三只松鼠、光讯3条长xxkm10KV线路,合计供电线路达10km;完成园区110KV张庙变前期工作,为今年10月开工建设做好充分准备工作。三是防洪除涝工程沙湾泵站主体结构竣工;沙湾二期排涝渠13km及10座箱涵全面开工建设。四是污水、自来水等各类管网随道路建设铺设到位。其中一水厂(日供水5万吨)和城东污水处理厂(日处理2.5万吨)实质运行并发挥效益,累计铺设管网xx公里,燃气管道铺设已达18公里。城东园区供热站已选址规划,2019年建成供热。城市水、电、气、暖、路等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为产城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存在问题

1、公共配套设施严重滞后。截止目前,无为经开区城东园区已投产企业xx个,在建企业xx个,预计到年底增加竣工项目xx个,现有企业员工xx个,预计明年上半年入驻员工xx多人。但园区公共及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无开发类商业、住宅配套,不能满足企业员工居住、金融、文娱等生活所需,严重影响园区产城融合发展。

2、区划调整影响。无为经开区二坝园区已整体划入弋江区,二坝园区经十多年建设,无为财政投入大量资金,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已基本建成,华谊等大项目税收稳定,现从新开发新园区,造成资金紧张,无为县财政不足以大量投入无为经开区城东园区建设。

三、提出建议

1、坚持规划先行,优化空间布局。无为经开区城东园区已纳入无为县城市规划,是“三区”中的最重”一区”,符合无为县城市整体发展布局,城东园区紧邻无为中心城区,是无为对外交往的门户,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可与无为城东片共建共享。无为经开区主导产业定位为生命健康(健康食品和生物医药)、电力电气及电子信息产业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要围绕主导产业推动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发挥优势产业带动作用和集聚效应。同时要围绕主导产业开展服务配套,发展新型服务业,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2、完善城市功能,增强承载能力。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加快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尽快形成“五横六纵”干路网格局,根据项目落户情况,完善支路网布局,按照道路建设“四同时”要求,同步完成地下弱电管网建设;加快供热站、11万伏张庙变工程,满足企业供电、供热所需。加快公厕、小型垃圾中转站等环卫设施建设,提高环卫保洁质量。常态化开展环境卫生、违章建筑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强道路绿化、公共绿地等管理,营造优美城市环境。尽快完善城东园区商住配套、孵化器、邻里中心建设方案,积极引入优质的开发企业,借助社会资本降低政府财政压力,通过市场化提升产业竞争力。

第五篇:高新区产城融合初步成效

产城融合是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客观要求,也是园区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归根到底是“产”与“城”在空间、功能、结构、组织等方面相互匹配、有机互动、共同演进、螺旋上升的状态和过程,最终实现“以产兴城、以城聚产”。

扬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是邗江“两区两园”之首,前身为邗江工业园,2001年开始建设,2006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12年获批更名为江苏省扬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5年获批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根据省最新数据反馈,高新区在国家高新区中排名第82位,在全省国家高新区排名第9位、顺利完成全省10强的进位目标,现已稳居苏中、苏北综合评价第1名。多年来,高新区始终坚持把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区位、人文和资源优势,积极做大平台、做强产业、做美园区,努力构建了宜业宜创宜居的发展格局。

1.规划引领功能分区。高新区历经三轮扩区,目前规划范围北至江阳西路、南至沿江高等级公路、西至乌塔沟、东至古运河,规划总面积60平方公里,建成区及在建区面积约17平方公里、占规划总面积28%,未利用地面积约43平方公里、占规划总面积72%。一直以来,高新区牢牢把握现代化开发园区建设的内在规律,始终以国际视野审视园区发展的区域方位,以战略眼光定位园区发展的时代坐标,按照“一步规划、动态修编、分步实施、长期努力”思路,在遵循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统筹编制了高新区北园、高新区南园、仪扬河南片区、汊河片区、运西片区、建华片区和沪陕高速南片区7个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形成了层次分明、覆盖完整、特色鲜明的规划体系。近年来,高新区北园片区有序实施开发西路两侧“退二进三”,突出地块开发建设、基础设施配套,招引了星地雅苑、书香壹品等商住项目,修建了银柏路、祥园路,串点成线积极融入主城。汊河片区以产城融合规划为引领,推动建设了景泰商业综合楼,出让开发了中书华邸、恒通世茂等项目,完善了华扬西路等汊河学校周边道路。运西片区今年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明确弹性用地性质,不断满足科教园区发展需求,提升运西片区城市活力。

2.产业基础日渐夯实。高新区坚持“产业兴区”发展理念,狠抓项目招引、企业落户和产业扶持,大力推进各类产业基地建设,先后建成中科院扬州中心(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江苏省数控机床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平台,精心打造了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级科技孵化器)、扬州大学科技园、金荣科技园等一批主题创业载体,逐步形成了以数控装备制造为主导,以生物技术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目前,高新区基本单位名录库约2500家企业,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9家,2019年实现工业开票销售237.4亿元、工业入库税收12.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2亿元,分别占全区总量37%、43.1%、14%;

完成服务业入库税收5.1亿元,实现自营出口5.4亿美元、注册外资到账10196万美元。主导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现有规上企业54家,2019年规上企业开票销售110.8亿元、入库税收5.74亿元。目前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主要发展两大细分领域:数控成形机床作为全省首批高端装备制造示范基地,以及全市首个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锻压机床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代表企业扬力、扬锻、金方圆等;

粮油饲料机械拥有规上企业8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代表企业丰尚(原牧羊)、迈安德等。支撑产业——生物健康产业,现有规上企业10家,2019年规上企业开票销售30.3亿元、入库税收4亿元。高新区拥有全市唯一的生物健康产业园,总规划面积8.3平方公里,一期启动区3平方公里,主要聚焦三个发展方向:生物制药主要生产抗肿瘤药物、动物疫苗、固体制剂等蛋白质药物,目前已有3个抗肿瘤国家i类新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代表企业联环、联亚、国药威克等;

保健食品化妆品主要生产营养辅食、健康食品、特殊医疗食品、功能型日用品、医美化妆品等,代表企业完美;

医疗试剂和器械主要生产体外诊断、养老健康、肿瘤治疗仪器。代表企业江苏亚华、开普影像。

3.服务配套初步完善。扬州高新区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极大,扬子津科教园目前有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和扬州教育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等四个单位,每年可对外输送人才众多。基础教育方面高新区第二幼儿园建成开园、正在推进打造华师大邗江实验学校。医疗资源方面二甲标准汊河卫生服务中心近期投用。文体设施方面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实现搬迁升级,高新区首家城市书房建成开馆,玉盛公园、夹桥河公园、三汊河公园均衡布点。动迁安置方面宏溪三期安置区加快推进,建华三期、怡园四期正在办理手续。园区治理方面结合全市基层“三整合”改革,建成指挥调度中心,构建网格化巡查、快速化处置、精细化管理体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仓储管理实战经典下一篇:长春大学人文学院